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从掌中开始

2024-05-02

高效从掌中开始(精选九篇)

高效从掌中开始 篇1

一、提问综合化

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与差, 第一个表征是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问题的设计固然十分重要, 但提问也有技巧———要归整, 不能太零碎。

下面是我教《小草和大树》片段, 用实录方式记下了自己的提问, 学生回答用省略号代替:

师:打击不是一次, 是好多次。文章只列了两次。我们先来看第一次。【课件出示, 朗读】“苦苦地等了……训诫她”, 怎么训诫的?【……】

师:默读这段文字, 看你能读懂什么?【……】

师:远不止使她失望, 是什么意思?【……】

师:这就是———【……】

师:因何“远不止使她失望”?【……】

师:缪开萍同学从“原样”体会到骚塞很傲慢。读文章就要抓住最关键的地方来理解。缪开萍读得这样的深入!除了原样退回, 还这样训诫她:“在大自然里, 小草和大树是上帝的安排……”读这些话, 你体会到———【……】

师: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自己读。训诫她———【……】

师:当夏洛蒂打开信看到这段文字, 会怎样想?你想对夏洛蒂说什么?你还想对骚塞说什么?拿出笔来, 把这些内容写在这段话的后面。【……】

师:当她接到这封信, 她沉沦了吗?灰心了吗?放弃了吗?她怎么做?【……】

师:她在钉信的时候怎样想?【……】

师:钉上第一锤, 她想———【……】

师:再钉上一锤子, 她想———【……】

师:再钉上一锤子———【……】

师:读出这段话:她在一阵———【……】

师:早晨醒来, 夏洛蒂首先看信。看到这封信, 她怎样想?【……】

师:晚上休息, 看到这封信———【……】

师:凛冽的寒风中, 寂静的夜里, 夏洛蒂太累了, 想休息, 但是, 猛然抬头, 又看到这封信———【……】

师:这封信在鞭打着她的灵魂!为了自己, 为了妇女, 为了这封信, 要孜孜不倦地努力下去。有一种音乐表达这种生命的力量, 我们来听一听!【播放“第九交响曲”】

这段教学时间是十三分钟。在这样长的时间里, 我共计提问十七次, 平均时间45点88秒。这样多的提问, 加上学生的回答占去的时间, 每个问题实际思考的时间是十分短少的, 有时候学生没有思考就已经开始回答, 答问的效果可想而知。零碎的提问, 加上零碎的思维和表达, 课堂上教师忙个不停, 学生忙个不停———一切忙碌都是信口开河, 课堂效果当然较差。

其实, 可以把以上的提问进行归整综合, 合并为一个主问题, 两个次问题。

主问题:

默读这段文字, 看你能读懂什么?

次问题:

1.你有什么体会?把你体会到的内涵 通过你恰如其分地朗读表达出来;

2. 当她举起锤子狠命地把信钉在床头时, 每一锤子都代表着自己的心情。写下你体会到的每一锤子的内涵。【写完, 交流。】

这样, 这个段落的教学就显得整体化,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充分直面文本, 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思考、朗读、写作和交流。

我在教学《天安门广场》时设计的问题只有两个:

1.天安门广场有哪些建筑物, 请按照课文描述绘制一幅“平面图”, 注意方位准确, 并根据此图做一个导游词;

2. 为什么天安门广场成了全国各族 人民向往的地方?

综合后的问题涵盖的范围大了, 就像给学生一条河流, 可以在里面自由游泳, 经历游泳的过程———思维、表达、实践, 自然效能大增。

二、训练综合化

语文学科的作业是小学所有学科中最多的, 我们所知道的作业有:《补充习题》、《硬笔习字册》、《毛笔习字册》、《练习与测试》、《作文》 (大、小作文各一样) 、《阅读笔记 (采蜜本) 》、《词语抄写本》、《默写作业》、《单元测试题》、课外阅读任务……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十多样。毋庸讳言, 这些训练对于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大有裨益。但是, 从课程的视角看, 这些作业训练会挤占其他学科的的时间, 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这就是语文学科常常受人诟病的主要原因。在影响其他课程的同时, 也在影响着语文课程自身———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在这山一样的作业中湮灭了———语文教学变成低效高耗的代名词。

纵观这些训练项目, 我们会发现, 它们存在一个共性:分科化有余, 综合化不足。同属于语文课程的训练应当归并到一个主题之下:语文素养的综合训练。我们在训练写字时可以训练朗读, 训练词语时可以训练写作, 训练阅读时可以训练朗读和默写。关键是充分运用好教材、和教材配套的《补充习题》等现有资源。

以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说说我的做法:

1.预习训练。

(1) 朗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默读,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对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词典理解;第二遍轻读, 读正确, 尽可能流利;第三遍, 大声读, 做到字正腔圆。

(2) 抄写生字词, 拼音一遍、生字两遍、词语四遍;【说明:生字直接到课文后抄写;词语四遍这样安排:第一个必须先抄写课文中的那个, 后面三个必须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查找后抄写】。

2.课堂训练。

(1) 写习字册。

(2) 朗读:朗读课文, 达到正确、响亮, 尽可能达到有感情的五个层次的第四层【有感情分“五层”, 见《人在语途———关于语文教学的哲思》P198~199:《要注意这个要求的区别性》, 陈志华著, 团结出版社, 2013年1月第一版】。

(3) 理解:理解“刻苦努力、励志”等词语的意思, 并从文中找到具体的描述内容佐证。

(4) 写作:重点学习课文第四、五、六三段, 领悟方法:总分法、比喻法、举例法; 练习写具体:扣住“他画呀, 画呀, 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和“生活十分清苦”两处来延伸想象、丰满内容;片段训练:一个勤奋刻苦的同学。

3.课后训练。

(1) 抄写词义:抄写课后第三题十个词语一遍, 同时查《现代汉语词典》抄写这些词语的意思在《词语抄写本》上。

(2) 词语安家:将课后第三题十个词语自由编写一个故事, 注意:编写的故事须与课文完全不一样, 词语运用准确。

以上训练就是采用综合化策略安排的。每一项训练都指向字词句篇, 指向读写能力。所以, 看起来不多, 但是效能很高。现对《课后训练》略加分析:

“抄写词义”有这些功能:一是对生字词的复习训练———抄写课后第三题十个词语一遍;二是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抄写这些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翻找的过程就是重复训练词语的形、声、义的过程;抄写这些词语的意思, 就是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因为词语生长在课文中, 学生由词语意思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课文内容;抄写的过程就是复习词语书写的过程, 可谓一举三得。

“词语安家”有这些功能:编写故事首先要构思, 这是习作的训练;要把这些词语用在故事中, 这是语言实践, 给定具体情境要求的语言实践;编的故事要与课文完全不一样, 这是对创造的要求;编写的故事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语言建构作品, 具备丰富的个性, 对于学生的品格养成有道德方面的意义。

三、环节综合化

课堂教学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就像上文的提问一样, 教学环节也需要进行整合。否则往往环节零碎, 影响教学效果。这是我听到的《有趣的发现》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

1.复习。

(1) 朗读课文, 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大意;

(2) 复习生词, 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新授。

(1) 导入提问:达尔文有什么的发现?

