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赏析

2024-05-22

人物形象赏析(精选十篇)

人物形象赏析 篇1

“唧唧复唧唧,本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全诗开篇从压过机杼声的叹息声入手,写木兰的心理活动,从而传情达意,引出可汗点兵,军书上“有爷名”这一代父从军的原因。同时,一个忙碌在织机旁,又想着爷娘事的朴实农家姑娘,也鲜活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一方面渲染出了出征前购置装备的忙碌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了木兰能为父尽孝替父出征的高兴心情。但踏上征程以后,木兰禁不住思念起在家的爹娘来,这虽是戍边战士共同的感受,但在木兰这样一位女扮男装的女子身上,又显得更加突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几句诗一方面是写远征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在黄河流水的呜咽声中,在燕山胡骑的嘶鸣声里,传达着木兰对父母的无限思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以凝练的笔墨,写战争的艰苦性和残酷性,使人不由自主地去想象木兰在大漠寒风里驱马挺戟同敌人搏斗的场面。这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木兰,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而是一位骁勇善战、为国尽忠的沙场英雄。值得玩味的是,这里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战争的惨烈,也没有对木兰女扮男装,混迹于男性世界展开描述,这恐怕是源于作者的内心深处,始终为木兰保存着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他不愿意用惨烈的战争来消损木兰作为女性的美丽。“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凯旋归来,天子论功行赏,木兰并没有贪图富贵名利,她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她归心似箭 ,只想回归故里,回到父母身边,依然过自己的平民生活。在这里,木兰的品格又得到了升华,从一个勇敢的巾帼英雄,变成了一个不求功名利禄的贤达女性。“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是写木兰回家后的表现,传达出的是木兰再著女儿装的喜悦心情。木兰穿好女儿装后,喜剧性的场面出现了,“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全诗最后以双兔为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喜剧性的幽默之中,饱含着胜利的喜悦,完成了对木兰形象的塑造。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木兰诗》塑造出了一位忠孝两全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在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美好愿望。木兰为尽“孝”去替父从军,驰骋疆场十余年,立下赫赫战功,同时又为国尽了“忠”。古人常为“忠”“孝”不能两全而抱憾终身,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一举“忠”“孝”两得。父亲年老体弱,小弟年幼无知,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勇敢地奔赴沙场,这就是保家与卫国最好的统一,这就是“忠”与“孝”最好的统一。这正是古人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必须说明的是,木兰的“忠”和“孝”,不是愚“忠”愚“孝”。她的“孝”是替父从军,以实际行动为年迈的父亲分担重任,并不是守在父亲床前养老送终;她的“忠”是冒着生命危险保家卫国,也不是拜倒在皇帝老儿的脚下唯命是从。这就使木兰两全的“忠”和“孝”,有了更加积极的意义。

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篇2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收录了《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孔乙己、阿Q、夏瑜、华老栓、七斤嫂、方玄绰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众多,身份复杂,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关键词】鲁迅

呐喊

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杂文、散文三个方面。在小说方面,鲁迅先生用力透纸背的笔力,简洁朴素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他所处的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缺失,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思考;杂文是鲁迅先生与反动力量相抗争的有力的武器。他以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的语言,以发自内心的无比激动的呐喊,唤醒在睡梦中迷失自我的中国民众。鲁迅先生的散文,很多是蕴含着温情的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呐喊,是对残酷无情的黑暗社会的痛斥,是对中国民众沉睡不醒的人性的悲伤。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呐喊》是一部巨作,虽然它的篇幅小,文章少,但是在文中对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揭露却是针针见血。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将中国人的劣根性的原因指向了传统文化,深刻地指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奴性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先生对国民的卑劣性是深恶痛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托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这些压迫、压榨都是忍辱受屈逆来顺受。他们虽然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鲁迅认为国民的卑怯是国民劣根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我从鲁迅笔下的人物身上不仅看到了他们自身的悲剧命运,而且看到整个社会的病态,鲁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中国人民的缩影。我对《呐喊》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做以下具体赏析。

一、精神的胜利者——阿Q

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究其原因,是社会造人。那个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混战的时代。未庄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村小镇未庄作为写作背景,它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迫害的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他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的可悲之处主要不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接连不断地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我安慰。有人说阿Q这是乐观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认为这实在是要不得的,这是驼鸟心态。实际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它并不会使他变得更强,反而使他自暴自弃。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境遇,而且使他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学,甚至可以说这是在封建制度压迫下,许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统治者仍然自称“天朝”,鼓吹中华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看看今天,仍有许多的“阿Q”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成为社会的负担,这些人既可怜又可悲可叹。

鲁讯用“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赵太爷父子,他们自己可以三妻四妾,却以封建礼教的捍卫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吴妈求爱的阿Q。在某种程度上,赵太爷和阿Q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会是个十足的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一个活脱脱阿Q。

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深深地影响着阿Q。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对女人却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蔑视,欺侮女人,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体现了阿Q身上的宗法家族思想,尽管到处流浪,却还想着传宗接代。

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但是革命在阿Q的眼中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的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阶级地位决定阿Q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小说的这一点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着实让人感到可悲。鲁迅先生是怀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写阿Q的,这其中包含着唤醒民众的热情,也包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鲁迅先生不是厌恶中国人,而是为了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揭示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进而改造中国的社会。

二、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没落文人——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的读书人形象。开篇便表明孔乙己身份的尴尬。“长衫”是读书人,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能坐着喝酒;“短衣帮”则是只能在散工后,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的人。但孔乙己则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身份定会遭受人们的讥笑,不光“长衫”瞧不起他,连“短衣帮”也嘲笑他。他不被社会所接纳,这注定了他必然是悲剧性的。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相当于一个废人。当有人揭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一方面表明了他死要面子,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连辩解都要带上“之乎者也”。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塑造了无数个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孔乙己穷因潦倒却自命清高,被人们当作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他最好的解脱也许就是死,这是多么的讽刺!这一切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文章中多次写人们嘲笑孔乙己的场景。在他用“之乎者也”来辩解窃书一事时;在别人问他是否识字时;在孩子们向他要茴香豆时;甚至在他被打断腿之后,仍然被作为取笑的对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原来他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这些场景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表现了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从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可以看出孔乙己是很喜欢小孩的,这也体现了孔乙己内心的善良。但是作为孩子的“我”却对他爱理不理,瞧不起他,吃茴香豆的小孩也嘲笑他,这也为孔乙己增添了一丝悲凉气息。“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孔乙己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喜剧人物,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遭受了那么大的欺侮。但是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同情,受到的仍是讥笑。人们对于丁举人的凶残行径没有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在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冷漠到了何等程度,真是触目惊心、令人颤栗!

