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2024-05-21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精选十篇)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篇1

关键词:心力衰竭,冠心病,血脂

经大量研究证实TG (三酰甘油) 、TC (总胆固醇)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升高以及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降低能够引起 (冠心病) , 但是血脂水平在冠心病心力衰竭中的预后所产生的影响和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是否应该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依然有许多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血脂水平对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预后影响, 从而探讨强化调脂治疗是否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可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 其中慢性心力衰竭者65例, 心功能正常者15例, 男36例, 女44例, 年龄50~80 (72±2) 岁, 患者入院后已证实患有冠心病, 症状明显, 并且经过辅助检查结果符合WHO诊断标准。排除合并有肝肾疾病, 恶性肿瘤及严重感染, 排除恶性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根据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级, 对照组15例:为心功能正常冠心病患者;轻度组35例:心功能Ⅰ~Ⅱ级;重度组30例:Ⅲ ~Ⅳ级。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及进行对症治疗, 并且按照NYHA (纽约心脏病学会) 的心功能标准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采用抗血小板、他汀类、抗凝、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既往史并进行各项检查, 主要检测患者的TG、TC、LDL-C、HDL-C水平。出院后, 对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 同时记录患者的病死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重度组患者的TGHDL-CTC均比对照组和轻度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患者随访2年, 64例存活, 16例死亡。年龄、HDL-CTG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见表1。

3 讨 论

经过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 血脂的异常是冠心病发生以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而目前心内科患者的病死率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冠心病而导致慢性心力衰竭。血脂水平的异常在冠心病始动过程中起作用, 当冠心病患者发展到心力衰竭以后, 患者的血脂水平是否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已经是目前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1,2]。在心力衰竭时, 患者的心肌受损、心室重构导致其中心静脉压有所升高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胃肠道淤血, 从而使导致患者脂质摄入以及吸收量减少, 此外肝淤血会影响脂质的转运和合成, 从而引起血脂代谢的紊乱, 进而有可能导致TGHDL-CTC的水平下降[3]。本结果显示, 重度组患者的TGHDL-CTC均比对照组和轻度组低 (P<0.05) 。对患者随访2年, 64例存活, 16例死亡。年龄、HDL-CTG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调脂之外的作用, 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进行改善, 从而大大减少患者死亡率。

综上所述, 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心力衰竭的程度以及患者的死亡率均具有一定相关性, 应当重视将心力衰竭患者的血脂水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李海霞, 朱军, 罗心平.19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脂水平的临床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2, (5) :7-10.

[2]覃学美, 覃自强, 曹保卫.血脂水平、高敏CRP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 2009, 21 (7) :923.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篇2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07-02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使心室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综合症。多数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表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或是液体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常常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影响预后,病死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2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并探讨其治疗效果,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的12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为我院诊治的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在52-85岁之间,平均年龄61.1岁。所有患者均根据《内科学第七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确诊[1],均经过心电图和心电监护确诊有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按NYHA分级法分级,其中Ⅱ级35例,Ⅲ 级57例,Ⅳ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人。两组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都给予扩张心肌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心功能等抗心衰基础治疗。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有水钠潴留者应用利尿剂,所有病人应用了小剂量洋地黄制剂(西地兰或地高辛)。在此之上观察组64例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胺碘酮具体用药:第一天缓慢静脉滴注胺碘酮,每日<1.2g ,治疗72小时后改成口服用药。7天内每日三次,治疗7天后改为每日两次用药,观察组还同时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64例单纯给予胺碘酮。

1.3疗效标准

按照胡大一的《心血管内科学》中相关标准进行判定[2]。显效: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或者平均每小时降低大于等于90%,且心功能为Ⅰ级或Ⅱ级。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有效:VPC 的减少要≥75%。无效:患者病情未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有效63人,有效率97.9%,对照组有效54人,有效率83.6%,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均很轻微,经休息都好转。

