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探究

2024-05-21

国际贸易理论探究(精选十篇)

国际贸易理论探究 篇1

1.口岸的概念。口岸是指由国家指定对外经贸、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往来,并供往来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边)境的港口。简单地讲,口岸是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根据管理权限,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两种。一类口岸:指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二类口岸: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

2.边境贸易的含义。边境贸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边境贸易是指相邻国家为满足边民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在规定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数量范围内,在其边境贸易地区进行的具有减免关税优惠的商品交换活动。广义的边境贸易不仅包括边民互市、边境民间贸易和边境地方贸易上三种商品交易形式,还包括边境地方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技术交流和劳务合作等高级的贸易形式。

3.边境口岸贸易的概念。边境口岸贸易是指通过边境上设有的过境关卡进行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 边境口岸贸易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边境口岸建设、边境口岸贸易政策、边境口岸贸易情况。边境口岸建设主要包括:口岸级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及电子口岸建设等;边境口岸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边境口岸贸易管理形式、边境口岸贸易进出口关税问题、边境口岸贸易管理问题等;衡量边境口岸贸易发展情况的主要经济指标包括:边境口岸贸易进出口情况、边境口岸贸易货运情况、边境口岸出入境人员情况、边境口岸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情况等。

二、传统边境口岸贸易理论

边境口岸贸易属于国际贸易的范畴,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也适用于解释边境口岸贸易的发展。

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1]是最重要边境口岸贸易理论之一,它是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 “比较劣势”的产品。

2.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基本命题是,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简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3.地缘经济理论。地缘经济理论[2]也叫作“区域经济理论”,它是根据地理位置来对经济贸易活动进行分类。就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通过经济发展内部要素和外部影响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地缘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地缘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冷战结束后各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行为。地理现象、地缘关系对国际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作用和影响。边境口岸贸易的实质就是利用边境地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在边境经济圈内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因此地缘经济理论同样适用于对边境口岸贸易的解释。

三、边境口岸贸易绩效分析理论

1.需求分析。需求—供给分析是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方法。在市场中,有两种压力在起作用:一种是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收入水平的购买者或消费者购买意愿; 另一种是取决于能从市场中可望得到价格的销售者或生产者愿意拿到市场上出售或生产的产品数量。需求—供给分析,首先把这两种压力分开轮流分析,然后汇合在一起,确定出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环境经济中,常见的需求— 供给分析有环境质量物品的需求—供给分析以及存在外部不经济性的行业或企业的产品数量确定。前者需要在假想的环境质量公共物品“市场”中采用支付意愿法或销售意愿法来确定其需求,而后者则要求行业或企业实现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以取得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边境口岸贸易供给主要是指可供商品进出口的边境口岸量、口岸分布情况、口岸基础设施等;边境口岸贸易需求主要是指需要通过边境口岸进出口的商品量、商品结构、出入境人员、出入境交通工具等。

2.效益与成本分析。一是边境口岸贸易成本。社会生产的专业化与分工产生了市场交易,社会生产的国际专业化与分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也产生了大量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的、新颖的边缘学科。以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交易自由度可以用交易频率和交易不确定性来衡量。交易成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定义。狭义的交易成本是指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交易成本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信息的搜寻、发布、 讨价还价、谈判、签约、监督、合约执行和违约带来的一切成本。广义的交易成本是指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也就企业内的管理成本和企业外的交易成本。根据成本交易经济学原理,边境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市场交易成本、 经常成本及政治交易成本等。边境口岸贸易的成本包括: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其中企业成本有货物运输成本、运费、 保险,社会成本主要是指由于边境口岸贸易所带来的人口流动、商品交易等给我国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值。二是边境口岸贸易收益。在经济学中有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1精神收益———精神上获得的满足;实际收益———物质财富的增加;货币收益——增加资产的货币价值。在这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既有可以计量的,也有不可计量的。其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货币收益则因不考虑币值变化的静态概念而容易计量。据此,本文将边境口岸贸易的收益分为:出口收益、进口收益和社会收益。其中出口收益是指我国通过边境口岸出口商品和劳务所获得的外汇收入,进口收益是指通过边境口岸进口所获得的商品和劳务,社会收益是指通过边境口岸贸易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政治关系稳定等方面的效益。

3.风险分析。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性进取的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边境口岸贸易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货币风险、运输风险、金融风险及文化风险等。

摘要:通过对口岸及其分类、边境贸易、边境口岸贸易等相关概念的研究与区分,着重对边境口岸贸易的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并探究如何将经济学理论中的绩效分析理论引入边境口岸贸易中。

国际贸易理论探究 篇2

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比较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某种意义上讲国际贸易理论乃从宏观层面上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阐述.当然,这两种理论之间有一定的甚至是很紧密的`联系,但不能把国际贸易理论简单地当作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宏观部分,充其量能够称得上是对外投资理论的早期探索,应该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经济发展所用.

作 者:孙宏霞 王学鸿 作者单位:云南财贸经济研究院,云南省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21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年,卷(期):19(1)分类号:F740关键词:国际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 比较优势 理论 寡占 折衷

国际贸易理论探究 篇3

【关键词】语域理论 国际商务 英语 翻译

一、语域理论浅析

20世纪90年代,语言学家们对翻译中的语篇分析重视起来。其中,韩礼德的体系功能模式是语篇分析模式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体系功能模式以体系功能语法为基础,旨在研究作为交流使用的语言,洞悉作者言语的含义以及所用言语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文风,而文风又决定语域。语域含三个变量因素,即语场、语旨及语式。语场表达概念意义,语旨突出交际意义,而语式表现文本意义,加之所用词汇、语法及衔接手段,共同形成文本的语篇语义。不同的场合决定不同的语域,不同的语域也决定了用词的不同。在进行翻译研究时,可以通过对语域的分析来决定目的语篇的文体。

二、国际商务英语文本功能分析及翻译策略

1.概念意义对等。语场体现概念意义,概念是文本中的主要信息。语场主要代表句中的主要目的,主要事件,以及正在进行的动作,即文本所描述的信息内容及文本内所用言语的总和。国际商务文体中含条约、协议、草案、文件、单证、以及其他各种出版的报告及数据分析。许多文本是法律文体,属于正式的文体,故词汇专业复杂。为精确描述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在合同及国际条约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从句,甚至是长难句。文本中经常出现如:foreclosure、hereby、hereinafter、notwithstanding、reaffirm、reiterate、except as otherwise provided for”等各种专业表述方式。

