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驾驶交通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度和高质量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安全成为了稳步发展道路运输的重要条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疲劳驾驶交通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疲劳驾驶交通管理论文 篇1:

防疲劳驾驶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应的,行车安全问题渐渐的受到关注。据统计,疲劳驾驶已经成为影响道路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就疲劳驾驶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做如下详细介绍。

关键词:疲劳驾驶;交通安全;控制模块;语音模块

国内外已有的一些疲劳驾驶识别方法,如一些车载监测装置利用专用设备精确测量头部运动、瞳孔直径变化和眨眼频率,或者使用视觉和方向盘操纵传感器,利用人工智能判断驾驶员清醒状态。这些方法和设备由于过于复杂,价格昂贵等原因一直无法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利用后台视频实时监控的预防疲劳驾驶方法,因为要通过无线信道传送视频,使用费用较高。而且上述两种疲劳驾驶识别方法都存在一定的虚报警概率,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简单、有效的、虚报警概率较低的识别疲劳驾驶的方法和装置,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

一、疲劳驾驶的具体表现

疲劳驾驶是长期处于一种心理或者生理机能失调的状态下,依然继续长时间开车的,进而进一步加剧疲劳驾驶的行为。疲劳驾驶是一个抽象的行为,具体来说有很多表现。例如:第一、注意力下降,生理心理机能失调。长期的疲劳驾驶会导致驾驶员的注意力下降,操作车辆的稳定性受到影响,难以集中注意力,在接受外界信号的时候,常出现迟钝表现。第二、疲倦打瞌睡。当人体出现头脑不清醒时候,就会出现意识模糊,昏昏沉沉,四肢无力,进而想闭眼、打瞌睡。这种情况在驾驶时候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高速行驶的时候。还有操作缓慢、反应迟钝,驾驶技术下降,知觉感知功能减弱,肢体无力,以及思维能力减弱、记忆力下降等。

二、汽车安全驾驶系统及方法研究

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驾驶安全性,我们针对上述情况,设计优化了一种防疲劳驾驶系统及方法,有效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

防疲劳驾驶系统包括车载电脑、面部采集摄像头、ECU电子控制模块、语音模块、无线模块和客服终端,如图1所示。其特征在于:面部采集摄像头连接车载电脑;ECU电子控制模块连接车载电脑;语音模块连接车载电脑;车载电脑通过无线模块连接客服终端。

面部采集摄像头用于采集驾驶员的面部及头部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上传至车载电脑。车载电脑是本系统的核心,车载电脑可用于数据的存储、驾驶员驾驶状态的逻辑分析、车速的控制、提示音的控制以及和外界进行数据交流。ECU电子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节气门的开口大小,从而控制车速的快慢。客服终端是驾驶员和客服人员交流的平台,通过实时交流,从而彻底解决驾驶员的疲劳驾驶状态,同时客服人员可协助解决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三、防疲劳驾驶方法步骤

防疲劳驾驶系统的具体步骤有六个,如图2所示,分别如下:

第一、在车辆电力系统启动后,车辆及防疲劳驾驶系统同时启动。

第二、驾驶员上车入座后,面部采集摄像头开始工作,将采集到的面部信息和头部动作信息上传至车载电脑。

第三、车载电脑根据面部采集摄像头上传的数据保存,开始数据实时分析,分析方式如下:a、对驾驶员的眼部状态进行分析,若单位时间内驾驶员眼睛一直闭合,则可判定为疲劳驾驶;b、若单位时间内驾驶员的闭眼时间比睁眼时间长,则可判定为疲劳驾驶;c、若单位时间内驾驶员的头部上下摆动频率达到设定值时,则可判定为疲劳驾驶;d、当眼部信息和头部信息只要有一点符合疲劳驾驶,则可判定为疲劳驾驶。

第四、當驾驶员被判定是正常驾驶时,系统不采取提醒措施;当驾驶员被判定是疲劳驾驶时,车载电脑通过语音模块发出语音提醒,并询问驾驶员是否感到疲劳,若驾驶员无应答,则进入步骤5;若驾驶员正常应答,系统则不采取提醒措施。

第五、当驾驶员对语音模块的语音提示无应答时,共有三种提醒方案可选择,

方案1:系统语音应答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实现机器和驾驶员之间的问答,通过问答使驾驶员集中精力,从而消除疲劳驾驶。

