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疲劳特征

2024-05-07

运动疲劳特征(精选九篇)

运动疲劳特征 篇1

1.1 运动疲劳概念

运动性疲劳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是指在运动过程中, 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 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

1.2 运动疲劳分类与产生机制

运动疲劳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运动时肌肉疲劳的发生和发展明显依赖于运动时间、强度、运动项目、肌纤维组成、运动员体质水平和内环境等因素, 故直接从运动类型特点分析其机理更符合实际。[2]

2 短时间高强度运动负荷下的疲劳特征及产生机制

2.1 短时间高强度运动负荷时运动疲劳的能量代谢特征

短时间高强度运动负荷的运动项目, 如短跑、举重、铅球等, 其主要供能系统为ATP-CP系统, 运动时间在5~30s, 研究表明, 在100米跑中, 主要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分解供能 (约占81%) , 少量由糖酵解供能 (约占16%) ;运动时CP含量的下降取决于运动负荷, 运动强度越大, 含量下降越明显, 运动性疲劳产生也就越快。因此, TP-CP含量可能是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

2.2 较短时间高强度运动负荷时运动疲劳的能量代谢特征

较短时间运动 (如400米、800米等) ATP-CP供能系统不能满足肌肉运动的能量需要, 肌糖原开始无氧酵解供能, 所造成的疲劳往往是由于乳酸堆积所致。高强度运动时, 能量需求大于个体的最大有氧代谢功率和需要高水平的无氧代谢。当ATP-CP供能系统不能满足肌肉运动能量需要时, 肌糖原的无氧酵解便开始。因此, 疲劳的原因主要是有组织中大量乳酸堆积造成。[6]

2.3 高强度运动负荷下运动疲劳产生机制

用肌肉活检技术说明高强度运动疲劳的动因是ATP和CP下降, 同时Pi、ADP、乳酸和H+增加。[2]Sahlin证明, 在高强度运动至力竭后, 肌肉乳酸浓度与PH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3]当人体运动疲劳时, 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导致神经一肌肉接点处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Ach) 释放减少, 或剧烈运动导致乙酰胆碱堆积、骨骼肌膜持续去极化, 肌肉缺乏正常的兴奋舒张交替, 从而引起肌肉收缩力下降。[4]

3 长时间耐力运动疲劳特征

3.1 长时间耐力运动疲劳的能量代谢特征

耐力运动疲劳的主要因素包括肌肉和肝脏糖原的消耗, 血糖下降, 脱水和体温上升, 这些疲劳的因素在不同运动性质和不同环境等会有差异, 当以70%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至力竭时, 肌糖原接近耗竭 (消耗90%左右) , 可维持运动约90 min。脂肪酸虽是耐力运动能源, 但贮量很大, 不是疲劳的能量因素。在长时间耐力运动时, 体内糖贮备和肌糖原耗竭是疲劳的原因。[2]

3.2 长时间耐力运动疲劳产生机制

糖和脂肪的有氧分解是有氧系统的主要燃料来源。运动一开始, 首先参加供能的是ATP-CP能源系统, 接着是乳酸系统, 运动时间超过45s, 乳酸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同时发挥作用。当肌细胞中乳酸积累导致p H值下降6.4时, 糖无氧酵解就停止, 此时, 如果需要继续运动下去, 就必须减慢速度, 依靠糖、脂肪有氧氧化供能。长时间运动时, 由于肌糖元、肝糖元的大量消耗, 容易使维持血糖水平的机制出“过劳”, 出现低血糖现象。有材料表明:长时间运动到筋疲力尽和肌肉中糖贮备的耗竭几乎是同时发生, 尽管尚有大量脂肪能源可供利用, 但运动时肌糖元的耗竭仍会导致疲劳。[7]

3.3 长时间运动的神经疲劳

长时间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神经疲劳不像肌肉疲劳那样有明显的现象, 它比较隐蔽深沉, 不易发现。运动过程中, 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消耗和恢复随着运动时间增加, 消耗大于恢复过程。如果训练过分, 大脑皮质细胞抑制过程就要减弱, 恢复过程就会延长;如果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 疲劳就会积累, 引起皮质细胞的机能失调, 产生过度疲劳, 严重时, 人体各种机能都会出现失调现象。[6]

4 运动项目与运动疲劳及恢复

4.1 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特点

运动疲劳的发生原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除了能量代谢原因外, 还表现在运动项目的动作形式对疲劳产生的影响。在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中, 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和动作技能的复杂程度是影响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 习惯性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和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 而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 则较易产生疲劳。静力性运动疲劳的产生就其细胞代谢来讲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项目的运动性疲劳相似, 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持续兴奋, 肌肉中血流量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更明显。[1]另外, 体能主导类与技能主导类项目所造成疲劳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同一项群不同运动项目产生疲劳的特征也不同。例如, 技巧类项目产生神经疲劳的可能性大于体能类项目, 表现在体能类项目产生的神经疲劳是在极度的机体疲劳之后或长时间机体疲劳积累所致。

4.2 运动疲劳与恢复

短时间高强度运动项目, 首先要注意供能能源的恢复, 如百米的主要供能系统是磷酸原系统, 这就要知道CP (磷酸肌酸) 再合成的时间是30s~2min, 而成组的训练需要的恢复时间应该更长, 其次, 短时间高强度运动项目对肌肉收缩的要求也较高, 由于训练而造成的肌纤维微损伤的恢复也是应该注意的, 不同时间运动项目疲劳的恢复都要从能量代谢特点及产生机制出发, 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来综合考虑。对运动疲劳特点的认识应该贯彻到制定训练计划的过程中, 这样才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 从而取得好的训练效果。

5 结论

5.1 运动疲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 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质不同, 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疲劳产生的特征也不相同, 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5.2 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因肌细胞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较大强度, 较短时间运动所造成的疲劳往往是由于乳酸堆积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疲劳往往与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体温升高脱水和无机盐丢失有关。

5.3 科学的认识运动项目的疲劳特征和产生机制, 把握好项目运动疲劳特点, 并针对性的进行恢复, 是取得良好运动训练效果的关键所在。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从能量代谢角度对不同运动强度下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进行分析并阐述其特征, 为不同项目的训练制定恢复手段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疲劳特征,不同运动强度,能量代谢,产生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瑞元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冯炜权.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 (4) :433-437.

[3]许弟锋.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J].湖北体育科技, 2004, 23 (4) :33-35.

[4]杨磊.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6 (5) :47-49.

[5]陈小平.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139-140.

[6]杨翼, 李章华.运动型疲劳与防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8:69-82.

零星运动如何缓解疲劳 篇2

缓解疲劳的零星运动

缓解腿脚疲劳的运动:

1.身体端坐,双脚并拢,脚跟着地,脚尖尽量上翘;然后脚尖着地不动,脚跟尽量上提.前后反复20-30次.

2.身体端坐,双脚作内八字和外八字,尽可能的让八字的角度最大化,使腿脚有紧绷感,内外反复10-20次。

缓解腰腹部疲劳的运动:

1.身体端坐,上身右转,左手搭于右膝盖处,右手搭于左胯部.做到此动作后腰部向右拧一下; 然后再朝左转做同样的动作.左右反复10次。

2.身体端坐,然后向前弯腰,腿同时也伸出放直,手臂下伸至脚部,然后腰挺直,手腿收回恢复原状,姿势若划船. 反复10次。

缓解肩胸部疲劳的运动:

1.身体端坐,双手合十与头顶,带动腰部上拉.反复拉5-10次。

2.身体端坐,双手放于前肩,以肩关节为圆心划圆.反复5-10次。

缓解头颈部疲劳的运动:

1.身体端坐,以下巴为笔尖,以竖墙为纸张写米字.先横后竖再撇和捺,共四笔完成. 反复5-10次。

2.身体端坐,头向下-回直,向后-回直,左转-回直,右转-回直.最后正时针方向旋转-逆时针方向旋转.反复3-5次。

如何面对运动疲劳 篇3

运动疲劳成因多

1、衰竭学说

肌肉就像一台发动机,运动时给我们提供动力。肌肉这台发动机所使用的能源是糖。有很多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运动到一定程度体内的能源物质就会耗尽,这时运动者就会年产生明显的疲劳感。主要依据是长时间运动后常常伴有血糖(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降低,补充糖分后运动能力又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疲劳时磷酸肌酸(CP)含量下降明显,所以有人认为磷酸肌酸的消耗是产生疲劳的一个重要原因。

