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术交流

2024-05-19

在线学术交流(精选九篇)

在线学术交流 篇1

在本课题的现状研究部分, 已经说明在线学术交流是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的产物, 具有便捷性和高效率等优势, 给学术交流体系带来新的机遇。开放存取期刊、机构库、电子期刊、在线会议、学术博客、学术社区等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学术交流形态, 为科研人员传播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多选择, 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使用各种在线工具支持研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当研究成果的发表渠道和“无形学院”都在虚拟空间中拓展, 就会衍生出新的学术交流需求。在线学术交流的发展必须从用户出发, 为科研人员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服务, 满足他们学术交流的实际需要。

国外学者研究新型的学术交流体系, 很重视科研用户视角的研究。加州大学学术交流办公室于2006年展开一项调查, 通过分析加州大学教师对学术信息交流的态度及行为, 探讨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支持各种形式的学术创新, 以建立符合全校研究者、教师及学生需求并且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学术交流体系[1]。该调查为加州大学的e Scholarship项目组直接提供借鉴, 以推动项目规划及全校教师的行动。2010年初,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在e Scholarship机构库中发表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 通过对七个学科领域的大学教师的深入访谈, 分析他们对未来学术交流体系的看法和需求, 这项探索性研究指出了学术交流体系变化的未来前景[2]。伦敦大学学院信息行为与评价研究中心一项对数字化环境下学术交流的调查, 分析了研究人员对现有学术交流体系的看法以及对网络环境中变化的态度, 以准确了解他们对学术交流的实际需求[3], 该中心曾采用调查、访谈、日志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用户对学术交流的新需求[4,5,6]。研究图书馆协会的一项调查报告, 针对8种数字化学术资源, 分析了学术团体使用的情况以及与此对应的学术交流模式[1]。

国内相关研究缺乏基于科研用户角度的实证调查, 难以从科研人员需求出发, 有针对性的指出改进我国在线学术交流服务的方向。因此,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 揭示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态度和需求, 阐述从用户视角应如何规划和设计在线学术交流服务平台, 为我国促进学术交流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及其发展的认知状况、态度和需求。考察对象是我国各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 以前者为主。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为对我国科研人员的态度和需求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 我们力求获得足够大的样本量和被访对象个体特征的分散性分布, 使数据能够准确反映我国科研群体的总体情况, 提高数据分析的信度。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1.2 问卷设计

为增强问卷的可读性和设问的合理性, 初始问卷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现场实施了三轮试测, 主要由高校教师和研究生试填。经试测和初步统计后, 简化和调整了部分问题和选项, 最终形成具有18个问题的问卷。问卷中界定了“在线学术交流”的定义, 以使被访者对研究问题的外延有相同的理解, 提高测量效度。

问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1) 我国科研人员对现有的学术交流体系和在线学术交流形式的态度、评价和使用情况;2) 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及相关资源和服务的实际需求;3) 我国科研人员目前对各种在线学术交流形式和平台的了解程度和使用状况;4) 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本文反映的只是调查问卷中的一部分内容, 其他部分的内容将在另一篇论文中介绍。

1.3 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调查的范围包括了高校、研究机构、政府、企业、医院等组织中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员, 并覆盖了理、工、农、医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性抽样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样本。问卷发放和回收工作由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和相关学会负责。另外, 还在部分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 主要覆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上述做法有利于保证被访对象的职业和学科分布。问卷调查工作于2009年7月中旬开始, 8月中旬结束。共回收有效问卷1675份, 样本性别、年龄、职称、研究领域的分布基本符合要求。

2 数据分析和讨论

经过数据录入、清洗和统计分析, 现将部分调查结果介绍如下。

2.1 我国科技人员的学术交流方式

调查表明, 我国科研人员发表和传播学术成果的主要方式是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 分别占全部样本的86.15%和65.13%, 专著和专利居第三、四位。 (见图1) 这表明我国科研人员目前仍然强烈地依赖着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不过, 他们开始使用在线交流的方式, 虽然比例很低。其中, 网络交流和讨论是他们使用率最高的在线交流方式, 有15.7%的被访者使用。另外, 通过开放存取方式发表论文的被访者也已占到4.6%。

2.2我国科技人员对现有学术交流体系的看法

为我国科研人员对现有学术交流体系的看法, 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一个问题, 请他们对现有学术交流体系进行评价, 包括了10个评价性的陈述。调查内容和结果见图2。可以看出, 被访者对这些陈述的认可度的均值偏向同意一侧。其中认可度最高的三项陈述依次为:“发展在线学术交流很必要” (3.86) 、“现有学术交流体系重出版、轻传播” (3.76) 、“职称评定制度是影响成果发表的主要因素” (3.69) 。

数据表明, 被访者都普遍认识到了现有学术交流体系的问题和不足, 基本上认可目前的学术交流机制存在“重出版, 轻传播”、“昂贵的期刊价格阻碍了学术交流”等问题, 并认为当前的职称评定和考核制度是影响成果发表的主要因素。在国外同行进行的同类调查中, 被调查者对“出版商控制着学术传播”的问题反映强烈, 认同度高。而本调查的被访者的认可度只有3.10, 态度不甚明朗。原因可能是我们目前学术期刊出版商业化程度不高, 尚未出现寡头垄断的局面。

比较“发展在线学术交流很必要” (3.86) 和“发展在线学术交流时机已成熟” (3.45) 这两个陈述, 发现它们的均值存在差异, 前者更明显接近同意。这表明, 我国科研人员基本赞同发展在线学术交流, 但对当前发展时机是否成熟感觉还不太好判断。的确, 发展在线学术交流要受到现有条件和传统的制约, 还需要大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1-5分值含义: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很同意)

2.3 我国科技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作用的评价

在线学术交流平台是为科技人员服务的, 必须弄清楚科技人员参与在线学术交流的目的和动机。问卷调查结果见图3。可以看出, 被访者对其中大多数陈述持同意或基本同意的态度, 分值最高的三项陈述是:拓宽了交流渠道、促进成果交流分享、使非正式交流更加活跃。而与科研管理相关的一项陈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认可度低一点 (3.40) 。这可能与科技人员平时的关注度有关。

(1-5分值含义:1-不同意, 2-不太同意, 3-不确定, 4-同意, 5-很同意)

2.4 我国科技人员参与在线学术交流的目的

被访者参与在线学术交流活动的目的如图4所示。各项均值均偏向于同意一侧, 表明这些因素都是应用在线学术交流的动机所在。在这些目的中, “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学术资源” (4.08) 和“扩大学术交流的范围” (4.07) 两个目的被认可程度最高, 总体达到同意程度。这表明获取资源和扩大交流范围是在线学术交流的最重要功能。当前很多科研人员使用网络学术搜索工具来查询研究资源, 使用社会网络工具建立学术交流圈并保持联系, 正是这两个目的的表现。因此, 在线学术交流服务首先要加强数字化学术资源建设, 并支持互联网中的学术交流网络。