(2) 朗读课文, 找到描写达尔文发现的内容, 画出来, 四人组内互相读一读。

(3) 口述发现:根据提示完成填空:达尔文发现岛上的虫子要么……要么……

(4) 课中操:【韵律操】《可爱的小白兔》

(5) 理解原因:填空:经过思考, 达尔文明白了:那些翅膀特别大的虫子因为……所以……, 那些翅膀特别小的虫子因为……所以……。用一个词语概括达尔文这是在“__________”【预设答案:研究】

(6) 介绍《物种起源》和达尔文的贡献。

3.巩固。

(1) 现场采访:教师扮演小记者采访小达尔文:你在岛上有什么发现?得到什么结论?

(2) 观察汇报:学生汇报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观察到的内容, 得到什么结论?【提示用上“因为……所以……”句式】

(3) 书写生词:研究【学生说注意点, 教师组织书空和笔画指导】

这堂课教师做了精心设计, 看课堂流程, 丰满而拥挤。教者是想通过这样的环节训练学生朗读、表达、书写、概括等能力。但是, 因为环节较多, 所以, 教学显得烦琐而零碎, 效果明显。其实, 从追求教学高效的目的来考量, 这些环节完全可以综合为以下:

1.复习:开火车读生词, 相机书写“研究”等词语。

2.新授。

(1) 学习重点段。

(a) 听读第二段, 说说:达尔文有什么的发现?

(b) 朗读第二段, 找到描写达尔文发现的内容, 画出来, 四人组内互相读一读。

(c) 口述发现:根据提示完成填空:达尔文发现岛上的虫子要么……要么……,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虫子因为……所以……, 那些翅膀特别小的虫子因为……所以……

(2) 课中操。

现场表演:《大风来了, 快躲》:角色:翅膀特别大的虫子一只、翅膀特别小的虫子一只、翅膀不大不小的虫子三只, 狂风一个 (组) ;背景影视《狂风来了》。表演重点:大风中, 虫子们表现如何?结果如何?

(3) 语言实践:

(a) 观感交流:你看懂了什么?你觉得谁表演得好?谁还需要在哪方面加工提升?

(b) 观众采访:观众采访表演者:为什么这样表演?为什么?

(c) 观后表演:选择另外自由组合的小组来表演, 说说为什么和前面表演的不一样?怎样想的?

(d) 再次采访。

3.巩固:角色扮演。

(1) “达尔文”总结:看到这种情景, 我明白了:岛上的虫子要么……要么……,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虫子因为……所以……, 那些翅膀特别小的虫子因为……所以……

(2) 和达尔文对话:学生向达尔文汇报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观察到的内容和得到的结论, 请达尔文判断正确不正确【提示用上“因为……所以……”句式】

通过综合, 我们可以发现教学环节大大减少, 教学效能大大提高。最值得称道的是“课中操”的设计匠心独运:把单纯的“课中操” (【韵律操】《可爱的小白兔》) 调整为“现场表演:《大风来了, 快躲》”, 这就使得教学环节仅仅扣住教学目标, 显得凝练、高效。

看起来, 与课文的关系不大了, 但是, 那一处不是围绕课文在做文章?

追求课堂高效从教案撰写开始 篇2

追求课堂高效从教案撰写开始

竞业园高效课堂行动与策略研究之六 追求课堂高效从教案撰写开始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与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撰写当然也是一门艺术。大家知道,缺乏创造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老师们在设计教学、撰写教案不仅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还必须与学生实际密切配合,与教学需要结合。作为新课程教师,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不断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在提高的过程中追求教学艺术。提高教案撰写艺术,要从设计艺术、情境艺术、语言艺术、方法艺术、板书艺术、组织艺术、对话艺术、指导艺术、评价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富于个性的、创造性的理想境界。 下面是教案设计与撰写的三点建议: 一是教案撰写要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设计等五个要素进行考虑。在撰写教案前,教师要明确教材背景,如版本、单元、课题、授课班级、授课地点、学生人数、学时等。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教材分析。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理念、主题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做言简意赅的理论描述与分析。 2.学生分析。教师要从全班学生的基本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方面做全方位分析,提出合理建议和设想,尤其是对学习和各方面表现上有差异的学生要作出具体分析。 3.设计理念。教师所坚持的教学理论依据和教育哲学思想是什么,要有清晰的表述。从理论上如何指导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怎样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科教学理念,教案撰写时,都要做清晰的表述。 4.教学要求。要明确对教的要求和对学的要求,教师将支持哪些服务和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一定要清楚表述出来 5.教学目标。必须围绕“三维目标”并将目标具体化、细化。 6.重难点。指本次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内容难于把握,教师要作出明确的指向与简要的分析。 7.关键问题。是指本次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8.教学方法。只对教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的选择和建议,如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9.教学准备。包括硬件准备和软件准备,硬件准备是指本次教学所需要的各类教学用品,包括教学环境的建议;软件是指心理方面、能力方面的内容。 10.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及环节要完整,如教学设计的策略意图等,包括知识点、技能要点和操作步骤。明确教师与学生在什么情境下分别做什么?在教学评价方面,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将过程性评价与阶段终结性评价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 11.课后拓展。即课后作业设计要求,体现层次性,有基本要求、较高要求与个性要化求。 12.板书设计。既有教师设计,也有学生设计,是板书范图总设计。 13.教学反思。任课教师下课后作教学后记、反思及建议,备课时不要先写。 二是在备课内容与教案之间建立有机的衔接,但并不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课程特征、教学实际等进行创新与设计,提高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是教案撰写格式可由老师们自定,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表格,还可以是图解,建议使用实用而又个性化,丰富而又单纯的方式。目前,表格式比较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因为由课程开发中心设计的表格式教案本身对于老师们的教案撰写就有引领作用,对于目前大多数上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老师们来说比较合适。

高效课堂从有效备课开始 篇3

真正备课的“备”的精华之处在于有一个精心准备、逻辑严谨的预设过程.《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只有认真解读新课标, 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 再确定学习目标, 组织教材,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组织教学时才会有既合情又合理的依据, 才能对教学过程做精心“编导”, 为课堂教学中的“导演”打下良好基础 . 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的结构需要有效的预设, 所以真正的备课既要备在眼里、备在心中, 又要备在口中、备在手上

一、备学生———备好学生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学习效果取决于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意志, 激发学习兴趣, 而不再是通过“教书”去传授知识, 也不再是去教学生如何去做. 所以, 教师上课前要思考“如何导”而不再是“如何教”.

