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营养

2024-05-05

联合营养(精选十篇)

联合营养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择2007年8月至2010年10月之间1200例内科住院病人为观察对象,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NRS2002) 进行营养风险筛查[3], 主要根据病人入院时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入院前1周内进食量、疾病的严重程度、年龄是否>70岁, 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分, 对总分>3的病人认为有营养不良, 收入该试验, 进行营养补充治疗。对于无准确 BMI 及肝肾功能明显异常, 血清白蛋白<30 g/L, 并伴有一般情况差者也视为营养不良。病人多患有多系统疾病, 其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140例, 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38例, 神经系统疾病为主的32例, 其他内科病人36例。

1.2 营养不良的观察指标及分级

参考近年国内外对营养不良的判别标准, 结合老年病人的实际情况, 我们选择语言、运动、饮食、体质量作为反映病人营养状况的观察指标, 每种指标分为3个等级 (见表1) , 为便于统计学处理, 入院时病人基础体质量均按2分计算。记录病人24 h尿量和心功能不全发生情况, 治疗前后分别对病人营养状况进行评估, 治疗后总积分减少>2分, 认为有效。

注:*指与入院时基础体质量相比, 入院时病人基础体质量均按2分计算。

1.3 营养支持方法

根据病人营养不良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确定病人每日能量需要, 一般在20~25 kCal/ (kg·d) 。碳水化合物提供热卡占非蛋白热卡的50%~60%, 脂肪乳剂提供热卡占非蛋白热卡的40%~60%, 蛋白质一般按1.0~1.2 g/ (kg·d) 。若病人进食较少或消化道不能耐受, 则以肠外营养为主, 可占总能量的70%~100%, 结合患者心肺功能, 决定补液量, 一般<1500 ml。选择中心静脉插管, 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24 h缓慢均匀输入。等待病人胃肠功能恢复后, 逐步增加肠内营养, 减少肠外营养。若病人消化道功能良好或能较好地进食, 采用鼻胃管或经口给予肠内营养, 不足部分肠外营养补充, 4周为1疗程。

1.4 统计学处理

对相关资料行Wilcox秩和检验,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人的基本资料

246例营养不良病人, 年龄65~98岁, 平均 (82±4.2) 岁, 其中男115例, 女131例。营养不良积分:3分12例, 4分72例, 5分92例, 6分46例, 7分24例。合并心功能不全64例, 心功能不全在 2~4 级之间, 合并肺功能不良56例, 根据肺功能测定, 肺功能损伤在1~3级之间。合并糖尿病68 例, 42例接受胰岛素治疗, 有72例病人因消化道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不能经口腔正常进食。在1200例观察病人中, 按照NRS2002 标准, 246例病人被认为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1%。

2.2 治疗前后患者营养状况比较

所有病人均完成治疗, 治疗过程中有26例病人发生心功能衰竭, 出现呼吸困难, 经对症治疗和减少输液量后完成治疗。治疗结束后病人营养状况有明显改善, 246例病人治疗前营养状况总积分为 (5.82±0.56) 分, 治疗后营养状况总积分为 (3.62±0.46)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4项营养状况评价指标中, 语言和运动2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而饮食和体质量2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没有显著性 (见表2)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内科其他系统疾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总积分的差值分别为:2.16、2.19、2.22和2.27, 积分差值均>2, 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老年人营养不良是一常见而又易被忽略的临床问题, 国内报道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2.0%和35.5%[4]。在我院1200例住院病人中, 营养不良发生率21%, 高于该报道, 这与我院病人均为老年病人有关。确定热卡总量是治疗老年营养不良病人的第一步, 国内外尚无一致意见。由于老年病人常合并多种器质性疾病, 对过多的热卡处理能力差, 易出现并发症, 我们参考2006年我国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允许性低热卡指导思想, 对病人从允许性低热卡20~25 kcal/ (kg·d) 开始, 逐步调整到理想热卡,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是治疗老年营养不良病人的安全易行、效果可靠的重要方法。我们的研究显示, 采用该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老年营养不良病人的营养状况积分, 改善病人的症状。对于一些严重营养不良的病人, 或有消化道进食禁忌的病人, 肠外营养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只有在病情部分恢复或进食禁忌解除, 才能开始肠内营养。而对一些慢性心功能不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肝硬化腹水的病人, 需要控制液体量, 肠内营养则成为了重要的补充。妨碍临床医生采用肠外营养的一个原因是担心过量输液会诱发心肺功能不全, 其实输液速度才是发生上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一定要控制好输液速度, 保持缓慢均匀输入。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目前尚无满意判断病人营养不良的指标, 常用的指标如血清白蛋白因半衰期较长, 不能灵敏反映病人短期内营养状况的改变, 体质量也有同样问题, 在较短的住院时间内, 病人体质量难以有大幅增加。我们参考Vellas等[2]制定的判断老年人营养状况的标准和哥拉斯哥等昏迷评分标准, 选用运动和语言作为2个指标, 它们反映病人整体感觉、运动和精神状态, 结果显示了较好的灵敏性, 简单易行, 安全可靠。

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是治疗老年营养不良病人较好的方法, 安全易行, 允许性低热卡是开始营养治疗的较好标准, 运动和语言可能是判别老年营养不良病人状况的较好的指标。

参考文献

[1]Griep MI, Mets TF, Collys K, et al.Risk of malnutrition in retirement homes elderly persons measured by the 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 2000, 55 (2) :M57-M63.

[2]Vellas B, Guigoz Y, Garry PJ, et al.The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 and its use in grading the nutritional state of elderly patients[J].Nutrition, 1999, 15 (2) :116-122.

[3]Kondrup J, Allison SP, Elia M, et al.E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creening2002[J].Clin Nutr, 2003, 22 (4) :415-421.

[4]蒋朱明, 陈伟, 朱赛楠, 等.我国东、中、西部大城市三甲医院营养不良 (不足) 、营养风险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 16 (6) :335-337.

