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能力

2024-05-23

音乐鉴赏能力(精选十篇)

音乐鉴赏能力 篇1

一、音乐鉴赏的内涵

音乐鉴赏就是人们对音乐的鉴定和欣赏, 它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介获得对音乐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我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常有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或鉴赏音乐的提法, 但这三种提法有实质性的区别, 从感受到欣赏再到鉴赏是理解音乐从粗浅到深层、感性到理性、被动到主动的一个变化过程。感受, 是指人们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它是针对所有事物而言, 不单指艺术作品。它的特点是针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粗浅的、被动的。欣赏, 是享受美好的事物, 并领略其中的趣味。主要针对文化、艺术而言。比较鉴赏, 意义较初浅, 感性一些, 甚至是较被动的。鉴赏, 是通过特定媒介获得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鉴赏与欣赏相比意义更深一层次, 它不仅是感受、鉴赏的概括, 更增加了鉴别精神和创造性。鉴赏既受到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 又调动了人们的想象力, 而这种想象力本身就具有创造的性质。

二、音乐鉴赏的性质

1. 音乐鉴赏是对音乐的接受与反馈。

在音乐实践的整体活动中, 音乐鉴赏是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接受环节。音乐鉴赏是作曲家、演奏 (唱) 家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 音乐鉴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除了接受环节还以反馈的方式影响音乐的创作和表演。

2. 音乐鉴赏是一种主体性与创作性的活动。

随着对音乐审美实践研究的深入, 现代音乐美学特别把目光转向音乐的接受环节, 从崭新的角度把音乐的接受提高到与音乐创作、表演同等重要的程度来加以审视。音乐鉴赏是鉴赏者意象活动的产物。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透到鉴赏的对象中, 从而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 填充和丰富音乐作品本身, 使得同一部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鉴赏者那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

3. 音乐鉴赏是审美体验与综合效应的活动。

音乐鉴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音乐中获得审美体验, 而音乐鉴赏的综合效应, 是指伴随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人们可以通过对具有高品位的音乐的鉴赏, 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对深刻表达各种情感的音乐的鉴赏, 培养起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音乐鉴赏能力的结构

1. 感知音乐形式美的能力。

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为知觉和其他较为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材料。同样, 音乐听觉也是复杂的音乐审美过程的基础。所谓知觉, 则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应, 即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等基本特征, 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所谓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 是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 它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音乐的形式包括旋律、节奏、力度、速度、节拍、音色、曲式、调式与调性、和声与复调、配器等音乐要素, 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及整齐划一, 构成了完整的音乐作品的形式美。

2. 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的能力。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 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不仅进行认识, 并且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和体验, 这种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就是情绪情感。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如喜、怒、哀、乐等, 是一种外显的体验活动。情感则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 在青少年个性发展中起核心作用, 它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如态度、需要、信念、兴趣、价值观等, 是一种内隐的体验反映。情绪、情感在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音乐鉴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 它与一般听觉的认知反应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是一种“审美的聆听”, 它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主体是指欣赏者, 客体指的是被欣赏的音乐作品。人们借助客体将自己的某种感受释放出来。人对音乐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对音乐作品情绪的把握上, 只有当你的意识从日常知觉中摆脱出来, 完全进入到由乐音表象所构筑的感性世界中去, 沉浸在旋律的一起一伏、节奏的一张一弛之中, 用内心无声的歌唱来领会每一个乐句的韵味, 用想象和情感来包容每一个流动的音符时, 音乐的美才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3. 想象音乐形象、意境的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人脑不仅能形成关于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或者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还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人脑中的新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在大量丰富的知觉与记忆表象的基础上, 通过人脑的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想象作为人特有的心理现象, 是与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想象能力不仅是人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像任何艺术形象一样, 音乐形象也是以典型化的、概括的, 同时又是具有感性的形式反映着现实的规律性。音乐形象创造的道路是从完整的意识走向个别的、独特的、具有具体感性的表现形式。

四、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

1. 树立鼓励赏识的教育观。

在音乐教育中, 教师要重视赏识, 成为学生的赏识者。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表现, 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而且要善待学生的意见, 千万不要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要采用“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方法, 鼓励学生思考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赏识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就音乐的特点而言,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 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 开发思维, 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是有道理的, 而且的确引发了符合其心情的联想与想象, 教师就应给予认可。学生所富有的对音乐的强烈的好奇心、奇特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 往往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2. 教师需要专业化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必须具备系统的、综合的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曲目积累, 能从人文层次把握作品内蕴的含义, 有较高的鉴别评价音乐的能力。由于音乐艺术与社会、人文自然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因此, 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全面的文化基础知识, 才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层面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 正确、成功地引导学生欣赏、表现和评价音乐。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 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还应该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和网络来进行教学, 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以流行音乐为切入点, 找到连接民族音乐的纽带。

