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专业管理

2024-05-09

信息专业管理(精选十篇)

信息专业管理 篇1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多学科交叉课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它在本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 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 目的是为本门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MIS与CS (Computer Science) 相混淆

MIS与CS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分不清两者的差别, 常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对于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的学生, 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简单的数据处理程序, 课程只不过是讨论如何设计简单的管理方面的软件或系统而已, 忽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管理特征, 掩盖了课程教学的难点。而对于偏重于管理思想的学生而言,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管理的思想、理论让计算机去执行与实施, 至于计算机采用何种技术、如何实现则不用关心, 那些事情由计算机应用人员来处理, 对课程的特征和性质没有足够的认识。上述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MIS与CS的相互关系和本质差别。文献[1]对MIS与CS的本质差别以一个小案例进行解释, 并给出了MIS的重要本质, 即MIS主要是CS及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1], 文献[2]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2]。

2.教学侧重点不相同导致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国内院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定位不同, 导致将该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 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综合类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 课程教学既注重管理思想、理论, 也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能将两者融合起来, 同时设有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另一类院校 (工科院校) 则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系, 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 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 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第三类院校则是将该专业放在经济学院或人文学院, 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情报学知识, 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 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虽然有观点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有所侧重, 如偏工、偏商、偏管等”, 但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应以基础为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应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理论相结合, 既要偏工又要偏管。课程教学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就业时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 管理知识不如管理类专业学生, 又不能将两者有机融合, 丢失自身优势, 就业艰难。而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却苦于找不到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3.管理思想、理论不能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管理思想和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核心。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目前, 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教授计算机类课程或管理类课程的教师, 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中很难做到将管理思想、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而学生则认为没有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 教师、学生都不满意。在地方院校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缺乏MIS学科出身的专业教师, 是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4.缺乏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展比较困难

实验教学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中, 多数教师主要是先开设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 然后再开设计算机技术类实验 (如数据库使用、ASP使用等) , 最后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从实验难易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角度看, 似乎比较合理, 但多数学生则感觉到, 实验与实验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前一个实验是关于商品销售系统的演示, 后一个实验则是商品库存系统的验证, 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则是关于商品业务管理系统, 实验对象的业务处理过程学生并不熟悉, 实验是零散的, 不能结合学生实际,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其次, 重视演示型、验证型实验等基础性实验, 忽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基础性实验上, 但学生只能勉强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实验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是培养计算机程序员, 也不是培养像MBA、EMBA那样的企业战略管理者, 而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 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3]。培养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 具备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

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和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 把管理思想、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 又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能正确分析、评价一个组织中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问题,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 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并将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1.基本知识的讲授

在讲授管理理论知识时, 结合计算机系统讲授如何来实施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如何在计算机上能更好地体现, 让枯燥的管理知识变得生动。在讲授计算机知识时, 结合管理的特征, 讲授计算机如何接受管理思想, 什么技术适合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

案例是认识事物和规律的最好方式, 通过案例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解释,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学生对业务流程比较熟悉, 对案例对象比较了解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经常使用、最为熟悉的教务管理学生子系统作为案例, 并让学生对系统进行分组讨论, 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选派一位代表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综述, 最后由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 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不正确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给予纠正和补充, 并引导学生对那些可以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遵行教学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文献[4]给出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以此为蓝本, 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改进, 构建了演示型实验→案例型实验→技术型实验→验证型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内容。首先在实验内容上, 选择与学生课外研究、调查、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相关的实验内容;其次是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良好的衔接与过渡, 并保证它们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根据以上原则, 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

①演示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它的组成、结构是什么样子、系统实施后效果如何等。因此, 我们选取结构清晰完整、功能明确、业务流程简单的学生综合测评系统 (我校为测评学生综合能力而自主设计的一个管理系统) 为演示对象, 同时也加入一些上几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作为演示型实验的教学内容。

②案例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从开始状态到完成状态的整个设计过程, 使学生对信息系统整个演变过程和内部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使理论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为此, 我们以上几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 (系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系级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系统等) 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案例教学能让他们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

③验证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系统初期设计目标和思路与最终系统实际效果的一种对应关系。实验内容是以我校自主设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子系统为对象, 这样学生能从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两者的映射关系, 使学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避免出现预期设计目标过高, 而实际效果不理想, 从而产生沮丧心理, 失去学习的兴趣。

④技术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对某些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技术型实验带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主要开设两个实验:一是数据库构建, 让学生学会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转化成概念模型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中的关系模型;二是Web数据库的使用, 主要介绍ASP技术,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数据技术。