3、结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使心室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综合症。多数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表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或是液体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是所有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其症状反复发作,病人生活质量下降,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临床状态。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心力衰竭的原发心脏病是导致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发生心力衰竭时,如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使心肌传导纤维过度牵张而引起除极,使兴奋传导通过该区时速度减慢,易于折返,该区也可呈现异常的自律性或触发活动。②心力衰竭本身亦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使心肌传导纤维自律性提高,心肌不应期不均匀地缩短,促使折返形成。再者,反复或持续的快心律可致心肌缺血,儿茶酚胺释放和堆积,产生氧自由基,导致细胞对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心室肌电生理发生重构,导致心律失常发生。③有明确引起心律失常的诱因,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3]。心力衰竭时发生心律失常与基础心脏病有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力衰竭时的神经激素作用有关。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是预防心脏猝死和改善心功能,且应避免使用导致心力衰竭恶化及引起新的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

近年来,多项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是心力衰竭发生并进一步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对心力衰竭病人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从而产生有益的生物学效应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最根本的措施。临床上,绝大多数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情恶化,往往同时伴有诸如感染(特别是呼吸系统感染)、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发作、血压骤然升高等促发因素,及时发现这些促发因素并积极加以纠正也至关重要。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除了常规治疗外,我们还给予了密切心电监护,同时备齐急救物品及药物,准备电除颤器备用。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率或心律变化。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防止向恶性心律失常转化。

我院两年中收治的12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經过对慢性心衰的基础治疗,饮食低钠低糖低脂,密切监测电解质等,在治疗基础病的同时加用的中医药参松养心胶囊得到了良好效果,与单纯胺碘酮治疗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35(12):1091-1092.

[2]胡大一,许玉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12(1):28-30.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5(12):1091-1092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12 月至2014 年12 月本中心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20 例,其中男43 例,女77 例,年龄50~80 岁,平均(66.52±8.83)岁,均符合2002 年WHO关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4]。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标准分为轻度组65 例,重度组55 例,另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功能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2 例,女18 例,年龄52~78 岁,平均(64.83±8.1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详细记录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NYHA心功能标准进行分级:轻度(心功能Ⅰ~Ⅱ级)65 例,重度(心功能Ⅲ~Ⅳ级) 55 例。检测对照组、轻度组和重度组对象的血脂水平,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平均2年),记录患者死亡率。对照组治疗方法:去除不良生活习惯,补充维生素E预防动脉硬化,口服他汀类药物预防高血脂和血管内病变;轻度患者治疗方法:在冠心病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尿剂,若未出现水肿则给予β受体阻滞剂,若出现心绞痛则应给予硝酸甘油片进行治疗;重度患者治疗方法:在轻度治疗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心力衰竭的病因,同时加服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还可适当地应用正性肌力药,但不可连续使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对象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

重度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mmol/L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轻度组比较,P<0.05。

2.2 预后情况分析

根据12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访2年的结果分为存活组93 例,死亡组27 例。经分析发现,患者年龄、TG和HDL-C水平是影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见表2。

2.3 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患者死亡率与TG、HDL-C水平呈负相关(γTG=-0.387,γHDL-C=-0.265,P<0.01);与TC和LDL-C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γ年龄=0.371,P<0.01)。

*与死亡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脂质代谢紊乱是冠心病患者的发病基础,脂质代谢异常使动脉内粥样脂质物质堆积,随着脂质物质堆积的增多使血管供血不足,导致心脏缺血,随着临床发展将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后果[5]。李晓茹[6]等利用奥林帕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00例回族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检测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浆TG、TC和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血脂是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目前研究中关于血脂代谢异常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报道相对较少。

本研究通过对120 例冠心病患者TC、TG、HDL-C和LDL-C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发现,重度组患者TG、TC和HDL-C水平均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说明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越重,其TG、TC和HDL-C水平越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重度心力衰竭时患者心肌受损,心功能下降,引起患者中心静脉压升高,胃肠道淤血,从而导致脂质摄入、合成和吸收减少[7]。

本研究对12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访2年发现,存活93例,死亡27例。对各血脂成分水平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TG、HDL-C水平是影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死亡率随着TG和HDL-C水平降低而升高。其原因可能是TG和HDL-C水平下降时,合成性激素、皮质激素和细胞膜等能力相应下降,从而导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加速患者器官功能衰竭[8]。为进一步研究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性,对其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发现,患者死亡率与TG、HDL-C水平呈负相关(γTG=-0.387,γHDL-C=-0.265 , P<0.01) 。可见,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脂水平与死亡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强化调脂。

参考文献

[1]李晓峰,张玉梅.法舒地尔治疗冠心病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2,11(2):129-130.