2、堵塞学说

有些学者认为疲劳是某些代谢物质在肌肉中堆积堵塞造成的。生理学家兰克在19世纪就发现肌肉收缩时产生某些物质,堆积在肌肉中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后来这些物质被证明是乳酸。以后的学者也在很多试验中证实乳酸导致疲劳。还有学者发现肌肉中钙离子的堆积可以引起在长时间运动中的疲劳。

3、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

肌肉工作中,在肌肉细胞内部的线粒体上发生了许多化学反应,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除了产生前面讲到的乳酸,还会产生大量的氢离子,这些物质是酸性的,会改变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运动后血液酸碱度下降(超酸性发展)、细胞外水分及离子浓度改变、血液渗透压改变都可以引起疲劳。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发现,高温作业人员因泌汗过多,会迅速导致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状态,饮用0.04~0.14%的食盐水后才能恢复。

4、保护性抑制学说

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意见,无论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疲劳,均是大脑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当运动时,大量神经冲动(各传感器传来的)涌向大脑相应的神经中枢,这些中枢的神经细胞长期兴奋而导致“消耗“增多,神经细胞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消耗,便产生了保护性抑制,引起运动机能下降。近代研究证明,神经细胞消耗的能量物质是三磷酸腺苷(ATP)。

其实,人体在运动中产生疲劳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不一定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几种因素可能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在不同运动项目中产生疲劳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单独地用一种说法去解释所有运动的疲劳也是不科学的。针对各种具体的问题应该具体分析。

如何消除运动疲劳

首先,整理活动是消除运动疲劳、恢复体力的一种良好方法。整理活动可以继续促进血液循环,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一部分乳酸可以被进一步氧化分解产生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将其余的乳酸合成为糖原,从而减少了血液内乳酸的浓度。

其次,运动后进行按摩或者自我按摩,也可以极大地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有利于消除疲劳。可以在运动后20~30分钟后进行,也可以安排在晚上睡觉前进行,以运动后效果比较好。按摩部位主要是运动所动用的肌肉,力度从轻开始,逐渐增加力量,手法以按摩、揉捏、按压和叩打为主,最后进行局部抖动结束。自我按摩时要注意“向心性”原则。所谓向心性按摩,就是在四肢肌肉的按摩时,按照从肢体末梢向躯干方向按摩的原则。原因是这样的按摩顺序符合静脉回流的方向,有利于加快血液回流,提高按摩的效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请专业人士进行针灸治疗,并在电针的配合下加速肌肉疲劳的恢复。

再次,温水浴(水温在32~40℃)对于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助于帮助疲劳的恢复。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蒸汽浴、桑拿浴等,促使皮肤和肌肉中的血管大量扩张,增加通透性,加快血液循环,促进肌肉中携带营养物质的新鲜血液进入、代谢产物的排出,从而促进疲劳消除和体力恢复。

补充足够的营养也是十分必要的。运动能使能量消耗增多,如果不是以减肥为目的,就应该补充足够的食物,使摄入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达到平衡,不至于出现体重的下降。另外,运动中水分、维生素及无机盐也会大量消耗,也应该适当补充。维生素C能促进有氧功能;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E也有减轻疲劳、提高工作能力的作用;钠、钾、钙、磷、铁、锌等无机盐是体内代谢及构成某些细胞成分必不可少的,运动后应及时补充。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应当是食物,在饮食中应注意增加含有上述物质的蔬菜、水果、蛋、肉、奶等。水分的补充对恢复体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暴饮,要慢慢喝,做到少量多次,逐渐补充,最好是喝运动饮料。现在有些运动饮料做得非常专业,分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饮料,以满足运动的需要。

最后,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应该说睡眠是最好的恢复手段。睡眠时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可以使工作一天的器官,包括神经系统、各内脏器官、各部分的肌肉等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抑制状态又能促进合成。许多消耗掉的物质的复原,以及许多损毁的细胞、组织的修复也大多在睡眠中完成。因此,在运动期间,充沛的睡眠对恢复体力是至关重要的。

谨防运动过度

运动后出现疲劳本来是正常现象,不用紧张。但也有些人太不当回事,继续高强度、大负荷运动,长期积累后导致过度疲劳。尤其是一些白领上班时心里压力比较大,工作已经非常劳累,下班后参加运动又不注意强度和运动量的控制,运动后又不注意合理休息,及时恢复,这样的生活长期积累,导致了过度疲劳。过度疲劳最大的隐患是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比如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甚至出现致命的症状。这种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也就是“过劳死”。

由于过度疲劳导致伤病,是运动中常见的现象。出现的环节往往就是你的“短板”。有些人抵抗力比较差,免疫功能低下,那么过度疲劳后容易出现反复感冒,易感染等现象;有些人身体瘦弱、肌肉力量比较小,肌力薄弱或者不平衡,那么过度疲劳后容易出现肌肉的酸痛、拉伤,甚至撕裂;有些人先天体弱,神经系统功能低下,过度疲劳后容易出现失眠、注意力涣散等,而注意力分散又容易导致运动中意外损伤,譬如肌腱、韧带、软骨、关节等的意外损伤;还有一些人本来有内脏器官的病变或者潜在病变,过度疲劳后容易诱发内脏器官的疾病。这些都是每个参与运动的人应该认真对待的。

要避免过度疲劳,应该持续追踪、观察自己的身体和锻炼状况。譬如每周的运动量是多少?强度大不大?运动后身体反应如何?饮食、睡眠情况怎样等等。运动过度也可能是对运动上瘾或者“迷恋运动”的前期征兆。特别是一些参加比赛的人士或者热爱运动的新手最容易出现这个情况。

运动过度的征兆有:肌肉持续酸痛;身体疲劳、精力不济;情绪沮丧;发生急性伤害,如扭伤、拉伤;运动效果不好;难以入睡;紧张不安;食欲不振;生活步调完全以运动为中心,忽略学习、工作、家庭与朋友;错过运动时间时,会出现非理性的愤怒与罪恶感;持续出汗或者大量出汗;感冒之类的小病不断。当出现以上征兆时就应该适当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使身体获得充分的恢复,避免进一步过度运动而走向过度疲劳。

来源:LIFE健康

基于嘴部内轮廓特征的疲劳检测 篇4

针对传统利用嘴部开合度检测疲劳的方法容易发生嘴部定位误差且易受唇厚度影响导致疲劳检测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嘴部内轮廓特征检测疲劳状态的方法,此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哈欠,分析疲劳状态并及时做出疲劳提醒。该方法包括:人脸检测、嘴部定位、嘴部特征提取、疲劳判决四部分。

1 人脸检测

脸部检测是疲劳分析的基础,脸部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实验和最后疲劳判决的正确与否。采用Viola-Jones算法[7],该算法引入积分图的概念,快速计算Harr-like特征,结合Adaboost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分类器,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人脸。为确保人脸检测的稳定性,系统会对没有检测到人脸的图像沿用上一帧中人脸的位置信息。人脸检测效果如图1所示。

2 嘴部定位

嘴部定位采用由粗及细的定位方法,逐步缩小嘴部搜索范围。嘴部处于人脸的下部分约三分之一位置处,但是,考虑到打哈欠时嘴部张大并可能略微仰头,造成位置相对上移,因此粗略定位嘴部的待搜索范围是人脸下二分之一。嘴部粗定位结果如图2(a)所示。

在嘴部精确定位时,将YCb Cr空间模型与Lab空间模型结合,缩小嘴部的搜索范围,克服耳环、围巾、衣领等周边类唇色饰物的干扰。

首先根据YCb Cr色度模型[8],对嘴部粗定位处理之后的图像再进行肤色分割。YCb Cr空间可以依据色度信息判别肤色,避免亮度的影响,其转换公式如式(1)所示。

该空间模型中Y分量是亮度,Cb是蓝色色度,Cr是红色色度。根据判别式(2),设置肤色模型。将图2(a)进行肤色分割时,首先对肤色与非肤色区域设置黑白之分,标记肤色位置,如图2(b),然后平滑滤波、填充图2(b)中的孔洞后,得到二值掩膜图像,如图2(c)所示。再将人脸图像的R、G、B三个分量分别与掩膜图像相乘,实现肤色分割。如图2(d)所示,可见肤色分割后得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不仅嘴部周围的干扰信息基本被滤除,而且嘴部搜寻范围也有所缩小。肤色分割前后的嘴部定位效果如图3(a)、(b)所示。

