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实验

2024-05-13

任务实验(精选十篇)

任务实验 篇1

一、基于学生兴趣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初中英语教师要能够对初中英语进行很好的把握, 尤其是对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时间进行科学、准确的把握, 具体而言,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的过程之中, 应该使教学设计更加贴近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 以最大程度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呼唤, 积极地鼓励并号召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活动中来。因此, 初中英语教师在对课堂进行有效设计的时候, 应该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出发点。例如在教授“There be”句型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请你猜”的游戏。首先请两个同学上讲台, 在其中一个学生的手中放置一些文具, 如铅笔盒、橡皮擦等文具, 然后让另一个学生去猜。在这个过程中, 设计的对话情景是这样的:

Student A:What’s in my hand?

Student B:Is there a pencil in your hand?

Student A:No, there isn’t./Yes, there is.

待上述两个同学表演完之后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对上述对话情景反复地练习, 那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而且也能够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去学习英语, 认为英语的学习是非常有趣的, 学生在带有浓厚的兴趣之中学习英语, 其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学习效果也是最佳的。因此,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学相长。所以说, 任务型教学课堂的设计, 首要的就是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起来, 使其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

二、循序渐进地提出初中英语课堂任务

一般而言, 学习任务越容易, 那么愿意参与其中的同学就会越多, 这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然而, 当获得一定的成功经验之后, 教师往往会更进一步地提出难度更大的任务, 那么这时也容易得到一定的回应。因此,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们能够成功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从而, 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能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 由简入难。在布置任务伊始, 应该尽量使布置的任务能够简单易懂, 因为这样可以使得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当学生们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之后, 再逐步地提出难度层层加大的任务, 让其进行钻研和探索, 并进行深入的思考。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增加以及对所布置任务的信息分析能力不断加强, 其解决难度增加的任务也会变得很容易。例如, (牛津版初中英语) Unit 2 Write An Article About Your Ideal School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 初中英语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可以思考着去建立一条难度逐渐增大的“任务链”,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几点对策: (1首先做一个关于本人所在学校现状的一个调查活动, 让学生大胆地、积极地说出他们对目前所在学校的一些观点及看法, 注意在这个过程之中应该大大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 上一步完成之后, 可以将全班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讨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学校, 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对本小组进行阐述和总结, 并说出自己的一个比较有趣的想法; (3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所调查以及讨论的内容和结果进行一定的评价和整理, 按照某些相关“规则”, 要求各位学生应该根据他们各自所调查的内容, 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和看法, 然后将这些简单的观点及看法简单地写成英语作文。这时, 英语教师可以这样开头“Now I am studying at the school of…….”然后让学生接着往下写, 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联想,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而形成一篇简单的英语作文, 最后派代表对每组的“作品”在全班进行朗读, 并进行交流, 从而判定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听力, 同时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英语的学习与驾驭能力。 (4) 英语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向不同组的学生提出问题, 鼓励小组通过讨论回答, 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即便任务的难度系数不断递加, 但由于注意了任务设计的层次性, 并且教师给予了充分表扬和鼓励, 学生感受到的困难也较小, 完成任务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任务的设计要多样化

语言交际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 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任务型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这些任务不仅有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同时, 使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操作系统本科实验任务 篇2

一、实验名称

进程调度的设计与实现

二、实验目的1、综合应用下列知识点设计并实现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邻接表,布尔

数组,非阻塞输入,图形用户界面GUI,进程控制块,进程状态转换,多级反馈队列进程调度算法。

2、加深理解操作系统进程调度的过程。

3、加深理解多级反馈队列进程调度算法。

三、实验内容与主要设计思想

1、采用一种熟悉的语言,如C、PASCAL或C++等,编制程序。

2、采用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进行进程调度。

3、每个进程对应一个PCB。在PCB中包括进程标识符pid、进程的状态

标识status、进程优先级priority、进程的队列指针next和表示进程生命周期的数据项life(在实际系统中不包括该项)。

4、创建进程时即创建一个PCB,各个进程的pid都是唯一的,pid是在1

到100范围内的一个整数。可以创建一个下标为1到100的布尔数组,“真”表示下标对应的进程标识号是空闲的,“假”表示下标对应的进程标识号已分配给某个进程。

5、进程状态status的取值为“就绪ready”或“运行run”,刚创建时,状态为“ready”。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后变为“run”。

6、进程优先级priority是0到49范围内的一个随机整数。

7、进程生命周期life是1到5范围内的一个随机整数。

8、初始化时,创建一个邻接表,包含50个就绪队列,各就绪队列的进

程优先级priority分别是0到49。

9、为了模拟用户动态提交任务的过程,要求动态创建进程。进入进程调

度循环后,每次按ctrl+f即动态创建一个进程,然后将该PCB插入就绪队列中。按ctrl+q退出进程调度循环。

10、在进程调度循环中,每次选择优先级最大的就绪进程来执行。将

其状态从就绪变为运行,通过延时一段时间来模拟该进程执行一个时

间片的过程,然后优先级减半,生命周期减一。设计图形用户界面GUI,在窗口中显示该进程和其他所有进程的PCB内容。如果将该运行进程的生命周期不为0,则重新把它变为就绪状态,插入就绪队列中;否则该进程执行完成,撤消其PCB。以上为一次进程调度循环。

11、在上机实现该程序之后,要求写出实验报告,其中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程序的主要流程图、实验心得和主要源程序清单等。

四、操作系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介绍

(1)课程简介与要求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要求以计算机

组成原理、数据结构、PASCAL语言程序设计(或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先行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基本原理、主要算法和实施技术,懂得操作系统在现

代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

(2)实验目的及要求

巩固和加深对操作系统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模拟的实验方法;提

高编程能力。

(3)实验方式与要求

根据在操作系统课程所学的理论,采用模拟的方法编程实现操作系

统的某些功能,上机调试通过,并提交实验报告。

(4)考试方法及评分

上机检查与批改实验报告相结合,占总评成绩的20%到30%。

(5)主要仪器设备

台式电脑。

(6)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张尧学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

主要参考书:

 《UNIX操作系统教程》尤晋元,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

5年

 《操作系统》冯耀霖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

 《操作系统原理》尤晋元,上海交大出版社,1984年

 《计算机操作系统》汤子瀛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附录一]实验报告的格式

实验课程:操作系统

实验名称:进程调度的设计与实现(综合实验)第一部分 实验内容

1.实验目标

1、综合应用下列知识点设计并实现操作系统的进程调度:邻接表,布尔

数组,非阻塞输入,图形用户界面GUI,进程控制块,进程状态转换,多级反馈队列进程调度算法。

2、加深理解操作系统进程调度的过程。

3、加深理解多级反馈队列进程调度算法。

2.实验任务

1、用一种熟悉的语言,如C、PASCAL或C++等,编制程序。

2、采用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进行进程调度。

3.实验设备及环境

PC;C/C++等编程语言。

4.实验主要步骤

(1)根据实验目标,明确实验的具体任务;

