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外活动

2024-05-10

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精选十篇)

初中物理课外活动 篇1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1]。探究性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加强调通过是学生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激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主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将探究性教学引入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当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快推进物理教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在2001年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2]。实验是物理学习中获取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主要渠道。实验既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又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过程。因此实验是物理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

2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以及对兄弟院校数十位初中物理同行进行针对性的访谈,深感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存在一些相似性的问题。

2.1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对于课外活动指导工作量化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其次,目前学校实验室仅仅满足课堂实验活动的需要,服务于课堂之外的意识比较欠缺。

2.2 家庭方面

某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或受文化水平所限缺乏指导能力。有的家长只是给孩子钱,让孩子自己看着办。缺少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使所学知识和方法无法得到应有的强化和延伸。

2.3 社会方面

给予的关注度和便捷度不够。有些课外实验或社会调查需要和有关部门协调,而学生协调能力有限,这就要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机构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

2.4 学科方面

教学内容固定、课时紧,加之班额太大,演示实验无法充分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即使安排分组实验,每个学生的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各不相同,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具体指导也不现实。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无法随时发现纠正导致实验失败,从而导致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受挫。

2.5 教师方面

首先,陈旧的实验教学理念导致教师、学生的物理实验意识比较淡薄,致使实验教学不能自觉开展。广大一线中学教师常规教学任务重,从而无暇顾及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指导。其次,由于是课外活动,老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体现在活动之前,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老师不能及时提供帮助,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活动的效果。

2.6 学生自身方面

有的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物理课外活动。另外缺乏自制力和主动性也是导致物理课外活动开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

3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设计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3.1 兴趣性原则

教师应从从日常教学和生活实际中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探索出更具价值和可行性的题材的活动,提供多形式和多层次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满足各类学生的要求。

3.2 自主性原则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从选题、确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实验、撰写报告、汇报等方面逐步增大开放的程度。

3.3 实际性原则

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课题。如噪声污染、粉尘污染的调查和模拟研究实验等。

3.4 合作性原则

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之间营造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多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小组工作,发挥各自所长,在汇报中鼓励学生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演示、模型等各种方式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5 技术性原则

关注学生信息技术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计算机网络)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鼓励帮助学生在汇报中运用多媒体技术。[5]

3.6 协调性原则

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协调支持学生的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全方位加大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为学生创设完整系统的探究环境,对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最佳条件。

4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具体内容

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包括: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开放实验室的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实验课题等类型。

4.1 课外小实验和课外小制作

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是课堂物理实验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形式,对一些需要用时间较长的观察实验,或不能在课堂完成的实验非常有用。在某种意义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课外小实验目录应提前公布,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实验可以申请在课堂上进行独立或合作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实验器材,并进行反复操作,从而保证了课堂演示的成功率。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探究经历中均得到很大增强。对其余同学也能起到极好的激励作用。

课外小制作适宜以自制学具为主。自制学具存在一定的难度,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仿制阶段,即在现有的实验器材的基础上进行改装。改造阶段,在认真分析现有仪器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对现有仪器作出的一些改进。自己设计制作阶段。迫使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样的实验,什么样的实验仪器才能正确完成有效的教学。

自制仪器应符合科学、有效、简明、廉价、有趣的原则。“有效”是指使学生意识到自制学具不同于自制玩具,重在实际效果而非观赏性。“科学”是指强调实验原理的正确性。“简明”就是努力使学具做到构造简单,易于制作、易于操作、易于观察。“廉价”要求一般所需原材料尽可能使用废旧物,只有少数原材料由学校出资购买。“有趣”是指要突出学具的新颖性,能够更好的吸引观摩者的注意力。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体验小制作成功完成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

4.2 开放实验室的探究性实验定期、不定期地开放物理实验

室,并一改以往教师为学生提供好器材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所需的仪器。学生感到这种做法很新奇,有趣。他们必须解决遇到的问题如:取弹簧秤选大量程的好还是小量程的合适都得动动脑筋。

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和操作能力。实验中学生都采用教师准备好的配套仪器,缺乏对仪器的结构原理、性能和参数的了解,不会正确使用仪器,特别是一些是贵重仪器更是望而生畏,产生消极心理。学生自己挑选器材后,自己组装,自己操作。教师为他们提供工具,不准装错、漏装、不准损坏仪器,组装好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才许使用。这些工作也难倒不少学生。

