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会诊

2024-05-20

临床会诊(精选九篇)

临床会诊 篇1

1 普通会诊

普通会诊一般是临床科室发出的口头或书面邀请, 我院普通会诊大多数来自外科, 会诊的目的主要是制定用药方案 (如1例肺部感染的患者对多类抗菌药物过敏, 如何选用抗菌药物) 、制定患者多重耐药菌个体化治疗方案 (如出现多耐药或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 结合药敏结果如何选药) 、药物选择及用法用量 (如疼痛患者的镇痛药如何选择, 用法用量如何制定) 。接到普通会诊时首先对会诊的目的及内容进行评估, 其次安排专业方向相近的临床药师参加会诊。会诊前临床药师应了解患者病情情况, 查阅文献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形成初步会诊意见;会诊时临床药师应仔细听取临床医生对患者诊治情况的介绍, 经深思熟虑后提出客观、全面的观点;会诊后临床药师应对患者病情转归进行追踪。

2 急会诊

急会诊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较紧急, 我院急会诊的患者绝大多数是药物过量、中毒或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需要立即救治。要求临床药师必须即时到位, 现场快速给出应急方案, 没有足够时间查阅资料, 这就对临床药师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会诊通常是由资历较深且长期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进行会诊, 会诊后临床药师对相关会诊内容进行补充和整理, 通过科室学术活动的形式与其他资历较浅的临床药师进行经验交流, 并为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情况积累临床经验。

3 院内大会诊

我院的院内大会诊通常由医务部组织, 会诊对象多为病情、用药复杂的危重患者或存在用药医疗纠纷隐患的患者。针对疑难危重患者的会诊通常会做好会诊前准备, 如组织部分临床药师进行拟会诊, 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尤其是与用药有关的信息, 并查阅相关资料, 集思广益后提出会诊意见, 后由专业方向相近的临床药师代表参加会诊。会诊时临床药师应仔细听取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和疑难情况的介绍, 在明确临床需求的基础上客观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防止因未全面考察综合情况或对问题理解不全面而对临床造成误导, 尤其对存在用药医疗纠纷隐患的患者进行会诊时, 临床药师表达自己观点的言语应慎之又慎, 以防医疗纠纷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会诊结束后, 临床药师需在我院建立的会诊记录本上进行详细记录, 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会诊目的、各临床会诊专家的分析建议、临床药师会诊的建议及结论, 以供其他临床药师参考。

4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

根据原卫生部及云南省文件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2011年12月实施“规定”, 并制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药审批制度, 具体如下:首先, 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病情, 若需要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要由本科室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提出申请, 并按我院制定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会诊 (申报) 表”的要求填写申请单2份;其次, 接到申请后, 由我院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组的1名临床药师及1名临床医生共同对申请的特殊药物进行评估, 填写会诊意见并签名;最后, 申请单由医务处进行审核同意并盖章, 1份申请单交由药剂科审核发药, 另1份申请单存入原始病历。我院自执行规定至今已有2年半, 临床药师参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会诊≥4000次, 且会诊情况执行良好, 提高了此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我院建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记录本, 要求每天轮流安排临床药师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进行会诊, 会诊时临床药师需要对每一位申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的住院号、申请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及患者所在科室进行详细会诊记录, 每月对有价值的会诊病例进行回访, 且详细记录后存档。通过建立临床药师会诊模式, 一方面, 使临床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从单一的临床科室迅速的转向所有临床科室, 在会诊中, 临床药师充分发挥药学专业知识特长, 积极地融入到临床治疗中, 共同为患者制定出最优的治疗方案, 在体现临床药师价值的同时形成医、护、药各科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2];另一方面, 因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有临床药师的会诊意见, 给临床药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故临床药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及临床医学知识水平, 同时提高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会诊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会诊情况, 积累经验, 有利于临床药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提高临床药师会诊的技巧, 增强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信心[3]。

5 总结

我院临床药师会诊制度执行近3年, 会诊模式已基本完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尤其是普通会诊及院内大会诊, 会诊次数逐年增多, 越来越多的临床科室在用药相关的问题上会主动邀请临床药师参与会诊, 增加医生与药师间的交流及信任, 极大缩短了药师与医生间的距离。在会诊中, 临床药师除了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药学知识外, 还必须认真学习医政和药政法规, 提高法律意识, 严谨书写会诊意见, 防范因药学服务而引起的医疗纠纷[4], 协助医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促进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S].卫医政发 (2011) 11号, 2011.

[2] 陈洁, 彭江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实践案例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 2010, 7 (11) :11-13.

[3] 韩敏珍, 严进红, 刘红艳, 等.63例临床药师会诊病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8) :379-380.

临床用血会诊制度 篇2

第一条:临床输血会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随着输血服务成本不断提高,系统风险逐步增大,要搞好输血的专业及规范化运作,以不断提高输血服务水平,搞好输血会诊及成分特异性输注等工作,将成为其主要手段之一。

第一条:临床输血会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随着输血服务成本不断提高,系统风险逐步增大,要搞好输血的专业及规范化运作,以不断提高输血服务水平,搞好输血会诊及成分特异性输注等工作,将成为其主要手段之一。

2、搞好临床输血会诊,可适时进行输血前患者健康教育,阐明输血对医疗的重要性及其危险性;可严格控制输血适应症,降低不必要输血几率,并根据输血史及临床指标等确定输注方法、种类、剂量、相关标准等,搞好不良反应的检测及治疗,达到科学、规范、安全的总要求。

