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歌的技巧

2024-05-06

赏析诗歌的技巧(精选十篇)

赏析诗歌的技巧 篇1

1 诗歌形式

《致杜鹃》是诗人华兹华斯所创作的一首8行诗, 每个诗节4个诗行共32行。在此诗中每节诗的第一、三行均为四韵步, 八个音节, 四轻四重, 第二、四行均为三韵步, 六个音节, 三轻三重。每行诗单数音节轻读, 双数音节重读, 在韵步类型上为标准的抑扬格。本文以此诗最后一个诗节为例, 呈现诗歌的轻重音及韵步划分 (x表轻读, /表重读) 。

从每个音步中轻重音的排列形式和每行诗中的音步数目, 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节奏格律整齐鲜明, 旋律富有乐感。当然, 此诗在形式上的完美不仅体现在它的节奏上也体现在其工整的押韵上。

这首诗的每个诗节均为隔行押韵, 押韵格式为abab。我们仍以最后一节诗为例, pace/place相互押韵, be/thee相互押韵。这两组押韵都是由单音节单词组成, 每组押韵单词开头的辅音不同, 但辅音后面的元音及元音后面的辅音相同, 是典型的全韵 (perfect rhyme) 形式。全诗押韵形式整齐划一, 除在第四节诗中spring/thing押全韵但me/mystery是音节前两部分, 即音节起始辅音及辅音后的元音押韵, 而元音后的辅音则不押韵, 符合反韵 (reverse rhyme) 的结构特点。虽然押韵形式在这里出现了细微的差异, 但这并没有影响全诗在整体音效上的美感, 反而增加了变化的活力。

2 思想内涵

在华兹华斯所写的《致杜鹃》中, 诗人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春早, 诗人躺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聆听着忽远忽近的杜鹃啼叫声欣喜若狂, 回想起小时候听到这种声音时他也同样兴奋, 在林中和草地上到处寻觅, 可怎么也寻不到杜鹃的踪影。现在诗人又再闻此音, 童年的往事历历在目, 美好的理想记忆犹新。诗歌的开头:“O Blithe New-comer!I have heard, /I hear thee and rejoice./O Cuckoo!Shall I call thee Bird, /Or but a wandering Voice? (啊!快乐的客人!我听见了, /听见了你的歌声我真欢欣。/啊!杜鹃!我该称你做鸟儿呢/还是一个飘荡的声音?) ”寥寥数句把诗人听到鸟鸣时的喜悦之情描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后两行使人联想到春天时常闻杜鹃其声少见杜鹃其影的事实。一句“飘荡的声音 (a wandering voice) ”不但惟妙惟肖而且还给杜鹃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可谓独具匠心。在接下来的两节中, 诗人对当时的情形作了交代:诗人躺在阳光明媚和鲜花馥郁的草地上听到了小鸟重迭的叫声 (twofold shout) 在山谷回响, 这使他浮想联翩, 从季节的春天想到人生的春天—童年。在第四到第六节, 诗人按捺不住自己的欣喜, 表白了对杜鹃这个春天的宠儿 (darling of the Spring) 的热爱之情。在诗人的眼里杜鹃已经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鸟, 而是一个无形之物、一个声音、一个谜, 一个让诗人年幼时魂牵梦绕、不断寻觅的希望和爱恋 (a hope, a love) 。诗人把杜鹃的歌声比作可见不可及的理想, 其寓意是深刻的。华兹华斯早年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 对法国大革命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和热情, 后来雅各宾派的滥杀和拿破仑的对外侵略使他大为失望, 于是他隐居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 早晚与大自然为伴, 以医治自己心灵的创伤。此时的杜鹃啼叫声唤起了诗人美好的童年回忆以及过往的种种追求。最后诗人写道:“O blessed Bird!The earth we pace/Again appears to be/An unsubstantial, faery place;/That is fit home for Thee! (啊, 幸福的鸟儿/你使我们栖的大地/又成为缥缈的仙境/那正是你合适的家园。) ”这结尾部分说明诗人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 但热爱自然之心不变, 美好的理想未灭。杜鹃的歌声代表了大自然的呼唤, 仿佛使大地回春, 成为世间万物理想的家园。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不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吗?

3 写作技巧

华兹华斯的《致杜鹃》是一首缅怀童年、追忆理想的抒情诗。意象隐喻是全诗的一大亮点。诗歌描写杜鹃, 却不见杜鹃的身影。但从始至终杜鹃的声音飘荡其中, 那声音具有无穷的魅力, 它把我们带入大自然的宁静, 带入童年“黄金时光”飘渺的仙境, 引导着我们走向纯净, 时间和空间因而驻迹为永恒。这首诗没有太多的现实场景, 诗人主要凭借声音来展开想象, 把现实与幻想、现今与往昔、景物与回忆重叠在一起, 这声音作为一种感情的象征, 隐喻着人们应背弃丑恶喧嚣的世界, 通过杜鹃之声这一块纯净的镜子看到生活走向完美的风貌。华兹华斯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扑捉到那感受最深的一刹那, 然后从自然中摄取新鲜而新奇的景象, 情景交融, 妙抒胸臆。

在用词方面, 华兹华斯一向主张用朴素的语言入诗, 避免使用诗歌词藻。《致杜鹃》一诗正体现了诗人的这一主张。诗歌用词朴实, 多见单音节及双音节词而少见多音节词, 多用普通词汇而少用复杂词汇, 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纯朴心态的向往。诗人用词简单却不随意, 字里行间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平平常常的杜鹃在诗人眼里变成了“an invisible thing, a voice, a mystery”, 从而使其显得不平凡。全诗到处流溢着充沛的感情, 作者把杜鹃称作“快乐的新客”、“春天的宠儿”、“希望”、“恋情”、“幸福的鸟儿”, 言语间流露出对杜鹃的无限热爱, 诗作者真情的自然表露, 读来清新质朴, 亲切感人, 显现了寓不平凡于平凡的独特魅力。

