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活动

2024-06-10

课堂学习活动(精选十篇)

课堂学习活动 篇1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又是实验探究;一会儿是化学接龙比赛,一会儿又是化学谜语、小辩论、小讨论……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学生在课堂上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但活动无明确目的、无积极体验与思维反思,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这种形式化的活动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造成了教学的低效或无效,而且对学生的发展意义甚微。有效的活动是从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来规定的,促进学生形成了有效的学习,实现了可持续性的发展的活动就是有效的活动。因此,课堂活动的设计问题与教师科学的引导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必须认真分析与研究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是对教学有效的活动?究竟什么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发展真正具有教育价值?下面我以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为例,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活动品质、活动方式、活动主体、活动条件四个维度谈谈如何设置有效的课堂活动。

一、活动品质

首先,有效的课堂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任何外在于学生的问题,远离学生生活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只是一种与己无关的问题,不能引起他们对问题研究的兴趣。

其次,有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来讲,必须是具有挑战性、激励性、探究价值的活动,是能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的活动。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太难,就让学生难以胜任;太易,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都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一: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具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制订计划:(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

(2)用实验验证自己提出的有关假设。

猜想假设:(1)二氧化碳是否具有可燃性?能否像氧气一样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可通过什么现象观察?

(3)二氧化碳能否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如何用实验证明?

实验论证:(1)制取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通过尖嘴导管移近火焰,观察现象。向点燃的蜡烛上方倒入二氧化碳(蜡烛在一固定容器中),观察现象。

(2)向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然后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3)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解释结论:(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

表达交流:将自己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归纳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这个案例的层次清晰,逻辑性也很强,但是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生对此有兴趣吗?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经验,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一些具体的现象入手,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没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有探究。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屠狗洞探险”。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做一回小侦探去破译“屠狗洞”的奥秘。

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急于想知道为什么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这个活动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给学生创建了尽量真实的环境,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活动,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索精神的培养成为可能。这个活动难度适中,学生必须进行认真思考后,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学生积极性很高,对于二氧化碳性质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实验方案,切实增强了课堂实效。

二、活动方式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方式,激发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

案例二:在教学《水的净化》时,可以设计这样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从中学习到一些简单净化水的方法。

活动一:分小组调查附近河流的水源情况,采一瓶水样。

活动二:收集有关水资源的知识和水污染的情况的资料。

活动三:课堂中思考如何利用所给仪器和药品让此水样变澄清。

活动四:“澄清的水”能喝吗?继续对水进行处理,让其纯净。

这个活动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展现了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的课堂活动应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动用多种认知手段参与到学习中。教学实践表明,角色扮演、动手实验、知识竞赛、比较和观察、小组讨论、适当的才艺展示等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

三、活动主体

有效的课堂活动必须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课堂中要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了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不是少部分人参与,而是全员参与。

案例三:物质溶解性是怎样定量表示的?

提出问题:比较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需要有哪些条件呢?

猜想假设:(1)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温度下;

(2)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溶剂质量条件下;

(3)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溶质质量条件下;

(4)比较两物质溶解性大小,必须溶质溶解达到饱和状态下。

实验论证:方法一:在两相同体积,相同温度的水中,逐步加入少量的等质量的糖和食盐,并且充分搅拌。多次加入后判断哪个先有剩余。

方法二:将等质量的糖和食盐放入烧杯中,然后逐步加入少量的等体积的同温度的水,并充分搅拌。多次加入后判断哪个先溶解,没有剩余溶质存在。

解释结论:方法一:比较必须在三个条件下: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水中、糖和食盐必须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方法二:比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糖和食盐。

表达交流:将自己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维能力是活动中学生探究层次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将探究活动视为畏途,他们希望教师传授知识,自己努力接受。对探究活动,往往敷衍了事,很难完成活动。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他们不愿意呆板地听教师的传授,喜欢在未知的情景中探索,寻求发现新途径、新关系、新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同时思考出两种探究方法,而还有一部分学生设计出有错误的方案。

我们设计的科学探究活动,不可能每一个都是最高水平层次的。我们所应追求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科学探究中,都能从科学探究中获得科学的体验。

四、活动条件

首先,有效的课堂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和引导对于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及时指出学生逻辑上的问题,揭示矛盾,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其次,有效的课堂活动必须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无法进行深度探索,认识与思考也只是浅尝辄止,难以真正收到成效。

案例四: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与pH的关系

提出问题: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与pH大小的关系

制订计划:(1)复习酸碱指示剂与酸碱溶液反应的现象。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pH试纸的用法。

