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网络融

2024-05-23

建筑智能化网络融(精选九篇)

建筑智能化网络融 篇1

一、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功能

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有两个功能, 第一是支持各种形式的通信业务;第二是能够集成不同类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 形成统一的网络并统一地管理。智能建筑中的通信业务主要有下列一些形式: (一) 电话; (二) 传真; (三) 电子邮件、语音邮件、电子信箱、语音信箱; (四) 可视电话; (五) 可视电话数据系统; (六) 会议电视; (七) 桌面会议系统; (八) 多媒体通信; (九) 公用数据库系统; (十) 资料查询与文档管理系统; (十一) 学习培训系统; (十二) 触摸屏咨询及大屏幕显示系统; (十三) 人事、财务、情报、设备、资产等事务管理; (十四) 访问INTERNET网络。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通常分为主干网和部门子网.主干网是连接部门子网、数据传输速率较高的网络。部门子网是为完成各个部门特定目的而组建的局域网, 它一般多种多样。此外, 通信网络还包括以电话通信为主的PBX网络, 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应能支持上述的通信业务和大楼管理自动化及办公自动化的要求, 并且还要能够适应今后15年通信业务发展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在智能建筑中作主干网的有以下一些网络技术:FDDI、100Base-T、100VG-AnyLAN、ATM等。我们认为, 从技术及产品日益成熟和通信网络发展方向来看, 使用ATM技术作为主干网是一种优选方案。作为智能建筑中的部门子网, 往往根据部门需求选择多种多样的网络。这可分为普通局域网、高速局域网和PBX网三种, 在智能建筑中这三种子网往往共存。

二、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系统

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系统主干网络是以ATM交换机为中心的ATM网络, 有以下特点: (一) 这是一种高速率网络, 每个端口速率高达25~155Mbps, 这种带宽使各个子网之间的通信畅通无阻, 而且各个端口专用带宽, 使用户的带宽竞争局限在子网范围内, 因此, 子网数目的增加不会影响已存用户的业务质量。这对智能建筑内通信网络的扩展来说是其它大多数网络技术所不具备的。 (二) 采用局域网仿真技术使已有的局域网技术可以平滑无缝地接入主干网构成互连网基于原有局域网的应用可以不加修改地在ATM互连网上运行。 (三) ATM网络与传统局域网的无缝连接, 进一步减少了网络之间的桥、路由器、网关及HUB等协议转换设备, 使网络延伸、网络配置、网络监视变得相当容易, 网络得到平整。这一点是其它主干网技术不可比拟的。 (四) 采用虚拟局域网技术, 可以方便地构成虚拟局域网, 不同虚拟局域网之间就像通过网桥连接的局域网。而且, 网络管理员可以将地域不集中、连接在不同集线器上的同一部门之间的设备构成一个局域网。这样, 网段的物理位置不再影响其逻辑子网, 它带来的好处是:每个部门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局域网, 它不受其它部门的网络通信影响;通信网络上任何位置的主机、服务器等从一个虚拟局域网移动到另外一个虚拟局域网不需要任何物理上的变动;同时, 物理上变动的网络设备也可以维持在相同的虚拟局域网上不变, 这对智能建筑租用用户来说是相当优越的。 (五) ATM网络采用永久虚通路和交换虚通路来管理网络连接, 这样网络延伸变得简单, 而且永久虚通路的配置可以保证不同业务的带宽要求。交换虚通路的采用可以简化网络管理员的网络设置工作, 交换虚通路的标准化使不同厂家的ATM产品的互连变得简单。 (六) ATM是B-ISDN的标准转移模式, 因此主干网与广域网的连接也可以归结为ATM与ATM的连接, 这样智能建筑通信网可以与广域网无缝连接。 (七) ATM网络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它作为主干网有很高的稳定性。

三、结语

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智能建筑的相关技术日趋成熟, 目前智能建筑的建设正方兴未艾。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 第一步是设计建设一个合理的能够满足大厦灵活组建通信网络要求的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是大厦智能化的基础, 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分为主干网和部门子网, 主干网应该是基于ATM高速宽带局域网, 可支持智能建筑中多种通信业务 (多媒体业务) 和异类部门子网及楼宇管理自动化专用子网的互连对主干网带宽的要求。通过局域网交换机, 部门子网可接入主干网并形成互连, 高速终端用户 (如部门经理等的桌面计算机) , 直接接入主干网, 并且可应用ATM网的虚拟局域网功能, 与部门子网组建虚拟局域网。楼宇管理自动化网络一般是专用网络, 通过综合布线系统, 可以灵活地组建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楼宇管理自动化专用网络, 其中央控制系统通过局域网交换机接入主干网, 向相关的部门主机传送监视和报警信息。PBX网络自成一体, 又通过网关接入主干网。整个通信网络既是一个整体, 又有各部分通信的灵活性和高效率。智能建筑技术是一个多门类的综合系统集成技术, 所以, 在建设智能建筑时, 需要在大楼的设计阶段, 就要融进通信网络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少军.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

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研究的论文 篇2

一、引言。

智能建筑的核心是系统集成[1],而系统集成的基础则是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迫使现代建筑观念不得不更新。在信息化社会中,一个现代化大楼内,除了具有电话、传真、空调、消防与安全监控系统外,各种计算机网络、综合服务数字网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了这些基础通信设施,新的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政、会议电视、视频点播、多媒体通信等才有可能进入大楼。使它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智能建筑。目前,在多数涉及与智能建

筑有关的事物中,不论是物业主还是参加竞争的设计者,都把重点放在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和结构化布线系统上,许多所谓的智能建筑,其实就是楼宇自动化系统加上结构化布线和程控交换机,根本就忽略了通信网络的建设。我们认为,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信息这个要素,而通信网络正是为建筑的各个部分传递信息的道路。随着分布式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应用普及,在BAS中控制将进一步分散,在网络中传递的将更多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则越显得重要[2],另一方面,目前由于人们信息需求的激增,以及计算机技术带来的多媒体终端等先进的终端技术,一个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瓶颈往往在于它的通信网络。可以说,通信网络技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智能建筑的智能程度。为此,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的设计是完成建筑智能化工程的重点所在。本文讨论基于最新网络技术的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的设计。

二、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功能。

总体上说,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有两个功能,第一是支持各种形式的通信业务;第二是能够集成不同类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形成统一的网络并进行统一的管理。智能建筑中的通信业务主要有下列一些形式:

1、电话:

包括内部直拨,通过PBX与楼外公共交换网连接后通话。发展成为以PBX为中心组网形成2B+D话音和信令通道,使电话用户线具有综合功能。

2、传真:

包括利用电话线进行楼内传真以及与楼外的传真,还可以通过发展而成的楼内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用户线进行楼内之间或楼内外的传真。

3、电子邮件、语音邮件、电子信箱、语音信箱:这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交换系统实现点对点(计算机)的`文字或语音通信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对计算机屏幕的“书写”或直接通过计算机的音响系统实现双方的通信或对话。与之相应的电子信箱、语音信箱则是通过计算机的存贮系统实现“留信”或“留言”。

4、可视电话:

可视电话是一种小型图像通信终端,利用电话线路同时传递图像与语音信息。这种系统使用简单,无需特殊线路,每秒可传送10帧彩色图像,并且价格相对低廉,同时,还可通过大楼PBX,进入公用电话网。同外部进行通信。

5、可视电话数据系统:可视电话数据系统是利用公用电话线路的会话型图像通信。利用这种通信系统,键入所需信息代码,传送至数据库计算机,主机收到该代码后,即在数据库中查找所需的信息,并将信息回送屏幕显示出来,

6。会议电视:

会议电视系统可支持大楼中各单位,各部门之间通信的要求,通过通信手段把相隔两地或几个地点的会议室连接在一起,传递图象和伴音信号,使与会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7、桌面会议系统:

将计算机引入图象通信,使得通信各方不仅可以面对面进行交谈,还可以根据要求随时交换资料和文档,真正实现通信的交互性。桌面会议系统设有电子黑板,使会议各方可在同一块电子黑板上完成信息交互,并可对电子黑板随时打印,还可以重播会议片断和收录会议过程。

8,多媒体通信:

多媒体通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包括文字,语音,图形,图象〕的传送,其最重要的基础必需要具备宽带的网络系统。

9、公用数据库系统:与大楼业务有关的资料可通过大楼的数据库查询,也可通过WAN查询,数据类型可以是数据、文字、静、动态图象。

10、资料查询与文档管理系统:楼内各种办公文件的编辑、制作、发送、存贮与检索,并规定不同用户对各类文档的查询权限。

11、学习培训系统:与网络联机的多媒体终端及各种声、象设备,提供各类业务学习与培训。

12、触摸屏咨询及大屏幕显示系统:安装在大厅,多个触摸屏咨询系统安放在大厅不同位置,以声,象,图表等多种方式向用户介绍大厦业务及其它信息。

13、人事,财务,情报,设备,资产等事务管理:将工作人员的素质,特长,单位,财务收支情况,文件,合同,通知,新技术,新业务,设备资源及其使用情况统统存入数据库中,以便随时查询,实现事务管理科学化。

14、访问INTERNET网络:INTERNET正在发展成为把全球联系在一起的信息网络,所以对于用户来说,具有访问INTERNET的手段就显得十分重要。大楼的智能局域网的主干网具有访问INTERNET的信息通道,这就为大楼内的用户访问INTERNET提供了条件。

这些业务的实现对通信网络的需求往往不同,已发展成熟的各种网络几乎都是针对特定的网络业务,而目前基于ATM的宽带综合局域网技术日益成熟,使得在局域网内实现相当多的业务的综合传输交换成为可能。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通常分为主干网和部门子网。主干网是连接部门子网、数据传输速率较高的网络。部门子网是为完成各个部门特定目的而组建的局域网,它一般多种多样。此外,通信网络还包括以电话通信为主的PBX网络。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应能支持上述的通信业务和大楼管理自动化及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并且还要能够适应今后通信业务发展的需要。

通常情况下在智能建筑中作主干网的有以下一些网络技术:FDDI、100Base—T、100VG—AnyLAN、ATM等。我们认为,从技术及产品日益成熟和通信网络发展方向来看,使用ATM技术作为主干网是一种优选方案。

作为智能建筑中的部门子网,往往根据部门需求选择多种多样的网络。这可分为普通局域网、高速局域网和PBX网三种。在智能建筑中这三种子网往往共存。

三、一种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系统。

图1是一种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系统。主干网络是以ATM交换机为中心的ATM网络,有以下特点:

(1)这是一种高速率网络,每个端口速率高达25~155Mbps,这种带宽使各个子网之间的通信畅通无阻,而且各个端口专用带宽,使用户的带宽竞争局限在子网范围内,因此,子网数目的增加不会影响已存用户的业务质量。这对智能建筑内通信网络的扩展来说是其它大多数网络技术所不具备的。(20)采用局域网仿真技术使已有的局域网技术可以平滑无缝地接入主干网构成互连网。基于原有局域网的应用可以不加修改地在ATM互连网上运行。

(3)ATM网络与传统局域网的无缝连接,进一步减少了网络之间的桥、路由器、网关及HUB等协议转换设备,使网络延伸、网络配置、网络监视变得相当容易,网络得到平整。这一点是其它主干网技术不可比拟的。

(4)采用虚拟局域网技术,可以方便地构成虚拟局域网,不同虚拟局域网之间就像通过网桥连接的局域网。而且,网络管理员可以将地域不集中、连接在不同集线器上的同一部门之间的设备构成一个局域网,这样,网段的物理位置不再影响其逻辑子网,它带来的好处是:每个部门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局域网,它不受其它部门的网络通信影响;通信网络上任何位置的主机、服务器等从一个虚拟局域网移动到另外一个虚拟局域网不需要任何物理上的变动;同时,物理上变动的网络设备也可以维持在相同的虚拟局域网上不变。这对智能建筑租用用户来说是相当优越的。

(5)ATM网络采用永久

虚通路和交换虚通路来管理网络连接,这样网络延伸变得简单,而且永久虚通路的配置可以保证不同业务的带宽要求。交换虚通路的采用可以简化网络管理员的网络设置工作。交换虚通路的标准化使不同厂家的ATM产品的互连变得简单。(6)ATM是B—ISDN的标准转移模式,因此主干网与广域网的连接也可以归结为ATM与ATM的连接,这样智能建筑通信网可以与广域网无缝连接。

(7)ATM网络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它作为主干网有很高的稳定性。

它采用完全连接网状拓扑来避免网络单点失效,它的网络控制分布存在于各个网络节点,端到端多路由连接,网络可以实现自重构,这些使网络能应付各种灾难情况,在智能建筑出现意外时能确保通信网络畅通。

(8)ATM是一种开放式网络结构,ITU—T、ATM论坛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网络技术标准,这些使ATM网络能够兼容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种网络。因此,采用ATM作为主干网可以适应将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生存周期增长,网络等效性价比增加。

若干个大容量服务器(多媒体服务器)直接接入ATM网络,可满足多客户机与服务器的多媒体通信对网络带宽的要求。部门子网一般设计为交换模块式局域网,最常用的是10Base—T,它不但是物理上的星型连接,而且使用非屏蔽双绞线作为传输媒质,这非常适合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的情况。对于多用户部门,可使用多交换模块组成多网段的部门子网。而对于有高速要求的部门来说,则可组建高速局域网,高速局域网有100Base—T和FDDI和ATM工作组网等,根据我们的经验,采用100Base—T和ATM工作组网更好。通过局域网交换机可将所有局域网部门子网接入主干网。

如果部门子网的高速用户数量不多,最好将高速宽带终端用户直接接入主干网,通过ATM网络的虚拟局域网功能,将一些高速宽带终端用户与一些部门子网组建成虚拟局域网。PBX网是以电路交换方式交换话音为主的网络。目前配备有N—ISDN功能的PBX交换机综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方式,可以综合交换话音和数据。在智能建筑中,使用N—ISDNPBX作电话网的交换节点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以方便地将远端和孤立的数据终端通过N—ISDN与主干网的网关接入通信网络;可以方便地与公用N—ISDN的连接,实现对广域网的低速访问;2B+D和30B+D的速率接口可以充分满足用户对外部数据资源的访问,实现用户电报、高质传真、高质电话、可视电话等业务;专用线路业务可以满足特殊用户保密要求,以及实现紧急报警等。PBX网络自成一体,又可通过网关与主干网相连。多功能电视会议中心主要包括数字化投影电视和音响系统及同声传译系统,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中,通过网络互连技术,将相应的语音和图像信息传送给相关的子网或公共网,实现信息共享,这样可使智能建筑具有更高的品质。楼宇管理自动化系统网络在逻辑上是独立的,中央监控系统监控和管理整个BAS,通过以太网接口,中央监控系统接入主干网络,可向有关终端传送监视和报警信息。通过主干网和PBX网络接入楼外通信系统。

四、结语。

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建筑的相关技术日趋成熟,目前智能建筑的建设正方兴未艾。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第一步是设计建设一个合理的能够满足大厦灵活组建通信网络要求的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是大厦智能化的基础,智能建筑的通信网络分为主干网和部门子网,主干网应该是基于ATM高速宽带局域网,可支持智能建筑中多种通信业务(多媒体业务)和异类部门子网及楼宇管理自动化专用子网的互连对主干网带宽的要求。

建筑智能化网络融 篇3

摘要: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化智能建筑系统,网络化智能建筑系统的应用比传统的由子系统组成的智能建筑系统有哪些优势,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智能建筑网络TCP/IP协议

1 什么是网络化智能建筑系统

智能建筑及其子系统完成的是信息采集、传递、处理以及反馈的过程。网络化智能建筑系统是一体化的控制网络,将各种传感器连接一个IP地址唯一的微控制单元,利用TCP协议把微控制单元将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加工成数据包,这些数据包通过信息通信网络传输介质、信息交换设备形成的网络进行传递,最终由中央服务器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生成反馈信号经由TCP/IP网络反馈给微控制单元实现自动、智能的控制过程。

2 传统智能建筑系统有哪些不足

传统的智能建筑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 各子系统的信息格式、接口、传输介质、信息交换设备以及信息处理方式各不相同,信息分散处理导致系统集成程度低,需要人工监视和控制实现子系统间的联动。

