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教学策略

2024-05-13

动态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动态教学策略 篇1

高中语文课堂动态教学是课改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所提倡的一种在我国较新的教学形式, 与传统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学形式存在很大差异。动态教学是一种提倡开放、提倡互动的新型教学形式, 是强调在教师的指引下, 教学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 共同解决问题的新型教学方式, 与传统教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在教学内容方面, 传统教学要紧紧按照教学大纲的进度进行教学, 而动态式教学则主张降低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转而注重教学的灵活性。从知识的接受方式来看,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要注重知识的识记能力, 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 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动态式教学则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从方法角度来分析: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为主的方法, 而动态式教学则重视以学为主的方法。为更好的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 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 转而注重动态式教学的开展, 为更好的进行高中语文课堂动态教学, 现将具体实施策略论述如下:

一、加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弹性化

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开展教学, 在教学前所进行的计划或者方案。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让教学更加优化, 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共鸣,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就是为更好的开展教学, 在教学前所进行的相对宽泛、动态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设计。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是进行高中语文动态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能够对动态教学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教学设计需要建立在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全面理解之上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设计。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则对教学的计划没有那么严格, 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反映或者理解能力, 摒弃原有教学计划开展以讨论、交流为主的教学。从中可以看出动态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确实要放大, 但且不可将动态教学理解为信马由缰式的教学, 在语文课堂上放任学生去讨论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 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与探讨, 来开发语文课堂, 开发教学预设, 进而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

传统的教学的语文课堂环境, 由于师道尊严教学理念的要求, 使一尺讲台隔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之间的矛盾也呈现出上生化的趋势。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出现教师一人是知识主宰, 学生需接受与掌握大纲要求的必要语言知识, 这样在教与学的矛盾中使课堂教学环境失去其原有的民主与温馨。

民主与开发的课堂环境是设施动态教学前提保障, 在动态式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开发与民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缓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诞生与发展, 而这些开放的动态课堂资源的生成, 又有利于形成开发的教学环境。民主的课堂环境主要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享有更多的权利, 打破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人占有课堂的这一局面, 让学更好地发挥自身创造性。开放的课堂环境主要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纪律上开放, 在教学内容的教授过程中, 打破原有教学大纲条条框框的束缚, 可以适当引入历史和社会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来活跃课堂, 增加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再就是可以适当在课堂纪律方面进行开放,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多地进行交流、探讨。

三、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新课改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要使高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就是在让高中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不能出现偏科或者只注重某一方面均衡地进行, 而是要求学生在某些方面片面地发展自己;再就是这种发展并不是在各个方面均衡地进行, 而是要求学生在某些方面根抓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有所侧重, 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我们知道, 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在汉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去看待学生, 关注他们的个性特征, 在课堂上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机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本, 真正让学生的在各个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

结语

高中语文课堂动态教学, 是课改后所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所提倡的一种在我国较新的教学形式, 是课改后为改变我国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结果传授, 轻学习能力培养;重习题, 轻实践;重成绩, 轻能力;重知识的死记硬背, 轻对知识的理解而提出的。为更好地贯彻与执行高中语文的动态教学, 需要教师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加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几个策略进行着手, 以利于学生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丁成瑞.书要读—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一点体会[J].江西教育, 1980 (1) .

[2]胡逢大.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的尝试[J].安徽教育, 1980 (6) .

[3]吴丽群.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管理科学文献, 2001.

动态教学策略 篇2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大洋行舟

【内容提要】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生成性的教学特点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下策略:

一、自主提问――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二、广敛信息――探究内容的动态生成,三、以做促思――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四、开放合作――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五、多元评价――自信心理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策略研究

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实验也层出不穷。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有时候,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然而,现实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 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以往的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准备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策略一:自主提问――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

从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目标看作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认同为“自己的学习需要”,对于学习者能否真正开展自主性学习过程是很关键的一步。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学习目标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末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让小灯泡发光,再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而是从整体入手,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回忆刚刚学过的《电和我们的生活》,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小灯泡是怎样的,画出记忆中的小灯泡,与实物作比较,看一看有哪些不一样?再请出灯泡和它的朋友——电池、导线,想一想怎么玩?最后来当一回小电工,去解决灯泡为什么不会亮。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学习目标由此生成):小灯泡里面有很多东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电是怎样流动的?怎样才能点亮我的小灯泡?„„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组际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策略二:广敛信息――探究内容的动态生成

在学习任何一种新知识之前,每个学生头脑中都具备了自己所特有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与社会阅历等,也说是我们所说的“前科学概念”。现代社会的学生接触面广、获取信息渠道宽,有许多是我们教师都无法企及的。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动态生成的学习内容,对学习者个体而言,也正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广敛信息,促使探究内容在动态中生成,是很值得研讨的课题。

1、活用生活资源

这是我自己上的一节课《摩擦力》。我设想在课的开始把学生引导到摩擦力的生活体验上去,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课前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看汽车轮胎等,可是总觉得离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点远。直到上课前我都没想到好办法。走进课堂,心里还在思忖,怎样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摩擦力的存在呢?

进了教室,环视四周,发现有个孩子的脚伸在了桌子的外面。我把视线停了下来,这个孩子似乎感觉到我在看他的脚,自觉地收了进去。突然,我灵机一动,对了!他们的鞋子的底应该是可以利用一番的呀!于是我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自己的鞋子底部,你看到了什么?”一时间,布鞋、运动鞋、皮鞋的底都朝了天。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有图案,有的说有花纹,有的说没有花纹。我又问:“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有一个孩子说是为了美观,可是马上被大多数人否定了。一个孩子说:“鞋底是和地面接触的,给谁看呢?所以主要不是为了美观!”这个说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我又追问:“那究竟是为了什么?”

