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人才

2024-05-09

针灸推拿人才(精选九篇)

针灸推拿人才 篇1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 各个领域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计划性太强, 多采用演绎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接受中医临床技能、针灸、推拿医疗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要求学生具备运用针灸、推拿诊疗各科疾病的基本能力。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第三批建设单位, 甘肃省中医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 主要目标

(1)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 从而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2) 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具备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 工作过程

3.1 创新“‘学-做-练’一体化, 三环相贯、上岗应用”的教学模式

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反复调研、论证, 结合以往教学中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 我们构建了“‘学-做-练’一体化, 三环相贯、上岗应用”的教学模式。

(1) 第一环节:“学”, 包括两部分, 首先是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习需要了解、掌握的各个知识点;其次是技能操作的初步学习, 也就是针灸、推拿等操作技术的基本动作学习。

(2) 第二环节:“做”, 主要是技能操作的技术学习, 这个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技能操作。在“做”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学”环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动作要求。既要学生自己“做”, 又要学生之间互相“做”, 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则要对学生的“做”进行纠正和指导。

(3) 第三环节:“练”, 就是技术操作的反复练习, 这个环节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练”分为两大部分: (1) 课堂练习, 即在教师的不断指导下纠正错误、提高技能, 包括课堂练习指导、实验室实操指导以及虚拟仿真操作练习指导等; (2) 课后练习, 主要是学生自己主动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 通过“练”这个环节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专业技术的操作技能。

(4) 三环相贯、上岗应用, “学”、“做”、“练”这3个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通过认知的螺旋上升过程, 从而达到相互贯通。

上岗应用是指学生的岗前培训以及上岗实习都是在实习医院带教教师的教导下, 更加深入地进行“学”、“做”、“练”, 应用在校所学到的针灸、推拿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做-练’一体化, 三环相贯、上岗应用”的教学模式, 培养出掌握针灸及推拿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突出职业能力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

3.2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等情况, 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如互动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式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

3.3 改革课程体系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对课程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将针灸、推拿等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减少重复内容和陈旧内容, 增加新内容和实践内容, 自编教材;调整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其中针灸和推拿相关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比例不低于1∶0.4;在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性课程改革, 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 满足学生的需求,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使“‘学-做-练’一体化, 三环相贯、上岗应用”的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实施, 我们加强专业带头人、“双师型”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及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5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在“‘学-做-练’一体化, 三环相贯、上岗应用”的教学模式中,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已建成针灸推拿实训基地一千余平方米, 已经能够满足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推拿学、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实训教程等课程实训教学及学生自主实训操作的需要;可以满足初、中、高级保健按摩师培训 (全身按摩和足疗) 以及中级保健刮痧师培训的需要。目前实训基地已为我校培训全国针灸推拿大赛及中医护理大赛的选手共计十余名。

在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条件的同时, 我校还努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调研、考察和洽谈, 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和医院已有75家。通过建设实验、实训基地, 建立了实验室训练、岗前培训、技能大赛为一体的实训体系。

3.6 实现“双证融通”

通过“‘学-做-练’一体化, 三环相贯、上岗应用”的教学模式, 实现中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引导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制订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技能考核与职业鉴定相结合的考评方案。

相应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 的获得, 为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的兴趣, 为考取助理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提供了有力保证。

4 条件保障

4.1 校企合作保障

我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负责人、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 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管理体制。

4.2 成立专业建设领导机构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分工与职责, 加强对专业建设的领导与业务指导, 确保层层推进、逐级落实, 使专业建设按计划实施。

4.3 建设专业特色实训实验基地

学校投资300万建设3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 将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单元, 根据不同操作设计相应场景。

5 主要成效

5.1 形成了“‘学-做-练’一体化, 三环相贯、上岗应用”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做-练’一体化, 三环相贯、上岗应用”教学模式的运用, 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深化, 培养出了掌握针灸、推拿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2014年毕业的针专8班学生王某, 在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院校针灸推拿操作大赛中获得个人二等奖的好成绩, 现已被招录到兰石医院工作;2014年毕业的针推36班学生马某, 由于学习优秀、技能娴熟, 2015年10月已被临夏州中医院正式录用。

5.2 构建了“工学结合、行业融入、‘学-做-练’一体化”的中医 (针灸推拿方向)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1)

5.3 改革、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以精品课程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建设了1门省级精品课程推拿手法, 建设了3门校级精品课程:针灸综合实训、推拿综合实训、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并且通过调研、论证, 制订了推拿手法、针灸综合实训、推拿综合实训、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经络腧穴、刺灸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8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5.4 建设特色教材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贯穿“工学结合、校企 (院) 合作”这条主线, 专业教师、医学专家以及行业岗位技术能手共同参与编写, 打破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二元分离的格局, 以过程为导向, 坚持贴近实际、关注需求、注重实践、突出特色,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纲领, 结合新时期医疗卫生岗位的实际需求, 体现“以用为本, 够用为度, 增强实效”的特点, 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相结合, 我们研发、编写了《推拿手法》、《针灸推拿综合技能实训教程》、《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3本特色校本教材。

5.5 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完成了省级精品课程推拿手法的建设, 对校级精品课程针灸综合实训、推拿综合实训、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进行建设, 制作了推拿手法、针灸综合实训、推拿综合实训、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经络腧穴、刺灸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8门核心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5.6 研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利用电脑技术, 研发了“针灸实训仿真操作”和“推拿手法实训仿真操作”两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建立仿真实训教学场所, 在加强技能操作训练的同时, 开展学生的技能操作仿真实训,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5.7 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 本专业培养了2名专业学科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8名双师型教师、8名优秀青年教师, 建设了一支思想素质过硬,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 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 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师资队伍。

