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职基础课程

2024-05-02

任职基础课程(精选十篇)

任职基础课程 篇1

职业基础指服务于岗位任职能力生成需要, 而不针对特定的岗位群体, 是形成职业素养、获取职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的基础。与此对应, 基础类课程就是满足任职岗位需要, 由一般的基础理论及其基础知识迁移模块组合而成的课程。由此决定了基础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就是为学员岗位任职和职业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提高基础知识迁移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按照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承载的教育功能, 对属性相近的课程进行分类组合, 形成课程模块, 包括支持跨职业能力的科学思维、文化素质、信息素养的科学文化模块和提供一般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基础模块。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素

课程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是一切教学工作的核心。课程建设是指对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基本要素, 进行系统建设和整体优化配置的过程。课程建设可以大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是构成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 是直接面向学员实施教学的中介。

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文件、课程条件、任课教员梯队、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课程实施与管理五个方面。其中, 课程文件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建设改革方案和教学动态资料, 是课程建设、改革、实施的依据和佐证, 具有关联性、牵总性、计划性和设计性, 在课程评价时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和要求。课程条件主要包括教材建设、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和教学设施条件建设三个方面, 是课程教学和实施的保障和基础。任课教员梯队主要包括师资结构、科研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建设, 是搞好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主体, 教学方法手段是服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学效益的根本举措。课程教学实施与管理是搞好课程教学和建设的重要保证。因为课程建设在院校教学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也就成为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 权重很高, 对最终评价结论具有重大的影响。

三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既紧迫, 又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静下心来, 科学筹划, 稳步实施。课程建设要遵循任职教育规律, 以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为重点, 突出课程教员梯队建设, 促进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深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全面夯实课程建设基础和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1.学好标准, 把握内涵

开展课程建设前需要组织参与人员深入学习讨论课程建设内容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知行合一, 为研究和实践提供导向和依据, 并对重难点工作加以明确。

2.摸清家底, 搞好梳理

谋定而后动是工作成功的关键。盲目蛮干往往容易打乱仗, 工作反复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搞好课程建设, 首先必须对现有课程的类型、所使用的基本教材、教材建设现状、实习室情况现状、实践条件建设现状、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以及课程实施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梳理, 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明确课程种类, 确定重点建设课程, 区分轻重缓急, 分批次循序渐进。

3.立足顶层, 把好方向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应该为学员提供最为有效、最富价值的知识, 赋予最管用、最过硬的能力, 尽可能贴近任职岗位所需。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精细化设计,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佳控制,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有利于教员教学设计能力的锻炼提高。针对教学对象、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同, 创立并实施“分层次、分模块、个性化”有机统一的内容构建策略, 为解决传统基础课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4.注重研究, 搞好设计

建设之初, 根据自身任务和薄弱环节, 合理安排人员梯队, 成立课程组, 制定课程建设规划。从任职教育视角, 重新界定基础类课程的功能价值, 确定课程目标定位, 为基础类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以职业工作逻辑为主体、以学科知识逻辑为辅助, 着眼后续课程教学及课程职能发挥, 对基础课程体系实施科学重构, 解决基础类课程游离于岗位任职需求的问题, 为基础类课程建设提供方法策略。基于行动导向, 把握最基本的职业技术工作逻辑和教学运行逻辑, 构建“对象—信息—条件”最佳匹配的教学模式方法, 探索提高教学实施有效性的方略。

5.选好组长, 配好梯队

课程组长应是学科带头人, 不仅需要具有该课程教学的经验, 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课程组教员的队伍结构、水平、素质、能力, 决定了课程建设水平。通过课程建设, 对课程组教员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并可衍生出许多新的成果。通过导师制和说课制, 加强教员队伍培养。着力抓好师德教育、教员结对子、以老带新、教学观摩、集体备课、试讲、辅导讲课、互相听课、评课等环节的落实, 年初每人制订学术科研计划, 成立新老搭配的学术科研团队, 实现教员队伍协调发展。

6.统筹兼顾, 搞好融合

课程建设系统而复杂, 必须要用一根总线贯穿始终, 搞好统筹。其中,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应该作为开展课程建设的直接依据。课程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调研, 坚持把想学员之所想、教学员之所需,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员和教员直接交谈, 倾听最直接、最真实的声音, 进行评教评学活动。

7.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

课程建设是建立在多年历史积淀的基础上, 课程评价需要很多成果、材料作支撑, 因此必须利用好与课程相关的多年沉淀, 整合、盘活现有的各种资源, 突出重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建设。认清已有的优势特色, 更好地加以提炼升华。但更重要的是找出存在的差距, 制订整改计划和配套措施, 加大整改力度。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据“能力为本, 学训一体, 学用一致”的人才培养思路, 选取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情境, 教员边讲边做, 学员边做边学, 达到“学中做, 做中学”, 实现“教、学、做”相互融合, 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提升, 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方式方法适应课程和学员特点, 满足任职教育课程考核要求。组织学员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无纸化考试, 统一出题、统一阅卷, 充分利用了社会教育资源, 实现教考分离, 并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绩, 通过的学员可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合格证书, 以考促学、以证促学, 调动了教学双向的积极性。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优势特色要不断巩固强化。

8.科学管理, 搞好监控

加强管理, 严格过程监控, 是确保建设落实、取得实效的关键。以一线教学问题反馈修正课程标准, 促进课程建设良性发展, 形成动态建设一盘棋。注重教学文件档案的建设管理, 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专门的教学档案柜, 平时加强对试卷分析报告和课程教学总结等动态管理教学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发布, 共享共用教学资源。

9.持续改进, 建用结合

课程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 以建致用、以用促建, 通过使用发现问题, 进而改进完善。尤其是随着任职教育改革的深化, 课程理念在更新, 教学模式在优化, 更要求课程建设不断调整和改进,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强化课程特色, 突出建设重点, 构建起“建、用、管”一致的闭环回路, 促进课程建设良性发展, 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以计算机课程建设为例, 区分轻重缓急, 分批次循序渐进。教材、辅导配套资料和操作演示视频齐全, 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及时更新补充机房软硬件, 确保实习开出率达100%;机房安装极域电子教室辅助教学软件和等级考试模拟系统、操作题库, 很好地满足网络教学和学员自测练习的需要,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建设与使用并举, 避免建用“两张皮”。

四结束语

在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 促进了教员的任职教育理论深化研究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更新了基础课教员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略, 指导完成了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造, 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为任职教育院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并营造了浓厚的教学改革氛围, 一批体现任职教育思想、适应基础类课程特点的创新教法应运而生, 提高了教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为例, 通过课程建设, 教员、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质量逐年提升,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促进了学员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我院2011 级、2012 级、2013级、2014 级学员在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中一次性通过率分别为91.3%、94.1%、95.6%、97.2%, 处于省内同类院校的前列。

参考文献

[1]黄霞.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4)

[2]胡洪都.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1)

[3]侍颖辉.对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3)

[4]杨晓洁、黄欣.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农学报, 2013 (3)

[5]杜慧勇、唐娜娜.军队任职教育中以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化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4 (Z1)

[6]张勇、金铁.任职教育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 2012 (8)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浅析 篇2

目前,对军队任职教育的含义基本达成共识的`表述是:以解决部队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进行的学历后职业教育.任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定位决定着任职教育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等不同于学历教育的显著特征.作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关键一环,课程体系建设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些特征展开.

