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2024-05-21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精选十篇)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篇1

1 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

1.1 教学目标

通过《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针对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能够合理地进行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处理, 正确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并完成调试工作;能够正确操作使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和电加工机床对零件进行加工, 并且对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处理能力;能够对零件的各项精度进行检测与分析, 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进行补偿, 使零件满足图纸的各项工艺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数控技术相关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1.2 教学程序

课程每个教学单元采用由教学设计-实验示范-课堂讲解-学生实作-教师总结评价的顺序进行教学。下面以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单元的教学为例讲述“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 教学设计:先将教学单元分解成若干教学子单元。如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单元分解成以下教学子单元——数控车床及其数控系统的组成、外圆端面的车削加工、圆弧零件的车削加工、螺纹的车削、数控车床循环指令的应用、数控车削综合练习。 (2) 实验演示:在实验室进行现场教学, 对某个教学子单元进行实验示范或者现场讲解。如对于数控车床及其数控系统的组成教学子单元, 可以通过数控车床维修台或数控车床现场讲解数控车床的构成、数控系统的构成及连接, 演示数控车床的手动操作、介绍操作面板各个按键的功能等。对于外圆端面的车削加工子单元, 在实验室车削加工一个短圆柱 (包括车端面、车外圆和切断) , 现场完整的向学生演示并讲解机床的手动操作方法、数控车床程序的编辑方法、对刀方法、自动加工方法。 (3) 课堂教学。某教学子单元完成实验演示后, 回到课堂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和操作方法。 (4) 学生实作。根据教学子单元的教学要求, 完成一个问题的实际解决。如对于数控车床及其数控系统的组成教学子单元要求学生绘制车床数控系统的连接图。对于外圆端面的车削加工子单元, 要求学生编写一个车削端面外圆零件的NC程序, 并完成数控车削加工。 (5) 教师总结评价。教师总结本教学子单元的教学内容, 评价学生的实作作品。

1.3 师生角色和教学策略

“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做中教, 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理论讲解, 让学生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学生在实际操作阶段固化和提升她们对数控机床的操作应用能力。这种从实践到理论, 再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 降低了学习难度,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以整体把握、单元渐进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实验演示和学生实作教学环节分三步走:第一步:单元实验。以基本的加工单元----如车螺纹为实验内容进行实验;第二步:综合实验。综合各基本加工单元, 以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三步:实训。根据技能鉴定的要求, 针对各种工件进行数控编程加工,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数控加工, 通过职业技能实训培养学生数控加工的综合技能。在教学上采用单元渐进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数控编程和操作的技能。单元渐进是根据每一加工工步为单元, 讲述其编程的指令、编程方法和机床的操作, 这样把数控加工过程单元化分解, 可以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学习效率。

总体把握指的是在教学设计环节, 把教学单元分解成若干教学子单元时, 一定要求各教学子单元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整体性。在讲解每一种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时, 其中的每一个教学子单元应包括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编制NC程序和零件加工的全部内容。通过每一个子教学子单元的学习, 都让学生对该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听了多次课还不知道学了将做什么。

3 改革考试方式

采用“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成绩由各教学子单元中对学生实作环节的评价结果综合而成, 取消期末考试, 由结果考试改革为过程考核, 避免了“为考而学”的现象, 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实践证明, 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中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后, 学习效率提高了, 学生的数控编程和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许多学生都是从数控操作工成长为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或技术总管, 对我校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 数控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已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支点”。

参考文献

数控车编程与操作 篇2

(在本论坛学习可以学习到最全面最实用的数控车的编程与操作知识,本论坛中有大量数控高手,有的会员有多年车工工艺,也数控维修工程师,还有数控高级工,也有从事数控车加工十多年的老工人,这一切尽在http://bbs.100wkj.cn中,此外本群中还有100多道数控实际加工图纸供你练习,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互动平台,如果你有学习数控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只要你在论坛留言,不出一天就有人为你解答。)

