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职业生涯的感悟

2024-05-20

30年职业生涯的感悟(精选五篇)

30年职业生涯的感悟 篇1

与国家波澜壮阔的改革同步, 教育印象可谓丰富多彩。作为教了20年书的教师, 我也许有资格谈谈教师地位的变化, 且尽可能涉及两代教师——我的母亲和我——的印象。穿插两代人的视角, 更具历史纵深感, 对比度和参照系, “印象”也许会加深一些。

1987年我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 走上了教育战线, 不久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由此上溯30年, 1957年, 我的母亲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 主动请缨去艰苦的宣化河北地质学院做了一名教师。

两代人, 时隔30年, 大学教师的职业生涯, 具有许多的相似和不同。相似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安身立命之本, 不同在于最近30年的社会变迁赋予教师职业新的内涵。

我以为, 30年教师地位的变迁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即政治地位由“边缘”到“中心”, 经济地位由“无产”到“有产”, 行业地位由“职业”到“专业”。

教师由“边缘”走向“中心”的社会政治地位

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上教师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旧中国许多家庭中堂供奉的“神位”, 这神位上排列第五的“师”, 便是教书先生。把“师”供在“神位”上顶礼膜拜, 地位不可谓不高。据徐梓考证,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 形成于《荀子》, 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 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 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普遍。清雍正初年, 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 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 并对其意义进行诠释, 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

但不同时代, 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有所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千古骂名;元世祖有轻视儒生的“九儒十丐”之说 (郑思肖在《大义略叙》中有一段话描述元代职业地位排序:一官, 二吏, 三僧, 四道, 五医, 六工, 七猎, 八民, 九儒, 十丐) , 彼时的儒生被统治者有意“边缘化”;历史惊人地相似, “文化大革命”时将教师列为“臭老九” (当时革命对象为“黑九类”, 其中知识分子排第九类, 所以叫“臭老九”, 前面八类是地主、富农、反动派、坏分子、右派、叛徒、特务、走资派) , 形成遥相呼应的历史怪状。

总体来说, 教书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并不情愿的选择。那时的知识分子有上中下三途, 做官为上, 幕僚为中, 教书则是下途。可见在我们的真实传统中, 末流去教书, 教师职业地位并不高。民国时期, 专门培养教师的近代师范教育制度逐步建立, 教师的职业性得以确立, 但社会上并不尊重教师, 把教师看成是“孩子王”“教书匠”。

如果将共和国历史划分为两个30年的话, 那么第一个30年 (1949—1978年) 是知识分子“边缘化”时期, 第二个30年 (1979—2008年) 则是“中心化”阶段。1949年以后, 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被定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1957年“反右”开始, 知识分子沦为怀疑甚至专政对象, 并在“文革”期间达到颠峰。教师被诬为“臭老九”, 受到打击和迫害, 社会地位跌至历史低点。由于外公的“右派”身份, “文革”期间我的母亲成为改造甚或批斗的对象。她被红卫兵投入“牛棚”改造思想。我还清晰地记得, 1969年8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母亲带我逃往北京羊肉胡同躲避红卫兵追击的情形, 仿佛反特电影一般惊险瘆人。而后来河北地质学院学生用从北京学来的“阴阳头”施于女教授的荒唐作为, 至今令人有切肤之痛。

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 我在合肥念初中时《第二次握手》手抄本的流传。作为手抄本的热心传抄者, 我当时只是被其情节所吸引, 并未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后来才得知该书作者因此于1975年1月被“四人帮”逮捕并内定死刑。《第二次握手》被定下四大罪状:“一、利用小说反党;二、吹捧臭老九;三、鼓吹科学救国;四、明明不准写爱情了, 还非写不可。”可见, 彼时知识分子的艰难状况。1979年1月在时任中组部部长胡耀邦直接干预下作者被平反。《第二次握手》1979年7月正式出版后, 累计印数达430万册, 至今居新时期以来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的首位。由此也可见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影响力。

历史好似钟摆, 1978年以来的30年, 知识分子又从“边缘”逐渐向“中心”回摆, 从“臭老九”变成“工人阶级一部分”, 甚至成为“振兴民族的希望”。邓小平拨乱反正, 1977年恢复高考, 恢复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阶级地位,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认为“在党内要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国人认同了国力竞争在于科技, 科技竞争在于人才, 人才竞争在于教育的逻辑推理。中央还提出“振兴民族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科教兴国, 教育为本;振兴教育, 师资先行”等精辟论断, 并将每年9月10日设定为“教师节”。1985年, 影响深远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 人们又开始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铺路石、园丁、蜡烛”等动人词藻来形容教师, 教师的春天重回人间!

