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2024-05-22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精选十篇)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篇1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很荣幸自己是一位人民教师,可以倾自己所学,无私的奉献给学生。然而无可否认,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他们的层次不尽相同,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也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并要相信,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就看我们是否有耐心去发现!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在谈几点浅显认识与各位同仁切磋。

1 后进生的类型

1.1 意志薄弱型

这一类型的学生多数是由于父母对孩子什么事都包办代替,过分不放心而形成的。由于家长的过分担心,想当然的为孩子做了所有,同时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什么都要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受到的外控过多,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自制力差,做事也没有自觉的行动目标,遇到困难不是软弱退缩,就是随波逐流,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去战胜困难。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迅速,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使他们各有发展,让他们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感受温暖,在接受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进而扭转自己的抵触情绪,改变对外部世界的冷漠态度。

1.2 逆反心理型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家长经常把自己和亲戚的孩子或者邻居家的孩子比较,虽然他们也知道家长希望自己优秀,可是他们就是接受不了这种“督促”方式,甚至是反感,时间长了,家长的这种“激励”不但没有让孩子进步,反而会适得其反。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而想真正走进这样学生的内心世界很难,但他一旦接受你又会对你信任有加,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做好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协调工作,转变孩子错误的世界观和思想观,始终要把他们当做一个淘气的孩子,用爱去感化他们。相信时间长了,叛逆的学生也会“回头是岸”。

1.3 自由散漫型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复杂,家长漠视孩子的存在,对孩子的教育是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他们自由散漫的个性。这类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做事随意性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没人管或是管不了。其实在内心他们特别渴望自己也能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有关爱自己的父母,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的关爱,又不想被人“看不起”,就对一切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以此来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1.4 孤僻冷漠型

这类学生由于受到离异父母的冷落,或从小受到外界过多的批评,因此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感强,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可很多家长和教师由于自我的认知错误导致孩子接受上的偏差。我们教师是真正的教育者,我们能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德是第一位的,可以没才,但绝对不能无德,每个孩子都是纯净的,我们为人家长也好,为人师也好,一定要慎重,一定要斟酌好怎样做,孩子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也一定要多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配合老师的工作,使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2 采取的教育策略

2.1 首先是爱心

在后进生的心里,他们更希望得到关注,不论是学习还是思想,因此,我们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把他们和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同等对待,从不独立漠视后进生的存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中,不能太苛求,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要对他们提出难度低一点,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问题,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喜悦。我想只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后进生考虑、解决问题,他们也会时时为你着想的。可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老师关心他们呢?我经常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更少时间开小差。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2.2 其次是诚心

和后进生谈话一定要真正做到以诚相待,把他们当朋友,让他们知道,老师找他谈话不是他犯了错误,或是他不好,而是因为我们是朋友,我们的谈话也是为了增进朋友间的了解,后进生学习底子薄,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而其身上的毛病会时常重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花大功夫。只有不折不扣的付出,才会有显著的成效。如果忽冷忽热,将会事倍功半。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在乎他,后进生更是如此,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心里总有一堵厚厚的墙,但当他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的话,就会从心里认可老师。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保证。

2.3 最后是耐心

我们教师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心情不好和情绪低落的时候,这时最好不要急于去做后进生的工作,因为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是后进生的特点,更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如果你没有更好的更充足的心理准备,那么随时出现的新情况可能就会让你失去耐心。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总之,后进生身上也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只要你有爱心、诚心、耐心,你就会发现,你就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就能转化他们。对待这类学生应加强学习目的、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战胜自身弱点,健康地成长起来。

摘要:重点关注后进生的转化问题,针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谈几点浅显认识与各位同仁切磋。

让孩子们在激励中成长 篇2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在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积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谓的激励性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学生肯定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挫折,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他们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的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小画家,而在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美术兴趣,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呢?我认为教师在设计好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积极地运用激励评价手段,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赏识是一种激励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也就是学会赏识学生。

有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我放下“教师”架子,甘当“小学生”,常常采用“问得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上台当小老师吗?”等赏识性语言。比如,教学《美丽的纹样(平衡式)》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纹样?纹样和外型有什么关系?由于“平衡”这个概念

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因此,我摆出一副惊讶的神态,充分赞许了那位学生,并反问大家:“不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平衡纹样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了设计平衡式纹样必须参照外型的结论。

赏识学生就是爱学生,就是相信他能行。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说赏识就是一种激励。

二、信任是另一种激励

信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给予的艺术,是一种热诚呼唤和期待的艺术。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是正常人的普遍心理,它几乎贯穿于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未成年时,希望得到家庭和学校的信任;步入社会,希望得到领导和周围其他人的信任;如果有所建树,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和信任。追求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是奋发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它应该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这种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就是信任。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当教师的期望转化为对学生的积极要求时,学生会为之积极努力。上《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我面带信任的目光望着同学们说:“最近我校急需翻新校园,需设计一幅新的效果图,老师大胆的接受了任务,想让同学们来完成,你们敢不敢接受这一任务?”“敢”,孩子们高声答道。“那你们就是小设计师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这时孩子们那认真的态度是前所未有的。他们迅速的找出了设计部位,又通过讨论和在黑板上剪贴,拼摆等方法,很快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校园图案,当他们自己设计的方案入选,并得到老师的夸奖后,那高兴的神态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信任我们的学生,这是做人的需要;是处世的需要;是成就事业的需要;是我们今天时代的强音。也只有在信任的实践中,逐步建立并完善我们的信任机制,这信任对于在形成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应无微不至的照料孩子成长的独立性,善于向他们心理投射希望之光和信任的力量,这是孩子开拓成功之路的伟大辅翼!