数控车编程目录

第一课:学习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1)—数控编程

第一课:学习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2)—数控编程

第二课:数控代码简介F,S,T,M系列代码—数控编程

第三课:介绍一个完整的数控程序的格式—数控编程

第四课:数控仿真一个简单的程序—数控编程

第五课:相对坐标与绝对坐标—数控编程

第六课:G00与G01的编程格式与用法—数控编程

第七课:模态代码与非模态代码—数控编程

第八课:自己动手编写一个数控程序

第九课:小结复习—数控编程

第十课:G02与G03格式及用法(1)—数控编程

第十一课:G02与G03格式及用法(2)—数控编程

第十二课:G90轴向切削简单循环的用法(1)—数控编程

第十二课:G90轴向切削简单循环的用法(2)—数控编程

第十三课:G94径向切削简单循环的用法(1)—数控编程

第十三课:G94径向切削简单循环的用法(2)—数控编程

第十四课:轴向粗车复合循环G71—数控编程

第十五课:径向粗车复合循环G72—数控编程

第十六课:闭合粗车复合循环G73—数控编程

第十七课:等螺距螺纹切削指令G32的格式与用法—数控编程

第十八课:螺纹切削简单循环G92的格式与用法—数控编程

第十九课:多重螺纹切削循环G76的格式与用法—数控编程

第二十课:M98子程序调用—数控编程

第二十一课:端面切槽指令G74的格式与用法—数控编程

第二十二课::径向切槽指令G75的格式与用法—数控编程

第二十三课:宏程序的用法(1)—数控编程

第二十四课:宏程序的用法(2)—数控编程

第二十五课:刀补指令G41与G42的用法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篇3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是数控专业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编程知识及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该课程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强,单纯的理论教学,易使初学者感到抽象、难学,加上目前技工学校生源较差、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低、学习主动性不高等诸多不利因素,使教学陷入困难的境地。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弊端,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与学校现有的数控设备不配套

现在虽然为职业学校所编写的教材力量众多,但是真正适合各个学校校情的教材却很难找到。特别是由于教材中所介绍的数控系统和学校现有的数控设备不配套,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由于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了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3.数控实训设备条件差,数量严重不足

由于数控设备比较昂贵,所以,大多数学校的数控设备都严重不足。每个学生独立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不多,同样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在硬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对该课程做了一些改革,采取了“理论、仿真、实操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编写校本教材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学校组织各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教材中,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学校现有的数控系统为重点,同时也介绍了目前较先进的一些数控机床及高速切削知识。

(1)编写了《数控编程和仿真一体化教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独立的,从而割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了能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多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合起来,将课堂从教室移到实训场地,从生产实践开始,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程度。但是,由于实训设备及场地的限制,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利用仿真软件来缓解数控设备的不足,应该是目前用的较多的方法了,即实现理论与仿真教学于一体,将课堂从教室移到机房,利用仿真软件模拟生产现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先有一个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中找出自己现有知识结构的欠缺,促使自己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即“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2)编写了实训教材。利用仿真软件只能够让学生熟悉数控系统的编程指令及操作面板,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的切削情况,特别是加工工艺的选择,如刀具的选择及切削用量的设置对切削精度的影响等,因此,仿真绝不能取代实训操作。为了有效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编写紧密结合理论教材的实训教材,实现了理论、仿真、实操的一体化教学,即先从理论上介绍编程知识和技巧,然后利用仿真系统进行初步练习,最后在机床上进行验证。这样,不仅让学生熟悉了所学的基本编程方法,又将加工工艺方面的知识有效融合进来,缩短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1)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仿真、实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利用仿真软件克服数控设备的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边讲、边仿真、边训练的方式,可以在不断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式。行为引导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活动模式组织教学;行为引导型教学是让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熟悉生活和学习技能,其核心是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提高多方面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局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3.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是通过期末考核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造成很多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往往到最后临时抱佛脚,忽略了学习过程,对所学内容理解不深,对实操训练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为解决这种矛盾,笔者将课程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将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作为课程教学与课程考核的重点。在课程考核中,采用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体系,不仅评价考核结果,更看重学习的过程;对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来的良好个性品质,给予充分的鼓励、肯定、嘉奖;采用学生讨论评价的方式,在研讨中发现问题,得出正确结果。这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能承担数控专业的理论教学工作,同时又要熟悉生产实际。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直接保证。为此,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之间展开了“帮教带”的活动,即理论教师跟随实习教师下到实习车间熟悉各种生产工艺,并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实习教师在理论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校领导也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老师外出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关键问题分析 篇4

数控机床设备的使用, 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实现设备的更新换代, 为社会培养数控机床专门人才, 许多技术学校设置了数控机床相关专业, 开设了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虽然很多专业书籍都详细介绍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知识, 但是对编程与操作之间内在联系的知识讨论较少, 不利于相关技术人员理解掌握。为使相关技术人员快速掌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技术, 理解编程与操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笔者对数控机床编程问题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

1 数控机床编程涉及的主要问题

数控机床与普通摇臂机床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人工操作机器。如使用普通摇臂机床生产一个螺钉, 需要将原料夹在机床上, 然后按照所需数据要求调整机床刀具, 然后开动机车, 进行切割, 完成切割任务;而使用数控机床生产同一型号的螺钉, 只需要将数据输入电脑, 启动机床, 刀具将自动对原料进行切割, 完成切割任务。