我感触最深的是母亲又焕发青春般地奔赴教学科研一线, 全神贯注地备课至夜深, 重拾荒废的外语和专业, 当时的说法是:夺回“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准备高考的我, 时常被来家里求教的77、78级学生所干扰, 而不得不另找地方复习。母亲对学生就像对儿女一般关爱有加, 对儿女就像对学生那样严格要求。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学教师是随着恢复高考最早感受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知识群体。

教师社会政治地位还通过立法得以确认。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确立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促进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在政治上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 还在职业上被法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这对于教师地位具有更加持久和深刻的意义。“教师”一时间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 这些年报考师范院校的持续“火爆”就是明证。

教师由“无产”到“有产”的经济地位

老百姓通常是从挣钱多少来看待职业地位的, 这大体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常识, 判断职业地位离不开对经济地位的分析。一般来说, 经济收入高的职业社会地位也高, 反之亦然。

话题要从我们举家南迁说起。1979年父母由河北地质学院奉调华东地质学院。临走前, 归还公家家具后 (书桌、书架、饭桌、板凳、茶几、床铺等居家用具均是租借公家的) , 我们“家”可谓一无所有, 唯一称得上财产的是一部外公送的135相机, 托运走的只有几床被褥和几箱图书。这在当时是普遍情形, 可忆及当年的“无产”之彻底多少有些酸楚。

有趣的对比是, 教师被划为资产阶级时, 其实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而当教师被宣称为工人阶级一部分时, 却纷纷成为了“中产阶级”。也许, 这才是教师合理的阶层定位。

最近30年, 教师工资的不断提升是“有产”的保障, 而保障源于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支撑。《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于是, 教师从当年的“无产者”, 变为中高收入者。教师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据统计, 1978年,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均年收入为559元。而到了2001年, 这一数字已增至10 194元, 增长了17倍还多。高等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样有较大幅度提高。据数十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调查, 从1998年到2001年, 教职工平均年工资收入由1.2万多元增加到2.4万多元, 3年就翻了一番 (参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9月10日第二版) 。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将教师列入九类高收入人群, 作为重点管理对象 (一些教师的工资外收入高于工资的情况从一个角度解读了什么是“知识经济”) 。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带薪寒暑假, 使教师成为颇具吸引力的职业。教师职业由于经济地位提高而获得更多尊重和向往。

一流的待遇吸引一流的人才, 这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人才战略中清晰可见。经济待遇的提高客观上鼓励了一批优秀青年选择教师作为终身职业。

教师由“职业”到“专业”的职业地位

母亲毕业即做教师, 我也如此。那时做教师没有特别的要求, 如果说有的话, 也只是师傅带徒弟式的传帮带, 而非专业训练。我从小体弱多病, 印象中医生是令人敬畏的、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 而在校园长大的我则以为教书是念过书的人都可做的事。这也许代表了多数人的看法。今天这个问题折射出职业地位与职业准入门槛的关系。一般来说, 准入门槛高则社会地位高, 反之亦然。门槛高低是由专业化程度高低决定的。

长期以来, 与医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等职业相比, 教师的专业性不强, 是准入门槛较低的职业之一。通过考察专业性强的职业后,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都有一定的专业标准, 非经专业学习与训练并取得资格是不能从事这些职业的。经验也告诉我们, 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其教育效果远胜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于是, 教师专业化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教师专业化问题提出之前, 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是原则性的宏大叙事。古有韩愈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近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而“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代表了传统文化对教师的要求;“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则是民间对教师的期待。所有这些都表达了品德与学问是教师职业追求的境界。至于教书的专业条件则不得而知, 一般认为读过书的人把他 (她) 读的“书”教给学生即为教书了。