马上有学生举手:“防止走路打滑。”我问:“你怎样可以证明你这个解释?”想了一会儿,他说了:“我可以一个脚穿鞋底有花纹的鞋子,一个脚穿鞋底没有花纹的鞋子,然后走路,看哪个脚容易打滑。”同学们都笑了。我一本正经地说:“他说得不错呀!我们一起来按照他的方法试试看,看看花纹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换鞋,走下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细细地体会那种感觉,有的兴奋,有的沉思。教室里不时传来“吱吱”的摩擦声„„

等坐到座位上,平静下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报告他们的发现。这一课就这样渐渐进入了佳境。

教学中,我从学生脚上的鞋子出发,使枯燥的科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了科学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维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下面的实践活动之中。

2、捕捉过程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这过程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又为教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若教者不会利用,这些资源将会白白流失。因此,教师也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抓取新的信息,鼓励质疑创新。

在上《地震》一课时,为了说明地层的形成,我为学生演示地层形成的模拟实验:把小石子、粗砂、黏土掺和起来倒进杯中,再往杯里倒进一些水,用小棒搅动水,使水很快运动起来。停止搅动,使水的运动逐渐慢下来,观察其现象。

当水中的几种物质都沉积下来后,我把那杯水拿给各组同学看,希望从他们嘴里说出教材中的结论。但事实却出乎意料。当第一组的学生刚看了一眼杯子时,就叫开了:“啊,怎么会是这样!?最底面的一层竟是沙子!”问题出在哪呢?

一位学生说:当石子随水转动时,杯底就已经布满了沙子了。这样,当停止搅拌让水静下来后,石子只能落在杯子底面的沙子上面了。这时马上有学生反驳:我认为石子在这杯水里沉下去的速度很慢。当水被搅拌后,水里到处都是沙子和粘土,这些沙子和粘土就阻碍石子向下沉。这就像死海里的盐份特别多,人躺在水上不会沉下去。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有些学生还挠挠头:我怎么没想到呢?我及时地捕捉教育资源:棒极了!死海里这种把人向上托起的力是一种什么力? 生(生恍然大悟状):噢,是浮力!沙子和粘土使这杯水的浮力增大了,所以石子沉下去就慢多了。有的石子还不如悬浮在它下面的沙土沉到杯底快呢。(同学们由衷的掌声)。

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奇思妙想,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者机敏把握,为教学所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开发网络资源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如《研究纸》一课,课前教师搜集大量有关纸的资料建成一个小型网站,供学生查阅,并在网站上设立以聊天室、BBS论坛,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教师、学生都可以发布言论、评论、答疑,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和任务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这种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结构,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各阶段的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

策略三:以做促思――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

学习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做科学正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的积极举措。

1、课前做,活化生成

要将教学场所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把教的角色转为导的角色,教师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创设条件。有很多科学内容的学习,除了课前应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更应提倡让学生在课前去做科学,不断积累感性生活经验。如教学《树叶》时,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认识树叶,但是对树叶的特征却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前

一、两周就布置学生去树林里搜集树叶,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构造。有了课前做的体验,有关树叶的知识己潜伏于脑际,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已成“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学习者也变倾听为踊跃参与,知识获得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生成。

2、课中做,多维生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学生的做中思、做中学便由此展开。如教学“空气中有水吗”这一课时,有的学生认为装着冰块的玻璃瓶外的水滴来自玻璃瓶中的冰块,有的学生认为来自于空气。学生按照个人的想法重新分组。想法相同的同学组成新的小组,每组想办法证明各自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集思广益,让各自的想法更好表现出来,初步达到共识,然后将自己小组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全体同学分享。实验设计的方法有:①在瓶子里加红墨水将冰块染色。观察瓶子内外水的颜色是否相同;②在瓶子里加盐,尝瓶内外水的味道是否相同;③在瓶子口加密封圈、胶带、凡士林密封,观察瓶子外壁是否还会有水;④取空瓶子,放入冰箱内,几分钟后取出,观察瓶子外壁是否有水„„在交流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质疑,以及思想和观点的交锋很好地引发设计小组学生的自我反思。通过做中的反思探究,动态地多维度理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

3、课后做,持续生成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科学的角度运用所学如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我们每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用之于生活,将探究实践的兴趣延伸于课后,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学的成功所在?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雨和雾》,在即将下课时,老师问了一下:“大家还有问题吗?”一个男孩站起来,头晃了一下:“老师,雨水为什么是咸的?”老师愣了一下,自语道:“雨水是咸的?”然后把目光转向其他同学:“你们说呢?”课堂像炸开了窝似的,顿时活跃了起来,有说是的,有说不是。见有人反对,提问题的同学脸涨得红红的,申辩道:“我尝过,雨水是有点咸的。”等同学们议论停止后,老师微微一笑说:“雨是咸的?你尝过,真勇敢。同学们,你们尝过吗?雨到底是什么味道呢?你想知道吗?”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在不同地方搜集雨水的课外探究活动开始了。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地去尝水,对雨水做一些简单的测定,还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了解酸雨的成因,从而将学生的眼光由单纯地关注“雨水是什么味道的”这一知识性的问题引导到关注更广阔的空间,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浸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是一次多么成功的探究活动呀!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做”,在他们的认知结构渐进生成之际,其综合实践能力等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策略四:开放合作――创新素养的动态生成

科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己趋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在这诸多学习活动方式之中,合作探究可以说是始终融合其中的。因此,教学要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思辨创新。

如:教学“鱼”这一课时,当教师将鱼展示在学生桌上问:“你们看看面前的鱼,可以发现什么?”学生马上就观察起鱼来。他们有的用小手去拨弄,有的小声议论。教师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倾听他们的议论:“鱼是怎样游动的?”“鱼睡觉时是躺着还是立在中?“鱼靠什么立在水中?”“如果将鱼的腮夹注,它会像人被捏住鼻子一样用嘴呼吸吗?”“鱼喜欢吃什么?„„当老师将孩子们的问题汇总后,每个孩子很快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寻求志趣相同的同伴一起合作研究

在课堂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思辨创新,资源共享,我们应不断为学生构建开放合作的学习时空,促使学生创新素养在动态情境中生成。

策略五:多元评价――自信心理的动态生成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关注学生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差异性评价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不可以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我们应尊重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现,尽可能以肯定与激励的态度去评价。如有些学习上的后进生,课上尽量让其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便回答错了或不全面,也要肯定其积极参与的态度。又如科学探究倡导实验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尽量让学生自主讨论发现不同的方法,并给予充分的展示交流,并让学生积极展开相互间的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也能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使科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2、榜样性评价

比如在《哪杯水多》的教学中,先安排一个比较水的多少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比较出四杯水中哪杯水多,然后为了测量的准确,再引出量筒的使用。各小组在探究结束之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评出本组在实验探究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谁操作规范,谁注意与同学合作,谁观察仔细,谁记录认真,谁实验中有创新„„谁如果得到大家的承认,就是本节课的“探究之星”,这可是同学们都羡慕的荣誉。同学们都想争做“表达之星”“操作之星”“进步之星”,榜样性评价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不断地加油、努力。

