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研究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智能建筑通信协议也变得非常多样化。本文从开展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模型的构建及研究因素开展分析,对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模型的构建及研究进行了说明,以期能够为智能建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研究论文 篇1: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初探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4G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了,此时5G网络的应运而生。5G移动通信是在当4G移动通信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目前5G应用场景主要划分为物联网领域,以及互联网领域,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对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种领域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其发展也是势在必行的。但是与此同时,5G移动通信也面临一定挑战,鉴于此,本文对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通信网络需求。

关键词: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关键技术

一、引言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人们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始终没有停止过。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2G、3G,以及当前的4G技术,通信行业得到了突破性的成就,在4G通信技术为人们极大地提供了便利的背景下,5G移动通信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和关键技术,也成为了人们被期望与被关注的对象。特别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好,对通信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5G技术在4G移动通信技术上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能够大幅度提升网络的传输速度,还能节约成本。因此,移动通信技术走向5G是必然的选择,能够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娱乐。因此,对5G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关键技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5G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5G,也叫做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说5G技术是无限网络的统称,是在4G技术的基础上的升级和更新。2G、3G、4G的移动通信技术都比较单一,但是移动通信要求的技术又比较多,而5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峰值速率,其安全性也相对之前的通信技术来说更高,应用范围更加广阔。总的来说,5G移动通信技术有效地对前几代的通信技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复,大大地提高了技术的水平,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网络通信上多样化需求,可见,5G移动通信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发展潜力十分大。

5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5G移动通信是技术上的革新,能够优化网络的吞吐率,促进通信发展的速度,增强人们对于通信技术的认可。相比于4G、3G移动通信,5G通信技术更关注的“点对点”的信息数据传送技术,有效实现多点通信、多用户联合通信,以及多小区组网联合通信。同时,5G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将更广,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用户都能享受通畅的通信信号,更能满足人们的通信要求以及对网络环境的使用要求。5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进一步扩大高频段资源,而且具有非常强的穿透水平。应用5G移动通信技术的单位,会进一步降低其网络的开发、维护成本,而且通信单位也可以根据网络的使用情况,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大幅度地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三、5G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5G移动通信网络,是4G网络通信网络后的新一代通信网络,相比之下,5G的网络无论在传输速度,系统的安全性还是网络的覆盖范围、用户的使用感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5G移动通信网络还具有自动化调整的功能,从而有效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5G移动通信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研究的重点,受到了很多相关人士的重视。目前,在通信行业中认为,5G移动通信系统将会在4G移动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无线传输技术的更新,再加上不断地引进新体系结构以及智能化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吞吐能力。经整理分析认为,5G移动通信技术有以下的发展趋势:(1)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包括提高5G通信网络吐速率、传输速度等,从而能够有效为虚拟或现实、3D、交互式游戏等新兴的移动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有力的支撑技术。(2)完善体系构架,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这主要体现在以多点、多用户、多天线、多小区协作组网方式上。(3)提高5G室内无线覆盖性能。(4)进一步优化高频段波谱资源的利用率。(5)对网络资源进行实时调节,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進一步有降低网络运营的成本。

四、5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一)无线传输技术

(1)大规模MIMO技术

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大规模MIMO的空间分辨率能够获得大幅度的加强。在该情况下,其能够进一步地挖掘空间,加强对维度的把握,从而实现多用户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自由的通信,无需增加基站密度即可完成通信,提高了频谱效率。同时,在大规模的MIMO中,能够把波束集中在较窄的区域内,有效的地抵抗干扰、提高功率。但目前MIMO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其传输主要采用的方式为TDD系统,而这些系统所使用的大多是单天线,造成了穷数量远小于基站天线的数量,使得导频数量随着用户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2)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