从词汇的角度看,寻求两种文本功能一致相对较易,首先译者应当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有些专业词汇不可误用,其次,遇到拿捏不准的词汇应及时查询专业词典。国际商务英语中有些词汇如anti-dump measures应译为“反倾销措施”,不可译为“反倾倒措施”,customs valuation译为“海关估价”,trade barriers应该译为“贸易壁垒”而非“贸易障碍”,balance of payment需译为“国际收支结构”而非“付款平衡”,insurance policy应译为“保单”而非“保险政策”,Members maintaining restrictions  on textile and clothing products中的maintaining应译为“主张”而非“维护”,forfeit应译为“福费廷”而非“失去”。

从句子的角度看,翻译的难度要大得多。句子翻译不仅仅是了解每个词的对应释义。由此,在翻译国际商务文本时,在保证读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既要详细译出源语言信息文本的内容,不能遗漏信息的内容,还要把文本看成符号现象,不可脱离目的语的环境及语言特点,完整体现出源语言的概念意义,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如:

In applying the foregoing tests, due account shall be taken of demonstrated differences in commercial levels, quantity levels, the elements enumerated in Article 8 and costs incurred by the seller in sales in which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 are not related that are not incurred by the seller in sales in which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 are related.

此句要传递的信息主干为:“应适当考虑在商业水平,质量水平,所列因素及费用所证实的差异。”incur一词建议翻译为“承担”而非“引起”。此句的难点在于costs incurred by the seller in sales in which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 are not related that are not incurred by the seller in sales in which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 are related部分。可从that词开始,分为两部分翻译,突出两部分信息的独立地位,且为并列关系,这样就比较容易翻译了。译文如下:

“在执行上述测试时,应适当考虑在商业水平、数量水平、第8条包含要素以及在买卖双方无特殊关系的销售中卖方承担的费用与在买卖双方有特殊关系的销售中卖方不予承担的费用方面的已证实的差异。”

2.人际意义对等。语旨主要突出源语言文本的口气,体现出信息交流双方的人际关系及各自的地位。国际商务文本属于法律文体,系正式文本,所面临的对象基本为各国的外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进出口商等专业人员。尤其是在买卖双方进行交流时,如书写往来信函,开立信用证,签发航运单据,所使用的都是正式的法律语言,体现出商务英语的正式性以及合作双方之间的关系。如在商业信函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We avail ourselves of this opportunity to approach you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e relations with you之类的句子。表达写信人希望与收信人建立业务关系。

3.文本功能对等。文本亦可称作语篇,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以及衔接手段构成。英语属于显性语言,句子与句子之间要通过衔接词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有时,衔接词的作用仅局限于衔接句子,并无实质含义。故在翻译时还应予以辨析,尤其是相关的商务法律法规文本中,衔接词的使用还是非常频繁的。连词的使用可以有效的传递文本信息,实现语篇功能。如:“In the case where products are not imported directly from the country of origin but are exported to the importing Member from an intermediate country, the price at which the products are sold from the country of export to the importing Member shall normally be compared with the comparable price in the country of export. ”此句中in the case表示条件,可翻译成“如果”,而其后由where引导的从句是说明case情形的,此时where只是起到了衔接作用,并无实质含义,故可省略不译。此外,句中的but表示转折,排除前述的条件,译为“而是”。

试译:如果产品并非直接从原产地国进口,而是通过中间国出口至进口成员国,通常由出口国销售至进口成员国的产品价格必须与出口国同类产品价格进行比较。

三、结语

语域理论在研究语言学科具有指导意义,且意义深远。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钻研相关理论,促进翻译理论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明.论商务用途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语篇特点[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02).

[2]毛红霞.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02).

国际贸易理论探究 篇4

一、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

全球化推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给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联系创造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局面。就国际贸易而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可谓是给其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下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问题,首先是在新的全球化发展状态下发达国家所占据的领先地位会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上有怎样的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状况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是国际贸易所主要涉及的商品跨国交换中在交换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采取了何种相应的具体措施使得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能够获得双方的认可,以及国际贸易全球化体系下跨国公司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带来的影响;而作为国际贸易中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WTO,当中国加入这个组织成为其中的一员之后,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冲突和矛盾,而进出口贸易政策也随之发展了怎样的改变。而就具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说:第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国际贸易也就与中国的经济贸易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了,而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改革也牵动着国际市场上相关政策和交易活动的改变,这也就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关注点和研究内容,其中有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机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机器解决措施研究、人民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杠杆作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在发展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只有贸易协定以及应对贸易冲突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势必产生交易不平衡,也势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本土夕阳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加剧竞争,贸易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的不断转变也势必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相应的产业中进行贸易保护壁垒的建立,而在贸易保护体制和理论下,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实践活动和交易中就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如何才能够在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下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能够更好的获得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势必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各个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制定的规则各不相同,在具体的国际贸易过程中,虽然有相应的国际交易规则,但是涉及到一些内容还是存在法律方面的漏洞,而这也会给许多国家之间在贸易往来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其中也就衍生了类似与驰名商标保护及海关边境措施的使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法律效力的辨析,垄断法以及反垄断措施所面临的若干调整和VTO反倾销价格承诺规则和使用方法等热点问题;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给各个国家在交易中发生争端,这些争端的解决机制和具体措施则直接影响着贸易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国际裁决这些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对于国际贸易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重要价值可见一斑。而在加工贸易是当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劳务和商品所在,而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贸易方式和生产机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和升级则是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是否能够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给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发展道路;而如何在科研投入和制造业中加大投入,使得加工贸易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每一种贸易方式都与货币息息相关,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易涉及到货币之间的兑换,而这也使得货币汇率,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以及国际货币对于国际贸易顺差的走势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特点和需要关注的焦点,总而言之,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给国际贸易注入了新思路、新动力,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新热点,我们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适应的调整,从国家政策层面以及国际合作的大局观出发,做好国际贸易的相应实践活动以及理论研究和发展,那么就能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迎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百花齐放美好局面。

二、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

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体制。H-O-S定理和多边贸易体制就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内容。H-O-S定理,即要素价格均等化(赫-俄-萨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要素价格均等说可以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是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替代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是要素价格呈现均等化趋势。萨缪尔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H-O-S理论,它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多边贸易体制即WTO所管理的体制。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是多边经济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织方,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的管理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也能够及时有效在体制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各个交易方的自由、平等贸易;在WTO事务中,多边贸易体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不产生不良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使贸易尽可能自由地流动,这一方面意味着消除壁垒,另一方面意味着保证个人、公司和政府了解世界上的贸易规则是什么,并使他们相信,政策不会发生突然的变化。《WTO协议》是涵盖范围广泛的各项活动的法律文本,冗长而复杂。但几个简单而根本的原则贯穿于所有这些文件,构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多边贸易体制主要有非歧视性、更自由的贸易、可预见性、促进公平竞争以及是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而经济一体化则是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多边贸易体制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推动的。总的来说,国际贸易在理论体制方面的不断丰富给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发展有指导作用,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据可循。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未来展望

