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谷胱甘肽

2024-05-23

还原谷胱甘肽(精选十篇)

还原谷胱甘肽 篇1

1病例介绍

患者, 女性, 42岁, 10年前诊断为乙肝, 肝功经常出现异常, 未经系统治疗。2009年6月, 病人感觉乏力、腹胀加重, 来我院就诊, 化验肝功ALT 84U/L;做彩超提示:符合肝硬化声像, 胸腔、腹腔积液, 为护肝、降黄采取支持治疗。入院当天为患者静点5%葡萄糖 200ml加还原型谷胱甘肽粉针1.8g。当余液80ml时, 病人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冷、寒战、口唇及四肢发绀症状, 测T 36.3℃、P 82次/min、R 20次/min、Bp 100/60mmHg (1mmHg=0.133kPa) , 考虑是药物过敏引起的急性过敏性休克, 立即停止静点, 给予非那根50mg肌注抗过敏治疗, 肌注肾上腺素1mg强心治疗, 0.9%氯化钠100ml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mg静点抗过敏治疗, 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0min后, 病人症状未缓解, 测T 39.5℃、P 84次/min、R 20次/min、Bp100/75mmHg, 为防止继发感染, 为患者静点0.9%氯化钠注射液150ml加头孢吡肟粉针4g, 经抢救治疗, 患者3d后病情平稳。

2讨论

患者突然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该患者体质较弱, 加之肝硬化失代偿, 右胸腔大量积液, 属超敏反应。此例患者的过敏性反应发展快、症状重, 稍一延误必将危及患者生命, 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这些特殊病例, 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立即组织人力进行抢救, 应用各种药物及措施控制过敏反应症状。在临床应用药物上, 应注意个体差异, 使用前应检查药液, 如有浑浊、包装破裂等切勿使用;详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 尤其是过敏体质者, 在输液过程中, 起初滴速宜慢, 要做到观察病人输液过程中的反应, 备好急救设备和药品,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能使病人得到及早的救治。

收稿日期2009-10-30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说明书 篇2

处方药就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处方药在研制、生产、销售、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受到相应法规的严格控制,参与这些环节的组织机构或者个人都要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授予相应的权限。而非处方药则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阿拓莫兰是处方药吗?阿拓莫兰是处方药,由于阿拓莫兰同样具有一些潜在的影响,而且阿拓莫兰的用法是静脉注射,必须由医师或医生认真严格拿药。阿拓莫兰解药物毒性,防止抗癌药物的副作用,预防和治疗放射线损害;对抗自由基,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阿拓莫兰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肝功能损害将中一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均系口服)合并肝功能损害,总有效率96.97%。

还原谷胱甘肽 篇3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抗结核药 肝损害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5年3月~2007年5月我院传染科住院治疗的肺结核初治病人114例,其中男76例,女38例,年龄16~7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1]。服药前常规检查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均正常者入选。

将病人按经济情况随机分成治疗组54例,对照组60例,两组性别、年龄、肺结核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按照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的统一标准化方案,均采用2HREZ/4HR短期强化抗结核治疗,剂量分别为异烟肼(H)600mg/次,利福平(R)600mg/次,乙胺丁醇(E)1250mg/次,吡嗪酰胺(Z)2000mg/次,隔日早晨顿服。其中治疗组给予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使用葡醛内酯注射液0.399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次。

观察项目:每2周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生化检测由生化自动分析仪完成。观察病人肝功能异常发生时间、临床症状、体征变化。

肝功能损害的处理:①无症状、无黄疸、ALT 80~200IU/L或 AST 80~200IU/L者,每周检测肝功能1次,停用利福平改用利福霉素,不停用其他抗结核药。②如果ALT200~400IU/L或AST 200~400IU/L或者ALT或AST进行性增高或出现黄疸,立即停用所有抗结核药,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同时静滴甘利欣、维生素等综合治疗。③ALT>400IU/L或AST>400IU/L者,加用肝水解肽治疗。当肝功能恢复正常时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密切观察临床情况,每周检测肝功能。

结 果

治疗组发生肝功能異常6例(11.11%),其中治疗2~4周1例、6~8周3例、8周后2例,无1例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而中途停用抗结核药。对照组发生肝功能异常17例(28.33%),其中治疗2周内3例、2~4周7例、6~8周5例、8周后2例,3例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而中途停用抗结核药。治疗组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程度较对照组轻,且发生率低。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见表1。

讨 论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均可导致药物中毒性肝炎,发生率为16%~30%[2]

谷胱甘肽为三肽物质[3],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对细胞具有多种生化作用。其半胱氨酸部分之硫氢基团有很强的亲合力,故可作为电亲合靶而与化学物质及其代谢反应产物结合,作为硫醇尿酸排泄,从而使细胞免受损害。同时,它可对抗抗结核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反应,从而起到保护细胞作用。

通过对114例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有效预防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损害,其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葡醛内酯的发生率28.33%,且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损害更轻,保证了抗结核治疗的顺利完成,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故我们认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1):72-74.

