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2024-05-11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精选十篇)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1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紧凑型,老年社区

在我国, 人口老龄化时代己经到来, 届时呈现出迅速、规模大、高龄等特点, 老龄问题不仅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众多领域, 如果处理不当, 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 如何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是社会的迫切任务, 也是摆在规划和建筑工作者面前的现实任务。

“老有所居, 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老有所医”是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基本准则, “老有所居”首当其冲, 是老年人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不能使老年人有舒适的栖身之所, 其他方面的需求也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 受“养儿防老”的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 老年人多习惯于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然而, 由于“空巢”现象的频繁出现, 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老年社区。老年社区就是老年人专用的社区, 使老年人聚集在一起, 营造紧凑型的老年人居住环境。

1 论文研究背景

1.1 人口老龄化背景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也已迈入老龄社会, 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这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和卫生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也给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目前, 这些压力还只是初现端倪, 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 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居住、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影响将会更加深刻、更加普遍。

1.2 城市用地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土地少、底子薄的国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我国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城市住房需求及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等方面共同影响作用下, 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城市无限蔓延, 给日后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城市内的各种设施均应承紧凑型规划布局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研究的城市居家养老建筑也当属于紧凑型居住模式。

2 营造紧凑型老年社区的意义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以及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因此, 老年设施的建设首先要满足三方面的需求:首先在数量上要迎合我国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其次在质量上要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我国城市用地紧张的当务之急。由此可见, 营造紧凑型老年社区成为今后老年设施发展的必然趋势。

营造紧凑型养老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 老年人退休离职后, 不再需要赶往不同的工作单位上班, 大多数老年人在退休后喜好去的地方比较集中, 因此将老年社区集中布置, 可以大大减少对道路交通, 尤其是私人轿车的依赖, 从而减轻道路交通压力, 降低对石油等资源的消耗, 减少大气污染等;

2)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 生活需求较年轻人有着特殊性, 因此相对提高老年人居住区密度、功能组合和物理形态上的紧凑程度, 有利于实现老年人特定资源、服务、基础设施的共享, 减少重复建设对土地的占用, 降低运行的能源和资源成本, 从而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3) 现存养老机构多数因资金不足造成服务设施不完善, 而紧凑型老年社区容易形成一定的人口规模, 从而带动周边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 形成较好的资金回流, 来建设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

4) 老年社区专为老年人提供, 由于社区内呈紧凑型布局, 因此老年人之间相遇交流的机会比较多, 老年人居住在此, 不会感到孤独。

3 构建紧凑型老年社区的措施

紧凑型住宅在本质上的涵义就是指舒适、个性化而有节制的住宅。紧凑型老年社区是为解决城市老年住宅的诸多限制性、寻求适应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要求的载体而进行的新的空间组合的探索。紧凑型住宅是一种节制性的居住模式, 这样更能够适应老年人的购买能力, 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策略。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规划布局

要合理控制老年社区的建筑高度, 层数不宜过高, 一般应做成多层或底层, 并且要配置电梯。由于层数的局限性, 要提高老年社区的密度, 就要合理的规划布局, 其具体方式有以下三点:

3.1.1 院落式布局

在建筑进深和层数相等的情况下, 庭院式住宅的容积率可以达到点式住宅的5倍和并联条式住宅的1.67倍。将此布局方式运用于老年社区, 在提高了居住密度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建筑造型与室外空间效果。

3.1.2 内天井式住宅

由起居室结合一个内天井形成住宅的核心部分, 其余的房间则围绕不同的内天井组成几个分区。这种住宅的多数房间朝向内庭, 从而减小了外部干扰, 为老年人营造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3.1.3 周边式住宅

周边是布局充分利用基地周边布置建筑物而将中央部分留作其他用地以形成集中而完整的室外空间, 同时达到较高的密度。

3.2 单体户型

老年社区专为老年人提供居住环境, 每户居住的老年人最多为两人 (老年人独居或与伴侣同居) , 因此, 户型可全部设计为节制性的小户型。小户型对于老年人老说, 既具有更好的可控制性、方便老年人清洁, 在经济上, 也更加容易接受。

4 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市区内建筑建筑将饱和, 我认为, 今后居住建筑, 尤其是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都将向城市近郊延伸, 在近郊建立紧凑型老年社区。具体基于以下两点点考虑:

4.1 地价因素

市区内地价较近郊高出很多, 在大城市尤为明显。就北京而言其地价与环线关系较密切, 由内而外, 价位逐步降低。

由于老年社区在建造上成本偏高, 外加其后续老年人专用配套设施的建设, 共同造成老年社区的高投入情况。如果老年社区在选址于城市中心地段, 那么在高地价与高建设成本共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 一方面, 由于老年社区的房价过高, 绝大多数老年人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另一方面, 开发商因前期投资大, 后期收益较慢, 在其承受能力上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与其如此, 不如选择将老年社区选址于近郊, 可充分发挥其地价低的优势, 将更充裕的资金投入到老年设施的建设上, 建设更符合老年人居住的老年社区, 使日后居住在此的老年人拥有更加安逸舒适的环境。

4.2 环境因素

大气是自然环境的四大组成要素之一, 也是一切生命体维持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之一。大气及其质量优劣, 对人体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更为突出。较市区而言, 郊区的空气质量有绝对的优势。据有关数据显示, 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 空气污染指数降低。因此, 郊区比市区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

5 小结

紧凑型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注意, 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老年建筑模式和建筑环境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俊华, 彼得·罗, 张杰.中国现代城市住宅[M].清华大学出版社, 1840-2000.

[2]彼得.法勒.住宅平面:1920-1990年住宅的发展线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杨文忠.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4]胡仁禄, 马光.构筑新世纪我国老龄居的探索[J].建筑学报, 2000.

