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发展研究

2024-05-07

艺术的发展研究(精选十篇)

艺术的发展研究 篇1

一、秦腔艺术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缺乏发展所需的财务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政府使秦腔艺术逐步市场化,但只给差额拨款,即秦腔艺术工作人员只能得到一半工资,其余工资和剧团演出费用则由秦腔艺术剧团自行解决,从业人员演唱积极性大打折扣,再加之秦腔艺术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故盈利不高。秦腔艺术发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财务保障,政府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不足,致使人才流失、入不敷出的现象时有发生,秦腔艺术发展在当代举步维艰,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

(二)其生长的文化环境堪忧。秦腔艺术成长的文化环境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原生态环境遭破坏,秦文化气息愈加薄弱,秦文化支持与影响力骤减。秦腔是秦文化的代表,缺失了秦文化支撑,秦腔必定陷入发展困境;二是秦腔群众基础薄弱,以中老年为主。受众层次日渐明显, 青年后继无人;三是秦腔艺术本身缺乏优化创新。秦腔表演主体缺乏创造力,不能突破秦文化束缚,也不能基于受众需要优化思想、形式等,逐渐失去了市场影响力。

二、秦腔艺术保护与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地方立法,提供法律支撑。秦腔艺术是我国古老文化形式中珍贵的文化资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因此,强化地方立法,将对秦腔的保护纳入法律体系中至关重要。显而易见,要想传承这类古老的秦文化艺术形式,立法是一种长效的保护途径,但国家立法不可行,地方立法才经济有效。 于是,地方政府应基于地方发展特色,切实加强立法:确立秦腔保护范围、主体、客体、内容等;明确继承人制度,严格评选与管理程序,提升管理效率;制定奖惩措施;设立秦腔发展基金;设置专门机构强化秦腔保护。

(二)运用生产性保护方式加强保护。生产性保护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途径,即在不违背其生产发展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将其纳入当代产业体系中,使其在生产实践中获取必要的保护,但要避免将其单纯市场化、商业化与旅游化,要将其还原到最初的发展环境中去。一是要在保护秦腔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实施生产性动态保护,确保文化的整体性与原始性;二是基于生产性保护对秦腔发展优化更新。秦腔艺术的发展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外在表现形式,如可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实现;不变的是内涵、是本质,是文化认同、文化传统、精神价值的独特性。

(三)加大政府对秦腔发展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支持与鼓励是强化秦腔艺术保护,推动其发展的又一有效途径。政策与法律相比,具有更加灵活、科学、高效的特征。政府规范性的文件,可以提高对秦腔进行保护的针对性,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及时、全面的保障。秦腔艺术虽不能完全商业化、 市场化,但完全生态化、原始化也不现实,故政府的政策要二者兼顾,具有纲领性特征。例如,可以指定“秦腔回归社区、 公园”的政策,使其回归相对原始化的生存状态。还可以在财力、人才、发展场所上提供政策支持。如加大资金投入, 确立人才培养制度、开设秦腔艺术课程等等。当然,对于积极拥护、支持并投身秦腔发展的人们要给予政策鼓励与资金支持,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尽可能扩大秦腔的群众基础。

(四)多途径培育秦腔艺术继承人。秦腔作为一种古老珍贵的文化艺术,最怕后继无人,因此,要多途径培育秦腔艺术继承人。众所周知,秦腔艺术传承人对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秦腔艺术继承人进行认定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传承人认定可以传达一定信息,接受信息后,政府应强化教育宣传作用,鼓励传承人为秦腔发展终身奉献;二是政府或者文化部门应给予秦腔传承人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育理念,提升继承人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感;三是给予继承人在已知范围内传播与发展秦腔以一定的政策支持,提高其秦腔传播效果,扩大秦腔艺术影响力。四是提供制度支撑,使继承人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接受。

艺术的发展研究 篇2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特色;继承;发展

在我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根据有关典籍记载,最早的我国古典园林建造始于商周时期,当时称之为囿。从学术角度界定,古典园林在我国指的是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我国山水园林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涌现了许多经典的古典园林建筑,例如,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东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华林园、兰亭,隋唐时期的东渡苑、大明宫,宋元明清时期的畅春园、留园、圆明园等[1]。可以说,很多园林的建筑手法、艺术特色、植物造景等都让世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园林史上的奇迹。进入现代以来,一些新式的园林建造中融入很多新的元素,如科技元素、地方元素、新人文元素等,在此背景下,将古典园林中的建造精华、艺术魅力有效地融入现代园林建筑中,使古典园林的精髓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的研究切入点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以期通过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的深入总结,探究一条在新形势下古典园林继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1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奴隶社会便有了园林建筑的文献记载,到了宋元时期,古典园林艺术造诣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清代之后,更是我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大成阶段,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建筑体系便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品。在漫长的发展史中,我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性、搭配性、植物造景性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注重植物造景与园林建筑的有机结合

在古典园林建筑中,植物造景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也正是有了植物景观的存在,古典园林建筑的绿色审美特性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明代诗人陈淏子在《花镜》一文中描述“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鲜丽人”,该句诗词将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与造园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语点破[2]。例如,承德避暑山庄中的72景,便是植物造景与造园的经典之作,由于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古代工匠在构建园林时,十分注重植物与园林的有机搭配,形式上讲求色、香、韵,意境上追求深远、含蓄、内秀,因此,我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美。苏州留园景观,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代表之作。不难发现,古代工匠在构造园林植物景观时,十分注重园林建筑与植物造景的搭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与周围的植物景观遥相呼应,在植物景观的承托下,园林建筑景观若隐若现,既展现出了胸围轮廓,又不失婀娜身姿,审美艺术价值极高。

1.2注重营造园林景观的季相交替观赏效应

园林景观不是独立的个体,若想将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淋漓尽致,那么必然不能忽略园林景观与季节的交相呼应。而在我国古典园林构建过程中,恰恰突出了园林景观的季相交替观赏效应,古代工匠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十分注重选择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构成具有四季变化观赏效应的立体景观体系。例如,扬州个园便是这一设计思路的代表之作。春季,翠竹配笋石,寓意春意;夏季,槐树配太湖石,构成夏景;秋季,枫树配黄石,构建秋色;冬季,蜡梅配雪石,表象冬景。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使得个园中四季变化的景观效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1.3注重空间层次的多样统一观赏效应

篆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篆刻艺术;书法;篆刻发展;创新

一、古代篆刻艺术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篆刻是汇集了“篆”和“刻”两部分的, “篆”即为书法的意思, “刻”就是雕刻制作的意思,古人发明的这种以刀代笔的表现方式既彰显了雕刻的力量之美,也呈现出书法的阴柔之美。篆刻艺术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印章了,印章最早是以印的形式出现的,最早是在三代,但它的兴起却是在秦朝,到了汉朝达到鼎盛时期。在元明之后,大量的文人骚客都开始自己制印,从这时候开始,篆刻才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篆刻大家涌现出来。

