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加针灸

2024-05-17

中药加针灸(精选十篇)

中药加针灸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2014 年3 月至2015 年4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 例带状疱疹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2 例, 观察组男性27 例、女性25 例, 年龄21 ~ 67 岁、平均年龄34. 84 岁, 病程1 ~ 8 d、平均病程3. 73 d; 对照组男性28 例、女性24 例, 年龄20 ~ 68 岁、平均年龄35. 12 岁, 病程1 ~ 9 d、平均病程3. 76 d, 两组均治疗15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药 ( 江苏晨牌药业有限公司产昔洛韦分散片) 、抗病毒 ( 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产病毒灵片) 、营养神经 ( 山东方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维生素B1、B12 注射液) 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湿敷加针灸及半导体激光治疗: ( 1) 中药湿敷治疗: 方用加味黄连解毒散, 药物组成: 乳香、没药、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各等。研细末过80 口筛装瓶, 麻油适量调和成糊状, 外敷患处。 ( 2) 针灸治疗: 针灸选取曲池、阿是穴 ( 要根据带状疱疹分布状况, 截取两侧端进行针灸) 作为主穴, 根据神经受损的不同部位选择风池、背俞穴等穴相配[2]。留针20 min, 取针后进行常规消毒处理。 ( 3) 半导体激光治疗[3]: 设备由武汉康尔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LLHH - IVB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治疗参数设定: 波长为810 nm, 输出功率20 m W, 光束直径5 mm, , 离患部约3 ~5 cm, 10 min / 次, 2 次/ d。

1. 3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 水疱干涸结痂, 皮疹消退, 疼痛消失; 显效: 水疱干涸结痂≥70 % , 疼痛基本消失; 有效: 50 % ≤水疱干涸结痂< 70 % , 疼痛减轻; 无效: 水疱干涸结痂< 50 % , 皮疹未减退或有新疹发生, 疼痛无减轻。总有效率= [ ( 痊愈人数+ 显效人数+ 有效人数) /总人数]× 100 % 。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 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相应的治疗后, 观察组痊愈25 例、显效19 例、有效6 例、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6. 15 % , 高于对照组的84. 62 % ( P < 0. 05) , 见表1。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多因情志内伤、肝失疏泄, 日久郁而心肝火旺, 或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气滞湿郁火毒灼于肌肤所致, 气血淤阻进而疼痛[4]。中药湿敷及针刺具有阴阳调和、疏通经络的作用。加味黄连解毒散方中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可治痈肿疮毒, 栀子泻火解毒, 清热利尿, 外用消肿止痛, 乳香、没药合用可调气活血、消肿止痛、追毒。针灸可调整阴阳、疏肝泻火、疏通经络、活血理气的作用[5]。半导体激光不但有很好的组织穿透力, 通过光磁场效应作用于生物组织, 可以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还可以改善组织代谢、加快炎症的吸收和消散、减轻炎症水肿、止痛等作用[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痊愈25 例、显效19 例、有效6 例、无效2 例, 总有效率为96. 15 % , 高于对照组的84. 62 % 。

综上所述, 中药湿敷加针灸及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 能够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全凤.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方法综述[J].中国疗养医学, 2014, 23 (10) :879-881.

[2]易进科, 汤治中, 杨京利.中医辨证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 2015, 31 (8) :4-7.

[3]Fan X, Wang S.A Novel Treatment of Herpes Zoster Pain With Pulsed Laser Irradiation[J].Dermatologic Surgery, 2015, 41 (10) :1189-1190.

[4]潘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8) :1690-1691.

[5]Ursini T, Tontodonati M, Manzoli L, et al.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pain in herpes zoster:results of a nested, open-label, randomized trial in the VZV Pain Study[J].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1, 11 (1) :46.

中药加针灸 篇2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中药熏洗;温针灸;夹脊穴;功能锻炼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8.010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临床多表现为脊柱与外周关节炎,亦可伴眼、肾、心血管和肺等多系统损害[1]。典型症状为腰背痛、晨僵,腰椎活动显著受限等。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及晚期脊柱特征性的“竹节样”改变,早期可归属于 “腰痛”“大偻”“脊强”范畴,晚期与“竹节风”“龟背风”等大致相符[2]。早期亦有学者称,本病为类风湿性脊柱炎和关节僵硬性脊柱炎[3]。目前现代医学在临床上尚无对AS的根治方法。因本病日久迁延,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笔者尝试采用温针灸夹脊穴配合中药熏洗治疗AS患者36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AS患者36例,男32例,女4例;年龄15~38岁,平均(26.39±9.5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9年,中位数8.62年。本研究方案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van der Linden S[4]提出的AS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14~62岁;③病情处于活动期;④其他抗风湿药物停用至少l个月[5];⑤患者知情同意,依从