作 者:刘心 王伟  作者单位:襄樊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湖北,襄樊,441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6 关键词: 

任职基础课程 篇3

[关键词] 任职教育 军事基础课程 体系

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是培养学员树立正确的战争观,顽强的战斗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坚忍不拔的毅力,强健的体魄以及驾驭现代战争的军事谋略艺术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学员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必备的军事技能,较系统地学习军事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打牢军事谋略、领导管理科学等军事学科基础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在任职教育学员中开设军事基础课程对于完善学员知识结构,提高学员军事素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任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对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挑战和冲击源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这种挑战和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职教育突出能力为本,加大了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难度

任职教育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传授知识演变为形成能力、发展素质的途径,知识的呈现方式由显性走向隐性、由单一走向综合。课程作为知识输出的基本方式,在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中是不同的。学历教育中往往以学科化课程的方式出现,而在典型的任职教育中,则往往以综合性课程、问题性课题的方式出现;在内容上,学历教育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学术性强,而任职教育更强调针对性、指导性和综合性,通常是围绕某几个理论或部队建设重大现实问题或未来作战可能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来取舍教学内容,不受学科体系的约束,是多门课程知识单元或知识纤维的高度浓缩和有机组合。要求课程内容要精当、简短、针对性强,不同岗位、不同职级的培训对象要求有不同的课程,课程的内容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另外,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学历教育中与课程是一一对应的,在任职教育中对应关系被打破了,相当多的课程没有独立的配套教材,课程的稳定性、规范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课程建设的难度加大,给人以军事课程体系建设无从下手的感觉。

(二)任职教育学制短、教学要求高,打破了原有的教研力量配置格局

教学需求是教学力量配置的基本依据,教研室是以学科或学科方向为依据设立的,教员通常有一个或数个相对稳定的学科主攻方向。学历教育知识的分布是纵向的、递进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细化和深化,课程对教员的需求是相对固定的,不同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员配置在不同年级教学中。任职教育则往往以任职基础+任职能力+素质拓展的方式编排,知识的分布是横向的,全程体现着知识的多维交织。课程的学科属性淡化,教学力量的配置往往要考虑教员的综合素质等多种因素,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员都要求有比较深的理论造诣、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在客观上使得部分学术素养不深、教研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员被排除在课堂教学体系之外,从而使部分教员被迫重新选择学科主攻方向甚至进行跨学科调整。

(三)任职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途径上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践为中心转变,丰富和拓宽了课程体系建设的领域

任职教育要求以实践为基础消化理论、以操作为中介发展能力、以服务部队为宗旨促进军官职业道德的形成,要求破除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育活动=院内教学、课堂教学=理论讲授的狭隘教学观,瞄准奠定和打牢基础、生成和提高任职能力、形成和拓展素质这个中心,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员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甘于善于在案例教学、研讨交流、参观见学中当好学员的“辅导员”,在第二课堂活动、模拟演练、实验作业中当好学员的“指导员”,在实习见习、参与部队综合演练和重大课题研究中当好学员的“教练员”,实现教育、训练与任职的无缝链接。这无疑对教员素质发展、教学实践环节、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院校与科研机构、训练机构、部队的有效合作和互动交流,在更高的层次上赋予了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以新的内涵。

二、任职教育中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员军事基础相对薄弱

军事素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从对我院以往几届任职教育班次军事基础的摸底情况看,并不容乐观。以指挥基础理论教学为例,某年度2个月指挥专业培训班20名学员中,入学前较系统学习过战术或者指挥理论的仅有6人,指挥理论基础和军事素养总体不强。因此,在指挥课程教学中,为了照顾大多数,打好基础,要从本来并不充实的教学时间中,拿出一定的时间,从最基本指挥概念开始讲起。这样就影响了指挥课程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内容难以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二)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内容有待改进

由于认识和研究所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还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必要。以××指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军事基础课程体系为例,在5个月学制培训班中,军事基础课程只开设了军事思想与军事谋略和兵种战术,课程设置没有涵盖学员应掌握的军事知识体系。另外,教员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上,还有待在贴近部队、贴近岗位上加强改革创新。

(三)军事基础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内容需要衔接

军事基础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的联系性和统一性特点,决定了二者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相互衔接,前后贯通。在学员看来它是连续的、相一致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前,军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还不能做到有机结合,在具体教学重点内容上没有进行细致统一计划,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尚待科学合理的进行接轨。

三、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应把握住的“五性”

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是军队任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到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又遵循军事基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搭建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新型军队人才,提高任职院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任职院校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时应紧紧把握住“五性”:

(一)上下贯通,把握内在逻辑性

任职教育各个层次对军事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不同层次人才的军事素质又相互衔接,具有递进的特点。这就要求军事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做到层次分明,步步升级,衔接连贯。整个军事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内容模块之间应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整体。对于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的军事基础课程设置来讲,课程与课程之间、每一层次的系列课程与系列课程之间必须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体现了军事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在逻辑性。因此,在构建和完善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时,应适应这种多层次性的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紧紧围绕学员军事素质培养,将几个层次的军事基础课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来考虑。

首先,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体现递进性、贯通性。上一层次的军事基础课程教学要为下一层次的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基础和铺垫,下一层次的军事基础课程肯定是在上一层次军事基础课程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

其次,在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上体现递进性和连续性。在课程的先后顺序上必须仔细考虑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比如,应用理论教学需安排在基础理论教学之后;战术理论、战役理论、战略理论层次分明,递进性强,课程教学在教学时间顺序上不应颠倒,等等。

(二)主辅结合,注重系列性

任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多、类别多,单一的军事基础课程设置不仅课程规模小,难以完成教学对象军事素质的全面培养,而且,无法兼顾教学对象专业方向和个性发展的差异,势必造成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大一统、一刀切的局面,这与任职院校教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相符合,在新形势下显然已难以适应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

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应向多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课程建设在确保教学对象打好军事素质基础、提高军事素养的同时,又要能充分发展个性,能够为学有余力的学员提供知识嫁接的途径。因此,在构建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时,必须充分照顾到各个类别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做到兼顾共性,区分个性。例如,在我院重点建设专题《军队指挥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补齐学员的指挥基础知识短板,我们尝试区分学员指挥基础知识的层次,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将军队指挥基础理论细化成课题,列入选修课程,由学员依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在教学评价上,制定学分标准,以学员选修学分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这样,可有效避免学员不论基础情况如何,都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学同样内容的问题,使学员真正能有针对性地依据自己的需要情况进行补课。

此外,在一些需要相关军事理论提供支撑的课程,另设置一门与之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通过增加课程设置的弹性空间,来增强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多方位的需要。这样,在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总课时量受限的情况下,既满足了基本要求,又适应了不同学科专业方向、不同个体发展的需求。

(三)瞄准专业,突出针对性

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的针对性从属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人才培养必须确立依靠现代作战和军队建设需求来拉动的观念。因此,从宏观上讲,必须顺应信息化战场需求和当前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需要,这是构建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的一个大的方针和总的要求。从微观来讲,构建和完善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针对培养对象专业所需。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其目的除了培养学员必备的军事素质之外,还应服务于不同专业培养对象的特殊定向性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应紧密契合专业需求,与专业方向挂上钩,主动适应专业需要和个性发展需求,切实加强针对性。只有这样,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体现其价值和地位。