建构鲁迅作品教学的动态生成策略 篇3

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不注重操作性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的求新求活求异,而注重整体性教学思维、教育理念的更新,着重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策略进行思考与探索,以突破长期以来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过分意识形态化、简单化、机械化的局面,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鲁迅,接受鲁迅”。在有选择地吸收接受美学、现代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新理念和鲁迅作品的独特品格,提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动态生成策略。

所谓动态生成策略,是指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文学作品意蕴的理解和把握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建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是随着读者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审美需求、接受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深入的过程。它建立在文学文本的召唤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基础上。换句话说,是鲁迅作品的召唤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我们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必须采取动态生成策略,做到重点突出,循序渐进,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所懂有所不懂。

一、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与作品意蕴的动态生成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所引起的心理上的“空白”,所有这些组成文学作品的否定性结构,它们共同构成了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建立新视界的本文结构。伊瑟尔称之为“本文的召唤结构”。召唤性是文学本文最基本的结构特征,它成为激发、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的基本驱动力,是读者再创造活动的一个基本前提。能让读者把作品与自身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给读者提供了能动反思与丰富想象的宽广余地。文学作品语言的模糊性、意象的隐喻性以及意义的潜在性展示了远比确定表达更具时空广延性和艺术韵味的可能性,因而蕴涵着巨大的能量,显示出恒久的艺术魅力。

近一个世纪以来,鲁迅作品吸引了海内外研究者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研究和探索。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茅盾就称鲁迅的作品为“精神的粮食”,“每读一次鲁迅的作品,便欣然有得,再读,三读,乃至数读以后,依然感到一次比一次有更大的收获。”鲁迅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精神价值与永恒的艺术魅力,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写的是超越时代的“永恒题材”——社会人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的巨大潜能、回旋余地、艺术空白以及作品意象结构中的许多未定点,构成了潜在的“召唤结构”,使鲁迅作品具有多义性和生成性的特质,不断调动和激发读者、研究者的艺术感知和审美经验,通过不断地填充,使作品意义不断充实,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鲁迅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不是一个限定的单位,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系统,读者对它的理解、分析、把握不是一次性的结构分析,而是历时性的建构分析,需要用一生的经历不断补充、挖掘。所以,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是供教师和学生不断感受、思考、体悟、探索的对象,而不是承载某种先在观念的僵死 “模板”。只有这样,教师的备课、教学才具有不断探索、发现、创造的乐趣,并且每一次的备课和教学都将成为一个新的探索、欣赏过程。恰恰是那种把鲁迅作品内涵固定化的企图,使教师无法重新感受、理解、欣赏,而感到厌倦和沉重,课堂语言也随之干瘪无味,这样的教学是无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也是无法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教师感到鲁迅作品最难教,因为教师感到无法清晰地把握鲁迅作品的全部内涵;学生也感到鲁迅作品最难学,因为他们感到无法清晰地了解教师要他们必须清晰了解的东西,他们感到无法清晰地说出鲁迅作品所要表达的全部内涵。他们不懂得为什么老师说《阿Q正传》反映的是中国的“国民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国民性”;他们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孔乙己》批判了“科举制度”的弊害,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科举制度”。在学生眼里,鲁迅作品是难于理解的。

教师应当永远是在与学生一起探索、体验作品,而不是最终地判断这个作品。当然,教师较之学生有更宽广的文化视野和生活视野,能够更多地体悟到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学生的真正兴趣也在探索和发现中产生,这种发现的兴趣也许直至课堂教学结束依然没有消减,甚至在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具有持续的感召力和激发力。所以,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接受和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也是没有终点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鲁迅作品教学的层递性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而是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顺序性和阶段性。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相对于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不同的。

具体到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当然有所不同。高中阶段在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要求较之初中阶段都有很大的差别,是在初中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因此,整个中学阶段的鲁迅作品教学应该结合不同教学对象的智力发育特点与生命成长的内在欲求分层次进行。

中学阶段的鲁迅作品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懂得大意,用朴素真挚的心灵去感悟,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要从直感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比如《祝福》,重要的是祥林嫂的命运,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她的。又如孔乙己,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可怜而善良的读书人,总是受欺负、被嘲笑。至于他的阶级属性、这个故事对什么的批判意义并不重要。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索,认真品味。

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与鲁迅相遇的动态性的“过程性”阅读——由“感受鲁迅”,到 “阅读鲁迅”,再到“研究鲁迅”,最后自己“言说鲁迅”,使学生与鲁迅发生逐渐深入的关系。

感受鲁迅,就是把鲁迅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寻找鲁迅和我们生命的共通点,并思考“他”和“我”的关系。 使鲁迅从可望不可及的高处、远处走下来,走近来,走到学生中间,走进“我”的心中。有了这样的总体感受后,再引导学生“阅读鲁迅”,走进鲁迅的世界,倾听鲁迅的声音,并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力求和他作更深层面的交流。高中生将要或者已经成为公民,教师要自觉地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要逐渐引导学生面对社会、人生和生命的严峻方面,进行基本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迪。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这样的有经验的高水平的成年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谈”,是他们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内在欲求,正是基于这种欲求,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介绍鲁迅关于社会、人生、历史的基本观点,更应给予他们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的启迪。“研究鲁迅”是在学生通过“感受鲁迅”与“阅读鲁迅”已经产生的对鲁迅其人其文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将是对学生创造力的一次极具诱惑力的挑战,并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讨的热情。——通过这样的独立研究,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鲁迅有自己的发现与理解,而且也是一次阅读、写作、学术研究的初步训练。

从“感受鲁迅”、“阅读鲁迅”到“研究鲁迅”,都是为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鲁迅的世界。“走进”以后,还必须“走出”,即要求学生对鲁迅及其思想、文学做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言说鲁迅”。言说“我之鲁迅观”、“我看鲁迅的文学”等等 。要引导学生认真地思考,真正把鲁迅的思想与文学化作自己的血肉,但绝不能盲目地以鲁迅之是为是,以鲁迅之非为非,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选择,不唯老师是从,不唯权威是从,不唯定论和陈见是从。唯其如此,才能发展健康个性,培养自由精神,形成健全人格。这既是中学文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鲁迅“立人”思想的核心。