此外,由于建筑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点。智能建筑及建筑群,从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通常需要两到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智能建筑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技术投入使用便已过时,部分设备的设计功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又时有发生。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开放的协议及标准,这些设备通常无法单独更换,这给设计和施工都造成了很多不可避免的困扰。

3 网络化智能建筑系统有哪些优势

网络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但TCP/IP网络之前未能广泛应用于智能建筑控制领域主要是由于相比传统控制系统,其协议较复杂导致代码占用大量存储容量,同时对处理器的运算能力有较高门槛,常用的8位单片机不能满足其对硬件资源的要求。

而由于嵌入式系统的高速发展,具有32位运算能力的微控制器取得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其价格和功耗逐年降低,而性能却在不断提高。让每一个具备唯一IP地址的微控制器成为一个微控制单元,利用微控制器作为TCP/IP网络中的信息收集、传递的中转站,这给TCP/IP网络在控制工程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

结合TCP/IP协议高度开放的特性,在数据链路层,借助标准化的接口,仅需在建设初期根据建筑结构形式设置IEEE802.3标准的主干网络,利用光纤、双绞线以及无线信号作为传输介质,在建设末期接入带有微控制单元的传感器、控制器,使安装智能化设备就像安装一台网络打印机一样简单。在网络层,通过IP协议对微控制单元进行寻址,对微控制单元处理的信息进行路由。在传输层,控制主机利用TPC协议实现端口寻址、分段重组、流量、差错控制。在应用层,通过各种应用层协议和应用程序最终实现对信息的综合处理,实现各传统子系统间的高度集成和联动。借助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可以利用PC、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实现对系统随时随地的控制。进而,如果把数据库的部分数据共享给有权限的远程用户,我们便可以远程利用任何形式的Internet接入设备实现智能建筑的远程管理和监控。

IP Camera即网络摄像机正在市场上获得广泛的应用。IP Camera是将图像转换为基于TCP/IP网络标准的数据包,使摄像机所拍摄的画面通过RJ-45以太网接口或WIFI WLAN无线接口直接传送到网络上,通过网络即可远端监视画面。此系统利用现有的综合布线网络传输图像,并进行实时监控。系统所需的前端设备少,连线简捷;后端仅需一套软件系统即可。当需要增加监控点,监控主机时,只需要通过现有网络增加一台IP Camera或PC机即可,而不需要对现有布线系统做什么改动。而且,此系统所需设备极其简单,系统的控制全由后端的软件系统实现,省去了传统模拟监控系统中的大量设备,如昂贵的矩阵、画面分割器、切换器、视频转网络的主机等。由于图像的传输通过综合布线网络,省去了大量的视频同轴电缆,降低了费用。

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把TCP/IP协议运用在智能建筑的其他子系统当中,这样的网络化智能建筑相比传统智能建筑具有以下优势:

①标准化的协议:TCP/IP协议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硬件或操作系统,提供开放的协议标准,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标准化的高层协议,用户只需要考虑应用而不需要重新开发。

②开放且成熟的接口、传输介质、信息交换设备:可以通过双绞线、光纤以及无线信号接入TCP/IP网络,无论采用哪种接入方式,其接入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使用ARP协议为新接入的设备分配一个唯一的IP地址,该设备即刻便可以投入使用。极大的提高了综合布线的兼容性、经济性、灵活性、开放性和经济性。

③统一的数据格式、数据处理系统:传统智能建筑系统不智能的主要原因便是各子系统间的数据格式不统一,各子系统独立收集、独立处理信息,导致了子系统间缺乏联动,不能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控制。而统一了数据格式,并统一处理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便可以通过软件设计提高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性,实现高级的系统联动。

4 智能建筑系统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智能建筑系统都以子系统的形式被人们所熟知,在工程上统称为“弱电”系统,因为它们并不智能。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系统稳定性差、功能实现率低、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都是智能建筑屡遭诟病的问题。

近些年,智能一体化设计逐渐在智能建筑行业兴起。简单来说,智能建筑一体化,就是将庞杂的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在了一起,做到标准统一、施工方统一。这样一来,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都将大大增加。

5 结束语

在网络工程的长期发展过程中,TCP/IP逐渐取代其他协议,这与其简单、易用、高效、开放的诸多优势是密不可分的。而将TCP/IP网络通讯协议应用到智能建筑一体化系统当中,不仅不需要重新制定硬件和软件标准,而且可以兼容并包的使用新兴的移动终端及可穿戴设备,借助TCP/IP网络的兼容性保证智能建筑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阎俊爱.智能建筑技术与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周明天,汪文勇.TCP/IP网络原理与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焕新.IP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1(6):23-25.

网络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篇4

1 建筑智能化系统概念

建筑智能化是一项全新的技术, 应用到了相应的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 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建筑行业得到良好应用的有力佐证之一。当前, 由于建筑施工自身复杂棘手的特点, 使得施工过程中信息得不到充分共享, 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 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建筑成本。低效、高耗、缺乏可靠性、实用性不强等等关于传统建筑系统的摆在建筑施工人员面前的难题, 最终促使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诞生。该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控制网络技术, 把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主要子系统的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协调的系统之中, 从而顺利解决了以上所有难题。

2 网络技术重要性

建筑施工具有生产空间不断变化、施工期限较长、工程项目复杂而个性化等特点。就整个施工过程来说, 施工条件或环境会不断改变;由此带来施工方法和顺序的变化以及施工组织特点的变化;组织多层次立体交叉作业和平行流水作业在施工中不可避免。这些都是导致施工组织与管理复杂性的重要因素, 施工者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根据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严格执行工程项目。这正是网络技术主要应用的场合。

3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优势

为更好利用有限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有必要大力推广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普及, 合理利用智能建筑的一体化集成管理能力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工程施工的进度计划进行优化、调整和控制, 以达到缩短工期, 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优点枚不胜举, 仅列以下几条以供参考。

3.1 办事效率得到强化

传统管理方法使得施工趋于粗放式, 施工过程效率低下。而新的智能系统加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技术、通信技术等新要素, 通过这些技术构筑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 并以此来有计划地缩短施工过程时间, 有效配置相应的作业资源, 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确保管理人员各尽其责等具体途径, 不仅提高了施工过程的管理职能的结合紧密性, 还促进施工作业向高效率、高质量方向发展。

3.2 有效监督各环节

鉴于人力有限以及信息量巨大, 建筑工作人员往往难以做到对成本管控、质量建设、施工进度控制等进行有效追踪, 也就无法及时掌控现场的施工情况并发挥现场监督职能。但如果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应用到建筑施工行业, 即表现为建筑智能化, 这些问题便将迎刃而解。凭借着网络技术的高效率、可靠性、准确性诸多优点, 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快速整合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 极大减少了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只需就系统处理信息后得到的结果, 工作人员便可以进行对施工的实时动态管理, 真正做到有效监督各环节。

3.3 促进行业有效竞争

科学技术在产业竞争力中起决定作用,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竞争力。作为高科技主要表现形式, 网络技术对建筑行业的意义不容置疑。要想在众多建筑企业中脱颖而出, 企业领导者便需要自如运用这种信息化技术, 结合相应技术管理手段来规范运行施工项目管理的实施计划, 强化建筑项目的决策全程, 最终使行业的竞争力稳步提高。

4 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问题

4.1 应用不广泛

限于管理水平及发展情况, 现有施工企业素质参差不齐, 使得网络技术应用普及率不高。对于管理水平较高、经济充裕的中央直属或省级企业,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普及率相应就高;而经济条件有限的地市级、县级企业则只能望洋兴叹。

4.2 管理水平不足

在实际应用中, 能够真正将建筑智能化落实为具体行动的企业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企业对其都只停留在设想上, 对具体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仅有的开发出的智能化系统往往也还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5 解决对策

5.1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除引进掌握相关技术的高水平外来人才, 如大学毕业生及海外留学生外, 企业更应将本企业原有员工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学习提到重要日程中。对此, 相关负责部门 (如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提供相应措施, 除邀请业内翘楚撰写具有实用性的培训教材, 举办网络技术应用培训班外, 还应大力鼓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参加, 对掌握网络技术较好的员工进行适当奖励, 为将来进一步实际操作智能化的建筑系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5.2 规范相关体制, 确保良好应用环境