具体讲,军事基础课程加强专业针对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军事基础课程要向专业基础课方向发展。例如,在我院重点建设专题《军队指挥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实施“一体化”教学,搞好指挥基础理论和专业指挥教学的接轨。实行“指挥基础理论和装备保障指挥一体化”教学。首先,要以作战与保障并重的思想,统一思想,摒弃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做法。其次,抓课题式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在实现指挥基础理论与装备保障相统一上下工夫。具体做法上可考虑由教学机关牵头,并吸收军事与指挥专业教学人员参加,建立教学协商机制和渠道,相互交流教学内容及前后需要衔接的重点问题,统一制定课题教学目的、内容、时间、要求等问题,由此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再次,在装备保障指挥综合演练阶段,军事教员和指挥教员要共同参与组织,并形成制度,以确保学员在最后学习阶段军事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进一步融合和提高。提高军事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将军事课程向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方向拓展和延伸,可极大地加强军事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可有力地促进专业学科的发展。

(四)军技融合,强调技术性

为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培养开放型、复合型的新型军事人才成为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必须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因此,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应主动适应这一特点,积极促进军事与技术的融合,在课程构建和内容设置上加强技术性。

军事基础课程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如何加强技术性是一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设置课程时注重军事与技术的融合,设置一些在整体内容上体现军事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类型应以综合性课程、课题式课程为主。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加强军事学科和技术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通过开设课题式课程,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对象能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达到学科间的融合。二是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加大科技含量。比如,有关军队指挥基础理论的课程,应将技术与战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技术装备如何推动指挥样式变革、指挥理论发展如何牵引武器装备发展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军事课程设置只有充分考虑了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

(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更新加快,新思维、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涌现的信息时代。建设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必须针对时代发展变化,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发展,紧跟潮流,突出时代特色。一方面是开设与新军事变革背景相适应的全新的特色课程。比如,针对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新变化,可开设有关信息化战争发展变化、新军事变革等方面的课程;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开设有关军事斗争准备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是老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新军事变革对军事科学、对作战理论带来的深刻影响,主动吸纳和包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剔除陈旧和过时的东西,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甚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有这样,军事课程建设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丁晨光.卫生士官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军事教育,2007,19(1).

任职基础课程 篇4

1.1学员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接收能力差异大

新生入校前受到原部队的硬件条件限制, 学员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强弱不一, 再加上学员入伍前的受教育程度有差异, 学习起来接受能力差距明显。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起点低了, 基础好的学员“吃不饱”;起点高了, 基础差的又跟不上, 打击大多数学员学习积极性, 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1.2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 教材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教材里的部分内容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并与当前实际应用产生一定差距。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 造成学员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 给学员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1.3教学模式单调, 不能调动学员主动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除了课堂理论讲授外还有一定学时的上机实践课。现有的教学模式是先上理论课, 再上实践课。这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脱节教学大大削弱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往往是理论课时学员兴趣高, 想动手操作, 但是教室条件不允许;上机课时, 教员虽然布置了课堂习题, 学员又没有了学习积极性, 更谈不上去主动学习。

1.4课件设计不尽合理, 未能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的整体效果

在教学中, 不恰当地应用多媒体的典型表现为, 一些教师备课时没有经过周密考虑, 只是盲目使用, 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使用何种媒体、何时使用、使用多长时间, 心中无数, 这样, 不但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 有时还会造成教学与手段脱节, 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些多媒体课件, 有的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 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 而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多媒体只是起了一个花架子的作用。

1.5考核方式单一, 不能全面反映学员知识水平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员的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当前,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期末统一上机考试。这种采用一次性考试确定学员的实际水平方式容易给学员带来心理压力。并且,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来说, 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也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员的实际水平。

2教学改革措施

2.1改革教材, 提高学员学习兴趣

(1) 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内容要及时更新, 可通过网络、电脑杂志等媒体收集计算机最新的技术进展和知识适当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2) 增补教学实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课程目标, 在部分章节添加一些和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实例, 增加本课程和实际的联系, 让学员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2.2加强实践训练, 提高学员的学习自信心

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员需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并指导他们适时检查和调整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 将要求过高、难于实现的目标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降低, 以防产生冷漠、忧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 要加大实践训练, 加大辅导力度, 要让他们从实践中看到成绩, 树立自信心。

2.3创新教学模式, 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

针对现存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现象, 改革教学模式, 将理论课和实践课融合在一起, 利用实践课机房进行课堂讲授, 边讲边练, 既能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一改以往课堂沉闷气氛, 又能充分形象地讲解知识点, 便于学员理解掌握。

2.4科学设计多媒体课件, 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计算机作为电教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是一种形式, 只有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用在什么地方, 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 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 一方面, 要考虑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另一方面, 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符合学员的认知规律。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 但不能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善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员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2.5改革考核方法, 真实反映学员能力

考核学员的实际掌握水平要以平时学习情况为依据。为此, 除了期末统一组织的上机考试外还要添加平时考查成绩。比如, 平时上机实践占总成绩的40%, 期末上机占总成绩的60%。这样, 最终的考核成绩就更加真实、合理地反映学员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使得学员更加注重平时应用能力学习。

3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经验

3.1认真钻研教材, 加强备课环节

课前是否准备充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平时认真钻研教材, 明确教材的重难点, 确保教材中所有知识点无一疏漏, 并且紧跟计算机技术最新进展, 及时了解、补充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技术和理论前沿知识。对于教案的编写要整体把握,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员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创造教学情境, 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

3.2精心设计课件, 充分发挥学员学习主动性

教学所用课件质量的高低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在设计课件时, 要在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照学员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件, 充分发挥教员和学员的良性互动。本课程设计课件时一改以往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教员、学员之间的“人际对话”, 采取“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设计教学课件, 充分发挥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3.3培养积极情绪状态, 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员是主导者。教员的情绪状态对学员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专注于具体的、一步步上机操作的讲解, 而忽略课堂学习氛围的培养。教员冷漠、消极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学员的学习积极情绪, 影响学习效率, 所以, 教员要培养并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员的学习情绪。比如, 教员可以通过语调的变化、幽默诙谐的语言、适当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和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员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学习, 应是一个逻辑思维培养、构造性思维训练的过程。在后勤士官任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士官学员的必修课, 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将会对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后续专业技能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需要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永平.军队继续教育中院校任职教育的探究[J].继续教育, 2007 (12) .

[2]肖新峰, 王海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8) .

