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人物形象

2024-05-25

关羽的人物形象(精选8篇)

篇1:关羽的人物形象

关于三国人物关羽的作文

有这样一个人,他武艺高强,曾有过“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故事;他义气深重,十分看重“义”这个字。《三国》中这样描写他:“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此人便是关公——关云长。

关云长又名关羽,此人曾在桃园与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发下誓言,不是一起生下来,但愿一起死去。关羽果然兑现了这个诺言。当时是刘备战败,各路人马都弃他而去。他让关公守下邳,关羽就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后来,他被曹操擒了,在他手下干事,但是他还是说:“得到了皇叔消息,我再远也要投奔。”曹操看他如此重义,便想拉拢这个人才。一次,他见关云长袍子旧了,便让人做了新的给他。而关羽只把新袍穿在里面,仍把旧袍穿在外面。曹操疑惑,说:“云长为何如此勤俭?”云长正色道:“我不敢有了丞相的新袍而忘了哥哥的旧袍哇!”曹操听了,次日,又把吕布骑过的赤兔马给了他,关羽也只是说:“我有了这马,就能更快见到兄长了!”后来,他得知了刘备所在,不远千里,便是来投奔刘备了。

虽然关羽很讲义气,但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骄傲自大。有一次,吕蒙设下一计,自己托病不出,让陆逊给关公写了一封信,说是自己很无能,要关公网开一面,多多包容。关羽轻信了,便把一半士兵调到了荆州,谁知,这次出战的`正是吕蒙。关羽没办法,只好战死在麦城。

三国中的许多人物,都有不同的评价。但这就是我眼中的关羽,你呢?

篇2:关羽的人物形象

2012-11-28 23:35:40

关羽形象分析

作者:刘增洋 汉语言文学二班100142***7

摘 要:关羽这一人物在民间有极大的声望,形成相当规模的崇拜。然而,历史上的关羽却并非圣人,甚至被陈寿指称刚愎、傲慢。然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却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他骁勇、义胆忠肠、儒雅有风度,与历史人物关羽相差甚远。小说中的关羽和历史上的关羽差距在哪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关羽形象变化如此之大?罗贯中又如何塑造了完人关羽形象?这些都是本文即将涉及和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关羽、历史人物、《三国演义》、虚化

入学古代文学之宋元明清以来,三国人物关羽屡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另外,时下影视剧《三国》的热播,也增加了我对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兴趣。关羽的人物形象在正史中,可追溯到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在《三国志》中以“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1】概括其勇,又以“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2】冷酷的评价谓其刚愎、傲慢。那么,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谈到中国小说,就不能不提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评《三国》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3】可谓是众家评论中给出的最中肯的评价,从中也不难看出,这里对关羽形象的赞誉。要说赞誉云长,当然也不能少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评价,小说第七十七回,关羽麦城战败,魂丧酒泉之后,作者诗评曰: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无能奋勇,儒雅更知文。【4】

对小说中的关羽形象给出更加全面艺术化的概括。是的,小说中的关羽是被作者罗贯中进行艺术加工后而产生的人物形象,关羽后来被尊帝,形成较大规模的关公崇拜,与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有很大关系。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对关羽进行如此大的艺术加工呢?罗贯中这样写关羽,到底寄托着他怎样的情感因素?他笔下的关羽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一、关羽的历史面貌和小说中的关羽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是一位勇将,但还算不上义勇盖世的完人。史载华雄实有其人,但非羽杀。【5】单刀会也非关羽赴东吴会鲁肃,恰恰相反,而是鲁肃“单刀”会关羽于江边。【6】而且,死在关羽刀下的人物,多数竟是“借”过来的。比如,华容道释曹之人乃刘备,车胄、蔡阳亦是从刘备剑下借来的,【7】文丑则是从曹操刀下借来的。【8】而且,就连大家最喜欢的关公的那把青云偃月刀、那匹良驹千里赤兔马也有人怀疑说纯属虚构。这样,与正史略略一比,关羽的形象也就大大打了折扣,可是,罗贯中并非不熟悉历史之人,不然浩繁的《三国演义》巨著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令人喜爱,得以传诵,可见,如此美化关羽,势必有因,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般美化关羽呢?

二、美化关羽原因的猜想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刘备乃大汉正统,曹魏篡汉自立,素来与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相悖,为世人所不齿。南宋末年就已经形成的“拥刘反曹”思想,在众多元杂剧和《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多有提及,蜀汉作为汉民族的象征也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生活元朝末年的罗贯中,面对外族入主中原,深受巨大的民族压迫,自然义愤之致,借东汉末年之端隶事,对此思想进行大肆渲染,大加发扬,借以宣扬民族意识。

而蜀汉阵营,除了塑造仁义之君刘备以外,自然还需要在仁主身边塑造出大量能臣悍将,这样,美化关羽的需求就有了。可是,美化关羽罗贯中是第一人吗?当然不是,我们上文以提到的单刀会早在元初就有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将关羽置于鲁肃之上,而且,唱词中:“小可如千里独行,五关斩将”【9】等,可说明早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与关羽有关的佳话。所以说,杂剧、平话中所有的桃园结义、千里独行、过关斩将、三战吕布等,已将关羽美化了,那些别人的功劳,早已置给关羽并被传为佳话。

何况,自宋代以来,关羽屡受帝王授封,宋徽宗先后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宋高宗封其为“壮繆义勇王”,宋孝宗改封为“英济王”,【10】可见,屡受外族入侵的汉族统治者为了政治需要,已经开始美化关羽了,这当然也是受民间美化关羽的影响,对黎民百姓乃至统治者自身呼吁英雄救世做出的回应。罗贯中为了创作需要,对关羽“特多好语”,想必也是受民间以及统治者美化关羽的影响,顺应这一趋势吧。

