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驱动法

2024-05-06

兴趣驱动法(精选十篇)

兴趣驱动法 篇1

两千多年前,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探求知识的动力。本文作者多年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探索出了一套兴趣驱动法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

1 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认识了解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在高等教育中, 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专业非常多, 但是每个专业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却大相径庭。对于不同专业, 计算机网络教学应当包括不同教学内容。例如, 对通信工程专业, 需要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网络安全”等内容;对计算机专业, 需要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应用编程”和“网络安全”等内容;而对网络工程专业, 学习内容则扩展为“计算机网络原理”、“互联网应用与维护”、“网络应用编程”、“网络安全”、“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管理”等课程内容;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则需要学习“互联网应用与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等课程内容。与之相对应, 网络实验内容对不同专业也应当有所不同。也就是说, 不同专业的学生, 对该课程的需求也不相同, 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2 从应用到原理

中国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 非常重视理论与原理的讲述, 常常忽视了理论或者原理的应用。比如,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计算机网络应该着重强调网络的应用技术。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先讲原理再说应用或者不说应用, 这样的教学效果会非常差, 学生听课也会索然无味。其实,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颠倒过来, 先讲应用, 然后再从应用中为学生分析原理。这样改变之后, 学生首先明白了理论应该怎么用, 那么对理论的记忆也就轻而易举了。通常说的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举例来说, 笔者在讲述现行IP规则IPV4中的私有IP地址时, 首先会问学生:“现有的IP地址够用吗?”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均知道现有的IP是不够用的。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不够用的话, 那么如何使现有的这么多台电脑或者网络设备都接入互联网?”答案就是我下面要讲述的许多网络都使用了大量的私有IP地址。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先告诉学生私有IP是做什么用的, 然后再给他们讲述原理。当然, 这里只是举例, 私有IP地址的用途远远不止如上所述。

3 兴趣驱动法教学

3.1 从一本好教材开始

一本好教材非常重要。学生在没见到任课教师前, 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教材。笔者认为, 现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大学生的教材太过枯燥, 里面大量的原理之类的罗列, 缺乏作者精心的编排。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 什么样的都有, 水平参差不齐。在教材的选择上, 笔者认为, 首先要针对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材。虽然教材的名称都叫做《计算机网络》, 但是内容可能截然不同, 出发点不同, 侧重点也不同。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来说, 选择的教材应该是实用性较强, 而有关网络底层的原理性较少的教材;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选择的教材恰好相反, 应该选择网络底层原理性较系统的教材。还有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近3年出版的教材, 因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是令人惊奇的。另外, 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指定一些好的参考教材,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充该门课程的知识面。

3.2 实例教学是兴趣驱动法的精髓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讲得实例教学不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已经存在很久了, 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在使用,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有以下的弊端: (1) 案例教学中的许多案例都是虚拟或者虚构的。虚拟的案例, 虽然从一个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 但是虚拟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当学生遇到一个网络上的现实问题, 很可能无所适从, 不知从何下手。 (2)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没有真正参与。比如案例中设置的许多场景, 任课教师如果没有实际遇见过或者参与过, 很难将该场景完整的呈现给学生, 很难将场景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完全挖掘出来。 (3) 案例教学中的许多案例使用价值不高。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来源于实践的, 只有来源于实践的案例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4) 案例教学中的许多案例已经过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 如果还拿着3年以前甚至5年以前的案例来教学, 那么无疑于别人都讲授windows7了, 你还在给学生讲授windows98怎么用。因此, 笔者这里提到的是实例教学法, 不是案例教学法。实例哪里来?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应该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管理与维护的经验。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最好应该到企业或者相关单位的网络部门进行实务训练。来源于生活得实例才是最有使用价值的案例。

其次, 在实例的选择上应该进行精心的编排。实例应该选用哪些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实例进行教学。比如:笔者在讲述网络中计算机端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使用了以下的实例。在讲端口前首先告诉学生, 给他们讲个故事, 故事人人都爱听。故事是这样的:大家现在经常聊QQ吧?没QQ号的同学举个手让我看看“恐龙”长啥样儿!故事的第一句话就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了。现在大家使用的QQ版本大多都是那种能够显示对方IP地址的版本。和别人聊天时, 别人的IP地址和所在地就都显示出来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在现实的IP地址的后面还有一个冒号和一个四位数字?那么这四个数字是什么?就是计算机通信时使用的端口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端口号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信息。通过这个实例的讲解, 不但调节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深刻理解端口的作用, 以及他们最常用软件QQ的一个专业使用小技巧。

3.3 良好的实验条件是兴趣驱动法的必要保障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属于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因此, 不但上课讲解的同时要有必要的操作演示, 而且应该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动手操作实践学时;所以, 必须要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提供支持。此时, 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例作为实践的课题以增加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比如, 在讲解局域网的组网技术时, 可以引入一个实际任务——现在需要开设一个网吧, 应该购买哪些设备?应该怎么组建局域网?此时, 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若干台PC, 一台交换机或者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亲手搭建起自己的局域网时, 必然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而成就感也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动力。

4 结语

教育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已经传承了几千年。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现行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地探索找出解决现行教育方式问题的方法。兴趣驱动法改变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 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动力不足, 自主学习行较差等问题, 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 比如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网络管理与实践的实际工作经验, 这样才能有亲身经历的实例用来驱动学生的兴趣。

摘要: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为例, 针对目前众多高校填鸭式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 提出了兴趣驱动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非自主自愿的学习转变为主动自愿自主的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更增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兴趣驱动,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鸣, 胡谷雨, 周雷, 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6) .

[2]田慧君.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研究[J].现代技术教育研究, 2008, (1) .

