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的直播魅力

2024-05-02

电视新闻的直播魅力(精选九篇)

电视新闻的直播魅力 篇1

准确地说,电视新闻连线报道是通过微波、卫星、电话、网络等传输电视信号的技术手段,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里,由新闻主持人与现场记者、采访对象共同参与的对接报道,真正实现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实时同步的零距离。作为一种报道手段,电视新闻连线是随着电视新闻直播的出现而产生并被广泛运用的。

从1997年的香港回归活动的现场直播开始,央视在国内率先采用电视直播连线的报道形式,但那时的直播连线还停留在可预知、程序化的新闻事件直播中,不能体现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快速启动的优势。之后,随着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南京零距离》和《绝对现场》两个直播新闻栏目的开播,电视直播连线作为一个常态化使用的报道手段开始被各电视台引入到每天的新闻节目中。

从2004年开始,天津电视台《十二点报道》《津晨播报》《天津新闻》《都市报道60分》等几档日播新闻栏目陆续实现了直播,直播连线的报道形式开始被天津电视媒体广泛使用。特别是3G便携式传输设备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电视信号的传输成本,使电视直播连线的常态化成为可能。但是受栏目播出时间的限制,目前只有卫视频道《十二点报道》《津晨播报》真正实现了电视新闻连线报道的常态化,而其它几档新闻栏目则更多地采用现场报道和电话连线的形式。在每天《十二点报道》《津晨播报》中,除了每天固定的天气、交通情况的即时连线外,还会有一些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件、活动的最新情况的连线报道。

虽然地方电视媒体电视新闻连线报道的常态化,使其在如今电视新闻“速通化”的大趋势下又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与央视和CNN、BBC等国际性知名电视新闻机构相比,在理念、策划、内容、管理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与提高,在日常新闻直播连线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也值得思考。

1 新闻直播题材的选择

新闻直播题材的选择一直是各个地方电视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什么样的题材适合直播?什么样的题材没有必要直播而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更合适?为了直播而直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应该遵循新闻规律,直播的事件首先应该是正在发生的动态事件,其次应是观众关注的、具有一定重要性的事件,对一个处于静态的事件进行直播的意义不大。另外,目前各地方电视台直播题材大都局限于可预知、计划内的新闻事件,如各类会议、比赛、演出等,对突发事件直播的反应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

2 突发事件直播的新闻监管

要实现对突发事件的直播,就必须打破旧的新闻监管制度,按照我国目前的新闻宣传实际来看,这也让电视新闻栏目的制片人、新闻部门的主管们承担了不小的风险。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导向正确,如何改良机制,尽量减小直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是目前摆在中国电视新闻人面前不小的难题。

3 从业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的提升

主持人、记者直播经验的缺乏,由于新闻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直播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闻事件的连线报道要尽量避免由于记者报道的失误而引起的不良后果,比如直播内容政治导向上的把握,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甚至现场血腥暴力场面尺度的把握等,这一切都对现场记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现场直播连线也要求演播室主持人具备扎实的采访基本功和对新闻事件较强的总结、分析和归纳能力,由于目前国内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大多没有丰富的记者工作经历,因此,新闻直播也对主持人的新闻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多点直播报道

浅议电视新闻直播的选题和策划 篇2

关键词:电视新闻直播;直播选题;直播策划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91-02

一、直播常态化选题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直播选题目前包含有仪式性的社会重大题材,如香港回归、三峡截流等重大社会事件;突发性的事件,如恶劣气候、重大交通事故等事件;媒体参与策划的社会活动等。这些选题在具体直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非直播题材进入直播程序

直播常态化,让一些地方会议、过去的动态事件、一般化的静态新闻题材被纳入直播。而事实上,有些新闻用一般制作完全可以达到传递效果,动用直播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还让观众觉得小题大做。比如每年举办的地方“两会”,本身是当地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值得加大宣传力度,但一旦运用直播,冗长的会议、静止的画面,只会让观众感到沉闷[2]。对于已经过去的动态事件的直播,记者出个现场,画面仍然用过去包装好的新闻,给观众展示的只是穿上直播外衣的外在形式。另外一种直播形式就是对现场的平面化浅层次报道,比如农村频发的群众坠落机井事件,直播过程只是注重对现场营救过程的描述,缺乏对事件频发的深层次的追问和反思。这些非直播选题被强行拉入直播程序,纯粹地为直播而直播,不仅起不到直播效果,反而使新闻价值发生了扭曲变形。

(二)突发重大新闻不敢直播

中国媒体机制往往让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缩手缩脚,一件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不是先从受众本位去判断它的新闻价值,而是先揣摩领导意思,领导同意不同意报道,报道后对地方形象有没有影响?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受众本来极其渴望知晓的新闻信息被媒体自动过滤掉了。即使允许报道,也是发通稿,简单走下过场,不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知晓欲望。事实上,现代新媒体突飞猛进,一个地方发生的重特大突发事件,即使你电视报纸这些官方媒体不报道,受众也可以通过网络等传播方式获得。面对突发新闻,地方官方媒体的集体失语,带给受众的除了失望還是失望。它反映出我们社会的信息透明化程度还不够,对观众知情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种做法对树立电视媒体的新闻直播节目的威望是一种严重伤害。

(三)血腥暴力事件直播过度化

一个地方发生的极端血腥暴力事件,在刚刚发生的阶段,受众会由于好奇而强烈关注,如果媒体一味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不加过滤地进行全方位的直播,其血腥暴力的现场不仅会给受众带来心理上的不适,还会引起社会的恐慌。这就牵扯到媒体的新闻自律性和新闻道德的规则问题[3]。比如校园暴力事件,对于这类事件,媒体应主动规避对新闻的详细描述,只做简单的一般性陈述。特别是直接的血腥、暴力画面应该主动避开。媒体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受害学生家人的心理进行人道主义关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大众对此类恶性事件的情绪,不能推波助澜,火上浇油,要担负起到对社会情绪稳定、安抚的媒体责任,要抱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这类新闻。

二、确定合适的常态化直播选题的方法

尽管电视新闻直播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的愿望,有效提升收视率,但是,在探索“常态化直播”选题时,还是要做到宁缺勿滥。从实践看,不是任何新闻题材都适合直播。有些意义不大、缺乏情节、过程拖沓、进展迟缓的事件不适宣直播。因此,直播决策者要做好直播选题的把关工作,精挑细选一段时间里新闻价值较高的题材进行直播,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直播的质量,有效提高电视直播新闻的收视率。

1.选题要有贴近性,以观众为本位。作为地方电视媒体,首先要搞清楚确立的直播选题受众会不会关注,感不感兴趣。只有那些“正在发生”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充分贴近性的题材才会进入常态性直播的视野,如对气象、交通等的现场直播报道已经成了美国地方电视台早新闻中的家常便饭[1]。面对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要以受众为中心,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充分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和知情权,在社会面临危机时,及时引导社会舆论,成为社会公器。同时,在选题选择上,要突出地域性特点,多报道本地新闻,减少对社会发展益处不大的、简单的正面的宣传直播报道。只有那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充分贴近性的题材才更有直播价值。