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智勇双全的英雄关云长。

鲁迅称关羽“义勇之概”,关羽确实勇武过人,温酒斩华雄之前,他还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小将,名不见经传,甚至,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屡屡被华雄所阻损兵折将之时,关羽的自告奋勇竟还遭众人耻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人,竟敢自荐出阵迎悍敌,非勇之人且不敢如此冒失啊。关羽之勇在此可见一斑,另外,罗氏为了渲染关羽只勇武过人,末了不忘用“其酒尚温”四字来点化此笔,有关关羽的武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另外,我们再看罗氏在写关羽杀颜良、诛文丑时所描绘的场面:“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偃月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竟直奔颜良……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关羽可谓是一人敌千军万马,取敌将首级于万人之中如探囊取物,真是百倍威势,波涌狼卷的战斗场面如在目前,道尽关羽的赫赫神威!写到与文丑交锋,更是费尽一番铺张。先写文丑于万众之中力敌张辽、徐晃二将,极力写出他的勇悍过人,然后再由关羽出场,飞马提刀诛杀文丑,进一步写出关于无与伦比的威势。

当然,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杀蔡阳,单刀赴会等都是罗氏描写关云长勇武盖世的精彩之笔;然而,罗氏除了塑造一个勇猛无比的关羽外,也塑造了一个智谋过人的关羽。比如,《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写刘备攻取汉中,进位汉中王,关羽也在荆州一战取襄阳,围樊城,节节进逼。曹操派于禁领七军来解围,庞德暗箭射伤关羽,使得关羽十余日不能迎战。不久于禁移军罾口川险隘,这时又赶逢八月连日骤雨,关羽忽生奇谋,派人堰住各处水口,待几日大雨泼得襄江水势暴涨起来后,关羽决口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庞德。可见,关云长不只是一个光会耍大刀的悍夫,他也是一个有头脑,有智慧,知谋略的将军,和张飞相比,有其勇且过之;和孔明相比,有其谋,但远不如。不过,在《三国演义》诸多武将谋士之中,能做到勇武和智谋兼得的还真没有几人,关羽可谓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难得之才。通篇读之,不难发现,关羽相对一般的武将来讲,有着超凡的冷静,这也是一个武将的大智慧啊。

2、忠义盖世的英雄关云长。

“忠义”是《三国演义》浓墨重写的一处,而关羽就是罗氏笔下“忠义”的化身。清人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有三绝,关羽占其一——“义绝”。毛在《读三国志法》中写道: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面如赤心,则极其英灵;秉炽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坚志;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故今来名将第一奇人。【11】从这句评论中不难看出,义是关羽精神中的重点。如果说勇属于人的气质、能力,是外在的;义才是人的道德品质,是人内在的。而且,《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是全面的,既有大义,也有普通的义;既有兄弟手足之义,也有朋友情义和恩义。关羽之义,可谓面面俱到。

关羽出场就是“桃园结义”,日后三兄弟“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跟着刘备奔走天下,手足之义,处处显露,自不必多讲。曹阿瞒许田打猎中,曹操执天子之弓射翻麋鹿,众人高呼“万岁”。关羽见曹操行此悖逆之事,“剔起卧蚕眉,睁环丹凤眼,提到拍马,要斩曹操。”【12】毛宗岗评关羽此举:“云长之欲杀曹操,为人臣明大义也。”【13】这里的义就是忠君。另外,土山三约中第一条: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汉曹分明,说明关羽心中深明忠君和忠于汉室之道。另外,土山三约为保全二嫂性命也是尽了兄弟之义。降曹后,曹操厚遇关羽,赏金封侯,关羽皆不为所动,惟欣然受赤兔马,曹操察其心志,并派张辽询问,关羽答道:“吾固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此,要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去耳。”辽曰:“倘玄德公已弃世,公何所归乎?”【14】关羽回答:“愿从于地下。”这种对刘备的情意既有兄弟之情,也有忠君之情,总之,关于这份忠义连曹操都被感动了,称赞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15】所以,后来关羽过关斩将,曹操也未与他计较。

于是,也就有了后面的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算是报曹操的恩吧。当然,这里又有关羽看到曹操残兵甚是狼狈不堪,懂了恻隐之心,才放曹操过去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恻隐之心也是一种绝不趁人之危的江湖道义。而且,在放曹之前,关羽就有过这样的义薄云天之举。攻长沙与黄忠交战时,第一日二人交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关羽要用拖刀计砍黄忠,不料黄忠自己马失前蹄,被掀下马来,关于不愿捡这现成的便宜,让黄忠换马再战。此义举赢得黄忠老将的欣赏,才有了后来二人共同辅佐刘备的结局。

关羽的义,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容,既有兄弟情义,又包含着忠君的思想;既有知恩必报、以义相许,将朋友之情看的至高无上的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又带着某种程度的君子气度和怜悯心。正是因为它的复杂内涵,才满足了各阶层人对义的不同理解和需求,才会出现大规模的关于崇拜。

3、儒雅傲慢的英雄关云长。

勇武和忠义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仅限儒雅风度,同时又傲慢自恃。儒雅之风,可以说是三国战将中关羽的独具特点,他赤面长髯,儒雅威仪,风度非凡,我们还是通过几个小例来感受一下吧。华容道上,曹操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关羽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16】威礼兼之,不失儒将风度。曹操深知关羽熟读《春秋》,便援引其中典故打动关羽,使其动了恻隐之心,这不也是儒家倡导的仁义么?关公迎战黄忠时,横刀立马而问曰:“来者莫非黄忠否?”【17】毛宗岗评价说:“写的关公儒雅至极。”【18】罗氏受正统思想观念影响,将关羽和儒家文化进行融合,按照自己对关羽的认识和审美评价,将原本就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的关羽,塑造成一个符合儒家利益和道德观念的人物。

