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配套

2024-05-05

公共配套(精选六篇)

公共配套 篇1

1 无为县东南片区概况

无为县位于安徽省中部,与芜湖市、铜陵县隔江相望,无为县城位于县域中部。根据现行总体规划,至2020年县城人口达到35万人,形成“一心两翼”的布局结构,其中“一心”是老城区,“两翼”是城北新区和东南片区。近年来,随着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东南片区已日益成为建设的热点地区。在疏散老城人口与功能、全面建设新区的发展战略指引下,为合理组织东南片区的公共设施配套内容、配套标准,充分发挥公共设施对城市开发的带动作用,需明确东南片区公共设施配置的内容要求与空间布局。

2 县城公共设施配套体系:县级—片区级—社区级

1)县级。

县级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是无为县城。根据城市职能,布局相关公共设施,同时为居民提供不同层次、门类齐全的生产、生活服务项目。总占地规模约25 hm2~30 hm2,服务人口约30万人。

2)片区级。

服务范围为所在片区,服务半径约1 000 m~8 000 m,服务人口为3万人~5万人。配建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片区”依据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结构分为老城区、城北新区和东南片区。

3)社区级。

服务半径约400 m~500 m,服务人口约1.5万人。“社区”一般由城市干道或自然地理边界围合划定,配建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

3 新区公共设施规划技术路线

新区公共设施规划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各级公共设施的配置要求与空间布局。各级公共设施的配置要求主要借鉴国家公共设施规划相关规范、标准与其他相关地方法规。本文研究重点是新区县级公共设施的配置要求,在借鉴国家、地方的规范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新区的功能导向与居民需求调查分析,明确新区应配置的各类县级公共设施。针对无为县东南片区的发展要求,规划形成二级布局体系。其中,体现新区功能的部分“县级”公共设施与“片区级”合并集中布局,形成“片区中心”;“社区级”公共设施集中设置形成“社区中心”,社区中心结合服务半径与全覆盖要求,均衡布局。

4 东南片区“县级”公共设施配置要求

4.1 县级公共设施一般配套要求

参考其他县市案例,县城应配置的“县级”公共设施有:1)行政管理设施:包括发改、国土、规划、工商、人事、教育、广电、计生等政府职能部门;2)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包括中型综合商场、购物中心、中型专业商场、中型专卖店、大型超市、药店、旅馆等商业服务设施;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设施;3)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青少年和老年活动中心、影视中心、书店等;4)体育设施:包括体育场馆、游泳场馆等;5)医疗设施:包括300床~500床综合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卫生防疫设施、妇幼保健所、残疾人康复中心等;6)教育设施:包括科教馆、职业培训结构、成人教育机构等。

4.2 无为公共设施居民需求调查

以无为县城居民为调查对象,目前无为县城亟需配套的公共设施主要为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一半以上被调查者认为县城缺少文化娱乐设施与体育设施,近1/3的被调查者认为县城缺少医疗设施。从具体设施内容看,各类县级文体、医疗设施均较为缺乏。

选择应增设文体设施的居民中,50%以上认为应建设活动中心,约40%认为应建设文化馆、健身馆;选择应增设医疗设施的居民中,约50%以上认为应建设大型医院,1/4认为应建设专科医院。

4.3 东南片区功能导向分析

功能定位对城市或片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县城规划形成“一心两翼”的空间格局。结合“一心两翼”各自的资源特点,得出其功能定位与发展重点。其中老城区、城北新区分别建成商贸中心和商务办公中心;东南片区则应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资源与县级体育、医疗设施选址的契机,与老城区、城北新区错位发展,建成县城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中心。

4.4 东南片区县级公共设施配套要求

根据功能导向分析,东南片区应集中设置县级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类公共设施。根据县级公共设施一般配套要求,结合县城公共设施居民需求调查分析结论,应在东南片区布局的各类县级公共设施见表1。

5东南片区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东南片区形成“片区中心—社区中心”两级中心体系。