全球化的推进对于丰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小的贡献,而国际贸易理论不可能一层不变,需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则会不断的给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案例和改变的原动力。具体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新方向和新未来来说,首先,是贸易保护政策方面的变化,我们的国际贸易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化,最大化分配,通过贸易活动让各个国家的输出产品和劳务能够在竞争中更好的发展,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能够获得产品技术上的引进和提升,因此贸易保护政策,特别是其中的夕阳产业保护理论等这些明显有着保护本土产业发展而拒绝外来产品进入本土市场的政策需要进行相适应的调整,需要从大局观的层面有效的进行产业改革和升级从而为国际贸易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活动提供更好的保障;其次,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合作必将更为紧密,而在这些合作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必然和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关系很大,而各个国家关于国际贸易的政策则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内容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直接影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意味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系到未来各个国家贸易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组织WTO,在国际贸易体制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中,建立全球贸易保障机制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WTO成员,各个国家可以通过本国进口增长、关税变化及反倾销措施等情况对贸易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而WTO成员承诺约束现行贸易开放水平,不采取任何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并每两年向WTO通报一次落实情况。事实上,WTO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扮演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遏制者"和"终结者"的角色,为全球经济避免滑向深度衰退设置了一道"安全阀"。在未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势必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而这些变化则将与实践过程中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全球化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发展下必然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内容和新趋势,但是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上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合作中做到共生共赢,那么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都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摘要:全球一体化是21世纪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的创新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经济全球化既加强了世界各国ZF、跨国公司以及相关组织乃至个人在国际贸易的合作和相互影响,更加剧了各个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以经济增长为指向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发展。在此种趋势之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交流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贸易的各个市场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而在这样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也随着国际贸易实践活动的变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则在全球化背景下给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原动力和新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形式背景下,对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行一番探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成为了许多相关工作者探索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基于这样的出发点,选择就全球化下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行一番探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或意见。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贸易,理论,实践,热点,焦点,理论体制,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1]王知桂.比较利益原则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贡献[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

[2]朱应庚.从历史看西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战线1982

[3]周俊.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2

[4]赵亚平.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8

[5]邓晓馨.国际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01

[6]陈学彬,徐明东.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1997-2006[J].亚太经济,2007,第3期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与贸易收益分配 篇5

亚当·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重商主义,在对外贸易上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各国都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互通有无。这种自由贸易是建立在由绝对成本决定的绝对优势基础上,按照地域分工开展国际间的贸易,可以称为“地域分工论”。

李嘉图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理论是对斯密的理论的发展,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它的理论中所体现出的不同于斯密所在时代的特点,具有时代特色。

李嘉图基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不能充分流动,并因此使得价值规律在国际间失效的事实,根据比较成本学说提出他的比较优势理论,从而作为他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在李嘉图的理论中,依据下表中的数据,葡萄牙对英国的出口贸易成为可能。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比较优势理论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能够使国际贸易的参与国从国际分工中得到更为丰富的产品,增进社会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嘉图是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

我们还可以看出,在斯密的理论里,依据表中数据,国际贸易是单向的,葡萄牙是绝对的出口国,而英国是绝对的进口国。在葡萄牙的角度,葡萄牙应生产所有具有优势的产品从而增加出口,而英国则全面进口。这种贸易模式在贸易平衡的假设下,是不可能出现的,也就是说,在斯密的贸易理论中,上述情形不存在贸易基础,没有贸易的发生。李嘉图在这方面对亚当·斯密有关贸易基础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斯密所处时代由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英国势力开始显著增强,他自由贸易的主张也就是英国实力增强在经济上的要求和表现;另一方面他的“以绝对优势作为贸易条件”又在无形中受到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也就是一种学说在发展初期由于客观背景和个人条件限制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的一面。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能够给参与国带来福利的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也倡导自由贸易。根据他们的贸易理论,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产品的市场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由于初级产品生产的收益递减和工业部门具有相对更快的技术进步,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要比工业产品的相对价格高,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国际贸易的开展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模型也支持这一观点,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开展贸易,各国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富裕的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其结果是贸易不仅使得各国的相对和绝对要素价格相等,而且还使国内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贸易收益在国家之间和一国内部都能更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这样看来,国际贸易实在是美好而令人憧憬的。在理论上,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不仅能够有效消除国际间的收入差距,有效缩小国内的贫富差距,而且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同时通过国际间生产与交换的转移,增进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

但是,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在现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框架下,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都占有优势,因而成为贸易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使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利益和损失的分配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受支配地位,不可避免地造成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受益不多。从亚非拉很多国家的实践来看,情况也确实没有那么美好。

在自由贸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造成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受益甚少,从而出现“贫困化增长”的不合理贸易收益分配格局的原因,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果我们接受“发达国家主要是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原材料和初级制成品”这一假设的话,那么根据恩格尔定律,工业制成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要远远大于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同样伴随着收入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倾向于以比发达国家更快地增长速度来进口对方的产品。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很有限的,长期的贸易逆差会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如下图:由于外国的需求缺乏弹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的扩大常常是对应着收入的绝对减少,实现的是“贫困化的增长”。在下图中表现为当出口供给由S1增加到S2时,收入由OP1E1Q1变为OP2E2Q2(用这两个矩形的面积表示收入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是绝对减少的)。

其次,国际贸易中以国家力量为基础产生的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效性(即当拥有更强大国家力量的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时,其政策的推出及其有效性相对于弱小国家都是更有优势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新的非关税壁垒对贸易保护隐蔽性的加强作用等等,也会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再次,不尽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规则的影响,也会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和增加出口收益的努力变得相对无效。长期以来的国际经济规则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单独或联合制定的。这一不合理的现象,直到今天仍在延续。现在国际贸易规则是由1995年1月1日开始运转的世贸组织制定的。但是在各种利益的争夺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尽管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冲突与磨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利益要求,但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主导的贸易体系毫无疑问是倾向于发达国家的。

另外,如果还考虑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依附、跨国公司的巨大影响、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出口产品高度集中的结构所形成的封闭性恶性循环等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在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处理不好,就可能在合成谬误中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

国际贸易的发展, 使各国人民更加相互接近,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增进全球的福利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所有这些好处并没有公平地为所有人得到,这也是我国这个巨大的转型经济体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战略的选择也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简单照搬任何国家的所谓成功模式。比较优势的原理虽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也毫无疑问是我们发展国际贸易的一种思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也要立足于我国的比较优势,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不能保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利用,就会流失),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本。

