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强调”原则

2024-05-23

四个“强调”原则(精选四篇)

四个“强调”原则 篇1

我们认为, 对消费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公正、社会生产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

一、消费评价的公正原则

社会公正往往首先直接表现在资源和消费品分配的公正上, 分配公正就是贡献与满足之间的相称, 就是要求按劳分配, 把劳动作为分配消费品和利益的决定因素。但是,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应当是一种差别平等, 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均等分配即平均分配。在现代社会, 由于“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 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而产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上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 消费公正原则也表现在代际之间。代际公正要求我们不能仅仅立足于本代, 更应立足于子孙后代享有和我们一样的权利和机遇, 必须打破本代中心主义的利己主义的公正观, 确立代际伦理基础上的利他主义的公正观。这是一种必要的历史责任。

实际上, 资源和消费品分配上的公正也就是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相称, 每个行为主体承认自己的合法权利, 这是一种“权利意识”;每个行为主体承认他人、集体、社会的权利, 这是一种“义务意识”。在现实社会的消费活动中, 不能只讲自己的权利, 不讲别人的权利;只讲对自己的尊重、满足, 不讲对别人的尊重、满足;只讲自己的生存、发展, 不讲别人的生存、发展。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消费品和社会的可持续消费原则, 实际上都要求杜绝那种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 或者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的不合理消费现象。

二、消费评价的社会生产力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同样也是消费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

首先, 生产力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保障。人的消费需求的满足、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和生产力分不开的。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人们才会不断发展生产力, 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在此意义上, 生产力对消费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消费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消费生产出生产, 新的消费需求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消费可以生产出生产力发展的主体性因素——劳动者。所以, 反过来, 判断一种消费也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与消费之间的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 使生产力成为衡量消费是否合理的客观性标准。

其次, 生产力是决定、引导消费观念变化的基础。消费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人消费的需要以及满足消费需要的方式和程度是由生产决定的, 因而是历史的、相对的。所以, 生产力状况最终决定着消费需求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促进生产。凡是促进、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消费行为就是合理的消费行为, 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就是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应当予以变革。

三、消费评价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 合理的消费必须有利于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人能够“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正反映了“人类本性”, 反映“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反映“人的复归”。不仅反映消费层次、消费质量的提高, 也反映社会文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消费既包括社会生产对资源的消费方式的转变也包括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 要在价值观、人生观上进行彻底的革命, 使人们从过去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心理方面的满足, 使人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可持续消费应当保持良好的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保持人类消费与环境供给和恢复能力的协调, 同时保持代际均等, 应当考虑后代人至少享有相同的消费机会, 可持续消费至少应具有公平性、可持续性、适度性、生态性、理性、主体性等特点。

要实现可持续消费, 就必须使经济运行模式本身生态化, 建立与可持续消费相对应的高科技信息技术消费、生态消费和知识化消费等形式。只有如此, 才能运用经济机制, 迫使生产和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起来。

四、消费评价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评价社会生活中一切现象的终极的价值尺度, 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和核心。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 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改善, “对于马克思来说, 他所关心的是人的发展, 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在马克思看来, 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消费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认, 也是人的本质的不断升华、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消费需要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前提下, 人的需要的丰富性, 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所以, 人的发展是评价一种消费观是否合理的终极的价值尺度。从终极意义的价值观上说, 一种消费观念合理与否的标志是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是人的潜能的发挥, 是人的才能和力量的提高。

人的消费需要的满足应该纳入到人的发展中加以考察。人的需要及其满足, 一方面是一种消费, 使人得到肉体上或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感到愉快和幸福;但从另一方面说, 它也是一种生产, 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生产和再生产,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生产和再生产, 因而构成人的自我发展的一个主观方面。马克思在谈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时指出:“……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 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我们就是要从“庞大的商品堆集”中, 找出它“同人的本质联系”, 使物为人服务, 不断满足人的需要, 不断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 从而促进人的发展。

消费评价的公正原则、生产力原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最终都可以纳入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则之中。