三、制订目标,将激励转化为目的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教师的信任,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还必须变教师的目标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并化为具体的行动。进行激励性评价,就必须从各个方面不断优化评价机制。制订不同层次的不同标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大面积地受到表扬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评价中可以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有一定难度、且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共同努力,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反馈,及时进行奖励和指导,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种目标激励的作用也是最大,见效最快的。在教学中,教师总会经常对学生的作业完成程度和完成质量而感到不满意。不管在上课前怎样精心设计教学,总有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整地完成作业。即使是完成作业,作业的质量也很难令人满意。为改变这一现象,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是为学生制定每节美术课作业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同时为“后进生”制定课后应该努力的目标。第二是运用竞争机制。这主要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让他们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在同桌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大组之间、班级之间进行竞争。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勇于向困难挑战,竞争意识增加,并且作业质量大大提高了。如在美术教学中同一项练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制订几个评价标准。例如:上素描静物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A、B、C几个等级小组,在不同等级内提出不同要求。如符合要求就给高分,当学生达到这一标准后,即可升入高一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不去限制好的数量。让学生懂得,表扬和奖励是随表现而定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美术作业的完成程度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生优秀作业的数量也会大有提高。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篇3

的催生剂。怎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点优教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哪怕是“最差最坏”的学生,只是在于教師是否发现和留意了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一个发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鼓励中快乐成长而不是连他们自己都否定自己,自己都来挖掘自己的弱点。我们学生的优点往往是从表扬中,从我们教师的发现中成长起来的。

二、压力自减法

学生稚弱的肩膀承受不了过多的负担。过多的批评、唠叨,欣赏和赞美是最好的老师。轻松中学习,轻松中成长,是教育的最好原则。

三、伙伴优化法

让学生成为你最好的合作伙伴,是激发学生成长温暖的小手。你对学生成绩的欣赏,对学生成长的分享,将把你和学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一个拥抱,一个微笑,甚至短暂的拍肩,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信任感和亲和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技巧衬托法

一个幽默的动作:挤挤眼,说些俏皮话,开怀大笑等,皆能使你跟学生的关系更为亲密;改变说话的方式,如:赞美别人的优点,换成问别人的缺点为何少了许多等,得到的效果比直接赞美更为明显。

五、教育过程多样化

注意事情的过程而非结果,用冷静的态度教育学生,不为学生一时的挫折感到难过,不用报偿或处罚,报偿跟处罚都不是鼓励,它们只是诱惑与处罚。接纳他、了解他、信任他,与学生保持坦诚的互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当学生为你做一点小事,哪怕是最小最小的一点小事,当老师的都不可忽视,而这种看重就是送给学生一个对你而言是最小的,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大的礼物,那就是你要对学生说声:“谢谢!”一声问候,一声谢谢,一声同学你好,学生会牢记终生。

为了教育的明天,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老师,掌握各种教学技巧,一起向学生说声:同学们好!激励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让孩子在激励性评价中幸福成长 篇4

一、在评价中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 准确合理、富于赏识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的潜能。在教学中, 我经常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我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 让一名学生朗读文中“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个片段。她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非常形象。读完后, 我便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听了你的朗读, 我仿佛看到了船夫正驾驶小船自由行驶的情景。谢谢你带给我们这么美好的享受!”然后与学生真诚地握手。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 对朗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后来成为了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缺乏赏识, 自身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 而受到正确与充分的赏识, 则能发挥其自身潜力的80%~90%。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应是积极的, 让学生如沐春风, 产生一种不断向上的动力。

二、在评价中关爱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用真诚的目光、尊重的话语、温暖的微笑去关爱每一个生命体。如:我班新转来了一个孩子, 他的读写能力较差, 有一次听写20个生词, 他只对了四个, 其他孩子都笑话他。他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认真修改。我立即制止嘲笑他的孩子们, 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 你们看, 他现在正认真修改, 我想, 如果再试一次, 他一定行的。”这个孩子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我对他微笑着点点头, 并给他提出了几种识字的方法。后来, 他在以后的生词听写中, 掌握的词语逐渐增多, 孩子也更爱学语文了。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冷眼里有牛顿, 讥笑中有爱迪生。”由此看来, 教师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 不如用真诚的关爱去发现其优点, 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卡壳的情况, 我会对他说:“别慌, 等会儿想好了再说, 好吗?”学习稍有起色的学生, 就对他说:“你确实进步了, 老师相信你今后会做得更好。”对作业不认真的学生, 我说:“你的本子保护得真好, 如果字写得再漂亮点就更好了。”用真诚的关爱评价学生, 既不伤学生的自尊, 又能诚恳地指出不足, 使他们能扬长避短, 张扬个性, 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在评价中激趣

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不仅能博人一笑, 产生愉悦感, 而且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从而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孩子们喜欢幽默的老师, 因为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老师把幽默恰如其分地用到课堂中去, 自然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 幽默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评价用语不能一成不变, 要经常更换, 时常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 让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四、在评价中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当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偏颇时, 教师应该以宽容的眼光去保护学生纯真的心, 做到及时引领。

在阅读完《将相和》这篇课文后, 我问:“同学们, 你最佩服文中的谁?”学生们纷纷说佩服蔺相如、廉颇。有一个学生说:“老师, 我最佩服赵王。”我并没有否定他, 而是让他说说理由。他说:“赵王为了给秦王留面子, 尊重他。秦王让赵王击缶, 赵王就给他击缶。我喜欢他很懂得尊重别人的品格。”全班顿时安静了下来。我真诚地说:“我佩服你, 你很有主见!但赵王的这种表现应该是懦弱吧?他和秦王本是地位平等的, 可他却不敢违抗比他势力强大的秦王, 这种胆小怕事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吗?”全班同学都摇了摇头, 我接着说:“虽然你的观点不对, 但老师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经过我这么一说, 学生明白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独特体验强调的是学生对文本独到的感受和理解。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 激发学生的思维, 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也要做好引领者,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篇5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

何 伟

课题负责人:何 伟 课题执笔人:何 伟

课题组人员:尹长山 郑慧龙 李金燕 李红娜 高俊婷

战永佳 姜亚楠

【摘 要】赏识激励性评价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是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是校园生活的主要阵地,而赏识激励评价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能力、使学习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激活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习兴趣,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学习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从而建立起自尊、自信的人格。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为素质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开一个新局面。