[2]赖天寿,丘仲柳,谭柏松,等.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cTn I和血脂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1):49-51.

[3]孙敏,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脂检测在冠心病预测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3010-3011.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23.

[5]金培印.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预后同血脂水平相关性探讨[J].中外医疗,2014,33(3):192-193.

[6]李晓茹,张彩霞,方萍.回族冠心病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7):1251-1252.

[7]毕树英.血脂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3,6(4):84.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篇4

【关键词】益气养阴法;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84-02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发展的终末期表现和常见并发症之一,西医治疗主要是改善临床症状,恢复患者心功能,但仍不能有效提高运动耐量,延缓和阻滞心室重构以及降低死亡率[1]。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临证经验,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以益气养阴法辨证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建议》[2]进行诊断;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进行,基本辨证类型属于气阴两虚型,主要临床症状为心悸,气短乏力,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心功能属于 Ⅱ~Ⅲ级。排除标准:①由肝肾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②合并肥厚性、缩窄性或者扩张性心肌病者;③并发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者和高血压危象者。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45)。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为(51.8±8.5)岁;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21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为(50.4±8.2)岁;心功能Ⅱ级29例,Ⅲ级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给予低盐低脂,吸氧,使用西地兰、地高辛等正性肌力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抗凝,营养心肌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具体参照《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4]进行。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法为基础辨证加减治疗。方药以益气养阴经验方加减。药物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20g,炙甘草15g,白芍20g,黄精12g,玉竹12g,麦冬15g,五味子12g,丹参30g,当归15g,赤芍12g,泽泻12g,木香10g。伴有血瘀者可加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水凌心肺者加用桂枝、茯苓、大腹皮、猪苓;阳气虚衰者去掉黄精、玉竹、麦冬,加用附子、生姜、茯苓、大枣;咳嗽痰饮盛者加用葶苈子、桑白皮、杏仁、陈皮、半夏。痰瘀互结者去掉麦冬、五味子,加用葶苈子、麻黄、杏仁、益母草、陈皮。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10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①6min 步行距离试验 (6MWT),若<150m,提示重度心功能不全;若<425m为中度;425~550m 为轻度;②心率(HR);③利用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④心室钠尿肽(BNP)水平。⑤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调查表[5]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分越低,生命质量越差;评分越高,生命质量越好。

1.4疗效判定[6]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 级以上者;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 级者;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功能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6MWT、HR、LVEF、LVESD、LVEDD 和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明尼苏达评分表比较治疗前,两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多为感受外邪、嗜食肥甘厚腻、情志失调等致使伤津耗气,日久则气阴两虚致使疲乏无力,气虚则血运无力而形成血瘀,运化或气化无力导致水湿停聚而成水肿,水湿壅肺导致咳嗽咳痰。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症。根据以上病机特点,笔者采用以益气养阴法为基础进行加减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益气养阴方为笔者自拟的长期治疗冠心病以气阴两虚为基础病机的有效方剂。方中黄芪补气健脾,党参益气养阴,白芍敛阴止汗,三药共起益气养阴之效,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健脾,炙甘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黄精、玉竹、麦冬滋阴生津,五味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以增强养阴之效,共为臣药,川芎、丹参活血化瘀,当归养血活血,茯苓、泽泻利水消肿,共为佐药;木香行气,使气行而血亦行,补而不滞,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显示[7],黄芪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等作用;党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缺血、调节血压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白芍可调节血压,减慢心率;白术具有扩张血管,利尿等作用;黄精、玉竹、麦冬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本研究运用益气养阴法为基础加减辨证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6MWT、HR、LVEF、LVESD、LVEDD 和BNP等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本法具有良好的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本研究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所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提示在西医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法为基础加减辨证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综上,运用益气养阴法加减辨证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16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9- 81,292-293.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 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7):98-118.

[5]龚开政,张振刚,张昕,等.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与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9,9(28):321-323.

[6]李 琳,杜鸿瑶,刘立壮,等. 益气养阴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作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2):112-115.