猜想假设:(1) pH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酸性越弱。

(2) pH越小,酸性越弱;pH越大,酸性越强。

实验论证:(1)分别用pH试纸测出盐酸、石灰水、蒸馏水的pH。

(2)取上述盐酸一滴加入到50mL蒸馏水中充分搅拌,测出该溶液的pH。

(3)取上述石灰水一滴加入到50mL蒸馏水中充分搅拌,测出该溶液的pH。

解释结论:(1)从上述(1)、(2)实验结果比较,表明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酸性越弱。(2)从上述(2)、(3)实验结果比较,表明pH越小,碱性越弱;pH越大,碱性越强。

表达交流:将自己的实验现象和结论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归纳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与pH的关系。

在这一活动中,由于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关系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又是很难设计成高层次的科学探究活动。由于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部分学生能得到的探究结论会全面一些,还有一部分学生得到的探究结论会少一些。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大量指导,先“扶”后“放”。这一活动的设计由于受到学生知识能力的限制,只能借助于传统教学中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的体验。

此外,有效的课堂活动必须有丰富的活动资源与材料作为支持条件。对于活动教学来讲,使用丰富、大量、具有开放性的活动资源是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正是这些实践性、生动性、形象性、参与性强的活动资源,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创造了学生动手实践、直接体验、感性认识的机会。活动资源可从文本、影视、互联网、工农业生产、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就近发掘可利用的丰富人文和自然资源。

攀登英语课堂学习活动评价 篇2

激励是攀登英语评价的重要原则和目标,贯穿整个攀登英语的各项学习活动中。激励性评价的使用能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的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大胆自信的性格,从而使他们愿意说英语、愿意学英语。

一、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攀登英语学习评价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很多老师在实践过程中总是把握不好操作的要领,我们可以从每一项评价活动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掌控。

第一,理解整个评价体系的特点和目的,掌握每种评价活动的策略,做好各种评价方法结合。本着评价主客体、评价载体及评价周期等方面的各种评价活动和内容,评价活动的策略也得灵活运用,使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融汇到课堂,促进教学有序的进行。如:课堂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及每课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体现于黑板、墙壁、学习记录册、有形和无形强化物评价中。

第二,因地制宜,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来进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正如陈老师所说:“一年级的学生非常注重实物性评价,老师给个小贴画,给个奖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随着学生到了二年级,老师的评价手段和形式就要变,从注重于实物性评价转变到注重无形的评价,老师的一个口头表扬:very good,或是跟学生击个掌,都是很好的评价手段,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状态上 1

来说更希望得到的是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和鼓励。” 教学中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更换评价的手段及形式,做到评价的有效。不仅可依据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及时准确的进行评价。

二、师生评价语言的共同培养

首先,老师为学生提供参与评价同伴及小组的机会,提升他们的评价能力,并通过课堂评价活动,改善他们的口语水平及整体素质;其次,教师要做到好的示范,进行评价时要为学生明确评价的标准,比如说一年级的“ Good ,Very good ,wonderful!”又如语言较为丰富的“Apple group is very good.Because they spoke clearly and loudly.So two stars for them."这样可以为学生展示完整的评价语言;接着,在物理环境上给学生以语言支持,把学生能够用到的评价语言,比如“clearly, loudly, fluently;They performed very well.”等等写成字条,贴在教室内,或是写在黑板上,给予情景创设,鼓励学生学英语,讲英语,获得其中的乐趣。当然,老师还可以在评价过程中提供相应的评价语言,特别可用在平时不好表现的学生身上。

三.多元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本着通过评价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承认学生在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对他们的知识,智力和情感因素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多元评价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使教师从“考官”角色逐渐转变为“合作者”角色。学生通过自评,不断反思,形成有效的和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而自由、民主与平等的评价氛围更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其自信心,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多元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理念。多元评价所覆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听说时的专心程度都可以作为评价的项目。此外,对于能力稍弱学生的一点点儿进步也要作出积极,肯定地评价,以此来鼓励他。课堂评价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在攀登英语的课堂中,评价的使用更是老师调控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一把有力武器,如何更好更合理地使用评价,激发出评价对攀登英语课堂的大效力,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英语出大力,还有待于我往后工作的继续努力,认真总结思考和实践。期待着,有更多的思想火花出现,成就我的攀登英语课堂!

