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

2024-05-01

浅阅读(精选十篇)

浅阅读 篇1

一、树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意识

课堂阅读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 以他们的自主阅读为主, 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 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 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上课”。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教《伤仲永》一文时, 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听听你的声音”中, 我是这样设计的:本文作者借事说理, 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他认为, 仲永正是因为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 才导致才能的衰退, 你认为后天教育真的对成才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聪慧的天资还是后天的教育呢?一时间同学们议论纷纷, 小组内讨论热烈, 有同学认为“天资更重要”, 并举例证明: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也有同学反驳, 提到小学课本学过的童第周: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 后来经过他刻苦努力, 成为我国著名生物学家, 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 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一定能做”的愿望, 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充分说明后天的努力在成才中更重要吗?还有同学补充科学家爱迪生的例子, 加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同学们在争论中观点明确, 论据确凿, 在辩论中达成共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赋。同样, 在教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宋濂无书读, 天寒抄书;求师难, 恭敬询问;生活苦, 以学为乐。”请结合生活实际, 谈谈这种生活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迪?这时又让他们观看多媒体图片:“云南郊区小孩的艰辛求学路。”同学们在片刻的沉思之后, 深深认识到应珍惜自己拥有的大好时光, 克服懒惰的坏习惯, 努力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有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到教学实践时的快乐, 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法, 立足文本, 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 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语文课是要读书的, 学好语文的关键是要善读书。读书就是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对话, 鼓励学生与作者对话, 深入作者内心世界, 发掘他的思想, 深化对文本的理解。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 与同学对话, 在对话交流中理解和接受他人的看法。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 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 向教师求教, 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 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在阅读教学中, 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 要边读边想, 要圈点勾画, 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是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相互交流, 质疑启发, 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 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 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 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 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在、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 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 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 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课文中说明不够准确严密的地方呢?我们可不能迷信权威啊。”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家再一次走进文本。有的自言自语, 有的小声议论, 一个同学的质疑打破了课堂的平静, 接着又有同学提出质疑, 其中一个同学的发现把课堂推向高潮。“不久, 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 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首先说“孕育”一词, 注释中释义为“怀胎生育, 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这个释义是准确的, 但“夏季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孕”和“育”包括植物果实生长和发育两个阶段。春天植物已开始传粉, 夏季是孕育果实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时期”前加上“重要”或“关键”的限制词, 则更加准确,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要求。这个教学片断, 通过语言的品味, 敢于向科学权威说“不”, 使学生把握住了科技作品语言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科学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三、指导学生重视阅读方法的运用

一要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 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 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二要指导学生学会制定阅读计划。《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7~9年级) ,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 (室) 、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每个学期制定适合学生个人情况的阅读计划, 这个计划要有连贯性, 要循序渐进地实施, 教师应该及时督促, 以便顺利完成读书计划。三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 如略读、速读的技能, 精读、默读的技能, 通过限时阅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鼓励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从多角度深入理解课文, 并尝试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差异 篇2

屏幕阅读适合浅阅读,无论电脑还是手机,只要打开,信息就会蜂拥而至,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猎奇心总会驱使我们不断地进行点击搜索,可是我们又总不能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我们会轻易得到大量信息,但是我们得到的知识很少,更不用说思想和智慧。毋庸置疑,有的纸质读物也适合浅阅读,如一些生活类报纸和非学术类刊物以及导游、指南、漫画类图书,提供的多是信息和基本知识,可随手浏览翻阅,不必投入过多精力去研究。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获取的信息加以整理,撷取精华,淘汰垃圾,万万不可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而被淹没。

不可否认,人文经典是要求深度阅读的,并且最好的方式是纸质阅读。何为经典?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的标准,首条便是非常经典的表述:“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美国作家莫提默·艾德勒、查理·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指出:“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诸如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或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如此。此事你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他们对经典的表述,绝对是经典的。经典是作者对时代、社会、历史人生深邃思索的产物,超越时间空间,具有普世价值。

中国古代也有关于经典的精彩表述,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曰:“夫经籍者也,神机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经典的产生,不是在轻松状态下完成,大多都是经过了精神磨难。外国作家也有许多经典,有些经典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导师。