培养学生处理故障的能力。为确保实验的成功进行,教师必须熟悉仪器的原理、构造、性能等。教师应增加实验仪器知识的传授,不仅让学生会使用仪器,而且还会巧用仪器。当在实验中一旦仪器出现故障才能迅速排除,在学生实验中故意设置一定的障碍让他们排除,有利于学生养成在使用仪器前认真研究仪器的习惯。

4.3 研究性试验课题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可设计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参观访问或实地测量等研究性试验课题。

组织学生或让家长带领学生参观科技展览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传播科学精神、思想和知识,满足了学生亲身体验和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每学年计划安排2-4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需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每次活动在课内要安排一定课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调查过程和探究过程报告给大家。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物理知识的应用,也可以是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参考课题中自选,也可以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趣事物另选课题。活动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延伸物理知识。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后,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报告,报告项目包括考察目标,地点,时间,水域情况,周边情况,总体印象,给相关部门的建议等。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项目有:(1)考察校园受噪声污染的情况(2)考察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3)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的调查(4)废干电池的污染调查(5)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5)调查你家或学校的电路中有无违反安全用电之处。(6)调查并对比自家和亲朋家10年前和现在,用电器的数量。

5 结语

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将教学重点放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上。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一方面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通过用脑思考,动手操作,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广阔题材,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诸如独立思考、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

学生通过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外物理实验探究,体验科学家探究的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有很大提高,学生实验意识增强,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造才能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和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摘要:实验作为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其为基础的探究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针对目前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课堂外探究活动做出具体而详细的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改实践。

关键词:课外实验,探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郝志军.论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9):37-40.

[2]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

[3]靳玉乐,艾兴.对探究性学习的再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7-29.

[4]沈善良,郭海芳,张迎春.对探究教学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9):205-208.

[5]郝志军.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J].教育研究,2005,(11):66-70.

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篇2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如何吸收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是每个人,每个学生的一项功。为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习的转变,要求学生机械、被动、依赖的学习,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物理课外活动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培养能力的渠道。学校,了初中物理课外活动,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一、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体系

物理课外活动的途径有,按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可将物理课外活动划分为:自主活动学习(如小论文、小制作、应用实验);合作活动学习(如社会调查、一物多用、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如操作实验、性学习实验)。就初中阶段而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着手的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是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调查简称“四小”。学生“四小”活动,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验了物理知识在中的应用。

二、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实施

(1)课外小实验,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精心设计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实践表明物理课外实验活动以而又蕴藏着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深得学生的喜爱。按活动的能力层次从低到高可归纳为几类: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性实验、应用性实验、性学习实验等。实践中,注重了几个可行性小实验,学生实验,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①观察烛焰在扬声器前的摇曳②观察水的沸腾③从不同角度观察鱼缸中的金鱼④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⑤用测电笔判断家庭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2)科技小制作,物理课外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教师要善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勤于动手、动脑。学生每件制作品要能演示物理,说明物理问题,并有的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边干边思考,互相质疑,展开。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小制作的喜悦,可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实践中,把学生按4人一组的分组,分工合作。有:

①自制魔术箱②自制简易天平③自制测力计④自制水果电池⑤自制直流电动机

附学生作品:

自制简易天平

自制魔术箱

自制测力计

自制直流电动机

(3)学生阅读科普知识,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的课外科普读物,浏览科普网站,使学生更多地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学生的科技意识,并组织检查和辅导,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性,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科技书籍的能力。科技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和描述科研的文章,是探讨、问题的手段,又是学术交流的工具。学生写小论文,要学会课题查阅资料,阅读书籍,观察实验,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写出分析和解决某一问题的文章。实践中,给学生撰写的小论文题目有:

①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1m/s②假如地球最低气温1℃③假如物体不受重力,世界将会怎样④宇宙从何而来⑤导体电阻的因素

论文向报社投稿,是科普协会的征文,刊登在学生自办的班级小报。

(4)组织社会调查、延伸物理知识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后,分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报告,报告项目包括考察,地点,水域情况,周边情况,总体印象,给的建议等。实践中,给学生社会调查的项目有:

①考察校园受噪声污染的情况②考察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③家庭所在社光污染的调查④废干电池的污染调查⑤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应用

三、对物理课外活动的思考

应该指出的是,物理学课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大多数学生是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物理实验都愿意动手操作。一物理课外活动能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用脑思考,动手操作,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学生物理课外活动的广阔题材,锻炼了各的能力和素质,诸如独立思考、文字表达能力、能力等。但操作上,有的难度,主要在:

(1)老师的作用

是课外活动,老师的更多的是体现在活动之前,学生活动时,老师不在身边,对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和遇到的都帮助,挫伤了学生的性,程度上,了课外活动的。

(2)学生的的热情不高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网上冲浪成了学生课余生活的,而且网络上多彩的内容更吸引人。人的惰性会让学生放弃物理课外活动,或者以敷衍了事的对待物理课外活动。

(3)活动的价值和可行性着活动

学生和教材,给学生的那些活动,虽有的价值和可行性,但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有些已对学生多大的吸引力了,迫切需要一线教师从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出更具价值和可行性的题材供学生选择。

四、结束语

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篇3

1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体系

物理课外活动的途径有很多,按物理课外活动学习的方式,可将物理课外活动划分为:自主活动学习(如小论文、小制作、应用实验);合作活动学习(如社会调查、一物多用、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学习(如操作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就初中阶段而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们着手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是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调查简称“四小”,学生通过“四小”活动,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体验了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实施

2.1课外小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精心设计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实践表明物理课外实验活动以丰富而又蕴藏着科学素养的教学内容,深得学生的喜爱,按活动的能力层次从低到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探索性实验、应用性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等,实践中,我们注重了以下几个可行性小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增强了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①观察烛焰在扬声器前的摇曳;

②观察水的沸腾;

③从不同角度观察鱼缸中的金鱼;

④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

⑤用测电笔判断家庭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2.2科技小制作,开展物理课外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勤于动手、动脑,学生每件制作品要能演示一种物理现象,说明一个物理问题,并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边干边思考,互相质疑,展开讨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体验小制作成功完成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实践中,我们把学生按4人一组的形式分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具体有:①自制魔术箱②自制简易天平;③自制测力计;④自制水果电池;⑤自制直流电动机。

附部分学生作品:

2.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知识,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安排、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科普读物,浏览有关科普网站,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意识,并定期组织检查和辅导,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科技书籍的能力,科技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是探讨、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又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要引导学会根据课题查阅有关资料,阅读相关书籍,通过观察实验,切实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写出分析和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文章,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撰写的小论文题目有:①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1m/s;②假如地球最低气温只有1℃;③假如物体不受重力,世界将会怎样;④宇宙从何而来;⑤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其中有的论文向报社投稿,有的是科普协会的征文,有的刊登在学生自办的班级小报.

2.4组织社会调查、延伸物理知识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后,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报告,报告项目包括考察目标、地点、时间、水域情况、周边情况、总体印象,给相关部门的建议等,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项目有:

①考察校园受噪声污染的情况;②考察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③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的调查;④废干电池的污染调查;⑤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

附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考察报告:

3对物理课外活动的思考

应该指出的是,物理课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对自然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物理实验都愿意亲自动手操作,一方面物理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通过用脑思考、动手操作,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活动的广阔题材,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诸如独立思考、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但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3.1老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是课外活动,老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体现在活动之前,学生活动时,老师不在身边,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及时提供帮助,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活动的效果。

3.2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不一定高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网上冲浪成了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且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吸引人,人的惰性会让部分学生放弃参与物理课外活动,或者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物理课外活动。

3.3活动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影响着活动效果

我们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给学生开展的以上那些活动,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可行性,但相对日新月异变化的信息社会,有些已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迫切需要一线教师从日常教学和生活实际中,探索出更具价值和可行性的题材供学生选择。

初中物理课外预习作业模式研究 篇4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能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发挥教师对学生课外、课内学习活动的指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就要布置课外预习作业。

作业, 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 是学生学习知识,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的最经常性的一项实践活动, 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预习知识, 巩固知识, 深化知识, 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用来检查, 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传统的预习作业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本及教辅用书等, 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预习内容统一, 形式单一, 缺乏层次性和趣味性,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表面的;只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忽略了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初中物理课外预习作业模式研究