性好,愿意接受并配合2个疗程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治疗期间服用其他抗风湿药物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心脑血管及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患者;④晚期患者,或者严重关节畸形、残疾患者;⑤有其他风湿病或脊柱关节病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中药熏洗 采用本院自拟雷乌方加减水煎洗,每次30 min,每日2次。熏洗中药组成:大黄15 g、川乌10 g、草乌10 g、花椒10 g、补骨脂12 g、

透骨草15 g、伸筋草20 g、乳香10 g、没药10 g、青风藤20 g、雷公藤15 g、蜂房15 g、芒硝10 g。

2.1.2 温针灸夹脊穴 取穴:主穴取华佗夹脊穴(C1~L5),配穴取大椎、肝腧、大杼、肾腧等。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毫针刺入病变相应的夹脊穴1.5寸,向脊柱方向针尖透刺。将短艾条插于针柄上,待艾条燃尽、针柄冷却后出针,每次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1.3 功能锻炼 ①站立位锻炼:两足开立,双手叉腰,四指在后按住腰部两侧肾腧,拇指向前,腰部左右重复环形摆动20次;②仰卧位锻炼:患者仰卧位,用双脚后跟与头颈部做支点,三点支撑腰部上抬,配合呼气,重复10次;③俯卧位锻炼:双下肢伸直,上肢和下肢同时背伸运动,并重复20次。运动量以第2天无疲劳、疼痛不适感为宜,训练强度以患者的心率符合日常水平为准,关节活动尽量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

2.2 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AS评价工作组(ASAS)推荐的ASAS 20评价标准[6]进行评分。①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②患者总体评价(PGA);③Bath AS功能指数(BASFI);④关

节肿胀数;⑤骨骼和肌肉系统活动度评估:Bath AS测量指数(BASMI),包括胸廓活动度、Sch?ber实验、指地距、腰椎侧屈、腰椎后仰、后枕墙距;⑥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

2.3 安全性观察 观察针刺部位感染、出血、烫伤、血肿等不良反应,并详细记录。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患者各项指标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2 患者治疗前后骨骼和肌肉活动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患者胸廓活动度、指地距、腰椎侧屈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3 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

1个疗程、2个疗程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时间例数ESR

(mm·h-1)CRP

(μg·mL-1)

治疗前36 57.60±10.6 32.64±8.3

nlc202309040240

治疗1个疗程后36 32.21± 6.31) 25.72±6.41)

治疗2个疗程后36 26.15± 4.11)2) 15.70±5.01)2)

注 与治疗前比较,1)P = 0.01 < 0.05;与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2)P = 0.02 < 0.05

3.4 安全性评价 本组所有受试患者均未见针刺部位感染、出血、血肿。治疗期间仅1例患者因操作不当致烫伤,余所有患者均未有其他不良反应。

4 讨 论

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原因未明的全身性疾病。本病起病隐匿,危害大,发病率高。早期以急性的外周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继而出现骶髂关节疼痛、腰椎僵硬,特别于劳累或受冻后症状加重。晚期多致腰、胸、颈椎强直,骨盆变形,以致残废。本病好发于青少年,以男性为主,发病越早,病情越重,进展越快。青年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很快发展,致残程度较高。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至今尚未明了,目前其治疗仍是十分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对强直期缺少有效治疗手段。当前临床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慢作用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治疗,非药物治疗有功能锻炼、理疗、推拿、针灸等。

中医学认为,AS多为素体虚弱,风寒湿热之外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闭阻经络,气血不畅而发。其病位在“骨”,而病根在肾与督脉。取督脉腧穴治疗本病,既可打通经络,又可调整脏腑及周身经络气血。笔者采用中药熏洗治疗活动期寒湿痹阻型AS,熏洗中药以温经通络、行气止痛药物为主。雷乌方为本院治疗寒湿痹证经验方剂,临床应用近

30年,疗效显著。方中川乌、草乌、花椒等散寒止痛,温经通络;伸筋草、透骨草、青风藤、雷公藤舒筋通络,祛风除湿;芒硝、乳香、没药消肿行气止痛;大黄活血化瘀通经。诸药合用,温经通络、行气祛寒,兼具渗湿之效。温针灸集针刺和艾灸于一体,能更快地解除脊背疼痛强直现象[7]。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夹脊穴局部都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通过针灸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直接阻断局部炎症介质,增加局部血流量,缓解疼痛[8]。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均可使施术部位局部发热,局部组织温度提高,毛细血管扩张,起到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早期应用对纤维增生与韧带钙化反应均有阻滞作用,可预防椎间骨桥形成,避免脊柱畸形[9-10]。