1)片区中心。体现片区区域功能的县级文教体卫设施与片区级各类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形成片区中心,用地规模约5 hm2,包括文化娱乐、体育、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商业金融服务、邮电等设施。其中,文教体卫类设施按县级标准配置,商业、办公、社会福利、社区服务、邮电等设施按片区级标准配置。片区中心选址与规划空间布局相对接。规划形成“一心、四组团”的布局结构。“一心”即片区中心,是县城的文化教育中心、城市新区中心,与老城商业中心、城北行政中心共同承担县级城市中心的职能。将其选址在两交通干道交叉口处交通联系便捷的中心地段,便于疏散公共设施带来的大量人流,选址中心性、交通可达性高。

2)社区中心。社区级各类公共设施集中设置形成社区中心,综合考虑服务半径与全覆盖要求,均衡布局。结合居住用地组织,规划4个社区中心,分别服务于各居住组团。社区中心用地规模约1.5 hm2,包括文化娱乐、体育、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商业金融服务等各类设施。

参考文献

[1]牛长春,李沛,李文彬.济南市大型公共设施规划与实施初探[J].城市规划,2007(4):71-73,81.

[2]王青.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8(11):47-53.

[3]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无为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Z].2005.

关于缓缴公共配套费用的申请 篇2

关于我公司与贵公司于2004年3月10日签订了《合同书》。其中土地出让金、配套费总计2332.87万元,且我公司依此而作出了还款计划,现就此事回复如下:

一、我公司与徐州市经济实用住房发展中心于1999年8月10日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土地转让金为1459.962万元并按时足额交纳公共配套费。依据徐政发(1999)37号文,即市政府关于淮海食品城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的规定配套费在此文件已明确属免收范围。我公司在不知有此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因经房中心与贵公司的权利移交,而与贵公司于2004年3月10日签定了土地出让金,配套费共计2332.87万元的合同书。现此配套费属免收范围,请贵公司对此能予以考虑。

二、为了发展淮海食品城,我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运营**家具建材商城。(见附报告)因公司前几年的亏损而造成现今资金的短缺。请贵公司本着培育市场、发展市场的宗旨,允许我公司暂缓交纳此费,待**家居建材商城运营正常后,尽快将应付费用交纳至贵公司。

日照山海天阳光海岸配套公共建筑群 篇3

陽光海岸配套公共建築群北段由一組綫性的公共浴室、洗手間及便利店組成。沙灘北端逐漸狹窄,黑鬆茂密,因此這組建築呈綫性布置,盡量節省用地。旋轉、鏡像地布置這組單體建築,使建築間自然形成入口及緑化空間。北段與南段由一個廣場相接,廣場正對城市主幹道太公三路,是旅游旺季大量人流進入公園的集散地。綜合服務中心緊鄰廣場,位于廣場南端,承擔着整個區域的旅游服務功能,分爲地上、地下兩層。地上部分體量較小,有些是獨立的商店,有些是與地下功能相結合的集采光、通風、入口于一體的空間。游客由東側進入廣場,可由3條坡度平緩的階梯空間進入地下空間,或經由地上單體圍合形成的4條蜿蜒小徑前往海灘。

整個北段區域由同一原型(protoype)發展而成,由體量大小、功能决定其開放程度,形成一系列變形(variations)。這些變形以各種朝嚮組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組織形式(configuration),從而産生一系列“未設計”的空間形態。

南段建築的設計采用同北段相同的方法,衹是采用了不同的原型。由于沙灘較寬闊,南段用地相對寬鬆,因此南段原型體形較北段舒展,以草坡逐漸升起的方式將建築屋頂與環境緩緩相連,使建築隱于樹叢草坡之中。建築面嚮大海開敞,在獲得海景的同時,在大海與建築間形成一個半圍合的開敞空間,爲多種室外活動提供了場地。建築面嚮黑鬆林一側相對封閉,相對私密的功能設置于此,通過網格式幕墻窗采光。