【关键词】赏识激励 学生成长 学习兴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教育传统的学校“戒尺教育”,家长 “棍棒教育”,一直在影响甚至左右着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尽管“五四”至今,“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影响现代教育已经近百年,我们步入信息全球化的也已经多年,但是,教育者(教师、家长)是否应该拥有“惩戒权”的思想仍然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家长。尽管一纸《教育法》和《青少年保护法》在教师、家长教育行为上否定了体罚,但教师、家长因体罚孩子而触犯 1 法律的案例仍时有发生。于是,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当代教育法规之间,教育者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理状态——“抱怨教育”,抱怨教育不仅导致教育者身心疲惫,并且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赏识教育”的出现会缓解并逐渐改变这现象。

(二)因升学就业等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应试选拔与分数划等的评价方法仍然占教育评价的主要阵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多种潜能的发展,限制了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尽管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课程改革对教育评价的改革建议的实施,人们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已经有所重视,但是完全改变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处于变革时期的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大环境仍然更多地关注结果性评价,使得选拔评价趋于功利化,评价目标趋于唯一化,严重者完全忽略过程性评价,尤其是过程中的赏识激励评价或有名无实流于形式,或轻描淡写隔靴止痒,结果造成教育的高投入,低效益。

(三)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的指导思想则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目前中小学的一些普遍做法看,背后起支撑作用的理念仍然是“考试”,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中指出当前世界课程评价发展的主流方向,即课程评价的发展呈现出以质性评价取代和统整量化评定,评价功能注重甄别转向注重发展,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也注重过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评价要求发展性评价与过程并行,并渗透于每一教学环节之中,赏识激励性评价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有望为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与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

(四)我们学校与学生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学校招生区划因受地理位臵、楼区老化、外来务工住户增多等因素的制约,致使生源逐年减少,优生严重外流,没有本市户口的民工子女越来越多等特点。学生整体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家长也因为各自不同的种种原因很少能够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悉心的管理和正确的教育。从各自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走到一起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同时,还有存在性格与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有“自卑情结”自我设限,有的放任自流自暴自弃。赏识激励教育可以让教育的阳光普照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会有助于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造就“人”——发展造就学生的同时发展造就老师。

在课题的研究中,引领教师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索出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在班级管理中的操作方法与运用规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将大幅度提高,必将促进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之心的形成,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以致未来的人生打下一个良好的人格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望教师能够在对学生管理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并形成一定的特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营建“赏识激励”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上,都将具有促进作用。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生命的教育,任何教育方式发挥作用的根本在被教育者生命的内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规律与实践证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过程不应该是知识的移植过程,而应该是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如果通过激励、赞扬来激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通过精心组织、悉心引导、耐心启发调动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们必将会出现从内心愿意学习、喜欢学习,从内心对人生充满自信心与进取心的成长状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他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已经成为应用赞美、信任和期待来改变个人和团队的成功法则,在对学生心理个性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后,对那些一直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孩子适时适当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之逐渐摆脱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逐渐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学习环境中,改变心态,积极行动,向着好的方向努力,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二)教育学理论依据

“赏识教育”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周弘用20年时间探索的结果,赏识教育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建构出自身的体系,是充满了人文思想的现代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赏识教育的优越就是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自物自励、完善自我。

魏书生教育“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根本在于对科学与人的尊重。在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和学生商量”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解放学生思想的过程,给学生情绪松绑的过程,唤起学生兴趣、好胜、成功欲的过程。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心心相通,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自我教育,自己动手学习。教师创设民主情境。教师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商量,从内心深处了解学生,成为学生亲人和挚友,使学生愿意,也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各抒已见。魏书生教育的思想体现出信任与关怀是赏识教育思想的根本所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在每一个小学生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产生自尊感。学生因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产生自尊、自信、自豪,这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他能推动人在其他方面也能达到理想的成就,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课程改革理论依据

展示激励功能是发展性课程评价功能之一,即发展性课程评价,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所配合的恰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换个角度看看,在很多时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发展性课程评价倡导的评价内容多元化、过程的动态化、主体的互动化都为赏识激励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赏识激励”,学生走出自我限制,形成“我能行”的自我认知心理,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赏识激励”,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智能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以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创新教育相关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理论,研究探索创新教育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教育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身心发展与学习状况为依据,立足于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制定研究内容,学习相关资料文献,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相结合研究。并加强活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关注研究对象在过程中的变化,注重实际效果和问题的解决。

(2)问卷访谈法:通过问卷与访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我认知、赏识他人的实际情况、师生关系沟通情况、家庭环境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3)叙事研究法: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叙事的形式及时反思性教学,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4)个案跟踪法: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两方面确立个案典型,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变化发展,并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并建立个案跟踪档案,为研究的正常开展积累资料。

措 施:

(1)摸底调查、了解现状:结合教育教学评价实际情况找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2)学习培训:a.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合作学习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而为课堂教学找到好的方式方法。B.组织课题组人员讨论、交流、写出研究心得,并整理成研究报告。C.加强研究工作的阶段性分析与总结。在研 究过程中,如有突破性的进展或是有阶段性的成果(包括调查报告和测试报告)都力求形成文字,在适当时可形成论文或经验总结向专家组汇报与同行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试验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分析校情学情,结合实际确立课题,申请立项。搜集资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研究人员,落实分工职责;成员签定参与课题研究承诺书,学习相关理论和实施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中期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月)(1)起步探索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

A.召开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B.学习“赏识教育”与“激励性性评价”理论,以及课程改革相关教学理论,提高认识,为课题组成员树立科研意识,赏识意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反思”的研究思路。

C.根据学生校园生活实际,搜集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原生态素材,作为实验研究的基础。

D.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实验教师开展研究工作。

E.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进行阶段材料归档,完成研究进展报告和阶段总结。

(2)提高深入阶段。(2009年8月—2010年1月)A.以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B.进行调查访谈,根据学生现状和教育教学中赏识激励评价现状,认真开展研究,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开展“阳光批评”,如何使赏识激励在学生成长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C.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就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完善研究措施,调整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成效。