6 成果

甘肃省中医学校被评为中国推拿按摩行业诚信单位、全国针灸推拿先进单位、全国农村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国家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学校致力于强化专业教师及学生的职业技能, 2013年我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参加了中等职业院校针灸推拿操作大赛, 获团体三等奖, 个人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2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14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中等职业院校针灸推拿操作大赛, 获团体三等奖, 个人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 3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15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中等职业院校中医护理技能操作大赛, 获个人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全能三等奖1名。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从而推进了我校针灸推拿专业建设, 景书州、王允娜老师作为副主编分别参与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推拿学》、《针灸学》的编写工作。

7 体会与思考

(1) 我校的力量虽然有限, 但全校上下一心, 精诚团结, 才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

(2) 校企紧密结合、共同参与、协作攻关, 才能顺利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3) 将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这样构建出的课程体系才能适应企业需求和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

针灸的针灸推拿作文 篇2

今天爸爸妈妈又是被针扎,又是被火烫的,看起来挺恐怖的。原来是爸妈身体出了小问题,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爸爸腿疼,两腿上都扎了好多针。妈妈感冒了,眼睛不舒服,叔叔给她扎手上的穴道。眼睛上也扎了两针,看着就好搞笑。

后来叔叔用艾草捏成一个个小圆锥形,先用蒜汁抹在手上,然后把艾草放上,用打火机把艾草点着。看着艾草在手上冒着烟,会不会把手烧坏啊。后来妈妈说烫的时候叔叔就用小钳子夹走了。

针灸推拿人才 篇3

1 关于技能大赛

技能是将来人才发展的一个趋势。2012年5月, 经合组织发布的《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技能政策的战略方针》中提出:“技能已成为21世纪经济的全球货币”“如果没有对技能足够的投资, 人们就会游走于社会的边缘, 技能影响人们生活和国家福祉的方式远远超出了通过劳动力市场盈利和经济增长计量的范畴;技能对于消除不平等和促进社会流动也很关键。”可见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举办技能大赛不仅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也契合了经合组织发布的《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技能政策的战略方针》的精神。

技能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 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教学计划是否恰当, 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 从而引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深化课程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 以赛促教,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训练, 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1]。

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赛的引领作用, 每次大赛应尽早确定标准, 如按现在3年举办一届, 就应在比赛周期的第一年上半年召开会议, 邀请针灸推拿临床一线、教学一线知名专家和学者以及参赛高职院校参加。一是总结以往比赛, 找出问题;二是共同商议研究确定竞赛项目、竞赛内容、操作规范、评分标准等, 使标准成为高职院校针灸推拿实践教学的一个标杆, 起到“灯塔”作用。在新生入校就开始实施, 学生学习两年后参加比赛, 不仅能提高技能大赛的水平, 将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中, 还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2 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技能大赛大众化, 促进学生学习

由于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往往被视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具体体现, 因此各职业院校准备职业技能大赛均采取了“举校体制”, 选拔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参赛选手, 从而使技能大赛出现了“精英化”现象[2]。我们应该有效防止精英化倾向, 使技能大赛大众化。将比赛融入针灸推拿教学和考核当中, 做到人人参与。要求每个学生每个项目过关, 与学生的评优评先挂钩。在此基础上采取“三分”比赛, 即学生随机分组、分项目、分学期比赛。首先对所有学生按照大赛规定随机分为4人一组, 在学完一门课程的下一学期进行比赛, 如经络腧穴授课结束后的下一学期进行画经点穴比赛, 在推拿手法授课结束后的下一学期进行单式推拿手法比赛。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 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增强学生凝聚力, 培养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及竞争意识, 提高其综合素质。通过校内比赛评选“针推之星”, 树立学习标兵,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生自觉学习, 针灸推拿技能得到提高, 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选拔学生参加全国比赛, 既避免优秀学生的遗漏, 又保证了比赛成绩。

2.2 推进教师培养工作, 提高教学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 很多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 加之高职院校师资紧张, 外出进修学习机会较少, 导致部分教师针灸推拿操作不规范。为此, 学校可充分利用技能大赛推进教师培养工作, 提高教师技能水平。本次大赛前各学校教师在QQ群内交流情况也折射出各学校教师对操作标准的理解存在差异, 需对高职院校针灸推拿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

一是让所有教师参与学生竞赛指导工作, 从指导的学生身上发现自身的问题。专业教师带队参赛, 对其今后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专业核心技能的熟练程度、岗位知识的掌握、安全等意识的培养、选手心理素质的高低, 对每位专业教师的教学思想均有一定影响, 促进其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技能大赛能很好地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和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 满足专业能力培养需要[3]。二是在学生比赛的同时, 组织教师进行比赛, 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评委, 对教师进行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提高教师操作水平和心理素质。三是安排教师观摩大赛。观看其他学校学生的操作, 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四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牵头邀请本科院校的专家对高职院校针灸推拿专业教师进行操作培训, 使专业教师将标准的操作传授给学生。教师水平高低、操作规范与否直接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这远比学生单独比赛意义更深远。

