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原因

2024-05-16

融资原因(精选十篇)

融资原因 篇1

近年来, 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但整个社会融资结构仍然表现为失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不平衡, 间接融资呈主导;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不平衡, 股权融资比重偏大, 社会融资结构矛盾突出。而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比重均已超过50% (美国的直接融资比例甚至在80%以上) , 且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比例远远大于股票融资, 如2005年美国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约是股票发行规模的6.5倍, 而同期中国企业债券筹资额仅相当于股票筹资额的44%。经过最近几年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社会融资构成比例有所改善, 直接融资占比有所提升。但这一比例仍大大低于发达资本市场国家, 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的绝对规模和相对比例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融资结构的失衡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不利于公司成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失去资本市场的支撑, 货币政策效率也会有所降低。我国当前社会融资构成中, 银行贷款比例偏高, 银行体系承担了大量债务风险。传统的公司融资过分依赖银行, 公司发展大大受制于银行等外部因素。社会融资缺乏多样性和合理性, 加剧金融脆弱性。一旦银行体系受到危机冲击而崩溃, 社会经济将承受沉重打击。

发展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有利于解决资本市场结构不平衡矛盾、弱化因社会融资过分倚重某一单一融资形式而可能聚集的潜在金融风险。我国近几年的社会融资结构趋势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然则总体而言, 目前社会融资结构的改善仅仅是近期刚刚展现的良好开端, 在此之前, 我国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社会融资结构失衡。建国60余年, 改革开放30多年, 为什么我国的社会融资发展时至今日方才进入正常轨道, 社会融资结构的这种状况需从其历史根源探寻。

二、近代金融的发展

(一) 一支独大的银行业

我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小农经济, 社会经济发展迟缓。落后的封建统治和频繁发生的战争、动乱破坏了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直到清中期, 尤其是康乾盛世之后, 天下方始安定。这一时期, 虽然国势渐微, 但商品经济活跃、开放程度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内部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对金融需求的扩张。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大发展以及近现代金融业的开端也大抵始于此时。这一时期的内部贸易昌盛, 各地货物流转频繁, 对资金周转要求骤增, 传统的金融机构如票号、账局、钱庄等得到了很大发展。

严格的讲, 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存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但限于经济基础发展不充分, 它们长期存在但却发展缓慢。这些金融机构以银钱业为主, 主要经营汇兑、存款、放款等业务, 而这些业务也是近代乃至现代银行的基本业务。诸如票号、账局之类金融机构虽无银行之名, 但主要经营的就是基本的银行业务, 已具有银行的雏形, 可称之为“传统银行”。早期的金融业中这一类“传统银行”占有绝对优势。银行, 或者严格的说是经营传统银行业务的“传统银行”主导着这一时期的金融业发展。这一类“传统银行”在后来的金融发展中或衰败或转型, 但其传统的银行业务却得以传承, 并由于其最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成为了后来长期居主导地位的融资形式。

这一时期, 在传统银行业发展的同时, 现代概念的银行也得以引入, 如1845年英资设立的丽如银行, 1851年英资设立的汇隆银行等。这些银行主要服务于商品贸易, 主营汇兑业务, 也司放款等业务。总体来看, 这些新式银行只是以新理念进行组织和管理, 经营的也主要是传统银行业务。

银行业历经后来的动荡和变迁, 存在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银行消亡, 新式银行取而代之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演化。然而, 银行业最经典的传统银行业务依然得以存续并在不断地发展中得以壮大。银行业在近代社会融资体系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统御着这一时期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 (甚至直至今天) 的金融业, 支配着社会融资的具体形式, 即以银行间接融资为社会融资的主要形式。

(二) 股票的发展

中国最早出现的股票融资始于外商在华企业。早在鸦片战争之前, 外商股票的发行及其交易活动就已经在中国出现。1835年英商在澳门设立的于仁洋面保险行 (即保安保险公司) 和1836年改组设立的谏当保险公司都向中外商人发行了股票, 此当为中国股票融资之先河。而鸦片战争之后, 外商股票的发行和交易更趋频繁, 中国早期有组织的股票市场也是在外商的推动而产生的。华商股票的发行和交易则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此时, 最早的一批华商企业经营初见成效, 引起了募集资金和设立股份公司的热潮。华商企业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经营劣势, 直到20世纪20年代, 华商股票市场才发展到了有组织的“公会”时代。

这一时期, 股票融资规模 (主要是外商股票) 已经有一定规模。根据相关研究, 1852年时, 在上海的41家外国洋行中, 英文名称中冠有“公司”字样的就有30家之多, 占上海洋行总数的70%以上。这些以“公司”命名的洋行大多发行股票, 加之其他行业发行的股票, 那么这一时期股票筹资金额已经相当可观了。

中国早期的股票市场 (不见得能够形成市场的规模, 但姑且以市场称之) 发展稍晚, 规模也不能称小。但在整个社会的融资结构中, 尤其相对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银行融资方式, 股票融资的比重还是很小的。一者股票的发展仅限于中国早期较为发达的开放城市, 在这里才能孕育出公司制的企业, 进而催生出大到足够发行股票来进行社会融资的大公司。然而在19世纪的中国, 这样的城市为数不多, 能够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公司数量也不多。二者, 即使有一些公司能够用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社会融资, 这些公司的规模也是有限的。为数不多的公司制企业发行的数量不算多的股票, 在局部范围内可以看作股票融资的活跃。中国更为广阔的地区是缺乏股票融资的条件的。因此, 就整个近代中国经济体而言, 就全面的经济活动而言, 虽然有了公司的存在, 有了股票融资的兴起, 但覆盖面更广、绝对数量更大、扎根更深的依然是传统的银行融资。

(三) 羸弱的债券市场

相对于股票市场, 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则更显得单薄而缓慢。近代中国的债券市场长期以政府公债为主体, 公司债券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 并且比例极小。政府公债中, 外债大约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 (1853年的上海洋商借款) , 而内债略晚于外债, 大约在19世纪90年代出现 (1894年的“息借商款”) 。战争筹款以及列强入侵后强加的各种战争赔偿是内外债产生的主要原因。公债发现的基础是政府信用, 而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动乱之中, 难有政府信誉而言。公债发行也常以破坏性和腐朽性的摊派形式进行, 公债市场难以形成, 也就更谈不上发展。

中国最早的公司债也是以外商公司债券的形式出现:1887年, 重组后的英资丽如银行发行年息4.5%的公司债30万镑, 成为中国公司债之始。而中国近代民族公司债出现的时间更晚:1906年, 成立于1898年的萍乡矿务公司分四期发行了年息八厘、期限5年的公司债100万两规元 (每期25万两规元) 。其后不少官办、官督商办、商办的民族企业进行了债券融资。

