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感悟

2024-04-13

资深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感悟(共11篇)

篇1:资深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感悟

资深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感悟:有一定的手段才能成功

在担任公司高管的几年间,我面试过数以百计的各个层面的员工,其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质,甚至有的还是名校的毕业生,因为不懂得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在工作多年后,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而奔波。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走得更从容。

经过认真的思考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职业道路,目前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所以有时候没有应聘上反而是面试的成功。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几年过去了,稀里糊涂的换了几家公司,回过头来才发现,只是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职能方向不成功地丰富经验。而且据我观察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似乎什么工作都难不倒聪明人,他们就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结果却都是“蜻蜓点水”。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发现,多种多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沉甸甸的收获,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最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永远都难以结束低薪长跑,白白浪费了上天赋予他才智。

当然,和此相对应的是另外的例子。有的人起点并不高,既非名校也不是什么好得不得了的专业,甚至这里边还有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人,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确的职业发展之路,几年之后他们在职场上的价值超过了很多当初起点比他们高的人。我们公司现在的财务总监就是专科毕业的。但在十多年的财务生涯中,从出纳、会计、主管会计到财务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踏实。不少和他同龄的本科生、研究生也还没有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认识不少拿着高薪的人士,他们中不乏低学历的人才,只是因为在一个领域里辛勤耕耘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精之士,从而能够获得和他们价值相匹配的薪酬。

有的人进了国有企业,进了政府机关,没有得到太大发展,一直非常矛盾,想离开又不愿失去既得利益,转换成本越来越大,勉强得来一官半职,也很是没意思。始终处在矛盾当中,年轻人的激情在无聊的事务中慢慢消磨。

也有的人盲目的相信考证和考研,希望借助证书增加自己在职场的砝码;有人成功了,为数不少的人却越读越穷,所获得的薪酬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把考证和考研比作投资的话,至少是投资收益率不高。我就亲自面试过不少MBA,至少我是觉得他们没有获得和他们的投资相匹配的回报。

我们身边总有这种从一工作就抱怨不断却委曲求全的人存在,他们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为自己的职业做过规划,要么只进行过短期的职业指导,等有了一份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后就“适可而止”,任由无聊和无奈一天天侵蚀自己日渐衰老的心。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有太多的人不了解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不少读过职业生涯方面的书的人。接触到不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更是全然没有概念,甚至我看到有的人30岁了还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而且看趋势还要继续迷茫下去。究其原因关键是功力太浅,仅仅囿于职业来考虑职业,没有能够从更高的高度上来考虑这样的问题;而目前所谓的职业生涯指南的书也大都为学者所作,理论性有余,实践性不足,用以促进思考或许还有点帮助,用来指导实践则全无所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来我一直考虑怎么样将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经验和观点能够系统的表达出来,以期能够对这方面的问题感到困惑的朋友有所帮助。

事实上,只要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理念和技巧,我们完全可以使我们的职业生涯不断增值,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境界。今天我就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职业规划相关的理念。

职业生涯扬帆于选择

首先想表达的 一些;而失败的人也很努力,因为一旦他不努力就没有饭吃。

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在于选择对两件事,一是找对单位、找对老板、找对上司;主要包括地域、行业、企业和职业。或者说一个非常清晰的职业目标应该描述为多少年后我希望在某地(北京/上海/纽约/老家的县城)某个行业(房地产/物流/教育培训等等)某个企业(500强/民企/国企/政府等等)的一个从事某职业(人力资源/财务/金融/管理等等高/中/低层)的人士。这几个要点我会在后面做详细地论述,我个人觉得也是最有实际参考作用的部分。

从实际的例子来看,我们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态度,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职业取向并导致了我们做出各种的职业选择,这种职业选择决定了我们的职业状况从而也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最后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幸福感。

价值观的这个环节是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忽略的,虽然它在事实上左右着我们的决定并进而决定我们的人生包括职业。一个人之要想成为职场的顶尖人物,他就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我所见到的在职业上有着良好发展的人士都是因为他们秉持他们的价值观念,而一些不太顺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乱,要么是秉持错误的价值观念,要么是根本没有,随着社会大众的舆论摇摆不定。