(1-5分值含义:1-不同意, 2-不太同意, 3-不确定, 4-同意, 5-很同意)

2.5 我国科技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服务的评价

被访者对在线学术交流的作用评价如图5所示。图中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均在3-4之间, 说明在线学术交流服务的效果在这些指标上达到中等以上, 肯定了在线学术交流的正面效果, 同时也显示出在线学术交流服务总体上还没有达到高水平。在各项指标中, 分值最接近“高”的为“信息及时性” (3.67) 、“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 (3.65) 和“实时交流的互动性” (3.49) , 说明在线学术交流在支持实时、互动和平等交流方面有突出优势。通过互联网支持科研过程时, 科研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及时性, 在线环境的民主参与特征, 有利于学术交流中信息的共享和传播。因此, 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可以为现有学术交流体系提供有效补充。

相比之下, “信息准确性” (3.29) 和“组织管理规范性” (3.11) 的效果分值最低, 这是因为在线学术交流缺乏像传统学术交流那样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因此, 提供在线学术交流服务不仅要重视其优势, 也要寻找提高在线学术交流信息质量的解决途径。

(1-5分值含义:1-很低, 2-低, 3-中, 4-高, 5-很高)

2.6 在线学术交流的资源和功能需求

学术交流作为一种双向的信息传递过程, 存在研究信息资源的提供和获得两个过程。了解科研人员希望通过在线学术交流获得哪些信息资源, 以及乐意提供哪些信息资源, 是提供在线学术交流服务的基础。

调查表明, 科研人员希望获得和乐意提供的学术资源的前三类均为期刊论文 (68%:72%) 、研究进展和学术资讯 (51%:45%) 和会议论文 (47%:49%) (见图5) 。期刊和会议论文占据较大比例, 再次说明传统学术交流的主导地位, 要借助在线服务提高传统资源的可获得性。除了成果类资源外, 科研人员还希望从网络获得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活动资讯信息, 这类信息的网络传播比传统渠道更便捷迅速。事实上, 互联网对于科研人员查询正式出版的学术资源以及获得学术活动信息已经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科研工作者希望获得的资源和愿意提供的资源的百分比在整体上差别不大。其中, 期刊论文 (68%:72%) 、会议论文 (47%:49%) 、成果摘要 (32%:41%) 和评论及观点 (20%:22%) 乐意提供的百分比大于希望获得的百分比, 这说明科研人员更愿意通过在线交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正式成果和发表评论。

从资源建设上看, 在线学术交流仍需要将传统资源纳入交流范围, 与此同时, 将研讨会资料、技术报告、统计数据、软件等科研过程产生的非正式资源纳入在线学术交流服务, 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广阔的资源选择。

在线学术交流的服务提供者, 必须明确科研人员对交流平台的功能需求。调查表明, 科研人员希望在线学术交流平台优先提供的前五项功能分别是:前沿和热点问题报道 (68.54%) 、信息检索服务 (62.87%) 、在线同步讨论 (50.81%) 、成果发表 (50.81%) 和动态信息发布 (49.97%) (见图6) 。有过半的被访者认为需要这些功能。这要求在线学术交流平台提供信息检索功能, 设置在线讨论、成果发表和前沿报道多个栏目版块, 帮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前沿热点和学术活动信息, 方便检索资源, 提供成果发表和讨论交流的渠道。

相比之下, 版权保护功能和学术规范约束机制受到相对少的关注, 但这并不说明这两项功能不重要。从上述功能选择可以看出, 多数被访者的选择倾向于资源和服务提供角度, 它们是推动在线学术交流的核心要素。版权保护和学术规范作为在线学术交流的控制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限制作用。笔者认为, 我国还处在在线学术交流的发展初期, 现有的在线学术交流环境还不能满足研究人员的需要。因此, 研究人员更关注建设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功能。

3 结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态度和需求作了概览。研究发现, 我国大多数科研人员仍然以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和参加学术会议作为主要的学术交流方式。尽管已有研究者使用互联网平台发表和传播成果, 但使用率不高, 特别是在国外快速发展的开放存取运动在我国的应用相当有限。虽然在我国学术交流体系中传统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但科研人员普遍承认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必要性。

科研人员对于在线学术交流发展时机的看法相对于必要性的认识偏低。一方面, 科研人员承认当前学术交流体系“重出版、轻传播”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 他们认为职称评价制度是影响成果发表的主要因素。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起作用, 因此, 仅仅认识到在线学术交流的必要性远远不够, 而要为其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制度的调整和改进现有的学术交流服务有利于推动学术创新。由于制度的调整需要长期的过程, 从当前看, 建设和改进在线学术交流服务是顺应其发展趋势的首要工作。

科研人员认为在线学术交流服务能够提供实时和交互性的交流服务, 并且交流氛围更加自由。发挥在线学术交流在这方面的优势, 可以使其成为传统学术交流的有益补充。笔者建议加强规划在线学术交流的试验项目, 以进一步探索它对推动学术交流的能力和作用, 并为我国科研基础设施的规划提供经验。学术资源的获取和学术交流网络的拓展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 因此, 在规划在线学术交流平台前, 必须明确已有的学术资源和专家网络, 探讨将它们整合到在线学术交流系统中的可能性。由于科研人员关注传统期刊和会议论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可获得性, 因此, 需要探索传统文献的数字化和现有数据库系统的整合机制, 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领域前沿和热点问题报道、信息检索功能、成果发布和同步讨论必须成为在线学术交流平台设计的一部分。

问卷调查明显显示出在线学术交流的积极作用, 着手进行相关项目规划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对科研人员需求的调查分析为提供符合需求的在线学术交流服务指出了方向。政府科技发展部门、研究机构、图书馆等公益组织都需要充分重视发展在线学术交流的必要性, 并在立项、政策制定和制度调整等方面采取行动。规划和建设支持科研过程中的学术交流活动的在线服务平台, 在某种程度上是面向创新性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科研人员能够使用在线工具支持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在线交流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过程的一部分。本文的目的是揭示互联网环境下, 我国科研人员对在线学术交流的态度和需求, 从用户角度阐明我国在线学术交流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对我国多个学科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者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为我国科研人员提供恰当的在线学术交流服务十分必要, 当前科研人员的需求为我国在线学术交流平台的规划设计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在线学术交流,互联网,科研人员,需求,调查

参考文献

[1]“Faculty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regard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urvey finding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ffic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the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eScholarship Program, in association with Greenhouse Associates, Inc., August2007.http://osc.universityofcalifornia.edu/responses/materials/OSC-survey-full-20070828.pdf

[2]Harley, Diane;Acord, Sophia Krzys;EarlNovell, Sarah, et al.Assessing the Future Landscap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An Exploration of Faculty Values and Needs in Seven Disciplines.UC Berkeley: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http://escholarship.org/uc/item/15x7385g (01-01-2010) .