流行音乐与我们的民族音乐有不少相似点。就民歌而言, 流行音乐中有许多是借用民歌起步的, 于是它们也就有了很多共同之处:首先, 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来自于民歌。其次民歌是在劳动人民中广为传唱的歌曲, 有人说流行歌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当代的城市民歌;民歌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达爱情的, 而流行音乐中绝大部分是以爱情为题材的;现在流行歌坛出现了一些歌手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的现象, 是民歌演唱的另一形式的体现。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发挥其主动性, 学生会越来越认识到音乐不再是一个可望不可及、不可被改变甚至被仰慕和崇拜的艺术品。当学生有了这种意识, 领会到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流行音乐只是冰山一角, 他们会主动接近高雅音乐, 这时再引进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精华, 进行更高层次的熏陶与审美感受, 逐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 关注内心情感的体验式教学。

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最能拨动心弦的艺术形式。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情感是最丰富、最内在、最复杂的抽象物。音乐中表现的通常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 即使是“哀”, 它也完全能表达各种情感之间难以名状的微妙关系, 而这些情感, 往往来自于作曲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因此, 通过音乐体验情感, 是涉世不深的学生了解人生、透视生活、剖析世界的重要窗口, 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曹里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音乐鉴赏能力 篇2

音乐虽然一度是大家公认的副科,但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通过音乐学习提高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这就使得音乐教学必须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对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创造了很多值得推广的方法,下面将简要分析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可上的应用情况并浅显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小学音乐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电视或电脑播放图画、影视、歌曲、歌词等等展现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看或者聆听中,用更加科学和可操作的方式掌握课堂的节奏,传递乐曲的内容和气氛,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加乐趣,找到自己学习音乐的方向。同时多媒体能很好的结合教学,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声音教会学生阅读,进而识字。比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生唱“上学歌”的时候,学生几乎不能全部认识那些歌词,教师幸苦了半天,学生只记得了调,却记不住词。而当教师用最普通的手机链接电视播放这首歌,学生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歌词和电视上的花草、太阳等动画,跟着唱了几次,不少学生就记住歌词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音乐内容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图片、动画、声音,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和简便,所以很多音乐内容应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随着教改的推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改革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上可以更加开放,不必拘泥于课前或者课上,教师应该能省时度势在适当的时机把多媒体技巧灵活应用,突破传统的僵化思想,把小学音乐课打造成充满画面、声音、乐趣的课堂。另外多媒体的录音录像播放功能很好的解决了学生从不同歌曲中了解音乐特色,感受音乐魅力的难题。传统的教师教唱是千姿百态的,高低不齐的,甚至千篇 一律,学生没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壮阔与低沉,也没能感受欢快与悲伤,这就严重损坏了学生感知音乐魅力,鉴赏音乐特色的能力。但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学生从教师播放的原声中学会了从《欢乐颂》不同的声调中感受合唱欢乐,从《保卫黄河》高亢的曲调中感受齐唱的壮阔。而且学生们还能直接在聆听独唱时分辨出不同的男声、女声、童声等,感受不一样的音乐塑造的形象。进而避免教师的教学尴尬。当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声音曲调中感受音乐的变化风格,掌握了一定的鉴别技巧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新的音乐知识,比如在戏曲教学时,完全可以播放京剧,讲讲变脸的故事,引入京剧中花旦、刀马旦等不同角色,讲解他们在京剧戏曲中的定位,告诉学生怎么识别他们之类的知识。这就即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心理,又让他们学到了鉴赏音乐的相关知识,还能在观看中获得直接经验印证自己的猜想,帮助其观察歌曲描绘的世界,发现的其中的美好,并且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开始引导小学生们想象自己想要用音乐造就什么样的世界,发挥其创造的才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某些弊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个存在的问题,例如:

(一)、设施维护与保管存在很大的漏洞。

有些教师公物私用,有的粗暴使用,有的随意摆放,有的用完之后就让学生随意摆弄等。很多学校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进行多媒体设备管理,导致不少设施维护难,保管不当,形成浪费的现象。多媒体设备不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维护会严重缩短其寿命,比如电子琴若不能保持其干燥和清洁,那么使用一个学期或许就会坏掉;电脑的主机有太多微尘会使得其反应速度降低甚至无法启动。

(二)、应用能力和技巧严重不足。

特别是学校年纪偏大的老师,几乎不会使用这些现代化的音乐教具或多媒体设备,年轻老师使用的方式较为单一,图片、影视、歌曲是主要形式,几乎每节课都是这种模式,无法结合ps、c++等更多的剪辑技巧进行创造,因此多媒体音乐设备很难在小学音乐教学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中,更加不可能发挥其最大化促进音乐教学的作用。

(三)、相关部门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关注度仍需继续提高,并且提供紧密相关的培训。

小学这个阶段教师比较辛苦,不少教师身兼数职,很难在工作之余花功夫查找多媒体相关的资料创作切合实际的应用,而相关部门对此提供的更新设备或维护帮助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多媒体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完全掌握课堂时间,对操作者有很大依赖性。