早期的印主要是玺印,最早发现的是商周时期,那个时候玺印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铭记器物的制作。在秦代以前,印章统称为“玺”,也就是古玺。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国之后为了区分君臣之别,则将“玺”专用于皇家之印,大臣和平民的印只能用“印”。秦朝灭亡后,汉朝继承了这种习惯,但不同的是,汉朝在大臣用印的时候,将军用印又称为“章”,“印章”一词则由此而来。到了唐代,汉武帝登基之后,觉的“玺”字读音与“死”字相近,极为不吉利,就用“宝”字来代替“玺”字,而在民间还相继出现了“朱记”等称谓。这些官家印章或者民间 私印的印章都是在其使用的基础之上延续发展下来的,虽然有些玺印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但都摆脱不了其工艺制品的属性。

到了宋末元初,由大书画家赵孟頫创造性地运用了圆朱文印开始,就开辟了一个文人纷纷效仿这种由书画家起印稿,然后由工匠刻制的新印章时代。在文人用印当中,其中代表性的要属王冕了,他在偶尔一次的机会当中发现花乳石(叶腊石)质地柔软,颜色也比较艳丽,试着自己用刀来划刻的时候也很容易,之后他就自己刻印,而这就为以后文人接入刻印事业开辟了先河(图1)。

二、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

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是最快的,明代末期,文人刻印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文彭,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的后人,因为其善于刻印,被后人称为篆刻鼻祖。文彭既有家学影响,又善于创新,将刻印与书画创作完美地结合起来,开辟了刻印创作向个性化创作发展的先河。自从王冕带领文人们开始自己刻印之后,篆刻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刻印作为一种艺术创造了新阶段——篆刻艺术阶段由此发端。

到了明末清初,篆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波风格各异的篆刻派系。比如惯用冲刀法,重气势,多灵动,刻出的线条圆润且浑厚,刻印风格比较阴柔的皖派;善用切刀法,刚强端凝,古朴苍劲,是相对阳刚的风格的浙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冷八家。还有很多刻画风格迥异的其他派系,比如云间派、莆田派、如皋派、虞山派等,这种因为其刻印风格不同而划分成不同派系的现象,极大的丰富了篆刻艺术的创作风格,也确立了篆刻家自身的艺术地位,使得篆刻逐渐从书画的从属依附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清代中后期篆刻家这个行列的名人就越来越多了,随着篆刻队伍的逐渐壮大,篆刻家们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派系越来越驳杂,伴随着考古学文学和碑版学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被发现,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和正统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和养料;伴随着人们对于篆刻艺术热情的高涨,篆刻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不再以某种篆刻风格来区分篆刻派系,而是以某位杰出人物为代表去划分流派。比如以擅长圆朱文而赫赫有名的邓石,他的篆刻作品婉转灵动,气势如虹,对篆刻行业的影响比较深远,人称邓派;而篆刻以汉白文为主要文字,刻纹洒脱自然,寓意丰富的吴攘之被称为吴派;有“吴带当风”之称的徐三庚,他的章法行文夸张,密疏跌宕,看起来极具妩媚之感。晚清时代的篆刻风格是和现代最接近的,这段时间涌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大家有“晚清三大家”之称的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三位。

三、篆刻艺术的艺术特征

篆刻艺术同书法和中国传统画一样,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因为经过了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且其具有比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欢。人们通过印章来铭记历史,或者留下自己的落款让他人去羡慕,在欣赏与被欣赏之间,这方寸之间的印章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篆刻印章也是文人墨客们把玩古代书法或者绘画作品,相互馈赠的一个好事物,让文人墨客或者篆刻艺术家相互交流的一种媒介。篆刻艺术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因为它汇集了书法、绘画、雕刻,要刻字还得触类旁通地了解古文字学、历史学、文学和古现代美学体系等多种学科,真可谓是“方寸之地, 气象万千”。在艺术家的行话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书法家未必是篆刻家,篆刻家必定是书法家。”由此可见书法家和篆刻家的区别了。任何一种艺术都具有写意性,篆刻艺术更是如此,意境美蕴 含在篆刻艺术之中,它反映了创作者的意象构想。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是“线”性,它呈现出典型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图2)。

四、当代篆刻艺术的创新

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推荐,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团体和社会人士所接受,同样的,篆刻艺术也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艺术风貌。如今篆刻藝术不仅仅只运用在印章上面了,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雕塑物、广告设计、建筑标识中等。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设计的奥运会徽标“中国印”,就集中体现了中国风和中国韵(图3)。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主办方举办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将中国的篆刻艺术以其独特新颖的方式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同时也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现代时代。伴随着篆刻艺术越来越大众化,这种艺术已经从书斋中走了出来,走向了大众走向了世界。大批国学爱好者的涌现也让篆刻艺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和接受,这种中国元素也被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在全世界人民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众多的国际化艺术活动的频繁举行也加深了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使得篆刻艺术的艺术理念被西方文化所接受,篆刻已经成为一种以展示为重要手段的艺术,与以往的仅仅是供文人墨客们欣赏和把玩有着巨大差别。比如在上海APEC会议上,为20国首脑每人篆刻一方姓名印作为国礼相送,这说明现当代篆刻艺术更加注重形式感。

五、 结语

作为具有代表性特征的篆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现代人应该更加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将这种大国文化推向世界,传给后人,同时,注重跟上时代的步伐,进一步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英水,米海峰.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秦秀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吴晓慧.传统书法与篆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评论 2015,(10).

论笛子艺术的发展策略研究 篇4

一、彰显民族音乐风格

首先,笛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其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的挖掘。笛子艺术浓郁的民族风情,曾在众多的经典作品中极致的展现出来。现在民间的创作资源依然很丰富,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创作中,一定能产生彰显民族音乐内涵的好作品。

其次,要重视作品创作中对题材的选择。优秀的创作传统激发了我们对民间音乐元素的汲取,多元的创作题材可以为我们的笛子艺术创作增添更多的灵感。现今我们依然可以开拓创作思维,深入民间,挖掘创作素材,一定会有优秀的作品被创作出来。

再次,笛子作品的创作要将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只有将二者进行完美的融合,才能将笛子艺术的传统音乐元素通过现代的创作技法展现出来,就如现在的民乐“中国风”就很好的将二者进行了融合,在舞台表演中呈现出了惊艳的效果。

最后,要重视不同流派的笛子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事实上,南笛与北笛自古就是一家,南笛中委婉、细腻、精致的音色可与北笛中爽朗、粗犷、苍劲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者在艺术表现上互相补充,吸取精髓,对笛子的演奏技法、创作方式、表演特征等内容进行改良。

二、提升作品的创作能力

首先,笛子作品的创作要紧随时代发展,选择鲜明时代特征的创作题材,只有这样才能够紧跟时代音乐潮流的发展。在我们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要将广泛的音乐素材记录下来,成为将来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其次,笛子作品的创作要在保持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新。现代的笛子作品的创作活动,不能丢弃的传统音乐的根基,更不能只在形式上追求华而不实的炫技,而是要提升笛子艺术的深厚内涵,遵循笛子创作的规律和技巧,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需求。

