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种植

2024-05-22

甘蔗种植(精选十篇)

甘蔗种植 篇1

1、合理进行营养配搭

其重要的措施首先是合理进行营养配搭, 根据多项实践数据反映。甘蔗需要氮、磷、钾的比例约为:4:1:2。为保证甘蔗在整个生长期中有足够的营养, 能持续地向植株提供养分,

2、重视基肥中有机肥的施入,

应重视基肥中有机肥的施入, 一般宜亩施禽畜粪便约2000kg。为减少磷肥易被土壤固定影响肥效, 应将过磷酸钙约30kg与有机肥拌匀一起进行腐熟。由于钾肥施于土壤后, 多为土壤胶体所吸收, 成为代换性钾, 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少, 一般不易流失, 故应施于靠近根际。又因甘蔗吸收钾的规律主要是集中在前中期, 占全期吸收钾总量的约80%。而且, 前期吸收的钾素, 在植物体内又可转移给后期生长之用, 故钾肥也应早施, 宜在基肥中占总量的50%, 余下50%在分蘖盛期或伸长初期再施下。一般整个生长期施氯化钾13.5kg或硫酸钾15kg, 尿素约35kg。除施基肥外, 宜在分蘖期 (7~8片叶) 、伸长期、伸长盛期结合培土分别将余下的肥料配合粪水进行追肥。施肥量分配在伸长盛期中占的比列相对较大, 约占余下的肥料的50%。

3、叶面喷施补微量元素

甘蔗在整个生长期要进行多次通过叶面补充中微量元素, 建议喷施植物易于吸收的氨基酸及含锌、硼、镁等元素的叶面肥, 如植保佳、沃家福、金装绿兴等液肥。此外, 如果在冬季或早春种植甘蔗, 通过地膜覆盖, 提高膜内及地表温度, 增加蔗种内部酶的生物活性, 加快蔗芽萌发和提高成活率及壮苗, 使植株早生快发, 延长了有效生长期, 增加光能产物的积累, 均能增加糖分和产量。

甘蔗种植协议书 篇2

甲方:

乙方:

为发展甘蔗产业,扩大甲方的原料基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甘蔗种植大户的发展,本着互惠互利、互相支持、双赢发展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公平、公正的签定以下协议:

一、为支持乙方的发展,甲方给乙方的甘蔗种植扶持政策:

1、甘蔗保护价格:从2013年—2016年三年的综合保护价是:450元/吨;

2、甲方投资在乙方的土地上,新建抽水站一座,保证甘蔗种植用水,水价以甲方测算后再定,原则上,尽量让利给农户;

3、种植表种由甲方贷给,在下年交甘蔗时扣回,利息按当地信用社的标准执行;

4、种植肥料,由甲方贷给,每亩两包,价格由甲方请技术员测土配方后又定,待下年交甘蔗时扣回;

5、乙方必须保证种植面积400以上。

二、乙方的承诺与必须执行的规章制度:

1、乙方自愿种植甘蔗交给甲方,成本自负;

2、乙方所种甘蔗必须全部交给甲方,不得卖给小机榨或其它糖厂,更不能自己榨;

3、乙方所种甘蔗,在收砍过程中,必须与甲方原料部联系,严格按甲方的收砍计划执行,不能乱砍。

三、违约规定:

1、甲方所垫支的一切款项(包括所投资建的抽水站)按甲方给乙方的收购定金执行;

2、甲、乙双方不管任何一方违约,均按双倍价格赔偿对方,必要时请人民法院执行;

3、以上承诺规定,请甲、乙双方共同遵守执行。

四、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五、此协议一式肆份,甲方贰份、乙方壹份,村委会、中证方壹份,待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乙方:村小组长

中证方:群众代表:

甘蔗种植的现状和对策 篇3

关键词:甘蔗种植现状对策

食糖是人们所需热量的一个来源,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食糖易消化吸收、提供热量较快,人体内多余的糖能可转化为脂肪贮藏起来,作为贮备能量使用。据调查,每500克食糖在人体内产生的热量,相当于500克面粉、1000克牛肉或20千克水果、30千克蔬菜所提供的热量。目前世界上食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并且甘蔗产量较高,每亩可达25吨,因此甘蔗是食糖的主要原料。我国甘蔗主要产区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新疆等地,甘蔗在上述地区农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加强对甘蔗产业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管理体制、地理气候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对甘蔗生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甘蔗生产所取得的成就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甘蔗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无论是种植面积、单产还是含糖量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是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国甘蔗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不断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的同时,其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如地膜覆盖、增肥保水、配方施肥和机械深耕等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以推广和应用。二是新品种培育工作初步收到效果。2000年以前,我国自己研发和培育的甘蔗品种不多,我国的甘蔗种植以台湾的台糖系列为主,其种植面积占90%以上。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自主培育出多个品种,如桂糖系列、粤糖系列等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并逐步呈现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甘蔗产业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甘蔗主产区的情况来看,我国甘蔗存在种植品种单一、管理技术落后、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从而导致甘蔗产量低、经济收入不佳等情况。

1、甘蔗种植以小规模生产为主。我国甘蔗种植以农村的单家独户个体为主,人们多按照多年形成的习惯和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管理,不但种植规模较小,而且地块大小不一,致使甘蔗种植参差不齐。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农户都是自主作业,由于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落后,致使一些成本较高的新设施和新技术较难推广使用;人们的种植方式以粗放为主,精细栽培少,导致产量偏低。同时甘蔗种植地区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管理,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从而导致种植时间和品种的不统一,使得农户的甘蔗单产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直接影响了经济收入。