教师职业门槛提高得益于专业化的推进。伴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发展, 教师逐渐成为具有专门标准要求的职业, 并逐步强化着专业化的特征。国际上最旱肯定教师职业是专业的文献是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口号, 以培养教师达到专业化的标准, 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 推动教学成为真正的专业;我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加大教师专业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肯定教师是专业人员是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3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标志, 从此“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96年全国第五次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科教兴国, 教育为本;振兴教育, 师资先行”。为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发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教师专业性得以彰显。

教师专业性及其发展的意义从本质上意味着对教师职业的“重新”发现。同时, 专业性证实教师以知识传播者身份强化了知识的尊严和价值。无疑这是历史的进步。

今天的中国, 教师还成为了一种尊称——对那些职业并非教师但成就斐然、品德高尚人士的称谓, 如那些德艺双馨的导演、演员、歌唱家时常被尊称为“老师”。可见, 教师已然成为超越职业、凝聚情感、表达敬意的社会符号。

2008年9月10日是我国第24个教师节。我的关于教师的叙事似乎可以就此搁笔了。可又觉得意犹未尽。翻阅广东各大报纸, 均醒目通栏标题:“逾20亿‘大礼包’送中小学教师” (《南方日报》) “广东年拨十亿提高老师待遇” (《广州日报》) “重金提高教师待遇” (《南方都市报》) , 云云。读罢政府在教师节前送的这份“大礼”, 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送大礼的背景是“为了解决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和平均工资水平只有公办教师1/3的5.2万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我甚至觉得这与上述文字多少构成反讽意味。在教师节谈待遇不是第一次, 大概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不禁联想到“教师节”的由来。

1931年, 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 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 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 并议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国民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 后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 (农历孔子生日) 。半个多世纪后的1985年1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意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 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设立教师节, 是对尊师传统记忆的唤醒, 也是对教师遭遇不公的警醒。

仔细一想, 教师节大抵与其他类似的节一样, 如“护士节”“秘书节”“妇女节”“劳动节”, 是源于对不平等或受歧视的抗争!

感悟改革开放30年 篇2

时间如车轮在飞转,转眼间,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已度过了改革开放的30年。当年邓爷爷在1978年计划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全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多么不平凡的30年,祖国在崛起,经济在腾飞,人民的生活奔小康,作为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城镇,家乡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上停满了形形色色的汽车、各种生活设施的完善~~~家乡发展30载,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尽管我只度过了14个春夏秋冬,可儿时的新会和现在的新会相比,发生的巨大变化却仍也深有感触、历历在目„„

回想儿时,体会最深的便是“家”的变化,一到三年级,我和爸爸妈妈都是住在爸爸医院分配的,两房一厅面积只有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虽然三个人也足够住,房子小也能让这个家时常充满着温馨和笑语,却也始终很不方便,我的房间就“身兼两职”,白天作为爸爸的书房,床上常常堆满了爸爸厚重的医书,晚上就变成了我的卧室,每次睡觉都要把沉重的书搬上搬下,总是满腹牢骚,爸爸也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他何尝不想换一间大一点的房子?当时爸爸妈妈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4000多块,生活虽并不拮据,但仍是能省就省,为买房攒钱,加上新会的新楼盘很少,这个买房计划就一直推迟到200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一片片高级楼盘、优秀小区的拔地而起,爸爸妈妈也开始筹划起了买房。很快,我们看上了一套140平米房子,尽管是贷款供楼,却也总算有了一个宽敞的家,心里的那份喜就别提了!“家”的变化给了我无限的欣喜,而其它衣食住行的改善则更让我感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随着道路被拓宽,2005年,家里又添了一件大家伙——汽车,再也不用受到坐摩托车时的颠簸与寒风。每到周末,爸爸就会驾车带着全家下馆子,路边各色各样的餐馆琳琅满目,餐馆内人山人海,大型高档商场的设立,使我们再也不用到江门“搬货”,妈妈也会开始挑选各种高档昂贵的衣服,这一切,不正体现了市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吗?

