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调查与测量

2024-05-09

地籍调查与测量(精选十篇)

地籍调查与测量 篇1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代空间技术、测绘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测绘技术提供的测绘成果更具有时效性, 3S测绘技术因其功能强大, 广泛应用于测绘工作中。所谓3S技术, 指的是遥感技术 (RS) , 全球定位系统 (GPS) , 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三者的功能不同, 三者之间存在联系, RS和GPS主要是采集空间数据的地理信息, 进行空间定位, 然后利用GIS进行汇总, 存储、处理、加工、管理和分析, 形成各种地理信息产品, 使得传统的测绘产业发展成为地理信息产业。

1.1 遥感技术 (RS)

遥感技术 (Remote System, RS) , 简单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而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要上升到物理科学层面, 遥感技术就是利用地物能够持续的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的现象, 利用遥感传感器探测地物表面辐射的电磁波所传达的信息, 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判读出正确的信息, 是监测和探测地物信息的一项综合性技术。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动态监测、资源规划与利用、气象预报、土地利用等工作中。利用遥感技术制作的正射影像图具有时效性强、分辨率高的效果, 对开展地籍调查工作起到很大作用。

遥感技术具备数据时效性和大面积实时观测数据的优势, 使得遥感测绘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大区域的运用和扩展, 使其成为现代地籍调查和测量工作运用最有效的测绘技术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 遥感测绘技术逐渐应用到测绘行业, 并朝着测绘技术的主要方向发展。使得各专业之间相关交叉渗透, 地籍测绘技术之间与其他科技成果有效结合。

1.2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空间信息系统, 是一门由多领域多学科集成的综合性学科, 它把测绘科学, 计算机科学, 地图制图和摄影测量等学科结合起来, 将现代技术和传统学科相结合, 主要培养能在社会各领域从事地理信息工作的技术性人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的进步, 地理信息产业也迅速兴起。据统计, 近些年以来, 国内外地理信息产业都大幅度增长, 涨幅都超过10%以上, 而且依然保持着上升的趋势。因此许多高校致力于培养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 发挥测量技术方面的优势, 将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 重点学习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数据处理和数据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从坐标系统、4D产品数据获取方法、空间数据集成、空间数据库的建立、空间数据质量、多维和时空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去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功能。同时, 地理信息系统还具有三维可视化的功能, 它能够通过计算机建模, 把地物的有效信息通过三维效果逼真的还原。

1.3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 它是一种进行导航和定位的一个系统。GPS技术具有定位功能强大, 我们常说, 只要对GPS技术掌握, 它可以对任何人进行实时定位, 还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很好的指导, 是一项拥有强大功能的系统。在太空中, 有24个GPS卫星, 它们的功能是不同的, 全球定位系统是通过这些卫星来实现定位的。相比传统的测量定位, GPS使用的设备携带更加方便, 操作起来更加简明。GPS利用七维定点实现系统的定速定时, 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非常高的覆盖率, 利用GPS实施全球定位基本上很少受到气象因素影响。随着人们对科技产品认识的提高, GPS技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不断向着民用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和GPS结合的产品也不断实现商业化, 推动着社会和城市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 3S技术在地籍测绘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在地籍测绘中利用3S技术, 能够更加便捷的采集信息, 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实效性, 从而实现完成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可靠性。地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平台, 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 将采集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录入地籍信息数据库, 实现数据库的共享、更新和维护等功能。

2.1 将遥感模式应用到传统地籍调查中

通过解读数字正射影像 (DOM) , 将所需要调查的区域在影像底图上判断出来, 勾绘在地图上, 并确定其位置, 然后根据底图的指引, 作为实地调查的参考。在实地调查过程中, 如果出现与底图不符的情况, 就可以及时的发现并在后期进行补测。另外, 对于偏远且不易调查和测量的区域, 可以通过对实时影像图的判读, 将其有效的勾绘出来, 作为有效数据, 达到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效率。

2.2 利用GPS RTK进行野外数据采集

为了快速获得实时、远距离和高精度的野外数据, 在作业过程中采用GPS RTK接收机, 可以达到快速的布设控制点, 这种测量模式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这种方法, 在现场测量各种地籍要素和地形的必要元素, 数据预处理使用GPS处理软件后, 存储为相应的格式的数据文件。由于这种测量的卫星信号比较弱或接受不到地区无法获取数据, 因此它可以用在GPS RTK和全站仪设备组合, 收集现场的地籍数据集。

2.3 建立地籍管理数据库

为了能够更好的存储数据, 并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信息化、实现数据共享, 将数据成果进行汇总, 建立地籍管理数据库。地籍数据库是基于地形图, 地籍要素图和属性数据库而建立, 将遥感数据和数据库的实时结合, 可以反映当前的土地利用更新情况。

3 3S技术在测绘行业中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测绘技术也逐渐的从传统的测绘手段走向数字化, 从手工作业慢慢转变为信息化, 3S技术的结合应用使得测量作业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将现代科技有效的应用于地籍调查和测量工作中, 不仅能够提高整个测量工作的效率, 还能保证制图的精度。另外, 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就要求从事测绘行业的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掌握最新的科技理论知识, 为测绘事业的不断前进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邹岩.GIS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8) :098.

[2]聂上海, 殷丽琼.GPS RTK技术在数字化地形测量上的应用试验[J].测绘通报, 2005.

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论文 篇2

(1)保持资料的现势性;

(2)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的检查、补置、更正;

(3)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

(4)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

(5)使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

2.2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特点

(1)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

(2)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3)变更同步、手续连续。进行了变更测量后,与本宗地有关的表、卡、册、证、图均需进行变更。

(4)任务紧急。使用者提出变更申请后,需立即进行变更调查、变更测量,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地籍调查中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地籍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 ;实践应用优点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对地籍进行测量是当前土地管理的重点。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了保证地籍测量的准确性,需要对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进行检测。数字化测量技术是应用GPS接收机,对城镇土地位置进行测量和面积计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其生成地籍图。该技术在地基测量中有重要的作用,受到地籍测量人员的一致认可。

一、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地籍调查中的实践应用

1.平面控制测量

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主要包括首级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在进行首级控制测量中要先选点,一般城镇测区的面积在10-20平方公里,首先对该区域设置一级和二级控制网,使用GPS对设置的区域进行加密控制。在设置过程中将一、二级导线点的坐标作为就是起始数据。控制点要选取足够数量,将其均匀的分布在测区内,保证数据的精度。其次要注意控制点的选择,测站点不可以设置在海拔较高山区,或隐蔽处,保证测站点与某一点通视,保证控制点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1]。

2.图根控制测量

在进行图根测量时,可采用符合导线控制网。符合导线分为一级导线和二级导线,一级导线是一级和二级导线点以上的平面控制点发展而来的,二级图根导线是由一级图根点以上的平面控制点发展而来的。在设计要把握两点的应用方法,在实践中规范操作。

3.界址点测量

在进行界址点测量时,对于比较容易测出的界址点可采用极坐标或角度与距离交会法进行测量,测量标准如图一。如果地形比较复杂,且地点较为隐蔽,则很难直接进行测量,针对此类情况可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测量出边界的点,通过边界外延或距离交会法算出界址点[2]。

