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理论

2024-05-01

思政课教学理论(精选十篇)

思政课教学理论 篇1

这些年来,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作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 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成灾, 等等, 对人们思想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尤其是发生在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的解体, 使我们队伍中的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 一些意志薄弱者产生了信仰危机, 更有甚者———即个别所谓的“领导干部”, 疯狂地以权谋私, 进行着肮脏的权钱交易, 他们的所作所为, 则进一步破坏了社会风气。

社会与高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社会现状对高校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而高校的发展对社会现状有一个能动的反作用。高校不是世外桃源, 上述当前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不可避免地对涉世不深的高校学生起着负面作用, 中等职业高校德育工作的艰巨性由此可见一斑!思政课是中等职业高校的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在把高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四有人才”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不能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思政课的有关学科理论知识———即我们在平时所称的“教书”, 然后让学生对有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机械的背颂记忆!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 我们还必须时刻牢记:我们的高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 也就是说, 我们一定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使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最终成为“四有”新人——即我们在平时所说的“育人”。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这些年来, 我们在教书育人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 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由于历史所造成的种种原因, 有一部分地区的一些高校的政治教师, 往往对上述第一项任务———即教书比较重视, 认为这是硬指标;而对于上述第二项任务———即育人则不太重视, 认为这是软指标。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德育工作者, 深切地感受到,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绝非偶然,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这是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错误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是唯心主义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表现。这种错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解决, 任其不断发展下去, 必然会对高校的高校德育工作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 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确保思政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 笔者以为在思政课的教学中, 必须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 帮助学生认真读书, 领会理论观点, 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一, 要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 存的放矢地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哲学的教学中, 有一章节是阐述真理的,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真理观, 可以采取辩论法来进行教学。采用辩论法来教学,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胜利, 学生会自觉地钻研教材,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使原本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 变得生动活泼, 最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题目, 笔者当时选的题目为“有用即真理”, 把全班学少分成了两部分, 正反双方各出3 名选手作为代表参加正式辩论, 其余的学生在辩论过程不得发言, 等到正式辩论结束后, 双方可以各自再出3 名观众选手进行补充辩论,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根据各方的表现, 例如辩手的风度, 辩论的技巧等给予评价, 宣布获胜的一方, 并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奖励, 每一个学生平时成绩加5 分到10 分。失利的一方, 由于同样付出了精力, 也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奖励, 每一位学生的平时成绩加3 分到5 分, 从而激励学少积极投入其中。

第二, 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班级学生比较活跃, 可以采用讨论法来进行教学。采用讨论法, 能做到集思广益, 使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共识, 可以有效地掌握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及原理。讨论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 讨论法更能发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变原先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的学习内容。因为在讨论的状态下, 大脑较为放松, 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当然, 在讨论中作为教师要注意把握课堂气氛与教学节奏, 必要的点拨和最后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否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其次, 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学会自我反思, 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根本要求。教师要从原先侧重于理论的灌输, 使学生从为对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 逐步转到帮助学生努力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社会, 用革命的人生观来看待人生。简单地说, 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使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科学, 成为广大学生想学、爱学、学以致用的一门课。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只要我们这些高校德育工作者勇于探索是能够做到的。

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掌握这些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对实践中出现的种种新的实际情况, 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并最终解决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在思政课的教学中, 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困扰, 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理论, 很少进一步提出要求, 让学生用掌握的这些理论, 去分析研究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这是应引起我们思政课教师重视的问题。

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中, 不断地尝试培养学生的能力, 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法”, 较有效果的就是让学生就当前社会中一些热点问题, 如“天价商品”的出现等, 用所学的经济·政治中有关价格的理论, 撰写小论文, 就此阐述各自的观点, 从而得以检测学习的效果究竟如何, 对于其中较好的文章进行点评,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此外, 在讲到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调查, 指导学生撰写简单的家乡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求实的态度, 不仅学会定性分析, 而且上升到学会定量分析, 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进步!

当然, 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进行演讲比赛,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参赛, 题目出自于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笔者曾组织过一次主题为“个人与社会”的演讲比赛, 学生们经过精心的准备, 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令人欣喜的是, 个别平时较为散漫的学生, 在代表小组参赛后, 由于得到教师和全班学生的肯定而获得荣誉,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然, 要推行素质教育,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 还是不要盲目进行尝试, 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使一切工作流于形式,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 笔者以为, 要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就要积极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变单一的“我说你听”为丰富多彩的电化教学。毕竟, 再好的教学内容, 如果没有一个同样出色的形式为之服务, 又如何能使喜动不喜静的高校学生静下心来, 洗耳恭听呢?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有关的教学内容, 在适当的时候,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应是明智之举。在思政课的教学中, 只要我们这些做教师的, 平时多留一点心, 广播电视中的不少专题节目, 可以把它们录制下来, 根据教学的需要, 加以适当的剪辑和安排, 就能成为合适的微课教材。在运用电教教材时, 同样也要注意一些原则, 尤其是要注意有关的音像资料内容要配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而不是反过来, 整个教学变成了看电视, 结果毫无长进。在进行有关介绍“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中, 大型纪录片《邓小平》就可以作为最佳的电化教材, 当然, 这同样也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从而使学生通过这栩栩如生的画面, 深刻地领悟到邓小平这位伟人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理论联系实际与思政课的有效教学 篇2

胡卓群, 李 蕾

(江西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摘 要: 通过着重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关系与意义;寻求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和说理艺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 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54-05 On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HU Zhuo-qun, LI Lei(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29,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seeks focal point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the realizing their effective teaching;discusses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reasoning art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lessons soas to realize the value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s theory on teaching.Key Words: apply theory to realit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effective teaching

