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与房地产测量试卷

2024-05-13

地籍与房地产测量试卷(通用6篇)

篇1:地籍与房地产测量试卷

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

一﹑实习目的

《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其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只有通过实习,才能进一步深刻领会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可掌握仪器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控测的基本作业方法;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实习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的控制测量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模拟的实际中去,从而比较系统地掌握地籍测量与房产测绘的基本技能﹑作业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教师做好表率,对学生应加强管理严格要求。

2﹑严格遵守考勤制度,保证正常的工作时间。在实习期间不得迟到早退无故缺席,作到有事必须请假。应发扬艰苦奋斗和连续工作的作风,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

3﹑通过本次实习,要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树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对观测成果不得涂改转抄及伪造,若发生以上不应有事件,则应严肃处理。要使学生养成“真实准确及时“的工作作风。应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坚持原则,对不合格的成果,一律返工。

4﹑搞好内外团结,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互相支持加强团结协作;应尊重当地政府,遵守当地的乡规民约及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

5﹑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团员应带头完成任务,带头吃苦,带头遵守规章制度,带头学习。各班学生干部和实习组长应各尽其责。

6﹑应团结一致,大力协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三、实训主要设备及工具:

全站仪一套,自动安平水准仪一套;电脑一台,钢尺一套。

四、实训内容及指导 本次实习包括以下内容:

1)仪器检校 提交仪器检校的数据及成果。2)控制测量 提交平面控制实测数据及平差报告。

3)地籍测量 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一份合格的观测资料,完成测区1:500地籍平面图一幅并且每人应上交一份地籍调查成果(表、图、册)。

4)房产测绘 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一栋教学楼的房产测量,提交房产测量报告,完成分层图、平面图、面积计算。

三、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及地籍图的内业处理

(一)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过程就是利用带有内存的全站仪,获取有关的地籍要素信息数据,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存储、记录、或直接传输给数据处理设备的过程。

1、地籍要素测量

地籍要素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地类界线、块地界线、保护区界线;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和与权界线关联的线状地物;水系和植被,同时调查房屋结构与层数、门牌号码、地理名称和大的单位名称等。地籍要素测量成果应能满足地籍图编制、面积量算、统计的要求。

2、极坐标法地籍测量

极坐标法是以两个或多个已知控制点定向,测量目标点与控制点之间的方向和距离,必要时通过附加支距,来测定目标点的位置。

(1)现有控制点的密度不能满足极坐标法测量需要时,可测设辅助控制点。在施测辅助控制点时,要考虑极坐标法的特殊性,其位置选择要能保证进行合理的单点测量。在处理测量成果时,以不损害相关精度为原则。

当现有辅助控制点不能满足极坐标施测时,可以短导线或支站测定其它辅助点。但原则上不再由支站测定其它站,而是采用布设附合短导线的方法进行施测。

(2)位于直线上、圆弧上或临界线上的界址点或的几何条件(如平行线),只在特殊情况下进行极坐标测量。在计算时,应考虑几何条件问题,避免由不同导线对紧密相邻的界址点进行测量。在其它情况下,则需附加测定界线点的距离。

(3)采用导线测量法测点时,在导线测量后,直接在每一个测站上以相同的操作程序进行单点的极坐标法测量,仅在一个望远镜位置上测量方向,以便符合距离测量精度,起始方向位置调置到零度;在例外情况下,如果单点测量不能与导线测量同时进行,就应保持原来的零方向,并为便于检查,应始终照准第二个连接点。

(4)对一直角型建筑物(房屋),可直接侧出三个角点,然后再通过计算求出其它角点;当反射棱镜不能直接放到被测点时,可通过量测一个纵距或横距而得到被测点的坐标。

(5)记录

若测量值是距离和方向角则可用表格记录并在草图上编号,若所采集的数据直接是坐标数据并存储于仪器内存中,则只需把对称的点号标在草图上即可。

(二)地籍图的内业处理

野外数据和Cass软件的传输、平面图的绘制与地形测量中内业处理的相关内容相同。当平面图绘制完成后,即可进行地籍成图。

1、用界址线生成权属

在“地籍成图”子菜单下双击“绘制权属线”

使用此功能时,系统会提示输入宗地边界的各个点。当宗地闭合时,系统将认为宗地已绘制完成,弹出对话框,要求输入宗地号,权属主,地类号等。输入完成后点“确定”按钮,系统会将对话框中的信息写入权属线。权属线里的信息可以被读出来,写入权属信息文件,这就是由权属线生成权属信息文件的原理。操作步骤如下:

执行此命令后,直接用鼠标在图上批量选取权属线,然后系统弹出对话框,要求输入权属信息文件名。这个文件将用来保存下一步要生成的权属信息。输入文件名后,点保存,权属信息将被自动写入权属信息文件。已有权属线再生成权属信息文件一般是在要统计地籍报表的时候。在得到带属性权属线后,可通过“绘图处理”下拉菜单的“依权属文件绘权属图”作权属图。

2、绘权属地籍图

生成平面图之后,可以用手工绘制权属线的方法绘制权属地籍图,也可通过用上面的方法生成的权属信息文件来自动绘制。(1)手工绘制

使用“地籍成图”子菜单下“绘制权属线”功能生成,并选择不注记,以手工绘出权属线,这种方法最直观,权属线绘出来后系统立即弹出对话框,要求输入属性,点“确定”按钮后系统将宗地号、权利人、地类编号等信息加到权属线里,(2)通过权属信息数据文件绘制 首先要用“地籍成图”菜单下的“地籍参数设置”对成图参数进行设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您的注记方式,绘权属线时要作哪些权属注记。如要将宗地号、地类、、界址点间距离、权利人等全部注记,则在这些选项前的方格中打上钩,如图6-3所示。选择“地籍成图”下拉菜单的“依权属文件绘权属图”,如图6-4所示

