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增长

2024-05-09

零增长(精选十篇)

零增长 篇1

网上有种说法, 北京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超过3600万, 接近波兰全国的3860万人口数量, 开始赶超西班牙的人口数。当然人口普查还在进行中, 确切数据有待考证。但是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北京市每年新增外地迁入常住加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00万, 与之相应的是新增汽车数量每5年翻一番。按照目前这个趋势, 到2020年, 北京市常住加流动人口即使不到5000万相信也不会相差太多, 到时汽车的保有量肯定会超过1000万, 北京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一个重庆人据此戏说北京将来或许也会成为另一个山城, 到时北京周围的群山上也将全部盖满房子。

北京市如果不迅速转变目前的发展方式, 依然把住房和汽车消费作为拉动城市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后果将不堪设想。现在北京市每年开工建设的各种房屋面积相当于一个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人均消耗资源领先全国, 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中, 交通拥堵就成了常态, 因为能够放弃原籍价格比北京便宜得多的房子, 而跑到北京来购买全国可能是最贵的房子, 这样的买家肯定都不属于政府要照顾的弱势群体, 能买房的人肯定要买车, 北京每迁入2.5个人就要增加一辆车。

北京东部地区的交通拥挤最为突出, 轨道交通八通线繁忙拥挤的根源在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要减轻交通拥挤, 朝阳、通州两个区就要要率先停止一切新住宅建设项目, 停止建设写字楼, 停止审批工业用地, 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阻断外来人口涌入的通道, 从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其他比如金融街原地扩大项目也应该要取消, 最好把这个街迁到廊坊去;而CDB东扩和新城建设计划, 大规模整体拆除式改造计划也必须取消。

只有放弃对GDP的盲目追求, 尽快实现“5个零”才能彻底解决北京的交通拥堵:首先是要实现市中心区面积零增长;其次是市区住宅总面积微量或零增长;第三是企业登记注册数量零增长;第四是就业岗位零增长或负增长。通过这4个零增长最终实现常住人口数量逐步达到零增长。而要实现这4个零增长, 前提是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城市建设的方针改为以翻新为主少量新建, 年开工量压缩到200万平米以下可压缩就业岗位100万个, 减少200万外来人口。

另一种说法是全国的院士、博士有一半在北京, 所以北京发展到今天可以出台“3让”政策, 即让项目, 让资金, 让人才, 要主动让贤鼓励优秀人才回乡发展, 主动转让非核心项目去中小城市落户。为避免新增外来人口逐年递增, 还必须实行没有本市户籍不能申请银行住房贷款, 取消集体户口, 禁止以迁入户籍作为奖励措施。人口数量最多的海淀、朝阳两个区应停止审批一切房屋建筑项目, 通州区停止一切新住宅建设项目。

当然这些建议具体实施起来肯定有难度, 有人会说限制外来人口在北京发展是歧视外地人, 把高层次人才拒于北京之外是一种短视行为, 而把项目让给别的城市更是有违改革开放的国策。但是当你看到早高峰时段龙泽地铁站人山人海的震撼画面时, 你肯定会同意我的这些建议!

零增长 篇2

紫光阁杂志记者: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要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您刚才也提到要控制行政成本。请问,2012年中央单位的“三公”经费预算相比去年是否会有所减少,在控制“三公”经费上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

谢旭人:我们把控制行政经费,特别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作为我们加强财政管理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按照厉行节约的基本原则,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这几年来,我们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以来,财政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控制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的支出,同时也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加强管理。

一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预算,加强执行管理,同时大力推进“三公”经费预决算的公开工作。2009年财政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调减部门预算当中“三公”经费近6亿元,2010年到2012年,我们每年预算安排的时候也都强调,一般情况下按照零增长来安排“三公”经费,同时进一步有所压缩。去年,财政部又明确要求各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不得超过2010年压缩以后的预算规模,执行中又压缩了2%公务用车购车经费。所以在“三公”经费总量控制上面,这几年来还是有比较大的成效的。

欧洲经济零增长 篇3

8月14日凌晨1:30开始,法国、德国和欧盟陆续公布了第二季度的经济数据。GDP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复苏迟滞。

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欧元区二季度GDP初值环比持平,这也就意味着欧元区二季度经济零增长。这样的数据一经公布,增加了市场对于欧洲经济复苏的担忧。

“这不仅使欧洲央行乏力的经济增长预测1%不现实,”G Plus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Lena Komileva表示,“而且很难看到什么将保持经济复苏增长。”

被称为“欧洲火车头”的德国,开始熄火。德国GDP在第一季度增长0.8%之后,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2%,这是2012年以来的首次环比下降。对外贸易和投资,特别是建筑业的下滑拖累了整体的经济增长。

欧元区的第二大经济引擎法国则跟随欧元区的整体步伐,GDP环比零增长,这是法国连续两个季度的零增长。法国财长萨潘表示,需要把2014全年的GDP增长率预期一刀砍半,变成0.5%。而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二季度GDP萎缩了0.2%,明显低于市场预期。

其他成员国也有表现抢眼的。西班牙GDP增速提高到了0.6%;荷兰经济在一季度下滑到0.4%之后,二季度回升到了0.5%;葡萄牙则逆势由原来的萎缩0.6%,反弹到增速增加0.6%。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速上升,只能恰好抵消欧元区经济下降国家,整个欧元区经济依旧处于疲软状态。

此外,根据发布的数据,希腊物价在7月平均下降了0.8%,葡萄牙和西班牙物价分别下降了0.7%和0.4%,而意大利的通胀为零。欧元区总体通胀率仅为0.4%,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远远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警戒线。