南、北兩段建築結構形式均采用鋼結構最大化貼合幾何形式的方式,形成内部無柱空間。結構的幾何控制均被優化成圓弧與直綫,整個找形與結構計算過程采用無縫數據傳輸,實現了建築師與結構工程師的無縫合作。

公共配套 篇4

发布时间:2010-08-06 【字体:大 中 小】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和重要平台,社区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按照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公共文化 体育设施条例》,城市新建居民小区必须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2009年,文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专门就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 工作,以确保街道和社区文化设施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根据文化部和城乡建设部的专题调研的要求,我 们对我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的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审批管理等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情况

(一)市级、区级公共文化设施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的功能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的全 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构筑以国际水准的国家级文化设施为龙头、现代化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为主 导、分布合理的文化设施为主体、面向大众的一般性文化设施为基础,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设施结构体系”;要“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 生活质量,加强区县级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建设,保证街道(乡镇)及社区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作为国家文化中心,北京市一直以来高度公共文 化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国家级、市区级、社区级等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层次分明的文化设施结构体系。结合地域资源特点,规划建设了历史文化区、时尚及传媒 文化区、科技文化区、工业文化及创意文化区等特色文化发展区。

目前,我市中心城集中建设区约626平方公里范围内,现状独立占地的市级、区级文化设施用地约6平方公里(约占1%),建筑面积约781万平方米,主要集 中在三环路以北地区。在《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年)中,规划文化设施用地约9.17平方公里(约占1.5%),较现状增加约3.17平方 公里,建筑规模约1371万平方米,比现状增加及590万平方米。

(二)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

针对规划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是在规划审批中执行《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市规发【2006】384号文)。在该指标中,居住区配套按 照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福利、交通和市政公用八类。鉴于文化与体育设施在使用功能和室外场地方面有许多共同之 处,因此将文化设施与体育设施共同作为文化体育设施一个大类,按照居住人口规模,7000人以上居住区配套一处室内文体活动中心,建筑规模200平方米(一般不独立占地),室外文体活动场占地约400-450平方米。主

要内容包括文化娱乐(多功能影视厅、文娱艺术等)、图书阅览、科技活动、青少年活动、康乐(健身房、棋牌室、室内体育活动)等设施。

为保证社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在规划环节的实施和落实,我委在建设时序、规划调整、规划验收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居住区配套设施应与住宅同步设计、同步使用、同步验收(市规发【2007】330号)。目前,在规划居住区、居住小区的规划审批环节,我委严格按照《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市规发【2006】384号文)要求建设单位或开发单位进行社区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在规划监督检查验收环节,我委严格按照《北京市建设工程规划监督若 干规定》(2001年第86号政府令)要求规划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必须与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建设同步完成,未能同步完成的,对相应住宅建筑不予进行规划 验收。

2008年我委提出:“着重创新规划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扩大和深化规划服务,探索规划工作走出去、下基层,直接服务街乡社区和市民的有效途 径。”2008年上半年,在对整个中心城101个街道办事处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选定了海淀学院路、朝阳劲松、东城交道口街道三个不同类型 的街道办事处作为试点。结合此项活动,我委组织深入社区听取民意,并根据社区居民提出的建设社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需求,会同区政府组织对社区内文化设施进 行改造建设,获得了社区居民的肯定,是近年来我委推动社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实施的一种有益探索。

二、社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的规划实施情况

(一)实施方式

目前我市社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在以开发建设单位配套建设为主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多种规划实施和建设方式。一是政府投资建设,用以解决区域范围 内的社区文化活动安排;一是由开发商按照居住区、居住小区规划许可要求,在居住区、居住小区建设的同时配建室内文体活动中心和室外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后交 给区县政府或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一是由开发商结合居住区、居住小区会所建设经营管理,主要为小型图书馆、青少年活动场地等(如万科西山庭院项目)。