从形式上看, 全诗由四行诗构成, 押韵结构为 (下转119页) (上接164页) abab, 为典型的歌谣体诗节 (ballad stanza) 。作者选用这种诗歌体裁可谓意义深刻。这种诗歌体裁的优点在于其无与伦比的音乐特质:具有强烈的音乐感, 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性, 既适合叙事抒情也宜于吟唱。诗人的创作始终围绕着杜鹃鸟缥缈、悦耳的鸣叫展开, 对美好声音的描写最重要的莫过于展示其最本质的特征即音乐性。歌谣体无疑是获得这一表达效果的上佳途径。在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每节诗诗行长短相间, 这种变化象征着杜鹃的咕咕叫声。抑扬格明快而形象的刻画出杜鹃鸟欢乐的啼声, 轻快流畅、悦耳动听。诗歌音与义的和谐统一,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直接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中所蕴含的寓意。

柯勒律治曾经将华兹华斯的诗歌特点归纳为六大优点:一、语言极度纯粹。二、思想感情明智而强烈。三、每个诗行、诗节, 既有独到之处, 又有力量。四、完全忠实于自然界中的形象。五、沉思中, 包含同情, 深刻而精致的思想中带有感伤。六、想象力丰富 (转引自廖钟庆) 。我们以这六点为标准再去审视华兹华斯的这首《致杜鹃》时会发现柯勒律之总结之精辟, 评价之准确。从诗歌形式, 思想内容及写作技巧几方面分析, 我们都有理由相信诗是想像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是诗歌魅力的极致体现。

摘要:《致杜鹃》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 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高超的文字水平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诗歌的形式、思想内涵及写作技巧等几方面入手对这首诗进行了解读, 试图使读者更直观的了解诗人及他的创作, 更具体、更准确的对诗歌形成评价。

关键词:《致杜鹃》,英语诗歌,浪漫主义

参考文献

【1】Abrams, M.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Seventh Editio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Thomson Learning, 2004.

【2】崔冉, 李君.从《致杜鹃》看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童心思想【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2) .

【3】廖钟庆.徐志摩《再别康桥》试译【W】.http://hi.baidu.com/candyhuliang-zone/blog/item/d61609f3163a9aca0b46e06f.html, 2008年6月23日.

【4】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中考诗歌赏析题的解题技巧 篇2

中考语文在接轨高考的过程中,不少题型沿用高考题型,诗歌赏析题就属于这样的形式。试题选择的内容以古代诗歌为主,涉及到诗词曲等不同的体裁,诗歌的意象浅明,情感强烈,阅读难度不大。笔者研究了2007年全国60份中考语文试卷,其中有42份试卷在积累与运用中考查了诗歌赏析,因为诗歌赏析不仅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品味审美能力,也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四学段目标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诗歌赏析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这些能力,虽然诗歌赏析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的基本解题技巧是共通的。在中考、高考复习中可以从明、绘、悟、识、赏五个方面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

一、明诗识

诗识就是诗歌常识,赏析诗歌首先必须明了诗歌的基本常识。诗歌的基本常识中涉及到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押韵和节奏。江苏连云港市阅读的内容是杜甫的《登岳阳楼》,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颔联所写的景象。其中涉及“颔联”这个诗歌常识,律诗共四联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所以,回答此题首先应有诗歌的有关基本常识,如果不能明了颔联这一诗歌常识,就会出错。因此,在复习诗歌常识时需要明了以下内容:诗歌的形式、押韵、节奏等。从广义而言,诗词曲统称为诗歌,从狭义而言,诗歌就是诗。诗的种类标准不一,按照语言学家王力的划分(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0版),诗从格律上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之为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乐府诗就是这一类,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考试中赏析的诗歌以律诗和绝句为主,也有涉及到词和曲的。从诗歌题材的角度应了解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从诗歌表达形式的角度应了解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诗歌的节奏主要是从朗读的角度能读准节奏,明了断句。诗歌的押韵应明了韵脚和韵律。另外,对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尤其是对偶需要分清并能进一步的赏析。

二、绘诗境

诗歌首先必须要有诗歌的意境。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可见,意境是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有机组合,意象是诗歌描写的形象,不管是景物还是事物,或者是事情,这就是诗歌的意象;而一定的意象之中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在中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描绘诗境的题型。整体感知诗歌首先必须明了诗歌描绘的景物,其次能感悟诗歌的情感。湖北黄冈市的试题要求在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诗歌的题目是“春行”,可以“行”为游览线索,描绘见到的景象,在整个景象的构成中不可缺少的景物因素是“早莺”“新燕”“暖树”“春泥”,另外可以适当想象拓宽景物的视野,使得景象更加形象美丽。

江苏盐城市中考题要求阅读辛弃疾的词《西江月》,然后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第二问,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试题的两问均涉及到词的意境,第一问要求考生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从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等声响中突出夏夜的静。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第二问在前一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词的意境,以词的意象为描写的主题,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拓展诗词的意境。可以这样想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描绘诗境是一种考试形式,但更多的是一种阅读诗歌和鉴赏的初步方法,中考试题以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简单方法进行考查,形式上是一种考试,实质上是一种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技能。