中央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05 方案” , 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增强教学针对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 是新方案的重要目标之一, 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立德树人的重要问题。为此, 我们不仅要深入钻研新教材, 全面把握各门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基本思路、中心线索和主要内容;更要注重教学 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说理艺术的探讨。将有效教学理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结合起来, 探索一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创导的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贯彻这个原则和方法, 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学观把教学的性质视为一种涉及三维的对话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 形成新的知识点和新的认识, 这是一种认知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 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 是一种通过沟通方式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学生的自我修养, 这是一种反思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的实践活动。这三种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帮助学生成长。因此, 有效教学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正适合三维对话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和理解教材, 获取新知识, 形成新认识, 是认知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专题辩论、社会调查、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 是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观点和道德规范, 去观察、分析问题, 去认识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是思想、政治、道德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说明了学生已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印入自己的头脑,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 学生开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成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活动, 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 即知、情、信、意、行。它包含着认知规律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从认知规律看, 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是从闻道开始的。它经历着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四个阶段。这是由不知到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从思想政治品德形成来看, 它又必须借助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知、信、行的转化。情是把知识转化为信仰的中间环节, 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情感才会产生信仰。意是学生把知识、信仰转化为行为的精神调节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情、信、意、行转化的每 一个过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学懂马克思主义理论, 才能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现由知到信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 信仰科学理论, 就必须联系实际。例如, 讲授党的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问题时, 首先要阐明这条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历史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次, 要着重讲解这条路线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批判当时党内领导人严重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这条路线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讲解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针对党内一些干部, 由于受林彪、“四人帮” 大搞禁令和制造迷信的影响, 思想僵化影响革命事业前进的状况, 以科学的态度批评了 “两个凡是” ,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并在实事求是的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这条思想路线, 指引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解除思想禁锢, 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讲解江泽民针对我国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面, 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进一步深化了实事求是的认识, 它指引我们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通过联系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实际, 帮助学生认识: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它是制定和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 违反这条路线, 革命和建设就会受到挫折, 坚持这条路线, 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胜利。有了这种理解, 学生才能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化。在由信到行的转化过程中, 更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行是 在理论的指导下行动,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学生将所学理论印入自己的头脑, 用以认识、分析和研究事物和现象, 这就需要通过调查研究, 才能作出正 确判断。毛泽东说过, 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它的结果, 而不是在他的先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则更要在实践中养成和加以检 验。由此可见,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掌握理论, 是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不掌握科学理论, 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反之, 不联系实际, 就学不好理论, 就无法运用理论, 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是常青的。这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对立统一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个要求, 就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05 方案” 编写的新教材, 在严密的科学体系中, 都有它的理论着力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贯穿教材始终的主线。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贯穿教材的主线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绪论、各章和结束语之中, 都融入了 “八荣八耻”的内容, 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体现了 “德治” 与 “法治” 的统一, 体现了社会主义 “四有” 新人的根本要求。又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逻辑主线。从哲学角度阐述中国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二)贯穿教材理论体系中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例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就是唯物史观、剩 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是理论基石, 是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最伟大的变革;剩余价值学说是理论的根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 抓住了它, 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核心。[4]又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主题是: 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5](三)教材体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本教材的理论体系中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它散布在各个章节中。体现在与主线、主题、核心相关的问题上。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科学系统的体系中, 内容非常丰富, 讲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就依据其主线和核心要求, 在绪论部分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发展历史进程和特点。唯物论、辩证法部分重点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实践观,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在认识论部分, 着重讲授能动的反映论及其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和一般规律, 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都有各自的重点。就教材的每一章而言, 也是各有重点的。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问题, 就应抓住教材提出的 “三信” 问题进行重点讲授, 用比较历史的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教师要在重点问题上投入足够的力量, 深刻挖掘, 形成提示理论问题的比较深入的思路, 才能把问题讲透, 把道理讲出水平来, 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4] 教师在把握教学重点的同时, 还应注意教学的难点。例如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中的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特别是它的细节和机制问题, 至今还没有得出确切验证的科学结论, 还在继续研究之中;关于人类社会交往与社会结构产生和形成的关系问题, 在过去的政治课教科书中讲得较少;关于经济结构与物质文明的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 我们在阐述物质文明时, 只强调物质成果, 不讲物质关系, 是不全面的⋯⋯[4]其它各门课程, 都有它相应的难点。有些问题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因此,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对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又一重要问题。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是指大学生心理特点由此而产生的热点和感兴趣的问题, 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影响而产生对理论和现实矛盾的迷惘和困惑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 题,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 要在理论的体系上下功夫, 要在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分清哪些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判断,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 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问题等等, 都是学生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讲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要注意联系社会流行和鼓吹的 “告别革命”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 联系大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如: 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怎样评价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 如何正确看待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只有从理论上讲深、讲透、讲好了上述问题, 才能帮助学生解除思想的困惑, 增强对科学理论的可信度,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

在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作用、重要性和联系哪些实际问题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探讨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取得实效的问题。概括起来说, 就是要转变思想、创新方法、提高教学艺术。转变思想, 就是教师要从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到现代教学观念上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成才, 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 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 真正实现学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切实从实际出发, 尊重、关爱、理解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的现实状况、精神需求和价值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 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有效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理解为是适合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教学方法, 而不是创造出一种或几种政治课专用的新的方法, 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先生讲、学生听, 单一的灌输法而言的。当代大学生, 由于各种原因, 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以往一段时期里, 他们视政治理论课为 “讲空话、讲套话、讲假话” 的课程, 产生了 “不愿听、不爱学” 的逆反心理, 一开始就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认识, 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扭转。新课程改革以后, 全国各高校都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根据我们听课观察和学习有关材料,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的方法, 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讲理论。选择一两个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来引出相关的理论, 并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 把运用理论对现实指导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 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这种以问题引出理论, 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 是讲理论的有效方法;用讲寓言、故事导入的方法, 即选择与本堂课的基本原理、观点相关的寓言或故事进行讲解, 揭示其与理论、观点相关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课堂提问的方法, 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 设计一些问题, 同学生一起研讨, 实现师生互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性和思维能力;案例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精选有关案例,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研究, 提高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等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各种专题(如: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革前后的变化、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义务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等等), 利用节日假期,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馆、重大纪念日展览等活动, 激励学生发扬革命传统, 树立振兴中华之志;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献血、助残、扶贫等爱心活动, 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等优良品质。

(三)以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带有研究性的教学活动。常用的方法是: 专题演讲竞赛、专题辩论、指导学生撰写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的文章, 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这些教学活动, 旨在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 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四)运用新科技各种载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如制作多媒体课件, 运用网络、影视录像等,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同时也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师生之间的距离。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又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习兴趣。以上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都为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教学艺术, 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宣传真理, 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的课程, 学生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学这门课程, 取决于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它决定教学的成效。兴趣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怎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涉及到教学艺术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要表现在说理艺术上。根据我们几十年讲政治课的体验, 主要有四点体会:(一)说理要真实可信。即将理论与事实相结合。论证理论的真实性、可信性。例如, 讲邓小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一理论观点时, 既

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受传统计划经济的约束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来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又要讲改革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由温饱步入小康。用两方面对比事实,说明了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可信性, 使学生接受这个理论, 相信这个理论。

(二)说理要有针对性, 把教学的重点摆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是与教学的针对性成正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研究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时候, 头脑中始终要有学生, 了解他们的想法, 并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要素材。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不是简单地迎合学生, 而是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用理论去分析、去解说,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 学生才能确信理论的有用性, 增强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取得教学实效。

