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学单设计

2024-05-03

小学数学预学单设计(精选五篇)

小学数学预学单设计 篇1

“自主预学单”是让学生通过应用它,并且结合课本,对新知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从中依据系统、正规、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课前预习,从而达到学生自学效果的最优化。

“自主预学单”的设计依据是“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概念是维果茨基在将总的思维发生学规律应用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时提出来的。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即要认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是指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另一种是学生通过科学预测,认为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或者说是潜在可预期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结合数学学科,比如,学生之前学习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如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在这里,学生已经掌握了求正方形的面积,但是却不了解面积单位如何换算。学生在这两个知识点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根据这个知识点在学生中形成的“最近发展区”思考“自主预学单”应该如何设计,如何搭建好链接的桥梁。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自主预学单”上提供一个边长是1分米(也可以说是10厘米)的正方形物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边长后,自己去探究它的面积。针对同一物体,学生因为应用不一样的边长单位,求出这个物体的面积也不同(有的面积求的是1平方分米,有的面积求的是100平方厘米)。从而引导学生探究发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自主预学单”的设计内容和方式也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模式。

一、“自主预学单”的初步形成。

“自主预学单”我们主要把它分成了三大部分。

1. 第一部分回顾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与新知相联系的已经掌握的旧知内容。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比如,在如图的预学单中,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关系和公式。首先要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一些公式和数量关系,如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式,以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周长公式等,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 第二部分乐学

这部分主要是进行新知的学习。如图,学生通过前一个信息窗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后,可以结合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通过第一部分的回顾,也就是旧知的迁移,写出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式。后面的将t=3带入到关系式中,学生可能只会解答结果,但是对具体代入的格式是什么不太清楚。这里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课本,从而掌握新知。

3. 第三部分延学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乐学部分的学习,向外拓展学习相关联的其他的新知。在上图的自主学习单中,学生学会了用字母表示关系式,那么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如何用字母表示?由于第一部分回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周长和面积公式,所以通过延学部分中图形的提示,如图:

在这个图中,“自主预学单”中已经给予了学生提示,也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用喜欢的字母来表示,这样设置一个小“扶手”,学生用字母表示长和宽之后,就能够用字母表示周长和面积公式了。最后教师在课堂中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一般用字母“a”和“b”来表示,正方形的边长一般用字母“a”来表示。

二、应用“自主预学单”后的收获。

1. 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整个课堂感觉到轻松了很多,这种轻松并不仅仅是教师的感受,学生也是如此。学生由于进行了自主预学,所以会感觉这节新课都在自己的掌控中,自信感加强,盲目感降低,上课的表现格外积极了。

2. 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充裕了

一节课仅仅是40分钟,有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会很短,这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然而,提前根据“自主预学单”进行自学和思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思考问题,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力。

3. 学习新知后,学生更扎实的掌握了所学内容

这种感受是在批阅学生课后练习和家庭作业时候体会到的。特别是做课后练习的时候,相较于之前,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提高了。由于学生根据“自主预学单”提前进行了自学,然后在课堂中,教师根据“自主预学单”进行又一次的引领学习,这相当于学生将新知进行了二次巩固,所以掌握起来也更扎实了。

当然,现在的预学单只是我们的初步改进,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果想要预学单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好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扶手”,我还有这样几点改进的想法:

首先,体现预学单的趣味性。小学生对于动手操作的活动是比较感兴趣的,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所以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预学单中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加入一些实际操作的东西。比如,学习对称的时候,学生预学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几个轴对称图形贴在预学单上。而像竖式除法这样的知识点,预学单中可以加入一些趣味练习。

其次,要体现层次性。预学单要具有层次性。设置不同的预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可以设置四个板块的预习内容,一、二板块要求每位学生要自学完成,第三板块则要求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第四板块则让学生自选完成即可。这样分层次的预习板块,可以保证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走得动”。

最后,自主预学单要分类。自主预学单的模式不能统一,必须分类。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比如,口算等知识的学习,预学单中的内容可以侧重于练习多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不需要教师设置太多的提示。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尝试。

学习比较复杂的知识点的时候,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问题等知识点,在预学单中,教师要注重通过联系旧知识点(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课前预习”并不是让学生不去思考,而是通过“自主预学单”指引学生从旧知走向新知,便于学生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降低了学生直接接受新知的难度,也是对新知的又一次巩固。

