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盆骨折

2024-05-23

创伤性骨盆骨折(精选九篇)

创伤性骨盆骨折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76例, 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4:14, 年龄21~61岁, 平均 (35.27±5.38) 岁, 受伤至就诊时间10~60 min, 平均 (30.15±10.26) min;研究组男女比例22:16, 年龄20~60岁, 平均 (35.48±5.41) 岁, 受伤至就诊时间10~55 min, 平均 (30.02±10.14) min;其中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58例, 高处坠落13例, 重物砸伤5例;休克程度:轻度19例, 中度25例, 重度3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与休克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急诊均快速行开放气道, 1 min内完成对患者心电、脉搏、血压与血样饱和度的监测, 并建立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快速液体复苏治疗, 通过及时、快速、足量输入7.5%高渗Na Cl溶液、平衡液、羟乙基淀粉、输血, 以扩充血容量和维持收缩压 (SBP) 90mm Hg以上;研究组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早期输入250 m L 7.5%高渗Na Cl溶液 (依据患者病情于20 min后重复输入, 总输入量<350 m L) , 其余补液方法同对照组, 当患者SBP维持在50~70mm Hg时即减慢补液速度, 控制补液量。

观察指标:疗效性指标:存活、死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多脏器功能障碍 (MODS) ;综合性指标:复苏时间、24 h补液量、血红蛋白 (HGB) 、血乳酸。

判断标准:复苏成功标准:体温正常, 血液动力学稳定, 凝血四项指标正常, 血乳酸<2 mmol/L, 尿量>1 m L/ (kg·h) [2]。

统计学处理: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性指标情况:研究组复苏后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的综合性指标情况:研究组的复苏时间比对照组短, 补液量比对照组少, 复苏后的血乳酸水平比对照组低, HGB水平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骨盆骨折引发的大出血与严重休克是早期致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救治疗中以液体复苏为主要治疗方案, 其目的在于稳定患者血压, 为继续深入治疗提供条件。分析原因在于限制性液体复苏通过控制出血前的输液量, 可避免大量快速输液造成的血液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相应减少对机体代偿机制与内环境的干扰, 进而有效改善临床急救效果, 保证进一步治疗的顺利进行[3]。

相关研究指出, 复苏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患者尽早行手术治疗, 而进入手术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患者良好预后, 提高远期存活率。在本研究中, 通过对两组患者复苏后的复苏时间进行分析, 得出研究组的复苏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 表明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可有效缩短患者的复苏时间, 为患者手术治疗争取时间与机会。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复苏后的实验室指标情况, 得出研究组复苏后的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限制性液体复苏更有利于促进患者各组织血液灌注与氧供功能恢复正常, 维持机体自身代偿机制与内环境的稳定, 起到预防后期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 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具有复苏时间短、输液量少的优势,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降低MODS、ARDS、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李耀亮.严重骨盆骨折急救及早期并发症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30) :143-144.

[2]吴燕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 (3) :614-615.

创伤性颌骨骨折并发症的干预护理 篇2

【关键词】颌骨骨折;并发症;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01-02

颌骨骨折多由于外伤引起,除具有疼痛肿胀、咬合错位、张口受限、咀嚼吞咽功能障碍等常见症状外;还常伴有窒息、出血、休克或颅脑损伤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2010年3月~2013年2月本院口腔科共收治颌骨骨折患者42例,现将护理工作经验和体会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颌骨骨折患者共42例,其中男34例,女8例,年龄16~68岁,以青壮年居多。由交通事故、爆炸伤、击打伤等外伤引起。其中上颌骨骨折10例,下颌骨骨折26例,上下颌骨骨折6例。42例颌骨骨折中有11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窒息、出血性休克或颅脑损伤等并发症。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42例颌骨骨折患者病情稳定后,均在全麻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加内固定术。

1.2.2护理方法:

1.2.2.1 急救及处理:①对于颌骨骨折的患者,一旦合并窒息、出血、休克或颅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应以抢救患者生命为首要原则,在此前提下尽早处理骨折受伤处。护士应及时准确的评估伤情,并根据病情迅速的准备急救用品(吸引器、开口器、舌钳、气管切开包、多功能监护仪、氧气、纱布等),进行综合性救护工作。②解开患者颈部衣扣,头偏向一侧,护士可立即用手指裹以纱布直接掏出口咽腔血凝块或分泌物,再用备好的吸引器彻底清除。舌后坠的患者,立即用开口器、舌钳拉出舌头并固定。当患者的呕吐物、碎骨片、牙碎片或血液引起的吸入性窒息时,护理人员必须全力配合主治医师立即行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出血较多的除立即采取压迫止血、清创缝合外,护理人员应快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可采用静脉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补充血容量,可先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血压过低者可输入代血浆。疼痛严重的可遵医嘱镇痛、镇静。同时还需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皮肤和指甲的毛细血管床的变化,给予充足的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④上颌骨骨折很容易并发颅脑损伤。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颅脑损伤,明确颅脑损伤的类型。除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外,意识状态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的重要指征之一,瞳孔也可直接反映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病情变化。患者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脉搏缓慢有力、血压升高、呼吸深大、眶周有淤血(熊猫眼)、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变化,提示并发颅脑损伤,要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同时按医嘱滴入20%甘露醇250ml,半小时内滴完,每日3-4次。输注过程中防止液体渗漏。严格控制入水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有脑脊液耳鼻漏者,应抬高头部,禁止局部冲洗与填塞[2]。

1.2.2.2 专科护理:①心理护理:颌骨骨折大多为一种突发事件,伤前无心理准备,患者因外伤导致面部肿胀畸形、咬合错乱、疼痛等不适,极易感到恐惧、惊慌、焦虑。尤其是女性患者,担心会伴有容貌受损,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加以疏导,排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②常规准备: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清洁口腔,可根据情况用漱口液含漱,1天4次。常规术前备皮,禁饮食,并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床旁备吸引器、气管切开包、多功能监护仪、氧气等急救器材。③麻醉术后护理: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的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吸氧,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清醒后,颌骨骨折的患者一般采取半坐卧位,以减少出血的可能,并可增进肺部呼吸运动,利于咳嗽和吐出口腔内分泌物,避免发生肺部并发症。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健侧,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肺部通气量。④口腔护理:术后患者因张口受限,不易自行进行口腔护理。因此,进行口腔冲洗是保持颌骨骨折的患者口腔清洁最有效的方法。42例患者术后2-3天均行口腔冲洗。由2名护士配合,患者取半坐卧位,颌下垫治疗巾,备弯盘,护士将头皮针去掉针头,软管接50ML注射器抽取漱口液缓慢进行冲洗,冲洗液可由患者口角流入弯盘。软管由磨牙后间隙或缺牙区放入,依次缓慢冲洗颊部、牙龈、牙面、牙间隙。对于不能顺患者口角流出的漱口液,另一名护士用吸痰装置吸净。冲洗每次100ML,每日两次。注入漱口液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患者呛咳或窒息。吸引时压力不宜过大,不能超过0.04 千帕,以免引起出血。一般常用漱口液为1-4%碳酸氢钠溶液,2%硼酸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每次餐后再用漱口液含漱3-5分钟。通过口腔冲洗,有效的预防口腔感染[3]。⑤饮食护理:根据患者情况指导饮食方式和种类。以含有高蛋白, 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食为主,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咀嚼。进流质时可指导患者将吸管置于磨牙后间隙或缺牙区,将食物缓慢吸入。温度不宜过热,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患者呛咳或窒息。可采用多餐制,每次250一300ml,每2-3小时进食1次,每日进食6-7次,以保证营养物质的摄人,提高机体的修复能力[4] 。⑥流涎的处理:术后如流涎量较多,为防止面部发生皮炎,可在创口周围皮肤涂氧化锌糊剂。在我科对流涎量多得患者尝试使用皮肤保护膜。使用方法为:温水清洁好创口周围皮肤,待干,将皮肤保护膜沿嘴角向下均匀涂抹。数秒钟后保护剂即可自然形成一层保护膜,每12小时清洗后涂抹一次。酒精过敏者应慎用。⑦功能锻炼:颌骨骨折固定术后,应告知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防止颞颌关节强直、张口困难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本组患者中,除6例合并多发性骨折的,需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辅助颌间固定3-4周以外;其余36例患者均采用单纯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第二天即可开始逐步做张口运动锻炼,张口度以达到三横指为宜[4]。