三、悟诗情

诗歌的境界是诗歌的意象和情趣的结合,阅读诗歌首先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其次就是能体悟诗歌的情趣。借助想象进行描绘的是诗人直观自然之景物的画境,而透过画境理解领悟情趣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江苏连云港市要求学生在阅读杜甫《登岳阳楼》后,能领悟全诗的情感,广州番禺市要求学生在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后,能体悟全诗的感情基调。这一类题型往往是在绘诗境的基础上,能级更进一层提出的要求,而这一类诗歌往往感情基调明显,在组成诗境的意象中已经明显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一般是显性的。杜甫《登岳阳楼》中颈联和尾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营造的孤舟、老病、涕泗等意境,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寥、壮志难酬的情怀。这样的写景抒情诗的情感是显性的,明了的,而曹操的《观沧海》的感情基调则较为隐晦,但是诗人描写眼前之境的壮阔的目的就是表现出苍凉慷慨之情,想象之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的则是悲壮激昂之情。“诗言志”,所以诗歌常常借诗境来抒发诗情,只有领悟了诗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了诗歌。

四、识诗理

诗歌的情和理是分不开的,有的诗歌有着情趣,有的诗歌有着理趣。此处的理趣不仅仅只是个阐释的哲理,也指诗歌暗含的隐喻,以及诗歌内在的规律。浙江丽水市要求赏读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其中一问是“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不能忽略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一句,因为在此句中可以阅读出这首竹枝词是女子对郎的思念,在理解了这层意思后,天气的晴雨不定暗指什么才能明了。“晴”与“情”谐音双关,暗指感情的不定,其实这是江边女子对江上唱歌郎的暗恋,但是又不知道郎是否有意于自己,因此借“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晴雨不定的自然现象来抒发恋情无法确定这样的情感。可见,在赏析诗词时,理清诗序,明了诗理,辨识诗歌的内在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诗歌凝练的语言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赏析过程中既能欣赏诗歌的理趣,又能思考生活,提炼思想,陶冶情操。四川成都市试题是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其中一问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陆游的《游山西村》具有宋诗典型的理趣特征,而颔联极尽能事地进行了概括。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山路在何方?顿生茫茫之感,但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继续前行,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不仅是诗人置身山阴小道上的情景,更是人世间沧桑巨变、世事消长的人生理趣。欣赏此句怎不触景感怀、探问生活万象呢?

诗歌的理趣可从两方面掌握,一是理清诗歌内在的规律,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机理之趣;一是联系现实生活,探寻诗歌蕴涵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欣赏诗歌的意在诗外的哲思之趣。

五、赏诗趣

诗歌的玩味很浓,从韩愈和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经典,这中间无不让诗歌欣赏带有了很强的趣味性。诗歌赏析题常常也有类似的考题,江苏南通市要求阅读卢梅坡的《雪梅》,其中在“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中留空,要求从“差、欠、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中的空白处。这是要求学生能锤炼语言,让诗歌的语言更加形象,后句中“雪”是“输”“梅”,那前一句应该“梅”是“逊”“雪”,从中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因为“输”和“逊”都是“差”的意思,但是其中拟人化地将“雪”和“梅”内在较劲的形象显现出来,更为生动。

江苏宿迁市要求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后进行思考: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词语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这是从诗歌的词藻的角度来进行赏析,其趣味性完全在用词上,如“低”这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花多,枝头缀满了灿烂的花朵,形象地再现了“千朵万朵”的花团锦簇的盛开景象。

广州市中考题将李清照《武陵春》和李煜《虞美人》进行比较阅读。试题是: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都是词,但两个词句从内容而言,李清照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哀愁,李煜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哀愁,形式上李清照是以“蚱蜢舟”“载不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的“许多愁”,而李煜则采用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愁”的“几多”,这样的赏析既能让学生理解诗词,又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组织语言,形成多样化的答案。

浅析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描写技巧 篇3

一、抒情技巧

抒情技巧从大的方面看,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是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他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它具体包括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典抒情和说理抒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借景(物)抒情。

1.借景(物)抒情

借景(物)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其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李瑞的《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该诗将直接抒情和借景(物)抒情相结合,“那堪”是直抒胸臆,而“落日”“昏山”“暮雨”“猿”则是作者用来抒情的景物。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刻画,间接表达出作者的志向、意愿。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露重飞难尽,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来表达纯洁无瑕的报国诚心。郑肖思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借助宁可在枝头枯萎也不愿意飘落风中的菊花寄托了自己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了吴王夫差,凯旋后,便过起了荒淫奢侈的生活,已然忘记了当初的国耻。胜利、威武、富贵、荣华曾经存在,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李白在此诗中就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来影射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道理。

4.借典抒情和说理抒情

借典抒情是指借用典故间接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说理抒情是指借助自然界中许许多多蕴含道理的事物来间接地表达情感。如宋朝徐照的《三峡吟》:“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该诗便是将借典抒情和说理抒情相结合,一方面借用了屈原《楚辞》中的典故写愁;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个道理,“猿声”本身没有愁苦,只是因为人的内心充满愁绪罢了。

5.以景结情

古代诗歌中有一种特殊的借景抒情,它是将景色的描写放在诗词的最后,这便是以景结情。如五代词人温庭筠的《梦江南》其一,“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该词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之景表现心绪不宁,以碧云斜落之景表瑰心情低落。

二、描写技巧

1.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它包括直接描写景物和人物。直接描写景物可以采用多角度、多结合、多色彩、选取典型景物、白描、细描等描写手法。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选取雨、月、松、泉、石等典型景物,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了一场秋雨之后,山中清新自然的美丽景色。直接描写人物就是直接对人物的肖像、神态、心理、语言、行动进行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就是通过杨玉环的肖像和神态写出其倾国倾城貌。

2.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又叫侧面描写,它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如宋朝黄公度的《暮春山间》:“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诗人没有直接写桃花的形状、颜色等,而是间接地通过描写周围的人物在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来写桃花。又如宋朝张镃的《竹轩诗兴》:“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人,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第二联描写精妙: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叶声轻逐篆烟来”一句中,将“叶声”人格化,它追逐着篆烟飞起,间接地写出了叶声与篆烟相伴升起的动态美。