图1-3 绘制权属图时先进行参数设置,参数设置完成后。CASS界面弹出要求输入权属信息数据文件名的对话框,这时输入生成的权属信息数据文件名。之后命令区提示:输入范围(宗地号.街坊号或街道号)<全部>:根据绘图需要,输入要绘制地籍图的范围,默认值为全部。

最后得到如图6-5所示的图形,存盘为C:\CASS7.1\DEMO\SOUTHD

3、图幅整饰 ①修改界址点点

选取“地籍成图”菜单下“修改界址点号”功能。②重排界址点号

用此功能可批量修改界址点点号。选取“地籍成图”菜单下“重排界址点号”功能。屏幕提示:

选择(1)手工选择要重排的界址点;(2)指定区域边界<1>可以重排部分点,也可以选定一个区域,区域内所有界址点号重新编排。③界址点圆圈修饰

用此功能可一次性将全部界址点圆圈内的权属线切断。选取“地籍成图”菜单下“重排界址点号”功能。屏幕提示:执行本功能后不可存盘!是否继续?(1)否(2)是 <1> 如果确认要修饰,选2。4.宗地图处理 ① 宗地合并

宗地合并每次将两宗地合为一宗。选取“地籍成图”菜单下“宗地合并”功能。屏幕提示:选择第一宗地: 点取第一宗地的权属线,选择另一宗地: 点取第二宗地的权属线,完成后发现,两宗地的公共边被删除。宗地属性为第一宗地的属性。②宗地分割

宗地分割每次将一宗地分割为两宗地。执行此项工作前必须先将分割线用复合线画出来。选取“地籍成图”菜单下“宗地分割”功能。屏幕提示:

选择要分割的宗地:选择要分割宗地的权属线,选择分割线: 选择用复合线画出的分割线,回车后发现原来的宗地已分成两宗,属性一样,需要手工修改。③修改宗地属性

选取“地籍成图”菜单下“修改宗地属性”功能。屏幕提示:选择宗地: 用鼠标点取宗地权属线或注记均可。点中后系统出弹出如图6-6对话框:这个对话框是宗地的全部属性,一目了然。

5、绘制宗地图

在完成上述操作绘制地籍图以后,便可制作宗地图了。具体有单块宗地和批量处理两种方法,两种都是基于带属性的权属线。①单块宗地

选择“绘图处理”项之“宗地图框(可缩放图)”项之“A4竖”项之“单块宗地”。命令区提示:用鼠标器指定宗地图范围--第一角: 用鼠标指定要处理宗地的左下方。另一角:用鼠标指定要处理宗地的右上方。用鼠标器指定宗地图框的定位点: 指定任一空位。请选择宗地图比例尺:(1)自动确定(2)手工输入<1>直接回车默认自动确定比例尺。是否将宗地图保存到文件?(1)否(2)是<1>直接回车默认选1。一幅完整的宗地图就画好了,如图6-7所示。

②批量处理

该方法可批量绘出多块有宗地图框的宗地图。打开已知图形,选择“绘图处理”项之“宗地图框”项之“A4竖”项之“批量处理”。命令区提示:用鼠标器指定宗地图框的定位点: 指定任一位置。请选择宗地图比例尺:(1)自动确定(2)手工输入<1>直接回车默认选1。是否将宗地图保存到文件?(1)否(2)是<1>回车默认选1。Select objects: 用鼠标选择若干条权属线后回车结束,也可开窗全选。若干幅宗地图画好了,如图6-8所示,如果要将宗地图保存到文件,则在所设目录中生成若干个以宗地号命名的宗地图形文件,而且可以选择按实地坐标保存

6、绘制地籍表格 ①界址点成果表

选择“绘图处理”菜单之“绘制地籍表格”之“界址点成果表”项,弹出对话框要求输入权属信息数据文件名,输入C:\CASS50\DEMO\SOUTHDJ.QS,命令区提示:输入范围(宗地号.街坊号或街道号)<全部>: 例如输入0010100001。用鼠标器指定界址点表的定位点: 用鼠标指定界址点成果表放置的位置。

根据绘图需要,输入要绘制界址点成果表的宗地范围,用鼠标器指定界址点成果表的定位位置,移动鼠标到您所需的位置(鼠标点取的位置即是界址点成果表表格的左下角位置)按下左键,符合范围宗地的界址点成果表随即自动生成,如图6-9所示,表格的大小正好为A4尺寸。<p /><p /> 第三节全站仪野外数据的采集

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应满足表十中的规定,实地绘制草图,并按照以下要求和方法进行。

1、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进行测绘,房屋外廓以墙角为准。居民区可视测图比例尺大小或用图需要,内容及其取舍可适当加以综合。临时性建筑可不测。当建筑物、构筑物轮廓凸凹部分在图上小于0.5mm或1∶500比例尺图上小于1mm时,可用直线连接。

2、独立地物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廓,填绘符号;不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表示其定位点或定位线。

3、管线转角均应实测。线路密集时或居民区的低压电力线路和通讯线路,可选择要点测绘。当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线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可适当取舍。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柱上时,应表示主要的。