(2)编写程序实现进程调度算法;

(3)设计实验数据并运行程序、记录运行的结果;

(4)分析实验结果;

(5)实验后的心得体会。

第二部分 问题及算法

1.问题描述(学生填)

2.多级反馈队列进程调度算法的一般思路(学生填)

3.算法实现的关键点(学生填)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数据及结果(学生填)

2.实验分析及结论(学生填)

第四部分 心得与展望

1.自我评价及心得体会(学生填)

2.展望(学生填)

第五部分 附录

1.主要界面(学生填)

2.源程序(学生填)

参考文献(学生填)

实验二

一、实验名称

模拟操作系统的页面置换

二、实验目的1、掌握操作系统的页面置换过程,加深理解页式虚拟存储器的实现原理。

2、掌握用随机数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指令地址流的方法。

3、掌握页面置换的模拟方法。

三、实验要求与提示

1、采用一种熟悉的语言,如C、PASCAL、C++或Java等,编制程序。

2、模拟操作系统采用OPT、FIFO和LRU算法进行页面置换的过程。

3、设程序中地址范围为0到32767,采用随机数生成256个指令地址,满足50%的地址是顺序执行,25%向前跳,25%向后跳。为满足上述条件,可采取下列方法:设d0=10000,第n个指令地址为dn,第n+1个指令地址为dn+1,n的取值范围为0到255。每次生成一个1到1024范围内的随机数a,如果a落在1到512范围内,则dn+1=dn+1。如果a落在513到768范围内,则设置dn+1为1到dn范围内一个随机数。如果a落在769到1024范围内,则设置dn+1为dn到32767范围内一个随机数。

4、页面大小的取值范围为1K,2K,4K,8K,16K。按照页面大小将指令地址转化为页号。对于相邻相同的页号,合并为一个。

5、分配给程序的内存块数取值范围为1块,2块,直到程序的页面数。

6、分别采用OPT、FIFO和LRU算法对页号序列进行调度,计算出对应的缺页中断率。

7、打印出页面大小、分配给程序的内存块数、算法名、对应的缺页中断率。

8、分析页面大小和分配给程序的内存块数对缺页中断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的页面置换算法的调度性能。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研究 篇3

一、 任务型教学方式的相关理论分析

随着2003年我国开始广泛地将任务型教学方式应用于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应用已经逐步地趋于成熟和完善,并且切实地为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整体水平提供了极大的助益。进一步推动初中英语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的认知以及有效应用,是当前国家教育部门正致力于实现的一件事情。下面就具体地分析一下与任务型教学相关的理论。

任务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预先设定必要的任务来有目的地组织开展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包括了任务的设定、对构成任务内容的材料输入以及基于材料而设计的集体活动等几个部分。在这种任务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着力地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借助于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助、合作等,来帮助全部的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的全面有效认知。

这种教学方式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主要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的学习来达到对于语言的正确感知以及有效认识,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任务的导引下,实现对于英语学习的有目的地开展,并且最终达到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灵活驾驭。

二、 初中英语教师有效开展任务型教学的策略

1. 注重任务设计的循序渐进性

有效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全面达成学习目标的必要帮助,而且,通过任务设定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繁杂,学生能够达到对于自身学习水平的顺利提升,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利用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也必须要注重任务设计的循序渐进性。首先,教师在教学之初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并达到对内容的条理清晰的明确把握,然后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为学生设定一个整体的较为简单的学习任务,接着引导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针对这一任务来进行合作研究及达成,最后根据任务的达成情况逐步地提高任务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实现整体学习层次的上升。以英语Unit 2这一单元的“Write An Article About Your Ideal School”话题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初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针对“班级内不同学生对于理想学校的设想”的话题展开调查的任务,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快速分组,再为学生设定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和小组之间就这一话题进行讨论的任务,最后为小组设定利用英语描述最终的讨论结果的任务,使学生逐步实现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有效掌握。

2. 强化学习任务设计的趣味性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英语,兴趣对于他们英语学习来讲将是直接的影响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比全力进行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因此,任务型教学的展开也要侧重于对于学习任务设计的趣味性。首先,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地使任务的设计贴近于学生比较熟识的日常生活,并且借助于课堂中容易借用的东西来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情境。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针对这一情境,借助课堂知识内容自主地组织讨论的话题,并在准备好之后,帮助他们用英语来展开具体的讨论,从而使学生以较为活跃的形式达到对于知识的掌握。以“There be”这一句型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请学生利用他们所能借助的工具来设置一个猜想的小游戏,并展开“What??s in the pencil box?”“Is there a pen or a pencil in it?” “Yes, there is. /No, there isn??t.”等含有“There be”结构的话题,在学生都能运用这一话题之后,再具体地针对这一结构进行讲解,并且在讲解中结合具体的句型应用来提醒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比如“There be”的就近一致原则对于be动词使用的要求等,并及时地要求学生对这些新的知识进行对话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达到对于知识的掌握。

3. 推动任务设计多样化的实现

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任务型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全部学生通过任务来达成整体水平的提升之外,还要切实地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比如学习动机、学习水平、学习态度等来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导引下实现对于自身的有侧重点的提升。因此,任务设计的多样化是极其必要的。而教师从多样化的角度出发来设计英语学习任务,首先应该涵盖对于基本英语知识、语言运用技能、听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任务的设计能够贴合初中英语学科的教育本质以及最终的教学本质。其次,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使任务的设计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热情,并保证包括对于思维能力的调动、实际操作能力的侧重、具体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创造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浅析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 篇4

一、任务型教学概念

任务型教学, 就是将具体的学习任务作为学习的目标动力, 通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将完成的任务成果加以展示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和基于这些任务目标和人物材料所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方式不是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 而是想要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断地促进学生对该学习课程的了解和喜爱, 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水平。学生在任务型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讨论、思考、实践等方式进行完成学习。

二、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试验

1.实验目的。针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展开探究, 探析任务型教学方式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水平。以下是本次实验探究的主要目标:

第一, 探究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方式;

第二,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兴趣, 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第三, 提供英语实验话题, 加强学生自我创新实践;

第四, 通过本次任务型教学试验探究, 从而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初中生的英语成绩提高更多;

第五, 通过本次教学实验, 将本次任务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 对于其优点加以运用。

2.实验教材:初中一年级第一册 (下)

3.实验对象:XX学校初中一年级一班和初中一年级二 班。 (两个班级的各项指标基本一致)