诗歌的诵读与赏析 篇4

一.诵读诗歌的技巧

面对优秀的诗歌作品, 怎么读?这是学生最先需要获得的技能。诵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通过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声音符号, 替作者传递心声, 也为自己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架起一座桥梁。在课时不多的情况下, 教师应首先着力于传授诵读技巧, 指导学生在有限的阅读训练中, 读出样子, 读出诗味, 为下面读懂诗意, 进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启迪打下基础。

(一) 确定基调

基调是诗歌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感情或情绪, 或高亢, 或低沉, 或欣喜, 或悲伤。基调的确定, 主要以诗歌的主题以及思想内容为依据, 学生可从诗歌的背景介绍、自读提示或注释中获得。比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提示中明确指出“……喷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再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歌背景分析中有这样一段话:此时的诗人因弃官为民穷困潦倒而由上层社会融入百姓之中, 他不仅有对苦难生活的切身体会, 更有对广大人民疾苦生活的理解和挂念。由此, 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郁结之情奠定了全诗沉郁悲愤的感情基调。

基调确定以后, 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用声音表现诗歌的基调, 如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以《再别康桥》为例, 其基调是深沉而略带忧伤的, 所以诵读时总体语速要慢, 声调不能太高, 语气总体较轻。读《沁园春·长沙》则应根据其高昂奋进的基调将声调提高, 多处需要重读, 又根据其深沉的感情, 采用缓慢的语速。当然, 有的诗歌基调会随着诗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诵读时又需灵活掌握。

(二) 注意停顿

掌握好停顿, 既可以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体现诗歌的音乐美 (这是诗味的重要方面) 。又可以给诵读者以思考回味的时间, 便于理解和接受。停顿分为语法停顿和心理停顿。语法停顿是根据诗句的标点符号来处理的, 一般顿号、逗号停顿较短, 分号较长, 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最长, 而冒号、省略号、破折号则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而定。较难掌握的是心理停顿, 心理停顿是根据诗句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维线索来处理的, 所以不能一目了然。《再别康桥》中“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节与“但我不能放歌……”一节之间的停顿就要比通常节与节之间的停顿长一些。原因在于这里不仅有语法停顿, 更因作者从“彩虹似的梦”中清醒过来的寂寥以及从“星辉斑斓”的最高潮坠落到沉默的现实中的幽怨, 作者需要时间去接受事实, 适应情感的落差, 读者也应读出这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理停顿。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一个概念:诵读中的停顿绝不是思维的停顿和情绪的间断, 反而是上下诗文之间思想感情的酝酿或延续。因此语法停顿也好, 心理停顿也好, 都需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之上。另外古诗诵读的停顿还有特别之处, 如一般五言两顿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四言一顿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楚辞作品中“兮”字的停顿 (身既死兮‖神以灵, 于魂魄兮‖为鬼雄) 。停顿掌握好方能读出诗歌特有的味道, 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 分辨重音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读诗也要一波三折。根据诗的内容, 诵读时对诗句中的某些词语必须重读。先不谈轻重之分对表达诗歌感情的重要, 首先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还以“氓之蚩蚩”为例, 若读出“强—弱—弱—弱”的节拍来, 就会很动听, 这种重音的朗读规律是容易掌握的。还有一类词语的重读是由诗人情感的脉搏决定的, 比如陶渊明的“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为了表达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以及对涉足官场的悔恨, 必须重读“误落”与“三十”两个词。这种语义的重读需要一番训练, 尤其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二.赏析诗歌的技巧

读诗是为了赏诗。很多教师生怕学生读不懂, 干脆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或收集来的赏析资料和盘托出。学生被动接受, 全无独立思考的时间。对诗歌的赏析是一种再创造, 如果教师讲得太透彻, 反而会占满学生思想的空间, 从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授之与渔”, 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 举一反三。所以教师不必把时间花在讲透诗歌上, 而应讲清赏析的要领, 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由于诗歌有着高度的概括性, 一首诗省略了的信息是大量的, 如果就诗的字面理解, 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甚至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有准确地掌握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独特的经历。以《死水》为例, 单看表面, 作者描写了一个臭水沟, 可为什么要写臭水沟呢?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有关背景材料, 他们才可能明白这臭水沟象征着腐朽的执政府以及干疮百孔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 作者是怀着无比的痛心和厌恶之情创作这首诗的, 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作者以丑为美的写法了。所以要指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解读诗歌, 这是读懂较难诗歌的先决条件。

(二) 抓住关健字

这里所说的关健字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起到纲领作用的。比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立、看、帐、问”, 这四个动词串起了上阕内容。尤其一个“看”字, 引领了七句, 抓住这几个关键字, 一个面对滔滔江水, 浓浓秋色, 凝神深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顿现脑海;同时, 很容易把握诗文的内在联系, 易于背诵。另一种是文彩飞杨, 收到奇效的关健字, 如“鹰击长空”的“击”, “鱼翔浅底”的“翔”。教师如能引导学生讨论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学生就会注意到诗歌炼字的妙处。久而久之, 他们就能自觉赏析这样的关健字了。

