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类课程

2024-05-11

种植类课程(精选九篇)

种植类课程 篇1

一、烟草专业种植类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1. 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发展的立足之本,在新形势、新任务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制高点,人才竞争愈加激烈。新形势下,世界各国竞相聚焦教育竞争力,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挥人才培养正能量,关键看教学改革创新的深化程度,教学改革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做人、学做事,并借助他们的人品、学识、创新意识以及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2]。

2. 行业发展的需要。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和行业输送合格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有效缓解学生有业可就的最佳途径,也是高校服务社会、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所在。烟草行业虽是一个传统产业,但也是一个充满潜力、随着社会需求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产业。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烟草行业竞争的加剧,行业发展新政策、新战略不断出现,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员工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烟草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也促使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行业符合度以及就业竞争力[3]。

二、烟草种植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烟草种植类课程是烟草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烟草栽培学”、“烟草遗传育种学”、“烟叶调制与分级”、“烟草病虫害防治”、“烟草栽培生理”课程。该课程群对学生专业基本知识的构建及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同属于烟草种植类课程,故各课程之间存在部分教学内容相同或重复教学的情况。同时,虽然各门课程结合各自特点也做了一定的教学改革,但是这些教学改革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且各门课程改革的力度及效果不一,没有体现出烟草种植类课程群改革的系统性及协同性,使得该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更大的效果。

三、烟草种植类课程改革实践

1. 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

烟草行业发展非常重视创新,注重对行业问题的研究及新技术的推广。作为为烟草行业培养、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高校,只有不断更新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理论教学与行业发展最新前沿无缝结合,才能使所培养的学生更快适应及满足行业需求。充分发挥教研室对课程教学的管理地位[4],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对教学大纲修改、课程考试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整合、教案的更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考核试题的选择和学业成绩评定等内容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教研活动优化、筛选教学内容,把以往各课程教学内容重复部分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到相应的课程。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行业发展态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烟草行业发展趋势及生产实际,及时补充烟草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前沿问题。

2. 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建立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5]。将创新理念与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课程特点,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观摩、教学比武等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在课堂开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把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联想创造能力、持续钻研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及社交能力[6]。

3. 强化课程实践教学,延展学生学习实效。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有力保证。烟草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应用性学科,课程实践也是烟草专业种植类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改革以“烟草种植综合实践”为主体,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构建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该体系由设计性综合实验、课程实习、烟草种植综合实践3个实践层次组成。课程实验教学逐渐由单项验证性实验向学生自主设计课题的创新性、综合性实验转变,通过对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探索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4. 创新考试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实效。

传统的考试内容就是考书本、考笔记,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只要死记硬背就基本可以过关,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难以正确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故考试方式改革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进行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按“实践性课程和理论性课程”两类课程群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考核体系及考核方式。一方面调整平时和期末成绩比例,注重平时考核及过程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如实践性课程群成绩评定比例改革为: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具体分配如下: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占20%、实践教学占20%(其中实验10%、实习10%)、期中考试占10%、平时作业及考勤占10%。而理论性课程群的成绩评定比例改革则为: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具体分配如下:教学方法改革占20%、期中考试占20%、平时作业及考勤占10%。另一方面在试卷中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部分专业课程在试卷中增加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深化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也有的专业课对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从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束时的一考定音转变为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尤其是结合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核。其中“烟草栽培学”考核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创新性地改变以往以知识记忆为主的客观题型考试,结合生产案例,建立了以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的“案例分析”考试模式,突出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改革成效

1. 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

通过烟草专业种植类课程的系列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了学生对知识从“学”到“用”的迁移能力,提升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生从论文撰写、案例分析到组队讨论、课堂展示及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开展、考核中得到了锻炼、交流与启发,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组织表达及协调能力,达到了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提高了学生就业时专业考试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面试时的自我表达能力。

2. 提升了烟草专业的影响力。

烟草种植类核心课程“烟草栽培学”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其建设成果获得了云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建设成果和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在“烟草栽培学”课程建设的带动下,学校增加了对烟草专业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原有“烟叶调制与分级”为校级一类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烟草遗传育种学”又获准为学校一类课程建设,一类课程建设占比为60%。

3. 增强了烟草专业种植类课程间的系统性及协调性。

打破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分段式教学模式。即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先进行烟草种植综合实践教学,各课程在该阶段进行课程实习以及开展部分实验课,让学生对烟草栽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大三上学期进行课程理论教学,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大三下学期进行为期9个月的生产实习,全面深入掌握烟草大田生产各环节,实习结束后再安排理论课程教学,并针对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发现的实践问题进一步进行讨论、讲解,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自我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关守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走向分析[J].中国市场,2016,(4):76-77.

[2]关辉.新时期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24-27.

[3]王娜,赵正雄,杨焕文等.对烟草行业近年来用人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34):339.

[4]杜春娟.考试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30):21-23.

[5]徐青.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015,(35):6-7.

种植类课程 篇2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3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题编号:B-b/2015/03/064)。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起点和落脚点,本文以园林技术专业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在认真调研分析行业人才需求和课程衔接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中职现代农艺技术和高职园林技术专业“3+3”分段课程衔接方案,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3+3”分段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种植类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3

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根本,只有将衔接落实到课程层面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否则必然流于形式【1】。2011年9月23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2】。本研究以园林技术中高职“3+3”分段培养为例,结合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与江苏省金山中等职业学校等校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中高职分段培养的办学实践,在调研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一体化”课程衔接方案,旨在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衔接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1.园林行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我国园林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呈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特点,需求的人才规格也发生了转变。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比重为58.46%,中职生需求比重为22.17%。企业普遍反应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动手能力稍差,顶岗培养周期较长,花费较大。相比之下,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动手能力较强,顶岗上手快,具备较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在研究性工作任务上有优势,但在实际现场操作中存在学历“倒挂”现象。

2.中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学校的总体课程模式已经从以学科为中心逐步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转变,由重视理论教学向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或实践类转变。但在中高职种植类专业课程衔接方面,没有规范的或成文的衔接体制或办法,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2.1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

文化基础课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职学校设计文化基础课程时往往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这就造成中职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文化基础课程成绩普遍不理想,尤其是英语成绩普遍较差,但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所招收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文化基础课,而是和普高生源一样对待。

2.2职业技能课程设置衔接错位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同源教育,只是層次级别上有高低之分,都是以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阶段同一专业招收中职生源专业多样,多数高职院校未能根据生源中职阶段的专业特点和知识储备,有的放矢的进行课程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一个班级中可能存在断档和重复设置并存的现象。

2.3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内容重复

目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未能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自行制定课程标准,同一门课程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加之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更使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标准难以得到统一的规划,课程内容都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酌情把握。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院后,发现很多内容在中职阶段已经学过,而部分内容没有任何基础。另外,针对中高职衔接的教材也是寥寥无几【3】,中高职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并编写配套教材的现象更是凤毛麟角。

2.4课程衔接必要性认识不够

调研发现,近30%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未考虑过学生在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该如何与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另一方面,85%的高职(对口生源)学生认为课程衔接“非常必要”。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只有教师正确的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才有可能实现课程的真正衔接。

3.课程衔接改革举措

3.1搭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立交桥”

积极践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方针【4】,由高职院校牵头,整合区域内代表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相关中职院校等各方力量,搭建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平台——“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委员会”和“现在种植业校企合作联盟”,前者主任由牵头高职院校副院长兼任,后者会长由理事企业总经理兼任,成员由中高职专业教学名师、青年骨干教师、企业项目经理和企业能工巧匠等组成,实行例会制,定期组织商讨和制定课程衔接模式、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等,积极探索中高职种植类“3+3”分段课程体系衔接新思路。

3.2统一制定编写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

课程标准是管理教学和评价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体现了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基本框架【5】。相同或相近中高职对接专业之间,建议由高职院校牵头,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在中职开班招生之前确定好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的编写。

3.3构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3.3.1 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一体化”课程结构

应根据不同层次种植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市场需求,构建中高职种植类专业“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课程结构,构建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拓展课三大平台,按照递级纵深、层次沟通的原则,从低到高排列各类课程。另外,学分制的有效实施为保障“一体化”课程结构的顺利实施关键,让相似课程学分成为在中、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相互认可的“护照”,能够使公共基础课和职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同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3.3.2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借鉴当前职业教学成功经验,以就业为导向,融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一体,凝练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并结合各专门化方向之间具有的共同职业能力,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园林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设置应主要围绕“四大核心能力”——植物生产、植物养护、园林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所以建议对应“植物生产能力”和“植物养护能力”的课程主要安排在中职阶段(第4-5学期)开设,高职阶段(第7-8学期)继续深化拓展,而对应“园林设计能力”和“园林工程施工能力”的课程主要安排在高职阶段(第9-11学期)开设。这样既保证了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避免了衔接后课程内容的重复。