联合营养 篇2

【关键词】个体化营养;运动疗法;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83-02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又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种是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本文主要研究和讨论后者。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及胎儿均有很多不良影响,导致孕妇孕期并发症发病率升高,如早产、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酮症酸中毒及感染等,导致胎儿流产、畸形、巨大儿及胎儿肺发育不良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但妊娠期糖尿病的具体病因目前尚未阐明。近年认为与胰岛素抵抗、自身免疫、遗传、肥胖及营养等因素有关。临床实践也证明,发病原因与营养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以通过营养干预预防其发生。为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我们从孕早期开始,对孕妇进行孕期营养健康教育,个体化膳食指导,制定个体化食谱,进行营养和运动疗法干预和随访,使孕妇孕期营养合理化,运动疗法规范化,达到了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原则,抽取了以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门诊定期产检并愿意接受孕期营养干预和在家里坚持运动疗法的孕妇200例为干预组,除常规产前检查外,在早孕期给予个体化营养干预和运动疗法指导,直至其分娩。同期随机抽取200例进行定期产检但没接受孕期个体化营养干预和运动疗法指导的孕妇为对照组,孕期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直至其分娩。干预组和对照组孕妇均为初孕妇;孕周< 12周;无高血压、心脏病、血液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等特殊病史。观察组年龄在20岁~38岁,平均(28±5)岁,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7±6)岁,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职业、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等资料的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孕妇一般情况的调查 收集孕妇年龄、身高、孕前体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既往病史等资料。

1.2.2 营养干预方法 (1)营养健康教育:在早孕期对孕妇及其家人进行孕期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营养知识讲座、发放营养指导手册以及电话随访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积极对孕妇及家人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营养的重要性,重视与孕妇日常的交流和沟通,让孕妇及家人重视孕期营养,提高孕妇的依从性。(2)制定个体化膳食方案:根据孕妇身高、孕周、体重指数、日常膳食情况、饮食习惯及运动情况等个体化因素。在遵循平衡膳食和食物多样化原则前提下,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人膳食方案。其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分别为:碳水化合物50%,蛋白质20—25%,脂肪20—25%,让孕妇少食多餐,保證每日应该摄入的总热卡。(3)孕期坚持运动疗法:每周不少于6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低、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户外散步、踏步行走、孕妇体操、孕妇瑜伽等。(4)重视孕期保健。要求孕妇必须定期产检,平时要保持心情平和愉快,坚持左侧卧位,保证足够的睡眠,每日不少于10小时。孕24—28周空腹行OGTT,测空腹及服75克葡萄糖粉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一项高于正常则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确诊后,按食物交换份严格控制饮食,并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治疗。

1.3 个体化营养和运动疗法干预的效果评估

1.3.1 分别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 2 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比较 随访研究对象到分娩结束,干预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仅应用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就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没有应用胰岛素的病例。

3 讨论

3.1 孕期保健是优生、优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对孕妇而言重点是降低产科并发症的发生。在各种不良妊娠结局中,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导致孕妇孕期并发症发病率升高,如早产、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酮症酸中毒及感染等,导致胎儿流产、畸形、巨大儿及胎儿肺发育不良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对母婴远期预后来说,增加了产妇发生Ⅱ型糖尿病的几率,体重过重的胎儿,成年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都相应增加。因此,在孕期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减少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因此,在孕期保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2 本研究显示,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对孕妇非常重要。孕妇和家人接受了营养教育后,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有了很大的提高。孕妇只有营养知识增加了,才能重视孕期营养,自觉的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才能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孕期膳食方案的执行,增加了依从性。我们对孕妇及家人进行营养教育采取的是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发放营养知识小册子、营养知识讲座、案例分析、举办营养知识比赛、面对面交流以及电话回访等,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孕妇明确孕期要有合理均衡营养的重要性,激发她们的学习和求知兴趣,从而改变自己的营养态度和行为。

3.3 目前,国内通过孕期营养干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实验研究资料较多,但在孕早期即开始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同时联合运动疗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5%,明显低于对照组9.5%的发病率,且干预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无1例应用胰岛素,仅凭食物交换份严格控制饮食联合运动疗法就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干预组,而且发病的病情明显重于干预组,充分支持了妊娠期个体化营养联合运动疗法干预能明显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

3.4 運动疗法是配合饮食疗法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另一种措施,通过运动使患者血糖降低,减轻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并增强心脏、肌肉和骨骼的力量。运动疗法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性,选择的运动项目不能太剧烈,要适合孕妇,可选择户外散步、踏步行走、孕妇体操、孕妇瑜伽等,1周不少于6天,1天不少于30分钟,最好选择在餐后进行,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在所有的干预组孕妇中,没有因为运动疗法发生产前出血、流产或是早产,可见运动疗法是安全有效的。

3.5 孕妇本身是一组高危人群,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妊娠是高危妊娠,严重影响母婴健康,产科医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重视孕期营养,重视妊娠期糖尿病,在孕早期及早对孕妇进行营养干预和运动疗法指导,不仅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还能同时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以及胎儿肺发育不良的发病率。孕期个体化营养联合运动疗法干预是一项可操作性强,收益显著的健康干预措施。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孕期个体化营养联合运动疗法干预作为常规孕期保健管理工作贯彻。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8-521,1071-1079.

[2] 杨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

[3]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2.

[4] 陈伟. 孕妇营养132个怎么办.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联合营养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行胃肠癌术后患者6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3例, 年龄34~68 (51±9.8) 岁;全胃切除者14例, 远端胃大部切除10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10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5例, 年龄31~71 (51±5.9) 岁;全胃切除者11例, 远端胃大部切除12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11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营养支持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 对照组只给予肠外营养, 均至患者可以自行进食为止。患者按自身情况进行抗感染或纠正电解质等治疗。

1.2.1 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患者术前在留置胃管的同时将16号和18号胃管各1条捆绑在一起, 16号胃管的前端插入18号胃管前端的侧孔里, 2条胃管同时从一侧鼻孔插入患者胃内。术中将16号胃管取出送至十二指肠降部或空肠上段, 18号胃管仍留置胃腔, 作胃肠减压; 全胃切除胃癌患者不置胃管;胃管接负压引流袋以实现充分引流。患者术后24h内通过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剂, 第1天输注能全力500ml, 此后每位患者所需能量按30kcal·kg-1·d-1计算, 其余能量由葡萄糖盐水补充。

1.2.2 肠外营养方法:

患者术后常规禁食5d, 于胃癌根治术后48h内择期经外周静脉穿刺进入中心静脉导管或中心静脉给予卡文1440ml, 其他热量由葡萄糖盐水提供。

1.3 检测指标

2组患者均于术前1d及术后1周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指标以及营养指标, 并记2组患者术后胃肠排气时间、肠道排便时间、住院天数、营养相关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在术前1d及术后1周采用COuItelXL型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总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CD4/CD8、IL-2受体和NK细胞,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试剂盒测定CRP、补体C3、C4和CH50以及IgG、IgM和IgA。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定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肝肾功能、营养指标的比较

2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均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术后1周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术前, 且低于观察组术后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术前1d比较, #P<0.05