[3]I.Rowlands, D.Nicholas and P.Huntingd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what do authors want?”Fin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author opinion:project report, 18 March2004.www.ucl.ac.uk/ciber/ciber-pa-report.pdf

[4]Rowlands, I.and Nicholas, D. (2005) , “New journal publishing models:the 2005 CIBER survey of journal author behaviour and attitudes”, report to PA/STM, www.ucl.ac.uk/ciber.

[5]Nicholas, D., Huntington, P.and Watkinson, A. (2005b) , “Scholarly journal usage:the results of deep log analysi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61No.2, pp.246-80.

[6]Nicholas, D., Huntington, P.and Rowlands, I. (2005a) , “Open access journal publishing:the views of some of the world’s senior author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61 No.4, pp.497-519.

文汇派出所在线交流材料 篇2

一、近期辖区热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

为有效解决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中心城区和谐稳定,文汇派出所按照分局统一部署要求,对辖区市局、分局确定的友谊服装城、东都小商品城、东营社区居委会、石油大学周边等四个重点区域,积极行动,狠抓落实,认真开展各项工作。文汇派出所按照“边摸排,边打击”原则,根据案件发案情况,分类处理,集中打击。

友谊服装城、石油大学周边原为盗窃案件多发地区。案件主要为财物被盗等侵财案件。由于人员复杂、商户人人自保,即使是看到盗窃案件发生,也不愿意出面制止或者指正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取证困难,再加上盗窃嫌疑人多为吸毒人员,身上带有性病等传染病,盗窃嫌疑人很难被绳之以法。自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文汇派出所积极开展反扒和巡逻行动,同时加强与商场、学校的联合,共同参与治安问题整治,目前两区域内盗窃案同期相比降低88%,有效的净化了社区环境。

东都小商品城由于当初设计时,对消防安全评估不到位,造成现在商户拥挤,商家为了盈利,将消防通道、过道等堵塞占用,同时消防设施老化、落后,存在的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文汇派出所按照分局整治行动的要求,多次联合消防、经侦、工商等部门对其开展消防安全集中整治,协助其制定消防应急预案,组织员工开展消防安全技能培训,督促

其更换消防器械,疏导消防安全通道等,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自行动开展以来,消除安全隐患21处,组织消防演练2次,杜绝了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东营社区为暂住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员结构复杂,各类案件多发。为了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文汇派出所自行动开展以来,出动警力156人次,组织集中清查20余次,摸排有效线索50余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上门走访900余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22名,有效的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2010年3月30日上午,文汇派出所巡逻民警巡逻至辖区东营社区附近,当场三名盗窃原油的犯罪嫌疑人,打掉张小波(男,28岁,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镇大张村69号)、缑久贵(男,30岁,山东省齐河县祝阿镇缑庄村40号,现鲁明油公司滨东分公司职工)、陈杰(男,21岁,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福集镇人,现胜利油田大明集团营13-218油井看护工)等三人盗窃原油的犯罪团伙,并依法刑事拘留。

二、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可能对公安提出的其他问题

1、问:

答:

2、问:

答:

在线学术交流 篇3

第一步:登录下面的页面:

http://settings.messenger.live.com/applications/websettings.aspx,在这里选择。允许网站上的人查看您的Messenger状态并给你发送消息”复选框,然后单击“保存”按钮;

第二步:单击左侧“网络设置”下的“创建HTML”按钮,在这里可以选择显示在页面上的不同控件,默认使用即时消息窗口,如果你并不需要对聊天框的大小和主题进行重新设置,那么可以将下面的HTML代码全选复制到剪贴板中备用,这些代码可以被放在任何支持iframe代码的网页、Blog等页面上。

第三步:进入你的Live Spaces页面撰写日志,首先单击工具栏上的“HTML”按钮,然后将刚才放在剪贴板中的代码粘贴进来,至于日志的标题就填写“LiveMessenger IM Control”,预览之后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发布了。

第四步:现在我们就可以在Live Spaces的首页发现新添加的聊天对话框,这里的在线状态也会与LiveMessenger保持同步,来访者就可以通过这个聊天对话框与你进行交流(如图1)。

学术期刊在线审稿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篇4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1.1.1 稿件处理流程

学术期刊稿件的处理一般要经过作者投稿,稿件处理,组稿,定稿等重要环节,如图1为学术期刊稿件处理的一般流程。

1.1.2 稿件处理各阶段用户权限分析

学术期刊稿件处理过程中一般存在作者、文章管理员、一审专家、栏目编辑、二审专家、抄袭检测人员、栏目编辑、责编、主编等角色。不同角色在各环节具备不同的权限。

在初审环节:作者可以进行在线注册、在线投稿;文章管理员可以查看投稿列表,为稿件分类进行调整,为稿件指定一审专家;主编可以查看投稿汇总信息。

在一审环节:一审专家可以对稿件进行审阅并提交审稿意见;文章管理员可以查看稿件一审结果;栏目编辑可以查看一审通过的稿件;当期责编和主编均可查看一审结果;作者可以查看所投稿件的状态。

在二审环节:二审专家可以对稿件进行审阅并提交审稿意见;文章管理员可以查看二审结果、二审专家分配情况、近期稿件列表;栏目编辑可以查看二审通过稿件列表及二审专家意见;主编可以查看二审通过稿件列表和专家分配统计信息;作者可以查看稿件二审结果及意见,如需修改稿件,则对稿件进行修改。

在抄袭检测环节:抄袭检测人员进行抄袭检测并提交检测结果;作者、栏目编辑、责编、主编均可查看稿件抄袭检测结果。

在组稿环节:栏目编辑可以进行当期组稿;责任编辑可以查看当期各栏目组稿情况并可进行组稿调整;主编可以查看栏目编辑调整后的组稿目录。

在定稿环节:主编可以查看当期责编组稿目录并进行适当调整,确认当期栏目及稿件。

在上述各环节中,所有用户都可进行个人信息的修改。

1.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依据业务流程及角色权限分析,将系统功能划分为在线投稿、在线审稿、系统管理三大模块。在线审稿模块包括作者注册、作者投稿、作者稿件管理、个人信息维护等功能。在线审稿模块包括审稿分配、专家审稿、抄袭检测、组稿、定稿、查询统计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投稿栏目设置、审稿步骤定义、审稿规则定义,专家管理、审稿意见选项管理、数据备份、作者管理等功能。

2 系统主要子模块设计

2.1 在线投稿

在线投稿是面向作者设计的模块,包括作者注册、作者投稿、作者稿件管理、个人信息维护等功能。

2.1.1 作者注册

作者在投稿前需进行注册,注册时需要提交的信息包括邮箱、密码、真实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份、最高学位、研究方向、职称、单位名称、联系地址、邮编、手机、密码提示问题等。其中邮箱将作为作者登录系统的用户名,也便于作者忘记密码后找回密码。此类元信息便于杂志社编辑在审稿专家分配、组稿、定稿时进行参考。