⑤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参与一个完整的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课程设计中, 采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实验”教学模式, 题目由教师指定, 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5~6人, 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由组内学生自己组织协调。组长由教师指定, 同时肩负协调与统筹工作, 每个成员既独立完成各自任务, 又相互配合, 出谋划策。设计中要求体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 每一环节结束, 教师都要进行检查, 并给出修改、完善意见。设计完成后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以实验报告的格式, 规范由教师制定) ,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主要陈述人, 其余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同学可任意提问。答辩组成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行选派出来的4位同学共同担任, 评分标准由教师统一制定。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 既让学生掌握了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按质按量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 也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由笔试和实验组成, 其中笔试占70%, 实验占30%, 考核内容单一, 方式简单, 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对知识死记硬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将会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 更能体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通过不断的尝试, 我们制定的综合考核办法是:平时表现 (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 占10%, 案例分析、讨论占15%, 基础实验 (演示型、案例型、验证型、技术型) 占15%, 课程设计占20%, 笔试占40%。实践证明, 这样的考核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得到了充分展现。

四、结束语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课程改革中应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 结合当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行业的需求与变化,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体系, 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为支撑, 突出实践环节, 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特点,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 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W Huang, K K Wei, R Watson.管理信息系统[MIS]: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6]:85-91.

[2]黄梯云, 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10]:95-9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篇2

一、信息管理专业的作用与意义

1、专业背景与前景

由于信息“爆炸”是现代社会的固有特征,面对繁杂的信息,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管理工作已成为人们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甚至已成为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本专业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就前景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是符合社会长期需要的“常青”专业。

2、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系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以及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为交通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3、就业岗位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工作的任何岗位,具体有IT技术岗(含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维护等)、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岗、营销管理岗等。

二、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

兴起于六十年代,当时主要用于电子信息的处理,如雷达信号处理和空间数据处理,后来随着管理复杂性的增高,以及人们

对管理效能的日益重视,逐渐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在国外,该专业一般作为计算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我国则作为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说明了国内外在专业内涵理念上的巨大差异。

在我国,该专业1981年由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首先创办,迄今已有30年历史。

三、目前信息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是一项可长期工作的专业,且成长空间大。

挑战:学好专业需下工夫,否则难以掌握好专业技能。

问题:就培养质量来看,非常遗憾,国内高校基本难以达成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

1、粗通管理学理论,难有管理能力;

2、信息系统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多数同学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能力过弱,甚至连基本的程序设计也未掌握好;

3、对管理方法在具体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难以掌握,尤其是在各行业管理模式差异较大及中国式管理相对复杂的的国内。

故该专业的同学常常会说,程序设计难学、管理理论空洞、信息系统应用不会。结果就是学生专业技能差,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缺乏,难以满足社会岗位要求,找工作难。究其原因,问题在于程序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认知积累,绝非单纯的课堂学习就可解决,故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习应当包

含两部分:一部分为课堂教学,主要解决专业理论传授问题,另一部分为实践和认知能力提升部分。

另外,管理学纷繁复杂,各行各业均有其特点,导致其信息技术应用带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应当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四、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构架

1、二元学科构架培养模式的缺陷

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管理专业采用以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主的二元学科构架,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复杂的管理环境下缺乏二者的有机结合,尤其缺少具体的应用行业和领域,容易导致专业建设的严重滞后的缺陷以及专业特色的缺失。同时,能力和技能培训缺失,导致学生能力和技能低下,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能力要求和岗位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2、“三元”学科构架+能力培训

计算机知识+管理与经济知识+应用领域知识+本科导师制

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java、C++、.net等工具运用)、计算机通信、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运用

管理知识:管理学原理与运用、经济与财务知识

应用领域知识:行业特点与应用实务

能力培训:具体编程与设计能力

五、如何做优秀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直面挑战的精神;

2、良好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计算机知识+管理学知识);

3、较强的动手能力(系统设计与开发)、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六、人生规划与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前提是专业竞争能力。成功的专业道路主要有两条,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1、实践成长型。先工作,在工作中积累能力而成长。

信息专业管理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信息系统是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个不同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一直以来以国家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基于系统的观点,综合运用管理学、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问题,能在企事业单位、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和科研院校等诸多行业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技术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近几年来,许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上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有些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后,在后续的专业分流中,好学生一般都不愿意选择该专业,有的甚至要靠调剂才能维持生存,导致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素质下降,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根据自身特点,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进行有关分析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课程体系

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简称CIS2011)中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和推荐课程。CIS2011的课程体系反映了四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理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用。[1]

二、现有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一般都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

三、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和能力培养重心的转变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传播、交流和共享的重要平台。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促进可视化、移动化、交互式阅读需求增大,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和数字化阅读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对基于互联网应用的信息管理人才巨大的需求市场,凸显出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

1.互联网信息的生产、加工、组织和管理能力。近几年来,电子书、网络教育、数字期刊、手机阅读、动漫网游等新的媒体形态,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阅读终端的应用使人们享受着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微博、SNS、即时通讯(QQ、MSN等)、视频分享等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渠道,产生了数以亿计的“自媒体”,凸显了Web 2.0时代UGC(用户产生内容)的重要特征,这一切显示了信息时代数字媒体强大的生命力,也对信息管理人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信息管理人才能力培养得一个重要方向。