多媒体教学往往富含音乐相关的图画,声音,视频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否处理得当关系着学生能否从中获得学习的信息,如果过于混乱,音乐太长或太短,播放翻页时间的把握,这些都取决于操作者的操作手法是否合理,时间把握是否到位。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很有可能沉迷在观看视频、图画、听歌曲的情绪中,忘记自己学习的方向。显而易见的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切实满足了教师化抽象音乐知识为直观图画、声音等要求,改进了小学音乐课的上课形式,化解了一个个情感与艺术的结合问题,促进了学生在和美音乐、视频环境中体验音乐的魅力,优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思维,打开学生学习音乐的源泉之门,也促进了实现教改提高教学的目标。同时学生在聆听和观摩的过程中能根据音乐、图像等的变化,感受音乐的风格曲调变化,易于学生加强鉴赏思维的锻炼。学生在优美的曲调、丰富的插画中学习兴趣空前提高,逐渐喜欢上了这种模式的音乐课,从音乐课开始感受世界声音的不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着眼于外面的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带来社会的种种巨变。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应用上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摸排清楚,灵活多变的与音乐教学融合起来,巧用技术真正发挥出对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成玲.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率[J].音乐大观.(06)

[2]陆晓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13)

浅论音乐剧鉴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篇3

关键词:美育 音乐剧 鉴赏审美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技术技能学习,还应该重视学生的美学教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极富现代气息。通过鉴赏含人文教育意义的音乐剧,使学生在娱乐与审美过程之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及音乐审美能力。

一、独立学院音乐欣赏课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部也相应提出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的有关规定。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偏重应用型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唱会跳,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音乐美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导致音乐专业毕业生分析鉴赏能力不佳、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对音乐美育教育加以重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精神,已有一些高校陆续开设全校性的音乐欣赏课。但是对专业学生来讲,每周一两节课的时间远远不能达到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要求。因此,如何让专业学生在课堂里了解音乐审美方法、赏析各类艺术样式,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音乐审美能力,成为音乐专业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通过在独立学院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力、鉴赏力,音乐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来讲,具有无可替代性。

二、音乐剧概述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简称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表演的组成部分,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将故事情节传达给观众。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于1728年在伦敦首演,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

音乐剧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群体。它具有以下特性:

(一)高度综合性。音乐剧的构成元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艺术种类,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服装设计和声光艺术,甚至还涉及电影、杂技、魔术等。一部大型音乐剧,往往需要好几百甚至上千名从事不同艺术种类的人同时工作。

(二)丰富的知识性。如在百老汇上演多年不衰的《歌剧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等,都证明了这一点。根据法国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让人们在阅读文字之外切身体会到名著的另一种魅力。《西贡小姐》则让观众更深刻了解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猫》在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新伦敦剧院,连续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同一个剧场落幕,盛况空前。

(三)观赏性和表演性的完美结合。音乐剧只有呈现出更加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才能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如《音乐之声》改编为同名电影后,获得更大成功。剧中使用了大量流行音乐元素,并巧妙地将其穿插在剧情之中:当玛丽亚赢得孩子们好感时,原有的拘谨和忧郁被音乐和笑声渐渐地代替,观众听到感受成长的《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表达愉快心情的《My Favourite Things》等;当玛丽亚爱上上校后而不得不悄悄离开,忧郁气息的音乐《So Long, Farewell》响起……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同时,在音乐剧中,还最大限度地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出梦幻炫目的场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三、享受精彩剧情获得体验美的能力

古希腊的“神”对人类的启示是“认识你自己”。在一些经典的音乐剧作品中,其主题也归结为认识“人”,如人的性格、命运、价值、生存状态、观念和普遍的人类道德准则等。这些内容在音乐剧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感人、最彻底的艺术表现。

如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用一生来逃亡的冉·阿让与警探沙威之间发生许多故事,以此为主线,多角度表现冉·阿让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危险中舍己救人、在苦难中对他人以同情和关爱。该剧如同一部史诗,反映了法国19世纪30年动荡中人间的悲欢离合和人民大众英勇抗争的事迹,也深刻展现了社会生活内容的世界性、现实性和揭示思想哲理内涵的永恒性。

在课堂上,学生可通过此剧了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贫困与苦难,也能体会到社会偏见、信念、正义、人性等内涵,还可欣赏到青春的美、爱情的美,并能感受勇于为实现革命理想而献身的壮举,领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理想。

四、传唱经典唱段提升传播美的能力

音乐剧歌词特点是简洁、通俗,富有韵律和诗意,且极富时代气息。音乐剧歌词作者克雷茨梅深谙词创作要诀,他说:“如果歌词能很容易从演员口中唱出,就能很容易进入观众的耳朵……为音乐剧写作意味着你的歌词要立即被观众所理解。你不能让观众停留去思考一句歌词的含义,否则歌中的音乐是不讲情面的,它不会等待你去解决观众的疑问。”

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时,首首动听、风格各异的歌曲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唱的欲望,特别是玛丽亚和孩子们那轻快、饱含热情而优美流畅的《Do-Re-Mi》,不但打动了剧中所有孩子接纳了她,而且也深深打动了观赏的学生,他们不但跟着剧中的音乐唱,还利用课余时间找到《Do-Re-Mi》及其他几首插曲的英文歌词、歌谱来学唱。

在欣赏这部音乐剧时,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已经在主动地歌唱中懂得了“接受与爱”这一人生哲理。对于英文歌词的演唱,也是一种加强学科之间联系的实践。