将肤色分割后的图像做RGB空间与Lab空间的空间转换[9],提取图像a分量并计算均值ameans、均方差astd以及阈值T=ameans+astd,根据判别式(3)制作唇色掩膜segment,然后与原图像相乘,获得嘴部的连通域及若干噪声点,加以面积大小的条件约束进行筛选,精确定位嘴部。但如图3(c)所示结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肤色分割后大量的非肤色区域的像素值被置零,如图2(d)中大面积的黑色区域,影响了均值ameans与均方差的准确性。式(4)和式(5)分别为均值公式和均方差公式。

式中,X(i,j)为像素值,N=mn为像素点数目,可见,当大量的X(i,j)=0时,ameans减小,而astd增大,但二者的变化程度不同,因此直接相加并不能抵消这种误差,造成阈值T在计算时并不准确。所以需要去除大量零像素点的干扰,筛选出非零像素值计算均值与均方差,从而修正阈值T。阈值修正前后的嘴部定位效果如图3(c)、(d)所示。

3 嘴部特征提取

嘴部位置确定后,根据标记嘴部位置的矩形框,提取出嘴部状态特征:嘴部张开的高度(high)与嘴部宽度(width)。打哈欠时的嘴部会慢慢张大,嘴角向中心靠近,即高度逐渐变大,宽度逐渐变小。虽然笑和说话的时候嘴部张开高度也会变大,但是宽度并不会明显减小,甚至在笑的时候嘴部的宽度会变大。因此综合考虑高度与宽度的变化,按照式(6)将二者比值定义为嘴部开合度K,在打哈欠时K值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值后持续一段时间K值回落。

但是,不同人的唇厚度会略有不同,利用式(6)描述嘴部特征时,容易受唇厚度影响出现哈欠判别错误。现提出提取嘴部内轮廓开合度特征的方法来消除这类干扰的影响。Gabor变换[10]是图像分析领域中一种基于频谱的纹理特征分析方法,该方法模拟人眼对图像的分析机制,通过Gabor核函数与图像的卷积变换,能够提取到频域空间上不同尺度与方向上特征。因此对嘴部图像进行二维Gabor变换,提取嘴部内轮廓。Gabor变换核函数定义如下。

式中,z=(x,y),表示图像像素点坐标,kv=2-(v+2)/2π,表示核频率,调节v值可以变换不同的核频率;,改变u值可以变换不同方向。

取kv=1,将式(7)化为实验中所用的Gabor核函数。

然后将嘴部图像I(x,y)与Gabor核函数φ(x,y,w)做卷积,实现图像Gabor变换,其表达式为

式(10)中卷积运算用符号*表示,CIφ(w,θ)(x,y)为经Gabor变换后的结果图像。实验中参数取值为:w=0.2,σ=2.6,θ1=0,;对嘴部图像做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Gabor变换,实验结果表明,打哈欠时嘴部的垂直特征明显,能够与嘴唇有明显区别,经图像二值化后能够进行嘴部内轮廓提取。结果图如图4所示。

实验中选取了不同人嘴部不同张开程度的图像进行试验。图4中第一列为经嘴部定位而得到的嘴部原始图像,第二列是经水平方向Gabor变换后的图像,由结果可以看出,该图像含有较多毛刺噪声,而且对部分图像并没能表现出嘴部内轮廓特征。第三列为垂直方向Gabor变换后的图像,该图像能够很好地区别嘴唇,表现出嘴部内轮廓特征,第四列图像是第三列图像的二值化图像。对二值图像做属性度量,能够提取到嘴部内轮廓的宽和高,再根据式(6)提取内轮廓开合度特征,这样可以避免唇厚度的影响,使哈欠的判别更加准确。

4 疲劳判决

研究表明,疲劳时人体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大脑运作逐步变缓慢[11],刺激大脑呼吸中枢打哈欠,从而放松肌肉,缓解疲劳,因此可以认为打哈欠是疲劳的初期表现。

本文将哈欠分为浅度哈欠和深度哈欠,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嘴部张大后的维持时间。按照经验,发生浅度哈欠时嘴部张大并持续3 s左右,深度哈欠会持续4~5 s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段时间中,嘴部内轮廓特征值明显大于阈值,本文将这类大于阈值的特征称为哈欠特征,当哈欠特征具有局部连续性时,即当哈欠特征在某一区间持续出现3 s以上时,认为正在打哈欠并记录哈欠帧数,相反哈欠特征不满足局部连续性时,例如突然的张大嘴,或其他未达到哈欠特征出现3 s的情况,则不被记为哈欠帧数。

疲劳时会表现出接二连三的打浅度哈欠或深度打哈欠,根据帧速率、时间、帧数三者的关系,可将疲劳表现描述为具有局部连续性的哈欠特征频率Freq增大,式(9)定义了哈欠特征频率Freq,Yawn表示哈欠特征出现次数,N为1 min内总帧数。设定哈欠频率阈值10%,当Freq>10%时认为驾驶员打了一个深度哈欠,或至少连续打了两个浅度哈欠,处于疲劳状态,给出疲劳提醒。

疲劳判定算法步骤如下。

Step1:提取帧图像检测人脸,嘴部粗定位后进行肤色分割。

Step2:嘴部精确定位,获取嘴部特征值K1。若K1大于阈值T1则Step3;否则,K2=K1/2,count=0,回到Step1,检测下一帧图像。

Step3:提取嘴部内轮廓特征值K2,若K2大于阈值T2则Step4,否则,count=0,返回Step1,检测下一帧图像。

Step4:统计哈欠特征count=count+1。当count超过阈值且下一帧的哈欠特征消失时,令Yawn(i)=count,count=0记录哈欠特征数,转回Step1;否则,直接转回Step1。

Step5:分析完1min内的所有图像,计算出哈欠特征数总数:Yawn=∑Yawn(i),按照式(11)计算Freq值,超过阈值则发出疲劳提醒。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MATLAB平台上针对不同人打哈欠的疲劳视频进行了仿真实验,所采用视频为AVI格式,帧宽度640,高度480,速率10帧/秒,视频长度为1~2min,图5显示了帧图像的特征提取与疲劳判决部分过程,可以看出在嘴部定位时本文方法避免了红色等外部信息的干扰,定位较为准确,另外对类似图5中第2行和第3行一次开合度超过阈值的疑似哈欠图片标注内轮廓,并提取嘴部内轮廓开合度特征,修正了唇厚度误差,做二次判别,减少了哈欠的误判率,提高了疲劳判决的可靠性。

设计的疲劳检测系统能够按照疲劳判决算法,根据哈欠特征的局部连续性检测哈欠、排除说话和闭嘴等一般情况,并根据具有局部连续性的哈欠特征频率进行疲劳判决,如图6是从一段疲劳视频中提取到的嘴部特征值曲线图,按照本文的疲劳判决算法分析,可见在60~95帧区间出现了一个浅度哈欠,在290~350帧区间出现了一个深度哈欠,实验结果表明将内轮廓特征值阈值设置为0.75,本文方法能够成功检测到疲劳。

6 结论

针对传统的基于嘴部特征的疲劳检测方法容易发生定位误差且易受嘴唇厚度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嘴部内轮廓的驾驶员疲劳状态检测方法,改进了嘴部定位方法,并通过由粗到细分析嘴部开合度提取哈欠特征,根据具有局部连续性的哈欠特征频率判决疲劳,提高了判断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疲劳。但是单一疲劳特征在复杂环境中尚不能十分准确的反映疲劳程度,因此,融合其他特征进行疲劳分析是后续的研究方向。

摘要:针对传统利用嘴部开合度检测疲劳时容易发生嘴部定位误差且易受唇厚度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嘴部内轮廓特征的疲劳检测方法。首先改进了嘴部定位方法,将YCb Cr模型与Lab模型结合,去除类唇色干扰信息,利用a分量对唇色的聚类性定位嘴部,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然后两次提取开合度优化哈欠特征的识别方法,提取嘴部开合度,过滤掉开合度较小的图像,对开合度较大的疑似哈欠图像做Gabor变换,提取嘴部内轮廓的开合度,修正唇厚度引起的误差,判断是否为打哈欠特征。最后根据具有局部连续性的哈欠特征出现的频率做出疲劳判决,降低了哈欠的误判率,提高了疲劳判别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克服嘴部定位不准确及唇厚度的影响,有效地实现疲劳检测。