2 张敦熔.肝损害与抗结核治疗.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292-296.

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致不良反应1例 篇4

患者, 女, 23岁, 已婚, 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手抖, 伴怕热、多汗, 伴颈部增粗, 无烦燥、失眠、多梦、头痛等症状, 伴活动后心悸, 偶有胸闷, 无胸痛, 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无大便便次增多, 无腹痛、腹泻, 无双下肢胫前水肿, 未行特殊处理, 发现颈部增粗, 2012年10月22日, 以“甲亢”收入院既往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体检:肝病相关抗体 (-) , 标志物 (-) , 血Rt无明显异常, 肝功示:AST:45.2IU/L, ALT:53.0IU/L;甲功示:TT3:>9.24nmol/L, TT4:>304nmol/L, FT3:18.7pmol/L, FT4:49.5pmol/L, TSH:0.120 mu/L, TGAB:41.0%;TMAB:32.2%;肝胆脾B超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入院诊断:甲亢并肝功能损害。于2012年10月23日上午8:30开始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商品名:双益健, 规格:0.9 g/支, 批号:1208458) 1.8 g, 静脉滴注, 1次/d, 于2012年10月25日上午9:35患者诉全身瘙痒, 四肢无明显瘙痒, 遵医嘱立即停止输液, 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 mg, 口服给予西替利嗪片抗过敏治疗, 当日中午患者瘙痒症状逐渐缓解。

2讨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生成的含有巯基 (SH) 的三肽, 由谷氨酸, 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 在多种细胞生化功能中起作用。它是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的辅基, 又是乙二醛酶及磷酸丙糖脱氢酶的辅酶, 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它能激活体内SH酶等, 促进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 还可通过巯基与休内自由基结合, 促进易代谢的低毒化合物的形成, 因此对部分外源性毒性物质有减毒作用。临床上用于①化疗患者;②放射治疗患者;③各种低氧血症;④病毒性、药物毒性、酒精毒性及其他化学物质毒性引起的肝脏损害;⑤用于有机磷、胺基或硝基化合物中毒的辅助治疗;⑥解药物毒性。其不良反应较少, 偶见脸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异常和皮疹等过敏症状;偶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痛等消化道症状及注射部位疼痛。该药不良反应可累及机体多个脏器器官, 临床表现多样复杂, 以皮肤、粘膜、消化系统为主[1]。

本例患者既往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 在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后第三天上午患者自诉出现, 瘙痒症状, 遵医嘱立即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3 h患者瘙痒症状逐渐消退。因患者入院后未进行其他药物治疗, 排除了其他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可确定是还原型谷胱甘肽引起的不良反应。所以在使用本品时, 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储存和配制, 初次用药者应缓慢滴注。有报道[2]在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后长达35 d发生延迟性过敏反应, 提示我们临床使用本品时应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反应,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症处理, 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洁, 刘幸.还原型谷胱甘肽致过敏反应7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8, 17 (6) :414.

还原谷胱甘肽 篇5

产还原型谷胱甘肽酵母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从自然界筛选出98株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酵母菌,发酵30 h,分别测定胞内GSH含量,其中2053#菌株的GSH产量最高.初步发酵实验结果表明,2053#酵母菌株在发酵28 h时菌体生物量(细胞干重)达到最大值11.55 g/L,而胞内GSH含量在发酵30 h时达到最大值49.74 mg/L.在常规生理生化方法鉴定的`基础上,结合18S rDNA序列分析表明2053#与Candida parapsilosis(近平滑假丝酵母)的相似性达99.75%,为Candida parapsilosis的1个亚种.