2.2 免疫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营养支持后的血清CD3、CD4、CD4/CD8、CRPIgM水平高于术前水平, 且高于对照组营养支持后的水平,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其他免疫指标术前与营养支持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患者7例 (18.4%) , 其中腹痛2例, 腹胀1例, 静脉炎2例, 泌尿系统感染2例;对照组出现并发症患者13例 (34.2%) , 其中腹痛4例, 应激性溃疡2例, 静脉炎3例, 泌尿系统感染2例, 低血糖2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术前1d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术后肠道通气、排便时间、营养相关费用及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肠道通气、肠道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而营养相关费用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癌细胞可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紊乱, 机体消耗大量能量, 引起患者营养不足, 使其产生疲劳、厌食等症状。因此胃癌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疗法对患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且营养支持疗法还可以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等[1,2,3]。目前, 营养支持疗法有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两种, 最初学者认为, 由于术后肠道处于麻痹状态, 患者不宜在术后通过肠道吸收营养, 因此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被广泛应用[4]。但现有研究[5]表明, 患者术后逐渐进食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 而且可以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

本研究提示:术后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 观察组的肠道通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 可以减轻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恢复,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胃癌术后对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并发症、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且操作简单、价格较肠外营养低, 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患者也易接受。因此,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贝, 蔡阳, 封光华, 等.谷氨酚胺强化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短期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 2007, 36 (10) :46-48.

[2]温冰.胃癌术后不同营养途径对病人愈后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 2006, 35 (5) :59-61.

[3]Thibauit Ronan, Pichard Ciaude.Parente-rai nutrition[J].Worid review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2012, 105:59-68.

[4]Codner Panna A.Enteral nutrit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J].The Surgical clincs of North America, 2012, 92 (6) :1485-1501.

营养面条“营养”没谱 篇4

◎营养面条售价高

不久前,记者走访了几家大型超市发现,基本上每个食品区的货架上都有营养面销售。营养面品种琳琅满目,口味不下十余种,有精装的,也有简装的,价格比普通面条高出二三倍。

虽然营养面的售价较高,但记者看到仍有不少消费者前来购买,其中以年轻人居多。就职于某国企的王皓告诉记者:“经常加班很晚到家,晚上回来下一碗热乎乎的面条感觉很好,简单又有营养,虽然价格高点,但还能接受。”

◎营养成分没个谱

事实上,“营养”正是当下各种杂粮面、蔬菜面主打的招牌。某企业生产的蔬菜面条外包装上这样写着:“能够补充比较完善的蔬菜营养和膳食纤维。”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营养面条里的营养成分含量云山雾罩。

在京郊一家超市内,记者随手从货架上拿起一包胡萝卜面,其外包装配料表上一共标注了四种成分,除了小麦粉之外,还标注了胡萝卜粉等;在一盒精装儿童富钙面的外包装上写着含有丰富钙质和维生素D;在番茄鸡蛋面外包装上,营养成分写着小麦粉、番茄粉、碘盐、食品添加剂。但这几种面条均未明确标出营养成分的含量比例。

采访中,有超市的销售人员表示,面条中具体的营养成分含量比例他们也不清楚,标不标含量比例那是厂家的事情。

一些消费者对这些营养面条持怀疑态度:“口感确实跟普通的面条不一样,包装上宣称是营养面条,但是究竟比普通面条多了哪些营养物质,从外包装上根本看不出来。”从超市购买面条的朱女士表示,虽然蔬菜面条里加了蔬菜粉,但是给孩子做饭时,她还是会额外加一些蔬菜。

◎成分多少厂家说了算

面条中究竟含多少营养成分,才能称为营养面?记者拨打了一家面条生产厂家的服务电话,该厂食品制作中心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虽然在包装上没有明确标注具体的营养成分添加比例,但肯定会有配料表中所写的那种营养物质,以他们生产的鸡蛋面为例,营养成分添加比为2%。这位负责人还表示,目前国家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厂家自行决定。

一位面条厂家的工作人员透露,蛋黄粉是生产鸡蛋面条常用的鸡蛋替代品。如今很多原料都在涨价,一公斤鸡蛋要10元左右,一把鸡蛋面条4元左右,很难赚钱。有的厂家根本不加鸡蛋,即使加了也很少。

从事多年面条制作工作的钟先生告诉记者,以他的了解,不管是那种营养物质,在面条中添加的比例都不会很高。首要原因,是从成本角度考虑,加多了厂家不挣钱。

那么,为何各厂家在生产营养面条时,用蛋黄粉、蔬菜粉,而不是用新鲜的鸡蛋、蔬菜呢?钟先生表示:“营养面条的制作过程是把各种配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到搅拌器中混合。早些时候做鸡蛋面,会把新鲜的蛋液直接放到面粉中搅拌,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储存不当或者碰上热天时,面条会有异味甚至发酸,销售到终端市场,很多消费者不能接受。现在,随着技术的成熟,多以蛋黄粉取代新鲜鸡蛋。”

钟先生还表示:“从技术的角度考虑,蔬菜粉也不能添加太多。蔬菜粉不含面筋成分,会降低面粉中蛋白质和面筋的含量,添加的比例越高,面条的制作就越困难,而且会导致面筋不足,面条的口感和咬劲变差,容易断。”

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国家对面条中食品添加剂的用量有规定,并且要求在外包装上标明,但在面条的配料含量上则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要求必须标注在外包装上,因此,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营养面的营养到底有多少,只有商家自己心里明白。

联合营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 年2月~2013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EN+PN组和TPN组。 EEN+PN组40 例,其中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为(56.7±10.8) 岁, 平均体重为(61.4 ±7.7)kg;TPN组40 例, 其中男20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为(54.2±8.6)岁,平均体重为(59.5±9.2)kg。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食管癌,且成功行食管癌切除术;②术前未进行放疗、化疗;③无代谢性疾病。排除标准:①术前患肝、肾等脏器功能性衰竭者;②低蛋白血症者;③严重精神疾患者。

1.2 方法

TPN组术后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EEN+PN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天静脉滴注20%血清白蛋白(ALB) 100m L,以后每天仅当患者ALB低于30 g/L时再行补充, 同时酌情给予500 m L平衡盐溶液; 术后第2 天开始根据患者体力情况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 并于术前、术后3、7 d取静脉血进行生化和免疫指标检测,包括淋巴细胞计数(LYM)、ALB、前白蛋白(PAB)、免疫球蛋白G(Ig G)和免疫球蛋白A(Ig A) 免疫球蛋白M(Ig M);上述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