据此,欧洲可能面临更严重的通货紧缩压力。“日本是第一个陷入消费者物价持续下滑即通货紧缩的现代经济体,有迹象显示一些欧洲国家似乎正在进入危险边缘。”《华尔街日报》指出。

欧俄经济制裁大战的升级,也将进一步对欧洲经济产生重大影响。8月7日,俄罗斯宣布了一项为期一年的禁止从欧盟和美国进口食品的禁令。此举被看做是此前包括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实施能源、军事和金融领域制裁的反击。

路透社评论称:“在各国结构性改革迟缓的情况下,当前欧洲经济复苏步伐十分缓慢,而欧盟对俄制裁后对自身经济健康度的损伤力也逐渐呈现,欧洲经济可谓‘内忧外患’。”在俄罗斯宣布制裁之前,欧盟委员会预计,由于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欧盟今明两年将分别减少400亿欧元和500亿欧元收入,分别占GDP的0.3%和0.4%。

“今天的数据表明,经济复苏仍然过于薄弱,没有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如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荷兰国际集团(ING)首席经济学家Peter Vanden Houte说,“这也就意味着GDP增长将很可能继续留在停止模式。”

合作开发新型肥料,推动化肥零增长 篇4

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是农业生产和科学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关系到资源和能源安全、全方位影响“三农”发展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物资, 是农业投入物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甘肃金昌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起源于小型氮肥厂, 始建于1964年, 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化肥为基础、化工为主导的综合企业集团。其主要产品合成氨、碳铵、纯碱、氯化铵、烧碱、磷酸二铵、普钙、专用复混肥等年综合生产能力达200万吨以上, 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化肥生产能力最大、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为贯彻落实2015年中央1号文件《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方案》精神, 使传统化肥生产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通过新型肥料的科技研发进一步提高肥料的效用, 我公司将与兰州沃迪受损土地修复与环境工程研究院共同研发符合农作物生长需要的生物营养强化肥 (专用肥、特色肥) 、有机肥料及微生物制剂等新型肥料。同时参与“西部肥业”产业体系建设, 加强公司农化服务创新平台建设, 努力推动公司科技创新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 在实现化肥“零增长”的同时为化肥生产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一、加大生产技术创新, 研究开发新型肥料

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 无论哪个产业都不能独善其身, 化肥产业也不例外。当前, 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 农民对施肥的积极性不断降低, 化肥的市场需求相应变小, 加之肥料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导致相应的化肥价格愈降愈低, 使得很多化肥生产企业亏本运营。化肥产业面临亟待重组和转型升级。在严峻的市场形势面前, 化肥生产企业如何才能不被淘汰?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创新!唯有创新, 才是一家企业 (尤其是化肥生产企业) 发展、壮大不竭的动力源泉。因此, 化肥生产企业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 积极创造品牌效应, 不断研发新型肥料, 才能实现化肥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道。

所谓“新型肥料”是肥料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品种、新类型, 它之所以有别于是传统肥料, 就体现在“新”字上, “新”, 一方面意味着肥效好、吸收率高、养分损失少、施肥省工省时等;另一方面, “新”字也意味着工艺不太成熟、肥效不是很稳定、生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当这些不利因素逐渐解决后, 它就逐渐转为了传统肥料。我国目前虽然有完备的肥料产业体系, 但生产技术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中低水平。在新型肥料的研究方面, 一是需要依靠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主体, 并结合相关企业进行, 即院企合作, 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二是要建立科学严谨的新型肥料评价体系, 对于达到科学标准的新型肥料企业进行政策支持, 既要防止假的新型肥料占用国家资源, 又要切实鼓励真正的新型肥料发展起来,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肥料并改良由于长期过度用肥而带来的土壤土质恶化和环境污染。

我公司与兰州沃迪受损土地修复与环境工程研究院携手合作, 利用甘肃临泽丰富的坡缕石矿产资源的有利条件, 以坡缕石为原料, 通过“提纯”、“超细化”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加工制备工艺体系的创建, 生产高纯 (D97≤90%) , 超微化 (0.1μm—3.0μm) 指标的新型功能PAL材料。PAL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生态农业、现代工业、生物医药、高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同时PAL材料的生产制造采用无废气、无废水、无废渣排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 “废水、废渣”产品化, 废水制取健康水饮品, 废渣加工为工业用白炭黑和农用硅肥, 资源综合利用率几近100%, 具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共同开发的可替代化学肥料的生态性质肥料——生物营养强化肥, 该肥料充分发挥PAL材料的纳米级材料结构特性、及多种微量元素分子生物学层面的生物生理功能, 易被农作物吸收、提高农作物品质、改良受损土壤、改善水土环境。该新型肥料是定制化、专供化、精准化供给“果、菜、粮”生产的肥料系列。除满足农作物“增产”和“三化”需求外, 还将解决国际上称为“隐形饥饿”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症) 需求的新型替代性肥料。

二、推进西部肥业产业体系建设

众所周知, 肥料是粮食的“粮食”, 是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基本生产资料, 是农作物“增产”和“优质化、营养化和功能化”的物质基础。但是, 多年来化学肥料除贡献之外, 所造成严重的环境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 国家已明确, 2020年, 我国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将实施“零增长”。我公司联合兰州沃迪受损土地修复与环境工程研究院, 旨在逐步建设以生物营养强化肥 (专用肥、特色肥) 、有机肥料、微生物制剂为技术支撑的“西部肥业”生产制造体系。“西部肥业”主体产业之一是生产生物营养强化肥 (专用肥、特色肥) 、有机肥料、微生物制剂等新型肥料。“西部肥业”的第二个产品系列是针对污染受损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的治理和修复的系列产品, 尤其是受损土地, 其中包括: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 盐碱地、荒漠化、石漠化的治理改良提供功能性材料, 以及相应的技术、工程服务。另一个产品系列是“饲料添加材料”, 该系列产品仍然遵循“定制、专供、精准”原则供给养殖产业“肉、蛋、奶”畜禽产品的生产。