作 者:艾丽静 饶志明 沈微 方慧英 诸葛健 Ai Lijing Rao Zhiming Shen Wei Fang Huiying Zhuge Jian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工业微生物中心,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036刊 名:食品与发酵工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年,卷(期):32(3)分类号:Q93关键词:筛选 还原型谷胱甘肽 发酵 近平滑假丝酵母 亚种

还原谷胱甘肽 篇6

关键词:锦鲤;镉;肾脏;DNA损伤;氧化应激

中图分类号: S941.9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272-02

收稿日期:2015-06-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BK20141147);江苏省徐州市科技計划(编号:XF11C051);江苏省化学生物学优势学科基金(编号:PAPD)。

作者简介:刘思思(198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E-mail:liusisi644@163.com。镉(Cd)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主要作为锌矿、硫化物矿、铅矿、铜矿等的副产物,在矿的开采、冶炼、精炼过程中进入环境,并对环境造成危害。镉一旦进入水中,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命[1-2]。

锦鲤(Carassius auratus L.)是鲤科(Cyprinidae)鲤属(Carassius)的一种观赏鱼,颜色艳丽,形态优美,同时也是水生环境监测的一种试验鱼种类[3]。氧化应激是重金属对鱼类造成损伤的常见方式,很多重金属都会诱导氧化应激损伤[2-3]。谷胱甘肽抗氧化酶系统由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CL)组成,在动物机体抗氧化损伤中承担重要作用[4]。研究表明,镉能够引起淡水鲇鱼(Channa punctatus)[2]、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5]、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6]等鱼的氧化损伤。本研究以锦鲤为试验对象,探讨镉暴露对锦鲤肾脏DNA损伤、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期为环境监测及镉害防治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红白锦鲤购自徐州市佳顺锦鲤养殖基地,体长5~7 cm、质量4~7 g/尾。试验采用静水生物养殖法。试验用水为曝气3 d的自来水,每组20 L,24 h不间断充氧,溶氧量 6 mg/L,pH值6.8,水温(23±1) ℃。先将锦鲤置于室内水族箱进行为期7 d的预试验。锦鲤暂养期间活动正常、无病,死亡率低于5%。于试验前24 h停止饲喂,选择品相较好、健康的红锦鲤40尾,随机分为4组,3个处理组的CdCl2浓度分别为5、10、20 mg/L。试验期间不饲喂、 不换水,每天观察其行为。于96 h后处死,取其肾脏,冰浴生理盐水匀浆,以 3 000 r/min 冷冻离心10 min制备组织上清液,测定其生化指标。

1.2 鱼行为观察

按照Sveceviius的方法[7]将鱼的行为活性分为5级(0、1、2、3、4级)。每天观察记录鱼的行为并对其分级。

1.3氧化应激及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指标测定

丙二醛(MDA)水平、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蛋白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采用试剂盒(南京市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进行测定,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GCL)采用苏州市科名生化指标试剂盒测定,所用仪器为UV-72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4DNA损伤测定

根据已有研究的方法[8],采用商品试剂盒(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Ltd.),按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带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Agilent Technologies,USA)进行测定,8-OHdG 的表示方法为8-OHdG/10-5 deoxyguanosine。

2 结果与分析

2.1镉对鱼行为的影响

观察鱼的行为并测定其行为活性。由图1可知,不同浓度镉暴露对鱼的行为具有不同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中低浓度镉暴露抑制鱼的行为活性,而高浓度镉暴露则呈1 d时抑制、之后强烈激发的现象。以不同时间比较,各处理组均呈 1 d 行为活性不高、2~3 d活性增强、4 d活性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

2.2镉对鱼肾脏的氧化应激及DNA损伤

MDA含量、8-OHdG水平常作为氧化应激的指标,由测定结果(表1)可知,镉暴露导致锦鲤肾脏MDA含量、8-OHdG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5、10、20 mg/L镉暴露下MDA含量分别增大15.2%、169.4%、398.0%,8-OHdG水平分别增大16.1%、32.3%、64.5%。可见,镉暴露引起了锦鲤肾脏氧化应激损伤及DNA损伤。