从企业选人的角度也能够很好地揭示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什么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很多并不是出身于管理专业?为什么一些学业上并不突出的同学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应聘中胜过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人?为什么外企在招聘trainer的面试中总是会有“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你、最大的优缺点是什么”等等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其实我觉得都和价值观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个人在职业上的价值观念和他能取得的成就是息息相关的,与此相比,一时的学习成绩反倒成了末节。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职业发展成功还是失败的判别标准就是你是否得到了你想要的生活,你的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如果符合,你就会感觉很快乐,哪怕收入会相对低一些;如果不符合,你会感觉很疼苦,哪怕你拿着看起来很高的年薪。我刚刚工作的时候,遇到那些拿高薪的人,总是很羡慕;到了今天心态就比较平和,遇到比自己薪水高的人能够理解甚至有时候有些高薪的朋友还让人觉得同情,因为为了高薪他们也失去了很多,比如天伦之乐和某种程度的身体健康,但他们得到了成就感。所以,我一向主张在职业发展上我们没有必要去羡慕别人,因为当你得到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反之亦然。你可能得到的是高薪,但失去的是时间;你可能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但会成为一个好儿子。关键是你得到的正好是你想要的,而你失去的你并不介意,真正的职业追求是圆满和平衡。

职业发展不能用挣钱的多少来判断,那不应该成为我们职业上的目标。我看到的真正成功的职业人士,即使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也没有单纯的考虑金钱而是更多的追求自己的梦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发展,应该说,这样的人反而会成功,金钱是职业发展所带来的副产品。当你按照自己的梦想去追求而后成功,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朝你拥来,包括金钱。

职业规划的选择有四—地域首当其冲

以先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学习,将来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士在返回家乡或者到家乡去投资,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地域甚至会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瓶颈。如果你分到县城,如果从政的话,基本上你就当到县委书记,至多当到地区专员,还要运气非常的好;如果你分到各大部委,运气不算太差的话也能混个处长,稍微好点就能干个司长,不小心就当了部长。当然,我这里有说笑的味道,但从概率上来讲,大致如此。

企业设立时会选择和自己配套的区域。咨询公司基本上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地方恐怕占了全国咨询公司的80%,其他地方也有,但大都规模不大。济南和大连、青岛等地也有咨询公司,但日子整体上就不如上述四个地方的滋润。工厂选择时也要考虑配套,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就星罗棋布。人才要发展也要考虑配套。你去比较适合自己的区域,就能够得到好的配套,比如比较好的平台、比较好的培训、更宽广的视野等等;否则缺了某个环节,比如得不到培训、事业狭窄等等你就很难得到发展。

单纯的说要去大地方发展或应该固守一隅都是不对的。因为更换地域而获得发展或发展受阻的例子都很常见,我只是告诉你这是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在职业流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一生中在几个城市工作也很正常。我个人的建议是在职业发展的初期要尽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等你已经在职业发展上达到相当的程度再考虑生活上更能接受的城市;我也不建议职业发展过程中频繁的更换城市,因为你在某个城市积累的资源随着地域的变动而大大贬值,会无形中使你的很多成本上升。

有的人认为大城市竞争过于激烈,生活成本太高而没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城市的机会更多,而且激烈的竞争更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更容易达到更高的职业高度。在二三线城市有个二三十万的年薪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薪水算不上什么。我原来公司的行政秘书素质很好,是学建筑的,身高178,很有气质,钢琴九级,因为工作的原因从大连调到上海,后来跳槽到斯坦威,是一家销售奢侈钢琴的公司,有了更为光明的职业前景,但在大连她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

大多数人毕业时理所当然的留在自己读书的城市,或者回老家等等,其实有必要深思哪些地方更适合自己发展。即使在职业中期的朋友也可以考虑通过地域的转换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职业规划选择之二—行业选择要有内在连续性

难说了解了一个行业,比如对于行业的惯例、发展趋势得了解、行业的价值链条、各个层面的细节、人脉关系的积累等等都需要相当时间的积累。失去了行业背景,你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要尽可能的在一个行业深入的做下去,尽可能的不要轻易改行,因为这会让你损失掉很多的积累,但行业不是不可以改,如果一定要改行的话我的一个建议就是行业发展要有一定的内在的连续性。所谓内在连续性就是你以前积累的资源如经验、技能、人脉等等能够不断地得到延续和强化,有一条清晰的连续的轨迹,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跳跃式发展。比如一直在一个行业作,或者沿着行业的价值链条在不同的企业工作,原来作建筑施工的到房地产公司做了工程管理,原来在国际物流企业去做贸易,原来做教师的改做培训师,原来做建筑的改到房地产,等等基本上都是比较可行的转换。