基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 和C2M营销模式, “西部肥业”的设计、建设、实施将是生产自动化基础上的“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实时管理”的全新建设模式, 形成生产流程管理、企业业务管理, 一直到研究开发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而形成“协同制造模式”, 成为“智能工厂”的“智能生产”, 其产品将是“定制、专供、精准”, 改变传统肥料吸收率低、肥效低、浪费大的状况从而实现农作物施肥的零增长。

三、加强农化服务作用, 推进科学使用化肥

甘肃金昌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农化服务中心是全国同行业中起步最早、设备齐全、技术较先进的农化服务中心, 2000年全国农化服务中心办公室正式授予农化服务中心为“全国农化服务中心”称号, 使其成为西北五省区继陕西扬陵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单位。

我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农化服务中心平台建设, 在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西北五省区建立农作物适用化学品实验基地, 根据不同地质完成测土配方工作, 通过对新型肥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科学组织, 帮助和指导广大用户合理施肥、精准施肥, 最大限度地提高新型肥料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我公司农化服务中心还将在提高化肥利用率, 确定最适化肥施用量方面多做工作来实现化肥零增长。首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即测出土壤里主要元素的含量, 然后根据农作物所需养分, 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 需要多少施多少, 避免浪费。其次, 确定最适化肥施用量合理施肥达到农作物增产和减少污染的目的。目前农村的施肥量都是依据边际效益原则, 即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施肥量为最佳施肥量。这种施肥方法只考虑产量而没有考虑肥料的流失和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因此, 从效益最大化出发, 必须考虑农产品产量、品质及对大气污染等多重因素, 针对不同土地给农民施肥给予科学指导。最后, 强化农企对接, 完善创新服务机制。借助农化服务中心这个服务平台, 充分调动化肥生产企业参与测土配方的积极性, 促进化肥生产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 加大配方肥的推广力度。同时, 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四统一”服务 (统测、统配、统供、统施) 。同时参与新型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 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结束语:

作为一个化肥生产企业, 我公司将以此次“化肥零增长”为发展契机, 创新发展思路, 依托国家农化服务中心, 与研究院所同力合作。根据河西及沿黄灌溉农业区、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南部山地农业区等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生产实际和施肥需求, 在新型肥料研发、农化服务智能化建设、打造“西部肥业”工程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质优、价廉、高效的新型肥料, 推进科学施肥、精准施肥, 为实现2020年农作物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做出贡献。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农业部提出的“化肥零增长”方案, 我公司从新型肥料研发、加强农化服务工作、打造“西部肥业”工程几方面来推动化肥“零增长”, 进一步实现化肥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让“三公消费”零增长提得好 篇5

多年来,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公消费”,每年的开销是一个天文级的数字,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它不仅仅糟蹋了纳税人的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败坏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而广受诟病。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让“三公消费”零增长,在笔者看来,提得好:

一是很好地回应了民意。多年来,降低、压缩行政开支已成为人们迫切的呼声,但一直无法真正兑现,行政支出增长过快成为一个痼疾。现在在老百姓心目中,政府开支的有些方面确实显得没有必要,或者花销太大,例如,政务开支这一块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公务用车不但购置费很高,营运费也很高;另外,很多公务人员出国却没有实质工作内容,实际上在利用公费出国旅游;同时,公款超标接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都是老百姓平时关心、议论比较多的问题,让“三公消费”零增长,则很好地回应了民意。

二是让“三公消费”零增长的措施体现出的不光是简单对哪方面经费调控的问题,更体现出了政府对加强社会管理的决心、力度和方向。目前我国确实存在政务开支庞大的问题,亟须严格控制、压缩,把这当成硬指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现这些经费开支的零增长,是对公权的节制,将有利于更好地管理公共开支,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

化肥实现零增长需要科技政策双支撑 篇6

虽然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 但由于肥料的使用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人们对于肥料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肥料对于农作物的增产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应该大量施用;有的人却认为肥料的施用带来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 应该少用;还有的人认为肥料被农作物吸收以后会随着粮食进入体内, 对人体有害, 最好不用。那么肥料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害处?肥料对现代农业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解读2015年《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基于这些热点问题,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白由路向笔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如何实现农业施肥的零增长

2015年2月, 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请问农业部为何制定这个方案?

不可否认, 肥料, 特别是化学肥料在保障人类食物供应和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食物供应方面, 从几十年前是粮食不够吃, 到目前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化肥在粮食增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作物产量对肥料的依赖程度超过50%。有人估计, 仅合成氨技术目前养活了地球上48%的人, 可以说地球上有一半的人都是通过化肥来养活的, 如果没有化肥, 农作物产量根本达不到现在这么高。

在生态环境方面,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肥料特别是化肥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物质, 实际并不尽然, 如果想一想, 没有化肥, 我国的粮食单产能维持目前的一半左右, 我们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吗?我们能拿出大量的土地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吗?目前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化肥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 肥料是营养农作物的物质, 如果不合理的施用, 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施到土壤中的肥料如果不能被植物吸收, 则会流失到环境中, 造成环境污染, 如水体的富营养化、大气雾霾等。农业部根据目前我国化肥用量的测算, 特别是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的施肥水平, 认为目前的施肥水平, 可以满足至2020年的粮食生产的需求, 如果再大幅度增加化肥投入, 则会影响环境, 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所以, 在合理施肥的基础上, 实现化肥的零增长是基于这样考虑的。

《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让很多化肥生产厂家对未来的市场增长感到悲观, 觉得化肥需求不会再增长了, 您怎么看待这种理解?