“预学单”的设计与思考 篇2

“认识人民币”是一节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的课。不难,是因为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有过花钱的经验,也有不少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人民币,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不简单,是因为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常常是错误百出。

从表中所见,归纳学生的错误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基本的认识上的问题,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没有概念。第二类是人民币的化、聚、进率问题。第三类是简单的计算问题。而学生中最常出错的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需要灵活解决问题的题目。

针对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特别在“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前设计了一个长达一个半学期的“预学作业单”,共分五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设计说明】本阶段旨在让学生认识每种钱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区分各种面值上的图案、文字、形状、色彩、数字,尤其是繁体字。认识人民币是一节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不妨就让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也回归到生活中去。

【设计说明】以储蓄罐为载体,看着零钱越来越多,想要知道自己存了多少钱的这一需求驱使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点数、相加。如10个1分是多少,20个1分是多少,10个1角是多少,20个5角是多少,4个5元是多少,在不断的点数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为人民币的化聚做好了铺垫。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特别是用小数点表示的价钱,如9.32元、0.58元、1.60元、0.30元等具体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在了解时,学生可能是猜测,可能是尝试购买,也可能是询问成人,无论是自己琢磨还是求助他人,这都是一种实践能力的锻炼,在不断的了解过程中,使得学生对一些常用物品的单价有所感知,有利于减少诸如书包60角、本子100元之类的单位错用现象的发生。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的预练其实就是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要求学生尝试选钱、付款,付了钱后会计算找零。当然这一阶段要求家长尽量放手配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独立锻炼的机会。从小物品开始,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用钱范围可以渐渐扩大,从5元以内、10元以内、20元以内、50元以内,逐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简单加减的能力。

【设计说明】减价、优惠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很难真正理解折扣与优惠的含义。这一阶段预学单意在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优”这一数学思考方法,这是生活事实,也理应变成数学事实,实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这份“预学单”需时近一个半学期,可以说是对“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一次充分的课前预学。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课堂教学如期顺利完成,且原来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如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等都迎刃而解。从这份分阶段的“预学单”的设计看,有着如下的特征和价值。

一、增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预学单”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学前准备与检测。尤其对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对数学的学习中来,缩短学生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改变原有经验“陌生化”的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真实面貌很有必要。如第一阶段预学单和第三阶段预学单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的面值,认识用小数表示人民币币值的形式,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采集来的。

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预学单”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预学单”的设计只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了一个最基础的要求,而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如第二阶段的预学单中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储蓄罐,通过不断地积攒、点数、兑换各种零钱,在活动中渐渐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每个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民币的多少或因家庭情况各有不同,预学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了解和学习人民币的换算更贴近学生各自的生活。第三阶段中“请记录5种你最喜欢吃的零食的价格”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发挥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如果没有充分的预学,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光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课堂效率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预学单的有效性也体现在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业负担。本文呈现的“认识人民币”五个阶段的预学单,看似烦琐,却并没有增添学生的负担,因为“预学单”的设计是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中、游戏中的,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一次次归拢、总结和再认识,有声无痕,有趣无累。学生并不觉得这是任务,而预学的目的则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一步一步完成了。所以说,五个阶段的预习表面上看似烦琐,却是真正发挥了预习的有效性。

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了“预学单”的设计及价值的思考,在后续对重量、长度、面积、容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的教学中亦可借鉴、仿效。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的预学作业还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提升。

(浙江新昌南瑞实验学校 312500)endprint

“预学单”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效率,“预学单”不仅仅是学生尝试学习的必要材料,也是渗透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设计科学合理高效的“预学单”是体现预学价值的基本保证。教师在设计“预学单”时,应把“预学单”中的学习材料放置到一个学习系统中加以组织,而这个学习系统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甚至还可以是几个有联系的单元。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浅谈笔者对“预学单”设计的一些思考。

“认识人民币”是一节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的课。不难,是因为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有过花钱的经验,也有不少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人民币,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不简单,是因为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常常是错误百出。

从表中所见,归纳学生的错误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基本的认识上的问题,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没有概念。第二类是人民币的化、聚、进率问题。第三类是简单的计算问题。而学生中最常出错的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需要灵活解决问题的题目。

针对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特别在“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前设计了一个长达一个半学期的“预学作业单”,共分五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设计说明】本阶段旨在让学生认识每种钱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区分各种面值上的图案、文字、形状、色彩、数字,尤其是繁体字。认识人民币是一节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不妨就让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也回归到生活中去。