(三) 抓住主要意象

有人说: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这里的形象指的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诗人通过各种意象和意象群创设一种意境, 让读者置身其中, 与诗人一同呼吸, 一同感受。意象既包含诗歌描摹的外物之形态 (象) , 又包含了作者投射于物象之中的情感意志 (意) 。这二者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其中又遵循着以“意”统“象”的原则。“诗歌是主观的艺术。”这句话很有道理。一片落叶在平常人眼中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但诗人看到之后, 或有回归之欣慰, 或有飘零之忧伤。原因就在于诗人用主观情绪来解读眼中物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诗歌的世界中, 一切物象都深深打上了诗人主观意志的烙印。当然, 意象的选择并非随意而为, 诗人会选择那些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意象, 这些意象的特征总与诗人的情感有着内在的契合点。以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当学生面对“老水车、矿灯、失修了的路基、搁浅的船”这些意象时, 就会因为陌生而不能了解诗人的情感。学生会想, 诗人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为什么不写灿烂的古代文明, 丰收的麦田, 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 却要去写一些破旧的、沉重的事物呢?这时, 教师应趁势指导学生解读这些意象的方法。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十年浩劫, 生产停滞, 文明倒退,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似乎就要毁于一旦, 人民对于祖国富强的憧憬似乎已成幻影。舒婷作为一个有个性、会思考的年轻诗人, 对此作了痛苦的反思。她用矿灯来表现中国无数次在黑暗中爬行摸索的艰难, 用老水车的破旧来表现中国沉重的前进步伐, 用路基、船只的废弃来表现祖国停滞不前的现状。通过这样的分析指导, 学生才能明白原来对祖国落后贫瘠的焦虑痛苦也是对祖国的爱, 而且更深沉;学生也能悟出要想准确地解读诗歌意象, 一要抓住创作背景, 二要找准意象的特征。

(四) 抓住诗歌的写作特点

诗歌的写作技巧包括创作风格 (如朴素的、华美的) , 布局谋篇 (如重章复唱, 首尾呼应) ,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写作技巧, 提出诸如“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的问题, 会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形象, 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也能对他们的写作有所帮助。例如《硕鼠》一诗, 通篇打比方, 这就是“赋、比、兴”中的“比”。让学生讨论这样的“比”有什么好处, 学生们都知道:把不劳而获, 贪得无厌的奴隶主写成大老鼠, 形象生动, 更具讽刺意味。其实, 这种分析只是个手段, 学生们更大的收获是通过了解人们对老鼠的态度进而领会诗中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憎恶之情;或者让学生们分析这首诗中重章复唱的手法, 也可达到同样目的。

综上所述, 诗歌教学应注重诵读和赏析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渔。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愿意读、会读、读懂。但愿通过教师的导读, 学生们在潜心涵咏之时能够心随声动, 情伴意游, 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1].罗鲜花《意象与诗歌鉴赏》, 重庆, 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8年第16期.

[2].彭静《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2006年.

[3].曹占宏《诗歌赏析从何入手》, 甘肃教育革新, 2009年第1期.

秋天的诗歌赏析 篇5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对诗歌技巧的考查 篇6

古代诗歌阅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也是高考无法回避的考点。近几年,各套试卷都在拟题形式和考查内容上有所创新,出现了许多好的题型,也体现古代诗歌阅读丰富多彩的特点。本期受《高中生学习》杂志的委托,以华中师大一附中和荆州中学两校语文教研组为核心,开展古代诗歌考点的专题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解说古代诗歌考题的呈现方式、答题的典型误区、解答的技巧等。请仔细阅读。

(本期栏目特约编辑:华中师大一附中王旭东老师)

2016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对表达技巧考查的题型有三类:一是指出并分析诗句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二是简要分析诗中如何运用了某种艺术手法,三是诗句表达作者情感的方式。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分析修辞手法]

例1 阅读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文本见本期第18页),回答: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学生答案 当今盛世,即使任公子在世,也无须垂钓了。诗人借用任公子的典故,以江海中无巨鱼喻太平之世,侧面写出了世道的美好,表现了诗人对于盛世的赞美与颂扬,寄寓了自己既然身处和平世道,便可不必积极入仕,天下乐我亦同乐的情怀。

分析 能由典故分析出“太平盛世”,抓住了要领,得3分。但对“沧浪罢钓竿”的理解有误,没有考虑作者李白一向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这一背景,后半部分答案不能得分。

示例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3分)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2分)

点拨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是李白用典处,李白以任公子自喻。古诗欣赏题,最不可忽视的是有关典故的注释文字。

归纳 古诗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人格化,新颖别致,栩栩如生,引人联想,生动活泼。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议论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抒情语势磅礴,痛快淋漓。

用典: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横生。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明确表达方式]

例2 阅读宋人刘克庄的《北来人》(二首),回答: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简要分析。(6分)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学生答案 ①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将权贵歌舞享乐与战士沙场孤军奋战对比,讽刺当政者昏庸无道;②诗人的叙述极具感染力,“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字字凝血,让人悲从中来。

分析 答出对比手法,但不够全面,得1分;分析出诗歌的感染力,但没有分析具体情感,且未能总结出叙事特色,得1分;共计2分

点拨 “在叙事上有何特色”一般指向诗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叙事人称和修辞手法。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从叙事人称看,采用第一人称;从修辞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修辞。

示例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答对1点给2分)

归纳 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与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前者包括描写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描写方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描写技巧(正面和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后者包括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典抒情、借物抒情。

[厘清篇章结构]

例3 阅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回答: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学生答案 作者用“天马玉花骢”表现马的名贵俊美,用“画工如山貌不同”写之前画工描摹各不相同,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点明曹霸高超画技,他画的马令其他“凡马”都黯然失色。

分析 找出了相应的诗句,但不够准确,“貌不同”中的“貌”,作动词用,是指画工画得不像,而非“不相同”,得1分。最后一句直接描写画技高超,不属于铺垫,得0分。

点拨 题目要求回答“作了哪些铺垫”,即分析侧面烘托。“画工如山貌不同”和“迥立闾阖生长风”句属于“侧面描写”,答题既要找到相应诗句,还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 作者通过层层铺垫,来突出曹霸画技高超。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多少画工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3分)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非凡的神采尤其不易。(3分)

归纳 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包括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卒章显志等。其作用为独辟蹊径、独出心裁、自出机杼、别开生面、别具一格、不落俗套、突兀而起、笔锋一转、严谨完整等。

赏析诗歌的技巧 篇7

关键词: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角度,分析,效果

本文结合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型,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试作出一些答题技巧的分析。

