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2024-05-01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精选十篇)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篇1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 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 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讲述或设问, 直接点题导入新课。例如, 在学习“弧度制”时,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 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 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

二、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 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 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 (新课内容) 相关的旧知识 (学生己学过的知识) , 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围绕新课主题设问, 让学生思考, 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 在学习“反函数”时, 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 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等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结点, 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 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 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 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解答问题, 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 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 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 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 在学习“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 教师出示问题:“成立吗?”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说:“成立, 因为……”;有的说:“不行……”。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代入第一个式子成立, 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取的角太特殊了, 不信让α=β=45°试试, 大多同学认可后一位同学的说法, 就连刚才同意第一位同学观点的学生也倒向了后者。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那么到底等于什么呢?它与α、β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 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 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 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 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 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 并善于引导, 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悬念导入法

所谓悬念, 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对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 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 或展示矛盾, 或让人迷惑不解, 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 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 尽快知道究竟, 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 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例如, “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 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 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 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 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 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 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 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 形成悬念,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 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恰当适度。不悬, 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 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 自始至终围绕问题, 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 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五、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 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 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 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又突出中心或主题, 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 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 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例如, “三垂线定理”的教学, 教师直接板书课题, 然后针对课题逐字分析:“三垂线”三个字告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三条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边画图边从图中抽象出三条直线的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

此法运用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 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 必须精心设计, 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 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六、类比导入法 (同中求异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 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 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 “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 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类比导入, 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 联系旧知, 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的知识的各个侧面, 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 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 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七、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 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 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

例如, 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 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思考题:如何求下列和?

(1) 前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_____;

(2) 前n个奇数的和:1+3+5+…+ (2n-1) =______;

(3) 前n个偶数的和:2+4+6+…+2n=______。

这三道小题, 若第 (1) 题可以勉强解决的话, (2) (3) 两道则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 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有了强烈的认知欲望后, 此时再开始学习, 则恰到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 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既可有笔答题, 也可有口答题, 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八、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 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探究奥妙的愿望,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教学则可以借助实验演示数学知识的应用。它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数学现象, 围绕新课主题设问, 让学生思考, 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例如, 在学习“棱柱与棱锥的体积”时, 可以这样导入:首先, 教师取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与三棱锥模具各一个, 通过“装水实验”, 让学生观察棱柱与棱锥体积的关系,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各种等底等高的棱锥与棱柱体积的关系, 从而引入课题。

九、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它的设计思路:先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 利用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动学生, 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最后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 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杨辉三角”, 并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进而导入新课。

十、电教导入法

电教导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 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幻灯、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时, 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三维动画模拟动态的多米诺骨牌的推倒过程, 创设数学归纳法的问题情境, 使抽象的数学现象及其规律变的形象直观、趣味横生, 此时引入新课迎合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篇2

语文在目前高中各学科的地位,虽然说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在实际中学生却不是这样重要,在学生和其他的学科的老师看来,语文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多少是不必论的,学习时间也是不必多考虑,反正多学少学,学多学少,考出来的成绩是一样的。以前语文教学也是经常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零零碎碎,教学上只重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学语文。这里面有教师、学生等因素,也有教法、课堂效益等原因。语文学科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是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现在是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教学中觉得,在上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上语文课。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这段时间的听课所得,略列举如下:

一、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

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教《孔雀东南飞》时,又让学生去找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提前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注意,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影视导入。