(三)说理要有层次性, 要循序渐进。即要根据人的认识过程, 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 分层次进行。比如, 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首先应从道德的最低层—— —社会公德说起, 再讲道德的中层—— —职业道德, 在此基础上再讲以 “五爱”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 然后再引申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共产主义道德。这样,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道德观念, 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 注意道德修养与践行。再如理想教育也有层次问题, 即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在讲述中, 要阐明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 是允许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共同要求,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 须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 共产党是应该将这个理想作为终身奋斗目标。这样说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四)说理要有真情。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融为一体, 用知行统一和表率形象,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优秀传播者, 要像方永刚那样坚信马克思主义,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泾渭分明, 立场坚定, 决不模棱两可, 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 用事实揭示真理的巨大力量;要像方永刚那样言行一致, 决不能台上讲的与台下讲的不一样, 心里想的和口里说的不一样, 对自己的要求与对别人的要求不一样。这种 “双重人格” 会损害教育者的形象,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像方永刚那样关心爱护学生, 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想听什么, 希望知道什么, 把理论讲到学生心里去, 滋润他们的心田, 使政治理论课变成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共鸣。体现出教师对真理的热爱, 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用言行一致的人格力量点燃了真理之火, 照亮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说理才能使学生信服, 才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政课教学理论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11-01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对青年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使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讲授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理论讲授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环节都形成了统一的制度,教学规范,但理论教学枯燥,与中学知识有重复,教学效果不明显。为了提高师生的教学兴趣,巩固教学成果,各高校都在结合自己学院特色,开辟实践基础,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作为新生的教学环节,各高校态度不一。有持赞同态度的,认为客观了反映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有持不同意见的,认为实践教学由学生工作部门、党委、团委开展即可,实践教学增加老师负担,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总之,实践教学的开展引起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内容与方式的重大变化,规范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思政课教师一般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理论功底可谓深厚。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理论学习。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度不高,主要表现在认为相应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内容老生常谈,学习兴趣不高,课下不看教材,作业网上下载,考试临阵磨枪,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上课是“独角戏”。师生互动较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范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包括社会实践、军训、创业活动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是对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检查和巩固,两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负担过重。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关于理论教学,已经形成完整、规范、系统的管理质量,在各个环节对教学质量也形成了监控体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行实践教学,教师任务繁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班教学,一次课大概有100-150个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每个教师要安排几百甚至上千个学生,从教学基地的选择到活动的策划、学生实践,最后到社会实践成绩的评定,需要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和后期收尾工作,教师苦不堪言。这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很难纳入学院合理的工作考核之中,学生的出行时间安排、费用安排都很难控制。实践教学从短期来看,安全保障成为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一般是由带队教师负责,还需要学校提供经费资助,大量学生的外出,教学效果很难保障,老师深感责任重大,甚至会出现费力不讨好的局面,教师对校外实践活动顾虑太多,从而严重影响老师组织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

(二)實践目标、内容、教学大纲、成绩评定、监控体系等制度不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思政教育理论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本门课的实践教学也涉及以上多个领域。与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相比,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如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考核办法,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施难以到位。老师安排社会实践具有随意性,很少向教学管理部门报告,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践报告网上复制粘贴,小组活动中滥竽充数,实践成绩的评定很难反映真实的实践过程,缺乏规范和可操作性。在实践教学的学生成绩评定方面。在实践主题的选择、实践方式、如何实施,如何撰写实践报告,学院、教务部门缺乏统一的指导。实践成绩评定中缺少明确而具体的标准。教务部门也很少对思政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和监控,认为这是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的事情,教师也很少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的主题、形式、特色、效果进行评定,教学流于形式。

(三)实践教学多头管理,事倍功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时期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大学生实习、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共性,有相通之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著名企业都是实践教育的最佳场所。在现实中,学生部门、青协、团委、党委各自为政,实践主题重合,导致实践活动过多或过少,学生实践报告负担加重,效果不明显。

四、规范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是思政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要把它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两者不可分离,必须有机结合。要求从全院的宏观角度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实践教学的任务、内容、方式、课时,教学目标,各级部门从人、财、力等方面进行全力支持,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

(二)整体规范,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真正落实,按照理论课的标准制定教学课时、教学大纲、实施办法、考核方式等具体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明确思想政治课教学部门与教务部门、学生部门、团委、党委在实践教学中的职责,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实践教学,其他各部门开展自己职能相关的实践活动,做到不重复、不浪费,对实践教学的目标、指导原则、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成绩考评、责任归属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实践教学有序进行。

思政课教学理论 篇4

从所取得的成效来看, 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 吃透教材, 领会教育的精神,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植入时代性、本土性素材, 因而将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在“乐”中“学”, 并理解知识, 提升素质。这种教学既实现了“会教”, 也实现了“教会”, 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结果。

但在现实教学中, 却出现了以下现象:1.课堂追求哗众取宠的课堂气氛, 活跃了课堂而牺牲了效果;2.大量收集时代性、本土性素材, 但材料未经取舍就在课堂上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出来, 把课堂教学当成放映室;3.为了吸引学生, 课堂上利用现实中的反面网络信息, 并片面、夸大事实, 抨击社会, 抹黑社会, 误导学生;4.将短期、表面的现象充塞于课堂, 把课堂教学变成收集信息并向学生罗列信息的平台。

“学生的认识存在社会性偏差,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阅历尚浅, 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片面零碎, 不利判断;另一方面也有来自社会固有心理的影响。老师应注意在课堂上进行正面引导。”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 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提高教学效果, 就要结合具有时代性、本土性的素材讲解抽象理论。

为了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达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 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的精彩源于教师本身的内在才华和滔滔不绝的口才, 而不是通过大讲笑话来博取学生的欢心。因此, 要使课堂精彩, 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 认真研究教材, 留意身边的人与事, 善于筛选时代性、本土性素材。

如有一位老师在上《征税与纳税》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内容时, 通过学生扮演小品的形式将本地一件违反税法的事例表现得活灵活现, 然后从小品中引申出我国的税收性质及违反税法的行为表现。课堂上, 掌声不断, 学生在欢乐中准确掌握与理解了知识。

相反, 有些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笑声, 在课堂上胡乱编讲笑话。如一位老师在讲《征税与纳税》时, 课堂上用潮汕话编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 县城城管人员要赶走占道卖菜的菜农, 而菜农赖着, 并求饶说:“同志, 你不能赶我, 因为我这一担菜要养三个大嫂啰。”“哪三个?”“一个税务嫂 (所) , 一个工商嫂 (所) , 还有一个是城管嫂 (所) 。” (注:潮汕话“嫂”与“所”谐音。) 学生顿时大笑。在学生的笑声中, 该老师兴致更高了, 继续讲笑话, 课堂上笑声不断, 气氛活跃。然而, 我国税收的性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现实生活中违反税法的行为、公民要增强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的监督等内容的学习就靠让学生画教材了。同样的精彩, 不一样的结果。