2.选题要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直播选题的贴近性并不意味着所有关系民生的事情都可以拿来直播。在题材的选择上一般要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看其有没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直播题材要具有未知性,电视现场直播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不可预知性,让观众有所期待。从观众的收视需要这个角度出发,人们没有可能对芝麻绿豆并且是常规化的小事都花时间去关注的,只有那些突发性的,并且是影响范围广的事件才能唤起人们关注和欲知的心理。在进行直播选题确定上,既使是突发事件,也必须具有典型性。一般的车祸、火灾没有直播的必要,但特大事故,只要时间允许我们要尽量直播。当然,做地方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突发新闻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拓展直播选题内容的思路,要跳出鸡毛蒜皮、邻里故事的小民生思维,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民生新闻进行直播。

3.选题要有可供直播的现场。新闻现场直播则以新闻现场为主体,有新闻现场的直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因此,新闻直播其基本条件就是追求新闻第一现场,通过所有直播人员在新闻现场的劳动,完成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送、信息接受的同步进行,带给观众我在现场、同为一体的感受,产生电视媒体独有的视听冲击力。因此,适合直播的选题其新闻现场要具备以下特征:悬念性。越是不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的新闻越有吸引力,受众对这样的直播兴趣会非常浓厚。历史性。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时刻,对于观众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比如北京申奥成功现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因为其独具的历史意义,受众需要去亲历和见证。观赏性。如果没有悬念性、历史性,那就追求其观赏性。一场名人演唱会、一场体育赛事,都因其强烈的观赏性吸引人们欲罢不能。

三、新闻直播前期策划和现场操作的有机融合

一场新闻直播,不管其大或者小,都无异于一场战役。在确定直播选题后,参战人员要对选题进行前期謀划,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战,否则再精良的直播队伍面对陌生的直播现场也难免会手忙脚乱,影响直播效果。

(一)打一场直播战役要师出有名

前期策划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这场直播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做到全面把握整个节目的总体构思。主题不明确,走题跑题。传播出去的信息将有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或无效的信息。因此,直播策划班子确定直播任务后,先明确本次直播的主题方向,然后要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协调,吃透各项议程,做出一套详尽的策划方案,来指导现场信息采集中的各项活动,避免现场慌乱和无所适从。对于重大新闻直播,在策划框架完成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必要排练也是新闻直播必需的。通过前期演练,让主持人和现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整体做一个最充分的了解,也有助于整场直播所有岗位人员了解直播进展的每个环节,避免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可能产生的差错。

(二)做好前期背景资料的挖掘整理

在许多常态化直播节目中,往往让现场记者作为直播的一个线索,既可以带出现场的信息,也可以穿插前期采集的相关素材缩编成的新闻片断。这样,直播节目在内容和时空的处理上就可以做到更加的自如,同时既能填补直播中的空白和盲点,又可以提高新闻直播的信息容量和深度。因此,直播人员对各种与媒介事件有关的“边界故事”,比如对事件人物的访谈,对事件前因的追述和后果的预测,对事件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的搜集整理,也是前期策划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做好前期宣传策划

酒香还怕巷子深,对于事前策划好的直播活动,没有观众的关注和参与,只能是一场独角戏。因此直播前的策划要把观众参与度考虑进去,邀请观众参与到直播活动中来。在直播前一段时间内,电视台要进行直播预告,提醒和督促观众观看直播,预先公布事件的时间安排和重大环节,让观众形成直播收视期待,为即将展开的直播活动造势。当然,前期宣传策划也要讲求艺术性,不能将受众的收视胃口吊得很高,最后展示给受众的却是一个乏味的直播节目,这对提升直播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直播不停 策划不止

有了详尽的直播策划,并不意味着下一步的直播活动只要按部就班开展。能进行直播的新闻选题其根本特性就在于新闻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用一个现成的策划去指导一个鲜活的活动现场,显然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直播参战人员在熟悉前期策划的基础上,时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再策划,做到报道不止,策划不停。在直播过程中,导播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兴趣点的捕捉和典型现场的策划,捕捉亮点,凸显新闻价值。记者和主持人在新闻现场要结合前期策划,准确选择能说明问题,有内容可看,而且有故事可说的现场作为现场报道的背景。同时要选择最佳的现场时机,拍摄到最能说明现场情况的、最能打动人心的画面,而摈弃一些毫无目的,信息量低的镜头。力争从新闻本体和现场直播的特点出发,将真实的现场,最精彩的瞬间和最鲜活的细节展示给受众,达到直播的效果。

总之,新闻直播前充足的策划可以让参战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能有效拓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直播中的策划则是前期策划的延伸,是直播活动中的随机应变和工作需要,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是完成一场成功直播的两个必备要素。

参考文献:

[1]朱永祥.将现场直播“常态化”——以美国地方台现场直播报道为例[J].新闻实践,2004(7).

[2]周静.电视直播新闻存在的问题[J].当代传播,2003(5).

浅析进入直播时代的电视新闻分工 篇3

下面我们首先谈一下新闻前期的采访拍摄。通常情况下, 一则电视新闻是由记者观察发现或者观众提供新闻线索而获得, 到达新闻现场后, 如何使得一则新闻具有生动的现场感是决定这条新闻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就要求现场记者除了抓拍好现场外, 还要运用好现场同期声。现场同期声, 必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 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要做相对完整连贯的报道, 做到声画同步, 同时要与环境声互不干扰、突出主体。现场感强的现场报道特征是由记者出镜做报道, 但更重要的特征是让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的过程。

媒介文化正在经历着从偏重单一教化到促进多元沟通的转变, 这种转变如此深刻而迅猛, 以至于一贯以承载意识形态教化为己任的电视新闻也无法逃避。在平等参与、尊重差异的传播理念下, 将谈话与沟通机制引入到电视新闻中, 就多少带有了必然性。画面信息常常要求每条新闻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镜头, 其他7个系为基础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 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 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注意;所谓基础性镜头是指背景性和过程性的, 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 (推拉摇移) 镜头的感知, 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的, 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础性之比在0∶10至2∶8之间, 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省、无可看性的原因, 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后期编辑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 还要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 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 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 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 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 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 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 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 因此努力实现电视新闻画面的突显性, 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

现在, 电视特技手法增多, 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机会。比如, 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 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 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 而特技与字幕的运用, 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 随时插播传回的消息, 强化感观效果等。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 对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以及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 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通常情况下, 重要的新闻为了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 就采用“独白式报道” (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 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 此时在播发消息的同时, 最好再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 这种方法, 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 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这些特点, 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电视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 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电视新闻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 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外, 还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 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 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 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就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 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 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被执行。

电视新闻的直播魅力 篇4

2008年12月21日,全国50家电视机构负责人在北京签署协议,国内最大的电视新闻资源收集和播发平台CSNG正式投入运行。CSNG发起方,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表示,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将深化国内同行之间的合作,推动与国际传媒之间的合作,为中国电视媒体夺取国际话语权构筑新阵地。

政策与技术推手

“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的成立绝非偶然。”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朱羽君说道,“联盟成立的背后,政策和技术充是两个重要推手。”