3.3.3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合理分配课时

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所以对各类课程的课时要求自然也不相同。目前种植类专业中存在的中高职相同或相近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明显问题,就是因为沿用传统职教体系,缺乏整体设计的结果。应该根据专业特点以及行业对中高职层次不同的人才规格要求,合理分配课时。例如,中职现代农艺技术和高职园林技术“3+3”分段培养模式下,建议课时分配方案为: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分配800-900学时,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600-700学时;中职阶段职业技术课分配学时1100-1300学时,高职阶段职业技术课(包括理实教学一体化课程、综合技能训练、技能鉴定与考证训练和阶段性生产实训)分配1500-1700学时;中职阶段职业拓展课分配150-200学时,高职阶段拓展课分配200-250学时;中职阶段企业顶岗实习18周,合计540课时,高职阶段顶岗实习26周,合计780学时;中职阶段毕业论文30学时,高职阶段毕业论文60学时。中职阶段155-180学分,高职阶段180-205学分,合计总课时控制在5850-6500学时为宜。

3.4中高职院校共享师资,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關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能否确保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显著的实践性,完成这一特色教学任务的关键在于实践课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着重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以保证中、高职的顺利衔接。针对目前中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可以利用寒暑假等长假,让中职学校的老师来高职学校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定期安排教师到中职学校为“对口班”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主要以园林技术相关课程为主,由于前期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掌握,高职教师主要针对核心课程进行集中教学,而且能快速掌握核心专业知识。

3.5将招生工作和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紧密结合

针对目前中职和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减少问题,可以将学校招生工作和专业课程衔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招生压力为内驱力,推动两个层次院校之间进行主动对接。分段培养后,通过双方学校在招生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吸纳中职学生直接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深造。这样既增加了中职招生的吸引力,同时也为高职输送了生源。高职院校为了提高生源质量,必然主动在中职阶段就予以介入,共享自己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通过课程衔接,长线培养学生。

4. 结语

中高职种植类专业“3+3”分段课程全面、彻底、合理的衔接,必须依赖政校企行四方全力配合实施,才能逐步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编写配套的核心课程教材,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在实践上才会逐步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的教学消耗,才能从少数职业院校之间的探索逐渐升级到国家层面和更高水平,最终实现中高职教育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逯铮.中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衔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3]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7-39.

[4]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7:137-138.

种植类课程 篇3

1 小麦

中国农作物分布格局一向有南稻北麦之称, 作为麦类之长的小麦早就成为北方旱地农区的代表作物。山东省地靠沿海, 降水为北方各省之冠, 而且平原辽阔, 土壤相对肥沃, 历来为小麦分布最广, 产量较多的地区。明清时候, 小麦在聊城地区的播种特别普遍, 而且播种面积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聊城地区小麦以八月播种, 隔年五月收获的冬小麦为主, 自唐两税法行, 夏季征粮即纳小麦。明初聊城地区起科的官民田地也有夏税与秋粮之分, 如东昌府起科粮地1.63万hm2, 其中夏税纳麦地4875hm2, 占全部产粮地的30%, 具体到临清, 东阿, 莘县等地也无一例外, 夏税麦地都占各自田地的三成。山东省夏税实纳小麦85万石, 也占夏秋纳粮总数的255万石的30%, 由于夏秋纳粮亩数基本相同, 可知山东全省都是按30%这个标准划分夏税地亩的。夏税征的小麦多为本色, 用小麦作为衡量标准, 夏税地的绝大部分种植小麦必定无疑。如此, 可以得知明前期山东聊城地区约有30%的耕地播种小麦, 即小麦的播种面积占总耕地的三成左右。

明中叶以后, 赋税折银成为历史的大趋势, 农民种田不必照顾政府规定的夏秋标准, 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力, 这对增加小麦播种比例有很大的促进。小麦面颜色白, 口感好, 人们认为的细粮在市场上容易出售, 价格也高, 而且小麦受水旱灾害影响较小。单产量虽然不高但比较稳定。农民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到一麦胜三秋的道理, 纷纷扩大小麦的播种面积。

1591年聊城地区分种地10.7hm2, 播种小麦4.4hm2, 占了40.9%, 已较明初增加了一成。而到清初顺治九年 (1652年) 播种小麦22.5hm2, 占其总耕地37.7hm2的59.7%, 约为?明初的2倍。据东昌府档案资料, 清初红庙庄、上庄的小麦都在总耕地的一半以上, 而齐王庄接近总耕地的八成。清朝初期, 汶上县十几个村庄的资料中, 小麦播种比率没有一个低于50%, 甚至有高达90%以上, 可知小麦在种植结构中地位尤其重要。顺治十年, 菏泽境内的平阳县种麦9.73hm2, 占总耕地13.3hm2的73%, 比率也很高。明末清初, 土壤、水量、温度等条件适宜小麦生长的鲁西北平原广大地区小麦播种面积逐步扩大, 由明前期的占总耕地的30%左右上升到50%左右。小麦在聊城各地种植面积加大, 产量特多, 因此它成为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崇祯年间编写的《天工开物》认为“齐鲁诸道, 丞民粒食, 小麦居半, 而黍、稷、稻仅居半。”

清代前期, 只要条件允许, 农民就尽力扩种小麦。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 山东巡抚李树德奏:“查山东去岁秋雨及时, 土脉滋润, 所以种麦者甚多”。但扩种小麦也受到自然与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如秋季干旱少雨, 或多雨地湿, 同时小麦的秋耕秋种与夏季收获都是特别需要人力和畜力的事情, 这些都会限制小麦的大面积扩种。康熙中叶以后, 虽然小麦播种比率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年季波动, 但已经基本形成符合本地区自然条件的较稳定的种麦比率。比如:康熙年间共13年次的雏县毛家堂, 下涧铺二庄的小麦播种面积。其中毛家堂共有耕地6.67hm2, 每年播种小麦多则4.73hm2, 少则4hm2, 多年平均4.3hm2, 也就是说, 这20年间, 本庄小麦播种面积比率基本稳定60%~70%之间;而下涧铺有耕地2.67hm2, 每年种麦多则1.67hm2, 少则1.2hm2, 竟然有9年都是1.33hm2, 上下波动幅度很小, 多年平均小麦播种面积比率为50%。汶上县美化庄的情形也基本相似, 从乾隆元年至四十年间随机抽取十年的档案资料表明, 本庄小麦播种占总耕地的比率最高为63%, 最低为52%, 均接近58%这个多年平均值。清后期, 随着新兴作物玉米、番薯以及经济作物烟草花生等在聊城地区的大规模扩种, 小麦的播种自然受些影响, 但影响程度不大, 以东阿县安基庄为例, 嘉庆三年麦田7.13hm2, 占总耕地14.73hm2的49%, 而到了1926年播种小麦7.67hm2, 占总耕地14.6hm2的52%。

明代后期到清代中叶的三个多世纪, 山东省聊城地区小麦播种比率逐渐增加, 为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明代前期, 聊城没有复种之地, 耕地仅有夏秋之分, 并无清代明确的麦豆地与秋谷地的分类。明末清初小麦种植面积的大量增加, 而且麦后种植大豆逐渐盛行, 于是麦豆二年三熟的农业种植制度才形成并成功推广开来。万历时, 东昌府小麦是“八月中种, 五月初收”, 而黄黑绿诸豆“俱五月初种, 九月中收”。麦后种豆乃是直接耩种的免耕播种。蒲松龄《农桑经》总结麦茬复种的经验时说:“五月......留麦茬骑垄耩种豆, 可笼豆苗”, 故只要得雨及时, 收麦后可随时种豆。五月初所种诸豆应该是麦茬后作物, 因为一般春大豆播种当在三月。清代初年, 汶上县各庄麦后普遍复种黄黑豆, 如曲阜县齐庄, 菏泽县平阳铺等处也都实行麦豆轮种制度, 说明鲁西北平原聊城地区的二年三熟制已经较为普及。

实际上, 麦地并不能全部复种, 一是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 如低洼地夏秋雨季积水, 只能实行一水一麦的种植制度。聊城地区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渡口之地皆系临河, 每年不过收麦一季”, “众多洼地, 方圆五里至十里不等......一般可望种一季麦”, “官庄洼地本系一水一麦之区”。二为社会条件的制约, 在清前期荒地较多, 劳力也缺乏, 人们复种的兴趣不大, 而在那些土壤贫瘠的地方盛行广种薄收, 只种一季小麦的现象也很普遍。既是排除上述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们也会为专吃一季好麦而把麦田犁起来以恢复地力。聊城农民把这种休闲地称作塌旱地。顺治九年阳谷县张羊庄有6.2hm2坡地只种一季小麦, 占麦地总数的28%, 这种麦后休闲制极其普遍, 此不枚举。