胡晓炼 一个女人的30年央行生涯 篇3

挥手离别在须臾。

根据中国进出口银行官网的介绍,2015年2月起,曾经在央行工作了30年的胡晓炼履新,担任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央行少了一个智慧的女人,中国进出口银行多了一个让人期待的董事长。

履新

1958年出生的胡晓炼的职业生涯从未离开央行。

1984年,胡晓炼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

从此开启了她漫长的央行之路。

从到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历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储备管理司副司长、司长;2005年8月,胡晓炼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2009年7月至2015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其30年的央行生涯且一直居于核心部门的核心领导,此番履新中国进出口银行,多少有些让人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目前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大,消化过剩产能的转型需求迫切,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支持核电和高铁等“走出去”输出过剩产能,在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阶段,都需要进出口银行更多发挥重要作用。

加之在中国构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中,也需要进出口银行担当重要角色,需要一位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有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的领军人物。

如此观之,胡晓炼在长期的外汇管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接任进出口银行董事长一职也顺理成章。

传奇

金融行业,无论中外,皆被看作是一个男权的社会,这里的生态法则是弱肉强食,你死我活。央行的战场更是残酷的血战,不容有失,其中的压力、挑战、非议,远非成败一言蔽之,在这样的世界中,一个女人,偏偏在短短的几年内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汇率改革和过山车般惊心动魄、命悬一线的金融危机。

胡晓炼对于圈外人士,乃至于非央行和新圈子而言,都可谓低调至极。熟知者只能以她外表斯文,话很少,即便是做报告,也言简意赅,区区数语,寥寥评价来概括其人,而所谓 “学者型官员 ”、“外管能手”、“低调而不失改革意识”,这些都是外界对于胡晓炼的评价。

她曾经主管的业务涵盖了央行最为核心的业务: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盛名之下,其实是不为人知的艰难。1997年4月,胡晓炼的身份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司司长,随后的一个月,泰国发生货币危机,东南亚国家货币纷纷贬值。经过政府的力挽狂澜,中国经受住了这场亚洲金融风波的考验。

2005年3月28日,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的胡晓炼再一次迎来挑战。她正式出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上任仅4个月,由胡晓炼操刀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方案出台了。

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的重大调整是,人民币由事实上的对美元固定汇率制转为盯住一篮子货币。汇改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国内外好评如潮。按BIS(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实际有效汇率看,从2005年7月末的84.59变化至2012年6月末的108.65,升值幅度约为28%。

汇改的步履是在争议中艰难前行的,正在汇改刚刚看到曙光的时候,200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在全球深陷金融危机之际,胡晓炼的“一举一动”为世界所关注。

据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之时,胡晓炼如履薄冰,彼时全球金融市场几近崩盘,胡晓炼和外管局一众官员在办公室搭起地铺,24小时轮班不间断监控全球市场的变化,寝食难安,夜不能寐,毕竟当时的情形是,一瞬间的变化都可能酿成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彻底崩盘,一眨眼的迟疑就是千亿美元的损失,一丁点儿的失误就会让全球金融市场万劫不复。

胡晓炼和外管局的表现得到了《华尔街日报》的称赞,“胡晓炼在金融风暴中代表中国在全球财经舞台上表现活跃,堪称全球最具权力的人之一。”

飘逝

北京海淀区成府路43号,透过被铁栅栏大门隔绝的小院,每一个路过的人依旧可以看到一座棕红色的7层楼房,在2012年之前,这栋楼房的最上面一层墙壁还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这十个金色大字。而如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这11个字更加显眼。

1981年秋,北京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公社尚未启用的一个卫生院,几栋再简陋不过的小楼里,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正式成立。“五道口”因此而得名。

1982年3月和9月,五道口先后迎来两批学生:18位81级和22位82级。胡晓炼便是81级中一位。1983年,又有22位学生入校。这62位学生统称为五道口的“老三届”。

当时,年仅23岁的胡晓炼是全班年龄最小的一个。

“老三届”几乎都进入金融机构,且有些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界的重量级人物。

而今,胡晓炼也已经步入职业生涯的晚期,但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给予胡晓炼的绝非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2015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的批复》,要求人民银行会同有关单位按照方案要求和职责分工,确保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依法合规、稳妥有序推进。

方案强调,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要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把中国进出口银行建设成为定位明确、业务清晰、功能突出、资本充足、治理规范、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良好、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性银行,充分发挥在稳增长、调结构、支持外贸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功能和作用。

如今,胡晓炼离开央行似乎昭示着五道口一代,走过了那么多的“路口”,终于要悄然消逝在风中。只是,和胡晓炼30年央行的传奇生涯比起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她“留下来”。