1. 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是高效课堂的基石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 问题的提出, 情境的创设, 必须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相吻合, 既不能超出其“最近发展区”, 也不能低估学生的实际水平. 如在备人教版教材“12.3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时可以预设复习人教版“11.3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只有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学生才能够学得了、学得好. 只有学生学得会的知识, 对学生才是适宜的;只有学生学得会的方法, 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2. 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是高效课堂的支柱

课堂参与度能反映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保持较强学习迫切性的程度. 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认知结构和情感状态两个方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在备课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 能否用趣味性的材料、诙谐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2) 能否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 (多媒体、教具等 ) ?

(3) 能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数学游戏 ?

(4) 能否让记忆口诀化 ?

(5) 能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

教师应该设法让学生全面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不仅要有行为参与, 还要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这样就能真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3.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初中学生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的主体, 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功利心较强, 容易有畏难心理, 主要体现为“重做题轻思考”“重分数轻反思”“喜表扬厌批评”“易兴奋难持续”等特点, 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 找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兴奋点, 精讲精练, 由表及里, 才能把思维锻炼贯穿整个课堂. 同时教师要适度运用表扬评价, 让学生体验成功,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使其逐渐爱上数学这样学生就会乐学、爱学, 就能催生课堂的高效.

二、备教材———吃透教材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认真研究各种版本的教材, 用创造、发展的态度去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精选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灵活处理教材, 预设有效问题,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1. 改变教材的线性结构 , 优化教材的顺序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 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所以, 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 需要对教材进行优化, 要把学生的接受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的不同特点, 客观分析教材, 结合授课计划优化教材内容与结构, 灵活改变知识呈现的顺序和方法, 优化教材的内容与结构.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103:

描点法画 函数图像 时的三步 骤是 :1列表 ;2描点3连线. 这里易让学生忽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对后面函数的实际问题的学习是不利的. 所以笔者在备课时改变了教材的线性结构, 把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归纳为四步骤:1确定取值范围;2列表;3描点;4连线.

结合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 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态度去理解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 有时改变教材的顺序, 能让学生少走些弯路, 提高学习的效果.

2. 精心设置有效问题 , 让问题引领教学

认真研究教材, 合理地利用迁移理论, 提出学生能参与的、螺旋上升的问题, 让问题引领教学,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知识点间的归类和迁移, 让知识点之间产生正向的迁移效果.

如在教人教版教材“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预设如下问题组:

问题1如图1, 已知∠B = ∠C = ∠DEF = 90°, E在线段BC上, 且BD = CE, 则ED和EF相等吗? 为什么?

问题2在问题1中, 如果仅有∠B = ∠C = ∠DEF (没有等于90°这个条件) , 如图2, 则结论还成立吗? 为什么?

设置一些阶梯状的问题, 不但可以分层教学,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能更容易入手, 以问题作为主线, 层层深入, 能引领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针对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 改编教材的例题, 增减难度

课本中有些例题的背景比较抽象, 缺乏层次, 把例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改编, 就能夯实基础, 由表及里,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条完整的知识链, 让学生通过典型范例的思路剖析, 牢固掌握基本题型及解题规律.

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P29例3:

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 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 这时增加了乙队, 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 总工程全部完成, 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教材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1/x, 这种设的方法较抽象, 难理解, 解法很难迁移到其他同类型的题目中去, 于是笔者将它改编成:

两个工程队共同参与一项筑路工程, 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 这时增加了乙队, 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 总工程全部完成, 问:

(1) 甲队单独施工需要几个月?

(2) 乙队单独施工需要几个月?

(3) 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

改编例题能使学生有正确的探究方向, 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它是数学规律的合理运用, 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构建数学模型.

4. “批判性 ”地使用教材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 编者既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 又要考虑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同时也要考虑优秀生在数学上能力的提高, 有些内容未必符合实际情况,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抓住本质的、核心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批判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取舍, 丰富其内涵,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P75例2:

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 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 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 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 , 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 .它们离开港口1.5小时后相距30海里. 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 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教材只给出了一种答案 (应该有两种答案) , 所以做课后练习时很多学生也只有一种情况, 误导了学生.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 但并不是简单地使用教材, 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批判性”地使用教材.

5. 预设分层作业

在现代教育体制下, 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均衡分班, 学生的水平就有可能参差不齐, 此时筛选题目,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最适合的题目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可以按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将学生分成三类:基础较差的学生 (A类) 、中等生 (B类) 、学优生 (C类) , A类学生只需完成初级目标;B类学生在完成初级目标的基础上, 争取完成中级目标; 而C类学生则必须在完成初级目标、中级目标的基础上, 争取完成高级目标. 将作业设计成易、中、难三个层次的A, B, C三组. A组:基础提升题, 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 适合A类学生. B组:能力拓展题, 主要是对知识的理解和简单的运用, 适合B类学生. C组:探究创新题, 主要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 适合C类学生. 在教“16.1分式的性质”时可以预设分层作业:

观察下列变形规律:

解答下列问题:

(1) (A) 若n为正整数, 请你猜想

(2) (B) 证明你的猜想结论;

(3) (B) 计算 :

(4) (C) 计算 :

在备课时预设分层作业———优化的弹性作业, 同时鼓励A, B组的学生选作其他组的作业 , 有助于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兴趣, 避免了低效作业, 从而催生了课堂的高效.

三、备教法———妙设教法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备课时教师要考虑数学思想的渗透, 预设教学方法和高效的数学习题, 将解题当做是一种工具———激发学生主观思维的工具,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 课中作业 , 一题一练 , 是课堂高效的开始

在教学中, 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明白, 做题时却无从下手, 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练毛笔字从模仿名家字帖开始, 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每讲完一道例题, 就必须配一道相应的、简单模仿就可以解决的习题, 做到一例一练. 通过模仿能让学生真正在课上有收获, 课后有启发, 让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2. 一题多解, 是课堂高效的延续

一题多解, 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 数学题目看似静态、死板, 其实往往蕴藏着无穷的变化, 这也是数学吸引人的地方.