内在连续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你的职业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行业,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在后面谈的职业的选择。其实职业发展的很多道理和作企业管理是相通的,比如管理中的SWOT分析、销售中的4P、战略制定的步骤等等很多的管理工具都可以拿过来指导我们的职业发展。我一向反对企业作不相关多元化,企业应该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同样我们个人也是如此。有的聪明人拥有的能量是10,分散在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不超过5,而我们大家认为得并不聪明的朋友,或许能量只有8,但聚焦在一个领域反而会有好的发展。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六年干过十个行业,基本一无所 成,只积累了每个行业不成功的丰富经验。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往往一个专业足够一个人奋斗一生,在这种分工很细的空间里我们自己的特长在哪里?我们立志在哪个行业干一辈子?你对行业的透彻见解和有所作为令人敬佩和追崇,那你的收入和你的生活才能跟一般人不一样。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往热门的行业里去,其实现在也存在这个情况。但是冷和热要辩证地去看,每个行业都有其发展的周期。如果是特别热,也就意味着到了波峰了,说不定就要开始衰退了,而冷门意味着衰退到底了,彻底没有希望了,或者处于低谷,开始积蓄力量,要上升了。任何行业本身也会经历高潮与低潮。行业判断要看大的趋势即可,如同投资股票,中间自然会有震荡调整,但真正投资成功的都是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在行业的选择上我们也要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一个行业,只有大的趋势有前景而我们又喜欢,就应该坚定的作者个行业。互联网出现的时间这么短就已经经历了2-3个来回,今天成功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低潮的时候依然在坚持的企业和个人,那些因为低潮而震荡出局的人固然很难在这个新兴的行业里挖不到金恐怕也很难在其他的行业里成功,原因无它,就是频繁的转换行业而影响了积累。

提到“好,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后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练,把泥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隘,螺丝钉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

一般大企业培养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之间是适配,这是因大企业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按照公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企业,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同学,除非老板非常的好,当然这种几率很小。因为你那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不偿失,再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处于竞争的劣势。我就遇到过几个在小企业作副总经理的人,个人能力还不错,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不愿再给他们机会,因为他们已经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公司宁愿招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人来。当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职业训练并且具有了某种专长,已经是学有所成,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长性很好、迫切需要规范的中小企业去。既可以让自己的所学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所带来的收益。

谈到这里,又要说点题外话。不少人误把经验当作能力,误把学历、知识当作能力,都是不对的。有的人所谓的十年行业经验也只是对行业有点粗浅了解,有的人干了三年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识。或者有的人让你感觉,虽然他的经验很不够,但他的那种思维方式很好,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不错的发展。小时候老家有句骂人的话“你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责某些人的见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人在企业,但不能局限于企业,要有更高的视角。董事会关注产业,总裁关注行业,总经理关注企业,员工关注职业,你要想成长为总裁或董事长,就要去关注他们应该关注的事情。

职业发展中最悲哀的两个状况一是拼命的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二是总是在寻找机会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业里工作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让你100%满意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我遇到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业,福利不好,上司或老板太苛刻等等,这都不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如果你觉得企业不满意,我的建议是要么离开他,要么去适应或者改进,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一帮一块进公司的大学生聚会的必修课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天晚上的卧谈会就是对公司的声讨大会。

我后来发现这种状态太危险,很容易把自己给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来的公司去了一趟,发现抱怨的那些人还在抱怨,而没有抱怨的那些人要么已经在公司有了不错的发展,要么已经重新开辟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并不是说一点都不能抱怨,现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还不让我们说几句发泄一下嘛,但我只主张有限度的抱怨。根据我的观察,其实抱怨很容易形成习惯,结果最后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几个喜欢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完声讨大会,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词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借口。这不是一个积极心态的人的做法。

我和不少的私营企业老板打交道,现在社会上太多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政府部门,太多需要我们抱怨的东西,但我发现他们很少抱怨,他们只是想着如何来利用目前的这种体制。我不是说他们一定是对的,我只是请你相信,机会往往来自于不合理。

篇2:资深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感悟

1)对于职业选择重要性的强调,指出要敢于和善于做出职业选择,这是职业规划的核心

2)对于工作地域、行业、企业、职业的选择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和脉络,虽然不见得每一点都百分之百科学

3)特别强调了行业的转换要有内在延续性,这一点很重要,对比美国人一辈子在不同的企业做同一种职业,日本人一辈子在同一家企业做不同的职业,我们很多人的确是6年换8个公司,跨越4、5个行业,这一段值得细细体味

最后,本文有点长,但绝对值得一读,花不花这个时间,你自己的选择了!