在攀登英语实验课中,教师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班级评价体系和班级评价文化,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通过总结、交流和展示等富有成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从攀登英语的授课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给予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应该有热情的支持,有

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学生学习 篇3

一、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框架结构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包括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和学生学习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一些观察指标,每个指标下设置一些观察点。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框架如下。

(一)观察维度

确定观察维度是课堂观察设计的关键所在。观察维度是研究目的的具体反映。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的一致是教学有效的重要标志,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听课情况的反馈,确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维度至少包括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等三个维度,权重分别为30%、30%和40%。

(二)观察指标

确定观察维度之后,找出这三个维度中核心的、又可观察的属性,将这些属性确立为观察指标。比如,学生学习的观察指标分为:准备、倾听、情感、互动、自主、达成。观察指标的设置由具体的研究目的决定,观察指标应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做相应的指标调整。比如,研究目的是教学有效性,观察指标应更多集中于对教学环节、教学资源、教学效果的考察。

(三)观察点

观察点是观察指标的进一步分解。在选择观察点时应选择明确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变量,如:时间、次数、人数、语言、表情、动作等。

二、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具体内容

根据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框架,我们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分别从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和学生学习三个维度设计了具体的评价量表。

(一)教学目标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活动都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教学目标定位、课程理念、学习目标、目标管理和目标达成等是教学目标维度的最主要观察指标。

1.目标定位指标

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宏观上必须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构建具有达成度指标的体系,制订出符合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实际的执行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三维目标之间不是并列、包容和交叉的关系,而是一体的。教学目标是在三维目标指导下确定的具体目标,目标等级和相关要求必须明晰,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2.课程理念指标

教学目标要符合时代特征和《课标》的要求,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起点,要体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趋于成熟,课堂提问和训练应适应高中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课堂教学应设计较高层次的课堂提问和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能力,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3.学习目标指标

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学习者即学生是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的表现即学生完成的任务和达成的结果,该维度的描述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行为条件则是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完成学习任务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包括辅助手段、提供的信息或暗示、时间、次数和空间等数量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境等。表现程度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是某一群体或个体学生达成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

4.目标管理指标

目标管理遵循SMART原则,其中Specific指应该明确学生会什么,掌握什么知识点;Measurable指应该考虑达到的目标是可以评价及考量的;Attainable指学生可以完成的;Relevant指可及的;Time-bound指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在目标管理中遵循SMART原则,目的是使评价标准内容明确、可测量,评价过程可实现,评价结果可达到,评价行为有具体的时间规定。

5.目标达成指标

三维目标是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作用。教师必须关注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因而课堂教学不仅关注基于预设的生成,更应关注动态的生成。通过合理的预设促进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动态生成中产生师生思维的智慧。

针对教学目标维度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详见表1。

(二)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评价的中心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即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活动。因此,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媒体使用、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是课堂活动维度的最主要观察指标。endprint

1.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设计科学,时间安排合理,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就能发挥得好。教学环节设计必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全面、科学、合理,环节间必须自然衔接和合理过渡。

2.学生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在于学生参与的质量。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层次。行为参与主要指参与的形式,思维参与主要指认知投入的情况,情感参与主要看情感表现和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学生的行为参与对深层次思维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这几种参与方式全面投入,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3.媒体使用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凸显,但多媒体的作用是给教学提供辅助,其使用必须基于支持学生的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提供有效的帮助,并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保持。比如,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结构清晰、内容简洁明快,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根本目标;能给教师发挥的空间和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播放速度需要根据讲课内容适当控制,在时间上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余地。

4.教师素质

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以下几方面: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比如教师能熟练地用英语组织教学;综合的知识能力,综合能力首先是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其次是广泛的百科知识储备,能从容应对课堂中学生的质疑,还能采用及时的、丰富的、积极的、多样的反馈评价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还有就是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难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使教材服务于学生,因材施教,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

5.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既是教学评价的一个基本要素,同时是其他要素达成的显性手段。比如,学生能否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否达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是否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针对课堂活动维度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详见表2。

(三)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评价维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该维度的课堂观察主要针对学生的课前和课中表现,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准备状态、倾听状态、情感状态、互动状态、自主学习状态以及目标达成程度等。

1.准备状态

该指标测量学生在课前的学具准备情况和上课铃声响后进入学习状态情况。学生的课前准备状态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有直接影响,也侧面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常规的监控力度。

2.倾听状态

该指标测量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对教学中教师讲授内容、同伴发言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针对性。

3.情感状态

该指标测量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学习过程中兴趣保持程度以及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4.互动状态

该指标测量生生、师生互动的频率及质量,同时也测量教师是否关注学生以及良好气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友好合作,课堂气氛是否活泼、和谐。

5.自主状态

该指标观察学生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思维是否开阔,思路是否清晰。

6.目标达成程度

该指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掌握了应学的知识,是否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创新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增强。

针对学生学习维度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详见表3。

课堂观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途径,制订科学、合理、严谨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让听课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对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综合、理性的评价,为教师对课堂行为进行反思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稳定的载体,从而有效推动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为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精准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和开展的教学活动,贯穿课堂始终的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组成的核心要素,也是观察量表三个维度确立的依据。通过基于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的教研听课、议课,增强了教师在这三个维度的课堂意识,使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和学生学习达成一致,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教师群体合作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和开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依托数学实践活动丰富课堂学习生活 篇4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儿童的特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尚不够发达,而且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讲也实在无聊,面对这样的现状,要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数学思维,以丰富低年级的数学课堂生活。