(二)存在问题

虽然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长期以来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建设方式、管理体制等问题,使得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在规划方面,一些非规模新建居住小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由于按照现行规定可以不配或按照小区级配套设施低限配套。一些开发建设建设单位为降低建设成本,采取 “化整为零”的办法逃避建设配套设施。同时由于目前采取的配建方式导致相关设施社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交付使用以及维护管理等方面机制不够完 善,各部门缺乏有效协调,使得部分小区配套建设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在规划验收后不能及时交用,或者改变使用性质,挪作他用等。另外,老旧小

区由于配套标准 较低,其社区文化配套设施的布局和规模不合理,存在资源浪费与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三、下一步规划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规划研究

目前我市针对社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由于缺乏专项规划的支撑,较为单一的依靠《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缺乏对于不同区域,如旧城、近郊、新城等的研究,对于社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的需求变化趋势把握不足,特别是对于市民对改善居住环境多样性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指标体系还 不够深入细致。建议下一步我委配合市文化局组织开展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

(二)建议研究改革社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配建制度,完善各部门工作衔接机制

公共配套 篇5

截至2012年, 上海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日均客运总量达到1 701万乘次, 同比增长2.0%, 其中轨道交通为客运量主要增长源。轨道交通客运量保持快速增长, 日均客运量622万乘次, 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36.5%;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基本保持稳定, 日均客运量766万乘次, 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的45.0%。2012年, 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3条 (含磁悬浮, 不含金山支线) , 建成运营车站289座。公共汽电车服务范围进一步延伸, 全市公交站点约为19 800个, 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1 257条。

二、大型居住社区发展概况

居住社区是上海推动经济发展, 改善住房民生, 不断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本市大型居住社区主要包括2003~2005年规划建设的浦东曹路基地、宝山罗店基地、南汇周浦基地、闵行浦江基地等14个原市属商品房基地, 2009年初规划建设的宝山顾村、嘉定江桥、松江泗泾、浦东周康航等8个第一批大型居住社区, 以及2009年下半年规划建设的嘉定城北、青浦华新拓展等23个第二批大型居住社区。

三、选址布局特征

从郊区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的选址布局和空间分布来看, 现状呈现距离远、规模大、分布散等特征。

1. 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与市中心距离分析

近郊区范围内有25个大型社区, 规划可容纳人口约178万, 约占总容纳人口的52%。远郊区范围内有15个大型居住社区, 规划可容纳人口约166万, 约占总容纳人口的48%。这些大型居住社区选址离市中心 (以人民广场为中心) 的直线距离在12~55公里之间, 平均约为25.6公里。

2. 大型居住社区与轨道交通的关系

大型居住社区共涉及到12条轨道交通线路, 根据与轨道交通站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将有轨道交通线路在大型居住社区范围内设站的定义为穿越式, 有8个基地, 约占总数量的20%;将有轨道交通线路在基地围合道路上设站或者站点距离大型社区边界在600米以内的定义为相邻和相切式, 共有21个基地, 约占总数量的53%;将除此之外的基地, 即外围边界距离最近轨道交通站点距离超过600米以上的, 归为远离类, 有11个基地, 约占总数量的27%。

四、公共交通供应

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公交线路均达到或超过行业规范规定的低限 (每5 000人配套1条过境线, 每2万人配套1条首末线) , 入住2万人以上的社区, 公交线路都达到3条以上。现状实施的公交政策主要有:增设公交线路, 加密高峰班次;始发公交统一票价为2元, 降低出行成本;延长运营时间, 连接轨道交通等。

五、居民出行特征

1. 居民出行率较低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日出行次数偏低。调查样本中动迁户较多, 与原居住在中心城相比, 小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较不完善, 生活习惯的改变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强度, 泗泾、康桥、江桥、顾村等基地居民日均出行次数约1.9人次, 低于中心城及全市的居民日均出行次数。

2. 出行目的以通勤为主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日常出行以上班、上学等通勤交通为主, 占调查总出行次数的70%左右, 购物、娱乐、看病等是居民非通勤交通出行的重要组成 (图1) 。