2.3镉对锦鲤肾脏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由锦鲤肾脏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指标的测定结果(表2)可知,96 h镉暴露使系统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5、10、20 mg/L镉暴露下GSH含量分别增加8.7%、20.2%、27.0%,GPX活性分别提高10.4%、15.7%、24.2%,GST活性分别提高16.3%、33.1%、57.8%,GR活性分别提高 16.0%、30.3%、46.3%,GCL活性分别提高18.1%、28.2%、32.7%。可见,镉暴露导致锦鲤肾脏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发生改变。

nlc202309040407

3结论与讨论

镉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本研究表明,不同体积分数的镉暴露对锦鲤行为活性具有不同影响,呈低抑制、高激发的现象。在5、10 mg/L的镉暴露浓度下,行为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20 mg/L的镉暴露浓度则明显激发行为活性,表明高浓度镉暴露对锦鲤具有明显刺激作用。行为活性随时间的推移呈早期激发、后期抑制的趋势,表明锦鲤刚接触镉刺激时活性变强,疲惫后活动行为变慢。

脂质过氧化产物指机体中脂质被氧化后的产物,是反映氧化应激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镉能够强烈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导致电子无法正常传递至接受体,而是传递至氧原子,从而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引起机体氧化损伤[2-9]。氧自由基也可通过多种途径造成DNA损伤,如引起单链DNA断裂、DNA与蛋白质交联、构成DNA的基础物质发生改变。8-OHdG是氧自由基诱导鸟嘌呤C-8发生羟基改变的产物,因此8-OHdG常作为氧化性DNA损伤的标志[4]。本试验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8-OhdG水平均明显升高,表明镉暴露引起了锦鲤肾脏氧化损伤。

谷胱甘肽是一种非酶抗氧化物质,在调节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产生、减少氧化反应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镉暴露能够诱导GSH含量的升高,可能是由于对抗其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10]。本试验发现96 h镉暴露同样引起了GSH含量的升高。GR、GCL是维持GSH含量的重要酶,GR能夠催化氧化型谷胱甘肽转化为GSH,GCL是GSH生物合成的限速酶。GST是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关键酶,催化该反应的起始步骤。GPx是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的过氧化物分解酶。GST、GPx、GR、GCL、GSH在机体抗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镉暴露引起GSH水平升高,以及GR、GCL、GST、GPX活性上升,提示机体在尽力调动谷胱甘肽抗氧化系统以对抗镉引起的氧化损伤。本试验结果为研究镉引起动物组织损伤的机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再忠,沈芾,孔令富,等. 重金属镉在锦鲤各组织中的富集[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387-389.

[2]Dabas A,Nagpure N S,Kumar R,et al. Assessment of tissue-specific effect of cadmium on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freshwater murrel,Channa punctatus[J]. 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2,38(2):469-482.

[3]郑桂红,唐玲玲,孙建梅,等. 重金属锌对锦鲤组织氧化损伤的作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187-189.

[4]Liu C M,Ma J Q,Sun Y Z. Protective role of puerarin on lead-induced alterations of the hepatic glutathione antioxidant system and hyperlipidemia in rats[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11,49(12):3119-3127.

[5]曾艳艺,赖子尼,杨婉玲,等. 广东鲂幼鱼对铜、镉胁迫的氧化应激响应及其指示意义[J]. 生态环境学报,2014,23(12):1972-1979.

[6]田鹏. 水体中镉暴露对草鱼的氧化胁迫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3.[7]Sveceviius G. Behavioral responses of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to sublethal toxicity of a model mixture of heavy metals[J].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5,74(5):845-852.

[8]Liu C M,Zheng G H,Ming Q L,et al. Sesamin protects mouse liver against nickel-induced oxidative DNA damage and apoptosis by the PI3K-Akt pathwa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3,61(5):1146-1154.

[9]Stohs S J,Bagchi D,Hassoun E,et al. Oxidative mechanisms in the toxicity of chromium and cadmium 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athology Toxicology and Oncology,2000,19(3):201-213.

[10]Schlenk D,Rice C D. Effect of zinc and cadmium treatment on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mortality and expression of glutathione and metallothionein in a teleost hepatoma cell line[J]. Aquatic Toxicology,1998,43(2/3):121-129.麻艳群,黄凯,于丹,等. 饲料磷脂水平对苏氏圆腹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磷脂含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274-276.