学生对影视还是很喜爱的,对于一些影视剧,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与三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上到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因为这是写二战时纳粹对对待战俘所犯的罪恶,所以我先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电影导入。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美丽人生》、《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通过学生去了解这些电影,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为什么在奥斯维辛会“没有”新闻。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内容,放在教室电脑中,学生有时间去看。学生用五六分钟看完之后,我上课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了解曹操的为人,同时也知道了诗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忧伤的、用来吟唱的文体,而忧的正是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统天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了。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对联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所以我就考虑让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动起来,其中就是让学生要自己走进课文,而写对联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最好方法。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学生从小就熟悉,但却不理解,认为这是很难的。但教过必修一的“梳理探究”中的“奇妙的对联”后,又明确对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前几年高考福建卷有考过,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了,很想自己来对对子。当我教到必修二的《孔雀东南飞》时,就提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去读课文,我写了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对,学生对出很多内容,甚至对到现代革命追求精神。我就从内容相对、意义相关、句式、平仄等角度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修改,挑出对得工整的对子。在教到《兰亭集序》的第二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写一副对联,这次不是对对子了。学生先是慌了。但当我写出上联:“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让学生想该怎样写下联后,我写出了下联:“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这一下,就让发现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写的,于是兴趣就来了,很快从文章中摘出了对仗的句子,自己整合一下就成了对联了。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能先写出上联或下联让学生来对对子,以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理解知识内容。如《药》的对联是“治痨病小栓吃人血黄泉丧命群众愚昧落后 ;闹革命夏瑜丢性命刑场就义清府凶残暴虐。”《项链》的对联是“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十年艰辛悲剧实闹剧。”通过这些对联的练习,促进学生去理解课文,概括内容,用对联来提高仿写的能力。

三、高考作文导入。

学生经常为写作文没有材料而愁,其实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素材。高考中也是常见到利用文本为材料来写作文的。如教到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去看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精选:《孔雀东南飞》新传。学生会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论。在教到苏轼的《赤壁赋》时,我让学生提前了解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最后还给学生看了当年优卷的作文《苏轼的赤壁》。教到《离骚》时,因高考作文中常常可以屈原的影子,所以我先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找出有关屈原的作文,特别是2002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考生写的《给屈公的一封信》。当教到《红楼梦》单元时,无论是《林黛玉进贾府》,还是《抄检大观园》《诉肺腑》等课文,都可以从高考作文导入,如可参考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以“薛宝钗”为题的作文。这样,通过这些优秀高考作文,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对态度,让学生明白优秀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写的。但这点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去准备,且导入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学习。

四、新闻时事导入。

这一导入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代发生的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如我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根据当时正好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返回,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正好安排在10月17日上课,而这一天当时正好是“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而当时有人写了诗,来突出一“返”一“归”,因为这天正是巴金逝世的日子,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又能够突出两大事件。

五、学科渗透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的知识是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这是其它学科无法表现的。而我在教学上,也能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导入。如在教《短歌行》时,我在投影上打出了“Speak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时,让学生翻译,学生有的还在琢磨,有的已经译了出来,就激动地说“说曹操,曹操到”,其他学生也马上反映过来,我借问:“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刘备或者孙权?”由此导入对曹操为人的认识。在教《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利用英文版的演讲

“I have a dream”导入,让学生感觉译文与原文的不同。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都是语言教学。而在教《兰亭集序》时,则从高一年的美术课导入,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可能把火箭升空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只要能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姻,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故事导入、悬念导入、图示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等。总之,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在课前偶然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上一节课的一个亮点,都可以作为课堂的精彩导入,因为新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视课堂生成的教学,只要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有一些闪光点,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教学。课堂生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只要细心观察,可以用它来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它必须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还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即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导入的时间,不能占太多的时间而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篇3

⑴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

⑵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

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⑶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教师出示问题:“成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成立,因为……”;有的说:“不行……”。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代入第一个式子成立,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取的角太特殊了,不信让α=β=45°试试,大多同学认可后一位同学的说法,就连刚才同意第一位同学观点的学生也倒向了后者。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等于什么呢?它与α、β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⑷悬念导入法

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⑸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

例如:?“三垂线定理”的教学,教师直接板书课题,然后针对课题逐字分析:“三垂线”三个字告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三条线之间的关系,教师边画图边从图中抽象出三条直线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

此法运用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⑹类比导入法(同中求异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类比导入,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的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⑺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

例如学习?“等差數列前N项和”时,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

思考题:如何求下列和?