3、随着输血医学的飞速发展及输血治疗工作的不断专一,医院输血服务已由交叉配血等转向临床提供与输血相关的医疗咨询、参与输血方案的制定、协助疑难疾病的诊断等,以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第二条:临床输血会诊内容

1、需大量输血患者,大于2000毫升者;

2、器官移植的输血;

3、储存及回收式自体输血;

4、发生输血引起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5、稀有血型导致输血困难者;

6、临床医师提出输血替代或去除治疗所要达到的效果及要求者;

7、产科及儿科的特殊及复杂输血; 第三条:临床输血会诊基本要求

1、由各级领导及专家参与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各科室输血工作的监督、协调等,加强横向联合,定期组织检测考核,全面抓好输血各个环节的管理与发展。

2、会诊应及时,输血医师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输血医师根据输血要求及患者体检指标,提出输血治疗方法及最佳成分血的种类、制备方法、输注标准等,阐明治疗可能达到的效果,并保证成分血质量及符合血液发放规则。

3、临床医师应掌握现代输血技术及控制输血适应症,与输血医师共同协商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第四条:临床输血会诊基本形式

1、输血科医师会诊;

2、多学科医师会诊;

临床药师参与院内会诊案例分析 篇3

关键词:临床药师,临床会诊,合理用药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本院自2011 年以来, 共参加院内会诊90 余次, 95% 以上是抗感染治疗病历, 会诊意见以调整治疗方案的占80%, 意见被采纳的占75% 左右。现将本院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会诊案例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病例1 患者, 女, 70 岁, 拟行“腰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术, 椎间融合钉棒内固定术”, 对头孢菌素、双黄连、清开灵过敏, 皮试后全身瘙痒。①围手术期用药:临床药师建议:a. 使用克林霉素0.6 g预防围手术期感染, 于术前1 h使用, 静脉滴注时间≥ 0.5 h。若手术时间>3 h或失血量>1500 ml, 术中追加使用1 次。 b. 术后克林霉素0.6 g, q.12 h., i. v. gtt, 使用期间注意过敏等。②分析:患者为老年女性, 头孢菌素过敏史, 行“腰椎管减压、髓核摘除术, 椎间融合钉棒内固定术”, 有预防用药指证, 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按照相关部门要求对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 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 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长期以来, 医生因为克林霉素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对其避而远之, 基本不用作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此次因患者对多药过敏, 谨慎应用, 患者应用4 d, 未发生感染, 9 d后顺利出院, 具有典型意义。

1.2病例2患者, 女, 89岁, 体重60 kg, 患者以“双下肢肿痛2 d”为主要症状入院;既往脑梗死、冠心病病史。初步诊断:左下肢皮肤感染。入院后应用美洛西林3 g i.v.gtt q.8 h.5 d;换用左氧氟沙星0.2 g i.v.gtt q.12 h.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2 g i.v.gtt q.12 h.4 d, 左侧踝关节局部发红、肿胀、局部压痛未改善, 请药师会诊。①用药:药师建议:a.停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 应用苯唑西林控制感染;b.匹莫罗星软膏外用, 如有破溃停止使用。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株, 宜选用耐酶青霉素 (如苯唑西林) 。患者应用苯唑西林3 g i.v.gtt q.8 h.8 d后, 皮肤肿胀消退, 局部颜色正常, 无明显压痛, 予以停用, 2 d后出院。②分析:苯唑西林治疗病例。临床医师根据临床药师的建议, 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 换用苯唑西林3 g i.v.gtt q.8 h., 匹莫罗星软膏外用8 d后, 皮肤肿胀消退, 局部颜色正常。该病例中, 临床起初应用美洛西林, 后换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 治疗无效。临床药师通过查阅资料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株, 宜选用耐酶青霉素, 同时配合外用莫匹罗星软膏。老年女性患者使用药物较多, 建议监测肾功能。

1. 3 病例3 患儿, 女, 出生45 min, 以“新生儿肺炎”入院。经美罗培南治疗7 d, 为下一步抗菌药物应用请药师会诊。患儿目前血常规:白细胞7.15×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35.5% ;C反应蛋白0.8 mg/L; 降钙素原0.2 ng/ml。体温36.8~37.2℃ , 三凹征阴性, 双肺呼吸音低,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复查CT, 炎性改善。①用药:药师建议就患儿目前情况, 感染基本得到控制, 可以根据降阶梯治疗的原则, 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继续治疗。患儿应用5 d后, 体温正常, 办理出院。②分析:新生儿肺炎发展快, 临床医师在患儿病情稳定后, 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 以防止超广谱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

1. 4 病例4 患者, 男, 84 岁, 以“急性开放性颅脑损伤 ( 重型) , 脑梗死后遗症入院。尿路感染, 行尿培养示白色念珠菌, 仅对两性霉素B敏感, 请临床药师会诊。经了解, 患者入院后行开颅手术, 应用头孢唑林预防感染, 之后继发肺部感染, 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日, 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 尿路感染未能改善。①用药:药师建议给予两性霉素B局部应用, 持续膀胱冲洗时每日以两性霉素B5 mg加入1000 ml灭菌注射用水中, 按40 ml/h速度进行注入冲洗。应用7 d后, 尿路感染得到控制。②分析:两性霉素B在本院极少应用, 所以没有应用经验, 此次局部应用也属首次, 对于以后应用奠定了基础, 由此反应出知识更新的重要。

1. 5 病例5 患者, 女, 35岁, 以“妊娠13周, 要求终止妊娠”为主诉入院。入院后给予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100 mg, 羊膜腔注射。第2 天, 患者出现发热, 发热情况见表1。