2 结果:

本组42例颌骨骨折的患者中,11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窒息、出血性休克或颅脑损伤等并发症的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有39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颌面部外形得以恢复,咀嚼功能正常,张口度正常。3例上颌骨骨折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不良,后期行正畸治疗。所有病例复查X线片均未见钛板或钛钉移位、断裂等现象。

3 体会:

在救治頜骨骨折合并全身并发症的患者时,应以抢救患者生命为首要原则。首先处理窒息、出血性休克或颅脑损伤等并发症,在此前提下尽早处理颌骨骨折。因此,口腔科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有整体观念,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尽早采取急救程序,并能熟练地进行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科室应保持抢救药械的完好配备,这些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总之,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做好口腔护理预防感染,正确的营养支持,对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住院天数以及促进危重伤员病情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锡泽,邱蔚六.口腔颌面部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11:218-230.

[2] 景炳文.急症急救学[M]. 上海:上海外学普及出版社,1995;8:435 -436.

[3] 梁金凤,甘凤霜等.中国医药指南[J].2012,10(31):626-628.

创伤性骨盆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30例, 观察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 平均年龄 (34.64±9.71) 岁, 平均受伤时间 (32.65±8.50) min;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 平均年龄 (35.41±9.83) 岁, 平均受伤时间 (34.45±8.10) min。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治疗方法

2组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仅需要在入院后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 通过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补液。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 (快速液体复苏) , 医护人员通过输入羟乙基淀粉、生理盐水、血液等方式将患者的收缩压调整到90 mm Hg[2]。

观察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治疗方案, 医护人员通过为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以及平衡盐的方式, 将患者的收缩压调整在50~70 mm Hg范围以内[3]。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血细胞比容以及治愈率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创伤性骨盆骨折患者的血细胞比容为 (29.86±3.79) %、治愈率为60.00% (18/30) 。观察组创伤性骨盆骨折患者的血细胞比容为 (34.37±4.25) %、治愈率为86.67% (26/30) 。根据对照组创伤性骨盆骨折患者的血细胞比容为 (29.86±3.79) %以及观察组患者的血细胞比容为 (34.37±4.25) %可以得出, 患者的血细胞比容t值为4.34, P值为0.01。根据对照组创伤性骨盆骨折患者的治愈率为60.00% (18/30) 以及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6.67% (26/30) 可以得出, 患者的治愈率χ2值为5.45, P值为0.02。观察组创伤性骨盆骨折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细胞比容以及治愈率的数据有明显优势 (P<0.05) 。

3 讨论

创伤性骨盆骨折是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由于患者的腹腔脏器以及血管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 患者病情严重时还会伴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4]。

对照组患者采用快速液体复苏进行治疗, 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现, 由于快速液体会阻碍患者的血液稀释性凝血功能, 从而使得患者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影响, 并使患者无法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最终导致治疗效果不够理想[5,6]。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 对照组创伤性骨盆骨折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细胞比容为 (29.86±3.79) %、治愈率为60.00% (18/30) , 观察组创伤性骨盆骨折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血细胞比容为 (34.37±4.25) %、治愈率为86.67% (26/30) , 2组患者的血细胞比容以及治愈率差异明显 (P<0.05) 。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作为治疗方案, 不仅能够对患者的氧供功能以及血液灌输起到促进的功效, 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内环境的稳定性, 在缓解患者病情的同时, 对以后的并发症状还能够起到显著的预防效果, 并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后,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 且安全性高, 无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建州.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7) :9-10.

[2]王会云.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5, 36 (3) :352-353.

[3]徐光影.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急救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 30 (35) :59-59.

[4]凌佳.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抢救与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2) :248-249.