任务驱动法 篇2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知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及平衡四个方面。

图式是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把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

顺应是指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学习者遇到新信息时,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图式得到了扩充);当原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学习者便会调节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这就是顺应(图式被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任务驱动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四、“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

五、“任务驱动法”的操作程序(一家之言)

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

任务驱动法采用的是“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1.提出任务

这是任务驱动法的开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其形式应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亲和力。

(1)“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在设计过程中,把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任务模块,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2)“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努力能完成。

(3)“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有层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2.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

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后,采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者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或具体操作步骤。若是较为复杂的任务,可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来完成。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3.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这个环节可以针对具体“任务”,采取不同方法。如:(1)按“教学任务”的要求,模仿着做;(2)给出具体题目,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3)仅提出要求,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边学边做中的情况,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总结过程中要突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教师可采取点评学生作业或由学生讨论集体总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

六、使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驱动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对中学计算机教学内容而言,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office系列软件、Internet操作等,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对于理论性较强,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等,则不太适宜。

兴趣驱动法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信息素质;信息意识;信息兴趣;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44-03

近些年伴随着信息爆炸和信息超载的如约而至,信息素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高校这个群体,信息素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已成共识。对此,很多高校都提出对策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譬如完善信息素质理论、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等等不一而足,但基于信息兴趣研究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研究却十分罕见。

一、认识信息兴趣

何为信息兴趣,首先需要简单了解信息素质与信息意识。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信息、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的能力体现,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无论是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还是撰写毕业论文,还是毕业后的终生学习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通常来讲,信息素质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道德四部分,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并知道去哪寻求答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人们接触某一信息时,会产生认知信息的认知心理,在认知信息的同时,人们必然会对客观信息表示自己的态度,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反应,以表达对该信息的某种情感的情感心理,人们的这种信息情感心理决定其对信息采取的态度。

笔者认为,在信息活动中,人们对信息采取的积极态度即信息兴趣,人们对信息采取的消极态度代表其缺乏信息兴趣,这种态度的积极程度越高,代表其信息兴趣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信息兴趣可以归纳为,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信息形成的一定程度的持久的、稳定的意识倾向,是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表现为人们对信息行为的良好心理感受和积极情感反应。信息兴趣是一种巨大的信息热情,它是信息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活动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不难看出,人们信息兴趣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是否拥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从而影响其信息素质的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信息兴趣简单的理解为人们对信息的好奇程度,也就是信息兴趣并不是简单的人们对信息产生兴趣,而是当人们对某一事务产生好奇和疑问时,人们首先想到并且通常愿意,通过各种方式来查寻这一事务的各种特征信息,来了解该事务。

二、信息兴趣缺乏普遍关注

1.缺乏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信息素质研究一直是图书情报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等研究的热点问题,对此笔者根据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以“信息素质”为主题词进行统计,自2000年至今(2013年10月20日),近13年里我国共公开发表相关文献15,797篇。同时,基于信息素质的信息意识研究同样也是近些年我国学者的研究热点,笔者根据CNKI以“信息素质”、“信息意识”同时作为主题词进行统计,近13年里我国共公开发表相关文献2,443篇。但,笔者根据CNKI以“信息素质”、“信息意识”、“信息兴趣”同时作为主题词进行统计,近13年里我国共公开发表相关文献仅5篇。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兴趣缺乏学术界的关注,同样,高校教师也缺乏对信息兴趣的关注,因此缺乏对大学生的有效指导。

2.大学生信息兴趣现状与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信息兴趣的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培养大学生信息兴趣提供可行性对策,笔者根据《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中关于信息素质的指标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只涉及信息兴趣,并且在设计完问卷的草稿之后,请经验丰富的相关专业的高职称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修改以增强测量度。本次调查在问卷星上采用网络调查方式进行,共获得有效问卷97份。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信息的兴趣通常集中在时事新闻和休闲娱乐上,而对学习学术的信息则缺乏一定的兴趣程度,具体表现在选择“休闲娱乐”选项有78人次、选择“时事新闻”选项有41人次、选择“学习学术”选项有31人次;被调查者通常对不了解的信息通常都有进一步了解的意愿,但对娱乐八卦类信息的了解意愿更强,具体表现在选择“大概了解一下”选项有55人次、选择“深入了解一番”选项有18人次,共占总数的75.26%,对专业知识类信息的了解意愿则稍弱,具体表现在选择“大概了解一下”选项有33人次、选择“深入了解一番”选项有26人次,共占总数的60.82%;被调查者只是拥有较小程度的信息兴趣,未能拥有足够程度的信息兴趣,具体表现在选择“只当时感兴趣”选项有44人次、选择“之后忘记了”选项有42人次。具体数据见表1。

综合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学习学术信息的兴趣不高,他们缺乏深一步了解专业知识信息的意愿,对信息只存在表面的兴趣,并没有形成持久的稳定的意识倾向,缺乏信息热情。可以得到结论,部分大学生对信息兴趣缺乏认识,还没有形成持久的、完整的、真正的信息兴趣,从而阻碍他们顺利发起进一步信息活动以获取知识。

三、培养大学生信息兴趣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生信息兴趣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的文献检索课程等信息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布置,促使大学生对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并产生愉悦的情感记忆,使之形成持久的、完整的、真正的信息兴趣。

1.基于任务驱动法

(1)含义与特点

基于任务驱动法可以培养大学生信息兴趣。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设定学习方向、任务内容以及评价方法。在任务驱动法中,学生不能直接从教师那里得到答案,教师也不会直接将解决办法传授给学生,一切都需要学生自主地或协作地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每个学生都需要开动脑筋,不断锤炼思考能力,同时在协作时又能让学生吸取别人长处,最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意识到信息素质的重要性,不断培养信息兴趣。