一、结合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同学们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特别是数学学习中,同学们一旦“学会”,享受攻克难题后的喜悦,体会到成功,就会非常兴奋,继而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兴趣,并加以适当引导,引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

二、结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的数学能力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基础知识有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保留着许多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如果只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律,而不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很难化抽象为具体。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

三、结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以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入学后还是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会与人交流。而实践活动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这就要求孩子们互相团结合作才能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如:在教学《有趣的拼搭》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在小组里合作完成,教师在活动前进行适当的教育,在组长的帮助下要求孩子们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一起参与活动,教师除了要让他们完成任务外还要评选合作得比较好的小组,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提出下次活动的要求,这样反复几次,能让一年级的新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数学课中我们要强调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如:在教学《确定位置》的时候,学生已有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对东、南、西、北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还是比较容易混淆,有些小朋友学习了平面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便认为实际生活中的方向也是这样的,为此在上课的时候我以学校为中心,利用学校周围的典型的建筑物制作课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东南西北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八个方向,而后又让学生制作方向标,并把我们制作的方向标拿到生活中去认一认。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八个方向,而且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五、结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美的熏陶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美是数学内容本身固有的因素之一。数学美表现在数学的各个方面,其中既有数学的形式美,又有数学知识的内在美。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把它创设为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学《有趣的拼搭》的时候,因为本课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前半节课就这样不停地拼和搭,小朋友都比较兴奋,但是要全班交流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还沉浸在拼搭的氛围中,无法全身心地交流。为了让小朋友的感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在音乐声中欣赏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这些建筑颜色不同,形状不同,风格迥异,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在感叹声中寻找已经认识的图形,同时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设计出更美、更宏伟的建筑。

和美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心得 篇5

北门小学 陈艳冰

2018年3月24---2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长沙市育才小学举办的第11届“和美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短短的两天里,共听了九位优秀专家的展示课和专题讲座,风格不同,丰富多彩,让我收获很多,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本次观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师,他带来的《珍珠鸟》这一课,非常精彩。在这节课教学中,他没运用幻灯、课件,也没有丰富的游戏、表演,就凭一只粉笔、一张嘴,薛老师把这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实现的真真切切,恰如其分。可以这样说,薛老师真正做到了语文课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薛老师注重语文课的朗读。把语文课上成了读书训练课。我们经常要求孩子们多读书,但我们的语文课如果缺乏了读书的训练,孩子们不懂读书的技巧,怎么会爱读书。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当作很好的读书训练课。这节课从始至终都灌输着读书方法的指导,告诉我们指导朗读时要有耐心,指导要到位。有一个孩子没有读好课文时,他可以一次、两次、三次的指导这个孩子把课文读好,果然,孩子的朗读水平提高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是绝对做不到的,担心时间不够,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薛老师说,不要认为你只是在指导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要学会倾听,那么,他们的朗读水平也在提高。如果每一节课都能提高一个孩子的朗读水平,长此以往,全班孩子的朗读水平肯定迈上一个新台阶。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薛老师的这节课更好的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在学生体验这一块,薛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小鸟做了哪些事?(2)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否则很乱,作者抓住了一条什么线来写的?在老师一层一层地引导下,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到文本中,积极主动探究文字,找到了时间线、地点线、胆量线、感情线,真的是层层剖析,自然而然就体验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大师就是不一样,设计的问题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水到渠成。

其次,孙双金的课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孙老师利用谈话导入课题,问孩子:学习古诗词时,到底想学些什么啊?学生答(知诗人、知背景、知诗意、知诗题)然后孙老师就完全按照学生的想法去教学。让学生先解诗题,秋思是指什么?了解了背景后,知道了诗人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后面就围绕“秋思之祖”四个字进行教学。