2、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干旱和冻害是影响我国甘蔗生产的主要因素。春秋季的干旱对甘蔗生产更为明显,春旱对甘蔗的整地、下种、出苗、生长、分蘖等影响较大,容易使甘蔗出现缺苗断垄现象,最终影响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干旱严重时甚至会绝收。而秋旱则影响甘蔗的后期生长,使甘蔗的糖分降低,进而会影响成品糖质量,严重干旱时会造成甘蔗空心、甚至枯死,导致大量减产。另外,由于甘蔗属亚热带和温热带作物,冻害对蔗糖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受低温霜冻后甘蔗的产量会大幅下降,严重的会导致茎心变黑、蔗汁变酸,最终导致成品糖质量下降。

3、甘蔗品种单一。近年来,我国的甘蔗生产发展迅猛,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但品种单一是当前甘蔗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品种单一化的致命缺点就是容易导致大面积的病虫害,如花叶病、黑穗病和宿根矮化病等,这是甘蔗种植危害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再加上常年连续耕作,更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每年都会有数亿元的经济损失。

4、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快。甘蔗种植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一半以上,因此蔗农的思想落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传统的生产方式很难改变,因此就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一些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其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方法陈旧,对新技术知之不多,致使新技术推广缓慢。

三、改进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

1、建立自主创新体系。要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力度,从节约成本增加效益出发,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要在甘蔗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下功夫,以提高经济效益。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要从大局出发建立良好的市场,促进甘蔗生产和销售良性发展,并结合国内和国际形势,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2、加强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应用。要不断加强甘蔗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更新,以确保甘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甘蔗种植区的地

型、气候差别大,但目前我国的甘蔗品种仍以台糖为主,种植品种单一现象严重,不能因地制宜地满足各地种植需求,因此培育优良品种并推广应用就十分必要。

一是要加强早晚熟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应用,以延长榨季,增加经济效益;二是要结合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如针对没有灌溉能力而进行抗旱品种的研究,针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抗花叶病、黑穗病和宿根矮化病的研究,以提高品种的抗旱和抗病能力。

3、推广先进的管理技术。一是做好种苗培育,培育出适合我国甘蔗种植区的种苗并加以推广;二是研究适合我国甘蔗种植区的农机技术、农艺技术,尤其是机械种植和机械收获技术,彻底改变以人工种植和收获为主的局面;三是研究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蔗叶还田技术等,以提高甘蔗单产;四是做好病虫害防治技术,建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体系,采用科学的用药方法对病虫害进行及时防治。

总之,尽管我国的甘蔗生产与种植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相比巴西、印度等蔗糖生产发达国家,我国蔗糖的生产成本较高、亩产量较低,蔗糖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不强,同时受气候影响,我国甘蔗产量不稳定、效益相对较低。因此对我国甘蔗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认真查找甘蔗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甘蔗产业发展对策,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跃彬,吴才文.现代甘蔗产业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建议.中国糖料,2008(4).

[2]李小玲.我国优质高产甘蔗生产若干问题与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8).

甘蔗种植技术要点 篇4

1) 先犁遍蔗地, 然后再耙碎耙平。

2) 开蔗沟行距

坡地0.9~1m、水田1.1~1.2m, 沟深16~22cm, 沟宽19~26cm, 沟底要平, 留3.3cm左右的松细土。

2、种苗处理

1) 砍种

要求砍成双芽段, 砍种时注意不要砍坏蔗芽和砍破种苗两端切口。

2) 浸种

用2%的石灰水浸12h或清水浸种24~36h, 可提高发芽率。

3) 消毒

用2%多菌灵药液浸种, 消毒5~10min, 可防凤梨病的发生。

3、种植

1) 施足基肥

种植时亩施复合肥40~50kg, 有腐熟的农家肥混施更好。

2) 下种前, 结合施放基肥

每亩施放3%呋南丹3~4kg或特丁磷3~4kg, 防地下虫危害种苗, 确保发芽率。

3) 下种

用双行品字形或双行摆种, 蔗芽向两侧平摆。每亩用种苗约700kg, 每米下种芽数要保证达10~12个有效芽。下种后用碎泥覆盖3.3cm左右。

4) 开排水沟

水田种的在蔗田周围开通排水沟, 田块较大的还要开十字沟, 确保蔗田雨后不积水, 防止蔗种浸坏变质影响萌芽率。

5) 除草

甘蔗种植后1~2d, 需进行地面封草处理, 即每亩用40%阿特拉津150~200g, 对水50~60kg喷雾地面防杂草。

4、苗期管理

甘蔗种植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5

农秀万,现年50岁,高中文化,壮族,200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有甘蔗种植面积170多亩,年仅甘蔗这一项纯收入就达5万元,是我镇远近闻名的种蔗女能手。20多年来,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心为民,带领全村的妇女共同致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富宁县剥隘镇那长村委属于山区,山高田地多是最大的特点,多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在2000年以前,当地的群众生活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多数群众存在着“粮满仓,油满缸是小康”的观念,超生现象严重,子女多成为了阻碍家庭致富奔小康的障碍。

2009年,正是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黄金时期,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如何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了妇女主任农秀万经常思考的问题。她觉得:“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其说给村民们听,不如做给他们看”,她考虑到:我县既然已经办起了糖厂,利用县委、政府对种植甘蔗的多种扶持政策的同时,结合当地多年种植甘蔗的经验,决定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把种植甘蔗这一项作为重点产业来抓。

为了确保甘蔗种植能够取得成功,她先后多次外出到广西多处甘蔗种植主产区考察学习。积极参加县、镇举办的甘蔗种植培训班学习,率先在那长村种植80亩甘蔗,对于她的这一举动,当地的群众都是持着怀疑的态度观望着。此后她全身心的投入了甘蔗种植管理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向镇甘蔗技术人员请教,边学习边管理。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年尾砍蔗出售后,她家仅甘蔗这一项纯收入就有16万元左右,这个数目可是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收入的几倍。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大大提高,她在村里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房,整齐干净的楼房让村民们羡慕不己。