【设计说明】以储蓄罐为载体,看着零钱越来越多,想要知道自己存了多少钱的这一需求驱使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点数、相加。如10个1分是多少,20个1分是多少,10个1角是多少,20个5角是多少,4个5元是多少,在不断的点数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为人民币的化聚做好了铺垫。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特别是用小数点表示的价钱,如9.32元、0.58元、1.60元、0.30元等具体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在了解时,学生可能是猜测,可能是尝试购买,也可能是询问成人,无论是自己琢磨还是求助他人,这都是一种实践能力的锻炼,在不断的了解过程中,使得学生对一些常用物品的单价有所感知,有利于减少诸如书包60角、本子100元之类的单位错用现象的发生。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的预练其实就是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要求学生尝试选钱、付款,付了钱后会计算找零。当然这一阶段要求家长尽量放手配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独立锻炼的机会。从小物品开始,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用钱范围可以渐渐扩大,从5元以内、10元以内、20元以内、50元以内,逐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简单加减的能力。

【设计说明】减价、优惠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很难真正理解折扣与优惠的含义。这一阶段预学单意在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优”这一数学思考方法,这是生活事实,也理应变成数学事实,实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这份“预学单”需时近一个半学期,可以说是对“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一次充分的课前预学。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课堂教学如期顺利完成,且原来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如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等都迎刃而解。从这份分阶段的“预学单”的设计看,有着如下的特征和价值。

一、增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预学单”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学前准备与检测。尤其对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对数学的学习中来,缩短学生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改变原有经验“陌生化”的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真实面貌很有必要。如第一阶段预学单和第三阶段预学单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的面值,认识用小数表示人民币币值的形式,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采集来的。

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预学单”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预学单”的设计只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了一个最基础的要求,而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如第二阶段的预学单中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储蓄罐,通过不断地积攒、点数、兑换各种零钱,在活动中渐渐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每个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民币的多少或因家庭情况各有不同,预学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了解和学习人民币的换算更贴近学生各自的生活。第三阶段中“请记录5种你最喜欢吃的零食的价格”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发挥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如果没有充分的预学,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光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课堂效率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预学单的有效性也体现在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业负担。本文呈现的“认识人民币”五个阶段的预学单,看似烦琐,却并没有增添学生的负担,因为“预学单”的设计是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中、游戏中的,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一次次归拢、总结和再认识,有声无痕,有趣无累。学生并不觉得这是任务,而预学的目的则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一步一步完成了。所以说,五个阶段的预习表面上看似烦琐,却是真正发挥了预习的有效性。

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了“预学单”的设计及价值的思考,在后续对重量、长度、面积、容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的教学中亦可借鉴、仿效。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的预学作业还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提升。

(浙江新昌南瑞实验学校 312500)endprint

“预学单”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效率,“预学单”不仅仅是学生尝试学习的必要材料,也是渗透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设计科学合理高效的“预学单”是体现预学价值的基本保证。教师在设计“预学单”时,应把“预学单”中的学习材料放置到一个学习系统中加以组织,而这个学习系统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甚至还可以是几个有联系的单元。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浅谈笔者对“预学单”设计的一些思考。

“认识人民币”是一节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的课。不难,是因为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生活中有过花钱的经验,也有不少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人民币,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不简单,是因为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常常是错误百出。

从表中所见,归纳学生的错误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基本的认识上的问题,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没有概念。第二类是人民币的化、聚、进率问题。第三类是简单的计算问题。而学生中最常出错的是一些联系生活实际需要灵活解决问题的题目。

针对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特别在“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前设计了一个长达一个半学期的“预学作业单”,共分五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设计说明】本阶段旨在让学生认识每种钱币,包括纸币和硬币,区分各种面值上的图案、文字、形状、色彩、数字,尤其是繁体字。认识人民币是一节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不妨就让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也回归到生活中去。

【设计说明】以储蓄罐为载体,看着零钱越来越多,想要知道自己存了多少钱的这一需求驱使学生对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点数、相加。如10个1分是多少,20个1分是多少,10个1角是多少,20个5角是多少,4个5元是多少,在不断的点数过程中,自然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为人民币的化聚做好了铺垫。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商品的价格,特别是用小数点表示的价钱,如9.32元、0.58元、1.60元、0.30元等具体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在了解时,学生可能是猜测,可能是尝试购买,也可能是询问成人,无论是自己琢磨还是求助他人,这都是一种实践能力的锻炼,在不断的了解过程中,使得学生对一些常用物品的单价有所感知,有利于减少诸如书包60角、本子100元之类的单位错用现象的发生。