4.测绘内容

地籍测绘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具有地籍资料的土地进行实际测绘,通过测绘数据分析并审核。其中包括核实界址点的位置,和土地的属性的测量。如果城镇中土地界址点的误差大于0.1m,就必须对地籍资料进行调查,包括界址点和地籍图,将收集的数据标注在土地所在图幅中,主要的标记点有地籍号,地类号界址边长等,同时将采集到数据输入到AuotCAD中。在进行土地测量中要使用全站仪数字化成图法,利用全站仪,对周围街道信息进行测量,全站仪将所有的信息输入到CASS中,将其自动转化为图片,进而生成地籍图,生成的地籍对土地范围及类型进行明确的规划,相关工作人员减少查询时间,进而提升工作效率[3]。

5.内业面积计算

外业面积采集结束后,要对内业面积进行处理。在计算机系统中对内业面积处理有专门的系统,经过处理后自动生成图形和图表,根据测量的界址点和数据对土地面积进行提取,将土地的名称、单位性质及来源录到计算机内,最终生成房子的平面结构图。利用计算机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能及时获得土地类型及面积。土地面积可分为集体土地,城镇土地和交通用地等,在内业面积计算中的能对各种用地类型进行分析研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在土地规划中由于土地本身具有占有关系和使用关系,在面积计算时可通过对地籍调查和测绘技术的应用确定该土地的使用情况,计算的数据具有法律性,避免了財产纠纷,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在地籍调查中的优点

传统的测量仪器在进行测量时经常会有测量周期长,测量精度低的缺点。在技术革新的前提下,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应运而生,以下将对该技术的优点进行分析[4]。

1.自动化程度高

数字化地籍测量采用的时期全站仪测量系统,该系统能自动测量土地的各项数据,包括面积、应用范围等,测量结束后将数据自动储存在客户端上,提升工作效率,并且有助于后期的管理工作。

2.整体性强

采用解析法对坐标控制点进行测量,首先在测量区域建立局域网,其次在本区域的任何位置进行测量作业,必要时可进行小组合作,对各个体系进行充分的了解,分组合作的方式取得的结果较好,精度均匀一致,便于日后检查和修改。

3.提供地理信息基础数据

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对土地的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测量,准确的测量出某一地块或建筑物的位置,检测出的基础数据为地籍管理体系提供依据,所形成的数据能对土地的利用规划和权利进行编制,使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切合实际,降低规划成本。同时以附属物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地籍资料,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测绘仪在地籍测量中有重要的作用。该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更缩短了测量周期,提升测量的准确度。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发展满足了现有土地地籍调查的需要,对土地的权属、数量、质量、权利、用途、性质等基本信息及其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各项技术的应用具有明显的效果,保证数据准确的基础上为编制人员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土地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间冰陆.城镇地籍调查中的麦拿字化地籍测量应用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2011,03(09):90-92.

[2]韩晓娜. 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北京:测绘通报,2011(23):100-103.

[4]曾宪,杜娟.浅谈乡镇地籍调查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09(10):200-204.

浅析地籍图数字化与地籍测量的关系 篇4

为了加快城镇地籍图更新步伐, 及时建立图数一体化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保持地籍图的现势性, 对原有手工测量图进行数字化将是近期各地籍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加快, 城市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故原有手工测地籍图在使用与管理中均极为不便, 故进行数字化地籍变更测量也已成为必然。而进行地籍变更测量与地籍图数字化则是建立在地籍管理图形库的基础上。

2 地籍图数字化

地籍图数字化采用扫描数字矢量化方式进行, 即以原有聚酯薄膜二底图作为信息源, 用A3幅面平台式扫描仪每幅 (50cm×50cm) 分六块扫描, 获取位图文件, 在RDscan光栅矢量化系统中进行图纸变形改正、扫描机械误差改正、拼接矢量化底图及屏幕跟踪数据采集;在RDMSS4.5数字化测图系统中进行图形编辑、文字注记;最后由绘图仪输出图件进行检查, 其具体工艺流程及要求如下:2.1工作底图检查, 检查原有聚醋薄膜图, 看其是否干净整洁, 线划、注记是否清晰;用坐标尺对其内图廓边、对角线、公里网进行检查, 其精度应满足图廓点位误差≤0.15mm;图廓边长误差≤0.02mm图廓对角线误差≤0.03mm;公里网点误差≤0.2mm。图上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物等地籍要素表示应清楚正确。2.2建立测区信息、数据目录进入RDMS4.5系统, 根据地籍图分幅接洽表建立测区信息和图幅分幅信息。2.3扫描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5.0中用扫描仪对经检查合格的聚酯薄膜图进行扫描。扫描所获得的图像应予以检查, 观其是否干净整洁、线划是否清晰, 尤其是校正、定位处 (内图廓及十字丝) 更应清晰;若符合要求, 以图幅名加块号和扩展名予以命名 (扩展名为.bmp) 。2.4校正、定位与拼接进入RDscan光栅矢量化系统, 选择校正图纸子菜单, 调取扫描所获得的位图文件 (严格按块号) 依次进行校正定位, 定位守保存定位成果, 直至一幅图的所有块都校正定位完毕;选择“拼接底图”子菜单, 按提示调用校正定位后的各块文件拼接成矢量化工作底图。2.5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在用屏幕跟踪方式逐幅以街坊为单位进行。图幅跟踪的次序为从西到东由南向北;每一幅图内的街坊跟踪先后顺序应遵循从左至右, 从上到下原则。地籍各要素数据以街坊为单位采集, 详细过程及要求如下:a.进入Rdscan扫描矢量化系统中, 调取已拼接好的工作底图文件dib, 并打开即将跟踪的已有街坊文件, 若该街坊文件为首次跟踪, 则选择取消键。b.设置参数、线型。对于一般规则的面状地物, 可选择手动跟踪、直线连接;而对于道路、河流、等高线等线状地物则可选择半自动跟踪, 线型设置为曲线连接。c.利用系统中的点增加、点删除、反向连接、继续跟踪、选择图块等各项功能, 在工作窗口中对所要跟踪的街坊内的各地籍、地形要素逐一在微机上进行跟踪。当一个街坊跟踪完毕后, 应到观察窗中将图形放大, 逐一进行检查, 消除遗漏、跳线及结点不重合等现象。d.退出RDscan系统, 按提示保存矢量化成果。e.进入RDMS4.5数字测图系统, 选择“由交换文件生成RDM图形”子菜单, 打开跟踪后所保存的图块文件 (图幅名.EBF) 系统会自动生成“未命名.RDM”图形文件;选择“另存为”子菜单, 根据所跟踪街坊的区号和街坊号, 即以“*区*街坊”给“未命名.RDM”图形文件命名、保存;选择“RDM到交换文件”菜单, 将RDM图形文件转换成交换文件。 (注:此时一定要在对话框中选择点号重排项, 否则会因点号重复而导致图块丢失的现象) 为慎重起见 (以避免将图形文件另存时将另外的街坊文件替换) 可再次选择“由交换文件生成RDM图形”子菜单, 调取转换后的交换文件“*区*街坊.EBF“, 生成”未命名。RDM”图形文件, 若所生成的图形与所跟踪的一致, 说明操作无误。可选择“另存为”子菜单, 以“*区*街坊.EBF”命名保存并取代原有同名文件, (此时计算机会提示是否要取代原有同名文件, 可选择“是”) 然后退出RDMS4.5系统。2.6删除交换文件进入资源管理器, 删除由矢量化跟踪所获得的图幅名.EBP等五个交换文件。2.7跟踪下一个街坊进入RDscan系统, 跟踪下一个街坊, 重复上述步骤, 直至该幅的所有街坊跟踪完毕, 方可进入资源管理器将已经完成跟踪的工作底图文件删除。以上即为一幅图的数据采集全过程, 重复这一过程, 完成其它图幅的数据采集工作。2.8文字注记及编辑。文字注记及编辑工作, 应在所有图幅数据采集工作完成之后, 以街坊为单位进行文字注记及编辑工作, 文字注记及编辑工作应分区从小街坊号至大坊街号有序进行。利用RDMS4.5系统的各种编辑功能, 进行楼层、结构、宗地号、地类号、单位名称、道路及河流名等注记和编辑工作, 注记和编辑工作完成后, 应仔细检查, 消除遗漏和错误注记现象。2.9生成、输出地籍检查图, 在RDMS4.5系统中选择”由交换文件生成图形对照蓝图, 选择该图幅中所含待坊的街坊交换文件 (*区*街坊.EBF) 并打开, 系统自动生成标准分幅地籍图, 生成地籍图后应由绘图仪输出。图件输出后应与聚醋薄膜图套合检查, 其精度要求如下:相对聚酶薄膜底图, 点状要素平面位移中误差应小于0.25mm.线状、面状地物平面位移中误差应小于0.3mm;接边误差不大于扫描输入方式的平面位移中误差的22倍, 若有超限者应查明原因, 在街坊图中予以修改, 修正后应将图形文件转换成交换文件格式, 取代原有同名文件。