阅读经典要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认识结合起来,因此,深度阅读有时是伴随着对历史、社会、人生一起思考的,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痛苦,掩卷深思而苦苦寻求答案。读《论语》、《老子》、《庄子》,圣贤的思想光芒穿越几千年,仍然使我们心灵震颤。当代也有经典,如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前者开启了世界环保运动,功不可没;后者探讨了世界环保问题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系。梁晓声在参加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评选时发表感言,认为戴蒙德的《崩溃》“像一位教士在拉动连接教堂大钟的绳索,也像中国的僧人们在—下下用悬木推敲寺钟。有信仰的人面对危机大抵是不动声色的,由他们所敲响的警世钟声却是振聋发聩的”。阅读这类经典,每一个有良知的读者都会对作者肃然起敬,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思索。

别拿“浅阅读”不当阅读 篇3

书可以深读,当然也可以浅读,不要拿“浅阅读”不当阅读。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借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浅阅读方式,因其方便快捷、信息海量,开始备受年轻读者青睐。一是携带方便,海量信息就掌握在手掌之中,社区新闻、生活娱乐信手拈来,唾手可得,获取资讯、了解世界非常方便快捷;另一方面,读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用各种空隙时间进行快速阅读,将各种零散时间都利用起来。像出门在外、等公交、坐地铁、等红绿灯,只要拿出Kindle或者打开手机,就可以随心所欲畅游书海,开心阅读,看一页书、读一篇文章、听一段音频,只要能接收到想要的资讯,拓展自己的认识也就足矣,如果还能从中获得感悟、产生共鸣,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相对“深阅读”,很多人批评“浅阅读”过于碎片化跟娱乐化,停留在浅显表层,严肃阅读缺失,很难触及深度。但其实,横亘在读者面前最大的问题不是阅读的深浅之争,而是阅读严重缺失。去年半月谈网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1500名受访者中,每年读书2本以下的人占37%,还有一些受访者一年也读不完一本书,不阅读或少阅读已经很普遍。我还记得前些年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流行: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虽然这只是个调侃段子,但却直接戳中现代人读书少的软肋。

当被问及不阅读的原因时,受访者中有24%的人选择“没有时间”,这成为读书少最主要的原因,现在很多人由于学习、工作、生活压力,每次想要找点时间,换个心情,花点精力,静下来好好读一本好书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像都市白领、蓝领们每日操劳,早出晚归地生活,没时间阅读也似乎不难理解,但这不应该成为他们不阅读的理由。毕竟除了在书桌前“正襟危坐”地“深阅读”,“见缝插针”的浅阅读也可以获取资讯,在生活竞争压力日益紧张、业余时间愈加珍贵的当下,“浅阅读”不失为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一种好方式。

在不读书跟“浅阅读”中间还隔着一千本知音跟故事会。如果说,不读书而将时间浪费在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网络女直播喊喊麦唱唱歌上面,那还不如“浅阅读”呢?所以说,不要把“浅阅读”不当阅读,至少比不读书强吧!其实,“浅阅读”也好,“深阅读”也罢,只要不将时间白白浪费了,将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用在读书上面,总是有收获的,哪怕是“浅阅读”。

(选自《广州日报》2016年4月25日)

赏析

当前,随着互联网及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越来越便捷,但人们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作者针对阅读严重缺失的实际,没有否定浅阅读的不足,而是指出不要拿“浅阅读”不当阅读,可谓另辟蹊径。作者围绕半月谈网做过的问卷调查,基于“1500人中每年读书2本以下的人占37%”“‘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占24%”的实际,分析当前的阅读现状,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必争论阅读的深浅,只要将零碎的时间用在读书上,就是好的”的结论,令人信服。

网络阅读浅议 篇4

1 网络阅读的涵义、特点及缺陷

1.1 何谓网络阅读

网络阅读也称为“在线阅读”、“网上阅读”,即读者依托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所载负的数字化信息文本为阅读对象,通过人机互动,阅读并获取包括文本、图像在内的各类多媒体信息资源,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方式,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纸质文本阅读的新兴阅读方式。