(2)执行的难点

想要执行好任务驱动法,需注意三处难点。第一,在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开展本教学法的基础。任务的设定对于教师是一个困难的挑战,因为它没有专门的教材、没有统一的大纲,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任务的设置也可能成为阻碍,一个好的任务既不能脱离教师的掌握,又要兼顾学生的潜力和喜好,这是十分困难的。

第二,教师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还是引导者更是评价者,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的同时,须注意不能过分干预,要杜绝从引导者重新转变为传授者。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也不能执着于给出通用标准答案,这对教师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三,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把每个任务都做到尽善尽美,可能存在学生对其不感兴趣的状况,这会导致调动不起学生的情感,甚至对信息体验产生负面的情感记忆,从而阻碍培养学生信息兴趣。鉴于此,我们还需要应用情境教学法促使学生对信息体验产生愉悦的情感记忆,和任务驱动法相辅相成,起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

2.基于情境教学法

(1)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首创于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李吉林,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达到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精神愉悦的时候往往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们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和调节两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强或削弱的效能,也就是说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会起到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会起到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正面情感。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也就是说愉悦的情感有利于认知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而紧张和抵触的情感则会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布置的情境会令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心平气和,以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2)基本原则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遵循两大基本原则。一是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和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原则,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又要考虑如何调动其情感、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教师在鼓励学生时,很可能会带给学生能力不足的心理暗示,这会增加他们的抵触情感,如果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把学生视做理智与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来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能。二是愉悦体验原则,要求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把思考和实践作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总之,这种精神的集中与愉悦并存的状态,是情境教学的最理想状态,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都应遵循这两大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信息兴趣的形成会带动信息素质的提升,但大学生普遍缺乏持久的、完整的、真正的信息兴趣,一定程度制约信息素质的培养。任务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的相辅相成,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信息教学中,两种教学法的特点和互补应用,使学生在获得信息技能同时,能够带着集中的注意力和愉悦的情感对信息活动进行深入体验,从中慢慢培养其信息兴趣,从而实现信息素质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蕾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优化情境导入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王春晓.以需求为导向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百度百科:教学方法[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jweiAxSrxDQ3RIYnWHF_tAr_jRPNyQZiERjjaECypPmlGRIIbxCeS-4a4tsd3_I,2013-10-09.

[4]互联网:问卷星[EB/OL].http://www.sojump.com,2013-10-30.

[5]赵骏.论青少年健康信息情感的培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6(6):43-46.

[6]孙平,曾晓牧.认识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34-37.

[7]张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1):64-66.

[8]邹昌华.在信息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J].成功(教育),2008(5):231.

[9]何立芳,彭建波.PBL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实践和体会[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4).

[10]祝智庭,顾小清.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J].中小学电教,2002(8):77.

[11]夏宇.例谈任务驱动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0):15-17.

[12]张春红.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检索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2(12):93-94.

[13]李琨.基于情境教学模式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7):22-24.

兴趣驱动法 篇4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同时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 表明了兴趣教学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也使传统的兴趣说和兴趣教学重新提到了当前教育研究和学校教学的议事日程[1]。

《机械制图》课程为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该课程的学习和应用也尤为重要。该课程不仅注重让学生对理论进行理解, 还应重视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其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制图能力、空间想象等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本文分析了驱动教学法和兴趣教学法的特点, 并将其应用到《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 注重通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1 兴趣驱动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

1.1 兴趣驱动教学法

兴趣驱动教学法, 是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原则, 让学生由被动式的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愿自主学习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1.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 就是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于一个或多个“任务”中, 通过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主动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是一种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任务教学的实现分为4个阶段:创设情景,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2,3,4,5,6]。

本文主要是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结合了兴趣驱动的优点。在设计教学和学习任务时, 着重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探讨了结合两种方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2 高职院校中《机械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中心, 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模式。教学的形式无外于教师的讲授,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并且大多是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逐节逐章进行授课。这种局部设计、就事论事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对整个课程没有直观的认识, 并且知识点过于离散, 学生即便是对每节内容都熟悉, 也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久而久之, 会是此课程的学习出现枯燥、乏味。

2.2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困难较大

《机械制图》课程由于具有系统理论性, 且强调空间思维能力, 而在职业院校中, 这门课程往往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 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上有所欠缺, 因此, 大部分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时, 感觉学习难度较大, 往往会产生惧怕的学习心理, 学习主动性不高。

2.3 教学的重点不清晰

在职业技术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中, 机械制图课程侧重的是学生的实际读图和画图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 可能由于教材的选用不合理、教学大纲的设置不合理等, 很难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导向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文献[6]认为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目标,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而制图部分不应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 应该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快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

2.4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结合相对欠缺

目前, 很多院校的《机械制图》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 有些教师对媒体课件设计不合理, 有些课件在动画的使用上没有把握好分寸, 使用动画比较随意, 一些动态课件虽然在视觉上冲击较为强烈, 对人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但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学生在这种快速的动态课件教学中, 除了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或信息呈现的速度, 也无法完整地做笔记, 严重影响其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板书、课堂提问和启发式教学等也相应地减少, 更谈不上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师在授课时可能会相对轻松, 但是久而久之, 随着教学知识点和内容信息量得加大, 最终会导致学生失去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兴趣驱动和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应用

3.1 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是任务驱动法的第一个环节, 此环节很关键, 应注意任务的难度。如果太简单了, 学生的能力并不能得到什么提高, 会使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 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如果太难了, 则会让学生丧失信心, 失去学习的兴趣, 会对学生的前进产生极大的阻力, 也不利于学生的提高。所以, 我觉得任务的难度应该符合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的平均, 但在此基础上可以灵活地加入一些拓展内容, 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选择。结合兴趣驱动, 任务的步骤除了紧扣教学大纲外, 还应考虑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任务的内容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应该体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结合班级的学生情况, 在让学生完成布置的任务时, 应该将分为一些学习小组。小组的分配, 应该体现兴趣驱动教学, 每个小组里应该至少有一到两名对《机械制图》有浓厚学习兴趣和该门课程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分配, 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通过协作学习, 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能够带动其他学生学习, 并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效果评价