方案2:车载电脑自动呼叫家人电话,通过和家人之间的语音沟通,从而降低疲劳驾驶的风险。

方案3:车载电脑自动连接客服终端,和客服终端的客服人员进行实时通过,客服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驾驶员克服疲劳驾驶,保障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第六、无论实行何种方案,车载电脑都会向ECU电子控制模块发送限速指令,ECU根据限速指令控制节气门开口大小,从而降低车速,防止在疲劳驾驶时因车速过快而增加危险性。

四、防疲劳驾驶系统的优势

该疲劳驾驶系统现已经广泛开始应用于各类营运客车中,该系统的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几点。

1. 仅基于驾驶员的面部表情这一生理特征来进行疲劳驾驶的判断,简化了流程。

2. 通过眼部和头部的整体信息判断驾驶员的状态,并增加语音应答环节,充分保证对驾驶员驾驶状态判断的准确性。

3. 设置多种督促方式供驾驶员选择,提高驾驶员的监督效率,保证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五、相关法规的制定加强疲劳驾驶安全问题治理

先进的监管技术还不足以完全避免疲劳驾驶行为的发生,进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还需要国家及相关部门的监管控制。截止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及交通安全管理准则。具体如下:第一、健全强制休息机制,增建休息服务站点。长途行车时疲劳驾驶的首要条件。为此,我们必须完善长途客车、火车的行车规范。建立客车及货车驾驶员的最长驾驶距离或者驾驶时间。强制要求驾驶员在中途休息。一旦超过一定的行车距离或者行车时间,相关交通管理部门就会对其进行严厉处罚。现规定客车或货车行驶四百公里以上或者三个小时,只有一名驾驶员的情况下,必须停车休息三十分钟。在高速行车时,超过六百公里以上,驾驶员必须进入高速服务区进行休息。第二、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驾驶员安全驾驶意识。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法规宣传要求在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牌以及网络媒体等宣传法律法规。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以及《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等,宣扬疲劳驾驶的危害性,杜绝驾驶人员疲劳驾车、酒后驾车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最后,要提升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强巡逻、站点服务等,提升长途运输车辆的服务工作,让其有意识的关注安全驾驶,从而减少疲劳驾驶行为的发生。

六、结语

疲劳驾驶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在驾驶时,如若出现生理疲劳、心理疲劳或者精神疲劳等情况时,驾驶人员应主动寻求安全地带停车休息,乘客人员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应主动观察驾驶人员,防止其疲劳驾驶。经过上述对疲劳驾驶预防对策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加以及驾驶人员的加剧,疲劳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交通安全事故因素。在此,也望相关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臧杰,阎岩.汽车构造(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城大先.机械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3]唐勇,刘海波,张铁壁.基于小波技术的疲劳驾驶行为识别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1(01).

[4]刘秀,王长君.何庆.疲劳驾驶交通事故的特点分析与预防[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6).

[5]徐向阳,傅艳晓.国外汽车传动技术的一些最新发展[J].汽车工程学报,2013.

*项目名称:基于车联网的车辆驾驶行为共享平台研究(项目编号:zjt17001),项目类别:校级科研平台项目——协同创新中心,主持人:邵明虎。

(作者单位:安徽三联学院)

作者:邵明虎 王慧 凤鹏飞 吴陵生

疲劳驾驶交通管理论文 篇2:

基于疲劳驾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度和高质量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安全成为了稳步发展道路运输的重要条件。本文从疲劳驾驶引起的高速公路安全问题的研究入手,探讨如何提高高速公路安全质量和加强对安全车辆的监管,使用有效方法降低人体疲劳程度,减少事故发生率做了如下的具体阐述,对未来高速公路发展具有长远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疲劳驾驶;交通安全;策略

据统计,2018年全国有3172万辆新注册登记机动车,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亿辆;驾驶人员达4.08亿人,据了解,汽车导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高,2018年,我国汽车发生交通事故166804起,导致死亡人数达到46161,受伤人数达到168745[1]。其中驾驶员自身因素导致的事故达到87%以上,由此可知疲劳驾驶是驾驶员肇事的主要原因。下文从不同的主体角度提出应对疲劳驾驶的对策。

1 驾驶人员自我调整

从驾驶员自身角度出发,疲劳驾驶也取决于个体差异,人与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生理、心理方面。拥有安全的自我意识,事故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⑴身体素质差异。疲劳是人体的一种正常身体反应,然而身体素质差的人比身体健康的人更容易疲劳,疲劳持续时间也更长;普遍来讲,年长的人比年轻的人更容易疲惫,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疲惫。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及时停车休息,杜绝疏忽大意。