例 , 如图3, 在△ABC中 , D, E是BC上的两点, 且AB = AC, AD = AE, 证明:BD = CE.图 3

鼓励学生大胆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 每发现一种新方法, 他们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既培养了思维, 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 一题多变, 是课堂高效的提升

一题多变, 能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它能引导学生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 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如在人教版教材“12.3等腰三角形”中,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道变式题:

已知等腰三角 形的底边 长为3, 腰长为5, 则它的周长是___ .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 则它的周长是__.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5, 则它的周长是 __.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1, 一边长为3, 则底边长是__ .

一题多变, 变中有不变, 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内化, 动态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一题多变的教学设计, 既能促进学生的提高, 更能促进教师的提高.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1, 一边长为2, 则底边长是 .

四、结 论

本人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 对所任教的两个班进行实验教学前后的成绩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如下表:

说明:因为p = 0.052 > 0.05, 说明对照班实验前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即实验前后效果不显著, 无成效.

说明:因为p = 0.001 < 0.01, 说明实验班实验前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即实验前后效果显著, 有成效.

说明:经过对实验班及对照班两组实验前后成绩 (学期末市统考交叉改卷) 的统计分析:1实验前两班p = 0.817 >0.05, 没有显著差异性 , 实验前两班水平相当. 2实验后两班自身成绩对照实验前后对照班p = 0.052 > 0.05, 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对照班成绩提高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班p = 0.001 < 0.01,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说明实验班成绩提高非常 显著 . 3实验后两 班成绩对 比发现p = 0.023 <0.05, 说明实验后两班有显著性差异 , 有效备课与传统备课相比, 有效备课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注:原始数据来自学校教导处.)

所以课前的精心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 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思想和教学水平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教师采用的诸如激发兴趣、分层教学、变式训练、媒体辅助等方法是“高效教学”的手段 , 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是检验“高效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 此外, 还必须及时进行教学有效性的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充分地预设能使课堂逐步向“高效”课堂发展, 向课堂要效果, 向课堂要成绩.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在学习中成长, 在实践中发展, 在反思中提高.

摘要:当前很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低, 多数是备课环节出现了问题, 很多教师的备课存在问题, “备学生流于形式, 不能有效地分析学生实际水平;集体备课流于过程, 未能综合集体的智慧, 每年的教案依旧相同;课中作业没针对性, 课后作业全班相同”.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应该在课前精心备课, 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准备和预设, 使备课真正落到实处.这种贯彻课前备好学生、吃透教材、妙设教法, 课中正确引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课后精心有效的反思, 是避免教师低效教学的关键,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备课,预设,有效备课,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从研究物理教学开始的高效教育 篇4

高效和谐教育――从研究物理教学开始

文章摘要:高效和谐教育,是从研究物理教学开始的。好的教学方法,应能提高教学效率,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理解、记忆,及运用所学知识方面的各种问题;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最好能适用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阶段,学生的负担还不能太重。…

当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题海战术已经流行,在此之前,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已介绍进来。我学习了国内外的多种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尝试着别人的先进方法和经验,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国内的条件及教育现状,作深入的思考,想摸索出一套适合国情的好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能提高教学效率,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理解、记忆,及运用所学知识方面的各种问题;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最好能适用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阶段,学生的负担还不能太重。

多少年来,我一直朝这个目标努力着。在此期间,题海战术愈演愈烈,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阻碍国家的发展,也使广大中小学生的负担越来越沉重。

其实,题目千变万化,只是变着法子在考查你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题目数量虽然多如海洋,解题时的思路、方法却非常有限。完全可以用有限来驾驭无限: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把它学懂、学通、学活;解题的思路、方法是有限的,通过训练达到熟练掌握,自如运用,有了这两条就能驾驭看似无限的习题。

本方法经过多年改进,已较为成熟。它不仅具有上述提及的各种长处,还能比题海战术得到更高的考分。

其内容主要有:科学思想、探索教学、智力训练、自学方法、化难为易,和解题规律六个方面。下面展开介绍:

一、科学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缺少科学思想,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这是重要原因之一。要使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这关于创造性的重要思想武器。

科学思想,是指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用到的,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我不是科学家,当初也不知如何搞研究,就从教材内容去推求。经过反复的思考、推断,逐步弄明白:科学家也和常人一样,是通过感觉器官和大脑来认识世界的。他们首先观察到的,是生活或实验时的各种现象。他们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善于观察,能发现一般人易疏忽的变化;善于思考,要找出现象中的规律,并进一步思考其原因、本质;猜想并验证,根据已知的现象,猜想其可能的机理,并设计实验来检验所想是否正确。若想法被证实为正确,就进一步延伸其研究;若原想法被发现有错误,则修正后继续用新的实验检验。

把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拓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从现象到规律,从现象到原因、本质,从研究到应用。

最初的零星发现,通过拓宽、挖深,不断研究,到后来就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了成果,又运用所得的规律、原理,制成机器、仪器等设备,应用于生活、生产、或科研等方面,造福人类。

这些,就是我们急需掌握的科学思想。不仅物理学的研究如此,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基本如此。

教学时,我们应尽可能按“科学思想”来组织教材,把科学思想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掌握它。

二、探索教学

学生学习,所学的是别人的研究成果。人家总结出来的东西,总不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象深刻。要学习效果好,最好由他们自己来研究,让他们自己得到这些结论。如何实施?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我采用了带领学生探索的教法。

不是由教师演绎,更不是灌输,而是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按照科学思想的知识发展顺序,教师提供条件并不断作出提示、启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指点探索的方向,帮助解决他们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让学生去发现“新现象”,带领他们通过实验或理论推导来寻找“新规律”。教师的作用:在课前,设计教学过程;,课上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措施。从开始时的引导甚至示范,逐步变为指导,再变成协助。尽可能让学生动脑筋,由他们自己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做法见教学示例)

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个好方法: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时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还同时学习如何搞研究。由于不断尝到成功的欢乐,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特别的享受。他们不再怕学,而是变得爱学、想学。

三、智力训练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智力,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让学生变聪明,就要让他多思考,而且要学会正确地思考。为此,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尽可能多的训练素材,使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正确训练。

物理课上的智力训练,有学习物理知识时的训练,和解题时的训练。这里先谈学习时的训练,包括观察、思维和实验三个方面。

尽可能用有趣的演示实验来引入课题。对展示的现象,要指出:应看什么部位,为什么要看这里。有无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要学生注意,不能忽略微小的变化。这种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地正确观察,才告一段落。

