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有偿使用

2024-05-05

对外有偿使用(精选八篇)

对外有偿使用 篇1

2011年安阳市财政局开展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有偿使用专项检查。财政局与市纪检委派出6个检查组, 查出全市有79个单位用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 年收入2677.43万元。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一些单位出租、出借没有及时到财政部门报批;个别单位没有执行“收支两条线”, 收入存在坐收坐支现象;个别单位出租、出借前未作评估;公告、公示不充分。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监督检查, 加大惩处力度等措施, 限期整改, 要求把《安阳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落到实处。

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践与启示 篇2

关键词:海域;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海域使用金

我国自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10多年以来,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行使效果十分显著。

1.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践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海域属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必须依法缴纳海域使用金,取得海域使用权”。海域有偿使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征收海域使用金体现海域的国家所有权价值。我国的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经过10多年的实施,成效十分显著:2002年全国共确权海域面积222473公顷,2012年全国共确权海域面积271689.85公顷,增长率为22%;2002年全国共征收海域使用金11981.8万元,2012年全国共征收海域使用金968468.5万元,增长率为7983%;200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为11270.5亿元,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0087亿元,增长率为344%。单位确权海域面积的海域使用金从2002年的0.054万元/公顷增长到2012年的3.56万元/公顷,增长66倍;单位确权海域面积的海洋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0.05亿元/公顷增长到2012年的0.18亿元/公顷,增长3.6倍。可见,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成效卓著。

2.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特点

2.1 区域范围广

我国沿海地区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自2002年1月1日开始起,我国沿海11省市全部实施了海域有偿使用制度。2012年与2002年相比,辽宁省确权海域面积增长率为366%,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3284%;河北省确权海域面积增长率为5.7%,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11121%;天津市确权海域面积增长率为1366%,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308512%;山东省确权海域面积增长率为28.66%,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2479%;江苏确权海域面积减少率为37.45%,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16122%;上海市确权海域面积减少率为85%,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1611.8倍;浙江省确权海域面积减少率为86.57%,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10238%;福建省确权海域面积减少率为72.3%,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6786%;广东省确权海域面积减少率为52.1%,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16942%;广西壮族自治区确权海域面积减少率为23.28%,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7003%;海南省确权海域面积增长率为116.5%,海域使用金增长率为5788%。

2.2 用海类型全

用海类型包括渔业用海、交通运输用海、工矿用海、旅游娱乐用海、海底工程用海、排污倾倒用海、围海造地用海、特殊用海、其他用海。自2002年1月1日起,这9大类用海类型全部实施了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渔业用海确权面积2002年199975公顷,2012年262771.25公顷;交通运输用海确权面积2002年5798公顷,2012年6301.96公顷;工矿用海确权面积2002年9560公顷,2012年9132.87公顷;旅游娱乐用海确权面积2002年2103公顷,2012年1459.87公顷;海底工程用海确权面积2002年2110公顷,2012年3103公顷;排污倾倒用海确权面积2002年25公顷,2012年16.59公顷;围海造地用海确权面积2002年2033公顷,2012年1464.87公顷;特殊用海确权面积2002年588公頃,2012年188.09公顷;其他用海确权面积2002年281公顷,2012年2018.97公顷。

3.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启示

我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践表明,统一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建立海域价格评估体系和做好海域使用金监管工作是海域有偿使用制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3.1 统一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

我国自2007年开始实行海域基准价格制度,在全国海域实行分等定级,统一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对同种类型、同一等级的用海,制定统一的征收标准,规定相对合理的海域使用金范围。海域使用金最低标准由省级政府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并制定海域使用金的统一征收办法。

3.2 建立海域价格评估体系

海域价值评估作为海域有偿使用管理和使用金征收的依据,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海域考察,以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对其做出评估结论。依据海洋空间、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的特点建立海域价格评估的专用评估方法体系。

3.3 做好海域使用金的监管工作

沿海各级政府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海域使用金征收的监督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确保海域使用金按照规定比例分别上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保证海域使用金在规定期限内缴纳,逾期不缴纳的,加收滞纳金;合理确定海域使用金的各级财政分成比例,坚持全局和局部的统一,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充分考虑海域使用管理的特点,将海域使用金作为实现海洋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财力支撑。(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魏超.我国海域使用权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12.

[2]赵学良.海域有偿使用价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李冬梅.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4]赵万忠.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律制度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河北渔业,2009(1).

对外有偿使用 篇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普遍存在权证缺失

有些单位的房屋建筑物, 因年代久远无房产证、土地证;有些房屋在账面上有价值, 却无面积, 也没有办理房产证和土地证;有些单位的房屋建筑物等在建工程, 因为各种原因, 不能办理竣工财务决算, 资产虽已运行多年, 却无法入账, 无法办理房产证和土地证。在本市, 由于1986年区划调整时, 新建城区由政府统一建设, 各单位的办公用房都由政府统一调配, 有的单位没有记账, 有的单位账面上只有面积, 没有房屋价值, 也没有统一办理房产证和土地证。据统计本市现有行政事业单位还有80多家没有办理房产证和土地证。

2. 有章不依, 有规不循

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对外出租出借事项中普遍没有审批、评估、可行性论证;没有采取招投标、竞价等方式进行。有些出租价格私下商定, 出租价过低, 原租户对外转租, 从中收取租金差额, 是形成腐败的温床, 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据统计, 截止2014年底, 房屋对外出租的行政单位有18家, 经过审批的只有4家, 评估的只有5家, 没有一家经过公开招标拍卖;房屋对外出租的事业单位有37家, 经过审批的只有1家, 评估的只有3家, 公开招标拍卖的只有1家。

3. 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本市的一些学校和部分临街单位盖楼时与开发商合作, 由开发商出资盖楼, 盖成后一楼的门面房归开发商或由开发商使用若干年。

4. 出租出借合同期过长

有的合同一签就是十几年, 二十多年, 没有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及物价的上涨, 现在看来出租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 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低。

5. 管理漏洞多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其所有权归属于国家, 管理权在相应的财政部门, 各单位具有使用权。实行国家所有, 政府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 由于部分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经营性收入所有权归属于政府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总认为经营性收入是本部门的利益, 造成了相当一部分经营性收入脱离了财政监管。

6. 监管不到位

本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单位有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 财政部门因资产管理方面的人员少, 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资产的购置和处置方面, 对资产的对外有偿使用监管不到位。单位有资产对外出租时, 如果不按规定程序向财政部门申报, 这些单位就无法监管, 审计部门也是只有在对单位账务进行审计时, 才能发现, 而有些单位的经营收入不入账, 在审计时, 也不能及时发现。

7. 个别单位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一些单位将国有资产对外有偿使用收入未严格按规定纳入非税收入专户管理, 随意隐瞒、规避、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收入, 自行发放津贴补贴, 形成小金库。这些隐瞒收入成了部门和单位中分配不公、滋生腐败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建议