[5]梁振中, 吴华林, 王彬.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时间窗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19) :2470-2472.

创伤性骨盆骨折 篇4

【关键词】 创伤性骨折;脂肪栓塞综合症;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7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6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1年5月——2013年9月骨外科收治的创伤性骨折后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共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7-51岁,平均26.3岁.10例股骨处骨折,7例骨盆处骨折,2例胫、腓骨处骨折,其中合并其他肢体的多发骨折者5例。致伤因素:交通伤11例,高空坠落伤6例,钝器击伤2例,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2]。

1.2 诊断标准 ①呼吸频率>35次/分,心率和脉搏超过120次/分。②皮肤以及黏膜有出血点③血红蛋白数值降低(<100g/L),脂肪酶在血中的含量升高,血小板含量降低,在尿液和血液中出现脂肪滴,动脉氧分压也降低,血沉随之加快。④患者多发热,测其体温上升。⑤肺部x线片开始出现改变,增粗的肺纹理和出现阴影[3]。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患病早期可应用石膏托来固定骨折处;患者皆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12例患者采用高剂量>100mg/d及7例患者采用低剂量<100mg/d静脉点滴;19例患者中11例行高压氧治疗,即高压舱内吸纯氧,压力0.2MPa,每日2次,每次40分鈡,分别于上、下午各做1次,中间休息10min/次;患者中有15例使用有创或无创正压通气,4例患者才用鼻导管通气;表现为休克者则给予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及输血治疗,20%甘露醇250ml,每日2次,静脉点滴,用冰帽降低局部温度以便减轻脑损害;每天500ml低分子右旋醣酐,每天抑肽酶100万U,静脉滴注;每天白蛋白20g,静点;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及预防感染[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来记录及表示,其中,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若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治愈率100%,从发病至病情缓解3-5d,无1例存留后遗症。

3 讨 论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严重创伤骨折的早期危重病发症之一,系由来自骨髓与其他组织的脂肪、脂类物质在乳化能力减弱,理化性质失常的血液中聚结成较大体积的游离脂肪滴进入血循环,栓塞于肺、脑、皮肤等脏器的血管中而引发的以呼吸窘迫及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象[5]。

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确,多数认为严重创伤或长骨骨折后,微脂栓随血流将微小血管栓塞,致微循环障碍,发生在长骨骨折的约占0.9-4%。大多数学者皆认为,所有长骨骨折患者几乎均会发生脂肪栓塞,FES错综复杂病理生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脂肪栓子本身的作用,游离脂肪酸(FFA)是脂肪栓子的主要化学成分,该物质对肺实质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强大的毒性作用,致使脑血管收缩.引发严重的低氧血症,加重脑部细胞损害。Peltie认为脂肪栓子的重要来源是骨折局部破裂的脂肪滴和脂肪细胞,而损伤后骨折处血肿形成和开放的静脉,其局部压力升高,这是使脂肪滴进入血液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对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患者是否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应被医护工作者时刻注意,并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脂肪栓塞综合征往往发病急,意识障碍、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在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时,除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之外.还需对患者的血象进行定期监测,其中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的先兆是血循环中的血红蛋白和氧分压进行性下降,因此,血氧分压的监测对于早期诊断该病具十分重要的意義。

参考文献

[1] 张向其.创伤性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6.

[2] 高洁.创伤性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和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96.

[3] 张维国.创伤性骨折后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分析.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31(6):466.

[4] 康士萍.创伤性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2,7(6):197.