4、道路及其附属物,均应按实际形状测绘。铁路应测注轨面高程,在曲线段应测注内轨面高程;涵洞应测注洞底高程。1∶2000、1∶5000比例尺地形图,可适当舍去车站范围内的附属设施。人行小道可选择要点测绘。

5、水系及其附属物,宜按实际形状测绘。水渠应测注渠顶边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及坡脚高程;水井应测注井台高程;水塘应测注塘顶边及塘底高程。当河沟、水渠在地形图上的宽度小于1mm时,可用单线表示。

6、地貌宜以等高线表示,明显的特征地貌,应以符号表示。山顶、鞍部、凹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点处,必须测注高程点。露岩、独立石、土堆、陡坎等,应注记高程或比高。

7、各种天然形成的斜坡、陡坎,其比高小于等高距的1/2或图上长度小于10mm时,可不表示;当坡、坎较密时,可适当取舍。

8、植被的测绘,应按其经济价值和面积大小适当取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农业用地应分为稻田、旱地、菜地、经济作物地、养殖场地,施测时按实地作物类别绘示在地形图上;

(2)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应绘线状地物符号;(3)梯田坎的坡宽在地形图上大于2mm时,应实测坡脚;小于2mm时,可量注比高。当两坎间距在地形图上小于5mm,1∶500比例尺地形图上小于10mm,或坎高小于等高距的1/2时,田坎可适当取舍

一、实习的意义和目的

地籍测量实习是《地籍调查与测量》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程所学知识的必要的环节,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该实习,要掌握以下技能:地籍调查、地籍控制测量、数字地图测绘及内业处理、地籍成果统计等工作,可见本次实习是一项综合实习,其中涉及了较多实习项目,同学们一定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严格按照规范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圆满完成各个阶段的实习任务。

5.地籍图测绘

本次实习采用草图法测图,每个小组绘制一套草图,按A4纸张,最后装订成册上交,作为最终成果之一。在野外测图时,应测量并在图上表示如下内容:

(1)地籍要素; ①各级行政境界; ②地籍区(街道)和地籍子区(街坊)界; ③宗地界址点和界址线 ④地籍号注记:街道号、街坊号、宗地号、房屋栋号; ⑤宗地座落:由行政名、街道名及门牌号组成; ⑥土地利用分类代码; ⑦土地权属主名称; ⑧土地等级; ⑨宗地面积(以平方米为单位)。(2)地物要素 ①作为界标物的地物:围墙、道路、房屋边线及各类垣栅等; ②房屋及附属设施; ③工矿企业露天构筑物、固定粮仓、公共设施、广场、空地等绘出其用地范围线,内置相应符号; ④铁路、公路及主要附属设施; ⑤建成区街道两旁以宗地界线为边线,道牙线可取舍,内部道路一般不表示,大单位主要道路适当表示; ⑥塔、亭、碑、像、楼等独立地物择要表示,图上面积大于符号尺寸时,绘出用地范围,内置相应符号,;公园内一般塔、亭、碑可不表示; ⑦电力线、通讯线及架空管线一般不表示,但占地面积较大的高压线塔位应表示; ⑧大面积绿化地、街心公园、园地应表示,零星植被、街旁行树,单位内小绿地可不表示; ⑨河流、水库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如堤坝等应表示; ⑩平坦地区不表示地貌,起伏变化较大地方加注高程点,地理名称适当注记。

(3)其它要素 ①图廓线、坐标格网线及坐标注记; ②埋石的各级控制点点位、点名或点号注记; ③地籍图的比例尺、图名等

五、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首先是更好地巩固、扩大和加深了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既然是要绘制图斑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前在课堂上听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这些要真正要操作的东西更是一塌糊涂。当调研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的发愁不知道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可是当真正走出去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当然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两个小组合作将整个图分成两部分分别去调研。另外一个我的感悟就是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一次完整的实习单靠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进度快速而高效地进行。这次实习最直接地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我们这次实习的原则就是要让每个组员都学会运用课本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所以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块图斑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所以我们是最早开始进入计算阶段的小组又是最后提交完整数据的小组。我们深知搞测量方面的事就是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容不得作假。当我们在外面测完所有需要的数据后还要回来在电脑上进行绘图标出相应的图幅号、街道号、界止点等。可是由于这一项工作操作起来不是很好上手,加上不是每个组员都带了电脑,所以就不能每个组员都充分练习了。所以电脑绘图这一块,我个人而言还不是很熟练,以后还需多练练。总的来说,地籍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这一段时间,我们也体会了不少酸甜苦辣,最后完成测量的时候还是由衷的高兴的。我很珍惜老师为我们安排实习这理论与现实连接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不仅理解了基本地籍工作的全过程系统的掌握地图绘制、图斑面积计算等基本技能,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还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实习中培养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篇2:地籍与房地产测量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地籍:记载每宗地的位置、四至、界址、面积、质量、权属、利用现状或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简言之,地籍就是土地的户籍。

2.地籍调查:是政府为取得土地权属和利用状况等基本地籍资料而组织的一项系统性社会调查工作。

3.地籍测量:调查和测定土地(宗地或地块)及其附着物的界线、位置、面积、质量、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 情况及其几何形状的测绘工作。

4.地籍管理: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掌管土地权属,行使国家土地所有权管理,掌握土地信息,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仲裁土地纠纷,研究有关土地政策而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体系。

5.土地所有权: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他所拥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 权,包括与土地相连的生产物、建筑物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权利。

6.土地使用权: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利。

7.土地登记:土地权属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指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是国家对土地权属的一项法律措施,土地一经登记就受法律保护。它还是对土地的数量、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