哈尔滨市城市居家养老再推新模式 篇2

儿女不在身边,老人谁来照顾?丁克家庭增多,该如何养老……截至2011年年底,哈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0.94万,年均增速达5.5%。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如何养老成为时下冰城市民热切关注的话题。而为应对老龄化加速问题,哈市各部门也纷纷推出为老服务措施。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社区日间照料室、养老院等居家养老方式的基础上,哈市今年开始“试水”推行养老地产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在香坊区幸福镇建设首个养老社区,让老人乐享晚年。

社区位置:位于香坊区幸福镇

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哈市首个“养老地产”什河丽景敬老社区正在香坊区幸福镇紧张地建设中,这是哈市的惠民行动项目之一,更是哈市养老模式的新尝试。“建设这个项目哈市主要是想打造一种公益性、高品质、智能化、大型花园式的老年宜居社区。”哈市老龄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养老社区是专门为哈市老年人养老而设计的,由哈市香坊区居家养老服务协会组织建设,既是冰城养老形式一种创新,也是“试水”打造的哈尔滨首个老年地产项目。

哈市为何要建设一个专为老人设计的“养老地产”呢?哈市老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哈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哈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0.94万,约占总人口的15.2%,年均增速5.5%,高于全国增长速度。空巢老人、丁克家庭的逐年增加也成为养老的又一个社会性问题。虽然为应对老龄化加速问题,哈市各部门、各社区纷纷推出为老服务措施,但与社会老龄化速度相比,哈市养老服务市场还是发育缓慢,仅凭养老机构、社区照顾难以满足养老需求。因此,哈市探索全新的居家养老模式显得迫在眉睫。

采访中,哈市香坊区居家养老服务协会也向记者提供了他们的抽样调查结果。在对150位60岁以上哈市常住人口的调查中,90%以上的老人喜欢自己独居,希望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其中89%以上的老人希望享受急救、餐饮、陪护等个性化服务。

入住条件:女性须满50岁男性60岁

何为“养老地产”?据哈市香坊区居家养老服务协会秘书长阎锡昌介绍,“养老地产”主要是指针对广大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规划、设计、建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房产。它不仅包括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还包括他们对精神文化和环境质量的需求。这一社区居住群体为老年人,设计为综合性服务型养老社区,也就是说老人在无人照顾的前提下,可以依靠小区的综合性服务来得到照顾。

“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养老社区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也容易普及和推广,不仅能使老年人享受到亲情融合的家庭生活氛围,也能满足他们不离开熟悉的环境而享受养老服务的需求。”阎锡昌表示,哈市首个养老地产项目占地21万平方米、设计了17栋多层、24栋高层和9栋花园洋房。但对于哈市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仍属于“杯水车薪”。为了让养老社区真正做到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服务,所以设置了严格的年龄限制。

记者了解到,该处“养老地产”规定入住人群为男性须满60周岁,女性须满50周岁的离退休老人、鳏寡孤独老人,残疾人入住则可不受年龄限制。子女可以作为承租人为父母承租,承租人也可以为其他老人承租,哈市其他有养老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也可作为承租人进行集体租赁。在这里房屋租赁不限户籍也不限购套数,无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老人可由晚辈代租。

入住方式:只租不售最长租期20年此后无偿使用

为了让老年人真正乐享晚年,作为惠民行动的哈市首个“养老地产”只租不售。

据阎锡昌介绍,为了以较低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楼盘只租赁不销售,期限分为1年期、5年期、10年期和20年期。承租的老年人在承租期内,享有转租(让)权、继承权、赠予权,并根据物权法规定所享有的一切权利。承租期在5年、10年的,中途退租可按承租时价格退还剩余年限的租金。承租期为20年的,承租期满后,承租人有继续无偿使用权和享有动迁、拆除时补偿的权利,并可享受转让、赠予和继承的权利。“其实,这就相当于花20年的租金就能购买一套房子。”

“项目土地由政府直接划拨,产权性质属于公产,性质更像是保障房,价格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水平。”采访中,阎锡昌表示,这里房屋面积以30-45平方米为主。“以30多平方米、顶层户型为例,每套每月的租金价格在600元,一年租金7200元。租赁20年,这套房子价格不超过15万元。”

据介绍,哈市的这处养老地产全部工程预计在2014年全部竣工,其中一期工程预计在今年年底进户。“现在一期建设的10栋针对有自理能力老人的多层住宅已经开始对外租赁,其中2-3层房屋基本租赁完毕。”

设施齐全:配备医疗、餐饮中心每家都设救护系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既然是“养老地产”,整个小区都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规划、设计的。“什河丽景养老社区严格按照《老年建筑设计规范》建设,楼梯高度在13.36厘米,采用双侧扶手,楼内设有无障碍通道。针对有特殊需求的老人,部分多层住宅还配备了电梯。同时,社区内还设有电瓶车,每天8时至17时免费为居民服务,减少了恶劣天气条件,老人出门不便的问题。”阎锡昌说。

阎锡昌告诉记者,养老社区还建有综合服务中心,设有营养配餐中心、营养餐厅、老年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娱乐室、棋牌室、聊天室、会客室、微型影视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此外,该社区内的医疗康复急救中心、大型甲级医院都与市内各大医院建立了医疗绿色通道,香坊区人民医院还将在小区内开设分院,同时每户家中配置一键式按钮,如果老年人在家中发生任何紧急情况,通过一键式按钮就能第一时间获得帮助。更为全面的是,这里还将为每位入住老人配备腕表,内置卫星定位器。届时,通过中央监控中心、紧急呼救系统、监控系统和安全报警系统相连接,确保老人在小区内的安全。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 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我国的养老模式正朝着社区居家养老的方向迈进。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方式,是城市养老方式的一种必然选择,对于减轻国家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方式

一、社区居家养老

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居住在家里,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服务工作,如开办老年饭桌、送餐上门、料理家务和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等,使老人能够就近就便享受到较为完善的物质和精神服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家庭的增多,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经济与生活依赖程度削弱,尤其在我国,一直都奉行着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家庭结构随之发生着变化。同时,人们居住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都使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功能面临着挑战,部分养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转向社区,因此社区成为居家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一)节约社会养老成本。

社区居家养老是让老年人在家里安享晚年。这样可以不必消耗敬老院等机构的养老设施,减少了国家对养老的经费投人,节约了社会的养老成本。

(二)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社区居家养老保留了“居家”的形式,满足了中国老年人“恋家”的情感需求。同时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三)增加社会就业。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社会提供了部分就业岗位,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通过增加社会就业间接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已经在我国很多城市建立起来。社区服务中心的数量逐年增长。但是,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在我国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服务功能不完善。

目前,我国社区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较偏重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方面的满足,其所提供服务的内容通常是帮老人烧饭、洗衣之类的简单生活照料,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方面则很少涉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在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越来越趋向于对精神慰藉方面服务的需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规模太小,整体水平不高。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人员缺口达1000万,社区中负责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职社工服务人员非常少,许多人嫌老人不好照顾,服务报酬偏低,不愿意服侍老人。而且服务人员基本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组成,虽然他们有热情、干劲,但是缺少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难以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这将严重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费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政府是资金投入的唯一渠道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投入有限,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很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供给明显不足。