[7]刘坤,王秋风,潘立敏,等.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河北中医,2012,32 (2):169-170.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62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所选病例均经过临床确诊, 符合心衰诊断标准。男45例, 女17例, 年龄40~64岁, 平均 (51.5±1.5) 岁, 31例患者LEVF>35%, 31例LEVF<35%。选取31例健康志愿者, 经过临床检查均属正常, 男21例, 女10例, 年龄38~62岁, 平均 (48.5±2.5) 岁。三组的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对心率变异性检测造成影响的患者;排除肝肾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排除具有短期致死疾病患者;排除接受检查前1个月内服用诸如阿托品、β受体阻滞剂等影响心脏功能药物的患者;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

1.3 试验方法

本次采取对照性试验进行研究, 根据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将62例患者分成两组, A组31例患者的LEVF>35%, B组31例患者的LEVF<35%, 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31例作为对照组, 应用动态心电仪对三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参数进行比较分析。

1.4 心率变异性测定

本次测定所用仪器由美国产的动态心电仪 (tury3000型) , 记录所有接受检查患者24 h的动态心电图情况, 经主机回放数据, 通过计算机对窦性心博进行分析。主要的分析参数有SDNN (24 h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 、SDANN (24 h每5分钟节段平均窦性R-R间期标准差) 、r MSSD (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 和PNN 50 (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百分比) 。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软件完成, 计量资料均用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各项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SDANN、r MSSD、PNN 50都要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 B组的参数又要明显好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与对照组比较, *t=10.803, P<0.01;#t=11.768, P<0.01;△t=2.401, P<0.05;**t=2.303, P<0.05;##t=19.601, P<0.01;△△t=24.466, P<0.01;▽t=9.160, P<0.01;▽▽t=8.313, P<0.01

3 结论

心率变异性实际上是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同迷走两种神经活性及其协调平衡关系, 试验研究表明, 交感神经性奋可使心率加快, 迷走神经发生兴奋则使心率减慢, 窦房结细胞对迷走神经更加敏感。冠心病导致的充血性心衰同自主神经功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 心率变异性应该可以作为评价冠心病导致的充血性心衰的一项指标。本次的心率变异性参数均要明显低于健康人群, 此结果和已有的相关报道[3]基本相符。参数的下降说明心病心衰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有所损伤, 心衰患者的交感活性增强, 而迷走张力却发生下降, 神经功能平衡失调, 从而加重心衰。

综上, 心功能状态和心率变异性的降低程度密切相联, 心率变异性的参数可为心衰严重程度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目的:对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62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根据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将其分成两组, A组31例 (LEVF>35%) , B组31例 (LEVF<35%) , 另外选取健康志愿者31例作为对照组, 应用动态心电仪对三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两组患者的各项心率变异性参数SDNN、SDANN、rMSSD、PNN50都要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 B组的参数又要明显好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的神经功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害, 心功能状态和心率变异性的降低程度密切相联, 心率变异性参数可为心衰严重程度的判断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率变异性

参考文献

[1]李华萍, 曾永寿.冠心病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 2010, 5 (2) :182.

[2]钟杭美, 罗昭林, 刘春燕, 等.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 17 (1) :37-40.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冠心病所致心力衰竭患者58例, 均为我院2007—10~2009—04的内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 (65.17±9.07)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和Framigham心衰的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三组, 冠心病心功能Ⅱ级组21例, Ⅲ级组18例, Ⅳ级组19例。以上入选者均除外感染性疾病,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骨质疏松, 糖尿病, 活动性风湿免疫疾患以及肿瘤等消耗性疾病的病人。选择我院门诊正常对照组22例 (来自健康体检者) , 男11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62.23±10.09) 岁, 各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OPG采血要求:全部受试者检查前禁食12h, 取静脉血5mL, 2h内3500r/min, 离心10min取上清, 置于-70℃保存直至使用。血清OPG含量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试剂盒由上海锐聪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冠心病心力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CHF组患者血清OP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随着NYHA级别的增加而明显增高 (P<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心功能Ⅱ级组比较;#-P<0.05;与心功能Ⅲ级组比较:ΔP<0.05。