二、引用恰当

时代性、本土性素材例子的引用, 是实现抽象理论具体化的必要途径。恰当的例子引用, 能给学生带来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植入的时代性、本土性素材, 需要教师经过严密的筛选而不能信手拈来, 使这些例子能够准确、科学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

但在现实教学中, 还存在一两个例子用一个学年的情况。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经济常识时, 一个学期从头到尾一直用“苹果买卖”的例子, 因此这位老师也被学生起了“苹果老板”的绰号;而同校一个来自饶平瓷乡的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学中使用关于“瓷器”的例子。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植入了本土性素材, 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因此提高吗?在课堂上, 植入没经过深思熟虑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本土化例子, 带给学生的只是不知所云。可见,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现实例子的引用, 必须做到合理、恰当, 才能增强教学教育的实效性。

三、拨云见日

乌云笼盖天空, 人间处处郁闷;太阳露出笑容, 世界充满生机。要密切关注变化中的世界, 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因此, 课堂教学中引用现实例子, 是必须的;但在引用现实例子时, 教师必须要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 坚持辩证分析法,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 有些老师以“现代鲁迅”自居, 专门挑选反面事实并夸大之, 让学生感觉到世界是多么的黑暗。这些祖国未来的栋梁,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当他们走上社会又将抱有什么心态呢?

诚然,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密切关注变化中的世界, 反面例子不是不能植入, 但在引用这些例子时, 教师还需要告诉学生这些贪赃枉法者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不可一世的成克杰、陈希同、刘铁男、蒋洁敏……他们最终怎样了?是的, 在党内、国家机关中的确存在这样的干部败类, 而更多的是优秀的国家干部与合格公民。教师要辩证分析问题, 为学生拨去笼罩在他们头上的一片乌云, 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

也有一些老师将流行的网络语言或者生活现象引进课堂, 例如“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发酒疯”等等。这些网络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 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但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在引用时还要求教师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实现现实例子向理论的转化。

四、相得益彰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支教鞭”的时代已经过去, 多媒体教学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确实是把我国的基础教育推进了一大步, 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具体教学中却存在着把教室变成幻灯室, 学生机械地抄幻灯内容的现象。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节课时, 40分钟的一节课竟然播放了46张幻灯片, 把课上成了图片宣传课。

多媒体仅是一种教学手段, 面对先进的教学设备, 教师必须清楚, 给学生传授知识、提高技能才是目的。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传统手段与先进设备之间的关系, 要借助先进设备来弥补传统手段之不足, 从而实现教学、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思政课教学理论 篇5

发布时间:2014-10-15 浏览次数:

为督促研究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并为课程学习评价提供相关依据,根据《合肥学院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考核管理办法》,现将本学期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作业及课程论文选题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作业由主讲教师分别提出选题供同学们选择。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1个选题,作为平时作业。

2.各位同学在选择平时作业时,开始思考课程论文的选题。课程论文选题既可以自主选题,也可以从提供的参考题中进行选择。但不能与平时作业选题重复。

3.作业字数不少于2500字,作业用A4纸打印,作业须独立思考,在结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不能在网上复制他人的文章或资料,否则成绩计零分。

4.所有同学的作业最迟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时间内,必须全部上交,并附上电子文挡。

一、经济建设研究

1.合肥“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定位、内涵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的实施路径研究

2.合肥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合作研究

3.合肥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创新合作机制研究

4.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合肥经济圈发展研究

5.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发园区转型提升研究 6.合肥中小企业创新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 7.合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8.合肥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研究

9.合肥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与新型消费形态建设研究 10.合肥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对经济拉动状况研究(或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特色旅游、农家乐等调查)

11.安徽某地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

12.中国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发源地——安徽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调查

二、政治建设研究

1.安徽某地农村基层党建情况调查

2.合肥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查——以合肥学院为例 3.以垂直领导破解同级监督困境——纪检监察体制的改革研究 4.合肥市制度反腐建设研究 5.合肥市全面推进依法执政研究 6.合肥非公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研究 7.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研究

8.合肥市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和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研究 9.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10.城市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状况研究 11.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研究

12.新时期人民群众合理利益诉求的解决机制建设研究

三、文化建设研究

1.塑造“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城市形象与提升合肥城市影响力研究

2.合肥市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功能研究——以合肥科技馆、省博物馆、图书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例

3.合肥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研究

3.合肥市文化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4.合肥地区历史文献搜集整理研究

5.巢湖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与传承、利用研究 6.合肥市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研究 7.合肥市新媒体信息传播和影响研究 8.合肥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9.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状况调查 10.合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调查

11.网络文化对合肥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12.合肥学院对外合作办学状况的调查

四、社会建设研究

1.合肥市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研究

2.合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合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合肥市殡葬改革或社会养老状况调查

3.合肥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

4.合肥或安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均衡化研究——农民工子弟上学情况调查 5.合肥城乡居民医疗状况研究——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社会调查 6.合肥公共交通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7.合肥市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和户籍政策研究

8.合肥市产业转移、结构调整与促进劳动力就业研究 9.农民收入状况调查——以合肥市或家乡为例

10.对高校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以合肥某高校为例 11.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并轨可能性研究 12.合肥美好乡村建设研究

五、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1.合肥市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 2.合肥市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

3.合肥南淝河治理状况或巢湖水资源状况调查 4.合肥市气候状况与大气污染状况调查

5.合肥市四大国家级公园(紫蓬山、冶父山、大蜀山和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对生态的修复功能研究

6.新农村建设中迁村并点对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用调查 7.合肥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况调查 8.合肥市民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的调查

9.构建节约型社会——合肥市一次性用品使用状况调查

10.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的意义——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协调互动研究 11.合肥学院学生节能意识状况的调查

12.合肥学院研究生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意义及研究生就业前景调查

思政课教学理论 篇6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 课堂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原则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48-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避免出现单纯的理论说教,教师必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于是,课堂讨论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教学方法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青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的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它的正确运用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的内涵与类型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教师根据课本教学内容的需要,预先设计好问题,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讨论或者辩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从而达到掌握真理、理解知识,培养素质和发展能力和特长的一种教学方法。

师生之间的讨论、生生之间的讨论是课堂讨论的两种基本形式,而师生之间的课堂讨论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本文主要是针对师生之间的课堂讨论方面来进行研究。

(二)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中师生互动型讨论的类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中师生互动型讨论的类型很多,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类型。根据讨论形式,有两种最常用、最好实施的课堂讨论形式:个体自由型讨论和小组合作型讨论。

1.个体自由型讨论。个体自由型讨论是与教师的授课相配合,通常与讲授法交叉进行,这种讨论没有固定的程序。从学生方面来说,它是即兴的、随机的,它可以和教师一问一答,也可以前后左右相邻的同学间进行讨论。但是从教师方面来说是有准备的,教师在备课阶段,要明确何时何处讨论、讨论什么内容、讨论中如何引导、讨论后如何总结等,教师驾驭着整个课堂讨论。