医师联系会诊, 通过了解患者情况, 排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感染, 结合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正常。患者仅使用了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 怀疑此药引起发热, 通过查看药品说明书, 约3%~4% 患者应用后发热, 体温38~39℃ , 白细胞计数≥ 2 万/mm3, 给予抗生素。患者以往无风湿疾病, 排除风湿热, 考虑药物热, 指因用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 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 也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及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药物热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发热比较, 药物热的主要特征是, 一旦给药停止药物热将消失[1]。①用药:按照药物热处理:因为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只需要1 次应用, 已经停用。按照药物热处理:适当补液, 促进药物排泄;对症应用解热药物, 1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②分析:就本院会诊情况, 以感染病例居多, 药物热的关注不多, 这次会诊提示在关注合理用药的同时, 还要关注药品不良反应, 全方位多角度考虑, 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2 小结

随着日益严峻的抗菌药物耐药趋势, 合理用药监督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临床药师应利用所掌握的药学知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 积极参与临床会诊[2]。疑难病例会诊的成功, 是临床药师工作得到大家认可的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会诊是临床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药师利用掌握的药学知识, 另一方面提高个人的医学知识水平, 从而提高会诊的质量。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查房、会诊, 可为临床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提供必要的帮助, 成为临床医师的助手及参谋, 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长海, 王星.药物热概述.中国药师, 2011, 14 (3) 422-424.

门诊会诊制度. 篇4

一、会诊对象

1、一般情况下,门诊病人就诊2个专科或在一个专科

就诊2次以上尚未明确诊断者。

2、门诊病人所患疾病诊断较为明确,但病情涉及多学

科、多系统、多器官需要多个专科协同诊疗者。

二、会诊申请

1、首诊科室接诊医师认为有必要进行会诊,在征得病

人或其家属同意后,向门诊部办公室提出申请,填写会诊预约单,病人或其家属持预约单到门诊部办公室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2、门诊部办公室由专人负责疑难病例会诊工作,根据

患者的病情及要求,负责确定会诊时间与会诊专家。

三、会诊要求

1、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结合医院具体

情况,会诊专家即各科每月医疗派班表上确定的人选,因特殊情况该专家不能参加时,由专科门诊组长出面协调,安排其他专家代替;如病情特殊,门诊部办公室也可通过专科科室主任另外指定会诊专家人选。

2、参加会诊的专家数量不得少于2名,且职称要求在副主任医师以上。接到会诊通知后,专家必须在约

定的时间准时参加会诊。

3、会诊病人必须携带门诊病历、检查报告、化验结果

等全部资料如约提前抵达指定地点,等候会诊专家问诊与体查。

四、会诊程序

1、会诊由门诊部主任负责协调主持。

2、首诊专科医师报告病情与诊察经过,提出会诊目的。

3、请病人进入会诊室,如实表述病史,接受专家体格

检查。

4、专家集中讨论,病人及其家属回避。

5、会诊完毕,主持人委托适当的专家将会诊意见转告

病人,并热情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如有保护性医疗方面的考虑,会诊意见或结论只向病人家属反馈。

五、会诊追踪

1、门诊部须对会诊后病人的去向、治疗效果进行追踪

了解,对病人或其家属进行电话随访,收集病人或其家属对会诊工作的反馈意见。

2、门诊部须定期总结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工作,及时发

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会诊工作,提高会诊质量。

门诊办公室

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会诊分析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病理会诊的材料均来自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到赣榆县人民医院病理科进行会诊的12组黑色素瘤病理切片, 这些患者因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各级黑色素瘤后而借取切片来我院做病理会诊。12例患者均能提供病理诊断, 男性占4例, 女性占8例, 年龄最小者32岁, 最大者65岁, 平均年龄为48.09岁。

1.2 方法

查看所有患者的病理会诊申请单, 看是否符合病理会诊的要求, 根据申请会诊的原因将这些病理切片进行分类, 将所有的病理切片交与科室内的3名主治医师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查看, 结合病理切片中的各种组织学改变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病历上反映的信息, 确定一致的诊断意见。同时将病理申请单中所提供的原来医院的诊断意见整理后与我院病理科的会诊结果进行一比较。同时记录和评估这些会诊切片的质量。

2 结果及结果分析

2.1 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切片的部位来源

12例黑色素瘤患者中有5例为下肢恶性黑色素瘤, 3例为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2例为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 1例为原发性肝脏恶性黑色素瘤, 1例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具体结果见表1。

2.2 病理切片申请会诊的原因分类

12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申请会诊的原因中有8例是由于患者对当地医院的病理诊断存在疑虑, 为了使诊断更明确而申请会诊, 有2例是因为患者由外院转入我院接受治疗, 按照我院的要求对原来医院的诊断结果进行重新会诊, 有2例是由于临床医师认为病理诊断的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相符而来我院进行会诊。具体情况见表2。

2.3 病理会诊的结果及分析

本文参加病理会诊的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切片标本共12例, 5例下肢黑色素瘤中有4例可以确诊为恶性, 1例为良性;3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黑色素瘤有2例可以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 有1例为鼻腔原发性肿瘤;2例原发性消化道黑色素瘤中有1例为恶性, 1例为良性;1例原发性肝脏黑色素瘤可以确诊为恶性;1例口腔黏膜黑色素瘤可以确诊为恶性。黑色素肿瘤大多基本由上皮样、梭型以及未分化的小细胞等组成, 所有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的切片在免疫组化中均可表达HMB-45、S-100蛋白等。具体结果见表3。