30年职业生涯的感悟 篇4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伏跌宕, 波澜壮阔。为了更好地总结这段历史的丰富史实及其经验, 河北师范大学依托国内有关部门和学者通力合作, 申请了一个以“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研究与编纂”为题的“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 本人是这个课题的主持人。开题一年多来, 收集了部分资料, 梳理出一个章节的框架, 并列出部分目录和条目。

改革开放之初, 一方面“文革”刚过, 百业待举。大规模经济建设即将开始, 急需大批各级各类人才补充, 教育事业从整体上又很不适应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需要。横遭“文革”浩劫的教育系统明显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资源破坏严重, 更为短缺。二是教育层次与类型结构严重畸形, 三是教育规章几乎全遭破坏, 四是教育体制陈旧、不顺。其中教育结构问题, 同30年职教发展的关系特别密切。

1979年的时候, 普通高中毕业生数量和普通高校招生数之间的比例是26.4:1, 差距非常大。1977年至1979年这三年, 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数比较, 中职分别只占3.6%、6.1%和7.4%。

另一方面,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 国家的大门开始向世界开放, 改革的大潮开始涌动。艰难曲折的体制性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然后向其他各个领域展开。高层干部陆续出访西欧, 不断带回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鲜信息。

1978年4月, 邓小平同志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 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我体会, 这是我国职业教育30年大发展之第一声号角。

我国的职教事业, 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下, 通过如下若干具有中国特色和鲜明时代特点的重大决策和举措,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就已经是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中的主要亮点之一。最近五六年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则是史无前例的, 也是更加鼓舞人心的。我对这些决策和举措分12个方面进行分析。

1.每当职教发展的关键时刻, 都有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重要会议, 出台重要文件, 直接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这30年来, 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是中央召开的, 每次都有对职教事业的重大决策。30年, 共开过六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 其中有两次是国务院召开的。六次职教会开完, 其中有三次曾经出台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历届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都对职教工作做出过多次重要指示。

2.制定国家和地方职业技术教育法规。

以《职业教育法》出台为标志性事件, 1988年职教法开始实施。职教法颁布之前, 有许多地方已经出台过地方性职教法规。职教法颁发以后, 各地方又陆续出台过若干地方性贯彻实施职教法的实施办法。当然除了职教法以外, 还有其他相关法规。2008年, 教育部已经把修订《职业教育法》纳入当年的工作要点。

3.体制改革贯穿30年始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教育体制的改革就已经开始, 尤其从1985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以来, 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围绕招生、就业、人事工资、学生工作、后勤服务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问题, 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 特别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之后出现的新形势, 在世纪之交前后的十多年时间里, 逐步实行职业教育体制的整体转型。

在宏观管理体制相关的事件中,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 1994年把职业技术教育改称为职业教育;1998年, 教育部在机构改革过程中, 将中等职教与成教、高等职教与成教及专科教育分别改由两个职能司局综合管理, 这职业教育30年波澜壮阔的重大变革两件事情对此后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4.从借鉴德国“双元制”开始, 逐步展开广泛的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之初, 蒋南翔部长亲自指派专家赴当时的西德考察职业教育并开辟合作途径, 第一所合作学校于1983年在南京成功创办。80年代末期, 中德合作的职教项目已经达到40多个, 国家教委曾经特聘德国专家担任职业教育顾问。随后与欧美、澳洲、东亚、南亚其他各国陆续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联系, 仅世界银行就先后实施过三个职教贷款项目。

5.把中职教育的发展纳入农村和城市中等及以下各类教育综合改革的轨道。

实际上, 1983年的时候中央就发布过关于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文件, 后来在农村建立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后来在全国推行“燎原计划”, 河北率先创建县职教中心。同时, 中央、教育部门的文件陆续突进农科教结合。1999年全国“百千万工程”的启动, 当时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轰轰烈烈。

在城市, 有15个城市作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城市, 后来又在100个企业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实验, 而且曾经两次制定过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纲要》, 三次召开过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当时国家教委分别成立过农村和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宗旨是, 通过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 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使教育在整体上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6.开创和逐步完善职业资格和技能鉴定制度, 为职业准入政策的实施创造条件。