至于关羽的傲慢,我觉得,则更多地显示着他的威武勇猛和自信,更是他气度不凡的一种表现,不足以影响到关羽作为完人的形象。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虽与历史上的人物有几分差距,但我觉得,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关羽无疑是小说中刻画得最完美,艺术效果最恰当的一位艺术人物,当然,如此忠义儒雅的悍将也是一位值得称颂的历史英雄。

注 释:

陈寿著:《三国志·关羽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561页。

2、陈寿著:《三国志·关羽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561页。

3、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05年09月第1版,第78页。

4、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458页。

5、陈寿著:《三国志·孙破虏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650页。

6、陈寿著:《三国志·鲁肃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752页。

7、陈寿著:《三国志·先主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520页。

8、陈寿著:《三国志·武帝操》,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13页。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40页。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6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读三国志法》,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1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夹批,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1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4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49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299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316页。

篇3:关羽的人物形象

一、“义绝”

“独行千里, 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 酬思之谊重。”毛宗岗据此对《三国演义》中关羽进行了“义绝”的定义, 除此之外, 关羽的“义”还体现在其它事上:有抱打不平的仗义, 如在桃源三结义 (第一回) 中, 叙说了关羽出逃在外的原因是杀死了欺凌乡里的恶霸;有对国家和刘备的忠义, 如许田围猎 (第二十回) 时, 关羽要斩欺君罔上的曹操, 但顾虑到可能威胁刘备等人的性命而放弃。另有如为了刘备二夫人的安全而降汉不降曹 (第二十五回) , 且为寻兄千里走单骑;有知恩图报的信义,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斩颜良” (第二十五回) 、“诛文丑” (第二十六回) ;有“华容道放曹” (第五十回) 、对败军心存善良的仁义, ;此外关羽之义还体现在不愿乘人之危让黄忠回去换战马的侠义, 等等。

二、关羽性格“义绝”之外的其它方面

1、智勇双全

温酒斩华雄中 (第五回) , 华雄先后的斩了诸侯联军四员大将, 而关羽却在倒下的酒凉之前将华雄的头带回, 以此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来展示关羽之勇。“斩颜良” (第二十五回) 和“诛文丑” (二十六回) 对于关公神勇的表现手法与此类似, 颜良和文丑都是骁勇善战难逢敌手之辈, 却被关公轻易斩杀。过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七回) 也是关羽之勇的又一表现和其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单刀赴会时, 去之前, 将东吴众人比作“江东群鼠”, 只带了十数人跟随;去之后, 关羽从汉室基业的角度证明荆州当归于刘备所辖, 使东吴众人哑口无言;在返回时, 不但与周仓演了一出双簧, 更是挟持了鲁肃, 令其副将不敢轻举妄动, 为自己安全离开东吴提供了保证, 凸显了关羽的智谋、勇气和凛然不可侵犯。

而另一件使关羽的智谋得到凸显之事, 便是水淹七军, 在此一战中, 关羽充分利用了天气的变化和影响以及地形的因素, 同时还有对敌军的了解, 这一战使其名震华夏, 孙曹为之胆寒。 (详见第七十四回)

另外, 提及关羽之勇, 刮骨疗毒 (第七十五回) 一事则更可谓是妇孺皆知。关羽笑着拒绝了华佗先将手臂缚于大环之中的建议, 然后一面与马良下棋, 一面刮骨。在“悉悉有声”的刮骨过程中关羽“酒食肉肉, 谈笑奕棋”并在治疗完毕后, 大笑道:“此臂伸舒如故, 并无痛矣, 先生真神医也!”真可谓豪气干云。

2、关羽的性格弱点

“性格的成因与环境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地位的提高, 关羽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逐渐显露出来:平定益州时与同为刘备手下大将的马超争胜 (第三十五回) ;刘备做了汉中王以后, 因不服自己与他人并列“五虎大将”, 竟提出不合理要求 (第七十四回) ;对于自己的部将, 他不善涵容抚绥, 稍不如意, 便加训斥, 显得极为不睦人情:“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 将军仕仁屯公安, 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 芳、仁供给军资, 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 芳、仁咸怀惧不安。”对于盟友, 他缺乏应有的尊重, 动辄恶语相加, “ (孙) 权遣使为子求羽女, 羽骂辱其使, 不许婚, 权大怒。”孙权后来袭取荆州, 占据长江, 可以看做是对刘备集团背信弃义的报复;在白衣渡江一节 (第七十五回) , 驻守荆州时, 随军司马王甫曾提醒关羽提防东吴来夺荆州, 但关羽却由于看不起东吴, 根本不把王甫的话放在心上, 仅仅增加了几座烽火台, 而后又因骄傲轻敌, 且在东吴赞誉之下放松了警惕, 以致中了吕蒙与陆逊的计谋, 大意失荆州, 并最终丢了自家性命。

三、对于关羽形象的总论

在关于《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是否类型化的讨论中, 傅继馥先生曾经在1983年提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形象是古代文学中类型华艺术典型的光辉高峰和不朽的范本。”并且对于什么是“类型化艺术的典型”, 傅继馥先生也给予了我们一个判断标准:第一, “重要艺术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特征, 它表现得非常突出, 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有决定性的位置。”第二, “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 缺少纵横诸方面的发展变化, 处于古典式的静穆状态。”第三, “人物形象的内部诸因素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中。形象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