五、自排自演音乐剧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不仅仅只是看和听两种愉悦方式,身体力行,自觉地表现和创造美,也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一部音乐剧,可以获得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熏陶。通过引导专业学生自主编排简单的音乐剧,能更好地将艺术体验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提升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自主编排简单音乐剧的过程依次是:创设故事、编辑剧本、搜集素材、分组分工、道具制作、排练表演、综合评价。在各阶段,突出音乐形象,展示感人情节为主线。如故事的创意要新;剧本要符合戏剧的要求,应有“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分组合理,可分为导演创作组、舞美道具组、角色表演组、综合评价组、舞蹈组、伴唱组、伴奏组、音效组等。其中音乐材料的选择最为重要,既要恰当,也要突出人物艺术形象;声音效果的配合要即兴、紧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现场立体感;音乐要短小,道白要精练,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在音乐剧的创作和表演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会得到提高,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会得到适当的展现。

音乐是人类情感最自然的流露,也是世界的语言。在中国的“文治教化”之中,音乐占有重要的位置。当代的高等教育要求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综合审美能力,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利用对音乐剧的鉴赏来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音乐审美能力,正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种趋势,其在培养具有音乐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的合格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效果。

音乐鉴赏课程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影响 篇4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提高,学生

音乐并不仅仅是创造, 欣赏反而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一方面, 方便学生自己对音乐建立起更高层次的认识,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另一方面, 也能够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丰富, 从音乐中达到通感, 建立起画面,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艺术创新。

所有的音乐, 无不有其创作背景, 包括创作者当时的情绪、所处的环境, 抑或是思维的延续等。我们可以认为, 鉴赏音乐, 事实上就是心灵的一场旅行, 在这场旅行中, 我们通过周围的风景, 能够感知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实现对这种情感的共鸣。通过这种共鸣, 鉴赏者也能得到情感的宣泄, 卸去心上负担。

一、建立对音乐鉴赏的兴趣

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 大部分音乐鉴赏课程并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 学生们的注意力更大程度上集中于作业或是课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客观上是由于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 主观上则是由于学生对音乐缺乏兴趣, 对音乐鉴赏就更加冷淡。因此, 想要实现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 首先就要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只有产生了好奇心理, 人才会追根究底, 最终得到进步与提升。老师们可以从导语入手, 以更为丰富有趣的方式, 引领学生们产生聆听的兴趣。

详细的说, 导语可以是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创造艺术留白, 来激发学生对空白的思考。也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 令学生全都参与其中, 从而产生代入感, 实现兴趣的激发。通常, 在进行故事讲述时, 老师可以对音乐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 讲述音乐创作者的生平遭遇, 令学生产生同感, 进而感知音乐家们作曲时的心情。这样的导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 又有利于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在故事以及音乐中, 共同领悟创作者们融入旋律中的感性内涵。

二、学会听音乐的方法

音乐鉴赏老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教会学生如何去听。听音乐时, 除了要注重旋律节奏外, 更重要的是由音乐建立起来的感性内涵。这样, 形成的感悟以及与创作者产生的共鸣, 才是我们音乐鉴赏所追求的内容。

三、建立对音乐内涵的感悟

音乐鉴赏的最终目的, 是感性而非理性内涵。从最初建立的对旋律明朗度、节奏快慢等理性认知逐步深入, 老师们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是最难的问题。通常来说,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做出对比、设置留白空间等方式, 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例如, 进行爵士乐鉴赏时, 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令他们在疑问中聆听, 感知音乐的理性内涵。而后, 在明确了这些音乐基本要素后, 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放开思维, 在重复的聆听中形成各人的想象, 还可以令学生组成鉴赏小组, 互相分享心得感悟。

四、强调旋律主旨

每一段旋律都有其主旨。建立了基本的感悟之后, 就应当强化整段旋律所要表达的主旨内容。例如, 对《卡吗林斯卡娅幻想曲》进行鉴赏时, 教师可以先进行主旋律的教学, 令学生跟唱, 找到旋律的主题。这样一来,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向, 建立了情感的基调, 在进行音乐鉴赏时, 就更容易把握音乐内涵。这种跟唱方式, 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音感, 并最快地进入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中去。

五、帮助学生扩宽思维

对音乐的理解, 建立在音乐要素的基础上, 但音乐所要表达的形象以及意境, 才是学生学习鉴赏的目的。理解音乐中的形象以及意境, 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力, 如何帮助学生开拓思路, 也是音乐鉴赏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例如, 《草原放牧》这首曲子, 从一开始的轻快明朗, 到中间的开阔悠长, 就完美地实现了音乐形象的过渡。在这首曲子中, 最初所要表达的是放牧的草原小姐妹们朝气蓬勃的形象, 而中部旋律的舒缓, 则是要展现大草原的宽广、静谧。引导学生们建立起对这些情感细节的把握, 就能够直指核心, 接触到音乐的灵魂。

音乐鉴赏老师的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需要去深究以及创新, 结合各种辅助教学手段, 就能够实现整体的教学进步, 帮助学生真正学习到音乐鉴赏方法, 感悟音乐世界, 并在其中得到快乐和享受。

参考文献

[1]余利平.音乐欣赏课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J].北方音乐, 2010 (8) :92

[2]王雷.浅谈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J].江南论坛, 2002 (4) .