分句来理解诗意。第一句描写了三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让学生结合生活分别说说他们的意思,了解到这三种事物都代表着悲伤、难过、惆怅。这是以悲写悲,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为了抒发愁的感情,所以在朗读时要读出悲伤的感情。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是以喜衬悲。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一个瘦字体会出诗人的当时的生活、身体情况。第四句:断肠人在天涯,更能体会到诗人的思念、忧愁的感情。因此学生在朗读时也能发挥出最高的水平。最后让学生找出写秋天的景物,有没有写思念的词语?前三句都是写景,没有一句是写思念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不着一字尽秋思,意象湘连写风流。后面的三句都是围绕“秋思之祖---传千古”来写的。当孙老师把这首诗填写出来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禁赞叹孙老师真乃大将风范,坦率、自由、风趣。读、解、感、悟,没有玄乎的词眼,没有做作的语言。整堂课有条不紊,环环相扣,教引导循循善诱,在轻松的活动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再次,蒋军晶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蒋老师先让孩子们观看“无声”动画片《鸟鸟鸟》,要孩子们仔细观看,并说说这部“无声”动画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截取一个片段,练习写一句一只小鸟和一只大鸟的对话。并展示学生的对话描写,让学习委员选择四个同学的写话,还要进行点评。这位学习委员相当有才华,点评的很到位,甚至超过在座的很多老师,非常了不起。接着学习第一种方式:不写提示语。出示学生的对话描写,分析这段对话描写的不足。现场改写,加深难度,写三句一只小鸟对大鸟的话。然后学习第二种方式:用提示语,第三种方式:用叙述代替具体的话。三种方式进行对比。既然是对话,肯定离不开朗读,而且怎么读,老师稍加指导,孩子们就身临其境了。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感情升发。要了解对话的背后隐藏着作者的“观点”。大多数孩子描写的都是对大鸟的责怪、责骂等,老师要会引导孩子,这样孩子的三观才是正确的,才达到育人的目的。

此外,在这次听课活动中,还听了赵志祥的《童谣童谣》,李玉贵的《狐狸阿全》,何夏寿的《去年的树》,孙庆博的《钱学森》,魏星的《读书有感》,他们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真实,各具风采,每一堂课都是那么的精彩。

总之,这次培训,收获很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会不断勉励自己,将学习到的东西与自己的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争取更大的进步。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学习 篇6

关键词:学生 课堂 学会学习

一、什么是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学习”指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实践性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内容,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如何搞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2、 自主学习实施

(一)营造亲切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单靠教师的积极性不够,首先必须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多给一点微笑,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予微笑,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学生即使出错,做错了也不访“容错”,给予其热情的鼓励,引导其“改错”。

其次,要给予学生信任,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多用新用语,如“请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学习”、“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等,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保证高涨的热情。

(二)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成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到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和善,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学生奇怪的观点、莫名的想法,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体验成功。

四、合作學习

1、合作学习原则

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予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2、合作学习的实施

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师生互动、自学交流、小组学习、全班讨论等都是合作学习。

(一)分组合作,分工明确。

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尽量考虑到学生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或学生轮流担当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管过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人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

(二)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合作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这样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定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带来生生合作。

(四)重视小组汇报。

扩大小组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特有典型的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交流。

(五)评价合作,适当奖励。

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小组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对于要表扬的合作小组,更要关注的是小组成效的合作程度,可采用个人自荐、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每周评出优秀合作小组奖流动红旗,调动每一个学生都为集体做出贡献,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有效的活动恰好为课堂增添了很多色彩。它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信广大师生在充满活力乐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教的舒心,学的更好,这样我们就不必担心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会了学习,这就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学习活动 篇7

那么, 什么是优质的课堂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呢?优化的课堂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依据教材和教学目标, 科学地、创造性地、艺术化地拟定出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活动方案, 努力达成优质高效课堂的教学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学习目标的合理确定、学习内容的准确解读、学习起点的恰当选择、学习情感的有效激励、学习过程的灵活调控、学习方式方法的灵活指导、学习媒体的合理选用、学习评价手段的科学运用, 等等。

具体来说, 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的优化设计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

(1) 教师要在观念上实现转变, 真正把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教学目标, 转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终身发展为本位的高层级目标, 从宏观上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2)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性。目标的确定, 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 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符合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3) 要全面整合三维目标,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 有机渗透三维目标, 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同步达成。

二、学习内容的准确解读

(1) 要建立新的教材观。即“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提供给老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材料, 而不是教与学内容的全部, 实例可换, 内容可选。

(2) 要用好教材, 用活教材。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 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创造性地排列知识序列, 增补生活的新鲜材料, 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尤其要重视课堂生成的活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3) 要防止学生把学习的教材当做学习目标, 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等现象的产生。

三、学习起点的恰当选择

恰当选择学习起点, 就是要努力贴近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特征和能力水平, 以保证教学起点适合学生学习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进而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方式方法, 以顺应和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四、学习情感的有效激励

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 要充分考虑怎样努力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激活学生, 激活课堂,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享受到学习的愉悦和快乐。

在观念上, 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努力培养新型的具有知识、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心理, 并承认其个性品质的差异性;关爱呵护学生的点滴进步, 不求全责备;寻找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加以赏识。这样使学生能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在方法上, 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 灵活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多方展示教学的艺术魅力,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 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热情。

五、学习过程的灵活调控

(1) 调整学习方式。依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 灵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还可以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2) 变换学习方法。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情绪的需要, 有机进行默读、朗读、讨论、练习、实验操作等学习方法的交替运用;对体验、感悟、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灵活指导。