4.实验方法:本次任务型教学实验在学校还没有广泛被应用, 现在是处于初级实验阶段, 因此可以通过同年级之间两个条件基本相同的班级之间, 一个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 一个采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方式, 当然两个班级的学生素质、学生的平均成绩、学生的平时表现等都基本相同, 这样可以确保其他条件一致, 以此来判断任务型教学方式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 由同一个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 不能够对实验班级偏心。

最终的比较方法就是, 对本学期的两个年级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 然后对两个班级的同学的成绩进行横向比较, 对本次试验的两个班级的结果对比, 通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那么也就说明任务型教学方式有明显的教学效果, 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5.实验过程:初中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觉得非常吃力, 原因就是初中生从初一开始才真正地学习英语。因此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状况, 通过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 通过任务驱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 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 获得成就感, 进一步对学习英语就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经过一个学期的任务型学习, 学生基本适应了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 锻炼了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任务型教学过程中, 以培养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为宗旨, 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通过任务完成为导向, 开展初中英语课程的任务型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任务化、课外作业项目化和评价方式过程化三种基本的任务型教学方式来开展本次实验。

6.实验结果。针对两个班级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发现, 实验班的期末平均成绩是90.3±7.2分, 对照班级的期末平均成绩是78.3±6.8分, 两组结果对比发现 (P<0.05) , 有着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也就是说任务型教学方式有明显的教学效果, 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总之, 初中英语课程任务型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 通过设置任务来实现教学, 促进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 主要通过游戏教学、课堂对话、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 通过教师的适当参与, 以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创新的学习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从而使英语课程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 获得成就感, 也就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更加充满了乐趣。从而保证初中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初中英语的实践应用。

摘要:随着教育不断发展改革,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而存在。那么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 因此, 加强教育改革变得越来越受人关注, 任务型教学就是通过具体的任务完成为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通过自己的努力, 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所表现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中, 本文通过对任务型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 发现任务型教学方式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 值得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浅析,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

参考文献

[1]韦红.浅析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验[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采购学》课程实验任务书 篇5

编著

徐杰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实验一

招标采购模拟

一、实验目的

通过市场调研、采购招标、投标、开标、评标、签约过程的模拟,理解招标采购的功能及实现过程,掌握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的编制技巧,熟悉采购市场调研过程,学会撰写调研分析报告、评标报告等。

二、实验要求

 采购方根据实际需求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的内容要具体、详尽;

 供应商要完全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必须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进行;

 供应商是由若干小组构成,由于涉及商业机密,投标文件在未开标前必须保密,供应商之间不能互通信息;

 由采购方和第三方一起确定评标的指标体系、分值及其他规则;评标方法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并在开标前输入到系统中。

 借助实验软件中提供的供应商资格排序,由采购商和第三方组成的评标专家组共同确定中标单位;

 由中标单位与采购方签订合同;

 未中标的小组要分析原因,撰写未中标的分析报告。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此实验是分组实验,首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代表采购方、供应商和评标方。

 采购方根据采购需求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中真实地反映采购方对采购物品的技术和商务需求,因此招标文件必须在一定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招标文件完成后在招标平台上发布招标公告。

 采购方和另一组(第三方)的同学一起编制评标准则,包括厂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标办法等,并按实验系统的要求在开标前输入到系统中;

 销售方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必须很好地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并且与实际市场销售价格、技术性能等相符。

 供应商在提交投标文件的同时,要将其中的关键信息通过实验系统录入。 供应商通过模拟招标平台提交标书;

 系统在规定时间会根据评标指标体系自动生成建议的中标顺序。

 由采购方和第三方根据实验软件提供的中标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协商确定最终的中标人。

 由中标单位和采购方签订采购合同,并就合同的具体事宜进行协商,补充完善合同条款。

 未中标的小组要拟定详细的分析报告,说明未中标的原因,以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四、实验报告要求

采购方上交的实验报告:

 招标文件  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采购合同 销售方上交的实验报告:

 投标文件  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未中标原因分析报告(未中标的,中标方签订采购合同)评标方上交的实验报告:

 评标指标体系设计  各指标分值确定的原因  评标报告

实验二

电子采购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模拟现代企业采购全过程,采用先进的电子采购技术进行采购需求、采购计划、采购决策、供应商报价等等,展现从提出采购需求到采购商品入库的全过程。使同学熟悉采购流程,能自行根据采购过程中上下游各部门的要求,独立完成采购业务的各个环节。

二、实验要求

模拟试验的开展是按照班级进行管理和分派,即通过对某一个班级进行分组管理,进行实验管理,班级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试验,整个系统的运作过程由实验教师统一进行分配管理控制。该实验的角色具体包括:

 采购需求部:代表用户提出采购需求,上报采购计划部。

 采购计划部:汇总各部门报来的采购需求计划,形成一份汇总的采购计划,报市场资源部。

 市场资源部:收到采购计划后,进一步完善,形成要约申请书,发给各个供应商,要求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回复。

 供应商:代表厂商,对要约申请做出反映,提出报价单,包括质量、技术性能等。 采购决策者:市场部将收到的报价单发给决策专家,由决策专家进行评价,最后给出最终的供应商。

 合同管理部:由合同部拟出详细的采购合同,发给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约。签约后的合同书要同时发给运输部、仓储部、财务部。 财务付款部:财务部根据合同书的要求付款。

 物流部:运输部根据合同要求安排运输计划,存储货物。在这个过程中以上八个角色进行交互,共同完成整个模拟试验内容。

三、实验步骤

(1)采购需求部向采购计划部提出采购需求。该部分主要模拟用户的采购需求。(2)采购计划部向市场资源部提交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根据采购需求部的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并提交给市场资源部。(3)市场资源部向供应商发出要约。

(4)供应商应答要约,向市场资源部发送报价单。(5)市场资源部将供应商的报价单发送给采购决策专家。

(6)采购决策专家根据报价单对供应商的报价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市场资源部。

(7)市场资源部根据评价表通知合同管理部门签约。(8)合同管理部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9)供应商应答合同

(10)合同部门受到供应商的合同应答后通知财务部门付款。(11)收到付款通知后财务部门给供应商付款。(12)供应商收款后,进行收款确认。

(13)财务部门受到供应商付款确认后,向合同管理部反馈已付款(14)合同部门根据合同向运输部门发送运输通知。(15)物流部门生成入库通知。

(16)物流部向采购需求部发送到货通知。

四、实验报告要求

每个角色都需要上交各自的资料分析报告,具体为:

 采购需求部:上交采购需求报告及采购需求确定的依据分析。 采购计划部:上交采购计划表,及数据和资料来源分析。 市场资源部:要约申请书及制订的依据。

 供应商:报价单,包括质量、技术性能等,以及提供此报价的原因。 采购决策者:评分表,及评分的依据。 合同管理部:采购合同及制订的依据。 财务付款部:付款清单及依据。