我们学校地处山区, 留守儿童较多, 90%的学生都是寄宿生。课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 课外小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物理作为一门中考科目, 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研究课外预习作业的模式, 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传统物理预习作业的弊病和本校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本着“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作业过程, 提高作业效能”的宗旨, 在初中物理课外预习作业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实践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利用导学案布置作业内容

在导学案中提出学习要求, 划定学习范围, 指导学习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用语, 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学习的目标既不能过低, 避免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 过高可能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预习作业要面对学生的实际水平, 标注出在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 易错、易混、易漏的内容, 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学中应启发学生, 逐步深入地向学生提问, 引出学习内容, 构建知识结构, 适时适当提示活动的内容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编写课前小测试题, 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借助身边的常用物品, 编写学生易于接受的作业题

1. 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课外观察任务

教师布置一些预习性的课前观察, 把课本中观察性作业, 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留心观察。在观察时不但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细心观察, 详细地做好观察记录, 而且在观察中不断地思考, 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如在学习了杠杆时, 可要求学生观察指甲剪、钳子、自行车、剪刀等实物, 思考:这些工具应用了哪些物理知识?

2.利用生活器具设计实验自主探究

在自学活动中, 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 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 大胆假设, 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 利用生活中使用的器具进行探究实验。如:在学习“磁体与磁场”时, 让学生事先准备磁体, 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疑问:不同形状的磁体磁性相同吗?磁体的大小有限制吗?……对于学生的疑问, 先不做解释, 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疑问准备材料, 设计实验, 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交流展示时, 发现学生的器材是随手可取的, 如磁体有圆、有方 (多是家中废弃磁体) , 大头针、小铁片、塑料尺等。上课时, 学生几乎人手一套, 很好地进行了多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 解决了自己的疑问, 而且有了新的发现。

3.利用生活用品制作学习用具

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模仿, 他们需要弄懂其原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寻求合适的原料, 并进行适当的加工、组装, 这些都是一种难得的手脑并用的锻炼活动。 如在制作水果电池时, 水果的种类, 金属片插入的深度、金属片间的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效果。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 学生需要不断尝试, 多次制作。学生通过猜测、观察、尝试, 丰富了感性认识, 为理论学习积累了较多的第一手材料。这些直接经验的获得来自于自己制作的器具, 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了较多的成功体验,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自信心, 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 布置作业时注重“统一”“自主”

实践中, 可将作业分成必做题和选作题。统一作业部分——必做题, 旨在让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和为学习新知识要做的知识准备。自主部分——选做题, 针对课堂教学需要设置的课外小活动, 如观察任务、设计实验、器材选取、制作等, 以期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完成的过程中, 体验成功的乐趣。

物理课外活动计划 篇5

活动计划

活动内容

1、纸锅烧水

联系生活,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2、制作水果电池

进一步培养物理兴趣。

3、自制温度计

培养细致观察进而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4、电冰箱原理

了解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知识

5、探究多层笼屉蒸包子

培养动手能力

6、雨是怎样形成的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7、自制照相机

培养动手能力,了解光的魅力

8、调查用水状况

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和节约的意识。

9、人工彩虹

培养动手能力,了解光的魅力

10、研究保温瓶瓶塞为什么跳出来

浅谈高中物理课外活动 篇6

一、物理课外活动的教学目标

1.学生的知识面。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力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学、电学、光学的基础知识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参加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如果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到有关工厂、研究机构等单位去参观或通过影像等设备放映有关科教内容,既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因素组成,而行为习惯为其外在表现。关于人才培养的经验,有人总结得出下列公式:人才培养的成功=知识的积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如果三项中任一项缺乏或薄弱,则成功的可能性就小。

一般来说,在课堂内的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的发展占优势,而在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则是非智力因素发展占优势。而这一切正是促使学生个性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

3.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能力培养外,更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时,在实验前,我们老师就替学生把一切都准备好,这样再让学生去做实验,虽然成功率很高,但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创造精神。所以,在物理课外活动中,在进行课外实验和科技小制作一切可以自制的实验仪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课外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物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把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工厂和科学实验或研究机构,观看科教影片,使全体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发展各学生的个性特长,让他们自愿报名参加物理课外兴趣小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土壤。