职业分类———职业标准———技能鉴定———资格证书———职业准入, 这是职业资格制度建设中密不可分的环节。国家劳动部门早在1983年就颁发过工人方面的技能考核决定。1985年, 开始会同各个业务部委修订“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1993年发布了《工种分类目录》和《职业技能鉴定规定》, 同时出台了首批职业技能标准。到2007年为止, 共印发过16批职业技能标准。1994年发布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 1995年发出了关于中职学校毕业生实行职业技能鉴定的通知。

1999年首次发行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同时印发了首批《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2000年印发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2002年开始在各级职业技术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试点工作。我认为这项直接关乎劳动就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奠基性工程, 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 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劳动系统和各行各业的同志们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7.关注和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 一批有识之士就开始了对我国民办教育的探索。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到21世纪初, 民办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 到2005年, 全国有民办中职学校2000多所, 在校生154万, 占普通中职在校学生总数的10%。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强烈呼吁相关法律出台。法律问题实际上很早就起了争议, 我们在档案里看到, 1984年, 教育部曾经报请国务院颁发“关于社会力量举办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试行条例”, 但是这件事情没有办成。1987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 1997年国务院颁发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8年, 九届全国人大将民办教育立法工作列入了本届人大的立法规划。2002年12月28日,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 国务院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8.推进职教服务机构和组织的建设, 建立和健全支撑服务体系。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不断壮大, 一批支持职教发展的机构和组织陆续建立并日益健全。除了历史悠久的中华职教社和《教育与职业》杂志之外, 职教学会及其分支机构、各种职教刊物、科研机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材建设组织与基地、教育装备生产基地、境内外的交流合作渠道等都相继建立,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队伍的培养、壮大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逐步展开。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职教系统的科研工作十分薄弱, “六五”时期,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 职教课题只有1个。“七五”期间, 我们开始组建了职教学科组, 后来开展中德合作, 成立了3个国家和地方的研究机构, 各地研究机构随之相继建立。目前, 省级地区、计划单列市和建设兵团共有职教科研机构60个,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点10个、硕士点48个。

五个“五年计划”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 职业技术教育课题的立项情况逐年看好, 比例也在提高, 但总体来看比例尚小。

10.通过多种途径, 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创办和发展。

1982年, 教育部高教二司同意在福建集美试办一所初中后五年一贯制教育。1990和1992年分别在邢台和深圳建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1994年到1996年, 教育部分两次推荐了18所五年一贯制高职学校。从1996-2006年这段时间发展更快, 从1999年的161所发展到2005的621所, 现在已经达到1000多所。1998年与2005年高职高专招生数与在校生数比较, 数量差别很大, 发展非常快。

近三年来, 高职高专教育通过百所示范性学校建设, 狠抓高职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成效显著。

11.面向平民, 关注民生, 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法》规定, 职业培训是与职业学校教育并列的两大系列。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特别是面向平民群体的职业培训, 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之一。

1979年4月, 李先念再次指示“要在大、中城市办好劳动服务公司”。1980年8月, 中共中央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的文件中明确劳动服务公司同时承担职业培训的任务。1987年, 全国劳动服务公司已经达到5.6万个。1988年开始, 劳动服务公司逐步转变为就业培训中心。1991和1993年, 先后发布了《就业培训中心管理规定》和《就业训练规定》, 使就业培训工作逐步规范化。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职教社倡导的“温暖工程”。“温暖工程”于1995年中华职教社由时任理事长的孙起孟倡议而创立, 目的是以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指导和介绍为手段, 为城乡迫切需要就业和优化就业的人员提供服务。2007年7月15日, 温家宝总理专门写信予以充分肯定。该工程得到各地各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仅中华职教社系统本身就在全国22个省 (市、自治区) 的273个县 (团、场) 共计培训农民34.3万人, 帮助32.8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就业率达95.5%。应该说, 成绩是显赫的。

12.从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切入, 坚持以中等职教为发展重点。

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30年来非常重要的一点。1980年国务院批准召开全国中专工作会议, 有关部委在1980和1983年两次联合发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文件。1981年中央领导直接布置“将三分之一的普通中学改为职业学校”。1983年, 中华职业教育社恢复了组织和工作。1985年, 中共中央发出《决定》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整个80年代, 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效益很明显,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招生数逐步接近。1980年当年就有很大进展, 中职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重从1977年的4.93%提高到15.01%。1985年中职招生数在高中阶段已经占到44%。1991年同比达到了50.3%, 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实现了1:1的目标。1997年, 按三类中职学校统计口径, 中职招生415万, 当时为历史最高。1997年以后, 因为统计口径有变化, 把成人中专也统计进来。从1997到2007年这段时间的变化情况也是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明显有一个马鞍形。