关键词:疲劳检测,唇部检测,特征提取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status report on road safety,2015.Geneva:WHO,2015.http://www.who.int/violence_injury_prevention/road_safety_status/2015/en

[2] Hu S,Zheng G,Peters B.Driver fatigue detection from electroencephalogram spectrum after electrooculography artefact removal.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ET,2013;7(1):105—113

[3] 王荣本,余天洪,郭烈,等.基于机器视觉的车道偏离警告系统研究综述.汽车工程,2005;27(4):463—466Wang R B,Yu T H,Guo L,et al.A survey on the research of vision-based lane departure warning system.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5;27(4):463—466

[4] Beauchemin S S,Bauer M A,Kowsari T,et al.Portable and scalable vision-based vehicular instrument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driver intentionality.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IEEE Transactions on,2012;61(2):391—401

[5] Gu H,Ji Q,Zhu Z.Active facial tracking for fatigue detection.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Vision,2002.(WACV 2002).Proceedings.Sixth IEEE Workshop.IEEE,2002:137—142

[6] Abtahi S,Shirmohammadi S,Hariri B,et al.A yawning measurement method using embedded smart cameras.IEEE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ation&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2013:1605—1608

[7] Viola P,Jones M.Rapid object detection using a boosted cascade of simple features.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2001,Proceedings of the 2001 IEEE Computer Society Conference.IEEE,2001;(1):511—518

[8] 肖红,南威治.基于肤色模型与人脸结构特征的人脸检测.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21):5179—5183Xiao H,Nan W Z.Face detection based on skin color mode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Science Technology&Engineering,2010;(21):5179—5183

[9] 梁亚玲,杜明辉.基于Lab色度空间a分量的唇部提取方法.Computer Engineering,2011;37(3):19—21Liang Y L,Du M H.Lip extraction method based on a component of lab color space.Computer Engineering,2011;37(3):19—20

[10] 叶敬福,詹永照.基于Gabor小波变换的人脸表情特征提取.计算机工程,2005;31(15):172—174Ye Jingfu,Zhan Y Z.Facial expression features extraction based on gabor wavelet transformation.Computer Engineering,2005;3(15):172 —174

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 篇5

一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运动性疲劳主要是指人在参加运动或锻炼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身体就会出现暂时性的反映缓慢现象, 而这种现象就被我们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早在18世纪80年代, 著名科学家莫索 (Mosso) 开始探索并研究人类的各种疲劳。在这之后, 有许多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学者和科学家开始着手从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领域来研究疲劳, 并给疲劳下了不同的定义。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的身体由于运动或锻炼达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一种暂时性的反映缓慢, 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与休息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的一种生理现象, 它是人身体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化过程。疲劳时人的工作能力会有一定的下降,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调整, 工作能力又会得到恢复, 只要不是过度性的疲劳, 对人的身体健康并没有损害。所以, 运动性疲劳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 它还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但人如果长期性的处于疲劳状态, 在前一次疲劳还没有消除的同时, 又产生新的疲劳, 这就将疲劳积累了起来,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 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

二判断机体疲劳程度的常用方法

1. 观察法

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运动员的不正常表现或者前后反差来对疲劳程度进行判断, 如情绪的反差、语言的多少、反映力的变化、皮肤的颜色、出汗的情况、眼神及反应能力等。 (1) 观察面色, 若是脸部特别红或者特别苍白, 那么就说明运动员已处于疲劳状态。 (2) 观察排汗量, 若整个身体排汗量非常多, 甚至在颈部出现白盐迹, 说明运动员非常疲劳。 (3) 观察呼吸, 若运动疲劳时, 人的呼吸会明显加快, 有时还会呼吸节奏紊乱。 (4) 观察注意力, 若有注意力不集中, 只有在大声口令时才执行, 或有执行口令缓慢的现象, 则表明运动员处于疲劳的状态。

2. 动作技能分析法

在人的身体感到疲劳时, 一般动作的协调性将会受到严重干扰。如肢体动作乏力、控制身体的能力下降而致使错误的动作增多, 对于掌握动作的准确性和平衡能力减弱, 特别是在完成一些精细动作时增加失误。

3. 生理机能检查法

人的身体各个机能状态的良好程度, 可以从多项生理指标中反映出来。如心率,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心率的变化对舒张压的影响很大, 这是因为心率加快时, 心舒期缩短, 而流向外围的血量减少, 留血增多, 致使舒张压升高而脉压减少产生疲劳。又如肺活量, 众所周知, 经常锻炼可以增加肺活量, 但若是肺活量持续下降, 则表明运动员已经处于过度训练的状态。可以用检查运动员尿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来判断他的机能状况, 因为正常人尿中蛋白质的含量极少, 一般检测不出来, 但对于大量运动的人来说, 他的肾脏会产生暂时性的缺血和缺氧, 导致肾小球的过滤和重吸收功能下降, 使尿中出现蛋白质。

三产生疲劳的原因

1. 无氧代谢工作疲劳

无氧代谢工作疲劳主要是指在一小段时间里, 由于无氧代谢供给能量再加上剧烈运动之后产生的疲劳。由于是由无氧代谢供给能量, 它将造成人身体的各个机体组织大量积累由于无氧代谢而产生的乳酸, 特别是肌肉组织。

2. 能源物质耗竭的疲劳

有氧代谢运动会因运动持续时间或外界的不利因素引起疲劳。其原因是体内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使能量供应不足, 不得不减慢运动速度甚至中止运动, 这就导致疲劳产生。

3. 机体协调能力下降的疲劳

因为长时间保持静力姿势 (如武术中的马步动作) , 引起神经系统或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机能下降。其实, 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疲劳实际上是机体内外环境的一种积极的保护性反应, 是一种生理防御性反应。所以, 一般的疲劳, 身体机能的暂时性下降并不会对人体有害。若疲劳后得不到积极的休息、恢复和调整, 将疲劳不断地积累致使过度疲劳, 就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总而言之, 我们要重视疲劳, 运动性疲劳以后要积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消除疲劳, 使身体能够更好地恢复。

四消除疲劳的方法

1. 合理安排运动计划

如在一定的运动量后身体感觉有些疲劳, 需要调整原有的运动计划和内容, 合理地安排运动量, 并及时休息调整, 积极有效地促进疲劳的消除。

由于整理活动对消除疲劳, 恢复身体机能有很大的帮助, 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在剧烈运动过后进行整理运动, 可以让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继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可以更好地排除乳酸;整理活动可以使肌肉得到及时放松, 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 并因此造成恢复过程的延长。一般整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内容, 如慢跑、深呼吸、体操、肌肉放松练习及静力牵张练习等。

2. 运动后要及时休息

休息是一种最简单、最方便, 也是最有效的消除疲劳的方法, 运动疲劳也可采用静止性休息, 用睡觉来恢复身体机能。一个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最好方式, 睡眠对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降低, 体内的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 而合成代谢的过程相对较高, 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 有利于运动过程中消耗物质的补充。成年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 应有8~9小时睡眠, 大运动量训练期间, 时间应适当延长, 青少年运动员睡眠时间应保证每天10小时左右。

3. 补充身体营养

除了静止性和积极性休息以外, 还可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 如增加营养, 补充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一些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要保证运动员健康, 有效地促进运动性疲劳消除, 还应特别注意运动员的饮食营养。

4. 物理疗法

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的方法消除疲劳, 如按摩、泡脚、理疗、吸氧等。 (1) 按摩, 训练和比赛后按摩又称恢复按摩或放松按摩, 这是大强度训练或赛后消除疲劳必不可少的内容和常用方法; (2) 理疗, 即采用热、电、磁治疗均可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疲劳的消除, 同时对运动损伤有治疗作用; (3) 吸氧是有效消除疲劳的方法之一, 高强度训练时因为缺氧而大量产生乳酸, 使机体产生疲劳的感觉, 通过吸氧可以有效消除疲劳。

5. 水浴解乏

我们还可以用淋浴和局部热敷的方法来消除疲劳, 这是目前较简单方便的方法之一。经医学研究表明, 水在身体上流动能增加血液循环, 使人的大脑变得镇静, 肌肉变得放松起来。水浴可降低血液中乳酸浓度。此外, 水浴对副交感神经有所刺激, 可以起到镇痛作用, 缓解因疲劳引起的肌肉酸痛。但在淋浴时水温不能过高, 因为人的皮肤不能承受太高的水温, 而且也起不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一般水温在40℃左右为宜, 这个温度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 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放松肌肉。而局部热敷可以减少肌肉中乳酸的堆积, 从而消除肌肉的酸痛, 其温度以47~48℃为宜, 时间约10分钟。