一、考生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的最多的是抒情方式,它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接抒发对权贵的不满。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属于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是把离别之情寄寓在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上。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一般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渲染、对比、用典、象征、想象、烘托、虚实、白描、反衬、抑扬、移情、含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很多,一类是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一类是用通感、借代、双关、叠词等,使字句更为精巧。关于表达技巧,考生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答题。

二、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考生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达技巧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如:2005年全国卷(III)《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分析: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例如《雨后池上》这首诗,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柳”及垂杨柳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然后还要指出,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在评分标准中,能指出一、二句为“静态”,三、四句为“动态”,得四分;能提出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得两分。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第一步,若不指出相对应的诗句,或分析不到位,就只能得零分,或被扣分了。

三、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先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这类题目的难度比前面分析的题目难度大。

例如: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第一步要审题,选准鉴赏角度,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中选择一种来解答。从理论上说,只要选准角度,言之成理,都应该算对,所以题目可以有几种答案。为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考生要细心审题,选择恰当角度。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中《齐安郡中偶题》中把“绿荷”拟人化,“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漏掉这一步骤,而失去了分数。如此题,答了前两个步骤,只能得四分。还有两分的采分点就是表达技巧的效果,如,《齐安郡中偶题》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暮热游荷池上》表露了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哈代诗歌创作的风格与技巧 篇8

托马斯·哈代 (1840—1928) , 是英国文学中为数不多的诗人兼小说家, 由于出身贫寒, 青年时代不得不以建筑师作为自己谋生的职业, 直到34岁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远离尘嚣》, 才放弃建筑师职业, 专事写作。哈代是以写小说成名的, 同时写小说也是他谋生的手段, 因此为了发表或出版, 不得不受到他所反对的旧传统观念和道德标准的束缚而删去一些他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写诗则有所不同, 他的感情可以在诗中尽情抒发。哈代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写诗, 从未间断, 他的文学创作以写诗开始, 以写诗结束。但哈代在世时, 他的小说远近闻名, 而他的诗在许多国家却无人知晓。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当一个卓越的诗人, 这一愿望在死后才实现。近年来, 哈代的诗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大的兴趣, 在国外文坛上, 人们对哈代的诗的赞美和评价绝不逊色于对他小说的褒扬。在各种新派诗如潮涌的今天, 带着几分乡土气息的哈代诗歌为何会日益受到众多的文人和读者的珍爱?因为在现代派之类的新奇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 人们回过头来看哈代, 反而越发觉得他那真挚、质朴的诗风的难得可贵。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哈代诗歌创作的风格与技巧。

一、始终如一的独特诗风和变化多端的诗歌形式

哈代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的诗同他晚年写的诗在基本风格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哈代是一位高寿诗人,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一九二八年他去世, 一直在写诗。他的诗歌创作历时六十年左右, 这么长的时间, 英国经历了维多利亚时期、乔治时期和战后二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派盛行时期, 哈代在诗作上始终坚持不变的独特风格, 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鲜明特点。他的诗风简明自然, 颇像乡村工匠的作品。虽然有些诗比较粗糙, 缺少光泽华彩, 但就多数诗篇而言, 却别具一格, 另有一种朴素自然之美。在他的诗中华丽的词藻和典雅的语句不多, 在比喻方面也未刻意求新, 而且不流畅的诗句也时有所见。他的诗有时侯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 瑕瑜互见。如《身后》一是的第一行:

When the present has latched its postern behind mytremulous stay,

(在我不安定的一生后, 今世把后门一锁)

诗句不够流畅, 意境也颇晦涩, 在上下文中, 大致指老人将离开人生的舞台, 对他来说, 时间之门正在关闭。在韵律上, tremulous一词词尾的s音和stay, 一词词首的s音相连, 构成s音的重叠。这是一般诗人竭力避免的音韵上的弊病。但《身后》一诗毕竟不因形式上的小疵而失去其全诗的自然之美。总之, 哈代的诗歌就像他的为人, 朴实无华, 有一种平易和顺的气质。

虽然哈代在诗风上始终如一, 但在格律、韵律和结构等形式上却变化多端。他写诗不拘泥于传统格局, 而是随心所欲的设计自己喜爱的诗体。有的诗只有两节, 有的诗则长达二十五节, 另外, 他用不同的韵律与不同的诗歌内容形成完美的配合。例如:

《未致命的疾病》一诗每节四行, 一、四行短, 二、三行长, 形成鲜明的对照, 以烘托生死搏斗诗的紧张气氛。

Through vaults of pain,

Enribbed and wrought with groins of ghastliness,

I passed, and garish specters moved my brain To dire distress.

哈代在诗的形势和音步上所作的尝试反映出了建筑和音乐对他的诗的影响。哈代在专门从事写作之前, 是建筑师, 对结构和布局十分感兴趣, 他在诗的形式上所采用的某些手法与他对建筑的见解有关。此外, 他从小爱好音乐, 喜欢新颖而奇特的节奏和旋律, 因此他的诗有独特形式。

二、而哈代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风格就是“阴晴各半”, 他的诗既有哀怨, 也有喜悦, 既有低沉的倾诉, 也有甜畅的高歌