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 每个小组应该轮流由不同的学生进行汇报。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并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 打分的成绩计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对汇报的学生也打分计入该学生的平时成绩。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 能够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 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3.4 应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兴趣驱动和任务驱动的过程中, 应该突出重点, 以学生的就业目标为导向。在任务的设置时, 应该注意时间和阶段, 应该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 再设置任务, 如果在课程一开始, 就布置任务, 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很大的学习压力, 例如, 应该在几何画法、绘图基础知识和装配图等知识点简单讲解完成后, 在投影基础及如何从平面图想象出立体的实物形状等内容部分设置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不断诱导他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制图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 2012 (3) .

[2]钟玉生.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考试周刊, 2010, (23) :224-225.

[3]王大林.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

[4]杜丙新, 秦国防.基于兴趣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7 (21) :5171-5172, 5174.

[5]叶建刚.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5) :122-123.

关于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 篇5

在七年级有一课是教学生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我下午一共是两节刻,分别是一(2)班一(3)班的。第一节是一(2)班。在给一(2)班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是就说,我叫同学们打开某个网站,然后点击那个连接,我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跟着我的思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比如“此用户名已存在”等小问题。但我还是要下去给每个同学解释。最终把自己搞的很累,自己累点能出成果那也可喜。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只有二十来位同学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并发送了邮件。

接下去的一节课是一(3)班的。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一(3)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因为都是新来的学生,因此同学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建议和意见。同学们可能当面不好讲,因此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参考旁边的同学自己在网上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并给指定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然后这样我不断的刺激下面还没有发送成功的学生,“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能成功的发送电子邮件。

通过看上面的案例我的体会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逐步趋向多样化、信息化的具有时代性的今天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我认为想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限于更着老师走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就会相应产生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及为了完成任务要采用的方法。它可以和别的孩子讨论甚至“请教”那也是他自愿的。只要自愿就没埋怨和厌学。

然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老师先明确或隐含的给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留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想方设法的完成任务。这样教学效果上来了,教学任务达标了,同学也学到了相应的只是或技能。

活动激发兴趣,探究驱动创新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写作课 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

初中英语有听说读写四大主要任务,其中“写”是难度最大的任务。提到写作,往往是学生头疼,教师摇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谈论写作课中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似乎有点奢侈。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也不是想像的那样困难,如果教学得当,还有可能在激發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之间产生相得益彰的作用。现将笔者的一些浅显思考写出来,供初中英语教学同行批评指正。

一、写作课中激发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可能性

写作课看起来是一个写的动作,实际上却是一个充满着思维的过程,而思维又恰恰是与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角度讲,写作课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是有着理论上的可能性的。

那么在写作课的实践中,这样的可能性能否变成真正的可行性呢?笔者研究发现,初中英语写作课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实际上是存在着较大的障碍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学生对英语的运用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日常写作课中,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将自己用中文思考出来的意思再用英语表达出来,单词、语法等是阻挡在学生写作面前的首要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耗费相当的精力,又如何保证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呢?从这个角度讲,激发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可行性障碍大于可能性研究。

但是,哲学思考让我们认识到,只要有可能性,那就是有可行性的。关键是通过努力,去为可行性创造条件。基于当前的写作教学实际,笔者以为可以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探究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这样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或者另有一番风景。

二、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隐藏在写作的活动过程当中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活动,又或者说,活动可以促进写作的进行。研究表明,初中英语写作课中的具体活动设计有这样的几个思路,而这些思路中就蕴含着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一,口头创作。笔者想重复的一个观点是,作文是写出来的,但更是想出来的,这个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过程,而口头创作则是激发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七年级的写作课起始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天气、同学、家庭等身边的素材进行口头作文的创作。由于口头创作带有即性创作的显著特征,因此学生在瞬间要想用英语表达出这些常规事物,就必须加入自己的想像,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于初始要求并不高,因此英语的工具性不是问题,重心就落在了如何用英语表达出与他人思路不同的内容上来。显然,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充满着创新意味。

其二,话题创作。就一个话题开设写作课,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思路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比如说有教师在写作课上,让学生围绕make friends这一话题进行创作,笔者感觉这就是一个极好的思路。因为一个主题往往能够带动学生所学过的很多知识,而在这种话题牵引的作用之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带有明显的探究特征。比如说学生在看到make friends这个主题时,首先要探究的就是哪些内容可能与其相关,于是关于make friends的想法、自己交朋友的过程及其英语表达、自己对交朋友的思考及其英语表达,就成为探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写作的过程除了可以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之外,还需要学生一定的想像,以将自己关于make friends的思考系统化、精确化,这就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参与,从而在激发探究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其三,活动创作。通过设计具体的活动,让学生有物可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写作课的重要选择。如有一次,笔者以“我向往的初三生活”为话题,让学生根据这一话题去设计活动,最后通过群策群力,学生设计的活动是选择六个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分别饰演初三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等,通过模拟自己所向往的初三生活以及对高一级学校的向往,来展示一个简洁而完整的初三生活片段。经过了这一活动之后,再让学生用英语去表达这一活动,于是几乎所有的学生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无论是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还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意不段,探究不止,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写作生态。

三、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激发与培养应当是隐性的

在笔者研究写作课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过程中,笔者有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激发与培养不能挂在口头上,也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题词,而应当成为隐藏在具体的写作课行为背后的主线索。