结合之前的论述, 桃园结义, 降汉不降曹, 千里走单骑, 义释黄忠, 甚至包括为曹斩颜良诛文丑和华容道放曹等事, 都可以看作是关羽“义”的体现。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关羽的性格之中“义”的突出性, 甚至他日后性格上的变化及所犯的军事上的严重错误, 也都可以理解为是他被“义”束缚了思想, 影响了正常的思考与判断, 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关羽的形象有了明显的类型化的痕迹, 并使其在民间备受推崇。

我们说关羽这一形象具有明显的类型化痕迹, 但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关羽的性格“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 笼罩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1) 他忠于蜀汉, 忠于刘备, 立志于“上报国家, 下安黎庶”, 并为此奋斗不已:对刘备尽忠尽义, 将生死、功名置之度外, 桃源结义, 挂印封金, 千里走单骑, 可谓义薄云天。但是, 他又不能明确最起码的敌我界限, 而是以“义”和道德作为行为处世的原则, 如华容道释放敌酋曹操。

(2) 他能够审时度势, 将事情处理的既有原则又有谋略, 下邳被围, 为了二位嫂夫人的安全, 他“降汉不降曹”, 但是他又自以为是, 不能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的大局, 贬损孙权之子 (“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 破坏了两家的联合。

(3) 他富于谋略却又刚愎自用, 单刀会和水淹七军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但随着功绩的显赫和地位的提高, 关羽开始轻敌而导致丢失荆州、败走麦城, 并最终丢了身家性命。

(4) 他不计利益得失, 却又贪慕虚名, 在曹营之中时, 曹操曾赐他锦袍美女、宝马良驹并予金银厚禄, 他却丝毫不为所动, 坚持挂印封金, 往千里之外去寻刘备, 但是他又要求在别人眼里能凸显自己的地位, 为虚名所累。

总而言之, 关羽形象是具有类型化性格的痕迹, 但是不能简单的看作是纯粹的类型化,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关羽性格的多样性。应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运用典型化理论创造了具有个性化性格特征的典型群体的文学作品。”所以, 可以说关羽的形象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 可以看作是古代形象塑造中由类型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摘要:《三国演义》一书成功的塑造了关羽“义绝”的形象, 但同时也展示了其性格的多样性, 从而使得关羽形象具有类型化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关羽之“义”有着极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有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的仗义;有对国家和刘备的忠义;有知恩图报的信义;有对败军心存善良的仁义;有不愿乘人之危的侠义。同时, 关羽之勇也是作者极力想要表现的性格方面:温酒斩华雄, 单刀赴会, 水淹七军, 刮骨疗毒, 等故事至今脍炙人口。然而在关羽身上也同时具有居功自傲、刚愎自用等性格弱点。

关键词:“义绝”,智勇双全,性格弱点

参考文献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2月第1版, 第2页

石昌渝《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非类型化》, 三国演义学刊第1辑,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年7月第1版

冒勖、叶胥《三国演义的悲剧特色》, 《南京大学学报》, 1984年第一期

(1) 《三国志演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2月第1版

(2)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2年版

(3) 杜景华《论三国演义性格强化的特点》, 《三国演义学刊》第一辑,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年7月第一版

(4) 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辞典, 巴蜀书社, 1989年6月

篇4:关羽的人物形象

一、史书中的关羽形象分析

(一)勇武

众所周知,表现关羽勇武的事迹很多,关羽在史书中的形象确实勇猛过人,而且这是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关羽的主要认识。

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曹魏集团还是孙吴集团,包括蜀汉集团,对关羽的勇武能战是有一致的认识的。可见,关羽的勇武能战在汉末三国时期就得到了公认,他作为蜀汉集团最重要将领的地位也毋庸置疑。

(二)忠义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脍炙人口的俗语说的是刘备在与曹操的战争中失利之后,关羽为了保全刘备的妻子,被迫答应投降,但却时刻惦记刘备的下落,表现出关羽的忠义。事实上,史书中也确实有相关的记载,如“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虽然与后来的演义中的“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有很大出入,但是关羽的忠义形象也是被时人认可和肯定的。

(三)性格缺陷

所有的英雄人物都不是我们所见或所听到的那样完美无缺。关羽的真实形象受各种艺术加工的影响,人们很少能看到关羽身上的缺点,即使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了关羽的傲慢自大,但这种表现反而增强了他的悲壮和英雄气概。在史书中,关于关羽性格缺陷的描写有很多,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怨刘备当初没有杀了曹操,辱骂孙权,与马超争强,最终因处置手下将领不当而导致荆州失陷。从以上的史书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羽的盲目自大和对人的傲慢。在这些记载中,关羽是一个勇武、忠义的猛将,同时也有着骄傲自大的性格缺陷。这种记载是客观的,能够真实反映关羽的真实历史形象。

二、从元杂剧《单刀会》看关羽形象的塑造和转变

《单刀会》,正名《鲁子敬设宴索荆州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剧本写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剧作对关羽的忠勇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使得关羽的形象在正史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大的转变,并且掩饰了关羽的性格缺陷。同时,剧本本身通过多种艺术手段,使得这种形象的塑造更加成功。

(一)《单刀会》在戏曲文本结构上对关羽形象的塑造

剧本的前两折,不仅交代了鲁肃约请关羽赴会的缘由、目的,更重要的是借剧中人物乔国老和司马徽之口,介绍了关羽的英雄事迹、品行、脾性,间接地描绘了关羽的英雄形象,为关羽的出场制造了声势,渲染了气氛,同时也为全剧剧情的发展设置悬念。从第三折开始,就从正面直接刻画关羽惊天地的豪气、泣鬼神的勇气了。第三折一开始,关羽激昂慷慨地唱出了四支曲子,谴责董卓与吕布作乱,又回顾了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艰难的创业历史,展现出了一个忧国忧民、重情讲义的人物形象。