康熙中叶以后, 山东省聊城地区复垦过程基本完成, 耕地的增长速度放慢, 而人口却大幅度膨胀, 为解决增多人口带来的粮食需求, 只能向增加土地复种率提高单产方向努力。于是, 麦田的复种比率逐渐增加。毛家堂, 下涧铺二庄康熙二十八年以前麦子收获后全部休闲, 并无复种, 其后毛家堂每年麦后种豆1.33hm2以上, 占麦田的三分之一, 而下涧铺麦田复种率更高达60%。其他地方的麦茬复种率也都逐渐提高, 曲阜县齐王庄顺治十一年麦地16.8hm2, 只复种大豆5.07hm2, 仅占麦地的30%, 雍正三年麦地21.4hm2, 总共复种黄黑绿豆1.47hm2, 占麦田的90%, 而乾隆五十五年麦田地17.87hm2, 收麦后全部复种。复种指数的提高有利用增加粮食单产和总产。

除冬小麦外, 明清聊城地区还有春麦, “种于春月者, 俗名转湾麦, 实同而颖异, 种浮而收歉, 此过时失候者, 不得已而艺之, 非常种也”。虽然有些年份“据差员一路看, 山东人多种春麦”, 但在正常年景下春麦的面积比例不会太大。春麦品种较多, 有的由原有小麦品种转化而成, 如新城, 利津一带种植的改麦, 清末由新城农民培育出来, “因清光绪中叶屡遭水患, 秋晚水退, 种麦已迟, 农民于冬至节时将麦种浸冷水中, 旋取出晾干, 以后每九日浸一次如前法, 至翌年春初冻解即行播种, 至芒种亦能如期成熟, 种晚而熟早, 可以调剂农时, 诚佳种也”。著名的转湾 (一名转窝) 麦也属同类性质, 民国《利津县志·物产》就认为它是原有品种转化的。有的春种小麦品种却是从外地引进的。分布较广、种植较多的春麦属于大麦品系, 万历年间恩县“大麦, 正月中种, 五月初收”, 顺治时登州府也是“正月种大麦”, 馆陶孙宅《区田说》记载“春种大麦, 秋种小麦, 大麦是春天播种的作物”。明代以至清初, 大麦多属春麦系列。除大小二麦外, 还有一种春麦叫积麦, “是马所食者, 山东河北人正月种之”。从乾隆《历城县志》所记“露仁者为青稞”看, 矿麦似为青稞, 不过由于聊城地区种者少, 各地仍把它看作大麦的一种, 民国《青城县志》提到:“关东麦即稞麦, 亦名亚麦, 乃大麦之一种, 但今少种者”。

2 大麦与荞麦

大麦与小麦茎叶相似, 如上述也有冬春二种。人们习惯上以大小二麦并称。不过大麦皮厚面粘, 食用只能做粥或炒面, 一般多做饲料或制曲, 需求量较少, 因此, 聊城各地皆有种植, 但播种面积较少, 一般仅及小麦的1/10或者更少, 其生态适宜范围与小麦相似, 故分布特性与小麦一致, 此不赘述。

荞麦也称莜麦, “春种遇伤, 夏乃种之, 九月获, 性劣于麦”, 主要是灾后救荒补种作物, 有时也可作为麦茬后作物, 如汶上县美化庄在乾隆元年至四十年间随机抽取的十年中, 种乔麦者就有八年, 不过每年的播种面积都很少, 多在一二十亩之间。明清聊城各县志大都记有荞麦之名, 说明其分布比较普遍, 但各志记载极简略, 除列其名外, 最多兼及种植时间与救荒性质, 并无一处大书特书。荞麦在聊城地区各处并无大面积种植, 在农作物结构中地位不显, 主要是因为其性寒温, 适口性较差, 单产也不高。汶上县美化庄十年的平均亩产只有25.5㎏, 尚不及复种作物大豆单产的三分之二, 而且种植荞麦尤其损耗地力, 民国《茌平县志》认为, 荞麦“遇天旱节至三伏始植之, 因有洩地之损也”。

参考文献

[1]宋应星, 《天工开物》卷上《麦》.

[2]万历《恩县志》卷三《种植》.

[3]民国《夏津县志续编》卷一《疆域志》.

[4]宣统《山东通志》卷四《疆域志》.

[5]民国《利津县志》卷一《物产》.

种植类课程 篇4

摘要:研究了由无机、有机和微生物组合而成的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无机复混肥3种复混肥料对天津多种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有益微生物与化学肥料的混合使用可以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替代部分化学肥料,达到增产增值的明显效果。

关键词: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无机复混肥;农作物

中图分类号:S14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6500(2009)01-0045-04

Study on Application ofThree Compound-fertilizer for Planting of Crop

HE Zong-jun1,ZHAO Lin-na1,WU Di1,LI Yu-hua1,LIANG Hai-tian1,HUANG Guo-qing2,DU Xin3

(1.Tianj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2.Tianjin Baodi Area Biotechnique Center,Tianjin 301804,China;3.Tianjin Renmin Park,Tianjin 300203,China)

Abstract:The experiment of applying three fertilizers (bio-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and 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on kinds of crops in Tianjin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bio–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and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were both better than 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in promoting crop yield and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 bio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crop

化肥的施用在我国农业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增产作用,但几十年的时间也暴露出它的许多弊端。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不仅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而且污染了环境,降低了农产品品质[1],单纯由各种化学肥料组合而成的无机复混肥仍然存在着化肥局限性。因此,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概念。有机肥料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物质,对提高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和品质及增强作物抗逆性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2],但有机肥中有效养分的含量较少,施用量较大[3]。有机—无机复混肥是综合了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优点而摒弃各自缺点的一种新型肥料。微生物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类重要肥源,具有固氮活性高、解磷释钾性能强、补充植物营养较全面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一定的发展空间[4],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是以作物秸秆和鸡粪为主要原料,加入多功能复合微生物菌剂,配以一定比例的无机养分,集微生物独特的生理调节功能、无机化肥的高效性和有机肥的保肥性于一体的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型肥料[5-6]。为了研究肥料中无机元素、有机质和微生物3种因子对农作物的具体增产增值效果,笔者在天津应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无机复混肥3种复混肥于多种农作物进行了种植使用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供试材料

1.1.1肥料 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效活菌数0.35亿/g,有机质30%,N、P、K含量25%,腐植酸15%;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质20%,N、P、K含量25%;无机复混肥:N、P、K总量45%。3种复混肥料均由天津市益博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1.1.2作物 白菜、番茄、茄子、油菜、芹菜、葡萄、小麦、水稻。

1.2 试验地点

天津市宁河县、宝坻区、西青区、武清区、静海县、津南区。

1.3 试验设计

5种蔬菜(白菜、番茄、茄子、油菜、芹菜)均设两个处理:处理1为对照(CK),施N、P、K无机复混肥;处理2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两处理等价值施肥。

3种作物(葡萄、小麦、水稻)均设两个处理:处理1为对照(CK),施N、P、K无机复混肥;处理2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两处理等价值施肥,连续两年在同一块地里进行试验。

6种作物(白菜、番茄、芹菜、葡萄、小麦、水稻)均设3个处理:处理1为对照(CK),施N、P、K无机复混肥;处理2施用生物有机复混肥;处理3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3处理等价值施肥。

2 结果与分析

2.1有机—无机复混肥与复混肥施用于5种蔬菜的产量对比

表1表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施用等价值的无机复混肥相比,5种蔬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每公顷增产幅度在9.2%~11.5%,每公顷增值幅度在5 700~12 960元,本试验中,有机—无机复混肥含有机质20%,含N、P、K 25%,无机复混肥含N、P、K 45%,两者价值相等,前者养分含量只有后者的55.6%,但施用前者比施用后者使产量和产值增加,说明有机质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促进了蔬菜对化学肥料的吸收和利用,即提高了蔬菜的化肥利用率。

2.2 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无机复混肥连续两年施用于3种农作物的产量对比

从表2 可知,无论是小麦、水稻还是葡萄,在两年种植中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施用等价值的无机复混肥相比,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提高,每公顷增产幅度在9.7%~12.9%,每公顷增值幅度在750~6 960元,这说明含有有机质的复混肥比不含有机质但含无机养分高的复混肥肥效好。另外,从纵向比较来看,除水稻可能是湿地种植原因外,第2年产量比第1年略低一些,其他两种作物产量无论是施用无机复混肥还是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第2年比第1年产量均明显得到提高,其中小麦施用无机复混肥时第2年比第1年每公顷增产1.1 t,增产幅度达25.0%,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时每公顷增产1.2 t,增产幅度达24.5%,葡萄施用无机复混肥时第2年比第1年每公顷增产3.2 t, 增产幅度达15.8%,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时每公顷增产3.6 t,增产幅度达15.9%,两种肥料对小麦和葡萄的增产幅度基本一样,但从绝对增产量来看,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效果还是好于单纯的无机复混肥。