1.2 网络阅读的特点

(1)阅读环境的开放共享性。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克服了读者受空间和时间制约的传统问题,实现了读者随意畅游于知识信息海洋的愿望。借助互联网,每个地球人不分国籍、性别、年龄、民族和地域,都可以通过网络链接随时随地调用和按需索取互联网上的资源,开放性促使多个地球人在同一时间共享同一信息的梦想成为现实。

(2)阅读信息资源具有丰富性、多元性、更新性。

与传统纸质书籍相比,网络阅读信息资源同样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实时更新的优点,使它像是一本变化无穷时时推陈出新的书,凭借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建构的网络阅读文本,使其内容呈现出多元化、适时更新化的特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静态的、动态的、有色彩的、有声音的超文本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内容丰富多彩、趣味鲜活生动的全新的超文本世界。

(3)阅读的实时互动性。

网络阅读的最大亮点和最大优势就是其双向互动功能。网络阅读时,通过在线交流工具相互交流联络,使单一个体的阅读心得和体会变成其他个体的阅读对象,同时也可以得到相应及时的信息反馈。网络阅读的实时参与性改变了传统纸质文本阅读的单向性,激发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读者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巩固了阅读效果。网络阅读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和模式可以充分激发读者想像力、创造力和思维力,使之发挥最佳效果达到最佳境界。此外,网络阅读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打破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实现了读者与文本间实时动态交互,张显和保护了读者的个性,满足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个体间实时互动沟通的便捷和需求。

(4)阅读方便快捷。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效的动态更新和快捷的实时传递,压缩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更新频率和速度,拓宽了阅读视野的深度和广度,使其在第一时间即可获取最新的信息咨询,甚至通过共享,读到保密资料。它顺应当代快节奏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帮助读者能够按需取材随时随地的检索到自身需要信息。从阅读环境看,网络阅读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广域性的阅读时空,更具备时代特色,满足时代要求;传统纸质文本的阅读空间是私人化的、纯个人的和闭塞的。从内容和方式来说,它与生俱来的现代化、超文本、多媒体以及高效率的特点,使其成为立体式、交互式、跨时空的“超媒体”,这些都是传统纸质文本阅读所无法实现和比拟的。

1.3 存在的缺陷

(1)浅阅读性。

读者每天的浏览量很大,许多深奥的、需要独立思考和反复咀嚼推敲的文本,通过网络阅读是很难达到理想阅读效果的。缺乏明确目的和志向,造成了阅读兴趣的广泛化和伦理、道德、情感的缺失,甚至注意力、思维力、鉴赏力的减弱和退化。一目十行的洋快餐式的“浅阅读”方式,使读者囫囵吞枣般地浏览大量信息,根本无暇思考和品味,无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文本内在引申的含义,汲取的知识和营养也是肤浅和一知半解的。

(2)阅读质量难以判断。

互联网信息的散布一定程度上说是随心所欲的,而这些信息中,有很多是没有严格经过筛选甄别而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无法保证文本的品质,且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在高点击率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低俗小说和色情、暴力成为部分网站发家致富的核心内容和致富经,占据着醒目位置和大量篇幅。不能正确辨别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部分读者,因此成为网上色情、暴力和电子游戏的俘虏,成了傀儡和网虫。所以,当今呼吁“治理网络阅读环境,提高网络阅读文本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

(3)阅读效率低下。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缺乏必要有效的过滤、质量监控和管理机制,导致了网络信息过度泛滥,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海量的无价值信息中如石沉大海,增加了读者选择的难度,要想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的阅读资源,是对读者的一大挑战。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否则很容易迷失且无法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网络阅读的干扰比比皆是,时而弹出信息、广告和垃圾链接,使思路很容易被打断,无法仔细深入的阅读。由于网络阅读环境的复杂性跳跃性,极易造成读者迷失阅读初始目标和既定方向。