1.2.1 EEN+PN组

术后经鼻空肠营养管输入营养液,热量、氮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不足部分静脉补充。热量供给为25 kcal/(kg·d),氮量为0.2 g/(kg·d)。 肠内营养制剂选用短肽型、整蛋白型或匀浆膳及配合使用乳清蛋白粉、维生素、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等组件膳。 于术后16 h左右开始经营养管输入生理盐水或米汤200~500 m L,第2 天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选用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用泵持续泵入或重力滴注,速度控制在40 m L/h左右,能量密度为0.4 kcal/m L,也可少量(开始时20 m L)多次(间隔30 min)经鼻空肠管缓慢推注。 以后速度(或推注量)和浓度逐日增加,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随时调整,且相应调整肠外营养组分,直至完全过渡至肠内营养。 营养液均为现配现用,每次输入前后均用20 m L温开水冲洗管道。

1.2.2 TPN组

术后行全肠外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液与EEN+PN组的含氮量和热量相同。 其中碳水化合物为10%或50%葡萄糖注射液, 脂肪为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氮源为8.5%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同时常规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所有肠外营养成分均在肠外营养配制室内无菌条件下混合,并转移至肠外营养输液袋中,以“全合一”混合液形式匀速输注[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处理。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化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术后3 d患者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术后7 d又有回升。 组内比较,EEN+PN组除Ig A,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PN组除Ig M和Ig A,其他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组间比较,术后EEN+PN组LYM、PAB、Ig G、Ig M改善程度显著优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LB和Ig 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术后EEN+P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 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较TPN组明显缩短, 营养支持费用也显著少于TPN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可见EEN+PN方案利于改善患者肠胃功能,所需营养支持费用更少,经济有效。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 < 0.05;与同组术后3 d比较,*P < 0.05;与TPN组同时间比较,△P < 0.05;EEN肠内营养;PN:肠外营养;TPN:全肠外营养;ALB:血清白蛋白;LYM:淋巴细胞计数;PAB:前白蛋白;Ig G:免疫球蛋白G;Ig A:免疫球蛋白A;Ig M:免疫球蛋白M

注:EEN:肠内营养;PN:肠外营养;TPN:全肠营养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有低钠血症、 胸腔感染、腹胀、轻微静脉炎等。低钠血症患者经补钠后纠正,胸腔感染经积极治疗恢复, 腹胀患者减缓滴速则症状消失,轻微静脉炎患者改变穿刺位置后痊愈。 EEN+P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TPN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能耐受营养制剂或鼻十二指肠管相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食管癌是食管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3,4,5,6,7,8]。 然而,因手术破坏了肠道机械屏障,且患者长期不能进食,肠道黏膜营养供应不足导致功能肠癌,会引起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术后营养支持对于患者恢复至关重要[9,10,11]。 1967 年肠外营养的应用拯救了无数患者,制剂调配方便,可控性和耐受性均较好, 但长期的应用也暴露了弊端[12]。长期禁食并使用肠外营养使患者肠黏膜由于缺少谷氨酞胺增加了肠道黏膜的通透性, 使肠道内细菌、内毒素失调,从而诱发肠源性感染[13,14]。 因此早期肠内营养逐渐被临床医师所重视,其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其营养物质的吸收更符合正常生理状态,营养物质的直接接触可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 促进蠕动,缩短恢复饮食的时间。 其次,可减少静脉输液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再次,有研究表明,术后24 h左右外周血内毒素浓度最高,及时的肠内营养支持不仅降低了内毒素水平,还能避免肠黏膜损害,保护了肠屏障功能[15,16,17,18]。 本研究将二者联合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支持,效果良好。

注:EEN:肠内营养;PN:肠外营养;TPN:全肠营养

本文通过LYM、ALB、PAB水平反映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其营养支持效果。 本研究观察到,两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术后3 d患者LYM、ALB、PAB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LYM、ALB、PAB均低于正常水平,表明患者术前存在营养不良。 在术后营养支持下, 术后3 天患者ALB、PAB等较术前均显著下降,这是因术后高分解代谢导致。 术后第7 天患者ALB、PAB有明显回升,表明患者营养状况有所恢复,但仍较术前显著下降。 结果表明短期内营养支持不能使营养状况恢复至术前,必须适当延长营养支持时间。

同时,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无显著差异,术后7 d时,EEN+PN组患者Ig G、Ig M水平明显高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术后营养支持时间的延长,患者术后3 d各免疫球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后7 d各指标则明显升高(P < 0.05)。 Ig G、Ig M等是人体体液免疫的重要抗体,此结果表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减少免疫危害。 此外, 术后EEN+P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较TPN组明显缩短, 营养支持费用也显著少于TPN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可见EEN+PN方案利于改善患者肠胃功能,所需营养支持费用更少,经济有效。 EEN+P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联合营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4年1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10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癌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61~73 (67±8) 岁;病程:5~8 (8±4) 年。对照组中男29例, 女21例;年龄:63~77 (68±6) 岁;病程:5~8 (7±3) 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根据美国临床病理学会胃癌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病理组织判断结果进行诊断。纳入标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同意接受手术治疗胃癌的患者;同意进行试验的患者。排除标准: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耐受情况,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2d开始营养支持治疗, 并逐渐增加营养液的浓度以及灌注量。

1.2.1 研究组

静脉滴注营养液热量20kcal/ (kg·d) 。肠内营养采用:营养液为交替使用能全力与瑞素。 (可减少腹痛及腹泻, 有报导) 术后第1d缓慢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50~500ml, 如患者无明显不适, 第2d缓慢静脉滴注5%糖水1000ml+肠内营养液500ml, 予输液泵控制输人量, 在24h内持续均匀滴入, 第3d起过营养液由500ml逐步过渡到1500ml, 维持7d。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8~42℃, 以免冷刺激引起肠蠕动加快或肠痉挛, 导致患者腹痛、腹泻。

1.2.2 对照组

静脉滴注营养液热量35kcal/ (kg·d) 。

1.3 观察指标[4]

