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

2024-05-21

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精选十篇)

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 篇1

目前, 我国的智能建筑正在蓬勃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快。智能建筑是原来建筑物中弱电系统的“质的飞跃”, 这种变化势头之猛、之快, 使不少人在认识上产生误区。管理跟不上导致在当前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 设计方面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方法还不很熟悉, 尤其在集成方面更弱些, 还需要产品商和系统集成商的支持和通力合作。?目前对智能建筑设计的注意重点大都集中在智能化系统上, 而在建筑平台方面注意不够。业主盲目相信境外设计单位, 结果由于这些单位并非智能建筑行家, 图纸和设计文化水平也并不见得比国内设计部门高, 再加上文化背景、设计方法、施工习惯的不同, 往往拿到境外设计的图纸都无法实施。

2. 业主方面

在“智能建筑”热面前, 贪多求全, 期望太高, 大大超过建筑功能与规模的智能化要求。既对自己的建筑物的需求不清楚, 也对信息化产品没有深入的了解, 仓促上马, 致使投资效果很不理想, 投入使用后发现问题很多。对智能化集成系统带来的增值效果有所怀疑或由于资金投入方向的问题, 以致不适当地压低在智能化系统上的投资, 结果造成建筑物档次的下降。没有总体集成的概念和系统发展的考虑, 以致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 返工浪费严重。缺乏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的人才, 不能及时纠正质量问题。智能化系统建成后, 对日常管理和持续维护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在建设时就必须予以重视的有关问题放任自流。

3. 厂商方面

智能建筑的兴起在呼唤智能化系统集成商。市场上集成公司为数众多, 相当活跃, 运用种种商业手段以谋取对智能化系统的承包。但从他们的技术水平、技术支援能力、施工、组织经验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来考察, 真正能称为系统集成商的公司不多。这方面出现的问题有:

自称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 实际上仅仅是某一个子系统的集成商, 甚至只是产品销售商, 他们对建筑、现场安装、施工、组织了解不多, 甚至毫无了解。因此, 不能很好组织指挥, 甚至组织指挥不及系统各个分包商;商业利润考虑多, 力图在智能化系统中分得尽可能大的份额, 对业主造成误导;在系统建设中, 各厂商各自为政, 在接口上互相推诿, 贻误工程;各厂商的产品都自称“开放性”好, 而实际上为了市场利益, 开放程度有限, 造成集成系统难以实现或留下维护中的隐患。

4. 实施方面

施工队伍素质差, 缺乏经过正规训练且有经验的施工人员, 造成安装质量不高。现场工程督导人员素质差。因为这是新兴业务, 所以要求新且深的知识, 要求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熟悉有关的法规、标准。这样原来的督导需要重新培训, 而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 一时胜任不了督导的工作。施工组织与管理不够健全, 指挥不灵, 协调不力, 严重影响施工效率。对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明确的质管标准或规定。

5. 标准化和行政管理方面多头管理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 与智能建筑相关的管理部门有建设、邮电、广电、公安、技监等。只有这些部门联手, 才能制定出国家智能建筑的标准, 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现有法规或标准不够齐全, 有些也已经落后了。管理部门管理力度和依据不够, 这也与以上两点密切相关。其他宣传上对智能建筑也有误导, 如把A的多少说成是智能建筑的级别, 把进行综合布线的建筑说是智能建筑等。过分强调了智能化系统的作用, 而忽视了中国的现实、文化背景和人的作用等, 并且对信息化设备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性考虑不周到。

二、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问题分析

智能建筑中楼宇自动化系统 (bas) 正常投运率低, 造成投资与能源的大量浪费己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专门成立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 该委员会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勘察设计司的顾问, 参谋和助手, 协助设计司开展工作, 其中一项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行业法规。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 或者大家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市场经济情况下标准如何制订和执行是一个新问题, 有些专家建议标准按建筑面积制定, 有些专家建议按行业划分来制定, 有些专家建议按地区划分来制定, 这些都需要由专家去论证。按建筑面积去制定, 建筑面积达不到, 但投资允许, 实际使用又需要, 就不能按标准去设计与施工, 建成以后再改造如果按行业划分, 那么多的省委大楼, 市委大楼能否按标准去设计与建设值得讨论;按地区划分来制定问题就更大了, 作为论文发表出来, 让大家进行分析讨论是完全可以的, 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来的标准规定哪些地区可以建何种标准的智能化建筑, 哪些地区不能建何种标准的智能化建筑, 可能就不太合适。所以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三、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的制定问题分析

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 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安全性, 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 设备昂贵, 安全性就尤为重要, 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规范, 所以大家都希望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早日制定。但仔细分析一下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如何制定, 制定出来又如何执行都存在不少问题。就这个问题曾经拜访过国内制定电气专业有关设计规范编制的专家学者, 他们介绍, 设计规范一般都按专业制定, 它要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要遵守, 国外还没有类似的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供参考。

智能建筑物的电气设计首先要遵守国家颁布的许多规范, 不需要组织人力再去专门为智能化建筑制定一个专用的设计规范, 否则一旦两个规范出现不统一, 或设计施工与验收人员理解不一致, 就会给建设工作造成混乱。

智能建筑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智能化建筑是一门技术先进的新学科, 人们应当集中讨论与研究分析一下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不能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 再对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进行补充或修订, 是否需要再单独编制一篇规范。

四、改善对策

应该坚持以下绿色智能建筑实施原则:坚持高起点, 保证系统的先进性;贯彻“实用、可靠、先进、经济”八字方针, 以应用为导向;按急用先上、分步到位的原则进行建设;以需求为依据,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确保系统高度集成、总体优化、安全可靠、稳步推进;充分考虑系统功能的扩展性和技术升级性, 适应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达到最佳效果。

为使建筑智能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笔者认为应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 提高对建筑智能化的认识

智能建筑这一名词虽然已经提出多年, 但国内外至今无统一的定义。澄清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模糊概念,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把建筑智能化建设引入正确轨道是十分必要的。

智能建筑的核心是3A, 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 通讯自动化系统C A, 办公自动化系统O A。智能化建筑就是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将此3个系统进行有机的综合, 使大楼各项设施的运转机制达到高效、合理和节能。社会上所谓的4 A、5 A、6 A、7 A等宣传, 实际上是误解。A越多并不等于智能化程度越高, 相反, A越多只有说明系统的集成程度越低, 也就是建筑设备无法统一集成到自动化系统B A上, 内行人一看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现阶段, 有必要举办各类建筑智能化的技术交流活动, 推广和普及建筑智能化的知识和技术, 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特别是投资商的认识水平, 增强智能化意识, 否则就无法建设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智能化建筑。

2. 建立高素质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

我国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 不能长期把智能化系统设计委托给国外设计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实质上智能化系统设计仅是整个建筑物设计工作的一部分, 智能化系统设计应服从于建筑设计, 整个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应由建筑专业牵头, 统筹考虑并统一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因此, 对于智能化建筑, 建筑设计单位仍然是主体设计单位, 系统集成商仅是配合单位。

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设计不能各自为战, 为使两种设计形成有机的结合, 国内有条件的设计单位应调整专业设置, 把自动控制、通讯、信息、计算机、建筑设备等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建立起自己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对于独立于建筑设计单位的系统集成商, 除服从于主体设计单位外, 其设计成果还应纳入建筑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3. 加速培训智能建筑的专门管理人才

智能建筑的科技含量很高, 对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也非常高。智能系统B A、C A、O A的具体设计, 包括其集成内容、范围、深度的确定, 均与物业管理密切相关。因此, 智能建筑的系统设计应有物业管理人员的介入, 倘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物业管理人员对智能建筑的一知半解, 便无法向设计部门提出合理的设计要求。

目前, 全国各高等院校还没有专门的智能建筑专业, 智能建筑专门管理人才的培训只能通过专门的培训机构。物业管理部门应采取各种培训手段, 使物业管理人员尽快掌握智能建筑的基础知识, 即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及机电设备的运行知识。此外, 还应学会操作先进的设备, 熟练掌握各类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等技术。

4. 加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

一些国家、行业或地方没有现行规范或标准, 需要参照有关国际标准或技术规范的, 系统集成商应主动报送建设主管部门审查, 获得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另一方面, 必须从行政上和技术上对智能建筑的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做到这一点, 应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资格审查, 重点审查其规模和人才构成, 考核其从业技术水平。对于建筑设计单位, 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 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标准进行评定和验收。

参考文献

[1]陆伟良, 陆昀璟, 毛伟民.智能小区与智能住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6.