2.内容应该坚持紧扣教材联系实际。物理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联系实际,所以物理课外活动内容应该既紧扣教材又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巩固、加深和拓宽。

3.形式灵活多样,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而物理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探索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所以物理课外活动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还应该具有适合高中学生年龄特征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寓科学性于趣味性之中,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物理课外活动的一般形式

1.参观或见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有利条件为我们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第二课堂。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把参观或见习列入活动计划中,有目的地,定期地安排学生到各工厂、建设工地和研究机构去参观。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到设备较好的医院,去看看做心电图、超声波和X光透视以及CT扫描等等。

2.观看科教视频。随着学校设施的不断完善,电教设备越来越齐全。我们广大物理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电教设备,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观看。

3.成立物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定期开展科技活动。在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各班都应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现行的高中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物理课外实验,一定要布置学生认真完成。另外,在兴趣小组内还可以增加一定数量的科技制作内容,例如,高一学生制作纸质的游标卡尺、动量守恒小车和开展装拆、修理自行车的技术培训;高二学生制作晶体管收音机和照明电路安装及简易自动控制模型的设计、制造等。

4.定期举行选修讲座和竞赛辅导,鼓励学生阅读科普杂志并写物理小论文。这些都是物理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

5.举办抢答题和一分钟问题竞赛。模拟电视中智力竞赛的形式,开展抢答题和一分钟问题竞赛活动。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竞赛小组,由各小组推荐出几名竞赛者,参加抢答,答对者得分,答错者倒扣分。竞赛在一个班进行。抢答题不要太难,多数是考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熟练程度的问题,也出一些考查学生对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了解程度的问答题。

四、如何评估高中物理课外活动的达标程度

1.定期举办学生科技制作展览并评奖。

2.定期召开物理知识演讲比赛和物理小论文的征集活动。对于在市、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的物理小论文的作者,学校应该进行奖励。

3.在每个学期的期末物理考试中,适当安排物理设计题,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广大物理老师的教学思想明确,在课堂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外精心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那么物理教学质量一定能迅速提高。

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的教学 篇7

关键词:物理,小实验,教学

初中学生的课外时间比较宽裕, 活动的内容比较丰富, 而课外活动的本身就是课堂的延伸。如果利用课外活动做些简单、明了的物理小实验, 就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增加知识面,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的实践能力。

一、课外小实验的教学作用

(1) 促进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学生通过课外小实验, 不仅深化了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还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比如, 学完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回答:在茂密的树林里, 会在地上看见一个光斑, 这是为什么?再如, 在学完大气压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下纸片托水的小实验;在学习变阻器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个变阻器来控制手电筒灯泡的亮度。这些小实验, 取材容易, 操作简单, 但能起到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 促进了学生对课堂内知识的消化与理解。

(2)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教学并不怕学生没有基础, 而怕学生有些生活经验来干扰物理问题的思考。初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 他们习惯于用生活经验来思考物理问题, 造成思维混乱。比如, 在学习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知识的时候, 很多学生很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物体受了力, 才可以运动, 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会静止不动。因为, 学生在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经验:手拉桌子, 桌子才动。手不拉桌子了, 桌子就不动了, 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啊。这个经验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正确认识。如果及时地让学生做一些小实验, 就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比如, 让学生做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动下来。先让学生思考, 在同样的斜面上滚下, 想让小球滚的距离更远, 可以怎么办?进而让学生分析小球在没有摩擦的平面上会滚出多远的距离。最后使学生懂得物体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时候, 可能会永远作匀速运动, 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纠正了原来由生活经验形成的错误思维。再如, 学生在学习压力与压强知识的时候, 常常把压力与重力混为一谈, 对压力与压强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也易混淆。那么在教学后, 可以让学生回家做做小实验。比如, 用铁钉放在豆腐上, 铁钉不会钻到豆腐里, 假如把这个铁钉尖子向下放入豆腐, 铁钉就钻到豆腐里去了。这就说明, 压强不仅仅与压力有关系, 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系, 它是完全不同于压力的新的物理量。