血清C反应蛋白 (CRP) 、白蛋白 (ALB) 以及前白蛋白 (PA) :两组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1d和术后第10d抽血检测。分别在术后第1d和第10d使用Christensen&apos;s进行疲劳评分:1~2分为健康;3~5分为轻度疲劳;6~8分为中度疲劳;9~10分为重度疲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中CRP、ALB以及PA的情况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CRP、ALB以及PA水平可见, 术前两组患者的CRP、ALB以及PA水平没有差异, 分别是:8.3±2.6mg/L、30.4±4.9g/L、133.4±40.2mg/L和8.2±1.9mg/L、31.5±5.2g/L、142.3±38.9mg/L, 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研究组患者的CRP水平 (9.2±3.3mg/L) 和术前 (8.3±2.6mg/L) 无差异 (P>0.05) , 显著低于相同时间对照组的水平 (13.2±2.8mg/L)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ALB水平 (31.2±4.4mg/L) 和对照组 (32.1±4.3mg/L) 没有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PA水平 (225.3±49.4mg/L) 显著高于术前 (133.4±40.2mg/L)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的含量 (169.7±47.7mg/L)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疲劳评分统计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d和第10d的疲劳评分情况, 可见, 术后第1d, 两组患者的疲劳评分无差异, 分别是8.22±0.77分和7.92±0.67分, 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第10d, 研究组的疲劳评分 (3.21±1.99) 分显著低于术后第1d (8.22±0.77)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显著低于相同时间的对照组 (5.89±0.74) 分,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老年人胃癌主要使用手术治疗方法, 但是老年人身体条件对手术的耐受程度较低, 手术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不足。临床上常在术后增加营养支持疗法, 缓解术后不良反应, 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 缩短康复时间[5]。所以, 在临床治疗中, 总结合理、恰当的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有研究显示, 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可以补充足够的热量并减小负氮平衡[6]。本文研究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不同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 发现, 采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的研究组患者术后CRP水平显著低于术前以及相同时间段的对照组, 降低患者术后全身性应激反应, 研究组患者术后PA水平显著高于术前以及相同时间段的对照组, 患者术后营养情况优于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术后疲劳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综合使用营养支持疗法效果比单一使用传统胃肠外营养方法效果好。

综上所述,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采用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疗法, 可以在临床中继续深入探讨和应用。

摘要:按照老人以及家属意愿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8月2014年1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100例,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进行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 对照组进行全胃肠外营养。统计并比较两组不同营养应用后体内C反应蛋白 (CRP) 水平等情况。术前两组患者的CRP、ALB以及PA水平没有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研究组患者的CRP水平和术前没有差异 (P>0.05) , 显著低于相同时间对照组的水平,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ALB水平和对照组没有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PA水平显著高于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的含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第1d, 两组患者的疲劳评分没有差异, 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第10d, 研究组的疲劳评分显著第一术后第一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显著低于相同时间的对照组,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的应用, 有效降低全身性应激反应, 并且缓解术后乏力。

关键词: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肠内营养

参考文献

[1]刘维群, 韩晓红, 何泽生, 等.老年胃癌患者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的应用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 (6) :436-439.

[2]王华, 简玉华.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价值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 (3) :280-281, 284.

[3]李飞.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9) :25.

[4]朱信强, 张明, 丁闯, 等.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联合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22 (1) :43-45.

[5]詹文华, 蒋朱明, 唐云, 等.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胃手术后患者结局的影响:120例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 (25) :1729-1733.

联合营养 篇7

关键词: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肠内外营养,肠瘘护理

肠瘘是腹部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其中大部分为吻合口瘘, 随着对感染的控制、器官功能维护与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 治疗策略从早期手术转变为早期充分引流、肠内外营养支持, 争取自愈[1]。2008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25例肠瘘患者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PN+EN营养支持, 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取得较好治疗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肠瘘患者25例, 其中男14例, 女11例, 年龄45~78岁, 平均67.5岁。小肠瘘6例, 十二指肠瘘3例, 结肠瘘10例, 盲肠瘘2例, 胃空肠吻合口瘘1例, 胆肠吻合口瘘2例, “T”管周围并肠瘘1例。

1.2 方法

1.2.1 腹腔引流方法

在瘘口旁低位处放置自制多孔腹腔双套管, 吸引管于连接中心负压吸引器后置入多孔管底端, 冲洗管为小号尿管, 缝合固定于多孔管外侧, 体外端用胶布固定。生理盐水通过冲洗管持续冲洗, 冲洗速度60~80滴/min, 边冲洗边应用吸引器恒力吸引, 设置负压吸引器压力为-0.04~-0.01 MPa。每日根据冲入量与吸出量的差值评估消化道漏出量。

1.2.2 营养支持的应用

肠外营养对提高肠瘘的自愈率与确定性手术的成功率起着积极的作用;肠内营养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维护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 肠瘘早期以肠外营养为主, 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应用肠内营养, 并以肠内营养为主[2]。本组患者肠外营养采用TPN营养支持, 主要成分为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丙氨酰谷酰胺、氯化钾、浓氯化钠、维生素K1、维生素B6、胰岛素等混合液2000~3000 ml, 通过中心静脉置管或PICC置管途径, 以三升袋输注;肠内营养通过鼻肠管输注要素膳, 配方有能全力、百普素、瑞素、瑞能等。

2 结果

本组患者19例 (76%) 未经手术自愈, 6例 (24%) 经手术治愈,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瘘道愈合所需时间为 (25.14±2.33) d, 住院时间为 (29.35±2.34) d, 住院费用 (2.25±0.46) 万元。

3 护理

3.1 引流管护理

(1) 双套管的选择与安放适宜。放置前检查引流管的质量、口径的大小及软硬度, 放置位置要合适, 冲洗管应放在引流管的顶端处, 管子放妥后先用大量液体试冲, 观察引流的效果。 (2) 妥善固定, 标示清楚。体外端的内套管和外套管用胶布固定, 松紧适宜留有一定活动度, 由于患者体位变动, 在整个引流过程要及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 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后粘贴彩色标示, 标注名称及长度, 区别于其他管路。 (3) 调节负压和冲洗液速度。在持续负压吸引过程中, 根据引流液量、黏稠度对负压进行调整。一般负压为-0.04~-0.01 MPa, 引流液黏稠时可加大负压, 同时加快滴水速度, 以稀释稠厚的液体。负压过大, 容易吸附导管周围组织导致出血。负压过小, 会使引流不畅。在肠瘘患者中应用持续冲洗引流, 主要目的不是冲洗瘘周可能存在的脓腔或瘘管, 而是保持吸引管内湿润, 防止分泌物经持续的抽吸而干燥、结痂, 妨碍吸引的效果。一般每日的冲洗液量为3000~5000 ml。 (4) 勤巡视检查, 保持引流通畅, 防止管道堵塞。内管堵塞的常见原因有:滴水管放置位置不当, 冲洗液未及时补充, 管道冲洗不连续, 负压吸引力不足。怀疑管道堵塞可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内套管, 若不能冲入, 说明内套管已堵塞, 应及时更换。通过听双套管的吸引声可判断引流管的引流量和导管位置是否正常。正常的吸引声为流水声与负压吸引声交织在一起的“呼呼”声, 若发出鸣笛声可能是脱落坏死组织或粪渣阻塞引流管, 可适当转动导管。当听不到吸引声, 说明导管不通畅或已堵塞。 (5) 观察及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 加强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手卫生管理, 要求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要洗手或快速手消[3], 并严格无菌操作, 妥善处理污物, 引流瓶内液体超过2/3应及时倾倒, 避免逆行感染, 每日更换负压吸引连接管, 用0.05%的优氯净溶液消毒引流瓶。 (7) 保护引流管周围皮肤。用纱布蘸温水对引流管周围皮肤从内向外进行清洁, 出口处涂氧化锌加以保护[4], 防止引流液外溢后刺激皮肤发生糜烂, 也可用红外线烤灯照射瘘口及周围皮肤, 保持干燥, 不利于细菌繁殖。