①前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____________;

②前n个奇数的和:1+3+5+…+(2n-1)=______________;

③前n个偶数的和:2+4+6+…+2n=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道小题,若第一题可以勉强解决的话,?2、3两道则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了,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有了强烈的认知欲望,此时开始学习恰到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题,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浅析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技巧 篇4

1. 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最常被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历史教材往往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 每个章节间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采用复习导入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的旧知识, 而且能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内容上, 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习惯。例如, 对“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课, 我以“中国在近代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复习列强入侵中国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危害。通过复习穿线的方式, 对新旧知识点有效地进行衔接。不足之处在于, 复习导入难免会出现枯燥、没有新鲜感的情况。

2. 故事导入法

历史学科本身涵盖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历史典故, 如果对这些故事进行精心节选, 在课前讲给学生们听, 马上便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快速把他们从被动的学习氛围中拉出来。例如, 讲到“辛亥革命”这节课时,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孙中山的个人生平, “孙中山一生有三样最爱的事物, 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学生的兴奋劲马上就起来了, 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我顺势娓娓道来, “孙中山一生当中最爱的是‘woman’, 男人嘛, 都爱美女。”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他第二热爱的就是他的事业‘revolution’——革命;第三是‘book’。”最后, 我将故事引入到新课上,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革命事业——辛亥革命。通过简短的故事将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新鲜生动了, 教师便可趁热打铁, 顺利开展新课了。

3. 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简单明了, 针对性强, 比苍白的文字更能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 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这节课, 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凯撒大帝的剧照, 让学生猜人物, 然后再介绍凯撒大帝与中国丝绸的故事, 以展现西方对古代东方的丝绸和瓷器的痴迷, 由丝绸之路引入新课内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这种导入法短小精悍, 更容易带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

4. 联系生活导入法

人们常常认为历史学科是陈旧知识的汇总, 其实历史也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 联系生活导入法就起到这样的作用。讲到“美国1787年宪法”的时候, 我结合当时的时事热点——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以此来进行导入, 我向学生们介绍:奥巴马在宣读就职演说的过程中, 由于紧张, 第一次宣读时读错了几个单词, 看似不大的问题, 美国总统却被要求再次进行精准无误的宣誓。不过是一段文字, 为何美国人如此重视?要知道这段文字出自“美国1787年宪法”啊。为何这部宪法对美国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共同学习, 探寻其中的奥秘。学生们听完后除了惊讶, 更多的是好奇, 从他们的眼神中, 我已经感受到他们想要马上听新课的迫切心情了。

5. 影视资料导入法

影视资料导入比图片导入更加直观、立体, 让历史变得鲜活有生命, 生动的画面与音效, 能彻底把学生拉到课堂中来。讲到“抗日战争”时, 我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原始影像资料, 配合庄重的解说,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这样不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带着一腔热血学习新课。

6. 歌曲导入法

用歌曲作为开场白, 利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讲“抗日战争”这一课时, 我曾采用多种导入方式作为开场白, 涉及“九一八事变”这段历史时,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 低沉悲壮的旋律萦绕在耳畔, 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到这段历史情境中, 使学生感受到在国破家亡时东北人民的悲伤与哀婉。最后, 在学生们满腔爱国热情的冲击下, 我们开始新课。

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没有固定模式, 可以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善于思考和发现, 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多变地设计课堂导入, 一定会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要: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尤其是对于传统枯燥的历史课堂, 其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所以, 要完成高效的教学任务, 教师更应该重视历史课的课堂导入。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导入

参考文献

[1]何鉴明.关于历史备课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 2004 (8) .

探究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技巧 篇5

李瑞军安阳市电子信息学校河南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

2.重提问而轻反馈。

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

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数学课堂提问中的心理分析

1.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的心理对课堂提问的影响学生由于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的影响,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反馈方面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状态。

四、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篇6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导入的方法。

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就是直接阐述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程序,点明本节课所讲的课题以及问题的重点,这种导入法的优点是开门见山,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能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一课,在导入时,我直接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梯形实物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生很快的就认出梯形来。此时,我又问,你们想知道关于梯形的哪些知识呢,学生立马回答说:“平行四边形有底和高,我想知道梯形有没有这些?”于是我回答说:“当然有啦,不过和平行四边形底与高有一些不同,你们想知道吗?”这种直接导入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二、以旧知引新知式导入

数学学科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为桥梁,巧妙导入,不断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陌生,难又不十分难,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遇到一个卖西瓜的商贩,望着那西瓜,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商贩说:“要吃西瓜可以,但我得先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西瓜说:“四个西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猪八戒很快答出。又问:“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八戒回答说:“半个”。再追问“那么半个怎么用数表示呢?”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思起于疑,设疑作为学习的先导,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应经常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导入新课,避免了平铺直叙之弊,又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趣题:小明今年9岁,他哥哥小军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小军今年几岁?有的学生顺口答到:“3岁”。但一想不对,小明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疑云骤起。就在这时,教师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解答这个问题,到时看谁能正确地回答出来,以此引出新课。