【设计说明】这一阶段的预练其实就是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要求学生尝试选钱、付款,付了钱后会计算找零。当然这一阶段要求家长尽量放手配合,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独立锻炼的机会。从小物品开始,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用钱范围可以渐渐扩大,从5元以内、10元以内、20元以内、50元以内,逐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币简单加减的能力。

【设计说明】减价、优惠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却很难真正理解折扣与优惠的含义。这一阶段预学单意在让学生学会“选择最优”这一数学思考方法,这是生活事实,也理应变成数学事实,实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

这份“预学单”需时近一个半学期,可以说是对“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一次充分的课前预学。因为有了这样的铺垫,课堂教学如期顺利完成,且原来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如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和计算等都迎刃而解。从这份分阶段的“预学单”的设计看,有着如下的特征和价值。

一、增添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预学单”是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学前准备与检测。尤其对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对数学的学习中来,缩短学生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改变原有经验“陌生化”的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真实面貌很有必要。如第一阶段预学单和第三阶段预学单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人民币的面值,认识用小数表示人民币币值的形式,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采集来的。

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预学单”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预学单”的设计只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了一个最基础的要求,而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如第二阶段的预学单中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储蓄罐,通过不断地积攒、点数、兑换各种零钱,在活动中渐渐明白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每个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民币的多少或因家庭情况各有不同,预学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了解和学习人民币的换算更贴近学生各自的生活。第三阶段中“请记录5种你最喜欢吃的零食的价格”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发挥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预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如果没有充分的预学,在新授课的过程中,光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课堂效率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预学单的有效性也体现在是否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课业负担。本文呈现的“认识人民币”五个阶段的预学单,看似烦琐,却并没有增添学生的负担,因为“预学单”的设计是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中、游戏中的,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一次次归拢、总结和再认识,有声无痕,有趣无累。学生并不觉得这是任务,而预学的目的则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一步一步完成了。所以说,五个阶段的预习表面上看似烦琐,却是真正发挥了预习的有效性。

本文以“认识人民币”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了“预学单”的设计及价值的思考,在后续对重量、长度、面积、容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的教学中亦可借鉴、仿效。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的预学作业还是有所差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提升。

小学数学预学单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学单设计,自主预习

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展各项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习惯的最佳时机。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掌握自主预习来开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去学。预学单作为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阶梯形设置问题难度的学习计划表,是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预学单设计类型

(一)新授课预学单的设计

小学数学新的教学内容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概念学习、规则学习以及规律探究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侧重点,因此,每一种学习内容都需要开展不同的预学单设计,一般来说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可以开展看书、准备、探究等预学单设计。

(二)练习课预学单的设计

在新课教学完成后会有练习课,而练习课并不是简单把教材中的习题做一做,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开展的,一般来说,教师可以进行错题分析、习题贯穿等预学单设计。

(三)复习课预学单的设计

复习课的主动权属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全面参与到课堂中。根据复习课大多安排在单元结束或者学习结束之后,因此,教师一般可以开展复习课前设计自主回顾反思式整理与复习、自主整理等多种预学单设计。

(四)实践活动课预学单的设计

实践活动课指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练习如何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有效解决相关现实问题,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板块。在进行实践活动课预学单设计的过程中,大多需要开展前期的任务导向,才能确保整个课程的有序开展,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作品创作、思维训练式、算用结合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预学单设计。比如,在开展比例相关知识的实践活动课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学校其他班级每天学生出勤率进行统计,计算出一个学校大致每天缺勤比例是多少,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处理问题,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实践活动课程。

二、如何设计好预学单设计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能力

(一)预学单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引学生开展预习

在进行预学单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能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问题点,通过提出问题、作出解释等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提出质疑,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进行圆柱体周长知识学习的课前预学单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翻读圆柱体的相关定义,在生活中找出圆柱体的物品,通过分析总结出圆柱体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出一个圆柱体的周长。这样的引导过程将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明确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燃起求知的热情,并对学生如何学习有着明确的操作引导,和小学阶段学生特点相符合。

(二)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预学单的设计除了要考虑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之外,还需要对预习内容中可能存在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让学生对主要知识点有一个整体把握,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同时还需要彰显预学单的可行性,逐步递进,学生能够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在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探究时,教师在预学单中只是简单要求学生通过教材学习了解如何求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套用公式做习题,那么学生很难抓住预习的重点,甚至只记住了一个求体积的公式,没有深入探究体积公式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而且也无法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预习。