通信系统大多使用的OFDM技术虽然在对抗多径衰落、频谱效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其在无线传输系统大范围带宽中,仍缺乏一定的应用能力,而滤波器组的多载波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FBMC技术是5G通信系统多载波方案的关键技术,多载波的性能主要取決于原型滤波器的设计,以及调制滤波器的设计。为了有效适用频率响应的特性,原型滤波器的长度要远大于子信道的数量,由于比较复杂难以实现。因此,5G移动通信发展符合要求的滤波器组的快速实现算法,可以说是FBMC技术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无线网络技术

(1)自组织网络技术

传统系统的运行维护、网络部署等工作都需要人力来完成,根据相关统计,运行商在对通信系统进行维护时,会消耗70%的成本。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的方式也以及无法满足工作效率的需求,未能很好地发挥出5G移动通信的优势。特别5G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技术都比较复杂,管理难度比较大,因此我们应该应用先进的技术方式,比如自组织网络技术,其能够有效弥补人工的不足。5G移动通信中,有着很多异构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节点的复杂性,因此可以以自组织网络技术为基础,对5G移动通信系统的自配效率提高提高。比如:受低功率节点对邻区关系的影响比较复杂,可自组织网络技术应用其中,便能够将超密集网络情景、随机部署为切入点,有效提高5G网络系统的自配效率。同时,工作人员可通过对双连接的模式,进一步强化管理效果。

(2)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

该技术主要指的是,对比无线传输技术中的低功率节点部署,从而提升其密度,能够有效地缩短站点距离,扩大用户的范围,据估算,在应用该技术后,1km2内能够支持的2万5以上个用户,大大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五、结束语

可见,在当前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是势在必然的,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通信的需求。为早日实现该技术,要明确好当前5G移动通信中存在的问题,吸收以往2G、3G以及4G技术的发展经验,对5G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从而促进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文静.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电子世界.2018(08).

[2]  朱蓓.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11).83-84.

[3]  孟嘉慧,赵旦峰,田海.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02).

[4]  张松磊,陈小倩,陈功伯.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探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3):60.

作者:黄灵广

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研究论文 篇2:

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模型的构建及研究

摘 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智能建筑通信协议也变得非常多样化。本文从开展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模型的构建及研究因素开展分析,对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模型的构建及研究进行了说明,以期能够为智能建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系统;模型构建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建筑物内部控制对象功能的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各子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建筑物对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系统集成应用而生。通信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三个系统组成了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使原来建筑物从单纯弱电系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建筑智能化系统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设计者将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网络、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和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到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中,充分发挥现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作用和潜力。

一、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建模

简单来说,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就是通过建筑中结构化的布线系统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等手段,实现智能建筑内部各个子系统协议、接口等内容都趋于标准化以及规范化。表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就是将智能建筑中的软硬件连接方式、信息内容的格式、传输方式和手段都进行标准化以及规范化要求,确保内部的各个设备、功能能够集成到一个统一的、互相联系的系统中去,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同时也便于对其集中管理,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

建筑工程管理的智能系统主要就是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并传输信息。通常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信息化建筑施工,能够将用户需求作为分析的基础, 形成系统的逻辑结构,辅助数据模型的建立。相关数据需要被存储到数据库之中才能发生作用, 将其利用起来,建立组件和分布式模型,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实现不同物理位置和功能的系统协同运行的目标。

功能模型精细(准)化属于目前建筑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重点落在对象、模块、组件以及开发环境等上面。综合各个方面需求内容,确保系统运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是当前信息化施工建立的前提。

二、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模型的研究因素

(一)业主方面的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地提高,对于与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建筑工程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传统的建筑工程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新要求。这样的条件下,开展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模型的构建及研究工作就非常有必要了。此外,由于我国智能建筑标准制定的时间比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某些建设单位,仍然存在弱电系统集成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甚至部分主管领导对于设备自动化以及系统集成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开展智能系统定位工作时往往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偏差,出现了过分贪多的问题,最终在进行项目工程开展时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智能建筑不能顺利的完工,系统智能化也就无从谈起。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建设单位对于若电子系统是否需要集成以及怎样集成都缺乏准确的认识,部分业主认为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某一项弱电系统就能够完成需要的功能,因此也就不会去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大局观念,只是去进行分散投资和建设,对于需求的分析非常不到位,导致集成管理平台系统的搭建工作一直不能顺利的完成。此外,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内容广泛,参与人数众多,在对参与各方的工作内容及职权范围进行划分时,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各单位间的沟通,导致项目推进困难重重,甚至引发索赔事件的出现。