6. 药物

除维生素B1、B6和C以外, 中药黄芪、刺五加、参三七等都具有调节中区神经系统的功能, 扩张冠状动脉和补气壮筋的作用, 对促进疲劳的消除有一定的效果。对疲劳征象明显、时间又稍长的运动员, 也可使用维生素B12、三磷酸腺苷等。

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 我们还可以听听音乐, 放松放松大脑, 让心情感到愉悦, 这些对于消除运动性疲劳也是很有帮助的。

五结束语

运动性疲劳不仅会使身体酸痛, 长期的积累还会使身体各个机能的工作能力下降。消除运动性疲劳是身体在运动后必须做的, 这样才能使身体更好地工作, 才能达到健康运动的效果。

摘要:疲劳产生的机制颇为复杂, 涉及机体的各个器官, 运动后产生的疲劳是综合的, 不仅反映在能量物质消耗及生理机能下降方面, 还表现在心理方面。本文主要浅谈怎样判断运动疲劳程度以及更好地消除运动性疲劳。

关键词:消除,运动锻炼,运动疲劳,机体

参考文献

[1]喻辉.初探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J].科技信息, 2010 (34)

[2]马云霞、吕志伟.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析及其快速有效的恢复手段[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

[3]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运动疲劳恢复机理浅述 篇6

一、运动疲劳产生的原因

首先分析运动疲劳的产生, 运动中人的身体之所以产生疲劳的状态, 是由于运动过程中肌肉活动后产生了酸性代谢物, 这种代谢物质会在流动过程中, 遇到中枢神经, 这是机会刺激中枢神经对身体进行调节, 对身体内的机能进行能量的调节, 保持身体状况的安全。这样能使身体从运动状态中转入抑制状态, 使身体产生运动疲劳。所以运动疲劳实质上是一种自我防御性的生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一) 心理性疲劳

心理疲劳:指针对某一种运动从整体上认识不清而产生兴趣低下的状态, 这时心理兴奋点没有得到足够刺激, 就会转化成抑制状态即运动疲劳。

(二) 生理性疲劳

(1)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中相关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失去了控制, 就造成机体功能失调和障碍引起的运动疲劳。 (2) 运动中当气体和物质的供应跟不上身体的需要的现象, 或因身体里的废物受到了阻塞而无法排除的现象, 导致人体内环境的失衡。 (3) 运动量过大, 导致三磷酸腺普恢复受到限制, 这时的脑细胞功能就会下降, 脑细胞就会处于疲劳状态, 所以身体会产生疲劳, 这样将导致中枢神经产生疲劳。

二、运动疲劳的恢复机理

(一) 消除心理上的疲劳

针对心理性疲劳的问题, 就要对运动疲劳心理进行研究, 心的问题还要心药医, 就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题解, 用心理学来调节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机能使其达到兴奋, 直至疲劳恢复。以学生运动中的疲劳恢复机理进行分析, 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还处于成长时期, 在他们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当出现成绩不稳定, 他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心理极度不稳定。这种状态不能达到及时的心理支持及辅导, 学生身体就会产生疲劳就会出现能力下降, 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发展。所以消除心理上的疲劳是至关重要的。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应该积极鼓励学生, 激励学生, 给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当运动过程中个别人员出现情绪波动较大, 这时队友及教练应及时给予调整, 不然会很容易导致运动疲劳。在运动后运动员可有意识地引导身体进行意念自然呼吸放松法的操作, 或是听一些轻音乐, 这样有利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得到放松, 从而使疲劳恢复。

(二) 运动前后恢复方法

(1) 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身体在运动前进行热身调整, 适合的准备活动的运动方式可采用慢跑、简单的体操、肢体伸展、灵活移动等简单的热身方法。有效的准备活动对大量运动的开始具有很好身体适应作用, 在运动中能够提高疲劳恢复的速度, 延缓运动疲劳发生, 降低身体的承受能力。 (2) 运动结束后进行整理活动。大量运动结束后不能及时的坐下休息, 应该适当的进行整理活动, 这是非常必要的。运动结束后的整理活动能够给原本紧张、疲惫的身体一个良好的过度, 使运动员的身体更好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抑制状态, 这能促进身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平衡, 有利于身体的氧气吸收, 给身体充入能量, 这是消除疲劳、促进体能恢复的一种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 这种整理活动能使肌肉得到放松。整理活动一般做些肌肉放松、抖动、伸展等简单运动的动作。

在运动训练中, 当身体出现疲劳状态, 人们最习惯性的会想到按摩方法进行放松。当身体机理出现疲劳状况, 进行按摩方法能促进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张, 而且有利于肌肉放松, 对身体部位神经进行放松, 从而使体能快速恢复消除运动疲劳。还可以通过用足踩背部的方法, 特别要注意足部的按摩, 对恢复疲惫至关重要。

(三) 补充多种营养物质

在大运动量训练后, 应该有合理的营养补充计划, 及时对身体补充能量。运动后要特别注重以下营养的摄入:富含糖、维生素B1, 维生素B2、维生素C, 碳水化合物等, 这些营养对刚刚进行过大量运动的人来说有利于身体能力和神经兴奋机能的恢复。当身体不需要时它在体内以肝糖原、肌糖原的身份储备在体内, 当身体需要时会快速释放出来, 进行能量补充, 促使身体内部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这样就能保证身体的疲劳快速恢复, 增加身体的体能。

三、结束语

探究营养与运动后疲劳恢复 篇7

关键词:营养,运动后疲劳,恢复,方法

1运动后疲劳恢复方法

1 . 1运动式恢复法

运动后疲劳的恢复有很多多种多样的方法,在日常的训练以及健身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恢复方式则是运动式恢复法。所谓运动式恢复法指的是通过运动的方式缓解人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疲劳感,具体来说运动式恢复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更换运动种类。长时间的维持同一项运动,极易让人在生理上产生疲惫感,同时还会产生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因此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组合式的运动方式逐渐被现代人普遍接受。此类运动方式主要是通过组合的方法将多种运动结合到一组运动中,这样在运动的过程中运动者便可以不断的变化运动种类,以此大幅度减轻身体的疲惫感;(2)变换运动的节奏。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切实掌握好运动的节奏是尤为关键的。为了减少运动中的疲惫感,在运动的过程中应每隔一段的时间就适时的调整及调节运动的频率,通过快慢交替的方式促使人体机能得到有效调节以及恢复。

1 . 2心理恢复法

人的心理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通过对体育运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运动的过程中借助心理的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运动后疲惫的恢复。这种心理上的恢复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暗示法。从心理学上来看,有效的心理暗示可以对人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相关运动人员切身感到身体疲惫时,可以通过自我鼓励、自我否认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心理的暗示,将精神的力量作用于身体,使运动的疲惫得到及时的恢复;第二,自我价值的追求。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往往有着其自身不尽相同的追求。通过对运动人群的分析可知,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强身健体;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自我放松。此外,部分人员是为了追求自我价值。其中,第三类人在运动的过程中,通常会运用心理恢复法,尤其是在比赛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实现的比赛目的,大多数的选手均可以借助于心理恢复法战胜身体上的疲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身体潜能。

1 . 3放松式恢复法

放松式的恢复法是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会采用的一种恢复方法。该方法一般表现为以下几大类:(1)物理恢复法。物理恢复法主要就是通过外力对人体予以一定的舒缓,使人体的肌肉以及神经得到充足的放松。通常来说,物理恢复法的主要途径有按摩、沐浴等,这些对缓解运动后的疲劳均有着较为理想的促进作用;(2)生理恢复法。生理恢复法主要是依靠人的本能,对运动后的疲劳予以恢复。这种恢复法主要表现在睡眠方面,因为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的恢复人运动后的疲惫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运动后经过休息肌肉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酸痛感,这并非是由运动后疲劳所造成的,而是肌肉长期得不到锻炼出现的自然肌体反应,经过这一相应的调整之后即可恢复正常。

2营养恢复

除了上述三种恢复方式外,营养恢复也是运动后疲劳恢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对运动后疲劳的恢复以及提高人体素质,保障人体健康均发挥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这种恢复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 1合理饮食