甘蔗种植现状和发展对策浅议 篇6

关键词 甘蔗;种植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6.1;F326.1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2

甘蔗是一种高大粗实的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以及部分温带地区都有栽培,甘蔗的糖分很高,富含维生素、蛋白质、脂肪、钙、铁和有机酸等营养物质,其汁液是糖和糖蜜的主要来源。甘蔗的实心茎秆紧密丛生,节间隔有规律,每节有一个芽,可用于无性繁殖。甘蔗的剑形叶类似玉米叶,卷曲叶鞘裹在茎上。成熟的茎秆可高达3~7 m,直径2.5~7.5 cm。制糖时将糖液中结晶出来的糖移去后剩余的糖浆被称为糖蜜,可以用来酿制朗姆酒,制作酒精或者提取乳酸。榨取糖液后所余的蔗渣可以用来造纸和压制胶合板。甘蔗的叶子可以当作饲养家畜的饲料[1]。甘蔗属于喜暖植物,适合生长在地势平担、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的地区。我国的甘蔗主要种植于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和四川等地区,最主要的甘蔗种植区是素有“糖都”之称的广西。

1 甘蔗是实用价值

甘蔗的别名有竿蔗、糖梗、干蔗、红甘蔗、薯蔗或接肠草,营养成分丰富,含有维生素、蛋白质、脂肪、钙、铁和有机酸等营养物质。人食用甘蔗具有三大功效,即补充糖分,健脾润肺,润肠解渴。据说,甘蔗大约是在周朝传入中国,甘蔗汁被古人称为“天生复脉汤”,中国很多医学文献与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甘蔗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蔗,是脾之果。蔗浆甘寒,能泻火热。如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晁氏在《客话》中提到:“甘蔗煎糖则热,煮水成汤则冷。”王维曾经为甘蔗题诗写道:“饮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苏轼在《甘蔗》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甘蔗的喜爱,全诗是:“老境于吾渐不佳,一生拗性旧秋崖。笑人煮积何时熟,生啖青青竹一排。”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甘蔗具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与清热生津的功效,糖分主要储存于根部,水分集中在梢头,因此甘蔗的下半截更为甜美[2]。

目前,主要的制糖原料是甜菜和甘蔗,8 t甜菜只能制成一吨糖,甘蔗制糖则不同,蔗糖与甜菜糖的比例大约是7∶1。甘蔗制糖法是在唐朝传入中国,通过提汁、净化、蒸发、浓缩、结晶、分蜜和干燥等工序制作成砂糖。白砂糖质地干燥、坚硬而松散,按晶体大小可以分为细砂糖、中砂糖和粗砂糖。红糖是由甘蔗浆汁制成的糖,因色泽褐红而得名,含有糖浆和砂糖,有特殊香味,营养价值丰富,100 g红糖含有389大卡的热量,碳水化合物96.6 g、蛋白质0.7 g,烟酸0.3 g,维生素B10.01 mg,钙157 mg,磷11 mg,钠18.3 mg,钾240 mg,镁54 mg。

甘蔗还是一种高产的生物能源作物,当今世界能源相对短缺,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对于石油能源短缺或者靠进口原油的国家纷纷寻找新的能源或者取代能源。而甘蔗是一种高光效碳四作物,生物产量很高,含糖11%~17%,不但可以供制糖所用,还可以直接生产酒精,与汽油混合在一起可以配置成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汽油燃料,具有节能环保的作用[3]。

2 中国甘蔗的种植现状

目前,甘蔗在中国主要用于制糖,中国蔗糖的出口贸易状况比较乐观。但中国的糖料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糖料基地向西向南转移,形成了广西、云南、广东和新疆四大主产地;甘蔗糖业迅速发展,甜菜糖业逐年下降;甘蔗种植和食糖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直接影响到蔗农的收入和甘蔗生产的稳步发展,甘蔗糖业生产大起大落;食糖生产在大部分年份不能满足国内市场消费需求[4]。

尽管中国的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蔗糖总产量不断提高,广西是全国甘蔗种植面积最大,蔗糖产量最高的地区,但与巴西相比,中国在甘蔗种植与蔗糖生产和出口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甘蔗的生长条件需要地势平担、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随着科技的发展,甘蔗种植业对机械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巴西高原正好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暗河众多。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气候比较干旱,降水量少,在地形条件和水源条件方面不如巴西高原,如果雨季长时间持续就不能满足甘蔗的光照需求量。此外,在甘蔗的水源灌溉技术和机械化水平方面,广西远远落后于巴西高原,这些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广西的甘蔗产量和质量。此外,广西的甘蔗育种技术也不如巴西高原。这些条件的限制增加了广西在种植甘蔗与蔗糖生产方面的成本,不利于甘蔗种植业与蔗糖制造业的发展。

3 甘蔗种植的发展对策

3.1 改良甘蔗的生长环境,培育新品种

与巴西相比,中国的甘蔗栽培地区在自然条件和机械化水平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要改良我国甘蔗的生长环境,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地形条件,提高水源灌溉技术与机械化水平,为甘蔗园建立舒适的温室以满足甘蔗对水源和光照的需求[5]。此外,要培育高产量的甘蔗新品种,加强甘蔗的抗旱能力,增加甘蔗的糖分与水分含量,确保蔗糖的质量。

3.2 改善甘蔗种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甘蔗种植业的经营管理包括农机与农艺的综合使用,中国甘蔗种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部分地区在经营甘蔗园时依然采用人工播种、人工施肥与人工灌溉方式,机械化水平很低。部分蔗农为了节约资金,经常购买价格便宜、规模较小、技术比较落后的农机,不利于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目标[6]。因此,农业管理部门要引导蔗农提高农机技术含量,采用机械经营管理模式,并为蔗农提供充足的资金,帮助他们改善甘蔗种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3 提高农机技术含量