2.3 以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教学发展

2.3.1 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技能大赛要求学生不仅会操作而且要操作好, 由此改变针灸推拿传统的“教师教 (演示) —学生学 (模仿) —教师指导 (纠正) ”三步式技能训练方式。虽然该方法有很多优点, 但由于现在招生规模扩大,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质量参差不齐, 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指导,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可适时采取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将现代化电教录音、录像等设备运用到技能训练中的微格训练。微格训练, 即微格教学, 又被称为“录像反馈教学”, 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电教录音、录像等设备, 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其具有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易于控制、反馈及时等优点。在练习中, 将内容分为多个板块, 一个板块对应一项或几项操作技能, 指导教师首先对本板块的操作要领、技巧、难点、得分点及可能失分点进行讲解, 交代评价标准并提出具体训练目标。在讲解的基础上示范标准操作并录像, 让学生回放学习和对比。然后, 学生两两相互练习,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录像。组织回放观摩录像, 让学生通过视频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教师逐一进行细节分析、评价。对学生的操作细节进行横向比较, 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生再针对存在问题反复进行练习。对于同一板块, 可对多次训练的录像进行纵向比较, 分析操作进步之处, 增强学生信心。最后, 总结学生各板块表现, 找出每个人操作技能的优势和劣势, 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视频可供学生本人及其他学生课下反复观摩, 加深印象, 从而产生规模化效应[4]。同时也可融入其他教学方法, 如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等。

2.3.2 推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针灸推拿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临床学科, 其防治疾病的疗效与医生操作技能的好坏密切相关。现有教学模式仍以课堂集中教学为主, 学生动手的机会偏少, 而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职业院校发现单纯的课堂教学远不能满足行业和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增加实践教学学时,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场地, 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5]。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 根据技能大赛的相关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 建立科学的训练机制, 构建完善的实训环境, 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采用专任教师与临床一线教师共同授课模式。将比赛的每个小项目、每一个操作技能纳入实践教学中, 并且作为操作考试内容。根据技能大赛要求和临床需要, 将技能分3个层次开展教学:一是单项技能操作, 二是组合应用同类技能进行操作, 三是将多种技能综合应用, 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2.3.3 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 研究基础还不深厚, 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力量也较为薄弱。并且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都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 因而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存有中职教育的影子。另外, 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或直接套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使得人才培养方向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和偏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5]。应结合技能大赛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订, 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 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体会

技能大赛是引导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举措, 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 也是检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与特色, 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院校之间合作与交流, 展示当代中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将技能大赛作为切入点, 充分融入学校日常教学中,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最大限度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作用, 切实落实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 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钟艳, 袁宜勤, 常小荣, 等.以针灸技能大赛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J].中医教育, 2010, 29 (5) :36-37.

[2]李焦明.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的现状与思考[J].成人教育, 2010, 30 (11) :41-42.

[3]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0 (3) :46-47.

[4]洪肖娟, 郭晖, 陈泰霖.微格训练教学模式在针灸推拿技能大赛培训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 2013 (11) :70.

针灸推拿学习心得 篇4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篇

「针灸推拿学的历史」

针灸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推拿方法等理论,探讨运用针、灸、推拿等法防治病症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是医疗实践经验和中国古代人文哲学思想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的结合与总结。此独特的外治疗法具有适应证广、效果显着,经济安全等优点,普遍为世人所接受。它是世界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继承,研究,发扬应用它对人类的预防保健与治疗均有裨益。

中华民族医学的先躯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百草是指植物性药物。九针是针刺与按摩的工具,它从石器时代小石片(砭石)开始出现精治的石针,尔后出现了骨针、竹针、金属针,体现针刺法的发展过程;灸法则是人类火的应用与植物艾草药结合的医疗体现,而按摩法主要以能量手及膏摩代替针具。

从文献记载考察,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医家已把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初步的总结。1973年在湖南**马五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此两篇《帛书》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

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灸的适用症、禁忌症及其治疗原理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同时还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功能和用途。《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是中国第一部按摩专著。它们是中医理论与针灸按摩知识的经典之作。

有关论述的重要针灸与按摩专籍有:1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2唐?孙思邈《千金方》绘制了三幅彩色针灸挂图;3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宋?《圣济总录》;5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6明?杨继州《针灸大成》;7明?《小儿按摩经》等&& 针灸、推拿对外交流:约公元六世纪,针灸医学传入朝鲜;公元562年我国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东渡日本;唐《按摩手册》传入法国;公元十七世纪末叶,针灸医学亦传入欧洲,二十世纪针麻获得成功。世界卫生组织WHO1978年和1997年先后两次分别向全世界推荐43种和63种病症建议用针灸治疗,目前全世界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疗法,根据世界针联前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PBJ·1985年统计,欧洲常用针灸医生超过10%。2002年美国约有820万成年人曾经接受过针灸治疗。现美国40多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立法承认针灸,准于办理执照或注册登记。各种针灸按摩中医药学术交流在全世界各地纷纷召开,一股弘扬中华中医文化,缔造人类健康体魄的热潮在世界各地兴起。作为华夏炎黄子孙之责,发扬国粹,普济苍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十二经脉与阴阳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一种交通、传输能量信息(气血)与监控、维修的通路。十二经脉则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它内属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肢)节《灵枢·海论》。运行气血,濡养全身,将人体内外连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以中国哲学阴阳学说为指导,结合人体经脉的循行部位(手足、内外、前后)以及归属联络内脏腑而确定。十二经脉分别隶属于十二个脏腑,各经脉均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命名。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阴阳可分为三阴三阳。其意义主要是表示阴阳之气的多寡或盛衰。阴气多者称太阴(---);其次称少阴(--);再次称厥阴(-)(阴阳交尽之谓)。阳气最盛者称**(+++)(两阳合明之谓);其次称太阳(++);再次称少阳(+)。根据阴阳配对规律:太阴配**;少阴配太阳;厥阴配少阳。在‘阳主阴从’的主导下,形成相对的阴阳动态平衡关系。中医药针灸的基本理论借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预测诊断与防治作用。如形体结构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归属六腑的经脉为阳、归属六脏的经脉为阴。精气分阴阳:气为阳、精为阴;阳中之阳为阳气(使人兴奋的、体温升高者如太阳之温煦)、阳中之阴为阴气(使人宁静、体温下降者如月亮之宁静)。健康的机体总是处在动态的阴阳平衡中,若任何因素破环了这种平衡,健康受威胁,疾病会产生。出现诸如‘阳气盛或阴气盛;阳气虚或阴气虚;阳气盛或阴气虚会发热证现象;阴气盛或阳气虚会发寒凉证现象’。故平衡阴阳法是中医的防治法之一。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