在哈代的小说中, 我们往往看到猛烈的风暴和阴沉的夜晚, 在他的诗中, 我们却能看到欢乐的色彩和希望的闪光。这种乐观的情绪和思想其实是受“进化向善论”的影响, 这里需要对这一理论的由来作简短介绍。人们常说哈代是个悲观主义者, 他的悲剧性小说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哈代本人却不同意, 他承认曾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哈特曼的悲观主义影响, 叔本华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或现象、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实体都受一种它称之为“意志”的力量的控制。哈特曼认为意志控制着宇宙的一切, 意志是一种超自然力, 它无处不在。但哈代同时也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赛的社会进化论影响。认为社会同宇宙间的万物一样, 都在不断变化, 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 日趋完美。哈代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斯宾赛的社会进化论和叔本华、哈特曼的内在意志理论综合起来, 称之为“进化向善论”。他希望人们要靠顽强的奋斗来改善自己的命运和处境, 不要消极。他相信社会的改善像生物的进化那样, 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也深信社会将慢慢的进化和改善。虽然哈代不了解社会弊病的症结所在, 他的“进化向善论”也未必能指引人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但至少这一理论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积极乐观的因素和信念。在他的诗中表达出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对人所给予的愿望, 对人在逆境中奋斗的顽强精神的歌颂。在《生命, 我何曾计较》这首诗中, 前半首有哀伤悲愤之情, 后半首却体现出欢乐和希望:我再看, 依然漆黑一片/刹那间, 生活把手一扬/露出灿烂的星光/在那湿露弥漫的地方, 一颗明星在天际升起/放射出光芒像火炬一般明亮。

还有《希望之歌》抒写了对人类和生活的希望:啊, 甜美的明天/从今后/再不会有/这忧伤/那么, 让我们借来希望/人世间/将会撒漫灿烂的阳光/阴沉的灰暗哪能阻挡/着闪耀的阳光/去吧, 昏暗的忧伤!

他的诗歌就像他倔强的人生态度一样, 思考深刻, 内容充实, 充满强烈的个人抒情意味。而且很少去吟咏风月与性情, 而是执著地探索人类的出路, 随处可见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大师的痕迹。

但哈代的诗则像大地一样, 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有时像乡间的小溪在缓缓流淌;有时像冬天天空的群星, 发出灿烂的光芒;有时向郊区教堂的钟声, 使人产生种种遐想。他的诗以未经雕琢的自然美见长, 质朴无华, 没有浓烈的刺激, 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洋溢着泥土的芬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哈代的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不仅魅力不衰, 而且声誉日增。如果你想了解哈代, 就从他的诗歌读起吧, 正如哈代的第二个妻子弗洛伦斯.哈代所说:“要知道哈代的一生, 读他一百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

参考文献

[1]张中载.托马斯.哈代的思想和创作.北京:1987.

古典诗歌赏析——运用叠字的好处 篇9

在诗歌中同一个字为什么要重复运用?运用叠字有什么好处?我认为好处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能够增加诗歌的音律和修辞。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写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全诗多情缠绵。诗中一共用了六个叠字, 读起来自然流畅, 增加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可以更生动、更形象地描写自然景色,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不妨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两句诗谈起。古人为这两句诗引起过激烈的争论。不少人认为这是王维抄袭李嘉祐的诗句, 不同的是在两个句子中加上了“漠漠”“阴阴”两个叠字。而明代的胡应麟不同意这种说法, 他说: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 李嘉祐生活在中唐时期, 前人怎能抄袭后人的诗?胡应麟的说法有道理, 所以他不无得意地说:“千秋之下, 赖矛雪冤。摩诘有灵, 定当吐气。” (1) 值得注意的是, 大家都认为“漠漠”“阴阴”这两个叠字用得好。即使认为是抄袭李嘉佑诗句的人, 也认为这两个叠字“加”得好。比如谢榛说:“加此四字, 豪健自别” (2) ;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 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 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 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 一号令之, 精采数倍。” (3)

在这两句诗里, “漠漠”是形容水田广布, 茫茫苍苍。“阴阴”是形容夏木幽暗, 阴阴森森。这两个叠字一用, 把水田和夏木的具体气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刘勰对叠字在描写自然景物上的作用, 评价非常高。他曾列举《诗经》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说:“‘灼灼’状桃李之鲜, ‘依依’尽杨柳之貌, ‘杲杲’为出日之容, ‘漉漉’拟雨雪之状, ‘喈喈’逐黄鸟之声, ‘喓喓’学草虫之韵”, 虽是两个字, 却能“以少总多”, 把所要写的景物描写得“情貌无遗”。并且认为:“虽复思经千载, 将何时易夺?” (4) 就是说, 即使考虑一千年, 也难以换上个比这些叠字更恰当的字。

在诗歌中, 情和景常常融合在一起。而叠字恰恰有助于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采采卷耳, 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 置彼周行” (《卷耳》第一章) 。它是说一个女孩在采卷耳的时候, 思念远方的丈夫, 本来可以很快把筐子装满, 可是她采了很久也没有装满筐, 最后干脆把筐子放在大路上, 不采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思念远方的丈夫, 没有心思采卷耳。短短几句, 既写了景, 又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情。再如《周南·苤苢》:

采采苤苢, 薄言采之。采采苤苢, 薄言有之。

采采苤苢, 薄言掇之。采采苤苢, 薄言捋之。

采采苤苢, 蒲言袺之。采采苤苢, 蒲言襭之。

这首诗每个句子前都用了叠字, 全诗表现了妇女在劳动时的欢乐情景。读着这首诗, 它让我们仿佛仿佛看到了一幅采苤苢的劳动场景, 又仿佛听到了劳动妇女欢乐的歌声。正如方玉润所说:“涵泳此诗, 恍听田家妇女, 三三五五, 于平原旷野, 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 余音袅袅, 若远若近, 忽断忽续, 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5) 这首诗确实写得生动形象, 情景交融, 非常精彩。

叠字可以使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叠字不仅对诗歌的形式有作用,

对诗歌的内容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深化诗中的思想感情。如北朝发歌《木兰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唧唧”是叹息声。花木兰为什么叹息呢?因为她“昨夜见军帖”, 军帖上“卷卷有爷名”, 官府要征她父亲去当兵。因此, 用“唧唧”这个叠字起头, 就不仅是音韵和修辞的需要, 而且是展示故事情节和加深思想内容的需要。这一声叹息, 一下子把矛盾揭出了, 把诗的情节的序幕拉开了, 把木兰代父从军最初的感情状态显示出来了, 也把诗的气氛加浓了。所以“唧唧”这个叠字对全诗的思想内容和情节发展是很有作用的。