2.基于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数据分析能力。国际著名调查机构Gartner Group曾在其高级技术调查报告中,将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列为“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对工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大关键技术”之首。互联网、移动通信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策略和决策方法。目前,网络营销、基于流量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掌握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的基本理论、方法,具备熟练操作和应用相关软件系统能力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3.信息管理人才能力培养重心的转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直以培养学生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及实施能力为主。互联网时代,具备数字媒体技术和信息系统应用能力的信息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宠儿。培养学生“造”信息系统能力向“用”信息系统能力的转变将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发展趋势。

四、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改革

针对互联网和新技术应用环境下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在CIS2011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增设了《数字内容加工与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两门核心课程,同时增设了《XML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站规划与设计》、《网络营销》、《信息分析与预测》、《精确营销》、《投资分析与决策》等面向互联网和商业智能应用的选修课程。

2.培养模式改革。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我们制订了新的培养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即三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学习和一年的实践教学,一年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3.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改革。在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和数据分析与商业智能实验室,并购置了数字内容加工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商业智能平台软件,着重培养学生网络信息组织能力、内容编辑加工能力、内容资源管理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等。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能力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以满足信息管理人才面临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信息专业管理 篇4

1 信管专业情况简介

对于本校的信管专业来说,她是一个新专业,在2004年由原来的图书馆根据发展与教学需要设立的专业。2006年学校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后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增设的新型复合型专业。它由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课程体系交叉渗透形成。目前,已招收8届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计算机系领导和信管教研室教师不断探索,积极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信管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信管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信息管理和网络信息系统。其中信息管理方向主要包括信息管理、企业数据分析、信息分析与预测、会计、社会经济调查分析、图书情报、ERP、网络营销等内容;网络信息系统方向主要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即程序开发工作。对计算机系的信管专业教师来说比较擅长网络信息系统方向,而信息管理方向中的许多领域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这就要求信管专业的培养人才模式应该保持IT应用、开发的优势,同时要求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着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信管专业人才培育的目标是培育具备信息管理的理论知识、IT应用技能的信息系统开发专业人才和对信息管理某个专业方向有深入研究的新型信息管理人才。

信息系统开发专业人才是指学生在具备管理学基础、运筹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信息组织与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再把重点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上。在这些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和计算机专业的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将会有许多显著的区别,比如前者可以有意识地在软件中加入信息分析与预测、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等许多带有信管专业特色的功能模块,从而使开发出来的软件功能强大、综合性更强。

某个专业方向有深入研究的新型信息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等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的并在某个信息管理方向有较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人才。如在图书情报、统计学、ERP、会计等方向中具备一个或多个方向深入的研究能力的人才。

由于转专业建设时间短,该专业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定位不太明确、课程体系紊乱混杂、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人才培养特色不合乎社会的需要、师资力量较弱等。

3 特色培育的思路和方法

3.1 对内不断寻求自身原因

1)深刻剖析本学院信管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学历构成、实践经验等情况,鼓励教师进修相关课程或提升自己的学历[3];鼓励教师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鼓励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资格认证,如:会计师、调查分析师、企业信息管理师、数据库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等,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关的资格条件和信管专业鲜明的研究方向,他们才能引导学生较早地进入职业化之路;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某个方向的特色培育。

2)重视实践环节。教师在课堂教的再好也是纸上谈兵,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一些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深入到企业中工作来实现[4]。作为计算机系的信管专业学生就要发挥IT技术运用方面的能力,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增大实验课时,熟练掌握专业软件的使用,并能用软件解决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和水平,这样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在每年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申报一些信息管理类方向性较强的题目,在完成科研项目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某方向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调整课程设计环节的内容。现在信管专业的课程设计90%是做系统,进行程序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学院重视学生程序开发能力而忽略信息管理能力的现象,因此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增加若干信息管理的课题,如社会经济调查分析、实证分析、企业信息化架构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电子商务、ERP等内容,从而促使信管专业的两个方向互相促进、均衡发展。

4)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学生进入大三之后,让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固定指导2名左右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定期按照某个研究方向指导,这样假以时日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以点带面将会对周围的同学起到好的影响作用,有可能为周围同学奠定一个研究方向。随着学生在某个方向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他们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学生在将来应聘信息管理的某个子方向岗位时,他将有能力同这个子方向的相应专业学生竞争,而不会处于现在的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的窘地。

5)调整本科生培养计划的结构。针对本校信管专业学生的特点,不断研究课程体系,调整某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同时对信管专业分方向的工作也应该提前进行。如一些重要的程序开发课程(如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Java程序设计等)可以提前开设,这样可以使学生较早地进行程序设计工作中去,激发他们的程序开发的激情。

6)应该加大对信管专业投资的力度。本学院对信管专业投资的力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许多相关软件绝大多数都是在网上下载的,而不是正版软件,这就或多或少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和学生技能的培训。如用友管理软件、SPSS统计软件、PowerBuilder等软件就属于这种情况。