根据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散于脉外理论。经脉运行气血是十二经脉按次序连贯起来,构成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气血流注关系。即脉气起于肺经,终于肝经,且与任、督二脉相通,环绕周身且有时间性而运行不息。

列图表如下:

①手太阴·肺 ② 手**·大肠

任 ④足太阴·脾 ③ 足**·胃

⑤手少阴·心 ⑥ 手太阳·小肠

督 ⑧足少阴·肾 ⑦ 足太阳·膀胱

⑨手厥阴·心包 ⑩ 手少阳·三焦

⑿足厥阴·肝 ⑾ 足少阳·胆

? 什么是气血

气(指调控体内外一切生理活动的生命信息,属阳)。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内外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二是指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气的生成来源是:1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原气)、2源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营气、卫气)、3自然界吸入的清气(氧气),它们通过肺、脾、肾等内脏器官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有机结合而成。气对人体功能作用表现在: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6营养作用。

血(指输运各种新陈代谢物质,属阴),具体是指血液、包括组织液。血的主要来源是脾胃、肾所化生。《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张氏医通》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及各脏腑等组织器官的作用,也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针灸推拿人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所选240例腰痛症病患, 全部于在该院接受治疗, 男119例, 女121例, 年龄在18岁~85岁间, 平均年龄为 (54.32±3.86) 岁, 病程为0.5~201.2 d, 平均病程为 (30.9±5.2) d。引发腰痛的原因如下:31例为急性腰扭伤, 122例为腰间盘突出症伴随症, 78例为腰肌劳损, 9例肾绞痛。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 为患者进行辨证, 其中, 肝肾亏虚型、血瘀气滞型、寒湿痹阻型各为90例、89例、61例。此240例患者为I组, 另选同期治疗的腰痛症患者140例, 随机分为各70例的两组, 作为II组、III组。对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证型、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病程等一般资料相对应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疗效比较。

1.2 方法

医师为I组240例患者行针灸与推拿结合的临床治疗, II组70例行单纯的针灸治疗, III组70例行单纯的推拿治疗。针灸疗法如下:所取穴位为双侧的肾俞穴、大肠俞穴、小肠俞穴、委中穴, 以及阿是穴、太溪穴、阳陵泉穴。取俯卧位, 通过初步按摩、交谈、聊天等, 引导患者全身放松, 以不同证型为基准, 选择对应穴位、对应针刺方法进行针刺, 血瘀气滞型取阳陵泉穴, 肝肾亏虚型取太溪穴, 血瘀气滞型、寒湿痹阻型均用泻法, 肝肾亏虚型用补法[6]。针刺成功后, 留针15 min, 行针频率为每隔5 min1次。推拿疗法如下:患者取俯卧位, 自然地将双手放置在头部的两侧, 做好推拿治疗准备;医师站立患者身侧, 取患者腰骶部等疼痛部位, 采用揉法、滚法、推法等方法在患处周围进行5~6 min的初步放松按摩, 逐步朝向患者的疼痛部位移动, 顺着伤侧的骶棘肌纤维进行往返操作, 每次治疗约进行3~4遍[7];推拿的同时, 对患者的腰部进行后伸活动, 逐步从小幅度活动过渡到大幅度, 手法逐渐从轻到重, 以加快患者的气血巡行, 使患者的经络、血脉运转得以疏通;此外, 牵住患者患肢的踝关节部位, 进行为时约3 min的牵引治疗, 牵引力应当控制为患者不会被移动。

1.3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分为治愈、改善、无效3个等级, 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治愈:患者腰痛症状彻底消失, 腰背部、脊部等活动受限部位的功能恢复正常, 临床体检结果显示阳性体征消除。改善:患者腰痛症状可见显著改善, 腰背部、脊部等活动受限部位的功能基本达到正常, 但久坐、久立、久行后还有疼痛感, 临床体检结果显示阳性体征消除。无效:治疗完成后, 患者的主要症状、临床体征、各部位功能受限情况均未得到有效改善。治愈与改善均为有效。治疗完成后, 对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愈率进行统计分析, 分别对应比较3组患者差异。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3.0软件进行该次研究的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的差异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完成后, 该次研究I组有效者共237例, 总有效率为98.75%, 治愈、改善各为208例、29例, II组有效者共63例, 总有效率为90.00%, 治愈、改善各为39例、24例, III组有效者共65例, 总有效率为92.86%, 治愈、改善各为55例、10例。比较3组总有效率, I组稍高, 与II组、III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是, 比较3组治愈率, I组明显高于II组、III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II组最低。见表1。