最后,笛子作品的创作要引入“新民乐”的创作思维。“新民乐”的风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传统的音乐风格赋予了欧洲音乐的色彩,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殊效果。“新民乐”也启发了笛子作品创作的多重可能性,为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构建了艺术桥梁,给听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

三、拓展传播渠道

首先,要在笛子艺术发展中不断的拓展其传播能力。多元文化对传统的笛子艺术形成了冲击,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笛子艺术发展应该主动的去认识和探索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彰显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多元的音乐文化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宝地,所以加强自身传播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重视笛子作品的积极推广,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接触到笛子艺术。

其次,要重视挖掘多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现今发达的多媒体渠道,为各种民族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和平台,多媒体的无穷力量已经成为民乐宣传的重要手段。显然,现在笛子艺术的宣传力度略显不足,尤其是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现在,我们很难通过网络找到丰富的笛子作品,可见其传播和推广忽视了多媒体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四、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

首先,对于笛子艺术来说,走艺术创作之路只是发展的一种途径,通过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是现今笛子艺术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学校利用丰富的教育手段和资源平台,为笛子教育提供保障,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笛子艺术,能够亲身的参与到笛子学习中。基础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基础的学习阶段,这一时期重视对笛子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将有助于笛子教学更加的学科化,借助教学的力量,为笛子艺术培养更多的后备军。

其次,通过高等院校的笛子人才培养为社会输出更多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高超的人才。因而,我们要广泛的运用高校的教学平台,提高笛子专业的教学效果,提升高校笛子教师的综合能力,增加笛子专业的招生名额,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科学的探索,重视笛子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同时,我们要鼓励更多的高校笛子专业人才自主的进行笛子演奏技巧的更新和作品的创作,为将来的笛子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现代的笛子艺术面临诸多的挑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笛子艺术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广大笛子演奏人员及笛子爱好者共同出谋划策,通过专业的笛子演奏及作品创新不断的推进笛子艺术的发展。从音乐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等综合的发展途径推广笛子艺术的普及工作,为笛子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同时,更要注重其内部深厚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创作技法的融合,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使笛子艺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笛子作为传统民乐,在多元文化大潮的冲击下也面临着诸多的生存挑战,开辟科学、系统的发展之路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四个方面对笛子艺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艺术摄影技术创作发展应用研究论文 篇5

高利润,低门槛,消费者需求有强烈,这些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个行业,行业竞争愈加激烈。艺术摄影行业内企业面对这一现状,应该更加积极的面对,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自身优劣势,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明确自身定位,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

1当前郑州艺术摄影市场消费者的特点

郑州市的艺术摄影市场消费者多为年轻人,儿童摄影,个性写真,婚纱摄影是摄影市场的主流。

随着郑州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艺术摄影的消费越来越多,这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随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提升,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日益突出;同时由于竞争的加剧,价格竞争明显,消费者对于艺术摄影行业的价格也越加敏感。

男性消费者日益增多。过去,艺术摄影的消费者多为女性,即使是儿童摄影,女孩儿也占了消费市场的大半壁江山,男孩子在五六岁之前还会配合着照相,但是大了以后,就会对艺术摄影有些许的排斥。但是这几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思想的日益解放,越来越多的男生也成为了艺术摄影的爱好者。

只有明确了目标客户群的特点和需求,企业才能有的放矢的制定营销的策略。

2郑州市艺术摄影行业存在的问题

2.1竞争激烈,团购是消费者主要的来源

相对来说郑州的艺术摄影较邻近的几个县市更加时尚新颖,因此郑州市场不局限在郑州市区内,而是辐射周边几个县市(包括开封,新乡等)。较大的市场需求,足够的购买力使得郑州艺术摄影市场有着绝对吸引力。艺术摄影行业利润高,而进入门槛又比较低,一名摄影师,一名化妆,一两名后期,三四个人租一个居民楼或者写字楼就可以开始营业了,导致不同规模的新进入企业不断增多。

行业内企业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成为了竞争的有力手段。就连郑州的艺术摄影的行业标杆昭元摄影这几年也都开始加入价格战。一般在意价格的客户多会选择团购中的企业,在美团的摄影团购中,艺术摄影甚至有98元起的套餐。但过低的价格则无法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端消费者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得到外地,尤其是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比较前沿的摄影信息,而不计成本的到外地拍摄,这样郑州本地的艺术摄影行业就又受到外地艺术摄影机构的冲击。

2.2模式化的摄影风格,缺乏创意

低价位的摄影机构目标客户定在低端收入人群,他们对于潮流和个性的要求不突出,对价格比较敏感。因此低价位的摄影机构主要是流水线式的摄影,摄影方法,设计,背景,化妆,服饰……都是模式化。价格低利润就低,此类机构可能在几年内都不会对背景,服装等硬件进行更新,很多照片拍出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只换了一个头像。

而高定价的摄影机构,在布景,服装上或多或少比前者投入高,相对有自己的摄影风格。但是一旦企业做大,再招聘来的摄影师等人员,基本就会把这种拍摄风格延续下去,而鲜有创新。作为消费者第一次拍摄,可能觉得很新潮,很个性,但如果是连续拍摄或者介绍其他熟人去拍摄,那拍出来风格就基本雷同了。在郑州即便是一些高价位的摄影机构也无法留住老顾客。就像儿童摄影,作为一个妈妈,我希望我的孩子每年都有一种不同的风貌,用不同的风格记录下宝宝最珍贵的记忆。但在同一摄影机构中,我们无法找到这种感觉。我身边的妈妈团们很多都不会选择办理会员卡,只在一家儿童摄影机构里连续拍摄,而是每次都找不同的摄影机构,以此来保证每年拍摄的风格都有不同。这样,企业就失去了这些长期客户。

所以,缺乏创新是制约郑州市艺术摄影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广告媒体集中在网络,团购,微博,微信,口碑是消费者最关注的。

当下,艺术摄影行业在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广告投入不大,多数为网络,电梯等小众媒体广告,有个性的摄影机构多采用口碑营销,在微信朋友圈里大做文章。

水下摄影,古装摄影等型概念成为摄影新噱头。

在缺乏创意状态下,一旦有新型的摄影风格和形式,就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例如古装摄影从前几年开始风靡到如今仍有许多消费者喜欢,并且慢慢渗透到儿童摄影中,水下摄影也是目前在郑州比较前沿的摄影风格,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3对郑州市艺术摄影行业发展的建议

3.1明确市场定位,不要盲目经营。

行业现有的企业无非两类,一类是“模式化”。这类企业主要依靠低价位在数量上取胜。那么此类摄影机构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或者是对艺术摄影并不特别有兴趣,只是跟风拍摄的消费者。这种机构也是目前艺术摄影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但是竞争企业越来越多,利润也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此类企业的生存也是一个大问题。