8.土地统计:利用数字和图纸资料,系统地记载、整理、研究、分析和反映土地的占有、使用现状和规律的一 项土地管理制度。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土地资源调查。其重点是查清各类用地 的数量及其分布。10.数字地籍测量:是利用数字化采集设备采集各种地籍与房产信息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在利用相应的应用 软件对采集的数据加以处理,最后输出并绘制各种所需的地籍图件和表册的一种自动化测绘技术和方法。

二、简答

1、权属主的确认方式 文件确认,惯用确认,协商确认,仲裁确认

2、城市土地使用权的确认方法(1)单位用地红线图(2)地产使用证(3)土地使用合同书和协议书(4)征(拨)地批准书和合同书(5)有偿使用合同书(协议书(6)城市住宅地产的确权

3、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2 综合分析的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差异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4、初始土地登记的程序 土地登记申请,审查,地籍调查,审核批准,注册登记、颁发证书

5、土地统计的程序(1)搜集资料(2)调查和初测(3)编写土地统计文件(4)上报、审核

6、地籍控制测量的特点(1)地籍控制点的密度与测区的大小、复杂程度、测区内界址点的总数和要求的界址点精度有关。(2)城镇地籍测量由于城区街巷纵横交错,房屋密集,视野不开阔,故多用导线测量建立平面控制网。(3)地籍控制点的精度与地籍图的测图比例尺无关,而是取决于界址点的精度。(4)在多用途地籍的要求下,地籍控制网点有更高的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而且其精度指标有更高的可 靠性。(5)高斯投影的长度变形是不可忽视的。当城市位于3°带的边缘时,可按城市测量规范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便满足规程规定界址点中误差为±5cm 的要求

7、地籍调查的内容(1)土地权属者(2)土地位置(3)土地面积及地类(4)土地等级(5)地上附着物类别及其权属

8、宗地划分编号的方法 划编宗地要根据权属性质、土地使用者、土地利用现状及地籍调查的要求进行, 一般可按如下方法划编宗 地。(1)一个使用者有完整的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 可单独编宗(2)同一土地使用者, 使用不连接的若干地块, 则每一块编一宗(3)一个土地使用者, 使用两种所有权的土地, 则必须按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分别编宗。(4)土地所有

权不同或土地使用者不同的土地, 应分别编宗。(5)由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某地块, 其间难以划分各自的使用范围者,可编为一宗。(6)一院多户, 各自有使用范围, 应分别编宗。共用部分按各自建筑面积分摊。(7)凡被河流、道路、行政境界线等分割的土地, 不论其是否同一个使用者, 一律分别编宗(8)市政道路、公用道路用地不编入宗地内, 也不单独编宗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

(1)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2)查清各地类及其分布,并量算各类土地面积;(3)按土地权属单位和行政区范围,分别汇总各地类面积及土地总面积; 3(4)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5)调查、分析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10、地籍图的分类(1)宗地草图(2)地籍图(3)宗地图

11、界址点测量的方法(1)解析法。(2)部分解析法。(3)图解法。

12、面积量算的方法解析法、图解法,部分解析法。

13、面积平差计算方法

14、变更地籍测量的工作程序(1)申请变更登记(2)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3)实地调查并测量权属宗地(4)修测地籍图(5)用解析法计算或从图上量算权属变更面积(6)申报批注(7)填写土地证

15、房屋调查的内容 房屋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

16、房产所有制的类型 国有房产、集体所有房产、私有房产和涉外房产。

17、房屋的建筑结构类型 4(1)钢结构(2)钢、钢筋混凝土结构(3)钢筋混凝土结构(4)混合结构(5)砖木结构(6)其他结构

18、应分摊共有面积的特点(1)产权是共有的(2)应分摊共有面积的相对性(3)各权利人拥有的应分摊共有面积在空间上是无界的(4)从理论上讲,任何建筑物都有使用面积和共有面积

19、房产共有面积的分摊方法(1)按文件或协议分摊: 有面积分割文件或协议的,应按其文件或协议分摊,这种情况一般是对一栋房屋有两个以上权利 人而言,在实际情况中并不多见。(2)按比例分摊: 无面积分割文件或协议的,按其使用面积的比例进行分摊,即各单元应分摊的共有面积=分摊系数 K×各单元套内建筑面积K=应分摊的共有面积/各单元套内建筑面积之和(3)按功能分摊 对有多种不同功能的房屋(如综合楼、商住楼等),共有面积应参照其服务功能进行分摊。①对服务于整个建筑物所有使用功能的共有面积应共同分摊,否则按其所服务的建筑功能分别进行分 摊。②住宅平面以外,仅服务于住宅的共有面积(电梯房、楼梯间除外)应计入住宅部分进行分摊。住宅平面以外的电梯间、楼梯间,仅服务于住宅部分,但其通过其他建筑功能的楼层,则按住宅部分面 积和其他建筑面积的各自比例分配相应的分摊面积。③为了使住宅建筑面积计算与房改的规定一致,今后在计算建筑面积时,底层机动车库和非机动车库 一律不作为应分摊的共有面积,并在备注栏内注明。但经批准单独出售(租)的车位,视为使用面 积对待,并参与分摊其他共有面积。④报建时计入容积率的其他共有面积均应分摊。⑤共有面积的分摊除有特殊规定外,一般按所服务的功能进行分摊,分摊时凡属本层的共有面积只在 本层分摊,服务于整栋的共有面积整栋分摊,只为某部分功能服务的公共部分只在该部分分摊。天 顶部分的共有面积,如无特别要求,无条件整栋建筑物分摊。