2.1.2 作者投稿

作者注册后即可进行投稿,投稿时作者需要提供以下信息:标题、英文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投稿栏目、内容摘要、英文内容摘要、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作者简介、项目资助情况、邮寄地址、邮政编码、第一作者研究方向、第一作者职称、第一作者最高学历、第一作者籍贯、第一作者手机、第一作者电子信箱、文稿附件。为了提高稿件评审的透明度,作者提供的稿件附件中不能含有作者的姓名、联系方法等信息。

2.1.3 作者稿件管理

作者可以在投稿后不仅可以查看所投稿件的详细信息,还可以随时查看稿件的发表状态、审稿环节、审稿结果。稿件未进入一审前,作者可以对稿件进行修改,未发表前作者都可进行撤稿。

2.1.4 个人信息维护

作者可以对自己注册时提交的个人详细信息及密码进行修改。

2.2 在线审稿

在线审稿模块是平台的核心业务处理模块,涉及到稿件的分配、专家审稿、审稿结果的自动计算、组稿、定稿等重要功能。其用户主要为编辑部人员及审稿专家。

2.2.1 审稿分配

在稿件一审、二审环节均存在稿件的分配工作。

一审分配:由文章管理员完成。在系统界面显示所有还未分配一审审稿专家的稿件,可以对稿件按投搞栏目、审稿结果、审稿步骤、是否复审查询筛选。文章管理员依据稿件所投栏目和稿件基本情况,为稿件分配一个或多个审稿专家。文章管理员可根据专家分类、专家姓名查找专家,并指定专家。在专家列表中显示专家已审稿数量、待审稿数量、专家详细信息,避免专家评审同事或学生稿件的情况发生。

二审分配:由栏目编辑为通过一审的稿件分配二审审稿专家,栏目编辑也可通过“投稿栏目”、“审稿步骤”、“审稿结果”、“是否复审”四个条件组合查找通过一审的本栏目稿件。栏目编辑点击“审稿分配”,进入二审专家列表,根据规则选择二审专家,完成稿件的二审分配。

复审分配:栏目编辑需要对部分稿件分配复审专家,复审稿件的查找办法是:审稿步骤选择“二审”,审稿结果选择“未通过”,是否复审选择“是”,可以按栏目查看所有未通过二审但需要复审的稿件。栏目编辑按照二审分配方法为需要复审的稿件设置复审专家。

2.2.2 专家审稿

专家登录系统后,专家可以通过审稿时间、审稿结果、审稿状态、稿件名称对分配给自己的所有稿件进行过滤。找到要审核的稿件后,专家可以选择在线阅读或下载文稿后阅读,审稿后专家向系统提交审稿结果和审稿意见。为保证审稿质量,在专家审稿界面,作者的各类信息及其他专家的审稿信息都不可见。

2.2.3 抄袭检测

依据审稿流程,在稿件通过二审但未进入组稿环节时,抄袭检测员要对稿件进行抄袭检测,保证稿件的质量。

2.2.4 组稿

栏目编辑对所负责栏目进行组稿时,通过稿件名称、投稿时间、稿件状态筛选出已进入组稿环节并符合条件的稿件,添加至要组稿的对应期数中。

2.2.5 定稿

当所有栏目编辑完成某期的组稿后,即进入定稿环节。主编在定稿时,可以对组稿结果进行调整,查看该期稿件的一审、二审、抄袭检测各环节的详情和作者详细信息,还可以在线或下载阅读文稿。

2.2.6 查询统计

依据编辑部各用户的权限,为用户提供相应查询统计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类:

投稿统计:按投稿时间段、投稿栏目统计投稿数量。

专家审稿统计:统计每位审稿专家的审稿数量及审稿明细。便于编辑部及时了解每位审稿专家的审稿数量及质量。

组稿目录查询:按年份、期数查看组稿目录,在组稿目录中可以查看栏目名称、文章标题、作者、单位、下载或在线阅读投稿附件。

投稿一览表:按投稿栏目、投稿日期筛选稿件,查看稿件的投稿、审稿、抄袭检测、组稿、定稿详情。

组稿文章查询:按投稿栏目、组稿状态、投稿日期筛选稿件,看稿件的投稿、审稿、抄袭检测、组稿、定稿详情。

以上各项查询统计的结果都可在线打印或导出为Excel文件。

2.3 系统管理

为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和通用性,本模块设计了包括用户权限管理、审稿步骤及规则定义、专家管理等多个功能,便于不同学术期刊依据自身需求进行自定义设置。

2.3.1 部门管理

实现对杂志社内部机构的添加、编辑、删除,便于在添加用户时选择所在部门。

2.3.2 用户权限管理

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首先系统管理员依据需求定义不同的角色,如定义主编、栏目编辑、一审专家、文章管理员等。其次为每个角色赋予相应的操作权限,如一审分配权限、投稿统计权限等。最后为每个用户分配相应的角色。各类角色的用户登录系统后仅能进行角色权限范围内的操作。由于学术期刊内部可能存在同一位编辑负责多个栏目,负责全年中部分月份的组稿工作,系统设计为可以为用户单独赋予栏目操作权限和期数组稿权限。

2.3.3 投稿栏目设置

不同期刊具有不同的投稿栏目,所以栏目设置功能可以灵活实现对投稿栏目的添加、修改和删除,保证系统的通用性。

2.3.4 审稿步骤定义

系统允许自定义审稿流程,比如在二审后添加三审环节,或者取消二审环节。此功能设计是为了满足审稿流程的调整。

2.3.5 审稿规则定义

系统允许自定义审稿规则,不同杂志社或者同意杂志社在不同时期,其审稿规则有可能不同,可以通过重新定义审稿规则来满足此种需求。如定义审稿规则:在二审中,如果一位审稿专家选择通过,另一位选择退稿,则需要复审。那么在稿件处理过程中,当出现上述情况时,系统自动采用此规则,将稿件二审结果设置为“需复审”,栏目编辑即可指定专家进行复审。

2.3.6 审稿意见选项设置

系统允许预定义专家审稿意见选项,便于专家在提交审稿意见时快速录入。比如系统可定义意见选项“研究选题”,在该选项中增加“新颖”、“尚可”、“陈旧”,专家录入审稿意见时,可以通过点选相应的选项即可在意见框内自动添加审稿意见。

2.3.7 专家管理

杂志社管理员可以添加、删除、修改专家信息。专家信息主要包括:专家邮箱、密码、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系统允许对专家进行分类,也可依据“专家分类”、“专家姓名”查询专家信息并将查询结果导出至Excel文件中。

2.3.8 数据备份

系统定时对数据库数据及文稿附件进行备份,避免因为硬盘或误操作导致数据丢失。

3 系统实现

平台采用流行的三层架构,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各层的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系统开发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为开发工具,IIS为Web服务器,My SQL为数据库,My Batis为数据库持久层框架,C#为开发语言。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单元测试,保证了系统的健壮性及安全性。

4 结束语

论文通过对学术期刊在线审稿平台需求及业务流程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适用于学术期刊稿件管理的在线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应用于某杂志社并达到了系统设计初衷。后续拟在审稿平台中加入信息发布及在线实时交互功能,以更好的支持作者、编辑、专家、主编、读者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MyBatis开源项目组.MyBatis官方在线帮助文档[EB/OL].http://code.google.com/p/mybatisnet/.