2.3 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无机复混肥施用于6种农作物的产量对比

由表3和表4可知,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施用等价值的无机复混肥相比6种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显著得到了提高,施肥效果不仅表现在产量上而且表现在经济效益上,其中施用生物有机复混肥与施用等价值的无机复混肥相比,6种农作物每公顷增产幅度在10.4%~14.0%,每公顷增值在900~7 600元;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施用等价值的无机复混肥相比,6种农作物每公顷增产幅度在9.2%~12.9%,每公顷增值在750~6 200元,因此,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相比,无机复混肥产投比高,经济效益均以番茄、茄子、白菜、葡萄最好,大田作物虽然增产幅度比蔬菜水果大,但因绝对增加量较低,所以经济效益相对低些。另外,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相比,葡萄获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一样,而水稻、茄子、白菜、番茄和小麦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获得的产量每公顷高出0.1~1.4 t,经济效益每公顷高出150~1 400元,还有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产品中含有较高的有机质、腐植酸尤其是有益微生物,施用后起到了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作物品质的作用,因此,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比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要好一些。

3 小 结

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无机复混肥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常用的3种肥料,其中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施用等价值的无机复混肥相比,6种农作物每公顷增产幅度在10.4%~14.0%,每公顷增值在900~7 600元;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施用等价复合肥相比,8种农作物每公顷增产幅度在9.2%~12.9%,每公顷增值在750~12 960元;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相比,每公顷产量高出0.1~1.4 t,产值每公顷高出150~1 400元。由试验可看出,因为添加了有机质,有机—无机复混肥比无机复混肥施用效果好,因为增添了有益微生物,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又比有机—无机复混肥施用效果好.因此,有机质、有益微生物与无机元素结合在一起综合使用,既减少了无机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又能明显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7],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肥料。

参考文献:

[1] 司东霞,魏珉,黄勇,等.生态有机肥对露地土壤特性及番茄生育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6(1):11-14.

[2] 刘睿,王正银,朱红霞.中国有机肥料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310-313.

[3] 张毅民,胡静,吕学斌,等.一种新型生物有机复混肥的肥效研究[J].化工进展,2005(10):1176-1180.

[4] 李玉华,许前欣,李明悦,等.微生物菌肥对库尔勒香梨产量、品质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2):48-50.

[5] 张辉,李维炯,倪永珍.一种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养分释放规律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6):1123-1126.

[6] 秦光齐,石永安,江舒,等.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增产效果试验[J].中国马铃薯,2000(1):9-12.

种植类课程 篇5

1 选择合适的教材,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1.1 选择合适的教材

可供选择的农作物栽培学教材很多, 山东农业大学于振文院士主编的《作物栽培学各论》内容完整, 新颖, 结构合理, 适合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还可以参阅其他学科的一些教材。同时, 应注意学习各地高产典型的经验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成功的案例。

1.2 精心组织优化教学内容

1.2.1 强调整体性、系统性

目前, 有些学校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全部去掉, 仅开设专业课, 安排学时也不足, 这是一种错误教学理念。作物栽培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对农作物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而且能了解土壤培肥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病虫防治规律、田间调查和统计规律等, 同时还能树立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针对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 根据所学的原理, 解决具体问题, 而不是舍本取末, 放弃基础知识的教育。

1.2.2 结合本地实际, 立足本地农业发展

农作物栽培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实践性,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着眼当地实际, 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注重选择与当地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教授。例如, 在利用冬暖式大棚种植蔬菜的地区就应该增加蔬菜栽培内容, 如果仅讲粮食生产就显得不够, 学生听起课来就会兴味索然。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因地制宜, 立足本地农业发展, 突出教学的特色。

2 改革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革教学方法始终是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农作物栽培学学科特点,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将“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课外活动小组法”、“研究性学习法”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求学治学的方法, 提高学习积极性,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作物栽培学内容丰富, 图表繁多, 仅凭教师课堂口头讲授, 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抽象难懂, 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 利用生动活泼的课件, 把知识以形象生动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 要注意繁简得当, 重点突出, 否则, 因为信息量过大, 也会使学生难以接受。

4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4.1 试验内容的选择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 先选择有利于训练学生操作技能, 加深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性、常规性试验, 使学生掌握基本试验技能, 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试验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一些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试验,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 还要考虑季节性问题, 考虑当地的生产实际, 统筹安排。

4.2 试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试验方法多为到田间调查, 取得数据, 写成报告。试验改革后要尽量多的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自己设计试验,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3 建立“课外兴趣小组”

组织学生成立农作物栽培学“课外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 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进行“研究型试验”。由学生先提出申请, 撰写试验方案, 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后执行和指导。这样, 学生可以获得多种作物的栽培技术知识, 可以通过懂得阅读文献、选题、制定试验计划、试验、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作出结论, 了解一个科学活动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 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加大实践课程考核力度

5.1 建立和完善试题库制度

传统上不少学校老师教什么就考什么, 学生突击几天, 临时抱佛脚也可以考及格乃至考出好成绩。通过试题库的建立,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映教学效果, 试题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

5.2 应增加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

长期以来, 对于学生成绩的考核, 仅以期末笔试为考核依据评定, 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 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缺乏创造性。根据农作物栽培学特点, 实行综合考核, 增加试验技能的成绩在总分中的比重, 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凌启鸿.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不可替代性[J]中国农学通报, 2003 (4) :1-6.

[2]周印富, 李彦生, 王文颇, 等.从我国的粮食问题谈作物栽培教学内容的改革[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15 (1) :38-39.

种植类课程 篇6

1种类检索

1.1鳃金龟科

结合调查采集标本和鉴定基础[2,3,4,5,6,7,8,9], 现将获得标本种类的检索表列于下:

1.触角棒部3节, 棒部短小或长或雌雄虫长短有别……2

-触角棒部5~7节, 若为3节, 则头顶有高锐横脊……5

2.眼上刺发达, 与唇基连成一片, 触角棒长度与前梗节5节等长, 体不被霉状层或粉状层。前胸背板密布深达蜂窝状刻点, 点间联成纵条, 且表面齐平似筛纹;后胸腹板有1条深纵沟, 体长10.3~11.5 mm;体色黑褐色至栗褐………筛阿鳃金龟 (Apogonia cribricollis Burmeister) 。

寄主:板栗、核桃、梨、油桐、乌桕、无花果、柑橘、蓖麻、梅、木薯等。

分布:云南 (昆明、富民、永德) 、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 越南。

-体被微闪光的霉层或粉状层;眼上刺发达, 后足跗节第1节长于第2节, 或鞘翅纵肋Ⅰ后方收狭、收尖, 远离缝肋………………………………………………………………3

3.雌虫触角棒部短小, 雄虫触角棒部与前面梗节的5个节等长;胸下不被毛, 有较明显的闪光层;后胸腹板有菱形亮斑, 第1~4节腹板中间亦有亮斑, 前胸背板密布椭圆形刻点, 点间联成皱折;爪下有发达的三角形齿突;体色黑褐色至棕褐, 体长15.5~20.0 mm……大头霉鳃金龟 (Microtrichia cepnalotes Burmeister) 。

寄主:板栗、核桃、玉米、甘蔗、高果、草木等。

分布:云南 (昆明、富民、寻甸、石屏) 、广东、广西、台湾、越南。

-鞘翅纵肋Ⅰ后方显著扩宽, 或纵肋Ⅰ后方收狭、收尖…………………………………………………………………4

4.鞘翅纵肋Ⅰ后方显著扩宽, 与缝肋接触;两性成虫触角棒部均短小;体表被蓝色闪光粉状层;前胸背板椭圆形刻点深密;前缘边框有成排纤毛;体色黄褐至黑褐;体长16.1~22.0 mm……暗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 。

寄主:成虫杂食性, 板栗、核桃、梨、苹果、杨、柳、加拿大杨、槐、桑;农作物玉米、花生、大豆等。

分布:云南 (昆明) 、东北、华北;甘肃、青海、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等。

-纵肋Ⅰ后方收狭、收尖, 与缝肋原理;雄虫触角棒长于其前6节之和, 前胸背板密布为椭圆形刻点, 后缘无边框, 微下凹。侧缘前段有少数具毛缺刻;后足跗节第1节明显长于第2节;体色栗褐至栗色;头胸赤褐至黑褐色;体长16~21 mm………… (陈狭肋鳃金龟Holotrichia cheni Chang) 。