3.2 营养支持护理。

3.2.1 TPN支持护理

(1) 肠外营养液现配现用, 按照先慢后快, 先少后多, 先淡后浓, 逐渐适应的原则输注[5], 24 h内输完, 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以保持通畅。 (2) 中心静脉置管或PICC置管处隔日更换敷贴, 观察置管外露长度, 防止脱出。 (3) 遵医嘱监测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情况。

3.2.2 EN支持护理

(1) 腹部外科手术后4~8 h肠道蠕动和吸收功能即恢复, 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保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防止肠道菌群失调, 促进肠道屏障功能恢复, 减少内毒素产生和肠道细菌易位[6]。本组患者在胃肠道蠕动恢复、无呕吐及腹胀即开始肠内营养, 先输注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500 ml, 24 h后经输注泵匀速输入要素膳,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 逐渐增加量和速度。 (2) 通过鼻肠管提供营养, 营养管护理要点是避免移位、扭曲、折叠及受压, 保持营养管通畅。为减少营养管对鼻黏膜及肠道的损伤, 多选择管径较细的营养管, 同时因肠内营养液如能全力含纤维素较黏稠, 易发生堵管, 因此在泵注肠内营养液时每4小时用20~30 ml温开水冲洗营养管, 以保持通畅。若营养管发生堵塞, 经持续、反复、多次冲洗管腔多可恢复通畅, 堵塞严重时将乳糜蛋白酶加入5%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20 ml中持续反复冲洗可疏通管道[7]。 (3) 掌握好营养液输注温度和速度:初始输入速度为20 ml/h, 以后每天递增25 ml, 至1000~2000 ml时维持。观察患者胃肠道反应, 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 应减慢输注速度, 并采用加热器保持营养液温度在38℃~40℃, 保持输注泵24 h匀速泵入。 (4) 对于留置鼻肠管的患者, 每日两次鼻腔和口腔护理, 插管的鼻腔涂抹润滑软膏, 清理鼻痂, 保持鼻腔的清洁、湿润。

3.3 一般护理

3.3.1 心理护理

肠瘘多发生于手术后, 病程长, 恢复慢, 患者由于管道造成躯体不适与疼痛、自我形象破坏、对疾病预后及昂贵的治疗费用产生负性心理, 护士要以高度同情心和责任感加强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详细讲解有关知识和综合治疗的效果, 介绍成功病例经验, 及时处理患者提出的问题, 指导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患者有2例出现不满及焦虑情绪, 经交流疏导后取得良好配合。

3.3.2 卧位与体位更换

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将患者置于既舒适又有利于腹腔冲洗引流的半卧位, 2 h更换体位一次, 有利于引流, 减轻腹部伤口张力, 减轻疼痛, 预防肺部感染。

3.3.3 体能锻炼及健康指导

卧床期间, 指导患者进行足腿部运动、抬臀训练、握力器训练及缩唇式呼吸锻炼;病情稳定, 引流量减少, 无出血等危险后协助患者间断下床活动, 活动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腹部手术并发肠瘘主要危害在于消化液对腹腔组织的腐蚀导致局部腹腔感染和继发出血。不可控制的腹腔感染是导致患者衰竭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是一种创伤小、简单有效的治疗肠瘘的方法。其原理是在具有吸引力的内管之外套一个多孔外管, 利用内外套管之间存有的间隙, 扩大吸引范围, 使双套管周围产生全方位的负压, 通过有效的冲洗和持续低负压吸引, 将腹腔内积血积液、脓液及坏死组织引出体外, 减少毒素吸收, 以减轻感染, 促进窦道形成[8]。在细心观察与精心照料引流管的同时, 通过勤巡视、听吸引声、观察引流液颜色变化、更换体位等双套管护理技巧, 正确判断引流状态, 预防引流管阻塞、打折、移位、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及时处理引流不畅问题, 保证有效充分引流。高质量的管道护理, 可促进瘘口自愈, 减少再次手术, 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本组在腹腔双套管冲洗引流的同时采用临床营养支持, 有效提高和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 维持良好营养状态, 对降低感染率, 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向红, 彭南海, 李维勤, 等.汶川地震致肠外瘘患者行“肠瘘快速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4) :346-347.

[2]李伟, 李志霞.胃肠手术后肠瘘治疗时机及方式的选择[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24) :1971-1974.

[3]周静, 杨亚南, 潘立茹.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的感染控制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0) :2412-2413.

[4]刘蔚枫.结肠癌术后造口患者的护理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30) :80-81.

[5]王燕丽, 张亚晶.恶性肿瘤病人早期肠内外营养联合应用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14, 28 (10) :3803-3805.

[6]吕和平, 欧玉兰.肝脏术后不同肠内外联合营养方案的并发症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6) :18-19.

[7]江方正, 周洁, 叶向红.消化液会输方法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 (20) :33-35.

联合营养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8-2009年共收治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100例, 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患者50例, 其中男34例, 女16例, 年龄<69岁, 平均49岁。手术方式:脾切除+食道下端、胃底血管离断术。术前评估病人肾功能正常, 肝功能child分级II~III级。50例患者中术后6例发生引流管内出血, 10例发生低血糖, 11例发生脂肪泻, 12例发生低蛋白血症, 其余全部康复出院。

1.2 方法

1.2.1 手术前饮食干预:

为预防术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试验组与普通组均给予极化液治疗, 以增加肝糖原的储备, 方法为20%葡萄糖500ml, 加入10%氯化钾15ml及胰岛素8U静滴, 1次/d, 连用3d。普通组按患者经济状况及营养状况进行饮食指导。实验组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做到“三高一低”即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 让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类、奶类以及各种豆制品, 少食油腻、煎炸食品。

1.2.2 手术后饮食干预:

术后禁饮食, 给予胃肠减压, 同时输液支持。肝硬化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创伤大, 出血量较多, 术后需禁食, 加上各种引流液的丢失, 能量消耗大, 禁食期间需经静脉补充水分、热量、维生素、微量元素, 术后两周内还应补充适量的血浆、白蛋白、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以加强营养支持和护肝治疗, 每日补液量为 2 500~3 000ml, 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待肠蠕动恢复、肛门通气后停止胃肠减压, 给予流质饮食, 为预防术后腹胀及脂肪泻, 应给予少糖无脂肪流质, 逐渐过渡到低脂半流质饮食;若无腹胀, 膳食中适量添加甜食。饮食中要有肉类、鱼类、蛋、乳制品、豆制品等动、植物蛋白, 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及蔬菜。必要时给予要素饮食或静脉高营养支持。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