3 地籍变更测量

变更地籍测量采用全解析法按街坊分区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文件将以区号加街坊号或变更区中的主要单位名称命名。数据采集之前, 应对地籍变更区进行实地踏勘, 了解变更区范围的大小, 原有控制点的保存状况, 若控制点破坏较大应补测控制点。控制点补测, 采用附合导线形式布设。水平角、垂直角、距离观测采用全站仪一测回测定, 采用严密平差程序进行平差, 平差后, 控制点点位误差相对起算点应小于5cm。变更地籍测量数据采集应充分利用原有控制点, 利用原有控制点时应对其进行检查, 其相邻通视点采用全站仪进行边长检测, 实测边长与坐标反算边长较差的边长相对误差应小于1/3000, 固定角观测值与坐标反算方位值之差应小于40"。变更地籍测量数据采集时, 应检测部分未变更的相邻宗地的界址点、地物点坐标, 其成果与原有坐标相比应小于±2 2m, 即一级界址点为小于土0.14m, 二级界址点为小于0.21m, 否则应查明原因, 予以纠正。变更地籍区数据采集完毕后, 应输入计算机, 在RDMS4.5系统中编辑成现状图, 输出1∶500现状图并在现状图上进行地籍权属调查, 调查人员必须按规程进行调查工作。调查工作完成后, 应在现状图上标明界址点、宗地号、界址线、地类号等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在计算机的现状图上补充各地籍要素, 完成文字注记和编辑工作。工作完成后应严格对照权属调查成果进行检查, 消除遗漏和错误。

4 数化成果与变更地籍测绘成果合并

4.1在RDMS4.5系统中根据变更地籍测量成果所在的区号街坊号打开通过数字化所获得的街坊图形文件, 将已发生变更的部分作概略删除;4.2选择“RDM图形”子菜单, 打开对应的变更地籍测绘街坊图形文件, 系统将把两个图形合并;4.3图形合并后, 将其转换成交换文件 (点号必须重排) , 并由交换后的图块文件生成RDM图形, 此时方可在新生成的图形上进行编辑工作, 将已变更而未删除的部分彻底删除, 检查统计变更地籍测量数据采集时所作的检查点坐标与数化成果坐标的较差, 一级界址点其较差应小于土0.14m, 二级界址点其较差应小于土0.21m, 符合要求者以变更地籍测绘成果作最终成果。不符合要求者应查明原因予以纠正。检查确认无误后, 选择“另存为”子菜单, 以“*区*街坊”命名保存, 选择“RDM到交换文件”子菜单, 将命名后的RDM图形转换成交换文件 (合并后街坊交换文件成果) 。4.4为避免在编辑过程中使用删除、撤消等功能时所造成的点号重复情况, 应再次选择“由交换文件生成RDM图形”子菜单, 打开合并后的街坊交换文件生成“未命名.

RDM”图形, 并另存为以原街坊图形文件名命名的街坊图形文件。至此街坊的数字化成果与变更地籍测量成果合并完毕, 所有编辑工作完成。

参考文献

[1]沙占友.数字化测量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地籍与房产测量要点 篇5

一、名词解释

1.地籍:记载每宗地的位置、四至、界址、面积、质量、权属、利用现状或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简言之,地籍就是土地的户籍。

2.地籍调查:是政府为取得土地权属和利用状况等基本地籍资料而组织的一项系统性社会调查工作。

3.地籍测量:调查和测定土地(宗地或地块)及其附着物的界线、位置、面积、质量、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 情况及其几何形状的测绘工作。

4.地籍管理: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掌管土地权属,行使国家土地所有权管理,掌握土地信息,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仲裁土地纠纷,研究有关土地政策而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体系。

5.土地所有权: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他所拥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 权,包括与土地相连的生产物、建筑物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权利。

6.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利。

7.土地登记:土地权属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指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是国家对土地权属的一项法律措施,土地一经登记就受法律保护。它还是对土地的数量、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

8.土地统计:利用数字和图纸资料,系统地记载、整理、研究、分析和反映土地的占有、使用现状和规律的一 项土地管理制度。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其重点是查清各类用地 的数量及其分布。10.数字地籍测量:是利用数字化采集设备采集各种地籍与房产信息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在利用相应的应用 软件对采集的数据加以处理,最后输出并绘制各种所需的地籍图件和表册的一种自动化测绘技术和方法。

二、简答

1、权属主的确认方式 文件确认,惯用确认,协商确认,仲裁确认

2、城市土地使用权的确认方法(1)单位用地红线图(2)地产使用证(3)土地使用合同书和协议书(4)征(拨)地批准书和合同书(5)有偿使用合同书(协议书(6)城市住宅地产的确权

3、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2 综合分析的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差异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4、初始土地登记的程序 土地登记申请,审查,地籍调查,审核批准,注册登记、颁发证书