[2]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 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对策的研究.智能建筑技术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0.2-8

[3]屠胜勇.浙江省智能建筑现状和发展[J], 建筑智能信息, 2001.2, P6-P9

[4]刘育东.建筑的涵义-在电脑时代熟悉建筑[M], 天津大学出版社.

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 篇2

纵观国内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建设,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对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的定位不准确,建筑工程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时,往往重视建筑设计本身,而对包括水、电、暖等设备工程有所忽视,对智能化系统建设则未被列入。当有关主管部门提出或设计单位询问甲方(建筑单位)关于智能化系统设计时,甲方才认识到需要这方面的设计,设计单位才被要求做智能化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正当智能化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进行时,建筑设计已进入施工图阶段,由于工期紧迫,智能化系统总体方案甚至未经过充分论证和评审就进入施工图设计,等于出师不利甚至存在先天不足。

其次,智能化系统集成商在准备实施项目时,也常常出现许多不协调、不配套。有的建筑工程土建已超前,也有的管路预埋未做,或虽有管路但冗余不够等;还有的系统集成商在介入时发现电话、电视等已有人实施,许多管路和信息出口的安装位置,设备的安装位置已被占用等等,诸如此类的各种原因,造成对于资源共享的承诺、系统功能的承诺等不能实现,使得原方案必须重新修订。

另外,目前招标代理大多数是机电招标公司编制的技术招标文件,不太适合弱电智能化系统。由于国家还未正式出台智能建筑验收、检测和评估标准,没有统一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验收、检测、评估也不规范。

鉴于以上各种问题,对于智能集成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该从需求出发,考虑各种类型的管理模式,智能系统工程实施更应该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按设计需求集成,按计划施工,保证智能化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总之,今后我们对智能建筑设计及其工程实施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应体现以人为本功能需求的设计特色,要建成名副其实的智能建筑。建设智能建筑,规划设计是龙头,它是建筑功能需求的体现,而工程实施是设计成果的体现,也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如何将设计和施工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智能建筑行业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作为建筑领域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要注重的是综合技术实力,而集成商的综合技术实力将体现在总包服务管理和专业性两方面。

谈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 工程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26-02

1 智能建筑的背景与发展

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已建项目中,智能建筑工程在设备上的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4%~8%。从智能建筑物分布的行业来看,目前主要用于金融业、行政机构、商业、公共建筑、高级住宅、交通枢纽等。智能建筑的含义为: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即BAS;通信自动化系统,即CAS;比较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S,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3A建筑。智能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例如相当数量的工程中的智能化设备因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投资浪费。对这类新型建筑,国家还没有相应的审批、监管、检测等管理手段。

2 智能建筑建设管理的几点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见,任何一个阶段或环节,都可能影响智能建筑的使用效果。为使智能建筑在我国健康有序地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要研究相应的对策,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使智能建筑纳入法治和规范化的轨道。为此,笔者对智能建筑工程实施如何实施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提出几点有效措施。

2.1 政府规范和指导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

政府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系,完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系统集成商、工程监理单位(专业咨询机构专业)资质审批制度,建立设计方案审批制度及工程验收制度、备案制度。制定和完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及使用维护的国家规范、标准,使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有据可查,并制订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智能建筑的设计纳入审批范畴,符合要求的设计方可施工;对智能建筑施工队伍实行资质准入制;对智能建筑的智能化部分验收后采取备案制。各级主管部门应对从事智能建筑施工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明确规定相应资质等级应达到的各项标准和可以从事的工程类别,杜绝无资质等级者从事智能建筑的施工业务。对资质的认定要从严把关,认真考核。并对具备资质等级的单位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不能胜任等级要求或出现质盘事故者,要取消或降低其等级。

2.2对建筑智能化同工程建设实施专业监理和系统验收

政府必须建立具有智能建筑市场的监理制度,为投资方在智能建筑技术中所涉及的问题提供决策建议,并协助投资方进行方案实施。智能化系统的监理和系统验收,必须十分强调其专业性。可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测评,审查核对系统配置图、接线图、点数表等技术资料,确保工程合同中的设备清单、监控点表和施工图三者一致,确保系统在硬件设备上的完整性,保证审核符合接口界面、联动、信息通讯、接口技术参数的要求;严格进场产品的质量复核;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审核技术变更;在阶段工程结束后进行验收。对有资质的验收单位还应进行资质年审。

2.3加强对国内外智能化产品的技术测试和评审由国家主管部门对已用或待用的国家及进口产品进行全面技术功能评测和等级考核,根据系统以及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功能等级,发放不同等级的市场准入证,以防止市场误导并保护使用单位的利益。

2.4启用智能化项目管理公司,加强技术管理

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对智能建筑技术、设备和系统等方面缺乏深入了解,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对智能建筑咨询管理公司来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投资者的意向,对智能建筑的总体方案的投资可行性、风险性进行咨询,对智能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提供工程咨询和工程管理服务。业主启用智能化项目管理公司,便可以从工程项目的功能定位开始,到各子系统的技术定位,设备的性能选择、设备及工程费用的控制,使项目的总体功能、总方案设计、各子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优化、节约投资;从设计开始,工程的每一子系统的配制都考虑到全系统的集成和信息互通,实行统一管理分步实施,使各子系统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了各子系统自成体系,出现系统打架或重复设置;从施工开始就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工程管理,充分考虑各系统间的交叉作业,协调配合,使工程施工安排科学合理,避免不必要的施工冲突,节约人力、物力,同时也保证了工程进度。

2.5加强协调,统一管理

智能建筑是个跨行业多层管理的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装饰、物业管理,跨过的行业较多,各行业法规、标准相对独立的,行业的相互沟通及管理的相互渗透及协调都对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笔者认为,成立全国统一的行业协会是相当必要的,这个协会应由与建筑管理紧密联系的建设部发起,将一部分权力按国际贯例移交给协会,各省市的协会业务应由上级协会指导及领导。协会应该由法规制定单位、设计单位、系统开发单位、房地产及物业管理,媒体等多个行业的单位组成,行业协会是一个面向建筑智能化全行业的服务机构。智能建筑应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专业部门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建筑智能化和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具体工作,杜绝目前智能组成建筑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管理的现象。

2.6提高智能建筑相关企业的素质

目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连片的智能小区发展到智能城市可能是很快的景象。我们必须紧密跟踪该领域的每一项技术突破,同时要不断地创新,因此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刻不容缓。有关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家讲授、集体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争在短时期内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工程人员,组建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建筑工程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国内智能建筑的水平。同时,积极开发中国自己的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产品,逐步改善国内智能建筑产品过分依赖进口国外昂贵产品的现状,扶持相关企业尽快组织开发出中国技术的新产品来与之抗衡,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使我国的智能化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 结束语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费用占建筑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高,一般约占5%~15%左右,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一项基础工作没做好,必然会影响后继网络系统无法正常开通,从而最终会影响建设方的维护和管理,长期以来,智能建筑的系统质量一直不佳,其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对智能建筑的某些子系统的检测与验收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马鸿雁.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发展综述[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

[2]陈振明.住宅及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述评[J].建筑电气资讯,2003,(1).