“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耐人寻味同时大有深意。通过这句话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人对死亡是多么的冷淡,就连孩童都如此的麻木无情。人们关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就像老板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为那十九文钱罢了。“大约”是表估计的,“的确”是表肯定的。按语法来说,这个句子是有毛病的。“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在他腿未打折之前,他的生计已经很难维持了,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饿死,别无生路。

三、《药》中的夏瑜和华老栓

在城市中 , 一位青年华小栓得了肺痨 , 其父亲向刽子手买来一个传说中用革命烈士鲜血所作的馒头 , 华小栓吃了还是死了!同时 , 在这个城市的另一边-古轩亭口 , 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 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在凄凉的坟场上,只剩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伤痛„„

夏瑜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形象。他家境贫寒,以致使红眼睛阿义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意志坚定,甚至劝牢头造反。最后,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慷慨就义了。

夏瑜为社会而牺牲,希望能换来人们的觉醒。但茶客们却说他“疯了”。他为社会,为自己,有改善社会的强烈愿望。他追求过,奋斗过,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与几千年的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相比,他的力量太弱小了。人们因为麻木太久,没有能从中觉醒过来。但他并不孤单,“再往上一瞧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著那尖圆的坟顶”,他的同伴们还在继续努力。鲁迅先生同情这些革命人士,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人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

华老栓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是在长期封建重压下变成这样愚昧、麻木的。为了突现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作品还描写了一组群像:在杀害夏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外,毫无别的感觉,在议论夏瑜之死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听说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后,把他当成“疯子”。烈士的母亲也不理解自己的儿子,她觉得儿子被杀,是无脸见人的事,上坟时“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

四、毫无人情味的泼妇、怨妇——七斤嫂

鲁迅笔下的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她的动作中带着一股凶悍之气:对婆婆:“„„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对丈夫:“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对女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对八一嫂:“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一个“摔”、一个“搡”、一个“扎”、一个“指”,四个典型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十足的悍妇形象。她的语言粗俗不堪,对婆婆愤愤地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吗?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秤,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对丈夫一顿训斥,“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哪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还是快吃你的饭吧!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吗?”“你这活死尸的囚徒„„”;对女儿破口大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如果不知道泼妇是什么样子,只要听听七斤嫂说话就足够了。

然而这样的一个悍妇却是欺软怕硬。七斤嫂对自己的亲人和好心人是横眉冷对,非怒即怨,非怪即恨,胆气冲天、霸道无比;然而对待仇人却小心翼翼、客气有加、竭力讨好,见到赵七爷“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竭力陪笑”,性格扭曲,奴性十足。这种亲痛仇快的事,她做起来那么的自然,仿佛天经地义。

七斤嫂品性低劣,无情无义。没事的时候,七斤嫂给自己的丈夫以“相当的尊敬”,可当听说七斤可能要出事时,竟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先急着把自己撇干净,还不忘记显摆自己怎么能耐,却把丈夫推出去。“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危难关头,不想着与丈夫共患难,却是怕丈夫连累自己,嫌丈夫连累自己。

七斤嫂的外表是丑陋的,内在品德是低劣的。她上不敬老人,下不疼孩子;对丈夫恶语相待,对仇者笑脸相迎,集愚昧自私粗俗刁蛮于一身。她在精神上是空虚的,在情感上是苍白的。总之,七斤嫂是个令人厌恶的丑女人、恶女人形象。

五、疯癫文人——陈士成

陈士成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酸腐气味的旧式文人形象。鲁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陈士成的“颠狂症”“幻想症”。在遭受了十六回落榜的打击后,陈士成的精神最终崩溃了,成为了实足的疯子、神经病,最后悲惨的死去。究其原因,实质是封建科举制度要了他的命。陈士成的祖先是巨富大户,家族败落后,他想凭自己的努力恢复昔日的荣耀。这种上进心是值得肯定的,他不满足于当塾师,想改变他无聊、平凡的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选择改变自己的方式是错误的。陈士成知道科举仕途这趟水有多深,但社会现实把他逼入了绝境。如果他不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般人肯定是不能坚持考十六回的。每次的失败他的内心都要经历一番痛苦的煎熬。但正因为他这种“上进”的性格成为了他变成疯子的诱因,陈士成是在极度的失意中变得颠狂。面对一次次考试的失力他不仅要承受自身的谴责,还要承受旁观人鄙视的目光。在双重压力下,陈士成用一次次的幻想来抚平他千疮百孔的心灵。然而创伤越大,幻想的程度就会随之加重,最终变疯也是必然结果了。最终陈士成仅凭曾祖母说过,祖上早在地底下埋葬了“无数的银子”,是留给“有福气的子孙”。这显然是他祖母的无稽之谈,但这随意的无稽之谈也变成了陈士成最后的救命稻草。他到处去寻找白光,到处去发掘探宝,最后在疯癫中迷迷糊糊的丧了命。

六、无助、可怜的寡妇形象——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一个年轻的寡妇。丧夫之后,单四嫂子恪守妇道,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明天”带给她的却是绝望,是更大的不幸——丧子。

单四嫂子的悲剧令人痛心。精神的麻木、世人的冷漠是导致她悲剧原因。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麻木了她的神经。她唯一明白的,就是把宝儿抚养大,以防老送终。当单四嫂子因孩子陷入凄苦时,她没有得到任何同情和帮助。等待她的却是迷信、庸医的欺骗,欺骗她纺纱的可怜积蓄,害了她的儿子。“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更无异于雪上加霜。然而明天等待着单四嫂子的就只剩下死亡了。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震悚的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在封建社会,单四嫂子的生活是十分悲苦的,不管她怎样挣扎,都逃离不了社会给予她的枷锁。更令人为之为痛恨的是卑怯者的恃强凌弱。鲁镇上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对单四嫂子的欺凌。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也是底层民众,也是需要帮助和同情的,但是对于更弱势的人群,他们却是缺乏真诚的同情,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性,真让人心寒。鲁迅先生希望单四嫂子这悲惨的人生,能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七、表里不一的方玄绰