ASAS治疗本病的指南中将运动治疗列为重要手段之一。该治疗具有保持脊柱弹性、预防姿势改变、提高肌力和减轻疼痛的作用[11]。因此,劝导患者进行身体功能锻炼,采取必要的物理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12]。在病变早期,运动量以运动后疲劳、疼痛在2 h内恢复为度[13]。随着病情的好转,应根据疼痛的耐受程度,逐渐加大运动量。通过功能锻炼,可以放松肌肉,减轻痉挛,加速血液循环,减少致痛物质堆积,减轻晨僵症状;运动时肌肉收缩所产生的生物电,也可以促进钙离子沉积,防止骨质疏松。经过锻炼一方面可以保持胸廓活动度,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同时可以防止肢体废用性萎缩,预防畸形的发生,减少残疾。因此,功能锻炼在早期AS的治疗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观察表明,温针灸配合中药熏洗加功能锻炼能有效缓解脊背疼痛、强直症状,此法治疗早期AS能改善局部微循环、降低血中炎性指标,疗效可靠,不失为临床治疗AS的选择之一。

5 参考文献

[1]陈正形,朱丹杰.强直性脊柱炎病因、诊断及治疗[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5,26(6):376-379.

[2]梁慧英.古代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11,31(6):594-596.

[3]Toussirot E,Wendling D.Current guidelines for the drug tren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J].Drugs,1998,56(2):225-240.

[4]van der Linden S,Valkenburg HA,Cats A.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proposal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J].Arthritis Rheum,1984,27(4):361-368.

[5]许杰洲,曾庆馀.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活动性、功能状况及预后的评价[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4):229-231.

[6]蒋明,David 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19.

[7]陈艳红.温针灸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11-1634.

[8]郭艳明.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8

例[J].山西中医,2007,23(2):34-35.

[9]周昭辉,陈振虎,徐展琼.温针灸夹脊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3):11-13.

[10]任泓吉,孟庆良,郭会卿,等.中药热敷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2):14-16.

[11]Zochling J,van der Heijde D,Buos-Vargas R,et a1.

ASAS/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nn Rheum Dis,2006,65(4):442-452.

[12]Dagfinrnd H,Halvorsen S,Vllestad NK,et al.

Exercise programs in trials for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do they really have the petential for effectiveness?[J].Arthritis Care Res(Hoboken),2011,63(4):597-603.

[13]马骄,阎小萍,王昊.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进

展[J].中日友好医院院报,2001,15(4):244-246.

收稿日期:2014-06-04;修回日期:2014-07-25

中药加针灸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56例面部神经麻痹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25例、女31例, 年龄为5岁~61岁, 平均年龄为 (35.13±5.77) 岁。左侧面瘫26例、右侧面瘫30例。选取同期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4例、女32例, 年龄为7岁~63岁, 平均年龄为 (35.26±5.68) 岁。左侧面瘫29例、右侧面瘫2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针灸加红外线治疗, 针灸主穴为:地仓、颊车、下关、合谷等;配穴为太阳、阳白、人中、翳风等。每次取穴位为3次, 病程长者在穴位强刺激, 患者出现明显酸、麻、胀、痛感后, 留针30min。红外线治疗仪功率为500W, 照射距离为50cm。每天选取红外线照射患部25min。每天针灸加红外线治疗1次, 1个疗程为7d。每天肌肉注射维生素B1100mg、B12100mg, 或者口服维生素B120mg, 3次/d。休息3d后, 再进行第2个疗程。按照上述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取红外线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1.3 疗效标准

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表情恢复正常;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静态时外观正常;3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面部活力有所改善;4无效:临床症状、表情无改善。治疗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对比两组 患者治疗 总有效率 , 观察组痊 愈4 0例 (71.43%) 、显效11例 (19.64%) 、有效3例 (5.36%) 、无效2例 (3.57%)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痊愈27例 (48.21%) 、显效12例 (21.43%) 、有效9例 (16.07%) 、无效8例 (14.29%) , 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风冷侵袭为面部神经麻痹发生的主要因素, 由于血管神经功能紊乱的影响, 可能会造成面神经血管痉挛、神经水肿等, 进而产生面部神经缺血, 导致面部血液循环受限制, 必须采取及时的对症治疗方法, 才能避免发展为恶性循环。中医也将面部神经麻痹称之为口眼歪斜或面中风[2], 在面部神经麻痹临床治疗中, 其治疗关键在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状态、促进患者面部神经恢复等[3]。