还原谷胱甘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病人130例, 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5例, 年龄27~56岁, 平均36.7岁;男性62例, 女性3例。对照组65例, 年龄25~58岁, 平均37.9岁;男性60例, 女性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与性别组成上无明显差别,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表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2002年10月修订) 诊断标准。 (1) 病史:长期饮酒史超过5年, 折合酒精量>40g/d, 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 (>80g/d) 。乙醇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 (mL) ×酒精含量 (%) ×0.8 (酒精比重) 。 (2) 禁酒后血清ALT、AST和GGT明显下降, 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 即在2倍正常上限值 (ULN) 以下。肿大的肝脏1周内明显缩小, 4周基本恢复正常。 (3) 排除病毒性肝炎:诊断时应注意是否合并H B V或H C V感染, 除外代谢异常和药物等引起的肝损伤。 (4) 肝功能谷草转氨酶 (AST) 为主的血清转氨酶升高。 (5) 血清总胆红素 (SB) 升高 (>34.2μmol/L) 。 (6)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ALT) 增高>3倍的正常值。 (7) 肝功能谷氨酰转肽酶 (GGT) 增高>3倍的正常值。 (8) B超排除肝占位病变。

1.3 治疗方法

酒精性肝炎的治疗原则是: (1) 戒酒, 加强营养; (2) 评价疾病严重程度, 确定哪些患者需要药物治疗; (3) 药物治疗。治疗组: (1) 戒酒; (2)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1.8g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 (3) 复方甘草酸单铵10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 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 (1) 戒酒; (2) 复方丹参3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复方甘草酸单铵10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 14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判

治疗14d后复查肝功能。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完全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或肝功能复查好转未达到有效标准, 甚至病情恶化。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结果为:治疗组治愈54例, 治愈率83.08%, 有效10例, 有效率15.38%, 无效1例, 无效率1.54%, 总有效率98.46%;对照组治愈11例, 治愈率16.92%, 有效36例, 有效率55.38%, 无效18例, 无效率27.70%, 总有效率72.30%。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异常。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近20年来, 一些药物被用于治疗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 一些药物作用于高代谢状态, 降低耗氧量, 预防缺氧, 减少组织损伤;抗炎药物作用于酒精性肝炎的白细胞, 降低局部巨噬细胞 (枯否细胞) 的活性以及侵入肝内的炎症细胞的活性;枯否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可以诱导肿瘤坏死因子 (TNF) 的生成, 进而导致肝脏产生炎症和细胞凋亡。是否应用抗氧化剂和抑制枯否细胞功能药物尚在讨论中。氧化应激不仅能刺激产生细胞因子, 还能通过脂质过氧化促进肝细胞损伤。因此抗氧化剂主要用于慢性酒精性肝病的长期治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作为人体内众多抗氧化剂当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及甘氨酸组成的一种三肽, 可直接通过供H+拮抗氧自由基毒性, 清除体内的超氧离子及其他自由基, 防止肝细胞损伤;并且G S H具有强大的还原作用而使肝细胞膜对氧自由基的耐受性增加, 从而保护肝细胞膜, 使肝细胞膜稳定性增加、转氨酶下降, 因此它被认为是体内抗自由基的总枢纽, 在清除自由基的同时还可以还原其他抗氧化剂, 使之再循环使用。G S H其他功能还包括增强免疫力、去除毒素、修复机体、合成蛋白质、还原酶活性等功能, 从而清除和减轻了氧自由基对肝细胞的损害, 减轻了炎性反应, 保护和促进肝细胞再生性修复, 而使肝功能恢复。在本组临床应用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治疗方法简便, 价格适中,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酒精性肝病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肝病, 在我国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 它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在组织病理学上, 主要表现为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其治疗原则主要是:减轻酒精性肝病的严重度;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改善已存在的继发性营养不良;对酒精性肝硬化进行治疗。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还原型谷胱甘肽

参考文献

[1]袁平戈, 张大志.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药品评价, 2006, 3 (5) :385.

还原谷胱甘肽 篇8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药物性肝病,临床疗效

药物性肝损害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脏系统疾病, 占药物反应病例总数的10%~15%, 其发病率仅仅低于药物热和皮肤黏膜损害, 且疾病的诱发原因较为复杂。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腹胀、乏力、食欲缺乏等。导致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病的原因不仅在于重度黄疸或是暴发性肝病, 还涉及多种激素的刺激, 且临床治疗效果较差, 所以, 探索药物性肝病的有效治疗药物和方法也成为了临床医学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1]。本次医学研究就对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54例, 女性46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18~72岁, 平均 (62.4±5.3) 岁。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例, 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诊断标准:

本次医学研究以许国铭主编的《现代消化病学》中“药物性肝病”一章对于药物性肝病的规定, 作为患者临床诊断标准: (1) 再次用药后偶然发生肝损害。 (2) 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的标志物检查结果为阴性。 (3) 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检查结果为阳性。 (4) 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和病理表现。 (5) 周围血液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在6%以上。 (6) 早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瘙痒、皮疹、发热等。 (7) 使用药物后1~4周内发生肝损害相关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会在服药数月后发生肝损害相关征象, 少数患者临床症状的潜伏期较长。若上述几条临床诊断依据中, 在发生第7条的基础上, 出现第1至第6条中任意一项, 则可确诊为药物性肝病[2]。

1.3 治疗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口服B族维生素、静脉滴注复合氨基酸等常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照组药物性肝病患者, 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 接受250 m L的5%葡萄糖与5.0 g维生素C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药物性肝病患者, 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 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 具体方法为静脉滴注250 m L的5%葡萄糖与1.8 g还原型谷胱甘肽制成的混合溶液。两组观察对象均每天给药1次, 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每2周接受1次肝功能复查, 对其皮肤瘙痒、纳差、腹胀等药物性肝病临床症状改变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3]。

1.4 疗效评定依据:

两组药物性肝病患者均完成临床治疗后,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黄疸明显减轻, 以及纳差、肝大、腹胀、肝区疼痛、皮疹等临床表现完全缓解患者所占比例;同时, 观察和记录两组观察对象中, 各项肝功能指标均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所占比例, 即肝功复常率[4]。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x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

实验组患者ALT、ALP、γ-GT、T-BIL、TBA等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治疗2周和4周后肝功能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临床症状。

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为:皮疹38例, 约占76%, 肝区疼痛35例, 约占70%, 腹胀28例, 约占56%, 纳差37例, 约占74%, 肝大27例, 约占54%, 黄疸36例, 约占72%;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为:皮疹20例, 约占40%, 肝区疼痛15例, 约占30%, 腹胀12例, 约占24%, 纳差15例, 约占30%, 肝大7例, 约占14%, 黄疸12例, 约占24%。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药物性肝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脏系统疾病, 但其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一直备受争议。在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进而诱发相应的干细胞损伤现象, 此时, 通过还原剂的补充, 能够保护肝细胞, 避免其受到毒性作用的影响, 缓解细胞膜损伤, 对脂质过氧化过程产生抑制作用, 并能够最大限度地中和氧自由基[5]。作为还原剂的一种, 还原型谷胱甘肽本身无需经过肝脏代谢, 既能够达到缓解肝脏负担的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主要包括甘氨酸、胱氨酸、谷氨酸等3个组成部分, 谷胱甘肽能够有效包括人体肝脏内部的重要酶蛋白分子巯基和生理蛋白质, 避免其受到氧化作用的影响。如果药物与其他的代谢产物同时过多形成, 则其也会与谷胱甘肽大量结合, 进而造成谷胱甘肽相对缺乏状态, 导致药物无法与其他的代谢产物良好融合, 最终对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形成破坏, 诱发肝细胞变性坏死, 降低酶的活性。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 药物性肝病患者, 接受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后, 其ALT、ALP、γ-GT、T-BIL、TBA等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较为理想, 且明显优于接受常规基础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P<0.05) , 同时, 患者的皮疹、肝区疼痛、腹胀、纳差、肝大和黄疸等症状均显著改善,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综上所述, 还原性谷胱甘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药物性肝病临床治疗药物, 有助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 以及治疗有效率的提高,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梅, 占美, 刘汝明, 等.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病的系统评价[J].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 2010, 32 (4) :3049-3050.

[2]蔡茂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的肝功能损害[J].临床荟萃, 2009, 24 (20) :1823-1824.

[3]唐春梅, 肖成.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5 (2) :15-16.

[4]姜相君, 高玉强.药物性肝病的合理用药[J].中国医刊, 2010, 45 (3) :16-17.