寄主:板栗。

分布:云南 (富民、寻甸、梁河、金平、西双版纳) 。

5.触角10节棒状部由7节组成………………………6

-触角棒状部由5节或3节组成………………………7

6.触角棒状部7节组成, 鞘翅有可辨纵肋8条;全身密被具短毛刻点, 毛色暗灰黄, 雄虫前足胫节外缘2齿。雌雄为3齿。后足跗节第1节明显长于第2节, 体长21.5~26.3 mm, 体色暗灰黄…………………… (暗八肋鳃金龟Parexolontha obscura Chang) 。

寄主:板栗、杂木。

分布:云南 (富民、新平、泸西、永仁、双江、龙陵、勐海) 。

-背板和鞘翅被较密长披针形淡褐鳞片, 但鞘翅鳞片分布不匀而似发霉, 前胸背板后侧较直角形, 臀板近倒梯形, 前胸胫节外缘3齿, 基齿微小;体色栗褐, 体长37 mm………霉云鳃金龟 (Polyphylla nubecula Frey) 。

寄主:板栗。

分布:云南 (富民、寻甸、江城) 、福建、广东等。

7.触角棒状部由5节组成………………………………8

-触角棒状部由3节组成………………………………9

8.雌雄两性成虫触角棒状部均5节组成, 棒状部十分长大弯曲, 头顶有高锐横脊;体上面密布圆大刻点, 鞘翅无纵肋, 缘折有成列擦汗国内大纤毛;后足跗节第1、第2节几乎等长, 爪下有垂直生的爪齿;胸不被绒毛;全身浅栗褐色;体长21.4~22.3 mm……巨角多鳃金龟 (Hecatomus grandiconis Fairmaire) 。

寄主:板栗、多种阔叶树。

分布:云南 (安宁、玉溪、富民、个旧) 、贵州、浙江、江西。

-触角棒状部雄长大, 雌则小, 第1、第2节较第3节短;唇基前缘横直, 额唇基缝深, 前胸背板前、后侧角皆钝角形;鞘翅可见4条纵肋, 纵肋Ⅰ最宽、后足跗节第1节长于第2节;体色淡栗褐色至栗褐色, 鞘翅色最浅;体长14~17 mm…………长棒希鳃金龟 (Hilyotrogus longiclavis Waterhouse) 。

寄主:苹果、梨、板栗等。

分布:云南 (昆明、富民、香格里拉) 、四川。

9.触角10节, 棒状部十分短小;头顶有高锐横脊, 前胸背板前侧角近直角形, 后侧角圆弧形。后足跗节第1、第2节几乎等长;体色栗褐至褐色;体长19~23 mm……华脊鳃金龟 (Holotrichia sinensis Hope) 。

寄主:漆树、化香、盐肤木、桉树、枫杨、槭、板栗等。

分布:云南 (马关、昆明、富民、寻甸) 、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

-头顶无高锐横脊, 触角10节, 前胸背板后侧角直角形或钝角形……………………………………………………10

10.鞘翅纵肋Ⅰ后方收狭、收尖, 与缝远离……………11

-鞘翅纵肋Ⅰ后方多少明显扩阔………………………12

11.前胸背板后缘无边框, 后缘侧段微下隔呈一亮线, 唇基前缘中凹浅缓;侧缘弧形, 雄性触角棒状部长于其6节之和。后足跗节第1节显著长于第2节, 体长15.8~20.8 mm;体栗褐色至栗色;头胸赤褐色至黑褐色…………陈狭肋鳃金龟 (Holotrichia cheni Chang) 。

寄主:板栗。

分布:云南 (富民、寻甸、梁河、金平、景东、西双版纳) 。

-后唇前缘中凹深, 侧缘斜直;触角棒状部与柄节等长, 中足股节基部收缩似柄;后足跗节第1节明显短于第2节, 体色黄褐, 头、雄及足赤褐;体长15.0~16.5 mm……股狭肋鳃金龟 (Holotrichia femoralis Chang) 。

寄主:女贞、板栗。

分布:云南 (富民、泸水、临沧、永德、昌宁、西双版纳) 。

12.前胸背板后缘侧段明显台阶状或斜塌, 斜面可见横脊;后足跗节第1节明显短于第2节………………………13

-后足跗节第1节略短于第2节;胸下绒毛长密, 或不同于上述特征………………………………………………14

13.前胸背板较长, 刻点深大, 表面粗糙不平, 不少刻点具粗强长毛, 前缘边框布粗强长毛, 侧缘全部锯齿形;后缘侧段台阶状凹隔最深、鞘翅元折中段明显内弯;后足跗节第1节明显短于第2节;体色栗褐带红;体长20~30 mm……………粗狭肋鳃金龟 (Holotrichia scrobiculata Brenske) 。

寄主:栎类, 板栗、垂柳、绿化用草坪草本。

分布:云南 (昆明、富民、寻甸、通海、宣威、弥度、金平、西畴、景东、西双版纳、保山、龙陵、腾冲、潞西、梁河) 等。

-前胸背板后缘侧段斜塌, 斜面可见横脊, 脊后坡有毛;前胸背板短阔;鞘翅纵肋清楚;体色棕褐;头、胸色深, 体最硕长, 两侧脊平行;体长26.2~30.3 mm…………巨狭肋鳃金龟 (Holoerichia maxima Chang) 。

寄主:板栗。

分布:云南 (富民、彝良) 、四川。

14.唇基前缘横直;胸下绒毛长密;后胸腹板中央多少有毛;爪齿短阔近三角形;末端向后下方斜指;体上下两面有明显呈灰白粉层, 体色褐至赤褐, 头和胸黑褐色, 体腹面深黄至茶褐色;体长17.2~21.5 mm……………………昆明爪齿鳃金龟 (Holotrichia kunmina Chang) 。

寄主:云南松、板栗。

分布:云南 (昆明、沾益、富民) 。

-上唇前缘直, 略呈弧形上反, 上唇窄于唇基部, 皱刻点粗, 额唇基缝弧形内凹;头顶较平, 后头有1列褐色毛;触角棒状部3节长于其前5节之和;前胸背板窄于鞘翅;前缘内凹, 两侧有竖毛4根;后缘侧段斜塌, 中间梢外突;侧缘有边框, 有1列暗褐色长毛;中部高隆, 向前倾斜并收窄;刻点细密、中间1根短竖毛。小盾片三角形有刻点;中脊线光滑, 鞘翅可见纵肋8条, 刻点不规则, 有细毛;侧缘有1列暗褐色强长毛, 缘折基部宽阔, 向后猛收窄;体下中胸腹板中纵沟深, 两侧有稀生粗毛;后腿节扁宽厚;体长10 mm, 体色暗褐色至黑褐;体表面被蓝绿色粉层, 有红铜色光泽………………扁腿玛鳃金龟 (maladera amamiana Normura) 。

寄主:板栗。

分布:云南 (昆明、富民) , 日本 (琉球) 。

1.2丽金龟科

1.2.1褐腹异丽金龟 (Anomala russiventus Fairmaire) 。体长21 mm, 体色墨绿带褐, 有光泽, 体光滑;唇基近长方形前缘平直;额唇基缝两侧各有1个凹隔, 刻点细密;触角8节, 棒状部3节, 长度等于前5节之和。前胸背板有边框, 侧缘中部最宽, 并向前收狭, 前角尖;后角直角;小盾片心形, 鞘翅无深纵沟线, 刻点细密;侧缘有强褶边;胸下有长毛;腹部褐色各股节有1列褐色刚毛, 前足胫节2齿。臀板有稀毛;寄主:板栗;分布:云南 (富民) 、海南 (万宁) 、广西、广东、香港、福建、贵州、越南、柬埔寨。

1.2.2黑缝发丽金龟 (Phyllopertha suturata Fairmaire) 。体长11 mm;体宽6 mm;黄褐色, 头红褐色。前胸背板2大黑斑, 有时黑斑减退或碎裂成若干小斑;鞘翅的鞘缝边框和肩角黑褐色;小盾片两侧的黑斑宽大于纵肋Ⅰ;有时肩角黑褐色斑扩至纵肋7和8, 并下延至翅中部, 体椭圆形, 体背隆拱;唇基和额皱, 唇基宽横梯形;前缘向上折翘;触角棒状部长于其前5节之和, 前胸背板刻点密, 侧缝弧园弯突, 前角直角, 后角钝角;小盾片三角形, 刻点密, 鞘缝肩突内侧具7条粗刻点深沟行, 行2基部刻点乱, 行10中部显扩宽;臀部隆拱, 刻点密皱。寄主:板栗;分布:云南 (兰坪、鹤庆、富民、寻甸) 。