国际贸易理论探究 篇6

贸易促进效应是指实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之后带来的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张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即出口增长效应和贸易竞争力效应。

1.1 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效应

虽然服务与有形货物相比具有不可分离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触知性及可变性的特点, 但在竞争市场中, 服务同货物一样, 依然遵循供求理论, 需求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服务商的形象与知名度等非价格因素。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带来的服务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是通过降低服务价格和提升服务质量、服务出口企业的形象及知名度两个路径实现。

(1) 路径一:根据价值规律, 服务出口企业一般由生产成本来制定服务价格, 而间接税税赋会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影响服务价格。实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 将跨境交易的服务出口之前各相关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税款予以退还, 减少了服务的提供成本, 拓宽服务的定价区间, 提升服务的价格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 对于具有需求价格弹性的服务, 服务出口企业可以降低服务价格, 通过服务价格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带来海外服务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 实现服务贸易出口量的增长。

(2) 路径二:除价格因素外, 服务的质量、服务出口企业的形象与知名度也是影响服务贸易出口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不具有需求价格弹性的服务, 购买者更关注服务的质量;由于服务交易过程的客户参与性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 服务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客户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知之间的差距, 因此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对于诸如教育、餐饮等抽象与不可触知性的、生活性服务, 服务购买者在购买前无法对服务质量做出准确地评估, 因而可触知的服务提供者的声誉与知名度成为购买者的决策依据。

1.2 服务贸易竞争力效应

服务贸易竞争力效应是指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能激发服务企业的创造潜能, 通过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扩大服务业竞争力的钻石体系, 继而培育我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 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过程。

1.2.1 服务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对于服务业来讲,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生产要素, 基本生产要素是指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 高等生产要素是指现代化的通讯网络、高科技人才、研发中心等;需求条件, 包括需求管理、消费者满意度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是指服务产业, 尤其是高新技术服务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具体是指服务出口企业的形象及知名度、社会化和一体化经营、企业创新和差异化程度、经营管理的专业素质、人力资本素质等;政府因素是指服务业相关规则的完善、监督管理、税收优惠、投资倾斜等;机遇主要是指重大技术革新、经济全球化、服务业革命等。

1.2.2 实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 能够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政府实施的一项贸易扶持与激励手段, 能够催化和激发服务企业的创造欲与生产潜能, 加大对人力资本、管理、技术等核心要素的投入, 一方面通过对无形资产和管理资产的规模使用, 实现社会化和一体化经营, 从而获得规模经济, 培育低成本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创新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充分发挥管理与技术优势,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提升服务质量, 提高企业形象与知名度, 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 继而获得服务业竞争优势, 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2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财政税收效应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财政税收效应是指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对财政收入和税收公平的影响。

2.1 财政收入效应

财政收入效应是指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短期内虽然造成一国财政收入减少, 但长期会使财政收入增加的过程。

(1) 短期财政收入减少效应。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短期来看, 对服务贸易出口服务退还或免征国内相关环节的间接税, 会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收入, 造成财政收入减少。

(2) 长期财政收入增加效应。从长期来看, 对服务贸易实施出口退税会增加一国财政收入, 增强财政实力。主要由以下两个途径实现:其一,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会降低服务产品税收成本, 提高服务出口企业的积极性, 促使服务出口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并吸引新企业开展出口服务贸易, 从而扩展服务贸易出口行业规模, 扩大服务出口, 增加净出口量, 通过贸易乘数的作用机制, 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进而增加财政收入。其二, 出口退税政策带来的服务出口规模和服务出口企业规模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对相关设备、技术等要素的进口量, 会增加进口环节间接税收入, 实现财政收入的增加。而财政收入的增加又为出口退税提供财力支持, 形成良性循环。

服务出口退税政策总的财政效是短期财政收入减少效应和长期财政收入增加效应的总和, 出口退税政策的生产扩展效应越大, 出口退税政策的财政效应也就越有可能为正。

2.2 税收公平效应

税收公平效应是指对服务贸易实施出口退税政策, 能够避免服务贸易出口重复征税, 减轻服务企业税收负担, 实现税负公平。

(1)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可以有效协调间接税征缴。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是指政府免征或退还出口服务所含的国内间接税税款。间接税的管辖权有生产地原则和消费地原则两种, 国际上普遍适用消费地原则, 即只要服务产品在本国消费,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生产, 本国就会对其课征间接税。根据我国目前的营业税条例和实施细则,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也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 而进口国根据消费地原则会对我国出口的服务再次征收有关间接税, 导致同一笔服务国内外两次征税, 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因此, 我国对出口服务退还或免征各环节的间接税, 遵循了间接税消费地原则, 有效避免重复征税, 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2)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缓解国内重复征税矛盾。目前我国服务业税制的一大特点是广泛征收营业税。营业税是按照企业营业额全额征税, 不剔除成本, 不抵扣进项税额, 而服务业具有分工精细化、产业链不断拉长的特征, 造成出口服务在国内存在多次重复征税。例如一家服务企业A与国外客户签订合同提供某项服务, 假设合同总价值为50万元, 而A公司又将其中部分服务转包给国内某B公司, 假设转包合同价值为10万元, 那么根据我国目前税法规定, A公司需要对这份涉外合同总价值50万元缴纳营业税, B公司需要对价值10万元的分合同缴纳营业税, 即存在对这10万元征收了两次营业税, 如果A公司不仅转包给B, 还转包给C或者B公司再转包出去, 即分包次数或层级越多, 重复征税状况越严重。实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 退还或免征出口服务在国内生产环节的营业税等间接税, 有利于缓解国内重复征税矛盾, 促进服务业分工细化, 减轻服务企业税收负担, 提升服务企业竞争力。

3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经济增长效应是指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通过税收乘数和对外贸易乘数增加总产出, 促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积累,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

3.1 基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经济增长效应

在宏观经济学中, 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总产出 (GDP) 的增加,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主要通过税收乘数和出口贸易乘数实现。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四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为:

其中:α表示自发消费, 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0<β<1;i表示投资, g表示政府购买, t表示扣除政府转移支付的净税收;x表示出口, m0表示自发性进口, γ表示边际进口倾向, 0<γ<1。

根据式 (1) , 可以得到:

式 (2) 显示税收乘数为负数, 说明税收与国民收入是反比关系, 当政府对服务贸易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会减少税收, 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继而扩大消费和投资, 促使国民收入增加, 实现经济增长。