目前, 我国化肥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工业体系, 是肥料的供给方, 而肥料的主要供应对象是农业, 如果肥料市场空间受到限制, 则意味着厂家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这对于化肥的生产商来讲, 这样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我们也希望化肥的生产厂家不要消极看待农业部的“化肥零增长行动”, 而是要作为一种发展的机遇。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国务院在强调“供给侧改革”, 化肥生产作为农业的生产资料的供应方是典型的供给侧, 农业部是要求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零增长, 不是不施肥, 为了实现农作物施肥的零增长更要施用更加优质的肥料, 对质量好、肥效高、施用省工省时的肥料需求量会更大, 影响的是质量差、肥效低、不适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肥料。所以, 在这个改革的大潮中, 如何能把握好方向, 创新发展思路,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质优价廉的肥料是肥料生产厂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淘汰与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怎样才能实现农业施肥的零增长?

白由路:农业施肥零增长就是想要减量不减产, 我个人认为必须通过科学技术来提供支撑。如果施肥技术或肥料生产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 减量就意味着减产。只有通过科技让肥料的效用提高, 才能减量不减产。在目前的水平, 不改进技术, 想高产就要多施肥。

怎么才能减少施肥呢?那就是把肥料效用提高, 少用肥料也能保持产量不变, 这就需要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要把握四个“正确”:正确的肥料、正确的用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位置。1.正确的肥料。这需要肥料技术的创新,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肥料, 多利用、少损失, 且施肥简便;2.正确的用量。我国在之前十年的测土配方施肥中一直在研究农作物生长最合适的施肥量, 如果肥料施用的数量超过了作物的需求, 肥料就是浪费, 我们所说的减量正是要把不合理的过量部分减下来;3.正确的时间。作物生长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对养分的需求数量也不一样, 如果时间不对, 所施用的肥料不能被作物吸收, 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过长, 就会挥发、淋溶, 不但浪费还会污染环境。因此在作物最需要的时候施肥, 效果是最好的;4.正确的位置。比如放在离农作物的根部近一点, 吸收效果就非常好。

合理施肥能大大节约化肥的用量, 有些技术是很成熟的, 但农民不愿意操作, 一是操作麻烦, 二是成本高。这就需要政策来引导, 给予鼓励。因此, 2020年农作物施肥零增长, 需要科技和政策的双重支撑才能逐步实现。

新型肥料发展受阻政策引导亟需破冰

很多人都认为新型肥料是肥料的发展方向, 这几年发展好像也不顺利, 这里面的什么问题您能谈一下吗?

新型肥料是肥料的发展动力, 这一点毋庸置疑。问题是什么是新型肥料?它与传统肥料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不解决, 只停留在“新型肥料”的概念上, 是不能促进肥料发展。我个人认为, 所谓“新型肥料”是肥料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品种、新类型, 它之所以有别是传统肥料, 是体现在“新”字上, 新一方面意味着肥效好、损失少、施肥省工省时等, 但是, “新”字也意味着工艺不成熟、肥效不稳定、生产具有风险性。当这些不利的部分解决后, 它就逐渐转为了传统肥料。而我国目前更多的是重视概念, 甚至炒作概念, 有人将我国使用了几千年的有机肥也作为新型肥料, 这严重阻碍了新型肥料的发展。新型肥料是科学严谨的, 是需要用缜密研究、辛勤的劳动才能有所突破。

新型肥料既然是发展方向, 在国家政策层面如何引导?

肥料既是一个产业, 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 不仅关系到粮食的安全供应、也关系到环境的健康、同时也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对于新型肥料国家政策引导首先是在加大新型肥料的科研力度, 增加科研的投入。我国目前虽然有完备的肥料产业体系, 但技术水平在国际上还处于中低水平, 科研后备不足。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 由于新型肥料在市场上的排它性, 为了全面提高我国肥料的科技水平, 在新型肥料的研究方面, 需要依靠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为主体进行, 并结合相关企业, 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二是要建立科学严谨的新型肥料评价体系, 对于达到科学标准的新型肥料企业进行政策支持, 既要防止假的新型肥料占用国家资源, 又要切实鼓励真正的新型肥料发展起来, 生产出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肥料。

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高效肥料需要得到发展, 肥料的生产厂家如何创思路, 生产出质优价廉的肥料呢?

创新思路是多方面的, 这里我只讲一下肥料创新的技术问题。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 肥料的创新不外乎四个方面, 一是适合的养分浓度、二是适合的养分比例、三是适合的养分形态、四是适合助剂。我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主要注重于肥料中养分浓度与肥料比例的创新, 但对肥料养分的形态注重较少, 这也是我国长期认为“等养分等效”的观点, 但是, 在土壤养分紧缺的情况下, “等养分等效”的观点是成立的话, 在土壤养分浓度较高的情况下, 养分的形态与肥效有密切的关系, 国外很多与国内养分浓度和比例相同的肥料, 在效果上不如国外, 很大程度上是养分形态不同。所以, 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 还要加大肥料中养分形态及各形态间的比例, 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作用, 减少肥料的施用。在肥料助剂方面, 目前肥料的助剂很多种类, 这也是不同的肥料厂家相互保密的关键技术。但是, 目前国际上在研究一种能促进植物对肥料养分的吸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增加植物非生物抗性、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东西, 被称为“植物生物刺激素”, 我国虽然也应用很广, 但理论基础研究不多, 这方面也需要重视。

目前有机肥料的发展么?