如同华商附股外商企业常见而支持华商股份公司少见一般, 华人对民族资本发行的债券热情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族企业的羸弱和发展滞后。企业的发展落后必然也就影响的企业融资需求相对滞后, 华商公司债券的发行量就相对较少。同时, 又由于实力较弱、经营又较外商企业处于劣势, 即使有所发行, 也很难受市场认可。为了取得认可、筹得资金, 华商公司又不得不提高筹资成本, 这又造成经营劣势或债券融资需求的降低, 这就进入的华商公司债券发展的恶性循环, 最终造成严重落后。华商公司债券作为近代中国公司债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其出生之初就被决定了羸弱而坎坷的命运, 注定难以在近代中国资本市场有所作为。

从债券的受接受程度来看, 不仅公司债被接受的程度低, 连国债被接受的程度低也很低。这在各国债券史上也是少见的。债券作为信用证券, 信用是其能否被广泛接收的基础。近代中国国势衰败, 政府腐朽无能, 列强横行, 华商公司发展处处受限, 在这样的动乱背景下, 信用就成为不切实际的奢侈物。同时, 中国的社会融资似乎还有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那就是对外来事物的谨慎, 尤其是颠覆固有传统的事物。因此, 同样作为负债融资, 银行借贷在近代中国却远比债券有市场。

债券融资的出现补充了我国社会融资的渠道, 但其在整个融资活动中的作用却乏善可陈。无论如何, 在近代中国, 债券作为社会融资的一种方式, 始终未能成为主要的社会融资形式, 而只是一个辅助或者补充的角色。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我国近代社会融资形式长期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 银行势强而资本市场式微, 通过银行进行融资的观念根深蒂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步太晚, 大大滞后于银行业的发展, 在同银行业的竞争中受银行业的压制而处于劣势。此外, 资本市场的形成要求社会给予足够的时间来形成直接融资的意识, 形成规范的资本市场发行和监管体制, 建立权威有效的信用评级等中介组织, 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以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而中国近代资本市场正当形成发展之时又恰逢乱世, 市场的发展长期难以得到保护和完善, 动荡的社会近乎处于无政府状态, 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和体制建设, 市场建设在长达100年中近乎停滞不前。新中国建国后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资本市场本身又被打上资本主义标签而加以严禁, 本来就落后的资本市场再次被打回原形, 而传统银行的强势却因此再次得以加强。直到改革开放, 资本市场才得以得到重新认识并开始全面建设。这时的资本市场几乎仅仅出于起步阶段, 必然相对银行也弱势, 社会融资结构也必然呈现当前这种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为辅的局面。这应当是我国当今社会融资结构深远的起源和发展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要化这三尺之冰, 也非一日之功, 需要长期逐步的结构改革才能奏效。

摘要:当前, 我国社会融资结构呈现不均衡态势: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不平衡, 间接融资呈主导;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不平衡, 股权融资比重偏大, 社会融资结构矛盾显著。本文采用追溯我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分析近代金融业中银行业以及股票证券等的发展脉络的方式, 试图探究导致这一矛盾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近代金融,社会融资结构,银行业

参考文献

[1]孙建华.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年10月

[2]潘晓霞.近十年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 2005年6月

[3]李飞等.中国金融通史:1840-1911年.第2卷.清鸦片战争时期至清末时期[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

[4]孙建华.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公司债券一级市场显著发展的动因探析[M].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年12月

[5]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M].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融资原因 篇2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我X经济发展、X场繁荣和实现就业的重要基础。然而,“融资难、融资贵”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为此,X政协主席会议根据X委安排开展了专题协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资过于单一。

中小企业的初始资本主要取决于发起人的资本力量和所规划的事业规模,从事大企业的配套协作生产或服务业等对规模要求不高的生产经营。企业业主实行家族式管理,资本来源过于单一,不愿吸收外来资本,一门心思想贷款,因而初始资本不会很大。一旦资金链断裂或脆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受到沉重打击。

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创新成长期,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体系及制度缺乏,存货管理与债务债权方面缺少内部控制、无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重视利润而忽视现金流量的管理等问题,更加加剧了企业融资的困难。

三是有效担保不足。

中小企业融资难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能提供有效的信贷保证,一些单位怕银行追究连带责任,都不愿意冒风险为别人提供担保,即使能找到一个为自己担保的往往也会因为经营不善、资产质量差等原因而不具备担保能力。其次,中小企业融资时难以提供相应的抵押品,提供的一些产品、设备变现能力低,银行都不愿接受。另外,抵押担保的程序也很复杂,企业如要办理一批财产的抵押,需要办理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正等复杂手续,涉及到许多的职能部门,并需要提供很多相关的资料。由于中小企业抵押担保的质量低和难以落实,致使金融机构都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二)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银行不愿承担风险。

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银行出于资产质量和风险收益的考虑,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上都十分谨慎,最易受到宏观调控、压缩贷款规模的影响而具有很大不确定性。银行是企业的本质,决定对企业贷款是锦上添花,产生的结果必然是金融企业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或者基础建设聚集,而对中小企业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收益高、效益好、现金流充足的优质中小企业成为各大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另一方面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不十分好的企业,由于银行尚不能识别,往往融资困难。

二是政策制约银行贷款能力。

政策对银行的规定不只是“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还规定贷款对象和额度,导致X几大银行陷入有存款无贷款,有贷款无存款的怪圈。如邮政银行、农商银行吸纳了XX%的存款,而政策规定这两大银行只能为服务三农提供单笔不超过X万,总量不超过存款额X%的小额贷款,而银行为了支付存款利息并让存款产生收益,只能将余款交上级银行投入其他地方。其他几大银行有贷款额度但因存款太少而无贷款能力,想贷款也只能承担风险从外地借资,如一家刚进入X的银行三个月存款X亿元,贷款达X亿元,银行为此承受具大风险。

三是银行对信贷责任人的责任加大。

目前,银行对从事信贷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很重,一笔贷款的损失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贷款责任人,因此,在风险因素不能确定前,银行人员是存在恐贷、拒贷心理。

(三)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不够重视。

X政府虽然对中小企业实行了“税融通”、“促保贷”和“企业上云”等帮扶措施,并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但对召开银行联系会议增强银行责任,召开银企对接会议加强银企沟通,制定激励机制调动银行积极性,财政国库存款实行论功行赏等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各级银信部门对政府融资态度不了解,对企业状况不清楚,使X的存款外流,外面的资金也不愿引进。