以上是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动态生成策略的粗浅探讨。立足于鲁迅作品的召唤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动态生成策略强调师生对鲁迅作品丰厚意蕴的把握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建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会随着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审美需求、接受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深入。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不断交流、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是作品不断丰满化、教师不断丰富化、学生不断充实化的过程 ,是学生与鲁迅发生逐渐深入关系的过程——由“感受鲁迅”,到“阅读鲁迅”,再到“研究鲁迅”,最后自己“言说鲁迅”。

高中英语课堂动态教学的策略 篇4

动态生成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和多元的教学形式, 它与传统的预设教学有着以下差异。从教学的内容和设计来讲, 传统的预设教学关注的是固定内容的精密设计, 而动态生成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 教师在充分预设各种假设的情况下, 提供粗略的教学设计框架:从教学的实施和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来讲, 传统的预设教学表现为教师的既定设计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而动态生成教学所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教学互动、合作与共同探究, 是一种新型的平等与合作的师生关系。

二、动态生成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师在动态生成教学过程中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策略, 也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根据课堂的具体实施来作出判断和选择。但问题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去捕捉和发展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笔者认为, 至少应该从下面方面进行考虑并着的手实施。

1、积累知识经验, 丰富教学修养, 运用教学机智

动态生成教学使课堂教学流程充满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教师能否把握这种不可预测性并使之在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 决定于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课堂上每一个非预设的“突然事件”的出现, 都是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智慧的挑战,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注重反思、提高修养、深刻研究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关注点, 以获得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这些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揭示了教师在对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应该再次回到行动中去, 这样必然会获得专业素养的提高, 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 孜孜以求课堂上的“智慧火花碰撞”, 欣然陶醉于不时的“感动与惊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价值得以体现, 更主要的是, 教师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

2、弹性的教学设计

弹性的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建设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策略之一, 同时又是教师获得资源建设能力的途径之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教材与对学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所做的预设和规划。强调课堂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并非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 而是要求有开放、弹性和发展的教学预设。没有备课时的周密预设, 教师在上课堂上就会显得手足无措, 就不可能有课前的充分准备, 就不会有驾驶课堂的游刃有余以及水到渠成的巧妙引导。

三、动态生成教学的实施方式

1、创设开放、民主、合作的课堂环境

就课堂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性而言, 学生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状态、活动乃至他们自身的各种素质都可以成为课堂中资源产生的增长点。而课堂环境对于学生角色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课堂环境往往对教学的开展和进行有很大影响, 开放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而通过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 又有利于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 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不断展开相互的交流、对话、沟通、理解和合作, 使得新的意义不断在教学过程得到构建与生成。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 在互动实践中, 交际双方是自由平等的, 气氛是民主和谐的, 教学活动的完成是合作互助的。有效的互动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合作理念的确立。大量的事实表明, 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 合作会进一步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只有在民主、开放、平等和合作的氛围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 学生在动态生成中的主体功能才会得到发挥。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新课程强调要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就是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均衡地进行, 而是要求学生在某些方面片面地发展自己;二是这种发展并不是在各个方面均衡地进行, 而是要求学生在某些方面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有所侧量, 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我们知道,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去看待学生, 关注他们的个性特征, 在课堂上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机会,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结束语

新课程呼唤着新型的教育理念, 只有不竭的动态教学生成, 学生和教师才能真正得以和谐共同地发展。

摘要:动态生成教学和传统的预设教学之间的差异, 提出了启动动态生成教学的教学策略以及实施动态生成教学二种数学教学方式, 并说明了高中英语课教学中实施动态生成教学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教学,预设教学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东莞市物流企业发展动态与策略探析 篇5

东莞市物流企业按业务类型可划分为六大类:(1)运输企业;(2)仓储企业;(3)货代公司;(4)快递公司;(5)装卸搬运企业;(6)综合物流企业,其中,综合物流企业指的是经营综合物流业务的企业。目前,东莞市工商登记物流企业(包括独立纳税的分公司和分支机构)约2 500 家,登记营业网点4 500 多个。

按业务类型划分,六大类物流企业所占比例如图3 所示,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运输企业和货代公司。

作为物流两大支柱之一的运输企业在物流企业中所占比例为26%,这一数据体现了运输在物流中的重要地位;货代公司数量所占比例高达44%,但其营业规模不大。快递公司异军突起,成为近几年物流企业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部分,其数量和营业额节节攀升,成为物流企业中的生力军。

3.2 物流企业分布

东莞市南城区的物流企业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20%,其次分别为长安、虎门、东城、沙田、莞城。分析可知,影响物流企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两点:第一,市场因素。靠近物流需求市场可以迅速获取用户需求信息并取得订单,是物流企业考虑选址的重要因素。众多企业考虑到进出口贸易需求、运输需求、快递需求、城市物流配送需求等因素而选择了南城、长安、虎门等镇区。第二,地理因素。从物流企业的分布可知,物流企业往往愿意选择交通便利、靠近枢纽点的地点,这也是物流企业考虑选址的另一重要因素。

3.3 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物流企业规模小且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是决定市场集中度高低的首要因素。在特定的市场容量下,企业的规模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东莞市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平均职工人数、平均资产总额、平均主营业务收入等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远低于周边的广州、深圳等城市,市场集中度低。

3.3.2 物流企业模式单一且增值服务较少。近年来虽然东莞市物流企业服务品种正逐步增多,但目前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仍以运输、仓储、货代、搬运等传统服务为主,服务档次和水平较低,增值服务少。在全市的物流企业中,能从事综合物流业务的企业不到10%,其余企业仅从事较单一的物流业务,资源整合能力较差。

3.3.3 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信息化水平较低。东莞市物流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方式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在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仍以手工作业为主,信息化程度低,难以高效地调度和配置资源,使无效作业环节增加,物流成本上升。

3.3.4 企业物流人才匮乏。东莞市物流企业的专业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物流人才的培养途径。第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物流是操作性强的活动,对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操作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求从业人员既掌握物流的专门知识,也要具备计算机和物流系统知识,但目前东莞市此类人才严重缺乏。

4 经济转型升级下东莞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

4.1 培育龙头企业,加快物流发展

一方面,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东莞市设点,通过改制、收购、兼并等资产重组和专业化改造,有效利用物流资源;另一方面,鼓励本土物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增值业务,对自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政府可以选择素质高、有发展前景的物流企业作为扶持对象,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把它们培养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甚至第四方物流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传统物流逐步提升为现代物流,推动东莞市物流业的发展。