5、土地统计的程序(1)搜集资料(2)调查和初测(3)编写土地统计文件(4)上报、审核

6、地籍控制测量的特点(1)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大小、复杂程度、测区内界址点的总数和要求的界址点精度有关。(2)城镇地籍测量由于城区街巷纵横交错,房屋密集,视野不开阔,故多用导线测量建立平面控制网。(3)地籍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测图比例尺无关,而是取决于界址点的精度。(4)在多用途地籍的要求下,地籍控制网点有更高的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而且其精度指标有更高的可 靠性。(5)高斯投影的长度变形是不可忽视的。当城市位于3°带的边缘时,可按城市测量规范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便满足规程规定界址点中误差为±5cm 的要求

7、地籍调查的内容(1)土地权属者(2)土地位置(3)土地面积及地类(4)土地等级(5)地上附着物类别及其权属

8、宗地划分编号的方法 划编宗地要根据权属性质、土地使用者、土地利用现状及地籍调查的要求进行, 一般可按如下方法划编宗 地。(1)一个使用者有完整的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 可单独编宗(2)同一土地使用者, 使用不连接的若干地块, 则每一块编一宗(3)一个土地使用者, 使用两种所有权的土地, 则必须按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分别编宗。(4)土地所有

权不同或土地使用者不同的土地, 应分别编宗。(5)由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某地块, 其间难以划分各自的使用范围者,可编为一宗。(6)一院多户, 各自有使用范围, 应分别编宗。共用部分按各自建筑面积分摊。(7)凡被河流、道路、行政境界线等分割的土地, 不论其是否同一个使用者, 一律分别编宗(8)市政道路、公用道路用地不编入宗地内, 也不单独编宗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

(1)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2)查清各地类及其分布,并量算各类土地面积;(3)按土地权属单位和行政区范围,分别汇总各地类面积及土地总面积; 3(4)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5)调查、分析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10、地籍图的分类(1)宗地草图(2)地籍图(3)宗地图

11、界址点测量的方法(1)解析法。(2)部分解析法。(3)图解法。

12、面积量算的方法解析法、图解法,部分解析法。

13、面积平差计算方法

14、变更地籍测量的工作程序(1)申请变更登记(2)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3)实地调查并测量权属宗地(4)修测地籍图(5)用解析法计算或从图上量算权属变更面积(6)申报批注(7)填写土地证

15、房屋调查的内容 房屋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

16、房产所有制的类型 国有房产、集体所有房产、私有房产和涉外房产。

17、房屋的建筑结构类型 4(1)钢结构(2)钢、钢筋混凝土结构(3)钢筋混凝土结构(4)混合结构(5)砖木结构(6)其他结构

18、应分摊共有面积的特点(1)产权是共有的(2)应分摊共有面积的相对性(3)各权利人拥有的应分摊共有面积在空间上是无界的(4)从理论上讲,任何建筑物都有使用面积和共有面积

19、房产共有面积的分摊方法(1)按文件或协议分摊: 有面积分割文件或协议的,应按其文件或协议分摊,这种情况一般是对一栋房屋有两个以上权利 人而言,在实际情况中并不多见。(2)按比例分摊: 无面积分割文件或协议的,按其使用面积的比例进行分摊,即各单元应分摊的共有面积=分摊系数 K×各单元套内建筑面积K=应分摊的共有面积/各单元套内建筑面积之和(3)按功能分摊 对有多种不同功能的房屋(如综合楼、商住楼等),共有面积应参照其服务功能进行分摊。①对服务于整个建筑物所有使用功能的共有面积应共同分摊,否则按其所服务的建筑功能分别进行分 摊。②住宅平面以外,仅服务于住宅的共有面积(电梯房、楼梯间除外)应计入住宅部分进行分摊。住宅平面以外的电梯间、楼梯间,仅服务于住宅部分,但其通过其他建筑功能的楼层,则按住宅部分面 积和其他建筑面积的各自比例分配相应的分摊面积。③为了使住宅建筑面积计算与房改的规定一致,今后在计算建筑面积时,底层机动车库和非机动车库 一律不作为应分摊的共有面积,并在备注栏内注明。但经批准单独出售(租)的车位,视为使用面 积对待,并参与分摊其他共有面积。④报建时计入容积率的其他共有面积均应分摊。⑤共有面积的分摊除有特殊规定外,一般按所服务的功能进行分摊,分摊时凡属本层的共有面积只在 本层分摊,服务于整栋的共有面积整栋分摊,只为某部分功能服务的公共部分只在该部分分摊。天 顶部分的共有面积,如无特别要求,无条件整栋建筑物分摊。

20、房产图的分类 按房产管理的需要,房产图可分为房产分幅平面图、房产分宗平面图和房产分户平面图

21、测量数据格式转化为RADEM5.0 软件需求数据格式的方法 5(1)在Excel 中打开要转换的数据文件,进入文本导入向导,点击下一步,在步骤2 的时候选择逗号分 隔符,点击下一步,点击完成即可。(2)调整各数据的位置,然后另存为,选择逗号分隔符文件,保存即可。(3)在 RADEM5.0

*.csv ,”替换为8 各空格,全部替换,然后另存为*.ebp 文件 即完成了。

22、简述利用RADEM 软件绘制地籍图的基本程序(1)全站仪与计算机通讯: 系统运行后弹出“电子手簿通信”对话窗,在计算机中创建需要导出的文件或者选择计算机中已 经存在的文件,输入百公里数,设置好通讯参数,将电子手簿设置成通讯状态,然后单击“开始”按 钮即可通讯。(2)基本信息的设定: 系统运行后,单击新建作业,设置作业的基本信息。(3)数据的导入: 系统运行后,选择文件菜单下的“导入”,则弹出对话框,读入*.EPB 格式或者*.RDM 格式的数据,单击信息显示方式,选定显示测点点号,则在野外测量的碎步点位与点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来。(4)图形编辑:、导入碎部点文件或者打开已经保存的图形文件后,按照野外测量的记录,进行图形的编辑。根据 不同的地物类别,选择相应的菜单编辑命令,进行点与点之间的连线、组成图形,并添加需要的图示 符号。(5)属性编辑:编辑完成图形后,及时添加地物的属性信息。(6)地籍信息处理: 自动配置宗地号和地类号、地籍数据预处理、地籍宗地图生成、地籍数据报表,地籍信息注记时 包括:注记宗地号、地类号、楼层结构、使用者的名称(7)房产图信息处理: 包括组合丘界址线、自动配置部分丘属性、自动配置房屋属性、生成房产分丘图、房产报表

23、简述利用CASS5.0 软件绘制宗地图的基本步骤(1)数据通信,传输全站仪内存储的野外点;(2)展野外点;(3)绘制平面图; 6(4)生成权属信息数据文件;(5)使用“地籍成图”子菜单下“绘制权属线”或“依权属文件绘权属图”功能,来绘制权属地籍图;(6)图形编辑,包括修改界址点号,重排界址点号,界址圆圈修饰,修改界址点、界址线属性;(7)进行宗地属性处理,包括宗地分割,宗地合并,修改宗地属性值;(8)绘制宗地图,选择绘图处理之“宗地图框”;(9)用鼠标制定宗地图范围;(10)制定宗地图框定位点;(11)选择比例尺,将宗地图保存到文件。