(四)宣传力度不够,缺乏舆论氛围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以至于社会、家庭、老人自身对社区养老并不十分清楚和了解,不利于养老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力量对此项工作的认知度不高,难以吸引社会资源投资养老工作,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多元化、市场化。

四、发展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发展。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医疗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养老体系,进而全面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针对不同年龄、类型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建设。

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可以从高校和社会中招募,即有利于吸引到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加入,同时又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且为了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对服务人员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技能和专业化水平。

(三)政府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拓宽筹资集道。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实现投入多元化,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社会福利资源中的主导作用,并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的参与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中。

(四)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积极引导老年人建立社区养老观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册等方式向老年人宣传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使老年人了解社区养老是目前解决我国城市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试点社区的模范带头作用,逐渐引导老年人了解、接受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养老中来。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对策研究 篇3

【摘 要】在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城镇家庭养老模式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亦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养老服务供给的综合优势,是解决中国城镇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运行中存在着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培育专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服务

随着中国内地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照顾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养老方式。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官方文本的形式正式确立的“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掀起了一股探索“居家养老”模式的热潮,而有关“居家养老”文献亦如雨后春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居家养老的文献和数据资源,而且为进一步更好地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 居家养老概念界定

一种观点从养老场所的角度认识居家养老,认为“根据养老场所、居住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养老方式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养老院等)相对的养老方式。顾名思义,居家养老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安度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的养老场所的确没有脱离居住的家庭或社区,但是仅从养老的场所来认识居家养老有失偏颇,居家养老不仅涉及养老场所的问题,还涉及资源供给主体和服务提供渠道的问题。

综合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居家养老是由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和社会等多元主体提供养老资源,以家庭或社区为养老场所,在社区的基础之上,通过多渠道获取养老服务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2 有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意义

2.1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条件下养老问题面临的困境

研究表明,第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多,规模已超过欧洲老年人口的总和,并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抚养系数大、空巢老人多、“未富先老”等特点。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为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难题。第二,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儿防老”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和无子女的“丁克家庭”的逐渐增多,家庭的规模、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家庭自我服务功能正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诸如独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等长期照顾问题亟需解决。第三,机构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入住养老院被誉为一种“现代养老模式。”

2.2有助于满足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老年人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增强。据一项对全国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00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调查显示,95%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仅有5%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机构养老。这很大程度上还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养老文化有很大关系。俞贺楠等指出:“社区照顾能够使被照顾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而不会产生被抛弃感,在心理上不会像养老机构中的老人那样可能因远离自己生活过的社区而产生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

3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

3.1分发挥社区功能,逐步实现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

社区居家养老要努力实现政府、民间组织、志愿者、企业等不同力量同时参与。在引入市场机制方面,要尽快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监督约束的机制,进而体现财政支付的公平性。我国民间组织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发掘社区的功能,鼓励民间组织的形成。

3.2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人才保障

政府应当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在初期应当投入专项经费,对自愿参与的人员(包括老年人的子女)进行资格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医学护理常识、生理和心理常识、家政和药学常识等。日本采用的“介户制度”可以作为我们参照的对象。“介户制度”是由政府出资对拿到资格证书的“介户员”由户籍所在地区役所登记造册,提供上岗岗位,“介户员”的报酬也较高,这有力地保证了高素质服务人员的供给。只有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才可能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才可能增进老年人享受服务的满意度。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人员无疑是我国老年事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人才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邬沧萍,周俊山.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M]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2008—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19-320.

[2]熊跃根.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22.

[3]张春艳.居家养老研究综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3.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4

1.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撑点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独特的优势。社区是由一定的人口、地理区域、社会组织、文化等因素组成的共同体,在我国城市,一般是以街道或居委会作为基本单位。在研究养老问题时,社区也应包括一些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宿舍区。所谓社区养老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质、设施、衣食住行方面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方面的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帮助实现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心理需求;二是社区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三是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各种养老资源。

抓紧推进传统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的转变。根据我国当前养老服务的现状尤其是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严峻形势,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大政策、资金、人员编制等相关的支持力度,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的规定,城市养老形式也应从传统的“养儿防老”向国家、社会、企业、家庭多方共同参与养老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体过渡。当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要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加强支持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逐步建立起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覆盖城市各社区的养老服务网络。

城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主要取向。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还需要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度支持,鉴于我国城市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还较低,在实践中应稳步推进并逐步完善。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点取向:一是设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开设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二是以社区医院为依托,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三是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提供文化娱乐和健身场所、器材;四是对于条件较好的社区,可以举办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

2. 国外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和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和可资借鉴之处。美国的城市社区具备很强的助老养老功能,其社区养老模式包括:一是全托制的“退休之家”,设施完备,服务周到;二是日托制的“托老中心”,白天在中心活动,晚上回家休息;三是组织互助养老,让居住较近的邻里老年人结伴认对、互助养老;四是提供上门服务,由政府出资,派家庭保健护士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美国家庭护理员制度支持了居家养老模式,真正有品质、有保障的养老必须做到物质保障、照料保障、医护保障和精神保障“四位一体”。美国还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质的老年照顾机构“居家养老院”。在美国50个州有5000个社区分支机构,拥有美国最庞大的义工队伍,每天都有80万至120万名义工将100多万份热饭热菜送到行动困难或者无法自己解决膳食问题的老人家中。同时,美国的养老社区一般分为四类:生活自理型社区、生活协助型社区、特殊护理社区,以及持续护理退休社区。目前,全美共有1900处持续护理退休社区(CCRC社区),但82%为非盈利性组织所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传统养老院转型而来的。对于盈利性的养老社区运营商来说,生活协助型社区的占比通常在50%以上,而CCRC社区占比一般不到10%。

日本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和可资借鉴之处。日本的城市社区养老的特点是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支持,国家制订了《老人福利法》、《关于社会福利服务基础结构改革》、《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等立法保障系统,同时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丰富的服务内容也为养老助老提供了全面支持,社区养老的主要组织形式可概括为:一是突出政府力量主导,相关服务人员均由政府人员和民政部门人员组成;二是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福利组织,包括社会福利协会、社会福利商社、社会福利法人等;三是志愿者队伍,免费或收取低廉费用的服务人员,主要从事陪聊、送饭等一些简单体力劳动者;四是企业通过养老保险获取资金来提供低费用的养老服务。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主要包括上门服务、日托或短托服务、长期或短期服务和咨询、指导服务等,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其他国家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和可资借鉴之处。英国的城市社区养老的特点是非常人性化,多层面的服务也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主要的服务内容包括:一是以饮食照顾、居室保洁、代购等为主的生活起居照料;二是以提供食物、安装设施、减免税收等为主的物质支援;三是以医疗、护理、养生咨询等为主的心理支持;四是以改善环境、鼓励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周边资源对老年人提供帮助的整体关怀。瑞典建立和完善了养老金体系和家政扶助制度,赡养和照料老人完全由国家来承担,已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养老制度,目前实行的有三种养老形式,即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人公寓养老。而眼下大力推行的是居家养老的形式,通过在普通住宅区内建造老年公寓,或在一般住宅建筑中增建便于老人居住的辅助住宅,争取让所有的人在退休后尽可能地继续在自己原来的住宅里安度晚年。新加坡则为了弘扬孝道规定与父母同住可获津贴,1995年国会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在此法令下,被控未遵守《赡养父母法令》的子女,一旦罪名成立,可被罚款1万新元或判处1年有期徒刑。