[3]Rob Moult.智能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12).

[4]寿大云,韩宁.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建筑学报,1997,(2).

[5]孔利加,程大章.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的思考[J].智能建筑论坛,2004,(2).

[6]陆伟良.论加快我国智能建筑咨询产业的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3).

[7]徐文海.智能建筑化系统集成的思考与实践[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11).

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 篇4

目前, 我国的智能建筑正在蓬勃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快。智能建筑是原来建筑物中的弱电系统在质上的飞跃, 这种变化势头之猛、之快, 使不少人在认识上产生误区。管理跟不上导致在当前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1 设计方面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方法还不很熟悉, 尤其在集成方面更弱些, 还需要产品商和系统集成商的支持和通力合作。目前对智能建筑设计的注意重点大都集中在智能化系统上, 而在建筑平台方面注意不够。业主盲目相信境外设计单位, 结果由于这些单位并非智能建筑行家, 图纸和设计文化水平也并不见得比国内设计部门高, 再加上文化背景、设计方法、施工习惯的不同, 往往拿到境外设计的图纸都无法实施。

1.2 业主方面

在“智能建筑”热面前, 贪多求全, 期望太高, 大大超过建筑功能与规模的智能化要求。既对自己的建筑物的需求不清楚, 也对信息化产品没有深入的了解, 仓促上马, 致使投资效果很不理想, 投入使用后发现问题很多。对智能化集成系统带来的增值效果有所怀疑或由于资金投入方向的问题, 以致不适当地压低在智能化系统上的投资, 结果造成建筑物的档次的下降。没有总体集成的概念和系统发展的考虑, 以致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 返工浪费严重。缺乏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的人才, 不能及时纠正质量问题。智能化系统建成后, 对日常管理和持续维护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在建设时就必须予以重视的有关问题放任自流。

1.3 厂商方面

智能建筑的兴起在呼唤智能化系统集成商。市场上集成公司为数众多, 相当活跃, 运用种种商业手段以谋取对智能化系统的承包。但从他们的技术水平, 技术支援能力, 施工、组织经验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来考察, 真正能称为系统集成商的公司不多。这方面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自称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 实际上仅仅是某一个子系统的集成商, 甚至只是产品销售商, 他们对建筑, 对现场安装, 对施工组织了解不多, 甚至毫无了解。因此, 不能很好组织指挥, 甚至组织指挥不及系统各个分包商。商业利润考虑多, 力图在智能化系统中分得尽可能大的份额, 对业主造成误导。

1.4 实施方面

施工队伍素质差, 缺乏经过正规训练有经验的施工人员, 大量刚离开土地的农民进行施工安装, 造成安装质量不高。因为这是新兴业务, 所以要求新且深的知识, 要求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熟悉有关的法规、标准。这样原来的督导需要重新培训, 施工组织与管理不够健全, 指挥不灵, 协调不力, 于是施工中相互扯皮, 施工效率低。对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重视不够, 很少有制定明确的质管标准或规定。

1.5 标准化和行政管理方面多头管理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 与智能建筑相关的管理部门有建设、邮电、广电、公安、技监等。只有这些部门联手, 才能制定出国家的关于智能建筑的标准, 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管理才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2 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问题分析

智能建筑中楼宇自动化系统 (bas) 正常投运率低, 造成投资与能源的大量浪费己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专门成立了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该委员会作为建设部勘筹设计司的顾问, 参谋和助手, 协助设计司开展工作, 其中一项任务是协助政府制定有关标准、规范与行业法规。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 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 大家就要执行, 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 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市场经济情况下标准如何制订, 制订出来以后又如何去执行, 这都是一个新问题, 有些专家建议标准按建筑面积制定, 有些专家建议按行业划分来制定, 有些专家建议按地区划分来制定, 这些都需要由专家去论证, 按建筑面积去制定, 建筑面积达不到, 但投资允许, 实际使用又需要, 就不能按标准去设计与施工, 建成以后再改造按地区划分来制定问题就更大了, 作为论文发表出来, 让大家进行分析讨论是完全可以的, 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3 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的制定问题分析

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 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安全性, 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 设备昂贵, 安全性就尤为重要, 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规范, 所以大家都希望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早日制定。但仔细分析一下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如何制定, 制定出来又如何执行都存在不少问题。就这个问题曾经拜访过国内制定电气专业有关设计规范编制的专家学者, 他们介绍, 设计规范一般都按专业制定, 它要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要遵守, 国外还没有类似的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规范供参考。

智能建筑物的电气设计首先要遵守国家颁布的许多规范, 不需要组织人力再去专门为智能化建筑制定一个专用的设计规范, 否则一旦两个规范出现不统一, 或设计施工与验收人员理解不一致, 就会给建设工作造成混乱。

智能建筑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 当然智能化建筑是一门技术先进的新的学科, 人们应当集中讨论与研究分析一下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不能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 然后再对国家有关规范与法规进行补充或修订, 是否需要再单独编制一篇规范, 要认真论证。

4 改善对策

首先应该坚持以下绿色智能建筑实施原则:坚持高起点, 保证系统的先进性;贯彻"实用、可靠、先进、经济"的八字方针, 以应用为导向;按急用先上、分步到位的原则进行建设;以需求为依据,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确保系统高度集成、总体优化、安全可靠、稳步推进;充分考虑系统功能的扩展性和技术升级性, 适应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达到最佳效果。

为使建筑智能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笔者认为应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4.1 提高对建筑智能化的认识

智能建筑这一名词虽已提出多年, 但国内国外至今无统一的定义。澄清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模糊概念,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把建筑智能化建设引入正确轨道是十分必要的。

智能建筑的核心是3A, 即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 通讯自动化系统CA, 办公自动化系统OA。智能化建筑就是通过综合布线系统将此3个系统进行有机的综合, 使大楼各项设施的运转机制达到高效、合理和节能。社会上所谓的4A、5A、6A、7A等宣传, 实际上是误解。A越多并不等于智能化程度越高, 相反, A越多只有说明系统的集成程度越低, 也就是建筑设备无法统一集成到自动化系统BA上, 内行人一看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现阶段, 有必要举办各类建筑智能化的技术交流活动, 推广和普及建筑智能化的知识和技术, 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特别是投资商的认识水平, 增强智能化意识, 否则就无法建设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智能化建筑。

4.2 建立高素质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

我国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 不能长期把智能化系统设计委托给国外设计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实质上智能化系统设计仅是整个建筑物设计工作的一部分, 智能化系统设计应服从于建筑设计, 整个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应由建筑专业牵头, 统筹考虑并统一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因此, 对于智能化建筑, 建筑设计单位仍然是主体设计单位, 系统集成商仅是配合单位。

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设计不能各自为战, 为使两种设计形成有机的联合体, 国内有条件的设计单位应调整专业设置, 把自动控制、通讯、信息、计算机、建筑设备等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建立起自己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对于独立于建筑设计单位的系统集成商, 除服从于主体设计单位外其设计成果还应纳入建筑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4.3 加速培训智能建筑的专门管理人才

智能建筑的科技含量很高, 对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也非常高。智能系统BA、CA、OA的具体设计, 包括其集成内容、范围、深度的确定, 均与物业管理密切相关。因此, 智能建筑的系统设计应有物业管理人员的介入, 倘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物业管理人员对智能建筑的一知半解, 便无法向设计部门提出合理的设计要求。

目前, 全国各高等院校还没有专门的智能建筑专业, 智能建筑专门管理人才的培训只能通过专门的培训。物业管理部门应采取各种培训手段, 使物业管理人员尽快掌握智能建筑的基础知识, 即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及机电设备的运行知识。此外, 还应学会操作先进的设备, 熟练掌握各类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等技术。

4.4 加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

凡国家、行业或地方没有现行规范或标准, 需要参照有关国际标准或技术规范的, 系统集成商应主动报送建设主管部门审查, 获得批准后才能付诸实施。另一方面, 必须从行政上和技术上对智能建筑的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应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资格审查, 重点审查其规模和人才构成, 考核其从业技术水平。对于建筑设计单位, 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 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标准进行评定和验收。

参考文献

[1]陆伟良, 陆昀璟, 毛伟民.智能小区与智能住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6.