小学英语任务型途径阅读教学实验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强调“老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然而,目前许多英语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阅读课上,教师往往将阅读材料肢解为单词、词组、段落,然后逐字逐句讲解;而学生则以熟记单词,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和结构作为阅读学习的主要任务。这种教学法与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任务为途径,解决交际问题的任务型教学存在很大差异。那么,任务型教学途径与语法翻译法,哪一种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本教学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所谓任务型教学途径(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具体而言,它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学生有了具体的动力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的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任务型教学途径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法,它既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method)或者教学设计(design),也不是某个具体的教学过程(procedure),而是一种教学途径或理念。

三、教学实验过程

1.被试

被试来自河北省邯郸市南关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70名学生。实验班是五(1)班,共35人;控制班是五(2)班,共35人。在实验过程中,两个班均由笔者担任英语任课教师。

2.实验材料

实验前和实验后均对被试进行了检测,检测内容分别是“2007、2008年度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初赛试题(小学高年级组)”中的阅读试题。

“2007年度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初赛试题(小学高年级组)”满分100分,阅读试题要求学生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短文词汇量为61个,回答5个问题,共10分。其中,第1、2、4、5题均为细节题,旨在测试学生把握文章主要事实的能力,第3题为推理题,旨在测试学生对所读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以及联系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2008年度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初赛试题(小学高年级组)”满分100分,阅读试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阅读材料词汇量为62个,回答5个问题,共10分。其中,第1题为主旨题,旨在测试学生把握主题与中心思想的能力,第2、3、4题为细节题,第5题为推理题。

3.实验步骤

本实验从2008年3月3日开始至2009年1月2日结束,历时35周,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实施前测。2008年3月3日,笔者采用“2007年度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初赛试题(小学高年级组)”中的阅读试题分别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实验前的测试。

第二步,实施实验。在控制班,笔者仍采用以“讲授、练习、运用”为主的语法翻译法进行阅读教学。在实验班,笔者根据Willis的任务型教学基本模式,将阅读课分为阅读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聚焦。阅读前任务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并对课文的生词、短语和难句进行标注、讨论,以扫除阅读障碍,针对其中较普遍和典型的问题,教师集中进行答疑。任务环是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阶段。教师根据前一阶段的完成情况,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学生熟悉的、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热点问题、两人对话、分组辩论、角色扮演和采访等。在这一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进行交流,完成交际任务,报告发现的结果。语言聚焦是学生思考语言形式,提升语言运用意识的活动。活动的重点放在语言的形式和运用上,如通过组织学生复述课文,讲述小故事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语言知识,鼓励他们尝试新的语言组合。

第三步,实施后测。2009年1月2日,笔者采用“2008年度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初赛试题(小学高年级组)”中的阅读试题分别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实验后的测试。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为了调查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阅读成绩在实验前是否存在差异性,我们同时对两个班实施前测,并应用语言研究应用软件(SPSS)对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测独立样本t检验

*P<.05**P<.001

表1表明,实验班的均值比控制班高出0.0571,差异不明显:实验班的标准差与控制班的标准差相差0.11755,差距不大,说明二者来自同一群体。另外,P值=.839,未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说明两班的阅读成绩在实验前处于同一水平。

为了测定实验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差异性,我们对两个班的后测成绩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实验班和控制班后测独立样本t检验

*P<.05**P<.001

表2表明,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后测结果出现明显差异:实验班的后测均值7.5429比控制班的3.4286高出4.403;实验班的标准差与控制班的标准差相差1.19383。此外,P=.000,达到0.05的显著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通过35周的学习,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实验班的阅读成绩显著提高,而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的控制班的成绩提高不明显,说明任务型教学途径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

五、讨论

经过两学期的阅读教学实验,我们发现,语法翻译法在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语法翻译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语法规则为中心,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单通道的教学模式。在阅读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容器,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语法规则,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并没有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语法翻译法过于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学生在尝试使用新学的语言结构时,一旦出现错误,就被老师批评指正,使得大部分学生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大胆用英语进行交流,从而失去了使用英语的机会。

最后,语法翻译法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根据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1985)提出的输入假设,学习者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就可以成功地习得语言。但语法翻译法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单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的讲解和练习上,学生整堂课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几个单词和一两个句型,这点语言材料不仅是表面的,而且是支离破碎的,学生不可能用学到的几个单词和句型表达真实的情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与此相对照,任务型教学途径明显改进了语法翻译法教学的不足。首先,任务型教学途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途径进行语言交际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设计的不同层次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在互动式的语言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真实的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创造出新的信息差。这使得他们产生交流欲望,提高交流能力的同时,真正体验到语言交际的快乐。其次,任务型教学在重视语言知识准确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课文为他们提供了典型的英语运用范例,这些材料不仅可以供他们学习模仿,而且可以用来帮助他们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此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以文字、影像、声音等各种不同信息构成的真实的语言材料,如图片、报纸杂志、漫画、新闻短片、广播等,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而且拉近了课堂学习与真实语言运用间的距离,使得他们将语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最后,任务型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知识、技能,而且培养了交流能力、合作协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组报告阶段,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组的口头或书面报告,了解其他人在处理同一问题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途径和步骤,而且可以比较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具有相同意义的内容。此外,为了完成任务,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协作学习,不仅使他们能够进行交流沟通和真实意义协商,而且小组成员间产生的真实意义的交际,也为语言实践创造了机会。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南关小学

河北省邯郸市第26中学

任务实验 篇7

因此, 本研究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英语写作课, 根据强任务派和弱任务派的不同主张, 对英语写作课进行不同的设计和教学, 探索不同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方式对写作效果的影响, 以期对更加适合高职英语写作课的任务型教学方式提出建议。

1 文献综述

1) 强任务派和弱任务派的不同主张

强任务派认为任务是“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的语进行的有交际目的的活动”[2]。因此, 只有交际性任务才是“任务”, 而其他活动只能称为“练习”。而弱任务派认为, 任务可分为“交际性任务”和“使能性任务”, “使能性任务”是为了支持交际性任务而集中在语言方面的练习活动[3]。

从教学方式上, 强任务派和弱任务派的主要区别在于何时和如何教语言知识。强任务派主张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学习者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可以自由地使用任何语言, 教师并不预先指定某种语言形式[4], 因为“那些学生想要掌握而又没有掌握的语言特点是最理想的任务教学目标”[5]。语言知识在学生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呈现, 通过“意义磋商”、“聚焦形式”和“互动与扶助”来学习。在完成任务后, 再进一步通过练习来强化语言点。而弱任务派则主张先呈现语言知识, 再用任务去强化语言点, 即教学从非交际性的语言知识练习, 到有控制性的交际任务, 直至真实性的交际任务[6]。在这种教学方式中, 教师是在确保学生在他们有限的语言能力之内进行交流, 但却在引导学生朝真正交际的方向发展[1]。