3. 构建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支撑体系

当前,要尽快破解“老有所养”这一世界性难题,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养老的成型模式和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和实际,尽快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相关配套体制。

政府和全社会应充分认识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比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家庭小型化态势所形成的家庭养老功能不完善的现实,已使得解决全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十分紧迫,事关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尽快规划和启动全社会的养老工程建设。在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基础上,在老年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更为明确的条例和规定。同时,推动和健全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必须构建一个在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为保障的前提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突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特点,使传统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过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支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对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和缓解中青年人的压力都有很大贡献。

以政府为主导,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主管部门协调作用。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福利性、公益性特点,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由政府承担主要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当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要求,将养老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养老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养老服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首要的是不断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出台具有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投入养老服务的政策导向,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更多的资源。同时,抓紧推进试点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建设步伐,积极鼓励探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新方法,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先行试点进行倾斜,尤其要发挥我国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基层组织全覆盖的优势,淡化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职能,增强其服务特别是养老服务功能,在相关人员的编制上作出明确安排,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去支持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当以社区为主体,走社会化、专业化的道路。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强调以社区为主体意在明确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承担资源整合与具体实施者的角色,包括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化体系、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与监督体系等方面的任务,使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的路子。这种社会化主要体现在:服务主体(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社会化;服务客体(服务对象)社会化,既突出重点又要面向全体老年人,增大服务的受益面;资金筹措社会化,即改变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服务队伍社会化,即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辅助的服务队伍。同时,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还必须走专业化的路子。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涉及家政、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应当选配具有相应背景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来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人员队伍。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从设施、管理、服务对象、资金筹措、从业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突出以家庭为载体,服务的内容和领域逐渐扩展。以家庭为载体意在强调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家庭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为理想场所,赡养老人离不开子女对老人的关爱,家人的精神慰藉是无法替代的。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子女依法负有的应尽义务。依据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和实际,当前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日托服务、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内容,并随着社会发展再逐步扩展服务内容与领域。同时,一些社区探索的邻里互助的养老模式也可以逐步推广,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有益补充,即把邻里互助结对子,以相对年轻者照顾年长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将照顾他人的时间作为“养老储蓄”,在自己需要照顾时使用,也体现了社区中的老人并非是一个完全的被照料者,既在力所能及时可以为社区养老作贡献,又能为自己的养老找到出处,可以减轻社会养老负担,还能够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依赖感、被社会排斥感,增进邻里关系。

中国居家养老现有城市实践 篇5

(1)大连模式。大连是最早采用居家养老模式的城市,早在2003 年,大连市沙河口区便开始大范围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大连采取的是组织培训大龄失业女工成为专业养护员进入空巢老人家中提供服务。这种做法同时解决了两个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但失业女工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使得这一模式下的居家养老难以进一步发展。

(2)武汉模式。武汉的居家养老模式以武汉市百步亭社区的“情暖空巢服务队”为代表,充分发挥志愿者这一群体的作用,号召全市67 万名社区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结对子,提供以精神慰藉、照料陪护为主的居家型敬老爱老服务。但志愿者同样存在水平不一的问题,且志愿者群体流动性强,使得结对子项目难以保证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

(3)昆明模式。昆明市在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西山区棕树街道办事处建立“昆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支持企业进入社区兴办养老服务产业。由企业的专业护理人员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护理服务,提升老人生活品质,在推进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力量,着力建设全国首个将护理理念纳入养老的专业养老服务平台,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4)上海模式。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对于居家养老模式,上海市采取的是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上海市大量建立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社区老年活动室等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三级网络,制定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以推进居家养老模式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从长期来看,上海模式通过社区服务来扶持居家养老的举措更有利于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足发展。而大连、武汉、昆明模式则是提供了一个将居家养老与社会其他群体相结合,从而减少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负担的新思路。

除了上述四种模式外,还有首创“居家养老服务网”的南京模式和首创“义工银行”志愿管理机制的宁波模式。这些模式中也都引入了相应的分级评估监督机制,资金来源也以政府投入、社会捐助为主,由政府购买服务,以项目委托的方式进行后期运营。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突破与创新

在此前的专家学者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理论基础、政策制度、专业化服务、资金来源和合作模式等方向。与之不同,我们对于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突破与创新建议希望能从居家养老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出发,从市场供应和服务需求层面提出突破与创新方向。

(1)社区养老管理人制度和居家巡访制度 包括医疗护理服务在内的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在配套方面才刚刚起步,对于如何把养老服务与医疗护理服务、社会工作实物相连接,可以借鉴英国、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建立社区养老管理人制度,将原本的直接服务提供者转变为专业的资源组织者和养老需求识别者。通过养老管理人直接将老人的需求与资源对接,避免老人可能存在的需求自我识别能力弱问题造成沟通成本的增加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居家巡访制度实时掌握为老年人群的需求变化情况,以提供能够适合养老需求的服务产品。实现服务性“医养”可以使老人无论在家或就医均能体会到熟悉的家之感觉。居家养老服务应当避免过度的区域化,实现跨区域的服务延伸。

(2)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性“医养”结合

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与传统意义的养老项目“医养”结合,更加强调服务的“医养”无缝对接,即老人无论在家或在医院均可享受同样质素的服务,避免老人因就医而造成的生活环境变化引发的情绪不安,或因适应能力弱诱发其他不良反映的可能性。实现服务性“医养”可以使老人无论在家或就医均能体会到熟悉的家之感觉。居家养老服务应当避免过度的区域化,实现跨区域的服务延伸。