[2]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对策的研究, 智能建筑技术与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0:2~8.

[3]屠胜勇.浙江省智能建筑现状和发展[J], 建筑智能信息, 2001, 2:6~9.

[4]刘育东.建筑的涵义——在电脑时代熟悉建筑[M].天津大学出版社.

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 篇5

硬件方面:

1、东、主采场架设的8个摄像头经常出现“无视频信号”的现象。风大时,所有的摄像头都存在晃动现象。总体来说,视频监控系统还不稳定。

回复:东主矿采场架设的8个摄像头设备没有问题,“无视频信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矿里采场反复停电造成,每次恢复供电后,视频自动恢复正常,由于8个摄像头高倍调焦且有云台控制的,安装在采场的四周,风比较大的时候,尤其是镜头拉近的时候,图像晃动不可避免,对于各别摄像头有故障的点进行全面的排查。

2、总调监视器故障。总调大屏已经恢复,但是显示有些模糊,不够清晰,亮度不够。

回复:大屏幕现在亮度不够,应该是投影机的问题,联系投影仪厂家,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维护,达到矿里使用的要求。

3、尽快实现电机车终端双屏使用。

回复:电机车终端的双屏同时使用问题一直困扰现场人员和公司技术人员,现经过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努力下,已经拿出了解决方案,现场也正按照此方案进行处理,现已经完成12台电机车的双屏工作,其余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

4、继续降低车载终端故障率。过高的故障率导致产量和故障等无法录入到系统中。

回复:前一段时间,车载终端故障率过高,影响生产同时给矿 里维护人员增加了麻烦表示歉意;责令现场人员对出现的故障进行了分析,进行了全矿GPS设备全面检查,并把出现故障的设备发回厂家进行维修检测,通过近几周的观察故障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平均1周有1到3次,虽然项目没验收,但是各个设备也是从安装一直使用到现在,时间久了,电子产品难免有故障,我们对有问题的原器件进行了替换,这个故障率希望矿里理解并认可; 5、172运矿车终端安装的箱体不规范,没有防尘、防水等功能。

回复:GPS终端安装时,172运矿车是矿里新进的车,还在厂家维护期,安装当时也是听取汽运车间和设备部的意见,尽量不破坏驾驶室的环境,公司专门针对这172车型进行箱体和室外安装设计,防水肯定没问题,不然雨天肯定会烧毁线路现象的发生了。

6、车载终端的UPS电源起不到延时的作用了,应更换一批UPS电池。

回复:最初由于108T和11E的运矿卡车设备问题,原车载电瓶老化有时电压低达不到GPS终端的使用要求,但车还能继续作业,为此项目进行了变更为108T和11E的运矿卡车增加2块65AH的后备免维护电池,运用后收到显著效果,到目前为止这批电池都没有问题;

对于电铲的GPS车载终端,由于GPS设备是从电铲上取的220伏电源,如果电铲没有电了,电铲肯定也不能作业了,长时间延时也就没有意义了,另外我公司设计电铲终端UPS最主要的作用是起到对电路的保护作用,因电铲使用的都是高压交流电,波动大容易烧毁 GPS设备。

同样电机车的GPS设备供电和电铲的类似,公司设计的机车UPS是48V供电的,如果车内48V供电没有了,机车同样也做不了业,长时间延时也就没有意义了,机车UPS最主要的作用也是对电路起保护作用,因电机车使用的都是高压直流电,波动范围也大,容易烧毁GPS设备。

7、GPS接收模块和发射模块及电台的接收模块和发射模块应有一个标准,有相应的定量检测,如出现通讯故障时,用检测仪器检测发射功率。目前终端的修理办法是用替换的方法,有故障了用现有的设备替换,直到终端正常为止。希望能有一个标准,方便修理人员能直接检测到哪一个模块有问题。

回复:对于GPS模块的检测没有仪器的检测,只能是对其通电连接搜卫星进行检测,但是可以根据GPS终端的调试模式的数据进行诊断GPS模块的好坏;

7、电铲司机卡车司机反应有时点不上

回复:点不上的原因应该有很多,估计每天都会有几次,原因分析如下

1)电铲GPS设备故障,操作不了,会影响给各个来该铲作业的卡车点装完,卡车司机没有指令,觉得自己没点上。

2)卡车GPS设备故障,司机操作不了,那么该卡车点不了开装,该卡车所作业的电铲也无法操作,也觉得没点上。

3)另外人都会有忘性,偶而司机忘操作也会产生点不上的现象,卡车忘点影响电铲,电铲忘点影响卡车,虽然有报警处理,报警本身都是滞后一定时间的,在加上调度的处理判别的时间,就会使司机觉得没点上。

4)不排除使用的误操作,非正常的流程下进行的操作,系统报警到总调,等待总调判别处理,造成司机觉得无反应或反应慢。

从上面看,如果电铲GPS故障,会影响所有到铲的卡车操作,卡车只影响本车和该铲对自己的造作,针对此加强对GPS设备的维护,确保较低的故障率。

另外,规范司机正常操作,如偶尔点不上,可能有非正常因素造成报警,等待调度处理。软件方面:

1、交接班时入网慢,原因不明,待查。

回复:现在入网慢都表现在早上开班,第一早上设备比较凉,需要一定的预热,另外出车时,多数设备同时出车同时进行入网,需要一个一个加入到列表中,现在软件人员进行修改,开班时,所有可能的车辆都在列表,这样保证GPS设备一入网就得到响应。

2、服务器在停电后,重启出现操作系统不能启动,只能重装系统来解决问题。

回复: IBM服务器出现了几次故障,都是由于意外断电引起的,现在已经重装恢复系统了,模拟了几次没有问题,但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另外现在信息中心的机房UPS也升级完毕了,意外断电应该是很少了,计划断电时人工进行服务器关机操作。意外断电肯定会有几 率损坏计算机设备或系统;

3、终端程序更新应实现在上位机更新。

回复:考虑到终端程序更新的不便,经过软件人员的努力,现在白云GPS调度系统终端程序更新已经实现上位机更新,必须通过中继站程序进行更新,例如上传程序的dll和配置文件等;

4、电子地图应自动更新。

回复:电子地图的维护不单单是在电子地图上看到的简单的路线,它有路网的概念,有中间结点和铲窝的概念,系统的判断到达和离开都需要这些置关重要的点,不是简单的画线,年初的时候咱矿里就提出了,系统无法知道必须工作人员确定的一些业务,所以不是我们努力就能实现的。

5、终端在电子地图上时有时无。电子地图有滞后现象。

回复:由于汽车在电子地图的位置是由终端实时不断上传上位机处理的,由于数据校验不通过,不保证每次处理周期内都响应该车辆,1个周期是7-8秒左右,所以有时个别设备会偶尔因数据校验不通过造成GPS数据延后。