20、房产图的分类 按房产管理的需要,房产图可分为房产分幅平面图、房产分宗平面图和房产分户平面图

21、测量数据格式转化为RADEM5.0 软件需求数据格式的方法 5(1)在Excel 中打开要转换的数据文件,进入文本导入向导,点击下一步,在步骤2 的时候选择逗号分 隔符,点击下一步,点击完成即可。(2)调整各数据的位置,然后另存为,选择逗号分隔符文件,保存即可。(3)在 RADEM5.0

*.csv ,”替换为8 各空格,全部替换,然后另存为*.ebp 文件 即完成了。

22、简述利用RADEM 软件绘制地籍图的基本程序(1)全站仪与计算机通讯: 系统运行后弹出“电子手簿通信”对话窗,在计算机中创建需要导出的文件或者选择计算机中已 经存在的文件,输入百公里数,设置好通讯参数,将电子手簿设置成通讯状态,然后单击“开始”按 钮即可通讯。(2)基本信息的设定: 系统运行后,单击新建作业,设置作业的基本信息。(3)数据的导入: 系统运行后,选择文件菜单下的“导入”,则弹出对话框,读入*.EPB 格式或者*.RDM 格式的数据,单击信息显示方式,选定显示测点点号,则在野外测量的碎步点位与点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来。(4)图形编辑:、导入碎部点文件或者打开已经保存的图形文件后,按照野外测量的记录,进行图形的编辑。根据 不同的地物类别,选择相应的菜单编辑命令,进行点与点之间的连线、组成图形,并添加需要的图示 符号。(5)属性编辑:编辑完成图形后,及时添加地物的属性信息。(6)地籍信息处理: 自动配置宗地号和地类号、地籍数据预处理、地籍宗地图生成、地籍数据报表,地籍信息注记时 包括:注记宗地号、地类号、楼层结构、使用者的名称(7)房产图信息处理: 包括组合丘界址线、自动配置部分丘属性、自动配置房屋属性、生成房产分丘图、房产报表

23、简述利用CASS5.0 软件绘制宗地图的基本步骤(1)数据通信,传输全站仪内存储的野外点;(2)展野外点;(3)绘制平面图; 6(4)生成权属信息数据文件;(5)使用“地籍成图”子菜单下“绘制权属线”或“依权属文件绘权属图”功能,来绘制权属地籍图;(6)图形编辑,包括修改界址点号,重排界址点号,界址圆圈修饰,修改界址点、界址线属性;(7)进行宗地属性处理,包括宗地分割,宗地合并,修改宗地属性值;(8)绘制宗地图,选择绘图处理之“宗地图框”;(9)用鼠标制定宗地图范围;(10)制定宗地图框定位点;(11)选择比例尺,将宗地图保存到文件。

24、简述将自由坐标转化为国家统一坐标的方法(1)确定至少2 个公共点,知道公共点在自由坐标下和要转换的国家统一坐标下的坐标;(2)在地物编辑菜单下找到“坐标转换”,打开对话框;(3)分别输入公共点在自由坐标系下和国家统一坐标系下的坐标,或者直接拾取公共点;(4)点击计算转换系数;(5)选择要转换的图形,按下Enter 即可。

25、简述无定向导线坐标计算方法及步骤(1)假定一导线边的方位角(2)用坐标正算公式计算(3)用坐标反算公式求δ 角(4)计算正确的各导线边方位角(5)再次用坐标正算公式推算B 点坐标,计算坐标闭合差,并校核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6)改正坐标增量,求出各导线点的近似平差值

26、简述利用全站仪测量碎部点的基本步骤(1)进入程序测量模式:将全站仪安置于测站点上,进入程序界面,在此界面中,选择“标准测量”程 序,进入标准测量程序模块中(2)创建作业:在标准测量程序界面中,创建新的作业文件名字,也可以打开一个原有的作业名,方法 是按“OPEN”,然后选择已有的文件名。(3)设置测站点,后视点信息,并后视归零 ①设置测站点信息:进入测站点信息输入屏幕,输入该测站点的详细信息。若该点已经存在在创建 的作业中,则系统自动调用改点的坐标和高程,若文件中没有改点的信息,则屏幕显示坐标和高 7 程输入屏幕,此时输入以上侧站点的信息,便设置完成 ②后视点信息设置及后视归零:进入后视点信息输入界面,若该点已经存在在创建的作业中,则系 统自动调用改点的坐标和高程,若文件中没有改点的信息,则屏幕提示输入改点的坐标。然后按 屏幕提示照准后视目标,将水平度盘归零,(GTS-602,仪器此时按“ZERO”,南方NTS662 仪器此时 按“设置”)然后确认,便完成后视点的信息设置和后视归零(4)碎部点数据采集: 进入碎部点数据采集界面,第一个点的测量需要输入碎步点的点号和反射棱镜高,然后照准碎部点 所立的对中杆,按确认键开始测量,带坐标显示于屏幕上后,按相应的确认键,测量碎部点的信息 自动存储于上述创建的作业文件中。再次出现测量屏幕,其碎部点点号递增,默认上一个碎部点的 反射棱镜高,并准备下一次测量。

三、填空题(原则、分类、方法)

四、计算题(面积计算、面积平差计算)

四、计算题

1、已知一幅图面积为 200000m 2 , 该图幅包含 4 个分区, 量算各分区之面积分别得到 1 P =58483m 2、2 P =64204 m 2、3 P =29600 m 2、4 P =48115 m 2。这一组量测值是否合乎要求? 如合乎要 求, 试计算各分区面积的平差值。