在对数控车床编程时, 其程序设计步骤与手工操作步骤相似。当原料装在车床上后, 需要保证其按照设定的切割线进行移动, 使原料与刀具的移动方向相反, 完成切割任务。其中的难点在于对原料运动方向的把握, 必须满足在任意条件下得出的切割需求[1]。当刀具与原料同步运动时, 可以看作相对静止。

数控机床工作时, 刀具和原料的运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原料运动、刀具运动、刀具和原料同时运动3 种方式。一是原料运动, 刀具处于静止状态;二是刀具运动, 原料处于静止状态, 常用于原料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情况;三是刀具和原料同时运动, 在不同的状态下, 两者相对运动, 相互配合完成切割任务。为了确定加工过程中刀具和原料上各点的运动轨迹, 必须在数控机床的轴线方向设置一个固定点, 作为运动的起点或终点, 使得原料在每一次完整切割过程的往返运动中, 状态始终保持一致[2]。这样不必每次都对数控机床编写的程序进行调整, 减少了重复对刀的步骤, 适应大批量生产的要求, 提高了数控机床的生产效率。另外, 为了节省工作时间, 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可能存在同一台机床的两把或两把以上刀具同时切割的情况, 这也是编程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 数控机床编程的坐标系统

根据数控机床的切割工作原理, 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 原料和刀具上的各点都可以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在切割过程中, 只要不存在转动操作, 那么在平移变换下各点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轨迹都是相同的。这样就建立起一座沟通数控机床程序与具体操作的桥梁, 可以按照实际运动轨迹编写程序, 大大降低了编程难度。

数控机床具有多坐标联动、加工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利用坐标系统为具体加工任务编写程序时, 可在机床上预先设定所需加工工件的各项具体数据和各个具体位置。在实际加工过程中, 如果工件比较复杂, 那么需要编写的程序会十分繁琐。为了使各个工件都能达到加工要求, 应完全根据坐标系统编写程序, 合理规划原料和刀具的运动轨迹, 这样才能方便直观地进行实际操作。

3 数据转换及操作方法

将工件的形状尺寸数据转换成机床上工件坐标数据, 目的是保证机床可以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运动。在进行数据转换时, 既可以根据工件初始位置建立坐标系并确定运动轨迹, 又可以根据刀具初始位置建立坐标系并确定工件的运动轨迹, 最终在机床上完成对工件的加工[3]。数控机床程序是根据坐标系统数据进行编写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机床的运行数据是按照工件要求进行设定的, 所以可能使机床运动轨迹产生偏差[4]。为了避免这种偏差,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把工件装上机床之前, 将工件数据坐标与数控机床坐标进行合理转换, 保证工件与机床运动轨迹重合。二是根据工件加工要求和工件数据, 设定机床的坐标数据, 计算出实际坐标数据, 然后操控机床带动刀具完成加工任务。

综上所述,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难点主要有刀具和原料的运动方式与运动轨迹、数控机床程序简化、理论坐标系与数控机床坐标系之间的数据转换等。因此应为工件选用合适的坐标系, 将工件形状尺寸数据转换成机床上的工件坐标数据。通过数控编程与具体操作的紧密结合, 技术人员应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提高数控机床的编程技术, 并可解决关键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大庆, 张路霞.规范操作规程, 提高中小企业数控机床的应用水平[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10) :80.

[2]张洪涛.数控机床加工与手工程序编程[J].辽宁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3) :90-102.

[3]张柏森.数控加工中建立工件坐标系的一种方法[J].机床与液压, 2002 (2) :169-170.

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训练说课 篇5

一、教材分析方面

首先,我们选定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系列教材。本书讲述的是BEIJING FANUC-0系统,这与我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和仿真软件的系统相符,使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更强。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车削加工编程的工艺知识和编程知识,能灵活地对数控车床进行程序设计,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数控车床,技术能力达到中级工水平。此外,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本课时中我主要讲授成型面中复合圆弧面的加工。这一课时的内容在讲解的过程中,包含了外圆柱面、圆锥面、槽类和螺纹的加工,涵盖内容全面,讲授内容完整,重点、难点突出,是本课程中综合性较强的一个内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成型面中复合圆弧面的加工编程方法和坐标点的计算方法,以及加工工艺的分析,刀具的选择,并能了解复合圆弧面的走刀路线。

再次,本教材的编程思路是力图以学生为主体,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立足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实践为主的课程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本课时中教学的重点是加工工艺的分析,和加工路线的安排以及复合圆弧面坐标点的计算方法;难点在于加工路线的合理安排和复合圆弧面坐标点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二、学生状况方面