由表1可以总结:恶性黑色素瘤病理会诊后显示会诊结果与原诊断一致的占总数的75%, 黑色素瘤良、恶性诊断不一致的占总数的16.67%, 诊断结果出现错误的占总数的8.33%。

3 讨论

至今为至, 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瘤在我国还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类型, 发病率大概为0.2/10万人/年[2]。其可以出现在全身的各个部位, 包括全身的皮肤以及器官。根据黑色素瘤的病变以及临床症状,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的普通种类:结节型、表浅蔓延型、恶性雀斑型、少见的特殊类型 (如恶性蓝痣、气球样细胞黑色素瘤以及无黑色性黑色素黑色瘤等) 。恶性黑色素瘤在临床上的表现和病理形态非常复杂多变[3], 并且有些临床症状与其他的肿瘤症状非常相似, 不容易区分, 常常误诊或者漏诊, 诊断起来非常困难。

外科手术切除病变部位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方法, 因本病扩展范围很广, 转移速度快, 所以一旦确诊, 必须尽快手术切除。一般认为肿瘤应广泛切除, 切除范围应根据肿瘤的类型及部位而定。本病的手术效果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病变侵袭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有直接关系, 临床所治疗的患者由于多数发现较晚, 生存概率就大大降低。

目前, 病理切片是诊断肿瘤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病理切片诊断错误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 尤其是良、恶性黑色素瘤诊断的不一致, 给临床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提高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水平, 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预防以及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4], 尤其是基层医院病理科的技术实践水平和知识水平更有待提高。为了确保会诊资料全面、真实、可靠, 会诊医院必须要对患者所携带的病例资料进行登记, 保证病理会诊的质量。大多数的医院几乎每日都要进行全身各个部位的各种疾病的病理诊断, 而病理科的任何医师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疾病的诊断, 因此,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要不断的总结恶性黑色素瘤病理会诊中的难点和重点, 避免常见的诊断误区和陷阱带给患者的不良后果[5]。保证更加准确规范的病理会诊结果将更有助于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病理会诊的特点、诊断不一致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来提高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通过总结自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赣榆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所进行的12例恶性黑色素瘤病理会诊申请会诊的原因, 并将所有确诊为恶性黑色瘤的会诊切片交与3名主治医师以上的工作人员进行查看后做出诊断。结果 恶性黑色素瘤病理会诊之后诊断结果与原诊断一致的占总病例的75%, 黑色素瘤良、恶性诊断不一致的占总病例的16.67%, 诊断结果出现错误的占总病例的8.33%。结论 黑色素瘤的病理会诊在恶性黑色素瘤疾病的确诊以及减少医疗失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必须掌握黑色素瘤的病理特征, 对于符合病理会诊申请要求的切片进行及时规范的病理会诊有助于避免误诊。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切片,病理会诊

参考文献

[1]朱雄增.也谈病理会诊[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3, 32 (2) :192.

[2]廖松林.皮肤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0 (2) :52-81.

[3]汪庆余, 雷瑛, 邬黎青, 等.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诊断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09, 27 (5) :485-486.

[4]王宗敏.106例病理会诊结果分析及诊断不一致的原因探讨[J].温州医学院学报, 1982, 1 (2) :102-104.

临床药师参与危重病例会诊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78岁, 主诉渐进性排尿困难2+年, 加重20+d入院。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排尿困难, 呈渐进性加重, 伴尿急、尿频, 偶伴尿痛, 夜尿达8~12次, 不伴血尿、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以“前列腺增生”收入院泌尿外科并行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患者觉腹部憋胀加重, B型超声示腹腔积液, 考虑膀胱破裂, 与当日下午又行膀胱破裂修补术, 次日患者再次出现腹胀明显, 腹腔引流管引流不畅, 科内讨论认为可能存在膀胱裂口, 冲洗液再次进入腹腔所致。急查血钠147.21mmol/L, 血氨107.16mmol/L, BUN和Cr未见异常。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休克症状, 急查肾功:BUN 10.93mmol/L, Cr364.4μmol/L, 血常规:WBC 18.4×109/L, RBC 2.37×1012/L, HGB 78.08/L。科内讨论考虑为肾前性因素引起无尿、急性肾功能不全, 术后第3天转入重症监护室, 并邀请临床药师于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9天会诊。

2 第1次会诊情况

2.1 会诊缘由及目的

患者WBC 18.4×109/L, 示有感染因素, 拟采取抗感染治疗, 但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 术前头孢类皮试阳性, 且目前肾功能异常, 会诊前急查Cr 507.0μmol/L, 会诊抗菌药物的选择。

2.2 会诊意见

根据患者用药史、过敏史及病情分析, 临床药师建议选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1]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虽然两类药物均有一定的肾毒性, 但只要调整好适宜剂量还是可以慎重使用的。

2.3 诊后反馈

考虑患者病情危重, 抗菌药物宜“重拳出击”, 而喹诺酮类药物为抑菌剂, 故选择了碳青霉烯类药物美罗培南静脉滴注, 剂量1g, 3次/d, 调整为1g, 2次/d。

3 第2次会诊情况

3.1 会诊缘由及目的

患者病情得到改善, 但仍无尿, 在行血液透析的情况下, 请临床药师会诊, 讨论患者现阶段用药情况是否适宜。

3.2 会诊意见

医师根据病情采取了相应的诊疗措施, 用药原则基本正确。临床药师建议调整如下用药方案。

3.2.1 丙胺酰谷氨酰胺:

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 肌酐清除率 (Cr) <25μmol/L的患者是禁用的[2], 而此例患者处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状态, 透析前Cr 759.4μmol/L透析后Cr 446μmol/L, 故应停用该药。