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施行,这些法律、法规对随后“5・12”汶川地震中媒体的高效、透明报道提供了政策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也实现了无禁区、高频度、多角度的效果。2008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应急办法》,文件明确规定:“新闻宣传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突发事件媒体要在第一时间报道,否则是失职……”这无疑对电视媒体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全面直播报道起到了推动作用。

朱羽君强调说,“政策的支持意味着中国新闻直播报道的话语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也为全国的全面直播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直播技术的发展是促成CSNG成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中央电视台技术管理办公室主任黄平刚介绍,目前中央电视台拥有全国最先进的直播技术平台,拥有3辆卫星转播车,5台便捷式卫星发射设备,5套海事卫星传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每个省级电视台都自配有一台卫星转播设备,新闻实力较强的北京、上海等地的电视台拥有2—3台卫星转播车,全国电视台的卫星转播车总共有50多台。“全国的技术设备配置整合,完全能胜任全面直播的工作。”

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电视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前后集合了42部直播车,其中有40部是地方台和应急通信局的设备,中国媒体由此看到了全国电视直播大协作的力量,成立直播联盟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的共识。

CSNG打国际牌SNG打区域牌

在央视与地方台的此前的合作模式中,央视更多是单向选用地方台的新闻线索,调用地方台的人力和节目,而地方台则更多希望在《新闻联播》等重要新闻时段播发反映地方建设成就的新闻。CSNG将颠覆此种合作模式,“这对于各级电视台而言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南京电视台副台长、新闻中心主任陈正荣告诉《综艺》,在直播联盟中,每位成员既是电视新闻素材的供应者,又是直播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共享、共赢会让联盟成员有更大的积极性,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同时,资源的共享客观上也可以减少电视台的设备、人员投入,进一步拓展地面频道和城市台的报道空间。

联盟成立后,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电视台将按照联盟协议,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搭建直播体系,并将直播公用信号和现场报道发送给央视及其他合作伙伴。对于可预知的新闻事件,直播联盟将通过提前策划,多家媒体联动,把题材做充分。直播联盟还专门创办了中国电视新闻协作网(www.cctvnnn.com),成员可以通过该网络共享新闻报题、节目统计、信息查询、动态发布等功能。

2008年11月初,中央电视台和全国27家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电视公益节目《温暖灾区行》,全国28家电视台实现了同一时段、同一主题、同一包装下的同步播出,取得了良好的规模传播效应,这次联动被视作CSNG的试水之作。CSNG成立前夕,央视曾联合全国33家电视台共同推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直播特别节目《我们的30年》,所有参与电视台均获得了不带任何电视台标志的公用直播信号。

其实,早在2005年11月3日,在山东齐鲁电视台和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共同发起和组织下,包括台湾东森电视台、凤凰卫视资讯台在内的全国十家电视台在济南成立了“全国SNG协作体”。据齐鲁电视台报道部主任刘忠国介绍,SNG主要吸纳各大城市的地面频道,在应对重大新闻直播报道中,进行跨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三年多来,这一协作体已经发展到20多家电视台,在促进资源整合、推进地面频道直播常态化的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的主题报道到2008年雪灾、地震的直播报道,协作体成员通过SNG搭建的平台实现了跨区域直播。

相比“全国SNG协作体”的地面频道联盟,新兴的CSNG目前吸纳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各大省级台和部分城市台在内的50家电视媒体,从资源整合的规模看,CSNG无疑是SNG的全面升级。CSNG一出现就在全国掀起一股直播震荡,那么SNG是否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呢?“如果说SNG打的是‘区域牌’,CSNG则打的是‘国际牌。’”刘忠国认为SNG以地面频道为主,仅限于地面传播,是地面频道应对央视和省级卫视的竞争策略,CSNG则在全国传播,主要显现中国媒体在世界中的声音。“因此,二者并不排斥,SNG将继续运行,并且二者对于全国直播常态化的发展会体现各自的价值。”

回归电视本体

2008年的震灾报道首次实现了“西方舆论跟着中国的主流媒体走”,CSNG的成立正是全面强化中国媒体直播能力,实现直播常态化,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电视新闻直播资源的共享使受众的知情权、媒体的传播权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实现了同步,这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综合实力发展的需要。但目前的中国新闻直播体系只能辐射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未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吸纳民间影像的平台,只有把渠道延伸到民众,才能真正最快地到达新闻现场,还原事实真相。CNN已经建立起丰富的信息渠道以及民众信息资源平台,CSNG只能算是中国全面直播常态化的一个开始。” 朱羽君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新闻直播让电视回归了媒体的本体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CSNG的成立具有标志意义——中国电视娱乐和新闻‘倒挂’的情况或许会由此改观。”提供信息与娱乐观众是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但一直以来,电视媒体更多倾力于发挥娱乐功能,弱化了信息提供功能。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尺度地不断放开,电视媒体即时传真的新闻直播属性开始显现,这将有助于扭转娱乐节目在电视媒体中的主体地位。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视觉呈现 篇5

一、集纳突发事件的视觉信息

在当今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 电视从业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就是如何整合取舍现有的各种媒介资源, 使之在电视平台上播出。这种趋势在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今, 视频记录工具早已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有越来越多的新闻画面不再依靠专业电视摄像机, 而普通的手机已经能够拍得足够清晰稳定。面对难得的新闻画面, 当专业摄像机缺位的情况下, 及时用手机记录, 必须成为记者的第一反应。2014年9月26日下午, 云南昆明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故。央视记者赶赴现场后, 迅速在18时《共同关注》栏目中做了题为《明通小学发生踩踏已致6人遇难》 (图1) 的直播报道。直播过程中, 记者位于校门外面, 无法拍摄校园内的事故核心区域。而记者在直播前跟随相关人员进入到学校当中并用手机拍摄了现场的画面, 由于来不及把这段画面回传给导播间, 因而在现场直播中, 摄像记者把镜头直接对准手机屏幕, 直播翻拍了这一段无可替代的现场核心画面。虽然传播方式简单, 却因其极高的时效性而显得弥足珍贵。

除了记者, 在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画面的记录者。而专业记者的另一份职能就是把人们发布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快速汇总。2015年2月24日下午, 四川成都洛带附近一处施工隧道发生爆炸。在当晚20时《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了《洛带镇一在建隧道疑似瓦斯爆炸》的直播报道。由于无法进入事发现场, 在警戒线外的直播记者首先介绍了外围信息,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于是记者又搜集了大量目击者拍摄并上传到微博、微信上的视频和照片, 并在直播过程中, 一边在手机上逐一播放, 一边讲解, 从而使视觉信息呈现更加立体丰富。

每当遇到突发事件, 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报道, 往往以其权威性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又以其声画结合的优势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电视直播越来越追求时效性的今天, 直播记者只有具备了抵达现场后迅速搜集相关视觉信息并能快速播报的能力, 才能呈现更加精彩的报道。