3. 公共交通出行为主

在居民使用机动车出行中, 乘坐公共汽电车与轨道交通出行的占大多数, 周边有轨道交通服务且距离较近或换乘方便的社区, 居民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比重较高。如泗泾基地、君莲基地和浦江基地, 轨道交通出行比重分别达到55%、71%和48%。暂无轨道交通服务的社区, 居民主要依靠公共汽电车出行, 如康桥基地、曹路基地, 公共汽电车出行比重分别达到66%、41%。从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交通链看, 居民机动车出行的交通方式以单一方式为主。调查显示, 采用单一方式出行的占80%左右, 混合方式的占20%左右。在混合方式中, “轨交+公交”是居民出行中采用的主要交通组合方式, 占比接近80%。其中顾村新址2号基地比例较高, 达到83%, 社区周边开通的社区巴士线路等轨道交通接驳线, 极大地方便了小区居民至轨道交通站点的最后一公里出行。

4. 公共汽电车平均乘距较长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乘坐公共汽电车出行平均乘距普遍较长, 除君莲基地外, 其他调查基地始发线路的平均乘距均高于市区线路的平均水平。浦江基地连接基地与东方体育中心的南北向市通郊线路174路平均乘距最长, 达到10公里左右。

六、存在的问题

1. 居民出行方向以往中心城、本区内出行为主

调查显示, 大型居住社区内20岁以下青少年、61岁及以上离退休老人以本区内出行为主, 其他年龄层段往中心城区出行更较频繁。动迁房、商品房居民往中心城方向出行比例高, 租赁房居民以区内出行为主。

2. 居民出行时耗普遍较长

大型居住社区均安置在中心城外围区域, 居民出行距离较长, 导致单次出行时耗较长。调查的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单次平均出行时耗 (除纯步行) 超过1个小时。君莲基地出行时间最短, 平均出行时耗在1小时以内, 与基地内居民出行主要往徐汇区等周边区县、出行距离较短相关。浦江基地居民往中心城方向出行较多, 出行距离较长, 因此出行时间最长, 单次平均出行时耗近一个半小时。

3. 居民平均出行费用较高

调查基地居民平均出行费用约5.5元/次, 其中使用公共交通 (除出租汽车) 出行平均费用约3.9元/次。浦江基地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长, 出行成本较高。曹路、浦江基地分别有20.2%、9.4%的居民选择使用出租汽车出行, 同时也分别有9.6%、4.3%的居民选择使用黑车出行。君莲基地由于离轨道交通站点较近, 主要采用轨交、公交出行, 采用出租、小汽车等其他出行方式的居民较少。从出行成本上看, 乘坐出租汽车出行平均成本约44元。

七、建设难点分析

回顾并总结几年来全市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项目建设和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 主要是在规划、建设和运营等方面。

1. 规划方面

空间结构有待重组, 土地和交通融合不足。在大城市的建设发展进程中, 由于人口和产业不断膨胀, 向郊区拓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城市建设用地呈现出由中心城向外扩张的趋势。大型居住社区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单元, 不可避免地伴随城市空间扩张进行重新组合。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问题, 实现了中心区人口的疏散。同时, 大型居住社区面临阶段性发展问题, 人口的阶段性集聚及设施的阶段性需求特征变化明显。如何通过公共交通网络建设, 逐步引导城市人口、产业有序迁出和重新整合, 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区域差异性重视不足, 对外联系有待加强。总体上大型居住社区公交配套设施较为完善, 居民大多选择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居民乘坐公交较为便捷。但由于大型居住社区选址于外环线以外区域, 而又以动迁户居多, 居民往往感到交通出行没有中心城方便。根据调查显示, 约有50%的居民表示搬迁至基地后, 在出行方向上基本无显著变化, 因此, 能够便捷连通周边轨道交通站点、中心城区、区域内主要商业区、工业区的诉求较为强烈。

对既有公共交通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不足, 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有待建立。部分基地虽然有轨道交通服务, 但是运能饱和或超负荷运营的现状要求大型居住社区寻找新的突破点。

原有部分基地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对公交配套不重视, 公交设施未能预留, 或缺乏对专业配套需求的深入分析, 在基地交付使用后才发现问题。