运用叠字好处不少, 但叠字要运用得好却并不容易。顾炎武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

诗用叠字最难。卫诗“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 施罛岁岁, 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 蔗姜孽孽”, 连用六叠字, 可谓复而不厌, 赜而不乱矣。古诗“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 连用六叠字, 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 (6)

从顾炎武这些话中, 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发, 就是叠字的运用需要用得自然, 需要“复而不厌”——虽重复而不使人感到讨厌。象《青青河畔草》一诗, 接连六句都用了叠字, 由于用得“极自然”, 就使人感到“六用叠字而不觉” (7) , 读起来音节琅琅, 看起来形象优美。

叠字本来是人民口语中就有的。比如:“高高兴兴”“嘀嘀咕咕”“冷冷清清”这样的叠字, “红彤彤”“笑嘻嘻”“泪纷纷”“千里迢迢”这样的单叠字, 都是口头上常用的。双叠字有些可以拆开用, 像“高高兴兴”就可以拆用为“高兴”, 但单叠字往往不能拆用, 像“笑哈哈”就不能拆用为“笑哈”, “千里迢迢”就不能拆用为“千里迢”。古典诗歌中用双叠字的也有,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嘈嘈切切”形容琵琶的声音;清人吴锡麒的《舟中》一诗用“彭彭魄魄”形容打麦的声音, 用“哑哑轧轧”形容缫车转动的声音。但由于格律限制和其他原因, 一般的文人诗就只用单叠字, 所以也就很难拆开。有有说:“叠字不可析用, 如诗赋‘悠悠’而云‘悠’, ‘迢迢’而云‘迢’, ‘渺渺’而云‘渺’, 皆不成语。”这个说法, 大致是对的。

要运用好叠字, 需从群众语言中吸取养料, 需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和激发出热情, 还需从创造艺术形象的需要出发。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内容, 缺少由生活激发出来的炽热感情, 或者不从创造艺术形象的需要出发, 那就难免是为叠而叠。其结果, 叠字运用得越多, 就会越显得堆砌、别扭。所以, 叠字用得好, 大有好处;用得不好, 也会重复可厌。

参考文献

①胡应麒:《诗薮》。“摩诘”, 王维字.

②谢榛:《四溟诗话》卷二.

③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

④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⑤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

⑥顾炎武:《日知录》二十一.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技巧 篇10

一、反复诵读,体会作品意境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现代诗歌仍旧存在晦涩难懂、难以理解的现象,因此增强诗歌诵读的力度,不仅能够在诵读过程中领会到诗歌的意境以及形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正确、反复诵读,确保学生能够体会作品意境,掌握现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情感意蕴以及自身的语言特色。例如苏教版中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一篇现代诗歌,作者就多次采用修辞、象征等手法,在想象的基础上将诗中的“树”拟人化,使得“树”像人一般有了丰富的感情、高尚的品格、奉献的精神。作者通过这些文字给我们展示了高尚的、无私的、伟大的英雄形象。老师在这篇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引、鼓励学生切身联系生活以及情感经历来反复诵读这篇诗歌,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就会逐渐理解诗歌中“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是暗喻广大辛勤的劳动人员,“饿得发蓝的眼睛”、“抽泣时颤动的肩膀”、“以及浮肿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这些都是暗喻在世界各个角落遭受灾难和困苦的人们。通过不断地、反复地诵读,学生就会慢慢把握诗歌的主旨了。

二、把握语调,增强情感领悟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示范如何在朗诵诗歌时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调高低、语气强弱以及朗读感情,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能够大致了解老师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认识诗歌大意以及情感脉络,大体把握诗歌中的词句包含的情感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推动和增强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情感领悟。同时,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语调把握的学习上做标记。第一,标记停顿。停顿实质上是指声音在词语之间或者语句之间的间歇,其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换气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句子结构需要,确保听众有一个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一篇诗歌中的“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一句,为了能够很好的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实现具有坚定的信念,要在“能够”以及“牛儿”后面标记停顿符号。第二,标记重音。重音实质上是指在朗读过程中对句子中的特定词语进行重读,通常情况下是能够达到提高声强的目的。例如戴望舒的《雨巷》这一篇诗歌中的“一个丁香一样的”,“丁香”这一词语需要加重音符号,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升降调等。

三、把握韵律,体会诗歌“三美”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诗歌韵律的教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韵律,在诗歌韵律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比如,老师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篇诗歌教学中,要通过对诗歌平仄韵律分析来指引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分析如下:

前一句韵律是先平后仄,后一句韵律是平仄相间,这两句诗歌不仅展现了诗歌节奏感、韵律感的特点,同时还流露出离别时不舍、依恋以及寂寞的情感。又如余光中的《乡愁》这一篇诗歌中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代表特定时期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使得全诗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些字词构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给人带来视觉美感,还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这首诗歌在建筑美上,诗歌结构节句对称均衡,长短句之间错落有致,也给全诗奠定了惆怅的基调。

四、紧抓“诗眼”,领悟诗歌中心

如在《再别康桥》的诗歌赏析过程中,该诗的第四节是全文的“诗眼”,该诗的前三节是全诗的铺垫,表达了作者陶醉、依恋的情感,面对充满感情却不得不离开的母校,又再一次增强了作者郁闷的程度———往日是这么美好,现实是这么残酷,前途又是这么渺茫。该诗的后三节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转而对现实充满了不甘心、孤寂落寞的心情。全诗蕴含的情感一波三折,将作者面对理想破碎郁闷失望、不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青春偶像下一篇:学习算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