二、令抽象信息可视化

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 电视也不例外。声画结合向来被认为是电视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镜头画面直观展现事物特征, 有声语言进行理性归纳, 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然而在一些直播现场, 有些核心画面采集乏术, 既无法通过其他画面来支撑, 又难以用语言生动描述, 那么, 把抽象信息可视化, 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运用地图, 可使地理位置一目了然。2015年2月10日14时,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的现场直播《春运回家路:摩托车返乡大军数量增加》 (图2) 中, 记者选择广东肇庆作为直播点。为什么选择这里?现场记者通过一张地图, 展示这里作为交通咽喉要道的特殊性, 而摩托车大军则都要经过这里并在此集结。一张地图, 不仅说明了这个直播点的重要性, 也让观众对摩托车大军的行进路线一目了然,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事实上, 地图应用于直播报道中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例如, 塌方造成道路阻断的现场报道, 记者还可以在地图上, 粗线勾勒道路的走向, 以此体现灾害对于交通的影响。又如, 道路改扩建施工, 实施交通管制, 市民出行方式发生改变, 记者的现场报道如果能配上交通图, 就更有利于观众对信息的接收。

其次, 记者现场绘制示意图, 使抽象信息形象化, 令不可视信息可视化。2015年1月6日11时, 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湖北鄂州:一铁矿坍塌四人获救两人失联》 (图3) 现场直播当中, 出镜记者在地面上讲解矿井内部构造, 用事先画好的矿井剖面图展示被困人员、救援人员和坍塌点目前的位置, 简洁明了地概括出了救援的难点与进展。由于矿井下的事故现场无法拍摄, 记者为了说清楚无法拍摄的地层结构、矿道走向, 选择运用示意图来辅助说明,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再比如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2014年9月份多次进行的洪峰直播:洪峰过境的时间往往持续数小时, 而直播时段只有几分钟, 这几分钟时间内的水位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直播报道胜在时效, 不可能让后期编辑制作演播室图表, 而现场实时的洪水画面又难以展现水位走势——这就出现了一个难题, 如何高效快捷地对水位走势进行描述, 并给观众留下直观印象, 是直播记者把控信息传达与报道节奏的关键。因此, 记者选择在图板上画出关键时间点的水位走势图, 使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说, 必要时, 示意图是电视现场直播的有益工具。

无论是地图还是示意图, 如何才能做到锦上添花, 而不是狗尾续貂呢?答案是:简洁易懂, 重点突出。在视觉文化领域, 越是简洁明了有明确指向性的图案, 越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而那些复杂凌乱无法明确表达论点的画面, 不仅不会和受众产生共鸣, 反而会让人产生排斥感。因此, 图示一定要简洁易懂, 符合人们日常的视觉规律, 并且能够让重点信息一目了然。不过, 不该用图示的时候不可滥用, 现场画面完全可以把新闻信息解释清楚, 就要放弃图示, 切忌画蛇添足。

三、探寻主题报道的全新视角

在电视直播的题材当中, 基于新闻事实所进行的主题策划报报道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例如, 高铁开通、钱塘观潮、南水北调等, 对于这样一些并非突发的新闻, 新闻人可以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并对报道方式进行详细策划。不同于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对时效性的追求, 主题策划类直播报道在追求深度开发新闻资源的同时, 注重运用全新的视角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2014年12月26日, 兰新高铁全线试运营。在运营前的几天时间里,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多次直播空载运行的高铁列车。以12月23日15时28分播出的《空中看兰新高铁》 (图4) 直播节目为例, 我们可以看到这类主题策划现场直播与其他题材的不同之处。当直播信号切换给前方记者后, 观众看到的是坐在直升机里的出镜记者。这样的画面暗示观众, 接下来的直播视角, 是人们在地面上、日常生活中所无法看到的。随着记者的解说, 镜头切换给舷窗外的航拍画面 (图5) :白雪覆盖下的茫茫戈壁, 一条高铁轨道线路向院方铺展开去, 随后一辆高铁疾驰而过, 直播直升机在空中跟拍高铁。如果直播到此为止, 已经能够说明兰新高铁的很多信息:沿线地貌、高铁运行速度等。不过, 这一场直播最想表达的是兰新高铁沿线的文化底蕴。航拍直播画面展现蜿蜒伸展的古长城, 为了保护古迹, 兰新高铁从地下穿越古长城。当高铁列车渐行渐远之后, 直升机沿着长城介绍沿线烽火台与嘉峪关, 通过直升机的实时航拍画面和记者解说, 丝绸之路上古迹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的高铁文明熔于一炉, 为观众展现了前所未见的壮丽画面。可以说, 独特的航拍视角是这一场精彩直播报道的点睛之笔。

事实上, 类似的主题策划类报道比比皆是。2014年9月初央视新闻频道《钱塘观潮》系列直播报道更是在全新视角方面做足了文章。从天上的航拍器、潮头快艇、江水中的摄像头, 到岸上追潮的直播车, 各种机位的有机组合, 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了钱塘潮多维度的精彩之处, 呈现了与现场观潮完全不同的视听盛宴。2014年12月中旬, 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南水北调》系列直播。为了直观展现水流的速度, 记者把一只充气的塑料大黄鸭放入水渠当中, 通过大黄鸭的行动轨迹, 展现南水北调的流速, 并通过大黄鸭身上的摄像头, 展现了人们在岸边所看不到的大黄鸭视角。这些实例的共同点就是选取独特视角, 让观众看到一个不同的新闻现场。

关于电视新闻直播技术发展的思考 篇6

云南广播电视台的电视新闻直播正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突破。

早些年由于技术和设备系统的局限性,非演播室的新闻直播更多的是针对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和会议。直播技术系统由台里的大型转播车加卫星、微波或光纤传输系统组成。系统体量庞大、复杂,设备就位、安装、调试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同时受场地空间、现场供电和方位朝向等环境因素的限制。

随着技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云南广播电视台在2007年集成了第一辆新闻直播车。该新闻直播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要区别于大型转播车,充分体现其机动性、灵活性和力求用最短时间进入直播状态。云南地形极其复杂,高山深谷遍布全省,加上云南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选择的车体要求通过性能好、爬坡能力强,权衡了车体的载荷能力和空间问题,最后选择了原装美国产悍马H2越野车。

该新闻直播车充分体现了新闻直播系统的专业性,系统麻雀随小,但五脏俱全,集成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视音频技术、通讯技术和发电技术。直播车使用3种供电方式,分别是市电供电、普通发电机供电和取力发电机供电。其中,取力发电机供电是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高科技军事技术,它利用悍马车的大功率发动机带动取力发电机转动而产生220V,5千瓦的电源。在没有市电时,携带普通发电机不方便的时候,使用该供电方式非常有效。例如移动直播,在地质灾害现场等。系统配置了3路摄像机讯道,2路无线、1路有线。无线摄像机移动起来非常灵活,系统中的无线摄像机使用的是英国GIGAWAVE生产的数字无线摄像系统。该产品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和赛事转播中被大量使用,它采用先进的COFDM调制技术,能有效抑制多径发射和有效利用绕射。信号传输有两种方式,即卫星传输和无线数字微波传输。无线数字微波网已经覆盖了整个昆明城,在昆明市区的直播,可以很轻松地利用该网络把信号传回云南台的总控。在昆明市区外的直播,我们使用卫星传输方式。通讯手段是新闻直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该车由内外通讯系统构成,内通讯系统由CLEAR-COM通讯基站、MOTOROLA无线对讲机组成,无线对讲机接入CLEAR-COM系统,用于摄像和导播、车内与现场的通讯。外通讯系统主要用于现场记者和演播室主持人连线、及现场导播和演播室导播的通讯,外部通讯系统使用了有线电话耦合技术、移动电话耦合技术,及SHURE PMS-600个人监听系统技术。在有条件接有线电话时,利用有线电话:没条件接有线电话时,利用移动电话网。同时,该车还配有海事卫星电话,在电信、移动、联通网中断时,现场记者也可以和演播室做现场连线。通过以上系统构成的这辆新闻直播车,可以在苛刻的环境下、极端的气候条件下快速地组建直播系统,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把信号以直播的形式传回电视台。