3.2.2 必需氨基酸疗法 (EAA疗法) :

是肾衰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一, 可以缓解病情, 复方氨基酸9AA是公认的用于肾病的氨基酸制剂, 采用本品可以减轻肾小球过渡滤过, 减轻肾小管—间质的钙磷沉积, 使肾功能衰竭进展缓慢, 保护肾功能[3]。因而应将复方氨基酸20AA调换为复方氨基酸9AA。

3.3 诊后反馈

采纳了临床药师建议, 患者无尿症状和肾功能指标得到进一步改善。

4 第3次会诊情况

4.1 会诊缘由及目的

患者尿量增加, 但感染控制仍欠佳, 且患者蛋白低。

4.2 会诊意见

美罗培南为抗G-杆菌为主的抗菌药物, 因患者病情危急, 根据经验和病情选用, 现感染控制欠佳, 考虑患者是否为混合感染, 故临床药师建议行细菌培养, 抽取标本后可考虑加用左氧氟沙星, 剂量视肾功能情况调整为每次0.2g/次, 1次/d, 静脉滴注。为提高胶体渗透压, 减少胸腹水, 患者有应用白蛋白的指证[4], 可考虑加用人血白蛋白。

4.3 诊后反馈

采纳了临床药师建议, 加用了人血白蛋白。术后第11天伤口分泌物培养为肠杆菌科肠球菌属, 同时有肺炎克雷伯菌及不动杆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联合应用盐酸万古霉素0.5g/次, 12h 1次, 静脉滴注。

5 结果

术后第15天, 患者各项体征恢复正常, 血常规:WBC8.8×109/L, Cr 81.0μmol/L, 根据病情拔除双侧腹腔引流管, 停用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术后第17天, 患者病情稳定, 停用万古霉素, 伤口换药为主, 暂停抗感染治疗。术后第19天, 患者转出重症监护室。

6 体会

如何融入临床治疗团队是临床药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参与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 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是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的重大转变, 也是临床药师的职责之一和显示临床药师作用和地位的关键环节。本例危重病例的会诊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临床治疗工作需要临床药师的参与。我们要丰富自身的药学知识储备, 切实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优势, 积极参加临床实践, 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 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发挥一席之地。

关键词:危重病例,会诊,临床药师

参考文献

[1] 黄毅岚, 江启蓉, 杨虹, 等.肾脏疾病患者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房, 2009, 20 (23) :1832-1834.

[2]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05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Z]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773.

[3]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56.

临床会诊 篇7

我院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医院重症感染患者会诊和危重患者的救治, 特别是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和多重耐药菌会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药师参与会诊面对复杂的合并症感染问题, 不仅要有丰富的抗菌药物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知识, 而且要有很好的临床思维。笔者参与临床重症感染病例的会诊治疗体会如下。

1 抗感染治疗药学会诊病例分析

1.1 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会诊1例

患者, 女, 40岁, 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d”入院, 诊断:急性阑尾炎, 局限性腹膜炎, 行急诊“阑尾切除术”, 术中诊断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穿孔, 局限性腹膜炎。术后予头孢替安2g, 每12小时1次治疗, 6d后换药时见切口下感染并形成脓腔, 深达皮下, 有较多灰白色恶臭脓液引流出, 2次分泌物培养+药敏报告均检出:大肠埃希菌/ESBLs (多重耐药菌) , 药敏提示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等敏感;血常规示:WBC13.76×109/L, 中性粒细胞 (N) 0.83。根据药敏结果, 换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5g, 每12小时1次。CT示:左侧髂窝有感染病灶。用上药治疗4d, 患者仍有发热, 最高体温39.7℃, 血常规示:WBC 13.78×109/L, N 0.85。结合切口下感染并形成脓腔, 深达皮下, 有较多灰白色恶臭脓液引流出, 厌氧菌感染不能排外, 应考虑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应覆盖大肠埃希菌/ESBLs (多重耐药菌) 及厌氧菌。考虑我院肝胆胰外科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较高,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在该科室使用频度偏高, 而氨曲南自2012年9月列为云南省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后, 临床科室使用频度低, 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敏感。临床药师会诊建议:使用氨曲南针2g, 每8小时1次;联用甲硝唑针0.5g, 每12小时1次。

结果:临床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提供用药建议。回访查看患者:24h后患者已不发热, 体温下降。用药3d, 患者切口感染得到控制, 无脓液渗出, 体温正常。

