空调配套行业

2024-05-23

空调配套行业(精选三篇)

空调配套行业 篇1

一、空调配套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空调设备制造行业仅指空调末端设备, 主要产品有组合式空调器、新风机组、风机盘管空调器及各种风口、散流器、防火、排烟阀等系列, 属于空调制冷设备的末端产品。由于产品是配件设施, 该行业形成鲜明的发展特征。

(一) 准入门槛低布局相对集中

空调配套产业对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较低, 一般制造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都能成为生产流水线,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企业是由销售业务员自立门户产生, 往往是先找到定单再来组织筹备生产或者找生产成本低的厂家生产。空调配件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小, 规模企业少, 以靖江为例, 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2户, 销售在3000万元以上有4户, 区域内共有空调配件企业共有400家之多, 其中仅孤山镇就有将近300家, 占全市空调配件企业总数的75%。

(二) 配套能力强大综合优势明显

早在8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空调配件产业带, 采购商可以采购到生产空调的所有零配件, 大大提高了采购效率, 这已成为全国各地多数空调企业的共识。同时, 由于地处长三角地带, 交通、信息十分便捷, 配套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近年来价格优势也成为了行业发展新亮点。空调配件本身技术含量低, 而且当地空调配件产业链比较完整, 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低, 空调配件又是以手工制作为主, 劳动力成本低下, 这些原因造成了空调配件的总成本有很大吸引力。

(三) 市场无序管理造成税源流失

孤山镇不到10里的一条孤山路上聚集的空调配件厂家和销售门市就达到300多家, 而且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 竞争相当激烈。市场管理欠缺的集中表现是各厂家相互压价无序竞争, 使整个空调配件行业的利润打了折扣, 同时也给当地财政造成了税源流失。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企业缺乏完备的价格机制和长远目标, 产品定价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品牌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少数规模支柱企业虽极为不满但是也只能跟风无奈压价来保住竞争力。空调配件市场目前还处于较为低级的价格竞争阶段, 虽然已经崛起了几家规模相对较大企业, 但市场占有率并不是很高, 品牌竞争的时代远没有到来。

(四) 龙头企业发展前景向好

部分企业已经放眼未来, 将产品定位在新技术、新工艺上, 并不断地更新换代。一方面积极与国内多家知名院校进行广泛合作, 把握市场信息, 引导市场潮流, 开发系列产品;另一方面, 龙头企业也突破设计和工艺上的瓶颈, 开发出中央空调高端系列产品, 使产品在款式、性能、高效节能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先进性和竞争优势。

二、空调配套行业存在的税收征管缺陷

(一) 税收管理存在盲区

空调配套产业数量多规模小, 生产周期不确定, 有的甚至是接到订单才运营作业, 造成了部分不办理税务登记证的企业存在。经过与工商部门信息比对, 靖江仅2011年度就清理了110户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私营企业, 对这部分企业往往只能靠信息比对才能进行事后征管, 造成了税源监控的极度滞后。

(二) 内控制度薄弱带来征管局限

大部分企业没有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 实行的仍然是“供销员买卖制”, 即由供销员采购材料并提供销售渠道, 导致了采购环节取得票据入账不规范、销售环节以上游材料票直接冲抵、产品废料收入不入账等情况的发生。这些都给税务部门对查账征收企业进行全面税收征管形成了障碍, 使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处于被动局面。

(三) 混合销售造成税种管理脱节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及《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可综合表述为以下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应税劳务, 为混合销售行为。除特殊规定外, 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货物, 缴纳增值税。空调行业在销售上较之其他制造业有其特殊性, 风机盘管、新风机组、组合式空调器中以风机盘管产销量为大, 主要用于在建工程及房屋建筑物, 其销售对象主要以各地的建筑安装公司为主。由于目前税制的不完善, 增值税链条在建筑安装行业脱节, 致使风机盘管、新风机组、组合式空调器的生产厂家可以不开具国税机关的销售货物发票, 而由建筑安装企业在当地开具建筑安装发票交由总发包方入帐。由于建筑安装营业税差额征收, 安装总合同可减除分包合同征税, 总包方将供货方视作分包方, 则在营业税环节又进行了二次税负转嫁。