另一类是“个性化”。这类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相对价位较高,主要吸引爱好艺术摄影,喜爱个性,追逐时尚的高收入人群。这类型的艺术摄影企业就需要在服务上做文章,不能再千篇 一律,必须有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手段。

因此无论是行业内现有企业还是准备进入的企业都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明确目标人群的特点,结合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特色。

3.2价格不是竞争最有利的武器。

在企业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团购和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参加市场竞争。但这种低价位低利润的竞争必将导致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摄影行业的利润将不能保证,引起竞争企业的两败俱伤,创新更是不可能。

但是人们对摄影艺术需求量逐渐增加,由于消费者的个体差异,喜欢摄影作品具体形式不同,如何在保证企业利润的的同时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成为摄影市场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婚纱摄影为例,在郑州婚纱照的价格最低起价都是3000元左右,团购价格起步价可能更低,套餐价格因内含服务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果拍摄上万元的婚纱照的顾客除了照片实景更加豪华,服装更多更漂亮之外,还会有专人全程服务,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化妆师和摄影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和个性的张扬,周到细致的服务正可以满足这部分顾客的需求。

同时,艺术摄影从以前的个人个性写真发展出“闺蜜照”,儿童摄影延伸出“孕妇摄影”和“亲子摄影”,婚纱摄影的相册也增添了“娘家册”,这些都是很好的利润增长点,比起价格战这才是值得推广的营销手段。

因此,郑州的艺术摄影企业更应该把服务和市场细分作为竞争的重点,而不只是价格。

3.3“新”才是发展的关键

无论是走规模化,标准化服务的影楼,还是走个性化服务的工作室,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用“新”面貌面对广告顾客。这里的“新”有这几个意思:

更新:不管是摄影的背景,还是穿着的服装,要定期更新。像儿童摄影,很多在同一摄影机构拍摄过的妈妈们都表示,这套衣服自己的孩子在几年前拍照片的时间穿过。这样妈妈们在选择拍摄机构时可能就会有疑问,我现在去拍是不是还是几年前的样子?会不会没有新意。尤其是婚纱摄影,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对婚纱的流行趋势更是关心,更是不想穿着几年前流行的婚纱来拍摄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创新:摄影师也好,化妆师也好,后期制作也是,都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把握流行趋势,打破模式化,标准化的流水线模式,拍摄并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大片,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从无到有。郑州地处中原,很多地方不如发达的一线城市,包括艺术摄影行业。这两年在北上广深等地比较流行的cosplay摄影,目前在郑州还没有。在郑州开设以cosplay为主题的艺术摄影,填补郑州艺术摄影市场当前的空白,这种借鉴也是创新。

Cosplay在中国从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很快东北就接受了这种舶来物,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两年在河南省也开始慢慢兴起。今年在郑州就举行了一次漫展,当时的盛况也让我们感受到越来越多的郑州青年们对动漫和cosplay的热衷。因此,这种时尚的摄影风格不怕没有消费者买单。当然,cosplay摄影对摄影师、化妆师和后期的要求就更高了,并且对动漫要有很深入的了解。

中国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6

摘要:传统陶瓷艺术和木版年画艺术同属于我国的传统艺术,分别来自于中国四大名镇的景德镇和朱仙镇,两者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分别代表南北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民间手工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不同特点。由于地域的限制加之人们日益西化的审美需求,两种民间艺术发展日渐进入滞后发展期。如何将陶瓷艺术与木版年画结合起来,创造更为宽泛的艺术领域,以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便成为迫在眉睫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术;木版年画;陶瓷艺术创作

陶瓷艺术和木版年画艺术同属于我国的传统艺术,分别来自于中国四大名镇的景德镇和朱仙镇,两者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加之人们日益西化的审美需求,两种传统艺术发展日渐进入滞后发展期。如何将陶瓷艺术与木版年画结合起来,创造更为宽泛的艺术领域,以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便成为迫在眉睫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对陶瓷工艺和木版年画相结合推动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探讨:

一、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设想

(一)民间艺术历史传统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民间艺术是广大人民为适应生活和审美需求,通过自己创作和生产,来满足日常使用和欣赏的手工艺术品。民间艺术经历了世代的传承和发扬,具有满足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性,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原因和发展过程,具有工艺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致性。其中,陶瓷板画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才有真正意义的瓷板画。木版年画是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既属于木艺范畴又属于书画的一种,其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虽然陶瓷艺术和木版年画艺术在清中晚期不同时间段都出现了鼎盛和辉煌,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民间工艺进入了滞后期,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和消亡。

民间艺术的衰落和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人类需要多样化的融合,即审美的多样性、创造的多样性,这样才能满足大众的多重审美需求,手工艺才会有更为广阔和多重的发展空间。

(二)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民间手工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各民族特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加速,一些传统手工艺被年轻一代所漠视。我们需要作的不只是对民间艺术一味的保护,更应将传统艺术与当今实际相结合,使各民间艺术之间彼此借鉴融合,这样才能使本土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唯有这样才能保持民间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保护政策的推行下,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二、陶瓷艺术与木版年画的共同性

(一)陶瓷艺术与木版年画的发展同时性

瓷器,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重要创造发明之一。瓷器烧制始于汉世,唐宋时期发展鼎盛,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工艺成熟完备,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陶瓷之都。

木版年画,是我国广大地区普遍分布的传统民间工艺,尤其以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为久远。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景德镇和朱仙镇同属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在民间艺术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因此,陶瓷艺术与木版年画的发展具有同时性。

(二)陶瓷艺术与木版年画民俗内容的统一性

陶瓷艺术分为日用瓷和陈设瓷,器型和种类繁多,壶、杯、帽筒、花瓶、瓷版画等,装饰丰富,有吉祥纹饰、人物、花卉、动物等,实用性强,可日常使用、把玩、也可悬挂欣赏。木版年画包含内容也很丰富,有门神类、劳动生活、民间传说、三代宗亲图像等多种题材,分别用于祈福、游戏、定亲、祭祀等重大节日庆典,使用时贴于需要的位置,希望借此带来好运、寄托思念。

(三)陶瓷艺术与木版年画技术与艺术的一致性

景德镇陶瓷和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手工制作过程中,都具有手工艺复杂、制作工序繁琐、多人共同制作的技术特点。陶瓷传统烧制需要72道工序,再加上釉上彩绘等诸多工序,体现出陶瓷工艺制作技术的复杂性特征。木版年画,同样需要经过刻版选材、涂油、晾晒、沸水冲洗、雕刻、制色、套色、反复晾晒等多个工艺步骤。所以,陶瓷工艺和木版年画在手工制作技术上具有一致性。

因此,陶瓷和木版年画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设计感,民间手工艺者运用有力道的线条来造型、用丰富的色彩来装饰、画面感强烈,符合大众的艺术审美,在当时受到广大人民喜爱和接受。