在《端午节》这个作品中,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跻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他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呐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笔者按不同的类型做了以下简要归纳:

第一种:压迫者。

《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里的赵七爷等,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这些人都非常了不得,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如果有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对于这类人物,鲁迅先生是十分的鄙视和憎恶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种:是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表现出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

第三种:帮闲者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就是帮凶,也是庸众。他们没有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造成了“压迫者”随从众多的假象。

第四种: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的形象。

华老栓、单四嫂子等,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社会。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

第五种: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陈士成、方玄绰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事物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思想迂腐陈旧。

第六种:阿Q们的形象 “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是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在当时的社会,阿Q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所以,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是其他的人物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有阿Q的特点。在鲁迅先生略带嘲讽的语调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国民的劣根性。

《吶喊》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名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他犀利的言语像刀刃一般刺向敌人的心脏;他的感情深刻又沉重,包含无尽的对中华民族的爱。鲁迅想喊醒封建社会人们麻木的灵魂!在新世纪里阅读《吶喊》,它更是喊醒了我,如当头棒喝一般让我警醒。在看到了种种带有劣根性的民众的丑恶嘴脸之后,我开始明白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陈秀玲、张洁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3-7-1;

2、《中国当代文学主潮》,陈晓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3-9-1;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98年7月1日;

4、《试析《呐喊》集中的两类人物》,杨红鹰著,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5、《浅析《呐喊》中旧中国丑陋的国民性》,迟宝明著,《时代文学》2011年第5期;

6、《以《呐喊》《彷徨》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张文珊著,《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10期;

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赏析三步法 篇3

【关键词】小说教学 典型人物形象 赏析方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人教版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中,明确指出: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因为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生活的本质。

什么是形象呢?形象又称文学形象,作家依据现实生活,经过艺术概括,表现在作品中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生活图景。由于文学的描写对象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故文学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也包括对人物活动环境的描绘等。它以个性和概括性相统一,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为主要特征。

什么是典型人物呢?典型人物是以鲜明独特的个性深刻概括了某一类人的某些共性,从而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人物形象。

然而,在具体的小说教学中,没有老师的指点,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能从全文信息整体把握,始终支离破碎,顾此失彼,不尽人意,特别是在高考中,微型小说人物形象赏析总是得不到最满意的回答,失分严重,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同学们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完整的赏析方法做支配,从而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步骤,教给同学们方法,深入浅出,授之以渔,学生们受益匪浅,颇为高兴。

第一步:分析总结典型人物形象是哪个时代哪个阶层的典型代表

时代和阶层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独特的环境,这是客观环境,是外因。又体现出人物生活的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和社会发展趋势。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中国社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最底层广大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簪缨世家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尽管只是“胚胎”)的一个复杂的带着光辉和芳泽的典型形象。《老人与海》中的渔夫桑地亚哥是古巴社会一位永不言败的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硬汉子”的典型代表,是一个民族英雄主义气概的精神象征。这些信息学生可以从小说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作者身平,知人论世,注释以及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直接或间接获得。

第二步: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

典型人物的个性是生活经历、文化教养、环境和遭遇等主客观条件所形成的人物独特的性格,包括思想情感、心理气质、兴趣爱好、体态风度、音容笑貌、行为举止等各方面的特征。这是主观因素,是内因。例如祥林嫂生活的客观环境是由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编织成的严密的网,与她的遭遇形成了她对封建的贞洁观念深信不疑,要求极低,精神麻木,“做稳了奴隶”。对于祥林嫂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表现的勤劳、朴实、能干、善良、安分、温顺则是中国劳动妇女几千年以来散发的芳香。王熙凤是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她以从小生活的娘家(金陵王)和以后生活的婆家(贾母)为靠山,他们都是封建大家族,这种环境造就了她具有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阶级本质。这些信息学生可以从文本当中人物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捕捉获得。

第三步:分析典型人物的命运

如果说时代阶层是客观环境,是外因,那么个性特点是主观因素,是内因。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性格决定命运,当然主人公的命运归宿就昭然若揭了。祥林嫂是生活在中国社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这样的大环境中,因为她“做稳了奴隶”与要求极低的个性,所以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在大年祝福之夜惨死在街头,被当时的社会所吞噬理所当然。《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是出生在一个衰微的门庭、从小失去母爱的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她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客观环境的恶劣与势力造就了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可是她的气质与禀性我行我素,爱我所爱,憎我所憎,这种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这样的环境与这样的性格使她幻想破灭,眼泪流尽,终于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结束了她悲剧的一生。

总之,小说教学由于篇幅长,人物错综复杂,内涵丰富深邃,而学生喜欢走马观花,沿途观景,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吸引,难以驾驭,丢了西瓜,抓了芝麻,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把重点转移到人物性格与特点上来。学习时要注意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剖析,把握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艺。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重在感悟思考,做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情感与思想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逻辑性、条理性、整合归纳并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系统化的鉴赏方法,学生审美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

人物形象赏析 篇4

然而, 长期以来, 一进入初三复习阶段, 不少教师便开始对学生大搞“地毯式轰炸”, 参考书、试卷漫天飞, 学生整天被讲义、试卷牵着鼻子走, 没有思考、“反刍”的时间; 由于数量过多, 教师也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分析题型及解法, 多是念答案, 就题论题而已。这种缺乏指导的练习, 效果可想而知。那么, 新课程背景下, 中考复习如何做才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呢?