(3)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综合平台

首先,应从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出发,梳理、整合并优化包括个人、社区组织、社区团体和机构等在内的社区资源,将“社区资源”与“服务需求”有机对接,加强同质性资源间的合作,挖掘和整合异质性资源,实现社区资源有效配置的综合化与多元化。其次,要围绕老年人的食、住、行、医、养等方面来汇聚资源,打造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应该引入信息化和智能化设施设备,并与医院、旅游机构和娱乐机构等互联互通,以此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4)通过居家养老数据系统,建立虚拟“医—养—护”平台

此前的居家养老的数据化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能够实现养老群体的整体数据对接,数据之间的联动作用几乎为零,因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居家养老平台至上运用数据系统建立居家养老群体档案,同时双向对接其就医就诊、养老服务、护理需求记录。

运用大数据分析居家养老群体的生活、就医、养护情况,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潜在“医—养—护”风险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化。

根据每位老人的不同情况在众多的服务产品或项目中筛选适合的产品组合,形成居家养老服务包,为老人提供定制化和特色化的服务。同时由于居家养老的人群规模效应,即使为老人提供组合服务包其可能产生的成本费用增加额度也十分有限。

(5)通过精神慰藉方式鼓励老人的独立性,增强尊严感 虽然中国与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是英、美养老中鼓励老年人独立性和增强其尊严感的作法还是值得中国在包括居家养老在内的各类养老服务模式中大力推广的。鼓励老人独立性有利于老人在养老阶段不脱离社会,不为社会标签化,尊严感的提升更加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独立性和尊严感可以借助精神慰藉方式加以实现。

但是这里所提及的精神慰藉并仅仅是心理辅导,还包括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增强社会参与感,让养老之人由“无聊”变“有聊”,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晚年价值。

居家养老模式探究 篇6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要:现在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是老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国家福利保障制度,二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其中代际间居住方式变化大,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不断上升,现在人们最关注的是能与社会结合的养老模式。在2005年,成都市提出了一种方法是居家型的养老,将老人托付给社区,这样能够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家政服务和精神上的慰藉等方面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本文主要是论述了成都老人社区的居家养老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成果展示,并对社区服务机制以及队伍进行了完善,在老人的权利的维护上提供了一些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一、引言

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后,我国的老龄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每年大概增加800万到90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 2.48 亿。由于政策的导向,生活模式的转变等多方面原因,人口老龄化、老人无人养老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何妥善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关注。政府最基础的部门就是社区,关怀老人、解决老龄化问题,从社区着手更为可行。社区养老是指将老人平时居住在家中,以家庭成员和自身的照顾为主,辅以社区养老服务,即养老不离家,由社区安排专职人员到家里照顾自己或者家庭其他成员。社区养老,主要针对老人群体,把平时不能被家庭亲属照顾的老人交给社区,由社区为其进行养老。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部门,可以对辖区内空巢老人进行直接的服务关怀。而社区养老对于空巢老人群体更为重要,由于平时没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更加需要社区担当为他们养老的重任,这也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下对养老模式的探索。

二、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果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在2015年后,成都将会建设“9073”养老格局,就是90%以上的老人能够在社会进行居家养老;7%能够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成都在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如:老人爱心服务站、老人帮扶协定、家庭爱心一键通等。针对老人还有其他更多的服务,现在成都关于老人的社区服务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尽管社区居家养老可以解决一部分老龄化问题,缓解社会压力,但从整体效果来看还不是很理想。

从养老服务机制上看,社区事务主要由基层管理人员来完成,服务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政府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认知度还不够,没有专门的服务规章,并把它制度化。除此之外,对老人群体没有进行分层管理,老人年龄段不同,所需要的服务类型、对服务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对老人群体进行有效的分类,部分老人群体会被忽略掉。而且社区服务人员配置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没有配备专门人员,这些都不利于老人社区服务机制的建设。

从资金投入来看,社区养老资金欠缺,很多居委会没有社区养老专项资金,一般都是通过社区募集、政府补助、爱心企业赞助三种模式获得,这不利于社区养老持续稳定的发展。

从法律保障上来看,老人权益相关法制还在建设中,需要的时间较长。部分老人的子女道德观念薄弱,良好的社会风气欠缺,老人的权益不能受到合理的保护。大多数城市没有专门的法律渠道,老人的诉求得不到回应,很多老人遇到问题只能保持沉默,独自忍受。

四、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议

(一)完善服务机制,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我国家庭架构变化十分大,一个家庭赡养四个老人的情况时常发生。根据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可提供的服务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熟,对于改善目前的局面,减轻社会养老压力,缓解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吸纳社区各方力量,打造多样化服务队伍

社区工作开展不顺利通常是和经费有关,若能鼓励家庭妇女或者有倾向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老人在社区进行力所能及的服务,发动爱心企业组建老年服务培训机构,免费的为有意愿的人进行培训,提升这些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

不仅能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为”,还能够降低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校学生和民间志愿者的宣传活动,促进更多的人对老人问题重视,引导更多的人关注老人社区服务,并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减轻社區压力。民政部门可以对帮助老人的志愿者、社区和爱心企业给予表扬或者鼓励,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热情。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政府部门对基层的老龄工作应当加大投资力度,使老人的服务工作顺利进行。若政府部门资金匮乏,可以尝试从社会中发起融资力量,指引大家关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让那些具有爱心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到关心老人的行动中,这样更有利于社会、政府等各方面建立完善的养老资金供应系统,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四)建立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为空巢老人开辟维权通道

近年来,随着人们家庭观念的转变,人员流动频繁,“空巢老人”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的赡养纠纷、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案件越来越多,社区应当加强宣传,提高老人各方面的法律权益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做好“空巢老人”维权工作,社会也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他们的正常权益。社会还可以通过各大高校中的志愿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对老人采取法律救助,为他们普及一些知识,并定期的召集高校志愿者在社区为老人展开法律救援活动,缓解社会压力。

当下社会因教育、财富等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人口大量集中在城市,加剧了老人独守空巢的现象,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我们要想妥善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普.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大学,2010.