针灸是指采用针刺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治疗符合面部神经麻痹的治疗原则, 目的在于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在面瘫患者的治疗中, 通过针灸能有效提高患者神经的兴奋性, 有利于改善局部的新陈代谢, 并促进患者面部神经与肌肉功能的恢复, 从而起到改善面瘫的作用。由于面瘫患者的头面部为阳明经, 少阳经的主要分布部位, 因此需要先疏通阳明, 以促使少明二经起散寒通络及调和气血的功效, 且可具有防邪内侵及扶正祛邪等功效[4]。另外, 通过进行合谷、太冲、颊车、地仓等穴位的针灸, 从而发挥促进气血畅顺、营养调和等功效。红外光在通讯、探测、医疗、军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医术界中, 红外线波段有利于促进生命的生长, 活化细胞组织,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人的免疫力, 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等。在针灸基础上加以红外线治疗, 以促进患者经络疏通, 促使机体内外气血运行及调节机体平衡, 有利于促进病变部位功能的恢复。而维生素能为神经系统的恢复提供充足的营养基础, 而红外线能有效促进患者面部神经的血液循环, 从而改善患者神经肌肉组织的营养状况, 切实促进病情的恢复。

以上研究表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针灸加红外线治疗面部神经麻痹, 可确保较高的治疗效果, 充分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加红外线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6例面部神经麻痹患者作为观察组, 给予针灸加红外线治疗;选取同期收治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单纯采取红外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灸加红外线治疗面部神经麻痹, 疗效安全, 治愈率较高, 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红外线,面部神经麻痹

参考文献

[1]杨丹青.不同方法治疗面部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7) :116-117.

[2]吴秀贞.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24 (8) :140-145.

[3]张国忠, 唐立科.针灸推拿合中药治疗面瘫病18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 :203-204.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麻痹性肠梗阻 篇4

关键词 针刺 穴位注射 麻痹性肠梗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01

1993年以来,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麻痹性肠梗阻患者38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77岁,病程2~7天,其中感染性16例,手术后22例,所治疗病例均经西医使用促进胃动力药治疗无效后,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

治疗方法:①针刺:取中脘、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选用0.3mm×40mm毫针,刺入20~30mm,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m后出针,1次/日,5次1个疗程。②穴位注射:针刺毕取胃俞(双)、脾俞(双)、三焦俞(双),用1次口腔科专用5ml注射器取当归注射液4ml加维生素B12针剂1ml的混合液备用,取穴位常规消毒,直刺0.5~0.8寸,回抽无回血,然后缓慢注入药液,每穴1.2ml/次,1次/日,5次1个疗程。

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治愈,针刺加穴位治疗后腹胀消失,肛门能排气,肠鸣音恢复正常。其中1次治愈18例,2次治愈10例,3~5次治愈20例。

例1:患者,女,35岁,既往有胆囊炎、胆结石10余年,于2006年5月13日,因暴饮暴食出现腹痛、腹胀,由当地卫生院转入我科。现症:患者精神差,表情痛苦,呻吟不止,腹部高度膨隆;血清淀粉明显升高,增强CT示,胰腺肿大,周边渗出,肠鸣音减弱(<3次/分)腹部平片示小肠,结肠扩张,积气,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并发肠麻痹。在抗炎、支持疗法同时予以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后,腹痛稍减轻,腹胀也好转,又治疗2次,3天后,患者腹痛消失,肠鸣音恢复,排气正常并排出大便,腹胀消失,能进饮食,又巩固治疗2次。

例2:患者,67岁,因结肠癌手术后腹胀6天,于2005年5月23日请我科急会诊。症见患者神清,面容苦楚,仰卧,腹胀腹痛。呼吸急粗,肠鸣音极弱,经X线透视,上腹部有液平面数个。西医已给予促动力药加胃肠减压,肛门排气,效果均不佳。即给予针刺加穴位注射后,患者自觉腹胀腹痛减轻,肠鸣音较前活跃,次日又如上治疗1次,起针后,有矢气排出,腹胀减轻;第3天见,患者精神好,腹胀消失,腹平软,并解稀便1次,闻肠鸣音如常,又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3次。

讨论

麻痹性肠梗阻是由于感染或手术造成胃肠动力丧失而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呼吸困难,肠鸣音消失,无大便或矢气排出。重者出现酸中毒,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低血钙症,严重影响细胞代谢,妨碍肠管功能,出现多器管功能障碍综合征,危及患者生命。此病属中医“气鼓”范畴,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针刺以健脾和胃,宽胸理气,消除胀满,同时用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注射注入背俞穴,针药并用,调理脏腑,通气机,以助胃肠动力恢复,恢复肠道的运动与吸收功能从而缓解病情,尽快康复。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疗效肯定,具有简便、有效、快捷、价廉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文忠,宋书帮,王艳威,等.针罐并用治疗急性肠梗阻50例.中国针灸,2005,5:343-344.

2 罗艳红,钱广伟,李双平,等.应用电针干预重症早期急性胰腺炎并发肠麻痹.中国针灸,2011,2:105-108.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236-238.