公正原则是人的发展原则的基础, 生产力原则的真实含义是人的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消费合理与否的标准, 其实质就是以人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状态的改善, 人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 人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展示与体现为根本的标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人的生产劳动既改造外部自然, 创造物质财富, 发展社会生产力, 又改造人的身内自然, 形成人的本质, 发展人的知识和才能。生产力以及物质财富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外投,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和外化, 而人及其本质力量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聚, 是外在的物质力量的人化和内化。所以, 立足于人类实践基础上的历史进步既是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过程, 又是人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

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必然强调可持续消费, 可持续消费的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发展, 还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发展是指人而不是物, 我们应该把经济发展看作是消费的物质前提, 而把人的发展看作是消费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消费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生理行为或自然行为。合理的消费决不会来自庸庸碌碌者的人生选择;同样, 今朝有酒今朝醉, 也绝不是有崇高志向、信念之人的所作所为。只有解决了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根本问题, 才会有科学合理的消费观。所说的科学的人生观, 是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目标视为最高理想, 并把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生的重要追求。只有在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 才会产生合理的消费行为和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第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137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321页

[4]《列宁全集》第16卷, 第209页

[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第276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年, 第12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年, 第132页

[8]同上, 第127页

四个“强调”原则 篇2

《 江泽民文选》发行以来,该县纪委为全面系统学习文选内容,准确严密把握精神实质,使全体同志在思想上、理论上产生一个极大的飞跃,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计划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等有关部门聘请学习辅导员,利用周五理论学习日,轮流给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系统辅导。在~年9月6日动员会上,县纪委书记xxx做了重要讲话,强调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学习《江泽民文选》与提高政治素质相结合,全体办案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办案本领和治病救人的心态;二是学习《江泽民文选》与办理的每一起案件相结合,处处出于公心,尽最大的努力预防犯罪,对案件认真分析,找准薄弱环节,选准突破口,避开主角,选择配角,先外后内,先易后难,充分认识到离成功最近的距离是曲线而不是直线的道理,利用主要矛盾,各个击破,斗智斗勇,争取最大的胜利;三是学习《江泽民文选》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通过自学,可快速提高自身政治素质,集中学习则可查漏补缺,完善自身素质;四是学习《江泽民文选》与郸城经济发展的大局相结合,为xx经济的腾飞保驾护航。站起来像一把伞,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片蓝天、一块净土;蹲下来像一头牛,为企业的振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散文阅读教学需遵循四个原则 篇3

但是, 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把有关散文阅读的知识、方法与技巧等介绍给学生, 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只有正确地选择和合理地运用散文文本及其内容, 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归纳和运用有关散文阅读的知识、方法与技巧等,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因此, 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 教师需要选择适宜的文本, 并确定其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 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 教师要遵循以下四个有效的原则:

一、切合性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选择文本, 并根据学情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首先是文本的切合性。教师要重视选择内容相对完整、价值取向明显的优秀散文。整篇散文或节选的散文, 都要有鲜明而积极的价值: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 都要切合学生的阅读需要。优秀的散文往往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亲身体验和满腔感情, 一定能感染学生。再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看, 优秀散文内在的情感美与睿智美一定会净化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其次是教学的切合性。教师不仅要重视选好文本, 还要紧扣文本, 确定其课堂教学内容, 以适当的教学方法, 行之有效地让学生阅读散文, 深入作者创造的美好境界。在教学中,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与作者在人生经历、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 要考虑到学生的固有知识面、生活经验和对文本的兴趣程度。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背景及其精神世界, 教师就必须正确地引导学生细致地体验作者特有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 从而让学生真正地走近作者。

因此, 教师重视文本及其教学内容, 让选文内容具有可读性, 让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 就能让学生体验到散文的思想美、艺术美和语言美等。对于有些“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散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生动感人的内容, 而不必使学生陷入“混沌”状态的讨论中。

二、欣赏性原则

散文是一种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语言生动的文学作品。在散文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从欣赏的角度挖掘文本的美点, 让学生充分享受散文的魅力, 陶冶情操。

优美的散文总是饱含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让学生用心灵去品读文本, 倾听作者的心声, 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优美的散文常常描绘美丽的景物, 构成优美的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去欣赏, 想象自己身临其境, 从而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优美的散文往往有着动人的语言,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语言的魅力, 品味表达技巧与风格, 以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 教师不必过多地介绍散文的有关知识, 也不必事先说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要尊重学生“原生态”的体验, 恰当地指导学生欣赏文本。适时地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欣赏来感知文本, 合作交流来理解文本, 不断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从而提高其审美水平。这样, 一定能够形成阅读与欣赏并存的高效课堂!