[3]蒋小燕.音乐欣赏课应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J].管理学家, 2010 (4) :269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的鉴赏能力 篇5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的鉴赏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塔尔气镇小学 范婷婷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体美劳均衡”.艺术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音乐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音乐有启迪智慧,促进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听音乐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俄国的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过, “我们注重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走上音乐这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音乐赏析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支柱。

那么学生的鉴赏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也希望各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在课上多播放或演奏古典音乐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书本上所写的歌曲,还要让学生们多欣赏其他曲目类型,特别是一些古典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作品,如贝多芬的《英雄》(第三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圆舞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等。

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在音乐这一领域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多听古典音乐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多年来,在音乐课的课堂上,教师讲的从来都是书本上的歌曲或者是其中推荐的曲目。而对于流行音乐却避而不谈,在当今的华语乐坛上的经典之作很少进入课堂之中。

流行音乐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烙印,如Beyond的《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等等,它已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流行符号,是华语乐坛经久不衰的神话。又如小虎队的《爱》《青苹果乐园》等,都是经典之作。如果在课堂上避开这些不谈是不能够培养全面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所以流行音乐引进课堂非常之必要。

三、了解相关音乐历史背景,体会音乐的内涵

每一段音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对于当时时代的一种侧面的反应。如贝多芬等人的音乐就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色彩,Beyond乐队是当时香港乐坛的象征,是90年代的流行符号。

在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听到的仅仅是旋律和歌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的真正含义除了词和曲,还有它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藏在音乐深处的东西,才能真正读懂音乐,才能体会到音乐打动人的地方。

四、帮助学生赏析音乐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一些古典、高雅的音乐,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和欣赏,如莫扎特等人的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学生们无法领悟的时候,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来欣赏。

比如,在音乐播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哪部分的旋律是特别的,哪里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指出的部分让学生们着重的去聆听。在播放音乐结束以后,让学生们写出对这段音乐的看法和理解,字数不限,这样可使学生们更好地去思考音乐中的艺术成就和表达的情感,还有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写出自己的感想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听过音乐的印象,可以防止课下的遗忘,从而达到提高鉴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五、布置赏析作业

在听完下次赏析音乐之前,教师要将同学几个人分成一个组,然后布置任务。预先告知他们下次要赏析的曲目是什么,然后几名同学作为一个团队,去了解这首曲子的作者、时代背景等信息,做到对下次赏析的曲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以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显得很仓促,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

教师还可以要求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某一个小组的同学给全班的同学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介绍的小组每次轮换,让大家都可以上台介绍。这样不仅可以让上台的小组准备的更加充分,也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介绍的音乐,既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又能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对音乐鉴赏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五个方面是我对于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看法,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欣赏音乐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进行了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通过音乐欣赏丰富了学生的听觉感知,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 篇6

【关键词】音乐;乐感;音乐鉴赏;教学导入;对比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2.运用对比教学

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7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欣赏教学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欣赏各种题材、各种风格以及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 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 并且从音乐欣赏过程中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 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修养, 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程,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便成为了音乐教师们不断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如何有效顺利地将学生引入音乐欣赏的境界也是很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索的问题。

一、积极营造适宜的音乐欣赏模式,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无非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安静的、全身心地欣赏音乐作品。在我们一贯的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也就是惯性地采取这样的教学程序:简单的导入环节———引入新课的环节———整体欣赏环节———分析结构和思想环节———精致欣赏环节———学生讨论环节———深入性完整欣赏环节等。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程虽然看起来十分全面和细致, 但是能否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作品之中呢?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例如, 我在上欣赏课程《让世界充满爱》时, 在刚开始听的时候就有一些学生开始溜号, 或是出现了窃窃私语的现象, 很多学生皱紧了眉头说不好听。此时我只好无奈地关掉音响。随后灵机一动, 便改用其他的教学模式, 我首先写给学生讲述一些小故事, 当然这些小故事都是赞美爱的, 并且一步步逐渐地说到这首曲子中, 明确地告诉学生这首曲子的独特之处。当我在每一个感人的事件后哼唱这首歌曲时, 学生就开始有了积极的回应, 要求我再一次播放这首曲子。这时学生就能够轻松地走进曲子的情感世界中, 被歌曲中的歌词和旋律逐渐感动, 并于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世界间真挚的情感, 并且从中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能力。

可见, 我们要是要根据每次欣赏的音乐作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欣赏方式和策略, 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和所包含的的情感来设计比较适宜的音乐欣赏模式, 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欣赏中来, 真正体会到音乐魅力之所在。

二、教师要巧设疑问, 充分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

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来也需要教师的刺激, 当学生要聆听一首十分陌生的音乐作品时,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凝聚力, 调动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展开自己的想象能力, 并且主动地去体验和接近作者的情感。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教师运用问题的方式来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去欣赏。