不仅会观察,还要学生们知道那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对每个演示实验,都要学生明白它表示的物理原理。不能由教师讲述,一定要学生自己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思维锻炼。开始时,不少学生不会想。教师就引导他们想,教他们想,要训练到他们自己会想。

每次训练,智力提高的程度是微小的,经过积累,提高就会变得明显。一般经过几十次的训练,学生的智力就有了质的变化。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和规律。对概念,要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定义这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对规律,要学生弄清: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用这方法求得,为什么要这样实验或推导,这规律的适用范围如何。

学生的水平总是有好有差,教师如何引导、启发,对整体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启发的步子太小,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味道;但是若步子太大,一般学生就跟不上。

为解决这种矛盾,开始时,我先提出跨度较大的问题,但想出办法的学生只能举手示意,不可说出答案。接着缩小跨度,使大部分学生能找到解决办法。他们同样只能举手表示。又再次缩步,基本上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再具体解决该问题。这样,在学生水平不一的情况下,使全班学生都动了脑筋,都学懂了这部分知识。

物理知识的应用实例,在中学教材中的地位一般并不重要,许多教师对它不够重视,我却把它作为训练学生发明、设计能力的素材。

一般是引导学生考虑:所学知识可用在什么领域,作何种具体的用途。或是就某一设备,根据它的功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一步步地把它设计出来。

学生做实验,不能仅照着现成的指令操作一下仪器,而是要求他们根据学习、研究的需要,从提供的器材中选用合适的仪器,自己设计出简单的实验,并自己来操作、完成。

所以,开始做分组实验时,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实现这目的,根据什么原理,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该用哪些仪器,如何组装,哪个量先测,哪些量该后测,最后算出什么量,该用什么形式的表格来记录数据等。

各种仪器,不能光会操作,而要对它有较深入的理解:它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功能,该如何正确操作,为什么要这样。

这样教物理,使学生知识越学越活,能力越来越强,头脑越来越聪明。

四、自学能力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能自学感兴趣或所需的知识,对促进他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也使学生能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觉得应教会他们:提取知识点,多问为什么,能比较相同和不同,及善于寻找知识间内在联系。

学生学习,离不开教科书。一节课文要掌握的知识点,少则二、三点,多至六、七点,其余的文字多数是为它们服务的。在初中,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对课文分不清主次,对概念、规律的文字表述,抓不住要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示例,指导他们学会提取知识点,抓住关键字。

学习要会质疑。前面智力训练时教师启发学生的那些问题,也就是学生自学时应该想到的问题。能够提出问题,又能通过思索、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具有往深处钻研的能力。

比较,是又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相似的东西,容易混淆。通过比较,弄清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不再混淆,理解也更深。

知识本身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不去找出这种联系,完整的知识就成了碎片,觉得既多又杂,难以记住。学会了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仅使所学知识变得系统,易于记忆,而且具备了向广度拓展知识的能力。

为教会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就应作出示范,并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练习。

在教新课时,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根据各种联系拓展学习的内容,并把这种联系明确揭示给学生。在复习时,就可让学生将各部分内容有机联系,编织知识网络。每个单元都这样练习,到后来,学生就善于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并能据此找出拓展知识的方向。

五、化难为易

物理课对不少学生来说,是感到比较难学的。难学,有时是教材难,有时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材太复杂,可以将其分解。先将每个部分弄清楚,再解决整体问题就不难。

如教抽水机,可分为三部分:阀门、活塞、手柄。先让学生弄清阀门的作用。它朝哪边开,怎样会开,怎样会关。再弄清活塞上下运动时,两边压强有无变化,怎样变化,它对阀门的开关有无影响。接着看手柄揿动时,活塞将如何运动。这三部分都清楚后,学生对抽水机的整个工作过程及其原理的理解就变得很容易了。

教材比较抽象时,可用相似的比较形象的事物帮助理解。

如教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时,可让学生回想分子扩散现象的实验:当红墨水滴入烧杯中,可看到红色在扩散,杯中水却并不流动。这时极易理解:水分子的扩散并不引起水的流动,。借此为桥梁,就容易理解电荷的无规则运动不会产生导线中的电流。

当教材缺少某些台阶时,就应设法补上。如教凸透镜成像时,就必需补充:“物距增大或缩小时,将引起像距怎样复化”以及“像物高之比与像物距之比间的关系”。否则,许多学生在解相关习题时,就会感到非常困难。

物理现象本身是复杂的,为了减少初学者的困难,中学物理,特别是初中物理,作了相当程度的简化。如:力学中一般不考虑物体的大小,不计空气阻力。热学中物体的温度应是均匀的,一般不考虑热量损失。电学中不考虑电源的内电阻,不考虑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等。所以,有些问题按中学物理思考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如果我们不把这个背景告诉学生,就会造成困惑,特别是成绩较好学生的困惑。

所以,上述简化处理的背景应向学生讲清楚。遇到相关问题时点明一下,可以大大减少“题目虽会做,脑子仍糊涂”的现象。

有时教材并不难,某些学生却感到困难。有不少是因为忘记了相关的预备知识。

知识是连贯的,前面未学好,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我们在教学时若把有关的物理、数学方面预备知识交代一下,就减少了那些基础不札实者的听课困难。

困难减少了,能使更多的学生对物理感兴趣。

六、解题规律

任何事物皆有规律,掌握了规律,做事就易于成功。解题也有规律,掌握了解题规律,就无须把所有习题一一加以演练。即使是从未见过的新题,也能找出解决的办法。

解题规律,就是解题时经常用到的思路、方法。通过总结、归纳,我发现主要有下列这些:

把题目从文字变为头脑中的图象。弄清题目中有哪几个物体,发生了什么现象,涉及到哪些量。量与量之间有何种关系(相等的量与不变的量往往尤为重要)。把题目中的条件与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思考,选出适用的规律。以一个或几个物体作对象,在统一单位后,将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建立某种联系:用公式算,用比例法解,或立方程组。高中还较常用作图或利用图像来解。

较复杂的题,可设法简化:从“已知”推想“可知”,从“求解目标”想到“需知条件”来缩小题目的跨度;或将题目分解为几个部分,化繁为简;有时从“已知条件多,未知因素最少”处先打开个突破口;有的则将一个复杂过程等效处理为两个简单过程等。