2. 建设方面

部分基地 (特别是第二批大型居住社区) 配套的公交枢纽为综合开发项目, 按照现行的政策, 综合开发枢纽的土地取得需走公开“招拍挂”程序。由于建设主体一时无法确定, 配套枢纽建设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各区普遍反映综合开发类枢纽近期难以启动建设, 导致公交设施建设滞后, 不能与居民入住同步配套, 给居民的公交出行带来不便。对于部分在建基地为解决综合开发枢纽建设进度与基地居民入住计划不匹配的矛盾, 部分区县提出建设临时枢纽过渡的建议。但临时枢纽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渠道上存在一定障碍, 项目建设推进难度较大。部分大型居住社区配套的交通枢纽, 在建设过程中同样受到外围其他条件的制约, 导致项目前期推进缓慢或无法开展研究工作。很多区县反映公交设施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审批周期太长, 导致后期工程建设时间较为紧张。

3. 运营方面

现状部分入住基地公交设施虽已建成, 却一直无人接管, 导致公交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无法正常进行。部分公交首末站在建设过程中与交通管理部门缺少沟通和衔接, 设施建成后不满足公交运营管理需求, 给移交接管和线路开设带来困难。在部分基地内虽然公交首末站已建成并移交行业管理部门, 但与首末站衔接的道路受动拆迁等因素的制约, 基地内配套道路往往不能整体、同步建成交付, 给公交配套工作带来困难。

八、建议

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是一个人口集聚变化的过程, 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交通需求会有所差异。回顾近几年的建设推进情况, 今后几年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仍将有较多工作需要抓紧开展。

1. 做好工作预警

今后几年, 全市仍将有大量大型居住社区陆续交付使用, 规划虽已编制完成, 但未来几年需要结合客流调查等成果, 开展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配套后评估工作, 建立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工作预警机制。

2. 抓好滚动实施

结合后评估工作, 开展大型居住社区公共交通补充规划编制。要结合居民实际出行需求, 制定分年度配套计划, 做到设施分步建设、线网滚动实施。

3. 开展专项研究

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 给所处区域土地开发和交通格局带来新的变化。区域交通发展应通盘考虑, 需要结合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开展交通专题研究, 如土地与交通融合、引导居民出行等, 以支撑城市发展和大型居住社区建设。

4. 搞好经验总结

公共配套 篇6

句容市碧桂园·凤凰城作为高品质综合居住区, 位于句容与南京接壤之处, 主要面向南京市场, 是句容城镇发展带与沪宁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 同时处于句容西北侧市域生态走廊上, 对于句容市整体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良好的公共设施配套是构建地块未来发展品质的重要保障。在碧桂园·凤凰城规划中, 项目组提出区域协调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测算、南京市与句容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对比等策略, 引导项目开发建设合理有序进行。

1 项目概况

规划地块隶属于江苏省句容市, 位于南京市都市圈范围内, 西北侧紧临南京市汤山新城, 南接句容主城, 东邻句容北部新城, 总面积约7.12 km2。

2 区域协调分析

与本次规划区 (碧桂园·凤凰城) 相接壤的区块主要为汤山新城、句容主城、北部新城, 分析相邻区块将有助于构建基于区域协调的发展目标、交通体系以及公共设施配置。

2.1 汤山新城

汤山新城位于南京市东部, 与本次规划区 (碧桂园·凤凰城) 紧密相邻, 是由沪宁高速汤山道口进入本次规划地块的必经区域, 规划区可与汤山新城共享丰富的山水资源、温泉资源、旅游资源、疗养资源等。

2.2 句容主城

句容市经济政治中心区, 是宜居宜业、配套齐全、具有都市气息与休闲气息相融合的特色城市, 位于本次规划区 (碧桂园·凤凰城) 东南方, 与规划区紧邻, 交通便利。句容主城与碧桂园·凤凰城的相邻地区规划布置城市级排水设施1处、公交养护站1处, 拟建S6轨道交通沿线还分布大量的科研用地、商业商务用地等, 可与规划区实现资源共享。