3.2 对外不断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1)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信管专业学生的大部分实践活动是在校内完成的,这样培育的学生与社会的真正需求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学校积极同企事业单位相互交流,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可以采用“3+1”的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5]。“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第 4 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建立有效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毕业生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学校可以通过毕业生了解到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及信管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变化情况,从而及时调整自己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这就需要本教研室及时对每一届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就业领域方向、薪金情况和当年人才市场对信管专业毕业生需求等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从而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这个工作目前本学院正在着手进行。

3)要加强同兄弟专业和院系的相互交流。本专业的许多课程同本校管理系、经贸系有重叠现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机会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信管专业的发展。因此建议相关院系领导应发挥桥梁作用,使具有共同课程或特点的不同专业教师定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才能促使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提高。

4)根据目前社会热点行业,及时增加选修课,从而及时地满足社会上新兴行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如目前社会物流业、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可以在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相应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培养。

4 结语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两个方向应该同时发展,只发展一个方向而忽视另一个方向的思想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的。在坚持两个方向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还要不断从自身寻求原因,不断解决自身问题;同时要加强同企业交流、协作,及时取得各种外部信息并对培养计划做部分调整,这样才能促使自己的专业特色培育体系的建立。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划分两个方向:信息管理和网络信息系统。信息管理方向主要任务是在信息管理课程体系中要针对某个或某几个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网络信息系统方向主要是进行信息系统的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针对陕西理工学院的信管专业提出了若干特色培育人才的思路和措施,如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和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等。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导师制度,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孙金凤.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3):33-35.

[2]李雪.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0(6):17-18.

[3]陈秀明,胡贤德,吴炜炜,等.信管特色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5):22-24.

[4]孙建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阶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12):27-29.

财务信息管理专业 篇5

专业简介

学科:财经大类

门类:财务会计类

专业名称:财务信息管理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应用、管理的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主要课程: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审计实务、财务会计软件应用、财务会计报表分析。

专业就业状况

信息专业管理 篇6

关键词:信息管理 课程体系 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IN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1-01

西安工业大学“信管”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该专业由以往的多专业合并而成,人才培养受原专业的影响,定位不够清晰;从就业情况看,又不太理想,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经营和管理方面,电子商务软件、ERP软件以及CRM软件已正逐步地被使用,但由于信息部门仅重视软件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维护,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薄弱;企业总体的信息规划没有引起重视,不同部门、不同软件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尽管使用了ERP软件,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从信息人才使用角度分析,主要是企业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专门信息人才,在应用系统投入之后,仅依靠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不是长久之计;二是缺少高层次的企业信息规划和建设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孤岛”的产生,与企业没有全局的信息规划关系密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力资源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

⑴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该类人员应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熟悉企业经营

管理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系统开发、二次开发和维护工作。

⑵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该类人员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熟悉信息技术前沿;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能熟练应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⑶信息管理经理(CIO),该职务主要负责企业信息战略和规划,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类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应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⑷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该类人员除具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

确基本素质外,应充分具备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于一些制造类企业,ERP软件的使用较普遍,这类人才对实施ERP的企业来说,需求量较大。

2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以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和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其中重点培养承担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和ERP信息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的专业人员,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可放在系统分析员和信息管理经理等高层次人才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

3 我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校前三届(2004-2006)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⑴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课较多,专业应用课较少;

⑵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只注重课内的上机实验,缺乏综合实验,学生无法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

⑶专业应用课课时较少,缺少必要的实训,课程设计的周期较短,其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具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

⑷选修课范围太窄,尤其缺乏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应用要求的脱节。

⑸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并未有效地完成与该专业有关毕业实习,实习专业针对性不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⑴坚持宽基础上应用型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为两翼,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应用(ERP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应加大相应教学和实训学时。

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

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等专业实验室,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增加ERP沙盘模拟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由于该专业属新兴交叉学科,我校的该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各不相同,年青教师偏多,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应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时间的机会;教师自己也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⑷建立毕业实习基地

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选择实习基地,要注意几点:一是实习单位,要有较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二是实习单位与本院系要有良好的关系,如长期合作科研项目;三是要互惠互利,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它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可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的寒暑假进行。

⑸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专业应用技术讲座

目前,WEB技术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的新技术也不断出现,J2EE和.NET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在大三和大四年级应增加相应的公选课、技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学东.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情报学报,2000,19(5).

[2] 张社民,刘敏.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教学.[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7).