上述规律,是我自己先解一些难题,然后回顾是怎样想出解法,来逐步总结的。前后共花了几年的时间。我希望总结的规律能普遍适用:适用于物理学的各个部分,各种习题;适用于初中、高中、大学各个阶段。尽量使它能适应其他各学科。适用的范围越大,其价值就越高。

通过总结,我自己解难题的能力也有提高。学生掌握了它,解题的本领就更是大幅上升。

这些规律,如果只是向学生介绍,而不作任何训练,大部分人仍不能掌握、运用。要使它发挥作用,必需要对学生进行训练。

训练的方法是: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就提示他按上述规律来思考。开始时,题目不能太难,提示也只是其中的一点、二点。根据题目的内容选择适合的内容,一般采用问题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

如:根据这个已知条件,通过推理,你可以知道什么?要求出这个,你需要知道什么?同时将有关规律用简略形式写出:已知---可知,所求―-需知。

通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迅速提高。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是智力的提高。一般经过约二十课时的训练,就有显著的进步。随着他们掌握的规律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头脑就变得越来越聪明。到后来,就很少有题目能难住他们了。

当然,他们必需对所学知识能正确理解并熟练掌握,他们必需有高度熟练的基本技能,他们必需从解题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

我的教学实践,已使不少本来较优秀的学生变得出类拔萃,使更多的原来属于差生的学生,逐步变为及格、良好,甚至有不少达到优秀的水平。

让语文高效课堂从“头”开始 篇5

一、利用课题巧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篇课文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文章的题目, 苏教版教材很多课文的题目就很有趣味性, 教师如果在学生接触课文的初始, 能先让学生来关注一下课题, 寻找一下课题的兴趣点, 利用兴趣点来激发学习兴趣,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苏教版第十册第六课《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 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发掘它的兴趣点, 我是这样来设计导入的:在我们生活中, 经常会发现两个人长得差不多, 很相像, 我们常常把这两个人叫什么? (双胞胎、孪生兄弟、孪生姐妹) 孪生兄弟、 (姐妹) 哪些方面长得相像呢? (个头、胖瘦、肤色、长相、说话声音、性格爱好、动作) 天生的长得差不多的, 我们才会成“孪生兄弟”或者“孪生姐妹”的。说“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是因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导入, 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为学习下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又如,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 曾看过有的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些年, 有一次进行超短小说竞赛, 一位作家只写了一个字, 居然获得了一等奖, 你们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字?让我告诉大家:网 (板书) 。也许大家现在还不能理解这篇小说的意义, 以后可能会明白的。不过,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却与“网”关联。先说说你们见过哪些网?

第一步:引导大家说出所知道的网:丝网、拖网 (捕鱼的网) ;罗网、罩网 (捉鸟的网) ———绳线织成的网;蜘蛛网、电网、水网———像网一样的东西;关系网、人情网———比喻意义上的网……

第二步:说出新鲜的网———国际互联网

通过一个“网”字完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两例是通过师生谈话来激发学生兴趣的, 其实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例如, 三年级的《西湖》一课, 在导入新课前, 首先利用课件展示西湖的迷人风光, 让学生随着展示, 进入西湖美丽神奇的湖光山色之中, 领略自然创造的奇迹。随后, 让学生敞开心扉说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 教师乘势导入新课。

二、利用课题巧设疑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上课就要设法创造条件, 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当学生学习上有了理解的困惑, 有了探究的的欲望, 这时学生学习效果是最佳的, 于是文章的题目就为我们提供了设疑的机会。

例如, 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教材《黄河的主人》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黄河那惊涛澎湃, 波涛滚滚, 九曲回肠, 奔流不息的宏大场面。然后提问:“主人”是什么意思?待学生理解了“主人”意思后, 再让学生读读课题, 引发思考, 学生自然就会问:谁是黄河的主人?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有什么本领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学生有了一连串的疑问再引导学生读书, 这已是水道渠成, 顺理成章了。

又如, 二年级课文《有趣的发现》揭示课题后, 教师就可以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有可能会问: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有趣在哪儿?是谁发现的?等学生有了这一连串的问题之后,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学生自然而然被文题领进了文章中去。

再如, 《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 在学生弄懂“脱险”意思之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疑, 看到这个题目, 你想知道什么?接下来, 就会出现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小稻秧它不是人怎么会有危险呢?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最后脱险了吗?它是怎么脱险的?通过这几个问题, 学生便有了学习的动机与欲望, 教师趁势利用孩子们的这个学习欲望实施我们的教学目标计划就会显得比较轻松了。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因此,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利用好课题, 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样就会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课题巧猜测

提到“猜测”, 大家很可能想到这与数学有关, 其实猜测能力语文教学也可以培养。曾记得高万同老师说过一句话“文题猜测能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的, 有很多课题就可以让学生猜一猜。

例如, 在教学《碧螺春》一课时, 我把“碧螺春”三个字一笔一画地写在黑板中央, 同时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和他们一起“品味”这名茶, 而后我让学生们轻声读这三个字, 看能否从这三个字上读出什么来。很快, 学生的手举起来了。有的说“春”, 从“春”上可以想到春天, 大概这时候的茶是最新鲜的;有的说“碧”, “碧”是绿, 可以看出茶的颜色;有的谈到了“螺”, 但我们这个地方的同学没有见过“螺”是什么样的, 所以在猜测上会有误差, 但这是允许的, 毕竟这是猜测。所有这些猜想对不对呢?我再鼓励学生打开课本, 认真地把课文读一读, 找出具体的内容验证一下他们的大胆猜测。

又如, 教学《青蛙看海》这一课, 在揭题后, 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青蛙生活在池塘里, 怎么能看到海呢?青蛙看到海了吗?接着教师追问:你认为青蛙看到海了吗?它又是怎样看到大海的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猜一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对文题的理解能力与猜测能力。

四、利用课题巧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很强, 其实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也是很紧密的, 这里我只从课题内容之间的联系简单说一说。

例如, 在三年级我们学习了《煮书》这篇课文, 详细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 读熟读透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在五、六年级教材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介绍读书方法的文章, 如:《精读与泛读》《读书莫放“拦路虎”》《读书要有选择》《养成读报的习惯》等, 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 教师就要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读书的文章, 再来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这样就能前后联系, 不会顾此失彼。

又如, 写景的文章, 我们可以上下关联;描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可以上下关联……其实细心的老师都会发现到这一点。

构建高效课堂从转变角色开始 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教学,角色转变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每位老师显然都在努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效果,自是一样课堂别样精彩,各有各的特色,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到作业的设置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语文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样的课也暴露了我们平时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现在都在提倡高效课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算是高效的?怎样达到高效?……我觉得要实现一堂高效的课应该从教师本身的改变开始。