实践证明, 解答语文试题, 真正能派上用场的, 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 而是解答这类题型的规律方法。下面以杭州中考为例, 结合实例, 来谈谈中考语文“人物形象赏析题”的复习策略。

一、了解考题常见表述形式

出示本市历年中考考题, 让学生了解“人物形象赏析”这一考点在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中会有哪些常见表述形式。如:

1. 许衡与李德辉 在志趣方面 有哪些相同之处? 请结合两文内容, 作简要分析。 ( 4分) ( 2013年杭州中考卷第22题)

2. 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 6分) ( 2010年杭州中考卷第14题)

3. 詹懋举喜琴, 钟弱翁好字, 而两人的品性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回答。 ( 2008年杭州中考卷第22题)

4. 结合文中材料, 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 4分) ( 2007年杭州中考卷第22题)

二、学生当堂演练典型例题

例题1 ( 2007年杭州) :

萧诚自务札翰, 李邕恒自言别书, 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 将谓称意, 以呈邕, 邕辄不许。萧疾其掩己, 遂假作古帖数幅, 朝夕把玩, 令其故暗, 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 “有右军真迹, 宝之已久, 欲呈大匠。”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旬日, 未肯出也。后因论及, 李固请见, 曰: “许而不出, 得非诳乎! ”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 李寻绎久, 云是真物, 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 萧默候邕宾客云集, 因谓李曰: “公常不许诚书, 昨所呈数纸, 幼时书, 何故呼为真迹? 鉴将何在?”邕愕然曰: “试更取之。”及见, 略开视, 至床上, 曰: “子细看之, 亦未能好。”

22. 结合文中材料, 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 4分)

注: ①选本文作为典型例题, 原因在于本文几乎涵盖了归纳这类题的所有规律方法, 有利于全面总结此类题型的答题规律。

②因本文是文言文,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所以文意的梳理以预习的形式课前完成, 课堂上直接进入答题环节。

三、对比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与参考答案的对比, 分析自己漏答、错答或语言表达不够清晰、简洁的原因, 为下一环节的“发现规律, 由题悟‘道’”作好铺垫。

1. 投影展示比较典型的学生答案。

2. 出示中考阅卷参考答案。

四、发现规律, 由题悟“道”

此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 总结规律, 找出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异同,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技巧, 发现规律, 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归纳, 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题规律。通过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对照,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小结解答此类题的规律方法:

1. 考虑褒贬: 彻底知晓错误回答之根源

读完文章, 我们应整体感知作者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态度是褒还是贬, 这对评价文中人物形象来说至关重要, 因为只有知道作者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态度, 学生在答案的用词方面才不会南辕北辙, 违背作者原意。也就是说, 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如果是正面的, 评价一定要从正面入手; 反之亦然。如本篇中, 通过文意的梳理,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李邕的态度并非肯定、赞扬, 而是持否定、批评的态度, 所以说他“善于鉴别书法”这点肯定是错误的。

2. 鉴别身份: 准确用词轻松归纳材料

我们都知道, 不同身份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个性与品质, 如小孩大都天真可爱、活泼好动, 农民大都淳朴善良、勤劳热情等, 因此, 答题时我们应鉴别主人公是什么身份, 这能够为答题者提供思考的方向。如: 材料所记的是两个都自认为书法技艺很高的文人之间斗气的故事, 知道了人物的身份, 就不会往“见风使舵”方面思考了。

【补充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 见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本文已学过, 对文中邹忌这一形象的鉴赏, 答题时只有了解了他的身份———“进谏者”, 才能结合文中材料很轻松地用最准确的词语归纳出他是一个善于辞令, 勇于进谏的人。而善于辞令、勇于进谏这样的评价远比在不考虑人物身份时答“会说话”“胆大”更准确更恰当。当然文中的邹忌还有其他性格特点, 这里不另作展开。

3. 概括事件: 叙述人物形象的特点

人物形象的丰满离不开与人物有关的事件的叙述。通过疏通文意, 不难发现本文写了这样的事情: 萧诚写了幅字认为不错, 就拿给李邕看, 李邕觉得一般, 后来萧诚造了几张假的古字画, 天天把玩, 把字画弄得很旧, 并故意对李邕说这字画是王羲之的真迹, 李邕观摩后赞“这样的真迹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过了几天萧诚告诉李邕真相, 说前几天给他看的字画是自己小时候写的字, 李邕再看后马上说“现在仔细看看, 还是不怎么样”。通过事件的归纳, 李邕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而又迷信权威的特点呼之欲出。

4. 紧扣描写: 人物形象的刻画离不开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

人物形象的刻画, 离不开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等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 因此紧扣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等的语句, 就可归纳出人物的特点。

如: 在不明真相之前, 李邕拿着赝品“寻绎久”, 说“平生未见”; 得知真相后, 他“略开视”, 说“子细看之, 亦未能好”。这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无不表明李邕是一个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而又迷信权威的人。

5. 注意对比: 人物形象的鉴赏应具有宽阔的阅读视野和整体意识

做阅读题要求答题者具有宽阔的阅读视野, 具有整体意识, 人物形象的鉴赏也不例外。做此题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注意人物言行的前后变化, 是无法准确得出其“虚有其名, 迷信权威, 知错不认错”的特点的。

【补充题】《范进中举》 ( 见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本文也已学过, 让学生回忆本文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的地方, 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 众邻居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 范进自己中举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等, 从而进一步理解前后鲜明的对比手法在刻画范进、胡屠户、众乡邻的性格上的作用, 领悟作者高超的讽刺手法和小说的主题。

6. 留意结合: 相当于写一段有观点和论据的微型议论文

看到人物形象题, 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直接写出人物的个性、品质等, 却往往不留意题目中有无“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等细节, 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通过审题, 发现此题的答案应该由两个内容构成, 一是评价, 二是能说明这一评价的材料, 相当于写一段微型议论文, 要有观点和论据。

五、迁移拓展, 巩固提升

知识的迁移指先前习得的知识在新的学习情境中运用并促进新的学习。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曾指出: “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所有的规律、技巧, 作为理论加以记忆是毫无意义的, 只有把规律、技巧在新的学习语境中灵活加以运用, 才能真正起到理论指导实践和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 教师很有必要提供新的学习语境让学生把所学的规律、技巧加以迁移运用。

【迁移题】《父亲是一条鱼》: 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 2010年杭州中考题)

通过上面的复习, 我们不难发现, 要“授之以渔”, 学生理解、掌握了相关题型的规律与方法, 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轻松迎考。同时, 教师在操作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精选阅读训练材料是前提

语文教学, 尤其是中考复习训练中, 面对当今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复习资料, 教师要有“取法乎上”的指导思想。选择合适的、科学的训练材料, 是让复习迎考高效的前提。而各地中考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都是命题者精挑细选的, 文质俱佳,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 都紧扣考纲,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同时所给的答案也都是全面细致、科学规范的。把这些作为迎考复习的训练内容, 必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有助于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2. 课内课外巧妙结合是根本