1.2 颅内感染患者抗感染用药会诊药学监护1例

患者, 男, 22岁, 体质量52kg, 身高173cm, 因“头痛、头晕伴行走不稳1个月”入院, 头颅CT提示:脑积水。入院后患者出现低热, 体温波动于37.5℃~38.5℃。多次行腰穿及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发现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升高, 葡萄糖、氯降低。考虑颅内感染, 并给予阿米卡星鞘内注射。同时给予头孢曲松钠1.0g, 每12小时1次治疗12d, 但脑脊液仍提示感染。后改用美罗培南0.5g, 每8小时1次, 10d后行左侧脑室外引流术, 手术成功。术后继续给予美罗培南控制感染, 但脑脊液葡萄糖和氯持续下降, 细胞数进行性升高, 蛋白增多。脑膜刺激征阳性, 颅内压力仍高, 临床症状无缓解。专家组会诊后加用利奈唑胺600mg, 每12小时1次治疗6d, 但患者症状及脑脊液变化仍不明显, 颅内压较高考虑感染未控制。多次脑脊液细菌培养, 真菌感染相关检查均为阴性。临床专家会诊考虑为李斯特菌感染, 建议使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针治疗, 但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临床药师建议选用氯霉素注射液, 氯霉素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 可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选用药物, 且对脑脓肿, 尤其耳源性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治疗。抗感染治疗方案:氯霉素针0.5g, 静脉滴注, 每6小时1次, 同时加用甲硝唑针0.5g, 静脉滴注, 每12小时1次抗厌氧菌, 疗程4~6周, 并密切观察氯霉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氯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 有2种不同表现形式: (1) 与剂量有关的可逆性骨髓抑制, 临床表现为贫血, 并可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2) 与剂量无关的骨髓毒性反应, 常表现为严重的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可有数周至数月的潜伏期, 不易早期发现, 其临床表现有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倾向, 如淤点、淤斑和鼻出血等, 以及由粒细胞减少所致感染征象如高热、咽痛、黄疸、苍白等, 虽然绝大多数再生障碍性贫血于口服氯霉素后发生, 但也可发生于静脉给药后[1], 故临床长程治疗中应定期检查患者周围血象及网织细胞计数, 一旦发生异常立即行骨髓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与剂量有关的可逆性骨髓抑制。

结果:临床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提供用药方案。经过氯霉素、甲硝唑抗感染治疗, 患者症状好转, 体温降至正常, 多次脑脊液检查较前好转。30d后于全麻下行脑室—膜腔分流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经抗感染治疗患者热退, 头痛头晕好转, 可下床行走, 步态稳健, 术后2周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该患者共使用氯霉素6周, 期间监测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网织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内。出院后1、3、6个月与1年头颅CT复查结果正常, 血常规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网织细胞均正常。

2 体会

笔者体会是临床药师会诊首先要熟悉疾病, 结合患者临床诊断、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等, 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用药方案。

2.1 正确分析和判断病原体

尽早检测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是进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的前提, 因此提高正确分析和判断病原体的能力是抗感染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极为重要的一点。临床医师对病原学检测重视不够, 认为检测时间过长或病原学检查的病原体不是患者真正感染的病原体或者不是主要的致病病原体,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这就需要临床药师正确分析和判断, 特别是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会诊, 药敏提示几种抗菌药物均敏感时, 药物的选择还要结合本地区及本院和科室的耐药实际情况。

2.2 选用相对适宜的抗菌药物

应根据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特别要根据病原体的特点选择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对于感染性疾病, 作为临床药师需要充分了解各种致病菌的特点以及抗菌药物抗菌谱和抗菌作用特点等合理选药, 尤其是一些便宜老药如氯霉素、多西环素等在难治性感染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2.3 制订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应根据病原体、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既往病史及以往用药史等情况制订适宜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抗感染治疗方案中应包括: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案和其他有关治疗措施。设计给药方案时, 需充分考虑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征、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给药次数、不良反应和疗程及是否需要联合用药等因素。

我院临床药师积极参与医院重症会诊和危重患者的救治, 提供有效用药建议接受率>95%, 特别是针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和多重耐药菌会诊, 至今共完成会诊1 907次, 临床药师“当好医师的用药参谋, 参与患者的用药决策”协助临床,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2]。特别是为重症感染患者制定抗菌药物个体化给药方案, 可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718-721.

临床会诊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2至2009年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申请精神科会诊的660例住院患者。

1.2 方法

资料收集:所有的会诊由请求会诊科室的主治医师 (含) 以上的医师填写正规的会诊单, 负责会诊的精神科医师为主治医师。会诊的精神科医师向患者家属、主管医师和护士了解病史, 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 明确诊断, 并提出治疗和护理建议, 诊断采用 (CCMD-3) 诊断标准。完成会诊后, 填写统一的会诊记录单。统计方法:采用百分比对会诊患者的年龄、年会诊率、申请会诊的科室分布、会诊后诊断等数据进行描述, 并对2002年与2009年的数据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综合医院精神科会诊的年会诊率, 见表1。

由表1显示, 医院的精神联络会诊率8年来总趋势是上升的, 在2009年达到最高的0.683%。

2.2 会诊病例的年龄构成

会诊病例以中老年人为主, 40岁以上的有546例占82.7%, 60岁以上的有313例占47.4%, 20~40岁的有96例占14.6%, <20岁有18例占2.7%。

2.3 申请科别分布情况, 见表2。

由表2显示, 医院住院部所有科室都申请了精神科联络会诊共660例, 申请次数较多的科室有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和骨科, 分别占18%、15.3%、13%、10%。申请次数较少的科室有产科、儿科, 分别只有1例和2例。

2.4 会诊病例的精神障碍构成, 见表3。

由表4显示, 在660例住院患者的会诊中, 最常诊断的精神障碍类别为心境障碍、神经症和器质性精神障碍, 分别占29.2%、22.6%和20.2%。而最常见的精神科疾病诊断为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躯体形式障碍、躯体疾病致精神障碍和应激相关障碍。也有4.1%的精神科会诊邀请经会诊后排除了精神障碍。

2.5 2002年与2009年申请精神科会诊的科室比较

从图1中申请精神科会诊的科室的分布情况来看, 8年来前两位仍是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但2009年医院申请精神科会诊的科室比2002年明显增多, 由13个增加到21个;分布由高度集中在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和消化内科变为临床各科。

2.6 2002年与2009年会诊病例精神科诊断情况比较

从图2中会诊病例精神科诊断情况来分析, 2002年与2009年前3种疾病仍分别是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焦虑症。但2009年精神科会诊诊断的种类比2002年更广, 由14种精神障碍增加到17种, 诊断为无精神障碍的情况更少。