(二)智勇忠义的关羽形象在戏曲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第三折中,关羽回答了关平有关赴会的四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关羽早料到对方来意不善,但为了显示蜀汉的威风,争取政治上的主动,还是毅然去赴“千丈虎狼穴”。对于东吴的“兵多将广”,他有压倒一切敌人的英勇气概。对于“大江面可怎生接应”,他早已设下脱身之计,而不是一味硬拼。对于“他那里有埋伏”,他的回答是“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提起厮杀呵摩拳擦掌”,对付碌碌鼠辈,安在“千里独行、五关折将”的关大王话下。这四问回答,不仅写了将门虎子关平的心计,更重要的是突出关羽绝不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这正如他自我表白的,“不是我十分强,硬主张”,而是他已经从政治上、形势上、谋略上进行了周密慎重的考虑,早已成竹在胸了。

三、艺术加工后的关羽形象与史书中形象的对比

元杂剧《单刀会》对关羽形象的塑造,涉及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两个方面,从“单刀会”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来看,都对历史进行了夸张和改编。

(一)“单刀会”的史实和杂剧版本的重要差别

关于“单刀赴会”的起因,史书记载的是,东吴索要不成,开始以武力夺取荆州,并攻下三郡,面对东吴的攻势,关羽只好与鲁肃进行和谈。而在《单刀会》中,却借鲁肃之口,说是关羽必不肯还荆州,于是定下计策要赚取荆州,陷害关羽。关于会晤过程,史书记载是鲁肃不畏武力,和关羽各带单刀论辩。因为关羽理亏,只能接受事实。而在杂剧《单刀会》中,却是虽然鲁肃定下陷害计策,关羽却忠勇大义单刀赴会,并对鲁肃索要荆州的行为进行呵斥和威胁。关于最终的会晤结果,史书记载是双方划湘江而治,各得三郡,而在杂剧中则是关羽巧妙脱身,鲁肃索要未果。

(二)史书中的关羽形象与《单刀会》中的关羽形象对比

《三国志》对于“单刀会”的描述,主要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双方的政治道义出发,可以明显看出:首先,关羽不还荆州是违背政治道义的;其次,鲁肃是正义的一方,对关羽进行了规劝,关羽作为理亏的一方,虽然强行辩白,但最终是无言以对。而在杂剧《单刀会》中,首先描写了鲁肃等人的奸诈计策,其次通过侧面的描写,塑造出关羽的英勇忠义和为人的伟大,在具体的会晤过程中始终以主动的姿态,驳斥鲁肃的追讨。其实这些语言放置在当时的真实历史中,只是狡辩,但是杂剧却虚置了一个正当的环境和道义上的正确性,从而显示关羽的智慧。可以看到,原本在史书中没有的事情,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彰显关羽勇武忠义的重要佐证。同时,艺术加工者把在史书只言片语的记载,经过想象和夸大,巧妙地掩饰了事情的真相,实现对关羽形象的美化。

四、结语

总之,关羽作为一个史实人物和神化人物的结合,其人物形象的变化是漫长的。特别是随着关羽在民间地位的上升,关羽的形象就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总体而言,宋元时期是关羽在政治地位、艺术形象和形象塑造等多个方面变化最快、最丰富的时期。《单刀会》作为宋元时期以关羽为主角的戏曲文本,对关羽形象的创造具有承前启后和定型的重要作用,这既是关羽形象演变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这一特殊历史发展时期,文学艺术和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对关羽形象影响和确认的结果。

篇5:脸谱人物——关羽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关羽的故事及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的喜爱。2.了解关羽脸谱的特点,会简单绘制关羽脸谱。

二、学习内容:

⒈认识关羽脸谱及代表意义,讲讲有关关羽的故事;

2、简单绘制关羽脸谱。三.活动设计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出示关羽京剧脸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讲讲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

(2)教师讲有关关羽的故事。

关羽 蜀汉前将军。本字长生,亡命奔涿郡。与张飞追随刘备征战,当刘备为平原相时,他们俩为別部司马。二人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稠人广坐则侍立终日。随同曹操和刘备讨吕布于下邳,事后为朝廷封为中郎将。当刘备袭杀曹操的徐州刺史车冑后,以关羽镇下邳太守。曹操东征破刘备,关羽被俘,被拜为偏将军,对他礼遇很优厚。白马之战时关羽万军中刺敌主帅颜良,被封为汉寿亭侯,报了曹操之恩后便告辞,寻找刘备。长阪之战刘备败北,抄近路赴汉津与关羽的数百只船汇合至江夏。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利后,关羽在其后的江陵之战中绝北道,阻隔曹操的援军,为周瑜能攻下江陵创造有利的条件。事后遙领襄阳太守、拜为荡寇将军。诸葛亮等人入蜀增援刘备,关羽便镇荊州。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被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乘汉水暴涨之机出兵襄樊,更在于禁七军为水所淹乘船进攻,梁、郏、陆浑各县的盗贼有些远远地领受了关羽的官印封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都避其锋芒。后因孙权背盟投曹,后方为吕蒙所破,关羽便退兵,但终为孙权军所擒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多少纵横天下的风云人物,为后人传颂。而真正被人们长久宗敬并顶礼膜拜的偶像。卻寥若晨星,三国蜀将关羽。超越时空,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和文化历程中,具有广泛而有长远的影响力,至今仍是童叟皆知的“关帝”、“武圣”。遍及世界的炎黄子孙,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和台、港、澳的同胞,十分崇尚关羽忠义仁勇之精神。2.欣赏关羽脸谱,激发创作欲望。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脸谱吗?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眉毛、鼻嘴窝,除五官外整张脸都是同一种颜色,我们叫它整脸,因为都是红色的,因此,我们称它为红整脸。(2)下面请同学们绘制关羽的脸谱。

如何设计绘制脸谱呢?