1. 进一步提高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是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不受侵害,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优化政府资源配置,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建立有效的资产更新补偿机制的需要, 也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行为,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加强政府部门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财政部、省市有关文件精神, 牢固树立大局观念, 确保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规范, 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2. 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审批制度

(1) 上报审批。各行政事业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出租、出借,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 应当履行相关审批程序。要将有关事项事先上报主管部门审核,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由主管部门以正式文件转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未按规定程序报经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将国有资产予以有偿使用。

(2) 对拟对外投资的资产进行评估, 并公开拍卖。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 都应该首先经过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依法进行评估后, 以评估价格作为确认价格的依据, 评估报告交财政部门备案, 事业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 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合理确定资产价值。然后, 委托具有公物拍卖资质的拍卖行, 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拍卖。

(3) 对外投资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对外投资收入, 都应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各单位取得收入后, 经财政部门批准, 扣除相关费用后, 上缴财政专户, 纳入单位年度综合预算管理。

三、全面清理规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事项

1. 清理相关合同

行政单位要对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等事项及租赁合同进行清理, 并负责组织所属事业单位对对外投资、国有资产出租、出借事项及租赁合同进行清理。对租期过长、且租金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公允价的, 要组织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租金价格进行评估, 敦促所属事业单位与承租方协商, 尽快调整相关合同内容,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2. 加强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和各主管部门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 应按规定进行审批、评估、采取公开招投标、竞价, 进场交易等方式的形式进行, 要将签订的正式合同报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 期限一般不得超过3年。

3. 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在对外有偿使用时, 严禁承租人做私人会所使用

私人会所, 是指改变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属性设立的高档餐饮、休闲、健身、美容、娱乐、住宿、接待等场所, 包括实行会员制的场所、只对少数人开放的场所、违规出租经营的场所。对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已经设立的私人会所依法依规整治, 区分情况处置:没有合法手续或者手续不健全的予以关停;有合法手续但有违规违法行为的予以停业整顿, 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有合法手续但经营对象、范围、形式等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转型或者停业整顿;出租给单位或者个人作为非经营用途的, 产权单位提出解决办法, 租赁合同到期后收回。

4. 认真清理单位往来收入账户中国有资产收入

(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属国家所有, 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

(2) 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往来收入账户进行认真清理。对于以前已经进入该账户的资产出售收入、拆迁补偿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损报废收入等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 清理核实后一律在30日内按规定缴入市级国库。凡是属于国有资产收入性质的资金,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 在相关税费结算完毕后及时缴入市级国库。

5. 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监督管理。

(1)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将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要将本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事项纳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有关规定, 在年度财务报告、年度国有资产报表中对相关信息予以披露。不得隐瞒、截留国有资产收入, 私设小金库, 久拖不缴和坐收坐支;不得挪用、私分或擅自用于职工福利;不得将国有资产收入擅自转移给所属事业单位.

(2) 各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加强对下属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行为及其收入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 明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有偿使用, 收入收缴、使用、监管等制度和办法, 防止隐瞒、截留、挤占、坐支或挪用国有资产收入。

对外有偿使用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在岗的餐饮从业人员1 828名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经核查为有效答卷后,当场回收。问卷内容包括导语、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工种及食品安全知识来源等8项;食品安全知识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卫生知识,共15道选择题和10道是非题,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上为及格。

1.3 统计方法

率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得分采用undefine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1 828人,其中男性804名,女性1 024名;年龄17~59岁。得分为(71.02±12.65)分,及格率为70.24%。

2.2 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

被调查人员中,91.9%的人员表示接受过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主要由监督部门和单位内部组织。除培训外,其他的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有网络(55.25%)、报刊杂志(40.04%)、电视广播(32.06%)、科普宣传资料(45.18%)、周围人告知(19.69%)。

2.3 食品安全知识调查情况

2.3.1 不同性别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与及格率

男性得分(72.52±13.68)分,及格率为73.30%;女性得分(66.23±15.89)分,及格率为67.58%;男女间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P<0.01),男女间及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P<0.01)。

2.3.2 不同年龄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与及格率

20岁以下年龄组得分与及格率最低;2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食品安全知识得分与及格率明显提高;但5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分与及格率逐渐下降。各年龄组及格率、得分率与<2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20岁组及格率比较,aP<0.01;与<20岁组得分比较,bP<0.01。

2.3.3 不同文化程度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与及格率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得分与及格率最高,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者次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最低。不同文化程度及格率、得分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分别与高中或中专和大专及以上及格率或得分比较,aP<0.05;与大专及以上及格率或得分比较,bP<0.05。

2.3.4 不同工种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与及格率

各工种平均得分与及格率差异较大,卫生管理人员和厨师得分与及格率较高,各工种组及格率、得分分别与卫生管理人员和厨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与卫生管理人员组及格率或得分比较,aP<0.05;与厨师组及格率或得分比较,bP<0.05。

2.3.5 不同工龄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与及格率情况

从业时间5 a及以上者得分与及格率最高,3或4 a次之,不足1 a的最低。各工龄组及格率、得分与<1 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注:与<1 a组及格率比较,aP<0.05;与<1 a组得分比较,bP<0.05。

3 讨论

餐饮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对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2,3]。本调查表明,某部队对外有偿服务单位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总体尚可,绝大多数单位注重员工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从业人员学习态度较为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在不断增多(网络、电视等),也有提高自身食品安全知识水平的愿望。另外,也与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后,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调查显示,餐饮从业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受年龄、文化程度、工种、工龄、培训情况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女性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低于男性,小年龄组的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低于大年龄组的原因主要是:小年龄组女性多数从事服务员工作,新参加工作的多,工作年限短,人员流动性大,部分人员未经过专门培训,而是由班组长或老员工带领上岗。资料显示从事餐饮服务工作工龄越长,食品安全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这与长期在工作岗位上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培训教育有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明显好于初中及以下人员,说明文化程度与食品安全知识接受能力有一定关系。不同工种之间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差异较大,相比其他工种而言,卫生管理人员和厨师岗位的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较好,这与卫生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以及培训有关,厨师岗位是技术性岗位,同时大多数厨师受过专门的训练。而粗加工、清洗餐具、清洁等岗位相对技术含量低,人员根据需要经常变动,对岗位知识掌握情况也较差。根据调查,清洗餐具的人员知识掌握不够。餐具的清洗消毒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环节之一,而餐具的清洗消毒不严,则是导致食品交叉污染的重要原因[4]。因此,加强对餐具清洗消毒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和管理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调查中还发现,近1/2从业人员对本人的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表示满意,认为已经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足以满足岗位的需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占比例较大,但实际得分和及格率却不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过高估计了自身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工作中,容易按照平时养成的习惯或者是自认为正确但实际是错误的方法去操作,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WHO认为,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是改变其不安全操作行为的良好手段,相比其他措施,教育培训所花费用更少,但却能够获得对健康相关行为的持久改变,因此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比[5]。建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强化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在日常监督监测管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检查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文化程度较低、从业时间较短、年龄小以及关键岗位(如清洗消毒)的人员,应通过定期、有针对性的岗位知识培训,规范其职业行为和养成良好的食品安全习惯,培训宜采取比较直观简洁的方式,如教学片、现场示范示教等[6]。同时食品安全知识的提高,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对已经经过培训的餐饮从业人员也应该定期复训,对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发培训合格证,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摘要:目的 了解某部队对外有偿服务单位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现况,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在岗的1 828名餐饮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为(71.02±12.65)分,及格率为70.24%。得分和及格率随文化程度、岗位工龄增长而相应增加,男性高于女性,小于20岁年龄组最低。各工种差异较大,卫生管理人员和厨师高于其他工种。结论 该部队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尚可,应对文化程度较低、从业时间较短、年龄小的和清洗消毒岗位人员强化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力度,规范其职业行为,养成良好食品安全习惯。

关键词:食品安全知识,餐饮,从业人员,现况

参考文献

[1]杨克志.深圳市隆岗区饮食服务行业人员卫生知识及卫生意识调查[J].中华实用医学,2003,5(16):64.