篇3:地籍与房地产测量试卷

1 GPS RTK测量技术

GPS RTK测量技术是建立在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系统,其配置包括以下3部分:1)基准站接收机;2)移动站接收机;3)数据链。基准站接收机设在具有已知坐标的参考点上,连续接收所有可视GPS卫星信号,并将测站的坐标、观测值、卫星跟踪状态及接收机工作状态通过数据链发送出去,移动站接收机在跟踪GPS卫星信号的同时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通过OTF(On The Fly)算法快速求解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通过相对定位模型获取所在点相对于基准点的坐标和精度指标。

RTK实时动态测量系统,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是GPS接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和软件系统的集成。它对可见的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观测的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同时,还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经过数据的调制,两种信息通过软件系统的解算处理,提供所需要的结果。

2GPS RTK技术与传统测量方法的比较

传统的地籍调查测量主要是用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等测量工具,利用测角,测距,交会,极坐标等测量方法对地籍要素进行数据采集或测定,其共同特点是要求测站点和待测点间必须通视,并且在视距长度上有一定的限制,使得在进行大面积的地籍测量,调绘或补漏错等工作时,费时费力,效益低下。控制测量一般采用三角网、导线网等方法来施测,也要求待测点间相互通视,对待测边和测角都有限制,并且存在点位精度分布不均匀,误差有积累等缺点。传统测量方法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难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对现势性强、精度高的土地利用数据需求。GPS RTK定位技术的出现则弥补了传统测量工具的不足,它快速发展给现在的测绘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全站仪是目前最常用的地籍和房地产测量工具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测定标地物的边长、角度或三维坐标。其测量的一般方法是:根据测区已有的高等级控制点(如GPS D级,GPS E级点,军控点等)布设首级控制网,然后再加密一些低一级的控制网或点,经平差后得出每个待测点的坐标,最后在这些控制点上设站,来采集所需要的地籍和房地产信息。随着大容量的仪器内存、转角梭镜的使用和免梭镜测量模式等技术的出现,在一站式的数据采集上,全站仪显示了快速、高效的优势。对界址点测量,在一般选用二级界址点精度的商业区或小城镇中心区,只要能看到(通视)的,都可通过偏心、交会等方法,较容易达到其精度要求。在一般平坦地区或城镇狭窄隐蔽的街区,它可在某个已知控制点上连续支点和进行数据采集,也可随时检测控制点和其它的界址点、特征点的精确性。

全站仪的测量模式的不足之处,表现在比如控制测量时,对待测边的长度和角度都有要求和限制,特别是构成网状时,外业要观测的数据非常多,内业平差要输入的数据也很烦琐,并且发现平差不符合要求时,外业还要返工。在碎部点采集时,要求测站间或碎部点间都要通视,并且对测量的视距长度也有一定的限制。

GPS RTK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现在的测绘行业带来了彻底性的革命,它操作简便,定位精度高,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其测量各点间的精度基本上是独立的,减少了测量误差传播和积累。如果点位精度要求满足了,用户就可以停止观测了,而且知道观测质量如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利用GPS RTK进行地籍测量,不受天气、地形、通视等条件的限制,布设控制网点也更加快捷,控制范围大,灵活方便,观测时间短,比传统方法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和作业时间,工作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3~4倍,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利用RTK测量几秒钟即可获得一个点的三维坐标,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为快速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GPS-RTK技术进行作业应注意如下问题:1)基准站的设置要合理。基准站的上空尽可能开阔,周围约200 m的范围内不能有强电磁波干扰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2)作业前,使用随机软件做好卫星星历的预报应选择卫星数较多,PDOP值较小的时段进行RTK测量;3)对于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应使用全站仪、经纬仪、测距仪等测量工具,采用5颗或更多的卫星,也会因接收卫星信号不好而难以得到“固定解”。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否则,即使能接收到也难以得到“固定解”。4)控制选点时,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度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在大范围的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用RTK技术进行测绘的优势非常明显,如界定某两行政区域的边界线,它可以实时地测定界址点坐标,确定土地使用界线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在土地分类及权属调查中,应用RTK技术可实时地测量权属界线,进行土地分类修测等,提高了测量速度及精度。用RTK技术还可快速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与房地产图。在影响GPS卫星接收的隐蔽地带,应配合全站仪等测绘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绘。

3 RTK技术与全站仪测量方法的结合

RTK技术与全站仪相结合,配合使用,则优劣互补,既保证质量又可提高效率,这是现代地籍和房地产测量的发展趋势。用RTK技术布设的控制点由于受到卫星可见度,外界干扰及初始化等问题的影响,使得其应用大受影响,比如在高楼林立的闹市区、植被覆盖较密的山区、林区等地区作业时,基准站的设置就比较困难,电台数据链与传输就会受到影响,以致不能计算出待定点的坐标,因此RTK技术不能完全替代常规测量的全站仪。若两者配合使用,则可大大提高测绘的工作效率。利用全站仪的灵活、快速等优势,在隐蔽,房屋或工厂密集地区用全站仪来采集数据,在空旷,偏远,基础控制不够的地区用RTK进行数据采集。在面积较大的测区或基础控制不够的地方测绘时,用RTK来进行测区的控制,而在密集的,狭小的地方,则灵活用全站仪布设导线控制。根据作业经验,电台信号不能太远,RTK的范围以不超过10 km为原则,否则解算速度、精度等都会受影响。

4 应用实例

GPS基准站选定时应注意避免选择在无线电干扰强烈的地区,其站址及数据链电台发射天线须具有一定的高度,为防止数据链丢失以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周围应无GPS信号的反射物(如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物等)。