(3) 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不能只顾考虑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 还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实验, 操作简单, 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比如, 让学生分析一下钢丝钳上有哪些物理原理?并将每个物理原理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中验证一次。还如, 可以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自行车的每个部件, 看看物理原理在自行车上得到了怎样的运用, 提出你对某一自行车部件的改进意见。

在学习电功、电功率的知识后, 可以回家让学生观察常用家电的电功率, 观察电灯泡里的灯丝粗细与功率的关系, 也可以利用电能表与秒表测一下自己家里冰箱在工作时与待机时的功率。这样不仅增加了对电功、电功率知识的理解, 还有效地提高了实践能力。

二、落实小实验的教学措施

物理小实验教学, 常被很多老师忽视, 总认为用小实验所消耗的时间, 还不如多布置几个题目做做呢。其实, 学生愿意在课后做各种小实验, 假如增加题目的量, 势必造成增加学生学业的负担, 还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出现严重的相互抄作业现象,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好处。那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 如何做好小实验教学呢?

(1) 选择适合学生做的实验。小实验属于课后实验, 但它是课后实验中较为简单那种, 不是大型的、综合性很强的实验。一般就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单一的物理原理而做的实验。比如, 用橡皮筋做一个简单的测力计, 主要就是在增加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橡皮筋的伸长与受力成比例关系。

(2) 器材要能自制。很多小实验都是学生在家里完成的。学生的家里, 各有各的情况, 但多数家庭没有专业的实验器材, 那么我们要求学生做的小实验, 尽量能使学生利用家里的坛坛罐罐, 无须学生花钱去买器材。若都要让学生花钱到市场上买才能完成的话, 时间长来不及, 而且增加了学生家庭的负担, 不利于开展, 甚至会增加家长的反感。因此, 布置学生的小实验, 要考虑器材的因素, 不能盲目布置。

(3) 一个器材多种实验。在开展物理小实验教学的时候, 尽可能地利用简单的器材, 多做几个思考性的实验, 这样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比如, 鸡蛋就可以做很多实验:不用任何器材, 如何鉴别生鸡蛋与熟鸡蛋 (惯性) ?做棒敲击玻璃片, 使鸡蛋落水杯的实验 (惯性) ;做鸡蛋在水中沉浮的实验 (浮沉条件) ;做鸡蛋被吸入广口瓶的实验 (大气压) 等等。

总之, 物理小实验的开展, 能很好地补充课堂教学, 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又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它的教学效能一定会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外作业的布置 篇8

一、布置动手作业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对枯燥的物理计算不感兴趣。因此布置课外作业应以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动手作业,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记忆, 巩固知识。如:学生学过米、厘米后, 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各种家具的长短、父母的身高等, 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动脑, 既巩固了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可谓一举两得。一是小制作作业:新课本演示实验较多, 课下, 教师能有针对性布置学生动手制作。如:长度的单位教学后布置学生做一把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米尺;学完变阻器一节后, 布置学生用铅笔芯做滑动变阻器等。二是修理作业:即运用物理知识, 解决实际中的简单问题。如;保险丝的更换;电炉子、手电的修理等。

二、布置课外看书作业

看书作业学生往往将它看成是无作业。实际上, 看书并不是随便翻翻, 而是要带着问题看, 要一边阅读, 一边思考。这需要教师根据内容, 列提纲, 提要求, 且适时督促和检查, 避免学生把看书流于形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使学生会看书。

三、布置实验课的课前准备作业

实验课学生兴趣是极大的。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特点, 实验课前布置学生, 为实验做些准备。如:压强一节教学, 测人对地面的压强, 要求学生测自重和鞋底的面积;做光学实验前, 要求学生为实验准备火柴、蜡烛等等。这样一方面促使学生考虑实验需准备哪些东西;另一方面又为课堂实验节省了时间。

四、布置观察、分析作业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分析和实验为基础。观察分析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分析,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教学中, 布置学生观察分析作业是作业的一部分。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教学, 结合课后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一只灯泡、胶木盖、闸刀开关及家中未接电源的电器, 回答哪些部分是导体, 哪些部分是绝缘体。又如第6章电压、电阻教学结束后, 布置学生观察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等说明书上的电压值和电流值, 并弄懂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等。