任职基础课程 篇5

摘 要:任职教育期间生长干部的军事基础科目训练是制定军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是军事人才综合素质养成的迫切需要。目前军事基础科目训练存在着训练模式不科学、运动损伤难规避、心理疲劳时有发生等问题。抓好军事基础科目训练,需要优化教学模式,突出训练阶段性,科学组训,有效规避运动损伤,合理组训,防止训练心理疲劳。

关键词:生长干部学员;军事基础科目训练;训练模式;运动损伤;心理疲劳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任职教育期间的军事基础考核是生长干部学员体能军事基础能力情况的客观反映。2015年,为了对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毕业学员进行全面检查,原总参军训部颁布了《组织院校学员毕业联合考核》的通知,原总装司令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总装院学员毕业联合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对生长干部学员进行军事基础科目毕业联合考核,提高生长干部作战体能素质。生长干部学员军事基础科目毕业联考,成为检验任职学员军事基础训练的重要手段;成为检查军事基础训练是否合理有效的重要方式,为促进组训人员进一步改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 、军事基础科目训练联考的重要性

(一)是制定军事人才培养方案的迫切需要

生长干部学员的培养目标,是针对部队第一线具体岗位或者技术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确定的,为部队培养需要的人才。军事基础科目联考,是全军军事专家共同制定的考试科目;是全军军事专家为军事院校适应部队需要共同确立的学员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避免了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的脱节,是军事院校主动适应部队需要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二)是军事人才综合素质养成的迫切需要

生长干部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为部队培养具有较强武器装备操作能力和较高军事素质的人才,军事素质的获得需要对生长干部学员的教学进行整体优化。军事基础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军事基础能力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和实践。学员需要在真实环境中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学员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意识、团结精神、耐挫性、抗压能力等需要在反复的军事基础训练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强调现实军事基础操练和部队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考核,符合军事人才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是提高军事院校人才培养实战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军事基础科目训练存在的不足

(一)训练模式不科学,训练效果受影响

1.未尊重驻地气候特点,训练模式过于僵硬

军事基础科目组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与训练效益的最大化。军事基础科目训练模式不能充分考虑驻地气候因素,不尊重气候特点,往往影响训练效果。比如7月份是学员入学阶段,在夏季安排大强度的室外体能训练,容易使学员中暑,甚至面临生命危险。在寒冷的冬季,学员进行100米跑、400米障碍,并不能提高学员的耐氧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员的竞技能力。合理的训练模式要充分尊重驻地气候特点,既确保能达到相应的训练强度,又确保能被学员所接受,真正做到科学计划,严格施训。

2.突击训练,训练效果打折扣

军事基础科目考核训练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的突击训练的现象,考什么内容,就在考核前一段时间,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一方面,学员往往由于身体负荷过度,产生训练伤病;另一方面,短期大量训练,学员思想压力过重,士气低下,落得“过犹不及”的下场。所以,训练工作越是后期,越要按部就班、稳步提高,坚决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不能随意加大训练量和训练难度。

3.训练重“量”,轻“质”训练,训练动作不规范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有些学员为了在规定时间完成考核科目动作,存在抢时间的急躁心理,只要求训练数量,不注意动作标准规范。在体能考核中,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只有达到要求的动作才予以计数。这种错误的重训练数量,轻视训练质量的训练模式成为影响考核成绩障碍所在。

4.参训学员“一锅煮”,针对性差

训练过程中,由于组训教员未能及时摸清学员体能基础,不能及时探索有效的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难以根据人员的基础素质和年龄层次及时进行分级训练,难以制定因人而异、分组施训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制定个性化、具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方案。这种“一锅煮”的体能训练模式,很容易导致训练尖子“吃不饱”、体能困难户“跟不上”。

(二)运动损伤难规避

军事基础训练科目训练需要大量的运动为基础,很容易产生军事体能运动损伤。军事基础科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运动损伤具有如下特点:

1.突发性损伤发病率高

许多军事体能训练项目,结合部队军事行动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模拟训练形式,具有动作应变性大、防护装备条件差等特点,比如射击、投弹、驾驶、兵器操作等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都依赖体能训练获得。走、跑、跳、攀、爬等基本能力,都必须通过体能训练增强。因此,在训练中经常发生摔、碰、磕、撞等引起的裂伤、刺伤、切伤、擦伤等急性开放性损伤。

2.突发性运动疾病来势快

当下执行的5000米、400障碍、5公里武装越野,引体向上等军人体能训练项目,在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如果不科学合理安排的训练计划,一味的追求运动量、强度和成绩,很容易引发运动疾病。比如5000米跑和5公里武装越野,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及被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造成肾脏血循环障碍,引起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肾静脉压力增高、自由基含量增高,致使尿中出现尿蛋白。当运动量降低,强度减小,适当的调正后,上述运动性疾病会自然痊愈。

3.运动性疲劳发生几率大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生理现象。官兵在军事体能训练中,运动性疲劳发生几率很大。有的产生会肌肉的疲劳,有的会产生骨骼疲劳,在训练和比赛中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骨折;有的产生内脏器官疲劳,也有的会产生中枢神经性疲劳,形成条件反射,看到训练场地或想到训练时就会呕吐、厌烦、不思饮食。

(三)“心理疲劳”时有发生

“心理疲劳”是指参训学员在训练过程中,由于神经紧张或者长时间从事单调、乏味的体能训练引起的心理疲惫和情绪波动,导致生长干部学员的身体器官活动效率低下,新陈代谢减弱,影响训练质量和效果,身心健康受损。军事基础科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疲劳主要归因如下:

1.训练内容单一

在组训过程中,个别单位为了提高单科成绩,往往采取单科突击训练的模式,提高学员目标科目的熟练程度,训练内容出现单一现象,趣味性不高,参训学员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出现训练心理疲劳。

2.训练难度过高

在特定考核机制下,组织者为了提高集体成绩,有时出现盲目加大训练量的问题,参训学员容易出现训练疲劳,另外,那些训练难度大、危险性高、训练强度大的科目,对学员的组织器官具有强烈的刺激,如果休息不够,容易出现训练伤害。

3.训练强度过大

训练初期,受训者成绩会迅速提高,但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有些生长干部学员生理已经达到极限,成绩提高幅度减慢。但组织者为了继续提高成绩,不注意关注学员的生理规律,而是加重训练负荷,提高训练密度和强度。时间紧,要求高,生长干部学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出现心情抑郁、心情烦闷、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引发头疼、头晕、记忆力下降、失眠等生理症状,必然降低训练效率,影响训练进度。

三、今后军事基础科目训练建议

(一)优化教学模式,突出训练阶段性

提高军事基础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最大化训练效能收益。在长期体能训练实践中发现,系统的“四季、三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员基础科目训练成绩的提高。

1.四季教学训练模式

大量基础训练科目训练实践结果表明,依据季节特点,尊重学员身心发展规律的“四季”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训练效果,有重要意义。

(1)“夏季适应性训练”正当时

7月份,炎炎夏日,学员初入学校,要避免一味安排强度大的体能训练项目,以防发生中暑。把学员的柔韧性、灵敏素质、有氧耐力的项目作为训练重点,比如立体位前屈、单双杠、3000米跑项目是比较合理的室内室外训练相结合的项目组合,又能照顾到学员上肢训练与下肢训练的结合,有利于突出训练的补差性。

(2)“秋冬强化训练”需重视

秋天是人体竞技状态的黄金时期。冬天最适合训练有氧耐力的时期。通过训练与考核、竞赛相结合的3000米、5公里等耐力项目训练,积极组织学员的强化训练和巩固性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3)“春季比武训练”最需要

春暖花开季,万物复苏时,人体也具有朝气蓬勃的势态。400米障碍、5公里越野跑等综合体能项目恰好结合了无氧耐力素质和综合体能训练的特点。通过组织春季运动会,调动学员的训练热情,有利于促进学员综合体能素质的全面提升。

2.三段训练模式

军事基础训练成绩的提高,需要依赖于符合运动训练学理论的训练适应练习。军事基础训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适应训练阶段、提高训练阶段、综合训练阶段。按照科学运动量安排原则,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由小到大-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训练过程。