式 (3) 显示出口乘数为正数, 说明出口规模与国民收入是正比关系, 当政府对服务贸易实现出口退税政策, 会带来出口的扩张, 继而在出口乘数的作用下, 增加国民收入, 实现经济增长。

3.2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增长效应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技术进步、资本形成和劳动投入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 这三大因素通过生产要素的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经济增长。服务业是以人为核心的产业,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政府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 能够增加劳动投入, 鼓励资本形成, 推动技术进步, 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1) 能够增加劳动投入, 促进就业劳动投入的增加。从需求和供给两个维度实现。对服务贸易实施出口退税政策, 一方面能够提高现有服务出口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扩展生产规模, 并且吸引新企业加入, 从而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 尤其像会计、保险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 出口退税政策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 扩大服务出口规模,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 增加服务出口企业利润与员工报酬, 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的涌入, 从而增加劳动投入, 促进就业, 推动经济增长。

(2) 通过技术外溢和自主性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指生产领域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艺流程、操作方法以及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等的改进、更新和发展, 涵盖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通过干中学效应和竞争效应推动技术外溢, 加速技术进步。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会推动服务出口企业深化市场调研, 获取国外购买者对服务产品的反馈信息, 改进服务产品的生产技术, 优化服务提供模式, 强化管理, 提高效率;能够刺激服务出口企业学习和吸收国外同行的技术窍门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增加出口、增强企业竞争力。另外, 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利好政策, 会促使服务出口企业加大对劳动力进行教育、职业培训和保健等方面的投资,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经验和创意, 为企业进行自主性技术创新, 推动技术进步奠定人才基础;同时, 服务出口部门技术和知识的提升会扩散到非出口部门, 从而提高国家综合技术水平。

摘要: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以效率和公平为目标。一项经济政策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该项政策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实施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会对贸易、财税等社会经济的众多领域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主要从贸易促进、财政税收、经济增长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服务贸易行业,出口退税,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潘文雄.出口退税政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门槛效应检验[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

国际贸易理论探究 篇7

如今的亦庄, 已成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 入区企业已超过2500家, 截至2009年底, 全区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7家。2009年1-9月,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76.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10.35亿元;完成预算收入118.59亿元, 同比增长2.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建设地口径) 102.55亿元, 同比增长56.61%。1-9月, 新批企业投资总额 (含增资) 19.02亿美元, 同比增长4.08%。按产业促进局内资备案项目统计, 内资项目投资总额211.49亿元, 全区投资总额为33.40亿美元, 同比增长35.10%。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特殊经济区域, 在全国54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中, 发展与效率评价名列第二。很难想象, 十五年前, 这里还是一片农田, 阡陌交错, 是北京东南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一天的时间, 这里的农民只能到北京城跑一个来回。十五年后的亦庄, 已经聚集了2500多家企业, 仅世界500强就有66家;这里的企业早上接到世界各地的订单, 白天产品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下来, 晚上就搭乘最后一班航班飞向用户手中;“北京亦庄”已成为首都经济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究竟是什么原因, 导致亦庄如此变化, 选择亦庄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所在地是巧合还是必然, 其中蕴含哪些投资、技术上的考虑?为解答这些问题, 本文想从国际投资区域理论视角来剖析选择亦庄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

目前学术界大体沿着三条思路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问题。一从区位经济学入手, 从企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和靠近市场来进行生产地点的决策。二是从国际贸易理论入手, 主要考虑资源禀赋、技术、偏好和运输成本对生产地点决策的影响。三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它的区位优势概念基本上沿用了前两条理论路线中的各种因素, 区位优势主要包括资源和原材料的可获得性、劳动成本、市场及其相关因素、政府政策措施等。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

(一) 韦伯和勒施的工业区位论

1.阿尔弗雷德韦伯研究了制造业规模庞大的迁徙现象, 他将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作为工业区位选择的出发点, 被称为区位论中的最小成本学派。

韦伯认为理想的工业应当选择在生产成本最小的地点, 而影响生产成本最主要因素是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确定工业布局的程序如下:首先根据运输成本的高低初步确定工业区位, 然后根据劳动力成本调整工业区位, 最终根据聚集因子确定区位布局。

(1) 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布局的影响。首先工业区位应选在运费最低的地方。运费包括原材料、燃料及产品的运输费用。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地点即是工业区位初次选择的最佳地点。韦伯认为, 市场和原料特性决定工业区位的选择。

(2) 工资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韦伯认为, 如果在运费最低的地点工资并不是最低。假定厂址从运费最低点转移到工资成本最低点时运费的增加量小于工资的节省量, 那么区位选择就应该放弃运费最低点而选择工资成本最低点, 即应该选择工资与运费之和为最低的地点。韦伯也注意了工资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力是不同的。他认为, 某种工业所需要采购原料总重量越大, 运输成本越高, 就越不容易被工资低廉的地区所吸引;反之, 则越容易被工资低廉的地区所吸引。

(3) 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韦伯认为, 在工业区域内, 厂商为什么集中于此地而非彼处, 受集聚因素影响。工业在某个地方集中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集聚力受技术发展、劳动力组织变化、市场化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 集聚能够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工协作等给企业带来收益。

2.勒施的工业区位论

勒施认为韦伯理论的缺陷是没有注意到市场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区位理论不仅应当考虑生产成本的最小化, 应当考虑市场和消费行为因素的极小化。由此, 勒施提出, 市场及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布局的原则及目标, 工业企业的生产地点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市场。

(二) 要素禀赋与生产布局理论

要素禀赋的观点产生了区位优势的思想。由于国与国之间要素禀赋存在差异, 使得要素价格也产生差异, 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差异。根据这一思想, 吸引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东道国区位优势主要有:

1.自然资源优势。在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橡胶等初级线产品生产行业, 资源寻求型投资往往通过垂直一体化战略安排国际生产布局。

2.劳动成本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面的竞争优势说明了劳动成本的重要性。

3.市场需求的吸引力。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及其增长速度、收入水平、市场竞争结构等会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特别是当东道国贸易壁垒较高时, 市场规模等因素明显与规模经济相关。

4.贸易壁垒。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 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目标是要吸引那些过去将其出口的外国企业到当地建立制造子公司。或者为了平衡贸易收支, 有意识地利用关税、配额和当地标准等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 鼓励外国企业投资。这也是导致直接投资发生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

5.政府优惠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直接影响下, 各国纷纷制定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税收、外汇等方面的优惠。有利的投资环境是跨国公司选择区位的重要因素。