我所教的班级是联合办学普通班07级的学生,他们文化课基础较差,主要体现在数学运算能力教差,不会看坐标系;同时,他们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掌握不牢,主要体现在读图能力差,看不懂图纸和技术要求;缺乏普通车床实际加工操作的经验。不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态度端正。因为他们是普通班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以数控机床的操作工为主,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主要的要求是能够看懂加工图纸,掌握数控车床的编程基础,具有编制和分析中等复杂零件的加工程序的能力和熟练操作机床的能力。本班学生学习水平均衡,差异较小,但仍存在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我主要采用学生之间互助的学习方式,“以快带慢”,和增加附加题,来满足能力强的学生。

三、教法指导方面

首先,本课时主要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和启发性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我将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以一个项目的形式出现,首先让学生明确该堂课的任务,然后引导着学生分析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准备,比如,分析图纸,加工工艺分析等,然而,编程只是将分析的结果用程序语言编制出来而已。同时,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模拟了在企业中加工一个工件的过程,使教学更联系实际。

其次,在本课时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和仿真教学结合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的配合,一方面,可以将重点、难点突出,使学生能一目了然,教学目的明确;另一方面,缩短了了解内容的教学时间。仿真教学是我们数控专业教学特有的教学手段,通过仿真可以满足学生每人一台机床,加强了实践操作的环节,同时,也为实际操作机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仿真操作相结合,把单一的“听”课,转变为“听+看+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学法指导方面

现在的中职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主动性。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合适的检查机制,与学生共同完成,或指导他们完成一个项目,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给予多的表扬和赞同。

五、教学程序设计方面

在本课时中,我主要讲解的是成型面复合圆弧的加工。从课程的完整性和讲述内容的全面性考虑,本堂课中除了讲述圆弧面的加工外,还增加了外圆柱面、圆锥面、槽和螺纹的加工。本课时主要由复习、新课讲解、仿真加工、检查、课程总结和安排作业六部分组成。在实际教学中安排的是2个课时来完成。

师生的互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参加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在学生独立操作仿真软件环节,一方面让学生独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仿真加工可以使学生检验自己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本课时重点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使知识内容成为体系,由浅入深。难点主要是复合圆弧面坐标点的计算,这一部分点的计算共同点很多,所以我主要讲解计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这一知识点。

在本课时教学中,主要应用的教学手段是在学生听课的过程中,加入用眼去看加工过程和走刀路线,最后又加入了学生动手仿真操作。这种“听+看+做”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记忆的也更加深刻。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篇6

关键词: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

TG659-4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加工在机械制造领域日益普及和提高,操作和使用各种数控机床也越来越广泛。各类中职院校就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操作,加工,维修,管理等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和掌握数控加工编程知识和编程技巧是授课教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主要问题,需要针对各教学环节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措施。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我们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差些,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可以的。我们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学习数控编程知识点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程序运行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加工操作,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一按循环启动按钮,机床就自动的转主轴,换刀,车外圆,车螺纹等加工过程,让学生的好奇心理一下子就提上来,就会想机床是如何在不按其他按键,就自己在加工?如何精准的动作的呢?只要学生有兴趣,自己就想搞明白机床到底如何运作的,那由教师的被动教授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了,那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生的思考都会达到最佳状态,这样数控编程的知识点就很容易掌握了,随着课程的进行,慢慢的建立起对数控编程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针对一体化教学进行课程设计

现在的数控编程教材很多,我校使用的是指定的教材,其内容看似面面俱到,但又过于追求形式。无论在授课,还是在课后学生自主学习都不太合适,甚至有纰漏,使用效果不佳。介于此种情况,本人在课上很少使用。而是根据学习指令的难易程度,参照机床说明书,自己编写教学计划、教案。课上基本以模块形式教授,如圆弧加工模块,螺纹加工模块,复合循环模块等。学生学习时指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掌握指令用法、格式,并配合相应难度梯度的练习,强化其记忆,很好的达到了教学效果。

学生在编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那就是编程的细节问题。学生在执行程序的时候,虽都能加工出零件,但是时间和效率上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就是程序中细节问题。编程中细节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加工工艺引起的,另一个就是指令本身引起的。学生对加工工艺的使用暂时只能遵照教材上讲到的加工工艺去编程,经验方面的加工工艺只能日后工作慢慢积累。指令上面的细节问题在课堂上就可以解决了,但一般教材都没有把这个讲的很细,很深。这个问题只有靠教师去钻研机床说明书中指令的详细用法,再教授给学生。例如,G00指令的走刀路线是折线,教材上只是提到这个词,而没有具体的图示。G90锥度加工时R值的具体取值怎么确定,起刀点怎么确定,教材上也没有具体的详细的讲解。复合循环加工指令G71里面U、W值其他象限怎么取值等编程细节上的问题。这些细节问题其实都是编程时需要着重考虑的。

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通过更好的课程教学安排来进行,这是在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及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根据学生以及授课内容的需要,而进行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也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有效的途径。