(1)适应训练阶段

7~9月为学员入学适应时间,需要进行包括准备训练、调整训练、渐进训练、强化训练、检测训练等力量和基本耐力训练。这3个月是一个基础、系统和全面体能素质训练的过程,为学员进行军事专业学习打牢体能基础。

(2)提高训练阶段

10~12月为学员掌握军事基础训练基本技巧、初步具备实战化体能素质的阶段。这个时期主要进行定向训练、提高训练和检测训练。

(3)综合训练阶段

3~5月主要围绕强度训练、综合能力训练、补差训练和联合考核训练进行。主要训练内容包括战术综合演练、春季运动会、毕业联合考核等重大军事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员体能实战运用能力。

(二)科学训练,有效规避运动损伤

1.严格执行训练要求

每个军事基础项目都有其各自的技术动作要领,在熟练掌握其技术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实施训练。在没有形成动作定型或者不熟练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不合理的训练,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在训练的过程中,受训者必须严格执行教员的讲解的示范动作要求,针对每个项目熟练掌握核心运动技术要领,扎实训练。

2.受训者要保持良好的运动心理状态

受训者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成绩,必须打破原有的平衡,体能训练的量和强度就必须超过以前的量和强度,受训者容易出现急躁冒进心理。但是,这种心理状态下的运动训练,很容易造成机体疲劳,肌肉、关节的力量、动作准确性、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都会下降,训练效果反而下降。军事体能训练的某些科目比如5公里武装越野跑相对比较枯燥,训练者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畏难情绪,精力不集中、兴奋性不高,导致损伤发生频发。因此,受训者需要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保持良好的运动心态,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自我激励,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及时进行运动心理调节,稳步提高运动效果。

3.加强复杂天气条件下的训练力度

作为组训者,在军事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应考虑复杂天气条件下的训练因素。在高温、湿热的天气,或者在寒冷等恶劣气候下进行训练,都可能会给训练者带来损伤。在高温下训练时应注意多补充水分,或者根据天气情况适当的调整训练计划。

(三)合理组训,防止训练心理疲劳

1.采用多样形式激发训练动机

兴趣是参训学员最现实、最活跃的参训成分。学员一旦对训练产生兴趣,就会渴望投入训练,刻苦操练,创造性完成训练任务。因此,激发参训学员的训练动机,培养其持久浓厚的训练兴趣,提高训练心理意向,是推动学员进行军事基础训练活动的内在推手和重要手段。

2.采取多样方式营造训练氛围

团体动力对于保持良好的练兵气氛,创建严明的训练纪律、形成坚强拼搏、团结凝聚、比学赶帮超的训练气氛具有重要作用。采取多样的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训练气氛,有利于学员克服心理训练疲劳,提高训练绩效。

3.适当控制训练强度、密度和难度

军事基础训练必须通过适当控制训练强度、密度和难度,激发学员训练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既不能安排起不到作用的训练,又不能安排超过受训承受能力的过度训练,坚持经常性、渐进性、全面性、专门性和恢复性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训练。科学的训练密度练习应该是达到训练时间40%,短跑、障碍等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可以适当提高训练密度。那些器械、投掷等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可以适当降低训练密度。

参考文献

[1]赵忠国,邢伟,孙志.浅析任职教育院校与部队开展“联训联考”[J].科技信息,2013(4).

[2]刘逢安.向实战化军事训练要战斗力[J].瞭望新闻周刊,2014(36).

[3]张绍勇,张慧.军事训练中的“训练心理疲劳”问题及对策[J].军事体育学院报,2015(1).

任职基础课程 篇6

军队生长干部任职教育是在地方、军队理工科院校本科教育的基础上, 进行的初级专业技术军官岗位任职前的培训教育, 是大学本科学历教育后的继续教育。军队生长干部任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由军政基础训练和专业业务训练两个课程平台构成, 其中, 专业业务训练课程平台由任职基础和任职岗位两个课程模块组成。

任职基础课程是军队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中占有重要地位。任职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 是为学员后续学习任职岗位课程打下较为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任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是任职岗位课程中学习各专业设备的理论基础, 是专业设备中诸多应用技术的理论支撑点。学员要学好任职岗位课程, 进行专业设备的维护与使用, 前提条件是必须掌握任职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理论内容。任职基础课程在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中起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二、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改革思路

(一) 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选取原则

1.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结构, 构建面向任职岗位的应用型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岗位任职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岗位指向性、知识传承突出跨学科综合性、能力形成突出实践应用性等鲜明特征。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上, 岗位任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不强调系统性、基础性和通识性, 而是以应用性为重点, 要突出课程中原理、技术在装设备保障中的实际应用性。构建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时, 要以岗位需求为牵引, 以任职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装备保障应用为落脚点, 加大课程体系优化、重组、整合力度, 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指向性, 构建起任职教育特色鲜明、充分体现装备保障应用的应用型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2.以“必须、够用”又适当兼顾发展需要为原则, 选取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的层次性。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需要有充实的任职基础作支撑, 同时, 新原理、新技术在新装备中应用速度很快, 要把握好任职岗位对培训对象知识结构的需求, 以必需、够用 (满足第一任职需求) 又适当兼顾发展需要 (跟踪新装备技术发展) 为原则, 建立合理、可行的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知识体系。

3.教学内容“宽选窄用”, 适应不同教学对象需要。为了打牢任职基础平台, 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要“宽选窄用”。“宽选”是指在本科层次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岗位需求尽可能多选知识点, “窄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具体情况的不同有选择性地选用。

(二) 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思路是为解决某一个问题或完成某一项工作所进行思维的路线或方式、方法, 属于理性认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的构建、撰写, 一般应包含依据、主线 (或线索、路径等) 、重点和目标四个要素。

《航空通信导航系统》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我们归纳为:以无线电师任职岗位对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知识的需求为依据, 以现役飞机无线电通信、导航实装为线索, 以具有特定功能的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工作原理为重点, 以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分析为难点来选取内容、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以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释) 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工程问题为目标。

三、《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活动

《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是依据无线电师岗位职责和通信类学科专业知识构成链条, 针对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航空通信与导航设备维修”专业学员在形成岗位任职能力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而设置的一门理论性和应用型均较强的主干任职基础课程 (50学时) , 其教学目的是为学员在后续任职岗位课程 (《航空通信设备》、《航空导航设备》等) 中学习各型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2005年该课程首次制定了课程标准。从2009年6月, 课题组开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 依据《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整合

1.以无线电师任职岗位对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知识的需求为依据,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2009年以前, 该课程按2005年版课程标准进行的课程教学中, 航空通信系统部分偏重于系统讨论各种传统模拟通信、数字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 缺少跳扩频技术、频率自适应技术、数据链技术等航空无线电通信新技术和典型超短波通信系统、短波通信系统工作原理内容的讨论;航空导航系统部分包含传统伏尔 (VOR) 系统、测距器 (DME) 系统等民用航空导航系统的讨论, 缺少塔康 (TACAN) 系统、微波着陆系统 (MLS) 、卫星导航系统 (GPS/GLONASS/BD等) 等新型军用航空导航系统内容的讨论。本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 从无线电师任职岗位对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知识需求出发,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增删、优化、重组和整合, 删减了与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关系不大的传统模拟通信、数字通信部分内容, 增加了跳扩频技术、频率自适应技术、数据链技术、飞机精密着陆 (舰) 引导技术等新技术和超短波通信系统、短波通信系统、塔康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等新型军用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内容的讨论。