信息专业管理 篇7

目前,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以下简称为信管专业) , 但由于每个学校的历史背景不一样, 对专业的理解不一样, 不同的学校设定的培养目标也不一样。

根据教育部对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结合部分知名高校对本专业的建设情况, 笔者认为, 信管专业应以管理与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企业和政府部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

信管专业应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具备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善于分析问题和提出基于信息技术解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组织和管理问题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信息机构和教育部门从事科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实施、管理、维护与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现代企业高级信息管理人才CIO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 。

本专业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要有丰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要有宽广实用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要有系统深入的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的知识。

信管专业处于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边缘, 它综合应用了这些学科的思想方法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信息系统学科与管理科学的分界在于信息枝术的重要地位。信息系统研究的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管理问题以及信息技术为管理所提供的新方法、新手段。

信息系统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的分界在于以管理为服务目标以及系统思想的运用。信息系统以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为基础, 最终服务于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关心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控制、评价, 而不是信息技术本身的进步。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信管专业更强调信息的组织与管理, 信息技术只是工具, 而不是实质。信管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管理思维, 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可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在信管专业的教育中, 应注重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这些特色教育, 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专业特点, 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2 应用型教育

信管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型学科, 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应根据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加强信管专业应用型教育。

2.1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指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它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 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2.2 信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 以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它包括了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体系、评估方式等构成要素。

2.2.1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理论够用和适用、有一定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备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2.2 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

在设计课程时, 应强调设计的重要性,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适当增加实验课时。

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信息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实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 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要求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安排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 还可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项目研究, 将生产、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为项目开发、毕业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产实际。

信管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 加强管理的水平, 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 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各个组件的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作过多过深的介绍, 而是应该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主要宗旨, 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程序和案例贯穿其中。

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构成信管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了信管专业的内在规律性, 使其区别于其他专业。

2.2.3 教学评估方式

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 在课程成绩中, 加大实验考核的比重, 加大项目开发、科技活动在课外学分中比重, 注重导师对学生的考评。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和教学自由, 在符合基本教学规范的前提下, 鼓励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教学研究, 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3 复合型教育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 信息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 信息系统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部分, 因此企业需要的是真正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什么是复合型人才, 现在有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 复合型人才是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但又有关联的学科中一些主干内容的教育, 并且还受到不同学科融合而成的一些新内容教育的一种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人才。其主要特征是学科交叉, 知识融合, 技术集成。

信管专业的目的就是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管理思维, 又懂信息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达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明确本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 必须组建模块化的、复合型的课程体系结构。

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5大模块, 即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与管理模块 (含信息管理) 、信息技术模块、学科交叉综合模块和教学实践模块。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 还要注意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

信管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 提高管理水平, 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加快经济与产业的发展。信管专业的建设不能由已有的信息技术或管理专业来包含或替代, 也不能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简单拼凑, 它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信管专业的知识体系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 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不仅应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了解企业或组织的业务流程及其实质, 知道管理流程及管理问题, 而且还要使学生了解伴随管理流程中的数据流动过程, 让学生知道如何把管理问题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信息流程。学生不仅必须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 而且还要会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模拟管理过程, 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把相应的管理问题转化为信息系统的功能。

在课程内容上要切忌专业知识“拼盘式”的简单累加, 切忌“两张皮”的课程教学, 一定要做到不同学科知识点的融合。

在讲授信息技术类课程时, 不仅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原理、技术实现方法, 还应该从管理者的角度特别介绍信息技术能运用在哪些管理工作中, 并结合实际案例和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在讲授管理类课程时, 不仅要介绍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介绍手工模式下管理工作流程的控制, 还要特别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介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控制管理工作流程, 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最后, 通过一些学科交叉综合类的课程, 如:ERP、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做到不同学科的高度融合。这些课程涵盖了管理理论、系统科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 将信息技术和管理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构成了信管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了信管专业的内在规律性和特征。

信管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 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4 创新型教育

4.1 创新型教育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 就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创新意识培养, 是指树立创新目标, 发挥创新潜力, 释放创新激情。

(2) 创新精神培养, 是指创新的精神动力, 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 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 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3) 创新思维培养, 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 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

(4) 创新能力培养, 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 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2 信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措施

结合信管专业特点, 笔者认为信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4.2.1 知识更新

该专业涉及到的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知识更新速度快, 有些知识过几年就过时了, 为了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在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 应注意知识的不断更新。为了使更新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有效率, 可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的共性知识进行重点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不会经常变化的, 然后再根据当时一些最新的产品介绍一些实际操作, 这样, 既可保证总体知识框架基本稳定, 又可跟踪最新技术和操作的变化, 保证了知识的实时更新。这些方法都应教给学生, 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

4.2.2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新素质的培养, 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 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实践证明, 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标准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差异性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 鼓励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成才之路, 成为既有统一要求, 又各具特色, 使学生人人成才。

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 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 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4.2.3 课程体系的创新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的限制依旧较多, 如必修课程占总规定课时的比例过大、课时过多。与国外高校相比, 其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远低于国外同类大学, 而且开设的选修课程种类较少, 教学的实践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太紧密, 注重创新能力的课程较少, 这就导致了信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缺乏学习的自由度, 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利于拓展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约了其个性发展。而“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关的改进, 进行课程体系的创新。

4.2.4 教学方法的创新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 进行大胆创新, 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 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 这是一种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 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 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 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 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融合与统一, 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另外, 授课方式也要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 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4.2.5 能力创新