阅读训练中, 如果教师弃课文阅读资源不顾而另起炉灶, 重新寻找材料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这明显是一种“舍本逐末”、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当今中考题大部分来自课外阅读材料, 结合教材的内容很少, 但不等于说教材就没用了。认真分析中考试题所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 教师几乎都可以依靠对课内阅读文章的教学来使学生获得。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范进中举》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运用人物形象赏析的规律、技巧。只有课内课外巧妙结合, 教学才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3. 文言文与现代文一脉相承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考点中, 除了考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常见文言句式以及文章的重点句、关键句的翻译外, 还要求学生能借助对句意的理解, 筛选出文中的有用信息; 能在整体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文段中心; 能对文中的人物行为、语言、心理等进行分析, 并能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理解托物寓意、借物抒怀的意蕴等。一般来说, 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不同的侧重点, 但这并不是说不同文体之间毫无关联。

同样, 文言文和现代文也是一脉相承, 文言文只不过比现代文多了文意疏通这一步, 所以, 虽是文言文阅读, 在疏通文意后, 学习中也一定要有“文”的意识, 即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文言文这类探究题的做法和现代文 ( 文学类作品) 同类题型的做法是一样的, 所以适合现代文 ( 文学类作品) 的人物形象鉴赏方法同样也适合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鉴赏, 这样, 学生对课外文言文就不会再有畏惧心理。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物形象赏析 篇5

历年来,文本类阅读是各地高考的宠儿,要么考查散文阅读,要么考查小说阅读。从近两年各地高考的形式来看,小说阅读越来越受到青睐,2010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有6套试题考到了小说阅读。新课标全国卷《保护人》、广东卷《面包》、山东卷《骆驼祥子》、辽宁卷《洗澡》、安徽卷《碑》、浙江卷《静流》等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小说的知识点。小说考查占据全卷最大值达16.7%,最低的也有10%,平均绝对分值为21.3分,占14.2%,具有较高的比例。2011年更是呈上升趋势,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有9套试题考到了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阅读。全国新课标卷林海音的《血的故事》、广东卷陈秉汉的《严冬海猎》、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山东卷《审丑》。安徽卷哥《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江西卷《晚秋》、辽宁卷《怪人》、浙江卷《第9车厢》都扣紧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尽管我省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把文本阅读列入了选考内容。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考小说人物阅读可能性很高。

小说是靠人物形象来说话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考小说阅读就离不开人物形象的赏析。2011年9篇小说中有8篇的命题涉及到了小说中的人物。具体考查情况如下:

1、(山东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2、(山东卷)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3、(安徽卷)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4、(江西卷)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5、(江西卷)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6、(全国课标卷)“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7、(辽宁卷)“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8、(广东卷)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9、(广东卷)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10、(江苏卷)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11、(江苏卷)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而从题型设计上来看,小说形象的考查无非从三个方面设题:

一是直接分析人物形象,如: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概括出XXX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等;

二是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如: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等;

三是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如: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有人认为XXX怎么样?你的看法是怎样?就其中一个观点加以探究等。

要想破解高考小说形象鉴赏密码,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就必须循着高考出题规律,结合小说人物形象的有关知识,有条不紊的作出回答。笔者认为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一、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所以,分析小说的情节也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素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情节的摇摆摇摆,很好的塑造出了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哑女素芭的形象。

二、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中分析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侧面描写):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2、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包括⑥)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肖像(外貌、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片段例子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举例:《林黛玉见贾府》王熙风——语言、外貌、动作、侧面(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林黛玉——心理(寄人篱下的谨慎)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细节(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三、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如:《高老头》中把高老头放在巴黎生活、外省生活、私人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的环境中塑造一个被金钱毁灭了的父爱的典型形象。

四、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首先要高度概括故事情节(什么人什么事)。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赞扬什么还是批判什么,最好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如《祝福》)

【赏析示例】

1、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得力量太大了,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苏叔阳《理想的风筝》)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刘老师什么样的品质特征?

【参考答案】 肖像 语言 表现了刘老师直面人生的气度和幽默风趣的个性

2、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

根据这段文字内容,简要分析阿Q的形象

【参考答案】 这是一段很深刻的心理描写,阿Q在死刑罪状上画了圆圈,眼见就要被砍头,但他仍旧不觉悟,不愤怒,不抗争,倒在想自己的圆圈画得不园,有失面子,是行状上的污点。但后来连这点的不痛快的感情也消失了,因为他又想到了孙子才画得很圆,他自己倒像个爷爷了,他又在幻想中取得了精神胜利。这段心理描写,可以说入木三分,突出地表现了阿Q麻木不仁和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

3、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出草屋去市井沽酒一段运用一系列动词来描写,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5分)

【参考答案】 “盖炭火”“关门”“上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严谨的性格,“修屋”“过冬”的想法等细节表现了他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的思想,与后文被逼反抗形成密切的联系。

4、欧也妮﹒葛朗台(片断)巴尔扎克(选自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古式的坐椅,花绸面子上织着拉封丹的寓言,但不是博学之士,休想认出它们的内容:颜色褪尽,到处是补丁,人物已经看不清楚。四边壁角里放着三角形的酒橱,顶上有几格放零星小件的搁板,全是油腻。两扇窗子中间的板壁下面,有一张嵌木细工的旧牌桌,桌面上画着棋盘。牌桌后面的壁上挂一只椭圆形的晴雨表,黑框子四周有金漆的丝带形花边,苍蝇肆无忌惮地钉在上面张牙舞爪,恐怕不会有多少金漆留下的了。壁炉架对面的壁上,挂两幅水粉画的肖像,据说一个是葛朗台太太的外公,德拉贝特利耶老人,穿着王家卫队中尉的制服;一个是已故蒂耶太太,挽着一个古式的髻。窗帘用的是图尔红绸,两旁用系有大坠子的丝带吊起。这种奢华的装饰,跟葛朗台一家的习惯很不调和,原来是买进这所屋子的时候就有的,连镜框、座钟、全套软垫家具、红木酒橱等等都是。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请你调动阅读经验,说一说上述场景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是如何起到这个作用的。100字左右。

【答案要点】 上述场景主要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物质空间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和遗存(大意);葛朗台家的布置和陈设(物品本身的奢华和如今的破败凌乱等细节)反映“习惯”,从而刻画出葛朗台吝啬如命的性格特征。

在小说人物形象鉴赏中,除了要掌握一些关于小说形象的知识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答题规范性。先从各地高考题参考答案入手,解读答题模式。如:

(1)“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血的故事》全国新课标卷)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选自《审丑》,有删改。山东卷)

【参考答案】外貌丑陋;吃苦耐劳;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说假话维护孙子的形象;孙子不孝,晚景凄凉。(3)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参考答案】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

【解析】人物的情感世界都是通过细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又与老师的态度不谋而合,这当然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当然表现在人物的动作中。

(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这是你的战争》江苏卷)

【参考答案】“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

“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

“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如此,便容易得多。这道题,追求答全即可,尽量不留后悔!