饮食是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要使运动人员得到足够的营养供给,那么首先就应当从日常的饮食入手。具体而言,人在运动后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日常膳食加以安排:(1)侧重食物的补偿。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能量被消耗,使得人体能量供应不足,所以,在日常的膳食中应更加侧重食物的补偿。通常来说,人体所需的能量可以通过摄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取得,这就要求在膳食的搭配中要合理搭配谷物以及蛋奶肉类等食品;(2)合理饮食。能量不足会引起人的不适感,同时能量过剩也会对人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疾病问题。因此,在进行食物摄取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以营养均衡为准则。除此之外,在食物搭配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不同食物搭配中的相生相克问题。举例而言,黄瓜与西红柿进行搭配就会对营养的吸收带来负面性影响,而青蛙与茶搭配在一起则会使人的生命遭受威胁。由此可见,食物的搭配不仅要注重营养,同时还要在搭配方式与种类上予以合理的配置。

2 . 2水分补充

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元素,人在运动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水分,所以,运动后的补水工作就变得极其重要。一方面,运动后要控制饮水的速度。人在运动后基本上均会产生口渴的现象,尤其是在大量剧烈的运动后,其对水会产生尤为强烈的需求。但是从生理的角度上讲,人在剧烈运动后不适宜立即饮水。因此,在运动之后应适当的休息,待人体各项机能恢复稳定后,再进行水分的补充。需要指出的是,在饮水的过程中运动人员应切实控制饮水的速度,以小口、慢饮为佳,这样才能充分保障水分的有效补充,从而充分确保人体机能不被损害;另一方面,添加有益成分。为了有效的帮助运动人员尽快恢复体力,经常会在运动人员的饮用水中加入一些有益的成分,以补充运动人员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流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盐水或者糖水是运动后恢复体力的首选,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功能性的饮料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及认可。

2 . 3肌糖原的补充

在运动结束之后20 min内吃碳水化合物,比如水果和果汁一类的,对于肌糖原的重新储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耐力锻炼后2 h内进食100~200 g的碳水化合物,对于存储持续训练所需的糖原至关重要。超过2 h才进食,会导致少于50%的糖原存储入肌肉。这是因为是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刺激了胰岛素的分泌,后者对于肌糖原产生有帮助。但碳水化合物在糖原存储上的影响已经止步不前。

2 . 4抗疲劳作用的特殊膳食

饮食上必须注意下列几点:补充盐分、维生素、铁、无机盐,食用易消化食品;筋疲力尽时,可在口中嚼些花生、杏仁、核桃等干果;食欲减退时,可食用面条、麦片粥等;勿过多饮用清凉饮料、凉水、果汁;适当食用点心、冰淇淋、巧克力等食品。

2 . 5其它要素补充

除了上述几种营养要素外,在人体能量补充的过程中还涉及到诸多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对运动后疲劳加以恢复过程中,应对其他要素的补充给予应有的关注。维生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使机体得到有效的补充:其一,蔬果的摄入。维生素的种类尤为繁多,其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之中,不同蔬菜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种类也有所不同。例如,猕猴桃、柠檬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芹菜含有维生素B1,黄瓜含有维生素B2等。因此,在饮食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蔬果食用的多样性,以保障充足的维生素摄取量;其二,药物摄取。在日常生活中,相当多的人单靠蔬果的摄取很难获取其人体所需的全部维生素,尤其是对于维生素缺乏的人,在运动后单靠日常饮食的补充是远远不够的,这便需要服用相应的维生素类产品,以便于达到补充维生素的目的。

3运动后营养恢复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3 . 1把握尺度, 适量补充

运动后的营养补充可以对运动后疲惫产生有效的改善作用,但是人体对各种要素的需求存在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了人体所需的必要限度,不仅无法对人体带来益处,反而会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运动后营养恢复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在元素的摄取上要做到把握尺度,适量补充。进行营养的补充应坚持满足所需的原则,针对人体中不足的、需要的加以补充,而对于人体中过剩的亦或是维持稳定的元素,则不需要特殊的补充,以免出现营养过剩的不良现象。

3 . 2科学饮食, 酸碱平衡

人体在运动后,体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状况,其中酸碱失衡尤为突出,而过多的酸性物质又是造成人体疲惫的一项重大原因。所以,在进行营养补充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注重科学饮食,控制酸碱平衡。要想真正的做到这一点,首先,在饮食的中运动人员应对自己的食欲加以适当控制,切勿过分饮食,以免加重胃肠负担造成身体不适。其次,饮食的搭配也要坚持科学合理,从科学的角度进行食物的选择,针对人体酸碱失衡的现象,多选取碱性的食物作为日常的膳食。其中,碱性的食物包括:豆腐、牛奶、香菇以及海带等。而肉类属于酸性食物,因而在对肉类加以食用的过程中,应当将其与蔬菜合理搭配,以达到酸碱平衡的目的。

3 . 3因人而异, 个性饮食

由于人的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便需要在运动后针对不同人进行不同的营养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运动后疲劳的尽快恢复。运动后的营养补充应做到因人而异,个性饮食。所谓的因人而异,个性饮食,就是将人的身体素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与营养补充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营养补充方法。例如,老年人其身体机能开始退化,那么在运动后的营养补充过程中,应考虑到其肠胃功能、骨骼强度等相关问题,有机选取高钙质、易吸收的食物来补充所需的营养。

4结语

关于消除运动后疲劳的研究 篇8

为什么运动后会产生疲劳?基于运动项目的不同。产生疲劳的机制也就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运动后产生疲劳的原因有三个:

1.1 中枢神经(特别是大脑皮层)疲劳

(1)短时间而高速度的项目,如:短跑,主要是由于支配肌肉活动的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过程互相转换的频率过快所造成的。

(2)长时间活动的项目,如:长跑,主要是由于运动时间太长而引起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下降。

(3)静力性项目,如:吊环运动中的十字悬垂动作,主要是由于神经细胞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引起的。

1.2 无氧运动所产生的乳酸堆积太多

由于进行无氧运动时肌肉或血液内堆积的乳酸过多,间接刺激到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减低其工作能力。

1.3 体内能量物质储备减少

由于长时间(如:马拉松长跑),体内的能量物质(主要是糖原)减少,引起养料供应不足。

1.4 疲劳产生的标志(见表1)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辽宁机电学院五个系的学生。

2.2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2)问卷调查法。

以问卷的形式收集研究资料。“你们如何消除疲劳”为主要问题。共20道题。让他们凭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填写答案。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5%。

3 结果分析

辽宁机电学院五个系共500名学生关于“你们如何消除疲劳”的调查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疲劳的消除方法并不了解,只是知道吃点好的或多睡一点,而对于怎么吃、怎么睡、还应该采取哪些消除疲劳的手段都不清楚。由此可见,现在的大学生传授消除疲劳的知识是至关重要。

3.1 饮食

许多人在体育锻炼后常有肌肉发胀、关节酸痛、精神疲乏之感。为了尽快消除疲劳,他们就会买些鸡、鱼、肉、蛋等大吃一顿。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满足身体需要。其实,此时食用这些食品不但不利于消除疲劳,反而对身体有不良影响。

3.1.1 水果是酸味的,却是碱性食物

人类的食物可以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判断食物的酸碱性,并非根据人的味觉、也不是根据食物溶于水中的化学性,而是根据食物进入人体后所产生的最终代谢物的酸碱性而定。酸性食物通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含有钾、钠、钙、镁等元素,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碱性物质,能阻止血液向酸性发面变化。所以,酸味的水果,一般都为碱性食物而不是酸性食物、鸡、鱼、肉、蛋、糖等食物,味虽不酸,但却是酸性的食物。

3.1.2 吃什么才能尽快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

人在体育锻炼后,应多吃些富含碱性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制品等,以利于保持人体内酸碱度的基本平衡,保持人体健康,尽快消除运动带来的疲疲乏,其主要原因的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被大量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乳酸、磷酸等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人体组织器官,使人感到肌肉、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而此时若单纯食用富含酸性物质的肉、蛋、鱼等,会使体液更加酸性化,不利于疲劳的解除。而食用蔬菜、甘薯、柑橘、苹果之类的水果,由于它们的弱碱作用,可以消除体内过剩的酸,降低尿的酸度,增加尿酸的溶解度,可减少酸在膀胱中形成结石的可能。