三、启迪性原则

散文能让人欣赏美景, 也会令人思考人生。优秀的散文总是凝聚着作者对自然、生命与宇宙的感悟, 教师要让学生透视文本的语言, 去探寻作者思想的灵魂, 并由此激发对生命的思考。

散文中有关对学生的学习、欣赏和思考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教师在课前都要考虑, 是否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进行散文教学时, 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而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学生体验了作者的情感之后, 还要有理性的思考, 才算是真正走进散文阅读的审美层次。教师要把能启迪学生思想的文本内容,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后, 可以带领学生, 再拓展文本, 把学生领进更辽阔的思想领域。

当然, 对学生能够自己赏析的散文内容, 教师不必引导;在学生阅读散文遇到问题时, 教师要细心启发, 以自己对文本的领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因为散文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关注、思索与情思, 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 去认真地感受与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 进而丰富自己的思想。

谈及文本的启示, 教师要以慧眼察觉所教散文的思想价值;要让学生振奋精神, 拓宽视野, 并紧扣文本, 畅谈对生活的理解, 从而展现散文的思想意义;也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的思想依赖语言的传递, 从而在品味散文语言表达的技巧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四、渐进性原则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是逐步提高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要循序渐进。就整个中学阅读教学而言, 面对散文内容的选择, 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与阅读水平, 要考虑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认知发展规律, 要考虑教材的整体编排。

散文这种文学体裁, 从赏析与写作的角度看, 都有着丰富的知识, 学生需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看, 散文有难易之分, 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生活体验来感受、理解。学生要真正地理解散文的主旨, 有时需要透彻了解文中的有关事物或人物的相关知识, 有时需要全面认识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心灵世界, 有时需要弄懂散文中运用的某种艺术手法的作用等等。这些, 都需要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思考、体验、理解、积累和运用。

创建新颖师生关系的四个原则 篇4

这种新颖的师生关系的要点是: (1) “互为朋友”的关系。教师是学生“亲密的体贴的朋友”, 师即友, 友即师。师生在精神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应该共同进步。 (2) “情同手足”的关系。视学生如弟弟、妹妹, 跟他们一起生活, 尽力指点他们、帮助他们、观察他们、体贴他们, 让学生感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3) “教学相长”的关系。唐代韩愈也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有做学生的学生, 才能做学生的先生。我们经常对学生讲:“每个同学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学生就是活生生的教材, 只要随时留心随时想, 他们便会随时在那里教我们怎样懂得他们, 怎样教他们。

创建这样的全新的关系很不易, 为达到如此和谐的气氛, 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认识学生是根本

一个学生一个样, 几十个人组成的班级就会千姿百态。有的老师整日训导学生, 却没有看清学生的“真面目”。摸不清他所教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发展的趋势。把学生看作无生命的“空瓶子”。只管装, 不管别的, 见到错误就大批特批, 不问原因, 犯什么错, 都是一样的话, 学生也懒得辩解, 更谈不上改正, 也有的看不到学生的思想文化, 用固有模式去衡量与判断学生。其实, 学生犹如植物的“种子”, 他自身具有发芽、滋长、生长、发育的功能, 老师只要利用他们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技能, 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 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所以, 这就给班主任提出一个艰巨的任务:把好每位同学的“脉”, 对症下药。在我们的班主任手册上, 经常有这样的记载:某某同学进步幅度很大, 某某同学正在退步, 某某同学最近思想有波动, 某某同学习惯不好……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不断发挥他们的优势, 弥补他们的不足。精雕细刻, 使他们趋于完善。