⑵睡眠差异。睡眠是维持身体活力的重要途径,据调查大多数疲劳驾驶事故的肇事者都睡眠不足,尤其是日夜颠倒开车的驾驶人员,容易产生失眠,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制定良好的生活作息表,拒绝恶性疲劳驾驶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⑶行车环境复杂。拥堵的车道以及行驶曲折的道路,前者会使司机在等待中丧失警惕性,后者会使司机因紧张而感到疲惫。遵守交通规则,提高驾驶技能,锻炼应对复杂线路的心理承受力是必不可少的。

2 基于车辆的疲劳驾驶应对策略

在车輛行驶过程中,车内环境与疲劳驾驶紧密相连。大脑皮层会受到车内环境以及车内座位舒适程度等因素的刺激,在此情况下会对人的肌体有所影响,严重时驾驶人会丧失一定的行动能力。还有驾驶室操作的设计不合理,如操纵踏板、转向盘及座椅的结构与布置不合理等,将会导致驾驶员驾驶坐姿不舒适,从而容易产生疲劳[11]。

⑴汽车座椅。汽车座椅应贴近人体曲线,减缓人体脊椎疲劳。汽车的靠垫应选用绒布包裹的记忆棉,会更为舒适且缓解多余的疲劳。

⑵汽车车载硬件设备。除座椅外,车内温度、湿度、声音、照明和空气等对驾驶员的影响也很大。优良的加湿器、排风扇、柔和的照明灯、优质的音响,会解除疲劳,大脑活跃起来,避免驾驶疲劳。

⑶汽车轻量化。汽车能够舒适驱使的主要原因是在不干预车体内设施设备运行的情况下,减轻车体骨架的重量,为车辆降压,这样既省油又减少环境污染。

3 基于道路的疲劳驾驶应对策略

⑴高速公路路段选择。根据第三章高速公路路段分析可知道路坡度、道路直线曲线都对疲劳驾驶有一定的影响。

①长直线道路。因为直线路段线形单调,驾驶员容易注意力分散,面对突发状况反应迟钝,同时容易超速行驶。现在我国相关标准中对直线的最大长度没有硬性规定,通常建议不超过20V(V 为设计速度,以米计)[12]。那么在线形规划方面最大程度优化直线长度可以降低此类事故的发生概率;若长直线不可避免,则需长直线路段沿线设置鲜艳的标志牌等诱导性标志,包括路沿及道路中心线、道路指向标志等,尤其在临近长直线末与弯道终端衔接处要提前十米设置警示牌,提醒驾驶员注意道路线形变化。

②平曲线道路。盘山道和立交桥等道路就是最具代表的平曲线道路,但根据第三章所分析的半径越小,离心力越大的法则,在道路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小半径曲线,若不可避免,应在曲线尽头和拐点前一段距离的位置设置线形变化提示标志,必要时加装路面限速设施。道路要保持整洁,道路栏杆应涂抹鲜艳颜料,防止阴暗光线环境下行车的驾驶员出现失误。

③竖曲线道路。拥有喀斯特地貌和多山峦少盆地的城市的高速公路多坡道,而竖曲线作为道路多坡道的过渡曲线,在设计竖曲线时应因地制宜,采用半径大的竖曲线,且竖曲线两侧不能出现任何障碍物,不遮挡视线,设置颜色鲜艳的警示牌。同时坡道的坡度也值得注意,坡度过大,上坡道的车辆容易熄火后溜,给后方车辆造成伤害;下坡道的车辆也容易超速行驶。那么在大坡道和连续坡道处设置醒目的警告牌对于长时间行车的驾驶员是很好的提醒。

⑵道路线形规划。在疲劳驾驶风险值高的路段,合理调整道路线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长直线的路面应标画速度限制标志,并装设减速带。在有坡道的上坡道地面应标有禁止在同一车道跟随爬坡的标志,下坡道装设减速带。道路沿线还应设置感官刺激装置,比如人工景观,降低驾驶员疲劳感。

⑶休息区设置。中国高速公路休息区一般都以50km为标准间距设置,尤其在间隔过长的高速公路区段[13],可设置停车区或供驾驶员暂时休息的设施。下调高速公路超时费,防止驾驶员因高昂的高速公路超时费而不进入休息区,造成疲劳驾驶。

4 基于环境的疲劳驾驶应对策略

第三章将环境定义为交通管理与监督,其所包含因素宽泛且庞杂。交通管理与监督在本文是指交通管理部门执法,是针对驾驶人、机动车、道路设施以及交通环境的组织和处理工作[14]。