3.2 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人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整理活动应包括慢跑、呼吸体操及各肌群的伸展练习。运动后做伸展练习可消除肌肉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消除局部疲劳,对预防运动损伤发生也有良好作用。

3.3 睡眠

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在大运动量期间,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运动员的睡眠时间,应保证每天有10小时的睡眠,而非运动员的成年人每天也应保持8小时的睡眠,中午应有适当时间午睡(1.5~2小时)。

3.4 洗浴

(1)温水浴。

训练后进行温水淋浴是最简单的消除疲劳方法。温水浴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血流,加强新陈代谢,有利于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疲劳物质的排除。时间为10~15分钟,勿超过20分钟,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还可以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为15℃,热水温为40℃。冷水淋浴1分钟,热水淋浴2分钟。交替3次。

(2)桑拿浴。

又名热空气浴或芬兰式蒸汽浴,我国已有,故使用较普通。桑拿浴是在特制的小木屋内用电炉加热空气,造成一个高温干燥的环境。除有镇静,使肌肉关节组织充血作用外,还可促使大量排汗。

(3)蒸汽浴。

这是将蒸汽通入特质小屋或关闭的房间内,造成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其作用与桑拿浴类似,但较桑拿浴易造成身体疲劳,进行方法如下:在40.5℃~46℃环境中,停留20~30分钟。

3.5 按摩

按摩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其中人工按摩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消除疲劳手段,但因人所限,不能满足需要,现已发展各种代替人力按摩的方法。

3.6 其他

(1)理疗。

利用光疗、蜡疗、电疗等作用于局部或整体,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疲劳的消除及机能恢复,同时具有治疗损伤的作用。

(2)吸氧。

利用高压氧舱,在2~2.5个标注大气压下,吸人高压氧的效果已得到初步证实。高压氧可使血氧含量增加,血液二氧化碳浓度下降,pH值上升,提高组织氧的储备量,对训练引起的极度疲劳、肌肉酸痛、僵硬、酸碱平衡失调等有明显疗效。

(3)药物。

为了尽快消除疲劳,可适当应用一些药物。如中药黄芪、刺五加、三七等,都有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扩张冠状动脉,补气壮筋等作用,对消除疲劳有一定效果。蜂王浆、人参、鹿茸等对养血补气效果较好。

(4)心理恢复。

是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机能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的,气功、意念、放松练习等都属于此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运动后产生疲劳是很正常的。只要把握正确的消除疲劳的方法就可以不用担心疲劳会带给身体影响。

4.2 建议

运动性疲劳消除的探讨 篇9

1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1.1 疲劳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人们在运动中往往从事超负荷运动,导致与运动有关的呼吸、循环系统失去控制,从而产生机能的失调和障碍。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上的失调,除了影响气体和物质的供应发生脱节外,也阻塞了废物的排除,导致人体内环境平衡产生变化,使组织无法进行活动[2]。人体的各种体育锻炼都是大脑细胞所发放的神经冲动所支配的,神经细胞长时间兴奋,也会导致神经细胞本峰的工作能力下降。为了避免进一步消耗,神经细胞会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造成其整体工作能力下降。另外,大脑细胞对单调刺激更容易产生疲劳,所以,在长跑等体育锻炼中,两腿周而复始的机械运动对大脑皮层的单调刺激极易使神经细胞产生保护性抑制。

1.2 人体内出现乳酸堆积

乳酸堆积是乳酸在体内生成、消除和转化的结果。乳酸一方面是糖酵解产物,一方面又是一种能源物质,它能被同一块肌肉中的慢肌、其他慢肌或心肌等所氧化。乳酸还能进入肝脏并生成糖。这些过程与乳酸的生成是同时的,所以乳酸的积累是一种动态的产生、消除与转化的平衡,当生成率大于消除与转化率时,就可能有乳酸积累的增加,造成身体疲乏无力、心理负担过重、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的下降及代谢产物的堆积。体育锻炼过程中能量物质大量消耗的同时,体内的代谢物也急剧堆积,并造成体内的代谢紊乱。在所有的代谢产物中,乳酸是造成身体疲劳的主要物质,它是糖原在缺氧状态下的分解产物,在体内的堆积可使肌肉和pH值下降,进而导致脑和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特别是在无氧性工作中,乳酸被认为是疲劳产生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脂肪代谢产生的酮体、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类物质在体内的堆积也可以使机体疲劳。

1.3 体内能源物质消耗竭尽

有机体运动过程中其能量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随着运动负荷的加大,机体能源物质消耗增多,血糖浓度大幅度降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随之下降,机体不能够维持预定的运动量和强度,从而出现疲劳现象。供给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主要是三磷酸腺苷 (ATP) 、磷酸肌酸 (CP) 、糖原和脂肪,其中在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ATP、CP和糖原,如果运动中这些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体内能源物质供给不足,就可能造成身体机能下降。一般来说,在10秒钟以内的短时间大强度运动造成的疲劳主要由CP的大量消耗所致,而在长时间耐力性工作中造成肌肉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肌糖原的大量消耗。

1.4 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大量兴奋冲动向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细胞传递,当神经细胞源物质消耗过多时,相应的神经细胞便产生保护性抑制,出现中枢神经支配失调、运动能力下降,产生疲劳现象。

1.5 水盐代谢紊乱

在炎热的天气进行体育锻炼,身体大量排汗而不注意补充水,或补水不科学,都可造成体内的水盐代谢紊乱,使血浆渗透压改变,引起细胞内外水平衡失调,造成身体机能下降。

2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在运动训练中找到比较灵敏和客观的指标来判断运动员是否疲劳,对科学合理指导运动训练和比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2.1 生理指标[4]

2.1.1 血压体位反射的测试

脉搏和血压最能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状态的特征。可利用血压体位反射检测心血管系统机能的疲劳状态,其最简单的两个方法:(1)测定每日的基础心率。每天清晨,在清醒、空腹、安静的状态下测定心率,连续测定一周,将所得数据绘成曲线图并分析,当曲线保持平稳或下降,说明机能状态良好,可以按计划训练。如心率增加则说明机能状态不佳,是疲劳的象征,需要调整训练的运动负荷。(2)运动前后心率测定。将运动员训练前的心率和大负荷训练后的心率进行比较,运动负荷越大,心率恢复所需的时间越长。如果恢复时间延长,则表明运动员机能状态不佳,出现疲劳现象。

2.1.2 直立测试

受测者躺在床上,5 min后测心率,起立时重新测心率。正常情况下,从躺姿到立姿,心率要增加10~12次/min。一般认为加快在20次/min以内为及格,超过20次/min为不及格,心率增加较多,表明心血管系统神经调节不佳,可视为疲劳状态。

2.1.3坐姿测试

受测者取坐姿,休息5 min后测血压。随即仰卧床上,躺3 min让人扶起成坐姿,立即测血压,连续20s测一次,共测2 min。2 min内完全恢复的为正常;2 min内恢复一半以上者为调节机能欠佳,完全不能恢复者为调节机能不良。

2.1.4 血压

用血压变化评定机体机能水平,主要是将负荷后的血压和安静状态下的血压进行比较。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心脏舒张能力、心脏泵血能力和心力储备能力。用血压来评定疲劳的方法,测量清晨安静血压,如安静血压比平时高20%,则可以判断为运动员疲劳现象的出现。

2.2 呼吸机耐力测定

测试方法采用“洛金塔里测试法”,连续测量5次肺活量,每次间隔15s。若次次减少,表明呼吸器官机能状态不佳或疲劳。亦可采用“议契测试”法,呼气后憋气,机能状态良好时,呼气后憋气可达60~90s,疲劳时这一时间大为缩短。如能经常测试,进行动态观察,此测试是很有意义的。

2.3 神经系统机能的测试

由于神经系统在运动中起主导作用,其功能下降便会产生保护性抑制。神经系统机能的测试采用“龙伯格姿势”稳定性试验。被测者站立、闭目、两臂前伸、十指张开(另一复杂做法是两脚成一直线,一脚尖抵向另一脚脚跟),测出保持稳定时间和何时出现震颤,稳定时间长为好,疲劳时稳定性受破坏,时间短而且手指出现震颤。