2.基于“通信是基础, 导航是应用”这一理念, 对“航空通信系统”、“航空导航系统”两个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从无线电信号传输特征和处理方法角度看, 通信是基础, 导航是应用, 任何电信息的传递和获取都是以通信为基础的, 无线电通信技术是无线电导航实现的基础, 无线电导航是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基于“通信是基础, 导航是应用”这一理念, 《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中“航空通信系统”与“航空导航系统”两个知识模块并不是简单的组合, 而是两个模块知识内容之间深层次、有机的深度融合。

3.从课程教学目的性出发, 将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技术性能指标分析、解读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 是为学员在后续任职岗位课程中学习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将现役飞机中典型无线电通信、导航设备的有关技术性能指标分析、解读等内容融入课程相关教学章节中, 体现了该课程贴近装备、突出应用的教学理念, 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一大特色之一。

依据上述课程内容改革理念和思路, 确定《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内容由“两大知识模块” (航空通信系统、航空导航系统) 、“9个知识单元” (模拟通信基础、数字通信基础、扩频通信原理、航空无线电通信系统、无线电罗盘测角系统、塔康测角测距系统、精密进近着陆 (舰) 引导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 组成。

(二) 依据修订后的课程标准, 编著《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 教学内容改革的结果最终要形成文字、插图, 落实到教材中。课程组依据2010年版《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标准, 对课程配套教材《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进行了精心编写。

《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教材为海军重点建设教材, 2010年1月由海潮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固化了《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成果, 任职教育特色鲜明, 已在青岛校区生长干部任职教育航空通信与导航设备维修专业的2010级至2014级《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教学中使用, 教学效果良好。该教材2013年8月被评为海军优秀教材二等奖。

(三) 从提高教学施训效果出发, 建设《航空通信导航系统》网络课程

为提高《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的教学施训效果, 我们从2009年10月开始, 进行了课程配套网络建设工作。

建成后的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丰富, 信息量充足, 包含了《航空通信导航系统》课程全部教学内容, 已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9月, 《航空通信导航系统》网络课程被评为海军优秀网络课程二等奖。

摘要:任职基础课程是军队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长干部任职培训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了任职基础课程在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研究了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改革思路, 开展了《航空通信导航系统》主干任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活动。

关键词:任职教育,任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谢鑫鹏, 张大鹏.关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3) .

[2]王楠, 杜茜, 杨娟.关于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训练方法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 2011, (2) .

[3]闫民, 张作前, 刘俊瀛.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应突出特色发展[J].继续教育, 2013, (7) .

[4]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9.

任职基础课程 篇7

任职学员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其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对于学员自身潜能挖掘和未来的岗位职业发展也大有帮助。目前,任职教育士官学员限于学历层次较低、思想上重实训轻教学等原因,教学过程中,士官学员普遍存在自主学习意识淡薄、探究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如何培养并提高学员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校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文化必修课,担负着培养学员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该课程具有教学媒体多样化、教学资源丰富等优势,学员接触课程之初兴趣充足,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尽合理,学员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对此,笔者提出以学员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激发学习热情,突出学习主体性,着力培养学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员的自主探究能力目的在于顺应军校教育改革趋势,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军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注重能力培养教学训练模式。培养过程中关键是让士官学员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过程当中,切身体会到主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使学员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最终达到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和提高。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员的自主探究能力,依据探究性教学理论,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员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精心选取典型案例,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挖掘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员要为学员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提供探究的资源,建立探究的氛围,指引探究的方向,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结果的成败。学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根据教员提供的条件,明确问题和目标,主动思考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思路,交流反馈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2 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实践探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员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质上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让学员主动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达到锻炼实践能力的目的。

2.1 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要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筛选。士官岗位任职能力必然要求学员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因此,计算机基础课课程内容要根据部队当前快速建设发展状况,遵循岗位需求的原则,向部队需要靠拢,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实现培养效果的最大化,突出实用性,紧贴岗位实际,努力解决学员在部队岗位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教学中,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现实岗位的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不断充实计算机应用技巧方面的学习内容,激发学员的求知欲;通过针对部队工作、生活遇到的问题,我们整理出切合实际的经典实例,模拟真实场景,加以分析,促进学员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2.2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的实践探究过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探究教学不同于传统模式教学。结合学员认知规律和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特点,可以从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交流反馈三个步骤开展学员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教法改革,培养学员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学员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2.2.1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学习的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巨大动力。学员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越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课堂上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助于激发学员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本课程涉及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用校园网络资源尽可能多地给学员提供真实或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之中,从而最大效能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使学员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欲望。

同时,引导学员主动学习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教员在对教学内容有重点的讲解完后就要针对内容的重难点提出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筛选,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问题的选取要贴近现实、紧贴实际岗位工作,比如办公软件office中制作表格的方法、表格中如何计算等。这些选题往往觉得似曾相识,在直观上都不陌生,并且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经常见到各式各样的表格,但实际上学员对问题的前因后果并不清楚。所以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具有针对性、探究性和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调动学员的研究兴趣和深入探究的动力。

2.2.2 科学引导,主动探究

确定选题后,教员要组织学员开展探究学习,包括拟定合理的探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并完成对课题细节的分工。同时,教员需要提供一定的必要资料,比如推荐一些资源网站、参考文献、教员博客等信息,以减少学员在实践过程中的盲动性。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员要注重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开始设置的自学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员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excel公式使用的教学中,在学员已掌握常用函数的基本操作方法时,再把统计函数、条件函数等理解能力要求较强的内容让学员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员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2.3 交流反馈,延伸拓展

课堂教学完成后,对课外时间的利用也是培养学员自主探究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员可引导学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教学中我们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教员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办公QQ等即时通讯方式与学员进行网络交流,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里教员需要了解学员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及时指导答疑,延伸拓展学员的探究深度,促进探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3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对计算机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课程,为准确检验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自主探究学习情况,不仅需要考核学员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情况还要科学评价出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需要改革以往期末考试确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而采取注重过程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为检验学员学习情况,突出学员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课程除期末考试外,我们还将体现自主探究过程的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实践作业等纳入课程的综合考核体系,进一步激发学员自主探究的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员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不仅是锻炼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也是学员自身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多个教学班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员的求知热情被激发出来,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得到加强,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进步。与此同时,学员的积极参与也极大的推动了教员的教学改革热情,进一步增强了教学改革信心。当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期促进士官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深化改革,达到士官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建惠.探究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9(3):56.

[2]张星明.郑运平.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8):16.