(3) 调控学习情绪。依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巧妙运用各种语言技巧, 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交替运用多种媒体组织学习。

六、学习评价的科学运用

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 应坚持赏识激励的原则, 让学生学习在宽容和鼓励的气氛中快乐地走向身心健康、人格独立、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

教师应对每个学生每次学习形成合理积极的期待, 并通过多种渠道表达这种期待和鼓励。也要防止评价虚假失真, 既不全盘肯定也不一语抹杀。

课堂学习活动 篇8

一、把握学习起点与目标, 设计学习活动与思路

1. 前测有效把脉, 精确学习目标。

有效的活动设计,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 并融入到活动内容、活动情境的设计以及活动目标的设计中。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测, 这样我们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设计和活动将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的需求。例如,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The seasons BC第一课时, 此课型为词汇句型课, 我给学生做了这样简单的前测: (1) 你已经会了哪些关于天气和季节的词汇? (2) 课本中提供的季节和天气类词汇你觉得哪几个最难学习?为什么 (读音、拼写和意思方面选择) ? (3) 你知道各个季节的天气特点吗? (4) 你喜欢在不同的季节干些什么有趣的事? (5) 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6) 关于季节和天气你还想知道什么?这种类似调查表的前测其实做起来非常便捷, 但它的作用和意义却非常重大。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 我就能精准地把到学生的脉, 并准确地确定学习目标, 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本课的学习目标:1) 通过观察图片, 模仿交流, 在情境中运用语言, 较好地理解季节类词汇: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天气类词汇:cold, hot, warm, cool, sunny, windy, cloudy, rainy及学生可能生成的一些词汇。2) 通过观察图片,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喜欢的季节和天气。3) 能对自己特别喜爱的季节进行语段的表达。4) 通过交流有关季节的活动, 学生能体会到不同季节的美, 并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其中难点一是的warm, cloudy, rainy, winterweather的发音;二是能对自己喜爱的季节进行语段表达。

2. 关注学习规律, 设计学习活动。

(1) 贴近学生, 目的明确。如课前的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学习氛围, 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例如在6B Unit 5 The seasons BC第一课时的课前活动, 我设计了Enjoy the rhyme and the cartoon活动, 把三年级和课外的两首有关季节天气的小诗和卡通呈现给学生欣赏, 很好激活了学生与本课的旧知, 并把他们的兴趣也调动了起来,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新授活动。课中的活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课尾的活动是为了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2) 情境真实, 意义交流。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对学习内容的机械操练, 而应该是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例如在6B Unit 5 The seasons BC, 我在新授完本课的词汇后, 为学生设计的活动是:讨论本市的四季的天气是怎样的?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 与同桌进行有意义地交流, 有效地解决了词汇与句型的巩固练习。

(3) 形式多样, 全面参与。活动可以是表演性的, 竞争性的, 也可以是游戏性的。学习的内容不同、目的不同, 所采取的活动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活动的多样化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吸引学习者不断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二、关注不同特点和差异, 倡导主体实践和运用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应是一种固化的结构和模式, 而是应该让活动参与者和组织者有可以自由创造的空间,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使同一活动方式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达到因地、因人制宜的效果。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方面的互动作用。活动可以以学生个人、小组, 或者整个班级为单位进行。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则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出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习媒体之间的互动。

例如在6B Unit 3 Asking the way A课时, 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简单画出史密斯先生去博物馆和邮局的路线图。此活动是小组学习活动, 学生在个别阅读文章和独立思考后, 与小组成员绘制路线图。这样的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画出的路线图多种多样, 但都符合书上的内容, 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体验到了思维与成功的乐趣。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 学生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 也是有效的。因此, 在设计活动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力求人人参与, 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课堂学习活动 篇9

一、当前探究学习活动实践现状分析

探究学习活动实践的基本条件需要求学生具备怀疑精神、顿悟思维、推理思维、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让学生通过问题定向、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实践探究、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结果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语文知识的生产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以下几个因素影响探究学习活动实践的成效。

(一)教师预设探究学习活动不足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探究学习活动始于学生兴趣,引发探究的动力源通常是个体感到的某种“兴趣”或“疑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往往精心设计出问题情境,希望学生能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学生或感到十分好奇、不可思议却无从下手,或虽然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却不能有效地引起下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提出“赤壁之谜解秘”之类问题。该问题表面上似乎自然合理,然而,由于空间的阻隔,学生绝无多次实地考察的条件,只可能从资料上去拾人牙慧,因而变得毫无实际意义。