4.2 大力开拓制造业物流,促进物流企业发展

制造业企业是物流服务的最大需求者,是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东莞制造业发达,每年有大量的物流需求量,但过去大量的物流需求都分流到广州、深圳等地。要促使东莞物流企业为本地制造业企业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就需要不断地完善产业链,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进而完善相关的物流配套服务。大力拓展制造业物流,促使制造业企业的巨大物流需求释放,积极调整战略,促进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联动,协同发展。

4.3 提升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通过信息化可以带动物流现代化。调查结果显示,东莞市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其次,物流企业应逐步建立物流信息网,根据实际情况引进诸如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系统,对供应、生产、销售、储运、回收等物流活动实施有效管理,并与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用户连接起来,实现对物流环节的实时跟踪、查询、控制和管理。

4.4 重视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

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匮乏的问题,可以从以下途径开展:第一,加强物流企业与物流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打造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第二,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东莞市于 年9 月3 日成立了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该平台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为物流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4.5 满足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走专业化物流之路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拥有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四大特色产业包括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品制造业、包装印刷业。物流企业可以依托这些产业走发展专业化物流之路,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帮助客户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提升物流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东莞市统计局。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唐蓉。中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探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3):3-5.

[3]王茂林,刘秉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趋势[J].

现代管理科学,2009,(3):59-60.

[4]孙亚云,黎伟。东莞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2):67-68,138.

浅谈动态生成性教学的预设策略 篇6

关键词: 动态生成  教师  学生  预设策略

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碰撞中出现的教师预设方案之内或之外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反思,正确处理、科学把握教学过程,使教与学达到轻松、愉悦、高效、优质的最佳状态。研究动态生成性教学旨在充分重视师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倡导教师抓住每节课中的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设策略指的是教师通过精心研究学生、教材、方法,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思路所采取的方法。

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进程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预设策略才能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动态环境中得以成长呢?这就需要通过弹性预设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主动生成。弹性预设就是创设空间、留有余地,弹性预设策略可分为教师设计和学生生成两个预设层面的策略。

一、教师设计的预设策略

(一)以了解学情和解读教材为基础

我们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要求课堂教学中要互动生成、合作探究、民主和谐、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认真钻研和吃透教材,精心构思和设计预案。

生成性课堂靠的是教师的智慧和经验,更要靠教师充分预设学生对教学环节的可能反应。教师通过课前谈话、课中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经验和旧知,为课堂上有效生成作好充分准备。一般把教学设计定为四个方面:(1)教学步骤;(2)预设学生的反应;(3)相应的教学策略;(4)教学意外及反思。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预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精心预设,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预设,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

当今社会,种类繁多的工具书和大容量的电子书,还有互联网,都蕴含着各种优质的课程资源,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在课前充分挖掘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经过整合和筛选,提供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发动和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寻相关的学习资料,进一步优化预设方案、丰富动态生成。

二、学生生成的预设策略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重预设,还要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通过预测而进行调控。那么怎样预设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呢?

(一)在自学中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知识经验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方式方法不同,建构知识的结果也就不同,课堂上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成状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生成很多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这些新信息,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及时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并在课堂上就新的发现展开交流,有时甚至要放弃自己在课前的其他预设。当然,教师要尽可能地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学生自学生成的问题提前预设。如《养花》一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名篇,有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明明作者在文中写到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痛,还硬说真有意思,我认为不真实。”我听后,立即放弃预设,紧紧抓住这一新的信息,引导学生参与互动,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生1:“作者把养花当作乐趣,劳动起来自然觉得有意思,我认为这样写是真实的。”

教师接着说:“真是的,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当然高兴了。”

生2:“搬花是一种体力劳动,作者从事写作工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有益于身心,因此,我认为有意思是真实的。”

……

(二)在质疑中生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应敢于向教师和书本质疑问难。“质疑无禁区”,课堂中随时会出现各种新的生成信息,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及时搭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互动交流”的平台,要善于抓疑点,让学生带着疑问,互动交流,发现新知。教师要激发学生,将疑惑变为问题,进而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结合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提示或暗示,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例如,在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文时,在学生明白文中道理之后,教师进行提示引导。学生便会提出:“为什么山沟里的孩子不就近上学呢?他们没有公交车和校车坐吗?他们中午饭怎么吃?”等等,全班学生积极发言,互相争论,他们在质疑中学习,生成新的发现,能力得到提升。

(三)在感悟中生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温故而知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成效果。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灵动活跃的思维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学生,读同样的文本,他们的感悟是各不相同,这种感悟具有极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正好是课堂生成资源。有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为什么?”一位学生说:“我不喜欢花生,它的人生未必是理想的、美好的,苹果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所以我喜欢苹果……”一种新的感悟,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他们纷纷各抒己见,教师这时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来感悟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不同的感悟,为理解文章的丰富性和深入性创造了多种视角,进而出现了多种生成资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篇7

一、基于生成, 弹性预设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它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 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这种“预设”不是预设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 (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探究的具体步骤等) , 而是从整体上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的预设, 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 为即时生成提供广阔的舞台。这样的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 这是因为教学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生动可变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给生成留足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 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 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 形成弹性化方案, 即方案应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 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 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 为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

例如, 在对“圆的周长”一课进行预设时, 如果仅仅考虑教材设计的活动, 教师往往会假设学生对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一无所知的, 一旦课堂上出现了不同声音, 教师也大多选择置之不理, 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预设两种可能性:一是学生不知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二是能猜测出两者的关系。对前者, 教师在预设时可设计“对新知的探索”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自行探究;对后者, 教师则应在肯定的同时, 设计“对猜想的验证”活动,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证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一来, 不管课堂上遇到哪一种情况, 教师都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 只有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预设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才能在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做到心中有数, 临阵不慌。

二、抓住契机, 创造生成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经常见到教师为落实自己事先制定的教学方案而教, 面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始料不及的想法, 有的只是蜻蜓点水, 有的则是避而不谈……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及时地捕捉课堂上有教学价值的信息, 因势利导, 将其变为推动教学的动态生成资源, 通过正确的引导, 激活这些资源, 让问题得到真正的真实生成———即有效生成。