任职基础课程 篇8

一、开展任职调研, 确定岗位需求

以任职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应在认真开展任职调研, 确定岗位需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 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上做出相应调整。通过调查、测试, 发现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以及薄弱的具体方面, 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和内容。

为此, 我们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通过对基层单位或部门进行调研, 掌握其对岗位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 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二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调研。

表1是2010级的问卷调查表, 2009级的问卷调查表与此大同小异。2009级收到的有效表格数量为108份, 2010级收到的有效表格数量为113份。对收上来的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 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得出:家庭有电脑的学生在50%左右;超过90%的学生上过网、会键盘输入、会使用搜索工具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会使用聊天工具;但很少比例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键盘操作技能普遍较低。

二、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适应岗位需要

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其生命周期一般是5年。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岗位的需求, 适时进行合理的调整。理由主要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 很多技术在5年内的变化是惊人的, 而且随着计算机的价格持续走低, 计算机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

为此, 计算机任职教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第一, 注意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衔接, 适时增添、淘汰、减弱教学内容。例如, 软盘、软盘驱动器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再介绍已经没有现实意义;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由于能耗、体积、重量方面的劣势, 市场占有量越来越低, 正逐渐退出市场, 该知识点的讲解可以弱化。

第二, 注意与任职岗位的衔接, 不同任职岗位在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上侧重点不同。作为主讲教师, 必须事先了解清楚专业特点, 明确教学的重点。例如, 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 教师可以在电子表格Excel章节中将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加入授课内容, 紧密地联系岗位实际。

三、实践检验

按照前述指导思想, 我们在2009级、2010级任职培训新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探索, 课表课时为50学时, 历时4周。表3是两个学期的一些测试结果, 数据显示2010级比2009级在操作技能方面有新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体上看, 坚持以任职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 调整教学内容、知识重点、教学方法, 与之相适应,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浓、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摘要:基于任职培训的新生入学时存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特点, 文章提出在开课之前, 应通过问卷调查、摸底考试等形式调查学生计算机知识背景, 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任职导向,自主学习,教学

参考文献

[1]、何鸿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及手段改革的调研[J].计算机教育, 2009 (12) .

[2]、刘桂玲.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次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5) .

对任职岗位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9

关键词:任职教育,任职岗位课程,教学改革

任职教育院校是军队院校教育的主体。任职岗位课程在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集中体现着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 因此, 任职岗位课程的教学施训成为众多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剖析任职教育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多期任职岗位课程教学施训的经验和体会, 给出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1 任职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剖析

广义上讲, 军事岗位任职教育是按照军事岗位需要, 给予军队官兵以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包括士兵、士官和军官的岗位任职教育[1]。狭义上讲, 军事岗位任职教育指军官岗位任职教育, 即:为满足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军官胜任军队任职岗位职责和军队岗位变化需求所实施的任职资格和任职能力的专业教育。

军官岗位任职教育的主要特点: (1) 培养目标的岗位性。军官岗位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以满足部队岗位任职需求为根本依据, 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标准。 (2) 培训层次的多样性。部队任职岗位的类型多与需求多, 决定了任职教育培训层次的多样性, 如:生长干部的任职培训、现职干部的晋升培训、专项培训等。 (3) 培训时间的短期性。部队建设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军官岗位任职教育的学制不可能像学历教育那样长, 一般以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十个月为主。 (4) 培训人员的少数性。部队军官任职岗位的类型和层次决定了参训人员的数量不会很多。 (5) 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即岗位任职教育的培训内容必须在增加先进性的前提下密切结合部队的实际需求, 突出实用性、有效性、针对性, 训用一致。 (6) 培训对象的自主性。接受任职教育的学员, 一般具有年龄大、学历高, 或职务高、部队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自主性, 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我管理约束的能力强。

2 任职岗位课程教学的对策和思考

任职岗位课程是一类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 是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核心课程。因此, 在任职岗位课程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始终贯穿和重点考虑和遵循任职教育的特点。

2.1 任职教育的岗位性要求教学目标必须以培养岗位任职能力为本, 培养专业素质

任职岗位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因此其教学目标就必须“着眼岗位, 强化能力”。部队有什么样的任职岗位?任职岗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任职岗位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航空机务类电子对抗专业为例, 部队任职岗位为地勤电子对抗师, 其主要任务是完成机载电子对抗设备的拆装、通电、排故、定检等技术保障工作, 因此其核心课程—《航空电子侦察设备》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定位为培养航空电子侦察设备的基本维护、原理分析、性能解读、故障研究能力, 逐渐形成科学、严谨、协作、创新的机务素养。

2.2 任职教育的多样性要求教学实施必须因“层”施教, 因“岗”施教, 因“人”施教

军官岗位任职教育包括三种类型:任职培训、晋升培训、专项培训[1]。三种类型的培训, 培训对象不同、培训目地不同、培训重点不同, 因此, 任职岗位课程的教学实施必须因“层”施教、因“岗”施教、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层”、不同的“岗”、不同的“人”, 分别编班、编组培训, 分别设计任职岗位课程, 分别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式、方法、手段。以航空机务类电子对抗专业为例, 任职培训侧重于培养学员的第一任职岗位能力, 晋升培训侧重于培养学员的任职拓展能力, 专项培训侧重于培养学员具体机型、具体岗位、具体设备的技术保障能力。只有充分认识到任职教育的多样性, 结合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实际需求, 量“体”裁衣, 度“身”定制并实施教学, 才能保证达到培训目标, 真正实现学员一毕业或一结业就能任职, 就能任好职。

2.3 任职教育的短期性要求教学手段必须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任职教育培训时间的短期性特征和它的“人才快速生成特色”决定了任职岗位课程在教学手段上必须“以学员为中心”, 以手段有效诠释内容为目的, 综合运用硬件和软件手段、传统和现代手段, 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 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高效的方法、为学员提供最管用的课堂信息,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以航空机务类电子对抗专业《航空电子侦察设备》课程为例, 一是利用传统教学挂图展示设备整机原理电路、控制与交联关系, 帮助学员建立装备整体概念;二是利用课程配套Power Point展示分机内部原理电路, 加大课堂信息量;三是利用网络课程网上布置作业、网上答疑、网上阶段测验,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四是利用设备配套多媒体课件, 开展设备通电检查训练, 实现设备操作基本训练;五是利用设备虚拟仿真系统模拟设备故障现象, 分析故障原因, 锻炼故障研究能力;六是利用实验室实装, 进行各种情况的想定作业, 提高训练效果[2]。

2.4 任职教育的少数性要求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导师制”、“一对一”等灵活的培训方式

任职教育的少数性决定了任职教育班次学员的数量一般不大, 属于“小班化”教学, 这就使得其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导师制”、“一对一”等灵活的培训方式。“导师制”是依据个性化教学思想, 针对岗位任职教育的特征与要求提出的一种组训方式, 其核心是根据任职岗位的需求和参训学员的实际, 结合教员的研究方向和业务水平, 实现学员和导师双向选择、匹配成对。学员和导师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 按照“阶段化、主题式、全程性”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的完成任职岗位课程的教与学。以×级初级培训班任职岗位课程《科研实践》课程为例, 学员只有一个, 教研室结合学员的意愿和教员的研究方向, 让学员和导师双向选择、匹配成对。导师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 让其参与某“对口”科研课题进行技术革新, 学员边研边干边练, 导师有“面对面地”的指导学员分析、研究、解决一些工程技术难题。实践证明, 通过学员“全程”参与、导师“全程”指导, 学员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岗位任职能力得到极大加强。

2.5 任职教育的实用性要求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突出“三融合”重点, 增强针对性