(二)设计方面的因素

在进行智能建筑的建设工作时,弱电工程设计不应该落后于建筑结构以及机电安装设计,这样才能够方便后续的预埋管线、电缆管道等设计工作的开展。但是,从当前智能建筑建设的实际情况上来看,依然存在这建设项目弱电工程设计滞后于建筑结构、机电安装设计的情况。由于设计单位在开展弱电设计工作时,尚未对智能化系统设备进行最终型号的确定,也未能对智能系统的集成设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因此只能依照以往的工作经验来对施工图纸进行设计,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最终的设计方案与智能建筑的要求出现偏差,影响到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此外,通常情况下,建筑设备的供应商往往对于图纸的内容以及建筑智能化标准缺乏精准的判断,同时他们也仅仅是与总包单位有着合同关系,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不密切,因此在于土建以及机电设计工作人员沟通时默契程度不够,导致图纸与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出现了偏差,不仅会影响到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安全质量问题的出现。

(三)施工方面的因素

在智能建筑建设的过程中,通常弱电工程都会外包出去。施工单位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日常的工作中对于弱电设备的了解不够深刻,而弱电分包单位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与土建部门以及机电安装部门沟通不够顺畅,各个施工单位间存在着过多的交叉内容,如果依旧采用传统建筑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施工统筹协调安排工作就会过于依赖总包单位的管理能力,很容易出现责任不清的问题,施工现场的管理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开展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模型的构建及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施工单位对于智能建筑的认识程度,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进行责任划分,保证智能建筑项目工程的顺利开展。

(四)运维方面的因素

拥有了智能管理系统的建筑,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能向业主提供及时的系统状态信息,在日常的运行中,通过管理系统的预置提示,实时监测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参数,对比数据库中的预置参数,及时发现可能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的隐患,提醒业主及时更换备件或维修。为建筑的平稳、高效和安全地运转,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三、建筑智能系统集成模型的构建

系统集成的最终目标通常被分为两个重要的内容:首先,对于使用者而言,建筑智能系統集成需要在兼顾安全性、舒适性的前提下,达到构建一个工作效率高的环境的目标。其次,对于管理者而言,建筑智能系统集成需要达到构建一个管理方便、运营稳定并且便于维护的系统的目标。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需要实现布线系统先进,自动化系统全面,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实用性。

当前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结构通常都是采用的二层网络形式,在这样的网络形式中,上层通常是以太网络,下层则是采用速率较低的标准工控总线来完成各种硬件设备的串联工作。此外,这种集成模式还可以开发第三方的网络接口,实现将各种资源集成到网络主干上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增强。智能系统一定要有着开放性的接口,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各种子系统以及不同的设备。为促进未来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构建模型是解决当前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常情况下,概念模型由以下三层组成:第一,数据通信层。这一层面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对子系统中的各项设备信号进行收集、传输,保证子系统间的设备和系统互联互通。第二,分析控制层。这一层面的主要作用是对上一层面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详细地分析处理,并对其进行整理和过滤,之后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界面层,同时也接收界面层发出的操作指令,依此生成最终的控制信号。第三,界面显示层。这一层面主要是接收上层传输的数据,并通过图形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展示,内容包括设备的所处位置以及当前状态信息,并且还能够形成专用的表格,生成各项历史数据,方便查询以及对系统参数进行配置管理。集成管理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在整个建筑智能系统通信网络中,数据通信层中的多协议接口模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模块,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各位于下层的子系统可能基于不同的控制网络,如RS485总线网络、工业以太网、BACnet总线和Lonworks总线等。多协议接口模块将各子系统使用的通信协议封装成子系统接口对象,以定义好的标准格式和标准接口与集成平台上层进行通讯。此外,通信层在接收到上层的控制信息后,通过对子系统接口文件系统进行控制。子系统的接口对象需要根据实际子系统数目进行设计,确保其可以顺利的纳入到集成平台中而互相间不会产生影响。