目前,我国的农机技术含量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农机技术含量,研制操作简单、自动化水平高、质量优的农机。同时,要根据平原、丘陵、山地和喀斯特地貌等不同地区创建不同种类的农机,从而促进甘蔗种植业的全面发展[7]。

4 结语

甘蔗这种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糖分与水分都很高,富含维生素、蛋白质、脂肪、钙、铁和有机酸等营养物质,是主要的制糖原料和高产的生物能源作物[8]。世界三大甘蔗生产国分别是巴西、印度和中国。与巴西相比,中国的甘蔗种植业在自然地理环境、机械化水平方面和育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要改良甘蔗的生长环境,培育新品种;改善甘蔗种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农机技术含量,进而全面推动甘蔗种植业的发展,提高甘蔗产量。

参考文献

[1]迟志广,张东,方昭,等.广西宾阳县甘蔗种植现状、问题及建议[J].热带农业科学,2015,35(6):87-90.

[2]刀静梅,刘少春,张跃彬,等.耿马甘蔗种植区土壤速效养分状况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194-198.

[3]罗继兰.浅议荔波县甘蔗种植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技服务,2015,32(6):10-11.

[4]李建茂,何波涛.广西甘蔗机械联合种植实施效果分析[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5,37(1):12-14.

[5]黄伟平,吴琴斯,韦持章.龙州县甘蔗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4,11(6):21-22.

[6]张祖宽.甘蔗种植机械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4,8(12):50-50.

[7]莫桂康.巴马县甘蔗低产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2014,30(12):30-31.

[8]韦滨.来宾市甘蔗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4,36(6):13-14.

甘蔗深沟种植技术 篇7

甘蔗的种植阶段对于甘蔗产量非常重要, 能否高质量地完成这个环节对新植和宿根蔗的产量影响重大。世界上先进的产糖国主要采用预切种式、整秆式、实时切种式3种类型的种植机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而相对落后的我国也正在走向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在甘蔗种植方面我国依据一些干旱地区的情况发展了甘蔗深沟种植技术。土壤水分不足是旱地甘蔗产量提高的关键性阻碍, 因而采取深沟、深植、板土栽培的种植技术就非常有必要, 这可以非常有效的保水抗旱从而提高甘蔗产量。

1 甘蔗深沟种植技术主要环节

甘蔗深沟种植就是在植地机耕时二犁二耙, 深度要求在50min左右, 土壤要疏松, 种蔗沟深度需要达30~40cm;在蔗种回土时盖种深度要达5cm左右;在甘蔗种植行距方面则要求在90~100cm, 这有利于通风透气、植后田间管理;植蔗沟每100cm播种5~6个, 每667m2播双芽苗蔗种3000~3500个;同时每667m2用农家肥1000~2000kg。混100kg过磷酸钙, 25kg尿素, 15kg氯化钾堆沤7~15d后施入植蔗沟[1]。概括来说即深耕、浅种、宽行、密植。

1.1 选、整地

深翻那些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块, 使之田平土细。要求挖垦蔗沟规范化。其中要求蔗沟行距90~95cm左右, 沟底宽度30cm左右, 植蔗沟深在35~40cm内;沟型要为槽型状。同时还要按照田形、地形进行顺挖, 使沟底尽可能水平且每一条沟都能平直, 蔗沟双侧垂直方向还需要开挖回水沟以利于排水灌溉。对于优质蔗种的下种需要择时进行,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按照不同地块的情况择取不同的优质蔗种, 剥净蔗叶, 蔗种每段需双芽, 此后浸入2%浓度的石灰水中加以消毒用来备用。下种时要求单行双芽, 每700m2使用蔗种500kg, 在板土上摆成单行侧芽直线样, 蔗种间前后间隔需在1~2cm间, 并于沟底施肥;将2kg甲敌粉、60kg磷肥复合肥施入大约700m2田块沟底, 蔗种上以细潮土3~6cm回于蔗种上使之成拱形。至于盖膜, 每700m2用重3kg、50cm宽紧贴沟底的地膜, 均匀覆盖于沟底, 再以细土压实之, 这不仅可以杜绝透气造成温度湿度的下降, 还能解决出苗受影响的问题。在地闷好了的情况下, 可回土完即刻盖膜。另外, 中耕管理同样非常重要。出苗阶段, 需着重管理好田间, 做到人工帮助那些不能拱破膜的幼苗出苗破膜。当幼苗25~35cm时将主茎剪掉以增加分蘖。之后, 当幼苗长度恢复至剪时长度时需揭膜且除去残膜, 再加上除草施入尿素10kg/700m2。在分蘖旺盛期, 结合培土除草再以10kg/700m2施尿素。而伸长期就要控制分蘖在一定的范围, 方法是以10~20kg/700m2。应根据具体环境与蔗的生长情况来确定甘蔗的施肥量。例如, 叶子颜色变黄表明缺肥, 此时应提前多施肥;天气干旱时因为没有灌溉条件, 此时就应停止施肥;蔗苗的颜色呈现丰满色泽则可以推迟施肥、少施肥。在灌溉方面应按照田块与甘蔗的生长情况、天气情况、降雨量大小、处于什么生长期、土壤类型以及甘蔗品种等进行合理灌溉。

1.2 防虫治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防害需在秋冬及开春时期, 在坡垄施肥过程中加入60~70kg/hm2的特丁灵和呋喃丹以预防条螟等地下害虫。此外, 也可通过在甘蔗初“花叶期”采用甲胺磷1000倍液喷雾防治条螟。绵蚜虫在初夏 (5~7月) 常危害甘蔗的生长, 可用兑水500倍的40%浓度乐果乳油喷剂能有效的消除危害。甘蔗成熟末期需格外注重防止鼠害, 常将灭鼠剂参入谷物中均匀投入田间。