(4)容易身心健康受损。

网络阅读易对读者身心造成一定的危害。(1)长期在电脑上阅读影响视力诱发眼病。(2)长时间操作电脑易引起颈部、背部、腰部的疾病。(3)电脑微波和低频电磁辐射易引起中枢神经失调,导致短暂失去记忆、暴躁及抑郁心理等。(4)对女性读者还易造成生殖机能及胚胎发育异常。(5)减少了对传统纸质书本的需求,养成了过度依赖网络获取信息的习惯,导致他们与同学、同事、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减少,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出现偏执情绪。对培养青年人良好道德风范和崇高品格会带来些许消极负面影响。(6)色情、暴力信息肆意传播,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7)从安全性看,存在断电、死机、网络故障及病毒入侵等可能,加重了读者的心理负担。

2 结语

浅阅读作文 篇5

《世界博览》不仅介绍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叙了各个国家的突出成就。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我虽然算不上秀才,但是这本书的确让我了解到世界上的很多事。

每当我写完作业,总是丢下视作“性命”一般的电视,捧起《世界博览》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这本书就像是一面公正的镜子,照出了真善美的一面,也照出了假恶丑的一面。我被他深深吸引。每天晚上,我都如饥似渴地汲取其中的知识,这让我感到兴奋和无比的充实。

每当我读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阔佬儿花天酒地,而全然不顾世界上还有几亿人在挨饿,每天都有许多儿童冻死在街头时,愤怒的情绪涌遍全身。相比之下,我生长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中,是多么温暖啊!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这幸福的生活环境!

从此,我更爱这本书了,一段时间妈妈误以为我因此而荒废学业,可是当我声情并茂地讲述我的看法和感受时,她理解了我,并鼓励我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从而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我很感谢妈妈的开明,同时我也要更加努力不辜负她的期望。

有时候,我也会和伙伴交流我所学到的东西,他们很感兴趣。受我的影响,他们也逐渐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并且互相交流学习,有利于大家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拒绝浅阅读 还需远离浅写作等 篇6

阅读影响着一个民族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如果过分热衷于“浅阅读”,无论于国于民,潜藏的危害都将是巨大的。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呼吁深度阅读。而在考量浅阅读与深阅读关系时,不应该忘却读和写之间的紧密关联。

《人民日报》报道:读和写不可分割。读者读什么,取决于作者写了什么,而作者写什么,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读者读什么的影响。浅阅读泛滥,一定程度上与浅写作的“繁盛”不无关系。近年来,许多论文和书籍虽呈井喷趋势,但学术含量和思想含量却并没有显著提高,仿佛写的目的不是为了阅读,而仅仅是为了发表和出版。这种写作的“浅”,可想而知。

减少浅写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只能停在口头上,变成口号。我们需正视读和写的关系,认识到写是读之源,如果浅写作提供的作品少了,浅阅读的内容自然会减少。这就需要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努力。从外部来讲,需要加强管理规范,倡导严肃的创作态度。在学术研究领域,则要改变以数量判高下的评价方式。从内因来讲,作者应提高自律意识,明确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思想,写作的目的在于激发传播正能量。只有深度思考、严肃写作,才能写出质量高、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够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精品力作。

好书和畅销书是两条平行线吗?

2013年末,各大媒体、各类机构推出各类好书榜。我们发现,在很多重要的评选中许多口碑好、销量也好的图书均遭冷遇。上榜的图书,多半是极其艰深的“不容忽视”的著作。不知从何时起,各类评选都在往“高大上”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直奔“诺贝尔奖”标准——太畅销绝对只会减分,虽然没有一个评委会承认。

《北京青年报》报道:一位参与过多项好书评选的资深书评人聊起原因,大意是,各类评选的标准不同,有的专业类的媒体自然偏爱专业一点的书,但是大众媒体忽略大众书,他也觉得奇怪。木心《文学回忆录》战绩很好,但也被多数榜单忽略,编者陈丹青也不明所以,“他们总有自己的理由,不过所谓评选也仅仅是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事情”。