(三) 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

在邓宁看来, 区位特定优势是指由于公司选择不同的生产地点所带来的优势, 来自东道国的环境条件, 它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由当地特定资源禀赋结构决定的成本优势;二是由当地有关的政策、法规 (如税收、补贴、劳动培训条件、投资限制等) 带来的优势;三是由原料地、生产地、市场之间的运输距离所决定的运输成本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其中, 非制度因素分为经济因素 (包括劳动力及资源、原材料成本、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基础因素 (包括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及其他配套服务等) 和地理因素 (东道国与投资国的地理距离及社会文化差异等) ;制度因素又分为政治制度 (包括政策连续性、政局稳定性等) 、经济制度 (包括贸易壁垒、对外贸易量、外汇制度及双边投资保护条约等) 、法律制度 (法律完善程度) 和企业运行的便利性 (信息的可获得性、社会设施、政府清廉度等) 。大多数的实证研究表明, 发达国家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政局稳定、基础设施良好、技术和管理水平高、劳动素质高、市场容量大、经济一体化程度高、经济自由度较大、法律制度完善。发达国家的区位劣势则体现在劳动力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对外资进入的优惠政策有限。发展中国家的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较大或不断增长的市场容量以及优惠政策。

邓宁还将国际生产类型和区位决定因素进行了归纳, 指出当国际生产类型是自然开发型的, 例如石油、矿产、水果或者出口加工业, 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加工业, 其区位优势是自然资源所在地。如果国际生产类型是市场开发型, 例如电脑、医药、汽车、烟草、食品制造业、航空业等, 其区位优势在于原材料和劳动成本, 市场规模, 政府政策。

二、亦庄具备的区位优势

对照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 可以观察一下亦庄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具备哪些天然和人为的因素与条件。

(一) 独特的地理优势, 交通便捷

亦庄位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东部发展带上, 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的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目前, 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圈一轴三带的核心枢轴。北京主要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 将成为我国的国际管理和控制中心型的国际节点城市;天津以现代制造业和国际航运物流疏散枢纽为支撑, 成为区域性的节点城市。未来京津间将有三条高速公路, 多达24条高速车道相连。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 2008年全线建成通车。京津塘高速公路也由原双向4车道拓宽至双向8车道。京津塘第三条高速公路也已竣工,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路线正在紧张施工中。目前已形成以京津城际铁路和京津高速公路核心的快速经济走廊。正是依托京津经济走廊这样的地理优势, 才使得亦庄具有独特的交通便捷条件。从亦庄驱车140公里即可到达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天津新港。天津新港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 拥有中国第二大集装箱码头, 年吞吐能力达100万个标准箱。

亦庄在公路、航空、铁路、轻轨等运输方式上也显得极为便捷。亦庄可利用标准及高速公路达1.5万公里, 有三条主干道通往中心市区。亦庄驱车25公里即可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亦庄通过北京的城市环路便可到达北京火车站、北京西客站、北京南站和北京北站。亦庄轻轨路线全长23公里, 纵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轻轨北接地铁5号线, 南端终点宋家庄站, 可至京津城际铁路换乘站, 全程共计13站, 使出入北京经济开发区更为便捷。按照亦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预测:2010年亦庄应有一个完整的30分钟交通网, 从亦庄取道城际铁路到天津, 坐轻轨到CBD, 走五环到机场, 都将在30分钟左右达到。

由上述对亦庄地理优势的分析可见选址亦庄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符合勒施的工业区位理论的。开发区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亦庄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优势。

(二) 产业聚集、集群化发展吸引了更多跨国公司投资, 促进了开发区的发展

产业集聚的形成与企业选址, 特别是产业中的龙头大企业的选址紧密相关, 企业选址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本地需求、产品差别化、市场关联、贸易成本。实际上, 这四大因素与市场状况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市场, 既包括要素市场, 也包括最终消费市场和中间投入品市场。在产业区集聚与分散的市场机制中, 消费市场、供给市场和要素市场接近, 对于区位产业集聚的作用更大。产业集聚区内众多的企业彼此共享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 既可以充分利用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生产要素, 又能提高集聚区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 也获得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 使得产业集聚区具有了整体竞争优势。

目前, 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通信产业集群, 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显示器产业集群, 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微电子产业集群, 以GE为龙头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 以拜尔为龙头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以及以奔驰——戴·克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在开发区内群龙腾舞。

以开发区内星网工业园为例, 产业集群的重大作用赫然可见。从诺基亚通信有限公司总部展示厅向外望去, 一条普通平整的马路两旁, 一幢幢厂房像士兵般整齐地分列两旁。每隔几分钟, 一辆辆物流车从路边各幢厂房中驶出, 缓缓开向诺基亚的装配车间。物流车每跑一趟, 都完成了诺基亚总部跟产业链上其他跨国公司的一次交易, 时间不过五六分钟。这些其他跨国公司包括:欧洲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供货商艾科泰, 全球最大的高密度印制电路板开发和生产厂——日本揖斐电, 手机天线技术领先全球的瑞典阿尔贡, 世界尖端的小型2次电池制造厂商——日本三洋能源……这些在全球业界叱吒风云, 灿若星辰的企业像被施了魔法般聚集在一起, 这就是星网工业园的名称由来。开发区像这样产业聚集的工业园有很多, 它们都在各自的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是有着良好的产业集群化环境, 才能够吸引相关知名企业的进驻, 这也证明了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对工业区位之重要性的正确。

(三) 政策的支持

根据国务院赋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政策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及其他相关文件规定,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可以享受以下高新产业优惠政策。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享受国家级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按15%税率征收。

出口产品的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40% (不含) 以上的, 经税务部门核定批准的企业, 企业所承包所得税按10%税率征收。企业至注册之日起, 三年内免征所得税, 第四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软件企业及集成电路企业也有相应的税收方面的减免政策。

同时, 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产生的费用及收入都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还对开发区实现以下的优惠待遇:

1.开发区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所需水、电、燃气、热力, 纳入本市计划, 保证供应。

2.经海关批准, 开发区可以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工厂和保税生产资料市场。

3.开发区的新增财政收入, 自1995年起, 五年内全部返还开发区, 专项用于开发区建设。

可见, 国家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的, 这也是开发区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充分印证了邓宁区位理论中制度因素对区位发展的重要性。

(四) 人力资源充足,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亦庄地处重点高校云集、智力资源丰富、学术文化繁荣的首都北京, 在人力资源方面,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具备其他开发区所没有的优势, 北京市政府还制定了宽松优惠的政策鼓励高级人才入区, 这也为开发区的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了政策性的保障。

开发区从业管理人员人均月劳动报酬为4451元;专业技术人员人均月劳动报酬为2972元;一般办事和行政人员人均月劳动报酬为1664元;商业、服务业人员人均月劳动报酬为1648元;生产线操作人员人均月劳动报酬为1254元。这样的工资分布与社会标准基本吻合, 其平均工资还达不到北京市平均水平, 这说明开发区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三、结语

综上,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亦庄考虑的是其自身的地理优势, 建成开发区之后, 产业聚集效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及人力资源的补充推进了开发区的迅速发展。从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来看, 开发区不属于自然资源开发型, 更偏向于市场开发性, 跨国公司投资于此还利用了中国拥有广大市场这一特性, 无论是食品加工业、建筑业还是服务行业, 巨大的市场为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文涛, 亦庄史话[J].前线, 2006, (3) .