(三)根据学生进行目标分层

教学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而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预学单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原本看似没有章法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形成阶梯形的引导过程,让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预习中有收获,由浅入深去探究数学学习,在接触新知识的同时挑战自我。比如,在针对苏教版六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进行预学单设计时,在习题练习部分,设置一定量的基础题型以满足普通学生的学习需求之后,可以附加一些拓展题,对学生思维进行开发,帮助优等生更好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照顾到班级中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教师该给学生留下质疑的余地

因为每个学生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学习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在预习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学习态度与思维方式,出现不同的预习效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是蜻蜓点水地进行预习,还需要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反刍,需要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进行二度消化,因此,教师在进行预学单设计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质疑的余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是怎样认为的?”后预习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疑问整理,渗透到教学中,成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在开展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看到预习的意义所在。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需要掌握在教学中正确使用预学单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预习,而预学单的充分利用,能够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开展预习,有效掌握正确预习办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关于数学预学单的问卷调查 篇4

关键词:预学单

一、研究背景

预学单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而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方案,与学案相比,预学单强调“预”,即设计的学情出发点是学生新课之前的自主学习; 与教学案相比,预学单也强调“预”,即不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的内容.

在“预学,合作,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预学单被认为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有效桥梁,但预学单是否会成为学生作业中的另一个负担?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设计预学单? 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笔者希望通过抽样研究工作,分析出预学单对于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预学单的习得感受,笔者选取高一两个班级和高二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注: 1为自己看书预学; 2为结合预学单预学; 3为了解相关资料; 4为完成练习题

注: 1为基本上一致,就是当堂内容; 2为本质上一致,但是综合了其他知识; 3为不是十分契合,但是有本节内容涉及; 4为不一致,基本上没用到预学知识

注: 1为很灵活,很难下手; 2为较灵活,花点时间还是能作出来; 3为比较常规,看过书后做起来很顺; 4为很简单,一看就知道结果

注: 1为很灵活,很难下手; 2为较灵活,花点时间还是能作出来; 3为比较常规,看过书后做起来很顺; 4为很简单,一看就知道结果

注: 1为很灵活,很难下手; 2为较灵活,花点时间还是能作出来; 3为比较常规,看过书后做起来很顺; 4为很简单,一看就知道结果.

三、研究结果分析

( 一) 预学单为学生的新知学习进行了有效铺垫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预学单对自己最大的帮助是“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使得听课更有重点”,说明通过预学单,学生对课堂的知识大体框架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在学习新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 二) 预学单对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起到了正面影响

学生普遍比较认同结合预学单预学的方式,而预学单完成的时间也大都在20分钟左右,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时间内完成. 高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对预学单的功能认识有一定差异,高一同学对预学单的功能认同更为多元化,不仅认为预学单能帮助自己确定新课学习的重点,更能自行掌握基础知识,也能提升师生交流的效率,而高二同学则大多觉得预学单能有效帮助自己找到新课的难点,提高听课的效率. 不同能力层的同学对于预学单的认同度差别不大,但是数学能力较强的同学比数学能力较弱的同学对于预学单的功能认同更有多元化趋势.

( 三) 预学单对学生数学学习行为改进起到积极作用

调查发现,教师通过预学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课前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习惯,给予了学生释放自己独特思维的时间与空间; 同时,有了预学单作为铺垫,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频率和效率都比传统课堂明显提高. 学生在给预学单意见的部分,比较多的同学提的是“增加提问的区域”,说明学生在经历自主预学后,质疑的意识增强.

调查还发现,预学单的使用提升了学生课堂交流的效率. 由于使用了预学单作为思考和记录的载体,学生在进行生生交流时能迅速的找到共鸣与分歧,对交流问题的关注度迅速提升; 同时,由于预学单作为学生预学成果的报告,也能为老师如实反映学生在预学过程中的难点,能帮助教师更为准确的确定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师生交流的效率.

四、研究的启示

1. 预学单的内容设计应紧扣文本

在预学单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教学参考资料》和《课程标准》,从总体把握学习要求及活动建议,厘清双基,即弄清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 从细节上,要紧扣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凸显能力目标和主要的思想方法,问题设计应注重知识的本质,进而再拓展与延伸.