注:与II组、III组相比, *P<0.05。

2.2 不同证型疗效

I组240例患者中肝肾亏虚型、血瘀气滞型、寒湿痹阻型各为90例、89例、61例, 肝肾亏虚88例有效, 总有效率98.89%;血瘀气滞型88例有效, 总有效率98.88%;寒湿痹阻型60例有效, 总有效率98.36%。3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腰腿痛是一种可能由多种疾病共同引发的临床症候群,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以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为主.在我国传统中医中被归为痹症范畴, 其发病机制被总结为:风寒湿邪气侵袭或外伤劳损, 导致气血凝滞而发病, 致经络闭塞不通, 不通则痛。传统中医常使用针刺和拔罐等治疗方法来治疗腰腿痛, 其目的是通经活脉、疏风散寒祛湿.针灸是一种在民众中有广泛基础的中医治疗手段, 能起到温经通络、温补肾阳的作用[8]张善纲等[9]探讨中国针灸对非洲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表明, 对于非洲黑人, 针灸可以减轻下腰痛的症状, 改善体征和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 因在中医“痹症”多以肾虚为本, 风、寒、湿、热为标, 关键在于气滞血瘀, 不调理气血不能治愈。针灸具有很好的调理气血作用, 对腰痛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袁斓等总结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进展一文中报道, 欧阳崇治疗20例腰肌劳损病人, 取双下6穴, 隔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痊愈5例, 显效9例, 有效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0%。该院总有效率达98.75%, 可能与配合推拿手法有关。袁斓等[10]也同时报道, 推拿可以起到舒筋通络、活血祛瘀、缓解疼痛的作用。

综上, 腰痛症主要是由于肾虚或者患者的腰部受到外伤损害、外邪侵袭所造成, 临床表现为气血运行紊乱、脉络经筋绌急、腰部一侧/两侧明显疼痛, 我院在进行治疗时, 采用针刺疗法疏通被阻滞的气血, 然后配合推拿疗法对背部局部肌肉组织的神经压迫、痉挛症状进行疏解, 以达到表里兼施的治疗效果[11]。该组资料研究显示, 总有效率达98.75%, 治愈率达86.67%, 总有效率与单纯地进行针灸治疗的70例患者及单纯地进行推拿治疗的70例患者相比, 虽差异无统计意义, 但稍高于后两组, 治愈率则明显高于后两组, 且差异有统计意义。这一结果说明, 针灸与推拿二者配合用于治疗腰痛症, 对于改善患者的腰痛症状, 促进患者活动受限部位活动功能恢复, 具有更高的治疗价值。

在此次研究中, 该院为证明针灸结合推拿疗法对治疗不同证型患者的疗效差异, 还对比了240例患者中肝肾亏虚型、血瘀气滞型、寒湿痹阻型3种证型患者的总有效率, 所得结果分别为98.89%、98.88%、98.36%,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证明, 针灸、推拿结合疗法对于各种证型的腰痛症均具有较高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 腰痛症这一临床常见的严重威胁患者的正常生活的疾病, 接受针灸、推拿结合疗法的治疗, 其疼痛、活动受限等几种主要症状皆可以得到有效地改善, 因此, 临床医师应当着力加大对于此方案的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赵立胜.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32) :137-138.

[2]张冲, 万军.腰痛病因病机及治疗略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5) :65-66.

[3]张永民.手法推拿结合针刺腰痛穴治疗急性腰痛148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 2012 (12) :919-920.

[4]曾燕, 周景超, 刘泉宏.针灸治疗腰痛的探讨[J].哈尔滨医药, 2013 (1) :67-68.

[5]王亮, 王莹莹, 杨金生.腰痛中医外治疗法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 2013 (4) :472-476.

[6]黄雷, 李军汉.电针、推拿结合牵引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 2011 (3) :237-238.

[7]陈鹏, 王麟鹏, 刘存志.针灸治疗腰痛的国内外研究评述[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21) :28-29.

[8]全晓艳.针灸治疗腰腿痛的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0) :24-25.

[9]张善纲, 王晓红, 熊楚梅.中国针灸对非洲下腰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 (5) :1188-1190.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80例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颈椎病患者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予以确诊, 均为门诊患者。其中, 男性43例, 女性37例;年龄介于24~72岁之间, 平均52岁;病程介于7d~15年之间。全部病例均经X线片或CT示颈椎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其中, 颈型32例, 神经根型19例, 椎动脉型8例, 交感神经型5例, 混合型16例, 无脊髓型, 均有椎间隙变窄, 椎关节增生等病变。

1.2 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酸胀不适, 颈部活动受限、持物落地, 猝然摔倒, 颈肩疼痛、僵硬感, 上肢麻木无力等。查体:颈部压痛, 活动受限。被动旋颈实验阳性, 头晕, 头痛, 耳鸣耳聋, 恶心, 呕吐, 体位性眩晕, 视物不清, 颈椎X线片提示有骨质增生之改变, 但程度各不相同;生理弯曲出现改变, 椎间隙变窄, 项韧带及前后纵韧带钙化, 椎间孔变形, 棘突偏歪, 椎间孔变小等。CT见椎间孔前后径狭窄, 查体:椎间孔压缩试验,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 屈颈试验后若患肢产生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为阳性, 在颈椎棘突两侧压痛时向肩臂手指放射性疼痛, 与该颈椎神经分布相符。