四、用生动的实例创设情境导入

巧设情境(故事、游戏、表演、竞赛等)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学生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这样就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境界。

如在“相遇问题”教学时,先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一个在左侧,一个在右侧,两人相距有一定的距离,老师喊:“齐步走。”两个同学同时相对而走,当走到两人相遇时,老师喊“立定。”这时老师说:“这两个同学怎么了?”“他们相遇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相遇问题”。

五、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思维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睿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动手折、装、拼、剪、量……;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读、讲、问、答……;动笔写、算、画……,手、脑、口并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初探 篇7

一、关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在课程导入时应该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绝对值知识时,用估算学生家与学校直线上距离的问题创设情境,学生都能踊跃的估算出大致距离,这时再问学生:“这个距离跟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上有关吗?”接着问:“生活中还有只考虑距离,不考虑方向的实例吗?”(出租车打车费用、耗油问题等),从而自然的过渡到数轴上的距离.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样的导入感觉新颖,兴趣浓厚,为后面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同时这样设计导入,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得到对新知识的认同,并以此为学习新知的思维起点.因此,只要教师能细心观察、精心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揭谜欲望,层层解疑,步步深入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的问题需要新知识来解决时,他们才会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揭开“谜底”的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乘方”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一张纸,问学生:假如把这张纸对折再对再对折,这样经过多次对折,假设纸足够大且不能撕开的情况下它的厚度能否超过你的身高吗?再问: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可能!然后,我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一定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好!下面我们就到“有理数的乘方”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为了要自己能有一个争论的结果,自然而然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三、设计新颖活泼的课堂游戏,使学生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尤其体现在所谓“纯理性”的数学概念教学的课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数学学习活动之中,那么就需要让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概念融入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动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参与,经历和体会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确定与不确定”一课时,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摸球的小游戏来引出概念的:

准备三个封闭的纸盒箱,里面装有一些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但颜色不同的小球,邀请学生上来和教师一起做一个游戏:以三个学生为一组上来认真的摸一摸,看看摸出的各是什么颜色,以摸出红色的为胜.通过几组学生的实验,发现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红球,而有一个盒子不管谁摸摸出的都是白球,还有一个盒子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红球,有的学生摸出的是白球.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窍门,有什么秘密呢?

为了揭开这一秘密请一个学生上前分别打开这3个盒子,于是谜底揭开:原来第一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红球,所以不管谁来摸都会取胜;第二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所以不管谁来摸摸出的都是白球,都不可能取胜;第三个盒子里既有白球,又有红球,所以可能会摸出红球,可能会摸出白球.在此基础上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了.

通过亲身经历、体会概率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从具体的生活知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改善张、王、李三村吃水难的问题,市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辅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助他们找出建水电站的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三个点A、B、C,如何求作一点P使PA=PB=PC?这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P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实例导入,有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图片进行导入

小议高中政治课堂导入语设计技巧 篇8

一、利用历史知识设计导入语

常言道:政史不分家。我们在学习政治学科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一些当前的问题。因此, 利用一些历史知识设计导入语是政治教师经常用到的方式。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经济常识的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时, 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简单介绍了我国货币产生及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包括最早的货币, 最早的纸币的出现等等, 就这样, 在梳清了整个货币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后, 学生对于神秘的货币也就感到不那么神秘了, 从而为理解货币的实质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利用生活实例设计导入语

政治学科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都被看作是一门理论性较强, 而缺乏实用性的学科, 也正是因为这个偏见, 导致很多学生对政治学习缺乏兴趣, 大多数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方式都是以死记硬背为主, 而无法真正领会政治学科的精髓, 无法在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素质的真正提升。针对这个问题, 在政治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来设计导入语, 使得学生改变对政治学科的偏见, 并对它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影响价格的因素》这节内容时, 就从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猪肉的价格”来入手, 简单给学生讲述了近年来猪肉价格变动的概况,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猪肉的价格会发生这些波动?它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通过这样的导入内容, 使得原本理论性很强的知识似乎突然与每个人都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从而令学生感到原来课本上的知识并不遥远, 它就在我们身边, 就这样, 自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诗词设计导入语