24、简述将自由坐标转化为国家统一坐标的方法(1)确定至少2 个公共点,知道公共点在自由坐标下和要转换的国家统一坐标下的坐标;(2)在地物编辑菜单下找到“坐标转换”,打开对话框;(3)分别输入公共点在自由坐标系下和国家统一坐标系下的坐标,或者直接拾取公共点;(4)点击计算转换系数;(5)选择要转换的图形,按下Enter 即可。

25、简述无定向导线坐标计算方法及步骤(1)假定一导线边的方位角(2)用坐标正算公式计算(3)用坐标反算公式求δ 角(4)计算正确的各导线边方位角(5)再次用坐标正算公式推算B 点坐标,计算坐标闭合差,并校核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6)改正坐标增量,求出各导线点的近似平差值

26、简述利用全站仪测量碎部点的基本步骤(1)进入程序测量模式:将全站仪安置于测站点上,进入程序界面,在此界面中,选择“标准测量”程 序,进入标准测量程序模块中(2)创建作业:在标准测量程序界面中,创建新的作业文件名字,也可以打开一个原有的作业名,方法 是按“OPEN”,然后选择已有的文件名。(3)设置测站点,后视点信息,并后视归零 ①设置测站点信息:进入测站点信息输入屏幕,输入该测站点的详细信息。若该点已经存在在创建 的作业中,则系统自动调用改点的坐标和高程,若文件中没有改点的信息,则屏幕显示坐标和高 7 程输入屏幕,此时输入以上侧站点的信息,便设置完成 ②后视点信息设置及后视归零:进入后视点信息输入界面,若该点已经存在在创建的作业中,则系 统自动调用改点的坐标和高程,若文件中没有改点的信息,则屏幕提示输入改点的坐标。然后按 屏幕提示照准后视目标,将水平度盘归零,(GTS-602,仪器此时按“ZERO”,南方NTS662 仪器此时 按“设置”)然后确认,便完成后视点的信息设置和后视归零(4)碎部点数据采集: 进入碎部点数据采集界面,第一个点的测量需要输入碎步点的点号和反射棱镜高,然后照准碎部点 所立的对中杆,按确认键开始测量,带坐标显示于屏幕上后,按相应的确认键,测量碎部点的信息 自动存储于上述创建的作业文件中。再次出现测量屏幕,其碎部点点号递增,默认上一个碎部点的 反射棱镜高,并准备下一次测量。

三、填空题(原则、分类、方法)

四、计算题(面积计算、面积平差计算)

四、计算题

1、已知一幅图面积为 200000m 2 , 该图幅包含 4 个分区, 量算各分区之面积分别得到 1 P =58483m 2、2 P =64204 m 2、3 P =29600 m 2、4 P =48115 m 2。这一组量测值是否合乎要求? 如合乎要 求, 试计算各分区面积的平差值。

地籍调查与测量 篇6

【关键词】地籍测量 ;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71-01

地籍测量研究是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信息,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用数据、簿册和图集形式表示,为政府征收土地税费、保护土地产权、管理土地资源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是指培养人才高职院校与使用人才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通力合作,让学生用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用一年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岗位生产实习。通过这种方式,把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校园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将来工作重点是从事技术性管理和高智能的技術操作或服务,因此专业理论知识不需要像本科学生那样高深,必须具备较强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探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地籍测量》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中存在问题

我校开设“地籍测量”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原有课程教学方式明显不适用于“2+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符合“2+1”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材很少。现行教材绝大多数内容陈旧,跟不上当前地籍测量技术发展;采用很大文字篇幅来阐述各种地籍测量概念、技术、方法和流程,很少与实际工作案例结合起来,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由于涉及大量文字描述,教师不注意上课方式方法,照本宣科,制作多媒体课件照搬课本内容使课堂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地籍测量部分,忽略地籍调查部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地籍测量为主,地籍调查为辅,只做测量实习不做调查实习。教师选择校外进行实训教学,贴近实际,效果较好,学生人生安全和仪器安全难以得到保证,选择在校内进行实习实训。为模拟实际,往往人为随意划分成若干宗地使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养成一种不严谨工作作风。

2.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加强精品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要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实现以面向专业、面向行业为主到面向市场为主的转变;从以传统的方法、过时的手段为主向以现代测量技术为主的转变;以理论为主向以应用为主的转变。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现代地籍测量特点,以测量手段由常规地籍测量向数字化地籍测量转变为重点实现地籍信息完全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为目标。

(2)注重教学内容联系性、系统性和现势性

现代地籍测量包含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地籍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等级调查和房屋调查;地籍测量主要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数字地籍图测绘和土地面积量算。地籍调查是地籍测量前奏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系统掌握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技术方法又要紧密结合国家相关土地政策法规和实际工作案例,保持教学内容现势性。如引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案例,既紧扣课程主题,又使授课方式新颖、活泼,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授课内容多以叙述为主,课堂教学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Flash动画、网络教育等,可以清晰、有效、直观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际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生产化

为保证课间实验连续性和完整性,在课程安排上采用四节连排方法,教师布置任务给各小组,各小组学生互相配合完成任务,教师全程监督指导。另外还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随时借领仪器,使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5)考试形式多样化、综合化

传统考试一般采用闭卷笔试,一卷定终生,传统考试方法已不适应“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深入进行改革与创新。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重视理论知识,突出操作技能,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考试形式多样化、综合化,突出操作能力测试。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也可以进行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既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学生平时在回答课堂提问、做作业、上实践课等环节中反映出的创新之处,可通过适当加分在考核中加以体现。逐步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使任课教师既不忽视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不放弃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使任课教师和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结论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2+1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内容,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地籍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紧扣教学练做一体化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强化实践技能,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课程实践性强特点,把测绘技术和土地政策法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考试“指挥棒”正面作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庆林,冯宝林,郑国才.测绘工程专业“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测绘工程,2006,15(4):77-78.

[2]朱淑丽.地籍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387-338.

[3]李永川,郭玉珍.高职“地籍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地矿测绘,2011,27(4):43-44.