2防治措施

2.1成虫防治

一是灯光诱杀。利用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强的习性, 在羽化期进行灯光诱杀[10]。二是药物诱杀。在成虫羽化盛期, 于无风的旁晚, 用长约60 cm的杨、榆、柳枝条蘸上80%敌百虫100倍液, 分散安插在地里诱杀成虫。三是药剂防治。利用成虫入土习性, 于羽化期地表撒5%辛硫磷颗粒剂, 或喷洒5%来福灵乳油2 000~4 000倍液、2%杀螟松粉剂8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

2.2幼虫防治

一是人工措施。在入冬前和春季幼虫上升表土后进行翻耕, 随即拾虫, 同时破坏幼虫的生态环境即可造成其死亡, 也可达到很好的防效。二是药剂防治。用辛硫磷等药剂在播种前均匀喷撒地面, 后翻耕与土壤混匀;或将药剂配成药液顺垄浇灌或围灌防治幼虫;或播种时药剂与种子混播, 具体是50%~75%辛硫磷2 000倍液按1∶10比例拌种防治蛴螬。

2.3生物防治

招引食虫鸟;采用脐蜡乳状杆菌乳剂, 大黑臀土蜂防治幼虫, 用金龟子性腺粗提物或未交配的雌活体诱杀成虫[10]。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林业厅等.云南森林昆虫[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7.

[2]湖南省林业厅.湖南森林昆虫[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2.

[3]黄复生.海南森林昆虫[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4]肖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5]云南省林业厅.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

[6]云南省林业厅.糯扎渡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

[7]中根猛彦.原色昆虫大图鉴 (甲虫篇) [M].东京:北隆馆, 1978.

[8]山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山西省金龟子图州[M].太原:山西统计局印刷, 1983.

[9]上野俊一, 黑澤良彥, 佐藤正孝.原色日本甲虫图鉴 (Ⅱ) [M].东京:保育社, 1985.

种植类课程 篇7

1 园艺种植在国内外城市中的发展现状

物质文明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追求那种回归自然、向往自然之居的心境。早在19世纪,德国人就开始了他们自家的园艺生活,那时出现了厨房花园(Kitchen Garden),又被称为菜园(Allotment Garden)、市民农园(Klein Garden),大部分是以承租的形式使市民在居住地以外体验农事耕作和田园生活的乐趣[1]。美国人长期以来将园艺劳作作为业余最爱的消遣之一。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白宫草坪亲自动土种植蔬菜,可以看出园艺劳作在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在罗斯福总统在任期间,就兴建胜利花园,鼓励民众耕种自给自足。人们之所以这样热衷于园艺,是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新时期,已成为锻炼身体、美化家园、体验绿色植物生长的一种行为,向往自然生活之居的一种方式。

国内城市中,园艺种植活动也越来越普遍,广州成立的蔬菜公园,让久居城市的人去探寻、体验、观赏、品尝,发觉果蔬的景观价值。城市里的非专业“菜农们”在居住区中见缝插绿,种植各类蔬菜忙得不亦乐乎,既锻炼了身体、活跃了身心,又丰富了小区绿色空间、收获了绿色果实,同时让儿童感知日常果蔬的生长过程,增长了知识。园艺种植已成为居民们茶余饭后一个谈论的话题,成为一项乐于从事的活动,一种远离喧嚣城市、放松心情的方式。

2 当前城市居住区园艺种植常见形式

2.1 私有居家花园种植

主要存在于带自家庭院的别墅和花园洋房中,业主可根据个人喜好种植花卉、蔬菜、果树,不占公共空间,且独享,属于私有形式。

2.2 私占公共绿地种植

多见于居住区中,人为圈地、私占绿化用地的种植形式;或底层居民以结合自家房屋外延吞占绿地的种植形式。这些均以破坏原有绿化为代价,影响居住区绿化的整体效果,这种人为吞占公共绿化空间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2.3 顶层屋顶绿化种植

在顶层楼面的防水和承重等允许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仍属于公共空间的范畴。

2.4 阳台和露台绿化种植

利用自家阳台或露台种植,既美化环境,陶冶了心情,又有意外的收获,属于私有范围,适合现代高密集的居住环境。

园艺种植已越来越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在城市环境中进行的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的栽培、育种,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供都市人进行休闲劳作,体验劳作之趣、观赏园艺景观之趣、收获果实之趣和健康蔬菜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区别于以往的专门以营利为目的大规模的园艺种植,且种植范围主要在城市边缘的乡村,这种在近些年城市中兴起的园艺种植,可以在公园、街边绿地和居住区中进行,与人们更为亲近,种植规模小,形式灵活多样,属于城市休闲园艺的范畴。

3 城市居住区中园艺种植可采取的几种模式

3.1 园艺植物与观赏性花卉共同作用于区内绿化

采用景观设计为手段,选用园艺植物美化环境,形成可观赏、劳作、收获的花园。

居住区绿化种植可选择一些观赏蔬菜。观叶的如色彩多样的苋菜、黄绿色的生菜、奶白色和紫色的羽衣甘蓝,观花的如黄花菜、韭菜花,观果的如色彩斑澜的五彩椒、红色诱人的樱桃番茄等。观赏蔬菜与园林花坛、花境相结合,形成别样景观[3]。

3.2 以“绿地认领制”为手段的家庭园艺种植形式

在城市中进行园艺种植不像农村那样地广人稀,往往受很多因素的限制。现代大城市中的居住区,往往以密集的人口形式存在,首先进行园艺种植不应该影响到他人利益。如私占公共绿地的种植行为,存在很多弊端。破坏原有绿地,影响小区的整体景观效果;不经过控制的大型植物,影响区内交通安全;容易引起邻里纠纷。鉴于此,在居住区内施行“绿地认领制”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法。

3.2.1 认领制可采取的模式

在居住区绿地设计之初,留出一部分专供业主进行园艺种植的区域,像出售车位那样出售种植区的使用权,规定年限。为保证小区内的整洁、美观,绿地种植区选择远离小区主干道的区域,同时不影响居民生活。对于种植植物的品种、高度和外围圈栏的形式等可有比较宽泛的规定。

3.2.2 认领制的优势

一方面物业可以利用出售绿地使用权所得的资金,用于小区内房屋修缮、绿化养护和卫生清洁等,服务于业主;另一方面,通过区内部分绿地业主自行管理的模式,不仅可满足部分业主种植乐趣的需要,而且节省绿地养护的费用,对其他业主可节省部分物业费开支。

3.2.3 认领制需注意的事项

在居住区中,区别于农业种植,要讲究美观效果,要成为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设计之初,做好统一筹划和设计。同时,在植物施肥和浇灌上要有一定要求,不能影响到其他业主的生活。

3.3 公共种植社团模式

在小区中预留一块荒地作为居民种植基地,有兴趣的居民可以组织成一个社团,集体种植蔬菜和果树等,果实成熟后分给社团成员,这样既满足部分居民向往园艺种植的愿望,又可收获绿色果蔬,有助于巩固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

4 居住区园艺种植景观规划设计

在城市居住空间中进行园艺种植,受到的环境限制因素很多,同时还要注重美观上的效果,要与居住区内的建筑风格相协调,要提升到一定的艺术层面,所以对于园艺植物的种植要在整体上和细节上进行严格把控,同时又要考虑其植物成熟前后对景观整体会造成的影响,设计上要做相应的景观元素补充,才能将其内在的景观价值挖掘出来。

4.1 种植区域形式在整体和宏观上的把握

园艺种植的范围可以在绿化景观设计之初进行统一布局,作为景观构图的一部分预留出来,由于园艺植物(蔬菜、果树)需要养护的频率较观赏性花卉多,设计上可以是区内“园中园”或“园中院”的形式出现,小区绿化作为整个大花园,园艺种植区作为其中的特色区域,可供人们体验、欣赏和收获。同时,独立空间内种植各种植物,方便浇灌、施肥、修剪和采摘等一系列的农作活动,不影响小区环境的整洁和他人生活。

4.2 种植区域内元素在细节和微观上的处理

注重园艺植物选材、种植区朝向、形式、边缘设计、季相设计、色彩设计和体量设计等,适时进行其它景观元素的补充,兼顾园艺植物在成熟前后景观上的变化,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特色鲜明的区域。