事实证明,坚持这种隐性的思路,可以让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注意力更集中,运用英语表达内心思想的过程更纯粹。当然,随着对初中英语写作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写作课的设计与实施上也要有新的思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基于激发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思路,那具体的教学行为就有一个源头活水,符合学生写作需要的教学策略也能源源不断地产生。

总之,初中英语写作课中,坚持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激发,就能够激活写作课的一潭清水,从而使写作教学一直行走在有效教学的大道上。

兴趣驱动对体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篇7

近年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学体育既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实现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应该紧跟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以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更新教学观念,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2、分析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兴趣驱动的重要作用

2.1、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的学生参与度

在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带有被动性,大多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体育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体育教学很难发挥出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而当教师以兴趣驱动为切入点给学生设置教学活动时,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很容易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中。这样,不但能够保证体育课堂的学生参与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2.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近年来,全国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新课改不断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大学体育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基于兴趣驱动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时,教师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在自主学习、获取体育知识、体育锻炼技巧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自主学习体育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以后健康生活。良好发展打好基础。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新课改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而且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提升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3、有利于实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目标

当前,素质教育史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升入大学之后,思想观念难免还有应试教育的“影子”,认为学习体育没有意义,只是为了拿到期末考试的学分。在此过程中,部分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太过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以兴趣驱动为指导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教师树立了“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逐渐突破以竞技为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各项体育锻炼中,不但能够实现体育教学的提高学生省体素质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目标,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3、分析基于兴趣驱动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

3.1、转变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大学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模式,尽快转变传统的以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导入语言的使用,在导入环节适当加入一些当下流行的词语、表达方式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保证体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转变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来,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学生参与度。最后,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进行给学生讲解了体育知识和技能后,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主尝试、自主训练的机会,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

例如:当在进行足球学习项目时,体育教师先教授学生运球前进的技巧,在学生能够运球行走后,以“绕杆前进”为训练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该项目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约束力不强,但是拥有组员之间的监督,可以将约束力控制在刚刚好的范围内,即能让学生得到相应的锻炼,也不会让学生产生消极厌倦的心理。此后,当学生训练得较为熟练后,可以开展一个体育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之间进行友谊竞赛,输的小组接受适当的惩罚。这种竞赛的方式,一方面,学生承担的是小组的名誉,学生必然会自发努力训练,不断提高自己,为小组取得胜利,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另一方面,竞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2、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首先,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吸引的心理,选择一些与学生生理、心理相吻合,实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健美操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爱,让学生自主选择健美操背景音乐。同时,为了减少同一首歌给学生带来的审美疲劳,教师可以以一个月为周期,用投票选取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节奏性强且积极向上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这样可以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对健美操课充分积极性。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另一方面,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更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体育教师应该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体育教学,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从而主动学习体育知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例如:当前广场舞盛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队,让学生将体育课上所学到的健美操知识与广场舞动作相结合,自主编制一支具有特色的健美操。这种方式,即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团结互助中加深彼此的友谊,这对于帮助学生打造良好的交际圈,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重大意义。

最后,教师应该把相关体育教材与时代性结合起给学生设置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新颖性与挑战性,直接或间接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完成体育活动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精神,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让学生观看近期的体育比赛项目,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运动员的体育精神。

3.3、充分应用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具有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趣味性强等优点,能够寓教于乐,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应用体育游戏,把趣味和体育技能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参与可以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比如,在篮球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投篮等游戏来把篮球技术技术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篮球技能训练中。又如,以往的中长跑教学中,教师按照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组织学生绕着田径场重复的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恐惧的心理,越来越厌倦体育课。为了消除传统机械式训练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体育游戏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情景,如运送情报、抓小偷等,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将奔跑看做是玩游戏,而不是田径训练,使学生在玩游戏中得到锻炼,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丰富的想象和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锻炼。以抓小偷为例。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会被分为两个阵队,一个阵队是警察,一个阵队是小偷。分好组后,规定小偷躲藏的范围,如以操场为范围。身为小偷的学生要努力奔跑,一旦被抓到就会被警察感悟成为警察,与警察一起追赶其他小偷。在这个点游戏当中,学生为了努力活下去,必然会尽全力奔跑。这种游戏化的训练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自发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3.4、合理评价

具体来说,首先,体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拟定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健康的体育运动方案。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对待体育的学习态度不同,身体机能、运动水平、运动承受量等都存在差距,因此,要想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体育教师要先对学生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为此,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体检,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从而为学生安排适合学生自己的运动锻炼计划。然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由于学生运动项目以及身体机能等各方面的差异,如果以同一个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有失公平性,因此,体育教师要从学生运动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付出的努力,对学生每个运动项目的具体成绩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最后,针对付出努力后成绩得到显著提高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结束语

近年来,以兴趣驱动为指导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不但能够使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便传统体育为“快乐体育”。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深化对体育教学改革认识,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把兴趣驱动融入到体育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体育、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尕芳.关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5(12).

[2]伊优男.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当代体育科技,2014,4(7).