3 讨论

从本次对综合医院精神科会诊的调查中, 我们有以下发现:

首先, 会诊病例以中老年人为主, 40岁以上占82.7%, 60岁以上的占47.4%, 与同城类似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2]。2002至2009年年会诊率呈上升的趋势, 最低是2002年的0.449%, 最高是2009年的0.683%, 与国内其他研究中的比例近似 (0.27%~1.78%) [3], 但明显低于国外水平 (2.7%) [4]。会诊率呈上升的趋势反映了: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 社会竞争越趋激烈, 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心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另一方面, 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人们观念的更新, 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深入人心, 临床各科医师也更加重视心理问题, 因此会诊率也就增加了。会诊率的低水平, 可能与非精神科医师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低、对精神障碍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根据对上海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调查发现, 内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仅为15.9%, 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48.9%) , 而且对已识别的心理问题, 其治疗率也很低[5]。

其次, 申请会诊科室的分布情况来看, 仍是以内科、外科为主, 结果与国内外报道一致[6]。但与它们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为主不同的, 本院调查结果显示申请次数较多的科室有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和骨科。这与精神障碍的躯体化症状多以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为主有关, 也与心血管内科和骨科是本院重点专科、新型医学模式观念强有关。

再者, 各系统疾病的患者均可能出现精神障碍, 本院住院部各科都申请了会诊。发生的精神障碍也是多种多样, 本研究的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 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焦虑障碍及抑郁障碍, 这同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报道一致[3]。

最后, 从2002与2009年的对比中, 可以了解8年来精神科会诊的变化。从会诊科室的分布情况来看, 8年来前两位仍是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但2009年医院申请精神科会诊的科室比2002年明显增多, 由13个增加到21个;分布由高度集中在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和消化内科变为临床各科。从会诊病例精神科诊断情况来分析, 2002年与2009年前三种疾病仍分别是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焦虑症。但2009年精神科会诊诊断的种类比2002年更广, 由14种精神障碍增加到17种, 诊断为无精神障碍的情况更少。这些变化反映了非精神科医师越来越重视精神卫生, 掌握越来越多精神科的知识, 会诊意识越来越强, 精神障碍的识别越来越准确。这与本院这些年加大精神医学继续教育力度关系密切。有研究显示[7], 在同一综合性医院中, 经过精神科指导和培训的内科医师对神经症的识别率大大高于未经培训的医师。因此, 有必要将综合性医院医师精神病学知识的培训纳入临床继续医学教育的范畴, 这将有助于对常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有效处理和及时转诊。

总之, 本研究表明, 虽然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服务在综合医院逐年提升, 但目前仍然严重不足。21世纪是行为医学时代, 精神疾病将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 有必要扩展精神科的会诊联络服务, 加强精神科医师与非精神科医师的交流, 提高非精神科医师对于精神障碍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于德华, 吴文源, 张明园.综合医院精神科设置状况及其作用的对照研究.上海精神医学, 2003, 15 (1) :6-9.

[2]龚梅恩, 刘军, 黄学军.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277例临床分析.广州医药, 2006, 37 (3) :72-74.

[3]赵旭东, 徐秀峰, 白燕, 等.综合医院内精神科会诊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8, 31 (4) :231-233.

[4]Rothenh¨ausler HB, Ehrentraut S, Kapfhammer HP.Cha-ngesin patterns of psychiatric referral in aGerman general hospita:lresults of a comparison of two1-year surveys8 years apart[J].GenHosp Psychiatry, 2001, 23 (4) :205-214.

[5]于德华, 吴文源.我国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现状与对策[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3, 13 (1) :52.

[6]Clarke DM, Smith GC.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 in genera-lmedical units[J]Aust NZJ Psychiatry, 1995, 29 (4) :424.

临床会诊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7月起建立多学科创伤小组以来至2012年6月间, 因严重创伤经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入院治疗的患者1 589例为观察组, 其中, 男1 425例, 女164例;患者年龄为5~62岁, 平均年龄为 (38.2±15.7) 岁;根据患者创伤原因分类, 坠落伤638例, 车祸伤519例, 锐物刺伤276例, 其他伤156例;根据受伤部位分类, 颅脑伤755例, 胸部伤 (包括胸椎损伤) 335例, 腹部伤 (包括腰椎及骨盆损伤) 318例, 颈椎损伤71例, 其他伤110, 其中多发伤638例。同时, 选取2005年7月—2007年6月间采用传统多科会诊方式救治的严重创伤病人1 221例为对照组, 其中, 男1 107例, 女114例;患者年龄为6~65岁, 平均年龄为 (39.3±17.6) 岁;坠落伤467例, 车祸伤452例, 锐物刺伤207例, 其他95例;颅脑伤548例, 胸部伤 (包括胸椎损伤) 261例, 腹部伤 (包括腰椎及骨盆损伤) 291例, 颈椎损伤36例, 其他85例, 其中多发伤512例。所有患者符合以下任一条件: (1) 符合严重创伤的诊断标准[4], 即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16) ; (2) 损伤后死亡; (3) 入住ICU24 h以上并且需要机械通气; (4) 2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损伤; (5) 需要紧急开颅、开胸、开腹、骨盆或脊柱手术。