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有目的性的欣赏, 这样学生就会被问题的答案“牵制”着, 主动的完成欣赏过程, 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会积极的思考和分析。例如, 在欣赏《歌唱祖国》这首音乐作品时, 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这首音乐作品中有怎样的音乐疾走变化?在音色上作者有采取了变化?2.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真挚情感,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等。并且提示学生要在第一遍听完之后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特别留意歌曲中的细小变化, 并且用心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争取能够最高效率地寻找到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采用这种巧设疑问的引导欣赏方式, 能够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感受音乐, 用真心来欣赏音乐, 从而扑捉到音乐作品中最真挚的情感以及最细小的音乐知识。

三、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 加强学生的体验

兴趣是一切事物的推动力。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音乐做作品之中。为此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有足够大的音乐欣赏动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式来有效的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1. 利用抽象化的声音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初中学生除了拥有牵强的直观感受能力之外, 也拥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那些抽象、有趣的声音来刺激学生的感受能力。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其作品的特点来设计出或摘录出比较有趣的声音, 用此来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 组织学生亲身实践, 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初中学生正处于精力十分旺盛的年龄,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十分好动和活泼。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并且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 轻松自由地去体验和欣赏音乐, 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演, 发挥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

四、密切联系其他学科, 是音乐鉴赏更加多元化

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学习的, 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我们教师也要根据音乐作品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学知识、美术知识、历史知识甚至是政治知识等。这样不但会有效丰富音乐教学课堂, 也能够让音乐知识更加多元化, 帮助学生准确的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从而让音乐精神和魅力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音乐与那些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音乐作品都是在特点的历史环境中创造的, 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所处历史环境的特点。因此, 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明白当时的历史知识。

音乐鉴赏能力 篇8

一、不受教材的限制, 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内容

课前认真备课, 选择合适的民族歌曲进行欣赏练唱, 如在欣赏土族歌舞曲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忠厚的民族, 每逢过年过节或举行婚礼和其它喜事, 男女老少都纵情歌唱家曲, 跳着欢乐的“安召”舞, 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

在平时, 不论田间劳动、路上行走或山上放牧, 也在哼着曲儿。尤其逢传统的庙会或者花儿会, 男女歌手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参加, 进行赛歌, 他们很讲究对唱, 不论唱家曲或山歌, 一旦遇上对手, 就互相回答, 问根追底, 有的歌手确实也能触景生情, 随机应变, 对答如流, 他们用歌曲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土族民歌分家曲 (小调) 、野曲 (山歌) 和劳动号子三种。

家曲包括赞歌、问答歌、婚礼歌等。赞歌是土族人款待贵宾时, 宾主之间相互赞颂的歌。如主人赞美客人“德高如蓝天, 恩深似大海”, 而客人称赞主人时, 把普通的餐具说成是金杯玉碗, 把普通食物说成是山珍海味, 主要是赞颂主人的殷勤款待。赞歌的格式一般以三段为一首, 每段长短不等。一般前两段为比喻, 后一段才是实际含义。赞歌的演唱一般是两人, 一人主唱, 一人伴唱。赞歌曲调多种多样, 旋律柔和优美, 词藻华丽, 比喻生动形象。问答歌, 也叫对歌。它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互相盘问、交流生活知识和经验等。内容广泛, 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宗教信仰、生产生活、风土人情无所不包。其格式一般是三问三答, 主旋律与赞歌基本相似, 以比较简短的词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如羊的产生、羊的生活习性、羊的生理结构, 及如何宰杀羊、如何用羊肉敬客, 等等。土族举行婚礼是在一套完整的有歌有舞的艺术形式中进行并完成的, 婚礼曲曲调简单, 旋律优美, 土族婚礼仪式是该民族文化、宗教、生活习俗以及民族特性等方面的总体反映, 是该民族在婚姻嫁娶仪式中演唱的风格性民歌和舞蹈歌曲, 它犹如一部辉煌的歌舞剧。宴席曲主要为宴席助兴, 活跃气氛, 曲调细腻热情。

“野曲”即“花儿”, 也称为“山歌”、“少年”等, 也有人称之为“外面唱的歌”。唱“花儿”是土族文化生活中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土、汉“花儿”相比, 旋律上的差异较大。土族“花儿”的旋律由土族情歌发展演变而来, 并吸收了某些藏族情歌的成份。风格独特, 旋律高亢嘹亮, 节奏自由, 多用三拍子。旋律起伏较大, 音域宽广。结构一股为双乐句变化反复体。结束音拖长而下滑, 具有浓郁的土族风味。唱词既生动活泼又风趣朴实。常用比喻手法, 比喻贴切。“花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唱, 人人爱唱。每年定期举行的群体性“花儿”会, 已成为土族社会的传统活动。在土族传统的“花儿”会上, 土族民歌手常常对唱不绝。演唱者大都能触景生情, 即兴编词, 出口成章, 对答如流。劳动号子主要表现在夏秋季节土族农民打庄廓时用来演唱的曲子。这种劳动号子不仅起着统一劳动节奏和步调的组织作用, 同时也起着调剂劳动者的精神, 鼓励劳动热情, 激发劳动干劲的作用。这类曲子数量很少, 一般没有歌词, 用衬词“夯儿哩夯, 哼儿哩哼”。