[2]连玉峰,黄彪,杨卫国,等.珠海市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卫生知识、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5):426.

[3]封苏琴,李春玉,孙犀林,等.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2):162.

[4]王萍.杭州市江干区2004—2005年餐具消毒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5):360.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oodborne disease:a focus of health educa-tion[M].Genev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对外有偿使用 篇5

一、营造良好的有偿服务资产管理环境,加强宣传教育

官兵思想认识的程度决定了军队单位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管理的成效。多年来,军队对如何开展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管理进行了研究,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偿服务资产管理的宝贵经验。但是,目前进行的研究,其范围较窄、深度较浅,大多都浮于表面、“点到即止”,无法切实提高广大官兵的认识层次,难以深入指导管理实践。各单位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吃透现代产权理论,牢固树立产权管理意识;把握委托代理理论,确立能级管理意识;正确认识价值理论,形成维护国家和军队财产权益的首位意识;准确理解激励约束理论,建立绩效管理意识。通过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增加思想认识深度,以高层次的思想认识对待有偿服务资产管理工作。

搞好军队单位有偿服务资产管理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应通过多层次、多手段的宣传教育,营造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内部环境方面,业务人员是加强管理的内部动力。因此,可以通过举办宣讲会,宣传军队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强化其管理的法规意识;主办专题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宣传优秀案例,增强其管理的责任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在外部环境方面,单位领导的支持是加强管理的有力保障,广大官兵的参与是加强管理的群众基础。因此,可以借助集体会议,由领导干部宣讲加强有偿服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现实意义,使广大官兵从政治的高度看待这项工作;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日、专题讲座、征文和演讲比赛以及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广大官兵宣传加强有偿服务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增强其管理意识。

二、严格界定有偿服务资产的种类和范围,搞好产权管理

产权管理贯穿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产权管理这个抓手,从清晰界定有偿服务资产的产权、明确有偿服务资产的种类、严格限定有偿服务资产的范围入手,加强军队单位有偿服务资产管理。

1. 清晰界定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的产权

有偿服务资产应依据法规制度和产权登记明确产权归属。根据相关法规制度,军队单位对外有偿服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权属中央军委,各部队单位只有占有使用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因此,各单位应正确认识其产权关系,明确各级的委托代理管理责任,摆正在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管理中位置。在清晰界定产权和产权关系后,就要严格资产产权登记工作。通过资产和产权登记,明确有偿服务资产各项权利的归属,使各单位的管理行为得到法律保障,不但能有效维护国家和军队的权益,而且有助于激发各单位的管理积极性。在有偿服务资产因单位调整而发生产权变动时,相关单位应根据变动的具体情况,应立即进行相应的占有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或者注销产权登记。

2. 明确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的种类

军队开展对外有偿服务是军队“吃皇粮”后的一种权宜之计,总部制度对有偿服务的项目进行了严格限定,从而也明确了有偿服务资产的种类,各单位不得擅自增加有偿服务项目和扩大有偿服务的资产种类。由于各单位服务项目具有一定限定,因此不能笼统地按实物形态或空间位移划分各类单位有偿服务资产的种类,而应根据服务项目确定其有偿服务资产的种类。比如开展通信类服务的单位,应明确其固定资产中仅有通信类固定资产属于对外有偿服务资产,而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类的固定资产并不是有偿服务资产。这种划分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因界定模糊而导致的有偿服务资产种类扩大,便于分类管理。

3. 严格限定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的范围

为规范对外有偿服务,四总部颁发的《军队单位对外有偿服务管理规定》对有偿服务的范围进行了严格限定,但是没有明确划分有偿服务资产的范围。为了加强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的产权管理,必须对其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及严格限定,保证军队利益不受侵犯。一方面,在限定有偿服务资产范围的原则上,要以有偿服务范围确定有偿服务资产的范围。各类有偿服务单位应按照《军队单位对外有偿服务行业项目名称》中规定的服务范围限定各自有偿服务资产的范围。比如事业编制招待所的服务范围为住宿、餐饮、会议和停车,没有租赁服务,因此招待所的有偿服务资产就不能包括空余房地产。对于涉及军事机密,或直接保障作战的军队资产,不能成为有偿服务资产。另一方面,在限定有偿服务资产范围的方法手段上,必须完善有偿服务资产报批制度。在进行有偿服务资产申报时,申请方应向上级资产管理部门说明资产的用途及价值,同类资产的存量以及保障军事任务的需求量,同时提供资产的非涉密性和非作战性证明。上级机关在进行审批时,应对申请方提供的资产信息进行认真核实,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批复。

三、有效规范有偿服务资产的经营管理,搞好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能够有效规范各种社会活动和集体行为,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在军队单位,同样需要依靠完善的法规制度来规范有偿服务资产经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此,需要从基本制度、配套制度以及辅助制度三个方面,搞好军队单位有偿服务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1. 基本管理制度建设

它是军队单位有偿服务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可指导各项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建议由总部颁发《军队单位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管理规定》,该管理规定应包括:总则、职责、产权界定与纠纷调处、产权登记、产权处置、价值管理、资产报告、监督检查、奖惩规定以及附则等十大部分。该制度适用的范围,是全军所有对外有偿服务单位。在制度设计中应明确管理对象是国家所有,经由批准能够开展对外有偿服务的军队单位所占有、使用和管理的,从事有偿服务的各种经济资源和财产权利;管理目标是实现军队单位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其综合保障效益;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同时还应明确管理的具体原则和基本内容等。