分析控制层能够通过实时数据状态管理模块来对当前系统的状态信息进行及时地收集,通过数据缓冲池来完成实时地更新,每隔一段时间就能从数据通信层获得当前各个子系统的实时数据。此外,在分析控制層还设计了状态触发模块,这样能够更好地向界面显示层发送异常的数据信息。在对数据进行状态管理时,不会全部刷新,只是对需要获取状态信息的点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节省系统的资源,保障系统运行的质量。

为了方便实现图形化的操作界面,在界面显示层也进行了工具的设计工作,以此来实现机电设备、监控设备以及门禁设备等建筑运行关键要素的直观展示,并将这些图形参数与后台进行绑定,实现图形的动态载入。另外,系统管理模块在设置用户登录权限以及方便设置系统参数等日常运维方面,对系统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管理模型的实现

为了能够验证该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我们将该模型应用到了建筑物智能信息集成平台的设计当中。在SA系统上我们采用了采用文本文件的形式,在物业管理中使用MSSQL Server组织信息。集成模型当中的子系统和联动管理对象是十分复杂的,下面将对两者的实现方法进行讨论。

在BA中,集成平台中最为重要的是设备的类型及位置,同时可以对工作状态进行进一步的控制。因此可以说BA系统中的对象需要维护一张静态的设备表,以便于明确设备的实际使用状况等相关的信息。对于SA系统来说,集成平台则需要获取的是警告类型、告警位置等相关的数据内容,同时也监控设备和门禁等相应的设备。也就是说SA需要维护两张静态设备表和一-张警告表。

BA和BAI通信过程是以以下的方式来进行的。首先,BA系统对象会以循环的方式在每一分钟获取一次设备的信息,同时SA系统则是30秒活动一次警告信息,当系统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才能调动集成平台。其次,子系统则可以通过系统对象的get-device-info方法直接进行设备的信息获取。使用control-device 方法对设备设施控制。在该项平台还可以利用辅助决策上使用智能技术进行预测和分析,使用Agent等智能技术来提升协同工作的智能性。该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升其开放性和协同应用能力,因此在未来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结语

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全方面的考虑,实现各子系统资源的共享。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的各子系统也应该向着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确保各硬件设备有着统一的接口及协议,这样智能建筑集成系统将会取得快速地进步,性能得到不断地优化,也便于维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邹平平.基于OPC技术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 2017(3).

[2]何艳艳,黄祖兴.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J].智能城市, 2017(2).

[3]徐靖,王小冬.浅论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实现[J].建材与装饰, 2017(21).

[4]周怡,蒋雪云,吕佳宁.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市场研究概述[J].科技资讯;2011(24).

作者:顾伟

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研究论文 篇3:

EPON技术在电网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质量都在不断的提高,电网配用电建设也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等方向发展,建设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网络是最适宜于配用电发展的通信模式,文章分析EPON技术的特点,以及其在电网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EPON;电网;配用电;应用

传统的电网配用电比较低效,不合理的配置还会导致电量的损失,不符合现代电网发展的需求。国家电网公司目前对于建设智能电网正在全面开展。配电网通信主要有无线通信、光通信和电力线载波通信3中,无线通信速率低、延时不确定、数据通道的可靠性不高;由于电线载波通信会受到线路停电、干扰等从而降低通信传输速率鱼质量。从而选择可靠性高、带宽大、保密性好以及抗干扰强的光纤通信,以EPON技术为例,具有抗多点失效、点对多点、高Qos保障以及灵活组网的优点,真正落实以太网分布式功能,是智能电网通信系统建设的首选。