1.2.3 出院饮食指导:

戒烟戒酒, 忌食辛辣、生硬食物, 忌腥味, 给予舒肝利胆、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食物, 如西瓜、玉米、绿茶等, 继续“三高一低”饮食, 鼓励多饮水, 以增加食欲。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上述饮食护理后, 试验组的并发症明显低于普通组, 患者营养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见表1。

3讨论

3.1 心理护理对饮食的重要性

肝硬化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患者由于面临死亡威胁, 往往有恐惧、孤寂、忧郁、自卑、绝望等严重的负性心理导致食欲下降、营养失调, 所以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 尽可能地减轻或消除患者的负性心理, 帮助患者, 使之客观地面对现实, 保持乐观的态度;引导病人做到合理饮食, 接受治疗, 配合护理。

3.2 营养对饮食护理的重要性

做好合理的饮食, 要求护士有丰富的营养学方面的知识, 掌握医院膳食内容, 只有这样才知道饮食应吃哪些, 禁忌哪些, 才能给病人及家属做好饮食宣教工作。

3.3 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

肝硬化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 即使处于肝功能代偿期, 由于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损, 其糖原合成、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减弱、合成凝血因子及蛋白质的能力下降、分泌胆汁的功能下降、脂肪消化吸收能力障碍, 另外肝硬化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患者肝脏的胰岛素灭活作用减弱或异位胰岛素分泌, 导致血胰岛素水平升高。这些因素存在手术后导致低血糖、低蛋白血症、肝脏创面出血、脂肪泻的发生。所以给患者进食“三高一低”饮食, 能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高蛋白饮食是肝细胞再生和修复的原料, 又能合成血浆蛋白及凝血因子, 能减少术后腹水、低蛋白血症、创面出血的发生, 高糖饮食能增加肝糖原的储备, 节省蛋白质, 补偿消耗, 维持血糖浓度, 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术后未进食前应给予10%葡萄糖静滴。高维生素饮食能促进细胞的正常代谢, 低脂肪饮食能减少胃肠道负担, 减少肝内脂肪沉积, 使肝功能得到恢复[2]。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创伤大, 创面剥离大, 出血多, 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及蛋白质, 术后禁食时间长, 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需求及机体的抵抗力, 因此, 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手术前后给予正确的营养支持及饮食指导, 是手术成功与否不可忽视的因素, 也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案。方法:将50例肝硬化脾切除联合断流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普通组及试验组。普通组按卫生宣教方法于术前及术后进行饮食指导, 试验组术前及术后按患者营养状况、营养需求、经济状况进行分别指导。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减少影响食欲的因素,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对保证手术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肝硬化,脾切除,断流手术治疗,并发症,饮食护理

参考文献

[1]高勇, 彭南海.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 (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6, 13 (3) :190-191.

营养饼干真是“高营养”吗 篇9

我们知道,食品的最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营养素和热量。由于不同食品所含的营养素及含量差别很大,所以人们常要合理搭配、混合食用多种食品,才能达到营养互补的目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在战争时期及一些特殊地区,人们很可能得不到全面的营养,此时就需要采取营养强化的办法了。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因食物供应匮乏而出现了健康问题。为此,美国总统召开营养会议,并决定在谷类食品中普遍添加维生素及矿物质,很快纠正了当时美国人营养失衡的情况,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全面添加营养强化剂行动,并取得显著成果。

克山病流行地区因环境、食物、饮水中缺硒,导致当地居民出现毛发脱落、肢端麻木、抽搐、麻痹等克山病表现,在食品中强化硒以后,克山病就得到控制。以玉米为主粮的地区,容易出现癞皮病、腹泻、痴呆等烟酸缺乏症。这是由于玉米中的烟酸多为结合型,不能被人体吸收。此时,只要在玉米中强化烟酸,上述症状就很容易消失。

有的地区食品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有些人膳食搭配不合理,偏食、挑食,如不喝牛奶、少吃荤菜、不吃蔬菜等,以致不能获得全面营养,他们也需要吃营养强化食品。

营养强化虽能解决相应的营养问题,但营养强化剂不可以随意添加,因为任何营养素都不是越多越好,只有摄入适量才能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很多国家都明确规定哪些食品可以添加营养素,加哪种营养素,以及加入多少。根据我国规定,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包括氨基酸、脂类、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共26种,其中,可在饼干等粮食类食品中添加的营养强化剂有赖氨酸、牛磺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钙、铁、锌、硒等10种,并分别制定了允许加入量标准。这些营养素并不受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有效作用,也不影响食品中其他成分的含量及色、香、味等感观性状。

了解了营养强化的意义,我们再看看营养饼干的作用。普通饼干的主要配方原料是小麦粉(有的加米粉或糯米粉)、油脂、糖、疏松剂,以及乳制品、鸡蛋、果仁、椰丝、巧克力、葡萄干等。配方不同的饼干,营养成分会有一定差别,但一般都以糖类(碳水化合物)含量为最多,占51%~68%,蛋白质占5%~10%,脂肪占5%~30% ,主要为食用者提供热量。

饼干等粮食类食品中强化营养后,可满足人体对相应营养素的需要。吃100克营养强化饼干,大约可补充某种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20%~40%。此外,实践证明,粮食制品强化赖氨酸后可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如在粮食中加0.2%赖氨酸,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可以从原来的47%提高到71%。一般生产厂商可根据当地情况及销售需要,在饼干中强化其中一种或多种营养素。

联合营养 篇10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困难,肠内营养,康复治疗

吞咽困难是急性期脑卒中常见并发症, 入院时发生率高达 27%~50%[1], 并致病人早期出现误吸、肺部感染、营养状况急剧恶化, 进而影响病人的功能恢复, 增加不良预后[2], 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早期治疗, 是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病人早期采用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并联合康复治疗的干预效果, 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营养支持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 3月—2011年6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病人64例,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 并经头颅磁共振成像 (MRI) 证实, 病程均<72 h;意识清楚、能配合完成吞咽功能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4]评估;洼田饮水试验≥3级。排除标准:合并存在影响吞咽功能的周围神经肌肉病变及帕金森病等;存在恶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胃肠道疾患及肝肾功能障碍;存在肺部疾病。