首先, 施用有机肥的农业不一定是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施用有机肥仅是其中一个措施。

农业部提倡一精 (精准施肥) 二调 (调整肥料结构) 三改 (改进施肥方式) 四替 (寻找替代化肥) 。用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 确实有一些人在做。牲畜的粪便和农村的废弃物, 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我通过实验证明秸秆直接还田可以使农作物增产10%以上, 但农民不用, 因为把秸秆深翻到土里所费成本太高, 实施起来很麻烦。所以农民就烧秸秆, 省时省力但却污染环境, 这就是技术不配套的问题。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 一是技术问题要解决, 二是政策补贴要到位。

此外, 把牲畜粪便制成有机肥, 但是粪便里面的养分很低, 本来在养殖场污染一次, 再拉到有机肥厂再污染一次。因为养分很低, 卖的贵, 农民不愿意用, 卖的便宜, 则有机肥厂收不回成本。所以推广起来很困难。

这方面需要向北欧学习, 实行种植-养殖一体化。目前, 我国采用的是种-养分离的养殖业发展模式, 即养殖业仅有畜禽养殖, 而种植业仅有农作物的种植。为了减少有机废弃物的污染, 可借鉴欧洲种养一体化的模式, 即种植业和养殖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下, 土地的耕种、农作物的种植与畜禽养殖不得分离, 以土地面积决定养殖规模, 形成种-养一体的农业生产联合体。在该体系中, 畜禽粪便必须就地就近消化, 也可以将畜禽粪便制成沼气, 其中的沼渣沼液就近用在自己的土地上, 同时, 自身所生产的农作物可以用作饲料。减少畜禽粪便的加工环节, 减少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氨气排放。减少了很多无效运输环节, 可节约由运输所产生的大气污染。还有, 该模式还可抵御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格波动, 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可以推广这种有机肥。

期待肥料产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化肥对人体有害, 这种认识正确么?

这种认识是对化肥的误解和偏见。确实有很多人是谈“肥”色变, 尤其是城市居民, 一说起蔬菜、粮食施了化肥, 吓得都不敢吃了, 好像化肥有毒似的。其实化肥是营养, 不能和农药相提并论。农药对人体有害, 但化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化肥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小, 主要是化肥施用不合理时, 可以引起作物营养的不平衡, 降低作物产量, 或者使作物的品质变差, 但不会有害于人体的建康, 同时, 化肥施用不合理, 会引起养分的损失, 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还污染了环境, 所以, 不合理施肥对环境的影响要大于作物本身。不是所有施用化肥的农作物都会品质变差, 而是不合理施肥会使作物品质变差。公众不必对食用施有化肥的农产品产生任何忧虑。想要消除这种误解和偏见, 还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重点是对城市居民的宣传, 告诉他们不要把肥料当成毒药, 因为这是错误的认识。

目前千变万化的肥料让政府监管很困难, 您认为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肥料市场现在非常乱, 五花八门的肥料充斥着农民的眼球, 鱼龙混杂, 无从选择。目前关于肥料的定义有很多, 教科书上是一套说法, 标准上是一套说法, 条例上又一套说法, 彼此相互矛盾。肥料概念碎片化给肥料的监管和登记带来很多麻烦, 什么是肥料都界定不清楚, 我们怎么管理?只有清楚了哪些是肥料, 才能方便管理。

肥料用了几千年, 如今反而不知道什么是肥料, 很简单的肥料在商业社会里被搞得很复杂。过去肥料品种单一, 氮肥只有碳酸氢铵、尿素和硫酸铵等, 例如, 在尿素的监管上, 只分出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即可。现在的复 (混) 合肥料, 养分含量和比例十分灵活, 加之肥料中养分的形态和助剂, 会出现千变万化的肥料, 如果政府对肥料中的养分含量、养分比例、养分形态、肥料助剂等均进行监管, 则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同时也会给肥料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对我国的肥料质量如何监管?我个人认为:根据目前肥料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肥料可采用政府监管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的模式, 肥料的养分含量由政府监管, 肥料的效果由市场监管。

当前经济新常态下, 您对肥料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零增长 篇7

在组织走进成功之时,也往往意味着组织发展过程中最危险时刻的到来。因为,经过了成功后较长时间的相对平静,任何组织的管理都倾向变得松懈、懒散,组织会倾向于根据习惯和常规惯例来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会去关注组织所处环境的变化。这时的组织会不知不觉迈入发展“瓶颈”期——零增长阶段,成为危险的零增长组织。零增长组织是组织发展中的一个特殊时期:组织并非毫无增长,而是增长得非常缓慢,以至于这种增长只够勉强支付它现有规模的“生存成本”。对于营利性的组织来说,其“生存成本”比较明显,最直接的就是资本。要维持生存能力,组织必须保证其一定数量的资本能力。组织必须首先“在今天挣出明天的生存成本”,使组织的增长足以支付它明天的“生存成本”,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新的增长。因此,对于零增长组织,管理者必须清楚它的限制因素(困境)并采取不同以往的管理策略,使组织摆脱零增长的困扰,恢复组织活力,避免组织走向衰退、灭亡。