一位教师在教学“厘米、分米、和米”这一知识后, 学生在做填空练习时, 有个学生回答:“一个游泳池深是210米。”另一个学生说:“一个游泳池水深应该是210分米。”这时, 有一位学生说了一句:“你们的游泳池太危险了, 这样深的游泳池会淹死人的。”很多同学马上对这位同学投以异样的目光, 纷纷说他在“瞎说”, 但教师却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 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多深的游泳池才是适合的、安全的?这种“瞎说”其实是学生的真实想法, 在这里, 教师依靠自己的教学机智, 善待学生的“瞎说”, 它就成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出现的“意外事件”, 教师如果没有教学的敏锐性, 不能及时捕捉, 就会转瞬即逝, 教学就不可能是生成的。而捕捉教学契机, 并根据教学境遇调整教学行为, 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智慧, 面对教学情境能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 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创见和变动着的有价值的信息, 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

三、把握价值, 引领生成

我们关注生成, 如果仅仅停留在激发即时生成的教学情境, 等待学生充满童趣的问题的出现, 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即时生成的资源具有方向上的不确定性。因此, 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 充分利用自己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 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 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 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 推进教学进程, 让动态生成真正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当学生的回答不周到、理解抽象模糊、没有深入挖掘, 显得表面、肤浅时, 教师要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调整方向、引导深化。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学目标, 迷失了“方向”时, 教师要充分地应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地加以转化和抛弃, 避免使之演变为教学的“垃圾”, 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为“长方体认识”, 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了大量长方体的教具与学具。教学预设的流程是首先复习平面图形, 再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等立体图形, 接下来进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际教学中, 在得出立体图形后, 教师说:你想深入了解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吗?你想研究什么图形?此言一出出现了意外, 一个学生答道:“我想研究正方体。”这时, 教师居然果断地放弃了原先的预案, 顺应学生意愿, 组织“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读到此, 我不禁在想:这位教师的果断选择真的正确吗?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意愿, 甚至是个别学生的意愿, 就轻易放弃了课前精心预设、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真的可取吗?正方体的认识离不开对实物的观察, 而教学前教师毫无准备, 如何让学生借助实物去探究?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四、合理评价, 导向生成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以学生发展为主旨,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落实新课标理念, 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主导思想,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导致对结果评价的过度关注, 把评价功能退化为仅仅是对学生分数的鉴定, 而忽视了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资源。

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 关注学生的发现与生成。我们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也包括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评价。前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 后者通过具有一定情境的问题进行评价。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是否养成了反思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给予定性评价, 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描述,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过程评价中关注发现与有效生成, 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学生的探究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过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 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 重在引导他们创新, 引导他们勇于挑战教师、挑战书本, 勇于超越自我。对于相对后进的学生, 则要千方百计抓住闪光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发现, 都要及时加以表扬。

除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评价, 还应包括师生之间的交互评价。交互式评价, 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随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再做出新的评价, 在这样循环往复、交错提升的动态评价中, 教与学充分融合, 实现了师生双边的提高。总之,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推进过程中预设目标的发展和价值的生成, 注重评价的时机, 扩充评价的主体, 拓展评价的功能不失为一个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0.

[2]蔡楠荣.动态生成教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6.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0) .

[4]李袆.生成性教学研究述评.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4) .

动态教学策略 篇8

一、教师精心设计英语课堂,促进动态生成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体现三维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对于教师把握英语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课程动态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在英语教学方案中保持一个开放性的状态,时刻准备接受英语课堂中所发生的课堂动态生成。

例如,教师在备课《Seasons》这个单元的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说出每个季节中所出现的典型天气情况单词,然后教师将这些单词板书在黑板上,如rain、cloud、hot、snow、cool等,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询问今天的天气情况,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此时学生会需要用到与天气有关的形容词,教师便可借机引导学生将描述天气的名词转化为形容词,如rain(n.)→rainy(adj.)、cloud(n.)→cloudy(adj.)、snow(n.)→snowy(adj.)等,然后将其用于回答之中,如“Today is a rainy day.”等。学生在课堂中所得到的单词变化累计,便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中实现了。

二、教师积极创设英语情景,促进动态生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地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英语课件中插入一些配音文本或者视频等学习资料,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准确地使用英语表达,从而在情景中促进英语课堂的动态生产。例如,在《Films》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与课文相关的电影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由演员角色、电影类型等引出一系列表达,使学生在情景中迫于表达的需要而生成较好的英语单词和句子表达。教师可以提问:“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Why?”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积极地搜索相关词汇,促使他们在英语课堂中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表达,如abstract Film、Action Film、Acton-Adventure Film、Allegory、Art Cinema Film等电影类型。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其中的经典片段表演出来。这样的模仿训练方式能够在今后的英语课堂中为英语的动态生成带来积极的帮助。

三、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促进动态生成

现代教学技术已经取得较快发展。教师可以将这些教学技术运用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英语,提高对英语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例如,在《Fashion》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学习资料收集人们在不同时代对Fashion的理解以及追求,然后通过一些服装、发型的图片展示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追求的不同Fashion。在将这些知识向学生解说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Fashion的认识,这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英语语言表达生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辅助功能,以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四、教师恰当使用肢体语言,促进动态生成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有些知识点难以理解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有意义的学习信息,从而促进英语课堂中的动态教学生成。以《Good manners》的教学为例。学生在这个单元中会学习许多关于礼貌表达的词语以及许多提示标志。如看见禁止停车的标志时,学生能够知道此标志的含义,但是难以用英语表达出来。此时教师需要借助一些动作将含义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说出“No parking”。当学生理解这一英语表达方式之后,教师可以加强一些练习,如展示禁止游泳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说出“No Swimming”。此时学生就会知道一些警示图片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准确的英文表达,即否定词no加上动名词形式。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仿照这种方式得出许多类似的表达,如禁止拍照(No photographing)、禁止吸烟(No smoking)等。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所发生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的积极指导。