2. 配套管理制度建设

它是基本管理制度的专门化和具体化,是军队单位有偿服务资产管理的具体操作规范。主要包括,有偿服务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等方面的专门制度。要尽快建立《军队单位对外有偿服务资产配置标准管理规定》,对还没有建立资产配置标准的单位,应根据保障与服务任务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抓紧进行资产配置标准制度建设,规范有偿服务资产的配置活动。在有偿服务资产使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应首先建立完善资产清查制度,规定各单位应该半年全面清查一次资产,同时辅以不定期或重点资产抽查;还需要完善有偿服务资产核算管理制度,对有偿服务资产进行全面、准确的核算,强化成本控制,维护军队(国家)的财产权益。在有偿服务资产处置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重点是要建立健全军队有偿服务资产调剂、报废报损以及处置收益管理制度。在军区、军兵种层面设立有偿服务资产调剂中心,建立调剂平台,对所属各单位的有偿服务资产数据库进行整合,并依托军网系统在各有偿服务单位财务部门设立服务终端。要加强报废报损资产的管理,有偿服务资产在报废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资产技术评审和残值估算,防止资产流失。还需要严格资产处置收益管理,严格落实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政策。

3. 辅助管理制度建设

它是为了提高基本管理制度与配套管理制度执行力而制定的一些补充性制度,主要包括有偿服务资产管理的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为了提升军队单位有偿服务资产管理的监督效率,必须建立由各级党委领导下的,财务、事业、审计和纪检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矩阵式有偿服务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在该监管体系中,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对有偿服务资产监管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财务部门要强化产权管理,严格价值监督;事业部门负责各项有偿服务业务管理和内部监督,规范资产经营活动;审计部门履行经济监督职能,对有偿服务单位经济活动和资产运营绩效进行重点把关;纪检部门加强法规纪律检查,惩治有偿服务资产经营中的违法乱纪行为。

四、坚决遏制有偿服务资产的损失流失,优化管理手段

管理方法手段直接决定着管理的效率。通过开发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引入竞争机制和加强价值管理三方面的管理手段优化,能够有效遏制有偿服务资产的损失流失,提升管理效益。

1. 开发军队单位有偿服务资产管理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

目前军队还没有专门的有偿服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和纸质化工具,容易发生内部人操纵和人为篡改数据资料,导致资产管理效益不高,甚至出现资产损失流失现象。有必要引进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统一的军队单位有偿服务资产管理信息化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包括资产基础数据、全寿命周期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参见图1。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大功能:第一,有偿服务资产理信息查询功能。通过建立辅助决策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中的预算、会计等模块的数据链接,实现有偿服务单位资产信息联通,提升系统的综合查询能力,还可以实现各单位与上级资产管理部门和总部之间的数据共享。第二,有偿服务资产网络化配置功能。在该系统的基础数据库中添加有偿服务资产配置标准和集中采购目录,对于超标购置资产的该系统会自动进行红字提示,并锁定该资产的配置功能,防止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实现有偿服务资产的网络化配置。第三,有偿服务资产调剂服务功能。该系统搭建有闲置资产调剂平台,各单位可在该平台上发布有偿服务。资产供求信息,并通过该平台对闲置资产进行调余补缺,促进资产再配置,实现有偿服务资产的优化配置。第四,有偿服务资产辅助决策功能。由于该系统与经费预算、会计核算和事业部门业务管理系统对接,实现了资产基础数据与预算、核算和业务管理数据的无缝链接,能够为单位党委的科学理财和资源配置决策发挥有力的信息支撑和技术辅助作用。

2. 有偿服务资产管理中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军队单位有偿服务资产带有一定的经营性,大都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市场化管理模式。因此,在有偿服务资产管理中应当引入应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首先,应当选配好有偿服务单位的领导班组或经营承包者,与他们签订经营承包责任书和军队资产保值增值承包经营合同。在一个经营周期结束后,要对经营(承包)者进行全面的绩效考评,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可继续进行(承包)经营;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尤其是造成资产损失流失的要给予处罚,追究其经济和行政责任,同时取消其继续经营或承包的资格。在有偿服务经营管理中,也要求经营者在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利用有偿服务贴近市场的优势,结合有偿服务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有偿服务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过程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产经营管理效率。比如,在有偿服务资产的采购过程中,对大部分资产可以采用选择性招标采购,即由需求方向社会发出采购邀请,单位派出专业人员对应邀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信誉进行严格审查,确定参与竞标的单位。需求方应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标底价格,在具有竞标资格的供应商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其过程必须公开、公平、公正,中标价格应不高于标的价格。

3. 对有偿服务资产进行全成本核算加强价值管理

目前,开展对外有偿服务的单位主要有军队医院和招待所等。军队医院已经实行了全成本核算,招待所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试点,但在进行有偿服务资产核算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问题。比如,有的单位资产核算科目不完善。由于我军有偿服务涉及行业较多,各行业间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不统一,部分行业(如医疗)缺少“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导致了资产价值的虚增,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应增加“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当有偿服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进行计提。可回收金额按照该资产或其同类资产的市场活跃情况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军队医院等有偿服务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方法单一。许多医院普遍采用年限平均法对有偿服务资产计提折旧,操作简单,但不够科学合理,不能满足各类资产的实际折旧需求。因此,应按各类资产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折旧计提方式。可以尝试对科技含量较高、价值量较大的设施设备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各单位可根据其业务能力状况对部分更新周期较短的资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等等。

摘要:军队资产是开展对外有偿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军事经济资源。搞好军队单位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管理,必须加强对官兵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紧扣产权管理这个抓手,维护军队(国家)财产权益;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资产经营活动;创新管理方法手段,提升资产管理质量效益。

关键词:军队单位,有偿服务,资产管理,方法手段

参考文献

[1].见桥,唐向东.四总部下发《意见》加强军队对外有偿服务管理.解放军报,2009-11-13.

[2].罗远洲,刘燕花.军队对外有偿服务资产管理透析.军事经济研究,2011.

[3].周玉红,徐巧千.军队招待所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军产工程财会,2013(4).

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讨 篇6

国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大约经历了三百多年, 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各自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由于受经济体制、发展水平的影响, 各国的制度有所不同, 但其主体框架大多包括权利金、矿业权租金、资源超额利润税等, 其中权利金是矿产开采者因开采非他所有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而对所有者的支付, 这种支付体现着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权益;矿业权租金在也被称为矿业权出让金、矿业权使用费等, 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矿地租的概念, 所调整的是国家与矿业权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资源超额利润税在有的国家也被称为资源税、超权利金、资源租金税、净利润权利金等, 其源于矿产资源的质量、品位、地质条件及地理位置的优越, 是应由矿业权人交给矿产资源所有者的一部分超额利润, 因而相当于一种资源级差收益。上述三种制度构成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主体, 此外, 一些国家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如美国的红利制度, 这使得各国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各有其特点, 以下将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分析。

(一) 美国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美国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即权利金、红利和矿业权租金。权利金是采矿权人因开采非他所有的矿产资源而对所有人的支付, 其主要依据1920年的《矿产租借法》和1982年《联邦油气权利金管理法》进行征收, 对于不同的矿产资源, 权利金费率不同。当前, 美国每年的权利金收入超过40亿美元。红利制度则是美国联邦及各州政府优化配置其矿产资源的基本手段, 主要是在矿业权的竞争性招标、拍卖过程中, 矿业投资者为取得一些远景较好、盈利潜力较大的矿产地的矿业权, 而需要向矿产资源的所有者一次性支付的现金, 其所体现的是矿产资源的级差收益。矿业权租金是矿业权人为取得矿产资源的使用权, 按照其所占用的矿产地的面积每年向所有者支付的费用。