二是信用环境不优。

虽然,今年X法院公开了八批老赖,对创建良好信用环境起了积极作用,但部门联动不够,打击不力。特别是前几年个别企业贷款跑路,目前银行还心存余悸。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的宣传力度,宣传和推广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政策以及银行机构支持中小企业情况,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一方面搭建融资对接平台,促进银企良性合作。政府要积极引导银行机构深入中小企业聚集区,组织融资对接会,增加银企的相互了解,增进银企之间的感情,现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另一方面,搭建政策宣传平台,促进信息交流互通,建立包括物理网点、报刊媒体、新宣传媒体在内的多方位、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政策宣导以及政、银、企交流,促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的落实。

(二)转变经营理念

中小企业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财务和人事制度,积极授信,主动创造条件争取金融支持。同时,中小企业要改变家族管理模式,积极吸纳股东、引入风投资本壮大经济势力。银行机构要转变经营理念,积极主动作为,优化金融服务,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主动对接企业,敢为人先,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和金融支持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即中小企业产权不明晰,造成抵押手续无法办理,抵押物价值不足,导致抵押无法落实,企业达不到行业准入管理要求,基层行无法办理授信等问题;同时信贷产品上要简化信贷手续和审批流程,尽可能缩短企业融资等待时间,科学、合理地制定贷款限额、期限和利率价格水平,寻求企业和金融最佳效益结合点。

(三)推进体制改革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使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以适应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应该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有效、合理、透明地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要特别支持那些有X场、有效益、有前途的中小企业,建立多层次、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X场体系。银行可以扩展中间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例如票据承兑和贴现、代理融通、结算等业务。金融机构发展此类业务,既能促进企业资金方面的流通,缓解资金困难,又能促进社会资金的流通使其呈良性循环。

(四)强化激励措施

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除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外,更多的应该是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激励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信心和贷款力度,使银行成为支持X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一是要加强沟通,改善银行系统对X融资环境的认识,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信心。二是要出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激励银行机构引入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力度,支持X经济建设。三是要建立财政国库账户论功行赏的竞争机制,财政国库账户实行轮换,谁对X经济发展贡献大,财政国库账户落户谁家,以调动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积极性。

(五)加大打击力度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篇3

【摘要】 中小企业在其本身的发展中面对着一些致命的瓶颈效用,难以健康快速的发展,其中融资难的现象尤为严重。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选择适用于我国的创新金融工具,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同时提高自身身价,增强信用能力,规范财务制度。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金融创新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我国工商系统注册企业数量的99%;每年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大约占全国总产值的70%,实现的利税占全部利税的45%左右,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前进的资助推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的中小企业资金十分紧张。这种资金的“贫血症”不仅在国内非常普遍,在国外也尤其严重。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资金缺乏使优秀人才流失

在针对国内中小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多数中小企业表示希望得到更多的新型人才,由于企业资金有限却不得不减少人员编制,高官层也不断“减肥”、“以瘦为美”,致使许多优秀人才流失。

(二)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手段缺乏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9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投资新项目时主要的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由于资金来源受限中小企业难以承担比较大型的项目工程,即使是较小的项目也难免出现资金周转问题,这使得企业损失了许多优秀项目的投资机会,让企业的发展成为纸上谈兵。银行贷款是最受中小企业青睐的融资方式,由于中小企业抵押品少,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使得能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少之又少。我国中小企业缺少在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途径,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一般中小企业难以达到所需要求。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因素

1.企业自身的局限。在资产运营方面,由于规模小,产业水平较低,技术设备往往会超负荷使用,严重影响了产品及服务。在经营管理方面,很多中小企业带有明显的家族特色,用人任人唯亲,管理涣散。这些因素使财务报表真实性降低,随意性大,资产难以核实清楚。由于信用水平低,很少有人愿意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再加上企业本身底子薄,缺乏抵押品银行贷款就成了不可能完成任务。据中国农行调查,80%的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或者没有财务报表,中小民营企业利息回收率为43%。

2.银行制度局限。我国商业银行还未实现市场化与商业化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银行保证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这就难免出现放贷时嫌贫爱富的现象出现。中小企业贷款小、频、急的特点与银行放贷级级审查的程序难以匹配。国有商业银行近年的机构改革在客观上导致了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大量收缩。

3.中介机构的局限。在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与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介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然而抵押贷款涉及的中介收费有评估费、登记费、公证费、保险费、注销抵押费等多种形式,而且企业贷款金额小,中介费占贷款利息支出的比重很大,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同时担保中介费很高,一些担保公司要求企业将20%的保证金存入该公司账户,手续费按月收取担保金额的0.2%,严重挫伤了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积极性。

(二)宏观因素

1.政府政策。我国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服务管理机构,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造成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政府一直给与大型企业特殊的扶持,使得中小企业竞争环境不确定和竞争条件不平等,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国家政策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地位,其融资困难不足为奇。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由于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限制,我国中小企业基本无法进行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的高门槛使处于成长期的效益好但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进入证券市场。同时债券市场上,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中小企业也很难以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因此直接融资渠道基本没有。

3.风险投资市场不成熟。风险投资对缓解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资本缺口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二板市场”,风险投资将不可能通过新股发行收回投资,显然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国际上尚无美国模式的成功追随者,美国的成功与其独一无二的基本情况密切相关,在中国建立创业板不仅条件不成熟而且风险太大。而且风险投资的定位一般都是高科技企业,不能适用于众多普通中小企业。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

1.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做好筹资、投资等理财决策,确定合理的筹资渠道和方式,分析每种融资类型所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树立全面理财观念。做到财务管理规范透明,财务数据真实可靠,要形成将财务报表定期提交外部审计机构审计的意识,提高财务数据的可信度,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以自身的实力取信于银行,增强融资能力。企业必须积极建立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换机制,如企业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之间的信息互换,充分客观地公布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以便银行进行科学、准确的资信调查,提高其资信等级。

2.加强自身信用建设。企业恪守信用关系,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让银行充分了解自身的经营信息,在为银行降低信息成本的同时,为企业自身开辟获得贷款的融资渠道,提高诚信意识,加强对自身债务的管理,防止资金链的断裂,确保自身在金融机构没有不良贷款的记录,从而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为企业顺利融资创造积极的条件。

3.拓展融资渠道。企业自身融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源于企业内部的融资,包括所有者投入、企业留存收益和职工集资,对中小企业资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立足之本;外源融资是源于企业外部的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和民间借贷,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比较灵活等特点,是中小企业不可或缺的融资源泉。

增加融资渠道是中小企业增资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要不断拓展自身融资渠道,利用融资租赁、票现、买方信贷、出口创汇贷款、联合协作贷款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融资渠道的拓展既可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难题,又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中小企业要重视自身资本积累,减小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将企业赢利的相当部分用于增加资本金,逐步提高企业资本中自有资金的比例。