三、陶瓷艺术创作对木版年画艺术形式的吸收与借鉴

(一)艺术表现形式的吸收

朱仙镇木版年画较之其他地区的木版年画装饰性强,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线条粗犷豪放、颜色艳丽对比强烈、造型抽象较平面化、构图饱满、形象古朴生动、不拘泥于传统等艺术特点。这些表现手法较之于陶瓷中的古彩瓷有许多相似性,古彩是景德镇独创的品种,属于釉上彩,颜色艳丽,线条遒劲有力,画面较平面化。古彩的创制本身就受木版年画和民间年画的影响较大。[1]

(二)艺术表现内容的借鉴

景德镇古彩瓷和朱仙镇木版年画在表现形式相对接近,因此,在内容的表现上也可以借鉴和融合。木版年画中印制最多的是门神的形象,其次是历史戏剧场景、演义小说人物、民间传说故事。艺人们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融合戏剧人物脸谱艺术,塑造出形象夸张、性格迥异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1.门神题材: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就是门神类型。武门神造型以秦琼和尉敬德两位武将为只要题材,有两人的骑马像、站像、骑鹿、骑虎等。文门神题材是由钟馗为主的,主要用于驱邪。

2.民间传说题材:《天仙送子》《福禄寿》《五子夺魁》《天地神》等版画题材就是来自于民间传说。

3.戏曲题材:根据《长坂坡》《三娘教子》《苟家滩》等多个戏剧题材也创造了一批木版年画。

4.近现代题材:虽然社会的进步了,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吉祥如意的向

往并没有改变,所以民间艺人们设计的适合现代的题材,比如:年年有余、新年大吉、08奥运等一系列现代题材。这些题材的画面更接近现代风格。

四、结语

景德镇这片沃土造就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历代能工巧匠的孜孜以求,为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面对时代的进步必然会面临挑战,在发展的瓶颈时期如何能借鉴吸收其它民间艺术的长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近一步,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将会以更加鲜明的个性风格,为瓷都的再发展再创辉煌。

艺术的发展研究 篇7

钧瓷始于唐朝, 兴盛于宋朝,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宋代, 钧瓷艺术以五彩缤纷的彩瓷艺术打破了只有单色釉的格局, 并与“汝、官、哥、定”一起被列为“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其“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窑变”釉, 是人意不可为的纯天然形成。钧釉釉层丰厚, 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我国民间有一说, 即“家有万贯, 不如钧瓷一片”, 足可窥见其弥足珍贵与稀有, 更能体味出其厚重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

钧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之后的今天, 它又被重新挖掘出来, 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发展, 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钧瓷生产无论是造型设计、烧成工艺, 还是品种釉色、艺术风格, 都日臻完美。当代钧瓷釉厚均匀, 聚色成形, 继千年传统技艺, 融现代美学情趣, 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陶瓷爱好者所珍藏。1979年9月,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访问日本, 选用禹县钧美二厂的钧瓷品作为礼品, 赠送日本政府官员。1997年7月1日, 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时刻, 河南省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原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的钧瓷大花瓶“豫象送宝”作为贺礼送往香港, 表达了河南9600万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良好祝愿。近几年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一直把钧瓷“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作为国礼, 送给参加论坛的许多国家政要, 钧瓷作为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一个代表和文化使者, 足迹遍及世界各地。钧瓷造型吸收了玉雕、青铜器浮雕等技巧, 在钧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6年1月9日正式收藏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国礼钧瓷。这也是国家博物馆首次收藏当代钧窑瓷器作品。

二、钧瓷艺术的文化内涵

瓷器可以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艺术精华, 对于外国人来说, 瓷器就代表着中国, 其英文名称都是一个发音“China”。钧瓷在宋代时就以其优美的造型、变幻的釉色、严谨的工艺, 被列入我国的宋代五大名瓷之一, 是我国瓷苑中的瑰宝。钧瓷艺术发展到近现代, 由于其一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孕育并发展壮大的, 传统文化的观念在其钧瓷艺术中体现的更多。

钧瓷造型古朴厚重, 线条流畅, 曲直得当。现代钧瓷造型的寓意与人们的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 农历八月十五、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其美好的寓意也都在钧瓷的艺术中有所体现。如孔家钧窑推出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创意、设计的《好运中秋》, 主体造型为五彩祥云托起一轮明月, 意韵悠长。钧瓷艺术的色彩可以说都是通过窑变这一技术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 窑变是钧瓷艺术的主要特色。由于窑变使钧瓷产生了丰富的色彩变化, 往往都体现出色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然纹理。纹饰总体的特征可以说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 其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 这与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相通的。

钧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即使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 由于钧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有完备的审美系统和现代感, 能把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有机地融为一体, 更凸显其尊贵, 更意韵悠长。

三、钧瓷体现出的美的共通因素

⒈时代审美风尚

每个时期的钧瓷艺术作品都富有其时代的审美风尚, 从钧瓷艺术的产生到现代的发展, 可以说, 每个时期的特征各不相同, 钧瓷产于唐, 其最初的特征就是造型风韵饱满, 恰与唐代人们在审美上崇尚雍容华贵的观念相协调。到宋代, 是钧瓷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其造型庄重大气, 形制多样, 结构单纯, 装饰简洁, 色彩浑然天成, 整体趣味高雅, 制作精美, 这与宋代人在思想上崇尚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及典雅朴素的气质相符合。现代钧瓷艺术的发展,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之后, 现代的文化艺术思想百花齐放, 国际的艺术流派、艺术思想与中国文化艺术的交流与碰撞, 更对钧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其作品就体现出了强烈的现代感, 抽象化, 本土化, 个性化的特点。这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转变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国际化的影响的加剧, 人们的思维的活跃, 艺术修养的高标准, 富有个性化的审美情趣以及返璞归真的原始自然美, 都对现代设计的钧瓷艺术产生了新的挑战。钧瓷艺术的创新, 是在符合传统文化, 又要符合现代人们的一种审美风尚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 从造型, 色彩, 工艺手法, 技术手段上寻找现代人审美的一种风尚。

⒉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对形式美的法则的研究与掌握, 能够培养人们对形式美的敏感, 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 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钧瓷艺术的设计与制作, 其与其他设计美的共同因素就是形式美法则, 也是在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审美形式。在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 而在中国原始时期, 艺术形态上面也总是表现出这种法则, 钧瓷艺术在设计的过程中, 其审美的这种标准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一些造型设计的过程中, 形态的对称与均衡, 单纯齐一、巧妙的比例, 都能使钧瓷造型产生端庄, 大气, 出其不意的形态造型, 更能够符合现代人们的一种审美时尚。钧瓷艺术的另两个主要的特色窑变艺术, 工艺特色, 使钧瓷艺术能够形成自然天成的自然景色, 把形式美的一些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钧瓷艺术的国际市场发展探索