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心理护理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60例,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1岁~78岁, 平均年龄 (45.6±1.5) 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1 h~17 h, 平均 (3.6±0.8) h;对照组60例, 男31例, 女29例, 年龄22岁~79岁, 平均年龄 (45.2±1.3) 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1 h~17 h, 平均 (3.8±0.9) h。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 (1) 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沟通, 及时了解其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给予患者安慰, 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并充分倾听患者心声,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2) 健康宣传:护理人员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加强健康教育指导, 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3) 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 尽量让家属尽可能多地陪伴在患者身边, 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记录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情况, 并制定满意度调查表, 统计患者满意度。SAS量表共有20个项目, 没有或偶尔计1分, 有时计2分, 经常计3分, 总是如此计4分, 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量表共有20个项目, 没有计0分, 少有计1分, 常有计2分, 一直有计3分。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态度、对患者的关怀程度等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SAS、SDS评分比较

2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满意率为93.3%, 对照组护理后患者满意率为76.7%,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创伤性骨折对人体危害较大, 且多为突发性事故, 患者大多心理上无法接受, 导致身心遭到重大打击, 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对患者身体康复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严重者可产生轻生念头[3]。国内相关研究表明, 创伤性患者心理异常的发生率高达78.4%, 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害怕手术带来剧烈疼痛, 担心术后预后不理想, 肢体出现残疾, 影响以后的工作等[4]。这些负性心理严重损害创伤性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进展。

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 是系统化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充分尊重患者人格,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5]。护理人员均受过严格的业务和技术培训, 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业务水平, 在实施护理时可充分与患者沟通, 详细了解患者心理特点, 实施针对性的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且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拥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 关心和尊重患者, 减轻患者忧虑焦躁情绪, 向其耐心讲解疾病的特点, 告知手术方法和手术治疗的效果, 增强患者成功战胜疾病的勇气, 使患者身心处在最佳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出院[6]。

本文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 患者SAS、SDS评分较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故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可以极大地缓解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满意率为93.3%, 对照组仅为76.7%。由此可见, 护理人员对患者诚挚的关怀, 不仅有利于帮助医护更加详细地了解患者病情, 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增强患者对医护的信任, 有利于及早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彩红.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抑郁焦虑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 (2) :327-328.

[2]何璨.60例股骨骨折患者心理状态调查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12 (1) :192-193.

[3]洪慧.全身多处骨折合并创伤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及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96 (2) :887-888.

[4]杜红霞, 王华, 李惠莲.创伤性骨折患者应激障碍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66 (35) :858-859.

[5]蒋群花, 沈丽, 张士珍, 等.心理干预提高创伤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B) :27-29.

创伤性骨盆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纳入标准: (1) 均存在明确下肢外伤史; (2) 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骨折; (3) 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对照组男31例, 女19例, 年龄20~64 (56.4±7.3) 岁。股骨骨折18例, 胫腓骨骨折24例, 踝关节骨折8例。手术方式:有限切开微创内固定术 (MIPO) 17例, 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19例,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ORIF) 14例。观察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18~66 (56.9±8.7) 岁。股骨骨折20例, 胫腓骨骨折23例, 踝关节骨折7例。手术方式: (MIPO) 15例, 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20例, (ORIF) 15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择期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抬高患肢及应用活血消肿、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康复训练辅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骨折愈合程度进行评估, 制订康复计划, 主要采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步行训练器等康复仪器锻炼下肢肌肉, 1次/d, 30min/次, 连续训练8w。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组间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ADL) 评分。其中肢体运动功能评分0~34分, 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与分值呈正相关;步行能力分为0~5级, 级别越高, 步行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两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比较

治疗前, 两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治疗后, 两组上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P均<0.05) ,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显著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 两组上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P均<0.05) ,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日益频繁, 创伤性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当发生创伤性骨折时, 患者将出现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骨折部位在下肢时还将影响其步行能力,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4]。目前, 临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创伤性骨折, 取得了确切的疗效[5]。然而, 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 给患者心理、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因此, 探讨术后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对创伤性骨折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 肢体长时间制动对其功能恢复极其不利, 而康复训练可以增加肢体骨细胞的营养及代谢活动, 促进损伤组织恢复, 并且能够消除血肿, 促进渗液吸收, 预防和减轻粘连, 在创伤性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6]。廖亚琴等[7]研究显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疗效, 促进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魏淑菊[8]在老年创伤性骨折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 功能锻炼是影响四肢骨折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效的功能锻炼能够明显促进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利于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本研究中,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 康复训练辅助治疗组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均显著升高, 表明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创伤性骨折治疗疗效,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在本研究中, 我们使用了先进的康复仪器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 在系统的帮助下能够进行规律的康复训练, 使下肢肌肉得到有效锻炼, 恢复神经系统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 以达到恢复的目的。另外, 康复仪器具有训练定量、可以重复的优势, 能够实现训练的标准化, 且对患者的要求相对较低, 从而可以缩短治疗周期, 进一步提高疗效[9]。当然, 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 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评估非常重要, 只有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康复训练计划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 康复训练辅助治疗创伤性骨折疗效可靠,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铁铸, 梁俊生, 王月, 等.老年创伤性骨折的特点[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0, 16 (1) :71-73.