有些甘蔗品种如中高熟品种尽可能能在春分前后收割完毕, 按熟度先后砍收, 即先收淘汰蔗, 然后才是宿蔗。而较低宿根性的高糖品种适合在12月中旬之前抑或次年立春之后进行收割。

2 甘蔗种植技术的意义

目前我国甘蔗生产中大多数依然使用的是粗放的人畜作业方式, 生产效率不高、作业质量差、培土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致使难以保持肥力。这使得甘蔗抗倒伏能力不足、生产成本高。而深沟种植技术采用培土机作业, 单次即可完成松碎土、培土、除草等程序,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甘蔗种植过程的复杂性同时还提高了作业质量、长期来说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这种方式解决了投入人工多、易造成播种不均与漏播、行距不均等问题。

在旱地环境中, 因为在播种时种苗和板底土壤结合非常紧密, 在水分蒸发时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 种苗得以长期保持水分充足, 这使得种苗饮水丰沛、种苗萌发迅速、有效茎丰富, 还克服了干旱环境中浅苗土松、种苗失水易死亡的问题。

提高蔗苗保水抗旱能力, 有利于次年宿根继续生长、增糖。

3 需要注意的问题

深沟种植是一项复杂的技术, 融合了生产的各个环节, 因此深沟种植技术必须结合其它增产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志和, 詹程峰, 刘云援.旱地甘蔗深沟板土镇压栽培试验研究[J].技术交流, 2007 (20) :70-78.

[2]刘庆庭, 莫建霖, 李廷化, 区颖刚.我国甘蔗种植机技术现状及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J].甘蔗糖业, 2011 (05) :20-22.

甘蔗种植 篇8

1 调查材料与调查方法

1.1 调查时间以及调查区域

笔者于2015年对江州区种植甘蔗的地区进行调查, 在此年4月, 对甘蔗的下种量、出苗率与活芽率进行了调查。又在同年11月12-18日, 对甘蔗的理论产量进行测产。

1.2 对土壤类型进行调查

随机选取了众多甘蔗种植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土壤类型, 土壤类别有砂砾土、红黏土、沙壤土、砾土和黏壤土[1]。

1.3 调查方法

选取同类型土壤以及同一时期应用机械与人工两种方式种植的甘蔗进行比较。分别从人工种植以及机械种植区域按照一定面积抽取3~5个点做调查, 如果选取面积比0.67 hm2大, 那么便需要选取按照梅花行随机选取五个点做调查, 如果调查区域面积未超出0.67 hm2, 应该从对角线上随机选取三点做调查[2]。

具体调查项目包括种植费用、下种量、土壤类型和理论产量。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比较人工和机械两种种植方式的投入

应用机械种植甘蔗在劳资方面hm2/每会比人工种植节省3 786.6元。江州区应用人工方法种植甘蔗hm2/每需要投资5 170元, 如果使用机械进行种植hm2/每只需要花费2 250元。江州区2015年机械种植的“双高”甘蔗面积高达54 108万hm2, 节省劳资共13 290.3万元 (见表1) 。

2.2 比较下种量

从江州区调查区域的标准差、平均数以及变异系数和t检验数据中明显看出, 应用机械进行播种hm2/每下种量是119 546.35芽, 应用人工种植1 hm2下种量是121423.23芽, 机械平均下种量相比于人工平均下种量hm2/每少下1876.88芽, 通过t检验, 应用人工与机械2种方法进行下种, 下种量没有显著差异 (见表2) 。

2.3 比较产量

应用机械种植甘蔗各月h m 2 / 每平均产量约为125~148 t, 均比人工种植每月产量高, 全期平均产量要hm2/每要比人工之中多5.56 t。11月和12月应用机械种植会比人工种植收获更多甘蔗, 11月应用机械种植hm2/每会比人工种植增收8.52 t, 12月应用机械种植hm2/每会比人工种植增收9.35 t, 经由方差t检验之后, 发现在产量方面两种种植方式的差异非常显著[3]。

2.4 比较土壤类别

通过调查发现在壤土种较为适合进行机械种植, 黏壤土中甘蔗平均出芽率是75.5%, 沙壤土中甘蔗平均出芽率是71.2%。砂壤土中甘蔗平均出苗率是41.5%, 与其余土壤类型进行比较, 要高15%~25%;产量高达145.6 t/hm2, 相比其余各种土壤1 hm2增产5.5%~38.8%。从中可以知道, 机械种植甘蔗最合适的土壤为沙壤土, 最不适合的是砂砾土 (见图1) 。

3 建议

从调查结果中可知, 应用机械种植甘蔗在江州区属于低投入高收益的种植方式, 应该倡导农户使用机械对甘蔗进行种植, 但是在种植过程中需要对下述问题加以重视。

其一, 因为人工种植甘蔗通常都是应用块选和片选2种方式选择蔗种, 并应用选芽和株选2种方式进行砍种;而应用机械种植甘蔗, 施肥、拌种、砍种和覆土都是由机械进行的, 砍种过程中不能选芽。因此, 应用机械对甘蔗进行种植时, 必须大田选种, 这样才能够在减少投入成本的同时, 提高甘蔗的出苗率以及活芽率[4]。

其二, 在应用机械进行种植时, 操作机械的人员一定要对土壤类别进行分析, 然后再调整刮板覆土的具体厚度, 一般覆土厚度约为8 cm, 这样出苗率才能够得到保证。

其三, 对机械的功能与稳定性进行改善。例如:可以增加地膜覆盖和喷雾除草设备。此外, 要大力推广与机械化相配套的农艺技术, 以使机械种植变得更加完善。

其四, 开设培训机构, 组织机手参加, 让他们可以掌握众多操作技能, 以更加熟练的应用机械进行甘蔗种植。此外, 还应该将国家颁布的惠民政策认真落实, 进而促进机械化甘蔗种植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4 结语