二、认真上好音乐欣赏课, 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赏析能力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 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笔者记得一本书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 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 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前不久, 学校举办了全校学生器乐演奏比赛, 参赛者小的有二年级的同学, 大的有九年级的同学, 乐器的种类有二胡、琵琶、葫芦丝、古筝、笛子、电子琴等, 参赛的曲目大都是民族乐曲为主, 同学们出神入化、精彩纷呈的演奏博得了全场师生的喝彩。最近, 学校又举行了一次“卡拉ok”民歌大奖赛, 来自不同年级的十二名同学获奖,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也为弘扬民族音乐教学工作起了推动作用, 使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民族音乐, 针对当前的流行歌曲的冲击, 这显然是一种正确的导向。

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这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通过土族音乐教学欣赏, 同学们对土族民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有部分同学开始搜集民间土族民歌, 尤其是土族学生, 开始注意本民族喜庆宴会大人们的歌舞表演。这对大力弘扬民族音乐,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初中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漫谈 篇9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鉴赏,情感共鸣

音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是最具感染力与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基于音乐的重要性, 作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尤其关注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尝试从三个“善用”入手, 即善用导入、善用对比与善用通感, 渗透审美教育, 开展音乐审美活动, 让学生不仅能够听懂音乐的优美, 还能够品读出其中的特别风味。

一、善用导入, 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好的课堂导入就像教学的一剂“兴奋剂”, 它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自觉的课堂关注,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开启学生自主思考的大门。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先发制人”的教学功效, 在备课过程中对课堂导入进行精心预设。在预设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兴趣的时尚话题、热衷的音乐频道或电视节目, 丰富课堂导入的内容, 活化课堂导入的形式, 让课堂导入变得出其不意, 以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热情。

例如, 在讲授苏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希望与你同行”时, 作者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迈入初中, 对初中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 对花季友谊有着浪漫的向往, 因此, 在教学导入环节, 作者以电影———《同桌的你》为契机, 打开“校园友谊”这个话匣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作者首先播放了经典校园民谣《同桌的你》, 在学生的哼唱中自然地引入这部热播电影, 引发学生对“同桌”这个话题的关注。随后, 播放电影《同桌的你》的开头部分。借助这部电影, 作者把镜头拉回现实, 拉回课堂, 开展了“你好, 同桌”的小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作者以本课的教学内容《希望与你同行》这首歌为背景音乐, 引导学生四人一组, 分别向组员说出自己对同桌的心里话, 为随后的歌曲教学与鉴赏活动做铺垫。在这个导入环节中, 学生跃跃欲试, 积极性很高, 尤其是在看完影片《同桌的你》的相关片段后, 他们深受启发, 有的学生一时不知如何表达, 自顾自地用本课新授歌曲《希望与你同行》表达自己对同桌的情感, 教学氛围非常活跃。

二、善用对比, 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 观察敏锐, 善于捕捉事物之间的细小区别, 能够感受差异所带来的奇妙体验, 思维已经具备抽象与类比意识。因此,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对比的教学手法, 为鉴赏内容寻找一个教学的支点, 引导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引发共鸣;在寻找不同的过程中体验差异, 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例如, 在苏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乡的云”的教学完成后, 作者考虑到这个单元的几首歌曲都以“故乡”为基础, 围绕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展开, 歌曲的风格与抒发的情感较为一致、和谐。因此,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几首歌曲, 区分其中的异同, 作者设计了一个对比与分析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作者制作了一个对比分析表,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本单元所授歌曲 (《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小路》《故乡的云》《那就是我》) 从角度、风格、情绪、情感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并把小组讨论成果以简单的语言记录到表格中, 从而实现从小组探究到小组分享的音乐鉴赏之旅,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水平。

三、善用通感,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所谓通感, 即将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 借助想象等思维活动引发感觉的转移。通感是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而“听声类形”是人们借助通感鉴赏音乐的惯用途径之一, 早在马融的《长笛赋》中就有“尔乃听声类形, 状似流水, 又象飞鸿”的相关记载。由此, 作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妨运用通感作为艺术鉴赏手法,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音乐鉴赏活动中, 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及创造能力,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实现“以感情体验感情”的教学目的。

例如, 在讲授苏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原放歌”时, 作者考虑到辽阔无际的大草原对于大部分南方学生而言, 只停留在电视电影里, 局限在书本描绘里, 并没有深刻的体会与亲身的体验。因此, 在本课的音乐教学中, 如何引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大草原的情感共鸣, 是能否圆满完成鉴赏教学的关键点。由此, 作者在教学前为学生呈现了许多与大草原有关的诗歌及相关图片。如《敕勒歌》中“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千古名句, 草原上的蒙古包、烤全羊等的图片,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展开联想, 让形象、立体的大草原跃然心间, 引发学生内心深处对大草原那种自由、豪迈、宽广感觉的向往。

总之,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智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最好不过的。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鉴赏的主体, 通过丰富多彩、动态立体的审美活动, 引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最真实、质朴的情感体验, 鼓励他们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不一样的音乐创造。相信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 音乐教学将变成一场充满感动的视听盛宴, 一场充满奇迹的创造体验。

参考文献

[1]宋正玲.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三策略[J].广西教育, 2012 (34) .