这辆新闻直播车于2007年底完成集成后,就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云南站的昆明、丽江和中甸3地移动直播,该车是核心转播系统,转播取得了圆满成功,它功不可没。之后,这辆新闻直播车使用频率非常高,平时用于日常时政和民生新闻直播,遇到突发事件时,它总是和新闻记者第一时间出现在直播现场。

随着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直播量的增加,2010年新闻部门提出:希望在总结第一辆直播车的基础上再集成一辆直播车系统。新的系统要充分体现快速、灵活、高效的特点,要解决通话系统不同信号源音量增益不可控的问题,要解决驻车时取力发电机电压不稳的问题,还要解决有线摄像机讯道使用不灵活的问题。

根据第一辆直播车系统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云南广播电视台完成了第二辆新闻直播车的集成。车体仍然选用悍马,布局不变,通话系统部分专门增加了一台通话调音台,取力发电机增功模块的后备蓄电池容量从5kVA增加到15kVA,摄像机讯道仍是3个,但是取消了有线讯道,增加了一个无线讯道,卫星上行高功放从单台变为两台主备热备份。新的新闻直播车系统在功能上更加灵活、合理,在性能上更加安全稳定。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海量、快捷的新闻信息通过新媒体大量涌入传统广播电视受众群,电视新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提高新闻获取的时效性、便捷性和降低获取成本,是电视新闻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卫星、微波、光缆等传输方式,虽然技术相当成熟,但存在着时效性、便捷性和高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满足前线记者对新闻素材快速回传或突发性事件快速实时直播的要求。新兴的利用移动和互联网通讯技术作为传输手段的“3G/4G新闻传输系统”可以突破新闻采集的地域、地形、温度等极端环境限制,克服了无线视频传输设备庞大、程序繁琐、机动性能差的困扰,设备和使用成本低廉,是卫星、光缆和微波传输很好的有效补充手段。

行业里“3G/4G新闻传输系统”产品很多,云南广播电视台在采购该设备时,进行了技术原理研究和产品比较。经过研究和测试,我们得出:如果想在中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下,单纯地依靠3G技术来得到一个较宽且稳定的带宽资源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就需要多种控制和均衡技术的辅助,来共同完成这样一个目的,例如多卡绑定同传、跨运营商技术、负载均衡和实时信道检测、智能天线阵技术等。

多卡绑定技术主要用来解决带宽不足的问题。按照我们采用H.264的编码方式,通道带宽至少要保证较长时间恒定在1.5Mbps到2.0Mbps之间,不然将无法保证广播级清晰连续的视频信号。

4G网络覆盖还需时日,目前中国境内有中国移动(TD-SCDMA).中国电信(CDMA2000)和中国联通(WCDMA)三大3G网络运营商和三个3G网络标准。中国移动的TD-SCDMA支持的下行速率为2.8Mbps,上行速率为384Kbps;中国电信的CDMA2000支持的下行速率为3.1Mbps,上行速率为1.8Mbps;中国联通的WCDMA支持的下行速率为14.4Mbps,上行速率为5.76Mbps。只有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能够使用单卡满足视频传输的带宽要求,但是这个带宽也是理论值,用户一多,带宽肯定无法保证。根据实际测试结果,2至3张联通3G卡或3张电信3G卡能够支持我们所需要的3G视频传输业务的带宽。中国移动的TD-SCDMA由于上行带宽过小,尚无法单独完成我们所需要的视频传输业务。

并且3G网络提供的带宽随网络信号的变化会出现比较大的波动。而在视频传输的业务应用中,又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带宽资源。基于这样的要求,如果视频传输业务只能在单一运营商的网络环境下传输,当该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发生变化时,必然无法保证视频传输业务所需要的带宽资源。进而接收端也就无法保证输出清晰、连续的视频信号。

此时如果能够支持跨运营商绑定,便可解决单运营商网络信号抖动带来的带宽资源下降的问题。若一张3G卡或者一个运营商3G网络信号下降,视频发射端便可用其他运营商的3G网络的带宽资源来及时弥补丢失的带宽资源,确保视频图像稳定、高质量的传输。

可以以联通网络为主,电信和移动的网络以辅助的方式共同承载视频传输业务。这样做不但能对视频的清晰度和流畅度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还能直接避免当某一运营商信号抖降时,无法正常传输视频的问题。

多卡绑定和跨运营商技术,就会牵扯到多信道,多路由的情况。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均衡机制,负载均衡就是将一定量的数据传输压力分配到不同的信道中进行传送,降低对一条信道的负担和依赖性,适当地利用多条信道共同完成数据传输的工作。在质量好的信道上多分配一些负载,而在质量较差的信道上少分配。如此这般进行均衡便可达到较好的传输效果。

经过技术原理的研究和设备的实测,云南广播电视台最终选择了世纪睿科集团时代华睿的,“TVUPack 3G/4G新闻传输系统”,它是美国TVU Net works公司研制生产的3G/4G背包式新闻直播系统。该系统平台利用TVUPack3G/4G移动传输设备连接新闻现场的拍摄摄像机,把采集到的高标清新闻素材通过拥有自主研发的反向复用及前向纠错技术,利用移动网和互联网回传到电视台的接收服务器平台,通过硬件的编解码,以SDI和视音频文件及流的模式把节目素材直接传输到演播室现场或节目制作编辑网。

传输系统平台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移动传输背包(采集信号,通过包内的无线网卡复用进行信号传输)、移动网络、电视台内的接收制作平台。它使视音频数据传输过程不受区域空间限制,传输的数据具有加密性,传输信号的好坏仅受限于网络质量。即使高速移动环境,该系统也可保持视频数据的稳定实时传输,在切换运营商基站时,不会出现停顿、丢帧、马赛克等现象。该系统作为卫星和微波转播车进行新闻直播的补充手段,具有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并极大降低了投入成本和维护费用,可大量用于民生新闻,突发新闻报道和体育赛事直播等。尤其在船上、地铁里、拥挤的街道等卫星车无法驶入的地方,更显它的优势。

云南广播电视台一共配置了4套TVUPack移动背包机,一个摄像带一套背包机加一个出镜记者就可以轻松地完成现场直播连线,4套背包机可以同时完成4个点的直播连线。以前在做多点直播时,经常为直播点上的制作和传输系统不够用而犯难,现在遇到大事件多点直播时,两辆卫星直播车作为主直播系统,TVUPack做补充,基本都能从容应对直播需求。平时,短小的民生新闻直播,记者们更愿意用TVUPack 3G/4G系统。