2) 写作准确度、流利度和复杂度的测量

准确度、流利度和复杂度是衡量写作效果的重要指标。国际上对于写作准确度的测量通常使用整体评分法、无错T单位1总数法和错误数法 (错误分类或不分类) [7]。具体操作时可计算每百词错误数[8]、每T单位的错误数[9,10]、无错T单位与T单位总数的比率[10]、无错T单位与分句 (clauses) 总数的比率以及无错T单位与总词数的比率[11]。其中无错T单位总数法和错误数法被Polio证实为对衡量写作准确度具有较高信度[7]。

在对写作准确度的测量中, 对错误的认定是一个难题。Casanave在她的研究中没有将拼写错误计算在内, 她说:“有时很难认定作者是否犯了一个错误”[12]。Ishikawa也承认“确定正确性相当困难”。她在研究中未将拼写错误计算在内, “除非它涉及语法”;也未计算标点符号的错误, “除非它在句子的分界处”[13]。

对于流利度的测量主要运用作文总词数作为指标[9,14], 即词数越多越流利。也有人把测量写作复杂度的指标“T单位的平均长度”作为衡量写作流利度的指标[10], 即句子写得越长越流利。

国际上通常采用分句与总词数的比率[11]、分句与T单位总数的比率[10,15]、从句与总句数的比率[16]、T单位的平均长度和分句的平均长度[9,17]四项指标测量写作复杂度。也就是说, 一定词数的作文使用的分句越多、句子越长就越复杂。

2 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

强、弱任务教学方式对学生作文准确度、流利度和复杂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有, 在哪些具体方面存在差异?其原因是什么?

2) 受试

实验的两组对象分别是某高职院校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 平均年龄16岁。A组38人, 女生19人;B组37人, 女生7人。由于受试为初中毕业直接升入五年制高职的学生, 因此英语水平较低, 写作尤其是弱项。试验前对两组学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写作一项的得分进行了比较分析, A组和B组的平均分数分别是5.73和5.71 (满分10分) ,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个班的写作水平无显著差异。

3) 实验步骤

实验为期两周, 每组学生分别上4次作文课, 采用强、弱不同的教学方式, 写出4篇不同的命题作文, 每次课均为90分钟。4次课的作文题目分别是“A bad day”、“Pollution”、“Notice”和“An apology letter”。对A组学生分别依次采取弱、强、强、弱的任务型教学方式, 对B组学生则反之。这4个题目包含了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三种文体, 对于五年制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有内容可写, 所以有利于学生写出足够长度的文章以便分析,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 文章越长, 测量的信度就越高”[7]。

在课堂讲授的方法上, 依强、弱任务派的不同主张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步骤。强任务方式的步骤为:新课导入—例文讲解—布置任务—完成任务—语言形式聚焦—小结;弱任务方式的步骤为:新课导入—例文讲解—语言形式练习—布置任务—完成任务—小结。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在完成任务前给予学生必要的语言支撑。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任务后立即将作文上交, 任课老师对上交作文进行随机编号, 并在作文上记录下完成时间。8次课全部由同一位老师讲授, 另外有3位老师随堂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并记录, 包括认真听讲程度和积极参与程度等。

4) 测量工具

考虑到本研究中受试者的较低英语水平, 以及作文中出现的较多句子碎片 (fragments) , 本研究运用“无错T单位数与总词数的比率”以及“错误数与总词数的比率”作为测量写作准确度的指标。为方便观察, 在具体操作时计算每百词无错T单位总数和每百词错误数。在对错误的认定上, 忽略拼写错误和不影响句子结构的标点符号错误, 其他句子层面的错误均计算在内。

本研究采用作文总词数作为流利度的指标之一。此外, 由于作文均为课堂完成, 所以将写作所用时间作为流利度的另一指标, 即作文的总词数越多、花的时间越少就越流利。

本研究采用“分句数量与总词数的比率”作为衡量写作复杂度的指标, 即同样长度的作文, 分句数量越多写作复杂度就越高。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所有收集的作文经任课老师初步筛查, 去掉有抄袭嫌疑的作文, 最后剩下有效作文共204篇, 其中A组、B组各102篇;强任务98篇, 弱任务106篇。所有有效作文输入Word文档, 除拼写错误和不影响句子结构的标点外, 不做任何改动。由一位老师输入, 另一位老师进行校对以确保输入准确。作文在输入Word文档时隐去受试者的真实姓名, 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数据统计的影响。

作文电子稿用于统计每篇文章的总词数。打印稿共计8套, 分配给4位老师, 每位老师负责同一篇作文两组学生 (分别用强、弱任务方式) 的数据统计。在进行数据统计前, 4位老师接受了有关错误认定、T单位划分、分句认定的培训。之后, 随机抽取30篇作文由4位老师分别统计其错误数量、无错T单位总数和分句总数, 并将结果录入SPSS 22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位老师之间的信度达到了0.88, 说明每位老师可独立并保质地完成同一篇作文两个班的数据统计工作。在此后的实际工作中, 遇有疑难问题时, 4位老师都互相商量, 制定出统一的处理方案。

该4位老师均有10年以上英语教学经验, 其中两位老师多次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阅卷工作。

3 研究结果

统计出的数据录入SPSS 22后,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了强、弱任务教学方式对整体的写作效果 (准确度、流利度和复杂度) 产生的影响, 也分析了其对A、B组学生分别产生的影响。

1) 对整体写作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从每百词无错T单位数和每百词错误数两方面探索了强、弱任务教学方式对学生作文准确度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 强任务方式每百词错误数平均为7.66, 明显高于弱任务方式的4.91, 二者比较后的P值为.000, 呈显著性差异。在每百词无错T单位数量这一项上, 二者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强任务方式的平均数也低于弱任务方式。此结果说明, 强、弱任务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作文准确性产生了明显不同的影响, 其差异是显著性的。接受弱任务教学方式的学生写作更加准确。

然而, 在对作文流利度和复杂度的影响方面, 强、弱任务教学方式未产生显著的差异。

2) 对A组学生写作效果的影响

与整体不同, 强、弱任务教学方式对A组学生写作效果的影响在准确度、流利度和复杂度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准确度方面, 强任务方式每百词错误数的平均值为7.07, 高于弱任务方式的5.03, P值为.016 (<.05) 呈显著性差异。说明对A组学生来说, 接受弱任务教学方式写作更加准确。

在流利度方面, 强任务方式每篇文章总词数的平均值为88.22, 低于弱任务方式的111.37, P值为.003 (<.05) 呈显著性差异。而在复杂度方面, 强任务方式的每百词分句总数为14.33, 低于弱任务方式的16.77, P值为.000 (<.05) , 亦呈显著性差异。此结果说明, 相比强任务方式而言, A组学生接受弱任务教学方式后能够写出更加流利和复杂的文章。