钧瓷作品在融汇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精粹的基础上, 以五彩斑斓的釉色, 古朴典雅的格调, 端庄大方的造型, 成为中国艺术陶瓷的奇葩。钧瓷艺术是中华民族对美的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卓越成果。他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可以说, 钧瓷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在当下, 如何让钧瓷更快的走向世界、更快的为世界各国所了解和接受, 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利用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国际平台如奥运会、世博会、亚洲博鳌论坛等更深入的向国外介绍钧瓷的文化魅力, 在介绍钧瓷外在美的同时, 把钧瓷烧制过程的“窑变”、“自然天成”与中国传统道教思想做系统的介绍;把钧瓷造型、色彩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机统一的进行讲解, 以使更多人认识钧瓷, 欣赏钧瓷。其次, 面向国际市场适当调整其造型和装饰元素。中国历史上有过成功做外销瓷的范例, 如明朝前期我国大量外销瓷销往东南亚与中亚、非洲地区, 清中后期更有大量青花、粉彩、珐琅彩瓷器销往欧美, 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把中国瓷器的工艺的精美与当地审美元素相结合, 在展现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 适当的加入国外的审美元素。比如在元朝至明嘉靖中叶销往东南亚的瓷器中就书有阿拉伯文, 大意是:“除安拉及其先知, 无其他上帝”, 正适应了东南亚这一时期开始伊斯兰化并逐渐加深的需要。在当今时代, 更要挖掘当今的国际流行元素, 探寻各国人民的文化背景, 以适应其审美需求, 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世界足球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瓷器中, 我们是不是能把迪斯尼文化引入到我们造型表现上。再次, 钧瓷大部分是观赏瓷, 属于艺术品, 也有一部分是有实用功能的钧瓷, 但是数量很少, 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可以扩展钧瓷的使用空间。可以按照国外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要求、制作满足其要求的一些装饰用品和日常用品。比如, 欧美流行的墙壁装饰画、家居饰品、室内装饰雕塑等。同时, 还可以与中国的名茶如龙井、铁观音, 美酒如茅台、五粮液等已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合作, 美茶、美酒配美器, 制作一些有中国文化气息的茶具, 酒具, 让人们在畅饮之时, 亦能欣赏到中国独有的钧瓷艺术。最后, 要善于应用现代商业的营销方式,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钧瓷的知名度。通过各种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大力推介弘扬钧瓷文化。可以邀请国外媒体到禹州采访, 摄制专题片。组织国际和国家级别的钧瓷研讨会, 谋求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

争取举办钧瓷国际文化艺术节, 直接展示钧瓷的制作、烧制过程, 对钧瓷相关文化做系统的展现, 以加深对钧瓷艺术的了解。并增强其观赏留念、陶冶情操、养身保健、经济交流的功能, 以增强钧瓷产品的新鲜感和价值感。同时, 要借助政府、企业国际高端交流平台, 力争成为其国际交流的互赠礼品或纪念品, 以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提升钧瓷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钧瓷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方向, 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欢钧瓷, 将“家有万贯, 不如钧瓷一件”的理念传向世界各地。我们要把祖宗所留下来的这份宝贵的文化艺术, 通过国际化的发展模式让钧瓷走出中国, 走向世界, 让更多的人感知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叹我们厚重的历史和国宝钧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阎夫立等.中国钧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艺术的发展研究 篇8

1 我国艺术体操科学研究现状剖析

1.1 科研数量持续下滑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作为体育界学术权威较高的刊物, 是艺术体操研究者使用文献的主要来源, 刊发的科研量越大, 越有助于学术信息的迅速传递, 扩展研究者的视野, 提高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 使艺术体操科研领域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3]。由此笔者通过CNKI (中国知网) 对1993~2012年间发表于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选用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规定的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的文献进行查阅, 通过分析得知, 1993~2012年共发表1499篇艺术体操相关文献, 核心期刊仅为390篇, 占总数的26%, 其余74%均来自非体育核心期刊。 (见图1)

通过深入统计发现, 伴随核心期刊科研数量比例稀少的另一令人担忧现象是核心期刊刊登数量持续下滑。正如图1所示, 在过去的20年中, 我国艺术体操领域的科研成果数量有较大幅度波动, 两次最高峰分别为2002年、2005年, 两次最低谷为1999年、2012年。在2004年、2008年两个奥运周期中, 艺术体操作为奥运会优势项目核心期刊刊登数目急速上升, 科研数量成为近五个奥运周期的最巅峰, 而2004年及2008年奥运会艺术体操项目的突破与科研数目的正比例关系证明了艺术体操项目的发展是伴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发展的, 它们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2008年奥运会后艺术体操领域科研数量的持续下降势必对项目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极大阻碍影响, 科研人员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1.2 科研内容范围狭小

对1993~2012年刊登于核心期刊有关艺术体操领域的文献进报告会论文的分类方式划分为四大板块:训练、教学、基础学科以及其他。其中, 训练领域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环节, 占据总科研量的41%, 位居首位, 教学领域22%, 基础学科20%, 其他领域17%。从宏观上看, 现阶段我国艺术体操领域的研究从最初的一般性功能介绍已经发展到高水平理论层面, 并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 但在深层挖掘过程中发现仍有弊端。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抓住了“训练”这条主线, 针对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而作为辅助项目发展的领域, 例如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基础学科研究却仍然较为匮乏。虽然加强运动训练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推进项目迅速发展, 但现阶段科研领域这种非均衡发展状态, 势必对项目的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 我们科研人员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我国艺术体操科研领域科学化、合理化、实用化。

1.3 科研方法一成不变

研究发现, 我国艺术体操科研领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解析法、现场调研法、数据统计法、实验法、观察监测法及其他等。 (由于文献资料法为大部分科学研究必须采用的方法, 固本文不对此进行比较。) 除文献资料法, 数理统计法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研究方法, 占总数的36%, 其他依次为:专家访谈法15%、录像解析法13%、问卷调查法12%、实验法11%、现场调研法7%、观察监测法4%、其他2%。

1.4 参考文献仍有局限

通过深入统计分析得知, 我国艺术体操科研成果的参考文献主要集中分布在期刊文献、图书以及国际评分规则三部分, 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论文报告会、论文集、比赛调研报告等。其中, 期刊所占比例是最大的一部分, 72%被引用的期刊文献均来自体育核心期刊。同时, 390篇文章中, 被引用参考文献距离写作时间为1~5年的占总数的50%;6~10年的为29%;而10年以上的仅占21%。可见, 无论参考文献的出处或者年代的选择, 我国学者均做到了高质量的选用。但美中不足的是, 我国学者所选用的参考文献中, 94%以上为中文资料, 仅有6%为外文资料, 导致我国艺术体操领域的科研工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我国艺术体操科学研究发展路径