[2]DuBois P.MySQL技术内幕[M].4版.杨晓云,王建桥,杨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Troelsen A.C#与.NET4高级程序设计[M].5版.朱晔,肖逵,姚琪琳,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使用谷歌在线翻译看学术论文 篇5

可以看到第三个结果就是我们要阅读的那篇文章,标题下面有“翻译此页”,点击即可翻译全文,优点是可以像论文页面那样看,缺点是无法与原文对应着看,结果如下:

通常我用更细致的翻译方法,步骤如下:

1.谷歌在线翻译网址:

界面如下:

左边是待翻译文字,右边是翻译结果。

左边方框上面一行最好选择“检测语言”,这样就不用管输入的是什么语言了;右边选中文(简体)

2.取一段待翻译内容从原文复制粘贴到上图左边空白方框中,结果自动出现在右边浅灰色方框

将鼠标光标放在翻译结果的一个词上,那个词会变成黄色,同时它对应的英文也在左边方框变成黄色。这时如果觉得这个词翻译的不正确,就鼠标左键单击它一下,会出现这个词的其他涵义,可以看看其他涵义怎么样,如下图:“本文认为”---》“本文重在探讨”。另:这里谷歌把class都翻译成了类而不是阶级。

还有一个用法即上图黑底白字方框显示的可以拖动翻译结果中的一个词,使文章重新排序。我觉得这个没必要,因为句子顺序不对不影响理解。

3.小工具

上图最下边一行左边有一个小图标,右边有四个小图标,用法如下:

1)左下角那个是全选,可以把翻译结果全选中后复制粘贴到其他地方。

2)右下角第一个小喇叭图标是朗读(这个学术用处不大,但是可供娱乐)如: 选择翻译德语到德语复制黏贴下列字段到翻译框: pv zk pv pv zk pv zk kz zk pv pv pv zk pv zk zk pzk pzk pvzkpkzvpvzk kkkkkk bsch点击翻译结果框的 “朗读”可以听到吭哧吭哧的音乐~~

3)右边第二个图标是显示字词的用法,很好用的~~但是不能在翻译一段话时使用,只能翻译一个词时用,如:

直接从网上找出例句

4)右下角第三个图标是显示拼音

在线学术交流 篇6

摘 要: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将高校内部的学术论文汇聚到一起,在线处理稿件己成为可能。各高校内部迫切需要规范化的学术论文投稿在线系统来满足学术论文投稿工作的高效率进行,系统应用UML分析设计B/S结构的系统模型,实现在线投稿、信息实时发布、信息储存量大、处理速度快捷、数据准确直观、查询检索灵活方便、成本降低、可视化等具体功能。

关键词:论文管理系统;高效率;在线投稿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7-0078-04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期刊论文编辑流程中的应用日益增加。传统的高校学术论文投稿工作的流程是:投稿者通过投稿信箱投稿,或者将纸质版和电子版论文交到学校的编辑部,编辑部的人员进行审稿和后续的一系列繁琐的审稿工作,工作量大、效率低,极大地制约了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建立在线投稿、在线查询、留言咨询、编辑在线审稿等一系列的在线论文投稿系统已成趋势,本系统是使用UML建模语言和数据库Microsoft SQL 2008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系统程序结构逻辑清晰明了,易于扩展,具有良好的跨浏览器兼容性。系统在开发过程中,结合自身投稿经验,全面了解编辑部稿件的审核、刊用、发表流程,运用全面的需求调研和贴切的系统设计理念设计和开发;系统中包含多种消息互动,如系统消息、用户消息、审稿通知、催审通知,使编辑部用户之间随时交流,保证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性;系统完全基于浏览器界面设计,用户端无需再安装任何软件只需联网就可进行论文投稿的相关工作;系统应用UML分析设计B/S结构的系统模型,维护简单快捷,避免了C/S系统维护的繁琐,降低维护成本,良好的系统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使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展工作更加轻松方便。本系统的应用,减轻了编辑人员的重复劳动,可以全方位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帮助编辑部管理作者、专家信息,实现编辑部与投稿作者的网上通信,实现投稿、审稿的网络化,扩大工作的范围和影响力,提高稿件质量。

一、系统结构

系统分为投稿用户模块、管理员模块、审稿模块,由于其面对的用户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具有相对独立性,模块之间又相互联系,各个模块分为若干子模块,如图1所示为系统结构。

1.投稿用户模块

投稿用户模块分为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投稿、查看稿件状况、个人信息修改、安全退出6个子模块,在登录作者中心后,您可以:投稿、跟踪查询您的稿件信息、与编辑部交流、查询稿件缴费情况。

投稿模块的各子模块功能介绍如下:

(1)用户注册:用户第一次投稿,请先注册,并记住用户名和口令,系统把用户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用户注册的E-mail发送给用户。

(2)用户登录:如果用户已经拥有用户名和密码,直接登录即可,请不要重复注册,否则可能导致用户信息查询不完整。

(3)在线投稿:用户登录个人中心后,根据可查看投稿须知、版权协议、论文模板、系统要求和使用帮助,按照要求修改论文的格式后就可进行投稿。

(4)查看稿件状况:用户投稿后几天后,可以再次登录作者中心查看稿件审核情况:初审、复审、缴费、退稿,作者根据审核情况进行后续操作。

(5)个人信息修改:用户登录之后修改个人信息、密码等,在作者中心可进行个性化设置。

(6)安全退出:完成投稿后,作者点击安全退出按钮,就可以退出作者中心,保证稿件的安全性。

2.管理员模块

管理员模块分为系统参数设置、系统状态设置、投稿用户管理、投稿论文管理、文件更新管理、专家信息管理、论文分配评审7个子模块,管理员模块的各子模块功能介绍如下:

(1)系统参数配置:包括UML文件的配置、UML和IIS配置、UML MMC管理单元的配置、UML网站管理工具的配置、UML配置API、为 SQL Server 创建和配置应用程序服务数据库等一系列的配置,保证UML配置的安全。

(2)系统状态设置:在系统正常时,系统状态设置为可用,用户可正常登录本系统;维修或者更新系统时,系统状态暂时设置为不可用,待系统正常后恢复可用状态。

(3)投稿用户管理:对投稿用户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密码重置等。

(4)投稿论文管理:对投稿论文的教学目的、选题、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管理等,分为导出论文信息和论文状态管理2部分。

(5)文件更新管理:在投稿用户投稿的前几天内,投稿作者可随时更新论文直到送到初审,管理员根据投稿作者的要求,对论文更新管理工作。

(6)专家信息管理:对专家信息的新增、更新、修改、删除、查询等的管理。

(7)论文分配评审:根据投稿稿件类型进行分析,分类分配对应的专家进行评审工作,评审给出评审意见,投稿作者可导出评审意见并进行论文的修改工作。

3.评审模块

评审模块分为审核送审稿件、给出评审意见、账号管理、其他功能4个子模块,评审模块的各子模块功能介绍如下:

(1)审核送审稿件。审核的过程分为3轮:第一轮由编辑部进行初审;第二轮由专家评审;第三轮由编委进行终审;审核完成后进行后续工作,审核过程中可对稿件进行通过、修改、退稿等操作。

(2)给出评审意见。审核论文结束后,对论文的缺陷和不足给出评审意见,根据评审意见,投稿作者修改论文。

(3)账号管理。对账号进行添加、删除、查看、信息修改,禁用、启用等操作。

(4)其他功能。实现站内用户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对稿件的分类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看等其他功能。

二、系统配置及运行环境

1.系统配置

本系统的开发环境为UML+SQL Server 2008,系统只需要Web服务器,本地电脑无需安装任何软件,不需要配置内部服务器,只要能上网系统就可运行。

2.运行环境

(1)服务器端:Windows XP、Windows 2003、Windows 2007、Windows 2008;

(2)客户端:Windows XP、Windows 2003、Windows 2007、Windows 2008;

(3)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SQL Server 2008;

(4)浏览器:IE 、360、UC、QQ浏览器兼容。

三、系统分析图

1.管理员用例图

系统管理员主要是维护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的主要用例有:系统资源配置、系统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角色管理,如图2所示为管理员用例图。

(1)系统资源配置:系统管理员配置系统的实现环境、后期维护与管理等。

(2)系统用户管理:对用户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密码重置等。

(3)系统角色管理:对系统角色的新增、修改、删除、查询。

(4)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权限的初始化、修改、删除进行管理。

2.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从数据传递和加工角度,以图形方式将校内在线论文投稿系统结构化,本系统的整个数据流程是:投稿用户和审核专家登录作者中心,完成各自的任务,确认无误后安全退出系统,系统数据流图表达了系统管理员从添加任务到输出的变换过程,如图3所示系统数据流。

3.顺序图

本系统的顺序图纵向代表时间轴,时间沿竖线向下延伸。横向轴代表了登录、数据库管理、添加审核论文任务、数据库4个模块在协作中各独立对象的类元角色,类元角色用生命线表示,从左到右方向用实线表示,从右到左方向用虚线表现,如图4所示为系统管理员添加投稿论文任务的顺序。

四、系统审稿流程分析

校内论文在线投稿系统是基于Web的现代化的编辑管理系统,系统的应用,减少了重复劳动,减轻了编辑人员的工作量,使论文编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使投稿和评审变得简单化、规范化。本系统中,投稿人(作者)、编辑、评审专家是系统的主体,系统的6种稿件状态如下:

(1)收稿状态:稿件送达编辑部,其相关资料录入稿件投稿系统,没有送审;

(2)送初审状态:稿件送给到评审专家进行初审,论文审核处理中;

(3)退稿状态:稿件未被编辑部录用;

(4)改稿状态:稿件需修改后重新审核录用;

(5)录用状态:稿件审核通过,没有正式发表;

(6)刊出状态:稿件被刊登,正式发表。

稿件审核的过程是:用户登录个人中心按投稿要求申请投稿,编辑部收稿对稿件进行初审,不符合刊载题材范围的稿件,编辑部直接退稿,符合刊载题材的稿件,系统记录投稿时间,生成文章投稿编号,显示稿件已被送入初审状态;初审通过后进行第二轮评选工作:专家评审;专家评审通过后进行第三轮评审:编委终审,未通过编辑部退稿。编委评审通过后进行编辑加工,未通过编辑部退稿。编辑加工是根据编辑部的要求,投稿作者修改稿件返回进行质量合格鉴定,不合格寄作者修改,合格后进行主编审定然后进行录排;录排需寄作者再次校对,校对无误后编辑部进行录排,录排的过程是:编辑校对—发稿会—校对修改;上述过程进行完毕后,稿件就可以出版,出版之前进行最后一次质量检查,无误后寄作者反馈给编辑部方可出版。如图5所示为系统稿件审核流程。

五、结束语

本系统通过软件测试,数据传输准确、运行稳定,系统采用动态数据实现技术以及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通过合理选择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构成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结构,系统的应用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论文投稿的效率,同时通过多重审核,大大提高了稿件的质量,系统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目前已是稳定版本,各项功能实现完整,达到预期效果。系统的特点如下。

(1)高安全性: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软件和硬件提供的各种安全措施,既保证用户共享资源,又充分考虑系统及数据资源的容灾、备份、恢复的要求,系统提供强大的数据库备份工具,保证所有数据的安全性,管理员可设置不同的用户角色限制用户权限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

(2)可靠性:系统对软件和硬件设施优化选型,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此外,系统利用先进的软件编码技术进行代码编写,良好的可靠性使得系统在数据传输方面更加便捷,保证了数据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可维护性:系统的维护简单方便,相关人员对后台数据库及时更新维护工作主要包括:软件的及时更新、更改、硬件环境的配置等。

(4)实用性:系统从不同类别用户角度出发,满足了投稿用户、专家、编辑部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的需求,经历不断调试,反复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最终使得审稿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婕,张琳.ASP.NET 2.0+SQL Server动态网站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54-60.

[2]房大伟,庞娅娟.ASP.NET开发典型模块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43-56.

[3]杨继成.浅谈高校学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C].第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04.

[4]刘佳.网络投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5]黄方圆.基于工作流技术的行政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6]张翔,赵群,罗向阳.期刊网络化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与出版,2011(2):66-68.

在线学术交流 篇7

1 系统整体硬件设计

绝缘子泄漏电流和电晕的监测装置一般包括微电流传感器、调理放大电路、采集电路、控制电路、上下位机通信电路和供电电路等。

本文研制的交流线路绝缘子泄漏及电晕脉冲电流在线监测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1.1 微电流传感器

检测绝缘子泄漏电流及电晕脉冲电流有以下几种取样方法:在绝缘子串的接地端串入穿芯式电流互感器引出[2,3];在末端绝缘子伞裙下部卡入集电环;在集电环和接地端的引线中串入穿芯式电流互感器引出。

穿芯式电流互感器铁芯材料有坡莫合金和铁氧体材料等。由于铁芯材料磁性能的局限性, 电流互感器的精度并不能覆盖全频带。若采用坡莫合金的铁芯材料则只能在低频段保证精度;若采用铁氧体材料, 由于其磁导率很低, 远小于坡莫合金的磁导率, 很难检出低频的微弱电流信号且相频特性差。综合考虑这些材料特性后, 本文选取接地端第一片的绝缘子安装信号采集装置, 为尽量减少对爬电距离的影响, 在紧邻铁帽的伞裙外表面用导电胶粘接一个开口的金属箔截流环, 如图2所示。