深度探讨地籍测量与建库系统化 篇7

地籍测量包括权属调查和权属测量, 是依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 在土地登记申请的基础上, 通过权属调查和测量, 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 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作好技术准备。

1.1 地籍调查

(1) 权属调查是土地登记的前期基础性工作, 其资料成果经土地登记后, 即具有法律效力。由于地籍调查开展的区域不同, 内容和精度要求不一样, 所以它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

(2) 权属调查的内容。

①土地使用者名称;②上级主管部门;③土地座落;④法人代表或户主使用土地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或使用土地的个人的房产证上所载产权人的姓名。共用宗需填其所有法人代表或户主姓名;⑤代理人;⑥土地权属性质;⑦预编地籍号;⑧原地籍号;⑨所在图幅号;⑩宗地四至;批准用途;实际用途;使用期限;共有使用权情况;地籍勘丈记事;绘制宗地草图;绘制街坊宗地关系图。

1.2 地籍测量

地物要素测量包括以下几点。

(1) 界标物:作为界标物的各类地物必须测量。

(2) 建筑物:永久性房屋应逐幢测量, 临时性房屋不测量。房屋等建筑物按墙基角测量, 围墙、栅栏、栏杆应测量, 阳台雨篷下有支柱应测量, 全封闭的阳台按房屋测量, 与权属界线无关的悬空阳台不测量。室外楼梯与房屋相连的通道应测量, 建筑物的细部如墙外砖柱、装饰性的门柱应测量, 露天设备等不测量。住宅小区内的每幢有院的分户墙, 凡与权属无关的不测量, 居民院内违章搭建的房屋, 其高度未超过围墙的不测量。

(3) 道路:道路、街道和有正规铺装面的内部道路应按“规范”要求测量, 公路以路肩线测量, 街道以路涯线测量, 建筑区内道路有明显界线的以路涯线测量, 无明显界线的以两旁宗地界址线为线。路旁的行树、检修井、里程碑、指示牌等可舍去。道路上的桥梁、涵洞、隧道要测量。应注记路、街、巷名。宗地内部道路只测量主干线。郊区道路如有界线, 则必须在图上标明, 路肩线也必须测量。

(4) 水系:河流、水塘测量岸边线用水涯线测量, 水系上的主要水利工程如桥梁、拦水坝要测量。

(5) 植被:较大面积绿化地 (l0平方米以上) , 街心花园、城乡结合部的农田、菜地、园地、河滩等按分类含义绘出地类界, 配置少量植被符号或注记说明。

(6) 注记与其他:电力线、通讯不测量, 但有塔位的高压线要测量。架空管线、地下室不测量。

(7) 宗地内的花圃、树林、假山、小水池等可不测量, 内部道路要测量, 并注意系统性。

(8) 地面上的电视塔、微波塔、水塔应测量, 建筑物顶上的不测量。

2 地籍建库

地籍建库是把外业地籍测绘中获取的地籍图件和相关属性资料存储到规定好格式的数据库中, 为地籍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地籍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其间通过标识符建立关联。

2.1 地籍数据源分析

地籍信息一般有三个主要特征:定位信息、非定位信息和时间。它是以点、线、面的方式对地球表面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联系和物体特征描述。在这里我们将定位信息视为图形数据信息, 非定位信息视为非图形数据信息, 它们往往独立地随时间而变化, 因此在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过程中, 一般将图形信息与非图形信息分开, 各自建库。

图形信息由土地的空间几何位置来体现, 它可以归结为地籍图上所有图斑的点、线、面信息, 是以定点、定线、定面的与地球表面建立位置联系的。它包括如下信息:

(1) 道路 (路网) 信息及河流信息。 (2) 行政边界 (街道、区边界) 信息。 (3) 街坊分界信息。 (4) 控制网数据。 (5) 分幅信息。 (6) 地物 (房屋) 楼层、结构信息。 (7) 以街坊为单位图形数据。 (8) 分幅图、宗地图注记。

地籍信息中图形数据, 有一个行重要特征, 就是它们内含的拓扑关系;即网结构元素中的结点、弧段和面域之间的邻接、关联与包含关系。因此, 在图形数据库建立过程中, 采用拓扑数据模型, 能从质的方面反映空间结构中实体关系。非图形信息主要由地籍要素扩其它文档信息的组成来体现。其中地籍要素可包括如下信息。

(1) 土地权属类信息。

(2) 土地登记、审批信息。

2.2 地籍数据库结构

地籍信息中, 由于图形信息和非图形信息彼此随时间独立地发生变化, 地

建立数据库时, 将它们分开, 各自建库。

2.2.1 图形数据库

街坊图和标准地形图采用与宗地图相似的组织结构。

图形数据库数据的组织原则如下。

(1) 对所有的按街坊界址点按街坊统一编号。

(2) 宗地号按原国家土地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宗地号在地籍图上以街坊为单位统一自左到右, 自上而下, 顺序编号。

(3) 任何一个宗地图斑的界址点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2.2.2 属性数据库

属性数据库的设计依据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来设计, 并可以考虑本地地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及系统维护的需要, 进行重新组织和扩充。

(1) 属性数据的主要内容。

土地权属类信息:

(1) 本宗地地籍号及所在图幅号, 土地使用者名称; (2) 土地座落、权属性质、宗地四至; (3) 单位性质及主管部门; (4) 法人代表或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 委托代理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 (5) 批准用途、实际用途及使用期限; (6) 界址调查记录; (7) 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 (8) 地籍勘丈记事; (9) 地籍调查结果审核意见。 (10) 土地登记、审批等其它信息。

(2)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分为以下两种。

(1) 土地权数信息主要是文本格式, 所以数据库的结构是数据表格结构, 其建立可通过系统成批完成。 (2) 土地登记、审批等主要是图形、图像文件, 通过扫描的方式建立。

2.2.3 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在管理系统中的关联

这些文本数据类型繁杂、数据量大, 难以将其作为地籍信息系统的属性, 需要采用RDBMS进行管理, 而空间数据管理则采用软件CAD RDBMS和CIS这两个异质数据库。根据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情况, 在系统中, 属性数据主要是土地权属信息等, 这些信息是在简单明了的界面下, 采用AC-CESS关系数据库, 由用户直接输入的;图形数据以。dwg格式保存为系统需要的信息。通过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连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图文数据库的动态连接。

3 结语

通过上面三者的逻辑分析可知, 地籍建库是核心, 同时地籍绘图又必须满足可视化的要求, 所以就必须对建库的内容和地籍图的内容进行分析, 然后在地籍测量时按照这些内容来进行数据采集。

参考文献

[1]熊先才, 等.数字化测图与地籍信息系统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 1999 (11) .

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课程建设研究 篇8

1.1 科学意义和社会应用前景

《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测绘学科、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等科学的综合运用能力, 其主要根据我国土地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其次就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 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 这样遵守土地法律法规的意识才能得到加强。现代地籍测量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测量土地和土地注册, 它还包括用多目标功能进行精确的大地定位, 以形成相关的土地信息和适当的实时数据, 地籍测量应发展成为一个能和谐地包含上述特色的领域。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2013年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的调查, 而地理国情的普查需要查清全国的土地利用率, 这样才能掌握真实的基础数据, 以此能够进行网络化管理, 实施建立完善土地调查、统计等管理, 以此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 研究项目的技术设想

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作为一门课程下应该掌握的两项技术, 其主要设计到数字地籍、土地管理、房产测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等多学科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依据土地法律法规获得地籍信息与房产信息的技术能力, 实现学生到企业工作后的无接缝式对接。

课程改革需要我们结合现代测绘的特点, 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以专业的市场为主的转变;实现从传统的方法手段向以现代测绘新技术转变为主;还要实现以“理论”为主向以“应用”为主的转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化, 我们需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的, 培养面向就业的应用型人才为理念的高等教育改革。