三、加强空调配套行业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信息交换平台, 从源头防范行业风险

通过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建立数据交换机制等方式, 加强与工商、经信委、空调行业协会等部门的协作, 积极拓宽信息采集渠道, 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改变过去年底“一次比对集中清理”的局面, 按月或按季进行数据交换, 督促新办企业及时办理税务登记, 从源头上抓好征管的主动权, 提高实效性。

(二) 加强日常税源管理, 促进企业的规范运作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其实质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税务部门在实地巡查过程中, 督促引导企业完善内部财务制度, 形成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存货与仓储、工资与人员、筹资与投资等各个环节的闭环运行, 规范其纳税行为, 促进行业良性运行有序竞争。

(三) 抓好行业关键指标, 加强区域内风险评估

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是帮助纳税人“体检”的必要途径, 空调行业的销售模式基本固定, 企业通常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 收到预付款即作为合同成立要件, 合同预付比例行业内默认为20%。可以选取合同预付比例作为测算销售收入的主要指标, 并以务费结算、行业税负率、毛利率、投入产出率等作为辅助指标进行比对。通过这些指标分析, 既能反映行业整体水平, 又能暴露单个企业的风险, 评估人员则可据此找到企业的“软肋”, 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税务违规风险, 确定对企业会计核算及相关资料的依赖程度和可信范围, 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工作, 切实评估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四) 协同国税齐抓共管, 积极曝光偷逃税行为

针对目前空调配套行业普遍存在的混合销售开票欠规范的现状, 要加强国地税之间的部门协作, 联合开展对该行业的税收清理和专项整治活动, 加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针对性, 集中力量对各种形式的偷逃税行为进行查处, 在行业内曝光反面典型。国地税部门在各自征管体制下分别加强对增值税、营业税两大税种的用票监督和管理, 积极排查企业现金流, 及时监控企业销售行为, 堵塞国地税体制并行之下产生的征管漏洞。

(五) 加大宣传辅导力度, 引导全行业诚信纳税

汽车配套行业大客户经理岗位职责 篇2

1、负责大客户(中国重汽、北汽福田戴姆勒等汽车主机厂)的管理和维护,积极联系大客户,满足客户需求,维护公司利益;

2、监管供货产品的物流与配送工作,能够协调处理物流和配送环节发生的问题;

3、负责供货产品(含外协环节产品)的盘点与对账,确保公司资产安全;

4、能对客户装配现场出现的问题提供服务和支持,确保客户正确装配和使用公司产品;

5、负责销售货款的挂账与回款,确保客户对公司能及时、准确办理结算,做好票据传递,负责应收账款的管理;

6、负责处理客户的投诉、索赔等产品质量和服务争议的处理,做好产品质量、服务问题的汇总及改进意见的反馈;做好售后旧件等退回件的拆解、分析;

7、对不当或恶意的投诉及索赔进行调查、申诉等处理,必要时进行追偿;

8、负责销售合同的签订、送审、执行、变更等,做好档案管理;做好销售份额的维护,确保销售计划完成;

汽车配套行业VMI管理探寻 篇3

一、VMI模式诠释

其一, VMI概念。近年来, 在供应链中, 越来越多的公司关注于在买方与卖方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垂直协作关系, 买卖双方的信息交流与相互合作已经成为双方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随之而来的是, 有些供应商将协作的思想运用到供应链的库存领域, 于是, 一种新的库存方式———寄售库存产生了, 简称VMI。VMI, 是体现供应链集成化思想的一种库存管理方式, 为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的缩写, 直译为“供应商管理库存”, 意译为“寄售”。指供应商将货物存放在购买商的库存中, 在货物没有被购买商使用之前, 货物的所有权归供应商所有, 购买商只有在使用货物时才支付费用。对于汽车配套行业, 简单地说, 就是供方将零配件放在整车厂 (汽车制造公司的惯称) 仓库中, 整车厂消耗一件, 付费一件。在零配件消耗之前, 库存算供应商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寄售的“售”只是这种行为的表现, 其隐含的本质在于由供应商进行库存管理, 换言之, “寄售”实际上是“寄售库存”的简写而已。籍此, 笔者认为, VMI的概念在于“寄 (存货物) 与“售 (出货物) ”的一种供销秩序的和谐。