因为在二维监视软件显示的设备位置的数据,永远是滞后的数据,另外所有的GPS数据都是经过校验进行解析的,一旦本次校验不能通过,则会在下一周期进行上传GPS数据,此时如果接收其它非GPS的重要信息时还要响应这些重要的信息。为此电子地图有滞后现象是属正常现象。所以这就要求调度需要人为干预车辆调度时,需要提前考虑,例如地图上已经显示到了交叉口或快到了交叉口时,此时再给该车辆发指令时,司机接到指令时,估计已经驶过了交叉口,因此调度再指派的时候就要考虑滞后问题。

6、速报部分一直未使用,贵公司一直未指导调度人员使用。

回复: 已经开发完成,因机车系统数据问题,调度一直未用;

7、铁路部分计量一直未用(未与手工并行过)。

回复:一直都在运行,希望总调、运输配合加大推行的力度; 电机车方面:

1、运输电机车产量不能统计

回复:由于运输的产量统计需要从司机进行规范操作和总调进行管理,这样才能把产量统计上来。

2、机车终端时好时坏

回复:电机车设备时好时坏,我们派现场人员进行了解和对车辆跟踪,找出问题所在,是全部设备问题还是个别车辆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电机车设备没有配齐

回复:现在正在对电机车设备改进双屏的,改进的同时一同把电机车缺少设备配备齐全;

4、排土场信号未全覆盖

回复:由于排土场的排岩线比较远,另外有山包遮挡,为此需要进行天线架高后,进行测试信号的覆盖,最终达到系统的使用要求。

资料方面:

1、GPS车载终端的内部电器原理图、外部接线图及走线图(走线应统一规范和标准),常用零件及车载屏的型号、参数。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2、磁盘阵列配置资料、服务器配置资料及双机热备资料。

3、网络方面,网络的整体设计方案、光缆敷设图、网络拓扑图、计算机IP地址分配表、无线网络设备配置资料。

4、中继站及无线通讯电台的设计方案及配置资料。

5、视频监控方面的设计方案及配置资料、用户手册。

6、智能调度系统软件资料有: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的测试报告。用户使用说明书等资料。

7、通讯方面的资料,通讯协议,指令定义,GPS模块初始化信息资料。

回复:关于资料,我方会提供给一份完整的资料

丹东东方测控 白云GPS项目组

建筑工程智能化施工质量问题探讨 篇6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施工质量,设备,安装工程

1、智能化施工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线管敷设问题

线管敷设是建筑智能化安装工程的基础工程,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自然也比较大。在施工中发现由于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规范不熟悉,对线管敷设技术要点不牢记,施工中存在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问题。现场管理人员对工序施工质量把控不严格,监督力度不够,使得线管敷设存在问题较多。

1) 对于工程中需要过路的或者特殊要求需要敷设钢管的场合,所使用水煤气管壁厚达不到规范要求,没有按施工图的要求选择管材,经常出现使用薄壁钢管或者随意使用其他管道相互替代;

2) 在施工中还有一个非常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钢管不接地或钢管与钢管之间、金属管盒之间,不考虑管径大小一律采用A6圆钢做跨接线,导致无法达到接地效果;

3) 对于施工中使用的需要暗敷的PVC 管大量存在埋墙、埋地深度不够,灰層厚度不达标,更有些地方有管裸露。批灰前不对管子加以固定,无法保证预埋强度,在穿线时容易造成墙面破损。

1.2 金属线槽安装问题

线槽同线管所承担的功能一样,作为智能化系统线缆的走线渠道,在施工中也要注意其施工质量。尤其是在系统复杂,线缆较多的时候,线槽安装质量对施工进度和整体工程质量影响较大。在线槽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 金属线槽质量有好有坏,主要表现在进入现场使用的线槽厚度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安装完成后刚度达不到要求,产生扭曲变形现象,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2) 金属线槽接地保护线线径在选择上比较随意,基本上是在施工过程中将使用剩下的线头作为保护线使用,线槽之间的跨接线没有跨接在专用接地端子上,施工时较随意。这将导致线槽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静电保护接地效果,影响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运行;

3) 在电缆竖井内安装的金属线槽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有线槽内电缆不做标志牌或标签。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固定,或两个固定点之间间距过大。电井竖向区域内线槽的起止端没有按规范要求做好保护接地,在穿越楼板处没有采用防火胶泥封堵做防火封堵,用水泥灌浆代替或者干脆就不做封堵。

1.3 分配箱、接线盒安装/预埋问题

在建筑智能化施工过程中避免不了要使用分配箱、接线盒,这些箱体有的是室外安装、有的是室内安装,有的是明装、有的需要暗装,需要根据规范要求的不同、使用场合的不同、业主要求不同而灵活安排。

1) 室外分配箱的安装常常出现的问题有: 箱体选择不符合要求,室外安装的箱体往往需要有防雨水功能加强型箱体,而在施工时发现有些箱体并不符合要求,尽管如此施工人员并不关心这个问题,只要有货就安装,安装完成就算完成任务的心理比较突出; 安装时不考虑与周围建筑、绿化的协调性问题,一味追求按图施工,有些室外箱体在能够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是可以考虑安装位置与周围环境协调性问题的,这样的施工效果会大大提高; 箱体基座稳定度不够及进线空间预留不满足施工使用要求,有些位置的分配箱进出线较多,进出箱体的预埋管和基座底部预留足够的施工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后续施工带来极大方便;

2) 室内分配箱安装问题: 室内分配箱安装多以暗装或壁挂为主,安装时水平度不符合规范要求,随意较多; 同时与其他专业的配合较差,谁先安装谁就占据有利位置,而不考虑其他专业安装问题; 与室内分配箱息息相关的进线线槽布置没有规律性,安装杂乱,出现各专业间互相影响的混乱现象; 分配箱还出现不接地的不规范现象,给设备运行及人身安全带来较大安全隐患。

1.4 设备安装问题

设备安装环节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中关键一环,在施工过程中不允许有过多不规范,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问题出现,然而在很多施工现场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安装前运输、现场搬运环节将设备随意丢、没有做到轻拿轻放,存储仓库湿度、粉尘高。建筑智能化系统设备都属于精密设备,在搬运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避免剧烈震动,防止内部部件脱落,螺丝松动等造成的设备不正常工作;

2) 设备安装过程中时有粗暴现象,如某些接口不易连接,就用蛮力、外力,有些设备装不进去就用各种办法强行安装等等。这些情况都会使设备受到不应有的外力,导致设备本身受力不平衡等,内部产生变形,产生应力疲劳损坏;

3) 设备安装完成后不注意成品保护,尤其是室外设备安装后在没有防雨、防风措施时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1.5 调试及验收问题

当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这个过程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系统调试、试运行和竣工验收。在这三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系统调试过程中不能全局考虑,对出现的系统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主要是技术人员对系统的掌握较差,技术不全面,大部分技术人员只掌握其中的一两个系统,然而智能化系统是一个系统的集成,只有在全面掌握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做系统调试工作; 试运行方面,主要是为了尽早交工,虚填试运行时间,缩短系统试运行周期,使系统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试运行时间,有些系统问题无法表现出来; 竣工验收环节很多是虚设,参加验收人员走过场、看表象现象比较严重,给系统交工后的运行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应对措施

在解决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问题上应该从材料进场、施工技术交底、规范施工管理、现场巡查、安装调试、竣工验收等环节齐抓共管,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施工现场材料员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材料的进场与领用管理,严把质量关,不符合项目质量要求的管材不准进场、不准进入施工环节,不办理材料进场交接手续; 各工序施工前施工技术负责人向施工班组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重点对施工技术要求、施工工艺、质量验收标准进行交底,交底要有记录、被交底人和交底人在交底记录上签字确认,同时应做好与土建、装饰装修、水电、风景园林等专业互相配合工作,使设备安装更好的为建筑服务; 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项目质检员应对现场施工质量负起全面管理责任,做到天天下工地,时时管质量,出现问题立刻整改,绝不能将不合格的工序带入下道工序中; 系统调试过程中应全员配合,及时发现问题,商定解决策略,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应深挖问题本质,防止只解决表面问题而不深究其因现象; 严格按照设备试运行时间要求进行试运行工作,试运行时要做好记录,对出现的试运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跟踪解决效果; 竣工验收不能走过场,参加验收人员不能都是领导,要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

结 语

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环节的问题。只有全员动员,从施工的各个环节入手,齐抓共管才能做出更好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韩冷. 刍议水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措施[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 34) : 78-79.