动态教学策略 篇9

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 围绕多元目标, 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 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教学活动。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把握、灵活应变和创新发现, 它突出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课堂教学机智的及时运用, 它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动态生成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和多元的教学形式, 它与传统的预设教学有着以下三种差异。从教学的内容和设计来讲, 传统的预设教学关注的是固定内容的精密设计, 而动态生成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 教师在充分预设各种假设的情形下, 提供粗略的教学设计框架;从教学的实施和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来讲, 传统的预设教学表现为教师的既定设计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而动态生成教学所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教学互动、合作与共同探究, 是一种新型的平等与合作的师生关系;从教学的评价机制来讲, 传统的预设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是属于终结性评价, 而动态生成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对所学的内容有好奇心和强烈的兴趣, 是否有进一步探求的欲望, 它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由此可见, 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背景下, 重视师生之间的动态交流, 充分利用课堂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 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动态生成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师在动态生成教学过程中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策略, 也是多种多样的, 需要根据课堂的具体实践来作出判断和选择。但问题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去捕捉和发展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笔者认为, 至少应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并着手实施。

1. 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过程, 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应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 就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多种表现, 及时捕捉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和标新立异的构思, 都应该给予及时的、正确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捕捉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或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地将它们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使之成为有效且可用的教学资源。对于这种教学资源, 教师还必须有“抓在出现时、点在需要处、化在关键时、用在可用处”的能力, 同时做到耐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创新观点, 宽容学生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 观察他们的细微变化, 与他们一起创设动态的课堂教学生活。唯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的课堂生命活动得以实现, 才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2. 积累知识经验, 丰富教学修养, 运用教学机智

动态生成教学使课堂教学流程充满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教师能否把握这种不可预测性并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 决定于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课堂上每一个非预设的“突然事件”的出现, 都是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智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注重反思、提高修养、深刻研究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关注点, 以获得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这些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揭示了教师在对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应该再次回到行动中去, 这样必然会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 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 孜孜以求课堂上的“智慧火花碰撞”, 欣然陶醉于不时的“感动与惊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专业价值得以体现, 更主要的是, 教师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

3. 弹性的教学设计

弹性的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建设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策略之一, 同时又是教师获得资源建设能力的途径之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对教材与对学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策略所做的预设和规划。强调课堂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并非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 而是要求有开放、弹性和发展的教学预设。没有备课时的周密预设, 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显得手足无措, 就不可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教学资源生成;没有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就不会有驾驭课堂的游刃有余以及水到渠成的巧妙引导。教学过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当然,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学生, 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教师无法预料课堂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全部事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 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

因此,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留有弹性空间, 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留有空间与时间。这也就是说, 预设的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框架, 是一个目标, 它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既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也要考虑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不一致性。这样, 在不同的环境中, 面对不同的学生, 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 甚至差异很大, 但是由于教师有充分的预设, 因此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 有效地化解“突发事件”为“神来之笔”, 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 因势利导, 打破计划, 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进行及时地调整与迅速地重新整合,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 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有所变化, 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适当调整, 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变化, 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调控。也可以说, 课堂的预设计划必须要考虑课堂上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而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是在教学预设中生成的,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是统一的, 也正是这种统一, 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 教学的不确定性中又存在着确定性, 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 一起创造的课堂氛围, 构成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和谐发展之美。

三、动态生成教学的实施方式

1. 创设开放、民主、合作的课堂环境

就课堂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性而言, 学生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状态、活动乃至他们自身的各种素质都可以成为课堂中资源产生的增长点。而课堂环境对于学生角色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课堂环境往往对教学的开展和进行有很大的影响。开放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而通过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 又有利于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 使得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文本之间不断展开相互的交流、对话、沟通、理解和合作, 使得新的意义不断在教学过程得到构建与生成。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 在互动实践中, 交际双方是自由平等的, 气氛是民主和谐的, 教学活动的完成是合作互助的。有效的互动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合作理念的确立。大量的事实表明, 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 合作会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只有在民主、开放、平等和合作的氛围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体现, 学生在动态生成中的主体功能才会得到发挥。

2.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新课程强调要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就是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涉及, 不能只注重某一方面而片面地去发展自己;二是这种发展并不是在各个方面均衡地进行, 而是要求学生在某些方面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有所侧重, 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我们知道,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去看待学生, 关注他们的个性特征, 在课堂上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机会,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关注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关注了他们的个体发展, 关注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 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他们被教师真正“看得起”, 从而激发出他们对学习的内心真正需要, 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完善学生的人格。

3.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从广义上来讲, 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环境中, 也包括了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 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所以, 我们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关系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一个因素,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师生关系从其内容上来讲, 一般包括师生的认知关系、心理关系、情感关系等。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充当知识权威的角色, 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导者, 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而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对教师依赖、服从或隔阂、恐惧甚至对立。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成为外在强加于学生的负担, 师生的平等对话与共同发展则无从谈起。而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师生通过充分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形成对课本的多元理解与意义的重新构建生成, 这一过程必然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动态资源生成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形成彼此尊重、充分信任、相互平等、充满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 因此,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与理解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

四、动态生成教学的课堂实例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实施动态生成教学的基本步骤, 即发散式导入→引导式点拨→互动式生成→自主式探究→创造性拓展。下面笔者将结合最近一堂教学课的实例说明动态生成教学的实施步骤。

教材:《牛津高中英语 (译林版) 》模块5

教学内容:Unit One Word power

教学步骤与过程:

1. 发散式导入

一开始上课, 笔者说了句经典式的句子:I love this game!然后, 运用多媒体呈现出若干幅NBA篮球巨星的照片, 紧接着笔者设问:What adjective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se people’s personalities?由于高中学生大多热爱体育, 尤其是篮球, 他们对NBA巨星们的了解真的出乎一般人的所料, 所以, 有趣的单词竞猜活动使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了大脑风暴, 他们争先恐后地且大胆地用英语说出了很多描述性的形容词, 有一些确实是笔者曾未预设到的。这样, 笔者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经学会了的描述人表面特征的词汇。这一设问看似不经意, 实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同时也为本堂课的教学中心任务做了必要的语言铺垫。

2. 引导式点拨

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学生自己所说出的一些描述性形容词, 他们还情不自禁地说出了一些句子 (这些都是学生们潜意识的行为) , 然而, 笔者话锋一转:Can you think

of some other words that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ir inside

personalities?这一设问使学生们暂时陷入了沉思。笔者不失时机地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 学生们根据安排, 一组一组比赛式地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若干小组间汇报词汇的竞赛虽有输赢, 但展示了学生们共同的劳动成果, 他们是非常开心并且相当欣赏他们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此时, 笔者适时地给予帮助, 并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的鼓励。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也是学习上的点拨者和引领者。这样的教学双边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同时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互动式生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 互动式生成