中国被称为诗词的国度, 与其他的语言艺术形式相比, 诗词具有语言精练、生动优美、寓意深刻、朗朗上口等诸多优点, 因此, 诗词往往更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人们的各种情怀。作为政治教师, 我们在设计导入语的时候, 就可以充分发挥诗词的优点,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诗词作为导入语,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爱国主义精神”时, 依据以往的经验, 大多数学生对于这样的偏于口号式的内容往往缺乏足够的兴趣, 因此,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 我就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来设计导入语, 先让学生齐声朗诵大家比较熟悉的诗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在这首充满浓烈的悲愤和爱国情绪的诗词感染下, 学生的情绪显然被带动了起来, 这时候, 借助于学生的这种情绪, 教师再进行爱国主义的讲解, 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从而有效提升了学习的效果。

四、利用时事热点设计导入语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我们的政治教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过于封闭。事实上, 政治学科是一门与时俱进, 时代性非常强的学科, 相同的知识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采取“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态度来学习思想政治这门课程, 也就使得这门课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并且这种过于封闭单调的教学内容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的时候, 就可以充分考虑政治学科的这一特征, 从眼下一些比较热门的时事热点入手来设计导入语, 这样, 可以使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延伸出去, 在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 也有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我在给学生讲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 就从近期比较热门的“南海争端”入手, 给学生分析了南海争端过程中, 我国及南海周边各个国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背后深刻的利益关系, 从而让学生从南海争端这样一个时事热点事件中看到了国家利益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样, 不但把课本上的知识同当前的时事联系了起来, 同时, 也给接下来相关内容的理解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我们常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政治课堂上, 如果导入语设计的科学有效, 往往会带活接下来一整堂课的教学活动, 这样, 对于提升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重视导入语的设计工作, 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语, 使得学生在有效、有趣的导入下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导入语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因此, 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就一定要重视导入语的设计技巧。结合高中政治教学实际, 总结了几种政治课堂上常见的几种导入语的设计技巧, 希望能够促进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升。

关键词:导入语,学习兴趣,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高中政治课堂导入[J].考试 (教研版) , 2012年02期

[2]邱小萍.高中思想政治导入手法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06期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分析 篇9

一、利用故事导入法, 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上课伊始, 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技巧, 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状态。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好的课堂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制胜法宝。课堂导入的技巧性非常强, 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使用故事导入法,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所要讲的知识重点, 编写一个学生喜欢, 又能听得懂的故事来进行新课导入。比如, 在学习分数比大小的时候, 教师可以用唐僧分西瓜的故事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可以提前找到西游记师徒四人的彩色图片:“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来到了乌鸡国, 乌鸡国国王很好客, 拿出了本地特产“乌鸡国大西瓜”来招待他们。师傅说, 我把西瓜分成1/2、1/3、1/4和1/5你们自己挑吧。猪八戒说, 我肚子大吃得多, 就选1/5吧, 同学们你们说他挑的对吗?”这样的故事导入既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还可以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 通过旧知识搭建桥梁来引出新知识。比如, 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 教师可以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来作为桥梁过渡:“我们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 分母不变分子加减。这道练习题大家肯定都会做, 4/10+5/10=?假如我们把5/10换成5/9会是什么结果呢?”这样先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边, 然后再引出新知识, 留下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利用情景导入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和图画来创设相应的情景,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演、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来描述数学情景,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从而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一个小的数学动画情景, 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当中,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美丽的大海边住着兄弟三人, 这一年从4月份开始打渔, 大哥说我连续打3天渔要休一天;二哥说我连续打5天渔休一天;小弟说我连续打7天渔休一天。他们有个城里的亲戚, 想要趁他们都休息时来看他们, 他们可以什么时候去呢?”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启发, “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讲究一些方法, 你们可以分组进行合作, 分别找出每个人的休息日, 然后把结果合到一起观察看看, 就比较容易了。”通过分工合作学生找出了大哥休息日是:4、8、12、16、20、24、28;二哥休息日是:6、12、18、24、30;小弟休息日是:8、16、24。学生经过分工合作, 分析讨论, 完成了学习任务, 从而更加直观的了解公倍数的概念。