D.研究活动展示:课堂教学展示与主题班会展示。结合课题,设计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检验学生自信心、表现力、创新力。

E.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做 好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3月——2010年9月)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汇总、研究、分析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以教学经验总结、班级管理经验总结、典型案例、论文等形式表达。最终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科学系统的总结,形成实践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上报材料,申请结题。

(二)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在课题研究前期培训中首先就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内涵和特点,原则,操作方法,以及实施赏识教育对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实施误区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入手,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三)组织参研教师调查赏识教育激励方法现状,认清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经过课堂调查和教师结合自身体会,归结起来最有代表性的误区主要是:一是重智轻德,只要学生成绩优秀,就会受到表彰奖励;只要某项竞赛获得名次就会得到持续的赏识,至于其他任何不良表现都是可以忽略的小事。二是赏识教育绝对化,出现只要表扬,不要批评,不敢批评的现象。认为赏识教育是包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可以适应于一切教育领域和一切教育对象,还有担心批评会有违课改精神,会被指责不尊重学生。三是赏识手段,主要是语言大而空,缺少针对性,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

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影响影响学生成长的误区,采取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同步运行的策略,以求达到理论学习不空洞,教育实践有依托的效果。

具体做法:

1.理论培训学习日常化、随机化。理论学习内容因研究实践中需求而定,如针对对学生教育的急躁心问题,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相关章节;针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问题,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观看魏书生的赏识教育视频讲座;根据教师对课程理论的领会情况,分阶段有步骤地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各学科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与进程随时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此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借鉴好的理念与方法,在研究中起到推波助澜与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研究进展和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如何写教学案例”“如何听评一节课”等实 7 用性强的培训讲座。

2.课题研究常态化。课题组要求老师在研究过程中,课前备课要做到心中有课题,课上评价要注意因人、因问题、因情境而有针对性,并且要关注课题研究的反馈性,并进行记录,每一节课后在备课本上都有教学反思,把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或感悟,及时记录,以便进行事件的交流和反思。及时进行的理论知识培训和细致的教育小故事,使课题研究目标更明确,操作更具体。

3.把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相结合,以校本教研促进课题研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把学校全面展开课程改革作为课题研究的契机,以郑慧龙、李红娜两位班主任为带动开展在班级管理中的赏识性教育研究,以何伟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为窗口进行学科教学上的赏识激励性研究。无论班级管理还是学科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心理特点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落实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对影响赏识教育的“大而空”缺乏针对性的现象进行了专题性的跟踪研究。课题教师对研究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采取“谁发现谁牵头,一研到底”的方法,美术教师关注“弱小问题学生”问题,语文教师在赏识激励性评价方面做文章。

4.在课题研究进程中,根据问题呈现的不同层级,采取由浅入深,由“硬着陆”到自由操作,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步骤进行。

操作程序:

(1)统一认识:查找赏识评价误区——研讨“赏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讨论后共识“怎样赏识才是有效的评价”。

(2)抓典型问题研究:主要问题有评价语言大而空、随意评价没感情、“谁比谁好”性质的比较评价、赏识评价方法单一等。

(3)边操作,边总结,巩固成果,发现反复,关注新问题。如课题研究在不断推进,可是因为教师观念更新的滞后以及受应试评价的制约,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因为“赶进度”或因为学生层级差异而急躁,找不到激励学生的切入点,甚至出现忘记赏识,或者为课题研究而出现敷衍性的假赏识。

又如在教师基本了解赏识激励性评价的一般要求后,“细节决定境界”的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决定评价效果的不仅仅是完美的预设,还需要有随机的生成,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在课题学习培训与研讨方面对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细节“打磨”的要求,围绕教师评价语言行为作出如下要求:①创设轻松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心里 8 安全感。②发挥眼神中的温和、鼓励、期盼的表达作用。③学生发言时候一定认真倾听,不得以提示为由进行干扰,捕捉学生发言中值得肯定的有用信息。④关注全体学生,给发言有困难的学生以合适的帮助。⑤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与激励行的评价。⑥无论学生回答结果怎样,必须有点评。⑦尽可能避免直接说学生错了,如果必须说,语言一定要委婉,最好能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一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要求反复实践应用并自觉检验效果,学校课题组组织教师开展研讨课与示范课活动,强化教师关注细节的行为。

此外,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赏识性评价已经不是教师的专利,这样,生生之间的赏识激励又显得尤为重要,同伴之间的赏识鼓励,会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此时教师的作用则是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协调课堂气氛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获得赏识的机会。

5.开展课题研讨和阶段成果展示活动

(1)开展案例的撰写、征集、分析活动,既为积累研究成果资料,又起到培训提高教师的作用。

(2)上研讨课、阶段跟踪课,通过自身前后教学方式的纵向比较和不同班级的横向比较,引发对有效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3)定期开展阶段小结,通过对话、交流、不断调整、改进研究方式和策略。(4)定期征集教师在研究中形成的论文、故事等成果,编入总课题成果集。

八、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赏识激励”过程性评价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人本课堂模式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支撑。赏识激励评价运用教学和班级管理,使学生的学习需求被关注,理智的好奇被引发,探究的兴趣被激起,求知欲望被点燃,自主人格被尊重,在课堂学习上呈现出兴趣浓厚、求知欲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喜欢挑战、提问良好状态。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明显,学习能力普遍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竞赛成绩捷报频传,中考成绩名列前茅。

语文学科的“自主探究全程激励”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教材为例对以专题模块为单位处理学科知识,放手学生,放心学生,通过设疑、激发、合作、探究的训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心理安 9 全有保障,而且愉悦感成就感时时伴随学习过程,真正体验“自主”的快乐,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英语学科的情境体验教学模式。以“创设情境——亲历体验——引导点拨——探究升华”为基本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反映论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境,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可视语言,创设尽可能多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接触、感受、体验、运用所学内容,融语言、行为、情境于一体,增强英语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向发展,进而达到从整体上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习目的。