兴趣驱动法 篇8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院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学习比较困难,教师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实验教学更是因为程序设计语言基础不扎实、课程内容太抽象等原因而较难开展。一些专家和教师就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案例驱动、课题答辩等[1,2]。这些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然而,上述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对于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他们在自学能力、对新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整体学习氛围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同样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不同的学生。例如笔者曾尝试利用案例驱动法让学生理解数据结构栈的概念和应用,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和自学的动力,最终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现实的困境引人深思。如何设计数据结构课程的课堂和实验教学,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门可的学习和探究当中呢?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2 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的开展途径

数据结构作为问题分析和程序设计的基石,已经广泛渗透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3]。这表明数据结构教师要了解数据结构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从而在教学中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相关数据结构的含义及其应用。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是生动、形象的教学,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图1所示,兴趣驱动教学模式采用:1)课前案例导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2)课中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3)课后探索与交流,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拓展学习的视野;4)个性化兴趣实验。各环节都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设计讲授内容,图中显示,各环节并非单纯的层次递进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2.1 课前案例导入

2.1.1 以鲜活的案例导入新课

数据结构课程从宏观上看,课程脉络清晰,各知识点相互交织,层层递进,体现了这一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然而,初学者还不能很好的体会各知识点间相互关联。因此,在每一个新知识点讲解前,以案例导入新课是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案例的选取是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一般来说,案例选取要满足[4]: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与学生产生共鸣;2)与准备讲解的知识点高度相关,且易于抽象出对应的数据结构模型;3)能创设不同情境,引起争论。

案例1:在讲解队列这一线性结构时,引入在食堂就餐时,排队的情景。这是一个跟教材上银行排队类似的情景[5],但若要引起学生兴趣,还要注意创设情景,设置一些问题:

1)在学校食堂就餐时,经常排队么?(常识问题,作为切入点)

2)排队时,你是接在队尾还是直接插队?如果插队,别人会有什么反映呢?你什么时候会离开这个队伍呢?(从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兴趣,同时隐含队列的一般特性)

3)多个窗口提供一样的饭菜时,你会站在哪个队列的后面?(与实际问题更加吻合,队列含义的进一步拓展)

4)你知道操作系统和网络路由器中,使用什么用的队列么?它们与我们课本讲的队列有什么不同呢?(开放性问题,引起课下讨论和思考)

通过这些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抽象出相关概念。帮助其思维的扩展与发散。

案例2在讲解图的最短路径问题时,可在课前让每个同学为自己设计最佳旅游线路。给出几个准备旅游城市的相对位置、距离及到达的代价。

1)你是如何衡量旅游线路是否最佳的?

2)如果让你找出到达100个城市的最佳旅游线路,你能很快找到么?

3)你玩的游戏中,人物角色走路时的路径是怎么样的?计算机怎么能计算出这个路径呢?(引申)

2.1.2 教学案例的来源

为不断改进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教学案例要经过精挑细选,要不断丰富和增加教学的案例库。通常,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

1)通过与相关专业教师座谈,搜集应用案例。这样能保证收集的案例与学生专业相关,从而能使学生保持兴趣。

2)在相关专业文献中寻找数据结构案例。

3)从数据结构的演进过程,发现各个数据结构的由来和背景,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调整,把概念问题化,让学生归纳相关结论,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课中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图形化信息比文字信息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中的数据结构和相关算法描述多为抽象的理论。在学生理论分析水平还欠缺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理论讲解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入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让抽象的算法以图形动态演变的方式呈现,为学习者形象思维的建立提供帮助。比如在讲到基本的链表插入删除算法时,可以利用Flash动画演示的方式(如图2)[6],让学生对算法有形象的认识和直观的感受;再比如,在讲解图的最小生成树的两个不同算法时,可以利用动画对比分析,让学生对两种不同的生成树算法的区别有较为深刻的体会。

2.3 课后探讨与交流

课程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演示和算法介绍,让学生初步理解数据结构的特点及算法的基本应用形式。但是,如果要将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固化主体,还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让他们课下探讨与交流,并广泛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进一步拓展其学科视野[7]。例如,讲完栈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后,可以让学生课下研究如何进行迷宫求解、表达式求值以及括号匹配等典型问题。同时,可以让他们深入分析程序中递归调用的工作原理。这些问题都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栈概念的理解,同时,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数据结构的重要性。

2.4 个性化兴趣实验

数据结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型代表,要想学好该课程,除了具备理论的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熟练地编程实现能力。这就对学生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8]。然而,笔者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指导中发现,部分学生尽管对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其编程能力的限制,通常不能很好的上机实现,从而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验指导时,创新指导形式,不再限制学生单一的使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数据结构的相关实验,甚至不再限定必须实现相关的详细操作过程。例如,对于C语言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参看C语言版本的数据结构,实现其相关算法和操作,对于Java或C++比较熟练地同学,可以采用这两种语言。同时,因为在Java和C++这两类语言的类库中,数据结构教材中相关算法已基本实现。如C++中的Stack、Queue、Vector等类。因此,学生在实验时,可以先调用相关的类库文件,从应用的角度先使用它们,然后再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实现包。

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让他们实现一些可视化的相关演示。比如,可以利用Flash实现迷宫动态运行的示例,或者是最佳寻路算法等等。

3 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让相关专业本科生能够深入学习数据结构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刻理解数据结构及算法的魅力所在,能为他们进入编程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教学和实验实现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了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数据结构兴趣,改善数据结构教学效果的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郑宏珍,张维刚.数据结构教学中兴趣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分析[J].计算机时代,2010(12):43-45.

[2]Anders Berglund,Anna Eckerdal.What do CS Students try to learn?Insights from a Distributed,Project-based Course in ComputerSystems[J].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2006,16(3):185-195.

[3]张连堂,焦妍.《数据结构》教学技巧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09(9):86-88.

[4]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延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严蔚敏.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6]肖正兴.数据结构虚拟课堂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教育,2009(22):32-35.