[2]张瑞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3]丁辰.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中国社科院,2012.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篇7

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约有1.32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0.3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当前社会经济水平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都使养老问题变得急迫而险峻。目前社会上流行两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就我国而言,居家养老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与认知,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以及左邻右里的情感都令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成为解决目前养老问题的主要模式。而国家和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合理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前提就是构建切合实际的、符合老年人真实需求的、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

2 养老服务需求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应在养老服务上,则会产生物质类、医疗保健类和精神类三种需求。

根据文献查阅及课题调研,我们发现老年人对于物质类、医疗保健类的需求普遍较大。与子女同住的老年群体相比不同住的老年群体更能得到子女的照料与慰藉,这些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高于与配偶生活的老年人,但也低于独居老年人。同时,在基本满足以上两类需求的情况下,老年人还会适度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

3 国内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现状

3.1 政策供给不足

前文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我国的老年人相对而言更倾向于家庭养老模式,但政府在现有的政策方面却没有给出强有力的保障。大部分地区承担服务对象仅限于特困、特殊老年群体等。比如上海市,根据上海市发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的标准为:60周岁及以上,低保、低收入的本市户籍老年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按属地化原则,可享受服务补贴。80周岁及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中、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本市户籍城镇老年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在本人承担50%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前提下,按属地化原则,可享受服务补贴。再比如青岛市,根据青岛市发布的《青岛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为:户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60岁以上“三无”、低保老年人,在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情况下,可向其户籍所在的社区提出申请并经综合评估审批后,确认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有需求的老年人都会被政策排除在外,不能享受自身迫切需要的服务。

3.2 养老服务需求供给普遍单一

当今社会老年人在日常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都有着各式各样的需求,例如我们所调查到的,很多高龄独居老人出行时需要有人帮忙搀扶,而目前的大多数的养老服务中并不包含这一类;有些老年人希望可以得到更高级的专业护理而不仅仅是打扫卫生和解决三餐问题;有些少数民族的老人可能还会需要一些本民族特殊的照料。济南市所发布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三大类,细分下去有:送餐、洗澡、巡诊、康复锻炼、陪送看病、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电话接访、陪老人聊天、法律援助等。但从老年人所接受的真实有效的服务来看,服务类型主要还是打扫卫生和洗衣服,在精神层面上的服务并未得到有效的照料。

3.3 养老服务提供标准过于简单

根据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标准》,主要参数项目评判为: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及视觉。这些标准涵盖范围太广,而不同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种类千差万别。有些老人需要全天多方位的照料,而有些老人可能只需要有人帮他做饭而已。有些老年人年龄较大但生活可以自理,反而需要精神慰藉。如果评估标准只是一味地根据既定的指标来提供养老服务而做不到个性化与量身定制化,那么对于养老服务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4 构建良好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4.1 细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标准

政策在居家养老中是战略性的存在,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其责任应该是为居家养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更为详细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标准。不能一言以蔽之,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对于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特征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尽量做到个性化。

4.2 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反馈体系

如何才能保证一个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我们认为在满足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种类提供之后,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系统。具体监督环节可以分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优良。让老年人对获得的服务进行内容上、质量上的评价与打分,以此督促各种社会力量提供规范的服务,使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政策得到落实,发挥最大的作用。

4.3 拓展服务内容,多方面满足老年人需求

社会不断发展,使得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更趋向多样化,传统的三层次服务并不能全面的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政府要将传统的三层次服务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养老服务项目。除此之外,还要针对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提供特殊的服务,或者是服务提供的频率适当增加或减少,比如为年纪大的空巢老人提供更高频率的谈心服务,为身体状况良好的老人提供更多的出行陪伴服务等。

5 结论

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其核心应当为老年人,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起引导作用,鼓励发展养老失业并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社区作为载体,要做好协调工作,细化服务项目,认真落实服务工作。致力于满足老年群体多种养老需求,不仅要尽力做到服务种类多样化,还要做到服务质量优良化。这样才能真正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到需要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效益才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吕津.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张晓峰.浙江启动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J].社会福利,2010(8).

[3]高灵芝,刘雪.供需适配角度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2(28).

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8

1 三种养老模式解读

1.1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以血缘为纽带、依托家庭成员对在家居住的老人提供养老资源及服务直至死亡送葬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是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由于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只能延袭传统的家庭养老。当然这种养老方式同时又受传统文化因素影响, 让父母居于家中安享晚年的观念根深蒂固。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养老存在以下问题:

(1) 子女赡养负担重。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大部分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 同时由于计划生育农村地区“空巢家庭”、“421家庭”的比例逐渐上升, 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资源的稀缺以及无暇照顾老人使得子女赡养两个甚至四个老人的压力十分大。

(2) 农村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以及土地数量减少、农业产出的不稳定等因素经济收入受到相应的影响, 养老的经济资源需要外部支持, 家庭养老显得力不从心。

(3) 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薄弱。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资源分配不均及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现有的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非常薄弱, 无法对家庭养老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

1.2 机构养老

在农村地区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福利院等由于现有经济资源条件的硬约束数量非常有限, 农村的机构养老主要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该制度的政策依据是《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保障对象是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无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的农民, 保障内容是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这项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由财政预算提供资金。具体供养形式有两种: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集中供养由相应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分散供养除开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供养, 也可由村民委员会提供照料。至2011年底, 农村居民五保集中供养182.2万人, 分散供养365.7万人, 这只是农村人口极小的一部分。

1.3 居家养老

养老的内容和层次是非常丰富的, 应该是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统一。居家养老是社区为依托、家庭为核心、专业服务为依靠, 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农村地区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难以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在这种特有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农村居家养老势在必行。居家养老提供与老年人生活相关的多层次服务, 包括物质供给、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当然这些服务的供给需要养老机构、社区、地方政府等多方资源的整合。国内许多农村地区, 如福建长汀县、河北灵寿县等已经广泛开展了居民居家养老服务, 对农村养老问题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需求特点

2.1 纯粹养老时间短

中国农村老年人在完全丧失劳动力之前会一直参加劳动。有数据显示, 50-60岁的老人有95.6%会参与劳动, 大约2/3的60-70岁老人也会参与劳动;即使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老人, 仍会做一些辅助性农活和家务;而由于疾病和年老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农村老年人需要别人照料时间一般只有三年左右。农村老年人口纯粹养老时间平均约为5年左右, 远远短于城镇居民。

2.2 养老成本低

农村居民自有住房, 粮食蔬菜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衣食住行成本相对较低, 同时老年人可以继续劳动, 拥有的土地也能获得收益, 总体来说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成本和负担也较低。

2.3 各地养老保障需求存在差异

我国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差异较大, 而农村养老保障需要有相应的农村经济条件支持才能加以实施。居家养老可以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养老保障需求分层次、分阶段的推行。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地区养老时间短、养老成本低, 居家养老能够灵活适应这些养老保障需求特点。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农村广泛推行居家养老是当前的最优选择。

3 目前农村居家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居家养老非常适合农村地区, 但是目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不容乐观,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不足