[2]李明.开展音乐欣赏调动学生兴趣[J].新课程 (中学版) , 2008 (4) .

谈高职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结合学生特点, 优化教学教材

在开展教学前, 首先要就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做问卷调查, 掌握各个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及学习意见及建议, 以便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就内容、方法和课堂设计方面及时作出改动。比如, 在开展古典音乐时, 由于多数学生可能是首次了解古典音乐, 前面的几节课我们将以通俗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适当讲述部分基础理论, 把教学课堂设计事先告知学生, 让学生按设计有针对性、积极地地查阅有关资料, 作好课堂准备。

教学教材方面, 我们可以适当选择古今中外既有艺术价值, 又能让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代表性作品。内容深入浅出, 结构简单到复杂, 由通俗的作品开始, 再到大型的古典音乐, 欣赏层次不断提高, 至此能完成感官到理性的升华, 提升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 还可结合通俗音乐, 把健康向上的大众流行通俗乐给学生介绍, 不仅能增强学习兴趣, 还能大大提高综合欣赏能力。

二、结合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手段

旋律、速度、力度等, 这些音乐对感光的刺激, 都是美的声音和画面对大脑留下的烙痕。充满美感的音乐当与文字、画面等各类综合性的信息结合后, 就能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当然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 主动的去聆听、感受音乐的旋律、力度、速度。学生在欣赏音乐配画面和音乐乐曲的时候, 脑海会产生各种配套的场景, 犹如临其境一样,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进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性, 使他们能真正的去感受、欣赏、品味音乐作品。

比如在导引学生赏析古典名曲《高山流水》过程中, 首先在欣赏之前, 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每段乐曲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 使用多媒体的方式的渲染下, 让学生全方位去感受乐曲的表现力、感染力。在音乐欣赏结束后, 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 发表自己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教师加以旁引。这样, 学生能较容易地区分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所表现的出意境和情绪。而且, 这种方法比单独听乐曲或简单的听课的效果好很多。视觉感光与听力欣赏音乐结合, 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美感, 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三、结合课堂讲授, 优化三个“过渡”

就选修音乐欣赏的学生而言, 音乐基础是薄弱的, 但理解能力不差, 因此在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时, 要力求达到由浅到深、深入浅出、梯次进阶的效果, 就此, 笔者总结了三个过渡。

1、由声乐曲向器乐曲的过渡

声乐作品结构简单, 因此在乐曲赏析过程中, 声乐作品欣赏和接受都较容易, 不仅易于欣赏,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有歌词音乐的欣赏, 能较易了解音乐的表现、发展和欣赏规律, 同时理解音乐含义, 进而过渡上升到较为复杂的器乐作品赏析。声乐作品讲解时, 首先要从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歌词含义入手。加上例举和解说,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乐旋律等各方面的发展特征, 同时可以适当锻炼学生在去掉歌词的时候, 也能够赏析歌曲旋律, 达到理解旋律进而理解音乐。上述过渡, 能使学生在进入器乐作品欣赏时不致于无法适应。

2、由民族向西方的过渡

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音乐虽然无国界, 但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习惯, 音乐也如此, 是根深蒂固, 与生俱来的。例如说, 在播放《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等民族乐曲的时候, 对学生来讲, 都是非常熟悉的曲调, 如果能在音乐欣赏时有意识的将作品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介绍给学生, 更能使学生感觉亲切, 同样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 去欣赏作品, 尤其是在作品结构讲解的时候, 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 比如《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 这会使学生对音乐语言有个渐进的适应过程, 至此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提高鉴赏兴趣。

3、由器乐独奏曲向交响音乐过渡

相对而言, 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 更容易把握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单一、简单主题。比如在介绍解说、赏析贝多芬《月光曲》时, 可通过播放此乐曲后, 待学生对此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印象后, 再介绍曲式结构, 即解说下, 这曲子的主题和曲式结构。当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什么是音乐的主体、曲式及结构之后。再就乐曲的旋律、节奏等特征做进一步讲解,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 去深刻体会音乐的总体旋律。再后, 由独奏过渡到管弦、曲式结构复杂及多主题及交响乐, 通过上述的过渡, 学生就可较为容易的了解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 培养起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考虑到目前音乐在人类的教育中的多重作用, 现在的音乐美育越来越引起了各级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对于高职学生——重要的受教育群体而言, 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较强, 但音乐素养较之而言偏低, 同时又急需要艺术教育的熏陶, 因此如何有效、普遍地提高这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美学艺术教育工作者们尤为关注的教育科研课题。因为, “对于一个不辨音律的耳朵, 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参考文献

[1]阿文兴:《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保山师专学报》, 2007年01期。

[2]黄昌海:《论音乐作品的审美意蕴》,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

[3]马洁:《改革音乐欣赏方法培养欣赏心智技能》, 《电影评介》, 2006年11期。

[4]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 《电影评介》, 2007年02期。

[5]黄昌海:《音乐创作的美学诉求》,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09期。

上一篇:滑模混凝土摊铺机下一篇:替代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