能力训练不够, 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就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难以培养出具有社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能力创新教育。

(1) 大力推进学导式、实践式、研究式教学, 以强化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手段,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加课内信息量, 不断补充最新的信息系统开发知识。

(4) 针对专业技术特点要求, 安排一定时间社会实践锻炼, 以融会贯通理论知识, 掌握信息管理过程及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以利于培养整合创新能力。

(5) 结合社会需求, 开设没有标准答案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一种重过程、重手段、重运用能力、重管理思想体现、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轻结果的实验考核模式。

(6) 吸收高年级同学参加教师科学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 积极鼓励学生自己立题进行大学生科研和毕业设计。

(7) 积极支持和资助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学生竞赛、创新训练计划等。

4.2.6 研究创新

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在教学;搞好教学, 关键在教师。必须把科研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 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教师可以自己的科研方向带动学生参与科研,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并将其融入到目前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内容中, 效果比较好。

4.2.7 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 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1) 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 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

(2) 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 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 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考试方面, 要从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进行探讨, 丰富考核形式, 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5 结语

目前, 具有以下4种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1) 政治思想素质较高, 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2) 有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3) 基础扎实, 知识面较宽。那些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既懂技术, 又懂经济与管理;既善科研, 又善开发与经营;既善写文章又会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

(4) 有组织管理能力, 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信管专业先天就具有知识复合的优势, 只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并落实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教育的各项措施, 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较强的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并具有较强的基础素质, 就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 受社会欢迎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年顺, 刘建国.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创新人才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4 (5) :51-53.

[2]杨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 2009 (39) :176-178.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改革探讨 篇8

一、存在问题

厦门医学院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进行了研究,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专业定位模糊

一方面, 目前国内专科类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 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各学校因办学理念不同, 导致专业定位模糊、培养方案混乱, 必要的办学条件 (如设备、师资) 也难得到应有的保障。

(二) 专业就业方向不明确

我校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省内市级及以上医院的信息科一般仅招收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学生, 而我校卫信专业仅为专科专业, 学生毕业后服务范围若仅局限于医院, 则可能只能服务于县乡级别的医院, 极大制约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质量。

(三) 专业建设本身存在问题

一是专业投入不连续, 缺乏积累;二是与企业和医院联系不够紧密;三是师资力量不强, 年轻教师居多, 医院和医疗类企业工作经验不足, 使得教学有所欠缺。

二、改革方向

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和不足, 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一) 明确专业定位及就业方向

明确专业目标为培养有良好医学背景、具有一定计算机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学生, 定位学生就业方向为医疗相关企业, 面向企业, 兼顾医院, 可以做好医院的导诊工作或能胜任企业的现场实施工程师岗位。

(二) 充分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展开与企业、医院的合作。一方面, 在校内开设实践课程, 聘请企业和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讲课, 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 在大二、大三阶段开展学生见习, 安排学生下企业、下医院实际参与工作, 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 深化教学改革

1. 学生培养

学生的技能是就业和工作的基础, 综合素质是核心竞争力。在校期间对学生贯穿综合素质教育, 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沟通、待人接物、演讲表达、分析和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大量开展演讲、创业、辩论、礼仪、形体、模拟沟通课程或活动;多安排学生去校内各科室帮忙处理各类问题, 在实际事务处理过程中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行导师制, 导师在学生的专业、特长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生协会、计算机协会, 通过组织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实践意识。

2. 教师培养

教师通过与同类院校交流、参加行业会议、培训、下企业和医院参加一线工作, 加深对卫生信息化的理解, 准确把握卫生信息化建设方向, 实现校内专业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同步发展。

3. 深化课程改革

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架构, 以分类选修课的形式开课,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发展需要, 选修面向医院或面向医疗企业就业不同的选修课体。开设不同的选修课, 融入考证课程, 要求学生取得“网络管理员”“病案信息管理员”等资格证书, 为就业奠定基础。

对于其他课程也进行了深化改革, 将专业核心课程制作成慕课, 将教育延伸到课外,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增加实际操作课程, 切实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实际动手,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支持学生实践自主创业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顺应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政策的导向, 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必备的基础技能。支持本专业学生在校内创业实践, 如, 本专业学生开立了一个文印小店, 主要为我校学生进行打印、复印等工作, 还提供光盘刻录、电脑维修等专业服务。该文印小店已运营数年, 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 成功地将所学的实践操作技能、管理技能、人际沟通等技能应用于实际, 取得了较好的创业效果。

新的形势使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在面临挑战的同时, 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积累了一些经验,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仍在不断探索中。今后, 我们仍将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式, 改进本专业的教学, 为学生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文君, 孙晓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9 (20) :144-145.