(二) 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管理主要由各州政府负责, 使用的矿业法各不相同, 但总体上来看, 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主要包括权利金和矿业权租金, 特殊情况下包括资源租金税。权利金是采矿权人因开采非他所有的矿产资源而对所有者 (由州政府代表) 的一种支付, 其具体征收方式分为从量计征、从价计征、按利润征收和特殊权利金四种。不同的矿产适用于不同的征收方式。权利金收入约占澳大利亚矿业税收的30%, 采掘业总产值的3%左右。矿业权租金是矿业权人按年度向矿产资源所有者 (主要是州政府) 缴纳的矿地租, 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均须缴纳。各州的矿业权租金费率在勘探阶段为每平方公里3澳元到27澳元不等, 采矿阶段的费率要高得多。澳大利亚的资源租金税仅适用于由联邦政府所有的3海里以外的海上石油资源以及两具体的石油项目, 其征收依据是1991年的《石油资源租金税法》。

(三) 俄罗斯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俄罗斯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主要由地下资源使用权付费、消费税和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提成三部分构成。地下资源使用权付费是国家将矿产资源的使用权让渡给矿业权人而对矿业权人所征收的费用, 地下资源使用权分为三类:矿床普查权、勘探权和开采权, 不同权力适用不同税率和采纳不同征收方式。消费税即资源所有权人对采矿权人征收的资源级差收益, 征收依据为1992年《地下资源法》。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提成则是俄罗斯所特有的, 其依据是1992年《地下资源法》及1995年修正案第44条规定, 该基金主要用于区域工作、地质测量、科学研究及其他与地下资源地质研究有关的工作、矿床的普查和评价以及地下资源法实施前按设计审批的矿床勘探投资, 其0.5~1.5%的提成则用于奖励矿床发现和勘探。

二、我国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新中国建国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实行的是矿产资源无偿使用制度, 后从1984年开始, 先后经历了“第一次资源税制度”、“税费并存制度”、“税费并存制度的调整”等三个阶段的发展, 最终形成了现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主要由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矿业权使用费构成, 相对于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而言, 矿业权使用费的性质更为明确。由于加入WTO后国内外矿业要素市场的融合, 使得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体系结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 制度主体部分的目标不明确, 各部分相互间功能界限不清晰。在我国, 作为矿产资源制度主体部分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目标不明确。矿产资源补偿费设立的初衷是补充国家地质勘探投资资金的不足, 但是在《矿产资源法》中将其作为使用国家矿产资源的支付;资源税的设立目的也与实施过程有差距。这导致其互相指甲更能界限不清, 对有偿使用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也就造成诸多不解。

其次, 制度整体功能不完善, 作用有限。在西方国家,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目标是确保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实现和以经济手段促进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回收。但是在我国, 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仅仅是为了补充国家地质勘投资资金来源的不足, 是对地质勘碳费用的部分补偿, 资源税也不能体现资源的级差收益。我国现有三种制度都没有与矿业权人所占用的资源储量相联系, 不能有效促进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回收。

最后, 资源配置方式单一。为保证资源所有者利益实现和促进资源高校开发回收, 必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的有偿使用制度对资源配置以行政授予为主, 招标投标等方式很少采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虽然能实现对国家勘探投资的补偿, 但却与国家的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无关。

三、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完善

针对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该制度的完善:

(一) 遵循国际惯例,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贯穿于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的始终, 在矿业权有偿取得时, 充分运用招标、拍卖等竞争性的方式, 扩大资源配置的范围, 增加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透明度, 使我国矿产资源的配置更加公平、合理、高效, 确保国家资源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实现及促进资源高效开发回收。

(二) 重构新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架构

首先, 强化权利金的作用。因为权利金是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实现的基本方式, 是有偿使用制度的基础。权利金制度的实施涉及征收方式的选择、权利金费率的确定、权利金的征收管理等环节:对权利金的征收上, 可有选择的分别采取从价征收和从量征收等方式, 对一些大型矿产或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特殊意义的矿产, 可以采取特殊的权利金征收方式, 如货币支付与实物矿产相结合的方式等;在权利金费率的确定上, 应首先对矿权地资源条件分类, 然后确定各类别矿权地的单位开采成本, 最后确定各等矿产资源的利润空间, 并据此来核定征收费率;在权利金的征收管理上, 则应在国土资源部下单设专门的矿业行政管理职能部门, 负责征收权利金, 征收以申报制为主, 同事辅以稽查制度。

其次, 充分发挥资源出让金对矿产资源的级差收益调节作用, 通过对优质矿产资源出让金的征收, 维护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 并为矿业投资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确定出让金金额, 并通过资质认定, 将矿业权授予优质资源出让金出价最高的投资者, 以充分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对于盈利能力较小的矿产地, 则可通过谈判来确定出让金。

最后, 完善发挥矿业权租金的调节制约作用。矿业权租金包括探矿权租金和采矿权租金, 对各类矿产资源都要征收,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经济手段限制矿业权人过多占用矿产地, 制约采矿业方面的投机行为。矿业权租金以矿业权人所占用的矿产地面积为基础, 根据既定的费率逐年缴纳。一般情况下, 采矿权租金要高于探矿权租金, 但两者在全国范围内应保持统一的收费率, 在一些特殊地区, 可实行减免的优惠政策。

此外, 在我国的一些老少边穷地区, 还存在部分储量小或价值极低的矿产自愿地, 对这些地域, 可简化征收方式, 通过招标、拍卖等竞争性的方式一次性出售其资源的使用权, 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

当然,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较长的调整时间, 因为新制度的实施必然会触动旧制度下的既得利益阶层, 必然会遇到阻力, 因此, 应对新旧制度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新制度实施阻力所在, 采取相应措施, 在过渡期内实现新制度的“软着陆”!

参考文献

[1]赵鹏大, 陈建平.21世纪矿产资源经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 2006. (7)

[2]关风峻.矿产资源税费理论与政策研究[M].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课题报告.2000

云南建立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研究 篇7

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 目前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 占全国己发现矿种的83%。有61种固体矿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 其中铅、锌、锡、铟和磷等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云南省矿产业在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 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矿业秩序混乱、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 矿产资源实行低价供给、成本供给方式。

2 云南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现状

2.1 云南矿产资源整合及有偿使用探索的四大模式

2003年, 云南省政府、有关州市政府建立了重要矿产资源整顿整合领导机构, 加强资源整合工作的领导、研究和督促经委、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环保、安全生产、技术监督等部门参与。在整合工作中, 针对不同资源开发现状, 分别采取国有资产划转、委托加工、赎买退出、引进省外战略投资者等为主的模式对锡、铜、铅锌、煤炭和磷等6种重要资源进行了整合。

2.1.1 国有资产整体划转的“个旧模式”