3 讨论

骨保护素 (OPG) 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新成员, 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 在肝、心、肺、肾、胃、小肠、皮肤、脑、脊髓和骨骼中的表达水平较高, 多种细胞因子、激素调控OPG的生成及表达。最近的临床研究提示, 血清中OPG水平的增高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1]。Thor Ueland等[2]测定234名急性心梗后发心力衰竭患者的OPG血清水平, 并进行了27个月的随访, 结果提示可作为心梗后心衰病人预后评价新的预测因子。Omland等[3]在在普通人群中研究了骨保护素的水平和左室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高水平的骨保护素与高的心室质量, 左室壁厚度, 和低的射血分数有显著的关系, 在调整一些常见冠脉疾病有关的因素以后, 血清中骨保护素的水平仍然与此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逐渐升高, 提示血清OPG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但OPG在心衰中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的机制是心衰患者OPG/RANK/RANKL轴活性增强, 同时升高的RANKL又能诱导MMP-9在心肌中的表达[4], MMP-9属于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metalloproteinase , MMPs) 的一种, 能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 MMPs及组织抑制因子 (TIMPs) 的失衡可导致心室重构及心力衰竭[5]。综上所述, OPG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冠心病心衰患者血清OPG水平的升高有助于患者病情判断, 了解病程进展, 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 但OPG在CHF中的确切作用机制以及对CHF发生、发展、预后中的确切影响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rowner WS, Lui LY, Cum mings SR.Associations of serum osteo-protegerin levelswith diabetes, stroke, bone density, fractures, andmortality in elderly women[J].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1, 86:631-637

[2]Thor Ueland, Rune Jemtland, Kristin Godang, 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osteoprotegerin in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 2004, 44, 1970-1976

[3]Omland T, Drazner MH, Ueland T, et al.Plasma osteoProtegerin level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relation to indices of left ventricular strueture and function[J].Hypertension, 2007, 49 (6) :1392-1398

[4]Ueland T, Yndestad A, Oie E, et al.Dysregulated osteoprotegerin/RANK ligand/RANK axis i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eart failure[J].Circulation, 2005, 111:2461-2468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篇7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

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其病情在进展或治疗过程中有较大几率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也遭受极大危害,同时其心理与生理负担也随之加重[1]。基于此,本文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两种治疗方式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59.5±6.7)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7.7±0.4)年。实验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0.9±5.4)岁;病程4~11年,平均病程(8.1±0.6)年。两组患者均排除窦性心动过缓、碘过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现象,两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两组均实施常规基础治疗,同时在入院后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开始治疗后每天做一次12导联心电图检测,治疗期间观察并总结患者心率以及ST-T变化特征。参考患者年龄特点以及病情实际情况给予补钾补镁、限盐、吸氧、ACEI以及洋地黄治疗。

1.2.2 胺碘酮治疗

实验组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胺碘酮口服治疗,用药剂量为0.2g/次,每天3次。患者口服用药持续1周后可适当减少用药次数,给药剂量不变,给药次数调整为每天2次,经1周持续治疗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注

本次研究治疗效果分为三级:(1)显效:即经过治疗后患者原有胸闷、气促以及心悸症状完全消失,经12导联心电图检测发现原有症状好转超过90%;(2)有效:即经过治疗后患者原有胸闷、气促以及心悸症状有所改善,经12导联心电图检测发现原有症状好转超过50%;(3)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未见任何改善,同时心电图检测未见任何改善[2]。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为(52.9±10.9)%,室性早搏为(949±48)个/d,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综合疗效对比

经不同方案治疗后,对照组中8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62.2%(23/37);实验组中14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1.9%(34/37),两组综合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未见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成为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高发性心血管疾病,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变化,冠心病发病率甚至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民众正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在其病情治疗或者进展过程中有较大几率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大幅增加,患者死亡率也随之上升。一旦发生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则有不同程度加重,此种情况下患者易发生电解质平衡异常、神经内分泌异常以及心肌重构等问题,进而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而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又会加重心力衰竭症状,循环往复,治疗难度较大[3]。

胺碘酮属于抗心律失常类药物的一种,具有典型的无负性肌力作用,经机体吸收后可在短时间内改善室性心律失常,适当延长心室肌以及心房肌传导,缓解患者不适感以及临床症状。除此之外,应用胺碘酮还可有效纠正室性心律失常造成的血流动力学紊乱问题,进而对心肌重构予以纠正,改善患者心功能[4]。临床研究[5]发现,合理应用胺碘酮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远比未接受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低。临床在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时采用胺碘酮,主要目的在于治疗冠心病,延缓心室重构。应注意的时,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时应参考患者病情特点,将胺碘酮予以稀释处理,然后经静脉缓慢注射,应以治疗情况为依据采取微量泵入治疗,同时根据临床治疗效果对泵入量以及泵入速度做适度调整。

本次研究中两组均接受限盐、补钾补镁以及吸氧等基础治疗,实验组另外给予胺碘酮作规范治疗,结果表明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室性早搏情况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更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其中胺碘酮联合基础治疗方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1.9%,提示本次研究药物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作规范性强化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且较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贡明才,刘学庆,丁晓军等.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3457-3459.