走罐加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8例 篇5

18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 其中男10例, 女8例;年龄最小20岁, 最大75岁, 平均年龄28.5岁;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10年。主要表现均有晨僵, 骶髂关节疼痛, 严重者发展至颈椎、腰骶部及整个脊柱, 有后背僵硬、肿痛常常放射到臀部、大腿, 挺胸伸腰屈髋活动受限, 不能久坐, 多无神经系统体征。实验室检查患者血清中HLA-B27阳性, 疾病活动期血沉增快, 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 X线及CT表现为骶髂关节有骨侵蚀或硬化, 严重者腰椎有竹节样改变。18例患者均曾求治于西医, 病情有所缓解, 但仍反复发作。本组病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治疗。

2治疗方法

2.1 走罐疗法

取穴: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穴、督脉共5条线的穴位。操作:选择大号玻璃罐, 在背腰部涂擦润滑油, 应用闪火法, 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点燃后, 在罐内绕一圈即抽出, 迅速将罐子罩在应拔的部位上。医者右手握住罐底, 稍向后倾斜, 即后半边罐口边缘着力, 前半边略提起, 中等速度向前推动, 5~7cm/s, 在所选穴位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 至局部皆呈淤血现象为止, 然后起罐, 清洁皮肤。走罐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走罐间隔时间要视皮肤恢复情况而定, 一般两三天即可。

2.2 针灸疗法

取穴:取其相应病变脊柱的华佗夹脊穴, 下肢取穴取秩边、环跳、承扶、阳陵泉、委中、承山、太冲等, 以循经取穴为主, 依患者病情肢体不利症状酌情加减。临证以病变侵及部位选5~8穴针刺操作。并临床随症加减穴位。操作:患者取俯卧位, 使背腰部肌肉松弛, 皮肤常规消毒后, 用1.5寸32号毫针沿着病变脊柱相对应的华佗夹脊穴, 针尖斜刺向椎体方向呈45°角刺入0.5~1寸, 行提插捻转泻法, 以70~110r/min的频率快速捻针2~3分钟, 使针下沉紧, 针感游走, 患者有局部酸胀并向肩背部传导之感, 留针时间30~40分钟, 5分钟行针1次。病变在骶髂关节部位可采取围刺方法, 即中间1针, 上、下、左、右各行1针, 行泻法。其中针刺秩边、环跳时, 要求针感放射至下肢远端。肾俞、三阴交和足三里穴分别双取, 均按常规消毒, 将针垂直刺入各腧穴中, 各穴均待得气后留针半小时, 期间行针2次, 均施捻转、提插、刮柄等补法或得气后加艾炷灸。余穴依病情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治疗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3~5疗程。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晨僵消失, 腰骶痛症状完全消失, 腰椎屈伸活动正常, 血沉、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有效:晨僵消失, 腰骶痛症状基本消失, 腰椎屈曲活动仍有轻度疼痛, 血沉、C反应蛋白降低。无效:腰骶痛症状仍存在, 腰椎屈伸活动受限, 血沉、C反应蛋白降低不明显。

3.2 治疗结果

显效4例, 好转12例, 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88%。最短治疗2个疗程, 最长治疗6个疗程。治疗后关节病变反复少, 无毒副作用。

4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 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具有遗传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本病属中医“骨痹”、“肾痹”范畴, 其病因病机多为禀赋不足, 素体虚弱, 肝肾精血不足, 肾督亏虚, 风寒湿之邪乘虚深侵肾督, 筋脉失调, 骨质受损, 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宜益肾壮督、治本扶正为先。肾督气壮则髓生、骨健, 机体免疫力增强, 能抵御外邪, 病情始可逆转, 这是本病不同于一般风寒湿痹的治疗之处。

火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走罐疗法速度适中, 既可激发卫气, 又可祛瘀通脉, 气行则血行, 此法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的作用, 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有疏通经络、双通营卫的作用。督脉与其两侧之足太阳经经气相通。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是人体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重要穴位, 具有调节脏腑阴阳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走罐于病变的督脉及华佗夹脊穴, 可充分发挥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走罐所产生的负压及摩擦作用, 对足太阳膀胱经及其俞穴能起到直接的刺激作用, 通过神经节段的反射途径, 作用于病变部位, 调整机体功能, 消除局部病变。

中药加针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门诊患者,将60例单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7~67岁;病程1~4d。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3岁;病程1~5d。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陈贵廷《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拟订标准:①其病突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②患侧眼睑不能完全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蹙眉。③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向健侧牵引。④根据损害部位不同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下降、外耳道与耳廓部感觉障碍或疱疹、泪液减少等。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病程在1~5d;②住院患者不纳入;③排除脑干病变、颅脑外伤、腮腺病变等引起的面瘫。