一、纡尊降贵,给自己重新定位

《礼记·学记》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说:“汝在,回何敢死?”可见颜回对老师是又畏怕又爱敬的。但是师道尊严在历史长河中也曾沉淀在泥沙里,隐藏于暗夜中几经沉浮,人们对老师的态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对此,教师除了感慨之外,也明白无论怎样都要向前看,想想如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适应新的教育形式,纡尊降贵也未为不可。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

当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的区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可持续性发展。这要求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不断认识自己的角色,更新自己的角色,敢于承担突破传统的重担,超越自我,挑战陈式。当代语文教学还有一个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更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人文精神,所以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路人,而且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的服务者,更是教学资源的发掘者。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看清形势,调整自我,实现角色更新。

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学”者、“思”者、“听”者、“参与”者,不简单做传道、授业的教书匠。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首先想到的都应是:自己的教学是激发还是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是激活还是禁锢学生思维;是促进还是限制学生发展。

二、收放自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课堂就是一个个的教学平台,教师要做的其实就是利用好这个平台,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于不知不觉中创造生成。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课,他的课有个特点:容量大。前半节课,教师还能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后半节教师讲解的就太多了,内容理完了,学生学到的东西却寥寥。教师太注重自己的思考了,按自己的意思左右学生,硬要学生接受许多知识。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合适。

实际上教师的文学素养再高,知识积累再多,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这往往会欲速不达。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担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所以把自己看作是课堂的主导者,一切从自己的意志出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预先的答案,学习方式是教师选,学习过程是教师控,忽视了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劳累,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还有一节辨析病句课,老师准备的资料太多,层次感不强,思路不够清晰,有头大身轻的感觉。学生本来是要从高考病句典型例句中了解病句的类型,寻找到解决病句题的方法,不是做高考题,因而不妨大胆舍弃。例题引路精选为好,方法介绍透彻为好。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在大量的查阅资料进行备课的同时,就要明确这节课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而不仅仅是我要教什么。即便精心备好了课,有时又难免遇到突发事件,学生的信息是个变数,所以优秀的教师是能通观全局、收放自如的引导者。

关注学生的收获与变化,教师要学会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或最终归宿是学生学得怎么样。是否把教学的“力”作用在学生身上,作用多少,这实际就是一个教“教”起来与学生学起来的问题,教还是学,教了多少,学了多少。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课堂上学得怎么样。把课堂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活动,学生收获了多少,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在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上有了哪些变化。学生的收获越多,变化越大,课堂的效率无疑就越高。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教学相长也。

此外,语文教师也要有书生意气,不俗气,没有市侩气。要加强自身文学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

陈如平专家说:“教师不应是园丁(剪枝修叶、扼杀个性)、不是春蚕(作茧自缚)、不是蜡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应该是‘阳光’,要先让自己的心年轻起来,快乐起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带着微笑和童心告诉学生: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高效英语课堂教学从有效提问开始 篇7

(1) 层次性不明显, 没有梯度, 难易不适中。有些教师在上阅读课第一课时, 刚读完一遍就问一些较难的、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如: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passage?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冷场, 浪费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

(2) 假问题比较多。假问题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听课中, 时常有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提问的数量、课堂的热烈气氛, 会问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如PPT上呈现一幅图片, 教师问:Is she a girl?Is she playing volleyball?如果换成What is the girl doing?效果会更好。

(3) 问题提出之后,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在听课中时常发现有些教师问题刚问完, 就忙着找学生回答, 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提问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提问的目的也达不到, 同时还会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 降低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4) 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及时给出合理的正面反馈。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就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 把学生“晾”在一边。还有的教师无论学生回答的结果如何都会说“Good”, 这似乎是教师的口头禅, 而非对学生的评价。

2.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

(1) 有效提问, 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平时上课中, 教师经常发现有些难题刚出来时, 学生一脸茫然, 不知所措, 可是当教师用巧妙一问进行点拨时, 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有效提问, 可以检测课堂效果和巩固课堂知识。每节课开始, 大部分教师会通过提问复习学过的知识, 而通过学生的回答,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也可以通过有效提问, 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根据检测结果, 教师能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度、补充原先课堂设计的不足。通过回答问题, 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并明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有效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常有这样的体会, 刚上课时, 学生很难安静下来并融入课堂。可如果教师这时提些问题复习学过的知识,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快集中起来。这样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不打乱教学进程, 同时还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3.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和水平是制约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初中生正经历着智力发展由不成熟到成熟, 由不完善到完善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急于求成, 要有序开展, 尤其是面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 一定要安排好出场顺序, 否则会出现课堂冷场。

(2) 启发诱导, 拓展学生思维, 实现课堂真交际。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既要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努力为课堂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

(3) 提问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候答时间。充分的候答时间是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个保证。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 教师提出问题后, 至少要给学生5秒左右的思考时间, 有些难的问题甚至要更长时间,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问, 学生才能给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 同时也才能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实现高效课堂。

(4) 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且有针对性的评价, 并以鼓励为主。研究表明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 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接受信息快。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受表扬与成绩成正比例,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说教师的表扬激励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售后服务”。

总之, 有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效课堂, 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改变落后的课堂提问方法, 多学习、多反思, 努力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水平, 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摘要:高效的课堂, 离不开有效的提问。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节课堂气氛, 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本文主要从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作用以及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三个方面探索科学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 以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马立芹.浅谈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J].英语新世纪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 2012 (3) .

高效从掌中开始 篇8

一、注重积累, 奠定教学语言艺术的基础

历史教师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既可以更准确地传递出历史知识, 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让学生豁然开朗的同时, 还能展示出历史教师自身的才华、魅力。不过, 高中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不是单纯的技巧, 而是一项综合素质, 需要长期的积累, 其培养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汲取丰富的知识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庞杂, 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除了知晓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 还应懂得一点文学、地理、哲学、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知识。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深厚文化功底的历史教师在授课时才可以将各类知识信手拈来。要做到这点, 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2. 重视动作和表情的运用

课堂教学语言应规范科学、精炼准确和生动幽默, 这样才可以把所讲的内容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 教师还要充分借助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传递信息。有研究者认为, 在谈话中, 70%的信息是通过双方的声音、表情来传递的, 只有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本身获得的。所以, 成功的演讲都需要恰当的动作和表情来配合, 成功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3. 掌握与学生交流的技巧