2014年4月30日,昆明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开通,这是昆明市的大事件,云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和公共频道联合成功地对开通过程进行了长时间的多点直播。该直播几乎把台内的新闻直播设备都用上了.两辆新闻直播车分别固定在起点和终点,起点用无线数字覆盖网完成直播信号传输,终点用卫星手段完成信号传输。直播的技术难点在于要把记者在高速行驶的地铁上的现场体验信号实时传回台里,传统的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很难实现信号在地铁全程的覆盖,1、2号线地铁3G信号质量并不稳定,为了保证直播质量,我们联系了昆明移动,结果一拍即合,移动正在大力推4G,很愿意跟我们合作。直播当天,移动临时架网,4G信号全程覆盖地铁线路,地铁列车上记者的体验、对现场乘客的采访实时生动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研究 篇7

(一) 事件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征

对于事件类的电视新闻来说, 主要包括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电视新闻直播以及可以预知的事件类电视新闻直播, 这两类电视新闻在直播的过程中语言上都会有各自的特征。首先, 对于可以预知的事件类电视新闻直播, 由于在直播之前就已经知道其发生的时间以及内容, 这样就会使得电视新闻直播的过程中语言上较为丰富以及完整, 在使用的形式上也多种多样, 这样的新闻在进行直播之前往往会有比较丰富的准备或者对背景材料进行录制, 这样就会使得语言更加的完整, 另外这类新闻的“告知”以及“阐述”是两个重要的层次, 记者进行采访或者是演播室中进行对话都是要体现这样的告知以及阐释, 对语言上也有要求, 要求其做到相应的连贯性, 同时还应当做到准确明晰。另外这一新闻在播报上语言还具有即兴口语的特征, 这样的新闻是靠记者以及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得以完成的, 这样就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大量即兴而又口语化的语言, 语言上比较灵活, 随想随说比较松散, 语气上有比较多的变化, 此外这类新闻的语言还有比较强的个人色彩。

(二) 仪式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征

首先, 简洁规范。这类电视新闻直播的特征主要突出简洁规范,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电视新闻直播节目自身要求的庄重大气以及规模宏大相符合, 对于仪式类电视新闻直播来说, 其语言要求做到整齐流畅, 同时还应当满足规范化和标准化, 要尽量避免出现一些失误的状况。例如, 说香港回归以及国庆六十周年直播的过程中, 在语言上往往会有比较强的庄重以及严肃的色彩, 同时还有比较明显的政治在其中, 所以说, 这样的新闻在进行播报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规范和准确, 另外这样的新闻在进行播报的时候还要求语言要做到流畅整齐, 要尽量避免错误的出现。其次, 具有美感享受的层次。这主要是因为仪式类的新闻比较典雅以及庄重的特征所决定的, 在语言的使用上其美感主要是靠观众以及传播者两个因素构成, 一方面, 信息的传播者是整个语言美感的制造者, 是语言美感的主导者, 观众的审美水平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由传播者进行提升以及熏陶;另一方面, 信息的接收者也就是观众, 对美感也有所追求, 这样的就会使得两者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产生共鸣, 达到愉悦双方的目的。

(三) 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征

所谓常规类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主要就是指在整点时间段以及固定的栏目时间段进行直播的节目, 比如说“新闻30分”或者是“晚间新闻”等都可看作是常规类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 这样的节目对语言往往有比较特殊的要求, 要求节目中所出现的语言应当是具有的一定的规范性, 同时对直播的主持人有一定的要求, 要求主持人应当具有相当高的语言功底, 在这样的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 其语言主要有播音员以及出镜口播这两种方式, 新闻事实的画面中配音工作会在电视播音员的播出之前, 在直播的过程中进行播放, 电视播音员的出镜口播是整个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语言最为关键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直播的过程中, 关于新闻主体的内容提要以及导语、评论等是电视新闻播音员在新闻播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常规类的电视新闻来说其直播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 宣读以及讲解是常规类电视新闻直播过程中的主要语言形式。对于常规类的电视新闻来说, 其主要包括国家大事以及民生新闻或是国家的政令等等, 所以说, 这样的新闻信息稿件在进行播报的时候往往是使用较为正式以及严肃的态度进行, 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宣读式以及讲解式看作是这一电视新闻在直播过程中所使用的两种主要方式, 在播报的时候也会采取灵活的方式比如说使用讲解和宣读进行结合的方式、规范式的宣读播报方式等;另一方面, 这类新闻直播语言具有比较强的交流感以及语速比较快。与广播语言进行比较的话, 因为电视新闻在直播的过程中是画面与声音同步进行, 这样就会使得语言在有较快的语速, 一般来说电视新闻在播音的语速上的要求是每分钟两百三十个字, 由于新闻本身带有及时性的特征, 这样就要求在直播的过程中, 播音员在语速上有时候会达到每分钟两百六十个字。在常规的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过程中, 消息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 因为新闻的主体以及新闻的导语是整篇新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对于这样的新闻信息来说, 新闻的导语主要是由出镜口播的方式加以完成, 这样的工作主要是在演播室内部完成, 相当于是与电视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这样的及时性与同步性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出常规类新闻在直播过程中口语使用上的交流感。

二、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培养策略

(一) 重视中小学基础知识

对于电视新闻直播报道者来说, 是通过口语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同时还是语言共组者, 对于新闻播报者来说, 普通话的口语表达是其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 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当注意语言运用上的标准与规范, 对于语言的培养来说, 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普通话的学习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 中小学是整个人生的重要起点, 往往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时也是人类语言定性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所以说, 电视新闻直播工作的语言播报能力应当从小抓起, 当前我国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主持人以及播音员的培养院校应当对我国的中小学进行结合,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语文的学习力度, 继而有效培养学生读写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同时还应当注意加强对学生使用口语进行表达这一方面的能力训练。

(二) 进一步加强专业方面的训练

因为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报道者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样就需要更加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一方面,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播报与其他生活用语中的语言有较大的不同, 声音是播音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基础性内容, 要求其声音应当具有艺术化讲究相应的技巧性。对于吐字以及气息的控制等等都会有所要求, 这些能力的掌握都是要通过专业性的学习才能够达到;另一方面, 电视新闻直播所使用的语言是整个社会语言运用的标杆, 对社会的语言运用往往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因此更应当提升工作者的语言使用水平, 继而真正达到愉悦共鸣的美学层次。只有在语言上有较强的表现力, 做到富有弹性, 才能够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更好地做到游刃有余, 另外对于报道者来说, 声音也是其形象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良好的声音就很难塑造真正成功的形象, 如说央视的白岩松, 因为其从小就有比较好的语言基础, 比较喜欢讲故事以及朗诵, 尽管其本科所学是新闻, 但是与播音系的学生住在一个宿舍之中,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 受到的影响比较大, 对其营造了良好的锻炼环境, 走上岗位之后又获得相关部门的专门性指导, 可以说语言上的成功为其以后新闻传播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 在新闻编辑以及采访的过程中进行锻炼和提升

对于电视新闻直播节目来说, 并不是一个还有专业技能的播音员就能够完全胜任的, 对于电视新闻直播节目来说, 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普通话, 同时还应当具有较好的评论或者是进行新闻采编的技能, 能够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样就要求记者或者是主持人应当具有编辑、评论员以及记者和播音员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关于采编或者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来说, 在学校是很难学到,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会有所收获, 所以说,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主持人以及记者在培养上应当侧重实践, 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上岗之前应当经过新闻采访以及编辑等方面的锻炼, 只有这样才能在走上播音岗位的时候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四) 在新闻节目中培养语言能力