[2] 罗伟铭. 电气工程施工存在问题及对策[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 11) : 116-117.

[3] 赵俊杰. 室内照明线路设计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建设,2013( 6) : 151-152.

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 篇7

建设部会同其它有关部分先后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GB/T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50312-2000) 、《智能建筑设计尺度》 (GB/T 50314-2000) 等国家技术尺度。因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涉及其它诸多行业, 故在其设计施工中尚应遵守这些相应的尺度, 如∶《CATV行业尺度》 (GY/T121-95) 、《有线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G Y/T106-92)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75-1994) 、《用户交换机尺度》 (YD344-90) 等。智能建筑设计尺度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分为10个子系统∶通讯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电源与接地、环境、住宅 (小区) 智能化。

甲级智能建筑工程是指配置建筑智能化系统尺度高、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智能化子系统齐全的建筑工程, 又称高级智能化系统;乙级智能化建筑工程是指配置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尺度较高、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智能化子系统较齐全的建筑工程, 又称智能化系统;丙级智能建筑工程是指配置部门主要建筑智能化子系统, 系统集成化程度较低, 有发展和扩充需要的建筑工程, 又称准智能化系统。

2 智能化系统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的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1998年以后设计的大部分高层住宅中, 都配置了有线电视系统、数字网络系统、访客可视对讲和门锁控制系统装置、燃气报警装置、三表自动计量远传装置;小部门别墅和高级住宅安装了门窗越界报警系统和紧急呼Intelligent Building&City Information 2003 10 No.833 5呼叫系统。

2.1 从智能建筑的定义看, 它包含了建筑、

电信、广电、公安消防等多个行业的内容。而这些行业是分别归属不同的管理部分的, 所以智能化工程是一个多部分管理的行业。在工程实践中, 智能化工程的很多分项工程常常是由很多不同行业的专业步队设计、施工, 而这些单位相互很少沟通,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管线打架和漏埋的事故常常发生, 有些垄断行业的施工步队甚至连各个子系统的设备都要安装在不同的机房内, 造成了很大的铺张。即使个别工程是由一个施工单位承包的, 但最后的检测、验收是各个部分独立进行, 这造成了一个工程要经多次检测、验收的局面, 使业主和施工单位疲于应付, 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2.2 我国固然颁布了一些技术尺度和管理

划定, 但作为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同一尺度》 (G B50300-2001) 配套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至今没有颁布, 所以目前把智能建筑作为一个部门和建筑工程一起验收评定的技术依据尚不充分。

2.3 智能建筑中的良多子系统 (如建筑设备

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 的功能的实现是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实现的, 所以我们对智能建筑的等级评估很大程度上是对计算机软件的评估。目前尚无同一的智能建筑软件系统, 都是各个施工单位自行编制的, 而又没有权势巨子的机构可以对这些软件系统进行鉴定, 这就影响了智能建筑等级评估的正常进行。

2.4 管理部分的专业技术职员少, 所以常常

是外行管内行, 结果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 而真正需要管的又没有管好。此外, 物业公司的操纵和维护职员素质偏低, 对智能化系统运行中泛起的一些小故障往往不能及时排除, 使业主对智能化工程产生一些不信任, 以为自动控制还不如人工控制的不乱性高。

2.5 国内一些厂家出产电子产品的质量较

差, 而象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的水泵等设备的传感器的工作环境湿度很高, 所以故障率很高, 给日常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这也是良多业主不愿意选择该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 促进智能化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对一个行业实施管理必需捉住这个行业的特点, 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规范和促进并保障这个行业能够长期健康、不乱的发展。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而言, 行业管理应该由行业协会进行管理和规范, 但是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 市场经济体系体例尚未完善, 在国内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才刚起步, 所以政府的参与长短常必要的。而当行业协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 政府部分再逐渐退出管理的舞台。在目前这种情况下, 做到以下几点, 对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和规范管理是有积极作用的∶

3.1 尽快正式颁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

规范》, 为智能建筑作为建筑单位工程的一个部门提供技术依据, 从而把建筑智能化工程纳入建筑工程管理的范围中, 建立以建设行政管理部分牵头、其它行业管理部分配合的管理模式。

3.2 各地应成立智能化工程的行业协会, 建

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地方尺度和管理划定, 参加智能化工程的招投标的评标工作。当发生纠纷时, 为政府部分解决纠纷, 提供咨询意见或技术鉴定。有能力的行业协会还可以组织对施工企业设计的操纵系统进行鉴定。

3.3 成立智能化工程的综合检测机构, 检测

范围应包括智能化系统中的主要子系统, 为最后工程的验收交付提供检测依据。考虑到智能化工程需检测的分项良多, 涉及多个行业管理部分, 而成立一个能检测所有分项工程的检测机构难度比较大, 故可以联合原来各行业部分的检测机构, 成立一个团体性质的检测机构, 这样可以避免一个工程在验收时要多次检测的情况, 给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3.4 完善建筑智能化系统等级评估轨制。进

行等级评估时, 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和智能化的发展情况灵活把握尺度, 或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评估尺度。等级评估应实行业主自愿申报的原则, 并且在工程竣工并运行一段时间后 (半年至一年为宜) 进行

参考文献

建筑智能化存在问题 篇8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建议,管理

1 我国已颁布的技术尺度和管理划定

建设部会同其它有关部分先后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GB/T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50312-2000) 、《智能建筑设计尺度》 (GB/T 50314-2000) 等国家技术尺度。因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涉及其它诸多行业, 故在其设计施工中尚应遵守这些相应的尺度, 如∶《CATV行业尺度》 (GY/T121-95) 、《有线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GY/T106-92)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75-1994) 、《用户交换机尺度》 (YD344-90) 等。智能建筑设计尺度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分为10个子系统∶通讯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电源与接地、环境、住宅 (小区) 智能化。

甲级智能建筑工程是指配置建筑智能化系统尺度高、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智能化子系统齐全的建筑工程, 又称高级智能化系统。

乙级智能化建筑工程是指配置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尺度较高、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智能化子系统较齐全的建筑工程, 又称智能化系统。

丙级智能建筑工程是指配置部门主要建筑智能化子系统, 系统集成化程度较低, 有发展和扩充需要的建筑工程, 又称准智能化系统。

2 智能化系统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的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

1998年以后设计的大部分高层住宅中, 都配置了有线电视系统、数字网络系统、访客可视对讲和门锁控制系统装置、燃气报警装置、三表自动计量远传装置;小部门别墅和高级住宅安装了门窗越界报警系统和紧急呼Intelligent Building&City Information 2003 10No.833 5呼叫系统。