1 EPON技术原理

1.1 EPON系统结构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技术就是所谓的EPON,其以太网为基础,接入网络时利用点到多点结构的单纤双向波分复用光,能够灵活的进行总线型、树形、环形以及星型的网络拓扑以满足需要。EPON的典型系统是由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光分配网三个部分组成,其系统的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OLT是整个EPON系统的核心设备,既为多业务提供平台,又是路由器或交换机,可向网络侧提供SDH、GE以太网、视频、2M等业务接口。向用户侧提供点对多点的PON接口,即光纤接口。向ONU发送数据并且控制其功率时,OLT是以广播的方式,控制并且发起测距过程,为其分配带宽,并且控制数据发送窗口的大小。多个或者一个无源光分路器、光纤和相关无源光器件构成ODN,其结构是点到多点,提供OLT与ONU之间的光传输通道,以线型、环形等为常见的链接方式。而POS、光纤光缆、光衰减器、光连接器、光缆交接箱、ODF、分纤盒等则组成ODN。ONU是用户端设备,为用户提供视频、数据等业务接口,其提供的功能有响应OLT发出功率控制及测距命令,选择接收广播数据,缓存用户的以太网数据,以时分复用方式向上行方向发送和一些其他的以太网功能。

1.2 EPON协议

EPON协议各层基本要求:①电力EPON综合接入系统使用1000BASE-PX20接口物理类型,支持的传输距离为20 km;②EPON系统为单纤双向系统,上、下行的波长不同,上行波长为1 260~1 360 nm,下行的波长为1 480~1 500 nm;③EPON系统音使用符合ITU-TG.652的单模光纤;④EPON系统的PMD子层要符合YD/T 1475和IEEE Std 802.3-2005的规定;⑤PCS子层/PMA子层和RS子层、OAM功能、多点控制协议MPCP要符合YD/T 1771和YD/T1475的规定。

1.3 EPON的关键技术

①测距与延时补偿,使用控制门作为窗口,类似于以太网碰撞机制中的随机后退方式,各ONU随机后退方式进行注册。

②时间戳定方式,采取绝对定时的方法以脱离周期性的帧局限进行网络控制,能够对不定长的以太网传输造成便利。

③MPCP多点控制帧,为了使OLT可以控制点到多点的网络,可以增加以太网控制帧。

④其他关键技术,包括业务等级服务下行加密技术和OAM功能动态带宽分配技术。

1.4 EPON的技术特点

1.4.1 EPON技术的优点

①可以提供非常高的宽带,其上下行对称的宽带可以达到1.25 Gb/s,随着EPON技术的推进和创新,未来有可能增长到10 Gb/s。高宽带为通信的及时性和大数据处理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②相对低的成本:由于EPON的建设成本较低,可维护性好,容易扩展。没有电子部件,在传输中不要电源,因而铺设简易。EPON系统对局端资源的占用率很低,基本不用维护,投资的回报率高。

③服务的范围广,作为点到多点的网络,扇形辐射式的服务,可以节省资源,服务于大量的客户。

④带宽的分配灵活,对带宽的分配有整套的体系,可以通过WRED,DiffServ,PQ/WFQ等来实现带宽分配,并保证每个用户的QoS。

1.4.2 EPON技术的缺点

①全网改造的难度大,在现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消耗的成本较大。此外,当低接入时,覆盖的成本高,短期难以回收成本。

②双绞线和内布线对传输距离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楼内进行布线时,受到制约。

③由于是二张网络分离经营,对维护人员的专业要求比较高。

2 EPON技术在电网配用电系统中的组网应用方案

2.1 OLT与ONU组网

①能够实现全光路保护的全光纤保护模式,采取1:2非均分分光器,由于ONU需要双PON接口支持,所以占用2个PON接口。

②环形保护方式,可以实现全光路保护,类似于环网结构,占用2个PON接口,ONU需支持双PON接口,采用1:2非均分分光器,要求光缆环形铺设迂回至变电站。

③手拉手保护方式,可以实现全光路保护,2个OLT处于不同的变电站,不同变电站设备的检修不会对业务传输造成影响,符合电力配网输电结构,可靠性高。

2.2 SDH/MSTP与OLT组网

①OLT直接上联至SDH/MSTP,该组网方式是局中心的核心交换机与各站点的OLT组成了星型结构,OLT通过GE上联至站内的SDH/MSTP,其优点是可以节约主干光缆的资源。