通过将人工和机械2种甘蔗种植方法进行比较发现, 应用机械进行种植要比人工种植快速高效、省工省劳, 据统计hm2/每可以节省劳资3 786.6元。比较下种量, 机械和人工这两种方式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比较产量, 机械种植的产量要比人工种植产量多很多。所以, 江州区应该大力提倡农户应用机械种植甘蔗, 以获得更高的甘蔗产量。

摘要:将机械化甘蔗种植同人工甘蔗种植进行对比, 重点比较分析投入成本、下种量、产量及土壤类别等。结果发现, 机械化种植的投入成本要比人工种植低很多, 平均单产量要比人工种植高, 下种量等同于人工种植。崇左市应用机械种植甘蔗属于低投入高收入的一项种植模式, 可以被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而在推广过程中一定重点调整种植时间、覆土厚度以及土壤类别等。

关键词:甘蔗,机械种植,人工种植,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黄杏, 陈明辉, 杨丽涛, 等.低温胁迫下外源ABA对甘蔗幼苗抗寒性及内源激素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 :6-11.

[2]高俊峰, 张初, 谢传奇, 等.应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预测甘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5 (8) :2154-2158.

[3]何亚娟, 潘学标, 裴志远, 等.基于SPOT遥感数据的甘蔗叶面积指数反演和产量估算[J].农业机械学报, 2013, 44 (5) :226-231.

甘蔗种植 篇9

1 大化瑶族自治县甘蔗种植优势与现状

1.1 种植优势

广西地区甘蔗种植迅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广西农业经济的主要构成,具体到大化瑶族自治县来说,甘蔗种植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蔗糖产业不断发展,甘蔗收购价格持续稳定上升,农户种植收入呈现上升趋势,有助于提高当地社会经济效益。甘蔗种植行业的发展带动了一个产业链,实现共同发展,增加当地政府税收。二是发展甘蔗种植是有效实现精准脱贫的项目之一。三是甘蔗种植有着特殊性质,可提高种植者收入,种植到收获经济从零存整取到大笔收入,改善当地民众生活水平,还可以提供充足就业保障,维持当地社会稳定。可见,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产业具有现实意义,实现当地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种植现状

大化瑶族自治县地处大石山区,全县总人口46万,耕地约1.53万hm2,人均耕地不足330 m2,耕地主要以山坡地为主,平地较少,在这个人多地少的地方发展甘蔗种植困难较多。农村蔗区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在家,年轻人基本上都到外地打工,农村劳动力比较缺乏,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种一车甘蔗大概需要0.13~0.2 hm2地,而一家两口人砍一车15t的甘蔗需要7~10 d,且甘蔗损耗较多,蔗农损失较大,有些土地少的农民种不够一车基本上不愿意种植,这些都是阻碍甘蔗发展的主要原因[1]。

2 设立甘蔗收购站的作用

2.1 解决用工难问题

当前,农村青壮农民工基本上都到城镇打工,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榨季期间,一旦通知砍甘蔗,每户3 d要完成一车蔗,找不到民工,难以按期完成。建立代购点后,一车甘蔗可以由多个农户完成,农户不用请工,以自家劳动力砍蔗,当天就交售给收购站,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

2.2 有效解决运输问题

建立收购站后,由收购站的固定民工负责装车,解决了农户请工装车难、装车慢、晚上不装车的问题,有利于面积少、土地分散的蔗农发展甘蔗种植。大化县大多数农民耕地较少,而且土地分散,不便于甘蔗的砍运归堆、合车。建立收购站后,蔗农直接把甘蔗运到收购站归堆,不用合车,有利于散户种植和砍收甘蔗。

2.3 保证原料蔗质量

收购站的建立加快了原料蔗的运输速度,提高甘蔗新鲜度。建立收购站后,农户将甘蔗从蔗地小路运到收购点集中,车辆可以晴雨运输,加快了原料蔗周转速度,提高了甘蔗新鲜度,保证了原料蔗质量[2]。原料蔗质量不好,进厂后质检所扣杂重由收购站老板负责。另外,蔗农因用小型车运甘蔗到收购站,避免了包心蔗的出现。老板和蔗农都自觉把好质量关,因而保证了原料蔗质量。

3 发挥甘蔗收购站作用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收购程序

一是完善审批手续,申请办理原料蔗收购站需要的材料有:收购站人员身份证、信用社账号;申请书及村委、蔗管员签字盖章;农务部领导签字审批,报大化县糖业局备案。二是收购站与制糖公司签订《原料蔗代购协议书》。三是收购站场地建设符合要求。四是收购站按照农务部下达的砍蔗任务安排蔗农砍蔗,并将砍蔗蔗农的名单和数量报蔗管员同意。五是收购站原料蔗存蔗量够车后,报给农务部调度室或蔗管员报运,调度员派车运回甘蔗。六是收购站原料蔗过磅记录表和过磅收据(由公司统一印制):收购站每天每车要做好原料蔗过磅的原始记录,并且要有三联单过磅收据,第一联收购站留存根、第二联为结算联、第三联为蔗农联。过磅时,第三联给蔗农,蔗农凭第二联结算首付蔗款,第三联为蔗农存根备查。七是收购站要做好原料蔗结算统计工作,每5 d为一期,将统计好的蔗农结算报表及结算联报送给农务部结算组,经结算组复核、扣还欠款后,将蔗款汇到蔗农存折上[3]。