1.4 方法

治疗组:针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太阳经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以患侧为主。主穴:阳白透鱼腰、四白、太阳、下关、地仓透颊车、风池、翳风、合谷、神庭。针刺初期(前1周)宜轻浅,轻度提插捻转,得气为度,每次20min,1次/d。1周后即行中强度刺激,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取患侧两组穴位接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次30min,1次/d。留针期间在下关、足三里处做温针灸2次。每次留针30min。后遗症期:此期患者多为面神经损伤较重的顽固型,进步较慢甚至没有进步,此时应少针多灸,取患侧阳白、太阳、四白、下关、颊车、地仓,予以深刺;取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直刺1寸;每次取患侧两组穴位接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每次40min,1次/d。留针期间在下关、足三里处做温针灸3次。7d为1疗程,间隔休息3d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在针刺同时配合中药辨证处方治疗,以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为主方治疗[2],基础方:白附子、僵蚕、当归、防风、全蝎、蜈蚣、白芍、炙甘草,每日一剂。对照组除外没有中药治疗之外,余同治疗组。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

1.5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手册》[3]关于面神经功能恢复对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1.6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在痊愈和显效分别为10例(33.33%)、12例(40%),均与对照组6例(20%)、9(30%)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100%,与对照组86.67%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从表2可知,治疗组第一和第二个疗程痊愈率分别为20%、53.33%,合计高达73.33%,而对照组仅为5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起效时间快,疗程缩短。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多是颈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炎症,是面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又以面神经炎为临床多见,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病。面瘫虽不是严重疾病,但外观形象严重受损,心理压力大,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医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比较深入,如辨证分型、分期治疗、治疗方法、针刺手法、针刺时机、机制等等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采用一起驱风通络等中药辨证治疗能取得良效。针灸具有调整阴阳、疏经通络等功能,加快血液循环,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有利于鼓邪外出[4]。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能消除局部缺血水肿,电针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组织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强肌纤维收缩,以利于受损神经和肌肉的修复再生[5]。艾灸可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并能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新陈代谢,增加面神经末稍的血液及营养供应,迅速消除面神经的炎症,使瘫痪的面部肌肉得到功能恢复。本观察结果显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针灸治疗,并可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对于本病治疗原则上宜早不宜晚,针刺手法,早期宜轻、宜浅,得气即可,不可采用强刺激手法,电针强度用较弱电流。治疗期间应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容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和适用价值。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用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加减配合针灸治疗,针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太阳经为辅,采取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以患侧为主。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治疗,7d为1疗程,间隔休息3d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痊愈和显效分别为10例(33.33%)、12例(40%),均与对照组6例(20%)、9(30%)有明显的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了100%,与对照组86.67%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第一和第二个疗程痊愈率分别为20%、53.33%,合计高达73.33%,而对照组仅为5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灸能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痊愈率和缩短疗程,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药,针灸

参考文献

[1]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795.

[2]苏辅仁.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周围性面瘫46例[J].广西中医药,2006,29(3):44.

[3]程卫夫,王钟林.实用内科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35.

[4]杨兆福.面瘫的分期治疗及针灸要求[J].中国针灸,2005,25(10):711.

中药加针灸 篇7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温针灸,电针治疗

中风病, 在祖国医学中又称为卒中、内中风,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生活工作压力的增长, 该病发病率呈增长的趋势。目前, 针灸及电针治疗中风疾病已得到国际普遍认可。临床研究显示, 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 约50%的中风后遗症患者预后康复得益于针灸治疗[1]。本文采用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78例, 疗效显著, 可改善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痛苦,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6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医证候分型均为气虚血瘀型。排除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梗死者;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疾病史者;严重高血压病、血压不稳定且药物不易控制者;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有晕针史患者。

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8例, 对照组男38例, 女40例;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 (61.24±7.14) 岁;病程13~32个月, 平均病程 (22.48±9.42) 个月。实验组男39例, 女39例;年龄45~71岁, 平均年龄 (60.56±8.09) 岁;病程12~34个月, 平均病程 (23.22±11.20) 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温针灸法治疗。取穴:主治穴位为气海、百会穴, 取双侧风池穴, 臂臑、肩井、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 (均取患侧穴位) ;口眼歪斜者加地仓与颊车穴;上肢活动受限者加外关、肩三针;下肢不遂者加太冲、阳陵泉及悬钟穴;言语不利者加头皮针语言区、玉液与金津穴。具体操作:嘱患者取仰卧位, 选用华佗牌针灸针28号1.5寸毫针, 穴位定位消毒针刺, 得气后留针。温针灸治疗穴位为气海、曲池、足三里, 将2cm长的艾柱套于穴位针柄, 点燃艾柱下端, 根据艾条燃烧程度和患者耐受度适度调整。在温针灸穴位皮肤上方垫一块小纸片, 以免燃烧的艾绒掉落烫伤患者皮肤, 每个穴位温灸30min。