2.小组合作型讨论。小组合作型讨论是针对一个主题设置出许多小论题,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选定一个小论题,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准备,并在小组内先开展讨论,最后派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大班讨论。主题设置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学生根据小论题寻找材料、分析材料、筛选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讨论过程教师适时参与,驾驭着整个课堂讨论,同样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内涵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个基本教学原则。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是相互结合的,既可以运用理论分析实际,也可以通过实际验证理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目的是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要求在课堂讨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相关的知识,结合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生活实际来分析问题,实现对理论的理解,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课堂讨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课堂讨论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会活跃课堂的气氛,形成一种积极热烈的讨论场面。同时,形成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听取别人的意见,分析自己看法,从而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增强课堂讨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要善于结合社会进步的具体情况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行之有效地达到其教育的目的,就要有科学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沟通课本理论和现实实际的桥梁,为学生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奠定基础。教师在课堂讨论中把马克思主义观点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结合起来,将课本所蕴涵的理论知识放到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也用理论去解释生活实际,拨开生活实际的表面现象,看到所包含的理论本质,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有成效。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学生个人不断社会化的进程,在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学生接触各类信息会不断增多,同时,社会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在课堂讨论中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讨论学习,比如重要会议精神、重要活动,重大事件等,把它们放到课堂上讨论,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现象来抓住本质,实现内化知识点,最后达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蜕变。所以,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讨论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同时,大学生虽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缺乏,他们在接触实际事例的时候,对信息缺乏正确判断。如果在课堂讨论中把实际事例拿出来一起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正确地引导,可以避免学生对实际事例分析的片面性。如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国家大事来组织讨论,围绕国情和局势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必定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

四、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点环节与要求

要真正做到在课堂讨论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把握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点环节与教学要求。

(一)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点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点环节有三个:理论环节、实际环节和联系环节。“理论”指的是课本的主要理论知识;“实际”指的是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

(二)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在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主要有三个方面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所以在课堂讨论教学中无论是从课前备课阶段还是讨论过程,所阐述的理论都要环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这是运用理论的原则。

在课堂讨论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选择和运用要讲究科学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知识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生活中方方面面。理论联系实际究竟是要讲马克思主义中的什么东西,才能起到阐明实际的作用,所以理论要具有实际运用的价值,理论也要具有综合性,能综合分析实际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的要求。这里的实际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实际、学生实际、事例材料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多彩,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阐明它的关键在于选择的实际材料科学准确,经得起推敲。教师在备课阶段,要认真挑选实际材料,根据理论要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材料,打有准备之仗。此外,还要对实际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发掘实际材料的思想内涵。最后,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实际材料来阐明理论。

3.理论联系实际的“联系”途径。 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有两个主要方向:第一,从实际到理论。这是指在课堂讨论中通过对实际经验的反思上升到理论层面,从对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本质的把握。第二,从理论到实际。这是指在课堂讨论中运用理论分析实际,对实际作出理论的说明。可见,“联系”是双向的:实际可提升理论,理论可分析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非常重要,因为课堂讨论的主题和内容贴着实际来定,讨论过程又要求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层面来阐述。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把学习的过程变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离开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讨论就失去了意义,更谈不上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高校思政课课堂讨论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基本阶段

课堂讨论中的小组合作型讨论按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紧密结合,都建立在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上,统一于课堂讨论过程中。

(一)课前准备阶段。首先要选定主题,主题是否恰当是课堂讨论能否成功的关键。讨论的主题选择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选择出一系列主题供学生备选;二是学生自己拟定,经教师同意后通过。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最后选定的主题必须反映课本教学目的和与生活实际有联系。主题反映教学目的才能使理论知识在讨论中得到深化,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主题才能有利于用实际事例来印证理论。选定主题、拟写提纲是这个阶段应该做的工作。

(二)课堂讨论阶段。作为组织者、参与者的教师首先要从大局出发,准确把握学生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与预期目标不一致的情况或意外。比如,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各种不同意见,教师应该对不同意见采取鼓励态度,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而鼓励并不等同放纵,应注意辨析、引导:对于与预期目标不一致但有价值的新见解,就应鼓励,而对于脱离实际夸夸其谈或偏激的观点,就要及时指正。其次,教师要在学生收集论证材料的基础上,适时地提供与讨论主题相关的背景材料。最后,教师要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抓住学生讨论的焦点,适时点拨,掌握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课堂讨论阶段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调控作用。

(三)总结评价阶段。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对学生讨论中成功与否的总体情况作出评估,哪些地方理论联系实际做得比较好,必须作出明确的结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教师在总结评价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提高、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中发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积极意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绍孟.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高教理论战线,2000(3)

【基金项目】2013年度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LSZ2013JGB03)

【作者简介】吴雪丰(1976- ),女,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思政课教学理论 篇7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重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精神的理论契合点

中国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 须在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重点把握其与中国精神的理论契合点。

中国精神的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指导我们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抓关键、看主流, 而且要兼顾其他。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的中国精神拥有着丰富内涵, 其核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恰恰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 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 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2) 在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时, 要把握“核心”与其他部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抓住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这两个“核心、关键”, 注意发挥其“核心、关键”的作用。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是不可动摇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兼顾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其他因素和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不是中国精神的核心, 却是缺一不可的。

中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的共同体, 它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精神作为一个进行时的概念, 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人民的求生存、图发展和谋振兴的伟大实践是其形成的“源”和“本”。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执政6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诸多精神都是中国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时代体现。中国精神来源于实践, 体现其科学性, 作为科学理论更需要回到实践、指导实践, 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巨大发展的过程中彰显其理论魅力;与此同时, 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升华。

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合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 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 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 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影响历史的发展。” (3) 中国精神价值的体现正是这一规律的有力证明。中国精神作为科学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历史需要, 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凸显其特殊价值。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 更需要将人民的力量团结到实现中国梦、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来。历史和现实都已表明, 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不仅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 更是将中华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重在阐述中国精神的内涵及其升华的历史轨迹

“纲要”课教学重点阐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如何渗透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之中的;是如何渗透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 选择中国共产党,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 激励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纲要”课饱含的丰厚的历史资源使大学生真正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渗透于中国人民骨髓中的成分。诸如“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和为民族为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这些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民族精神的融会贯通不仅要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其历史价值进行客观的分析, 而且要对其具有的跨时代的现实指导意义给予公正的评价。“纲要”课的每一章节, 都饱含民族精神的赞歌。在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纲要”课中相关的典型题材、重大活动或事件, 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利用典型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并自觉践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与时俱进。从农民阶级的到地主阶级再到资产阶级, 都进行了救国道路的探索, 虽然由于阶级局限性、狭隘性和当时社会条件的不成熟, 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但值得肯定的是, 这些艰难探索都鲜明地体现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 在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重大成就的同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理论, 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观点和论断等。这些宝贵思想产生、形成、丰富和发展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纲要”课教学中采用事实比较的方法, 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后的状况相比较, 将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的状况相比较, 说明改革创新不仅是推动近现代中国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且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重在详实阐释中国精神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地位和价值