书评人确实是个性化的,不选一本书的理由可能仅仅是因为“我对这本书不太感冒”,还有一些不能放在台面上来说的理由就是——太畅销的书就会自动屏蔽。当然还可能出于一种考虑,好书很多,畅销书不缺乏关注度,因此会选择一些不那么受关注的好书。理由虽多,但大家忽视的是,其实这些强势的畅销书中的“好书”则更需要鼓励。在我国的图书市场上,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品种数量飙升,质量却差强人意,泥沙俱下。好书和畅销书似乎从来是两条平行线,也难怪书评人对畅销书已经抱有惯性的“敌意”。

出版当然是需要专业性,但也应该鼓励“跨界”的作品。好书和畅销书不完全是“绝缘体”。“打破边界,追求自由”这大概是目前图书出版界最需要思考的地方。

从Kindle的ADM系统来看出版业如何

打造自己的内容推送平台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报道:2012年12月,亚马逊为其KindleFire设备推出了专用的信息推送系统(Amazon Device Messaging Beta,简称ADM)。ADM系统构建了一条重要通道——它为广大内容商提供了与其Kindle用户实时沟通和交互的能力。这一能力使内容商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客户、有效地进行产品宣传和营销,从而促进客户的持续消费。亚马逊也由此将内容商更加紧密地聚拢在了一起,极大地丰富了围绕Kindle的内容资源。这样,ADM系统就逐渐成为亚马逊在移动互联网内容营销推广上的核心平台。

这种“推”式服务模式,将会是我们传统出版业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时需采用的技术。而内容推送平台应被视为传统出版业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时需要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它将成为出版社给用户提供服务最为核心的一个基础能力。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出版业应该组织建设自己的内容推送平台。推送平台并不适合每个出版社自己建设,因为费时费力且存在多项隐患,而最好是由政府的权威机构、行业协会或实力强大的出版集团来牵头建立,然后向各家出版社开放,提供业务客户端接口,使大家能够方便快捷地接入。推送平台负责完成信息传输中各种技术层面的问题,如连接的建立、维护、内容的下发等,而各家出版社仅需要完成自己终端侧应用客户端的设计、内容的编辑和展示即可。

语文阅读教学浅议 篇7

一、务必求实

欲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理解和积累语文知识, 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钻研。比如我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时就特意提出了一个问题:文中“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干净, 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为 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是比喻, 理由:用了比喻词“宛如”, 把清国留学生的发型比喻成“小姑娘的发髻”。另一种答案认为不是比喻, 而是比较, 因为清国留学生解散的辫子在头上盘起的发型与“小姑娘的发髻”是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 即都是一种发型, 不符合比喻的概念。作者运用对比, 使读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发髻从形状到光亮度就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 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的丑态就活灵活现了。只有这样通过质疑、钻研而达到求实的训练,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知识, 才能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力求创新

陶渊明说:“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也有人说:“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初中生初学阅读, 可以“每作一意以求之”。教师的教学就要允许学生发表意见, 只要理由充分有力我们就应该赞同, 不能用“标准答案”去套学主, 唯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诱发学生探究兴趣, 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很有必要允许学生的“不求甚解”。因为人们对文章 (特别是文学作品) 的理解会由于其知识水平、阅历、个性甚至读书时的心情不同而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层次和色调。一个中年的他乡游子和一个初中生对“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体会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能把一个中年的他乡游子对李白这首诗的理解硬塞给一个涉世不深的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还要注意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研究者如林。专著不可胜数, 形成了“红学”研究的专门学问。但也还有人从它的服装、膳食、建筑等方面去研究, 大大拓开了“红学”研究的范围, 对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最近又听说有人把现代科技成果同“红学”研究结合起来, 估计将有新的开拓。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纵式”地一个问题到底, 而要“横式”地向四面展开, 开拓学生眼界,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展开的能力越强, 他的知识面就会越广。他的创新能力也就会越强。

但要声明一点, 我不是讲语文阅读教学没谱, 可以随意天马行空, 相反, 正因为语文内容的弹性和灵活性, 因此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反而更高。

总之, 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课本上。要注意语文内容的弹性和灵活性, 要注意语文的“生活化”,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在塑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据我理解, “课标”就是要求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培养学生充实人文积淀, 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发展其健康个性, 形成其健全人格。这是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任务。