一方面, 在新闻栏目中对播音员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电视新闻方面就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革。在对人才的培养上基本都是从记者中进行选拔, 实践证明这样的人才选拔方式是正确的, 我国央视很多著名的主持人, 如说白岩松以及敬一丹等都是先从事记者以及编辑的工作, 之后才走上主持的岗位。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对人才进行锻炼以及培养, 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主持人自身的主持能力, 同时能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挑选, 从而选择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另外诸多记者在采访以及编辑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为其之后走向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岗位奠定了极大的基础和优势;另一方面, 在直播的节目之中对语言能力进行培养。新世纪伊始, 我国央视东方时空这一栏目进行了二次改版, 增设了一个新的子栏目即“直播中国”, 但是因为收视率不高不久就被撤销, 但是对于这一栏目的开设目的来说, 主要就是为我国的电视新闻直播事业锻炼以及培养大批的人才, 最后大量的实践证明, 这一栏目的确为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培养了优秀的人才队伍, 成为整个央视节目直播的主要力量。所以说,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人才应当在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最为切实的锻炼。

(五) 实践应当与学校的教学进行结合

当前年我国电视新闻播音员或者是主持人在使用上往往会存有电视台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 所以, 当前的学校教育应当与电视要和广播电台进行结合,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满足当前我国电视直播新闻对播音员以及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才会培养出真正适合我国传媒发展的人才。

三、结束语

我国电视新闻主要就是通过画面以及声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电视新闻语言的范畴因此也就包含声音和画面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具体来说, 电视新闻的直播主要有三个类别, 一个是仪式类的新闻直播, 一个是事件类的新闻直播, 还有一个是常规类的电视新闻直播, 其中对于事件;类的电视新闻直播来说, 又包含着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直播和可以预知的电视新闻直播两个方面, 在对不同类型的电视新闻进行直播的过程中, 也应当使用不同的电视语言, 对于仪式类的电视新闻直播来说, 其语言应当具有规范和庄重性的要求, 应当尽量达到一种美感享受的层次, 其在电视新闻画面上也主要是呈现远景, 只有这样才能够与仪式类的新闻所具有的庄重性相符合。对于事件类的电视新闻直播来说, 因为事件上具有比较强的变动性, 这样就要求新闻的报道者应当具有比较强的新闻敏感, 要做到随机应变, 具有比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可以预知的新闻事件的直播来说, 应当在直播之前就应当进行准备, 还应当对其背景进行挖掘, 在语言上也应当做到详细的阐释, 对于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的电视直播来说, 因为事件具有比较强的突发性, 这样就要求新闻的报道者应当侧重对新闻事实的介绍, 在语言上要做到准确无误。对于常规类的新闻直播来说, 其对电视新闻主持人或者是播音员的要求比较高, 其语言主要是使用播报的方式进行, 依据相关内容的不同, 常规类的新闻还可以进行细分, 有民生类的新闻直播以及政府公告的新闻直播,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政府公告播报的时候应当注重语言的明亮和宏达, 但是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播报的时候应当尽量做到贴近群众以及语言上的委婉。

参考文献

[1]王莹.浅析电视新闻直播语言的特征与提升策略[J].现代语文, 2013 (4) .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认识与把握 篇8

一、直播优势

汶川大地震对于世界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中国电视媒体在这次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一改以前的滞后和封闭,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实现了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重大突破。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的强度和破坏力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数万人在这次灾难中失去生命, 重灾区几乎被夷为平地, 惨不忍睹。与此同时, 以央视为代表的国内电视媒体也紧急行动, 打破常规编排, 推出不间断的全天候大直播, 不仅将党和政府的动员令、把灾区的情况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受众, 而且还发动广大受众捐钱捐物支援灾区。给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应急反应提供了一个范例, 树立了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凤凰资讯台董家耀说, “直播优先”是资讯台安身立命之本。告诉观众“5分钟直播正在发生的事件现场”, 让观众知道资讯台的报道时刻与世界同步。并在媒体上不间断滚动宣传, 宣传语是“世界大事第一时间告诉你”。其目标就是打造家庭媒体伴随式、背景式的电视台, 他认为这是电视媒体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资讯台在重大和突发事件的直播过程中实现三个第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解释。即在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进入现场, 有记者做目击式报道, 有第一手解释权力, 将电视的优势、魅力发挥到最大。资讯台对突发事件实现直播是从2005年开始的, 第一年就直播115次, 三天有一次直播, 与广告商签约, 将时段出卖, 仅此每年增加不菲的收入, 2006年又进一步将直播次数翻一倍, 增加到300次, 几乎每天都有直播, 广告价格更是翻倍。凤凰资讯台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直播, 一方面是建立了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另一方面, 技术因素给新闻进步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二、直播内容

十几年来, 中央电视台所操作的所有新闻类直播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仪式类直播, 如“两会”及“十七大”等活动;二是竞赛类直播, 如奥运会各种比赛;三是探索类直播, 如“钱江潮”、“汉墓考古”等;四是突发事件直播, 如SARS、汶川地震等报道。前两个属于可预知类的事件, 而后两者则属于不可预知的事件。无论选择哪种划分方法, 判断新闻事件是否具有现场直播的价值, 首先要衡量新闻事件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选择适合的议题是实现直播效果的前提条件。电视媒体所接触的突发事件大致包括:群体事件, 如“法轮功”围堵中南海事件;外交事件, 如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疫情, 如非典, 猪流感;自然灾害, 如汶川地震, 长江洪水;恶性犯罪及事故, 如矿难;国际事件, 如美国9·11事件及法航飞机失事;此外, 还有事关家庭和生命的一些意外事件, 如离家出走, 幼女坠落井洞等等。在这些事件中, 除群体事件、外交事件仍需慎重处置外, 对其他突发事件近十几年我国媒体经历了由不发到发再到及早发直至直播事件。孙玉胜说, 在国家和民族面对如此灾难时, “电视报道不予跟进是不可思议的。当时选择不发, 其损失不仅仅是剥夺了电视观众的了解地震现场情况的权利, 而且失去了一次极好的激发人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机会。”在突发事件中, 政府与媒体其实是一种相互需求的关系。媒体需要政府提供消息, 这些消息是媒体生存的“食粮”;政府则需要媒体传播政府所需要发布的内容。中央电视台孙玉胜说, 在重大直播前, “我们要明确每个机位的功能, 先把整个活动程序分解成若干个段落, 之后再明确每个段落的表现主体, 并按这些主体确定最佳机位、最佳角度、最佳景别和最佳时机, 最后完成最佳组合。直播者追求的不仅仅是让观众与媒体同步看到现场, 而且还要让观众看到最值得关注的焦点, 这个焦点就是直播的主体。总而言之, 要明确每一个段落的表现主体以及通过哪几个机位的组合对其更有表现力。”