1.3 针刺治疗

主穴:风池、颈夹脊。针刺颈椎夹脊穴, 针尖向颈椎椎体斜刺, 深度为1~1.5寸, 使其强烈针感向上肢放射为佳。

配穴:上肢麻木酸痛者, 加肩外俞、肩井、天宗;下肢麻木酸软无力者, 加环跳、殷门、承扶、阳陵泉、委中、昆仑、足三里;头痛头晕者, 加太阳、合谷、印堂。同时, 依据受累神经根的不同及辨证分型的不同, 选取相关经脉的穴位。

针刺方法:以提插捻转的方式, 平补平泻, 中度刺激手法为主, 年老体弱者用补法, 每次留针15~20min, 1次/d, l0d为1疗程, 疗程间隔5~7d。

1.4 推拿治疗

松颈:出针后, 患者取坐位, 医者站其侧后位, 用拇指揉法、三指捏法、拿法、推法、扌衮法、弹拨法从风池穴为起点, 交替地在颈肩部推拿, 起到放松颈后的斜方肌、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的作用;之后转至患侧, 用拇指揉颈椎横突前、后结节起止之诸肌, 手法操作10min。并点按风池、肩井、肩申俞、天宗、百会、合谷、曲池、阿是穴等穴位, 每穴约30~60s。

拔伸摇扳颈:患者仍取坐位, 医者站其背后, 医者一手置头颈部, 一手置下颌部, 依次缓慢地使患者颈部做后伸、左右旋转、环绕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 如患者某一方向能引起症状, 则应避免, 动作宜缓慢柔和。摇后医者两手掌根及鱼际肌将患者枕骨后下缘两侧抵住, 其余双手四指及手掌将下颌部托起, 夹紧、托稳, 向上用力缓缓拔伸, 并做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 然后尽量加大其活动幅度。将患者颈部前倾30度, 向健侧旋转约45度, 在旋转到一定限度时, 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作扳法, 手法要稳而快, 不宜用暴力。

松颈部:以揉、搓、拍法拍患肢、颈、肩部, 反复几次结束推拿治疗。

以上治疗1次/d, 1h/次, 10d为1疗程。

1.5 疗效判断标准

将疗效分为三级: (1) 头晕、颈肩部疼痛完全消失, 叩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等均呈阴性, 具有正常的颈椎活动度, 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判定为治愈。 (2) 头晕、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 颈椎活动度得以改善, 判定为好转。 (3) 症状、体征未改变甚或加重判定为未愈。

2 结果

临床治愈51例 (63.75%) , 好转22例 (27.50%) , 未愈7例 (8.75%) , 总有效率为91.25%。

3 讨论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因颈椎骨软骨退行性变及骨、关节增生肥大及软组织改变引起的系列改变, 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痹证”的范畴。其发病机制在于风寒湿邪, 闭阻经络或劳损筋骨, 致使气滞血淤, 经脉闭塞不通, 不通则痛之改变,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 颈椎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 重点在在于如何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 如何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来使神经等组织的压迫刺激得以缓解, 如何增强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从而达到促进病变组织修复, 提高人体代偿力之目的。采用中医针灸推拿综合疗法, 可发挥疏筋活血, 理筋整复之作用, 使椎间隙及椎间孔得以扩大, 椎体滑脱得以复位, 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得以恢复, 肌肉和血管痉挛逐渐缓解, 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 促使病变组织的修复的目的。颈椎病采用针灸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 相对手术而言, 痛苦和副作用少, 患者愿意接受, 效果相对较为确切。

值得注意的是, 明确诊断是实行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的前提, 要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病变和身体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法和力度, 力争使患者早日康复。要采用轻柔和缓的推拿手法, 用力要遵循“轻-重-轻”的基本原则, 如需用较大力量手法, 需在纵轴牵引下进行, 旋转或屈伸头颈部不可过度粗暴猛烈而急骤。不可死搬硬套, 更不可矫枉过正, 给患者造成新的损伤。对于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经保守治疗无效时, 可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8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4例颈椎病患者, 患者均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 未接受其他影响试验结果的有关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3例, 男61例, 女52例;年龄18~63岁, 平均 (36.4±5.4) 岁;67例轻度患者, 29例中度患者, 17例重度患者;观察组在针灸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91例, 男43例, 女48例;年龄24~70岁, 平均 (37.9±6.0) 岁;55例轻度患者, 23例中度患者, 13例重度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针灸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患者先行针刺治疗, 取坐位, 穴位选择双侧风池、大柱、肩井、大椎、百会以及夹脊穴。常规消毒穴位, 使用30号针, 提插、捻转使之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均留针20~30min。行针后再进行推拿治疗, 患者同样取坐位, 操作者先充分松解患者的颈、肩、上肢软组织, 而后松解颈部两侧肌肉、韧带;再对合谷、风池、肩井、外关、曲池等穴按揉数次, 并在各穴位间轮换进行;最后采用拔伸旋转法推拿颈椎。注意应依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适宜手法。针灸结合推拿治疗, 1次/d, 一个疗程为5次, 2疗程之间间隔2d, 共治疗8个疗程。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观察组所用针灸方法治疗, 针灸后不进行推拿治疗。1次/d, 一个疗程为5次, 2疗程之间间隔2d, 共治疗8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1]