信息专业管理 篇9

1我校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

我校于2006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 是学院进行评估时开设的新专业, 四年制, 现已招收3个年级3个班, 共111人。这期间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 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教师缺乏, 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且学习环境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 又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 两个学科的跨度较大, 如果学生找不好的结合点和渗透点, 学习起来比较盲目, 缺乏学习动力, 容易在两个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 将所学的专业浅显地理解为两种学科的机械叠加, 难以权衡计算机学科与医学的学习比重, 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对专业了解不是很到位, 因此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不太清晰, 导致对整体课程学习认识不足, 表现在重视计算机专业课而轻视医学基础课, 再则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 无法使学习深入化;医学院校的学习环境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环境不尽相同, 本专业学生较难适应医学院校浓厚的医学学习气氛、学习方法。一是因医学院校的学生较为注重形象思维, 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二是因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专业, 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1.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比起基础深厚的传统医学专业, 我院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新兴专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 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如何合理有序的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交叉学习, 应该选择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 应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上, 一方面要避免其课程设置同工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雷同, 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设置过多的医学课程, 造成主、次不分的现象,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 脱离了实际的市场需要。这方面我们正在逐步摸索, 日趋完善。另外有些课程设置方面也有重理论轻实践, 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也并不完全吻合的现象。

1.3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资料相对短缺

计算机的专业学习不仅仅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 更多的是学生课外体会和自我学习, 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就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我院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医学专业书籍, 虽然近期有也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引进, 但真正与本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可帮助学生自学的书籍还是很少, 基本上是以电子图书为主, 学生自学无“支点”。

1.4 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我们是新专业, 专业实验室还有待于更加完善, 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均侧重于理论, 对进入社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弱, 到医院实习时才发现所学理论与医院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 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再则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 错误的认为属于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从而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应有的信心。

1.5 缺少必要的规范教材

教材建设一直是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所出版的医学信息类教材数量有限, 质量也参差不齐, 很多教材理论过于空泛, 内容不够详实, 脱离实际的应用, 不仅使教师教学时感到困难, 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院目前选用工科计算机专业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进行教学, 但这些教材缺乏医学特点, 不太适合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使用。

1.6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我院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虽有一个专业实验室, 但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 缺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园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同医疗卫生系统联系不够, 缺乏定向培养和必要的交流。

2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设想

2.1 加强教育引导, 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 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该专业的定位是医学信息技术如何为医学管理服务或医学管理如何应用于医学信息技术, 并在医学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因此, 有必要在新生进校后, 头一节课就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办学目的, 以及本专业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 广泛开展交流讨论活动, 尽可能统一认识,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力[2]。加强学生思想工作, 明确学习方法和思路。前面谈到, 医学系列的学生着重于形象思维, 而这一思维方式是我学院的主流。本专业的特点是既要有形象思维, 又要有逻辑思维, 如何将置身于形象思维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本专业学生不受之束缚, 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 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2.2 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合理

应将计算机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管理课程交叉开设, 每门学科分别按层次递进。一是医学课程的设置,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疗诊断的整个过程, 熟悉医生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基础医学和临床诊断基础概论课程, 临床诊断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多一些。二是医院管理课程的设置,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管理及医学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处理、提取及存储等主要过程, 设置管理学、信息标准化及病案规范化等课程。三是计算机课程的设置,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3]。

2.3 借外校图书为己用,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可以和周围其它理工科学校进行协商, 让本校学生有机会到其它院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 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 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 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 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购置了笔记本电脑, 我们的网络教室也向他们免费开放, 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 (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 共享给学生, 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弥补学校图书馆图书不足的问题。

2.4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本专业的学生实践基本包括开设专业课时的实习以及大四后半学期的毕业设计专业实习, 这远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要以教学实验、编写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程序、毕业实习等方式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教学实验可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全面、灵活的设计思想和创造能力, 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毕业实习是通过实际工作, 处理实际问题, 有效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才能了解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 熟悉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流程, 为每一位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编写或选择适合的教材

选择内容充实和跟上当前发展趋势的教材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可以自己组织师资力量根据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 把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到教材里, 从而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另外, 教师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实验讲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强调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实验时还是总犯重复的错误, 如果教师一个个逐一指导, 速度很慢, 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全面解决所有学生的各个问题, 而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 一有问题就等着老师来指导, 不去独立思考。如果有了实验讲义, 上机时就可以在明确要求注意事项的前提下,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以提高教学效率。

2.6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用新型的教学策略

(1) 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 彼此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 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既注意教师的教, 又注意学生的学, 寓教于学, 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2) 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把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或浏览,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 同各校形成资源共享, 打破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 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 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来源。 (3) 研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让学生自选课题和辅导教师, 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 也可以是各种技术上的探讨;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 也可以是对未知的领域的思考[4]。

医学院校应不断努力, 完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 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人才。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 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参考文献

[1]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 (3) :63-65.

[2]许四洋.从社会需求看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变革[J].医学信息学教育, 2000, 13 (8) :416-417.

[3]叶明全, 吴少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医学)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7, 6 (5) :524-526.