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居家养老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而目前农村居家养老资金相当匮乏, 这主要由于现有筹资模式存在缺陷。在试点地区,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村 (社区) 自筹经费、社会捐赠等。各级财政拨款应该是资金主力, 但实际情况是后面两部分非正规制度安排的资金在支撑着目前农村居家养老的运行。因而资金来源不稳定而且规模小已经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居家养老的推进。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数量少。目前仅少数村 (社区) 开展了政府购买的日常理发、常规体检等少数项目。与城镇居家养老中的政府购买服务比较, 农村地区的明显还很不成熟。

第二, 服务的覆盖范围狭窄。已试点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经济困难、体弱多病、高龄独居的老人。普惠式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并未在农村地区普遍开展。

第三, 服务项目不完善。目前试点地区开展的服务项目主要是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开展的项目包括做饭、送餐、保洁、理发等;医疗保健主要是体检、量血压等简单常规的医疗服务, 而深度的医疗保健和护理服务还相当匮乏。

3.2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缺乏

目前村委干部兼任了农村居家养老的各项工作, 大多数地区缺乏专职管理人员。而这些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管理培训,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家养老额深入推进;另外专职服务人员也非常缺乏。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人员主要由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组成。由于没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目前提供的生活照料服务的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部分地区已建立专职服务队伍, 但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约导致服务层次不高。

3.3 农村居家养老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第一, 基础服务设施数量少。农村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非常缓慢, 满足基本需要的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场所等严重不足;其次, 养老服务设施分布与需求不匹配。农村地区的行政区域的地域范围分散, 而养老服务设施往往分布在集镇附近, 这就造成已有的老服务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而老人的实际需求又没有得到满足。

4 如何完善我国农村居家养老

(1)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是逐步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根本保障。目前各地农村居家养老工作的资金主要来自村 (社区) 自筹经费、社会捐助等, 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规模小、资金来源也不稳定。因此, 政府部门当前应推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 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 鼓励社会力量进行捐赠, 使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2) 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建设。

首先, 建立自上而下较为规范的管理队伍, 负责指导、管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具体工作。管理队伍的人员应由县、乡镇、村 (社区) 、队 (组) 四级组织的相关负责人积极参与, 并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权限等;在此基础上提高管理队伍的业务水平也非常必要。合格的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管理知识及技能、社区工作经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还要准确把握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 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其次, 组建以农村妇女为主体的专职服务队伍。农村地区的农村妇女非常熟悉本地区老人的基本情况, 因而能够提供贴近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由此可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理所当然主要由农村妇女组成。但由于文化水平偏低非常必要对她们进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让其掌握实际需要的护理知识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再次, 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初始阶段的志愿者队伍建设中, 可以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吸纳有爱心、有能力的人充实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同时, 为了鼓励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也要对志愿者给予适当的物质精神肯定。此外可借鉴城镇社区志愿者“以服务换服务”的做法, 即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后可从社区得到一张“志愿服务卡”;当志愿者本人需要养老服务时, 则可以凭此卡获得其他志愿者提供的养老服务。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提高了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使志愿者队伍能长久稳定发展。

(3) 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首先科学确定服务对象。先抓重点, 优先保障农村贫困、高龄、病残、失能老人及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再扩展到一般老年人的需求。其次不断完善服务项目。首先集中力量开展需求最迫切的服务项目:体力劳动、洗衣、打扫卫生等生活照料服务和量血压、体检以及健康讲座与咨询服务, 再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拓展更深层次的服务项目。

(4) 加快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必要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条件, 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 、老年活动中心、医疗保健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目前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首要任务。结合当地社区建设的实际, 根据老年人实际需要, 各个部应协调统一, 整合多方资源, 加快建设基础服务设施, 以此推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 文体娱乐等服务项目的开展。

(5) 借鉴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近几年, 许多城镇地区和部分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初见成效, 在筹资模式、管理制度、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如宁波海曙区的“走进来、走出去”、上海的居家养老服务券、大连的“家庭养老院”, 这些经验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各地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基础探索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推动农村居家养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构想—以青岛市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 2007, (7) .

[2]刘菩玲.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趋势[J].科学·经济·社会, 2009, (4) .

[3]陈志国.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构架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J].改革, 2005, (1) .

[4]王德文, 侯慧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北京模式的探索意义及其适用条件[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1) .

[5]刘昌平, 邓大松, 殷宝明.“乡一城”人口迁移对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J].经济评论, 2008, (6) .

[6]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9

居家养老是当今社会首选的养老方式, 二道区把养老体系建设的重点全部整合于各方资源, 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机制, 认真制定工作计划, 努力构建就近方便、分散灵活、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 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

1. 采取公益服务。

建立了一支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 选派公益岗养老服务员对符合规定的“空巢”老人、低保老人, 进行每天1—2小时入户免费服务。

2. 展开低偿服务。

组织药店、浴池、超市等社区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相应的优惠服务, 从而方便与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3. 宣传志愿服务。

组织青年学生、低龄老人与机关工作者等建立志愿者队伍, 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主要为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提供各种生活上的帮助与照料。

4. 进行有偿服务。

提供服务热线, 专业的服务经营公司和家政服务公司提供上门服务, 随时预订。主要对象为有一定经济能力并且拥有更高生活质量要求的老人。

(二) 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

1. 日常生活服务。

主要通过社区的养老服务员、专业的家政工作人员和广大志愿者来完成, 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站, 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与照料方面的服务。如:为老人打扫房间卫生, 做饭洗衣, 购买东西等。

2. 健康医疗服务。

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 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与咨询, 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结合的医疗服务, 并建立医疗档案, 为老人的健康做最大程度上的保障。

3. 精神慰藉服务。

由社区专职服务人员, 社区义工与老人聊天谈心、读书读报, 结合心理沟通进行精神慰藉的服务, 达到心理疏道和情感沟通的效果。

(三) 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管

二道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引入评估机制, 组织建立考核小组, 从而加强了服务的监管。

1. 评估服务对象。

由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先向主管单位提出申请, 由主管单位评估员对老人的家庭状况进行初步评定, 其中包括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组成、健康情况等。通过具体情况设定护理等级。而其中需要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老人则会有指定单位复查, 并进行资料存档。

2. 记录服务需求。

评估员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写出工作报告, 并提出相应的需求建议, 确定合适的项目与养老服务标准, 也将保存下来作为之后工作的档案依据。

3. 考评工作业绩。

采取查询工作记录、看访服务对象等形式, 对工作项目的进展情况、工作质量和客户的反馈信息、社会各界的反响等方面进行记录点评, 作为下一步工作与奖惩原则的重要依据。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一) 政府主导, 基层辅助