园艺植物一旦被选定作为景观的形式出现,设计师就要把它们视作跟花花草草一样,注重它们的色彩、形状、高度、质感和季相等方面的搭配,挖掘它们自身的观赏价值。

4.2.1 园艺植物色彩设计

蔬菜类的植物可以形成大的色带、色块,如黄绿色的生菜、紫红色的红叶苋菜和深绿色的木耳菜等,对于大色块适合选择叶菜类植物,它们大多以观叶为主,色彩鲜明,地面覆盖率较高,景观整体性强,但观赏期较短,且植物成熟后在采摘上注意从边缘开始,以不破坏景观的完整性为主。

4.2.2 园艺植物高度设计

根据植物高度和枝叶密集度可形成篱状效果,如辣椒、茄子,还可借助地形形成竖向的层次。面向外围的植物从高度上是前低后高,形成高度上的层次感,即使是高度相当,也可借助地形,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同时,植物种植要有一定厚度,与竖向上的高度形成整体层次景观。

4.2.3 园艺植物质感搭配

植物的质感是指人对植物材料可见的、可触的表面性质所产生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应。如生菜属于细质感型植物,甘蓝属于粗质感型植物,这两种植物的搭配,在景观效果上通过色彩、质感的对比,突出景观的独特性。相反,如果质感接近、色彩也接近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则景观效果单一,不会形成理想效果。

4.2.4 园艺植物季相搭配

无论是观赏性为主的花卉,还是蔬菜类植物,都有一定的季相性,运用各个时节相应的时令植物,可以形成色彩鲜明的景观效果,对于蔬菜类观赏期短的植物,可借助景观花卉进行及时的补充。

5 园艺植物的景观价值

长期以食用价值为主的蔬菜,它们的观赏价值一度被忽略,景观设计就是要挖掘它们可供人欣赏的一面,将蔬菜类植物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建筑和园林小品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满足居民耕作的需求、美化环境和收获果实(见表1)。

摘要:为挖掘蔬菜类植物的潜在观赏价值,将园艺种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改变传统只考虑蔬菜类植物的食用价值。从当前形势出发,探讨居住区规划为满足居民园艺种植的用地需求可采取的几种模式,为今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居住区,园艺种植,模式,景观

参考文献

[1]吴菲.家庭园艺园,适合中国的家庭园艺模式[J].风景园林,2011(5):162.

[2]王欣歆.从自然走向城市,派屈克.布朗克的垂直花园之路[J].风景园林,2011(5):122-127.

种植类课程 篇8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 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什么形式, 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 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 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 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 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工学结合模式下, 种植类专业学生因为有了一个工作的平台, 所以他们更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能更好地掌握岗位技能, 了解工作的职业素养及要求, 了解企业文化。这些学生, 毕业后的就业质量相对较高, 在工作中也更能融入到社会中去, 社会适应性较强。

在农业院校, 种植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工学结合的形式是较为灵活的。一种情况是学生平时上课, 周末或者寒暑假自发、分散到农资市场、农场、农业研究单位兼职;一种情况是学生在大二的下学期, 利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 在农忙时段, 有计划地集中、分批到不同的生产基地、农资企业、科研单位去工作, 真正融入到工作中去;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 完全不需要在学校上课, 根据学生自己联系好的单位, 到相应的岗位上工作———这种情况又称之为“顶岗实习”。二是工学结合中, 在工作上的时间, 存在一定的季节性, 换言之, 种植类的学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到企业去工作, 工作的时间要与农业生产的季节相符合。三是工学结合的地点较为分散, 与工科的学生可以集中起来到一个大型生产企业进行工作不同, 受客观因素影响, 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规模化水平、农资市场集中水平还不高, 这就直接导致种植类学生不可能全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企业中工作, 必须得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基地上进行。

1 种植类专业学生工作期间存在的管理问题

种植类专业学生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总体上看, 综合素质获得了较大提升,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工学结合模式下, 实践证明, 在学生离校外出工作期间, 学生外出到十多个企业、基地进行工作, 作为管理者, 从学生管理这个角度来看, 工学结合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日常管理不到位

1.1.1 通知难发

学生一旦外出工作, 他们工作的地点就会很分散, 原来在校期间集中上课、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被打破, 原来发一个通知只需要通知一个班干就可以。外出工作之后, 不可能再通过一、两个班干就把通知发下去, 因此发通知是摆在管理者面前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需要发通知呢?需要发通知的事情还真不少。比如, 学费催缴、网上入学注册、工作 (顶岗实习) 动态追踪、评优评先、计算机及英语等级考试考务通知、专本衔接考务通知、应征入伍报名通知等等。如果每一件事情, 都打电话到每一位相关学生那里去通知一番, 那作为管理者来说, 光打电话就可以把一天的工作时间全部占掉, 而且还不够。那能否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通知呢?能, 但是也有局限:因为种植类绝大部分工作的基地、企业都是在边远乡下, 网络不通。

1.1.2 材料难收

材料的收取也是日常管理的一个难题, 学生由于在外地工作, 路途远, 工作忙, 工作条件有限, 缺乏计算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因此材料很难收集。比如:评选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奖学金、评选全区优秀毕业生、评选“十佳自强大学生”等这些荣誉, 往往需要撰写材料, 上交材料。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收集材料, 管理者只能“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了。

1.1.3 动态难悉

在学校上课, 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 个人有什么动态, 比如旷课、迟到等, 大家都一目了然。在企业工作则不一样。如:有的学生到了工作的地点, 看到条件太差, 第二天在没获得企业、学校同意的情况下, 私自回校或是去了另一家企业工作。又如:学生在工作期间, 工作部认真, 消极怠工、满腹牢骚、人际关系紧张。总之, 学生在工作期间, 或认真、或消极、或配合、或叛逆, 他们这些动态的变化, 企业不及时告知学校, 作为管理者, 是很难知道学生详细的动态信息的。

1.2 思政教育没效果

1.2.1 思政教育难以组织

因学生分散在不同地方, 不能集中, 且也没有老师下去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活动, 因此自然难以组织思政教育活动。

1.2.2 教育形式枯燥单一

学校下发学习“十八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学生党支部组织的政治学习, 对于外出工作的学生来说, 形式往往都是:以自学为主。实际上, 学不学, 作为管理者也很难掌握。

1.2.3 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对于工作的学生来说, 适应工作、完成工作职责是第一位的, 其他的都被摆在次要位置, 作为学校组织的思政教育活动, 学生们认为“那些学了也没有用”, 更是被他们抛在了最后, 加上又缺乏有力的组织和推动, 那么, 思政教育效果就难以保证了。

1.3 安全生产压力大

(1) 学生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不强。从小到大, 学生就处在被保护的位置, 家长、社会更是把安全责任无限度地转移到学校。学生出了任何问题, 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学校的责任、学校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对于安全生产这一块的责任意识是很不足的。 (2) 学生生产技能操作存在隐患。学生毕竟还不是成熟的技术工人, 在生产中, 对仪器、机械的操作难免会有一些隐患。 (3) 学生工作环境条件存在隐患。学生工作的地点大多是在乡下, 在农村, 在乡镇上, 那些地方环境条件差, 远离城市文明, 存在安全隐患。

1.4 心理问题难疏导

(1) 没有倾诉对象。学生在校遇到心烦事, 会找同学、朋友、老师进行倾诉, 而在工作的时候遇到心烦事, 倾诉对象往往不好找。 (2) 缺乏宣泄途径。在学校, 有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运动等途径进行宣泄, 而在企业, 往往缺乏这些途径, 导致学生心理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1.5 突发事件难处理

1.5.1 管理者不能及时获知有效信息

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突发性, 不可预见性。学生遇到了突发事件, 作为管理者往往不能及时获知有效信息。因为学生往往会先行处理, 加之情况紧急, 一般都不会马上向老师报告, 严重点的事件他们会选择向亲人报告。一般过后当事人或者其他同学才向老师报告。

1.5.2 管理者不能及时到达现场

在学校, 学生出现突发事件, 管理者往往能够马上赶往现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而学生外出工作的时候出状况, 管理者及时赶往现场, 显得不现实, 也没有必要。因为路途一般较远, 当赶到现场的时候, 事件往往已经结束了。

1.5.3 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缺乏经验

学生遇到突发事件, 处理起来往往是缺乏经验的, 处理起来往往是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1.6 学生活动难开展

1.6.1 学生分散

学生不在同一个企业、基地工作, 分散在各地, 不能统一集中在一个地方, 这就对学生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挑战:对于分散在各地的学生, 怎么开展学生活动?