第一、画圆或椭圆,确定脸谱的谱式和主色彩;

第二、画五官:注意位置、比例。(教师黑板演示)第三、装饰:在那儿装饰?怎样装饰?

第四、上色:对称。

(3)学生绘制脸谱,教师辅导。(4)展示学生所绘脸谱:

展示学生所绘脸谱,使学生看到整体效果,并举出图案对称颜色鲜明整洁的脸谱讲评,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采取组评互评的方式).四.教学建议。

1、本节课可分2课时进行教学。

2、本节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关羽的故事,课上进行讲故事比赛,激发学生对关羽这个人物的热爱。

3、采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在体验赏析中感受关羽脸谱艺术风格,学会制作关羽脸谱。

五.拓展资料.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受到两脉思想的影响,一脉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治国方针;另一脉就是关羽的忠孝义的思想,做人的原则。关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关羽,祖籍是山西省晋南地区运城附近一叫“解州”的地方。“解”在当地不读(jie 姐),也不读(xie 谢),而是读(hai 害)。他的原名姓冯名贤,叫冯贤,他生活在蜀汉魏的三国时期。那时,兵荒马乱,天下大乱。在他们村里,有一恶霸,霸占水井田地,欺压百姓,欺负良家妇女,特别是小媳妇,更是无恶不作,冯贤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愤愤不平,终于按捺不住怒火,杀了恶霸,逃出村外。恶霸家有钱有势,告到衙门,衙门四处张贴告示,捉拿冯贤,那时的潼关地区是一人烟稀少的地方,冯贤要出关逃生,但是,他出不去,潼关关口严查盘问,这时,一老妇人过来抓住冯贤,暗示他,给了他一记耳光,一边打一边骂,你这不孝子孙气死我了,并把他的鼻子打出了血,满脸是血迹,拼命拖着他往关外走,我不要你了,你自己滚吧,这时,潼关的看守问冯贤,你叫什么名字,他指关为姓,姓“关”,就有了关羽之名,出关后,他洗脸,可是,洗不下去了,从此,就有了红脸的关羽。从此以后,桃园三结义,名扬天下。

篇6:关羽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忠义形象。但同时由于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关羽的忠义思想中又包含有诸多复杂的负面因素。

一、关羽忠义观的正面效应

1、舍生取义的精神。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儒家的荣辱观认为生存必须“以义为上”,把人的道义价值看作高于物质利益,同时强调要把道德原则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动机。关羽就是这种舍生取义精神的历史典型代表,为了成全忠义,他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

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关羽认为:“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在三国演义败走麦城的章节中得到充分表现。由于樊城未能及时拿下,曹操又遣大将徐晃率军救援,致使进攻受阻,孙权则乘虚袭夺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北伐失败,退守麦城。虽然自己已然负伤,但关羽仍企图夺回荆州,面对敌将仍勇敢迎战,绝不投降东吴。面对东吴诸葛瑾劝其识时务者为俊杰,早日归降时,关羽义正辞严拒绝。关羽的忠义形象闪耀出愈加夺目的光彩。

2、蔑视荣华的气节。

义、利关系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也是其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追求荣华富贵是人的初始本能,儒家贵义贱利认为“义”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索取不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关羽从桃园结义直至战死沙场,长达35年的岁月里,在当时社会混乱,王室衰微,群龙无首的形势下,他始终忠实蜀国,至死不渝,视金钱如粪土,不贪图个人富贵荣华,不舍弃义这个根本去追求富贵,不因为贪图安逸的生活而放弃对义的追求。如建安五年初,他被曹操所俘获,深受曹操赏识,归曹后极受礼遇。关羽追随的刘备始终处在不得势的境遇中,长期颠沛流离、仰人鼻息。而曹操当时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已成为汉室太上皇。曹操以客礼待关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时而赐金银,时而送美女,时而赠战袍,时而送宝马,真是关照备至。而这些都不能动摇关羽为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的决心。在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毅然挂印封金,弃曹归刘,斩关夺路千里独行。这种不恋高官厚禄,不图荣华富贵,不顾危难艰辛的丹心,体现出人民追求“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的理想境界。

3、知恩图报的品质。

对于儒家而言,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不能知恩图报,或者恩将仇报,以怨报德,那就是小人,甚至禽兽不如。由此而有人、禽之辨,有君子、小人之辨。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报答是一种境界,境界越高,其生命就越有意义。在关羽身上我们可以看见儒家这种知恩图报的品质。如在他归刘之前,曹操命张辽探其口气,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虽然关羽不肯弃刘降曹,但他知道自己欠曹操很多恩情,表示要对曹操知恩图报后方才归刘。为了早日回报曹操的恩遇,尽快能够寻找刘备,当袁绍征讨曹操时,关羽主动请命出战,杀颜良、诛文丑,攻破州县,立下一系列显赫战功。事后,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关羽仍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投奔先主。而且关羽离开曹操前,还留书一封“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侯之异日”,这为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埋下了伏笔。而这些都是缘于恩义,这从另一个侧面为关羽的知恩图报增添了一笔。这些情节主旨就在于表现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和新恩 1