我每教完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谈谈学完课文后得到什么启示或有什么收获, 以此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课文内涵, 从教材中领悟出它们的时代特点、现代意识, 从而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体会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当然, 教师的楷模作用是少不了的, 教师要具备能为师者的师德。只有“润物细无声”, 学生的人文素养才会自然地得到提高。

创造离不开形象思维, 语言教学同样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可以把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所以, 我们要以课文为媒介, 以课堂为阵地, 落实训练点, 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语文课本中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形象思维的成果, 是用形象来“说话”的。因此, 我们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同诸多的艺术形象“对话”。这不仅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剖析, 还要依据形象思维的逻辑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这样既可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手段。

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篇8

阅读的地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有行为,它实际上包括阅和读两种不同的方式。一般读物主要是阅,语文读物主要是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泛读和精读。泛读,指的是通过阅读一般的读物,从中汲取知识,丰富情趣,受到教育。这种阅读,凡是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都能进行。精读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除了要达到泛读的目的外,还要注意文章的表现形式,研究文章的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占课时最多,所用精力最大。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听说教学相比,明显处于首要地位,因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教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阅读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基础,是从事学习、工作的基础能力,被誉为“智慧之源”。可见,阅读教学的好坏反映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很大程度上是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因此,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致力于阅读教学的改革,要改革,必须找准存在的问题。阅读课不是不厌其烦地架空式教学,不是为高考而肢解阅读对象的功利性教学,不是为展现“嘴上功夫”的表演式教学,不是照搬教参的讲座式教学,更不是为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盲目教学,它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本体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读书体验的一种教学活动。要想使语文教学生机盎然、成效显著,必须转变教学的思维和理念,把“读”放在第一位。

古人很重视“读”,他们的“读”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的重要性。读是为了培养语感,没有良好的语感,任何一种语言都难以学好、学会、学精的。语感虽人皆有之,但也有强弱之分,人的语感最初表现在辨声解意,但这还远远不够,等到语言经过千百次重复后,人们逐渐熟悉了某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并能自觉地按这种方式和习惯进行表达,这才有了较完全的语感。读的本身就是语感,读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消化,是读的提高和升华,所以文章贵在读,读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当前要真正回归阅读世界,课堂教学中的步骤有三个方面———教学过程的三“立足”。

一、整体把握,立足“感知”

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对一个对象的认识,首先知道“是什么”,然后才是“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对一篇文章的阅读也是如此。而对阅读对象,我们应该逐步探讨它“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弄清这三个问题,也就初步感知了读物内容,对内容就有了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不妨从标题入手。文章的标题犹如衣服的衣领。拎着衣领,衣服就自然舒展。抓住标题,文章就脉络清晰。学习《窦娥冤》一文,从标题入手,可设置三个疑点去导读: (1) 窦娥是何许人也? (2) 她有哪些冤情? (3)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其“冤”呢?问题 (1) 的作用有二:一是了解窦娥与蔡婆婆、张驴儿父子、桃杌的关系,二是认识窦娥的性格及其形象。由问题 (2) ,学生阅读“窦娥赴刑”一段唱词与“婆婆诀别”一段宾白。由此初步体会窦娥善良、孝顺的性格的同时,认识到她的刚强与反抗的精神。问题 (3) 的研讨,让学生体会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同时体会作品的批判性和现实性。再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抓住一个“退”字,阅读课文第三段核心内容,就可把握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通常情况下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让学生在朗读、默读、浏览中把握课文内容,悟出点东西。

二、朗读品味,立足“鉴赏”

《文心雕龙》记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朗读品味不同于默读,更不同于看书,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精要句段用心去品读、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变整体阅读为择优阅读。读要读出语调、语气、语势,进而形成语感;品要品出情思,品出味道。朗读品味的方法有:教师范读、听磁带录音、观DVD光盘、分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自读,在反复读中汲取语言营养,读中进行情感体验。朗读品味,它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音响艺术。词语的精当,句式的选择和技巧都在朗读品味中显露出来。再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鲜活的“这一个”。不同的“这一个”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体验,也便于把教学方式变为讨论争鸣,把教学引向深入。此步骤的操作安排在课堂教学的第二课时进行。