1.根据常见的问法,具体归纳如下: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个性特+身份特征

(2)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直接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2.分析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问法:(1)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文章通过×××的描写(或手法),表现了×××的什么样的格 3.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价)常见问法(1)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2)有人认为×××怎么样?你的看法是怎样?就其中一个点加

以探究

答题方法:明确观点+结合相关内容陈述理由(评价可多元化)

人物形象鉴赏之概括人物的情感心理 篇6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他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①“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②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③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解析 ①首先要读懂小说,一定要能梳理小说的情节,从整体上理解小说的结构。因为片段离不开整体。②然后要理解所给的片段,分清是哪类描写,哪些描写,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③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④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⑤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答案 ①表现了唐先生在极度寂寞中,他认为是“老范”到来的高兴之情,为老范质朴淳厚的人性而激动,也表现了他对“老范”的关切和感谢之情。

②他为一个在自己身处逆境中如此尊重自己、关心自己的高尚灵魂而惊奇、激动;为自己平日里对老范知之甚少,愧对老范而伤感。

③写出了画家直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追求艺术的老花农的心理。

人物形象赏析 篇7

一、以曲折的情节塑造人

情节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名篇大多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初中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按“盼望于勒———夸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的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大起大落, 波澜起伏, 叙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 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势利、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充满肌肤表现力。若没有这样曲折的情节, 对人物描写得再多也会逊色, 也会缺乏艺术感染力。

二、以传神的细节刻画人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人, 往往能增加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 对人物塑造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位作家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 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使人难忘的、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些细节。如《背影》,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先用镜头把父亲的背影定格, 然后像绘画那样用工笔细细描绘。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显示了高度, 攀的吃力可想而知;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 把爬法写得更细致:“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又点出了爬的困难。动作描写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 细腻而简练, 是全文最精彩最动情之处, 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慈父形象像一尊雕像似的矗立在读者心中, 撼人心魄, 催人泪下。假若《背影》中没有这个细节描写, 文章就会大为逊色。又如《范进中举》, 作者描写范进向他岳父胡屠户赠送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 把拳头舒过来”, 这一细节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内心活动:胡屠户见财心喜, 假意推让, 又怕弄假成真, 他推让时仍是攥着拳头, 而且动作不那么爽快, 是慢吞吞地“舒过来”, 可见他口是心非, 一听范进真心想送, 他也就不再客气, “连忙把拳头缩回去, 往腰里揣”。细节描写将人物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它比长篇冗赘的叙述更简洁生动, 更有说服力。

三、在对比和衬托中表现人

对比和衬托是写文章常常用的两种表现手法, 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刻画人, 更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如《我的叔叔于勒》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来塑造人物。又如《范进中举》, 这篇课文对范进中举前后各方面的不同情形, 都作了鲜明的对比。其中最精彩的是对胡屠户的描写, 他对范进前倨后恭, 前后态度判若两人。这种对比使一个市侩典型跃然纸上, 收到了淋漓尽致的讽刺效果。

四、在特征的反复中雕刻人

不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性格、习惯等往往有不同的特征, 若能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反复多次地描写, 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两次写了父亲总要说的那句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 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的反复突出了菲利普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孔乙己》一文中, 咸亨酒店的掌柜久久不忘孔乙己欠他的钱,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句话反复出现了四次, 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

五、以典型的环境衬托人

人物形象赏析 篇8

影视人物形象设计是现代影视艺术作品中, 运用视觉艺术设计的观念, 根据影视作品情节的需要, 对演员进行角色化、艺术化和情景化的形象塑造, 由此形成影视人物形象的形象设计形式。它是依据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方案及设想, 运用和发挥演员所具有的的主客观条件, 并通过影视形象设计师对剧本的熟悉, 对剧情的掌握, 对剧中角色的理解以及对编剧和导演意识的认同, 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人物形象设计作为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故事的叙述”、“角色的塑造”、“情节的表现上”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影视人物形象设计的特性

影视剧人物造型设计是影视作品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影视剧人物造型设计特性可概括为:客观性、写意性和主导性。影视剧中人物造型设计的水平, 是关系到作品能否成功的主要标志, 因此影视剧人物造型设计师需把握好作品的艺术特质, 不断提升,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影视形象。

(一) 客观性

影视艺术具有纪实性、逼真性的特点, 因而这也决定了人物造型必须建立在客观的现实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影视人物形象设计是在重视客观的历史和客观的造型的基础之上加以强调形式感、装饰感及风格化的一种创造形式。影视作品特别是史剧类、古典名著改编类影视作品在这一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其目的是为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在古典名著中, 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刻画和描述, 为角色的形象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原形, 造型师以此为据, 以人物造型为载体交代剧中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 时代背景, 生活习俗和人文风貌, 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地位及其他相关特征。以电视剧《大明宫词》为例, 该部作品的故事背景正值初唐至盛唐的盛世文明时期, 是唐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最为鼎盛的阶段, 文明开化的社会环境使唐朝的服饰与发式有了极大的改变, 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等。其中露胸服装是展现女性美的最好表现, 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造型师在设计人物服装时以唐代服饰文化为基准, 如太平公主出嫁时穿的服装及妆容, 就十分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眉尾微翘的娥眉、眼角淡淡额黄、唇边的面靥以及眉心的花钿都是唐代的时尚典范。而服装采用大袒领的襦裙服风格, 金色的抹胸, 齐胸的裙腰, 拖地的红色长裙, 繁杂的纹饰, 这些都令女性的魅力和高贵被完美衬托而出。