1 零增长组织的发展困境

1.1 资源有限

资源有限是零增长组织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从定义中知道,零增长组织的增长有限,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各种资源变得稀缺。人们常常会误认为零增长组织的增长已经停止,从而对它失去信心,致使组织现有的人力、物力得不到有效利用,所能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少,更不用说吸引新的资源了。

1.2 人员松懈

组织进入成熟期后的零增长阶段,呈现的局面将会是:组织由于各项业务都步入正轨,工作越来越不能给员工带来挑战性,能向员工个人提供的发展机会也非常有限。如果管理不善,员工往往会丧失工作激情,变得安逸。大家不会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不会主动寻求改变、创新,丧失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多的人信奉的是“别兴风作浪,少惹麻烦”。此时,人力资源显然是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潜能完全处于浪费状态。人员松懈的另一个表现是:个人所关注的往往是个人的自我发展、地位,而极少关注组织使命、目标的实现。

1.3 结构滞后

组织进入零增长期后,环境与以往相比往往有了巨大的变化,组织的目标领域也可能发生了重大转移。这时的组织需要的是高度的灵活性和随机应变性,而不是现有结构的稳定性。因此,这种稳定性便使组织结构显得滞后,不合时宜,成为零增长组织发展的又一大困境。

1.4 文化保守

组织陷入零增长期后,文化由于组织行为的渐趋保守而变得保守。由于“昨天”的成功,组织反而对风险变得敏感,害怕失败,害怕责任,不敢向未知领域挑战,而习惯于被动应付的管理方式;看重眼前利益,缺乏改变现状的胆略与热情;领导不喜欢听到不同的意见,使唯命是从、唯唯诺诺的人员成了任用的首选对象;以安全为导向,注重形式、排场,捕捉不到时代的信息与潮流,感受不到市场的热点脉搏,也不愿对形势作出适应性调整。换言之,人们只注重“正确地做事”,而忽略了比之更重要的“做正确的事”。

2 零增长组织的管理对策

陷入以上困境的零增长组织,所需要的管理策略会与其它阶段有所不同。零增长组织应特别注重以下三阶段的管理。

2.1 管理“维持”

零增长组织的资源有限,因此其当务之急不是马上实现新的增长,而是维持组织的零增长状态,防止不良情况继续恶化,陷入负增长期。

2.1.1 人员的维持和改进

陷入零增长期的组织,人员变得松懈,成员在组织中的地位日趋固定,组织给员工提供的个人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小。这时,人员的流失问题极易凸显出来。特别是那些个人能力强,渴望获得成就和发展,但在组织中的地位并不乐观,又看不到组织为他提供希望、机遇、挑战和成果的年青成员,更倾向于选择离开组织,因为组织无法成为他们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反而成了束缚他们个人发展的桎梏。而那些占据组织领导职位,只求安全不求改变的人则会选择继续留在组织中。这就容易导致组织中的人员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想留的留不住,不想留的却留着。这时的组织应该极力改变这种状况,留住对组织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人才,同时改变人员的松懈状况,否则,组织要摆脱零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2.1.2 现有业务的维持

陷于零增长期的组织,苦于缺少活力,往往会贸然做出一些“投资”决策,想以此来激发组织活力。重新开创组织业务的新领域,这是零增长组织重获新生必走的路径。可是,如果不先对自己的现状作一个客观的分析,不找准自己的优势领域,只是盲目地开展多元化经营,贸然地冲进“增长性行业”或“摇钱树行当”,这对零增长组织来说,必将会元气大伤,甚至是致命的举措。

2.2 管理“激活”

对零增长组织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组织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实现组织更大的增长。因此,对零增长组织的“激活”便成了组织重生的关键。

2.2.1 把工作设计得富有挑战性

要使留下的员工真正发挥他们的潜能,满足他们成就感的需要,挑战性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组织可以通过丰富工作内容、再造工作流程、改变团队组合等方式增加工作的挑战性。

2.2.2 提供适当的个人晋升和发展机会

为了激发员工的活力,从而激发组织的活力,适当的晋升机会对零增长组织来说显得尤为珍贵。当然,晋升职位是有限的,组织不能为了给员工带来晋升机会而特意增设领导职位,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激发人员的活力,最终反而会给组织增加负担。组织应做的是管理好陷入“彼得陷阱”的员工,鼓励这些人开辟“第二职业”,帮助他们找到新的挑战和职位,同时又为渴望获得晋升的能人志士提供机会。

2.2.3 引入忧患意识,促进组织学习

零增长组织往往太过安逸,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此时,应该要激发组织,激起成员学习的动力,促使组织把目光投向组织外部,密切关注自身所处的日益变化的环境。这就需要经常在组织中发布一些有关组织和组织成员前途不稳定的信息,把竞争、忧患意识引入到组织当中,促进组织进行必要的学习,为机会做好准备。

2.3 管理“增长”

零增长之外的增长是必须的,这样才可以保证组织不被排挤到边缘,边缘化意味着零增长组织管理的失败。要真正实现增长的目的,组织还需要不懈地努力,进行“增长”管理。

2.3.1 促进组织现有业务的增长

零增长组织的“增长”管理不能离开现有的业务,因为它是组织生存的基础。进入零增长期并不一定意味着组织现有业务过时。因此,不能因为组织陷入零增长期就全盘否定组织现有的业务,而应该重新审视组织现有的管理,提出新的生产率目标。对管理者来说,赋予零增长组织现有业务新的生产率,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们对零增长组织能够作出的重大贡献之一。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对现有业务来说,提高现有生产率不是去强求组织在规模上越办越大,而是要在质量上越办越好,可以通过创新,把资源从衰退的利用方式向更加富有生产率的新利用方式转移。