观察指标: (1) 头痛感及眩晕; (2) 耳鸣、耳聋; (3) 恶心、呕吐症状; (4) 颈肩疼痛、颈椎侧弯后伸症状; (5) 手臂有麻木感。根据轻重度分成严重、中度、轻度及无4个等级, 分别计为4分、3分、2分、1分。疗效判断指标为治愈:各指标合计较治疗前减少18分及18分以上;有效:较治疗前降低3~17分;无效:与治疗前相比, 评分降低3分以下甚至增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58%高于对照组的87.9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评分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分别为 (10.8±3.8) 分、 (8.1±4.0) 分, 观察组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分别为 (11.3±4.1) 分、 (5.9±3.2) 分。治疗前两组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都小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伏案脑力劳动比例的增高、时间的延长, 劳动者颈部肌肉长期不能放松, 导致肩颈部骨关节、颈部椎间盘及韧带出现劳损、退行性改变, 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形成的原因[2]。中医理论认为, 颈椎病属痹症的范畴, 多由于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 导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气血不足、筋脉失养、阻滞经络气血而致。

位于颈项门户的大椎穴属督脉是气血经络通行之穴。督脉属阳经之海, 针灸刺大椎穴可起到调整阴阳、活血化瘀及祛邪通络的功效[3]。“头晕目眩, 觅于风池”, 风池穴能够明显提高氧分压, 增强组织营养供给, 改善脑干部的供血, 从而促进修复。而百会穴则提高血管舒缩功能。本研究针刺这些穴位来改善组织供血和修复能力, 从而通血气、舒筋活络[4]。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91%,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医传统推拿具有正骨复位、疏通筋络、行气活血、调和气血、理筋散结、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8%, 其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评分都显著小于治疗前, 并且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针灸对患者的症状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是针灸结合推拿临床效果明显更佳。

综上所述, 针灸结合推拿优势互补,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颈椎病治疗的疗效优于单一针灸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0年8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4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 (113例) 和对照组 (91例) , 观察组在针灸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一针灸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58% (108/113) 高于对照组的87.91% (80/9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分别为 (10.8±3.8) 分、 (8.1±4.0) 分, 观察组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分别为 (11.3±4.1) 分、 (5.9±3.2) 分。治疗前两组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都小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灸结合推拿优势互补, 对颈椎病治疗的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疗法,推拿,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2] 王峥.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颈椎病80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09, 25 (6) :23-24.

[3] 王玉.大丰市银杏湖公园的叙事解读[J].山西建筑, 2009, 35 (4) :352-353.

[4] 项咏梅.针灸、推拿及物理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12) :3165.

针灸推拿人才 篇8

1 突出重点, 摸索规律

针灸学教学内容多, 需要记忆的要点也不少, 如十四经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病症及针刺深度等, 表面看来较繁琐, 其实针灸学有一定的规律, 既有共性又有普遍性。所以要从枯燥乏味的经脉、腧穴中尽量多提取一些有规律的知识, 促进学生学习, 启迪学生思维, 加强记忆。如: (1) 经脉的名称、走行规律、分布规律、衔接规律、表里络属关系, 是教学和学生学习及记忆的重点, 把以上五大规律贯穿到每一条经脉讲授当中。 (2) 腧穴主治方面:穴位的主治共性也是有规律的。所有穴位都具有近治作用, 尤其是阿是穴, 即“腧穴所在, 主治所及”, 头面部穴位: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四肢部穴位:主治四肢肌肉、关节疾病;胸腹部穴位:主治内脏急性发作性疾病;腰背部穴位:主治五脏六腑慢性虚弱性疾病及腰背疾病。

2 学用结合, 强调实践

根据选修课学时少的特点, 把常用针灸操作和推拿手法操作作为教学重点, 加强操作指导和练习。

2.1 点穴

点穴是针灸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在课堂理论教学后, 先让学生课后自己给自己点穴按压, 要求按照经脉路线, 将穴位在体表找出, 然后按压每个穴位, 并体会指按的感觉, 是否有酸、麻、重、胀等感觉;在实训课时, 将一个班分为两大组, 然后以两名学生为一小组, 相互点穴;最后, 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点穴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纠正和点评。

2.2 练针

练针是针灸技能操作的关键部分, 针刺手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效果。我们先采取常规的纸垫练针和棉团练针, 然后让学生在自己身上练针, 选择四肢部肌肉丰满的部位, 具有保健作用的穴位, 如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丰隆、三阴交等腧穴比较好练针, 且安全又无副作用, 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同时这些穴位易得气, 针感强, 能让学生体会到针感, 并能增加学生针刺操作的自信心。在前两步的基础上, 将每个班级学生分成两批, 分别安排学生到学院附属医院和滕州市中医院针灸科见习。见习时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 经患者同意, 在患者身上进行针灸技术操作, 只有多练, 才能达到熟练。

2.3 推拿手法

手法练习是推拿学习的重点, 推拿技能操作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所以我们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手法练习先在沙袋上操作, 教师做示范操作,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进行练习, 教师来回巡视, 发现手法不正确的, 现场给予纠正;手法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 同学之间相互操作, 周末学生回家, 给父母及亲朋好友进行操作, 以练习手法操作, 这种课堂练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更有利于提高手法练习的效果。

3 活学巧记, 加深记忆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提高学习实效的方法, 不主张死记硬背, 提倡巧学巧记。

3.1 意会想像法

在针灸教学过程中, 发现学生对某些经脉循行路线和邻近穴位的名称及归经易发生混淆。笔者根据经脉循行规律, 并借鉴老教师的教学经验, 采取意会想像法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如: (1) 手足阳明经都入牙齿, 分不清哪一条经入上牙和下牙, 混淆不清。学生对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主治下牙痛, 而足阳明胃经的内庭穴主治上牙痛不理解, 所以只要学生知道手阳明大肠经走向是从手走头, 从下向上的过程中, 先过下齿, 入下齿龈, 足阳明胃经走向是从头走足, 从上向下的过程中, 先过上齿, 入上齿龈。同时还可指导针灸治疗牙痛配穴, 即上牙病配足阳明胃经穴, 而下牙病配手阳明大肠经穴。 (2) 耳前三穴 (耳门、听宫、听会) 的定位与归经, 由于三穴临近, 属于不同的三条经脉, 难以分辨, 我们以“焦、小、胆”代表三焦经、小肠经、胆经, 以“约会” (与朋友在文化宫约会) 寓意先进门, 再入宫, 后约会, 这样对三穴的归经、定位就不会忘记。