⑴驾驶人方面。按照管理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规范驾驶员行驶过程中的行车行为,并制定合理的驾驶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规范驾驶人资格认定标准和资格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处理违反交通法驾驶人等管理措施[15]。

⑵机动车方面。对汽车进行合理的养护和维修,制定更为严格的报废标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⑶道路方面。制定道路设计和施工标准规范;定期发布道路养护标准和规范的方案,严格制定高速公路运营过程中道路设施改造的管理措施和策略,将道路安全法归入刑法法案,违者必究。

5 结论

本论文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基础上,从疲劳驾驶的角度出发,对道路交通系统四要素人、车、道路和环境逐一展开分析并施以应对策略。通过一系列的图表和公式对基于疲劳驾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进行评价,根据现实生活管理的需要,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高速设施、道路准线和驾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杨降勇. 高速公路疲劳驾驶交通事故的控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1):44-48.

[2]张旭欣,王雪松. 疲劳驾驶研究与预防最新进展[J].汽车与安全,2019,(04):82-87.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二连车站,内蒙古 锡林 011100)

作者:翟羽

疲劳驾驶交通管理论文 篇3:

探索长途客运安全运营新模式

走路打瞌睡也许只是踉跄一下,但如果高速路上开车时“眯个眼”可能就是关乎生死的举动。近年来,见诸报端的交通安全事故的诸多直接原因中,不乏“疲劳驾驶”的身影。长线路客运的运营时间超过10小时,颇受“疲劳驾驶”的困扰。但考虑到其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方便农民、农民工以及个体从业者等中低收入人群出行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长途客运安全治理不能因噎废食。积极探索长途客运安全运营新模式才是解决之道。

疲劳驾驶多惹祸

几乎所有驾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驾驶车辆行走在高速路上或者是其它车流、人流较少,线路笔直的路段时,由于视觉单一,操作简单,很容易松懈绷紧的神经,继而产生疲劳感。而众多研究表明,不仅是视线、操作单一容易引发疲劳,只要在驾驶位上开着车,疲劳感似乎是无孔不入。导致疲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差,包括生理规律,即凌晨午夜瞌睡,或者是季节性的春困秋乏,此外驾驶员自身因素,如年龄等也是驾驶时产生疲劳感的原因之一。疲劳驾驶在长途客运驾驶员的身上更容易出现,这是因为长时间驾驶是诱发疲劳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当连续驾车时间超过4小时,人容易产生疲劳感,而如果连续数天驾车,这种暂时性疲劳将演变成积累性疲劳,症状将更加严重。

疲劳驾驶很平常,但其产生的危害却让人震惊。2011年全国共发生21万余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62387人在事故中丧生。而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2011年,全国发生的27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中,在凌晨和午后疲劳驾驶多发时段发生的14起。而事实上,由于目前对疲劳驾驶仍然没有一个具体的认定标准,实际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数量要比统计出的数据高出许多。

客运企业应担主体责任

疲劳驾驶危害大无需累述,但仍不乏以身犯险的驾驶员。这些驾驶员往往不是新人,而是一些有着多年经验的老驾驶员。仗着自己对线路熟悉得“闭着眼睛都能开”、“见过大风大浪”,技术娴熟,根本不把疲劳驾驶放在眼里。或者是盲目乐观,仗着路况好,低估了危险性。不过还有一部分驾驶员却是“无可奈何”。路遇堵车或爆胎等突发状况,为了按照班线的指定时间到达目的地,不得不强撑着连轴转。尽管要避免疲劳驾驶引发交通安全事故,首先需要的是驾驶员实行“自我管理”。但要杜绝疲劳驾驶,根源在于要落实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改变其安全基础不牢靠、安全管理不规范的局面。

而实际运作中,部分客运企业往往都没有构建完善的驾驶人、安全管理人员等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对承包车辆只收费、不管理,或者是以包代管、以罚代管,缺乏必要的安全约束激励机制。

即使制定了相关规则也没有落到实处,如果没有建立严密的监管机制,那么制度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这就要求客运企业在车辆运行过程中随时监控行车情况。国务院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曾下发了多项文件,要求“两客一危”车辆在2011年12月31日之前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而根据运管部门相关规定,如果今年1月1日前没有按照规定安装卫星定位装置或未接入全国联网联控系统的运输车辆,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将暂停其营运车辆资格审验。多亏了卫星定位装置的这种强势普及应用,加强了客运企业对运输过程中车辆的控制。