2.1 科研数量稳步提升助推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某一领域刊登于核心期刊中的科研成果数量越多, 越能体现该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虽然我国艺术体操领域科研成果的总体数量伴随着项目的发展呈现一种上升趋势, 但由于现阶段, 各大体育核心期刊重人文、社会学、管理学类论文的较多, 技术研究仍属于冷门区域, 因此在核心期刊中艺术体操领域的科研成果发文量并不乐观。查阅16种体育核心期刊, 年均发文量仅达到1.2篇, 而2005~2008年奥运周期中, 体育核心期刊年均发文量达到约3篇, 虽然只是如此微小的差距, 却为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在2008年奥运会中争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 基金项目的巅峰时期同样处于2005~2008年奥运周期, 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艺术体操相关基金项目数量也随之一蹶不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告诉我们, 要想推进项目持续发展, 科研力量无可代替, 正是因为2008年奥运之前, 大量科研成果、基金项目的不断涌现, 并仰仗各大核心期刊对该项目的重视, 促使了我国艺术体操项目破茧成蝶, 走向辉煌。因此, 各级决策部门要有目地的进行艺术体操项目科研立项, 加大对艺术体操科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促进艺术体操领域科研数量的可持续上升, 提高科研质量, 增加核心期刊发文量,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艺术体操科研工作的顺利、健康、有序地发展。

2.2 科研内容全面普及促进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随着现代竞技艺术体操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艺术体操领域中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致使艺术体操体系不断扩大, 研究面不断拓宽。但在成绩至上的竞技体育大环境笼罩下, 科学研究内容出现偏激现象, 如何使研究内容走向均衡化发展已成为科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2.1 加强器械技术的研究是助升艺术体操技术发展的重肋

伴随着艺术体操竞技性的不断深化, 有关艺术体操运动训练及其项目发展趋势类研究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但通过数据统计发现, 现阶段虽然各位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艺术体操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提纲挈领的研究, 但器械技术作为艺术体操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种差, 始终是研究较少的领域。面对器械技术规定分值的不断提升, 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挖掘制约器械技术发展的新问题, 寻找新的切入口, 从而以全新视角前瞻项目未来的技术发展走向, 旨在为我国艺术体操项目重整旗鼓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2.2.2 重视少儿艺术体操教学的研究是奠定艺术体操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学领域的研究一直是艺术体操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环节, 但通过研究发现, 现大部分有关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校领域, 18年来针对青少年艺术体操教学的研究少之又少, 由此不仅反映了教学领域研究内容的不均衡,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少儿艺术体操开展不被重视的客观事实。高校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扩大艺术体操普及性, 但青少年艺术体操教学研究是我国竞技艺术体操和大众艺术体操的共同基础。一方面, 少儿艺术体操教学作为项目发展的奠基, 直接影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竞技艺术体操的可持续发展。少儿艺术体操训练是艺术体操的基础训练, 它既可以充实竞技艺术体操的人才资源库, 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另一方面, 少儿艺术体操的开展是我国艺术体操大众化发展的途径之一, 它为艺术体操项目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会化环境。因此, 加大少儿艺术体操的科研力量投入势在必行。

2.2.3 强化交叉学科的渗透是承载艺术体操科研水平的基点

通过对一系列有关基础学科的文献进行统计表明, 我国艺术体操领域的基础学科研究多数集中在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 这两大学科的研究现阶段已具备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广泛在项目中应用。同时, 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研究学科在经历了较长时间低谷后, 近几年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并逐渐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但与之相对的是, 交叉学科的运用却仍然犹如凤毛麟角般少之又少。

2.3 科研方法深层挖掘引领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竞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对体育项目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发布的《奥运争光科技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完善运动训练与体育科技紧密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动机制, 从而全面推进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 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在世界大赛的竞争实力。”由此可见, 先进科学手段已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必须手段, 它的使用可以为艺术体操项目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因此, 我们应发挥它的力量所在, 不断为艺术体操科学研究提供最新的研究手段, 并以此来挖掘项目最深层的问题所在。

2.4 参考文献全新视角保障科学研究的前沿发展

目前, 我国艺术体操科学研究中, 参考文献的数量和年代都有较高质量的引用, 唯独参考文献的语种仍未有所发展, 仍处于国内的参考资料占有较大比例, 国外资料明显欠缺。面对国外艺术体操项目的超前发展, 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却已跌入第三集团的窘境, 我们科研人员有必要树立虚心借鉴的态度, 学习国外的前沿理论知识, 取其精华, 取其糟粕, 将其与我国艺术体操当前境况相结合, 挖掘适合我国艺术体操现状的理论体系, 以全新的视角前瞻科学研究的发展。

3 结语

伴随着艺术体操运动的发展, 我国艺术体操科学研究也由浅入深, 成为助推项目发展必不可少的内驱力,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 仍存在大量阻碍因素, 制约着项目的前进。面对我国艺术体操现阶段的低谷时期, 科研人员应发挥自身力量, 加大艺术体操科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增加基金立项, 上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 提升项目科研品级;加大器械技术及少儿艺术体操教学的关注力度, 将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到研究中去, 均衡艺术体操研究内容;挖掘科技力量, 运用科技手段, 推陈出新, 革新研究方法;提高科研工作者外语水平, 借鉴艺术体操霸国的前沿理论知识, 充实我国艺术体操理论体系, 以前瞻性和发展性的思维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的理论观点及对策, 促进我国艺术体操科研领域的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兰波.伦敦奥运会中国体操队竞争力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4) .

[2]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18.

艺术的发展研究 篇9

一、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互动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所谓的交互媒体就是讲用户和媒体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形式将二者相连, 是协同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交互媒体设计, 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 将真实的语言、场景、动作、表情数字化, 用虚拟的世界表现真实的世界。相对于传统的媒体相比, 新媒体设计在开放性、兼容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较为突出, 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展现形式, 使虚拟的世界更加真实。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由性, 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 网络系统经常出现不同的链接和搜索引擎, 信息反馈和浏览方式使人们不再受约束, 扩大了信息范围和浏览的自由性。二是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体现在设计师与设计作品的相互作用, 同时也指虚拟的设计场景真实化的交互作用和人们通过新媒体艺术得到的信息反馈的交互作用, 在视觉和触觉上展现交互性, 视觉上交互性即人们的视觉和数字化信息产生相互协作变化, 使人们视觉和数字化图像进行相对应, 触觉上交互性即人们能够通过虚拟的世界去感受虚拟世界物体的质量、手感和行动方式, 能够全方位的感受作品。三是虚拟性, 虽然新媒体艺术是将虚拟的世界真实化, 但是从根本上讲, 新媒体艺术仍然是虚拟的世界, 无论是在空间环境还是在触觉、视觉和听觉方面, 都是数字化的, 所以新媒体艺术具有虚拟的特征。四是局限化, 新媒体艺术属于一种崭新的媒体艺术, 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还属于滞后状态, 远不及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 因此我国群众对交互媒体艺术的了解和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具有小众化和分众化的特征, 但是新媒体艺术在网络电视和手机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逐渐的深入人们的生活。