三、结合实际编程教学

在数控编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按部就班教学的话,学生很快就会感到乏味,对后续教学内容影响严重。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每次课上使用具体零件图,如火车的轮子,机床的轴等部件。这样学生觉得所练习的编程有具体意义,不像教师为了编程而编程把一些要加工要素组合起来,想象出一个没有具体意义的零件图来编程。当课程进行到后期,学生指令掌握到一定程度,可以增加实际生产中稍微复杂的零件图来练习,让学生尽早养成好的编程习惯,而不是纸上谈兵的情况。

编程中工艺分析问题是普遍学生在初学阶段感到茫然的问题。这是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也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加工经验,那这种经验的获得要建立在大量感性认识的累积上,传统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那如何解决呢,一是增加普通机床的实习操作练习,通过手动加工,让学生逐渐理解其加工工艺。二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加工工艺。再是利用数控仿真软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要应用自己学到的工艺知识和编程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做中学”的机会,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为以后进厂实习打下了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其对实际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

四、数控仿真软件系统在教学中应用

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已经在各职业院校广泛使用,其很好的解决了教师单一方式授课的弊端,直观的展现了指令动作和零件的加工。其优点在于,可以解决数控设备投入不足和场地不足的现状。可以实际加工前模拟加工环境,加工过程,检测程序错误。如过切,撞刀,加工干涉等问题。同时增加学生对指令的多次练习,增加有效的上机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实习中能源、材料的消耗。其缺点是,不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切削加工,对各切削用量无法精确控制,如车削加工ap=10㎜,F10㎜/r时,依然可以加工,这在实际加工是不能实现的。

随着仿真软件的较快发展,有的软件与实际加工相差很小,具有较高的仿真模拟效果,但是两者之间始终还是有差距存在,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相互替代,而只能将其作为中介与桥梁,在教学当中合理、科学、有效、有选择地利用仿真软件才能使之为教学服务。必须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发挥它的最佳教学效果。

五、结语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篇7

关键词:县级职校,数控,加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近年来,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职业教育发展快速, 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这是行政主导, 直接办学的结果, 这和高等教育的大扩招极为类似。因此各地出现简单地把完成中职招生规模作为政绩, 忽视中职的质量等深层次问题。我校是在龙海市政府的指导下, 职教资源的合理互补为出发点三校合并而成, 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 设置相对合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办学经费不足。导致教学设备不足, 宿舍紧张, 场所不足, 招得进, 容不下。 (2) 师资力量薄弱。很多中职教师是从普教转过来, 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理论教师多, 专业老师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专业教师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 实践经验较少;部分从企业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担任专业教师也尚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等;“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3) 生源质量下降, “招生难”问题严重。 (4) 毕业生就业困难。首次就业率虽然高, 但是留不住, 或者无法胜任岗位需求。 (5) 在同地区, 专业设置的重复性高, 特色专业少。数控应用等工科类专业, 设备投资需求量大, 耗材多, 办学成本高, 以上矛盾尤为突出。本文试着从教学手段出发, 或者说从课程资源这个方面入手, 探究县级中职学校如何把数控类专业办好。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 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化资源。学校课程实施, 要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就必须对课程资源有一个合理和科学的观念, 并对课程资源合理地拓展和整合。尤其是职业学校, 实践性强, 如果在实训中, 没有相应的实训设备, 将是纸上谈兵, 误人子弟。课程资源内涵比较丰富, 除了我们常用的教材, 还包括课程实施中应该利用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职业学校除了教授理论之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所以实践性课程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更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各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不断开发, 才能完善本学科的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理开发与利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资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职业学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针对本地区的特点, 开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专项研讨会, 制定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近期指导意见和中长期规划, 包括实施细则, 使已有政府规划既有前瞻性又有实施性。各级各类学校在政府的统筹协调和规划指导下, 既可依据政府制定的政策又可借鉴已有的成功模式。政府应促使各学校提出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方案, 增加开发课程资源的专项资金, 并把资金落实到项目中去。

二、让各行业参与到各专业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过程中来

1. 行业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成立雇主委员会, 主席和绝大部分成员是来自企业第一线的资深的行业专家。鼓励业内人士在学校兼职讲课, 帮助充实学校教师队伍, 确保教学不脱离行业的实际需求。

2. 企业制定行业职业能力标准。

雇主委员会为学校提供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教学依据, 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能力标准、教学模式等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派人到学校与老师一起设计培训规划, 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 经公司认可后, 由学校照此实施。在学生学习期间, 每周有一天或两天到该企业去实习, 增加企业实践能力。