(二)构建良好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

1.环境构建

(1)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2002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标志,这一法律还存在指导性强、强制性不足的缺陷,我国今后要尽快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提高中小企业的地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首要工作就是明确在对中小企业扶持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当务之急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认清各自的扶持法相:中央政府应该注重对中小企业统一的政策扶持,而地方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多样化实施扶持政策。

(2)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第一,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应该在财政中增加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投入,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预算制度。第二,应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在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之间合理分担风险,担保机构应避免全额担保。第三,建立担保资金补偿机制。第四,健全再担保基金制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该依靠再担保体系来分散和规避企业风险,降低单笔担保损失的实际代偿率。

(3)建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联盟。这种协会或联盟应是互助型的,不仅可以为协会或联盟内的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信息,还可以为中小企业相互间交流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提供场所和条件。协会或联盟内的中小企业应加强互助合作,资金充裕的企业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先进的企业则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还可以相互间提供贷款担保。

2.渠道拓展

(1)建立地方性中小型金融机构。为了克服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的局限性,可以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集中处理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事宜,提高中小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和专业性。条件成熟时,还可组建地方性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专门落实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扶持。

(2)建立政府基金。目前政府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许多基金。这些基金的特点是利息低,甚至免利息,偿还的期限长,甚至不用偿还。但是要获得这些基金必须符合一定的政策条件。

(3)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中小企业板。资本市场体系的设立和金融改革的深入,需要依靠政府扶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减少中小企业的资本缺口,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建立中小企业板块则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首要环节和切入点,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可以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4)开发“新三板”市场。新三板已经开始吸引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注,三板试点的门槛不高,只要具备特定条件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就可以申请,再由券商负责推荐。截至2006年底,已有10家中关村企业在此挂牌。正在逐渐成形的新三板市场将是众多难以达到主板高门槛的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3.金融工具

鼓励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向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承兑、贴现、转账、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等新型金融服务。合理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引用先进的金融衍生工具,鼓励开发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型金融工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以下几种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传统问题,不应当拘泥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应紧跟时代变化,以新的观点去分析它,不仅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加大倾斜力度,也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寻找对策。借鉴国内外的良好经验,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拿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这一传统问题必将会得到良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世豪.中小企业融资之道.学林出版社,2005

融资原因 篇4

在20世纪60年代, 基于MM理论及其修正理论等一系列融资理论的基础上, 美国经济学者高登·唐纳森最早提出“优序融资”的概念, 唐纳森教授在对企业如何筹措资金进行调查时发现, 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一因素, 从而导致企业在选择融资顺序时, 首先考虑的是内部融资, 即留存收益和折旧;其次, 根据未来投资机会的预期现金流量, 确定一个目标股利支付率;最后, 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投资的需要, 一般会出售部分有价证券或在资本市场进行外部融资, 而且会从发行风险较低的证券开始。这一发现可以称其为早期的优序理论。

到了20世纪70年代, 不对称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众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沿着不对称理论的思路和唐纳森“优序融资”概念的引导, 美国财务学家梅耶斯和梅吉拉夫于1984年提出了“啄食”理论, 即优序融资理论。该理论认为, 企业融资的最佳顺序应首先是内部融资, 其次是债务融资, 最后才是股票融资。由于破产风险和代理成本的存在, 股票融资会被投资者视为企业经营不良的信号, 从而低估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时, 债务融资带来的控制权损失最小, 比股权融资更能有效地防止企业被兼并, 故而对于公司来说, 债权融资优于股权融资。

二、中美企业融资顺序概述

1.美国企业融资顺序。

美国企业内部融资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是债务融资, 最后是发行新股。作为内部融资的留存收益是最优的融资方式, 而作为外部融资的发行新股却是融资中最后的一种备选方式。

在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之前, 美国的证券市场基本上被有实力的大财团所操纵, 成为他们投机谋利的工具。同时由于上市公司缺乏诚信、资本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 资本市场因此极度混乱, 也为以后的灾难埋下了隐患。在这种情况下, 公司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内部积累。

当时的总统罗斯福为了振兴美国经济, 改革金融体系, 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政。其中 1933 年推出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第一次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分离, 实行分业经营, 禁止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与从事股票买卖。根据法律规定, 商业银行只能经营短期贷款, 不能经营长期贷款。在这种条件下, 企业所需要的外部长期资本只能依靠证券市场直接融资, 不能通过银行中介间接融资, 由此也促进了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 美国证券市场已经成熟和完善, 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1970-1985年, 美国企业通过债权融资筹集的长期资本在企业外部筹资中所占的比重为92.4%, 远远大于股权融资所筹资金的比重。而到了 20 世纪 90年代, 由于债权融资筹集资金的方式在美国企业中受到推崇, 故而股票融资比率下降很快, 股份回购现象比较明显, 在非金融企业, 股票融资甚至出现负增长, 备受企业的冷落。这一现象可以从表2得到验证。

2.我国企业融资顺序。

我国企业的融资顺序与优序理论相悖, 呈现出先股权融资, 再债务融资, 最后是内部融资的同美国完全相反的融资顺序。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李扬:《我国金融市场若干问题研究》, 载《中国证券报》, 1997-12-15。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段时间里, 我国企业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基本上都是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 也没有证券交易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 融资方式只能是依靠企业内源融资 (自有资金的积累) 和来自银行的贷款融资。改革开放后,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进行, 国家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 在证券市场发行 (首次公开发行和再次公开发行) 证券 (主要是股票) 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重要选择。虽然作为一个整体, 国有企业在融资偏好上仍然偏好于债权融资, 但另一方面,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其融资偏好则有根本的不同。1992年以后,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有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甚至接近于零, 股权融资比例严重偏高, 与美国形成截然相反的局面。

三、我国企业融资偏好成因分析

1.政府对企业发行债券管理过严。

自90年代起政府对企业债券发行实施了严格的控制, 至今政策面临的严厉监管仍是制约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因素。过去债券发行一直实行行政审批制, 虽然近几年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实行核准制, 但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仍实行多部审批制。企业能否发行债券, 受益的期限、利率、金额都是由行政决定, 而且发行申报复杂、审批慢、限度控制严重, 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同时, 由于银行连续降息, 已使得利率处于历史低点, 按照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不高于银行同期利率40%之规定和个人投资企业证券需交纳20%的利息所得税之规定, 投资者受益微薄, 投资热情减弱, 给企业发行债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我国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低。