[2]徐中,廖敏蕾,顾俊英等.瑞舒伐他汀对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3439-3441.

[3]林晓明,陈生晓,钟春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4,(17):60-61.

[4]江伟芬,黄锦林,王扩等.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1):48-49.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疾病诊断标准。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4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1±2.5)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46-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3.6)岁。所有患者病程均在2-10年,且入院时均具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临床症状,均排除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按照NYHA标准对心功能进行评定,Ⅱ级42例,Ⅲ级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药物基础治疗、吸氧、限盐等;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利尿剂以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1)环境护理:空气感染是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方面,因而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应对病房进行严格消毒,开窗通风,定期进行消毒,通过这些方法消除病房空气中存在的自然菌;调整病房内温湿度,以提高患者舒适度。(2)药物护理:指导患者用药,控制用药剂量,及时发现出现的恶心、呕吐及心率降低等不良反应,采取停药措施并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3)锻炼及休息护理: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合理制定强度一定的锻炼方案;适当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心率,减轻患者心脏负担,以此增强患者的运动耐力,利于疾病控制。(4)饮食指导:给予患者低热量饮食,少食,减轻心脏负担;多食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的食品;严格限制钠盐摄入量;讲解戒烟酒对疾病控制的益处,提高患者依从性。

1.3 观察项目

(1)两组护理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显效:患者临床症状(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基本消失,进行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进行心电图检查尚无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有所加重。(2)两组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6.7%;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两组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6.67%,死亡率为0,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为73.33%,死亡率为6.67%,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及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中最为严重的病症,其致病机理为心脏结构出现功能性疾病或是发生病理性改变,致使心室射血、充盈能力受到损伤,导致患者肺循环、体循环产生淤血,产生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心律失常是心搏频率、冲动传导或是心律起源处发生异常而出现的现象,严重会导致患者死亡。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极易出现心律失常并发症,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时危险程度更大,因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意义重大[1]。

临床研究表明,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除了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外,还用加强对其的护理工作,舒适护理能够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可明显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治疗依从性,利于患者疾病的控制和康复[2]。本文通过设置对照组,发现舒适护理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说明舒适护理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3]。

本文通过对6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观察两组护理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以及护理后对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治疗依从性、死亡率的影响,发现护理后,观察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6.7%;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依从性(96.67%)及死亡率(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6.67%)(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舒适护理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临床症状,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和治疗依从性,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齐.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5例舒适护理观察效果.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0):10-11.

[2]沈渝,张钰,文学琴,等.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与分析[J].四川医学,2010,31(9):1400-1402.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篇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7岁,心功能Ⅱ~Ⅲ级40例,心功能Ⅳ级20例,窦性心动过速25例,房性期前收缩10例,室性期前收缩10例,心房颤动15例。治疗组60例,平均年龄60±8岁,心功能Ⅱ~Ⅲ级41例,心功能Ⅳ级19例,窦性心动过速21例、房性期前收缩20例、室性期前收缩10例、心房颤动9例,两组性别、病程、血压、血糖、血脂、左室射血分数(LVEF)≤45%等方面均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常规给于吸氧、平喘、祛痰、血管扩张剂的应用、抗感染、营养心肌、利尿、β-受体阻滞剂及强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9.0g/次,3次/日口服,疗程7~14天,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心力衰竭明显好转、心律失常纠正。②有效:心功能改善、心律失常好转。③无效:心功能及心律失常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均根据心电图、LVEF等指标判定。

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比较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与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2.097、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无不良反应,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对照组 60 10 30 20