3. 争取行业对学校的帮助。

学校是教育培训机构, 应教给学生最新的技能, 这就要求不断更新学校的设备, 争取有实力的企业向学校赠送最新式的设备, 给学校一个强有力的支持。或者派遣学校的老师到他们企业里学习最新的技术, 老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 这就保证了老师教给学生的也是最新的技能, 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立足课堂学习, 开发教材资源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 可以在教学中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同一学科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教材, 这就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 适当地增减一些内容, 或者适当地更改一些教学顺序。总之, 以有利于学生容易接受的角度, 进行合理地编排。有能力的情况下, 可以编写适合本校的校本教材。

四、充分发挥已有教学资源, 并依靠教师开发地方特色或者校本教学资源

已有的学校课程资源, 教师在备课、授课、说课、评课时可以充分利用, 学生在预习、上课、作业时也可以利用。同时, 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开发特色的课程资源, 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

1. 对于数控加工课程来说, 数控仿真软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资源。

数控仿真的优点很多:减少高额的设备投入, 解决实习设备与学生人数不成比例的问题;提供多种机床多种系统, 解决设备型号单一, 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等问题;实现虚拟加工, 减少实训费用;安全性高, 便于初学者学习;可对程序校验、模拟加工, 减少占机调试时间, 提高加工效率。可以建立理实一体化操作, 在这里既有理论教学、仿真教学, 又有实操练习。数控加工实习就可以采用工艺—仿真—实操的顺序进行, 既有利于大部分的同学的理解, 又尽可能地高效地运用实训设备。

2. 实物性资源。

课程资源的种类很多,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应用已有的图表、教具、模型, 也发挥创造性自己制作。比如在讲解游标卡尺、千分尺的读书读数时, 可以制作一个较大的游标卡尺模型, 这样刻度在同学们面前就变得比较直观。同样, 在讲到车刀的角度时, 也可以制作一个较大的模型, 在课堂上教学就比较直观了。

3. 数字化资源。

这类资源主要有动画、加工视频、教学组织视频等。在生产实训中, 要做到劳逸结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操作训练, 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调用监控, 让学生看看哪些不规范的动作, 进行点评纠正。通过视频、幻灯片或者FLASH制作, 让更多的动画效果充盈视觉眼球,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慢慢地掌握车工的基本操作、注意事项, 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强化教师资源的开发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力量, 教师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1.在职业学校教师引入方面应该采取公开招聘, 择优聘用的原则。岗位设置可以和普通教育区别开来, 有所创新。允许打破学历、年龄、份等常规限制, 吸收各行业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能手到职业学校来担任专业教师。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与企业密切联系, 把新教师送到企业去培训。加强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的培训, 提高其“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徐继存, 段兆兵, 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 2002, (2) .

[2]吴刚平.课程资源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 2001, (9) .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篇8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一定的编程知识及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因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一般都不高, 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往往会造成学生在实践的时候什么也不会, 使教学陷入困难的境地。《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控机床基本知识、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数控线切割机床的编程与操作、自动编程软件的应用等。这些内容实践性强, 需要将理论上所学的各种数控机床的编程及加工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机床上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合理的编程方法和机床的操作技能。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基本理念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 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 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 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 而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合理选择教材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 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 将各个知识点分解实践训练任务, 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 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材应根据高职院校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要求编写。在内容组织上, 注意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并以够用为度;编程与应用部分应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四、《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 课堂讲授加仿真演示相结合。

课堂上讲授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 首先通过仿真软件将一台仿真机床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认识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方法。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会接触数控机床的编程, 数控机床的程序由各种功能指令组成, 一次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指令的用法及编程规则, 所以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控机床仿真软件演示每一个指令的用法, 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编程指令的理解, 同时也熟悉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例如, 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首先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对数控车床的基本结构,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有感性的认识。接下来是数控车床编程的基本指令的学习, 每个指令的学习又可以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演示, 让学生真正理解每个指令的用法。最后, 对车削加工零件进行编程及仿真加工, 为实际操作数控车床加工做好准备。传统课堂讲授模式一般是先介绍编程指令的功能、编程格式等, 很难让学生学会指令的实际用法, 课堂讲授的同时加入仿真演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2. 实训车间操作示范。

经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及仿真演示, 学生还没有达到可以独自操作数控机床的程度, 因为操作仿真软件和操作实际机床还有很大的区别, 学生即使对数控机床的编程很熟悉, 对仿真机床的操作也很熟练, 但面对实际机床也会存在畏惧心理, 这时要求授课教师进行操作示范。操作示范场所安排在实训车间, 操作示范的内容包括:机床的操作流程、数控加工程序的输入、加工工件装夹、刀具的安装、工件的加工过程、加工结果的分析。操作示范完成后, 学生对数控机床加工的整个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下一步的实践打下了基础。操作示范要求示范教师要一边示范, 一边将理论知识应用在操作示范过程中, 让学生不仅学习了数控机床的操作, 也理解了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