2.3.2 进行新业务领域的开拓

2.3.2. 1 抛弃昨天

零增长组织变得保守,往往是由于带上了“昨天”成功的“枷锁”,成为昨天成功的“囚徒”。昨天的成功,会让组织沉迷于过去,把资源分配给过去曾出成果的领域,哪怕是这个领域已无法再出成果了。这对于零增长组织是极其危险的,致使组织的“血液”都流向了昨天。这样一来,组织为明天的机会准备的资源就会减少。要摆脱昨天的“纠缠”,重要的办法是:组织打算开始一项新的业务时,要先找出原有不能再出成果的业务并进行删除。

2.3.2. 2 把资源向成果集中

从昨天转移出来的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配置,而配置的首要原则就是“喂饱机会,饿死难题”——把资源向成果集中。这就要求组织必须考虑:成功可能会产生于何处?需要的关键资源(尤其是关键人才)是什么?组织的优势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利用?等等。对于资源有限的零增长组织,资源只有向成果集中才能创造成果,资源的盲目分散只会浪费资源,抑制成果的产生。

2.3.2. 3 进行不懈的创新

要为零增长组织开启新增长领域的大门,组织要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鼓励创新,不应该拒绝改变,要支持希望改变的人或团队。从“维持”到“激活”再到“增长”的管理,三个阶段的管理并不应是分开的,而应是交叉进行的,以最终实现零增长组织的新增长。

摘要:组织进入零增长期并不意味着组织的必然衰退,但零增长的组织形态却越来越成为组织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的“瓶颈”。文章在界定零增长组织的基础上,探讨了零增长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走出困境的相关管理对策。

关键词:零增长组织,发展困境,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动荡时代的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彼得·德鲁克.管理前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零增长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永川区红炉镇万胜村江家坝村民小组蔬菜大户雷军建承包地, 经度105.69225, 纬度29.34592, 海拔330m。

1.2 试验材料

1.2.1 供试土壤

丘陵中下部, 土类:紫色土, 土属:紫泥土, 土种:灰棕黄紫泥土, 成土母质:中性土质坡积物, 质地中壤, 耕层土壤呈粒状结构, 保水保肥抗旱力强, 宜种作物适应性广。土壤偏酸性, 有机质中等, 有效磷较高, 碱解氮、有效钾中等偏上。总体土壤养分中等偏上, 该土壤种植蔬菜多年, 化肥用量较高。

1.2.2 供试作物

甘蓝, 品种为丰园913。

1.2.3 供试肥料及价格

大颗粒尿素 (“丰喜”, 山西丰喜) , 含量:46.4%, 2 000元/t。磷酸二铵 (“云峰”, 云天化) , 含量:57% (15-42) , 3 000元/t。复合肥 (“凤凰传奇”, 天建化工) , 含量:36% (6-0-30) , 3 200元/t。有机肥 (“万福施”, 重庆众力) , 含量:有机质≥45%, 氮磷钾≥10%, 氨基酸≥5%, 喷浆造粒, 2 028元/t。金正大BB肥45% (15-15-15) , 3 000元/t。

1.3 试验设计

该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1:习惯施肥 (CK) , 667 m2施金正大BB肥 (15-15-15) 80kg, 面积0.67 hm2。处理2:有机测土配方肥, 667 m2施有机肥100 kg、大颗粒尿素 (46.4%) 7.5 kg、磷酸二铵14.3 kg、复合肥 (6-0-30) 16.7 kg, 面积1 hm2。3次重复。

1.4 试验方法

该试验于6月27日播种, 8月1日移栽, 移栽规格是1.4米开箱, 一厢栽2行, 退窝50 cm, 即667 m2栽1500窝, 移栽前结合平整地一次性施底肥, 9月15日、10月15日中耕除草2次, 8月12日、9月15日、10月15日防治跳甲、蚜虫、菜青虫、软腐病、菌核病、黑腐病等病虫害3次, 10月23日-11月7日收。

1.5 样品采集及观察记载

1.5.1 土壤样品

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1], 播种前、采收后分别取0~20 cm混合土样, 化验检测后取平均值分析。

1.5.2 观察记载

试验期间, 记载播种期、出苗期、莲坐期、结球期、收获期等生育期。

1.6 试验测定内容和测定方法

到作物成熟收获时, 记录甘蓝的单球质量、产量、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待作物收完后, 对每个处理的土壤进行随机多点取样, 将其混合, 采用常规分析方法[2]测定土壤样品p 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

1.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对比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测土配方肥对甘蓝生育期的影响

通过试验, 无论是习惯施肥、有机测土配方肥处理, 苗期、莲座期生育进程一致, 详见表1。;而结球期有机测土配方肥处理比习惯施肥处理延长10 d, 说明有机测土配方肥有利于甘蓝结球生长, 促使甘蓝球紧实, 增加单球重量;收获期有机测土配方肥处理比习惯施肥处理晚10 d, 刚错过买甘蓝的高峰期, 价格比平常多买0.2元/kg (习惯施肥处理甘蓝3.0元/kg, 有机测土配方肥处理3.2元/kg) , 效益达到最大利润化。