外业施测人员在基准站架好仪器后要等GPS稳定20 min才能开始测量,否则将有较大的误差。一般为2人1组,一人在基准站上,一人背着仪器到每个界址上立杆并记录数据,一般取3~8 s作为一个记录单元,在记录数据时要求测量人员立点要准确,尽量稳住对中杆,同时画出草图,以便内业整图时提供参考。外业测量存储的文件是专用的数据库文件,不可直接用来给成图软件调用,用“测点成果输出”功能可以把RAT文件转换为用户所需要的格式,转换后的格式与所用软件格式相一致,结合外业的草图,可快速地完成数字化内业成图工作。

某公司1∶500地籍测量工程实例使用莱卡1 200双频GPS接收机,其RTK标准精度为,水平:±(10 mm +1 ppm×基线长度),垂直:±( 20 mm+1 ppm×基线长度)。选择若干个具有水准高程且均匀分布在RTK测量范围的5秒级和8秒级GPS点作为检核点。

某公司面积约为1 800亩,主要为工厂厂区,地势平坦,建构筑物分布均匀,天空视野开阔。实例区附近有足够的5秒级和8秒级GPS点。

在5秒级和8秒级GPS点下布设一级图根导线网,导线网水平角采用TOPCON GPT-3005全站仪观测,水平角一测回测定,布设成结点网,边长往返观测一测回,一级图根导线网共60点,平均边长100 m。平差后最弱点点位中误差Mx=±3.3 cm,My=±2.6 cm,Mxy=±4.0 cm。

用GPS RTK进行施测,共检测一级图根导线点45点,每次采集坐标前均对已知高等级控制点进行了坐标检测,其点位误差均不大丁±2 cm,流动站距基准站平均距离约10 km,预置精度为平面3 cm,高程5 cm。用GPS RTK直接加密图根级测量控制点,与部分新布设的一级图根导线点进行了重点检核。将一级图根导线成果作为真值,RTK成果与其X,Y差值均符合偶然误差的特性,最大差值为2.7 cm, RTK观测中误差为Mx=±2.2 cm,My=±1.8 cm,Mxy=±2.8 cm。可见,GPS RTK可以代替地籍控制测量的常规一级图根导线测量及图根控制测量。

用GPS RTK技术可对一些能接受卫星信号的界址点进行检核。同一区域,共检核界址点30点,与全站仪极坐标法观测的坐标值相比较,其X,Y差值也符合偶然误差的特性,最大误差差值为5.0 cm。用GPS RTK对一些天空视野开阔地区直接采集碎部点,与全站仪配合PDA解析法测得碎部点进行比较,碎部点重点检核间距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2 mm。因此,在天空视野开阔能接受卫星信号地区,可直接应用GPS RTK快速采集碎部点坐标。

GPS RTK技术高效率,灵活,误差不积累,厘米级的高精度越来越受到测绘人员的青睐。RTK高程精度低于平面精度,而地籍测量对高程精度要求较低,因此,用RTK技术进行地籍图根控制和界址点测量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在勘测定界中优势较为突出,也就是说,RTK测量法可以替代常规的一级图根导线测量及图根测量,界址点测量以及部分碎部测量。

与静态,快速静态GPS测量相比较,RTK无足够检核条件,不宜用来作首级控制,在使用RTK布设加密控制点时要加强检核,若代替一级图根和图根导线点时,可以采用在不同的时段或不同的已知点上进行观测检核,对布设的RTK点多次观测取中数使用。

5 结 语

针对地籍测量的要求,通过对地籍测量实例的分析,对GPS RTK测量结果和全站仪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表明GPS RTK技术可以满足地籍测量和房地产测量的要求。不管是全站仪测量,还是GPS RTK测量,都有它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应用方向,有优点,也有劣势,只要二者结合使用,就能优势互补。实例表明,这两种测量模式相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地籍和房地产测量的效率和效益,会给测绘行业带来生产的革命性变化。随着GPS RTK技术步入正常的运行、管理、维护和应用的良性轨道,该技术将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唐祥云,刘丽.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晓明,高旭光.浅谈GPS RTK测量技术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

[3]魏磊.GPS-RTK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

篇4:浅谈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

【关键词】地籍测量;地形测量;权属调查;地籍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254-01

要想合理的管理土地资源就要建立完善的地籍信息系统,而地形测量和地籍测量作为地籍系统的前期工作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地籍测量时要开展野外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工作、检验地籍产品质量以及数据录入等工作。这些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准确性,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这项工作的管理。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地籍测量的具体含义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地籍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主要依据是地籍调查,主要手段是测量技术。在测量过程中要获得精确的土地位置、土地大小、权属界址点坐标以及地籍图等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土地管理部门和国家经济建设部门的工作需要。要想更好的进行地籍管理,不仅要进行全面的土地权属调查,还要采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测量,要对每宗土地的位置、形状、权属界线以及地类等问题进行明确的调查,还要合理的计算土地的面积,绘制完善的地籍图,这样在登记土地时才能为其提供全面、专业的信息。地籍测量工作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在工作时要严格遵守分级布网、逐层控制的原则,保证工作做到先整体后局部。

二、地籍测量的具体内容

在进行地籍测量时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1、在调查完地块的权属以后,依据调查得出的结果明确地块边界,然后依据要求设置界址点标志。2、设置完界址点标志之后,按照要求测量地籍要素。3、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有地块的区划、地类、权属以及地形四要素的点、线、面、以及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