在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都走下坡路的现实下,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此项课题研究,使学校原本的常规“小班化”课堂教学出现优势更优的态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被关注,好奇心被引发,探究的兴趣被激起,求知欲望被点燃,自主人格被尊重,在课堂学习上呈现出兴趣浓厚、求知欲旺、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喜欢挑战、提问良好状态。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明显,学习能力普遍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竞赛成绩捷报频传,中考成绩令人刮目。2010年毕业学生,在进入我校学习时,优生大量流失。薄弱的基础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李子琪等20名学生在国家和省市英语竞赛中获奖,冉茜茜、崔天依、王金成同学等30人次的习作分别在《大庆教育周刊》、《中学生学习》等报刊上发表。这届学生中考取得家长好学生满意的好成绩,各科均超大庆市平均分:政治超14.59分、化学超14.3分、物理超11.06分、数学超8.57分、英语超2.44分、语文超2.34分。其中政治平均分位列全市第一。数、理、化平均分名列前茅。

(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有所突破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民工家庭和单职工家庭,家长大多文化层次不高,在教育孩子方法上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也带来了“问题”的特殊性。他们或因学习成绩落后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耻笑抱怨、家长的训斥打骂,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或自卑自弃,或放任自流,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没有兴趣。

挖掘学生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创新精神,是被大家共同认可的功德之举,可是,如何对待某些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落后的学生呢?“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在课题研究中,尊重课程改革理念,本 着对全体学生负责的原则,尊重学生人格,把师生关系臵于一种平等的地位,面对全体,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或一些不敢在公众场合之下说话的同学。“当短处关系到一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时候,补短就是不言而喻的”。在一个个闪光点被发现被肯定赞许后,很多问题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卑被新生的自信而取代后,表现出和从前教师“定性的优生”同样的思维能力与学习品质。上课从来不敢发言的王露露、孙莹同学能够参加诗歌朗诵会了,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王金成同学作文刊登了报纸上了,连家长都看不到的希望的学生考上省重点高中。

(三)课题研究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与机遇。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观念得到提升,教育行为得到改善。采取边实践、边培训、边研究的课题研究模式,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碰撞,教研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全程培训,促进教师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推动教师持续发展。教师的研究总结和论文质量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教师在行动研究实践中不断发展自我,我们强调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赏识〃激励〃班级〃课堂〃发展”这组关键词,结合自身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就如何实施观念向行动的转化、如何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健康发展展开行动研究。结题成果更多的是行动研究成果,是过程的体验。如教师们在实施各项教育活动中,自身自主性意识较以往也有明显增强,他们能从情境的创设、资源的开发、问题的设臵、指导的方法等方面为凸显学生智能张扬学生个性创设有利条件。以案例反思形式的研究,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促使其专业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自我成长的需要和潜力,案例反思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自我成长平台,教师们在研究中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在实践与学习中通过互动交流,不断探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念,教育能力与学习能力都得到提升。研究学习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教师的整体业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一大批教师在实践中迅速成长,班主任李红娜、郑慧龙的班会课在学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班主任工作技术越来越高,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李红娜、高俊婷、李金燕在油田教育中心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课题负责人何伟老师在市里所上研讨课《石缝间的生命》及课后交流在听课教师中引起良好反响,学习方法与教学效果得到学院领导和专家的认可。在油田教育中心开展的“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研讨会”上,所上中考 11 复习语文“试卷分析”课及课后以“自主学习与思维导图”为关键词的学生论坛,赢得好评,并在各学校引起“思维导图”热。的《从“说”开始——发展学生“语言智能辅导案例》和《小孩子大胸怀》分别发表于《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8年第6期和2010年第5期,《会挽强弓巧射雕——赏识激励性评价例谈》发表于《大庆晚报教育周刊》。并在200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一五”科研骨干,2008年被评为油田教育中心模范教师,2009年被评为大庆市模范教师。

(四)丰富了学习资源,积累了教科研经验,为下一步科研以及成果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在近几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把课题研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把教科研工作与常规教学、教研工作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逐步达到“研究与工作一体化、研究过程规范化、研究内容序列化”。力求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努力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把握研究方向,又从具体实在的教学方法入手,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认真每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注重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我们更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拓宽研究领域,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改进,并注重研究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形成宝贵的学习资源。我校教师的教学博客、优秀课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都成为全体教师的教学共享资源,成为下一步科研的借鉴,并为成果推广做好充分准备。

课题研究结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赏识教育”是针对现行教育中“抱怨教育”弊端而提出的以信任、理解、尊重、激励、提醒为思维方式的新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没有止境,赏识激励性评价研究是教育者一个永远的课题,教师是学生成长环境的创设者与保护者。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从课题实施的整个过程看,传统保守的管理方法仍旧制约着教师的观念,束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棍棒教育”“严师出高徒”等观念仍然影响着教师的行为,传统应试教育的传授知识方法,保守落后缺乏科学依据的灌输理 念,致使部分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相信学生有自主能力,课堂教学过分重视程序,为求“秩序”而不敢放手,不敢表扬。过分追求分数评价而忽视过程中评价的多元化,赏识激励性评价因为教师认识问题和素养因素决定,很多时候还流于浅层次的低效赞扬。等等。此外,本课题研究需要教师学习钻研教育理论、新课程理论、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即使不是系统掌握,却也需要对精髓的东西有一个了解,可是,由于教师任课量大,加上学习内驱力不强以及学习效果内化时间长等因素,致使,教师在课题理论方面仍存在欠缺,以致影响课题研究效果。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有顾此失彼现象。尽管班额不大,但是教师观念尚在转型中,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尚在学习探索中,加上指导不够及时到位,在研究实践中尽管重视了对教材的重新处理,但深层次挖掘不够;重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但交流内容的广度还不够。加上学生流动性大,以及课题研究成效的定量评估手段有限,很难用定量对比手段对实验成效加以度量。所以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的教学科研,以及探索科学、规范的实验研究与评估手段,将是我们今后课题深化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