目前我国企业股权融资成本呈现过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股票发行时的市盈率高。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0年前后数据为例, 从表3中可以看到, 我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的平均市盈率一般在30倍左右, 在2000年达到最高, 是58.22倍。而当时的3~5年和5年以上的贷款利息率在5.58~10.55%, 如表4所示。从而可知, 股权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债权融资成本。二是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公司一般在一年中要分两次分别向社会公布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 但无论企业效益好坏与否, 公司往往不把股东当所有者对待, 不按经营效益分红。在表5中, 2000年前后上海证交所进行分红的公司比例达到68.88%, 而最低时只有22.19%。三为无偿期约束。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不用偿还, 没有债券融资还本付息的压力和使用期限的约束, 而且经常是溢价发行, 故而筹资的实际成本较低。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资料整理。

单位:年利率%

资料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网站资料整理。

3.我国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是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框架下进行的, 按照这一改革框架, 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按照所有者的性质进行了划分, 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为保持上市公司的国家控制权, 作出了国有股暂不上市流通的初始制度安排, 这就造成了中国股市的二元结构。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的三分之二, 这一部分股份的所有权虚置, 社会公众股又极度分散, 中小股东强烈的投机性和“搭便车”的行为, 导致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就公司融资而言, 股权融资最能体现经理人的意志而不是股东的意志, 因为股权融资是一种既缺少监督约束又无还本付息压力的永久性资金, 减少了公司破产的风险, 增加了经理人可支配的资金。

4.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融资、吸引国内国际资本所必需的。坚守良好的公司治理准则, 能够增强国内国际投资者对投资该公司的信心, 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最终能够吸引更多更稳定的资金来源。但在我国上市公司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方关系, 比如控股股东派往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与企业进行的关联方交易、进行控股时投入的资产, 这些行为都为控股股东操控上市公司提供方便, 从而使大量上市公司资源被侵占, 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 造成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透明的现象。

5.某些企业经理的行为的非理性。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由于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经理股票期权等机制的缺乏, 导致公司经理的代理问题相当严重。公司经理不是以公司的真实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而往往倾向于公司经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决定了公司经理的融资和投资行为决策不可能完全理性。从而出现了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圈钱饥渴症”以及“投资饥渴症”。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导致公司经理非理性行为的上市公司股东与公司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

6.企业管理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思想文化中, 认为“无债一身轻”, 企业应较少负债。这种思想使我国上市企业的管理者们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过于保守:在外部融资选择时, 较多使用不需要偿还且不需要支付固定股利的股权融资方式。此外, 我国上市公司在使用债务融资时, 首先大量使用短期债务, 然后才考虑使用长期债务。

参考文献

[1]杨庆育.我国债券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55) .

[2]李钰, 卢曦.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方式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24 (3) .

[3]刘章胜.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分析[J].财会研究, 2005 (8) .

[4]阎达五, 耿建新, 刘文.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 论文天下论文网, 2007.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产生原因论文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 原因 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产生的原因

(一)民营企业自身难以满足市场融资的盈利性等基本需求

1.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效益低,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盈利性需求。由于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对贷款需求有“急、频、少、高”的特点,贷款一般要的急,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高,客观上增大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造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差,经济效益相对低下。民营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无法准确预测,难以吸收投资者注意,并且民企的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过大而不愿意投资。

2.民营企业资产结构状况存在较大缺陷,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担保需求。从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偏好来看,虽然没有规定流动资产不可用作抵押,但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求企业用固定资产来抵押,同时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民营企业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用于贷款抵押难度较大,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租赁经营,更没有有效的资产可用于贷款抵押。

3.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相对较大,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安全性需求。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局限于对农副产品的粗加工,趋同性严重,造成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盈利能力低;同时由于民营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只要能借到钱,不考虑筹资成本的高低,有的企业甚至向民间高利借贷,借款利率远远高于投资报酬率,加上借款期限短,筹资风险加大,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部分民营企业信息披露意识差,为了逃避税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缺乏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基本信息数据,甚至出现对银行、税务提供两套账的现象。

(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

1.间接融资方面,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体制的制约。现行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贷款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请求,往往不予支持,基层的银行贷款权限受到严格的限制,信贷条件让民营企业望而止步,贷款审批程序烦琐。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和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财务亏损严重;中小金融机构业务趋同、市场趋同,真正面向民营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中小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加大了基础设施及消费性贷款比重,也增加了国债等非贷款资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相对减少;中小金融机构社会信任度不如国有大银行,结算支付手段落后以及受其他诸多因素制约,其资金来源受到明显影响,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减弱。三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民营企业担保难、抵押难。抵押贷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一种贷款制度,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价值低,特别是高风险、高科技的民营企业,无形资产占的比重很大,能够作抵押的资产价值不足。担保机构制定的贷款担保条件比较严格,与银行贷款的条件基本相当,民营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大多数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2.直接融资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层次缺陷,民间金融发展受到抑制。一是主板、二板市场的融资门槛过高。二是债券市场融资条件苛刻。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债券发行的规模管理、债券发行的规模及各项指标均由国务院统一确定,并且发行时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及城市公共措施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并通过债券方式融资。三是国家对民间金融的管制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由于缺乏面向民营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民间股权融资等其他民间融资方式无疑成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融资渠道。但民间金融虽然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但民间借贷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融资行为,甚至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而受到法律的惩罚。

(三)政府配套服务不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摆脱融资难

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一是立法不规范。目前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二是法律执行环境差。

2.政府管理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许多政策法规没落到实处,或者在落实上打了折扣;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城建、环保、卫生、计量、质量监督等多个部门,在对民营企业管理中,往往出现相互交叉、缺乏协调的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在对经济机构协调方面,由于政府调控不力,致使企业重复生产,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在监督方面,有的政府部门未能很好的履行监督职能,致使企业本身行动不规范。

二、缓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融资原因 篇6

综合分析中目前小企业遇到的融资困难原因,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金融体制方面因素,还与政府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工作有很大关系。

一、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和素质的限制。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中小企业多数都是由个体经济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包括多种组织形式、多种产业行业的复杂群体,在诞生之初就存在先天性缺陷和不足,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除少数企业发展成生产品种多样、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管理规范、效益较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依然没有摆脱其先天性缺陷痕迹,生产发展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信贷风险较高。一是从产业方向看,主要集中在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二是从产品结构方面看,多数企业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系列化产品,特色不鲜明,竞争力弱。三是从管理现状看,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规范,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准确,加之中小企业有关的供给、客户、财务、经营能力等都属于个人私人信息,不对外公布,由此产生的信息不透明和信息失真,使金融机构对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无法真实辨认,对贷款的监督也无法顺利进行,而且企业能够按照银行要求提供的贷款抵押的有形资产十分有限,也没有足够资信等级的第三方企业愿意提供担保,从而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四是从管理者素质方面看,中小企业管理者一般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不高,都是企业家一人身兼数职,采取的都是管理比较粗放、价格竞争的经营方式,许多企业没有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规划,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企业抗击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使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过高。五是少数中小企业信用观念十分淡薄,利用虚置债务主体、假借破产之名、低估资产、逃避监督等各种方式逃、废、赖银行债务。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相应地也降低了银行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投放的信心。