这类现象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经常出现,教师针对课文内容预设探究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由于引发学生探究的这类问题情境可能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相矛盾,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学生就难以形成探究问题的动机,或者他们往往只能根据所注意到的现象提出一些表面、肤浅、模糊的问题而使探究活动搁浅。

(二)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的局限性

探究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具备一系列探究活动的技能,如观察、分类、假设、实验、筛选、推理、总结等,同时还须具备相应的先前知识储备与怀疑精神、推理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等。这些技能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果不达到相应的程度,探究性学习就不能正常进行,当然也谈不上取得预期的效果。当探究进程受阻,课堂教学无法持续下去的情况下,教师只得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如学习贾谊的《过秦论》而衍生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类课题,可以指导学生参照史料,比较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六国论》、清人李祯的《六国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的不同观点,去探索论证,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学生由于探究能力及资料获取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学生对语文先前知识的储备的局限性

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的先前知识储备一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则是较为薄弱。面临的困境正如南开大学徐江教授所指出的: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层面上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知识泛滥”,一方面是“知识荒”。因为作为知识修养的知识,作为知识定向的知识,作为引领学生感悟缄默知识的知识等不是太多,而是近乎没有。

二、语文探究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对策与思考

(一)教师设置探究性学习活动问题的前瞻性

由于学生个体在性格、兴趣、能力、知识、情感、生活经验等诸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在预设问题时针对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应考虑到层次性与组合性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可研性与可行性结合。探究内容注意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层次性,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分则可各自为阵,合则可组,既可分别探讨,又可综合研究。使学生能自愿、自觉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时,可引导学生探究杂文语言的情趣。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可引导学生综合性探究《兰亭序》与书法文化。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就比较较浓厚。

(二)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人是最复杂的系统,具体表现在人身上所蕴含着大脑的、精神的、心理的、感情的、理智的等特点的内在多重性。如果忽视学生的复杂的生命内涵,而把学生看作一个被动接受和记忆的机器,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缺乏创新,缺乏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缺失了教育的本真。认识到这种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及时发现、培养学生潜在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1. 在教学时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平衡状态时,他原有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就无法瓦解和得到更新。所以,必须给处于平衡状态的学生大脑给予挑战、干扰,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系统发生突变,进而自发地形成一种有序的新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这种过分强调以结构化和序列化编排的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时,预设缺口、干扰,甚至是错误,引导学生到对知识的独特发现、理解、质疑、批判、创新和应用上来。从而在信息多向流通的过程中,使学生原有的思维系统产生量的变化,最终影响整个思维系统的质的变化。例如在教学《苏武传》时,可引导学生探究:①卫律与李陵的劝降是否在同一层面上?②面对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你从张胜和苏武身上吸呐了什么人生经验呢?(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比较解读,让学生通过对照、争论扩大解读的思维空间)学生主要的争论在于,一方面的观点是追求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对幸福的把握能力,面对种种诱惑应该保持内心的那份安宁与平静,对待诱惑要有定力,面对理想要有恒心等。另一方面的观点是物质财富决定精神,人首先要活着,才谈得上精神。(在这种争论中,我们不必定性此是彼非,而是通过这样的探究以文本为本,又不墨守文本,从而真正达到用文本教而不是仅仅教文本的目的。)

2. 开发学生自我创造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作为活生生的、能动的主体,带着自己的知识、智慧、思考、想象和灵感融入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就要求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

开放式的教学意味着无固定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如“溯源法”“比较法”“改编法”等加强对话与沟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允许学生有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原有知识经验和结构,为学生提供具有差异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的活动环境,以不断变化的节奏,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锻炼,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创新,从而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

3. 切实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

“人的大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整的能力,当其在环境中面临新的刺激扰动时,就会引发系统内的认知冲突,随着外界信息不断刺激,当系统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系统内的众多要素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就会使思维系统的扰动被逐级放大,并导致新的认知结构产生。”可见,教学活动中的扰动对促进学生原有思维的瓦解和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给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僵化状态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活跃;当学生思维处于混乱状态时,教师要通过控制使其达到更佳效果。例如:在教学必修(5)第一单元时,学生在鉴赏的基础上,生成了一些干扰性问题。学生质疑:如何审视三篇文章所反映的法制现象?学生探究式的讨论让我深受启发。学生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反映了情大于法、权大于法的现象。高俅以权压人,官逼民反,而林冲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权以情为李小二开脱。反映了整个社会制度的混乱,法制的不公平,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有同学还联系所看的武侠小说,提出那些所谓侠士杀人如麻而不受法制约束,从而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关系的讨论。)《装在套子里的人》则反映了俄国社会法制过于严酷,以至于使人性扭曲。而《边城》表现了一个没有过多的法制规范的自然社会,人性的自然、朴质构筑了一种和谐、纯朴的理想社会。