3 研究内容

3.1 课程改革应构造新的课程知识体系

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改变传统的实习教学方法, 转换主体, 让学生从做中学, 构建新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实习的性质和任务, 自己设计, 自己组织实施。教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协调和指导, 利用提示、疏导、设疑、释惑等方法来启发学生把握方向, 认真钻研, 自获结论, 并逐步减少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控制, 这样才能逐步发展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用能力、数据采集技能和整体技能。

3.2 教材的多源性

地籍测量是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一部分, 地籍测量课程内容需要扩充, 为土地资源调查服务,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与技术是地籍测量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注重知识点的覆盖面的广度, 由于地籍测量涉及到的知识点多, 但难度不大的特点, 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知识搜索手段满足地籍测量教学需求, 也可以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3.3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互成体系, 构筑一个课程的综合运用。每一个小实习都应具有独立的任务, 小实习之间又相互关联, 构成一个大的课题。从事地籍测量工作, 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能力, 还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政策意识、社会意识, 这些非技术素质也是作为实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实习情景, 鼓励在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自身提高和发展。

3.4 考核内容与方法

考核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体系完整性、实习成果质量、实习的工作态度、仪器设备操作四部分。

①理论知识完整系考核是根据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进行标准化试卷考核, 内容涉及基本理论、实践技能、仪器操作以及相关知识的衔接等。设计内容不局限于所选教材, 主要体现地籍测量生产实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要点以及操作规程。②实习成果质量考核用国家相关部门的地籍测量成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相关规范对每一个小组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评价。③实习的工作态度主要是指导教师在实践指导过程中, 对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向那个、纪律性、吃苦耐劳等方面进行考核。④仪器设备操作考核是对每个学生单独进行仪器设备的操作考试, 主要考核操作是否规范, 操作过程是否安全。

以上考核可采用百分制, 各部分比例可适当调整, 按照比例折算后给出最后成绩。

4 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程特点,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紧密贴近工程实际, 在教学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

①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地籍测量分解成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地籍测量具体工作任务, 掌握完成工作的技术和知识。任务分解如图1所示。②项目导向:明确本课程在行业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完成工程项目所必须得专业技能, 围绕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③以学生为主体, 启发互动教学: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改变传统的实习教学方法, 转换主体, 让学生从做中学, 构建新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用能力、数据采集技能等专业素质。④实践教学:课间实习利用模拟实训场地完成课程分解任务;集中实习针对就业趋向,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完成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定岗实训任务。⑤模拟教学与企业实训相结合:依照企业生产项目进行模拟教学,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企业工作流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通过企业岗前实训, 保证学生参加工作时能够与企业需求实现无接缝对接。⑥联合授课:专职教师负责主体内容;兼职教师走进课堂、参与课程建设, 承担课程任务设计、讲座培训、实训指导等工作。

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作为工程测量的重要专业课之一,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而取得了长足发展。本课程将在已具备基本的测绘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 重点以培养学生进行土地调查与地籍管理、房产测绘能力为主, 并紧密联系我国土地管理的最新形式, 形成与时俱进的课程开发和建设。

摘要:《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课程建设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 加强教材建设, 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修改、更新已有教学课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开展教学调研与研究, 提高教学水平。该课程的建设将对数字测绘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课程建设,数字测绘

参考文献

[1]詹长根主编.地籍测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谭立萍.沈阳市城镇数字化地籍测量[J].科技信息, 2008 (33) .

[3]韩晓娜.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通报, 2006 (06) .

地籍调查与测量 篇9

1 地籍测量和土地管理的意义

地籍测量是运用现代技术对土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测绘, 具体的决定土地使用面积、土地归属者、土地使用权等因素。相比较其他土地测量技术第几测试的优点更多更明显, 因此我们说地籍测量在实际土地测量获取数据上是十分有意义的, 其主要的特点如下:

1.1 地籍测量能够反映现实情况。

地籍测量工作是伴随着土地登记的情况变更而更新的, 所以它能够直接反映现实土地的情况, 并且由于数据同步, 地籍测量的数据也要比同类等级的数据更新更准确细致, 更真实的反应现在土地的实际现象。

1.2 地籍测量工作必须严谨要以地籍调查为基础。

由于地籍测量的数据收集特点要求比较严格, 因此必须要明确的步骤和严谨的操作, 由于地籍测量工作要求掌握的数据种类比较多, 因此地籍调查工作就必须要在地籍测量工作之前进行, 得到土地的具体情况, 如土地的使用面积、使用权等具体问题。

1.3 地籍测量是国家对土地状况的了解和控制。

我国国土资源丰富, 但是缺乏管理。因此土地地籍测量工作是国家土地资源部了解我国土地情况的一种方法, 由于地籍测量数据同步的特点也方便国家统计我国土地资源使用情况等一系列问题, 方便制定新的土地管理政策。

1.4 地籍测量是具有法律效益的。

符合我国国土法规定要求的地籍测量是具有法律效益的, 是可以充当法律审查依据进行证据提供的数据。

2 管理土地的意义

土地管理的定义就是国家对国内土地资源综合管理, 是国家运用国家机制从最基层统计调查数据层层上报最后综合分析, 达到管理土地的目的和制定下一阶段针对地方的管理计划。

2.1 实施土地管理的主体, 我们国家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决定了其主体只能是国家, 必须通过国家来实现对土地的控制。

2.2 土地管理的客体。

土地是实施土地管理的对象, 也可以称为其客体。这里的客体还指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和人、地和地、人和地的关系。

2.3 实施土地管理的目的。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土管理是为了使我国的土地得到更有效更合理的利用, 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而保证这一局面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 通过调控满足土地需求。

2.4 土地管理的阶级性。土地管理是受制约的, 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土地制度都对其目的和特点产生影响。

土地管理原则:要想实现土地管理的预期效果, 保证充分、合理的用地就必须遵循整体原则, 责任原则, 法制原则, 利益原则, 效率原则, 民主化原则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规范土地管理中主体的行为, 最终实现土地管理的终极目标。

3 分析我国土地测量管理情况

地籍测量现状:地籍测量在世界各国都被广泛利用, 发达国家的地籍测量事业较之发展中国家历史悠久, 且已达到先进水平。目前,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地籍测量在本国的发展。我国地籍测量其实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但是现代地籍测量却起步较晚,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最突出的是地籍测量制度的不完善和地籍测量人员的业务水平低下。当然目前随着数字测绘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地籍测量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土地管理现状: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管理的质量, 受此影响, 我国的土地管理虽然已迈入正轨, 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如乱抢乱战耕地、某些土地资料不全造成权属混乱, 还有一些非法买卖出让土地的现象。这些混乱都不利于土地管理, 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4 地籍测量能有效的加强土地管理

我国的土地管理包括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而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工作的重要基础, 它对我国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1 地籍测量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可以为整个城市的规划提供

科学的测量数据,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建筑群的不断增加, 这就使得土地权属的界限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在城市规划或者一些矿区规划的建设时, 一定要对土地权属、形状等进行测量和复合, 为城市规划提供必要的数据, 保证城市规划工程的顺利进行。