二、金融部门职能作用发挥得不到位。一是金融部门为规避贷款风险不情愿向中小企业贷款。现在金融部门实行的是信贷终身负责制,一旦发生贷款偿还违约,发放贷款的信贷员可能会被罚款、下岗,或者失去升职的机会。由于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经营失败的可能性较大,意味着还款时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金融部门放贷的风险一般都比大企业大得多。金融部门人员为规避自身职业风险,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二是单个中小企业资金一次性需求资金量小、频率高,无形中增加了融资的复杂性和工作量,相应地增加了金融部门的融资成本和代价。三是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目前,中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由于贷款额度受限,金融部门将仅有的资金在分配过程中大部分都贷给大型企业,贷向中小企业的额度较小。

三、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环境不理想。一是缺乏统一健全的中小企业法律。我国虽然对中小企业发展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例如《中小企业促进法》、《反不正当竞争法》都已颁布实施,但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没有相应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在金融信贷、融资引资等方面更是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保护措施,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地位和权利不平等。二是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机构。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三是现行体制和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从直接融资的渠道看,主要有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方式,由于我国资金市场发展较晚、发育不完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小。单从股票市场方面看,虽然也创建了中小企业板市场,但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上市条件和规模的限制下,各地政府往往只优先发展考虑大型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讲上市融资门槛较高。四是少数地方支持企业逃避银行债务。少数地方站在保护地方利益角度考虑问题,默许或纵容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而法律对银行债券保护能力较低,加剧了金融部门贷款的恐惧心理。

四、社会上还存在对中小企业的歧视现象。中小企业无论在融资、招工方面,还是在消费者认同度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被歧视现象,对中小企业的名声、发展存在一些偏见,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的信息、产品展览等方面的服务不够,劳动者不愿在中小企业工作,消费者不愿购中小企业的产品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情况对中小企业融资也产生一定影响。

从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要想让中小企业尽快摆脱融资困境,不仅需要中小企业自己从自身做起,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产品结构,改进管理体制,而且需要金融部门、政府和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创造宽松、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引导中小企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一)引导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树立良好形象

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立足于现有基础,通过发展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联营、合作,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等途径,引进消化、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向信息产业、新型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发展,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二是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优势资源精深加工,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最终产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三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把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起一套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财务监控体系,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杜绝假报表、假合同等现象的发生,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应经经营管理者的披露意识,提高信息透明度,并注重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银行信贷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成本。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构建科学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分离,积极引入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提高管理者素质。政府通过鼓励企业家到大学进修和深造,学习战略管理、资金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跨国经营、创新管理、企业家修养等课程内容,或组织企业家到国外、发达地方学习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等方式方法,大力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五是引导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意识,注重树立诚信守信的中小企业形象。为增强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建立自身市场的良好信誉。定期向债权银行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并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尊重银行的债权,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自身信用等级。

(二)建立和完善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研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目前中小企业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金融部门应从大局出发,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就如何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扶持政策措施,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既建立严格的对中小企业信用度、风险控制能力和还债能力等的信贷审查、信贷发放和信贷责任追究制度,避免权力关系贷款和盲目放贷造成的损失,又要建立相应的放权让利机制和激励机制,改变目前对中小企业不敢贷、不愿贷的状况。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拓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根据中小企业需求时间紧、实效强的特点,公开信贷政策,适当降低贷款标准和条件,简化业务程序,对一些经营基础和财务制度计划较好的中小企业在额度之内优先办理信贷业务。三是大力发展新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在继续规范和发展各种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同时,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产业调整方向,通过各种金融服务,帮助企业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三)政府部门应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法律体系。加快有关中小企业信贷制度和融资方面的立法,尽快责成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中小企业融资信贷的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分类、界定进行予以明确,对各类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办法和鼓励措施。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做好中小企业发展、经营管理等宏观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制导、服务等工作,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律政策体系。二是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担保体系。本着“多元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和银行共同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建立政策性的、商业性的、联合性质的多种形式的信贷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担保,尽快形成以政府担保为主,其它担保形式结合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三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在完善现有中小企业板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育成和辅导体系,适时启动创业板市场,推动中小企业境外上市工作。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积极探索债券融资方式。扩大社会集资方式,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创业发展方面的投资基金,用于中小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人员培训和开拓市场。

(四)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中小企业不仅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方面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一是推动各级政府中小企业行政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根据中小企业的需要,提供贷款担保、信息传递、创业指导、技术咨询、企业诊断、辅导培训、市场开拓、法律支持和组织国内外展览展销活动等服务。二是各级政府应从本地实际出发,鼓励和支持各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各类商会等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并通过技术洽谈、专利和产品招标、人员培训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服务。三是建立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使其成为沟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法律、市场、技术、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解读 篇7

根据我国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截止2010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于1000万户,在企业总数的占比为99%,其中300人以下的小企业超过90%。中小企业对我国的GDP、税收和城镇就业均有较大贡献,分别占比为60%、50%和80%。预计未来5年中国中小企业将连续扩张,中小企业数量将保持7%~8%的增长率,2012年中小企业总数将达到5000万家。

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2011年以来中小企业在流动性紧张和高通胀的经济环境下,融资问题日益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经济复苏并且稳步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日趋增加。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市场资金容量很大,稳定物价仍然是目前政策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信贷资金的整体趋势呈现回笼状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契机为中小企业积极扩张提供了环境支持,因此,实体企业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加快企业战略转型,再加上在物价不断攀升的前提下,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等不断增加,加大了对资金的需求,因此,现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特点之一是资金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

(2)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的统计数据得到:2011年末小企业贷款 (含票据贴现) 余额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25.8%,比上年末下降3.9个百分点。而同期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余额43.48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不足30%。

(3)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从2009年起,鼓励各地方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公司,然而由于这类公司规模较小,为了规避经营风险其借贷利率是银行基准贷款利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无疑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相关数据的统计得出,2010年末到2011年末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从2614家增加到4282家,贷款余额从1975.05亿元增加到3914.74亿元。虽然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贷款余额实现稳步扩张,但是对于解决目前几千万家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仍然显得微不足道。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分析

3.1 宏观方面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物价仍是目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这个政策目标的指引下,中国人民银行采取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缩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使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趋紧。虽然中央银行在紧缩货币总量的政策前提下,引导信贷总量结构性调整,即信贷资金的流向可以向中小企业倾斜。然而这种政策只是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某种可能。在紧缩资金总量的背景下,资金能否流向中小企业取决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的状况和目标,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了达到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机构关于资本充足率等的监管要求,结合自身的风险水平会更加惜贷。因此,宏观的经济政策决定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社会背景。