第一, 良好合理的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通过确立与企业自身情况相适应的体制, 有助于相关管理人员及设备的引进, 早日全面实现建筑智能化。

第二, 建筑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其安全性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即使代表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最尖端发展水平, 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工程中所应用的各项技术仍然必须要经国家相关部门鉴定合格后方可落实实行。为了确保建筑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智能化技术的设计首先应该由总负责建筑单位进行设计, 最后由各个分包商进行汇总, 最终确定最合理的技术方案。

6 结语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自身独特的特点, 未

来像建筑智能化这样传统建筑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将会成为建筑行业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这一趋势, 更好与建筑施工过程融为一体, 网络运营商需要有意识向开发适合建筑行业特点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方向拓展业务。而建筑负责人方面, 要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 通过制定并实行有效的措施以保护企业应用网络技术的积极性。

摘要:随着社会工业化的推进, 建筑行业得到长足发展, 其建设规模与需求进一步加大。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拥有智能性、便捷性等众多优点, 建筑设计者及施工者如果能很好利用其优势, 将其合理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 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必可使施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有效, 大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因此, 如何深入认知网络技术并运用到智能化建筑中, 成为新一代建筑人需要探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技术,建筑施工,智能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梁华.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吴方国, 杨晓斌.智能楼宇网络工程实训[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

智能建筑与无线网络设计 篇5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充分利用网络带宽,增强网络鲁棒性,需要采用有效的协议,使数据传输更加符合无线网络的特点。LEACH[1](Low—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协议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 Heinzelman等人提出的一种低功耗自适应分层算法。本文采用了与LEACH相同的簇首选择机制,每个网络节点根据网络所决定的最优簇首概率自主判定是否成为簇首,选定簇首节点后便通过广播告知整个网络,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根据接收信息的信号强度及最近一段时间网络延时决定从属的簇,延时较长的节点意味着网络使用较频繁,适当的减少簇内节点数量,并完成簇的建立。

1 LEACH算法

LEACH算法将所有节点自组织成不同的簇,每个簇只有一个簇首,各节点独立地按照一定概率决定自己是否做簇首,周期性地进行簇首选择和网络重组过程,避免了簇首节点因为作为簇内通信中心能耗过多,影响整个网络寿命。每个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簇的建立阶段和传输数据的稳定阶段[2,3]。簇的建立过程又分为簇首节点的选择、簇首节点的广播、簇的建立和调度机制的生成,建筑环境中以网络中心作为基站。

簇首节点的选择方法是:每个节点产生一个0~1之间的随机数,如果这个数小于阈值T(n),则该节点向周围节点广播它是簇首的消息[4]。T(n)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p是网络中簇首数与总节点数的百分比;r是当前的选举轮数;G是最近1/p轮不是簇首的节点集。选定簇首节点后,该簇首节点向网络中所有节点广播该节点的簇首信息,网络中其它节点根据接收的信号强度,选择信号强度最大的簇首节点加入,完成簇的建立。最后,簇首节点采用时分多址(TDMA)方法为簇中每个节点分配向其传送数据的时间片。在稳定阶段,节点将采集的数据传送到簇首节点,簇首节点对簇中所有节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信息融合后再传送给基站。稳定阶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网络又进入另一次的簇准备阶段,重新推选新的簇头节点[5]。

LEACH算法是让网络中的节点自组织地形成簇,簇首是随机产生的,这种随机产生的方式无法保证簇首节点的合理分布。当簇首节点位置比较集中时,簇的覆盖区域将出现部分重叠现象,使网络拓扑结构不够优化;当簇首分布在边缘区域时,簇内节点到簇首的距离将变大,使得簇的载荷也相应变大,故不能有效地延长网络生存时间[6,7]。

2 LEACH算法的改进

建筑内无线网络通信易受建筑布局的影响,对于会议及办公区域网络需求较多,用户较多容易导致网络拥塞;而对于大厅,餐厅等公共场所对网络的需求较少,则可能造成带宽的浪费。为了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本文在考虑了簇首和网络节点延时的基础上,对LEACH算法进行了改进,即LEACH-D(LEACH-Delay)算法,选定簇首节点建立簇的过程中,根据各节点的延时情况,建立大小不一的簇,从而有效利用通信资源。

LEACH-D算法同样是不断地循环执行簇的重构,簇首节点的选择采用与LEACH相同的随机选择机制,然后向网络中所有节点广播。广播信息中包含簇首节点的编号i,位置Hi(Xi,Yi)。从簇首节点开始广播到各节点接收到该广播消息的时间记为Di,若,n为网络中节点数,则表示当前节点所在区域网络使用较频繁,簇内节点个数少于,m为簇首节点数。物理上,在建筑的此区域中适当的增加无线路由器的数量,以充分满足该区域用户的网络需求。反之,簇内节点数大于,则减少无线路由器的数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持续一段时间后,网络重新进入簇的建立阶段,进入下一轮的簇重构。

3 算法仿真

借助NS2仿真工具分别对LEACH和LEACH-D进行仿真。基站位置设为(0,0),100个节点随机分布于(0,0)到(100,100)的区域。仿真时间500s,p=0.4。

图2描述了两种协议在网内死亡节点数与时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时间内,LEACH-D死亡节点数少于LEACH。这是因为引入信息传播时间后,对于网络拥塞较重的地方适当增加无线路由器数量,反之减少无线路由器数量,充分利用每个节点的网络资源,避免了边缘节点由于长时间的不用而死亡,办公区节点由于不堪负载过重而死亡。

图3是节点死亡数与工作轮数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以节点死亡30%为例,LEACH-D比LEACH提高了大约27.9%,有效的提高了网络生命周期。

4 结论

本文以智能建筑中的无线网络为环境,在分析了LEACH和LEACH-D协议后,对二者的死亡节点数和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根据网络负载,自适应改变簇内节点数目,负载较大的区域适当增加无线路由器数量,反之则减少无线路由数量。工作区无线路由器不会因为负载较重而拥塞,边缘区无线路由器也不会因为长时间不被应用而死亡,可有效减少节点死亡个数,延长网络生存周期,有利于促进建筑的智能化发展。

摘要:根据建筑内无线网络、无线通信和LEACH的特点,采用自适应改变簇的大小,依据网络延时,监测网络负载的大小,合理布置无线路由器,在网络需求密集的地区簇内无线路由器的数量减少,降低网络负载。反之,则增加无线路由器,使其充分满足用户对无线网络的需求。实验证明,改进后的算法有效延长网络生存周期。

关键词:LEACH-D,簇,无线路由器,LEACH

参考文献

[1]Wendi Rabiner Heinzelman,Anantha Chandrakasan.Hari Balakrishnan.Energy-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C].IEEE Proceedings of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Washington,2000,3005-3014.

[2]Wendi B Heinzelman,Anantha Chandrakasan.Hari Balakrishnan.Anapplication-specific protocol architecture for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s[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2.1(4):660-670.

[3]Kemal Akkaya,Mohamed Younis.A survey on routing protocols for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In the Elsevier Ad Hoc Network Journal,2005(3):325-349.

[4]Kemal Akkaya,Mohamed Younis.A survey on routing protocols for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In the Elsevier Ad Hoc Network Journal,2005(3):325-349.

[5]STINES PRING W F.Positive functions on C*-Algebras[J].Proceedings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1995,6:211-216.

[6]王志刚,李腊元,李春林.一种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均匀分簇路由协议[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31):81-84.