4.2 地籍测量对土地管理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其对土地市场的规范作用。

通过地籍管理, 可以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有助于完善土地市场。而且经过地籍测量, 可以确保土地权属登记, 能增强土地所有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地籍测量还可以及时的掌握土地市场的变化, 便于准确地判断土地市场的形势。地籍测量还有利于及时的发现土地市场的不正当交易行为, 从而确保土地市场的有序管理。

4.3 地籍测量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其可以对转变土地资源管理的方式起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得数字化测绘技术等在地籍测量中被广泛应用。地籍测量技术的提高使得土地管理效率和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飞跃。

4.4 地籍测量的数据对土地拥有者的保护作用。

在我国相关土地法规定非法占用或未经拥有者许可私自使用他人土地是属于侵权行为, 因此针对一些不法现象的土地占用就需要有数据记录证据才能正确的进行审判。土地拥有权是经过国建土地局转让或者承包才授予企业或者个人使用权力的, 因此地籍测量就十分重要, 这种方法是与土地使用权同步数据录入的, 因此具备上述的法律效益, 可以作为证据提交相关部门, 这种测量方法就是对土地使用者和土地拥有者权利的维护。

5 结论

在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都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发展态势, 并且城市内的人口也在逐年上升, 因此相对而言土地地籍测量工作量就不能满足我们的发展需要, 因此如何加快地籍测量工作的进程就是我们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 并且为了适应我国的国情发展问题我们的地籍测量工作也要更加细致具体。

参考文献

[1]金其坤.地籍测量[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5.[1]金其坤.地籍测量[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5.

地籍调查与测量 篇10

地籍调查是地籍测量的中心环节, 重点是搜集和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类型、用途、数量和质量等地籍信息。地籍测量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采集、处理和表现土地权属、位置、形状、数量、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籍要素的定位信息, 并以图形形式加以表示的技术性工作。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籍测量成果、资料的使用功能上, 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在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学利用方面具有法律性、经济性、社会性和地理性作用。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一项以地表上的地物、地貌作为表示对象, 并以规定的点、线、图式符号、文字及数字注记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的技术性工作。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的目的是客观而又准确地通过所测地形图的三维空间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 为经济建设服务。

1 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共同点

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都涉及图形的测绘, 因而在图形测绘的工作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1.1 依据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相同

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都是依据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通过使用测量仪器量测角度、距离、高程来确定地面界址点或地物特征点的平面位置。

1.2 遵循的测图原则相同地籍图测量和大

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都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从高精度到低精度”的测图基本原则。

1.3 采用的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相同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

5cm/km时, 地籍图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都是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 一般采用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或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面积小于25m2测区时, 一般不经投影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1.4 采用的图幅分幅方法及编号相同地籍

测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图幅分幅都是采用坐标格网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图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 (整10m) 数编码, 纵坐标在前, 横坐标在后, 中间短线连接。

2 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不同点

2.1 测图目的不同。

地籍测量是以权属管理工作为目的, 专门用于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 应用范围狭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以客观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为目的, 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等, 应用范围较广。

2.2 测图要素选择不同。

地籍测量的测图要素主要是地籍界址点、界址线、权属关系、地籍号、地类号、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内容, 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侧重点。地籍图上反映的地物较少, 不要求反映地貌。虽然地籍图上也有一些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 但它们是作为地籍要素的一些环境因素而表示的, 起定位和衬托作用, 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要表示的是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要素, 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地面高低起伏等, 比较详尽。

2.3 图上表示的内容不同。

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首先应考虑表示权属、权属关系、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内容。地籍图上所显示的现象往往是地表上看不到或无法直接量测的, 如地籍号、地类号、权属界线等, 因此地籍要素反映的比较充分、细腻。此外, 地籍测量要求地籍图上所表示的内容与地籍调查所搜集的信息内容必须完全吻合, 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只强调客观地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 具体的专业内容往往留给用户应用时自行填补。

2.4 测量点位精度要求不同。

地籍测量的精度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和地籍图测绘精度,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在图上不得超过±0.1mm,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根控制点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3mm。因界址点为地籍图的主要因素, 界址点的坐标精度代表了地籍资料的定位精度。

界址点的图上位置精度是影响地籍图面精度的主要因素。《规程》要求地籍原图上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的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3mm, 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 不论用何种方法勘丈, 其点位误差不得大于0.5mm,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4mm。因此, 地籍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与成图比例尺关系不大, 主要是指实地点位测定精度。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成图比例尺关系很大, 一般是指图上的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位的测定精度。地形测量规范要求:重要的地物与地物轮廓对于附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6mm, 次要地物与地物轮廓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8mm。因此, 在相同比例尺的情况下, 地籍测量对细部界址点的测定精度要求比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一般地物点的点位测量精度的要求高。

2.5 依据的《规程》、《图式》不同。

地籍图测绘是以表示地籍调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图, 作业依据是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专门的地籍图图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依据是国家测绘局制定的《1∶500、1∶1000、1∶2000比例尺 (地形测量规范) 》和相应的地形图图式符号。

2.6 测图程序不同。

地籍图测绘在程序上必须先进行土地权属调查, 这就是说, 地籍图测绘是以权属调查为先导, 以权属调查的结果为基础的, 未进行权属调查就不能进行地籍测图。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则不受其限制和约束。

2.7 测量方法不同。

地籍测量一般使用测距仪配合经纬仪或全站型速测仪测定界址点及地物特征点的数值坐标。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则通常采用视距测量、平板仪测图等方法确定地面上的地物、地貌特征点位置。

2.8 工作量不同。

地籍图测绘的核心是宗地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利用现状, 它是以反映宗地权属范围的界址点坐标来表达的, 另外, 地籍图较高的精度要求也相应导致了成图作业方法的高要求, 故地籍测量较之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工作量将成倍增加。

3 充分发挥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优势

3.1 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编绘地籍图。

地籍图必须有众多的地物要素作衬托, 才能清楚地表现出地籍要素的位置特征。利用现势性好、精度高、相同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或像片影像图做底图, 并从其图上择取或套绘必要的地物信息, 经野外采集界址点坐标、修测与补测, 再依据校核后的宗地勘丈数据编绘地籍图, 既能保证成图精度, 缩短成图周期, 降低成本费用, 又能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 因此, 它在建制镇、村庄地籍测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2 利用地籍测量资料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

地籍测量是以坐标数据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作为界标物的道路、水面界线、房屋、各类墙栅等地物都有较好精度的点位坐标。因此, 可利用地籍测量提供的房屋拐角点及地物特征点的点位坐标, 及时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 以保证成图的现势性。

结束语

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在诸多方面既有密切的联系, 也有内在的区别, 因此在实际作业中, 不能简单地把地籍测量工作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等同看待, 更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尤其现在, 土地、矿产、测绘等部门体制合一, 能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通过点位图形库层面划分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 充分发挥“两图”优势, 从而避免重复测绘, 不断提高成图质量和作业效率, 以适应土地管理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德麟.大比例尺测图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1]杨德麟.大比例尺测图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人性的注释下一篇:中药设备现状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