[2]何艺娇.运动训练干预骨质疏松症患者创伤骨折[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32) :4431-4431.

[3]魏淑菊.老年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 :3-5.

[4]郭才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创伤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3, 11 (1) :162.

[5]吴东辉, 李丹.创伤性骨折固定方法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2) :81-82.

[6]张英泽, 冯和林, 李增炎, 等.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2) :154-155.

[7]廖亚琴, 陈瑞珍, 林彩霞, 等.早期康复治疗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4, 34 (17) :3840-3841.

[8]魏淑菊.老年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6 (17) :3-5.

创伤性骨盆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2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共收治创伤性骨折患者68例, 运用数字表法将本组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22~57 (39.4±2.8) 岁;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4例, 患者年龄22~58 (39.7±2.5) 岁。病例排除标准: (1) 有明显脑外伤和脊髓外伤的患者; (2) 住院治疗期间合并严重其他疾病的患者; (3) 有明显智力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其性别、年龄、学历、病史和骨折类型、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外加了系统的心理护理, 具体的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1) 护理人员应对不同类型、不同心理状况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对于性格相对开朗的患者, 可运用开导、鼓励的方式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于负面情绪严重、出现抑郁倾向的患者, 应耐心、热情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使患者感受到身边人的关心与爱护, 向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 以增强其治疗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2) 患者在进入医院的住院处后, 护理人员应将其安置环境整洁、空气清新的病房内, 以减少居住环境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刺激。护理人员应热情、亲切、积极的接待患者, 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区和病房内的具体情况, 从而为接下来的进一步治疗奠定良好基础。护理人员应从医学角度出发, 向患者详细讲解创伤性骨折的相关知识, 运用通俗的语言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和术后疼痛等,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积极的精神鼓励, 增加其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信任, 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利于患者康复的心理因素, 以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行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为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 与对照组患者的85.29%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详见附表。

3 讨论

骨折是现代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 其主要是由于交通或意外伤害导致的一种常见外伤, 常由意外创伤事故所引发。由于患者的心理准备不充分, 加之创伤后的长期卧床,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负面情绪。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骨折患者术后的心理问题与其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等均具有密切联系[2]。

本组研究的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 与对照组患者的85.29%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由此提示, 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而言, 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其不仅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英丽, 张宁.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创伤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1) :2571.

创伤性骨盆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2月我院骨科住院四肢骨折术后病人136例, 男89例, 女47例;年龄16岁~68岁;单侧肱骨骨折13例, 单侧前臂骨折17例, 单侧股骨骨折21例, 单侧胫腓骨骨折33例, 双侧前臂骨折6例, 双侧胫腓骨骨折22例, 股骨合并胫腓骨骨折24例;均无内脏及颅脑损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8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骨折部位、麻醉及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2.1 护理干预措施

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综合评估病人心理特点, 针对性给予心理疏导, 耐心解释病情变化和疼痛的处理办法, 消除其焦虑、悲观和抑郁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②营造舒适住院环境。为病人提供整洁、安静、设施齐全的住院环境,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光线柔和, 给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感觉。③分散病人注意力。让病人看电视、听音乐、读报纸或深呼吸等, 以分散其注意力。④保持舒适体位。卧床时平卧或卧健侧, 有效固定制动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措施, 可以抬高患肢以增加局部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和疼痛, 对于石膏固定的患肢应密切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⑤疼痛护理。采用冷敷、冰敷及热敷等各种理疗方法, 改善患肢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和神经肌肉兴奋性, 从而减轻疼痛。对疼痛剧烈者, 遵医嘱采取镇痛措施, 评估镇痛效果。