当然, 即使是当今的影视剧也得关注当前的流行因素和流行趋势, 创造出符合当今人们审美观念的影视造型艺术形象。

(二) 写意性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多元化, 造型师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更加注重写意性的表现方法, 其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美与形式美, 使人物的造型设计具备意态神韵。因此, 在一些原著中没有具体标明历史年代背景或者历史只是一个故事发展的背景, 描写刻画的人物外部形象也并不确切或虚构的作品当中, 使用写意手法来设计人物造型往往都能取得令满意的效果。因此在人物造型设计上可以突破历史的限制, 夸张、象征、抽象的设计手法都可以任意使用。作为影视作品表现的元素, 有时某些人物的造型是导演作为一种象征与暗寓而设计安排的。比如为了体现气氛风格主题, 或者角色个性情感等。电视剧《红楼梦》中, 王熙凤华丽的衣着象征的就是富贵的人物背景及争强好胜, 颇有心计的性格。

再以电影《夜宴》为例, 写意性特征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该部影片的故事背景选取了五代十国这个历史时代, 而在历史上这是一个少有记载的时期, 因而导演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来进行影片故事的创作, 那么对于造型设计师来说也可以扩展想象空间, 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这也是影片《夜宴》能在人物造型设计上的别具一格颇有新意的原因。影片开始氛围阴郁悲伤, 宫廷里的蜡烛火光恍惚, 与外景大都暗淡阴沉相匹配, 堪称完美。紧接着影片所有的造型都围绕这一主题与氛围展开, 二者相得益彰。影片呈现华丽而沉稳的造型特征, 但却没有给观众带来任何冗长沉闷之感。其服装精致而有深意, 比如章子怡的华丽的总是拖得极长, 不难看出其演绎角色的强烈欲望;人物化妆让人一眼明晰其鲜明的性格, 如葛优尖细的胡子, 周迅素净的脸。

(三) 相关性

影视人物形象设计包含了时间、活动和场景等多种因素及表现特点使荧屏及荧幕形象与剧情的变化发展紧密融合。剧中人物形象与场景、道具、灯光、色彩、及肢体语言和台词融为一体, 从而实现交代、演绎剧情的目的。因此影视人物形象也受到多发面因素的影响。在影视作品中, 导演及编剧是剧中人物角色及形象设计的决定者, 在前期文本创作过程中, 已针对剧情中人物进行了总体构思、创意规划和文学刻画, 体现出角色形象塑造的理念和要求, 初步描绘了人物形象的外观特点和风格, 甚至提出设计时应想到什么, 做什么, 实现什么和体现什么的意念要求。这些理念及规划将会成为形象设计的参照和依据。导演还在具体的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给予设计师一定的引导。

影视形象设计也受到其空间环境因素的影响。影视剧是空间的艺术, 影视美术设计是进行特定空间环境中的人物造型设计。空间不仅指内景、外景、局部环境, 还指剧情赖以展开的完完整整的框架。它包含叙事性空间环境、动作性空间环境、心理性空间环境等。我们知道, 由于影片的主题、剧情、结构、风格的不同, 空间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他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及影视人物形象的造型和设计格调。

结语

影视人物造型设计具有直观性、可视性, 这决定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第一印象与感知, 因此为了使影视作品呈现出较好的画面视觉效果, 需要造型师从多方面角度考虑, 进而设计出符合影视作品风格的人物造型。随着观众审美品味的不断提高, 观众对影视人物的造型设计不再趋于平凡化、反复化, 要求人物造型设计具有时代感与意境性, 因此造型师应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寻求设计灵感, 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行业, 切身把握人们对人物形象的要求及人物造型的特性和规律, 不断调整方向, 完善自身能力推动行业及自身的发展。

摘要:如今, 影视作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与娱乐需求的最有效的载体。影视人物形象设计是将影视中的文本形象在场景和剧情中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视觉艺术形象, 它所具有直观性、可视性, 决定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第一印象与感知, 因此人们对影视人物形象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影视人物形象设计需要不断创新, 构建多元化的造型风格, 进而为影视作品增添艺术表现力与张力。

《闺塾》人物形象分析 篇9

开讲第一课讲什么呢?仁老爷交代过:“《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 四个字儿顺口, 且是学生家传, 习《诗》罢。”他自然要遵从杜老爷交给他的使命, 陈最良开口“子曰”, 闭口“诗云”, 言语行动已习惯于依从封建教条。杜丽娘、春香迟到, 他便引用《礼记·内则》中的话来教训他们。春香的一番“知道了。今夜不睡, 三更时分, 请先生上书”的话, 弄得他无言以对。从《诗经》开讲, 陈最良讲解《关雎》一诗, 陈最良“依注解书”, 似乎无可非议, 但放在这段戏文的特殊语境中, 这正儿八经、无关痛痒的解说, 竟然经不住春香的追问, 就显得古板迂气, 十分可笑了, “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的细节, 可以使人设想, 一位一本正经的老先生, 在女学生、在晚辈面前, 下意识地像孩子那样在学堂上叽叽咕咕叫了起来, 憨态可掬, 十分滑稽。其实, 陈最良也知道学生不喜欢他授课, 但陈最良当过多年的塾师, 自然也很能领悟杜宝的苦心, 其目的无非是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淑女”, “他日嫁到人家, 知书知礼, 父母光辉”。陈最良“自幼习儒”, 考白了头发, 还只是一个秀才, 穷酸潦倒, 甚至落到绝粮的境地, 被人戏称为“陈绝粮”, 其人生本来已尴尬穷困至极, 被请了去做杜丽娘的先生, 受到杜府的青睐, 十分感恩, 但他知道授课内容要按老爷的意思办。当他在讲解《诗经》内容时, 杜丽娘说:“师父, 依注解书, 学生自会, 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他知道杜丽娘不喜欢他的讲解, 马上止住不再讲解, 因为他知道, 杜丽娘是杜宝唯一的爱女, 得罪她, 有可能把饭碗丢失。既不能违背老爷的话, 又不能令学生太反感, 他只能这样。