3.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效果还不够理想。有些老师明白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可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不完全相信学生,或者担心时间、程序。有的课堂,老师给学生读书、思考和语言实践活动时间不多或不充分,出现忽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

尽管在《赏识激励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研究》课程实验探索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此项课题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我们将面对现实,本着以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从发展学校、发展人的办学宗旨出发,坚定不移地坚持探索有效课堂之路,让每个学生都因学习而精彩。

十、参考文献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篇6

一、互评教学的形式

一是互评演讲。这个演讲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课前发言,但从重视程度上来说,我还是愿意称之为演讲。演讲主题每周更新一次,每节课抽出五分钟,每节课由一名学生演讲,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一名学生重点评议,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意见。评议可以从稿件的质量、演讲者的语音、姿态、情感、表情等各个方面点评,点评者主要从演讲者的优点人手,以欣赏与激励为主,辅之以希望性的建议,让演讲者与倾听者在笑声与掌声中接受一切。一次课前演讲主题为“亲情”,有个学生的演讲题目是《粥情怀》。她描绘了生病的母亲坚持为她在清晨熬粥的情形。演讲到此,她的眼中泪光闪烁:“那一刻,我才懂得,母亲熬的不仅是粥,还有她那份浓浓的、深深的爱啊!母亲,我能用什么来报答您的这份爱呢?”听毕,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评议者站起来激动万分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学生从演讲者深情的话语中感受到包裹在自己周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他们的心灵在洗涤中得到成长。

二是互评周记。周记就是要求学生一周完成一篇自己生活的大事记,内容宽泛、自由。强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对自我的反思力、对社会现象的辨别力、对课外阅读的领悟力。每周一交换周记并展开互评。评议可以从命题、选材、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面有选择的点评,不求面面俱到,不做硬性规定,主要发掘学生在宽松创作环境里文章的闪光点,以欣赏、激励为主,用文字书面表达出来。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同伴称赞的快乐,进而爱上写作,也为课堂、考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女生W同学在一篇周记中记叙了自己脸上长青春痘的苦恼。给她评议的同学看完周记后这样写道:“青春是美的,青春痘也是美的,就让这份美丽绽放在脸上吧。”苦恼变成了美丽,相似经历的学生看了后都不禁莞尔一笑。莞尔一笑之后什么样的心情不能释怀呢?

三是互评作文。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作文教学,而作文教学又往往是费力而无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转变观念,从作文的操纵者转变为作文的引路人,在写作前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互评后进行专题总结。每两周一次的课堂限时作文在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后,交换作文开展互评,评议可以从审题、选材、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面点评,力求面面俱到,主要发掘学生在严肃创作环境里文章的闪光点。通过评议让学生明确考场作文的限制,明确限时作文、考场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必须遵循规则。多次的作文互评之后,学生能够在45分钟内完成一篇作文,并且清楚地了解自己写作的短处,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互评教学的体会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形式,由此而引发的演讲兴趣、阅读兴趣、写作兴趣更是让人惊喜并为之赞叹。学生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的锻炼,提高了口头表达、阅读和写作能力,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欣赏的快乐、激励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成功促使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这种教学形式,以期待互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下面是我多年的教学体会。

一是主题、内容要新鲜。因为无论是演讲还是周记的内容都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思维不受制约,写的内容也就多了,有的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领悟,有的则受到课文的启示,甚至同学的习作也会成为自己情感的触发点。所以在布置演讲、周记、作文主题时,一定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特色且新鲜的、与所学习的经典名篇密切相关的主题。这样学生才会有亲切感、新鲜感,才会主动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拓展知识面,从而真正发挥互评的作用。

例如,进入初三,新学期伊始,周记内容就可以布置像理想、前途、奋斗等主题,既可以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又可以通过这一形式加强交流与沟通,让学生袒露心声,排解压力。很多学生在演讲及周记中都谈及毕业这一沉甸甸的话题,写的文章题目有《抉择》、《路》、《心情》等,材料丰富,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都是不相同的,读到他们的文章,犹如徜徉在一条条流淌着激情与迷惘的心河中,这样的文章更像是他们描绘自我人生的一本本画册,而不只是单纯的作业。学生在互相点评时常常感叹“有意思”、“深有同感”、“太感动了”。互评,不仅让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自然而然的契合,还使学生对课本产生喜爱之情。

二是评议形式要活泼。互评演讲、周记和作文是变教师一人评为大家评,变封闭性作文为开放性的作文模式。对被评议者来说,互评演讲时能及时得到同伴的认可,可以增强自信;互评周记、作文时能刺激学生的效应心理,学生不马虎写作,又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缩短了作业反馈周期。对参评者来说,不仅培养了“用耳读”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其对文字的认识、理解、鉴赏能力。从互评中“看别人”、“照镜子”,既能发现别人的不足引以为戒,又能在彼此的欣赏与激励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

为了让评议的形式不陷于公式化、单一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做个性化的评议,大胆创新。互评的搭档可以经常更换,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由于人人参与且角色转换频繁,学生能以平常心态较客观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励、批评都能自觉地把握分寸,评议才能产生共鸣,才能在共鸣中加深对事物的客观、理性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

三是互评要有规律,保证时间。互评周记、作文这一教学形式可以安排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但互评演讲必须在课内进行。这样表面上看似浪费了授课时间,但如果开展得有序,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固定的时间性,有利于学生惯性思维的形成,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如果哪天没有互评任务,学生反而会觉着少了点什么。

互评的时间要有度,时间可以根据当天的具体情况具体把握,一般不超过五分钟,以一对一的互评为主,大家评议每次最多不超过5位同学,如果学生积极性很高,也可酌情处理。评议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认真倾听,还要充分利用形体语言表示赞许,鼓励学生尽可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最后的小结教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与激励中再度享受成功的快乐、超越自我。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在课堂上利用互评这一支点,可以激活语文教学,丰富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双重超越。