个旧矿区是中国的“锡都”, 锡业生产至今已有上一千多年历史。长期以来存在主要矿山矿界不清、资源争议严重的现象, 是全国的“热点矿山”之一。2002年, 在全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确定了以云南锡业集团公司为龙头, 以矿产资源为基础, 综合运用市场、行政、法律等手段, 分别采取依法清理整顿、关闭、取缔一批, 改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 争取政策性关闭破产一批的方式, 对锡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整合。红河州、个旧市党委政府与云锡公司经过认真研究和协商, 将地方的8个国有矿山企业整体划转到云锡, 并对个旧市振兴锡矿等15个民营矿山企业进行整合, 个旧矿区资源勘察、采掘实现了统一规划、科学开采, 矿区资产得到了优化配置, 采矿活动实现了统筹安排、统一调度, 矿区矿业秩序彻底好转, 被誉为“个旧模式”。

2.1.2 委托加工的“迪庆模式”

云南是我国主要的铜资源分布区, 1990年以来, 东川铜矿、易门铜矿和大姚铜矿相继因资源枯竭而破产, 云南铜业集团为解决好职工的就业和企业发展, 确立了资源战略, 积极加快省内新矿山的建。2003年, 与迪庆藏族自治州政府达成协议, 由云铜出资与当地企业共同组建迪庆有色金属矿业公司, 对地处4000多米海拔地区的大型铜矿———羊拉铜矿进行开发, 将开采和选出的精矿委托云铜集团在昆明的冶炼厂进行加工, 以此保证迪庆州政府的税收, 同时避免对迪庆的高原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云铜集团除采取委托加工的方式整合迪庆铜矿外, 还敞开收购省内其他金属矿山产出的铜精矿以及小冶炼厂的粗铜, 基本控制了省内铜资源。全省电解铜全部集中到了云铜集团。

2.1.3 赎买退出、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兰坪模式”

针对兰坪铅锌矿长期存在的问题, 省、州、县政府共同下决心对兰坪铅锌矿无序开采秩序进行整顿, 按照资源整合的原则, 积极引入四川宏达集团, 联合怒江州、兰坪县和云南冶金集团组建了云南金鼎锌业公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 通过赎买矿权的方式, 对县矿业公司的采矿权进行收购之后,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又将外围矿段有偿出让给锌业公司, 实现了兰坪矿区由一个主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锌业公司于2003年底开始了一期10万吨电锌项目建设, 2005年8月竣工投产, 实现了兰坪铅锌矿规模化开发和现代化生产, 怒江州第一次拥有了现代意义的工业企业, 这个企业将每年为地方提供2亿元以上的税费。

2.1.4 政府主导、集中配置的“普洱模式”

2007年初, 普洱市成立了矿业生产发展办公室, 加强矿产业的引导和培植工作。政府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 宏观调控资源市场;矿办和矿业公司完全按照市场运作方式, 统一规划、平衡市场供求, 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防止了无序、恶性竞争, 推动了矿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工作。整合过程中, 普洱市委、市政府坚持有偿配置, 创新矿业发展机制, 提高准入条件, 以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有偿配置:一是政府引导整合。对于不符合发展规划的矿业权, 由有资质单位进行评估, 由政府给予补偿后进行收回, 然后通过矿业公司这个平台, 以有偿公开方式重新配置给有实力的大企业。二是企业自主整合。对于实力强、勘探成果明显的企业, 鼓励就近集中整合, 将周边小矿山、小企业采取入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合并, 小矿山并入大企业, 大企业改造小矿山。

2.2 云南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2.1 矿业权市场存在“双轨制”

近几年来, 根据矿产资源现状, 云南省实行了矿业权有偿出让制度, 以前用无偿申请审批的方式供应了相当一部分的矿业权, 而另一部分却是在有偿出让制度之下的有偿取得的矿业权, 这样导致了矿业权“双轨制”的存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那些无偿取得矿业权的采矿权人, 不珍惜矿产资源、“挑肥拣瘦”、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而那些采用招拍挂方式取得矿业权的业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不得不采用合理的开采方式, 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所以, 我省迫切需要将“双轨制”改为“单轨制”, 对矿业权的取得一律采用招拍挂的方式, 给矿业企业一个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

2.2.2 现行的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

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费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费率, 甚至低于众多发展中国家,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 不能真正体现其设立初衷“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 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而对于资源税, 我国一直实行从量计征, 实施“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 就资源赋存状况、开采条件、资源等级、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差异而规定了幅度税额。这是不恰当的。现行增值税并不利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 主要还是由于税目偏少或低税征收的规定。

2.2.3 监管体系不完善

政出多门, 缺少协调。各个部门与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收费名目繁多, 有的相互之间重复, 有的缺乏法律依据, 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 这就削弱了国家作为自然环境资源所有者代表实现其价值的权威性, 影响了这一手段的效果。缺少科学依据, 激励作用不强。没有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以及开发活动的损失为基础制定收费费率, 标准偏低, 从而难以刺激开发者珍惜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手段单调。运用的经济手段绝大部分为征收税费这一种, 而其他经济手段则运用甚少。

3 云南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建议

3.1 建立健全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 以矿产资源勘查支持的重点

发展矿产业, 必须加大资源的勘查力度, 为矿业企业提供资源保障, 形成概查、普查、评查程度的储量, 做到研究一批, 探索一批, 勘查一批, 开发利用一批。加快“三江”成矿带等国家矿产规划区和重点成矿区 (带) 内矿产资源的预查、普查, 切实增加可采储量。普查以下的, 不再吸纳社会资金, 省政府统一安排地勘资金, 由省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开展地质勘查工作, 管理矿产一级探矿权市场。在编制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设置方案时, 要征求省发展改革、矿产管理部门的意见。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探矿权和采矿权, 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

3.2 全面实行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 推进矿业权的市场化配置

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 建立各种资源要素交易市场, 使资源要素有可以交易的场所。改善和加强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 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 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一级市场上, 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到实处, 对新设的探矿权和采矿权, 应全部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配置手段出让。企业只有通过公开的公平竞争招投标程序, 才能取得矿产资源的开采权。以市场化手段配置矿业权, 能使国家和矿业权人双方的产权与相关利益都得到最好的保障。二级市场上, 发展矿产资源产权交易市场, 以及进行咨询、信息服务、评估的中介机构, 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制度, 实现产权按照市场规则交易流转, 使矿产资源产权价格成为资源性产品价格的良好参照体系

3.3 完善资源税费征管办法和利益分配机制

加强对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管, 强化依法征收, 规范减免政策, 严格入库管理, 确保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应收尽收按照不同的矿种, 适当调整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 探索建立补偿费浮动费率制度, 并使之与储量消耗、井田回采率和井田综合利用率挂钩, 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充分体现国家资源所有权益。在收益分配上, 构建中央和地方矿产资源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 使矿山所在地社区居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受益。将权利金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由现行矿产资源补偿费4∶6改为中央、地方统一按2∶8比例分成:并明确地方分成所得权利金收入要重点向资源产地的县、乡倾斜, 以促进资源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利益分配机制要更多地向地方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3.4 积极推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是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废石的处理除部分用于生产建材外, 大部分用于充填采空区。尾矿的处理重在回收利用和综合利用, 从尾矿中回收有用成分, 利用尾矿生产建材或高档装饰材料, 生产玻璃原料, 井下充填等。为使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进一步达到布局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山, 按照保护生态环境, 了解掌握矿山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 用负反馈原理来管理生态系统, 使自然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根据现场实测的大量数据, 确定该生态系统对各污染物的生态阈值, 或采用根据生态理论和经验建立的生态影响预测模型来预测开发活动引起的生物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 并分析原因, 采取措施, 实现矿山的最优化开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5 加强资源有偿使用的制度建设