还原谷胱甘肽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肝病科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42例,女8例,年龄35~69岁,平均43.4岁;对照组50例,男43例,女7例,年龄36~68岁,平均4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肝功能损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予威佳 (促肝细胞生长素,30μg/支,威海赛洛金制药生产) 120μ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还原型谷胱甘肽 (双益健,0.9 g/支,上海复旦复华药业生产) 1.8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断,无效或恶化者改用其他有效措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除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外,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 L) 、白蛋白 (ALB) 。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制定[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肝功能恢复正常,B超腹水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缓解,肝功能好转,B超腹水有减少;无效:临床症状、肝功能无变化,腹水无减少;恶化: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损害加重,腹水增多,并且出现严重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21例,无效14例,恶化6例,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肝硬化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常见且较重的肝病,并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加剧。促肝细胞生长素 (PHGF) 是从乳猪新鲜肝细胞中提取的一种小分子多肽活性物质,已应用于临床多年。研究证实,在常规综合疗法上加用PHGF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显著。该物质对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生化指标,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内的内源性活性物质,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并含有活性巯基 (GSH) ,可对抗自由基攻击,抗脂质过氧化,保护肝细胞膜,活化代谢还原系统,激活SH酶系统及解毒作用,有效保护肝脏,恢复肝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威佳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肝硬化,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7-61.

还原谷胱甘肽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160例, 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按入选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80例, 男5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36±12) 岁, 其中急性乙肝20例, 慢性乙肝60例。对照组80例, 男6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37±13) 岁, 其中急性乙肝20例, 慢性乙肝60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治疗, 即注射用肌苷0.6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门冬氨酸钾镁20 mL加入能量组液体25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0.6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疗程1个月。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查肝功能1次, 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能, 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凡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不做疗效分析, 只列入不良反应统计。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为有效;肝脾肿大以消肿或回缩为有效 (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观察肝功能治疗前后变化。

1.5 统计方法

使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肝功能疗效

急性及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前后变化, 见表1、2。

表1示:治疗前两组各项比较, t分别为0.178, 0.079, 0.414, 0.39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各项比较, t分别为2.747, 2.267, 2.457, 2.2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示治疗前两组各项比较, t分别为0.793, 0.839, 0.623, 0.975,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各项比较, t分别为2.887, 3.954, 3.135, 3.7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急性乙型肝炎经过治疗后纳差、乏力、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的有效率两组均达到90%~1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肝脾肿大的有效率治疗组为93%、42%, 对照组为84%、4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 (P>0.05) 。慢性乙型肝炎经治疗后纳差、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的有效率治疗组为85%~92.8%, 对照组为66%~80%, χ2值为5.855~4.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肝脾肿大的有效率治疗组为75.6%、36.5%, 对照组为57.3%、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58、4.07, P<0.05) 。

2.3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无明显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 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内的生物活性物质, 是人类细胞自然合成的一种三肽, 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 含有疏基 (-SH) , 对维持细胞功能有重要作用。动物药理实验证明, 它可有效地防治乙醇和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急慢性肝损伤。补充内源性的谷胱甘肽的不足, 可以纠正低氧血症, 清除氧自由基, 保护肝脏的合成、解毒功能等药理作用[2]。

肝脏疾病时, 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使肝脏的谷胱甘肽含量增加, 除了加强对自由基的清除, 保护肝细胞外, 还通过γ-谷氨酰胺循环维持肝脏的蛋氨酸含量, 保证转甲基及转丙氨基的反应, 改善肝脏的合成、解毒、脂肪代谢、胆红素代谢及灭活激素等功能, 促进胆酸代谢, 从而加快肝功能的恢复, 谷胱甘肽参与胆红素的代谢是在谷胱甘肽-疏基转移酶的作用下, 将未结合的胆红素载入微粒体, 使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结合型胆红素而排出体外。

临床观察表明,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 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 有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的作用, 是治疗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

4 护理建议

4.1 注意休息、稳定情绪

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炎急性发作的病人, 指导卧床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鼓励病人多听轻松愉快的音乐, 调整病人的心理, 减轻肝病带来的压抑感, 发泄淤积郁闷的情绪, 恢复内心和谐, 促进患者康复。

4.2 合理饮食

急性期病人食欲差, 饮食应清淡易消化,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保证足够热量、蛋白质, 充足的维生素B和C。恢复期患者食欲增加后, 应控制糖和脂肪量的摄入, 以免引起脂肪肝, 多食豆制品、鱼、蛋、奶、瘦肉等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禁止饮酒, 以免损害肝细胞而加重病情。

4.3 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液速度, 初次用药应缓慢静滴, 待观察病人无不良反应后, 可适当加快速度。

摘要: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 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将160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80例, 给予一般保肝治疗, 静脉滴注注射用肌苷、门冬氨酸钾镁, 均1次/d;治疗组80例,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1次/d;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中各项症状和体征的有效率,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肝功能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慢性乙型肝炎中各项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的改善,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 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少,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乙型肝炎,疗效,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上一篇:经历下一篇:教师应是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