3) 对B组学生写作效果的影响

对B组学生来说, 弱任务教学方式同样产生出更加准确的文章, 每百词错误数的平均值分别为:强任务方式8.30, 弱任务方式4.80。二者的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P=.000, <.05) 。

然而有趣的是, 在流利度和复杂度方面, B组学生呈现出与A组学生完全相反的趋势, 即B组学生接受强任务教学方式能够产生出更加流利和复杂的文章。具体体现在作文的总词数上, 接受强任务教学方式的平均数为113.49, 远远高于弱任务的平均数77.95;每百词分句数量方面, 强任务为16.92, 高于弱任务的14.10。这两项测量流利度和复杂度的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值=.000) 。

4 讨论

对整体以及分别对A组、B组的数据分析表明, 所有学生在接受弱任务教学方式的授课后都能够写出比接受强任务教学方式更加准确的作文。弱任务派主张在学生开始任务前给予其必要的语言支撑, 学生学习与任务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进行非交际性的语言形式练习, 最后才过渡到真实交际性的写作任务。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开始完成任务时, 可以将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运用到写作任务中去, 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因此, 弱任务教学方式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写作的准确性贡献更大。这一结果部分地验证了龚亚夫和罗少茜“弱任务派教学方式更适合在中国环境下的外语学习”这一论断[1]。

在流利度和复杂度方面, 强、弱任务教学方式对整体学生写作的影响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然而对A组和B组学生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影响。A组学生在弱任务教学方式下能够写出更加流利和复杂的作文, 而B组学生则相反, 接受强任务教学后产出的作文具有更高的流利性和复杂性。

对这一有趣现象, 笔者进行了反思, 并查看了听课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 初步认为是两个班 (组) 不同的学习风格造成了这种差异。A班安静内向, 较被动;B班活泼外向, 积极主动。A班38人, 女生19人;B班37人, 女生7人。A班女生显著多于B班。两个班男女生比例的悬殊差异可以为两个班不同的学习风格提供部分解释。心理学研究表明, 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场依赖性, 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场独立性。场依赖性较强的人往往更多地依赖环境和周围的人群获得解决问题的线索;而场独立性强的人更希望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18]。高永亭认为, “针对场独立性学习者在学习上独立性强, 具有较好的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特点, 可采用以个人为单位的任务型或研究型教学活动, 如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19]。”强任务教学方式主张在学生开始任务前不给予过多的语言支撑,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语言困难时可通过自己查阅字典、询问同学及老师等方法来解决。因此, 强任务教学方式更适合场独立性的学习者。弱任务教学方式主张在学生开始任务前进行有关语言的学习和练习, 使学生尽量做好完成任务的准备。因此, 弱任务方式更适合场依赖性的学习者。

吴碧宇的研究表明, 男女生在听课状态、记笔记情况和对待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加认真听讲, 把握老师所讲要点, 更多地记下板书和讲解的多数内容。对待学习中的问题, 女生更多地“在老师指导下认识并改进”, 而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 男生则占优势[20]。因此可以认为, 女生在学习中比较依赖教师, 也比较遵循教师的指令, 比男生更加适合弱任务教学方式。本次研究的课堂观察记录也显示, 在进行弱任务教学时, 女生占比例较大的A组比男生占较大比例的B组在听讲、记笔记方面都更加认真, 课堂纪律也更好;而进行强任务教学时, 男生多的B组则更加积极活跃, 向老师提问的次数远远多于A组。另外, 女性“更频繁地使用正式的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练习策略”[21]、“女性的听觉能力强过男性”、“男性偏爱通过运动感知进行学习”[22]等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性更适合弱任务教学方式, 而男性更适合强任务教学方式。

5 结束语

本研究表明, 弱任务教学方式对写作效果的准确度贡献更大, 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撑, 使学生在完成难度递增的语言形式的练习后逐渐过渡到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交际性任务, 所以接受弱任务教学方式的学生可以写出语言更加准确的文章。

然而, 在着重于写作的流利度和复杂度时, 应根据班级的不同学习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男生多、场独立性学习者较多、活跃外向的班级, 多采用强任务教学方式, 在词汇、句型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 鼓励他们利用工具书等方式自己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困难;而对女生多、场依赖性学习者占多数、安静的班级, 教师应多提供语言支撑, 给学习者更多的自信, 促使他们写出更加流利、复杂的文章。另外, 不论是哪种学习风格的班级, 都不能一味地采取一种教学方式, 应该以一种为主, 其他为辅。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 培养学生灵活、开放的学习风格,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3]。

任务实验 篇8

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时,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在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分析,这是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基础。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凭空制定的,也不是故意施加给学生做表面文章,而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感悟体会到的知识。在这个任务意识上制定教学设计,才能不走弯路。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学习”被定位为教学目的的对象,这与过去把“教师教学”作为对象定位截然不同,更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切行为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习兴趣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开始就注意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初三化学“过滤”这一部分内容时,采取任务驱动的模式让学生通过任务学习。首先上课时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实验过程的注意点,这个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让学生完成“模仿实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完成模仿和探究,并要求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记录具体的实验现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还有了一定的加工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学习积极性提高,也产生了获得知识的快感。

2.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相对比较简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教师不能要求过高,要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完成最初的实验探究设计和操作,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和总结。那么教师一开始设计的化学实验任务就不能太难,比如在“探究人体吸入气体的成份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中,学生对这个实验任务很熟悉,操作又十分简单,那么得出结论也就比较容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形成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安排稍难一点的实验任务。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明确指出希望学生达到何种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怎样的操行表现。所以目标的制定需要紧密连接新课程理论这样的理论基础,渗透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同时结果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笔者建议制定实验教学目标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理论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作了新的规定,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初步的化学技能;通过逐步深入的化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以实验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式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源泉。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特征,并且构建了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总目标———“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分目标。这三个维度也是教师制定实验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2.实践要求

教师在制定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认真研究实验教学内容,考虑教材中的要求究竟是否适合当前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对实验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设计出学生能达到的目标。

三、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参考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组织和选择课堂实验内容。同时,教师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的理解帮助对任务设计的重组和调整。将文字的实验要求转变为学生需要完成的课堂任务,是教师在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此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任务场景和任务途径。

1.选择任务场景

教师在明确任务内容之后,还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任务场景。场景的引发可以利用的素材很多,但是好的情景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真实且生动。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具有这些特点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与自己并不陌生,很多化学知识隐藏在自己身边,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长期下来,能够将一开始的这种学习兴趣转变为一种愿意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力。

2.落实任务途径

化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可以依靠动态的实验教学来完成,而具体完成任务需要依靠任务途径。途径的选择就是教学活动的选择,按照活动的方式可以把任务活动分为实验类、调查类、交流类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通的活动方式,当然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本身的设计里面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也限制了其选择。不管制约因素如何影响,课堂的活动方式都应该多样化,且适合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活动的体验发挥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摘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亦不例外,因此我们的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包含“智·能·情”三个维度,为了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出具体的任务。