智能建筑网络安全问题初探 篇6

智能建筑历经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伴随一系列标准的出台实施,国内智能建筑市场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乱走向健康,一个秩序井然、和谐协调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形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成为“互联网+”和建筑行业深度融合的方向和突破口,而网络安全漏洞的爆发式增长、终端的高度智能化、移动互联网、自动控制等新技术的大量应用都给智能建筑引入了新的信息安全风险。转变建筑视频监控、门禁控制等传统安防理念,将其扩大到信息安全领域,并推动信息安全技术在智能建筑领域应用和发展,为智能建筑领域保驾护航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2 智能建筑与信息安全概述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信息设施和建筑物内外各类信息的综合应用,具有感知、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及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实现建筑智能功能或目标的过程称之为建筑智能化,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建筑智能化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与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化)、建筑设备管控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与智能会议系统、消防报警与联动控制自动化系统,各子系统包括多个二级、三级子系统,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将有更多的子系统纳入到建筑智能化系统。可以简单地说,在建筑物内的一切信息技术类系统都属于建筑智能化范畴。

信息安全是确保以电磁信号为主要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利用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位置、逻辑区域、存储和传输介质中,处于动态和静态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成性、可用性。当信息网络系统大量运用到建筑物之后,信息安全问题也就随之进入到智能建筑内。特别是智能系统网络架构向lP网络化方向发展,大量使用TCP/IP网络传输信息,IP网络协议的安全漏洞、网络传输设备的安全漏洞也就跟随进入网络。同时由于智能建筑内各类系统相互连接,某个系统的安全漏洞可能导致其成为攻击跳板,使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被攻击陷落。此外,由于智能建筑同大众的关系直接密切,尤其涉及广大群众的隐私及个人权益,其信息安全问题的社会影响力大且极易造成不良社会后果,因此智能建筑的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本文后续章节将对智能建筑的信息安全问题做出更加详细的探析。

3智能建筑的安全风险分析

建筑智能化系统根据其特性及作用由下至上划分为感知控制层、网络传输层、应用系统层、用户访问层,如图1所示。

第一层为感知控制层,由感知控制节点和感知控制网络组成,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触角,与系统外部物理世界接触,感知、控制系统外部物理世界,带有较多工业自动化特性。第二层为网络传输层,由核心网络和接入网络组成,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神经中枢,用于传递感知信息及控制指令。第三层为应用系统层,由底层主机、应用中间件和应用数据组成,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大脑,汇集由网络传输层传递的信息,集中分析,生产结果数据,下发控制指令。第四层为用户访问层,由Web浏览器、客户端和移动应用APP组成,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最贴近使用者的一层,用于外部用户访问应用系统层各类智能业务系统,远程查看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可人工干预下发指令控制建筑智能化系统。

3.1 感知控制层风险分析

感知控制层是智能建筑的触角,由传感控制节点和传感控制网络构成。感知控制层由传感控制节点感知外部信息,通过感知控制网络提交至后台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处理数据后下发的控制调节指令由传感控制网络传递至特定传感控制节点,实现控制目标。感知控制层具有感知、识别、控制和执行等能力,采集系统外部环境和特定物品的数据,接收上层下达的指令,完成对现实物理世界的认知、识别、控制、调节。本层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如下:

(1)感知控制节点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对传感控制节点的屏蔽、干扰、欺骗、泄漏等攻击。比如对感知控制节点的屏蔽,感知控制节点所采用的感知控制技术包含射频、红外、超声、温度、图像等技术,如果攻击者对温度、光线数据源的屏蔽,那么将导致智能建筑的温度感知控制节点无法正常收集调节外部数据,无法正确获取外部环境的真实温度状况,而失去对智能建筑某个系统的感知控制作用。又比如对感知控制节点的干扰,由于感知控制节点的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攻击者可以通过部分小范围控制影响外部环境,导致节点无法正确感知外部信息,从而智能建筑的某个系统陷入混乱,如消防系统,当攻击者对烟雾感应报警装置干扰,烟感器将无法正确检测到烟雾,即会导致后端无法获取正确信息,不能自动做出正确的响应操作。再比如非授权访问问题,感知控制节点是可以独立运行的物理设备,自身可直接对系统外部数据源认证鉴别,并且感知控制器暴露于外部环境中,容易出现控制盲区,攻击者可直接对感知控制节点进行近距离非授权访问,导致存储于感知控制节点中的数据泄漏,最常见的安全漏洞就是对视频监控摄像头的访问权限,由于用户授权管理不严格,导致视频信息泄露,严重危及企业及个人隐私安全。

(2)感知控制网络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在传感控制网络的传输过程中,遭到通道拥塞、干扰、数据被篡改、泄漏、窃听等攻击。比如感知控制网络采用有线传输时依赖于像RS485协议之类的物理层电气特性,攻击者通过系统外部加压加扰的方式,导致传输时出现数据错误,采集数据无法使用。如果采用无线传输时,攻击者只要在感知控制网络通信覆盖范围之内实施无线干扰即可。在协议方面,感知控制网络目前使用较多的传输协议结构、编码简单,如BACnet,着重考虑传输效率,攻击者可以通过中间人攻击窃取数据,获取敏感数据,如攻击者对视频监控采集链路进行窃听,可直接获取视频数据,实时监控智能建筑内部活动。而在网络带宽方面,由于感知控制网络一般而言带宽就比较小,且网络内节点的计算处理能力也较弱,如果在传感网络层发起DoS/DDoS攻击,则感知控制网络的可用性急剧下降,进而可能导致对智能建筑失去管理控制。

3.2 网络传输层风险分析

网络传输层是智能建筑的神经中枢,实现对感知控制信息的传递。网络传输层可分为核心网络和接入网络两个部分。本层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如下:

(1)核心网络以数据转发设备为核心,对数据进行高效的转发传递,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对涉及自身缺陷的攻击,如配置缺陷、自身服务漏洞、邻近节点污染等。比如在核心网络中,普遍面临着欺骗威胁攻击,欺骗攻击可导致网络中数据流向产生异常,攻击者可通过欺骗而重定向数据,造成数据泄漏以及数据丢失,导致智能建筑上层应用分析失去数据支撑而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也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

(2)接入网络是下层数据向上传输的接口,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形态,均面临较大安全风险。比如在网络传输层中无线接入网络大量使用了近距离通信技术,如蓝牙、超宽带等,这类技术诞生时间较早,缺乏安全考虑设计,并且接入点分散,攻击者可方便地接入,发动拒绝服务攻击,耗尽无线网络传输节点资源,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数据无法获取全量数据,无法形成智能建筑运行全景实图,进而可能导致失去对智能建筑整体分析及控制的能力。

3.3 应用系统层风险分析

应用系统层作为数据最终的汇聚、存储分析地点,是智能建筑的“大脑”,汇集来自感知控制层的信息解析、模型匹配生成控制指令,输出给感知控制层,改变感知控制层运行状态,从而完成对系统外部环境的控制调节。应用系统层包含建筑智能化系统应用系统底层主机、建筑智能化应用系统中间件、建筑智能化应用系统数据,底层主机为应用系统提供运行存储环境,应用中间件提供信息分析、数据整合、数据接口、结果传递的服务,对内汇总整合信息,对外提供访问接口,应用系统数据为应用系统收集的生产前信息和整合分析后的生产结果信息,包含了内容丰富的原始信息和专项整合的结果信息。本层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如下:

(1)系统主机存在诸如恶意代码攻击、系统漏洞攻击等安全漏洞。如操作系统运行组件、服务存在安全漏洞,远程攻击者可远程对服务发起攻击(如远程溢出等),从而造成底层操作系统运行状态异常甚至直接远程获取底层系统控制权限,使主机失去可用状态或者成为被攻击者控制的“肉鸡”。

(2)应用系统层中间件存在诸如拒绝服务、越权访问、参数注入等安全风险。比如中间件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外提供接口交互服务,暴露的接口即有被攻击者大量请求冲击,造成接口无法及时处理,丢弃后来请求,导致中间件拒绝服务,无法访问在线服务,如无法查看建筑内部温度、电梯、门禁等信息。

(3)应用系统数据层存在诸如数据丢失、数据泄露等风险。数据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正常分析运转的依据,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是重要因素,人为的错误操作,外部入侵的恶意删除,在没有备份冗余的情况下,数据丢失将导致智能建筑失去智能性。

3.4 用户访问层风险分析

应用访问层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最上层,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分析控制中心提供人机交互功能,系统使用者可通过远程终端访问应用系统,查看建筑智能化系统整体运行情况,并进行相应干预。本层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如下:

(1)在Web浏览器方面存在诸如浏览器漏洞、脚本执行漏洞等安全风险。如通过浏览器Web访问应用系统,数据交互通过Web页面完成,恶意构造的脚本执行连接会导致点击人执行攻击者指定的恶意操作。