[2]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官方网站统计数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1-9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经济运行状况.http://www.bda.gov.cn/cms/tjsj/9613.htm, 2009 (12) .

[3]袁海丽.亦庄——努力建设国际高端产业园区[J].特别报道, 2007, (9) .

[4]赵春明.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55-61.

[5]阿尔弗雷德.韦伯著.李刚剑等译.工业区位[M].商务印书馆, 1997.

[6]方一明.京津经济走廊催生亦庄优势[J].投资北京, 2007, (8) .

[7]景体华, 刘治宗.从开发区到新城亦庄产业空间布局新框架[J].北京规划建设, 2006, (1) .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篇8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H-O-S理论一直占据着国际贸易实践的中心地位, 但是“里昂惕夫之迷”使之陷入了困境。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经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 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 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整个的突出位置, 并贯穿分析的始终。

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 而且, 同时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新李嘉图主义的代表斯蒂德曼认为他的贸易理论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贸易与被生产的生产资料、利润、工资和经济增长的联系上。由于一国生产某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是由生产技术、分配关系 (表现为利润率、利息率和工资率)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程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因此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 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思想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李嘉图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原理为代表, 但是实际国际贸易中大量贸易是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 70年代末以来, 保罗?克鲁格曼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以成熟的垄断竞争模型 (张伯伦垄断竞争) 来分析规模经济以及产业内贸易。

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 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厂商数目的增加 (更大的规模经济) 相结合而实现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 每个国家都以其生产的产品供应世界需求, 因而我们就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 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 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 (各国生产等于本国消费量的竞争产品) , 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竞争的经济被允许贸易时, 即使它们有着相同的偏好并从贸易中得益。克鲁格曼又发表了《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该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 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二、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

古典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不是资源配置的问题, 而是以分工理论为核心, 关注分工如何使资源的稀缺程度减少和如何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富裕。其中斯密指出,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特点是以社会分工结构外生给定为前提, 生产者与消费者完全分离, 厂商的生产水平与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无关, 只与厂商规模有关。新古典发展经济学有以下主要特点:认为对幼稚工业和工业化必须实行贸易保护制度;认为国有企业应该在发展中居主导地位;不信任私有企业制度。正是由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特点使一些问题不能被解释, 如企业是从何而来, 什么是专业化经济, 分工水平的提高为什么能使总合生产力水平也提高等, 国内贸易何以发展到国际贸易等。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学进行如下定义: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这种两难冲突既包括决策者个人如何权衡两难冲突, 也包括许多决策者之间交互产生的社会性的两难冲突, 还包括不同的社会制度中社会上的两难冲突是如何被社会制度权衡。

超边际分析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当交易费用和生产函数参数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 一般均衡、需求和供给以及间接效用函数会发生非连续的跃变;当实际交易效率逐步提高超过临界交易效率时, 全部均衡就会从自己自足跳至分工, 各种经济变量也会发生非连续的跃变, 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 产生市场。

三、对一些贸易理论用超边际分析后的重要结论

1、李嘉图的贸易模型

对李嘉图的贸易模型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 即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一, 并把交易费用引入模型, 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带来的分工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可以用来内生生产力水平。在实现一般均衡时, 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带来的分工经济可以与交易费用有效的达到折中。由此可见, 外生比较优势和交易效率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对李嘉图的贸易模型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一般均衡结构由两个国家的相对生产力、相对偏好、相对人口规模和交易效率水平决定。随着均衡的分工水平的提高, 社会的均衡总合生产力也会提高。在有三个国家、两种商品的李嘉图模型中, 在一定的参数范围内, 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中都没有对所有潜在贸易伙伴的比较优势, 并且 (或者) 交易效率非常低, 那么这个国家将会被排除在贸易之外。

2、HO贸易模型

对HO模型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假如任一国家的交易效率非常低, 并且 (或者) 比较禀赋优势很小, 那么自给自足将会是全部均衡。假如两个国家的交易效率略有提高, 均衡状态就会跳到每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且相互贸易的低国际分工水平。假如有一个国家的交易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均衡状态就会跳到二元结构的状态, 即这个国家完全专业化并得到大部分的贸易好处, 而另一个国家则半专业化地生产两种产品。当两个国家的交易效率或者比较优势程度更进一步提高时, 均衡状态就会跳到更高的分工水平, 此时两个国家都只专业化地生产一种商品, 贸易的好处由两个国家共同分享。这种分工和贸易依存度的演进过程, 提高了均衡的总合生产力水平。

3、迪克特—斯蒂格利茨模型

迪克特—斯蒂格利茨模型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它关注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这对两难冲突。模型的假定所有人天生是相同的, 所以不存在李嘉图的外生比较优势;并假设生产中存在无止境的规模经济, 生产的成本要求产品的种类越少越好。因为该模型没有传统贸易模型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 所以有效的解释了生产力与贸易依存度同时提高、贸易量的增长快于收入增长的现象。

新兴古典贸易模型在迪克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基础上内生了个人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及市场一体化。它关注的焦点转为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 随之产生了增加的交易次数 (交易费用当然随之增加) 这对两难冲突。该模型的结论如下: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改进, 劳动分工演进会发生, 而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现象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

四、结论

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有以下优点: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 使其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大大提高;减少了工人在没有分工时从一种工作转到其他工作所浪费的工作时间;分工也促使了许多能节省和简化劳动量的机器工具的发明。

杨格定理指出:递增报酬的实现依赖于劳动分工的演进, 市场规模决定分工水平同时又受分工的演进所制约, 需求和供给是分工的两个侧面。

杨小凯先生用超边际分析危机和发展的一般均衡机制, 指出均衡的分工网络和网络协调失败的风险会同时提高。即随着交易条件的不断改进, 在高总合生产力水平出现的同时, 分工网络协调失败的风险会随之提高。