3.2 微观方面

(1) 中小企业规模和收入方面。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集中在工业和餐饮业,根据工信部等部门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工业和餐饮业小企业的标准一般是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营业收入在40000万以下。从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业绩不稳定,这种稳定加大了企业倒闭的风险,因此处于风险和收益的考虑,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贷款。

(2) 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经统计得知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因素,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所以很难得到中长期贷款。

(3) 担保方面。为了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一般会选择担保的方式向企业进行贷款,对于中小企业一般会要求提供更高比例的担保。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可以获得抵押的资产严重不足,因此,很难得到贷款。

3.3 融资途径方面

下面从融资途径方面解读融资困境的原因:

(1) 内源融资方面。目前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是内源融资。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比例为自有资金:贸易性融资:银行借款:民间借贷为50%:15%:5%:30%。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是内源融资。然而内源融资虽然具有原始性、低风险性等优点,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规模积累需要较长时间,很难不断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小企业采取此方式很难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2) 外源融资方面。常见的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首先,股权融资方面。一般有风险投资和上市融资。一方面,风险投资一般是投资在具有高成长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高兴技术企业的初创时期,以实现将研究成果迅速商品化,从而获得较高回报。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工业企业,不符合风险投资的对象,因此从这个渠道获得贷款很难。另一方面,上市融资方面。一般上市融资分为国内融资和国际融资,而国内融资有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根据证监会相关规定,第一,目前在主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标准为:上市主体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股本和盈利要求为5000万以上、连续3年盈利、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现象。公开发行股票前公司股本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公司对外募集的股数须达到公司总股本的25%。从前面介绍的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小企业不符合主板上市的条件,因此,从主板市场很难融资。第二,创业板市场上市标准为主体资格、利润要求为: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三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首先,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并保持持续增长;其次,最近一年盈利,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且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较短,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盈利等方面达不到创业板上市要求,截至2011年末我国创业板市场共有281家上市公司,大多是具有较高增长潜力的科技型公司。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门槛较高,相关要求很严格,而且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占中小企业总量的比例很低,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很难从这个渠道获得融资。

其次,债权融资方面。一般的债权融资方式有: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发行公司债券。金融机构贷款方面。根据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统计数据得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总量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总量的较低,究其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的缘故。由于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比较混乱,财务等相关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不利于金融机构全面了解其信息,因此,金融机构倾向于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规避风险,这无疑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使得中小企业还款能力更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为了避免贷款损失,金融机构一般选择惜贷。因此,中小企业很难从这个渠道得到贷款。

最后,除以上融资方式外,还有贸易性融资。这种方式发生在经常交易、互相了解情况的双方,对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起到短暂的缓解作用,对长期发展作用不大。

参考文献

[1]田晓霞.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 2004 (5) .

[2]梁才.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经验借鉴[J].广西金融研究, 2008 (12) .

[3]王蕊.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与制度环境构建[J].财经政法资讯, 2010 (4) .

[4]林樱花.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化解思路探究[D].中国硕士论文数据库, 2010.

[5]董昆, 县水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经济观察, 2009 (1) .

[6]林毅夫, 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1 (1) .

浅析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篇8

1 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主要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融资险四个方面的问题, 本来小微企业经营利润就很低, 由于其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环境差、融资成本高、又参与高利贷的借贷, 所以, 既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与压力, 又聚集着一定的融资风险。因为, 高利贷隐含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 小微企业的生存就要受到威胁、甚至破产倒闭。

2 浅析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自身原因主要表现在企业资本金相对匮乏、企业自身素质差、抵押和担保难三个主面, 银行为了贷款安全, 在新增贷款中减少信用贷款的比例, 增加抵押和担保贷款的比例。小微型企业可抵押物少, 且折扣率高。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因此造成小微型企业贷款成本高、渠道少, 融资能力有限;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少、商业银行存在所有制歧视、贷款程序手续繁琐时间长、缺乏必要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信用担保中介机构四个方面。

3 解决我国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相关对策

(1) 加强小微型企业的自身建设

首先, 小微型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要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 加强法治观念, 提高依法经营和管理企业的自觉性, 做到守法经营, 提升企业规模与质量的同时努力改善自身的形象。另外各类小微型企业要加大力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杜绝两本账册情况的发生, 如有可能要提供注册会计师认可的财务报表。

小微型企业还要增强信用观念, 消除逃废债行为。政府、法院等部门要督促小微型企业经营者树立正确信用观念, 杜绝逃废债, 并与金融机构通力合作,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力度打击逃废债现象, 使小微型企业经营者自觉树立"守信走遍天下, 失信寸步难行"的观念, 从而为社会营造良好信用氛围创造条件。

(2) 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在小微企业练好内功的同时, 外部金融机构也应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烦、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的同时也可以积累潜在客户, 实现盈利, 与客户共同成长。

(3) 关于提高小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

商业银行应根据各行实际平均不良率放宽对小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 并根据收益覆盖风险原则,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小微型企业贷款定价。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小微型企业贷款的风险点, 及时做好小微型企业贷款的风险提示防范工作。

(4) 出台打分卡方式评级办法

由于小微型企业规模有限, 财务管理制度宽松的情况, 商业银行可针对一定额度以下的小微型企业贷款采用打分卡式评级方式。不对财务报表等进行考察, 而针对定量指标, 如"人品、产品、押品, 水表、电表、税表"等现场检查, 并参考当地政府给予的评价综合考评。这不仅解决了企业没有正规财务的问题, 又缩短了评级时间, 以满足小微型贷款企业针对资金"短、小、频、急"的要求。

(5) 加强银保合作

为了解决小微型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商业银行可推广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小微型企业通过投保受益人为贷款银行的违约信用保险, 通过保险公司来为自己增信。通过信用保险的方式解决了担保难的问题, 同时也缩短了贷款周期, 提高贷款的效率。

(6) 加强银政合作

为解决小微型企业信息不对等问题, 银行应与当地政府加强合作, 通过政府成立公司类 (不以政府财政收入为担保) 借款平台或担保平台, 将一定数量资信水平较高的小微型企业推荐给银行。平台作为借款人或担保人向银行申请贷款, 以达到通过平台给小微型企业进行增信的目的。既提高了银行贷款效率, 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4 结论