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在各种不同级别的范围内建立起符合当地具体情况且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为当地的老年人提供丰富的养老服务。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这种模式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相一致, 服务对象易接受;二是由各级机关单位推动, 主办单位主管, 从上到下一管到底;三是密切联系基层组织, 容易得到政府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四是可以很快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信任。

(二) 政府主导, 中介组织运作

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 完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并且将其中的服务工作交给中介组织。如二道区尝试与吉林省夕阳红老年服务有限公司以合作的方式, 政府处于服务工作事务之外, 而全权由服务公司代管进行相关工作, 政府在其中只履行一些宏观管理职能, 如政策规划与制定、财政资助、监督和评估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符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过去政企一体所存在的诸多弊端;二是节约了政府实施过程的成本, 减少了财政支出, 使政府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的方面去;三是有利于社会中相关服务组织的发展与建设, 同时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优势促进养老服务的进步;四是可以紧密联系老年人的具体情况与需求, 随时改变政策, 推出更符合时代需要的服务内容与项目。

(三) 政府出资, 市场运营

就是由政府全部出资或部分资助, 为经济贫困, 支付能力不足又急需照顾的老年人购买所需的基本服务。如二道区培育发展的养老服务中心在这种模式的支持下成为了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生力军, 也为养老服务市场指引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研究 篇10

1我国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与主要特点

1.1我国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养老服务供给处于“9073”“9064”的格局,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所吸纳的老年人口比例分别为90%、7%或6%、3%或4%,居家养老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养老责任。但是,自1980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工业化、城市化使人口流动性增加,流动、留守家庭大量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的改善,愿意独自居住的老年人比例持续上升,其中部分城市空巢老人占50%以上,这些使得我国的家庭户平均规模从1990年的4人缩减至2015年的3.02人,城市家庭户平均规模更小,上海达到了2.5人[1]。少子化、小型化和人口流动性增加等因素,导致了城市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在河南省部分城市走访和问卷调查的271个样本中发现,子女少、距离远、经济负担重、陪伴时间少、医疗服务短缺以及生活习惯差异大等,是老年人不得不放弃家庭养老的原因。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式人际关系以家庭为核心、亲情为纽带,大部分老年人不愿离开家到陌生的地方去生活。但面对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的现实,老年人对家庭以外的养老服务需求逐步增强。调查显示,人们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下降到34.75%,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愿意增加到21.19%,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增加到33.9%,这一结构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在未来的变化趋势。

1.2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特点

1.2.1未富先老,需求意愿强,支付意愿低。“未富先老”,再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对日常照料、医疗保健、康复健身、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急速增长,按照65岁以上老年人口对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的基本需求衡量,目前我国养老市场(包括物质和服务)年需求至少为1.3万亿元,2020年将发展到3万亿元[2],我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空间巨大。但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低,人们没有普遍形成“花钱买养老服务”的意识,而且老年人大多为中低收入者,调查显示80.51%的老人愿意支付的月养老费用在2 500元以下,支付能力较低,这对养老服务需求产生了抑制作用,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1.2.2人地关系固化,需求空间分布呈散落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调查显示,愿意居住在家中,选择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人口累计百分比达到68.65%,家的物质形态是房子。自1992年我国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以来,70%以上的城市人口居住在各类住宅小区里,我国住宅小区的规划和设计一般是各个年龄段人口混合居住的,从整体上来说,人群中的老年人是分散的,再加上“养老地产”遇冷、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等,从根本上看居住模式的选择、人地关系的固化导致养老服务需求在空间分布上是散落状的。

1.2.3个体特征差异大,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生活上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子女情况、身体条件、婚姻和居住情况的不同,导致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个性化、多样化,如完全自理的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程度较低;子女距离远近、数量多少等情况也使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有很大分化。

2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状况与存在问题

面对巨大的养老压力,政府、企业、个人从不同侧面做出了尝试,“以房养老”“养老地产”“老年疗养中心”等策略和主体,都为养老服务供给做出了贡献。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使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5年末全国养老床位数达到669.8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0.3张,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敬老院的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也很多城市开始试点执行。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2.1整体产能不足,局部产能过剩

调查显示,46.2%的老年人因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而不能放心老去,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依然是该行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没有充分调查养老需求意愿的情况下,想当然地认为我国养老服务产业产能不足,错把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机构建设挂钩,导致标准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供给局部过剩。

2.2定位偏差,导致结构失衡

首先是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需求比例没有很好的估算,出现了养老服务供给数量上的失衡:机构养老床位的相对过剩,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缓慢、组织不力等情况。其次,养老机构在地理位置选择、内部设施建设、收费标准设定等方面考虑不周,导致少部分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大多数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大量空置,导致养老服务供给内容、质量上的失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填补我国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缺口,解决“供需脱节”问题,必须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前提,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我国的养老服务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构建一种更加可行、更具人性化、更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3养老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大力开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机构养老具有标准化、专业化的特点,受到21.19%的人青睐。但机构养老成本高,加上目前空置率高,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对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的衡量,不应在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的国际水平比较下盲目扩张,而应该根据国情适度建设其规模,重点是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居家养老因具有内容灵活多样、可私人订制的特点而受到更多老年人的欢迎,但因其多样化、分散性特点,若不进行合理组织、科学规划,很难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规模经营。社区养老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地关系,不大规模兴建养老基础设施,通过进一步整合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的养老资源,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平台,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走出去、迎进来”的养老服务,其是“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结合,因此当前我国应大力开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对策如下。

3.1实行弹性规划,建立家庭、社区、政府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平台

结合家庭、服务、房子三大要素,将各种养老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尊重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让社区成为养老服务业的牢固基石,让包括养老机构在内的各种机构能够透过社区组织、社区设施与互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一个养老服务“同心圆”体系,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到位、养老服务和产品充足、老年人选择空间充分”的养老服务目标。

3.2分清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作用

养老服务具有福利性与市场性特点,福利性养老服务由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直接购买形式来实现,为解决公平问题而对经济困难的独居、孤寡、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市场性养老服务面向社会、对接市场,实行市场化经营,让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养老服务供给中都要起到应有的作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推动不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严重滞后,无法对居家养老形成有效支撑;养老机构功能紊乱,质量参差不齐,都会影响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

3.3完善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老龄化加剧后,相关法律、法规受到极大挑战,老年人的很多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应加强异地养老户籍制度改善,异地医保、社保制度完善,同时为全社会的积极养老提供法律保障。

3.4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形成全国养老服务的互通互联、信息共享,推动地方构建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研究建立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对养老服务行业进行动态监控和持续评估,不断增强政府宏观统筹养老服务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上一篇:网络思想博客下一篇:配网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