2.3 句容北部新城

北部新城位于本次规划区 (碧桂园·凤凰城) 东侧, 紧邻规划区, 北部新城相关规划中共有4条道路与规划区连接, S6轨道交通串联。在句容北部新城规划中北部新城西侧的公共设施用地可与本规划区共享。

3 人口规模测算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兼顾到土地集约化利用、1万人/km2的自然生态承载力原则以及规划地区的规划目标等因素, 综合确定本规划区远期规划人口规模为10万人。

4 公共设施规划

4.1 南京与句容公共设施配建标准对比

基于规划地区位于句容市境内, 但其未来入住的业主主要为南京市民, 因此在配备公共设施时应兼顾两地的标准。根据规划地块的项目规模, 规划地块不涉及到市级公共设施, 因此只从地区级 (街道社区级) 、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三个层级进行两地横向对比。

1) 地区级 (街道社区级) 对比见表1。

对比结论:句容街道社区级相当于南京市的地区级, 为最高级别, 并且通过对比分析得出, 句容街道社区级的配置标准大致小于南京地区级别标准的1/2。

2) 居住社区级对比见表2。

对比结论:同为居住社区级, 南京和句容的公共设施配建标准区别在于配建分类上有细微变化;对于相同分类的配建内容则大致相似。

3) 基层社区级对比见表3。

对比结论:同为基层社区级, 南京和句容的公共设施配建标准区别在于配建分类上有细微变化;对于相同分类的配建内容则大致相似。

4.2 公共设施分级与分类

4.2.1 公共设施分级

综合南京与句容两地的对比, 本项目公共设施配套以句容市为基准, 以南京市及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相关要求为依据。

根据用地规模及功能定位, 本次规划范围内公共设施按街道社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三级配置。

1) 街道社区级。

由交通干道和自然地理边界围合形成, 人口规模一般为10万人左右, 即整个凤凰城项目范围。

2) 居住社区级。

以社区中心为核心、服务半径为400 m~500 m、由城市干道或者自然地理边界围合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片区, 其人口规模为3万人~5万人[5], 本项目分为凤凰A地块和凤凰B地块两个居住社区。

3) 基层社区级。

基层社区原则由城市支路以上道路围合、规划半径250 m左右的城市最小社区单元, 人口规模为1万人~2万人。本项目划分为凤凰Ⅰ, Ⅱ, Ⅲ, Ⅳ四个基层社区。

4.2.2 公共设施分类

公共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8种: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商业金融服务设施、邮政电信设施[4]。

4.3 公共设施配建分类引导

基于市场导向型公共设施可以自发产生, 而政府导向型公共设施因其公益性质无利可言, 则无法自发产生, 因此, 本项目中将对市场导向型配套设施提出规模建议和位置的限定条件, 具体实施可在此引导下灵活布置, 其内容和标准为弹性要求。而对政府导向型配套设施提出配建及规模的强制要求, 以保证其真正落实, 服务居民, 其内容和标准为刚性要求。

1) 市场导向型配套设施见表4。

2) 政府导向型配套设施见表5。

5 结语

句容市碧桂园·凤凰城地产项目属于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产项目, 其主要面向的市场是南京市民, 因此在研究公共设施配套时需要借鉴大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建标准, 同时又考虑到地块周边区域之间的资源协调与共享关系, 分级、分类, 根据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导向最终形成合理的公共设施配套方案。

摘要:通过分析句容市碧桂园·凤凰城的区域状况, 从公共设施配套的角度研究了地产项目开发中对居住品质的控制引导方法, 对该项目的开发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意见, 达到了土地开发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好平衡。

关键词:地产项目开发,公共设施配套,控制手段

参考文献

[1]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句容市城市总体规划[Z].2011.

[2]句容北部新城概念规划[Z].2013.

[3]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S].2005.

[4]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Z].2006.

[5]句容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指引[Z].2010.

上一篇:重唱教学下一篇:科技金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