任务实验 篇9

1 ERP系统设计理念

实验系统以开源ERP系统进行集成设计, 分为导学、ERP两大系统。导学系统内, 概括了ERP的定义、理论及其软件功能, 并根据由浅到深、通专相继的原则, 将课堂实训题设计为进阶、新手及专家等多种任务;导学系统中, 用户可自行开启和完成业务操作, 以获取财富值或经验值。该系统充分结合了任务驱动、荣誉奖励以及情景模拟等设计方法, 能够让广大学生亲自体会和操作销售、购置、仓储及统计等基本业务, 并设计实战性更高的业务目标。介于现阶段实验教学理论出现了脱离于实操脱节等现象, 任务设计则强调以向导式为设计主向。任务向导, 在准确为学生带来情景信息的同时, 如时间、地点 (所在机构) 及人物等, 同时也揭示了ERP软件相关的理论知识, 便于学生深入了解任务时间、人物及整个业务流程的动态。

2 ERP系统设计要点

2.1 功能设计

导学系统, 基本上分为任务、沙盘、伙伴、测评以及消息等功能模块, 其中任务模块占核心地位。任务模块, 其功能在于开启、处理实训任务。用户打开任务后, 系统将实时追踪用户的操作行为。当侦测到ERP系统内关键按钮被点击, 延时数秒并等待ERP系统做出处理, 而后对任务程序进行再次调用;并通过查询ERP数据库内数据变化, 来判断任务完成与否。任务模块分为3类:新手任务,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录入ERP相关资料, 完成基本业务流程。进阶任务, 分为销售、仓储和会计等类别。专家任务, 包括销售预测、财务报表分析等。

2.2 界面设计

实验系统内部的主界面, 一般是选用左右框架的结构形式。左框架上能够呈现出ERP系统的基本软件界面, 右框架则可用于对导学系统页面进行加载。导学系统内的所有子窗口, 均采用对话框形式进行设计。在该系统内, 用户可自行点击对话框按钮, 以便打开该窗口。这无疑为用户操作带来方便, 左框架内还增加了隐藏/显示按钮 (切换) 。用户根据其自身需求, 可选择对导学系统界面进行隐藏或显示。

3 基于任务驱动的ERP系统实现

3.1 开源ERP软件

选择开源ERP软件时, 应综合考虑其功能覆盖率、源码开放度及发展前景等因素, 可将Open ERP当作ERP软件平台来开展本实验。Open ERP, 是Tiny Sprl公司 (比利时) 研发出来的开源ERP软件。现阶段, 7.0.Open ERP (最新版) 主要结合了Python语言开发、Post-gre SQL数据库两个部分。系统发布形式主要基于APGL开源协议, 其功能模块达千余个, 覆盖了销售、库存、采购、财务等行业需求。

3.2 开发方式

针对导学系统, Open ERP不适合以Open ERP为技术支撑进行开发。第一, ERP版本升级时, Open ERP需大幅修改、调试导学系统;第二, Open ERP技术还有待深入研究。介于该设计方式, 系统环境可参考下列方案:1) Postgre SQL数据库 (9.0+版本) 安装;2) Open ERP server安装, 调设XML-RPC端口系数为8080;3) Apache、PHP安装, 调设HTTP端口, 使之变为80;4) 执行A-pache反向代理, 并以Open ERPserver作为指定目标;5) 于Apache根目录下面兴建子目录, 用以存储导学系统文档。

3.3 关键技术

3.3.1 监听机制

任务模块内, 导学系统主要是通过点击侦测标志性按钮, 来启动任务程序。该机制通过下列3个步骤进行操作:1) 及时修订ERP系统内出现的CSS文件。ERP系统中, 对目标按钮增设了CSS类, 以供导学系统检测;2) 导学系统内, 构建Java S-cript函数 (task Check) , 其功能在于:借助JQuery技术, 在ERP系统内增添鼠标点击事件函数 (taskhander) 。用户点击该按钮后, 导学系统内的taskhander函数将被触发;3) 执行taskhander时, 通过Ajax技术可对其它任务程序予以调出使用。

3.3.2 任务生成机制

任务模块, 大体是由任务表和活动任务表两个部分组成。任务表, 涵盖编号、名称及说明等数据;活动任务表内, 则主要存储任务信息, 如编号、任务状态 (如操作中、结束) 等数据。任务生成, 具体是指于任务表中抽选出任务信息, 并将其填入活动任务表。如我们要生成一个新手任务, 可先查询活动任务表中的最高级, 并调取其中的下级任务;而如我们要生成一个进阶/专家任务, 则可先将其中某条任务调取出来, 再查看它有没有符合加载要求。若符合, 可直接在活动任务表进行填入。这里将以“发货单处理”任务为例, 发货单如果有今日到期的, 需加载, 没有则无需加载。

3.3.3 任务处理机制

ERP系统内, 大部分用户操作均会对数据库数据产生影响;任务模块可据此判定某个任务的落实情况。通过ERP数据表查询, 若发现数据符合预期波动, 程序便会自行判定该任务已经完成。例如, 在“完成销售订单”任务中, 如程序位于ERP系统内部的sale order表, 并测到“done”出现了新的记录, 则系统会提示本任务已经完成;而如果是客户或商品名称已被制定, 也应先判定该条件的准确性。对任务程序进行操作时, 用户可依据任务编号, 来自行调用和处理函数。任务结束后, 可对用户表和日志表等加以更新, 并对新任务加载做好准备。

4 结论

以任务驱动为主导的ERP系统开发, 有效融合了数据库、反向代理以及JQuery等各项先进技术, 较好了处理了框架跨域访问、任务生成等核心问题, 真正实现ERP系统与导学系统的集成与融合。

摘要:基于任务驱动的开源Open ERP实验系统, 既可用于课堂教学, 也是良好的开放性学习平台。文章将简要探讨ERP实验系统的设计理念、设计要点及系统实现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ERP试验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1]吴叶葵, 唐志豪.“ERP软件应用”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7) .

[2]徐爱, 高树风, 赵鹤芹.经管类专业ERP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2) .