班级曾有一名这样的女同学, 叫刘x。高三有一段时间, 心不在焉, 无所事事, 后经调查:物理, 她不感兴趣, 数学, 她弄不明白, 几乎要丧失学习的信心。底子本来就很薄的她, 下滑得特别的厉害, 考试成绩倒数, 还有大半年就高考了, 我很替她担心, 但我发现, 这位女生文笔很不错。在班会也曾拉过手风琴, 也曾主持过《读书与我》的主题班会, 应该让她试试走艺术之路, 于是就建议她, 帮助她, 指导她。结果连她自己也没想到最后真是凭借艺术科的优秀成绩考入黑龙江大学电视编导专业。连她自己都说, 老师比我自己都了解我。直到现在, 她还在经常与我沟通, 有些事, 让我帮她出主意, 想办法。所以, 善于做学生工作的班主任, 首先应认识学生, 应彻头彻尾地认识他们, 能在变化中认识同学, 这才抓住了根本。否则, 培养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建立新颖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相信学生是基础

教育必须以信任为基础, 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但必须遵循一条, 就是老师要相信学生。学生往往从老师的信任与期待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 从而激励自己, 不断进取, 积极向上。对老师来说, 你如果赢得学生的信任, 学生就会以你为友, 以你为师, 听你指导, 受你帮助。如果不相信学生, 认为学生不想学好, 是“天生的小混混”, 专事破坏“硬要跟你捣蛋”, 那老师就不是站在学生一边, 而是跟学生对立;不是开诚相与, 而是一心制服对方, 学生稍有越规, 便动辄打骂。这时候的教道与教诲, 就蒙上了“压迫者”的色彩, 教育能在老师跟学生对立的情况下进行吗?充分信任学生, 是当班主任起码的条件。

在管理班级的具体做法中, 主要抓住两方面: (1) 克服“不许主义”。有很多老师都喜欢在班里立规矩, 不许学生在课堂上打断老师的讲课, 不许学生在自习课上看课外书, 不许学生课间嘻嘻哈哈, 蹦蹦跳跳等。这也不许, 那也不许, 仿佛学生的思想活动, 没有一种可要, 我们从没有这样的限制过, 不仅上课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 而且自习课可以看课外书, 并且鼓励他们写读书笔记。体活课从没占过一节, 同学们从中得到了一定的放松, 精神也会随之振奋, 我相信他们能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他们会行使主人的权利。如果对学生的辨别力、自控力抱不信任的态度, “不许主义”的结果, 可以把班级弄的很安静, 很严肃, 可是这种安静之中会流荡着冷气, 这种严肃之中可透露出萧瑟, 没有热气与活力。所以只要对学生身心健康有发展, 对他们成长有力的事, 我们尽可以让学生大胆去做。 (2) 克服“放任主义”。有些老师与前者正相反, 采取“放任主义”, 对学生的什么现象都采取回避态度, 事情不逼到面前, 就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学生毕竟没有成人, 他的思想也不成熟, 解决事情也不可能尽如人意, 这就需要班主任适时的指点、把关。班级各种大型活动不必事必躬亲, 也不能不闻不问。应了解基本情况, 把握大体。班级日常管理也只是定时定期进行即可, 学生既感到轻松, 又不觉得放任自由。

三、尊重学生是条件

所谓尊重学生, 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善意的肯定态度, 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老师不经意地打一下, 骂一句, 学生都会久久的受伤害, 甚至一辈子也不会磨灭。我从未骂过学生, 更没打过他们, 而是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在学生犯错误后, 悉心教导、指正, 而后让学生自我反省, 写一份保证书, 主要是以后该怎么办, 如果再犯, 自己该采取什么措施等, 以他自己的“矛”攻他自己的“盾”, 如果真的“旧病复发”, 学生就会自动自觉的接受自己的“训导”。让他心服口服。总之, 让学生清楚,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他本身, 完美他自己。