1.2.2 实验组

采用温针灸法联合电针治疗仪进行治疗。取穴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操作:操作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选择肩井 (接电针仪负极) 、合谷 (接电针仪正极) 、血海 (接电针仪负极) 、三阴交 (接电针仪的正极) 等穴位电针治疗, 每次留针30min。7天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28天) 。

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4个疗程后的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 并记录评分结果。

1.3 评价指标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与巴氏指数进行评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相关标准, 计算方法为:指数= (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中风”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古籍还有其他描述, 如“偏身不用”“仆击”“薄厥”等。张仲景首次对中风病提出确切病名, 认为该病发生多由于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 多为气血亏虚、感受风寒湿邪, 导致经脉阻塞、脏腑功能失调, 临床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志不清等。

研究[2]显示, 温针灸配合电针仪综合治疗可达到温通经络之功效, 还可加强针刺强度, 从而有效促进患者肌肉的神经修复。同时, 采用温针灸法可使热力透过针体传导迅速传至肌肉深层、直接到达肌腱及韧带等部位, 有效缓解局部水肿、痉挛, 加速血液循环, 使得肌肉、肌腱、神经等得到充足的营养供给。电针[3,4]可明显提高脑细胞内线粒体酶的活性, 提高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率, 促进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的修复与增生, 有利于对病灶血肿的吸收, 改善脑细胞缺血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因此, 温针灸加电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宁, 冯宾, 邹军, 等.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荟萃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5 (2) :37-39.

[2]刘森亭, 黄丽萍, 刘强.温针灸加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78例[J].陕西中医, 2005, 23 (11) :99-100.

[3]穆艳云, 李忠仁, 沈梅红, 等.电针对局灶性缺血苒灌注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线粒体ATP酶活性影响的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194-196.

中药加针灸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为针灸加药物治疗, 其中男16例, 女24例;年龄55~60岁, 平均 (52.3±1.6) 岁;病程0.5~9.0年, 平均 (4.2±0.2) 年。对照组为单纯药物组治疗, 其中男19例, 女21例;年龄57~61岁, 平均 (52.6±1.8) 岁;病程0.6~8年, 平均 (4.1±0.4)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所有患者均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诊断标准[2]。本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 以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 不敢睁眼视物为主证, 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伴有后枕部疼痛, 或伴有一时性眼前发黑, 或伴有短暂性遗忘症。辅助检查:经脑血流图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波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眼底检查:眼底动脉硬化改变, 部分患者X线颈椎正侧位片、斜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等改变。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单纯药物治疗, 应用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内, 静脉滴注1次/d, 维生素B110 mg, 3次/d, 10 d为一疗程。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针灸疗法。 (1) 取穴:百会、印堂、内关、后溪、足三里、太冲。 (2) 操作:百会穴用艾条压灸法, 即在百会穴上放置棉布6~8层, 将艾条一端点燃, 轻力按压在百会穴上方的棉布上, 待病患有温热感觉 (约1~2 s) 便迅速提高艾条, 稍停一下再压下灸之, 若艾条熄灭则重新点燃, 每次压灸50~100下;印堂、内关、后溪、太冲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 足三里进针得气后加艾条温和灸30 min, 1~2次/d, 10 d为一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一疗程, 临床症状消失, 生活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者;好转:治疗一疗程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一疗程症状无明显改善者[2]。其中, 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治疗一疗程后, 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安全性观察

两组治疗后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 是老年人眩晕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属中医学“眩晕”、“厥证”等范畴, 证为本虚标实, 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 夹痰上扰, 气机受阻有关, 治宜补养气血、健脾化痰, 养血熄风, 升清降浊为法。

本组穴位中, 百会穴系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 又称“三阳五会”, 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穴位。艾灸百会穴能温通督脉, 益气升阳, 鼓动气血上荣髓海, 改善脑部气血运行, 临床以艾条压灸法效果尤捷[3]。后溪通督脉, 针刺后溪能疏通督脉气机, 助于气血上荣髓海[4]。印堂是奇穴, 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神、梳利头目作用[5]。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 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阴维脉, 具宽胸理气, 和胃降逆, 活血通络之效[6]。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和穴, 为多气多血之经穴, 针灸本穴能健脾和胃, 补益气血, 升清降浊[7]。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气, 平补平泻以养血熄风。

丹红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一定疗效[8]。本文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临床治愈率47.5%, 而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 临床治愈率87.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针灸加药物治疗本病, 疗效明显提高, 显示了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前景。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加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针灸加药物治疗) 40例, 对照组 (单纯药物治疗) 40例。对照组用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内, 静脉滴注1次/d, 维生素B1 10 mg, 3次/d, 10 d为一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针灸疗法, 取穴:百会、印堂、内关、后溪、足三里、太冲。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 临床治愈率为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临床治愈率为47.5%, 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针灸加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足症疗效好, 安全无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疗法,药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疗效

参考文献

[1]吴树全.芪参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9) :1474.