2.4 生物化学改变—唾液pH值的变化测试

测试方法:让受测者尽量把口腔中的唾液全部吞下去,然后使新产生的唾液沿口唇流出,用镊子把测定唾液p H值的试纸贴在舌尖上,待其充分吸湿后取出,马上与比色表对照记下相应的p H值。其原理是:由于长时间的运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间接地使唾液的pH值降低,向酸性变化,淀粉酶活性提高,乳酸含量增加,因此,可以用测定唾液p H值的变化来判断运动时所产生的疲劳程度。pH值愈低疲劳程度愈大。

2.5 时间再生法测试

测试方法:让受测者看钟表的秒针走动一分钟,受测者再由闭眼睛开始,每隔20s举手发出信号,做15~20次。测试人员记录受测者每次发出信号之间的间隔时间。由此计算出平均值及标准差,按上两个值算出动摇度(标准差/平均值),动摇度在003~007之间为轻度疲劳,在008以上为疲劳。其原理是:随着疲劳的发生,时间再生能力将随之下降。

2.6 心理因素

运动员每次训练后稍有疲劳和肌肉酸痛是正常的,一般来说经过休息后症状会自然消除,如果感到精神不振、厌烦训练、无力、困倦气短、胸部憋闷、动作僵硬、错误增多等不良现象,则可能是运动员产生了疲劳。

2.7 教育学观察法

有经验的教练可通过观察运动员的外在表现判断疲劳的出现,如情绪上的变化、语言的多少、注意力集中的程度、皮肤的颜色、出汗的情况、眼神及反应能力等。

2.8 动作技能分析法

当运动员疲劳时,动作的协调受到严重干扰,动作乏力、身体的控制能力下降、错误动作增多,动作的准确性、平衡性及稳定性都会减弱,特别是在完成精细动作时失误增多。

3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所无法避免的生理现象,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运动训练中出现的疲劳,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恢复手段[5]。笔者通过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的判断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归纳出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方法[6]。

3.1 合理的休息

合理的休息有两种方式,第一是生理学上的积极休息。在训练和比赛间隙里,应当有意识地做些轻松愉快的肌肉活动或形式不同的放松性活动,如唱歌、游戏、听音乐等,这样做不仅能调节运动员的情绪,稳定其大脑中枢的兴奋部位,还能使得其在训练和比赛中处于紧张的细胞得到休息并通过神经反射使肌体消除疲劳;第二是睡眠,睡眠的出现是因为大脑皮质各抑制点扩散而连成一片,形成了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暂时隔绝,使得肌体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从而保证整个肌体的安全并使其工作能力得到恢复和加强。所以在紧张的训练比赛之后,应当保证运动员有适度的睡眠,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消除[3]。

3.2 恰当的饮食

消耗的能元物质通过营养来恢复,安排好饮食有助于恢复[7]。长时间训练与比赛之后,体内糖原大量消耗,休息期间饮食中可适当添加糖,调节机体内代谢过程的维生素也应当适当增加,无机盐类则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因此,适当多补充一些糖、维生素、中草药、碱性食物和高蛋白食物,有助于能量的补偿和肌体疲劳的消除,还有助于肌体工作能力的提高。机体在激烈运动后出现疲劳,主要是能源物质大量耗竭,因此,及时补充营养物质,也有利于尽快消除疲劳。海星提取液对运动机体抗疲劳有显著效果,实验表明海星可有效地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明显抑制脂类过氧产生,保持细胞膜正常功能,提高血乳酸的清除率,延缓运动疲劳的产生,从而提高运动能力。人参、黄芪、山药、川芎、黄芩等天然植物提取液可提高机体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使机体血红蛋白含量升高,有效地增强肌力的抗疲劳功能。红景天及其复方可有效地提高机体运动耐力,并增强琥珀酸脱氢酶及乳酸氢酸的活性,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利用,调节机体机能水平,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多年来的研究表明,麦芽油、碱盐 (如柠檬酸钠) 、天冬氨酸盐 (如天冬氨酸钾盐) 、咖啡因、果糖、中药 (人参、田七) 等天然物质均有抗疲劳作用。因此,根据不同条件和不同训练对象科学地选择营养物质,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3 生物学方法

3.3.1 水疗

运动后进行温水浴,温水浴的水温以(42±2)度为最适宜,沐浴时间一般为10~15 min,最长不超过20 min,每天不超过两次[8]。局部热敷的温度以47~48度为宜。可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同时可使汗腺分泌增加、肌肉放松,达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目的;对负荷量大的部位作10 min的热敷,可推迟运动性疲劳出现的时间。

3.3.2 按摩方法

按摩是加速疲劳消除的有效手段。目前常采用的按摩方法有机械按摩(按摩椅、带式按摩机、按摩床、滚动放松机和小型按摩器)、水力按摩、气压按摩以及人工按摩。通过按摩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促进代谢产物排出,加速疲劳的消除。按摩的部位,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程度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采用人工按摩时,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和扣打等方法;关节部位以揉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和运拉,按摩开始和结束时用推摩和擦摩的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时与整理活动一并进行,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休息2~3小时后再按摩。

3.4 心理学方法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借助于心理、生理的完善来取得一定的运动锻炼效果。为了达到目的,运动员将集中自己全身的精力,在复杂条件下,表现出各种心理、生理品质[9]。这些品质(尤其是心理品质)需要不断完善与提高。通过心理领域在治疗、预防、卫生等方面采取对身体起作用的各种手段,叫做心理治疗、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借助于心理上的作用,能够降低神经、精神的紧张程度,减轻心理上的压抑状态,更快地恢复消耗的神经能量,从而促进身体器官和系统的恢复。

3.4.1自我心理调整

自我心理调整,即是借助语言及与语言相一致的思维形象。默念词语,建立与词语相一致的思维形象,可以改变情绪反应及各系统器官的机能状态,词语以肯定的方式影响人的自我感觉和活动能力,是大多数心理自我调整方法的基础。自我心理调整包含两个方面,即自我说服和自我暗示。众所周知,在大脑和肌肉之间存在两方面的反射联系:由大脑进入肌肉冲动,控制肌肉活动;由肌肉传至大脑冲动,把肌肉生理状态的信息传给大脑。肌肉放松时,由肌肉传至大脑的冲动很少,人将进入朦胧状态,接着入睡,这就是利用人体这种生理特点来进行的“神经—肌肉”心理练习,进行这种“神经—肌肉”心理练习时,全身放松,低头闭眼,保持重心,像念佛一样默默地、缓慢地、反复地念些公式化的词语。

3.4.2 音乐的作用[10]

当今时代,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自古以来,音乐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且还可以治疗各种疾病。音乐会影响人的感觉和情绪,第一种情况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兴奋;另一种情况是可以引导人们离开愁闷状态,产生良好情绪;第三种情况是可以用相应的方式作用到呼吸和血液循环,消除压抑,使人精神焕发,所以音乐是消除疲劳、恢复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考虑个人的音乐素养、文化程度、民族风俗以及当时的精神状态等特点。在过度疲劳、神经疲惫时,建议听听格雷卡的“早晨”;在精神压抑、忧郁时,听听贝多芬的“走向欢乐”;在激动气愤时,听听华各纳的“一群漫游者”;在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听听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德布西的“月光”、舒曼的“幻想”等,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神经能消耗大于体能消耗,生理和心理恢复应统筹兼顾,不能“舍一取一”。运动训练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通过语言、暗示、诱导等方法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以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3.5 训练学、教育学手段

在训练课上根据负荷的性质,决定间歇时间和方式;还可穿插和采用一些轻松愉快、富有节奏的训练手段,以利于疲劳的恢复。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与教学训练实践, 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 利用主观感觉和生理、生化指标来分析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原因, 探讨运动性疲劳判断以及预防、消除的方法。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消除,体育

参考文献

[1]刘燕萍.运动性疲劳及其机制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 :46-47.

[2]张振东.运动性疲劳之“堵塞”学说研究进展[J].体育科研, 2002 (3) :26-28.

[3]胡伯林.武术运动员疲劳的评定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25 (15) :35-36.

[4]冯炜权.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6 (4) :433-437.

[5]王龙.新规则实施下排球运动员疲劳的消除[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增刊) , 2001 (2) :45-46.

[6]郎健, 孟繁斌, 李革.关于疲劳与恢复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96-98.

[7]陈敏雄.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的特殊营养补充品[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3) :52-54.

[8]陈照春, 孔祥平.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在排球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安徽体育科技, 2005 (3) :57-59.

[9]陈雪梅.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综合评定及恢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6) :22-23.

上一篇:法治本土化下一篇:中国民营企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