对学生一视同仁, 是尊重学生的一条基本原则。尽管学生的先天素质不同, 后天教育也不尽相同, 但是育人如育树, 乔木参天, 绿荫匝地, 大者可以为栋梁, 小者亦可为榱桷, 要坚持“有教无类”的思想。一个班级的学生不论是聪明的、愚笨的, 还是活泼的、沉闷的, 我们都是把他们当作朋友。曾有这样一个同学, 全校最低的入学分, 委培生李x, 高一时上课随意说话, 作业从不完成, 经常在班级门口招惹是非, 很多老师告诉我“把他弄到角落去”、“给他点颜色看看”。我们都没有这样做。相反, 我们把班级较好的第二座给他坐, 同桌安排一个学习好的女生, 开始他很不理解。不久, 在一次总结周记中, 我让他在全班宣读了自己写的《成长的滋味》, 肯定了他的小小的进步, 表扬他已经开始学会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了, 没想到他居然脸红了。从此, 李x收敛了许多, 学习投入了, 还渐渐管起了班级的“闲事”。毕业时, 他以总分489分的好成绩考入了东北林业大学。捧着通知书的时候, 他激动的说不出话。他在大学来信中写到:“从小到大, 您是尊重我的第一位老师, 有时常常想, 如果不认认真真对待我自己, 我在您面前都抬不起头”。正是尊重每一位同学, 才得到了每位同学的尊重, 一个班主任严于律己, 又能尊重学生, 相信与爱护学生, 使们进步, 班级同学怎能不紧密团结在班主任周围合力向上呢?

四、热爱学生是关键

爱护学生与诲人不倦是结合在一起的, 老师热爱学生不是无目的的, 爱之是为了诲之, 学生犹如嫩芽, 逢雨就会欣欣向荣, “亲其师, 信其道”。热爱是一种情感力量, 热爱学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条件。

在我们班就曾经有这样一件在全校都轰动的事。高一时, 一个偏远郊区的学生董x, 在面临父母离异, 父亲又患间歇性精神病, 丧失劳动能力时, 几欲退学, 是我们竭力的挽留了他。三年来, 我们默默地为他拿出生活费合计二千余元, 有力的支撑着他走完了人生这一段不平之路。在他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非常不幸的孩子, 从小便没有家庭的温暖, 失去本应该伟大的母爱, 家里的贫困使我负债累累, 它已经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然而这时, 又是您, 老师,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 使我早已对生活绝望的心灵重新燃起生活的火花, 您的话语像一股清澈的小溪, 流进我的心田, 浇灌了我那颗就要枯萎了的生活之树。您在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是这么大, 难道从我的经历中还不能体现您爱学生如同自己孩子一样伟大的, 那种我们班所共有的慈母般的爱吗?”被爱的力量鼓舞的董x, 毕业时以539分的优异成绩, 考入了哈师大xx系。用他的话说我也要以无私的爱去教育像我这样需要关爱的学生。

热爱学生是没有界限, 没有等级的。在我的眼里没有“掌上明珠”的高材生, 也没有“下饭菜”似的劣等生。那些差生更需要老师发自内心的爱, 他们在品德上、学习上的“差”, 在他们的成长中或许是暂时的, 他们的心灵已经有这样或那样的创伤, 就像意外受到伤残的花朵那样, 更需要老师的格外扶持, 格外关心, 倍加爱护。

创建新颖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时代在改变, 教育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 但只要把握住认识、信任学生与尊重、爱护学生相统一的四个原则, 就能创设出适合自己的、融洽的、向上的师生关系, 就能在这种关系的支配下营建出一个“人人都发展, 个个都进步”的优秀的班级团体。

摘要:笔者结合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 阐述了新颖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互为朋友”的关系、“情同手足”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关系。结合实例, 讲述了创建新颖师生关系的四个原则。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四个“强调”原则】相关文章:

强调结构06-15

课间纪律强调04-17

考核述职强调05-18

强调倒装句范文05-20

党风廉政强调纪律06-26

计生工作强调讲话07-06

渐变轮廓强调文字颜色12-17

市委召开会议强调提06-10

中学英语强调句型论文04-18

强调八项规定范文05-30

上一篇:诊断进展下一篇:求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