3. 学生练习加教师指导。

有了前期学习的基础, 学生可以开始实际加工练习。加工练习场所是实训车间, 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练习数控机床操作加工的基本技能, 教师在旁边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 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让学生能真正学会、学好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练习结束后,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能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例如数控车床加工练习, 先给学生零件图纸, 首先是对零件图纸进行分析, 制定合理的加工方案。然后是进行数控程序的编制, 程序编好后输入数控系统, 检查校验, 最后安装毛坯进行加工。

五、适合理实一体化的师资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 也不同于实习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是因为在上课的同时要求学生动手, 不同于实习实训课是因为在学生动手的同时随时要停下来讲授理论。所以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因为在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问题, 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包括动手方面的, 也包括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动手过程中的问题, 所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老师不但对自己的学生有多少能力了如指掌, 同时对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设备要运用自如, 运用自如不但要会, 还要会调, 更会简单的维修。针对这些要求, 学校应组建一支业务能力比较高、肯钻研、要求上进的师资队伍, 这样才能正常的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六、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进行, 融为一体。一方面, 提高了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 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 教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 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 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 教师就在学生中间, 就在学生身边, 这种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班级人数较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合理的班级人数应该在20人左右。

七、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 同时, 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因此, “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 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一定要认真分析课程性质, 充分利用教学设施,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真正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先在课堂上讲授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和操作方法, 然后通过实验课或者实训课要求学生完成零件的编程与加工。这时学生往往已经忘记了理论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 只能面对机床而无从下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 在老师的讲授和指导下既完成了理论学习, 又完成了实际操作, 提高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控机床,理实一体化,学生

参考文献

[1]杜家熙.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赵华.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模块化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浅谈数控编程与操作的教学方法 篇9

一、精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人际关系,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是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条件, 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改课堂上的教训、命令、控制为唤醒、激励和鼓舞。要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主、尊重、信任和理解, 同时也受到激励、鼓舞和感化,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如今的学生已不比以前, 如今的学生太有个性了。为此, 我牢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宗旨, 尊重学生, 在教学中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 我不追求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问、学生答, 而是打破常规, 鼓励融洽合作、公平竞争、大胆质疑。特别是带星号的章节, 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再自己解决问题。小组内、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合作, 或者比赛, 看谁最棒。这样, 学生就不会感到很枯燥, 既获得了知识, 又锻炼了能力, 还是一石二鸟呢!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管学习什么知识, 压迫式学习肯定不如带着浓厚兴趣学习的效果好。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上好数控编程课的关键。

例如, 数控编程与操作中有些概念、原理很抽象难懂, 从绪论课开始, 我就积极创设课堂教学质疑问难的情境, 以便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通过联系在生活中常见事物, 例如体育用品哑铃、汽车和轮船的很多零部件都是用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那么, 数控机床如何进行加工呢?人、机是通过什么载体进行对话的?引出几个问题, 通过使学生心中充满疑问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 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思维活动最活跃, 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备课, 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精心安排、巧妙设计教学活动, 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 多给学生带来一些乐趣, 就能触发其求学愿望。

三、数控仿真系统的合理使用

数控加工仿真系统采用了与数控机床操作系统相同的面板和按键功能, 不存在任何的安全问题, 学生可以大胆地、独立地进行学习和练习。不仅如此, 现代的数控加工仿真软件还能实现加工模拟演示功能和程序自诊断功能, 不仅具有对学生编制的数控程序进行自动检测、具体指出错误原因的功能, 还具有在真实设备上无法实现的三维测量功能。这样既能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学到知识, 还能锻炼他们的胆量,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合并, 而是知识体系上的融合, 具体要根据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的需要, 设计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方式, 以及融合的比例。例如, 有些课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数控机床的认识, 我们组织学生在数控机床旁针对数控机床所进行的认知实训, 采用边讲解边动手的方法, 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数控车床的“机床坐标系”和“工件坐标系”以及“机床原点”等一些重要概念, 这些理论要是在课堂上讲述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难以讲清楚, 理论来源于实践, 而我们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了培养学生在理论方面的能力而忽略了实践操作。所以, 我认为在讲述数控技术这样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时,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大胆创新。

五、教师应到工厂学习或实习, 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位专业课教师若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是不会受到学生青睐的, 更不用说对你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职业学校要着力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 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 真正参与工厂的产品开发、工装设计才能提高水平, 也只有通过在工厂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 才会知道所教学科知识中哪些是实用的或用得多的。