二.习字课上的迂而不腐

杜丽娘要绣一对鞋儿给先生上寿, 以尽学生之心、晚辈之礼。陈最良却说:“依《孟子》上样儿, 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杜丽娘所说的是“实”, 即实实在在的“鞋”, 实实在在的“上样儿”;而陈最良所说的却是“虚”, 即以《孟子》一书“上样儿”, 以“不知足而为屦”来答。做实实在在的“鞋”, 如何能以《孟子》一书“上样儿”“不知足”答实实在在的“鞋”呢?陈最良所答非所问。杜丽娘所说的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平平常常的话, 却不禁引起陈最良关于《孟子》一书和孟子之言的联想, 可见其迂气十足。但陈最良知道, 女弟子和男弟子不一样, 她们不求做官声名大, 但也要和男学生一样教法。他看杜丽娘的临贴后赞道: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写得这么好的字!这是什么字体?可见他很明白他所要教的内容。正是生活常识的缺乏, 在与杜丽娘关于“闺房四宝”与“文房四宝”的冲突中, 陈最良再次显示其迂。他让“春香取文房四宝来模字”, 春香却将螺子黛、画眉画笔、薛涛笺及鸳鸯砚等陈最良从未见过的“闺房四宝”搬到书房来, 成心戏弄这位老先生。陈最良道:“这是甚么砚?”杜丽娘道:“鸳鸯砚”。陈最良:“许多眼?”杜丽娘道:“泪眼。”陈最良居然说:“哭甚么子, 一发换了来。”这些都说明了他是一个个饱读诗书, 生活常识却很贫乏的人。但我们从他授课的内容可看出, 他很务实, 他知道, 教女学生知书达礼很重要, “字”写得好也很重要, “字”是面子, 能够让老爷知道他的教学成果。

三.假打春香的迂而不腐

“天、地、君、师、亲”, 在古代“师”是放在“亲”的前面的。又云:“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在闺塾这出戏中, 陈最良哪有半点为师的尊严。陈最良对杜府请先生, 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都不知官衙可是好踏的!况且女学生一发难教, 轻不得, 重不得。傥然间体面有些不臻, 啼不得, 笑秒是。”虽感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但禁不住“人之饭, 有得你吃”, 踏入了杜府, 也就踏入了尴尬之境。他成了杜老爷拘束女儿身心的工具。但是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女学生, 而且是富有反抗精神的女学生, 更有伶牙利齿的春香。授课时, 春香领了“出恭牌”溜走, 回来后告诉小姐:“原来有座大花园, 花明柳绿好耍子哩!”他警告说:“待俺取荆条来。”待外面又传卖花声, 春香又道“小姐, 你听一声声卖花, 把读书声差”。陈最良为了维护师道尊严, 举起荆条假打春香, 春香东躲西闪, 而他也并非真打, 其实也只是做做样子, 他虽认为春香会带坏小姐, 要对她加以惩戒, 但却说:又引逗小姐哩, 待俺当真打一下, 一个“又”, 一个“当真”, 就表明他内心并非想真心动武, 对于春香的一闹再闹, 他也是一忍再忍。当春香缴了陈最良的械, 把它掷之于地时, 杜丽娘出面干预。春香顶嘴不服, 杜丽娘发起狠来, 扯着春香的头发说:“敢也怕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给陈最良挽回了面子, 并让春香向老先生赔过不是。陈最良马上说道:“也罢, 松这一遭儿。起来。”可看出他并不是真的想和学生结下矛盾, 他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下课后, 他说道:“你们功课完了, 方可回衙。咱和公相陪话去。”因为他知道, 杜宝请他的目的:“一来可以教授小女, 二来可以陪伴老夫。”他完成了授课任务, 自然要去完成陪老爷聊天解闷的任务。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篇10

一、走进原著,熟知故事情节

我们都知道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置都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的描写一般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或抨击,或赞扬,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与环境分不开的,也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能出现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才能出现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因此,我们在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时也应该走进小说,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也才能真正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很多人物形象,比如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人,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无不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环境对人的迫害,我们如果不走进原著,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是很难真正理解这些人物形象,也不会真正了解鲁迅先生写这些小说的目的,所以说我们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必须要走进原著,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身临其境的考虑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我们才能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好。现阶段,我们社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没有耐心去读原著,只是道听途说,随便分析,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往往出现偏差,有的还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老师要教导学生们看书的时候要有耐心,这样才能品出书中的精华,陶冶人的情操,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1]

二、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很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很相近的,比如说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作家,他们写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很可能是差不多的,还有就是一个作家写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同一流派的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观点,有着相似的写作手法,他们写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能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我们在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通过做比较的方法来分析,这样分析起来比较简便,当我们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小说时,一定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同一作家写的不同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果我们不是很熟悉这个作家写的其他小说,我们可以联系跟这个作家同时代的作家,或者是和这个作家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说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他们之间都是有共同特点的,祥林嫂、孔乙己等这些人物形象都是饱受当时社会迫害的人的代表,表达的都是对当时社会的鞭挞和对当时人们的同情。我们如果碰到鲁迅先生的小说,通过比较的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分析出人物形象的特点。总体来说,这种方法还是比较实用的,但是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认为鲁迅先生就写不了感情比较欢快的小说,如果是生搬硬套就会失去我们这个方法的效果。[2]

三、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来分析

一些作家在塑造小说中人物形象时还经常通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来表达,所以我们在读小说或者是做题时要注意这一点。就比如,吴承恩在写《西游记》这部小说时,通过刻画了一个坚忍不拔、嫉恶如仇、争强好胜、重情重义的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就寄托了作者的感情,他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或者是希望社会上多一些这样的人,所以说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还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

总结:

人物形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部小说,同时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我们读一篇小说或者是做题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必要的。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还要参加考试,所以就更有必要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样我们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才能有所提升。[3]

摘要:说到小说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想起人物形象,因为人物形象是小说中必须存在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人们讨论和关心的话题。人们判断一个小说的好坏往往都是这个小说里有没有给人们留下很深刻印象的人物,只要这个人物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小说就会永远被人们铭记。我们的文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小说,里面刻画的人物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高中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考试中很常见的问题,我们仅仅是为了考试,也要把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搞明白。

关键词: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参考文献

[1]阮仁平,吴晨菲,曲卓等.修辞学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中的应用——以中学语文教材为例[J].文教资料,2015,(33):23-25.

[2]屈婷.浅谈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可操作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9):203-203.

上一篇:供给关系下一篇: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