2. 预学单的活动设计应凸显多样化特点

预学单的活动设计主要是由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自我检测、学习反思四部分构成,活动设计的多样化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故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知识,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过程,从而更好的让学生投入到预学过程中.

3. 预学单的使用应体现铺垫作用,力争提效

小学数学预学单设计 篇5

一、拨开云雾见日出:预学单设计存在的问题

1. 轻负担,还是增负担

预学单是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某老师精心设计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的预学单,采用“五读法”。

一读:完成常规预学要求,给生字标读音、标记小节号、生字抄写。

二读:朗读课文,划出不会读和不理解的词语,用不同的方法自学。

①读读下面的成语,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词语略)

②我还理解了课文中一些不懂的词语,共()个。

三读: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与概括段意,并写一写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读:再一次默读,欣赏精彩段落,完成下列填空: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

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像这样的预学单只是披着“预学”的一层皮,没有一点预学的味道,纯粹是一份同步练习题。在预学单设计时,我们不能把课文重点问题进行简单地罗列,杜绝预学单成为压缩版的教案,教师对预学单中所设计的问题的思考,是教师综合把握课标、教材以及把握学生的体现,是一项需要不断提升的综合能力。

2. 抓重点,还是求全面

预学是让学生凸显问题,从而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使得课堂教学目标聚焦,让教与学高度融合起来。但有的预学单设计,内容、形式非常丰富,“预习单”的作用却失效了。例如,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的预学单的。

第一部分:走进琅琅书屋

读了()次课文,我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了。

第二部分:走进词句天地

凌晨蔷薇绽开花圃暮色昙花干燥淡雅灼伤含笑一现欣然怒放

①会读的词语上打钩;

②你认为哪些比较难写,在字下划横线。

第三部分:走进课文世界

①《花钟》介绍了哪几种花的开放?分别在什么时候?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②这篇课文的哪部分最能打动你,请在书上做好批注。

这一份预学单,涉及面很广,有字、词、句、篇,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哪些是学生最疑惑最想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

二、借力东风好起航:预学单设计改进的策略

1. 控制预学单的时间量

预学单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体现个性的思考和理解,但并不是预学单内容的“量”越多越好。它不是作业单,应有量的限制。因此,预学单的设计要按教学要素体现出主要方面,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权衡各项任务所化的时间,不能因此加重学生负担,让学生处于被动。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的预学单:

①今天我预习了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生字新词中,我自己会读、会写、能理解的字词有____________

②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吗?读给他人听听,让他给你打分。

A.正确B.比较流利C.非常流利D.流利有感情

③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

④过上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有____________

⑤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我更喜欢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我能用“———”划出我喜欢的民居的特点。

⑥中国还有很多地方的民居同样具有鲜明的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能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搜集如“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蒙古包”“土家族吊脚楼”等民居的文字资料及图片(可打印)。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查找等,完成这样一份预学单,既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达到了预学的效果。因此,预学作为作业的一部分,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完成预学单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将预习环节的独立学习变为小组、同伴间的学习等,突出课文的学习重点,提高教学时效性。

2. 增加预学单的趣味性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份相关课文的练习题当做预学单,这只是把学习课文后的练习移到了学习课文之前,换汤不换药,反而给学生增加了负担。我们应该增加的是预学单的趣味性。

3. 体现预学单的梯度性

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在预学单设计时要体现梯度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以下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预学单,先从理解词语意思、阅读感知两块内容设计了相应内容,再加两块打★内容:

★学贵有疑

通过读书我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和同学探讨:

如十六年前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呢?我想收集资料来了解。

疑问一:____________

疑问二:____________

疑问三:____________

★课内外链接

1.从本文中我了解到了革命英雄(),在课外我也了解了革命英雄()、()、()。

2.我还看过革命故事书《》《》。

以上的预学单中打五角星的项目,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反馈评价预学单时,教师应该对迎难而上的学生进行鼓励,多肯定学生的思考,同时提出改进的方向。

此外,我们在设计预学单时,除了基础题,教师应设计一些答案没有唯一性的题目,让学生发散性思考,有话可说,表达自己的观点。

预学单应该是一份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差异性而设计的学习单。这对教师上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莫让风沙迷了眼”,莫让预学流于形式,让我们设计好预学单、用好预学单,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摘要:预学单是学生预习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以明确的任务代替笼统的口头布置以增进学习效果,能让教师通过预习分析学情,把握教学起点,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人教版小学中高段语文为例,分析预学单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预学单,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科学认识老年病下一篇: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