五、布置评价作业

评价是评定价值的高低, 评价作业是要求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对某件事或某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每次实验完毕, 让学生评价本次实验的情况, 考试结束后, 让每个学生用简短的几句话评价自己的考试和全班的考试情况或本次考试试卷的难、易及知识覆盖情况。经常评价作业布置,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且有助于学生识别判断能力的提高。

六、布置书面总结作业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 也是其他学科的任务之一。物理教学可结合有关内容布置文字性强的书面总结作业。如:撰写实验报告;一节课后的小结;一章结束整理全章知识等。“百学趣为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而多少年来, 我们学生的作业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机械补充和延伸;基本上是书面作业;基本上是抄抄写写。机械重复, 缺乏趣味的作业, 常常使学生深感厌倦, 有的学生往往应付了事, 甚至干脆就不做。在工作实践中发现, 有些教师布置作业比较随意, 经常是下课时或下课前几分钟才匆忙布置作业, 有的教师甚至随意翻开课本, 让学生从某题做到某题, 或今天做单号题, 明天做双号题。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在这种情形下所完成的作业, 其质量到底是怎样的。

总之, 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比如可以是文字式的, 也可以是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的, 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 甚至可以是由学生和教师、家长来共同完成的。作业可以以“练习”“思考”“探究”“小实验”等不同的面目出现。教学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对学科作业产生了兴趣, 就会“亲其师, 信其道”。

中学物理课外实验活动的研究 篇9

关键词:课外实验活动,意义,类型,要求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他们生活的多彩的世界里, 有许多可以引起他们关注的自然现象, 有不少可供学生探索的物理问题, 来自家庭、社会、自然的一些现象对他们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并能够促使他们进行各种训练和创造试验等的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 来自电视、网络等的一些信息都丰富着他们的第二渠道。因此电视、网络就成了物理教学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启中学物理教学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有助于开发青少年智力水平, 同时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不可缺少途径之一。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清楚的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一、中学物理课外实验活动至少能起到如下一些具体的作用

1. 大自然、实际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一些现象对中学生有

很大的吸引力, 这也有助于学生有意识的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观察, 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和指导下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课外实验活动, 从而深化已学知识。从课外实验活动与教学的关系来看, 课外实验活动使课堂教学必要的补充和重要的延伸。

2. 课外实验活动可以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可调动所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望。

它不受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限制和约束, 它既可以面向全体, 也可以是一部分同学进行的一项物理实验活动。每个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案, 不同的实验目的。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经过适当组织,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选题, 而这些活动又以其可操作性、可塑造型和多样性的特点吸引着每一个学生。

3. 课外实验活动的主体和操作者以学生为主, 在题材、实验

过程、试验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其灵活性的特点,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个体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有利于学生施展才能、发挥创造力。学生通过独立实验能够不断的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因此它也有助于学生锻炼独立工作能力。

4. 学生课外实验活动题材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 它所涉及的内容比课堂理论知识要丰富, 更具有实用性。

有些实验内容可以是学科间的综合, 但这类实验活动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 它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和独立操作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培养学科间综合能力。

5.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可以受到

更多的社会主义经精神文明和新思想的熏陶, 培养劳动观念和手脑并用的习惯,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文明, 培养开拓进取与实事求是的作风。对于设计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的问题, 学生将在正确对待中受到教育。

二、课外物理实验活动的基本类型及基本要求

中学阶段课外物理实践活动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在课堂上或者在练习题中出现的一些实验题材, 以家庭日用品做实验器材或自制仪器的实验,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设计、独立能够完成的实验, 因此也称为家庭作业式物理实验;第二种是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设备, 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独立设计、选择仪器、安装仪器并独立完成实验。第三种是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或者到企业参观相关仪器, 了解相关的原理、仪器参数等, 递交调查报告, 这个过程要求较高, 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一些。

课外实验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下列几种类型

1. 观察性实验。

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生活都是学习的课堂。很多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这些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2. 课内教学的补充性试验 (小实验) 。

它包括家庭进行的小实验和实验室开放的小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帮助学生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 用理论指导实验和培养实验能力。

3. 学生小制作。

学生在预习或课后有能力和条件制作的一些简单仪器, 如简易弹簧秤、天平、望远镜、小电动机等等。在学生制作过程中, 应注重教会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 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简单的制作过程中。例如制作弹簧秤的时候, 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弹簧的伸长和外力之间的关系, 确定分度值。此外还应当注意启发学生在制作中有所常识, 创造性或突破。