2.2 有机测土配方肥对甘蓝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

通过测实产, 甘蓝施有机测土配方肥处理平均667 m2产2 700 kg, 比习惯施肥处理 (2 625 kg/667 m2) 667 m2增产75kg, 667 m2增产2.9%, 667 m2增收765元;通过t测验分析, |t|=3.08>t0.05=2.776。说明甘蓝施有机测土配方肥, 增产效果显著, 增收明显。详见表2。

2.3 有机测土配方肥对甘蓝的投入与产出的影响

甘蓝施有机配方肥处理肥料投入314.36元/667 m2, 比习惯施肥处理新增投入74.36元/667 m2, 增收入765元/667 m2, 纯增收入690.64元/667 m2, 投入/产出=1∶6.24, 习惯施肥投入/产出=1∶6.24, 效益非常显著。

3 结论

3.1 能使生育期延长

有机测土配方肥对甘蓝的苗期、莲座期没多大影响, 但结球期基本上延长10 d左右, 相应采收期推迟, 有利于增加甘蓝单球质量。

3.2 能增产增效提质

施有机测土配方肥甘蓝平均667 m2产2700kg, 投入/产出=1∶6.24, 比习惯施肥667 m2增产75 kg, 667 m2增收入765元, 效益非常可观。同时, 在结球期易结球, 且结球紧实、大, 颜色翠绿, 口感嫩、翠、甜, 品质非常好。

3.3 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甘蓝施有机测土配方肥, 能降低土壤容重, 增加p H值, 增加有机质和有效磷, 与常规施肥比较, 容重平均降低0.03 g/cm3, p H值增加0.1, 有机质平均增加0.6 g/kg。使土壤由酸性向中性变化、结构疏松、增加土壤通透性, 改善土壤结构, 达到培肥地力目的。

摘要:为了探索实现化肥零增长的有效途径, 在重庆一涛蔬菜种植场 (重庆市永川区红炉镇万胜村江家坝村民小组) 探讨有机肥推广的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 甘蓝施有机测土配方肥能增产75 kg/667 m2, 增收765元/667 m2, 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p H值增加0.1;降低土壤容重, 容重平均降低0.03 g/cm3;增加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平均增加0.6 g/kg;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通透性, 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667 m2减施化肥41.5kg, 减少化肥用量51.9%。由此可见, 有机测土配方肥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是实现化肥零增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有机肥,肥效试验,甘蓝

参考文献

[1]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 (2011年修订版) [S].农农发[2011[3号, 2011.

零增长 篇9

由农业部批准,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主办的第十七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 于2015年10月15日在江苏盐城拉开帷幕。广西喷施宝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品牌影响力较高的有机水溶肥企业, 至今已经连续五届冠名全国肥料双交会。公司总经理在本届双交会会开幕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强调, 做有良心、对得起老百姓的产品是喷施宝公司一直坚守的产品质量底线, 绿色、健康、环保是喷施宝公司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全过程的重要理念。表示要通过大力推进喷施宝立体施肥模式, 以实际行动支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喷施宝公司本着以全新的理念, 最优的产品亮相本届全国肥料双交会的宗旨, 专门设置了以“推进喷施宝立体施肥模式, 支持化肥零增长”为主题的展位, 吸引众多客商前来参观咨询、洽谈合作事宜。全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主任陈生斗、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等领导在王祥林董事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喷施宝展位, 并进行了亲切交谈, 充分肯定了对公司长期以来坚持研发喷施宝系列产品, 为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和粮食连年增产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希望喷施宝公司继续开拓创新, 为推进肥料使用方式转变,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出新贡献。

喷施宝公司在本届全国肥料双交会最大的亮点, 是在展会期间举办了别开生面的“肥料双交会水果品尝会”。在水果品尝会上, 公司展示各种各样使用喷施宝产品的绿色、无公害的优质水果, 让参会客商争相尽兴品尝, 从中感受喷施宝产品的效果。举办水果品尝会得到与会领导和嘉宾的认可和好评。一致认为这是直观推介肥料效果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形式, 是全国肥料双交会布展的亮点, 不仅营造良好的现场气氛和增加人气, 而且更加直接宣传喷施宝产品健康环保安全的理念。喷施宝公司将以本届全国肥料双交会为契机, 坚持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加大有机水溶肥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力度, 通过推进立体施肥模式, 加快肥料使用方式转变, 确保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为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零增长 篇10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坚表示,农药零增长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药使用者、植保部门、农药企业、专业防治组织等方方面面,需要对产品结构、施药设备、营销服务、组织模式等进行优化,各方共同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促进农药行业向减量、高效的方向发展。

“从技术路径上来讲,要重点在控、替、精、统4个字上下功夫。关键是‘替,即用高效低剂量农药替代低效高剂量农药,绿色防控产品替代化学防治药剂,高效现代施药机械、专业化统防统治替代一家一户农民分别防治。”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巡视员陈友权表示。

对于如何具体落实的问题,陈友权指出,一是要引导农药结构调整。加速高效低剂量农药的创制研发,确保除草剂、杀菌剂增加的数量总体上少于杀虫剂降低的数量,在总量上确保实现使用量零增长。二是要推广现代施药机械。试验筛选适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新型植保机械,熟化使用技术、制定技术标准,减少农药跑冒滴漏损失,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三是要发展防治专业服务。扶持发展病虫害专业化组织,尤其鼓励农药企业、经销商、药械企业发展病虫防治服务组织,延伸服务领域,由单一卖产品、卖技术、卖服务向卖“三合一”组合转变,使优良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方式接地气,落地扎根。四是要创新绿色防控推广机制,建立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制定病虫害全程解决方案技术模式,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剂量。

上一篇:新建、改扩建设计下一篇:高强自密实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