[7]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兴趣驱动法 篇9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工业设计教学,教学效果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 才有真知的收获。”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的新生》中的精辟见解, 也是对“做中学”理论的支撑。作为应用性很强的设计教学不仅应遵循“做中学”思想, 而且在“做中学”的教学实践中应很好地运用“任务驱动法”。但在信息时代如何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设计教学效果, 却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在信息网络时代, 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量接收途径平等, 原来师生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悬殊已不复存在。那么在这个时候,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对设计实践课很重要, 而且对于理论课同样很重要。

“任务驱动法”是新时代对设计师生新的要求。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 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路,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用计算计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网络时代, 教师其实并不是很好当, 因为在信息网络面前,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量几乎是同等的。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信息时代有了新的内涵,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也对设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的课堂上, 学生不仅仅是学到设计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如何搜索资料, 如何跟人合作, 如何跟人沟通, 如何最快地学习软件, 如何推销自己的设计等。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不是在教师的讲授中能实现的, 而是需要在课题的任务完成中锻炼的。因此教师应从认知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而不是教授具体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网上资料很多, 为什么要教师自己费心去找呢?给出问题, 给出关键词, 给出任务, 把任务抛给学生, 把球抛给学生, 不仅能启发学生思考,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兴趣也会很高。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 巧妙设置任务, 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 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去学习新知识, 感受新方法, 形成新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 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信息知识是死的, 能力是活的。在设计课程的学习中, 设计专业学生主要培养五种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实际的任务完成中得以调动和提高的。因此, 任务驱动法既是设计课程的性质决定的, 又是新时代对教师新的要求, 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法宝之一。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任务驱动法”设计非常关键。一般说来, “任务驱动法”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任务的设计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们的教学活动、教学模式的设计, 若能将这枝火把点燃, 就取得了通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授之以鱼, 更授之以渔, 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任务的设计除了掌握设计理论与方法外, 还强调创意、创新、表现自我的意识。

首先, 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单元时, 必须有清晰、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包括整个活动的目标和每个小环节的目标。制订每一个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 此目标是否有利于激发学习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对问题进行思考。其次, 教师在指导学生向目标努力时, 应该能够预测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何时需要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其次, 向学生讲明任务的目的很重要, 对于学设计的学生来说, 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 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个设计, 更重要的是掌握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和经验, 改善和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计划能力和推销自我的能力。在一次任务的设计中, 教师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学生, 在这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希望学生注意在哪些方面的提高。如笔者在教产品设计原理时, 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你最喜欢哪类产品?以“某某产品的前世今生和花样年华”为题作一个产品的变迁专题, 要求分析产品变迁的原因、趋势, 以及背后的故事。 (两个人一组进行合作) 很明确地告诉学生, 这个任务不仅是考验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而且锻炼大家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还有宣讲能力。这样,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了很多。

再次, 任务的情境设计很重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借助实物和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与观念的关系和矛盾、问题等创设基于生活、注重形象、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情境。在设计教学中, 笔者经常采用的是把所教班级当作设计公司, 以“模拟公司运作”, 进行分组讨论, 分组设计。并把构思草图贴在教室墙壁上, 并用大量的贴纸来评价方案。同时, 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不拘形式。或围成一圈, 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灵感, 进行一小时的“头脑风暴”讨论等。

最后, “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只有具有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 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如在产品设计原理中讲产品的结构时, 对于非工科的工业设计学生来说, 结构对他们是陌生乃至枯燥的。于是笔者布置的任务是:以“大变小, 小变大”为关键词, 做思维导图。学生先是打“哈哈”, 什么物品是这样的呀, 经笔者一点拨, 学生颇有兴趣, 列举了许多具有此特性的事物, 甚至孕妇的肚子, 这样具有人文关怀的温情的大胆想象力。最后, 以大家的想法为基础, 总结产品的常用结构。学生也在这样的游戏任务中, 对产品的结构有了很好的理解和记忆。

2. 任务的指导和监督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激励、唤醒、鼓舞。”当听课变成讨论, 传授变成指导, 那么指导的过程也是存在着相当的艺术技巧。首先, 教师在设计课前制定详细的设计指导书, 对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如选题、市场调研、成本分析、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都有明确要求。在情感上, 指导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 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 多给予学生表扬, 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成功感的同时, 提出问题, 平等地、探讨式地解决问题。其次, 在知识上, 应给出学生更多的知识链接, 更多不同的方法, 启发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维。在设计的课堂, 不仅仅是学到设计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如何搜索资料, 如何跟人合作, 如何跟人沟通, 如何最快地学习软件, 如何推销自己的设计。学生难免有惰性, 也难免被动。如何激起他们的热情, 如何督促他们积极参与, 如何监督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 都是需要仔细分析研究的。

首先, 有些任务以团队形式完成比个人完成更有效。“三人行, 必有我师”, 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 将会更好地互相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 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 笔者提倡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 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共同交流的方式, 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同时, 团队的形式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 组长的设立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和监督学生, 促进任务的顺利进行。

其次, 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自由探究的机会。如提供网络电教室、资料室、多媒体教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得出各种各样的解释, 我们不仅应当尊重, 而且应该鼓励。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保持探索的热情与学习的动力, 才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后, 是教给学生如何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的方法, 在遇到问题时如何灵活解决。在任务的指导和监督过程中, 教师的实践经验有很大的权威性, 教师自己的成功作品和成果对学生具有无形的说服力和鼓舞作用。

3. 任务的评价

任务讲评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以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技术处理技巧等为题, 以学生的作品为主线进行讲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 完善与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水平。

任务的评价形式有多种, 有理性和感性评价之分, 也有自评、互评和师评方式之别。在评价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理性评价的内容和指标是否和任务的目的一致, 采用什么方法能避免自评和互评的随意性。如在草图方案互评中, 宜根据产品的形态、结构、材料、色彩、创造性等设计要素列一个表, 让学生有理性的评价指标可以遵循。

总之,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网络时代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最为合适和可行的教学方法。任务的完成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可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社会责任感、设计使命感, 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有的放矢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充实专业知识, 更加理想地完善自己, 从而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前途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创新思维论.