(2)在PC应用方面存在自身完整性破坏等漏洞,如在缺乏文件反编译、没有数字验证机制的情况下,攻击者将可轻易获得应用源码,随意修改源码内容,打包重新分享,造成应用包含恶意代码,当这些应用分发给用户的时候,造成用户终端的安全问题。

(3)智能建筑移动应用与其他移动应用相类似,安装于智能手机上,通过与应用系统层的交互以及本地的数据处理,展现给用户智能建筑的运行情况。移动应用需要自身进行完整性保护,如安装文件抗反编译、组件完整性校验、数字证书签名等保护措施,缺失此类保护,攻击者将轻易获得应用源码,随意修改源码内容,打包分享,造成应用包含恶意代码,而在用户使用该程序后,造成用户终端的安全问题。

4 智能建筑信息安全防护对策

智能建筑信息系统安全,即建筑智能化系统信息安全,其保护设计,必须遵循国家颁布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从技术措施、运行管理等方面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尽可能地修复、隐藏安全漏洞,抵御安全威胁,将安全风险控制在适度可控的范围内。同时为智能建筑设计安全防护体系的时候,应该确保建立层次化及区域化的安全防护机制,保证纵深防御理念贯穿落实到从智能建筑系统设计、实现到运行维护直至废弃的完整生命周期。

4.1 基于层次的整体防范设计

本文参照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提出建立以策略为核心,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运维体系共同支撑的信息安全防护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在安全策略方面,依据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按照标准规范要求,结合自身的安全环境,制订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体系文件。在管理体系方面,将“安全策略”提出的目标和原则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完善考核机制,组建信息安全管理团队,加强对内外部人员安全的管理。在技术体系方面,按照安全域的思想来进行网络平面域划分规划,并提出相应的安全域保护措施。在运维体系方面,应制订和完善各种流程规范,制作安全运行维护操作流程表单;进行周期性的安全评估,识别系统脆弱性和安全威胁,检查日常安全工作是否依据流程有序开展;对前期安全评估发现的风险点进行修补加固,调整安全策略,预防安全风险,提高系统安全性;并通过安全监控,检测发现的风险点是否已经整改,观察是否存在新的攻击导致的风险点,列入整改工作计划,保证安全管理措施和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执行。

在前述总体设计中采取平面视角设计安全保障整体体系以全面覆盖风险点,对于智能建筑的安全防护设计也要采取空间视角,基于网络空间层次(即本文前述智能建筑系统层次的设计),按照智能化各子系统不同层次的特性及安全要求采取不同的安全设计,以确保安全策略、管理体系、技术体系、运维体系等在系统各层次上得以有效落地执行。详见表1。

4.2 感知控制层安全防护设计

在该层的安全防护措施中,应该加强感知控制网络及感知控制节点的安全性设计。在控制网络安全设计特别要注意传感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集中控制节点的安全性设计,比如采取传输加密设计保障感知控制网络数据传输时,即使被窃听也无法获取真实数据,同时通过传感控制网络的容灾冗余建设保障感知控制层保持高可用,防止单一节点故障,导致整个传感控制层失效;在控制节点访问以及控制节点间互访方面,在感知控制节点软件上设计使用系统认证鉴权机制,防止非授权介质冒充接入而导致感知控制层内部的欺骗及中间人攻击;在物理电磁防护上,使用抗干扰措施保障终端设施不被过多噪声信号影响,保证有效传输;由于传感控制节点常常暴露在开放环境中,应该采取人工介入方式对感知控制节点及感知控制网络进行巡检维护,拟制应急响应计划,进行应急保障演练,以确保感知控制层节点及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此外,也宜定期采取风险评估及安全性测试等手段对感知控制节点内部进行安全审核,检验网络结构、系统设计、安全编码等安全性措施是否设计实现、执行和落地。

4.3 网络传输层安全防护设计

由于网络传输层处于连接感知控制层和应用系统层的重要位置,而且是整个智能应用系统的实际承载网络。因此在该层通过划分网络安全区域,以实现网络内不同业务区域间的相互隔离及安全互访,将安全问题尽量控制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防止安全问题进一步扩散导致整个传输网络失效,确保受影响区域外的智能系统不受影响正常运行;在技术的具体实现方面,可以在该层使用VPN等传输加密设备,保障网络传输数据过程无法被截取或者即使被窃听也无法获取分析还原真实数据;本层也应对网络接入及网络设备的访问方面采取认证鉴权措施防止非授权冒充接入及访问;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本层的接入层实现大量采用了无线网路接入技术,该技术极易受到无线干扰和AP接入点伪造攻击,所以在本层也应用无线接入安全系统实施抗干扰、反欺骗措施,以保障网络不被非法接入访问和非法仿冒而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通过在网络层面进行容灾冗余建设,确保网络传输层保持高可用,防止单一网络故障造成网络瘫痪及拥塞。

在运行维护方面,利用人工借助各类安全审计措施,充分了解网络传输层工作状态及辨识可能或者正在发生的安全攻击,及时发出预警及应急处置;通过网络系统漏洞监测管理实现对网络传输层设备自身安全漏洞的监测管理并及时加固;通过安全基线监测及时检测网络安全设备及网络传输设备存在的配置缺陷,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补和加固;并结合网络及业务的调整变化,及时地对各安全防护策略进行优化调整,始终确保网络在动态环境下保持相对适度的安全性。

4.4 应用系统层安全防护设计

在信息安全的整体防御层次上,应用系统层是整体防护体系设计的重心也是攻防双方都最关心的层次或部分,因为所有重要的建筑智能化业务系统及综合应用系统都运行在该层。在该层的安全设计上,要充分重视平台OS、应用系统(含中间件、Web应用)以及数据的安全。在该层上通过部署漏洞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对本层主机底层操作系统至其上部署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的常态化监测管理;使用主机安全防护系统监测恶意代码及对发现的配置缺陷进行修复,避免主机及应用被恶意软件攻击。针对建筑智能化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做安全性设计,配置相应的安全访问控制措施,应用操作审计措施以及可用性冗余设计。同时智能系统业务开发单位也应该规范程序开发过程,拟定安全编码规范并严格落地执行。对于安全设计不足的业务系统,可以使用业务安全审计系统这类外部措施控制及记录应用系统的用户访问行为,对用户访问业务的范围和权限进行管理,及时发现业务逻辑安全缺陷,实现应用级别的访问控制。

针对数据安全,智能建筑系统接入网络,尤其是智慧城市互联网中,宜采取更加严格的数据保护机制,如针对数据传输,可以采用数据安全交换系统实现安全保密传输;针对数据的共享可以采用数据脱敏措施,防止敏感信息泄露;采取数据安全监测保障应用系统层原始数据及生产结果数据的完整、保密存储。在应用系统整体层上,尤其是重要的建筑智能化子系统上可以采取双机热备、多机多业务集群等容灾冗余机制保障应用系统层主机、业务应用保持高可用,防止单一故障造成业务服务中断,同时也可以做到负载分担,预防业务服务拒绝攻击;此外,在应用系统层也宜定期进行安全检测或者风险评估等运维手段,采取白盒、黑盒等安全渗透手段检验应用系统被窃取、攻破的可能性,以便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对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进行定期巡检及调整优化应用级安全策略,确保各类安全设备、各类安全机制发挥真正效用。

4.5 用户访问层安全防护设计

用户访问层的安全设计不仅要达到提高用户客户端的安全体验的目标,而且要确保客户端的安全问题不会蔓延或者被作为跳板影响到整个智能建筑的安全。因此在用户访问层的安全设计上,进行客户端应用访问控制、分割访问权限设计;对客户端到应用系统的访问路径进行安全传输设计;对客户端漏洞静态检测时审核客户端代码,如完整性保障设计等,减少客户端自身代码编码存在的安全漏洞。

在用户访问层的运维及管理方面,客户端发布前应该对基线安全进行检查,保障客户端发布时不存在重大配置缺陷问题,尤其在每次客户端应用版本更迭发布前要进行该项工作,避免更迭、更新引入新的安全问题而影响系统运行或用户使用;建议在客户端设备上启用客户端设备安全防护,限制设备开启不安全的功能模块,防止因功能模块缺陷导致安全风险;最后也要对广大客户端的使用者进行安全使用操作、安全防范意识的宣讲,确保用户访问层自身的安全。