信息专业管理 篇10

根据实际,信管专业定位于着重培养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力的培养。

1 现有教学内容分析

现有信息管理类专业是指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相融合的一类专业。因为信息管理类专业历史比较短、它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现在主要讲一下,信管专业现有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学科)存在的两个条件即有特定的科学问题和特定的理论基础。

(2)信管专业教学计划由基础课程(外语、数学、德育、体育)、管理类课程(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工具)拼盘式的组合在一起,缺少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需要构建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不难发现主要有三个原因。

(1)课程顺序安排上的先软后硬不合理。解决办法:调整课程设置顺序。

(2)实践环节薄弱。解决思路: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基础理论不强。解决思路:加强理论与技术基础课程建设。

从前面三个原因可以看出,在现有教学内容中必须加入实践教学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2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思路及方法

根据教学改革项目重点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实践管理方法和实验支撑平台改革一体化研究和探讨。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各项专门知识与技术,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关的实验、科研、开发等项活动的基本能力,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的思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2.1 能力培养要求

2.1.1 职业能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要系统、全面地掌握信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必要的基础研究训练,特别是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初步的经济学、管理学素养和良好的计算机科学素养以及一定的应用和科研能力。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下:

(1)现代经济与管理理论的应用能力。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具备一定运用经济手段,管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的思想、管理流程。

(2)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能辩识自己的信息需求;能了解完整的信息和智慧决策之间的关系;能陈述信息问题,表达信息需求;知道可能有用的信息资源;能制订妥善的信息检索策略;能使用信息资源;能评估信息的相关性及有用程度;合理组织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能组合新信息成为自己原有知识的一部分;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及解决实际问题。

(3)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的建立、管理、查询、备份和恢复技术;能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分类、整合,用数据库技术实现集中管理。

(4)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参考模型,掌握局域网和网络互连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工程的相关技术;能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构建满足要求的网络系统;具有对网络实施管理、维护的初步能力。

(5)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和维护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运用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开发、集成、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

2.1.2 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多视野认知能力。通过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多视野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服务于学生个性及其特长的形成。

(2)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能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和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掌握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善于利用一切学习资源辅助自己的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对知识的获取具有较强的欲望和能力。

(3)学科拓展能力。具备信管专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能对所在地的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有较深入地了解,能对所在地的信息系统建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构想;掌握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规划、设计和开发出满足实际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或者撰写有一定水平的经济、管理类科研论文;毕业生能很快胜任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各项工作或继续深造。

2.2 实践体系与实践教学内涵要求

根据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构成要素,构建包括课程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2.3 主要实践项目实施要求

2.3.1 实践类课程实验教学实施要求

信管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实验教学实施要求是对本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从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方面进行设计的。这也是实践教学课程的要求。如表2所示。

2.3.2 综合性课程设计实施要求

信管专业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包括三个课程设计,分别是课程设计一,内容要求为高级程序设计方向,时间为一周;课程设计二,内容要求为数据库应用技术方向,时间为一周;课程设计三,内容要求为综合性设计(信息系统),时间为两周。

2.3.3 见习、实习实施要求和地点安排

2.4 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按质按量完成,实施实践教学的监控、管理、评价,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考核、实习、见习考核。

2.4.1 实验教学考核

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主要是建立科学的课程实验成绩评价标准和办法,把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考核包括对老师和对学生的考核。

(1)对实验指导教师的考核包括:(1)指导实验,完成额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参加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发展新实验,推进实验教学的全面开放。(2)批阅实验报告,进行实验课程的建设,编写或修订实验指导书。(3)逐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研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完成额定科研工作量。(4)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室建设工作、实验教学日常管理工作。

(2)对学生的考核:(1)平时考核:出勤情况、实验完成后实验室的清洁卫生、预习考察、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2)实验考试:以考核操作技术、过程、计算机软件、硬件应用能力等。(3)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0%,平时考核占30%。

2.4.2 实习、见习考核

(1)实习。

实习方式有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实习结束,学生必须根据不同的实习形式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包括实习申报表、实习日记、实习总结、实习鉴定表等材料,但允许因集中或分散的形式而有所不同,参见“信息技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习指导书”,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认真考核,考核成绩根据实习报告的质量和实习单位的鉴定意见等方面(所占比例:实习单位鉴定意见20%;实习总结质量60%;实习日记的质量20%)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学生专业实习成绩。

(2)见习。

见习分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内容上可以组织听学术或技术讲座满五次计算为见习,讲座包括教师外出学习回来的讲座、外请企事业的讲座、请学者专家的讲座。考核要求参照实习考核要求执行。

3 结束语

以上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结合我院信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探索出信管专业应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实践教学体系在试验之中,可能还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些小问题,我们会随时改进的。

参考文献

[1]龙朝阳,靳晓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图书馆学研究,2006(9):57-61.

[2]陈玉栋,郭长友,段文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福建:福建电脑,2006(5):210-211.

[3]胡宪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66-167.

[4]陈玉栋,郭长友,段文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福建:福建电脑,2006(5):45-50.

上一篇:女性音乐文化下一篇:设备配置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