虽厚、旧义难忘的品质,从而使关羽的“忠义”思想顿然生辉。知恩图报,信守诺言,明言相告,来去分明,如此坦荡胸襟绝非常人可及。

二、关羽忠义观的负面效应

1、忠一人而轻社稷。刘关张三人结义后,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刘备“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表现出了情同手足的兄弟之义。关羽的义带有一种报恩的色彩,关羽终究是三国时代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忠义较为简单,他主要是尽忠于刘备。在封建社会,忠的最高体现就是忠君,忠君即是忠国。关羽所报的“国家”指汉室刘氏天下。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是由刘备汉室后裔这个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前期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羽的忠义虽然首指对君之忠,但尤为突出之处还在于他的“义”,即对兄之义。曹操挟天子田猎,受礼于群臣,关羽首先出于忠君忠国、保存汉室刘氏天下的忠义思想,认为操贼欺君阁上,欲杀之,然而,刘备一个暗示就止住了关羽的行为。虽然关羽听命于刘备的同时,叹道“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但在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的选择中,关羽明显倾向于后者。可见,关羽的对兄之义高于对君之忠。

2、重私义而废公利。

封建社会的忠义和个人的恩义相分离是以失去原则为代价的。在关羽的忠义价值观念中,义要高于忠。当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的时候,天平倒向义的一方,朋友之义高于一切,在大是大非面前,关羽一直将个人的感情凌驾于集团利益之上,一切行为均以个人恩怨和情感为转移,坚持以自己所推崇的“义气”行事,甚至不顾国家、集体的利益,这也正是关羽讲义气的最大弱点。在华容道上,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在双方决战的严重关头放走了蜀汉集团的头号敌人就是一个以私废公的典型例子。华容道释曹是对蜀汉集团的忠与拼将性命酬知己的义之间的尖锐对立。关羽就此陷入了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之中,处境是十分矛盾。但是最后仍经不起曹操的软语求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仍冒着犯军令状的危险,冒着对兄长和自己蜀汉事业背叛的危险放跑了曹操,也就是为了一己私恩而背叛了原则。

3、常骄矜而失大势。

篇7: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关羽作文

我喜欢关羽是因为他义薄云天,义气深重。在《三国演义》第七章“过五关斩六将”中,他为了保护刘备的妻儿,接连杀了曹操的六位守关大将。即使如此,曹操仍然几番劝关羽投奔自己,可是关羽忠心不二,再三拒绝。但在曹操最危急的时候,关羽却替他斩杀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由此可见,关羽真是一位重情重义的男子汉大丈夫呀!

可惜关羽这样的盖世英雄却在第二十章中被逼到绝处。关羽父子被孙权活擒,孙权见父子俩宁死不降,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将他们斩杀。一代英雄为情为义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关羽自小正直,后来杀了恶霸而被官府追捕,只好到外乡避难。从此以后,一直未回乡看过父母。但是我认为他的父母肯定会为这样的儿子感到无比骄傲。关羽死后,曹操将关羽父子厚葬于洛阳南门,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为其送葬。曹操这样做,正是因为他被关羽的大情大义感动了,震撼了。

篇8:关羽的人物形象

说起关羽, 人们自然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样的一副肖像图:“身长九尺三寸, 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 唇若抹朱;丹凤眼, 卧蚕眉, 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义绝”形象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刻画的“三绝”之一, 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从古至今, 圣哲贤人、英雄豪杰成千上万, 只有关羽的地位如此显赫, 如此得人心, 应该说不是偶然的, 这有着深层次的伦理道德原因, 关羽形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 尤其是伦理文化, 因而堪称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 代表了普通民众的伦理道德倾向。

二、关羽形象的审美意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诗史, 充满着阳刚之美, 关羽的相貌特征也体现了一种英雄所体现的不同寻常的相貌, “关公之像, 异乎常人之像, 眼也、眉也、色也皆有特异之点, 可以意会, 难以言传”笔者就关羽的相貌进行审美分析。

1、面色

关羽面色为枣色, 在现代人看来, 可视为健康色, 充满了男子气概。在我国传统的审美文化中, 色彩意识由来已久, 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价值判断。明清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是阳刚粗矿、富有正义感的。其面色也具有特别的审美趣味, 带有时代所赋予的审美价值倾向。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人物, 通过不同的色彩意识勾画出不同的英雄形象, 有的面白、有的面黄、有的面黑、有的面红。其中, 红脸的关公和黑脸的张飞给读者印象最深。随着时代的变迁, 红脸关公的形象一直深得人心, 但也会与时代中某些文化因素相结合, 呈现出不一样的关羽形象。有学者认为, 宋时把关公涂成红脸, 以示其忠义。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公忠者雕以正貌, 好邪者之丑貌, 盖亦寓褒贬于世俗之眼戏也。”在关公这一形象塑造之后, “红脸”的人物多有出现, 如朱全“面如重枣”、盂良“面如噗血”、焦赞“面若丹朱”等, 而如此多的红脸人物, 其实也成为了一种象征, 即富有正义感、忠诚勇敢的男子英雄形象。

2、体型

身长九尺是对关羽体型最形象的描绘, 展示其形体美。作为男性美代表的“英雄”们, 突出的一点就表现在身高上。对颀长体形的欣赏, 是我国古代一种普遍的审美趣味。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英雄如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张飞“八尺”, 关羽身长更是达到了“九尺”, 这是英雄必备的体型。