5 智能建筑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由于建筑智能化研发和应用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创新应用将不断得到重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建筑由探索演变为成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得到大规模广泛应用,安防、通信、能源、物业服务等横向应用领域将日益集成在一个系统平台,单一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将向复杂、全面的系统联动发展。传感器技术、工业控制技术带来的物联网安全问题,云计算服务带来的虚拟化安全问题,大数据带来的数据隐私安全问题、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移动应用APP安全问题等将更加直接地进入到智能建筑领域。尤其在国家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作为智慧城市重要组成单元的智慧建筑接入整个城市的互联网络,其本身的安全缺陷将更加直接地暴露在威胁攻击者和公众面前,而其所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比之前成数量级增加。

此外,智能建筑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智能建筑领域在我国发展还处于相对低级的水平,而且各智能系统的综合应用开展尚处于起步状态,同时由于智能建筑的信息网络相对封闭,所以其安全问题诱发的因素同因特网相比较少,公开报道的智能建筑信息安全事件也不算多。因此导致智能建筑的相关干系方信息安全意识淡薄,对建筑智能化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考虑和投入严重不足。而即便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15)也只对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传统安防提出了要求,而对信息安全问题着墨甚少。虽然在国家层面对信息安全问题提出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等相关要求,但在智能建筑行业的落地执行,较其他行业显得较弱。

随着“互联网+”在建筑行业的深入应用,新技术新应用用于智能建筑行业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强化智能建筑各方安全意识,加大对规范标准的拟制、执行已刻不容缓。

6 结束语

本文对智能建筑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及其原因做出了系统分析,并尝试提出智能建筑各个层面安全风险的解决办法。相信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建筑、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智能建筑所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

摘要: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同建筑行业的广泛融合,智能建筑领域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问题更加直接地展现在建筑设计者和公众面前。本文尝试对智能建筑内的智能化系统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以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于智能建筑领域所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实现智能建筑网络安全的初步解决方法。

关键词:智能建筑,安全风险,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桂思思.智能建筑如何应对网路系统带来的安全问题.建筑电气.2007.04

[2]朱粒源.智能建筑控制网络安全探析.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0

[3]郭跃周.网络安全技术与智能建筑.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12

建筑智能化网络融 篇7

1“互通互联”超出安全子系统防护范畴

2014年黑帽安全大会的主题之一,便是“黑掉所有智能设备”。黑客们将智能设备组成的建筑楼宇视为非常脆弱、且极易得手的领域,因为用户不能像在PC里安装杀毒软件一样保护自己,这给智能建筑留下了一扇秘密的后门。美国第三大零售公司Target遭遇黑客入侵一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黑客入侵了该公司所在建筑物的供暖设备、通风设备和空调的IT系统,并借此最终窃取了Target千万级的用户数据资料。

当前,智能建筑被黑客攻击的风险正在提升,而“互通互联”正是威胁升级的主要原因。在一个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建筑中,包含了多个如BAS、FAS、SAS、CAS、OAS等子系统,共同服务和支撑着建筑物的运行。随着技术发展,对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程度十分紧密,已经逐渐延伸到建筑物中的企业信息化和行业智能化系统。

例如:一栋医院综合大楼,不仅有传统的视频监控、门禁、报警、广播等通用系统,及HIS、LIS、PACS等医院业务系统,还会部署排队叫号、护士呼叫、自主查询等行业特色智能化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防护和认证系统相互融合,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相比我们已知的攻击和漏洞来说,很多匪夷所思的未知漏洞、高级入侵行为正在发生。一旦智能建筑的控制系统被攻破,黑客们将可以轻易黑进其他的控制系统,而当数据中心或者办公网络也在同一建筑之内,并且未能采取有效隔离,这种风险对于企业用户来说将是致命的。此时,只凭借安全防范子系统的“一人之力”,则难以支撑整个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实现保护,所以,智能建筑的安全将依赖整个大网的防范能力。

2 智简网络如何应对“四大风险”

针对以上智能建筑领域的安全弱点和新需求,锐捷网络通过专业的市场和研发团队配合,实地考察并紧密当前有效阻击黑客入侵的前沿技术,最终推出了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智能建筑的网络设计“以更简单的方式实现智慧需要,让应用更安全”。该方案针对智能建筑中物理设施、控制网络、基础网络可靠性,以及信息数据的安全威胁,这四类主要风险,制定了相对应的解决之道。

2.1 物理安全对策

首先从设备本身、设备安装环境、线路和日常管理几个方面着手考虑,应尽量采用光纤、双绞线作为传输媒介,利用单介质传输技术形成封闭的综合管路系统,简化网络的复杂性,提高传输可靠性。在设备选型时,考虑智能化系统对网络的性能需求和冗余机制,以及设备对环境的适应性,例如温湿度、防尘防雷等。根据设备的安装部署,例如设备间、楼道竖井、室外弱电箱等位置,选择合适的设备和通讯连接方案。

2.2 控制网络安全对策

对控制网络的安全威胁对策,其实是一个多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IP网络的接入安全、访问控制安全、数据传输加密校验等,还需要控制系统厂家的协议体系结构和产品等多方面的安全功能。在实现环节,用户可以从基础网络的防入侵防破坏、提高可靠性稳定性入手。

2.3 基础网络可靠性对策

智能化基础网络可靠性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网络设备和传输链路的可靠性;二是智能化系统的不同数据类型速率和传输质量敏感度的可靠性。通过设备自身可靠性和设备、部件、线路冗余机制提高物理网络层面安全,同时采用QoS技术,对不同智能化系统的数据进行分类,按数据传输特性分组,设置不同优先级,保障关键和敏感数传输的时效性,例如报警、控制等信号优先级最高。同时,对不同的分组进行标签计数,在所有传输环节的端口进行标签计数比对,快速诊断传输质量和故障点。

2.4 信息数据安全对策

智能化网络中主要是各类哑终端设别,其可操作性差,但这并不表示黑客将放弃对其入侵。因此,在管理服务器端的机房和控制室,需要由专人操作管理,指防止智能化网络的私自接入和智能化系统作为跳板,入侵信息化网络。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采用区域化组网,便于子网之间的隔离控制和管理,如图1所示。

智能化网络中部署ESS对全网哑终端设备进行扫描,利用MAC地址自动学习功能,快速生产白名单。当有人私自接到楼层交换机或是拔下摄像头、自助查询机的网线插到电脑上,交换机端口通过白名单比对,判断接入电脑为非法终端,禁止接入,并记录认证失败日志,实现弹窗式告警。如需移除设备或是新增、替换设备时,只需在后台管理服务器上删除和添加相应记录即可。

同时,采用ESS软件认证方式,不仅容易实现对设备的入网管理,而且投资较少,对智能化系统架构和网络架构没有影响,易于部署和实施。而在智能化网络的边界处,需要通过防火墙等访问控制手段接入全网交换机平台,实现各个网络之间的安全访问控制,在没有互联互通的需求前提下,可采用断开链路物理隔离手段。

3 不要让黑客给智能建筑留下“伤疤”

建筑智能化网络融 篇8

1 弱电智能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应用现状

伴随着弱电智能化功能的逐步完善, 其在我国社会各项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实现了原来的在居民建筑到电气自动化以及酒店、医院及厂房中应用的创新转变。比如以弱电智能化在当前的酒店建筑中的应用为例, 在服务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的基础上, 各星级服务酒店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服务人性化建设都需要应用弱电智能化系统, 从而为其提供先进的多媒体商务服务以及舒适快捷的酒店服务。

1.2 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 随着弱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更多的建筑设备自动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通信网络系统等都将会得到更多更广的应用, 从而迎合当前多样化的用户需求。通过以上系统技术的应用, 最终必将实现智能建筑的语音、图像及视频处理的综合应用。

其次, 从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 其在发展初期的系统功能设置和集成度较低, 并且各个单元模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散性。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 弱电智能化系统将表现出更高的集成度, 其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 各项系统功能都会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第三,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弱电智能化中的应用会更加深入, 并且智能建筑的办公、安全及通信等功能也将逐步完善, 并通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通信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功能, 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建筑集成管理, 最终形成适应我国居住环境和居住习惯的智能大厦管理系统及楼宇管理系统。