所以,教师要有效激活学生,使学生认知结构能更快地逼近临界点,使学生完成自动或能动的飞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改造解读思维

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原因一方面是语文老师解读思维活动层次低下,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语文老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老师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自明,许多所谓的文本阅读与探究只不过是对文本的说明,即对文本信息的重复归结。学生不能从课堂上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

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实际,应该在探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走向“思维性解读”。如高中必修(4)第四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学生联系发疑探究生成这样的问题:

1. 面对当今社会,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2.如果要去“秦老板”和“赵老板”的公司应聘,应该选择哪一家?学生的讨论耐人寻味: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就是换位思考和宽容,并补充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择“赵老板”的理由是“赵老板”能知人善任,能采纳别人的建议,自己的长处能得以发挥。选择“秦老板”的理由是“秦老板”虽然暴戾但有雄才伟略,公司很快将成长为跨国公司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课堂学习活动 篇10

一、项目研究先行组先行先试,打好基础

2012年10月13日上午,我们在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举行项目研究启动会议,成立了由区内八位骨干教师组成项目研究先行组。会上,本人就项目研究的背景、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参与对象等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对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要素构成及设计基本要求作了专题报告。先行小组成员学习了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尤其关注“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新课堂实验,在坚实“两个基础”和实现“五个转变”的课改精神上达成共识。

在经过成员讨论后,我们归纳出了四种认知分类目标下的学生历史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模式,即:了解领会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诠释鉴别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能力转化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延伸创造型学习活动设计模式。然后,我们进行了组内分工,明确学段研究目标,形成初高中各4位教师组成的设计小组,讨论并通过了学生历史学习活动设计有效操作的基本要求。一是关于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情境性;二是关于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要渗透学史意识和史学基本思想方法,要关注师生、生生互动的时间,要关注互动的效果,要体现学科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各设计小组依据课程单元研讨主题和实际的教学进度,以课为单位、选择认知分类目标引导下的任意一种设计模式,完成一份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稿。设计稿不要求面面俱到,涵盖整课历史教学环节与内容,而是选择最典型的且最能体现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各小组分头行动,通过区内网络教研平台就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开展研讨与交流。其他教师在倾听意见的同时,各抒己见,呈现自己酝酿的设计思路,为接下去的二度设计提供有价值修改意见,并进一步优化方案,为后续区域范围学科教师全体参与,实施培训打好基础。

二、教师全员跟进,围绕研究主题,明确改进方向

2012年11月14日下午,全区初高中历史教师参加了主题为“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有效设计,落实学科能力目标”的教学专题研训活动。与会教师分组参加了项目研究先行组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运用项目组开发的“课堂观察量规”对学科能力落实和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课后,教师们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主旨和课堂观察量规,就学生活动方案预设与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作了深入的剖析,许多教师为进一步优化学生活动设计献计献策,项目先行组的教师也获益良多。在课例研讨的过程中,大家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与困惑畅所欲言,在观点碰撞和实作经验的启发下,项目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渐明晰起来。

会议后,项目研究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为期一个半学期的全员参与阶段。高中以教研组为单位、初中以教研片为单位分别认领研究任务,利用两周一次的校本研修时间,就项目研究的主题开展理论学习,围绕“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方案设计、课例研讨。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形成可操作的、目标指向清晰、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案例。在此过程中,项目研究先行组的教师定期参与到各校、各片的研修活动中,引领、指导、服务各小组的研究工作,发现、总结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利用全区学科网络教研交流平台,及时发布各组经实践反思后形成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方案,为项目研究积累素材。

三、项目研究效果初步评估

历史课堂以“学生学习活动有效设计”项目研究,策划、实施一年来,项目组共征集、总结出学生学习活动优秀案例64篇,涵盖初高中学段。围绕项目研究,共召开教学研讨、培训活动10次,校本教研活动、片教研活动30次。项目研究从“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为核心的新课堂实验要求出发,聚焦历史课堂的存在的问题,以“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为课堂改进的切入点,通过缜密策划,扎实推进,取得了教与学的双突破。

实践中,教师更加关注学情的分析与研究,认真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心理,遵从学生的学习规律,重视学科学习能力目标的定位,教学设计中不仅仅备教师怎么教,更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具体生动的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接触文字材料、实物材料、地图、影视图像等多种史料,多感官地触摸历史、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在感知的过程中,教师围绕学科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设疑问难,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与潜能。这种“教与学”的关系的和谐共生,是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行为改善和学习品质提升所带来的良性结果。

此外,项目研究过程紧紧依靠全体任课教师,行动研究的推进也大大激活了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的热情。全区教师围绕一个研修主题,开展校本研修,群策群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由于组织落实有效,研究成果显著。

上一篇:生物制药现状分析下一篇:房屋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