让学生在赏识中成长 篇7

“赏识”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曾经在一次班会上, 我面带微笑, 用信任的目光望着全班学生, 说:“今天, 我让同学们写写自身的闪光点──优点, 看看自己有哪些长处, 学会自己赞赏自己。”话音未落, 全班同学炸开了锅。这个说:“真新鲜, 哪有自己赞赏自己的。”那个说:“老师, 缺点还写吗?”顿时, 我意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已在学生心灵深处扎下了根。但此时, 我要让学生们在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尊重中寻找自己的长处, 找回自信, 树立自尊;我要让学生们明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赏识其实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听了我的一番解释, 同学们渐渐地进入了角色。

过了一会儿, 我发现班上一名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刘平只字未写, 焦急得抓耳挠腮。学习上的劣势使他饱尝了失败的痛苦, 让他失去了自信。他时常感觉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所以在班上发言时, 总是低声细气, 连头都不敢抬。此刻, 鼓励他树立自信的机会来了。于是, 我让同学们帮他找闪光点。有的说:“他热爱班集体、热爱劳动、能积极主动帮助同学”有的说:“他经常与劳动委员检查班上公共区的卫生。”还有的说:“他主动帮助同学修理课桌椅。”……听到同学们热烈的赞扬, 看到老师和同学们赞许的目光, 他感动了, 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他第一次沉浸在受人尊重的气氛中, 他体会到了受人赞赏的喜悦。打那以后, 他真的变了:上课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学习比以前主动了, 作业基本能完成了, 还多次得到了任课老师的表扬。

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还要让家长参与, 积极配合。有一次, 我与一位学生谈心, 谈到她家里的事时, 她沉默起来, 伤心地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在我的启发下, 她说:“其实, 我知道父母对我好, 也很关心我, 但他们的关心实在让人接受不了。每次考试, 考得好时, 他们就说比你考得好的人多着呢, 有啥了不起;考得不好时, 他们轻则唉声叹气, 没完没了地说你, 重则高声训斥, 甚至痛打一顿。老师, 有时我觉得活得很累, 总感觉自己很笨, 怎么学也比不上别人。”听了她的述说, 我清晰地意识到, 随着升学竞争的激烈, 学生在家里受批评多、受表扬少, 受讽刺多、受鼓励少。其原因是, 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严、期望值高, 总用放大镜来看孩子的缺点。其结果是, 孩子没有了上进心, 增加了自卑感, 从而产生了无所谓心理及逆反心理。

这种现象的产生, 与其说是学生的问题, 还不如说是家长的问题。于是, 我决定通过“家长学校”这块阵地, 帮助家长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让他们了解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理解孩子, 掌握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具体做法是, 每次家长会上, 在完成常规式的汇报工作之后, 我见缝插针地安排一个自编自讲的小课题, 如《您了解今天的孩子吗?》《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利》《鼓励孩子想念自己》《诚于嘉许, 宽于称道》《赏识导致成功, 抱怨导致失败》《让孩子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收起你的食指, 伸出你的拇指》等等。经过学习, 家长们都说, 没想到教育孩子还有这么多学问, 看来真该好好学习学习。学生们也说, 以前学校开家长会, 我们胆颤心惊地等待着“暴风骤雨”的来临, 现在开完家长会, 父母都是心平气和地与我们交谈, 我们再也不怕开家长会了。通过这一实践, 我认识到, 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没有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学校教育是难以获得最佳效果的。

赏识教育, 关键是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本学期, 学校举行运动会, 我觉得这是充分体现班级智慧和力量的极好机会, 便决定利用这一机会来实施“赏识──成功”教育。首先, 我利用班会在班上进行总动员, 让同学们抱着志在参与的心态, 各尽所能, 充分发挥。我对同学们说:“无论做什么事, 只要你尽心尽力地去做, 就可能会捧回个大奖呢!”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在我的鼓励下, 全班大多数同学积极参加了各项比赛。在运动会中, 我抓住本班特色, 尽量让同学们有机会发挥特长, 锻炼胆量, 树立自信, 如鼓励腼腆胆小的何琪与同学一起参加接力赛, 极力推荐缺乏自信心的乖女孩黄鑫、罗玲玲参加比赛。经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我班获得了学校运动会团体第一名。

让学生在赏识中成长 篇8

一、感受学生, 把握需求

这是做好赏识激励教育的前提条件。感受学生, 就应该了解学生, 熟知学生。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 你都要心中有数。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 他们的内心需求是不一样的。作为班主任, 无论在教学中或是管理中, 都要学会换位思考,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要理解学生是怎样看待老师的所作所为的, 是怎样认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的, 是怎样议论他人的。感受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要想真切地感受学生, 就要喜欢他们, 尊重他们, 让他们感到你的可亲, 可信、可靠, 这样他们才能对你敞开心扉, 使你真正了解学生的喜怒衰乐和内在需求。

二、赏识激励, 开发内力

赏识激励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找出学生可赏识、可激励之处;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误尽可能地给予宽容和谅解。

1. 努力寻找可赏识、可激励之处。

一个班级, 几十名学生, 各有特点, 内在需求不同。因此, 赏识激励要有不同的针对性, 力求在平凡、甚至是在平庸中捕捉闪光点, 在失误和挫折中寻找正确和有利的因素, 以启发学生自悟, 鼓励学生自信。

2. 因人而异, 选择不同的赏识激励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 有的学生希望老师当众表扬, 心里才舒服;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个别进行导向性赏析, 觉得这样得到的表扬才真实, 心里才踏实。有的场合, 适合三言两语的称赞;有的场合, 只需要老师伸出大拇指或者报以示意性微笑就够了;有的场合, 却要求老师有根有据, 条分缕析, 深入浅出的进行品味性夸奖……至于选择何种赏识激励的方法,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特点和具体场合来确定。