在截流环和铁帽间并联一个取样电阻, 该电阻远小于截流环和铁帽之间伞裙的表面电阻或体电阻, 泄漏及电晕脉冲电流由原来的从伞裙表面流向地电位的铁帽, 改为从截流环经过取样电阻流向铁帽。截流环开口避免了截流环感应绝缘子内流过的位移电流和体电流在截流环上形成可致集电环电气状态变化的环流。这种取样方式保证了获取信号的频率特性。

1.2 调理放大电路

将互感器检出的泄漏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 (也称阻抗网络匹配) 后, 一般经放大调理送至模数转换电路。而文献[3-4]在增益放大后经过硬件积分触发数字触发器来快速示警绝缘子电晕。

本方中由截流环获取的泄漏及电晕脉冲电流通过带缓冲器的超级伺服电路调理放大, 该电路的优越性在于消除可引起输出饱和的直流失调电压, 如图3所示。它包括放大单元和积分单元两部分。负反馈电流输入前置放大器和单位增益的缓冲器构成放大单元。前置反相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电阻即取样电阻, 也可取消该电阻, 这时反相输入端阻值很小的等效输入电阻即是截流环和铁帽之间的取样电阻。缓冲器是单位增益的电流负反馈放大器, 使测量的动态范围为0~1 A。一般电流负反馈放大器都具有很宽的频带。

积分单元使用反转积分器, 将缓冲器输出信号进行充分积分即检出直流失调信号, 送至前置放大器正相输入端以消除直流失调电压。此外, 调理放大电路反相输入端并联有瞬态抑制器作为保护电路。

1.3 采集和控制电路

采集电路和控制电路目前主要采用带模数变换电路模块的低功耗单片机。

由于绝缘子脉冲电流信号的频谱很宽, 可达数兆赫兹, 一般单片机内置的模数变换电路达不到如此高的采样频率, 因此选择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 作为控制单元, 高速、低速模数转换电路选择一片独立芯片。高速模数转换电路用来采集泄漏和脉冲电流经调理放大后的电压信号, 多通道低速模数转换电路用来采集湿度、温度等传感信号。

FPGA控制模数转换电路, 将转换出的数字信号存入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 并控制移动通信模块将数据发送至上位机。上位机计算泄漏及电晕脉冲电流等数据, 并判断绝缘子串的状态。

1.4 通信方式

除就地处理泄漏电流信息外, 可使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和上位机联系。有线通信方式如CAN现场总线[5]、RS-485总线[6]和PSTN公用电话网[7]。无线通信方式如使用公用移动通信网GPRS/ (GSM或CDMA) 和3G[8,9]、无线传感器网络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技术[10]及其它无线通信方式[11]。

考虑测量终端的安装位置主要为远离人口密集区的野外, 这里绝缘子泄漏和脉冲电流的测量终端和上位机间采用公用移动通信网GPRS/GSM方式交换数据和收发指令。

1.5 测量终端的供电

测量终端供电方式有采用交流220 V电源、锂电池[5]、太阳能[8]和经电流互感器直接从高压线电流中获取电能[11]等方式。测量终端采用交流220 V可充电、太阳能供电相结合的供电方式。

1.6 微气候的测量

绝缘子泄漏电流和所处微环境有关, 包括监测系统所处的现场温度、湿度、风速、风向和雨量等环境参数。

根据测量终端的使用地区, 这里选择温度和湿度作为同时的监测量。

2 监测系统的消噪措施

泄漏电流信号通常为微安、毫安级, 而在线监测系统工作在绝缘子周边的强电磁场环境下, 以及受器件本身的热噪声干扰影响, 因而测得的泄漏电流信号含有噪声并会给后续计算造成影响, 所以监测系统会采用降噪技术。

对工频及其附近的干扰和噪声, 主要采取切断周边工频为主的电磁波传播和耦合至监测系统内的途径进行抑制。如对供电电源, 虽然采用锂电池储能, 也要保证监测系统的电源连线布置在接地屏蔽壳内;对调理放大电路和数字电路的供电要分离;由于太阳能板暴露在屏蔽壳外, 供电电源和电路系统之间加入了消除含工频纹波的电路。

对器件热噪声等干扰, 采取软件滤波的措施。目前, 对绝缘子泄漏电流噪声的软件消除主要有小波分析[11]、数学形态学[12]、总体经验模态分解 (EE-MD) [13]等方法。由于本监测系统的硬件已抑制了工频干扰, 这里软件采用平滑滤波的方法来消除这些白噪声, 即

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去噪后的效果如图4所示。

3 绝缘子状态模糊逻辑诊断的实现

根据泄漏电流, 尤其是结合微气候参量, 目前采用模糊数学[6]、小波模糊神经网络[14]等技术分析判断绝缘子状态。

选用模糊逻辑方法实现对绝缘子状态的诊断。根据模糊推导关系式, 即Y=R×X, 需要建立模糊数据输入集X、模糊输出集Y和模糊关系集R。

模糊输出集是表征诊断结果的一种方式, 将绝缘子分为正常 (NL) 、一般 (CM) 、较严重 (MS) 和严重 (SR) 等4个状态等级的绝缘工况, 模糊输出集为Y={NL, CM, MS, SR}T。

模糊输入集是表征影响绝缘子状态的各种外界因素的集合, 这里绝缘子的电晕电流概率 (Fc) 、泄漏电流有效值 (Fl) 、泄漏电流峰值 (Fp) 及泄漏电流脉冲频度 (Ff) 等参量是能够检测到并反映绝缘子绝缘性能判定的主要电参数。因此, 模糊输入集为X={Fc, Fl, Fp, Ff}T。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绝缘失效过程及输出状态的划分, 并作归一化处理后建立的模糊关系矩阵为

这样, 由 (X, Y, R) 构成了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此外, 还需要将绝缘子各参量进行模糊化处理, 处理后数据为模糊输入集X。

3.1 电晕电流的模糊化处理

线路绝缘子电晕放电是一个随机过程, 受环境温度、湿度及其表面污秽的影响较大, 近似满足概率方程。选择了一个具有平顶的模糊转换函数来实现:

式中:α1取0.95;α2取1.3;β为比率, 考虑了环境温度、湿度及其表面污秽等级的影响;f (β) 选用单边截止型模糊正态分布函数。

3.2 泄漏电流的模糊化处理

泄漏电流值越大, 表示绝缘子的绝缘劣化越严重, 因此, 根据环境温度、湿度校正后所得泄漏电流值, 可用下式表达其模糊函数:

式中:a为常数, 表征模糊函数的收敛速度, 实际取1;b为门槛电流。

3.3 泄漏电流峰值的模糊化处理

泄漏电流峰值的模糊隶属度分为6个区间, 即

式中Ip表示泄漏电流峰值。

3.4 泄漏电流脉冲频度的模糊化处理

泄漏电流脉冲频度的模糊隶属度函数定义为对在一定时间内各种不同幅值的泄漏电流峰值出现频度次数ni, 分别赋予不同的模糊数值, 并通过模糊运算决定最终模糊隶属度, 即