1.2.2 观察指标

①术后疼痛程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2], 在标尺两端标有0~10的数字, 数字越大表示疼痛越严重, 0代表无痛, 10代表疼痛最剧烈, 分为3个等级。轻度 (1~4) :疼痛轻可忍受, 睡眠不受影响;中度 (5~7)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 睡眠受影响, 病人要求服用止痛药物;重度 (8~10)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 睡眠严重受影响, 需要用镇痛药物。总有效率= (无痛+轻度) /总例数×100%。②病人使用镇痛药情况。③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 应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态度、护士的业务水平、护士的责任感、对病人的关怀程度、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及提供病房环境的舒适度6个方面[3,4]。采用4级计分法, 总分100分。>90分为很满意, 75分~90分为满意, 60分~74分为一般, <60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 (很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术后第7天发放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6份, 收回有效问卷136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2.2 两组病人使用镇痛药情况比较

72 h内使用镇痛药情况:观察组25例, 对照组为38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2)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P<0.05。

3 讨论

骨折术后疼痛是病人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 术后1 d~3 d发生率高达90%以上。骨折病人因术后疼痛刺激通过脊髓介质、交感神经反射可引起肌肉、血管收缩, 致切口呈缺血状态, 影响切口愈合;疼痛可导致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 降低机体免疫力, 也影响病人术后康复;疼痛可使手术部位的肌张力增加, 不利于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从而影响机体的恢复过程。另外疼痛还会对病人造成不良心理刺激, 其中以抑郁和焦虑最为常见, 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出现愤怒、恐惧及其他心理问题[4]。因此, 有效控制疼痛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术后疼痛的管理目标是设法减轻或消除因手术创伤引起的病人急性疼痛, 避免疼痛对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 促进术后康复进程。在对骨折病人的护理过程中, 我们为病人提供了良好的住院环境, 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特殊照顾, 使病人心情放松;指导病人保持舒适体位, 采用技术性的镇痛、理疗方法以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新陈代谢;采用分散注意力法分散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 使病人在愉悦中减轻疼痛的感受度。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 使用镇痛药的比率低于对照组, 病人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骨折病人的术后疼痛, 增强了病人治疗的信心, 为病人术后创伤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赢得了病人的信任、肯定和尊重, 从而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有效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骨折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36例创伤性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8例,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 使用镇痛药的比率低于对照组, 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创伤性骨折病人的术后疼痛, 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干预,创伤性骨折,术后疼痛,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蒋兴明, 刘祥平, 刘怀清, 等.135例创伤骨折病人早期镇痛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40 (5) :484-485.

[2]牛丛芳, 马明丽.舒适护理在骨折病人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6) :74-75.

[3]Hua H, Connolly PM, Canham D.Measuring patient satisfaction asan outcome of nursing care at a teaching hospital of southern Tai-wan[J].J Nurs Care Oual, 2003, 18 (2) :143-150.

创伤性骨盆骨折 篇9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科拥有护理人员48人, 均为女性, 年龄22~48岁, 平均 (28.9±2.4) 岁;职称:主管护师8名, 护师12名, 护士28名;学历:本科15名, 大专25名, 中专8名。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未实施“3P”管理模式前收治的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 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已经应用“3P”管理模式实施护理的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均于知情同意基础上纳入研究,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急救护理, 包括氧袋给氧、手工监测血压、浅静脉穿刺输液, 并密切留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3P”模式实施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抢救设备及物品最佳状态 (Perfecting equipment) (1) 急诊室内配备好危重病患抢救需要的相关仪器及物品, 对于抢救必需的专用药物和特殊器械应集中放置, 以缩短护士拿抢救物品的时间。抢救仪器及设备应由专人保管, 每周定期检查一次, 每月校正一次, 出现故障应及时维修, 以确保仪器及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2) 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顺畅, 连接处是否紧密, 并固定好管道以防滑脱, 检查各种转运仪器蓄电池电量, 以确保电量充足。 (3) 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确保气管插管通畅;出血部位应及时包扎带止血, 以防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