“概论”课教学要贯彻中国精神培育, 重点就是彰显中国精神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表现出来的推动作用。

中国精神是中国模式的内涵之一。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表明, 中国模式是成功的模式, 不仅是物质文明增强的模式, 也是精神文明提升的模式;不仅是硬实力增强的模式, 同样也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模式。“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有30年。尽管从数字上看, 30年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并不算什么, 但把它放在中国历史的过去和未来的中间, 人们会感觉到这30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就是说这30年为历史的长河注入了从前所不曾有过并且会对未来产生长远影响的因素。” (4) 在中国艰难曲折却又勇往直前的伟大发展实践中, 形成的诸如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战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 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世博会精神等等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这些“精神”尽管没有用“中国精神”来概括, 但它们都是中国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体现, 均体现了相应历史时期的时代内涵和时代风貌, 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 共同奋斗的内心信念, 不断开拓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概论”课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 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理性接受中国精神对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事实上, 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在没有精神支撑的情况下实现国家的崛起。经过30多年的大发展, 我们现在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尤为重要。“概论”课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需要阐释两点, 一是将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锋交融, 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多样, 需要中国精神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将全国人民最大程度地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二是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攻坚克难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无论是扫清思想观念的阻碍、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还是达成深化改革的共识、凝聚深化改革的力量、找到实现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都需要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

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重在激发和凝聚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最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一门课, 它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切入点, 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为目标。在“基础”课中开展中国精神培育, 应该引导大学生立足于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把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融入到整个社会思想素质水平提升的过程中, 增强大学生践行中国精神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讲, 首先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来, 自觉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 如果离开了共同理想, 个人理想终将化为泡影。其次, 继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将爱国付诸于具体行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不仅是一种思想、情感, 更是一种行为。对大学生来说, 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的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专业能力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最后, 学习领会法治精神, 不断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成为具备良好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治精神虽然没有明确地出现在关于中国精神的表述中, 但毫无疑问, 法治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自觉践行法治精神就是自觉践行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注释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15.

22 刘建军.概括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N].光明日报, 2014-8-18:11.

33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99.

思政课教学理论 篇8

1. 在菜单库的建立中突出菜单的“问题探究”

菜单库即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除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外, 还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等所有高校思政课程理论。菜单库的建立必须是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和融通的, 需对思政课课程教学规律及逻辑关系加以反映,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备选项目库。菜单库的建立使由教师进行的, 教师需将思政课所有课程中可进行实践操作的基本理论观点转化为菜单项目, 使思政课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有效对接。在对菜单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明确“问题探究”的核心地位, 对问题意识加以强化, 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使问题成为思政实践活动的载体, 这也是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对研究性教育教学理念实施的关键。所以, 在设计菜单时可参照科研课题类的项目申请书, 将“菜单”与科研课题项目申请书的功能同等化, 以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

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中的菜单设计必须包含六个要素:其一为实践活动必须对问题的理论依据进行探究, 菜单中的实践活动必须以思政课教材中的理论要点为基础。即教师需在构建菜单时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整合, 促使理论专题或模块的形成, 然后对应每个模块或专题对若干个菜单加以设计, 从而形成紧扣教材内容、点面结合的同时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菜单。其二为实践活动必须对实践活动的现实依据进行探究, 菜单设计应与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结合, 只有处于社会性热点问题中的探究和感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与现实的相关性, 提高他们对思政课中理论知识的思考和兴趣。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未来四年发展的基本走势进行了确定, 教师可以以此热点事件为切入点, 对关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调查专题加以申报, 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其三为思政课中的实践探究必须是现实情景环境, 教师在菜单设计中只需给予学生问题情境, 问题则由学生自我寻找。其四为菜单库中的菜单必须包含实践活动的大致思路和实施步骤, 粗略规划线路图给学生一定参考。其五为实践活动中必须探究活动的预期成果和活动开展的基础材料及保证。只有具备了以上要素的菜单, 才是思政课“菜单式”教学中合格的菜单。

2. 在学生自主实践环节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菜单实践教学模式中, 自主实践指在菜单引导基础上大学生的自主构建过程。是大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应用自己在理论课堂习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过程,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体系重新建构。相对理论教学, 这一过程学生知识结构是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及从教师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的结合, 是学习中的“知行合一”, 而非简单的从教师外部“灌输”而来。这种从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实践教学过程, 十分重视对学生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所以在菜单式教学模式的该环节设计中, 应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求证作为重点。

作为实践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贯穿于实践环节的全过程。在实践前的准备工作中, 学生需要对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认真完成, 如选题、组队、制定方案等。在选题方面, 学生只需立足自身兴趣、爱好对菜单库中的一个主题加以选取, 或者对菜单库以外的主题作出选择都可以。选题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开展主题实践的合作伙伴, 对志趣相投的实践活动小团队进行组建。团队成员应根据选题将实践活动的切入点找出, 对选题的分要点进行分解, 对实践的具体步骤大概确定。小组成员在实践中根据分工完成各自工作, 分工合作一致搞好实践教学活动。在各种文献资料及教师建议和充分理解选题意义的基础上, 团队应对实践活动方案制定和撰写。准备工作完成后, 学生即可进入实践体验阶段。在实践阶段, 学生的思维活动应以两个方向为准, 一是自我体验和感悟活动, 二是自主建构意义活动, 在这两个方向指导下学生可以收集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思, 对理论中合理的成分在实践中加工和整合, 从而对新的思想道德认知体系重新建构。实践体验后, 学生应对实践中的资料、感想等进行总结和反馈。各小组将实践结果通过展示等手段互相交流, 以弥补每个小组只选择一个主题的实践体会缺陷。在自主实践环节, 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

3. 在教师主导环节突出教师的“辅助支持”

教师主导实践环节的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建立指导教师规范化操作系统, 二是建立支撑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管理系统。在思政课“菜单式”教学中, 教师的指导是其技术支持,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其保障支撑。在对思政课教师指导实践教学规范化操作系统的建立中, 应突出教师的辅助支持作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将教师从前台隐退到后台, 重塑教师的角色, 将教师的地位变为后台推手, 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隐含在问题中, 通过菜单对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求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激发。在菜单设计中教师可通过软性激励手段和硬性约束手段对学生的欲望和主动性进行激发, 软性激励手段即从学生兴趣点处罚对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加以设计, 硬性约束手段即将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依据。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必须明确自己的“顾问”、“辅导员”等辅助支持角色, 仅仅为学生提供建议并把控方向即可。教师在评价学生“菜单式”实践教学成果时除了要关注学生实践作品外, 还应加强考评学生实践过程, 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意志力和勇气给予嘉奖。

结语

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主题明确, 蕴含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自由选择精神和自主构建意义,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取合适主题进行实践, 大大增强了思政课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与此同时, 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 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生自主认知结构的形成, 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主题明确, 蕴含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自由选择精神和自主构建意义, 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取合适主题进行实践, 大大增强了思政课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与此同时, 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 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 有利于学生自主认知结构的形成, 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菜单式”教学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关秀献.高校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探究[J].高教论坛, 2014, (1) :63-66.