趁着学生刚才讨论的热情未减, 笔者顺势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What kind of personalities that we can learn from those super stars?随之让学生们继续开展四人小组活动。讨论完毕后, 每个小组推选一人向全班介绍, 其他同学和教师担当评委。这次的活动教师虽然参与其中, 但是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引领回答, 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以教材的内容为载体, 指导和引领学生展开以讨论、体验和分享为具体形式的学习活动。活动总结时, 笔者要求学生们要向姚明、科比、乔丹等篮球巨星们学习, 学习他们不畏困难、勇敢自信、挑战自我、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这样的教学使笔者和学生结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的精神世界在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4. 自主式探究

按理说, 此课应该是接近尾声, 但是笔者发现学生的眼神里似乎透露出留恋的光芒。结合当前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八荣八耻”, 笔者把这堂课的最后一个话题留给了学生:What makes a qualified citizen?此时, 笔者在屏幕上呈现出一些参考词汇, 供学生有选择地应用。学生应用刚才所学习到的词汇和句型,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他们的具体情况很快地就完成了一篇课堂小作文。在这一课堂活动中, 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乃至进一步地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从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善了自我,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5. 创造性拓展

笔者利用自主式探究这一教学环节, 在批阅学生当堂课小作文过程中, 进一步地了解了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和崇拜对象, 为以后的教学又积累了一些预设素材, 从而为今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又有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动态生成教学理念为指导, 围绕描述人的性格、特征以及爱好为话题, 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相关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感悟、体验和学习语言, 同时也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了一次完善。笔者的感受是活用了教材, 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理想境界:“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同时,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点拨、师生的互动和合作、学生的探究和实践, 教学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学生们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而且是学生们的学习伙伴和朋友。课堂教学是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教师和学生不仅用所学到的语言进行讨论和交流, 更重要的是进行了平等的心灵沟通。同时, 学生们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 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学习上汲取了知识、智能上获得了启迪、人格上得到了完善、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五、结语

新课程呼唤着新型的教育理念, 呼唤着具有新型教育思想的教师, 呼唤着新型的课堂。唯有开放、民主、合作的课堂才可能有真正的动态教学生成, 只有不竭的动态教学生成, 课堂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 只有不断的动态教学生成, 学生和教师才能真正得以和谐共同地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动态生成教学和传统的预设教学之间的差异, 提出了启动动态生成教学的三种教学策略以及实施动态生成教学的三种教学方式, 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说明了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动态生成教学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教学,预设教学

参考文献

施良方.课程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动态教学策略 篇10

当今社会,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和日常生活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写道:“现代高科技的核心就是数学,数学已成为人类理性文明高度的结晶。”因此数学学科是我国高中教育中的重点之一。由于数学学科的理性特点和我国应试教育的强度难度,普遍学生觉得数学学科令人望而生畏,真正热爱数学且学好用好数学的学生较少[1]。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是从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中产生的。哈尔莫斯(P·R·Halmos)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成为学科之后,仍然有着突出的以问题为核心的特征[2]。

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每位教师心中都有一个答案———知识、技能、方法、兴趣、能力、态度、习惯、精神……但是,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了呢?很久以来,受到经济、科技和观念的制约,我国的数学教学一直沿用粉笔+黑板的讲授式教学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幅度地增加课堂知识含量,适合大班教学;缺点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知识与能力相脱节。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终身学习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人们再也不能期望在学校就能获得足够其享用一生的知识,因此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掌握更加重要,讲授式教学法越发显出其单一落后的一面。

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让课堂充满一种开放的、自由探究的理性精神,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要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探究教学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将凝结于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展开,使知识由静及动、由表及里,把演绎体系背后存在的大量的丰富内容挖掘出来,以“问题”的形式揭开数学完善的面纱,充分暴露数学发现、数学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中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享受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3]。

二、高中数学课堂动态教学策略

1.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结果课堂气氛不活跃,效率低。事实上,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双方感情的交流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理解之上的,平等和谐的氛围会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舒适,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学生的不正确回答往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以信赖的。教师要促进数学课堂和谐气氛的形成,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5]

2. 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问题情境是先导、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根据课程的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

3. 选择好的教学问题。

教师平时要重视对“好”的数学问题的收集整理,并鼓励提倡学生也这样做。只有储存大量“好”的数学问题,才能保证选择出来所需要的问题,为问答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一般认为“好”的数学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我们这里所指的问题,不仅是寻常的,而且要求人们有某种独立的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这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就是说,应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从而就不应该是所谓的“偏问”和“怪问”[6]。

三、案例分析

对于一道综合题来说,学生并不是一点都不会的,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点他们应该还是知道的。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如果分层次提问并加以鼓励,就能了解出各个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各个层次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学习了基本不等式一节后,我们通常会给出这样一道变式题:求函数的最小值。

这道题多年来总有学生错解为主要因为学生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只考虑“二定”这个条件,忽略“一正三相等”这两个易错的条件。为了避免学生犯错,上课时可以这样分层提问。

师:基本不等式的形式是怎样的?(让优等生回答)

生1:(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师:简记为?

生1:一正二定三相等。

师:注意这三个条件都必须满足,这是易错点。能否把正数a、b推广到一切实数?(让中等生回答)

生2:可以,只要添时已经成立。

师:那你觉得这道题怎么做?

生2:该式符合“一正二定”的条件,但等号取不到,此时不可能,不知道了。

师:既然基本不等式的知识无法解决,我们赶紧换个思路。这题就是函数求最值的问题,能否从函数的角度考虑?这道题的形式你是否觉得熟悉?类似于哪个函数?(让优等生回答)

生3:令sinx=t,则,换元成“双勾图”,用单调性做。

师:很好!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高一时曾证明0)的单调性,要求大家记住结论,集体回答。

学生集体:在[0, 1]上单调递减,所以t=1时,最小值为3。

老师板书完后说:以前我们要求证明这个函数的单调性,等后面我们学习了导数工具后,用它来证明函数的单调性非常方便,书写也不复杂。

四、结语

问题探究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然而在学校中,许多教师不能很好地组织开展基于问题探究的数学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学设计的了解和掌握不够,从而导致未能将问题探究理论与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因此关注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缪亦男.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2]江乙临.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郭佳佳.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4]朱赛军.基于问题探究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唐孝菊.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上一篇:成人钢琴课基础教学下一篇:高中政治课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