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

“抓得严,事故少。放松点,事故多”,似乎是国内道路安全事故的魔咒。在驾驶员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客运企业主体责任有待落实的今天,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7月,国务院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意见中就曾要求运输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落实长途客运驾驶人停车换人、落地休息制度,确保客运驾驶人24小时累计驾驶时间原则上不超过8小时,日间连续驾驶不超过4小时,夜间连续驾驶不超过2小时,每次停车休息时间不少于20分钟。但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强硬惩罚措施,执行情况却参差不齐。

因此,相关部门不仅要制定制度,还要加强监管,制度制定后不监管执行,如同一纸空文,制定制度还要考虑有效合理的综合解决方案,便于执行,才能真正给客运企业以指导。

探索长途客运安全运营新模式

作为全国首家跨区域、跨行业的新型的高速公路快运企业集团,新国线运输集团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探索客运安全的解决方案。结点接驳运输历经多年实践,被证明为一个成熟办法。

所谓结点接驳运输是指在长途班线交汇枢纽结点建立具有驾乘休息、车辆安检、换乘接驳运输等功能的结点驿站,开展换驾、旅客换乘运输,实现长途或超长途客运转换为中短途运输,解决长途客运疲劳驾驶等安全难题,通过整合结点运输班线资源提高发班密度,为旅客提供更安全便捷出行服务。

2002年4月,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在京沪高速公路上开展结点接驳运输试点工作的通知》,由新国线集团在京沪线开展结点接驳运输。通过科学统筹,线路上设置了若干结点。结点上,驿站配备接驳车,与快车实行双向通信,接驳车与干线快车实现无缝接驳(同时到达误差不超过1分钟)。通过与京沪沿线未实施结点接驳运输车辆相比,平均实载率增加了约15个百分点,客运安全性也大幅提高。2005年,京沪结点接驳运输试点工作结束,基本实现了促进客运市场有序发展、提高运输效率、节约社会资源、方便人们出行的设计目标。2009年,北京市开通了北京—澧县、北京—武冈等结点运输客运线路,结点运输从试点走向应用。

实践证明,结点接驳运输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提高运营安全性,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结点接驳运输通过结点(驿站)将长途客运班线划分为较短、安全风险较少的运营区间,驾驶员在结点停车换人、落地休息,可以有效避免驾驶员疲劳驾驶,车辆在结点安全检查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运行,可以显著提高道路客运的安全系数,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有利于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更好地方便旅客出行。结点接驳运输以服务旅客为宗旨,通过驿站和接驳专用车,为旅客提供具有特色的星级候车服务、免费接送、开放式咨询及面对面的温馨服务;通过科技应用,为旅客及时提供车辆位置信息查询,方便旅客集散,让旅客充分感受到集约化条件下的安全、快速、舒适和个性化服务。结点按驳运输客车运距缩短,发班密度提高,干线经过资源整合后,可实现高密度发班,为旅客提供了更为安全便捷的出行方式。

三是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提高道路客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结点接驳运输,以班线资源整合为基础,对长途客运班线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通过紧密型或松散型的道路客运企业联合,打破地域界限,对线路车辆班次统筹安排,减少了无序竞争,提高了线路资源利用率,在完成同等客运量的前提下,可以实现投放车辆数量的最少。结点运输以科技为支撑,以在驿站实现无缝接驳为手段,强化了对高速公路沿线旅客的组织力度,旅客乘车便捷性和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吸引更多的旅客选择结点运输车辆,提高了客车座位利用率,进而提高道路客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有利于建立全新的长途客运运营管理模式,加快推进道路运输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运营。结点接驳运输试点完成后,如能在全国国道主干线网相关地区推广建立数十个长途客运结点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驿站,各地长途客运班线必须进站换驾或组织换乘,将全面改变长途客运运营安全现状,建立新的安全运营管理模式。

为解决长途客运安全运营,保障旅客便捷出行的权益,新国线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在总结结点接驳运输经验的基础上,未来将利用新国线运输网络优势,拟扩大长途班线结点接驳运输规模,并期望得到部委的相关支持。

“生命第一,安全至上”。话虽粗糙,理也肤浅,但只有真正把其落到实处的行业才能更健康,才能走得更远。尽管“疲劳驾驶”极易发生而且还可能反复发作,但有了企业的主动干预和政府部门的有力监管,随着长途客运运营形式的不断创新,其危害将大幅降低。

作者: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