三、地籍测量的具体特点

与专业的测量相比地籍测量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在地籍测量中土地以及土地上的附着物的权利都是测量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1)通过地籍测量可以为土地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更加可靠、精确的参考信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政府行为测绘工作,地籍测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进行地籍测量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的土地,使我国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確保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可以为地籍测量提供一个较为权威的参考系统。

(2)地籍测量工作主要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具有勘验取证的特征。在进行地籍测量时,主要就是利用各种测量技术和手段对土地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验证,从而为土地产权的登记工作、变更工作等提供必要的、准确的证明。

(3)在进行地籍测量时相关的技术标准一定要符合相应的土地法律规定。在地籍测量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技术都是目前测绘技术以及测绘方法的结合,比如数字测量技术、普通测量技术、面积测算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等。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形式要看土地管理和房产管理对数据、图形等的具体要求。

(4)在进行地籍测量时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必须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在进行地籍测量时无论是组织还是具体的实施过程都是很严密的,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与调查人员之间要形成紧密的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质量。

四、地形测量和地籍测量之间的区别。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具体指的就是进行地形图的测绘,也就是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物的位置和高程进行测量,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再在地形图上标记成各种符号和注记。一般我们都会采用航空摄影的方式进行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但是一些面积较小的地区还要依靠平板仪进行。

地籍测量:地籍测量是一种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以地籍调查为依据的,从整体到局部的测量方式。通过地籍测量可以明确的了解各类土地的具体方位、大小、权属界址点坐标等问题,这样就可以为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信息。在地籍测量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各种仪器和方法,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测量出每宗土地的位置、形状等,并且可以准确的计算出土地的面积,编制地籍图。

五、地籍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

测量方法:原则上采用数字地面测量,即使用全站仪或其他篇析型地面测量仪器,配合棱镜,实地测量测站至待测碎部点的方向、距离和高差,同时输入待测点图式编号及其相关点的连接码,并采集待测对象的主要属性数据。

精度要求:地物(貌)点测定精度

①地物(貌)点分:地物(貌)按点位精度要求分为三类:

A、类地物点。又称主要地物点,指主干街巷或支巷的拐点和巷侧建筑物的明显角点B、类地物点。又称次要地物点,主要指设站施测困难的城镇明显建筑物角点和村庄内明显建筑物角点。C、类物(貌)点。除上述两类地物点的其他地物(貌)点,主要指无法准确定位的地物(貌)点。

②平面精度。地物(貌)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超出对应规定范围。同类邻近地物(貌)点问的距离中误差应不超出表2的对应规定范围。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表7.1规定值方宽50%。

③高程精度。地物(貌点)高程精度等高线问内插点高程中误差要求。

六、关于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的比较

1.要素。地籍测量重点在权属要素(包括权属界线及与之有关地物要素),对于常规地形测量所要求的高程点、等高线、管线等地貌要素无强制要求。地形测量除不表示权属界线、地籍编号等要素外,原则上对地表的所有地物、地貌均应予以表示,可以根据比例尺及用户要求对其取舍。

2.方法。目前的全野外数字成图手段可应用于地形测量、地箱测量。地籍测量因对地貌、管线等要素不做要求,野外碎部采集及内业编辑成图工作量大大减少,但后续的宗地图制作、入库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因为入库而对图形的拓扑关系要求很严格,体现在地籍图编辑上就要求严格的做好点、线、面的编辑与检查。

地形测量因为为全要素测量成图,野外采集与内业编辑比较繁琐。但是地形测量到编辑成图为止,基本没什么后续工作。因此,如果在地籍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形图的成图,首先删除地籍权属界线、注记,然后进行地形要素的补测,这一步是主要工作量所在(需补测线杆、检修井、高程点、交通附属设施等等)。

3.精度。与地形图相比,地籍图更加的精确。如果要制作地形图就要分析地籍图,如果要制作地籍图就要认真的分析地形图。

4.应用软件。目前进行的城镇地籍测量及入库工作,所用工作软件基本上为MapGIS系统,地籍测量为了后续工作的无缝衔接而均使用各自的测量成图模块。这些测量成图模块均为我国的研发人员自行开发,与国外很多专业成图软件或在国外软件基础上开发的成图系统相比,在功能与实用性上差距很大。如果只是进行地形测量,在所使用软件方面可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如果在地籍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形成图,或者继续使用原软件,或者将原格式(MapGl8或瑞得图形格式)转为其他成图软件格式。由于国产软件与国外软件的兼容性问题,在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也将增加一些工作量。

七、结束语

篇5: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论文

(1)保持资料的现势性;

(2)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的检查、补置、更正;

(3)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

(4)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

(5)使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

2.2变更地籍调查与测量的特点

(1)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

(2)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3)变更同步、手续连续。进行了变更测量后,与本宗地有关的表、卡、册、证、图均需进行变更。

(4)任务紧急。使用者提出变更申请后,需立即进行变更调查、变更测量,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篇6:浅谈地籍变更测量与地籍图数字化

随着地籍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原有手工测图的数字化与相关地籍测量的数据合并并建立图形库已成为必然,通过实际操作,摸索经验,为同行提供借鉴.

作 者:秦振荣 QIN Zhen-rong 作者单位:庐江县国土资源局,安徽庐江,231500刊 名:安徽地质英文刊名:GEOLOGY OF ANHUI年,卷(期):19(3)分类号:P271 P282关键词:地籍图数字化 扫描 光栅矢量化 数据合并

上一篇:在2021年政协次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下一篇:行政前台的接待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