2.1 从智能建筑的定义看, 它包含了建筑、电信、广电、公安消防等多个行业的内容。这些工作的职能与管理单位都不同, 可以说完成这一个统一的工作需要各种不同的子工作的配合, 在实践工作时, 子系统的完成需要的单位以及专业都各有不同, 而良性沟通效果差, 因此, 进行工作时也会发生工作冲突, 线路矛盾的情况, 一些单位为了防止技术被盗用, 把简单的工作分机房, 分部门开展, 在精力上和财力上都带来麻烦, 而就算某些工程承包给同一个单位, 而后来的检测和评价单位又是分开进行的, 很可能出现重复劳动, 多次检查的现象, 对业主来说, 要不断地应付和处理, 使满意度下降, 而抱怨众多。

2.2 我国固然颁布了一些技术尺度和管理规定, 但作为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同一尺度》 (GB50300-2001) 配套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至今没有颁布, 所以目前把智能建筑作为一个部门和建筑工程一起验收评定的技术依据尚不充分。

2.3 智能建筑中包含良多子系统 (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 , 通过计算机来保证各种系统的良性处理。因此, 对于智能化建筑的评价和记录也是对计算机处理效果的评价, 现在的建筑软件系统各式各样, 大多是施工单位独立形成的编制, 没有权威的单位和机构能够实现这些系统的评价和判断, 因此统一的评价工作受到阻碍, 评价的效果也受到影响。

2.4 管理单位具有专业能力的人员不多, 对实际工作内容不了解, 该管的管不好, 不该管的瞎管乱管。另外, 维护人员的能力偏差, 物业作为管理单位, 却无法对简单的小故障进行处理和排除, 拖延时间或不进行修理。使得业主对智能化系统产生怀疑, 认为智能化的工作效率要低于手动系统。这是使用得不到普及的重要原因。

2.5 国内对电子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效果都不算很好。而建筑装置中水泵等装置, 因为其所处的工作条件有水存在, 因此, 隔离做的不好就会出现故障, 这是有害于平常使用的, 许多业主因此不会主动使用该装置系统, 而选择其它。

3 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 促进智能化行业健康发展

进行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首先要了解行业优势和劣势。通过适当的管理和科学的规范来控制行业工作向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于我国当前的形势说来, 行业管理工作的实现应该由行业协会来承担工作, 不过,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市场经济还有很大发展余地, 智能化工作还在起步时期, 因此需要一定的政策和国家财政的促进, 而等到行业协会的工作能力成熟起来之后, 再逐步退出政府管理。而当前的状况应当注意下面几个要点值得注意, 遵照这几个步骤对于智能化管理是有积极效果的。

3.1 实现智能工程验收标准的全面落实和完善, 因此建筑单位得以有精确的材料作为依据。进而将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系统相综合, 以行政管理单位作为主要单位, 其他单位作为辅助单位的综合形式。实现全面的系统的管理方法。

3.2 建设关于智能工程的协调机构。并配上与当地状况有联系的制度和规范等, 对工程的投标与招标多做重视, 如果出现矛盾, 利用自己的技术和材料优势给纠纷双方给出技术指导。有一定技术的协会还可将操作系统的评价做为力所能及的工作, 推动工作的全面化。

3.3 对智能化运行是否正常和良好进行评判的检测部门, 检验的内容包含比较明显的几个子系统, 能够为验收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数据, 但是要注意智能化包含的检测内容较多, 包含多种部门, 多个组织, 因此想要实现一个检测机构多个检测功能的条件不够成熟, 所以, 可以通过合并各检测单位的方法来实现团体性的工作, 这样也可以杜绝重复检测的情况出现。企业的服务能力有所上升。

3.4 建立健全智能化效果级别的评判和估计。等级评估的办法依据当地经济能力以及总体智能化装置所达到的水平来进行合理地使用, 也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评判体系。评判要以业主自愿为前提条件, 而在建筑工作完成后, 超过半年到一年后再开展智能化。

参考文献

[1]白云丽.智能化建筑工程的实施[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08-30.

建筑智能化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篇9

1 智能化建筑的特点

1.1 智能化、集成化和协调化

这是智能建筑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智能建筑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理论等高科技。采用集成化设计和开发。各系统相互配合、协调运行。实现了楼宇设备自控的智能化、综合保安的智能化、消防报警管理的智能化、车库管理的智能化及通讯管理的智能化等。同时,促进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1.2 供给人们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

这是智能建筑“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智能建筑追求的最终目标。它可以保证建筑内的人身和财产的高度安全以及对灾难和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提供舒适小气候的环境空间。建立信息高速网络,提供方便快捷以及多样化的通讯服务。

1.3 节约能耗,降低人工成本

智能建筑通过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使得建筑物内的各类用电设备的运行管理、保养维修更趋自动化。可以节约大量的能量,符合提出的“绿色通道”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由于系统的高度集成及操作管理的高度集中,人员安排更合理,使得人工成本降到最低。

2 建筑工程智能化安装存在的问题

2.1 业主方面

对智能化集成系统带来的增值效果有所怀疑或由于资金投入方向问题,以致不适当地压低在智能化系统上的投资,结果造成建筑物的档次下降,没有总体集成的概念和系统发展的考虑,以致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返工浪费严重。缺乏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的人才,以致在设计、施工、竣工等建设的各个环节上不能很好地把关,及时纠正质量问题。智能化系统建成后,对日常管理和持续维护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在建设时就必须予以重视的有关问题放任自流。

2.2 设计方面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方法还不很熟悉,尤其在集成方面更弱些,还需要产品厂家和系统集成商的支持和通力合作。目前,对建筑智能安装的注意重点大都集中在智能化系统身上,而在建筑平台方面注意不够,以致建筑结构的灵活性、适应性稍欠佳,对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安装空间、管线、路由等考虑不周。

2.3 实施方面

施工队伍素质差,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有经验的施工人员,由大量刚离开土地的农民担当施工安装,造成安装质量不高,现场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差。

3 对建筑智能化问题解决方法的探讨

3.1 业主方面

业主方除有必要任用那些知识面较广,对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及其价值和效率有比较全面的和前瞻性认识的决策者外,往往还需要有其他因素的介入。好在根据有关建设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目前实行的是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制,一些工程建设咨询监理单位,往往拥有弱电及建筑智能化方面的人才,在技术上取得业主方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他们可以及早发挥作用,在建筑智能化的作用及其建筑功能发展的潮流方面向业主方提出积极的建议,在建筑工程项目尚处于设计阶段时就可以协助业主方对拟建项目的智能化功能进行规划、释疑。在建筑智能化功能得到落实的同时,业主方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人才的配置也绝不能忽视,因为再可靠的智能化设备也总是需要技术支持和专业人才来维护,如果业主方一开始就认识到这点,及时做出安排,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建筑物的智能化系统也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并得以运行持久。

3.2 设计方面

为了使竣工后的建筑能够充分发挥其智能化功能,排除由于设计不足造成的先天缺陷,在工程项目筹划的初始阶段,选择一个在建筑智能化设计方面相对有经验的设计单位就成了问题的关键。一般来说,那些传统规模较大的设计单位,由于其专业人才相对配套齐全,在智能化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功例子也相对多一些,可以作为首选。业主方可以从实际出发,邀请有关专家会同乙方人员有选择地参观由所洽谈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的与拟建项目相近的已投入使用的智能化建筑,根据判断,择优聘用。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保障建筑的智能化符合预期功能。设计方案出来后,有条件的话,业主方也可以继续邀请有关专家对设计单位的设计思路和采用的智能化方案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使整个建筑的智能化设计方案能够做到先进、合理、实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必须强调,在设计单位、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有经验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的介入也是一项成功设计的重要因素。业主方最好能配备专业人员或聘请专家来协调好设计单位与智能化系统集成商之间的协作关系,由集成商设计的细化图纸要经过设计单位按照设计规范和标准来进行完善、统一表达、取长补短。