其中

3.5 决策分析

运算结果Y是介于0和1之间的模糊数, 它反映了被测绝缘子处于各种不同绝缘运行工况的可信程度。根据Y值的情况, 可对线路绝缘子的运行状况作一个概率性的评估, 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当某种绝缘运行工况的输出值大于0.5时, 可认为绝缘子运行在该种绝缘条件下。当有多个Y值大于0.5时, 绝缘状况的诊断采用优先原则进行当有多个模糊输出数的值大于0.5时, 按SR>MS>CM>NL的优先原则判定当前被测绝缘子的绝缘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绝缘保护措施。

4 实验验证

为检验该在线监测装置的适用性, 在实验室和现场对其进行了验证。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结果可看出, 利用在线监测装置综合监测绝缘子的泄漏电流、放电脉冲电流及微气候等参数, 并根据模糊诊断方法能很好地实现对绝缘子状态的判断。

在线学术交流 篇8

关键词:参数,在线估计,电机效率,最优控制

电器自动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变频驱动式异步电机的优化控制研究。变频驱动式异步电机效率可以从损耗模型、最小输入功率和状态变量等控制类型入手,各类型都有对应的优化策略和特点。而一些动态性要求较低和恒压频率比控制要求不高的设备,如电泵、打包机、升压机、空调机和排风机等,都可以采用恒定功率因子控制和最小定子流变控制方法来实现效率控制。本文将对耗损模型的最优控制进行全面分析,并讨论如何在参数在线估计的模式下对交流异步电动机效率进行最优控制。

1损耗模型的控制策略(Loss Model Control)

LMC是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利用耗损模型将电器系统中的变频驱动系统进行优化和提升,确保将其耗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达到全局效果最优的目的的一种控制手段。这种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优化性和全面性,能够通过运算将电机耗损模型中的参数转换为图形并获取相关具体信息,而这些信息对损耗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对取得最优的控制性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然,温度和饱和效应也是造成电机参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如电动汽车中的异步电机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会升高,而由此会引发定转子的电阻变化区间变长;而非正弦波的供电使用中,电气的缝隙间会因为存在一定谐波励磁电流产生一定的谐波磁场,而磁场与电气中的铁成分相互作用后产生一定的电转因子对铁造成一定的损害,从而影响到电机效率的优化与控制,并对电器造成一定的耗损。

2参数在线估计

参数在线估计是数目前来讲能够较为全面解决参数影响的效率优化策略的方法之一,用于为损耗模型控制策略的计算需要,提供在线计算电机的最优磁链,既电机优化效率计算的所有参数。而与应用比较广泛的最小二乘估计法对电机控制的计算相比较,参数在线估计的应用还比较少。鉴于优化控制最优磁链求解并无必要对一些参数进行辨识,本文避开了定转子相电阻、电磁感应的辨识,而采用直接估计的方式对电机损耗进行参数计算,并结合仿真实验来验证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以提高电机参数时变效率优化的准确性。

3异步电动机损耗模型建立和效率优化方法

3.1损耗模型的建立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采用笼型转子异步电动机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中的动态数学模型。交流异步电机损耗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定转子铜耗;(2)定转铁耗;(3)其他杂散耗、(4)机械运转耗。通过对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分析发现损耗模型包含的参数不仅多,而且函数呈非线性,损耗中的(3)和(4)类占总耗百分比近20%,(3)耗一般是由于电机的谐波磁通和导体电流间存在集肤效应,模型构建很复杂,也很难通过直通方式优化算法来控制,而如过采用效率优化算法可以利用弱磁方式减少谐波流,这样也间接的实现了杂耗的降低。(4)耗则和电机转速有直接作用的关系,而就目前我国的生产工艺技术来看,(4)类耗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生产线和加工设备及运行工况的影响,而在这类耗损中,铁损和铜损虽占比重较大,但由于属于可控耗损,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对变频调速系统的效率优化实验研究中通常会以铁损及铜损等可控耗损为基础研究对象来对整体耗损进行研究。

3.2渐消记忆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在系统辨识领域,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数据处理方法。在辨识系统模型的参数时,当被控对象的输出变量y与一组m维变量X={x1,x2,,xm}T有如下线性关系,即:y(t)=a1x1(t)+a2x2(t)+...+amxm(t)式中,{ai,i=1,2,...,m}是一组未知的参数,且设m已知,参数估计就是通过观测不同时刻的输入输出数据{y(j),x1(j),x2(j),...,xm(j)}来估计这些未知的待定参数值ai。然而,常规最小二乘法不能跟踪时变参数的变化,即它不适用于时变过程的参数辨识。最小二乘递推算法就是在辨识系统参数时,每取得一次新的观测数据,就在前次估计的基础上,利用新引入的观测数据对前次估计的结果进行不断地修正,从而递推得出新的参数估计值。与最小二乘一次完成算法相比,它不仅可以减少计算量和贮存量,而且能实现在线实时辨识。为克服数据饱和现象,减弱旧观测数据对未知参数估计的影响,渐消记忆递推最小二乘算法给采样数据以不同的权重,即对老数据加上遗忘因子,以降低老数据所提供的信息量,增加新数据的信息量,则算法就可以适用于系统参数随时间缓慢变化的情况。本文即采用渐消记忆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对异步电动机损耗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

4仿真和实验研究

在Mat lab Simulink仿真集成环境中搭建系统结构模型,其中S函数是用户借以自建Simulink模块所必需的、具有特殊调用格式的函数文件,在Mat lab所提供的模型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给用户提供自己编写程序来实现仿真的模型接口。这里采用S函数编写渐消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程序。电机数学模型的参数采用了实验所用三相异步电动机参数值:额定功率370W,额定电流iN=1.7A,额定电压u N=230V,极对数np=1,额定转速2800r/min,额定转矩1.3N·m,Rs=24.6Ω,Rr=16.1Ω,RFe=650Ω,Lm=0.97H,Lls=0.02 H,Llr=0.02H,J=3.5×104kg·m2。

通过图1、图2的仿真实验结果可知,三个参数辨识结果与实际值比较接近,证明之前运用的参数辨识算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崔纳新,张承慧,李珂,张承进.基于参数在线估计的交流异步电动机[J].电工技术学报,2007.9(9):80-85.

在线学术交流 篇9

为了了解 中小学在 线教育发展现状及动态,寻求适合中小学在线教育发展的实践模式,探讨和推动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混合式课程建设,由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和北京数字学校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承办的“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发展研讨会暨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实践交流会”于2015年5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会上 , 北京四中 、北京市 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分别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各自学校在混合式课程开发方面独具特色的探索与实践;来自河南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团队则分别以《探索职业:航空片》《中学生生涯规划》网络课程为例,与大家分享了中学生生涯规划混合式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李玉顺副教授做了题为《中小学在线学习发展实践与思考》的报告,对我国中小学在线教育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并针对中小学网络课程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议,如课程开发要选择面向新知识体系的建构、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的课程内容;对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分别在网络和真实环境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实践和评价;教师需要发挥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等。

上一篇:识字教学中的几点认识下一篇:医疗质量管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