二、新媒体艺术与交互设计

新媒体艺术在我国刚刚起步, 但是在世界其他国家有较快的发展。交互设计主要通过声音、图片和造型几方面展现艺术作品, 是设计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 其互动主要包括人与人、物与物和人与物三方面的互动。欣赏者与媒体的互动是通过数字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来完成人与作品之间的交流。随着科技的的快速发展, 交互设计技术将不断进步, 随着交互设计手段的不断提高, 艺术作品会更加完美的展现在欣赏者面前, 虚拟的世界将更具体化和真实化。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设计以艺术为基础, 通过科技的手段构造一个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桥梁, 让欣赏者通过科技手段来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中的交互设计与艺术密不可分, 交互设计融入艺术理念和艺术构思, 从艺术的角度来思考交互设计下的新媒体艺术。

三、交互设计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发展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媒体艺术不在局限于平面展示, 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广泛的影响, 极大程度的推动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当今时代, 新媒体艺术与欣赏者的互动是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数字的手段, 结合艺术的精华, 将新媒体艺术推向更多领域。

(一) 交互设计内容的发展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主题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蜂拥而至, 因此新媒体艺术在交互设计内容上要突出艺术作品设计理念, 提高人们的参与性, 使人们对艺术作品产生深刻的印象, 加深用户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在交互设计中, 艺术作品的设计理念是新媒体艺术的精髓, 从文字、插图、色彩搭配和作品材质等方面着手, 来丰富艺术作品内容, 强调作品的主要特征, 将作品的信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通过内容的改变, 更好地诠释和演绎新媒体艺术, 从而加深人们对作品展示的印象。通过数字信息将虚拟世界有效的传达给人们, 在感官层面和行为层面进行互动, 将有效信息准确无误的传达给人们, 加强人们对艺术作品的了解。

(二) 交互设计国际化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新媒体艺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同时新媒体艺术吸引着社会不同阶层和类型的人群, 这就要求我国的新媒体艺术要适应国际的大发展趋势, 将自己的交互设计发展向国际化。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都会举办展览会, 展览会的参与人员来自世界各地, 不同国界的人群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 同时他们对颜色的搭配、图片的配置和行为方式各不相同, 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通过人们共同的设计符号、交流方式和展现形式, 将自己的作品阐释给其他人, 准确、快速地将作品信息传达给不同的人群, 让用户最大限度的感受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精髓, 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艺术设计国际化的同时, 加入中国元素, 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 向世界各地宣传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 使中国的艺术更好地融入世界中。

(三) 交互设计独特性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作品在设计方面一定要有创新, 不能复制他人的作品, 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 提供更好的、更新颖的创意。创作者如何进行创作, 如何让观众更理解、欣赏艺术作品, 是创作者面临的挑战。创作者在设计方面要有一定的创作空间, 充分的发挥专业水平, 在设计材料、颜色搭配和图片选择方面新颖、大胆, 这样才能更吸引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关注。

结语

综上所述, 新媒体艺术在当今社会迅猛发展, 生活中越来越多领域渗透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新媒体艺术如何更好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 服务于人们, 是新媒体艺术的目的所在。在当今社会, 新媒体的发展要求设计者不断创新, 不论是在艺术作品设计内容上, 还是在艺术作品特性发展上, 都需要设计者付出一番心思, 更新自己的理念, 完善设计技术, 跟随国际发展的大趋势, 将我国新媒体艺术推向世界高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化时代走在当代世界的前沿, 新媒体艺术以科技作为支撑点, 运用数字信息技术, 将虚拟的世界真实化, 让用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数字时代赋予了媒体艺术新的表现形式, 使艺术创作趋于多元化, 数字艺术逐渐深入人们生活, 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本文从新媒体艺术特征出发, 探讨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从而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为新媒体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忠帅.新媒体与交互设计的现实意义分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4 (11) .

[2]董斐然.基于互动多媒体技术的装置艺术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 2013.

艺术的发展研究 篇10

丽江玉龙县在成为国家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实验县以来, 一直在不断的努力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工作, 现在已经小有成果, 其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与丽江政府的努力、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配合都是分不开的。丽江在接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实验县的任务之后, 积极探索研究适合自己地区发展艺术教育的道路,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发现必须让艺术教育与本地的民族艺术相结合发展, 才能既搞好艺术教育改革, 又为保护、传承民族艺术文化做出贡献, 所以, 经过研究探索, 丽江的中小学艺术教育采取了以下几项方针。

一、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教学

艺术教育改革后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改革, 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国家首先通过一定的研究提出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 制定出艺术课程的课程标准, 确定艺术课程的门类和课时, 并监督下级部门按照规定严格实施计划;省级地方在接到国家课程设置规划之后, 要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安排符合其艺术教育情况的实施方案, 包括艺术教育选用的教材、艺术课程的开发、课时安排等等;学校要按照规定上足课程课时, 积极配合安排, 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研究, 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做出有效的贡献。丽江在国家实行了新课改之后, 除按国家标准对音乐课程进行学习之外, 每星期还抽出两节课来对地方教材进行学习 (包括音乐、舞蹈、手工、刺绣等) , 这两节课用在课堂学习中之后, 加大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度, 也得到了不小的成效, 特别是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 我们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艺术教育, 其次还可以根据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 这样既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 又能促进艺术教育

责任编辑:党伟莉

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对地方教材的合理运用

在国家提出艺术教育改革之后, 丽江玉龙县一直是使用国家人教版出版的艺术类教材, 然后与地方教材结合起来试用, 地方教材主要是开发一些本土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 许多本地的老艺人的作品都放在教材里使用, 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 与母语的传承相结合。由于地方教材运用的比较好, 丽江音乐教育方面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各种儿童歌曲创作、合唱表演、文艺表演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些都是本土教材开发利用获得的成果。在丽江这种民族艺术文化比较突出的地区, 并不是说人教版的音乐教材不好, 而是在学习人教版教材的时候, 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不是很了解, 而通过对本土教材的学习之后, 学生就知道自己的民族还是有许多优秀、好听的歌曲, 许多全国有名的歌唱家也会唱一些纳西族的歌曲, 所以从这个方面就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比较深的认识, 同时也让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以前有些学生说纳西语有时候都觉得很害羞, 有些自卑感, 感觉自己说纳西语就是从农村或山区里来的一样, 总感觉不如人, 但现在通过对自己民族母语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增加了自豪感, 自尊心得到升华。

三、开办民族特色兴趣班

各个学生对艺术的需求不同, 所以他们对艺术的喜爱也就不同, 有的学生喜欢音乐、美术, 而有的学生又对舞蹈、书法等感兴趣, 所以针对这一特点, 丽江的许多中小学校在正常课程之外, 还开展了很多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兴趣班, 例如: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完小开展了东巴舞、合唱队、白沙戏月等九个兴趣小组来进行学习, 黄山镇白马完小的教室直接以兴趣班命名, 包括东巴文化兴趣班、勒巴舞兴趣班、纳西语兴趣班等十三个兴趣班级, 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当中, 做到以趣选学。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艺术课程中得到收获, 又能很好的促进艺术教育以及民族艺术的发展。

上一篇:开关及插座下一篇:平面构成中形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