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矿产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各个环节, 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对涉及矿产资源配置市场化, 没有制度的要及时建立, 有明显缺陷的要适时修订完善, 需要细化的要尽快制定实施细则, 需要制定配套制度的要抓紧制定, 做到制度建设进程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要切实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 尽可能细化、量化、具体化, 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要切实抓好制度的落实, 防止出现制度写在纸上, 挂在墙上, 说在嘴上, 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的现象。重点要健全三方面的机制:一是公开机制。凡是矿产资源出让的相关信息, 都应及时、准确、规范地向社会公开发布, 最大限度吸引竞争, 接受社会监督。二是竞争机制。凡是应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的, 必须毫不动摇地实行公开竞价、公平竞争, 决不允许采用其他方式出让。三是监管机制。要加强对资源的监管, 坚决纠正国有资源部门化。对资源出让的收益, 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 决不允许资源收益部门化福利化

摘要:介绍了我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历史和税费征收现状, 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提出了在现行的制度下, 建立我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矿产资源,有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广成.中国资源税费理论与实践[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002, (2) :107-108.

[2]刘劲松.中国矿产资源补偿机制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 2005, (02) .

对外有偿使用 篇8

关键词:排污权,排污权交易,法律机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2015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将由两项增加为四项。除了继续要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8%外, 还要求氨氮和氮氧化物分别减排10%的指标。同时还提出, 要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健全矿业权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规范发展探矿权、采矿权交易市场, 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 规范排污权交易价格行为, 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促进资源环境产权有序流转和公开、公平、公正交易。[1]

我国经济规模大、发展快、人口多、能源需求量大, 导致碳排放量高, 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排放总量大, 说明减排潜力也相应巨大, 据专家预测, 203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可达60亿吨。构建国内碳交易市场有助于将减排潜力转化为交易标的, 提高减排效率。因此, 在我国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 不仅是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也是引导投资资金和技术资源流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根本性举措。[2]

一、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相关概念辨析

(一) 排污权

1. 排污权的含义

“排污权”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 (J.H.Dale) 于1968年提出, 他为消除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解决“经济的外部性”, 创立了Pollution rights market的理论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 “排污权”是指由政府独立创造的一种可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的财产权, 政府作为社会的代表及环境资源的拥有者, 把这种权利采取类似像纽约股票市场的方式出卖给出价最高的竞买者。企业可以从政府手中购买这种权利, 也可以向拥有这项权利的企业购买, 企业相互之间可以出一售或转让。[3]该定义侧重排污权的经济学意义, 不仅认为排污是一项法定的权利, 而且该权利作为一种财产权, 可以交换和转让。[4]

我们认为, 排污权是指权利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 根据其所获得排污许可证许可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向环境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染物的权利, 是环境利用人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本排污权强调的是一种对环境容量资源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所谓环境容量, 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 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5]亦即在一定的时间、空间 (区域) 范围内, 环境能够容纳、承载污染物的能力, 它以不使环境对人和生态系统产生有害影响为上限。环境具有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 环境容量也是一种环境功能和一种生态价值, 环境容量的有用性和有限性就形成了环境容量资源。

2. 排污权的法律性质

排污权与环境资源、环境容量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环境资源是指大气、水体、土地、矿产、森林等各种自然资源的总称。众所周知, 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在环境容量的限度内的排污行为并不必然造成环境污染。环境资源是环境容量的物质载体, 环境容量是排污权存在的前提和使用的限制。因而, 从本质上讲, 排污权是对环境容量资源使用的方式之一。环境资源使用和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 企业用水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这是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也可在特定条件下向水中排污工业污染物, 这是对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排污权是环境利用人依法对环境容量资源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换句话说, 排污权是指使用权人开发、利用环境容量, 可以依法利用环境自净能力, 向环境排放水、气等污染物质。在此过程中, 环境容量是排污权存在的前提和使用的限制。环境容量毕竟有限, 环境容量本身的稀缺性导致其成为一种资源财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价值量化, 从而成为无形财产。对环境容量资源使用的排污权通过环境容量的标准和数量加以外在化和量化。在实践中则表现为排污权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排污权作为一种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 一方面在权利的取得上, 须通过行政特许程序, 更多体现了国家环境管理意志, 使得排污权负有更多的公法上的义务, 具有国家政府许可的公权力的特性;另一方面, 排污权取得后, 具有用益性、排他性、支配性等用益物权的部分属性, 排污权的行使则具有私权利的性质。因此, 可以说, 排污权是一种基于环境资源所有权或物权而衍生的, 通过环境容量量化和限制的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 是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这更有利于其功能的实现, 从而达到将生态价值转换为可以度量的经济价值, 使权利能够在排污者之间流动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3. 排污权的种类

本文乃至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以环境容量所栖身载体的不同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具体包括水体排污权、土壤排污权、森林排污权和大气排污权。其中大气排污权是指以大气环境容量为客体而设定的排污权, 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对基于大气自净能力而产生的环境容量使用、收益的权利。该权利由国家所有的大气环境容量资源所有权派生。与此概念相仿, 水体排污权、土壤排污权、森林排污权是分别以水体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和森林环境容量为客体的排污权类型。而本文所要探讨的污染物化学需氧量 (COD) 和二氧化硫 (SO2) 排污权便属于大气排污权。

(二) 排污权与排污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 是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 都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部门申领, 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法律凭证。[6]

排污许可证是排污权的实体形式, 是环保部门在将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分割后, 向排污者颁发的允许其在一定时间内向环境排放一定量的污染物的行政许可。一般而言, 排污许可证的初始分配有三种形式:一是竞价拍卖, 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以出售的方式将排污许可证出售给出价最高者的做法;二是固定价格出售, 即以统一价格出售排污许可证, 根据所有排污者对排污许可证的需求和保留价格, 结合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市场状况等确定初始排污许可证的价格;三是无偿分配, 即环保部门按一定的标准来分配许可证配额, 企业不必为此付出成本。[7]

排污权交易制度便是建立在排污许可证基础之上的。通过排污许可证制度, 将一定区域环境内的环境容量量化成指标, 创设出排污权的具体数量, 并将其附着于排污许可证发放到各排污单位。进而, 各排污单位通过二级市场进行排污权的有偿交易。由此可见, 排污许可证是排污权的具体化, 排污许可证所加载的内容便是排污权的范围。排污许可证交易的是排污单位享有的排污权。