三、利用提问导入法, 培养学生创造力

提问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立足课程的特点巧妙进行提问,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精彩的问题导入能够使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综合考虑, 巧妙周密地设置精彩的问题, 并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启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来自生活实践的学习材料, 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当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时, 学生才能够对于数学知识活学活用。因此,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注重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事物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获得知识。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个游戏, 让学生分别围成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并在中心放置玩具。然后教师让学生说出哪个形状对学生是最公平的?通过观察分析, 我们发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学生离中心玩具的距离长短不等, 而圆形那一组每个人到中间玩具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学生通过做熟悉的游戏, 对圆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玩耍中学到了圆心到圆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特性。这使学生在愉快的坏境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再如, 在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时,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学生喜欢的情景问题:“我女儿经常喜欢穿我的衣服, 你们是不是也非常喜欢穿爸爸妈妈的衣服呢?你们穿爸爸妈妈衣服时感觉如何?那你的衣服爸爸妈妈能穿上吗?为什么?”通过设置这些问题, 并由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发现, 简单的生活问题中却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里面, 得出体积大小的区别认识, 并能够依据生活的意识来合理确定体积单位。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 篇10

一、情境导入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运用各种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上课开始,一边让学生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一边给学生讲“小兔选吃月饼”的故事。中秋节的晚上,兔妈妈拿出了一个月饼对两个孩子说:“你们兄弟二人,一个吃这个月饼的1/2,一个吃这个月饼的1/4……”还没等兔妈妈说完,馋嘴的小兔说:“妈妈,我要吃月饼的1/4,因为4比2大,吃的月饼就会多一些,让哥哥吃月饼的1/2吧! ”同学们,小兔选吃月饼的四分之一,果真会比二分之一多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分数大小的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折纸、剪纸探究是月饼的1/2多呢,还是1/4多? 这样就顺利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探究新知识中。

二、诱发式导入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是很清楚的, 但是学生并不清楚。因此,教师应在导言中采用诱发式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求正方形的周长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只要你们能说出正方形一边的长度,我就能立即说出正方形四条边的总长度是多少,不信你们就考考我。学生一听要考老师,课堂立即活跃起来,把学生积极地引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求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是边长乘以4。

三、故事导入

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导言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就可以创造欢乐,光明的教学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心情中迈进知识的大门。例如,在教学“一个因数是0的乘法”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喜欢)小猴子聪明、活泼,但也有调皮,贪吃的一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谁愿意给大家编一个有关数学的故事呢? 教师可点拨学生讲故事。如:饲养员为七只小猴准备了晚餐———桃子。小猴们看到这又大又红的桃子,乐得手舞足蹈,七盘桃子摆好后,饲养员还没等离开,盘子已空空如也。你能根据这个故事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怎样列式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个因数是0的乘法”。通过学生看图讲故事导入,活跃了教学气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目的性导入

目的性导入,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作用,提高自觉学习意识,激发学生产生渴望学习和掌握数学心理需求。例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较”时,大屏幕(课件)出示例题: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少1/5,篮球有多少个 ?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1/5,篮球有多少个? 让小组合作学习,讨论:1每一题的线段图怎样画?有几种解答方法?2每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 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3这四道题的相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是什么?4各把谁看做单位“1”的量,你能找出解题规律吗?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有目的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应用题的兴趣。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此类应用题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量,明确比谁谁为“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除无疑。学生用这一方法解类似应用题 , 正确率100%。从而告诉学生这就是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五、指导性导入

指导性导入就是让学生首先明确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学“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时,我首先指出:这节课我们要区分和辩论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在各种图形中找出这三种图形,掌握这三种图形的特点是学好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关键。这种指导性的导入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探究性导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耐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同学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可以先让同学们“把8根小棒分一分。”于是出现几种分 法 :“1根与8根”、“2根与6根”、“3根与5根”、“4根与4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最后一种分法的实质特征:“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这样导入新课,既让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得新知识的快乐, 又让学生对新课探究产生更大的热情。

上一篇:企业内部外部网下一篇:大型企业保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