3.2 制定完善收购要求

原料蔗收购价格严格按照河池市物价局有关规定执行,严禁炒买炒卖原料蔗,违者一经核实,立即取消收蔗资格,并没收责任风险保证金,冻结该收购站所有费用。蔗农交售甘蔗时,不准任意克扣重量(如果质量不符合要求,可以责令蔗农返工直至合格后再过磅);不准有在磅秤上做手脚、吃秤头等坑农行为。违者一经发现,公司有权没收责任风险保证金,冻结该收购站所有费用[4]。收购站可以按35元/t的标准向蔗农收取作为甘蔗装车费、轻耗费、手续费等费用,此项费用在甘蔗过磅时直接折算成甘蔗重量,然后扣减蔗农甘蔗量当作收购站各项费用。结算蔗款时,由制糖公司将这部分蔗款转给收购站。收购站要负责原料蔗的质量监督,严格把好甘蔗质量关。收购站收购的甘蔗质量必须符合制糖公司规定的原料蔗质量标准,原料蔗进厂时,需经质检员鉴定,如果质量不合格,所扣杂的重量由收购站承担费用。收购站要严格按照农务部下达的砍蔗任务分配给蔗农砍蔗,正常情况下砍蔗量不得超出或低于当天任务的10%,超出部分按无计划砍蔗处理。收购站要严格按照协议规定的村屯收购甘蔗,严禁跨村屯收购,违者发现一次扣罚责任风险保证金20%。此外,造成扶持资金无法扣回的,由收购站负责赔偿。收购站要协助收购区域内扶持资金的回收工作,要按照农务部所列的农户欠款清单造册,防止蔗农更改姓名过磅从而逃避债务,若收购站有因蔗农欠款问题改蔗主姓名过磅行为的,一经查实立即取消收蔗资格,并且没收责任风险保证金。停榨后,收购站所负责收购区域仍然有蔗农尚欠扶持资金的,收购站必须无条件协助追收欠款。收购站不得收取规定以外的费用,违者一经核实立即取消收蔗资格,并退还收取的款项。

3.3 具体结算办法

蔗农交售甘蔗时,收购站要开具一式三联的过磅单(第一联为存根,由收购站存底备查;第二联为结算联,作为蔗农领取首次蔗款的结算凭证;第三联为蔗农存根联),过磅单上要注明毛重、皮重、净重、品种和时间等,同时,做好每个蔗农每一次交售甘蔗的过磅数量、品种、时间、装车费、手续费及轻耗补损费的统计汇总工作,每5 d把统计汇总材料及结算联上交给农务部结算组审核。公司农务部结算组核实后,将蔗农应得蔗款、扣扶持款明细表交财务部审核,然后,财务部报送银行,由银行直接将蔗款转入蔗农的银行账户,转账后,甘蔗收购站将转账明细表张贴对外公布。如蔗农领不到蔗款或有异议,应及时向公司农务部结算组查询。

4 结语

我国蔗糖生产需求量不断增加,甘蔗种植行业发展朝着大规模方向发展,提高种植效率,相关人员不断优化与提高传统种植技术。笔者结合大化瑶族自治县甘蔗种植情况,阐述设置甘蔗收购站的必要性,并阐述设置甘蔗收购站的具体措施与相关规定,希望为同行提供一定借鉴,共同努力促进甘蔗行业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刘荣永.粗放式管理对农村甘蔗种植效益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3(5):11.

[2]朱燕.富来威解决国内甘蔗种植难题[J].农机市场,2013(9):123-125.

[3]胡雷.营养元素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与对策[J].广西蔗糖,2013(3):61.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种植密度试验 篇10

关键词: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密度

甘蔗是无性繁殖作物, 是世界上重要的糖料作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甘蔗品种的快速繁殖和良种推广提供了有效手段[1]。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脱毒健康种苗, 在蔗区实现甘蔗生产用种健康无毒化, 可以使甘蔗优良品种的种性得以保持, 甘蔗的产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目前, 世界上许多甘蔗生产大国如巴西、古巴、美国、澳大利亚等都十分重视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研究、生产与应用[2]。

由实验室培养出来的甘蔗组培苗, 需经过大田种植数造才能完全恢复原种种性, 所以一般只用作繁殖种源。目前国内甘蔗脱毒组培苗大田扩繁阶段1级种苗田多采用稀植精管[3,4], 一般每667 m2种植1500~2000株, 行距1~1.2 m, 株距0.3~0.5 m, 2级种苗田扩繁同常规大田。这种扩繁方法需占用较多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密植, 可以减少扩繁用地。虽然国内对甘蔗常规种茎和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种植密度的研究较多[5,6,7,8], 但未见有对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在1级种苗田和2级种苗田进行畦式高密度扩繁试验研究的报道。试验在1级种苗田对甘蔗脱毒组培苗开展畦式高密度种植试验[9]的基础上, 继续在2级种苗田对甘蔗脱毒组培苗后代种茎开展畦式高密度种植试验。现将2级种苗田新植各项调查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 以期为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畦式密植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 前作为花生, 土壤肥力中等。试验材料为新台糖22号脱毒组培苗1代种茎单芽茎段。

1.2 方法

设3个畦式种植密度和1个常规种植密度 (CK) ,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个重复, 每个小区6 m×6 m=36 m2, 边际设保护行。畦式种植为起畦种植, 每个小区种植4畦, 长6 m, 面宽1m, 畦沟宽50 cm, 深15~20 cm。在畦面上按种植密度开行沟种植, 处理a:株行距12.5 cm×20 cm (每畦5行下种240个芽, 每667 m2下种17778个芽) ;处理b:株行距12.5 cm×30 cm (每畦4行下种192个芽, 每667 m2下种14222个芽) ;处理c:株行距12.5 cm×40 cm (每畦3行下种144个芽, 每667 m2下种10667个芽) ;处理d (CK) 按常规开种植沟种植, 每个小区种植6行, 行长6 m, 行距100 cm, 株距12.5 cm, 每667 m2下种5333个芽。大田管理水平一致。