1.2 急救模式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由1名急诊科医生和1~2名护士进行吸氧, 心电监护, 呼吸和循环支持治疗, 同时进行各项诊断性检查和全身检查, 确定诊断后组织多科会诊, 待专科医生确定病情后转移至各专科进行确定性治疗。观察组采用多学科创伤小组模式救治, 具体内容包括: (1) 遵从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流程图的指引 (图1) ; (2) 实施院前创伤病人提前通知制度, 建立创伤小组和创伤呼叫手机短信平台, 制定创伤呼叫激活标准; (3) 创伤小组的基本成员包括普通外科医生1名、急诊外科医生1名、麻醉科医生1名、急诊科护士3~5名、放射技师1名;根据病情随时呼叫脑外科、胸外科、骨科、烧伤科、ICU医生加入创伤小组; (4) 按照ABCDE (气道、呼吸、循环、神经系统检查、全身检查和体温保护) 优先次序复苏病人; (5) 应用创伤复苏单元 (图2) ; (6) 各科室医护人员协同合作实施救治, 并联式完成各项诊断和治疗性措施, 随后由专科医生进行确定性治疗。 (该组员包括普通外科医师1名, 急诊外科医师1名, 麻醉师1名, 护士3~5名, 放射技师1名;根据病情随时呼叫其他专科医生加入创伤小组;急诊外科医师与专科医师在创伤复苏单元共同救治患者并完成交接工作) 。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室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 (GCS≤8或SPO2<90) 、输血时间、CT检查时间、不稳定病人手术探查时间;同时统计各患者的漏诊率及早期死亡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 其中, 对于急诊室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输血时间、CT检查时间、不稳定病人手术探查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对比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漏诊率、早期死亡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对比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急诊室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输血时间、CT检查时间、不稳定病人手术探查时间的比较

由表1可见, 自多学科创伤小组创立以来, 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室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输血时间、CT检查时间、不稳定病人手术探查时间较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 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表明多学科创伤小组的设立能够有效地缩短诊断和确定性治疗的时间,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具有积极意义。

2.2 两组患者漏诊率及早期死亡情况比较

由表2所示, 观察组患者中118例出现漏诊, 漏诊率为7.43%, 而对照组患者中194例发生漏诊, 漏诊率达15.89%;组间对比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漏诊率显著降低 (χ2=52.452, P=0.000) 。对于早期死亡率, 观察组患者中仅23例死亡, 早期死亡率为1.45% (23/1589) , 与对照组的4.34% (53/1221) 相比显著降低 (χ2=21.964, P=0.000) 。

3 讨论

目前, 对于严重创伤的急救仍未有固定的模式, 限于各医院的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配备等自身医疗条件, 多以实施多科会诊、专科治疗的方法, 但另一方面,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言, 往往多科会诊的进行也导致治疗的黄金时间的流失, 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 急救模式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5]。陈轶强[6]等通过对114例外科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组, 分别采用常规的急救流程和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救治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成功率现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于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救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国外对于创伤救治的研究较多, 已逐步形成完善、高效的创伤系统和创伤中心[7,8]。美国外科学院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TLS) 课程已经在全球63国家培训超过150万名医生;它不但提供了创伤救治领域的一种共同语言, 而且它强调多学科创伤小组是创伤中心评审的必备条件[9]。面对任何一名严重创伤病人, 最有效和最恰当的救治方式是一支有组织和准备着的多学科创伤团队, 这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创伤救治模式, 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具体做法[10]。本研究通过借鉴澳洲the Alfred创伤中心的技术和服务模式, 结合自身的相关资源, 成立多学科创伤小组, 严格遵守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流程图, 并联式完成各项诊断和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室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输血时间、CT检查时间、不稳定病人手术探查时间较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 这有效地提前了急救时间, 保证患者能够在“黄金时间段”内获得治疗, 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此外, 创伤复苏单元的设立、多学科创伤小组的参、预先设定的创伤救治的优先原则, 都为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快速、便捷的条件, 因此, 观察组患者的漏诊率仅为为7.43%, 早期死亡率为1.45%, 而对照组患者的漏诊率达15.89%, 早期死亡率为4.34%, 组间相比均显著降低 (P<0.05) 。

综上所述, 多学科创伤小组的创立和实施, 有效地缩短了患者急诊科停留时间, 缩短了诊断和确定性治疗的时间, 同时减少了漏诊和早期死亡的发生,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Taeger G, Ruchholtz S, Waydhas C, et al.Damage control orthope dic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is effective, time saving and safe[J].J Trauma, 2005, 59 (2) :409-416.

[2]Boncompte MM, Sucunza AE, Louis CL, et al.Comparison of mortality due to severe multiple trauma in two comprehensive models of emergency care:Atlantic Pyrenees (France) and Navarra (Spain) [J].J Emerge Med, 2009, 37 (2) :189-200.

[3]姚元章, 孙士锦, 谭浩, 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时效性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 2011, 13 (2) :103-106.

[4]曾昆, 沈俊, 谢隽, 等.不同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 2012, 13 (3) :211-212.

[5]王正国.创伤救治研究新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 2009, 18 (4) :341-343.

[6]陈轶强, 孙婓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2) :23+25.

[7]唐华民, 张剑锋, 曾光, 等.严重创伤急救模式专业化思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 14 (3) :129-130.

[8]戴领, 胡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3) :39-40.

[9]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Ninth Edition[J].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012:26-2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临床会诊】相关文章:

临床输血会诊制度04-28

会诊05-25

术前会诊06-07

会诊转诊制度学习05-25

会诊转诊制度范文05-27

会诊转诊制度学习07-04

医院急诊会诊制度07-26

会诊记录单书写04-10

输血科会诊制度04-11

5医疗会诊制度04-12

上一篇: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研究下一篇:临床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