[2]苏亮乾, 张莉.高校思政课“菜单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 2013, (12) :43-46.

思政课教学理论 篇9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征

复杂适应系统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以下简称CAS) 理论是美国霍兰教授于1994年在Santa fe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CAS理论的提出对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CAS理论体现了人们对系统运动和演化规律认识方面的一个飞跃。正如霍兰教授指出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前进的路标, 使我们开始明白要观察些什么以及该怎么做。”[1]

适应性:CAS中的主体是具有主动性、适应性的实体。主体能够随着得到的信息, 对自身的结构与行为方式进行相应变更, 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有利于系统的演化、进化, 同时也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聚集性:主体间的聚集过程, 加速了系统演化进程。没有主体的聚集, 就不会有相互作用, 也就没有系统的演化发展。因此, “聚集、组织、发展;再聚集, 再组织, 再发展……是CAS演化的一种基本模式”[2]。

互动性:个体间、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是系统演化和进化的主要动力。每个主体对其他主体也起着环境的作用, 由于环境中存在着随机因素和多种因素, 往往会使个体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这样整个系统就变得比较复杂了。

整体性:CAS理论把宏观与微观有机联系起来, 指出作为微观单位的主体与其他主体的相互作用, 导致系统宏观的演化和进化。如一个国家的总体国民教育素质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教育程度。

随机性:CAS理论认为, 在CAS中随机因素不仅影响状态, 而且影响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

这些特点使CAS理论特别适合应用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生态系统及教育系统等的研究。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 作为一个整体平等的组成部分而不断地相互影响, 致使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 教学活动呈现出复杂的整体状态。

教学主体的复杂性。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两种智能主体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聚集”在一起。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适应性、主动性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性两方面。这要求教学设计必须做到“因材施教”、“灵活施教”、“有效施教”, 以及围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而展开。

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复杂性。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预设, 但课堂中的“非线性思维”会打乱教学计划, 使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也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 整个教学活动超越了“预设的轨道”。这要求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其动态生成特征, 及教学过程中会随机出现的影响因素。

教学主体与环境间关系的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被动、单向的因果关系, 而是主动的适应、协调、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 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突出互动教学环节,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微观教学与宏观目标联系的复杂性。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复杂特征, 课堂教学不是脱离宏观目标的封闭的、静态的教学过程, 而是与社会发展、国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能局限在微观教学过程, 而要把微观教学与宏观目标联系起来, 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大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对教学设计复杂性的分析, 折射出传统的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 如对学生主体适应性、主动性考虑不够, 知识灌输有余而创新不足;忽视学生与环境 (包括学生之间) 的相互作用, 重视课堂讲授而忽视互动环节的开展;重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预设, 而忽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生成过程及其管理等。集中反映出传统的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静态特征, 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距离。通过CAS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努力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缺乏有效性的现状得以改变。

(一) 突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适应性

1.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实现学生自学习、自调整、自适应、自发展。近代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认为, 教育并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 教育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 (1) 突出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通过让学生合作来解决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创设科研型教学环境。将研究引入课堂, 变“知识课堂”为“研究课堂”, 变“学生”为“学者”, 使学生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同时, 在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也得到提升。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所说, “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和显著特征是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一个追求和探索最终无穷无尽知识和真理的过程。在高层次, 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 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当理由共同探求知识”[3]。

2.围绕教师主体展开教学设计。教与学互为相长,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 突破单纯的“知识视阈”。思政课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博, 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因此, 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知识全面、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的基本素质, 这样才能驾驭动态的教学课堂, 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2) 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条件, 对教学方法、形式、步骤等要素加以综合, 使之成为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最佳措施, 使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3) 从师生互动中实现能力的提升。通过师生互动教学环节的设计, 发现自身知识不足或经验缺乏之处, 通过不断反思提升教学能力。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

(二) 注重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动态生成过程

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必要的, 但是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是僵化的、不可逆的固定程序,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其动态生成过程,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教学目标。 (1)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思政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 以达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 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取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尤其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促进学生实现主动发展。

教学内容的预设十分重要。如果没有预设, 就不能有效地向学生传达有用的知识, 但预设不是规定性的指令, 而是动态弹性的精心设计, 是为各种可能的生成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 教师要更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 (1) 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 把学生课堂上的所感、所问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整合生成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2) 留心捕捉随时会闪现的“错误”, 给予及时化解, 巧妙利用, 将错误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3) 在师生互动中捕捉学生的即兴创造, 并进行引导、挖掘和升华。

(三) 实现微观教育与宏观目标的有机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4]。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5]。因此, 高校思政课要与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相统一, 实现微观教育与宏观目标的有机结合。

1.实现价值取向的宏微观结合。思政课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本身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因此, 思政课教师要对学生起到正向引导作用, 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身的理想和追求。

2.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宏微观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本”, 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理性、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宏微观结合。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环节, 通过创设科研型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不断反思,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即确立“知识积累→反思提高→创新实践”的新型课程教学目标模式, 与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适应性主体的演化出发, 揭示了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以及复杂适应系统发展和进化的一般规律, 为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主体、主体间及主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核心问题展开, 最终实现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约翰·H.霍兰;周晓牧, 韩晖译.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5.

[2]李士勇等.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187.