三、直播结构

香港回归是央视首次采用大规模的直播报道方式72小时直播,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 中央电视台提出了“在第一时间报道所有重大事件”的口号。多点报道是国外经常使用的直播方式, 这是为了增加观众的期待感并及时了解有关动态。央视在非政治性事件的直播中主持人已经拥有了这种功能。在澳门回归直播时, 主持人有稿子, 但是不依赖于稿子, 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实现了演播室“控制阀”和“手柄”的功能。澳门回归直播央视第一次使用嘉宾, 邀请嘉宾与主持人一起做客演播室, 形成一个访谈甚至谈话节目段落, 可长可短, 收发自如。

四、记者和主持人

在重大新闻事件中, 是否有记者在现场是衡量一个媒体实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标志。在现场的记者是演播室主持人放出去的风筝, 演播室主持人与之交流并随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而一旦赋予主持人这样的功能, 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新闻发现、新闻敏感和即兴表达能力。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具备的标准是这“三位一体”的能力。尽管给主持人以自由空间, 但是主持人也不能信口开河, 说话要有依据, 为此直播负责人必须专门组织一个策划组, 为主持人搜集和提供相关资料。

灾难报道中的电视新闻直播的价值 篇9

1电视新闻直播获取信息的及时性

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几乎同时派出强势阵容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受众提供第一手的新闻信息,例如,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各路记者第一时间的新闻报道还原了灾难现场,使观众看到了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正在展开紧急的救援任务。在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的1小时内,以央视、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的电视新闻报道纷纷插播了这条重要的新闻,随后开始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关注。这一重要的新闻,准确清晰的报道了灾情,为政府有关部门展开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情报,全国人民通过收看这一特别报道了解了芦山地震的情况,学校、各大企业、公司、红十字会纷纷筹集善款为汶川地震捐款。

通过电视新闻直播,观众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了解到有关灾难的准确信息。现场的直播镜头将芦山地震前后的原始风貌真实的呈现给观众,避免了多级转播造成的信息损耗。满足了观众了解真实信息的需求心理,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可靠性。

2电视新闻直播保证了新闻的客观性

电视新闻直播凭借着第一时间、事故发生现场为观众播报新闻的优势,成为广大群众长期信赖主要的新闻获取来源。面对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介带来的冲击,微博、各大论坛、网易、腾讯新闻仿佛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型渠道。特别是对于灾难性事故,互联网杂乱欠甄选的新闻可能会导致大灾之后群众的恐慌,不正规的报道对于灾难性事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些带有主观意识的言论会导致新闻失真,如果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信息会逐渐走样,造成新闻的真实性被掩盖,受众如果单纯的通过浏览这些言论来获取信息,严重的会造成灾后物资哄抢等后续社会性事件发生。灾难性事件现场新闻报道可以有效保持信息的真实性,与网络上新闻传播普通用户相比,电视新闻的工作者具备着优秀的专业素质,往往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待新闻本身并如实的进行报道,最大程度上展现了新闻的真实面貌。并且电视新闻直播具有视听兼备的特点,观众们可以更清晰直观的通过直播镜头看到新闻发生的地点,进而产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3电视新闻直播更有人情味

灾难性新闻现场直播能够通过主持人特有的视角将人情味放大,人们不仅能够关注到事件本身的发展,更能够发掘出灾难性事件发展滞后人性闪耀的光辉。例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通过电视新闻直播,除了破败的事故现场,直播中奇迹女孩小伊伊幸存的画面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良知。由此可见,人情味是新闻价值构成要素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一个充满着人情味的新闻报道,就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处处焕发生机。

媒介作为人感官的延伸,对新闻发生现场的还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直播镜头,我们可以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每一个人的表情,那种严肃沉重的气氛牵动着每个观众的心。在一则井底救人的新闻中,从现场报道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井口不足一个成人肩膀宽,消防人员很难潜入井底救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井底的氧气越来越微薄,井下被困者呼吸逐渐变得困难,已经慢慢开始昏迷。观众的心逐渐随着紧张起来。消防队员决定先向井底输送氧气保证被困者的生命安全,再采取进一步行动。随着亲人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井底的人逐渐苏醒过来,观众的心也稍稍放松了一下。通过消防队员的指导,被困井底的人把降下来的绳子牢牢的绑在自己的腰上,然后外面的人齐心协力终于把被困者成功的救出。欢呼声久久的回荡在观众耳边,此刻观众的心也肯定跟着沸腾起来。电视直播留给观众的印象是深刻的,是充满感动和回忆的。这种身临其境带来的冲击和感染,不仅仅使观众产生许多共鸣,更让我们整个社会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和温暖。

4现场直播引领国际舆论风向

汶川地震的新闻直播,不仅使国人感到震撼,更是震惊了全世界收看的观众。电视新闻直播本着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受到了国外媒体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闻的独家性已经越来越重要,国外的各大媒体对新闻直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的长期掌控已经引起我国媒体的高度重视。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新闻赶在第一时间对灾情进行毫无保留的报道,使信息传播前所未有的快速、公开。在话语权和主导权上始终保持主导地位,时时刻刻在引领着国际舆论。

央视电视直播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及对新闻的敏感度为其赢得了舆论上的主导地位,当灾难发生时,播音员赶在第一时间播报这条新闻,并采取电话连线、采访受灾群众以及嘉宾访谈节目等一系列播报方式来呈现灾难现场情况,同时各个卫视全天候不断播报最新的动态,不仅为灾区人民迎来了大量的救灾物资、救灾人员,更是获得了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帮助。外国媒体对于中国央视新闻出色的现场报道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评价,从央视新闻现场播报的视频中,外国媒体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灾区,以及一个民族在灾难发生后采取的行动和出色的表现,从播报新闻的速度和准确性可以看得出一个国家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处理能力,以及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华盛顿邮报》这样写道:“中国迅速应对震灾赢得了世界称赞”,智利《民族报》、古巴的《先锋报》、玻利维亚的《日报》、乌拉圭的《国家报》以及哥伦比亚的《观察家报》纷纷对中国在第一时间准确的将震灾的消息发布出去表示赞扬,并且转播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赴灾区指导赈灾工作的新闻,并给予高度称赞。

电视新闻直播作为第一时间传播新闻的媒介,在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上是毋庸置疑的。对重大灾难发生时抚慰群众对未知的不安和恐惧,有效的遏制网络谣言、迅速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展开救援活动都是一般的新闻报道无法比拟的。电视新闻直播更以它独特的客观性、及时性以及浓郁的人情味时时刻刻引领着国际的舆论风向,已经在各种形势下的舆论导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在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电视新闻凭借着权威性的信息、形象生动的现场播报,第一时间为人们提供资讯。随着人类对信息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各大新闻媒体也开始看中信息的时效性与独家性。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由于报道现场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几乎是同步的,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具有真实性与强烈的现场感,缩短了新闻现场与观众的距离,对于澄清谣言、阻止恐慌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闻,灾难,电视直播

参考文献

[1]郎爽.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J].新闻传播.2008(8).

[2]熊忠辉,葛翔.电视直播:灾难事件检验下的新闻实践[J].视听界.2008(4).

[3]程蔚东.直播时代:中国电视重装上阵[J].新闻战线.2010(3).

[4]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低产苹果园下一篇:宴席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