教师如果掌握了与学生交流的技巧,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 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打开思路, 激发学习兴趣。比如, 为了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有经验的教师会用“谁来争取这个机会”“谁来试一试”“谁还有不同的观点”“谁还有更好的办法”等教学语言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的研讨之中。

二、情理交融, 增强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

有关研究表明, 情感性的语言比单纯的理论性语言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这启示我们, 高中历史教师要学会运用语言技巧, 让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更顺畅, 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1. 言中有情, 运用真情打动学生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一般来说, 学生刚开始与教师接触时, 感情不深, 毕竟从陌生到熟悉需要个过程。语言是情感的载体, 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语言自然会充满真挚的感情。而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爱心和期望时, 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从而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

2. 言中含理, 用相关史实激励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 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崇高历史使命。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历史典故给学生阐明其中的道理, 特别是要通过介绍历史伟人不懈奋斗的事迹来激励学生, 这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启发教育作用。

三、灵活运用, 发挥教学语言艺术的潜力

高中历史教师运用教学语言时, 需要根据上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教学意图而有所不同,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1. 课堂导入、讲解、结束环节的恰当处理

每一节课总有几个环节的教学是比较关键的, 比如在课堂的导入、讲解和结束这三个环节, 教师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在导入环节, 教学语言必须简明扼要且具有启发性, 既要做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本环节的教学语言不能占用过长时间, 否则就会使课堂主次不分, 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环节, 教师必须运用形象、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 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 用严密的逻辑和科学的思维指导教学语言, 不能信口开河。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结束语不仅要精炼准确, 而且要高度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近代物理学的革命者和奠基人》 (人民版, 下同) 这一课为例, 结束语可这样说:“托勒密创造了一个‘宇宙’, 维持了1400多年;牛顿也创造了一个‘宇宙’, 维持了300多年;爱因斯坦又创造了一个‘宇宙’, 你们说它还能维持多久?这需要同学们的努力, 无限的未知科技世界需要你们去揭开谜底, 你们准备好了吗?”这段话画龙点睛, 激发了学生探究世界奥秘的求知欲, 达到“课已尽, 趣未尽”的效果。

2. 教学语言应简单化、生动化

历史学科由于它的“过去性”的特点, 决定了历史不能实验和直接观察, 学习历史只能靠想象, 学生容易产生无从感知教材的困惑。因此, 恰当地运用教学语言, 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需要教师把复杂的事情通过语言让它简单化, 把枯燥的内容通过语言生动化。

首先, 把复杂的事情通过语言让它简单化。化繁为简主要有四个途径: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例如, 在学习《百家争鸣》这一节内容时, 学生对各家的思想分得不太清楚, 这时, 教师可以用概括化、对比化的语言加以总结:“墨家关注社会, 留下了社会理想, 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 留下了人生追求, 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 留下了治国理念, 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 留下了核心价值, 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另外, 对这一节的内容也可以概括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 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 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 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其次, 把枯燥的内容通过语言生动化。有不少高中生觉得“历史课难学”, 原因是他们认为, 历史课变成了对一大堆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固定形式的分析。这说明并非历史内容本身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关键在于教师怎样组织课堂教学语言去讲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 对教学内容既要趣说, 又要妙说。只有将生动的语言运用于教学, 才能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驱散其厌学情绪, 培养其学习兴趣。同样以《百家争鸣》这一节内容为例, 在介绍孔子时, 我们可以这样介绍:“孔子如果活到今天, 以他的名气, 肯定会上‘百家讲坛’, 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弟子三千, 孔子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 此外还有编制外的……”生动有趣的语言以其形象、生动在激起学生乐趣的同时, 也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

高效从掌中开始 篇9

2011年11月8日, 我参加了永春县2011年省级名师“送培下乡”活动, 与省里来的名师同上《心声》这堂课,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安排这堂课的:

一、读一读, 倾听心声

1. 默读课文,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文章主要表现了谁的心声?———李京京的心声

(2) 表现了什么心声?———想朗读课文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语句。

(1) 老师举例示范。

(2) 学生浏览课文, 找相关语段、语句。

(3)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使用的描写方法。

(3)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声?找相关语段、语句。

很喜欢———很像很像———想吐露感情

二、议一议, 解读心声

1. 结合人物所处环境, 探究“心声”的含义:

学生浏览课文, 找相关语段、语句, 回答以下问题:

(1) 回到城里后, 爸爸妈妈对他怎样?

———总吵架、总打他

(2) 在学校里, 他过得开不开心?

———同学们:嘲笑、讽刺

老师:干脆地拒绝

(3) 在乡下和爷爷、妮儿过着怎样的生活?

———幸福、快乐

2. 师生共同归纳出“心声”的两层含义。

(1) 渴望朗读课文

渴望父母和谐, 家庭温暖;

渴望得到同学的理解和尊重;

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公平对待。

(2) 表达内心情感的愿望

三、写一写, 倾诉心声

你是否也有象李京京这样很想表达出来的心声, 那是什么样的心声?写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心声》是语文版七年级 (上) 教材第四单元 (即小说单元) 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就是:预习课文———导入新课———识字释词———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但是本文的篇幅较长, 且又是自读课, 在一节课的短短的时间内, 如果对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一条一条地分析, 必会搞得支离破碎, 学生毫无兴趣, 而且还没触到冰山一角, 小说中的许多妙点尚未领略就匆匆结束了。学生只停留在情节或文字表面, 不知课文底下有什么, 更不要谈对语言的品味。但若能抓住一点深入挖掘, 以点带面展开整体性的阅读分析, 就可收到长文短教, 省时高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启学生心智, 发展思维的良好效果。因此, 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方案:抓住学生看到题目即会感兴趣的东西, 以“心声”为主线, 主要解决这几个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心声?什么样的心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声?在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学生浓浓的兴趣中欣赏完了这篇长长的小说。

使这堂课成为高效课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我处理好了“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这几个问题。教师要能做到根据教学实际, 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加工、组织, 主动优化教材内容, 才能让教材充分地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我摒弃了识字释词、复述故事情节等内容, 将教学重点定为:以“心声”为主线, 弄清“心声”的含义及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其次, 处理好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的内在关系。根据课的类型决定采取哪些教学环节, 组织何种类型的教学结构。对传统课堂模式加以改革, 进行创新。在这堂课中, 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定为:读一读, 倾听心声———议一议, 解读心声———写一写, 倾诉心声。因此,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清晰, 课堂结构紧凑而突出。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也更多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 引导学生实践、激励学生创造,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晋城煤矿区下一篇:蔬菜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