调查项目有出苗率、分蘖率、绿叶数、株高、茎粗、有效芽数、蔗茎数和总芽数。出苗率在种植后15 d、30 d和45 d各调查1次, 每小区调查全部蔗行。分蘖率在30 d、60 d和90 d各调查1次, 每小区调查全部蔗行。绿叶数在伸长盛期调查, 每小区调查中间位置连续20株主茎蔗苗青叶数 (叶片2/3以上为绿色, 心叶统一算1叶) 。砍收前调查株高、茎粗、有效芽数、蔗茎数和总芽数, 株高、茎粗每小区调查中间位置连续20株主茎蔗苗, 667 m2总芽数=平均每株有效芽数×667 m2蔗茎数, 蔗茎数以有效芽5个以上作为统计标准, 每株有效芽数调查中间位置连续20株有效蔗株。2013年8月5日种植, 11月5日调查绿叶数, 2014年1月9日调查株高、茎粗、有效芽数、蔗茎数和总芽数。

数据用Excel2003和农博士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软件新复极差法进行计算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出苗率的影响

从表1可知, 各种植密度的出苗都比较整齐, 出苗率都在90%以上, 虽以处理d最高, 但经方差分析,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注:数值后附不同大、小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差异达1%极显著水平和5%显著水平, 附相同字母者表示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分蘖率的影响

甘蔗在分蘖期其分蘖多少、强弱除与品种的种性有关外, 外因对甘蔗分蘖发生的多少、早迟和快慢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表1可见, 不同种植密度对甘蔗分蘖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其中, 以处理d分蘖率最高, 其次为处理c。分蘖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甘蔗的种植密度大, 甘蔗生长后荫蔽时间较早, 相互竞争生长的时间早, 对甘蔗分蘖影响就越大。经方差分析, 处理d与处理c差异不显著, 但都显著高于处理b, 极显著高于处理a。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绿叶数的影响

甘蔗的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片中进行, 一个植株上, 光合强度以+2叶至+6叶最高, 在生产上应保证+1叶至+6叶正常生长, 以充分发挥叶片的光合能力。从表1可知, 每株绿叶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但都能满足甘蔗光合作用的需求。经方差分析, 处理d极显著多于其他处理;处理c显著多于处理a。

2.4 不同种植密度对株高的影响

从表1可知, 处理d主茎蔗苗的高度最高, 但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很小。经方差分析,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2.5 不同种植密度对茎粗的影响

甘蔗茎粗由品种的种性决定, 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且与群体密度有关。从表1可知, 茎粗的大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变小, 其中以处理d茎粗最大, 其次为处理c, 处理a最小。经方差分析, 处理d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处理c极显著大于处理a;处理b显著大于处理a。

2.6 不同种植密度对有效芽数的影响

从表1可知, 单株有效芽数以处理d最多, 最少的是处理b。经方差分析, 处理d显著多于处理a和处理b, 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2.7 不同种植密度对蔗茎数的影响

从表1可知, 蔗茎数的多少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 其中以处理a蔗茎数最多, 其次为处理b和处理c, 处理d最少。经方差分析, 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2.8 不同种植密度对总芽数的影响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扩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有效蔗芽。从表1可知, 总芽数的多少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 其中以处理a总芽数最多, 其次为处理b和处理c, 处理d最少。经方差分析, 处理a显著多于处理b, 极显著多于处理c和处理d;处理b显著多于处理c, 极显著多于处理d;处理c极显著多于处理d。

3 结论与讨论

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种植密度大小, 对甘蔗分蘖率、绿叶数、茎粗、蔗茎数和总芽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 蔗茎数和总芽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分蘖率、绿叶数和茎粗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3个畦式种植密度的蔗茎数和总芽数2个性状指标都极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密度, 如果考虑利用前期分蘖、提高茎粗、降低生产成本和方便田间管理等几个指标, 则以畦式种植密度为株行距12.5 cm×40 cm的较为合适。该种植密度有效利用了甘蔗健康种苗的前期分蘖, 获得的种茎茎粗大小适中。相对株行距12.5 cm×20 cm和12.5 cm×30 cm2个种植密度, 田间管理更方便, 节省扩繁土地面积50%, 增加单位面积总芽数51%。

畦式高密度扩繁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可节省扩繁土地面积, 增加单位面积总芽数,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种植密度较大, 培土较少, 甘蔗容易倒伏, 应选择避风的地块进行扩繁, 在每株苗有5~10个有效芽时进行砍收, 每年砍收3~4次。田间管理过程中应及时追肥, 注意防治病虫害。

参考文献

[1]杨柳, 李杨瑞, 李小辉.甘蔗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12) :3490-3492.

[2]游建华, 何为中, 曾慧, 等.谈脱毒健康种苗在广西甘蔗生产的应用及效益展望[J].甘蔗糖业, 2001 (1) :13-17.

[3]吴才文.甘蔗组培苗田间快繁技术初探[J].甘蔗, 2002, 9 (4) :7-9.

[4]周明强, 易代勇, 班秀文, 等.甘蔗脱毒种苗到生产用种的快繁技术研究[J].广西蔗糖, 2005, 40 (3) :14-15, 36.

[5]陈玉水, 张树河, 吴水金.合理密植是甘蔗增产的技术关键[J].中国糖料, 2008 (1) :55-56, 66

[6]李松, 余坤兴, 刘丽敏, 等.种植密度对甘蔗脱毒组培苗生长繁育速度的影响[J].中国种业, 2010增刊, 48-50.

[7]刘玉文, 翦豪, 毛先清, 等.北缘蔗区甘蔗专用留种田栽培技术研究Ⅱ播种密度对甘蔗总芽数影响的研究[J].甘蔗糖业, 1998 (5) :16-19.

[8]林良文, 谭青山, 叶燕萍, 等.不同下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新台糖22号群体结构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 (1) :11-13.

上一篇:库存控制与分析下一篇:传统教学模式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