三、想象联想,立足“创新”

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的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便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阅读过程的联想,包括两大类:一是由此文的阅读联想到相同或相异的彼文。二是由学生阅读的此文联想到学生写作时类似的彼文。在对比中学习,在模仿中创造。阅读过程的想象,指的是在阅读中被阅读的文字形象所激发而展开自己的想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阅读中想象———再现形象,二是在想象中阅读———丰富形象。通过想象去领会作品的意境和主旨。学习蒲松龄的《促织》,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来体会成名交不上蟋蟀的愁苦郁闷之情,在想象中体会成名捉蟋蟀的艰辛。这个教学步骤的操作安排在课堂教学的第三课时进行。

在以上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以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问答法、讨论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的阅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探究,让语文课堂因“读”而真正地“活”起来。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 唯有不断更新理念, 提高自身素养, 丰富自身底蕴, 占有教育资源, 不断开拓进取, 才能为自己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来。

浅阅读 篇9

从“一篇”到“多篇”的更大价值是努力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的许多痼疾。它意味着“教”的改变。让学生自己去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群文阅读把大量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自悟自读时间的增加,意味着教师分析指导时间的减少。“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的课堂里,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学会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句话,要学会有所放弃。课堂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师生一起完成:必须依据读物的不同性质,尝试略读、 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必须进行更为实战也更为实用的“生活化”阅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育革除陈弊,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的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为他们创设语文实践的资源、环境和机会,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方能习得。正是基于语文实践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理念,群文阅读在与传统的阅读、与单篇阅读的比较中,其优势才更为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选好文章,确定主题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 围绕主题精选文章。从文章内容角度定主题。以时间为主题,“春天的儿童诗”“描写晚霞的美文”等群文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如“老舍笔下的小动物”“我的老师”等群文阅读;以事物为主题,如“千姿百态的荷花”“故事中的狐狸”等群文阅读;以事件为主题,如“送别诗”等群文阅读。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如“尊重生命”“生命的价值”等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 ““难忘的童年生活”等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等群文阅读;以学会思考为主题,如“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等群文阅读。从表达方式角度定主题。以写作体裁为主题,如“创世神话”“演讲稿”“儿童诗” ““西湖民间故事”等群文阅读;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等群文阅读。

二、开发素材,求同存异

1.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开发空间非常广阔。因此,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不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首先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基准,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补充,使得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德育。

2. 名家的各篇名作常常分散于不同阶段语文教材中, 学生对作者的了解通常零散而片面,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完整的印象,导致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存在缺陷。依据同一作者开发素材,将其代表作品进行整合,通过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方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名家的精神光辉照耀学生成长之路。

破解大学生“浅阅读” 篇10

究及大学生“浅阅读”盛行的根本原因, 还在于行政政策的不完善和大学管理者示范作用的不明显。现在理工科大学的决策者中像钱学森、杨叔子这样文理兼通的大家太少了, 中层干部更是普遍只专不通, 静心做学问者凤毛麟角。这些无疑会给学生传递一种“功利主义”的暗示:不需好读书也能成功。于是, 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自然缺乏了“深阅读”的氛围。

面对大学生阅读现状, 我们人文课教师常感心痛。为此, 笔者只能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是大学决策者要提高对大学生阅读问题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做出表率, 制定和落实激励措施。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营造大学生阅读氛围是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方面, 也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的根本举措。所以, 大学决策者们应该站在着眼未来的高度, 努力为大学生们创造阅读的氛围, 而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就业。二是高校要为每个专业都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或者多开设引导学生健康阅读的选修课。三是高校要加强教师管理, 努力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气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阅读亦然。四是高校要多开展读书修身文化活动, 举办读书讲座, 鼓励学生社团开展读书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健康阅读, 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正确认识阅读的意义。五是高校要鼓励优秀书商到学校举行书展、举办读书论坛, 提高校园内书店所销售书籍的文化品位。这样, 就可以使大学校园内处处飘满书香,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阅读方式。如果高校上下共同努力, “浅阅读”永远不会成为阅读方式的主流。

上一篇:美国现代派小说下一篇:EBZ-160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