[2]林云珍, 叶梁, 李建朋.注射用血塞通联合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6 (7) :1411-1412.

[3]张久行, 赵义静, 王春兰, 等.百会功能浅析[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4, 10 (3) :19-21.

[4]何二帆, 汤继芹, 张永臣.八脉交会穴后溪与申脉主治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 (2) :270-271.

[5]王志勇, 赵见文, 杨京花, 等.疏肝安神针法配合梅花针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 2012, 29 (6) :83-84.

[6]伏新顺.按揉内关缓解多种不适[J].养生保健指南 (上) , 2013, 16 (10) :77.

[7]赵云龙.关于足三里穴的系统归纳[J].医药前沿, 2013, 10 (5) :112-113.

中药加针灸 篇9

资料与方法

本组60例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24~80岁。病程2~4年。肝阳上亢型为30例,痰火内盛型30例。

治疗方法:①肝阳上亢型:操作平补平泻,每天针灸1次,10天为1个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取穴:足三里、太冲、合谷、三阴交、后溪、申脉、风池、瞳子透四白、地仓透迎香。②痰火内盛型:人中、中脘、阳陵泉、丰隆、内关、合谷,瞳子透四白,承浆操作平补平泻,每天针灸1次,10天为1个疗程,每次留针30分钟。

疗效判定及治疗结果

肝阳上亢型:①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随访不复发者20例。②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为5例;③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需配合其他辅助治疗2例;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好转3例。总有效率90%。

痰火内盛型:①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随访不复发为18例;②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为5例。③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需配合其他辅助治疗2例;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好转5例。总有效率为84%。

例:患者,女,76岁,退休干部,左侧面部抽搐2年余,以眼周抽搐为主,近来,逐渐加重,曾在某医院针灸科针刺患侧20余次未见好转,患者失眠,心情烦躁,气短口干,左侧面肌频繁阵发性抽搐,脉弦,舌红,苔少,应用肝阳上亢所取的穴位,针3次,眼周抽动大减,面部抽搐亦减轻,针7次抽搐停止,气短口干心烦等症亦随之消失,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讨 论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门诊收治的100例黄褐斑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干预组各65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治疗经过对比分析,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65例患者给予西药治疗。具体用药方案为:氨甲环酸片,给药剂量为0.5g/次,口服方式给药,给药频率为2次/d,持续用药2个月。

1.2.2 干预组65例患者给予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具体用药方案为:1)中药内服:柴胡10g,当归10g,丹参15g,赤芍15g,炙甘草10g,红花6g,桃仁6g,白芷5g。加减方:有腹胀,便溏症状患者加用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有腰膝酸软症状患者加用熟附片6g,桂枝6g,莬丝子15g,熟地12g。以上用药配合,水煎服200ml,分两次口服,持续用药2个月:2)中药外敷:大枫子仁30g,核桃仁30g,红粉30g,樟脑30g,杏仁30g,研磨为细粉,加适当油后调匀,均匀涂抹于患处,2次/周,持续用药2个月;3)针灸疗法:取穴阿是穴,风池穴,三阴交穴,肝俞穴,肾俞穴作为主穴,同时以太阳穴,迎香穴,曲池穴,血海穴作为配穴,毫针针刺,留针30min,2次/周,持续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疗效方面的差异。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为:①显效:接受治疗后患者色斑面积消退90%以上,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颜色基本消失;②有效:接受治疗后患者色斑面积消退50%~90%,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颜色变淡;③无效:接受治疗后以上指标无明显改变或好转。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版本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数据资料以χ2作为检验方法,将95%设置为可信区间,以0.05作为检验水准,在P<0.05时判定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35例,有效1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3.85%(48/65);干预组患者中,显效51,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5%(61/65)。干预组接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从中医角度上来说,认为黄褐斑病机关键在于湿浊淤毒阻滞脉络,且常常造成脾脏,肾脏,以及肝脏受累,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淤血阻络,导致颜面气血失和,气血不能润于泽,久而久之致褐斑发生[2]。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认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的价值在于:中药内服能够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时还具有消滞祛风的价值,而同时以中药外敷的方式干预,能够达到调理经络与气血的价值,对促进黑色素分解有积极效果,且可以为患者面部补充充足的水分以及微量元素,使皮肤酸碱度维持平衡,达到美白保湿的功效。同时,针灸干预对于调节患者脏腑气血价值突出,除有确切的活血化瘀功效以外,还能够在短时间内使色素沉着消退,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非常确切,起效速度快,效果显著,可作为黄褐斑的基础治疗方案,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小红,王煜明,刘瓦利,等.女性黄褐斑13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11):863-864,873.

上一篇:高等学校现代化管理下一篇:生产单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