②OLT之间组成GE光纤环网,在各站点安装OLT,并且在之间通过GE组成光纤环网。为了保证业务倒换时间在50 ms以内,可以采用以太网多环切换的模式。环网中局中心的核心交换机和OLT相连,该组网方式可以在不增加任何投资的前提下,节约设备的GE口资源。

3 EPON技术在电网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研究的对象以2010年某电力局采用无源光网络设备建设EPON配用电通信网络为例,工程建设的区域共涉及到3座110 kV的变电所,8座10 kV的开关站,20座配电房和156栋居民楼。其业务范围包括多个方面,如蓄电池监测、遥视、开关站和配电房的防盗业务,开关站的站所终端业务,居民楼的表箱进线电压检测、用户智能开关、智能电表电量集抄业务等。某电力局为了EPON配用电通信系统的应用可靠性进行了实验和验证,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3.1 通信网络拓扑

在配用电系统中的通信网络主要是采用EPON通信技术,整个配网通信光缆的线路长度达到了21 km。从信息安全方面和系统业务的接入来考虑,必须要保证网络完全的隔离,确保信息的安全性,组成管理信息大区和生产控制大区,二者相互独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有效的隔离开关站的RTU信息,并且起到监测配电站和防盗的作用,从而实现信息安全隔离的需要,达到互动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通信支撑。生产控制大区的网络通过配网传输信息来控制大区的数据,以110 kV变电所为集合点,结合10 kV电力线出线的电气接线结构。采用手拉手倒换结构保护模式,ONU安装在开关站,OLT则安装在不同的变电所,这样即使OLT设备失效或光缆中断,都可以实现保护功能,并且当异常发生之后,ONU能自动快速的选择OLT。管理信息大区网络是负责营销电量采集数据和传输管理信息大区数据的,以各开关站的OLT和局中心的2台OLT组成KM以太冗余环网,开关站到居民楼和配电房的接入则采用星型EPON模式,可以实现光纤全保护倒换方式。

3.2 应用分析

在建设的2个EPON配用电网络中,可以实现灵活和实时的通信架构,实现配用电信息的实时传输、资源共享和高度集成,极大的减少了未经授权而非法接入的情况,提升了网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此项目的实施,提升电压合格率和供电的可靠性,工作的效能较以往有质的提升,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EPON技术在电网配电系统中应用的思考

显然,在电网配电系统中建立了EPON通信网络之后,工作的效率和服务的水平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企业在创造更好的效益的同时,服务的对象也享受到了高质量的配用电服务,但是此类技术应用中仍然有改进的地方,因而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善,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加强员工的专业技术培养,在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培训,组织员工参加讲座、技术培训等活动,切实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免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误操作或随意操作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②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由于EPON技术比较新颖,许多操作规范仍在探索当中,因而需要建设规范制度,以便员工有章可循,按照科学的方式操作,减少对设备的破坏。

③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对EPON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进行调查评估,需要改善的地方则及时的改进,减少各个环节之间的冲突,提高工作的有序性。

4 结 语

EPON应用于配用电系统中,可以有效的提升配用电工作的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此类技术的应用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观点仅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辛培哲,李隽,王玉东,等.智能配、用电网通信技术及组网方案[J].电力建设,2011,(1).

[2] 孙晓红.EPON技术在小区智能化的应用[J].智能建筑,2009,(9).

[3] 方显业,赵萌.数字化配电网通信系统建设方案探讨[J].电力系统通信,2009,(9).

[4] 黄盛.智能配电网通信业务需求分析及技术方案[J].电力系统通信,2010,(6).

作者:黄小玉 林小平

上一篇:企业物流成本途径研究论文下一篇:农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