综上所述, 数控编程与操作应用性很强, 能够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这门课程中的技能, 并能够使用这些技能为生产制造服务, 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产业工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探讨, 在搞好各相关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优化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合格的数控加工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张思弟.数控编程加工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 篇10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床数控化在制造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由于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数控技术人才的紧缺成了制造业大力发展的瓶颈,大大限制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言而喻,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待于大力推进。由于数控操作对操作人员高素质的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大力推行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则显的更为迫切,但由于高职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晚,多数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本科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耗时耗力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高职教育中数控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控编程与操作》的教学方法作一系列的探讨。

1 学生情况分析

因材施教,方能事半功倍,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普遍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学的不够牢固,自学能力相对较差,但通常动手能力较强,对一些较为直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不善于钻研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另外,受当前社会形势的影响,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过于功利,他们对于在近期看不到作用的一些课程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被学生询问“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它对我将来的就业有什么好处?我能用所学的知识做什么?”之类的问题。针对上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数控编程与操作》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课程本身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仿真、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能够感觉到“学有所用,学为所用”,通过多种方式并存的方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教学方法探索

如何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学为所用”,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不惜力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收效显著。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学能力不高,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如下方案:

2.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显著特征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科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把一学期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在高职院校《数控编程与操作》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很快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先针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任务,然后结合所提出的任务介绍解决任务所要用到的一系列知识点,最后利用所学知识点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当然在这种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首先任务的提出一定要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所给的任务过于生僻,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老师是为了讲课而故意制造的任务,这样任务的提出就流于形式了。另外,在讲课的过程中所授知识点一定要紧紧围绕所给出的任务,给学生一种感觉,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解决任务,切不可离题太远,那样,任务的提出也是毫无意义的。最后,在所有知识介绍完后,一定要利用所讲知识去完成任务。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才算完整,才会让学生觉得“学为所用,学有所用”。

2.2 课堂教学+仿真系统(实操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解决的只是如何教的问题,那么在教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的体现教学效果,采用什么样的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如果只是单单的借助传统的黑板教学或者单一的采用课件,在《数控编程与操作》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再好的教学方法恐怕也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体现其实践性。现在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具备相当规模的实训基地,有大量的数控机床,即便没有实训条件的也都购置有数控仿真软件,但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完全分开的教学方法,通常大约用几十个课时专门讲授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全部讲授完毕后才安排学生进实训基地或者操作仿真软件,这样安排的结果往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脱节,理论课上讲过的等到实训时还要再重新讲一遍,耗时耗力。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安排教学过程时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穿插起来,当一个任务讲完了的时候,就让学生上机床或者操作仿真系统把所讲任务加工出来,这样,既能发挥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又能在加工的过程中体会到极大的成就感的,同时还能对所讲知识进一步的加深印象,并且由于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没有脱节,不需要重复讲授。当然,最根本的,通过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枯燥的课堂讲授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为所用”的乐趣,极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实例

结合上述,以讲解数控车中简单轴类零件的加工为例,在教学安排上可以首先设置一个简单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整个授课过程围绕该任务进行,并不断的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加工结合讲解,最后通过仿真系统或者数控车床将所布置任务实际加工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具体的实践过程如下:

3.1 任务引出

在卧式数控车床上加工如图1所示的阶梯轴类零件,毛坯为Ф40×54,材料为45钢。

3.2 任务分析

该零件为典型的阶梯轴类零件,在普通机床上很容易加工出来,而在数控机床上如何实现该零件的加工呢?

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主要是靠编写的程序来实现自动加工的,加工之前必需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刀具准备,零件的装夹,编程准备对刀准备等。

3.3 知识准备

3.3.1 工艺安排

结合图1介绍简单轴类零件在数控车床上加工的工艺路线。

3.3.2 数控车床常用刀具介绍

结合任务介绍数控车床上常用到的刀具。

3.3.3 程序基础知识及编程指令

结合任务介绍编程过程中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如车床坐标系统、车床编程特点,常用指令(G00、G01、G28、F、S、T功能、G90、G94)等。

3.4 任务实施

方法一:分几次进给;

程序如下:

3.5 用仿真系统或实际车床加工该任务

通过该任务的提出———分析———解决,学生把数控车床上加工简单轴类零件的方法和一些常用指令及其它们的用法结合起来并最终完成了简单轴类零件的加工,而不是孤立的去学习一个个的知识点。当然,其他的内容也可按照此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数控编程与操作》的教学过程中,不光要针对所教对象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还要结合课程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使得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为所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得高职学生成为中国制造业先进的数控人才的主力军。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普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从学生现状分析入手,结合现今数控人才的需求现状,提出高职院校数控专业的教学应本着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为所用”的原则,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提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及授课过程中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人才,数控编程与操作,教学方法,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黎震,邱国梁.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41-79.

[2]魏本建,张福荣.数控编程与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6.(24):102.

上一篇: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下一篇:全息与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