2 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特点及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

2.1 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特点

对于弱电智能化而言,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安全性、高效性和优越性几个方面。

首先是安全性, 这也是现代建筑最为根本的要求, 同时也是弱电智能化的基本功能之一。与传统的建筑技术相比, 弱电智能化通过对全新通信技术和安全防备技术的应用, 为用户提供了充分的建筑安全保障。其次是高效性, 弱电智能化高效性主要表现在其使建筑的运行效率有了较大的提升。第三是优越性, 弱电智能化的优越性主要相对于传统建筑技术而言的, 其不仅有效实现了传统建筑物的基本功能, 还满足了当前信息时代环境下用户的时代发展需求。

2.2 系统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

2.2.1 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智能化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范围面较广并且需要的工种类型较多, 对于各项施工专业的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 对施工技术的科学合理控制, 是确保整个弱电工程施工顺利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弱电工程施工应在以充分合理的科学理论知识基础为依据下, 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工程管理方案, 最终使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水平有效提升。

2.2.2 信息传输技术

作为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智能控制中的信息传输环节, 其主要是对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的传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所采用的信息传输技术主要有多媒体通信技术、ATM通信技术、无线信号通信技术等, 相应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高速稳定化和数字化发展, 最终能更好的听过系统内部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从而建立起弱电技术信息平台。

3 弱电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实施要点

3.1 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

对于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工作来说, 其首先注意的是加强弱电智能化与其他工程之间的协调配合, 简单的来说弱电工程在本质上属于一个配合工种, 其应在与各个专业之间密切协调配合的基础上, 才能确保相应设备的高效运作。其次, 应在成本节约原则的基础上对弱电智能服务系统的人员进行合理的划分, 并通过对不同工作阶段的施工进度的监控和了解, 更加快速有效的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解决。第三, 对于已经处理完毕的工程阶段或者是任务, 应进项相应的安装和施工记录工作, 特别是在进行单体设备的安装和接线穿线作业时, 应对单体设备性能进行测试, 并将记录做成相对完整的技术档案资料, 便于后期的查阅。

3.2 弱电智能化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的实施要点首先要求施工单位依据其所签订的合同及技术要求, 确定出个子系统与其他专业之前的工程界面, 并对承包商的设备供应及施工单位的管理范围进行明确的确定。其次, 相关管理人员应把握好施工图纸设计和资料审核大关口, 各受控点或者是监测点之间的接口匹配也应符合图纸标准设计。对于发现的技术性问题应及时的进行纠错处理, 确保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完整性。

3.3 弱电智能化质量管理

对于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质量管理主要应表现在设计、施工和调试等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是设计方面, 主要应考虑的是各个子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和功能描述能否满足用户需求。其次是施工方面, 应在相关弱电智能化验收规范基础要求上实行分阶段的质量管理。第三是调试方面, 在进行调试工作前首先要对相应的文档进行检查, 并在合同设计规范基础上进行大纲的调试, 同时确保各项测试数据能够符合大纲要求, 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4 结语

当前, 弱电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在国内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但是相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 弱电系统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最终使得建筑弱电工程设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摘要: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主要包括了通信自动化、安保自动化、楼宇自动化以及建筑集成管理等系统, 其凭借着高效性、安全性和便利性, 在大大提升我国建筑水平的同时, 成为了现代智能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加强对该系统的项目管理研究。

关键词:弱电智能化,建筑水平,智能建筑,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高青, 刍议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的应用及管理[J].通讯世界, 2014 (8) :129-130.

[2]朱宇华, 浅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J].信息通信, 2014 (06) :112-113.

[3]李武星, 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项目管理探究[J].魅力中国, 2014 (04) :356.

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篇9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各种智能产品应运而生,而智能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最大最有利的影响之一就是对建筑的影响。智能建筑已经成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通讯网络系统是保证智能建筑稳定运行的一项重要功能。智能通讯网络系统会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水平,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相当大的便利。本文作者将对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发展前景和设计难题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运营维护,希望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概述

1.1 简述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概念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建筑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也开始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服务。智能建筑是以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系统集成为关键的一种智能化现代建筑。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高低取决于通讯网络技术是否发达,通讯网络系统的完备与健全是智能建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先进的通讯网络技术是推动现代建筑智能化水平的关键要素。通讯网络指的是利用信息有线与无线传输技术保证不同的信息系统可以通用和互换互调性能等作用的总和。目前,通讯网络作用于现代建筑,使现代建筑朝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智能化建筑的智能水平越高,对通讯网络技术的要求也越高,通讯网络技术也面临更多的挑战,这就需要通讯网络技术结合现代建筑的不同特点以及建筑的用途来不断完善和提高技术水平。

1.2 探究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对建筑智能化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多,现存的通讯网络系统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升级。传统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有时过于单一,系统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这不但使得设计整体方案的复杂性增大,实践应用过程中的难度也不小,因此,注重根据建筑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方案,保证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多样性和全面性,是当前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另外,智能化建筑的工业总线技术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还跟不上通讯网络系统的发展速度,使得二者发展不平衡,其问题表现在传输的距离以及传输的速率受到限制以及地址码限制终端设备规模等情况的出现,因此,实践中要注意重视提高工业总线技术的水平。除此之外,传统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多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这使得实践中的建造成本过高并且建造时间过长,因此,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案来加强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是提高智能建筑智能化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当前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

1.3 探究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智能化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规模和类型也逐渐增多,因此,相关的设计专业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完美的方案。同时,通信网络系统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还不能跟上现代社会对智能化建筑需求的脚步,因此,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和产品任务的配置都要消耗大量时间。通讯网络系统以及其中的各个小系统的设计建造时需要敷设许多组不同类别的线缆,因此在设计时容易考虑得不周全和严谨,且在施工过程中的难度较大。同时,智能化建筑对无线网络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无线网络的环境通常比较复杂,在勘探和选址的时候要考虑许多因素,所以施工的技术难度较高。除此之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智能建筑特点以及人们对智能建筑的需求,需要不断地更新通讯网络系统,因此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了解不够详细则会导致难度增大和工期较长。

2 分析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2.1 分析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设计思路

智能化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需要根据现代建筑的不同特点以及建筑的用途来进行设计,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需要与时俱进,满足人们的需求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了使智能建筑更加智能化,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思路要遵循“智”与“简”两个要点。“智”即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要保证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跟上现代社会中建筑的特点以及人们对现代建筑的需求的脚步,要注意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同时在设计通讯网络系统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注意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简”即做到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能够遵循简单、方便、快捷的要点,设计思路要清晰,设计要尽量使实际建设通讯网络系统时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保证建设的高效率。除此之外,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要充分运用无线网络,现代社会越来越离不开无线网络,无线网络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因此设计时要注意保证无线网络覆盖的稳定性、高效性和无死角覆盖。

2.2 完善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可视化管理应用

可视化管理应用指的是对通讯网络系统以及相关的设备安全、相关的网络数据库、存储设备等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其中,实现集中式管理和监控更加重要。现今社会的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和难度也越来越高,通讯网络系统应该逐渐加以完善。为了使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能够有效地完成信息的交换和通讯协议的转换,保证各项功能的效果实现最大化,要对通讯网络系统的所有小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除了要从全局整体上进行管理和控制之外还要从流程上实现自动化,保证能够对通讯网络进行可视化管理。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和其中的小系统只有自身完善才能使整个系统安全有效运行,才能使智能化建筑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2.3 加强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运营和维护

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以及其中的小系统非常复杂多样,在实践中,智能化集成的水平越高,就越需要经验更足、技术更高的工作人员进行运营和维护;同时,通讯网络系统所包含和承载的资源数量越来越多,为智能化建筑提供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除此之外,以往的通讯网络系统只能在终端安全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来保证通讯网络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3 结语

智能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智能化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也为现代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智能建筑需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建筑特点和满足人们对智能建筑的需求,智能化建筑通讯网络系统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与换代,本文探讨了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的完善智能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可视化应用、加强智能化建筑通讯网络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是当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江红杰.智能建筑“智·简”网络解决之道——锐捷网络智能建筑网络整体解决方案[J].2013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2013(7):52-57.

上一篇:QCC管理法下一篇:民间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