(三) 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起源于美国, 首先由戴尔思先生在1968年于《污染、财富和价格》一书中提出设想, 并首先在美国《清洁空气法》中得到确认和应用,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 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 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这一制度的英文表达是“Emission Trading”, 即排放交易。

所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 利用市场机制通过污染者之间交易排污权实现低成本污染治理。排污者通过合法占有 (如获得排污许可证) 后, 便可以行使使用权 (如排污) 、处置权 (如转让交易、闲置、储存) 和收益权 (如正常生产所获利益或转让排污许可证的所获收益等) 。获得排污许可的企业通过行使处置权从而转让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 同时停止相应种类数量的排污行为, 并获得相应的补偿性收益;购买者则在支付对价后, 获得相应的排污许可, 即购得了相应数量的环境容量资源, 从而可以开展正常的生产排污活动, 通过生产的收益来弥补对环境容量资源的消费所支付的代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环境容量作为一种资源自身价值必然像一般商品一样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得到实现, 所以, 排污权的交易是市场调节环境资源的必然结果。

(四) 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交易制度又称买卖许可证交易制度, 政府在进行区域污染控制时, 先确定一个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 在不超过该排放总量的前提下, 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 鼓励排污个体进行有效治理, 转让剩余排污权并获得收益, 或者个体排污单位通过买卖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 从而将排污个体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形成累积效应, 最终达到减少排污量以保护环境的制度。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权初始分配制度、排污权交易市场制度、政府监管制度等。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质是通过市场机制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将污染的治理和企业的收益联系起来, 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激励作用使得有能力降低污染的企业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达到激励企业降低排污量的目的, 并降低社会总的排污水平。

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的经济学基础和法学基础

(一)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 空气是自由财产, 工厂可以自由排放污染物, 因而工厂排污不构成生产成本, 但被污染的个人和企业却蒙受了损失。这样就造成了生产企业花费的成本与社会花费的成本的差异, 由于这种差异没有反映在生产企业的成本上, 由此产生了边际净私人产品和边际净社会产品的差额即私人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1912年, 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 (Cecil A.Pigou) 认为, 这一差额 (外部不经济性) 与造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直接联系, 污染不影响该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交易, 因而不能在市场上自行消除;只有国家或政府采取税收的形式, 才能将污染成本增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 (亦即“庇古税”) 。从后来的社会实践来看, 实施“庇古手段”, 政府可以获得经济收益, 增加“寻租”的可能。同时, 环境标准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的修改涉及各方利益, 因而相关者会力图影响政府决策, 使修改久拖不决, 增加社会成本。[8]

1960年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科斯 (Ronald H.Coase) 发表《社会成本问题》提出了科斯定理, 指出:认为政府干预行为是非理性的, 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外部性内化问题。当市场的交易成本为零时, 无论初始产权配置的状态, 通过交易总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也就是说, 初始配置状态不会影响最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 供需双方通过交易都可以获得利益。在确定环境资源的使用权, 并允许这种排污权进行市场交易, 以此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降低污染物治理的总体费用, 使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即帕累托改进) 。

1968年, 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 (J.H.Dales) 首次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的理论设计, 同时界定了排污权。在《污染、财富和价格》一文中, 戴尔斯提出:环境等共有资源是一种商品, 政府是该商品的天然所有者。作为环境的所有者, 政府可以创建一种环境资源的新产权———“污染权”。让污染的权利像股票一样卖给最高的投标者, 政府作为社会的代表和环境资源的所有者, 可以出售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权利 (排污配额、排污许可证或排放水平上限等) , 污染当事人可以从政府手中购买这种权利, 或与持有这种污染权的其他当事人彼此交换污染权。鲍莫尔 (Baumo1) 和奥茨 (Oates) 首次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戴尔斯和克罗克所设想的结果, 提出了许可证交易体系。

1972年, 蒙哥马利 (Montgomery) 从理论上证明了排污权交易系统明显优于传统的环境治理政策。如果用排污权交易代替传统的排污收费, 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排污权定价理论包括排污权初始分配定价和排污权市场定价。排污权初始分配可看作排污权的一级市场, 排污权交易市场可看作排污权的二级市场。这种思想后来被泰坦伯格 (Tietenberg) 进一步详细说明, 认为可以通过对各污染源设置相互独立的排放许可证, 并做为污染物浓度单位来衡量环境的被污染情况。

(二)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的法律基础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的法律依据是根据科斯定理中的交易成本论引申而来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交易理论。[9]这里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财产的所有权, 而是还包括各种涉及环境资源的其他权利, 如环境权, 排污权和排污权的转让权, 水和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等。

由科斯的交易成本论引申的自然资源交易理论认为:市场能够决定资源的最优使用;而要建立有效率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关键在于确立界定清晰、可以执行而又可以市场转让的所有权制度;公有的环境资源管理的最大问题在于资源的公有财产制度, 即所有者与管理者分开、权责不一;如果资源权利明确而可以转让, 资源所有者和利用者必然会详细评估资源的成本和价值, 并有效分配资源。

当今国际上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就是把排污权作为一种所有权首先在法律上确立下来, 并将排污权交易作为一项经济手段来自发地实现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我国自然资源采取公共所有的模式, 因此, 环境容量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全民所有, 权利主体以国家为限。例如, 《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 都属于国家所有, 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物权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 同时, 该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 属于国家所有, 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相应地, 环境容量资源所有权也归全民所有。为了合理分配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益, 我国自然资源法律和相关民事立法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与其生产经营权采取“两权分离”的规定, 即对其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分别明确规定, 合理调控国家、集体和个人在资源开发中的权利与义务。[10]如《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其第一百二十条规定:“用益物权人应当遵守法律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定”。同样, 政府通过颁发排污许可证的方式将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赋予排污单位行使。如《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1款规定:“直接涉及生态环境保护, 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从法律依据的角度来看, 环境容量资源的所有权人是国家, 排污单位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有偿使用一定的环境容量, 是环境容量资源的用益物权人。上述这些相关的法律规定为我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奠定了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我国“十二五”和2011年工业节能减排四大指标公布[EB/O 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访问日期:2011-09-28.

[2]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潘岳副局长在第一次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zhb.gov.cn/info/ldjh/200701/t20070118_99754.htm访问日期:2011-09-28

[3]Mackintosh, Douglas, R.“Dales, ‘pollution, Property, and Prices’ (Book R eview) [M].Mississippi Valle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6:3 (1971:Spring) , P101.

[4]J.H.Dales.Pollution, Property and Prices:An Essay in Policy-making and Economies[M].Camberley: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2.

[5]曲格平.环境科学基础知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4 (1) :41.[6]赵雪丽.浅议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排污权交易[J].科教文汇, 2008 (7) :194.[7]颜士鹏.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与环境法的发展[M].科学出版社, 2008 (6) :197.[8]周坷.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 (6) :45.

[9]王金南, 曹东.能源与环境中国2020[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1) :87.

上一篇:艺术生成理论下一篇:欧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