其二, VMI的应用价值。VMI的本质是供应商对库存实施管理, 通过提高供应链前端质量, 进而带动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为了说明VMI的应用价值, 需将传统库存管理的弊端与实施VMI库存管理的优势加以对照, 详见表1。通过上述对照可以看出, VMI管理克服了传统库存管理的诸多弊端, 彰显了VMI库存管理的优势。这些优势, 在实践中给供应商与客户带来许多利益。对于汽车配件生产商而言, VMI的应用价值表现为:执行及时供货制度, 降低本方工厂成品库以及中转仓库的库存水平, 降低了库存成本, 盘活了企业资金;实时掌控VMI库位的收发存情况, 及时准确地完成与整车厂的消耗对账与结算, 加快货款回收速度;显示自身优异的生产与供应能力, 维护自身良好声誉, 提高整车厂满意度, 为今后持续获得订单份额提供保证;确保VMI库存状态清晰透明, 库存资产安全完整, 以使其价值与财务保持一致, 避免较大的盘亏盘盈发生。

二、VMI管理现状

VMI管理良好内涵的体现, 目前还只是依赖于ERP软件的土壤, 其所有的优势也只停留在理论上。令很多汽配企业费解的是, 企业在实施VMI后, 效果非常不理想, 其本应体现的价值大打折扣。

其一, 企业在实施VMI后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包括:

(1) 企业盲目迷信ERP系统。企业整体管理基础薄弱, 各项程序文件、行业标准、物流等规章制度、虽均有设立, 但落实不到位, 执行上走过场, 整个物流状态秩序紊乱, 使ERP的生存大环境先天不足。VMI模块毕竟是ERP系统中的一个子模块, 其调用的数据全部来自各端口输入的各类事务记录, 这些记录的输入者文化水平、自身素质、工作态度也各不相同, 这成了流入VMI数据库数据失真的主观诱因。VMI模块无法为实物管理提供一个准确的参照坐标, 使成品库存管理先决条件不够完备。

(2) 汽配制造行业对整车厂依赖程度过高。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有更大的自主权, 但就汽配行业而言, 在销售方面, 选择余地并不大。在所签订的销售合同中, 其中之一条款, 大多整车厂限制汽配厂向汽车修理网点出售配件, 而提供相关配件的权利只能由整车厂垄断。换言之, 作为上游行业的汽车配套公司, 只能做为整车厂的寄生单位, 在很多与其利益相关的问题上, 往往一再忍让。尤其近年来, 汽车特别是轿车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愈显低迷, 整车厂的产能过剩, 几乎是胁迫汽配生产商一同陷入困境, 汽配厂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实施VMI管理。

(3) VMI管理难度日益加大。VMI管理是以VMI库位为载体的, 即VMI产品的收、发、存等库存事务都会按照VMI库位由系统记录下来, 相关人员会据此获得大量产品流动信息。随着时间推移, 客户越来越多, 按整车厂别设置的VMI库位增多且分散, 管理力度难以覆盖全部库存区域。再者, 整车厂变故比预计的要多, 汽配生产厂商的计划部门无法及时得到对方准确的信息, 无法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致使库存规模得不到应有的控制。另外, 公司在成品仓库、中转库增加了库管人员, 在大型整车厂还派驻了驻厂员, 人力成本增加, 但获取数据不够准确, 导致无法查出WMI库存存在的问题, VMI库存管理质量没有出现质的飞跃。

其二, 企业实施VMI后效果不理想的后果。具体而言:

(1) “双赢”变成了“单赢”。本来通过VMI管理, 供应商可以更加接近市场, 更准确的获得最终顾客需求的波动信息, 但由于整车厂的特殊地位, 使其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而且还要符合自己的质量标准, 才允许汽配厂开具发票, 确认收入。也只有在这种时候, 整车厂才办理供方产品的入库出库手续, 整车厂的原料库存得以控制, 但却扰乱了汽配厂对异地库存的准确把握, 库存风险全部转嫁给供方, 最终导致汽配制造行业的VMI库存不降反升, 库存成本增加。

(2) 账实难相符。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供方ERP系统中记载的数字与销售员统计的未开票数字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种:汽配制造企业没有经历VMI管理准备期, 在意识到库存管理重要性时匆忙启动ERP模块, 系统初始化数据导入粗放;因到货时点和结算时点、统计时点错位等复杂因素造成了数据的时间性差异;在整车厂生产线上, 发现供方产品存在缺陷, 但接到质量诉求时, 供方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跟进迟缓, 或虽然反应迅速, 双方就质量问题存在争议与分歧, 导致这部分问题产品搁置下来, 不能实施结算;管理存在盲点, 整车厂内损耗与破碎的供方产品没有记录。

三、完善VMI管理的措施

由于实施VMI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使汽配制造行业的管理者产生畏难情绪。事实上, 只要坚定信心, VMI管理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效。

其一, 夯实VMI管理的基础工作。具体而言:

(1) 清理整顿ERP系统环境。一方面, 信息部门协同软件实施部门加强对相关数据输入人员的技能培训, 所有操作均标准化;另一方面, 由财务部门实施对系统中原有的错误数据进行调整、处理, 使ERP系统真正成为VMI管理可靠的数据库。

(2) 重视寄售合同的会签。寄售合同主要内容一般应包括:.运作方式的具体描述、交货期的规定、仓储条款、送货与发票条款、库存数量规定、买卖双方的责任条款, 要以合同的法律性来鞭策供方改进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 约束整车厂的随意行为, 改善因汽配制造公司过度依赖整车厂而导致的供需双方地位不对等的局面。

(3) 培育互信的伙伴关系。汽车配套行业厂商应与整车厂相互信任, 积极发挥internet和intranet (企业互联网) 的作用, 及时与对方交流生产、存货、缺货等相关信息, 真正做到“胸中有数”。

其二, 进一步完善VMI管理方法。具体包括:

(1) 加强产品生产预测。降低汽配制造公司库存, 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建议采用每周弹性预测, 用这种较为科学的方式获得的数据作为供应商备货的依据, 缓冲整车厂需求忽高忽低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避免成品库存的持续膨胀。

(2) 构建高效的管理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对提升VMI管理水平至关重要。管理体系应包括:一是中转仓库网点的分布。中转库实际是VMI库位的“蓄水池”, 对VMI管理的影响不可小视。随着客户的递增, 供方应从供货路线、交货方式等角度, 谨慎布局。避免因供应链中间环节太多, 导致仓储成本与其他物流成本的增加。二是库位的设置。加强VMI终端库位设置的严肃性, 做到库位设置到位管理到位。三是驻厂员的配备。派驻人员要精干, 做到有的放矢, 进一步发挥驻厂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能获得并向公司反馈VMI产品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其三, 强化财务管理功能, 确保VMI库位账实相符。具体包括:

(1) 由财务部门牵头, 建立详尽的VMI核对制度。在制度中, 必须规定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VMI库位的核对技术和具体方法, 二是VMI各环节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以及相关责任。制度一旦经高层批准通过后, 坚决贯彻落实。

(2) 财务为主, 计划、销售等部门配合, 定期检验VMI库存数量。按照内部控制制度, 存货的内部控制一般包括两大系统, 一是存货的实物流转程序控制;二是对价值流转记录与程序的控制。依此推论, 实物的控制涉及采购、销售、发运等部门, 而存货价值的流转控制显然由财务部门实施。但就VMI而言, 两大流转系统均应围绕财务进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钻孔平台下一篇:启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