治疗组 60 15 35 10

讨论

肺心病常有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常合并有各种心律失常。其中神经激素系统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如心搏量的降低或低血压通过动脉压力感受器引起的减压反射激活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使肾上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可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增快,在一定限度内心肌收缩力相应增加;心肌β受体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等,上述改变可部分代偿心力衰竭血液动力学异常,但交感神经张力持续及过度增高可引起β受体下调,使β受体介导的腺苷酸化酶活性降低,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心肌重构是心力衰竭发展的重要机制,在心脏损伤或血液动力学应激反应时,心肌及其间质为适应增加的心脏负荷,细胞结构、功能、数量以及遗传表型等方面发生了适应性增生性的变化,心脏重构包括结构重构和电重構,其中电重构主要包括离子通道的改变/缝隙连接分布的改变和连接蛋白分布的不均一致,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神经、内分泌的激活、炎性介质反应性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在心肌重构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心力衰竭治疗的新模式-神经内分泌综合调控模式。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可延缓心肌重构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步长稳心颗粒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离子通道研究证据的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是调节多种离子通道,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近3年来,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合并心律失常取得良好疗效,缓解患者心悸、多汗、紫绀等症状,心、肺功能得以改善,使得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减少了西药抗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其主要成分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是根据中医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理论制成复方制剂。党参属补气药,具有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补中益气,补肺生津的功能;甘松有理气解郁、宁心安神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甘松还具有抑制和延长动作电位作用,阻断折返激动,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2];三七具有抗凝作用,能使全血黏稠度下降,增加冠脉血液含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减心输出量,并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3];黄精含有毛地黄糖等多种化合物,具有耐缺氧,增加代谢,强心,改善微循环,降低儿茶酚胺的兴奋性,从而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所以肺心病患者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稳心颗粒尤其适用,它可明显减少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对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存期具有一定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长期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97。

2 王中,陈辉.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56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1:33.

3 黎素军,赵献明,曾波,许春平,黄岳.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9,49(48):96.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120例, 其中男性75例, 女性45例, 年龄43~81岁, 平均年龄 (56.7±2.9) 岁, 病程6~11年, 平均病程 (5.2±2.3) 年, 其中心功能Ⅱ级37例, Ⅲ级83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者患者即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 随后每日复查一次, 观察二者患者的心律变化与ST-T变化, 治疗前后给予常规的辅助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吸氧、限盐、洋地黄、ACEI、β受体阻滞剂、补充钾镁及螺内酯等常规治疗[2]。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150~300mg胺碘酮, 稀释后在20~30min内缓慢地静注, 然后用1mg/min胺碘酮微量泵入, 6h后以0.5mg/min微量泵入, 一天的总量要<1.2g, 静脉给药2~3d后, 改为口服0.2g胺碘酮, 3次/天, 7d后改为0.2g, 2次/天, 维持7d[3]。

1.3 评价标准

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消失或降低>90%, 胸闷、心悸及气促临床症状消失, 则为显效;若患者的期前收缩降低>50%, 胸闷、心悸及气促临床症状缓解, 则为有效;若患者无达到有效的水平, 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及χ2检验。P<0.05, 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1例 (51.67%) 、22例 (36.67%) 、7例 (11.6 7%) , 总有效率达8 8.3 3%;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 (21.67%) 、25例 (41.67%) 、22例 (36.67%) , 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冠心病为临床上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由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死亡[4,5], 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总数的38%~55%;心力衰竭患者会加重其心肌缺血, 同时电解质紊乱、心肌结构重塑及神经内分泌激活等因素往往造成室性心律失常, 而心律失常会进一步降低心脏搏血功能, 从而加重了心力衰竭, 造成恶性的循环。依照动态心电图记录显示, 超过85%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早搏存在频发、成对等复杂特性, 而55%患者会存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严重者甚至出现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1例 (51.67%) 、22例 (36.67%) 、7例 (11.67%) , 总有效率达88.33%;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 (21.67%) 、25例 (41.67%) 、22例 (36.67%) , 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综上所述, 胺碘酮配合常规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戴闺柱, 黄俊.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12 (35) :1083-1091.

[2]王林.胺碘酮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2) :52-53.

[3]钱春发, 曹守沛.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6) :419-421.

[4]王辉, 武平, 赵汝君.冠心病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50例体会[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8, 20 (7) :70.

上一篇:专用基金核算下一篇:益生菌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