1.2.2 护理技能达到最佳水平 (Perfecting nursing ability)

针对急诊科危急重症患者疾病多变性、特殊行及复杂性, 为患者制定《重症患者专科流程及指引》等规范, 定期对急诊科护士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提高护士转运过程中识别潜在护理风险的意识。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对急诊危重症的重视, 以提高护士急救技能及水平。

1.2.3 最佳抢救预案并应用 (Perfecting emergency project)

对失血性休克可能引起的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等系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用药情况、生命体征、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由专家组反复讨论并形成抢救预案。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预案进行演练, 并让护士对预案熟练掌握, 实战中熟练应用, 并充分评估预案中每个人的岗位胜任力, 根据评估结果将护士安排至最适合的位置, 从而提高团队战斗能力。每次创伤性骨折患者抢救完成后, 团队成员应立刻分析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修订预演方案, 通过再次演练不断完善, 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1.3 评价指标

1.3.1 护理质量调查问卷:由科室护士长参考《医院护理质量评分标准》设计护理质量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共包括6个维度, 30个条目, 分别为基础护理 (8个条目) 、特级护理 (5个条目) 、病房管理 (5个条目) 、文书管理 (5个条目) 、重点环节管理 (4个条目) 、急救药品管理 (3个条目) 。采用Likert 4级评分方式, 1~4分分别为差、一般、良好、优, 总评分为各维度评分之和, 评分越高, 护理质量越好。

1.3.2 记录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率、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满意度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 总分100分, >90分为满意。分别于“3P”模式实施前、后半年由护士长向骨科护士发放护理质量调查问卷, 满意度调查问卷于患者出院时向其发放。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对结果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3P”模式实施前后急诊护士护理质量情况对比, 见表1。

2.2“3P”模式实施前后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见表2。

3 讨论

对于创伤性骨折等危急重症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并及时汇报, 对减少意外风险发生, 降低医疗事故, 为患者争取更多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5]。按医嘱治疗、合理应用急救药物、开放静脉通路、观察病情能有效避免护理差错, 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近年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 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过程中, 需多方面观察及监测患者病情进展, 及时发现患者潜在的问题, 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6]。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3P”模式进行专业护理, 将提升急救技能放在重要的位置, 将专业培训、理论讲座、轮转轮岗应用在急诊救治中,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是确保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的重要基础[7]。

本研究对创伤性骨折患者应用“3P”护理模式实施管理,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急诊基础护理、特级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重点环节管理、急救药品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而意外发生率、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对照组, 而接诊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低于对照组, 表明“3P”管理模式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患者护理意外风险事件发生, 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进而有效降低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3P”模式明确了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职责及任务, 让护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 并定期进行演练, 强化护理人员角色意识, 确保实际抢救工作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让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救治[8,9]。另外, 通过反复演练, 使得护理人员抢救能力得到提高, 增强护理人员自信心, 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能, 护理技能能稳定发挥, 进而提高护理患者救治成功率[10]。

综上所述, 应用“3P”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抢救患者实施护理管理, 可提高患者护理质量, 缩短患者接诊时间及术前准备时间, 降低患者意外风险, 提高患者满意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丽.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7) :1674-1676

[2]王燕蓉, 沈恬静.综合护理干预在创伤性骨折术后发热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4) :37-39.

[3]樊雅静, 路潞, 黄凌, 等.“3P”模式在危重孕产妇抢救及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11) :63-65.

[4]林楚芳.创伤性骨折165例休克的预防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4) :38-39.

[5]杜红霞, 王华, 李惠莲, 等.创伤性骨折患者应激障碍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5) :6-8.

[6]赵艳梅.分析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6) :237-238.

[7]赵艳梅.分析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6) :237-238.

[8]高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1) :168-170.

[9]伍香兰.护理干预在创伤骨折术后发热患者中的应用[J].延边医学, 2015, (11) :96-97.

上一篇:网易公开课下一篇:发挥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