最近五六年的发展形势, 应该说特别好、特别快。在这段时间里, 有令人瞩目的重大举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明确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

2.实施“四大工程”, 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更新。

3.大幅度增加招生规模, 优化教育机构。

4.国家拨专款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 中职生的受资助面积达到90%。

5.启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缓解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

6.工作重点向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

2004-2007年招生规模的扩大情况, 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现在特别受到社会关注的就是中职学校的就业率, 一直保持很高比例。需要说明的是, 这个比例里包括了升学部分。

当然, 我国的职业教育现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的情况和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由于科研工作薄弱而导致理论误导的现象时有发生。希望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总结改革开放30年职教发展的经验, 有利于职教理论工作的深入, 有利于职教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十几年教书生涯感悟 篇5

“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初上讲台,自觉满腹才华。精力充沛,雄心勃勃,定能实现当一名合格教师的夙愿。但刚上讲台几年来,并非是然。不是 课满堂灌,唱“独角戏”,就是师生不能贤能密配合,教与学“两张皮”,不是上课给学生交待不清楚,就是不了解学一,讲得深了,学生听不懂。自感平时教学力没少出,劲没少施,心没少操,定能教学成绩斐然。可是学生考试成绩一揭晓,总是平平常常,徘徊不前。领导认为个人素质不高,教学经验不足,甚至莫名其妙地被调来调去。本人心里总是不服敢,自想怀才不遇。但铁的事实摆在眼前,教学成绩不如人,课堂上错误时有发生,对捣蛋学生,常是束手无策,方法简单精暴,动辄打骂,甚至变相体罚,真令人欲哭无泪。此时我的心曾经发生过动摇,不是吗?转行者有之,跳槽者不乏其人,然而又想更多的人还是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我又甘愿当后者,相信自己,只要爱岗敬业,不断磨炼自己,定会寻到其中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感自己知识人的不足,教法欠缺,光有热心情没有勇力还远远不够。于是多向书本学习,多向有经验的同仁请教,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常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班主任大全等书籍,并写有一定数量的心得体会;多听有经验的老师的示范课,对照自己,妹找差距,同时也经常订阅有关专业报刊,不断吸收新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教坛磨炼十几年,终于迎来了事情都能得到心应手,举手之劳,教材熟悉了,教法娴熟了,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了,示范课,心得体会,荣誉证书纷至而来,领导的赞扬,同会的肯定,家长和学生的主任不绝于耳。

今天回想起过去的这一切,痛苦与快乐交织,失败与成功并存,徬徨与迷惘相伴,然而更多的还是快乐,得到的总比失去的多。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团结,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已成为历史的潮流。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世界各国都力求能够更多地分享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提高本国的红十字合国力。新科技革命对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样,作为人民教师,面对知识网络进代的逐渐隆临,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只有终身学习,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有可能踩在历史不巨人的臂上不断攀登,勇敢地承担起教师地光荣职责。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姚 妮

美术活动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对幼儿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用自己的眼观、脑思和耳听(老师的引导),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自己的语言倾注出来,虽则自己的语言有时天真可笑,有时自言自语,有时互相对话,但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这是孩子子智慧的启迪,自身潜能的挖掘,心灵火花的闪光。据此,我把美术教学活动与训练幼儿说话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在观察中说话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艺术对象的形象结构、颜色等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艺术对象的认识。所以我经常利用观察这一环节,让幼儿练习说话。如:在教幼儿画鱼时,我先出示放在水中的各种鱼,让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并 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姿态各异的鱼展现在幼儿眼前时,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鱼的种类真多,有金鱼、草鱼、黄鱼真多,有红的,黄的,还有黑色的„„,鱼的尾巴摆来摆去好漂亮,真象美丽的飘带,鱼的眼睛鼓出来,象珍珠,这时老师如果顺势地教幼儿学说新词和完整的描述性语句,幼儿就会很感兴趣,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教学。