3. 给失误的学生尽可能多一点包容。

一般来说, 人, 谁也不会喜欢或保留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只要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所察觉, 都愿意克服和纠正它。就学生而言, 谁也不愿意让老师、让家长当众揭老底, 即使有失误与犯错, 也希望能得到谅解。本应该受到责罚的时候, 反倒没有得到责罚;本不应该谅解的时光, 反倒得到了谅解, 身处此境的学生, 大多会心存感激, 深刻自省, 并由此开始改正错误、纠正失误的努力。

三、提供机会, 发展内力

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篇9

下面是笔者最近经历过的初中几何《中心对称图形》一课的感受, 可以深刻领会新课程的深远教育意义;感受新老方式教学设计的碰撞;关注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共同成长。

教学片段: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三幅图形有什么特点? (慢演示, 让学生观察清楚)

生: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除轴对称图形外, 还有其他特点的对称图形吗?今天, 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种新的对称图形。 (板书“中心对称图形”)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屏幕上对线段AB和平行四边形ABCD的演示。 (三遍) (注:两个图形都是绕本身上某一点旋转180度。)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引课的前三句话, 清晰准确, 并在无声无息的状态下运用了数学中类比的思想方法。干净利落的切入上课的主题“中心对称图形”, 使学生在无形中把新知识“中心对称图形”与旧知识“轴对称图形”建立了联系, 这样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达到了邻近知识区域的扩充教学。虽然淡淡几句话, 却让学生感受了数学的良好思考方式, 这看起简单的一笔却是授课教师智慧的结晶, 也是对教材、教学深入研究的厚积薄发。

再者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屏幕上对线段AB和平行四边形ABCD的演示 (三遍)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这句提问是新课程理念的再一次真实表现。“中心对称图形”在定义时, 很多教师采用的传统方法是线段和平行四边形边旋转教师边解释的形式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和记。这样做显然失去了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环节与空间, 无形中约束了学生的思维, 没有还课堂给学生, 纯属“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的数量, 而不注重“学”的质量。而这堂课的方法是教师不提出问题, 由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图形演示, 然后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由学生自主发现, 总结了教师要传授的知识。其实, 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就由此破土而出得到应用了。

学生的总结能力, 对问题的归纳能力, 都是在具体教学中体现的。教师的语言与计算机课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感受到了思想的升华, 能够认识与体味“化归”思想的无穷魅力。笔者以为, 教书不仅仅是教书, 育人更为重要。曾经有人把“教书育人”改写成“育人教书”, 笔者觉得意义更加深刻。做教师的你我, 当我们冷静深思时会发现, 很多习题是千变万化的, 但他们的思考方法却有很多相似。那么, 怎样教给学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就成为教育者的要务。

教学片段如下: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组练习来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

师:下列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观察五大银行标志)

师:请看下面两幅熟悉的图案:五角星、紫荆花, 它们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肯定学生回答, 答得很好)

师:通过大屏幕演示来验证我们的结论。

师:通过对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 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定的相同点。

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举例说明所有的中心对称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平行四边形。)

2.举例说明所有的轴对称图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生:等边三角形, 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

上面片断教师教学语言准确清晰, 善于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与以往的教学语言对比发现:传统课堂上, 语言亲切细腻、导语重复、多启发性、多归纳性、多随意性。当有同学自己归纳定义时, 教师可能觉得不满意, 就说“谁还有更好的说法”?潜台词:教师不信任该生, 这个孩子说得不够好, 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发言热情与学习激情。这节课的设计, 语言热情精炼、引课简洁、多专业性、多问题性、多人文性。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独立充分的去思考自己发现的问题, 激活学生大脑, 并主动求知。

在前面的例子中学生举手发言后, 教师及时对发言者的勇气与反应速度给予肯定, 并以合作研究的口吻提问:大家同意他的说法么?潜意识:让全体同学判断问题, 思考问题, 研究问题, 发现结论。把学生引进问题, 教师跳出问题。笔者以为, 这是新理念最精彩的设计环节, 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源泉。

老师的语言是课堂的领航灯。学科语言专业、准确、科学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保持教师的亲切与人文的特点, 标准的普通话, 富有磁性的语音再加上精炼、准确的特色, 使学生在感受与欣赏之中轻松进入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导语、课堂发问、课尾结束语, 让人身心均能够享受亲切、干练、准确、激情的教学语言大餐, 是对活力生命课堂的真正意义的感悟, 更是新课程提倡的“对学生的尊重。这节课内容若按传统教学理念设计的重点为两个, 一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另一个是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这样整堂课的内容太多, 重点不明确, 显得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问题处理不清晰, 学生反馈较差。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设计下, 主要研究中心对称图形, 将二者区别放在习题中渗透, 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由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研究和消化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在习题中对二者区别的反馈效果反倒比采用原方法的效果好。通过实践, 显然知识已经内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并能够进行此方面问题的全面应用, 可见课堂重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题量”而在于“设计”。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时点、线、面三层次的升华。 (点:知识学习;线:知识理解;面:知识应用)

这节课引发了笔者的思考:靠近了新课程中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强化问题意识, 以主干定义为主要问题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探究、合作、归纳、总结、呈现。课堂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 更体现了对知识学习、理解、应用的螺旋式上升的最高教学境界。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篇10

(1) 有明确的小组讨论, 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

(2) 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

(3) 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

(4) 小组内人人参与, 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 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包括准备工作) 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 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 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 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 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 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 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 (组长) 、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 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 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 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 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 (或解决) 某一问题 (比如课题研究) , 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 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 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 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 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 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 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 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 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 这样便于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男女成员比例应基本相同, 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 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 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 分工不同, 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 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 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 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 怎样的合作更有效

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 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 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 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

2. 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 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 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 树立两种观点

(1) 要求学生合作, 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应该承认, 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在工作中, 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 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 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2) 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 教师也应该建立成长记录。在这次课程改革中, 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我们都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那么教师自身呢?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 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比如:我们把教学中成功 (或失败) 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 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4. 防止两种倾向

(1) 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 大家 (特别是学生) 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 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 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 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 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2) 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 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 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 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 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上一篇:幼儿与材料的对话下一篇:外语能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