3.2 联系对比法

经脉是由若干腧穴点连串起来的, 经不舍穴, 穴不离经, 所以在讲授经脉腧穴时, 把经脉比作一条铁路, 在铁路中间设若干车站比作腧穴。如将北京至上海T109次火车沿途11站点比作手太阴肺经 (左侧) 的11个穴位, 一一对应;如:手太阴肺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北京至上海:北京—天津—沧州—德州—徐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中府即是北京站, 云门为天津站, 依此类推, 这样联系对比记忆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4 以赛促学, 检验效果

以护理专业教学班级为单位, 每学年期末由中医教研室承办, 举行针灸推拿知识大赛, 比赛内容分为理论知识笔试和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 其中理论知识占40%, 实践技能占60%。理论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腧穴的主治、推拿操作要领的掌握情况;技能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对毫针刺法 (穴位的定位、消毒、进针、行针、出针) , 艾条灸, 温针灸, 拔罐, 推拿手法等的现场操作能力及心理素质。由中医教研室的专业教师担任评委, 根据评分标准, 现场打分, 当场公布, 然后将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综合起来, 成绩优异者给予表扬和奖励,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就该次技能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

5 开展社会服务, 增强服务意识

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利用周末, 由针灸专业教师带队, 到本市周边乡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等进行校外义诊, 针对针灸、推拿的优势病种, 如颈肩腰腿痛病症进行针灸、推拿、刮痧等治疗。另外, 成立针灸推拿协会, 课余时间由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免费的针灸推拿服务, 让学生亲历真实的实践过程, 同时也检验学习效果, 并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多数学生掌握了针灸按摩技能, 顺利通过了滕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级按摩师的资格鉴定。

综上所述, 我们积极对针灸推拿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采取课堂教学突出重点, 侧重实践, 活学巧记, 以赛促学及开展社会服务等方法, 激发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针灸推拿人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84例,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均为病原体感染腹泻,便次3~10次,大便呈黄绿色或黄色稀水状,便质不成形。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0个月~3岁,平均1.5±0.8岁,病程1~10天,平均5.2±1.3天;辨证分型:伤食证14例,湿热证12例,寒湿证9例,脾虚证7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9个月~3岁,平均1.4±0.7岁,病程1~10天,平均5.1±1.2天;辨证分型:伤食证16例,湿热证11例,寒湿证10例,脾虚证5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治疗等西医常规处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针灸、穴位推拿治疗:①针灸治疗。穴取天枢、足三里、长强、止痢;伤食证加中脘,湿热证加阴陵泉,寒湿证加龟尾、神阙,脾虚证加关元、气海。皮肤常规消毒后,取1寸一次性针灸针刺入相应穴位,伤食证、湿热证用泻法,不留针;寒湿证、脾虚证用补法,不留针;每穴操作15min,每天针刺2次,共治疗3天。②穴位推拿治疗。取脾经、大肠经、板门、龟尾、七节骨、足三里;伤食证加中脘,湿热证加运土入水,寒湿证加外劳宫,脾虚证加推三关。协助患儿取仰卧位,采用按法、揉法、推法、捏法,先从脾经、大肠经开始推补,再揉板门及龟尾、捏脊、推七节骨、按揉足三里,每次操作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3天。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疗效标准,结合患儿大便情况、实验室检查等拟定疗效标准。治愈:治疗3天内,每日大便次数恢复至1~2次,且大便成形,实验室检查正常,全身症状均消失;好转:治疗3天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实验室检查好转,全身症状改善;未愈:治疗3天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未好转,甚至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3天后,观察组治愈26例,好转14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16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一种因病毒或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功能紊乱疾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主要为小儿脾胃功能薄弱,易受外邪、湿邪侵犯,致使脾虚湿热,运化失常,而产生“湿胜而濡泻”。

针灸和穴位按摩可调理胃肠传导功能,使胃肠气机通畅而止泻。本研究中,选取天枢、足三里、长强、止痢行针刺法,天枢属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均过于天枢穴,刺之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并改善肠腑功能;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长强穴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止痢是脾经重要穴位之一,可温经散寒、消瘀散结,再根据腹泻辨证取穴治疗,共奏健脾补胃、利湿止泻之效[1]。

因腹泻病位在脾胃及大小肠,在穴位推拿中根据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推补脾经及大肠经,可健脾和胃、祛湿清热;揉板门及龟尾可通督脉经气,调理大肠功能,还可益气健脾、消食导滞,助消化吸收,并可消除腹胀;另外捏脊也有助于通经活络、消食导滞,向上推七节骨可温阳止泻,按揉足三里可加强改善胃肠功能;另根据辨证选穴推拿,可共奏恢复肠胃功能平衡之效[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穴位推拿治疗,有助于通经活络,改善胃肠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与穴位推拿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84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均给予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处理,观察组则在常规处理基础上配合针灸联合穴位推拿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天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结论:针灸、穴位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儿腹泻,针灸,穴位推拿,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立昌.速刺配合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7):447-449.

上一篇:网络品牌广告下一篇:物理教学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