为了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政府应发挥政策性的扶持作用, 尤其是银行要提高对小微型企业的服务水平, 小微型企业自身也要不断增强整体实力、提高信誉保证。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切实解决好小微型企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摘要:为了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应该密切配合共同解决。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金融环境明显优化, 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关键词:小微型企业,融资,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高巍, 李炜.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7 (2) .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篇9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有以下特点:第一,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空间极为有限。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 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有可能进入股市, 民营企业无法利用股票市场筹措资金。第二, 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份额较少, 处于与国有企业不平等竞争的地位, 很多民营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第三, 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第四, 民营企业的贷款信用担保业务进展缓慢。第五, 民营企业所能得到的金融服务品种单一。目前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主要是金额不高的贷款, 其他中间服务微乎其微, 银行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方式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企业治理结构方面的原因。民营企业大多产权封闭, 权力集中, 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经营风险较大。同时, 民营企业的管理滞后, 制度虚设, 也成为民营企业的发展的阻碍。

第二, 财务方面的原因。由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信息透明度低, 使其内部会计控制难以形成多层次的财务管理主体和多层次的财务监督主体。另外, 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审计的财务报表, 无法满足银行信贷、结算业务要求的必备条件, 从而限制了银行对其贷款。

第三, 银行方面的原因。首先, 银行的授信歧视限制了民营经济的贷款。银行的授信歧视包括两方面:其一是所有制歧视;其二是客户评价标准歧视。国有银行的授信, 一般是对较大企业, 大企业的各项信用指标是民营经济无法相比的, 这种状况客观上对民营经济形成了信用标准歧视的授信行为和心理, 影响了民营经济的融资信心。其次, 银行面对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根本上切断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所以企业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这就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在目前的机制下, 银行缺乏详细了解小企业信息的有效手段, 为避免风险只能采取消极策略。再次, 银行面对着数量众多、分布分散、缺乏规范的会计制度、产权不明晰的中小企业投资者现象, 获取、甄别借款人真实信息的成本和监督成本相当巨大, 使得他们几乎没有办法来经办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

第四, 其他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也是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我国现有银行体系仍然是国有银行控制, 民间资本进入壁垒较高。即使有少量民间资本得以进入银行业, 也因受到行政控制而无法真正按照市场规则运行。正是由于中小融资机构数量少, 得到这些中小融资机构服务的民营企业的数量十分有限, 也让融资机构间缺乏竞争。

第五, 政府及政策方面的原因。直接融资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一个重要途径, 直接融资渠道主要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而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 这几个渠道对民营企业来说, 都是难以进入的。在我国证券市场从建立至今, 一直重点扶持国有大中企业上市融资, 在政策如此倾斜的情况下, 股票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的口径小之又小。从债券融资来看, 我国目前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落后于银行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 且在发行规模上受到严格限制, 民营企业通过此种方式融资的难度更大。另外, 风险资本对民营企业的注入也是十分有限的,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不起来, 风险退出渠道不畅通, 除了资本市场发展极不完善外, 我国针对国际风险资本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也严重影响着国际风险资本对我国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资金注入。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 要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首先, 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 民营企业要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积极推进产权改革。明晰产权, 建立规范的企业产权制度, 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和组织基础。其次, 要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经营者必须树立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 按照相关财会法律法规的要求, 逐步建立起比较规范、完善和自律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工作流程和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第二, 要增强金融机构的作用。银行方面, 要改变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 改革目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国家可建立政策性银行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不同, 其作为非盈利性机构, 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第三,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最重要的渠道, 完善资本市场、使民营企业参与到资本市场无疑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第四, 民间融资合法化。多年来, 对民间融资打击不断却滋生不断的事实告诉我们, 如何引导民间融资合法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民间融资能够合法化, 那么民间融资不仅能够更好的促进民营企业及经济的发展, 其自身也能够健康的发展。

第五.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会加大金融市场的竞争, 这种竞争能提高金融机构活动的效率, 使各个金融机构在服务、金融工具的创新等方面都积极探索, 开发出适合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 但是金融市场的开放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风险, 所以在开放金融市场的同时, 应消除金融隐患, 加强金融监管, 保证金融自由化的顺利推进。

第六.利用各种金融工具。随着各国的金融机构先后掀起金融创新浪潮, 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 这些新的融资工具程序比较简单, 灵活, 使用门槛较低, 作用越来越大, 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方法,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 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J], 民营视界, 2006 (2)

融资原因 篇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密集型,融资结构,政策建议

一、引言

这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并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例如韩国就在1997年提出“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的口号, 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都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将其视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然而, 由于文化产业抵押担保物较少、融资手段和方式缺乏创新、政策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影响, 目前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狭窄, 银行信贷投入不足, 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较少,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瓶颈的原因

如何突破融资瓶颈, 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已成为金融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政府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各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支持也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但与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相比, 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资金需求之间还存在巨大的缺口, 政府资金只能起到一种导向的作用, 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缓解文化创意产业资金匮乏的局面。

2. 融资模式单一。

目前,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 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吸引民间资金和引入国外投资的能力都还较弱, 融资方式没有实现多元化。此外,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 文化创意产业上市条件太高, 很难通过上市方式进行融资。

3. 融资信用环境不对等。

文化产业企业规模较小, 缺少抵押担保品。很多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 仅仅拥有一些知识产权, 包括版权、著作权等。通常没有具有较高价值的固定资产抵押给银行。仅凭无形资产获得资金投入, 困难很大。一般的评估机构很难类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估值。无形资产贬值的空间比较大, 银行难以承担巨额的风险损失, 如果商业银行采用对于一般制造企业评审标准评价文化创意企业的盈利能力, 要求企业提供能够覆盖贷款风险的固定资产抵押, 文化创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企及。

4. 与资本市场对接小。

从总体上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着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未形成的风险, 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意项目的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投资成功率。高风险的特点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判断投融资风险是否在其风险承受限度之内, 从而极大地抑制了稳健性资金特别是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该产业领域, 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活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三、对策与政策建议

只有有效地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才能帮助我国文化创意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而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企业正是面临同样的困难, 企业融资困难导致企业很难做强做大。在此基础上, 我们提出相关对策与政策建议。

1. 开发新型信贷产品。

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 要建立相关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于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 要给予信贷支持, 可以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 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 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

2. 改善金融服务。

各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 设立专家团队和专门的服务部门, 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应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 通过综合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 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 同时,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合作, 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 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

3. 加大直接融资。

首先, 应当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直接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其次, 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 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 减轻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最后, 应当支持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 鼓励已上市的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

4. 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

发展相应的保险市场, 推动保险产品服务方式创新,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 针对企业的特点, 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应当完善文化产业保险市场, 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 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 完工险、损失险等适合文化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

参考文献

[1]王喜丹.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3, (8) .

上一篇:天然气减阻剂下一篇:马来西亚与南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