1.6.2 缺乏场地

企业、基地由于各自经营规模、生活及活动设施的建设很不一样。除了少数基地及企业有自己的运动场外, 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运动场所。这就导致很难组织学生到某个地方开展活动, 因为受到场地的限制。

1.6.3 缺乏时间

因为工学结合模式下, 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时间, 往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旺季, 生产压力大、销售压力大, 往往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对于开展活动, 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抽不出时间。

1.6.4 缺乏组织。没有人来组织活动也是造成活动难

开展的又一原因。一般情况下, 学生自发组织开展活动的可能性不大, 而老师由于工作忙, 组织难度大、时间成本高, 往往也会放弃组织外出工作的学生的学生活动。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 从可行性的角度, 笔者提了以下的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应当成立院系领导、相关工作老师、实习工作组组长 (由学生担任) 等三级领导体系。每一级的工作人员都各司其职, 明确责任。

(1) 院系领导的责任主要负责与企业、基地的事前沟通, 提出工学结合中学校的要求, 比如要尽量为学生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条件等, 当然, 院系领导也可以授权教研室主任或实训室主任来完成此项工作。 (2) 相关工作老师有很多, 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实习专业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实训部主任、就业干事等。实际上, 这么多老师, 他们在工学结合中, 对学生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对他们各自的责任, 这就需要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和界定。比如对于安全这个最敏感的问题, 涉及到技能操作的, 应当由实习专业指导老师负责;涉及到生活方面的, 应当由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比如, 心理疏导这一方面, 涉及到专业的疑难问题的, 应当由实习专业指导老师负责;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 应当由辅导员、班主任负责。 (3) 实习工作组组长的设置应当因具体情况设定, 有4个人以上 (4人以下的直接指定其中1人即可) 的实习点都要设, 一般情况下要设正、副两个组长, 一男一女, 一般都由学生干部担任, 要求他们都携带手机, 且手机能上网、能上QQ接收信息。要求组长手机24小时开机。他们的主要责任是上传下达, 正确领会老师的意图并组织贯彻落实;学生在工作期间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及时把情况反馈给管理老师。

2.2 完善制度机制, 规范工作流程

(1) 工学结合模式下, 种植类的专业院系很少有专门针对学生在工作期间的管理制度, 因此, 种植类专业学生在工作期间的管理制度要单独制定出来。可以针对上文所列的问题, 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 也可以制定一个总的管理制度, 但这个制度要解决前文所列的不同问题。 (2) 对于某些管理问题, 比如应急事件的处理, 要完善相应的事件处理机制。出了问题第一时间需要向哪位老师报告、老师接到报告后又怎样处理、应当联系哪些部门的领导或人员参与处理都要加以明确。另外,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哪些老师, 间隔多少天就需要打多少个电话也需要明确下来, 以便达到安抚学生情绪、了解动态信息的目的。 (3) 对于某些用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 如材料收集难这类问题, 就需要规范工作流程。其实也很简单, 就是:对于要出去实习的班级或学生, 如果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可以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 在外出之前就准备好, 类似的工作流程完全可以加以规范, 减轻学生外出工作后的管理难度。

2.3 创新工作方式, 破解工作难题

(1) 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在工作中, 问题总是存在的, 但是从理论上说, 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有的, 且解决问题的方法肯定不止一种, 因此, 作为管理者要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但, 关键的还是要有创新意识, 意识是很重要的, 它对行为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不在学校, 就要主动创新, 要想办法拿出学生不同的管理办法来。 (2) 要根据具体的问题, 提出新的工作方式, 以适应工作上的要求。比如, 下发通知, 可以采取电话、手机短信、飞信、QQ、电子邮件等形式发送, 也可以通过组长、副组长进行传达。思政教育, 实习期间可以先让学生自学, 回校后再组织一到两次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学生活动, 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活动载体来组织, 既可以促进工作, 又可以作为学生活动开展, 锻炼综合素质, 一举两得。

2.4 保障物资供给, 改善工作环境

这里说的物资, 不是指先进的教学设备, 而是指在条件艰苦地方工作的学生必须要准备的物资, 比如:用于煮饭、炒菜的电饭锅、电磁炉、煤气炉、锅等;生活上取电用的排插;用于治疗跌打、擦伤、感冒的常用药品;用于防止蚊虫的杀虫剂、驱虫剂等等。在远离城市的乡下, 这些物资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任何一样, 都有可能让学生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从而产生学生管理的麻烦事件, 给管理带来压力。因此, 保障这些必须的物资供给是非常必要的。

(1) 物资供给要尽量齐全。工学结合模式下, 种植类学生外出工作, 物资的供给, 作为学校要根据学生工作的去向来进行考虑, 到不同地方去工作的学生应当配备不同的物资, 理论上说, 到越偏僻、条件越艰苦的基地进行工作的学生就需要配备更多的物资, 反之在城市工作的学生就不需要配备物资。不管是什么情况, 物资的供给要尽量齐全, 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生活上安全出问题的概率。 (2) 物资供给要保证质量。物资的质量也是很重要的, 用一个漏电的电饭锅或者漏气的煤气炉是会出安全事件的。必须保证, 物资的质量是合格的, 没有质量问题的。

摘要:在农业院校中种植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有其独特的特点。实践证明, 种植类专业学生在工作期间存在不少管理问题, 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保障物资供应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种植类专业学生,工作期间,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彩贤, 覃连红, 等.高职植物保护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 2010, 11.

[2]何元强、周晓舟等:高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河南农业, 2007, 9.

种植类课程 篇9

1.幼儿园种植课程的内涵

对于幼儿园来说,其最终目的是教育儿童,开启儿童的学习之路,因此,种植活动在进入幼儿园以后,其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承载教育价值。在很多幼儿园内,教师为了能够保证植物的存活,要求儿童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进行种植,这种方法会导致儿童无法遇到失败, 使其失去一次了解植物生长和种植的规律探索,同时,会打消儿童的探索心。有些教师在教育儿童时,发现有些儿童将植物的一些茎叶折断,就将这些植物直接拔掉,并没有引导儿童观察植物被折断茎叶后的生长变化,使儿童对于植物的生长仅仅停留在正常阶段, 无法了解其出现特殊情况下的生长变化, 同时失去了一次帮助儿童心理成长的机会。

另外,对于幼儿园种植课程来说,其性质不同于农业院校的种植专业,其目的不是让孩子获得一些种植的专业知识,而是通过植物这种物质为一种媒介, 使孩子能够更加快捷地融入到自然和课程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幼儿园种植课程在设置时,需要重点强调让孩子亲自参与其中。然而,在种植过程中,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因此对于如何正确种植没有正确认知,同时,对于年龄不同的儿童,其对植物的认知程度和接受速度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课程实施方法。

2.发挥种植课程资源作用 ,为幼儿成长提供服务

2.1种 植 园 架 起 师 幼 互 动 的 桥 梁

在进行种植课程的开设时, 需要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放在首位,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共建。像在教授大四班的孩子时,孩子们发现在玉米的植株上有钻心虫, 孩子们通过资料查询, 找到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喷洒一定数量的农药,另一种方法则是寻找七星瓢虫来帮助, 老师通过相关知识的讲授, 选择七星瓢虫帮助除虫。之后,教师带领孩子们来到植物园,并将七星瓢虫如何除虫的过程告诉孩子,然后让孩子们亲自观察除虫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求孩子们寻找相关资料,并对亲身观察的七星瓢虫除虫过程进行整理, 使孩子们对七星瓢虫的特性和生活习性有一个全面了解。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对种植园课程具有了浓厚兴趣,并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到了其中乐趣。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则是给孩子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孩子们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此外,对孩子在观察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详细记录,并给予其相应支持和表扬,使孩子们能够更加积极地互动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2让 种 植 园 地成 为 引 发 幼 儿 主 动 探究的试 验 田

在种植课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根据幼儿的兴趣制定相应的课程教育, 并让幼儿亲身参与到种植和管理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主动观察和合作,通过亲身参与,使其能够得到收获的喜悦,并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表达自己的感情, 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种植园地的探索中,丰富幼儿的学习过程。例如大二班的孩子,其在种植稻谷时,发现谷子的颜色发生了一些变化,然后根据这种情况进行了很多猜想:谷子是不是生病了,或者缺少水,还是被太阳晒得太多了。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首先不直接告诉孩子们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其先回家问问父母,孩子回家后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然后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方法,使教学过程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工作总结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孩子们在主动构建知识架构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其搭建一个能够主动探索的平台, 然后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问题答案,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孩子们会很乐意地参与其中。

3.结 语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启蒙的教育机构, 其不仅需要告诉孩子们一些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帮助孩子开发创造性,通过相应的创造性活动, 能够对种植课程的价值进行体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能很好地亲近自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幼儿园是专门为3到6岁的幼儿设置的教育机构,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其需求和学校内的儿童存在很大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其具体需要设置合适的课程,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过程。幼儿园在设置课程时将种植融入其中,能够更好地开发儿童的学习头脑,提高其学习兴趣。

上一篇:牙胚细胞条件培养液下一篇:品牌战略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