[3][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5-35.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思政课教学理论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思政课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 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这必要性的基础上, 如何做到:通过老师的努力, 让该课程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学科并对学生更有用的学科?这就很值得我们探讨。

为了更好地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 让思政课成为真正能吸引学生并对学生真正有用的课程, 我院就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为代表, 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问题, 并让我院2008级学生协助作了不记名问卷调研。

调研问卷的设计内容大致分为三块:一是学生对该课程本身的看法, 如课程的设置是否有必要?对该课程设置的意义如何看待?课程内容本身是否有吸引力?课程对学生主体今后的发展是否有作用?等等。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等的看法, 同时也设置了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方式选项, 让学生们回答。三是就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综合素质, 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态度等给予相关意见和看法。

以下我将结合问卷的内容和学生作答情况, 围绕思政课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 思政课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和扩展, 以及老师和学生所需努力三个方面作大致阐述。

一、思政课的存在必要性和意义

根据抽样调查问卷统计的数据:57.58%的学生认为设立这门课有必要;78.4%认为该门课有利于思想信念教育;53.87%认为该门课对个人今后的发展有帮助。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这一门课程的社会价值、教育功能和实用价值。而且参加调研的学生, 64.5%为理工科学生, 剩下的则为文科类学生。均超过半数以上的比例足以表明该结论具有普遍性和可参考性价值, 也再次证明思政课的设置具有通用教育功能, 为学生所需, 不是可有可无的。

但是, 它存在必要性的前提, 只是证明了它自身应有的价值, 不代表我们很好地实现了它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思政课的发展, 确实还面临许多问题,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解决方式并努力去大胆尝试进行新的改革和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目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参照调研数据和分析报告, 可将目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 对思政课理性上认可, 但感性上接受不够。

相关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对于本门课程在情感上存在一定的距离, 主要表现为不喜欢、没兴趣和认为学习的知识乏味。但有所区分的是:这种不喜欢、没兴趣和乏味, 不是因为这门课程没有意义, 也不是因为它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没有用, 才产生的。那么, 出现这种理想上认可、感性上排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 教学形式的单一, 教学手段固化, 教师授课模式机械

化, 只是简单重复课本知识内容, 成为学生情感上产生排斥的主要原因。

按照统计数字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社会环境 (27.61%) 、教学内容 (19.19%) 、教学方法 (17.17%) 、教学手段 (11.28%) , 其它原因 (19.36%) , 是学生不喜欢该门课的原因。可见, 教学方面的统计数据过半, 为学生反感思政课的主要原因。除教学方面的因素外, 其它原因仅占19.36%, 社会大环境的作用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不容忽视。但是, 我们无力改变大的环境, 只能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听课和喜欢这门课, 再重新树立他们新的思想价值观, 待新的思想价值观形成后, 步入社会再通过自己一点一点去影响周围的人, 改变社会环境。

那么, 我们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 实现教师的自我调整,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以实现理想的教学目的?这也是本文重点要介绍和提及的, 是本文最主要的意义所在。

三、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针对我院学生提出的意见和要求, 在我院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 自2009级新生起, 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并初步显示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坚信, 只要继续推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学生的切实感受和利益为出发点, 思政课就会成为一门值得学生参与、值得老师探索且有意思的学科。

1. 学生参与式教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全书十五章, 内容涵盖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及精髓 (总论) 、第二部分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体) 。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必须针对每一个章节进行内容分析, 寻求最佳教学方法。

比如, 在讲授“科学发展观”内容时, 我们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利用课外时间, 由组长组织组员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进行自学。并要求学生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制作成一个PPT (演示文稿) 。在课堂上, 由每一个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对本组的学习心得、体会用PPT进行展示和汇报。这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主动学习, 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们的PPT和解说中, 了解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为主体”的思想。从收到的效果来看,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学生发言很踊跃, 讲出了他们的心声。对于学生在主动学习中, 对理论的质疑、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理论与实际不符的提问和争辩, 教师能够及时在课堂当中直接与学生进行论证和探讨, 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理论修养、论辩水平、宽厚知识背景的机会, 使教师威信大大提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授课过程中, 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从网上收集适合教学内容的最新的案例、时事材料和视频短片, 都可以融入PPT课件当中, 使做出的课件图文并茂, 音像结合, 生动有趣, 信息量大, 哲理深刻,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比如, 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章内容时, 我们让学生观看电影《秋收起义》。通过观看电影这一直观的方式,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得到提高。结合理论, 组织学生对影片内容进行讨论和评论, 进一步升华情感, 达到对理论的理性认识。

3. 考学结合的教学。

考试考核是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来看, 以往的考试内容过多关注理论知识, 缺少对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对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很明确, 就是思政课再也不能延续原来那种把死记硬背作为考核依据了。学校构建了一个“4+4+2”结构型的考核分数模式, 即理论知识考核占40%、社会实践考核占40%、平时成绩考核占20%。这种分数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环节在考试考核中的重要地位, 把考试考核的成绩测评权重更多地放在对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考核上。考试考核方式改革, 带动了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思政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4. 课内外实践教学。

理论来源于实践, 要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形式展开教育。

(1) 开展课堂辩论

“真理越辩越明, 是非越辩越清”。把辩论引入课堂, 既能增强教学效果, 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 锻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还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

比如, 在讲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内容时, 可以组织开展以“关于低碳生活”为主题的课堂辩论。主持由学生担任, 辩手由学生推选, 评委由教师及推选出的学生代表担任。赛后要对辩论赛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 先由教师点评, 再引导学生自评。通过辩论赛, 学生能提高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更重要的是从辩论中明辨真理和是非。

(2) 进行课外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法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符合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符合“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在2009级新生中, 我们主要采取了学生自行组织社会调查的形式, 给学生提供社会调查的参考题目。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学生社会调查采用“开放式作业”形式, 在两周内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调查活动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3) 参观学习

我们利用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联系点, 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考察调研, 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教育学生, 使学生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参观前, 根据实际情况, 给学生布置思考题, 要求学生边参观边思考。参观结束后, 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 组织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寒暑假, 根据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 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 进行社会调查, 各自写出调查报告或者论文, 并进行相互交流。

5. 提高对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的要求。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积极挖掘和扩展所授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性, 避免本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和枯燥性。实践证明, 知识面广、善于驾驭本课程和其他课程或是本课程和时下时政问题之间关系的老师, 在讲课时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探讨和思考欲望。所以, 老师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成为综合素质更高、更有学识和人格魅力的人。在调研问卷中, 谈及老师需具备素质, 67%做了多项选择, 即同时选了:责任感、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和教学能力。可见, 现在的学生有了主见, 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和学, 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除了对教的一方提出要求外, 对学的一方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如问卷中问到逃课原因时, 除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之外, 选项最高的就是学生自身纪律性不强。那么, 针对学生自由散漫的性格, 学校和老师有必要提出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表现出好的纪律性。

但是, 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以上所说的几点, 如果不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话, 那么即便把学生留在教室, 依然留不住学生的心, 也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 “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是中共中宣部和教育部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简称思政课) 教师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 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教学任务。学生没有天生就反感思想政治课的, 课程质量、学生收获, 关键取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实践情况。

参考文献

[1]吴歧范.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网络财富, 2009, (13) :91-92.

[2]刘爱新.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传承 (学术理论版) , 2009, (2) :70-71.

[3]胡丽俊, 彭海峰, 黄清喜.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应用.科技资讯, 2009, (20) :202.

[4]王继辉.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1) :74-77.

[5]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0) :60-64

上一篇: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下一篇:推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