3、须眉

古代以男子为美主要是须眉, 它是男性美的突出特征, 关羽在《三国志平话》中是“神眉”, 在《三国演义》中是“卧蚕眉”。“神眉”突出其眉毛的神采, “卧蚕眉”就是如卧蚕形的眉毛, 是典型的浓眉, 这正符合我国传统人物审美文化, 人们喜欢首先从相貌来判断一个入的气质、精神、品格、命运。常把浓眉大眼、鼻直口方视为人格高尚、富贵通达的标志, 而关羽正具备这种英雄人物所应有的气质。

三、关羽形象的文学意义

在《三国演义》里, 作者刻画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如赵云、黄忠、马超、吕布、典韦等, 但这些英雄并没有像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般, 一直处于很高的精神膜拜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罗贯中对关羽形象的刻画着重在了“义贯千古”的重义本质。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关羽与刘备、张飞结为异性兄弟, 三人共誓:“同心协力, 救危扶困, 上报国家, 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 实鉴此心。背义忘恩, 天人共戮!”关羽以此为誓言在此后一生的行为中, 都恪守了这个誓词。从未对兄弟有所背叛。即使在他身陷曹营之后, 尽管曹操对他拜将封侯、送金送银、赠袍赠马, 却丝毫动摇不了他对刘备的思念之情, 身在富贵之中, 美女金帛不足以动其心, 高官礼遇不足以移其志。一片赤诚的想要回到刘备那里去。关羽忠于刘备、匡扶汉室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戎马一生, 以“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 不避艰险。”来表示其追随刘备的决心。“关云长的义, 很有点近似贾宝玉的情。贾宝玉固然倾心于林妹妹, 但也钟情于宝姐姐故日“情种”, 关云长扶汉室, 却又义释曹操, 当也应名之曰义种。”关羽如果仅是在与刘备、张飞的生死与共中, 共同完成义结同心、生死与共。那么, 也仅只能说明关羽对兄弟讲守信义, 具有一定的狭隘性, 但是关羽突破了这种局限、将义的精神推而广之, 超出了利已的范畴, 广行信义与世, 甚至面对汉室的共同敌人曹操, 也格守信义, 忠义精神在关羽的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2、华容道放曹

这是最能突出关羽的义, 他已经立下军令状, 但他宁可放了曹操, 自己领死, 是为念曹操旧日恩情。关羽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在华容道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 又见曹军惶惶, 皆欲垂泪, 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 谓众军日;“四散摆开。”这分明是放走曹操的意思.曹操见关羽回马, 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此时的关羽, 陷于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之中, 从认忠于汉室, 忠于刘备集团的立场来看, 曹操是图谋篡逆的“汉贼”是刘备集团的死敌, 绝对不能放过;但从个人关系来看, 曹操又是除刘备、张飞之外的关羽的平生知己, 对关羽恩深义重。按照“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观点, 关羽此举是可以理解的.因此, 尽管放曹违背了刘备集团的根本利益, 刘备却原谅了关羽。事实上, 罗贯中对关羽由此体现的“义”是肯定的。在《嘉靖元年本仨国志通俗演义》颂扬道:“彻胆长存义, 终身思报恩。”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也称赞道:“拼将一死酬知己, 致令千秋仰义名。”由此可见, “华容道放曹”为塑造关羽这个“义绝”典型写下了最浓重的一笔。

在后世关于关羽形象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 这位英勇能武、儒雅知文的关羽成为了统治者与老百姓都普遍接受的武将典型。在融合各种文本中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上进行了整合, 将其性格特质进行互补、重构。使关羽形象中忠、义、勇等人文精神体现出了多重内涵。由于中国各个阶层的文化差异, 其对于忠义精神的规定性有所不同。所谓的“义”可表现为统治者强调的忠君爱国的大义、儒者津津乐道的仁义和江湖弟兄肝胆相照的结义等层面。关羽的“忠义”精神可见一斑。在当时已十分受敬重, 曹操敬之不忍杀, 孙权赞其“真忠臣”。而对于后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极力宣扬并借以维护王权统治的工具。不同社会时代之所以把“关公精神”看得如此重要, 并且作为关公崇拜的思想点主要在于:“忠”、“义”精神乃是关公文化的核心, 关公的灵魂.是关公崇拜最深层的内动力。

四、小结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 主要是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被清人毛宗岗称为“义绝”的典型象来实现的。小说对兄弟结义与君臣大义的深刻揭示, 使得忠义思想多元化继而成为全民接受的一种意识形态。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关羽、张飞、刘备三人“誓同生死, 祸福共之”的义气, 看到了关羽面对失败逃亡的曹操, 为曹操旧日恩情所动, 冒死主动让路。小说通过对关羽“义绝”品质的隆重刻画使得世人对关羽的崇拜上升到了深层的文化伦理层面, 这其实也表现了人们要求摆脱俗生活中“重利轻义”的偏见而追求真情实谊的美好愿望。关羽是忠义的化身, 在人们眼中, 他是忠臣义士, 集众美德予一身, 成为世人的典范。

摘要:关羽是《三国演义》全力歌颂的主要人物形象, 被毛宗岗誉之为“义绝”。这一形象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作为小说中“义”的化身, 他的义薄云天赢得了读者和世人的景仰, 并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试从文学的角度分析关羽形象及从表现其忠义的事件入手, 旨在探讨关羽为何成为大众偶像崇拜的对象。

关键词:关羽,义绝,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关羽、关公和关圣: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关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卢晓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关公文化大透视》赵波、侯学金、裴根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三国故事演变中的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王丽娟著齐鲁书社2007年版

[4]《关羽崇拜研究》蔡东洲、文廷海著巴蜀出版社2001年版

[5]《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刘海燕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4年版

[6]《蜀汉风云人物》惜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文秘岗位竞聘演讲下一篇:我心中未来的神奇教室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