基于项目驱动法提升学生考证质量 篇10

一、以项目驱动法设计与职业技能培养配套的项目课程体系

1. 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 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即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采取项目驱动法将课程教学调整为具体项目、项目实施目标、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授课等环节, 通过具体项目的教学, 使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获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2. 理论实践一体化实施

根据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和就业的需要, 调整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标准, 教学内容按技能要求设定多层次目标。采用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构建教学模式。同时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 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职业技能标准应会中,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技能和技术, 方法如图1所示。

3. 理论知识负载于项目教学中

项目课程要求把知识均匀地分配到各个项目中去, 但采用项目教学往往会出现第一个项目就几乎负载了该项技能的大部分知识, 这种知识布局会使得第一个项目由于内容过多, 需要耗用大量课时而最终陷入到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中去, 并且在课堂层面上课程并不能产生根本性变革。要真正实施项目课程, 就要打破思维定势, 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 而是可以通过在多个项目中合理分配知识点逐个来掌握这些知识。

二、以项目驱动法设计与技能考证所需技能相匹配的实训项目

以项目为主体的职教课程体系要考虑所设计的项目能否覆盖职业技能标准的内容, 能否负载职业技能标准所需的所有知识, 按照什么线索对项目进行划分, 其结构是否足够体现了工作体系的特征等。实训项目的开发, 关键和难点是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项目设计。项目课程是一种按照工作的相关性, 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组织内容的课程, 其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这样工作任务就成了项目课程的核心要素, 而其设计与描述也就成了实训项目开发的重要环节。第一, 项目设计是建立在对工作任务准确的分析之上的, 而工作任务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 考证训练需根据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 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的工作任务, 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第二, 设计基于实用性的学习项目, 设计学习项目应以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 能掌握职业技能标准规定的应会和应知内容, 学习项目既要贴近企业,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又要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 具有可行性。在顺序安排上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项到综合, 从入学开始就开始了基本技能训练, 先人门, 后逐步深化, 循序渐进。对于职业技能考证知识的系统性在项目教学中已不是那样重要, 由于一个项目往往要由多种技术手段、多种工作方法和多种工艺完成, 有的工序还会有多种技术的交互, 而项目的过程亦要求有序进行, 因此, 需要把学生已学的知识和已掌握的基本技能、以及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按项目的技术要求与工序要求进行整合。重新构建一个适用于项目实训教学的有序的综合性知识群, 只有这样, 才能使项目实训真正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如“数控车”职业资格考证实训, 根据《数控车床加工技术等级标准》对中级工的技能要求, 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熟练尽可能紧密结合, 采取先模块, 后项目的方法, 即先按内容的类别及关联程度, 组合成知识、技能一体化的四大模块。模块一, 数控车床操作面板的使用方法:能够通过各种途径 (如D N C、网络等) 输入加工程序, 能够通过操作面板编辑加工程序, 能进行对刀并确定相关坐标系, 能设置刀具参数。模块二, 数控编程操作实训:能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全过程, 包括零件工艺分析、确定加工工艺过程、确定定位方案、工件装夹、刀具及切削用量选择、零件中基点坐标计算、数控程序编制及零件加工和零件测量。模块三, CAD/CAM实训:要求学生熟悉CAD/CAM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典型CAD/CAM软件的使用等知识, 利用CAD/CAM软件对较复杂零件进行三维造型, 根据所学数控加工工艺知识选择合理的走刀路线, 生成刀具轨迹, 在后置处理后进行自动加工。模块四, 数控车床维护与精度检验:能够根据说明书完成数控车床的定期及不定期维护保养, 能读懂数控系统的报警信息, 能发现数控车床的一般故障, 能够检查数控车床的常规几何精度。

每个模块按《职业技能标准》要求确定若干项目, 如数控编程操作实训模块, 根据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综合为6个实训项目 (如表1所示) , 每一个项目都以实训任务书的形式下达, 将实训任务书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相结合, 根据知识整合后的要求, 让学生的操作从局部开始进行, 然后再扩展到整体和复杂、有技术难度的操作, 力求做到整合后的知识与技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相吻合, 让学生不断提高与进步。整合后的知识结构不但保证了实训的可行性, 而且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有效性, 对学生职业技能提高是十分有效的。

三、以项目驱动法设计实训项目的实施与评估

如图2所示, 要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实施, 前提是有学生和教师根据职业技能要求共同确定一个合理的项目, 同时要求学生独立的对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具体的分析, 并在收集该项目相应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独立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按计划独立的进行项目操作, 并在此过程中将项目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资料、老师咨询等方式进行掌握, 同时依据项目目标对所实施的项目进行独立的检验, 找出不足, 最后指导老师与学生共同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做一个项目的评估, 指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知识点把握和技能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及操作技能与项目所对应职业技能考证所要求技能之间的差距, 并对起初设计项目时存在的不足进行必要的修订, 通过多次项目的实施, 努力提高高职生职业技能考证质量。

四、结束语

我校在学生考证中尝试了项目教学法,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项目的实施和知识点的重构与整合, 在提高实训的效率与效果, 在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等方面,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中级工考证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成绩优良率由原来不足20%提高到85%以上, 其中30%的学生达到了高级工水平, 它使我校机械专业的考证质量得到了质的提升。

摘要: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考证制度, 大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变, 使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 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目前许多高职学生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被企业认可, 许多学生拥有证书却没有技能已成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瓶颈, 因此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就成了当务之需, 项目驱动法是提升考证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证质量,项目驱动法

参考文献

[1]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2]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3

[3]徐瑾劼.基于职业知识论的职业能力适应性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上一篇:珍惜你的工作下一篇:中药鉴定实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