依据岗位任职教育的目标和它的“岗位特色”、“时代特色”、“人才快速生成特色”, 任职岗位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就必须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必须“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以航空机务类电子对抗专业《航空电子侦察设备》课程为例, 突出进行了以三类法规、故障案例、科研成果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简称“三融合”) 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实践, 实现了贴近部队、贴近装备、贴近保障 (简称“三贴近”) 。主要做法:一是以飞机维护规程、装备保障法规为切入点提出问题, 逐步运用原理知识解决设备问题, 进而用设备理论揭示设备保障的科学性, 最后落脚于规程、法规的执行和贯彻, 达到既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 又增强学员贯彻法规、遵守规程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实现贴得“近”。二是广泛搜集部队航空电子侦察设备保障案例, 通过教员对案例材料的介绍和引导、提示, 学员自主阅读和分析案例思考题, 找出涉及的问题, 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贴得“紧”。三是结合航空电子侦察设备保障实际, 将科研活动中积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融合于课堂教学中, 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技术的实用性, 实现贴得“活”。如:结合自动检测诊断设备在部队普遍应用的实际, 将基于VXI总线和GPIB总线的自动测试、基于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的智能故障诊断等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3]。一方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另一方面深层次地实现了贴近保障。实践证明, 突出“三融合”重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6 任职教育的自主性要求教学方法必须采用突出学员主体地位的“案例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接受任职教育的学员一般具有年龄大、学历高, 或职务高、部队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 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我管理约束的能力强。因此, 任职岗位课程的教学就必须摈弃“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改变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员“讲”和学员“听”为中心的做法, 推广采用突出学员主体地位的“案例式”、“导学式”、“交互式”、“专题研究式”教学方法, 引导和促进学员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自主学习, 构建学员主动参与与教员精心设计相配合, 学员“思”与教员“想”相同步, 学员“问”与教员“启”相一致的良性教学互动机制, 真正让“课堂”变成“学堂”。以航空机务类电子对抗专业《航空电子侦察设备》课程为例, 首先, 教员从部队装备保障、装备科研实践中搜集并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 创设工程实践情景。然后, 学员面对实际问题, 进入特定事件的具体角色, 自主地分析案例, 并拟定方案。接着, 学员分析、比较、研讨包括案例中解决方案在内的各种解决方案的优点和不足。最后, 折衷、综合考虑得出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实践证明, 采用突出学员主体地位的“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学员与教员的互动更加灵活、更加频繁,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秦兰悦, 等.优秀教学成果启示录[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5:23-24.

[2]陶东香, 等.落实新大纲要求改革初级任职教育航空电子侦察设备教学[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学报, 2010 (4) :89-91.

任职基础课程 篇10

关键词:任职教育课程 口试 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24-01

在任职教育课程考核系列方法中,学员综合能力口试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用以考察学员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新型考试方法,其基本程序是:建立试题库——学员随机抽题——口述答题——监考追问——学员即席回答——综合评定成绩。这种考试方法既能一改传统笔试而导致学员死记硬背的弊端,引导学员更加注重对问题的理解、消化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又能较好地避免考场作弊现象。因其对学员对象的针对性、课程考试内容的综合性、考核过程控制的随机性、考试方法的互动性、考核结果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等等方面具有其他考核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被日益普遍地采用。怎样充分发挥这一考核方法的作用呢?笔者认为,组织实施任职教育学员课程口试,应当把握好以下基本方法。

一、题库设置要合理,不要“粗”、“大”、“全”

口试题库的合理构成是考核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从实践来看,口试题库构成应当尽力避免“粗”——题意空泛,题干不确切;“大”——题目信息量太大,冲击考核知识点和核心信息;“全”——单题考核目标设置过于求全,导致难以突出考核重点。因此,口试命题要做到:一是要精心设置口试重难点。要确实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主要考题,防止因为出题不准而影响学员的考试成绩。二是要紧密联系学员实际。要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密切联系学员岗位需求和履职实际而命题,并力求多出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便引发学员进行深入思考。三是要注重综合考核。要尽量使每个考题覆盖更多的教学内容以求窥斑观豹、纲举目张的考试效果。四是要难易适度。题库各考题的难易程度要相当,不能因考题的难易程度相差太大而让学员去“碰运气”。

二、考前教育要到位,不要“不教而诛”

要想取得任职教育课程口试的应有效果,对于学员、教员和管理者的考前教育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对于学员的教育,应当重点阐明口试目的、口试程序、口试要求、口试编组、评分规则等等,便于学员作好应考准备。对于教员(监考小组)的教育,应当强调履行监考职责、作好口试预案、落实考场保障等等;对于学员班管理者的考前教育主要强调组织好学员考前遵规守纪教育,落实考前准备工作,跟班协助管理考场秩序,及时处置影响口试的应急事件等等。各单位的考前教育应当同步展开,分别实施,当应考学员规模较大、人数较多时,可集中进行学员口试前教育。同时,当监考工作涉及多个单位时,应当由牵头单位组织联合监考工作会议,部署和落实教务工作。

三、考核过程要调控,不要放任随意

在较短的时间内综合考核学员的能力素质,是口试的直接目的,也是口试方法遇到的必然矛盾。口试考核过程的调控主要应当体现:一是学员应考态度纠偏,主监考教员应当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少数学员不重视口试、马虎应付口试、猜押考题答案以求蒙混过关、极端追求优秀成绩、主动迎合试图取悦监考等等表现,以明确的立场和态度及时纠正;二是学员应考情绪调适,通常在口试中容易出现紧张、慌乱、怯场等等表现,多为负性抑制性情绪,极少数会出现考场强烈兴奋情绪,监考小组应当提前分工相关教员作临场导调处置工作;三是学员口试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发,要把口试变成促进学员科学运用知识、勇于自我分析、大胆阐述个人见解等等训考一体的成长性环节,必须充分关注学员口试陈述过程中诸如自信从容、思路清晰、口述流畅、敢发新言自成一说、案例解析精辟入微等等优异个性表现,及时加以强化;四是学员口试失范行为的警示,主要应当警示各种作弊企图、不合于口试程序的行为、学员在应考时间安排和应考环节落实方面的失当行为,特别是要注意防止和纠正明显跑题的现象。

四、考核评价要科学,不要人为干预

准确、公正地评定学员成绩,一是要统一评分标准。比如,如何掌握优秀和良好比例,遇到一些常见问题如何处理等,防止因各考核小组掌握标准不一致而导致评定成绩的失准。二是要综合编组监考教员。尽量使每个考核小组都有各类问题的专家,便于对应考学员追加问题,也能较准确地掌握评定标准。三是要集体评定成绩。各考核小组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人人都要给应考学员打分,以全体监考教员的综合成绩作为学员的考试成绩。四是要随机定位应考学员。如果考试时间较长(超过半天),中间还要随机更换应考学员所对应的考场。这样,由于应考学员与所对应的考场(考核小组)事先是不确定的,考试中又适时调整变化,可有效地避免人情面子所带来的“关系分”、“照顾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五、集体监考要落实,不要“唱独角戏”

集体监考、集体负责,是口试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一是监考小组成员专业要对口,有效防止口试者回答偏离岗位需要,防止出现考生晕轮效应,某一突出的特点容易引起考官的注意,而掩盖了考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足。二是监考工作要坚持信息充分原则,考官掌握考生的信息越充足,评定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应该防止仅根据只言片语就下结论。因此,口试面试考官只有在认真分析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三是贯彻独立评分的要求。要避免评前先议或者主考官先下结论,在监考小组中,各个考官应先独立自主地作出评定结论,然后进行集体讨论。

上一篇:困境与建议下一篇:文件加密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