任务实验 篇10

C语言属于程序设计高级语言,但与一般高级语言相比,C语言又具有一些低级语言的特点。C语言代码执行效率较高,适用范围广,操作符众多,语法使用上灵活多变,一段程序可以不断修改雕啄直至完美,用C语言可以写出许多精妙漂亮的程序,因此C语言得到广大程序员的拥护和喜欢,得到广泛的应用。但C言语言这些独具的特点对初学者来说却不一定都是好事,C语言不是一门容易掌握的语言,在C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挑战。很多学生反映上课时觉得听懂了,相关理论内容也看懂了,但一到上机实验环节,需要自己动手编写代码和调试程序时,就出了问题,或是无从着手,不知如何下手去写;或是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问题不断。教师常常要不断来回走动回答各种问题,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往往比较多,一旦同时有多人问问题,可能还不能及时解答,教师疲于应付,很辛苦但效果却并不好。学生反映C语言难学,一些学生上机跟不上老师理论教学进度,个别学生会产生归避困难的想法,抄袭交差应付。在一次教学讨论会上,有教师就讲到现在的90后学生在学习上比较缺乏吃苦精神,刻苦钻研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学生少了,很容易放弃努力,他对学生现状表示担忧。也有教师有不同看法,指出现在学生见识广,思维活跃,头脑灵活,时代在进步,不能用以前的标准要求现在的学生,现在学生也很有优秀,教师要根据现在学生特点作相应调整。我们认为后者观点更具有积极性和建设性,作为教师应该能够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因材施教,能够不断根据教学对象情况变化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 细分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1.1 任务驱动

C语言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首先提出本次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比如本次实验要完成什么程序,通过编写这程序掌握什么知识点;然后对本次实验的原理和难点进行讲解;接着开始让同学们上机编程,教师在教室来回走动,随时解答同学们的问题;最后同学们上交把编好的程序写成实验报告上交,教师给出实验成绩。C语言实验题目除了刚开始几次可以是“验证型”,大部分是“设计型”的题目,一般不建议学生对着书上现成程序照抄,鼓励同学们自己动手写代码,在C语言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容易暴露出问题的是学生写程序环节,特别当实验内容是难点时,更易出现上面所说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对目标建构和对其理解的过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信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意义的灌输者[3]。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把直接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的的教学方式。C语言实验课程本身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学生的上机操作完成编写程序任务,因此十分适合采用这个方法。

1.2 任务细分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布置任务,经常达不到希望的效果,同学们往往会觉得任务目标太难,望题目而生威,有教师就提出来是不是可以降低要求,题目出简单点。我们认为更好的方式是把任务进一步细分,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成相互关联的多个小问题,由浅入深,最后融会贯通,不知不觉中逐渐完成任务。以C语言中典型的题目99表为例来说明如何任务分解,99表是让学生用两重循环的方式在屏幕上输出一个99表,如果直接把程序给学生照样子敲一遍输入进去,作成验证型实验,学生理解不深,效果不好,达不到实验目的,但如果直接就给个题目让学生作,学生们可能会觉得有困难,无从着手,为此可把任务细分为如下几个子任务:

1)输出m*n由“*”组成的矩阵,printf只能每次打出一个“*”,如图1如示。

2)输出由“*”组成左三角型图型,如图2如示。

3)将任务2中的“*”换成积,如图3所示。

4)输出1*1=1 2*2=4……9*9=81格式的三角型99表。

5)分别输出由“*”组成如图4、图5、图6所示的图型。

通过如上细化任务的方式,可以看出上下子任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任务是下一任务的基础,上一任务的程序只要作小部分修改就可完成下一步的任务,一步一步深入,每次前进一小步,每一步都不会太难。由于每一步与一个小的知识点相关连,这样在某一步时只用关心与这一步相关的细节,学生学得会比较扎实,另外在程序调试上也相对容易,不至于一下子要面对整个程序错误,同时也比较容易暴露出学生在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好,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讲解。

1.3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智力、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个性化教学组织形式[4]。在提倡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今天,应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和不同教学内容。目前在教学上同一类教学对象的同一门课程一般都要求统一教材,统一进度,实验课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对每个学生都是同样的,但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操作动手能力,兴趣取向都不同,在程度差的同学抱怨太难跟不上的同时,也有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教学上往往很难两头都能兼顾。任务细分化为分层教学带来了可能,我们可以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如上面例子,一般的学生可以要求完成到步骤4,优秀的学生要求完成步骤5,而个别很困难的要求至少能完成步骤3。如此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具体目标,这样大家都有努力的目标,不至于差生越学越没信心,以至于在学业上跟不上进度,恶性循环以至不可收拾,优秀生也有进一步的目标,不至于提早完成觉得无事可作。可以鼓励优秀生现场编写程序,而差生要求实验前先书写程序。当然现在学生自尊心比较强,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影响学习积极性。

1.4 在线评判系统

细分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法最佳方式是学生在作完每个子任务后都能有一个批改反馈,让学生知道正确与否,只有前一步正确才能开始下一步。并不象所有程序都象99表这么直观的,可以轻易知道作对与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实验教师靠人工批改无法作到即时反馈,在线C语言程序在线评判系统可以很好满足这种要求,在线评判系统Online Judger(OJ)用户可以在线提交多种语言(如C、C++、Java)的源代码,系统对源代码进行编译和执行,并通过预先设计的测试数据来检验程序源代码的正确性。OJ系统最初使用于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和OI(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当中,现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高校学生程序设计的训练、参赛队员的训练和选拔、各种程序设计竞赛以及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学习和作业的自动提交评判中[5]。。我们采用所在教研室自行开发的在线C语言程序教学检测系统,系统采用BS结构,学生把写好的程序通过浏览器在线提交,系统会将结果即时反馈。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查看每一题的通过学生名单,通过率等等,第一时间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情况,可以有的放矢的集中讲解,也可以随时关注优秀生和差生的具体情况。在线评判系统为细分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法提供了技术保障。

1.5 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可以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但完成任务不是我们教学目的,任务驱动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强调任务完成。C语言课程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理解编程知识和原理,掌握C语言基本编程动手能力,为以后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打下基础。C语言是学生大学里所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编程课程,作为编程语言的启蒙教师,不仅是要教会学生编程原理,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编程的学习兴趣,如果所教班级学生都不喜欢编程,即便成绩还可以,个人认为也不算是教学成功。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内在,激发学生编程兴趣是学好编程的最好方法。平时可给学生们展示优美程序的例子,可让学生比一比谁写的程序更精简,引导学生不光是会写正确的程序,还要会写漂亮的程序,学会欣赏C语言之美,体会学习C语言之乐趣。多布置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任务,与学生平时生活相关或与专业相关的题目。

2 结论

由于C语言实验课程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十分适合于C语言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细分可以很好地解决初学者畏难心理,可以实现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可以很好地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对编程的兴趣是每位语言教师都应追求的目标。

摘要: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编程理论的理解和编程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有赖于学生上机实践。指出C语言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任务细分的任务驱动C语言实验教学法,该方法将任务细分为多个子任务,逐步完成,避免了初学者觉得任务太难、无从着手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层教学,在线评判系统为其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强调完成任务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编程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改革,C语言,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2):3-9.

[3]钱晓菁,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35-36.

[4]王爱军分层教学发展与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1(8):65-66.

上一篇:外墙保温工程下一篇: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