二、在操作中说话

幼儿不论操作什么东西,常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他人对话,这些声音大都与操人内容有关,而且老师不好制止。于是我就抓住幼儿这个特点,并加以诱导利用。我常把操作过程编成儿歌,让他们边做边说。如教幼儿用泥塑苹果时,编儿歌。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兴趣很高,既常握了操作要领,也练习了说话。

三、在评议作品中说话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创作出多姿多彩的作品,头脑中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而且也很想介绍给别人听。我就充分利用这一点,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幼儿练习说话。由于画的内容是孩子们的感受,自己的所思所想,因而讲述时语言也就生动,富有情趣。

总之,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说话的源泉,孩子们在活协中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只要我们能抓住时机,不断地修正、补充、完善幼儿的发音,用词和句子语法,帮助幼儿正确地表达思想,叙述事件,就能使幼儿表达能力得到不断的充实、发展和提高。可见,只要教者教学有法、教学得法,美术教学不仅能教给幼儿必要的美术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长会仪程

一、具体安排

时间:第七周(星期一下午)地点:本班教室

二、注意事项

1、班主任提前告知学生开会时间。

2、老师提前30分钟到班,作好家长鉴到工作。

三、清点学生家长

四、通报学生学习情况及作业交阅情况

五、重点解释学困生在校的表现及学习情况

六、家长和耆现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

七、对学生家长提要求

四年级班主任:姚妮 二〇〇八年十月六日

班主任发言稿

首先,欢迎各位家长的到来,家长们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开会,我表示感谢,同时也有了和在坐的家长见面的机会。今天,开这个会的目的是怎样把孩子教育好,学校和家长就是让在坐的家长和学校紧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

下面,我给在坐的家长们提几点要求:

1、协同学校搞好学生的学习,每天下午孩子子回家,首先,督促他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家长要检查。

2、不管你们有多忙,也要给孩子充足的学习时间,不要让他们帮你们赶活。

3、晚上,家长不能让孩子看电视,9点到9点半就督促孩子睡觉,家长们也不要看电视你们不看,孩子也就不看。

4、要保护好孩子的健康,后期学习时间紧密,复习阶段很重要,不能让孩子请假、旷课。

家长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学校领导、各位家长代表大家好!非常感谢校领导把这样一个机会给了我,我也愿意代表全体委员在这里讲几句心里话。

首先我代表全体家长委员会成员对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们表达我们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整个社会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学校要向全社会开放。因此,研究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在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下开展学校工作,对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特殊的意义。

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家庭的孩子所受教育也就有很大的琐。学校在指导和协调家庭教育方面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学与家长应当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并不单纯是提要求、发告示,而应予以热情的关心帮助,有针对性直接影响出教育措施,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应注意与成绩不良学生家长的联系。

作为学生家长代表,我在这时愿意代表大家向校领导表个态:家长委员会本着遵循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履行自己的义务与权利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宗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向学校反馈意见,同心协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谢谢大家!

学生发言稿

尊敬的伯伯、叔叔、阿姨:你们好!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参加家长会,来关心我们的学习,来关心我们的成长,我代表全班同学向你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我们来到这时,在这片热土上健康成长。这里人杰地灵,睿智着我们的思想,丰满着我们的感受。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作为学生,我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但我们也知道,这是人生道路上的必须经历,这是生活的一种磨砺。在学校里,我们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汲取真理,在老师的鼓励信任中不断进步,收获成功,享受甘甜,总结失败,品尝苦涩,不断前行。我查们。每一个同龄人正努力从中寻找久违的快乐!当我们与老师交流,感受沟通的魅力的时候;当取得好成绩,迎着老师赞赏目光的时候,当顺利完成一项工作,与同学交换默契眼神的时候,当有出色表现,得生同学们的掌声的时候„„甚至是上一节课外活动课,作为一道挺难做的题,都可以让这些小小的快乐溢满心房!

作为孩子子,我们永远是爸爸妈妈的最爱,我们一步步走得很辛苦。不会有人在父母失望的目光中还能坦然,也不会有人对父母的点滴关心视而不见。我们知道,爸爸妈咪是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我们对此充满感恩。

作为学生和孩子的双重身份,我们一直沐浴在老师和父母的双重关爱中,我们的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汗水,都是父母心血的结晶,我们会一直在你们爱的目光中勇敢的往前走!

上一篇:复杂性科学下一篇:太阳能蓝牙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