4. 小型科研实验。

这类实验侧重于是学生获得物理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列出一些探究性课题和设计提示, 让学生设计方案、选定仪器,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但科研并不一定总要具有很高的难度, 并不一定站在科学的前沿, 应当鼓励学生完成一些小型的, 含有一些技巧性思想的实验。

5. 生活中的趣味性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可以采用一些趣味性的实验, 在课外进行, 或者在一些会上表演。对这类实验要求利用物理原理, 加上适当的艺术夸张, 使之新奇、有趣。例如沸水煮鱼、纸锅烧水、纸托千金等。

怎样有效的开展高中物理课外活动 篇10

一、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要求是, 全面的发展学生。如果只让学生在课堂内接受知识, 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必须要重视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因为, 课外活动有着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我们除了要完成课本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以外, 还应当在课后, 布置学生做一些必要小实验, 能让学生做的小实验是很多的。如, “用文具盒做静电实验”、“用老式的日光灯做几个自感实验”、“用自来水做反冲运动的实验”、“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的实验”等。我们要注意的是, 将这些小实验分布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每月至少做一次, 千万不能松紧无度, 要么连续让学生做, 要么很长时间也不做, 这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每次要求学生做过小实验后, 就应该使学生完成实验的报告, 老师要精心挑选那些有质量的实验报告, 做好必要的总结, 对那些特别有质量的报告, 做必要的展览。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对其他同学也是很好的促进作用。

开展丰富、有趣的物理课外活动, 能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完成课外小实验时, 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很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应用了物理的知识, 但欲使其顺利完成, 学生也必须发挥想象, 否则是完成不了的。因此, 物理课外活动, 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学了地磁场后, 让学生制作“指南针”, 学生在具体制作的时候, 就要考虑如何让指针灵活转动, 否则做出来后也不能指南的。还如, 学习了电路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动控制的热得快”。这些小实验、小制作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 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们知道, 学生在学校里, 与社会接触的很少, 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差距很大。在教学中, 开展一些调查活动, 有利于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另一方面, 学生在完成课外小制作的时候, 有时工具不全, 需要到邻居家借, 有时候, 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能要问同学、邻居的叔叔等等, 这样就能锻炼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如何有效的开展学生的物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 没有“大纲”, 也没有教材, 更没有专职的老师, 我们很多的物理老师, 除了教学外, 还担任学校的其他工作, 如班主任工作等。因此, 许多课外活动留于形式, 这就减低了课外活动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呢?

1.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

开展有效的物理课外活动离不开目的, 否则都是盲目的活动。我们要认识到, 课外活动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光靠课堂是行不通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不靠课外活动也是不行的。开设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活动, 能增长学生的实验技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2.要有可行的、具体的计划

当我们明确了活动目标后, 我们就要在开学之处, 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制订活动计划的时候, 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标准。应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第一,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基础知识, 高一与高二不同, 高二和高三的要求也不一样。第二, 要考虑活动的知识应该与教学内容同步, 因为, 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 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第三, 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形式要新颖、有趣味性。第四, 开展的活动内容, 必定是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如果我们不重视以上几点, 那么, 开展的课外活动有可能是无效的。

3.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物理课外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在活动中, 使学生增加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只有在自主活动中, 才能更加有效的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求学生, 在物理课外活动的时候, 要有事实求是, 坚持科学的态度。这样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产生的喜悦。

4.怎么解决课外活动的器材

我们知道, 物理课外活动都是以实验为主的, 而课外活动所要用的器材, 常常是无处可买的。那怎么解决呢?笔者开展了多年的课外活动, 总结了几点经验, 供大家参考。首先, 师生共同自制, 在自制实验器材的时候, 老师要做必要的提醒和指导。其次, 要充分收集、利用废旧的器件或借用一些设备。比如, 废旧的收音机里, 就有很多可以的材料, 如二极管、开关等。小孩子的玩具里, 就有小电动机等。再次, 利用学校实验室里不用的或闲置的实验器材进行改进。

上一篇:四季度经济形势研判下一篇:金融环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