从全社会来说, 每种分工结构的市场出清条件都会产生一个角点均衡, 而一般均衡就是这些角点均衡的其中一个。一般均衡在不同角点均衡之间非连续性的跃变会推动经济发展。交易效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即使没有生产函数或禀赋的外生变化, 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 一般均衡就会从自给自足跳至局部分工, 然后再跳至完全分工, 即交易条件的改进使分工网络扩大并且使均衡的总合生产力水平提高。

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国际贸易的一些新理论以及新兴古典经济学对贸易理论的一些重新思考和结论。最后指出了杨小凯先生的重要结论:就全社会而言, 一般均衡在不同角点均衡之间非连续性的跃变会推动经济发展, 交易效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交易条件的改进使分工网络扩大并且使均衡的总合生产力水平提高。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凯, 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浅析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篇9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一门现代经济理论的学科, 始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 后经李嘉图修正, 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 也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此后, 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形式完美, 逻辑严密, 但这也是其弱点所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 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 发展出自己的理论。新贸易理论引入了相异产品的概念来建立贸易模型。所谓相异产品是:我们确定了商品部门结构后, 属于这一商品部门的不同种类的产品。例如, 我们假设“石英表”为一商品部门, 则精工牌、北极星牌、海达牌等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各种品牌的石英表均为“石英表”这一商品的相异产品 (也称“变体”) 。新贸易理论几乎在国际贸易的所有理论问题上修正了传统贸易理论得出的结论, 较好地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各种新异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在建立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时, 认为商品的价格可以纳入一般均衡的经济系统中而内生地决定。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国际贸易理论内容所围绕的要解决的有三个基本问题, (1) 国际贸易的原因; (2) 国际贸易的结构; (3) 国际贸易的结果。

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利益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定: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是一种, 或两种;两国都能生产两种商品;在各国范围内, 生产要素在部门间转移时, 增加生产某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生产要素在本国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而在各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这些假定条件在理论上是可以接受的, 但距离解释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 或其它部门是, 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

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直到了20世纪初,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才受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挑战, 这两位瑞典经济学家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劳动”, 并引入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边界等新的分析工具, 从供给的角度重新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这一阶段他们采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利益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大大推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 从而得出了某种新的观点, (1) 现实中的国际贸易不只是生产两种产品 (2) 现实生产中的生产要素不只两种; (3) 现实的贸易中很少存在一国专门一种产品的情形; (4) 资本存量将随着该国经济的发展而直线增加。

3. 新贸易理论阶段

1977年, 狄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联名发表了《垄断竞争与最优产品多样化》的文章, 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选择的模型, 将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而提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从而使国家贸易理论获得了极大的丰富, 对传统贸易理论也做出了很大的补充。新贸易理论不仅从供给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 还从需求的角度对现代国际贸易加以解释。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对贸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 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 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国际之间的贸易,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 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企业首先应扩大国内市场以获得相应的规模收益递增效应, 出口才有竞争力。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 它与传统的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关系, 其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仍然没有离开比较优势的范畴, 可以这样说, 新贸易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在新情况下的具体运用。

三、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及进展

1. 经济一体化, 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新局面

战后, 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1) 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2)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据主要地位; (3) 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 (4) 跨国公司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 初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现象都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在此阶段出现了, (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政策主张, 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 (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及政策主张。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理论所描述的各国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都能获益的模式与现实相距甚远。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又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 优势产业的建立要靠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 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升华, 新贸易理论在比较优势原则无可辩驳的正确性的旗帜下,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成功地描述了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各种现象, 已成为当今社会认可的国际贸易理论, 推动着各地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著, 黄胜强译.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篇10

因特网使得小公司也能在全球展开竞争,因为通过因特网,它们能够联系国外客户而不用昂贵、耗时地长途旅行。销售商通过远程视频电话会议系统就能够随心所欲地以低廉而快速的方式向潜在客户演示产品。通过使用因特网上的电子邮件系统,总公司管理者能以更紧密、更快速、更低廉的方式与自己海外运营部门联系。利用因特网上的站点,公司广告、招聘职员和提供客户支持所需的费用和工作都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电子商务在改变国际贸易方式和内容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断向深层次扩展,在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运行机制、营销手段、政府宏观管理以及贸易政策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本文就以下几点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影响。

一、赋予了自由贸易理论以新的内涵

发达国家将网络贸易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贸易形式,主张全面自由化。1997年5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公布了互联网免税区,这项政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只要是通过互联网的交易都免征税,包括商业税,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表示不同程度的支持。所以互联网免税区,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又因为互联网对信息的公开透明醒,使原先的一些非关税壁垒取消。信心在互联网上的公开和平等性给一些发展中的中小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它们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详细的信息,最终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优势。我们都知道,基于传统的国际分32N论,两国的比较又是不同,通过交换可以使双方获益。传统的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但是当网络经济来临的时候,信息成为了又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了影响,将比较优势理论的范围拓宽。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将成为主要决定其在网络贸易中的地位,并且国家或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将成为一个国家竞争的基础,同时信息技术以及配套的基础设备将决定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原先由于资金不足造成的弱势可以用信息的优势进行弥补。所以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可以部分的替代其他资源,但我们可以意识到的是,新的挑战也随即产生。

二,使传统的保护贸易政策向新的领域延伸

世界各个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是有很大差别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但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信息基础设备,而且还试图占有所有的信息资源。美国和日本两个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占到了世界信息技术产品出口的1/3,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贸易量占到全部国际信息贸易量的90%至92%。这将形成新的非关税壁垒,将发展中国家排斥在外,更加边缘化了。

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开辟了一个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空间存在为前提的束缚,全球贸易市场以信息网络为纽带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市场全球化的形成。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使得信息跨国界传递和资源共享得以实现,满足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电子商务能够降低交易价格,让那些成本过高或执行困难的交易变得可能。

三、电子商务改变了国际贸易运行机制,促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消费者之间供求链的距离,改变了传统的市场结构,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电子商务增加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通过公司群体网络运作的“虚拟公司”,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虚拟公司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应用与企业生产制造活动相结合,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贴近市场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成本低、快捷等特点使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参与到大的国际贸易中来,开拓国际市场,并且发挥其灵活机动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对跨国公司发展理论的影响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内部联盟的虚拟经营对公司的组织和运作都是一次变革。同时通过非资本参与而联结成的信息网络体,形成了一种新的公司组结构和层次,使跨国公司成为一个较为开放系统。网上经营模糊了原来的地域限制,促进了跨国公司由原先的平面的交易转变为开放化的多维的空间组织。进一步引发了对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更深层次的变革。同时,也使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从传统的“你赢我赢”向着“双赢”的合作型竞争模式演进。

五、对经济一体化理论有新的补充

上一篇:不经意下一篇:体适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