3.3实施方面

首先,建筑智能化的实施应该委托给那些技术力量较为雄厚、在智能化系统施工方面成功例子较多、承建过规模较大、技术较为复杂、施工要求较高的智能化系统承包商。其次,业主方应该要求系统承包商派出知识全面、施工经验丰富者领衔管理项目的实施。此外,系统承包商应该拥有一个具有管理经验的管理团队来督导实施。这样的系统承包商可能索价高一些,但其因为有人才、有经验,因而有能力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从目前中国的国情考虑,施工队伍中经过正规训练、施工经验丰富的人员只占少数,但一支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毕竟可以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及时发现问题,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从而确保项目施工顺利进行,质量上达到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要求。一般来说,这样的承包商应该具有如下的施工管理基本素质:1)正确认识系统设备空间与管线预留的作用。2)能严格地对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控制。3)有一整套的系统调试程序来保证系统质量。

4结语

智能化是全世界建筑工程的一个方向,在我国还只是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国内有许多地方已经兴建了不同程度的智能化建筑工程,但是由于目前缺乏理论的研究和指导,许多已建工程的智能化程度并不高,在智能化安装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需要广大工程建设者共同努力,为我国建筑工程的智能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介绍了智能化建筑的特点,分析了当前建筑智能化存在的问题,对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及建筑工程智能化的实施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对策,为建筑行业的工程智能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智能化,安装,实施

参考文献

[1]郭栋,王萍.智能建筑的有关问题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5):62-63.

[2]韩西京,石海.数字化家庭建设的构想[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1):30-31.

[3]徐兴声.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1(10):20-22.

[4]全国智能建筑技术情报网.智能建筑技术[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李铁.谈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1):20-22.

建筑智能化过程中的电气节能问题 篇10

智能建筑其技术基础主要涉及建筑技术、电脑技术、通讯技术和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楼宇, 智能建筑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这四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最优化的电气设计, 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使智能建筑物能够帮助楼宇业主, 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显然智能建筑对智能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 而智能控制的根本取决于智能化建筑电气如何实现高效智能化节能, 也即取决于如何通过电气节能技术的革新来降低智能化建筑的电气耗能。

如何实现智能楼宇电气的智能化节能是当下全球范围内建筑电气工程行业关注的焦点所在。如何对楼宇的供配电体系、安全控制体系进行智能化的、自动化的环保节能优化是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的核心问题所在。这也是未来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攻关方向。

2 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行业在新型能源应用与问题

虽然建筑物的电气节能优化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但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从当下看, 在我国建筑电气工程行业主要开发并应用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中, 新型能源主要是太阳能、热能、风能等, 而在建筑能耗的组成中, 电能消耗还是占了较大的部分。基于太阳能和风能的新型发电技术已在我国众多行业和领域中渗透应用, 尤其在我国智能楼宇的电气节能优化设计方面使用最为广泛, 并取得了很好的环保效益。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但是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仅仅是起步阶段,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⑴缺乏智能化建筑电气质量安全监控优化, 表现在建筑电气监控安全优化控制方面, 某些建筑电气工程师未能全面有效地对现有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进行参考、分析和运用, 导致在其具体的设计环节缺乏可实施性, 使得某些智能楼宇的电气节能体系无法有效地正常运行, 也不能保障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体系的安全。

⑵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中缺少自动化、智能化电气设备及其配套设施, 导致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控制体系不能正常运行, 即使设计方面有最先进的智能楼宇电气节能技术, 也无法获得降低能耗的实际节能效果, 耗电量大。而恰巧我国在相应的自动化、智能化电气设备研究、开发和生产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因此, 突破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桎梏是电气节能的关键所在。

⑶缺乏全面有效的协调统筹, 导致控制制度存在漏洞, 电能消耗过大。基于我国当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可以看出, 目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体系缺乏全面合理的统筹规划设计, 致使节能体系实际运行效率低下, 耗电量大。

⑷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体系控制制度尚不完善, 控制方式也不尽科学, 消耗大量的电能, 达不到节能的效果。

3 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应采取的两大措施

一是实现在整体上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实现智能控制体系的优化是智能化建筑。

电气节能技术体系优化的重要环节,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智能控制策略的优化; (2) 智能控制管理方式的优化; (3) 智能数字控制器的优化; (4) 智能控制网络的优化。

同时在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设计时应符合我国现行的智能化建筑电气国家设计规程和标准, 并且要在具体设计过程中, 遵循适用性、安全性、节能性、环保性四大基本原则, 以此完善和发展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以中央空调的控制系统为例。从智能控制策略优化的角度出发, 建立了一套基于Lon Works和智能控制技术的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全面提升系统的性能, 更好地实现高可靠、高性能和高节能的目标, 结合传统的PID控制方法, 建立系统模糊控制器。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分两部分, 上位机是较为复杂的模糊控制程序, 实现系统主要环节节能, 并以“组态王”对空调系统进行监控。下位机基于芯片智能节点的设计, 实现空调末端环节的节能。从智能控制管理方式的优化角度出发, 为了给空调使用者提供较大的舒适与便利, 工程设计者可以通过在DDC上安装功能与智能控制面板的设定器接近的专门部件来实现对暖通空调体系的中央控制。从智能数字控制器的优化角度出发, 可以依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处理能力的DDC, 即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对象, 包括控制区域的温度、湿度、新风量、冷 (热) 水温度、压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调节。通过对空气处理机组 (空气处理机组是指集中在空调机房的集中式的空气处理设备, 包括送、回风机、过滤器、冷却器、加热器、加湿器等, 它是整个中央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 的控制, 控制温度和湿度, 以及新风量的大小等。将室内的温湿度环境保持在适宜的水平, 并且尽量使系统的能耗最小, 实现控制的最终目标。

从智能控制网络的优化角度出发, 通过智能收发器、操作系统、控制器或路由器等, 并基于标准的智能化嵌入所有网络设备———使每个设备更加独立、可互操作和可靠。帮助应用程序将不同产品转变为可提高能源效率, 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全、舒适或高效的卓越系统。从而降低能耗, 可以对大型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工程进行优化。智能控制策略、智能控制管理方式、智能数字控制器以及智能控制网络的优化组合有助于全面实现智能控制体系的全面优化, 从而达到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的智能化建筑节能目的。

其次, 建筑电气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是确保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体系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的保障, 应正视建筑电气质量安全监控进行优化在智能化建筑节能电气工程中的重要地位。质量安全监控的优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 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供电体系进行优化。如借助网络开启智能保护措施, 通过借助Intel的人工智能识别体系对质量安全进行监控, 及时发现安全问题。第二, 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安全防范体系进行优化。如:视频监控体系、入侵报警体系、门禁控制体系、数字与网络视频监控技术、安全防范体系的集成与技术融合等。进行多方面的节能优化设计。在注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体系设计的同时, 还应重点注意对质量监控体系设备安全性的监控, 以此达到全面的节能效果。

4 结语

智能化不仅是我国建筑工程要攻关的方向, 也是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世界性发展方向。电能的节约降耗是智能化建筑的工程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基于目前我国建筑电气能源消耗较大的现实以及在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工程设计中存在的诸多状况, 如实际运行效率低下、实际节能效果不明显等现实问题, 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应从整体优化的角度, 首先应关注智能化控制体系与电气管理体系节能设计的优化与安全。其次在对智能化控制体系进行优化的同时, 要重点开发完善智能化建筑电气的质量安全监控和技术革新, 目的是在整体上实现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蔡玉鹏, 王福海, 马利斌.浅谈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7) .

上一篇:水环境下一篇: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