64例入选病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每组32例。治疗组男22例, 女 10例;年龄 46岁~75岁, 平均67.4岁;病变部位:脑干10例, 大脑皮层及白质12例, 基底节10例;NIHSS评分为 (15.64±3.52) 分;体重指数 (BMI) 23.4 kg/m2±3.2 kg/m2。对照组男20例, 女12例;年龄42岁~73岁, 平均68.4岁;病变部位:脑干8例, 大脑皮层及白质13例, 基底节11例;NIHSS评分为 (15.52±4.47) 分;BMI 23.0 kg/m2±2.8 kg/m2。两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体重指数及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吞咽困难评估标准

洼田饮水试验≥3级即评定为吞咽困难。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病人端坐饮温开水30 mL, 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程度。1级:能顺利将水咽下;2级:分两次以上咽下不呛咳, 或时间延长至5 s以上;3级:能1次咽下, 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 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 不能全部咽下。

1.3 方法

1.3.1 肠内营养支持

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 (能全力, 纽迪希亚公司) , 按1 kCal/mL, 20 kCal/ (kg·d) ~30 kCal/ (kg·d) 标准配制, 经鼻饲管持续滴注, 肠内营养第1天滴速为50 mL/h~60 mL/h, 观察有无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2 d后改为75 mL/h~100 mL/h的滴速持续鼻饲滴入, 用加热器使营养液的温度维持在 30 ℃~40 ℃。第1天用量为500 mL, 以后每天增加250 mL~500 mL, 直至全量, 不足液体由外周静脉及鼻饲管注水补充, 鼻饲时病人保持头位 30°~45°, 持续至鼻饲完毕后 30 min。对照组采用牛奶、鸡蛋羹、肉汤、豆浆、米汤、蔬菜汁、果汁等混制成流食鼻饲, 5次/日~7次/日, 200 mL~250 mL, 用灌注器经胃管灌注, 1次/4 h。

1.3.2 康复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包括酌情给予脱水、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他汀类药物降脂及稳定斑块等治疗, 并给予口腔护理。

康复训练包括:声门上吞咽 (也叫自主气道保护方法, 用于减少吞咽前、中、后误吸) 、Mendelsohn 方法 (称为门德尔松方法, 是用于吞咽时自主的延长并加强喉的上举和前置运动来增强环咽肌打开程度的方法) 、屏气-发声运动 (此法可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 强化软腭肌力, 也能去除残留在咽部的食物) 、冷刺激治疗 (可有效强化吞咽反射, 使吞咽反射易于发生、吞咽有力) 、喉内收训练 (声门闭合训练) 以及舌肌、面颊、唇等吞咽肌的功能训练;Vital Stim电刺激;给予病人必要的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并对病人家属给予必要的健康宣教, 使得病人能够在家属的协同下更好地配合训练, 吞咽训练由专门培训的康复治疗师进行训练, 每次治疗30 min, 共治疗 3周。

1.3.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的实验室营养指标, 包括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的血清白蛋白 (ALB) 、血清前清蛋白 (PA) 、血红蛋白 (Hb) , 并观察治疗后3周病人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进行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营养指标的比较

与入院第1天比较, 入院3周后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较对照组均下降, 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 (P<0.05) , 但3周后治疗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与第1天比较, 1) P<0.05

2.2 两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入院时血清白蛋白的比较

肺部感染的发生主要在3 d~10 d, 入院3周后治疗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比较其入院时ALB水平, 并发肺部感染组低于无并发肺部感染 (P<0.05) 。详见表2、表3。

与对照组比较, 1) P<0.05

2.3 两组病人NIHSS评分比较

第3周后两组病人的NIHSS评分与第1天比较均明显降低 (P<0.05) 。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 (P<0.05) 。详见表4。

3 讨 论

急性脑卒中病人合并吞咽困难在临床上经常见到, 吞咽困难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5,6], 营养不良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文献报道, 营养不良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很常见, 发生率为8%~35%[7]。由于营养底物摄入不足, 导致代谢功能受限制, 脑细胞产生的三磷酸腺苷 (ATP) 数量下降, 凋亡加速。同时由于脑损伤后脑血流灌注不足、巨噬细胞功能加强、自由基增加等, 加重脑细胞的缺血、缺氧, 从而导致脑功能衰竭。所以, 目前提倡脑卒中病人尽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一是可以改善营养底物不足导致的细胞代谢紊乱及脑组织缺氧;二是可为胃肠上皮细胞直接提供能量, 改善肠道局部血流动力学及渗透性, 维持形态学和功能上的完整性, 改善免疫功能, 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及胃肠道动力恢复, 降低肠源性毒素、细菌对机体的影响, 减少菌群异位、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8]。国外专家Woien等[9]和Cahill等[10]认为, 伴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脑卒中病人在胃肠道功能耐受的前提下, 应尽快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本研究对两组病人实施不同的肠内营养支持, 比较两组主要营养支持的效果。结果发现入院3周后, 两组病人的Hb、 ALB、PA水平均下降, 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其可能的机制为: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病人急性发病后的应激反应、高代谢状态、胃肠黏膜屏障损害、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及营养支持不足均可导致病人营养状况急剧恶化, 合并肺部感染情况时可加剧应激反应程度, 增加营养需求。虽然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及胃肠血流动力学的改善, 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但其营养吸收功能仍不能满足应激高分解代谢状态下的营养需求。本研究发现, 3周后治疗组各项营养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说明早期给予标准肠内营养虽不能完全满足病人需求, 但能减缓病人入院后早期营养状况急剧恶化的趋势。

Nakajoh等[11]认为, 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尽早鼻饲, 不但可以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而且可以预防咽下肌群废用性萎缩, 最大限度地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此外, 两组病人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比较, 早期给予标准肠内营养的支持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明显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也发现, 入院时ALB水平肺部感染组明显低于无肺部感染组, 所以可以推测病人入院时低ALB水平是早期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预测因素。其可能机制为:病人入院前因营养不良等原因存在低蛋白血症情况, 在脑卒中应激高代谢状态下, 营养支持不足, 蛋白质分解增加, 导致机体蛋白水平急剧下降, 蛋白质的缺乏使得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 补体的生成降低, 粒细胞趋化和对细菌杀伤力、对细菌调理能力等功能下降, 以及淋巴细胞总数减少。Dziedzic等[12]研究发现低蛋白血症通过降低细胞免疫造成感染率升高, 是导致卒中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

营养不良是影响病人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FOOD[13]试验也证实:早期管饲 (1周内) 能减少卒中病人死亡和不良转归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 入院第3周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提示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与营养状况呈正相关。

上一篇:教师在专业化中自强下一篇:心理问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