【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步步高:一位资深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感悟

序言

在担任公司高管的几年间,我面试过数以百计的各个层面的员工,其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质,甚至有的还是名校的毕业生,因为不懂得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在工作多年后,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而奔波。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走得更从容。

有一次一个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好像是学电子的,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那小伙长得不错,将近一米八的身高,很阳光,个人素质也很好。他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稍微有点规模的IT企业,因为他对于软件的了解很不够,就没有做技术,而是从事管理,后来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主管行政和企划。工作5年后的薪水也就是5000多点,他在公司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我在面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之所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只是因为我们这个职位给的薪水还可以,而不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后来我帮助他分析,依照他的素质和职业兴趣,如果选择得当,几年后应该有着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公关企划部部长的职位并不适合他,如果我们聘用了他,不但耽误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会耽误他本人的发展。我帮助他分析以后他恍然大悟,对我十分的感谢。后来他经过认真的思考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职业道路,目前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所以有时候没有应聘上反而是面试的成功。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几年过去了,稀里糊涂的换了几家公司,回过头来才发现,只是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职能方向不成功地丰富经验。而且据我观察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似乎什么工作都难不倒聪明人,他们就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结果却都是“蜻蜓点水”。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发现,多种多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沉甸甸的收获,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最最关键的就是他们永远都难以结束低薪长跑,白白浪费了上天赋予他们的才智。

当然,和此相对应的是另外的例子。有的人起点并不高,既非名校也不是什么好得不得了的专业,甚至这里边还有大专和中专毕业的人,但是因为他们的正确的职业发展之路,几年之后他们在职场上的价值超过了很多当初起点比他们高的人。我们公司现在的财务总监就是专科毕业的。但在十多年的财务生涯中,从出纳、会计、主管会计到财务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踏实。不少和他同龄的本科生、研究生也还没有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认识不少拿着高薪的人士,他们中不乏低学历的人才,只是因为在一个领域里辛勤耕耘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精之士,从而能够获得和他们价值相匹配的薪酬。

各种有趣的职场现象还有很多。

有的人进了国有企业,进了go-vern-ment机关,没有得到太大发展,一直非常矛盾,想离开又不愿失去既得利益,转换成本越来越大,勉强得来一官半职,也很是没意思。始终处在矛盾当中,年轻人的激情在无聊的事务中慢慢消磨。

也有的人盲目的相信考证和考研,希望借助证书增加自己在职场的砝码;有人成功了,为数不少的人却越读越穷,所获得的薪酬远远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如果把考证和考研比作投资的话,至少是投资收益率不高。我就亲自面试过不少MBA,至少我是觉得他们没有获得和他们的投资相匹配的回报。

我们身边总有这种从一工作就抱怨不断却委曲求全的人存在,他们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为自己的职业做过规划,要么只进行过短期的职业指导,等有了一份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之后就“适可而止”,任由无聊和无奈一天天侵蚀自己日渐衰老的心。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察。有太多的人不了解如何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不少读过职业生涯方面的书的人。接触到不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这样的问题更是全然没有概念,甚至我看到有的人30岁了还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而且看趋势还要继续迷茫下去。究其原因关键是功力太浅,仅仅囿于职业来考虑职业,没有能够从更高的高度上来考虑这样的问题;而目前所谓的职业生涯之南的书也大都为学者所作,理论性有余,实践性不足,用以促进思考或许还有点帮助,用来指导实践则全无所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来我一直考虑怎么样将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经验和观点能够系统的表达出来,以期能够对这方面的问题感到困惑的朋友有所帮助。

事实上,只要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理念和技巧,我们完全可以使我们的职业生涯不断增值,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境界。今天我就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职业规划相关的理念。

第一章 职业生涯扬帆于选择

首先想表达的第一个观点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其实一生来讲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努力差不多,我甚至发现很多在职业发展上并不顺利的人非常努力,反而一些人顺风顺水,仿佛很轻易的就得到了别人眼中的成功。成功的人努力几年就很轻松了,顶多智力上开发的多一些;而失败的人也很努力,因为一旦他不努力就没有饭吃。

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幸福在于选择对两件事, 一是找对单位、找对老板、找对上司;第二件事就是找对妻子或丈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太阳升起时我们与上司共事,当日落西下时我们与自己的爱人相拥。

正确的选择是如此重要,然而你会发现现实生活当中很多的人面临选择的时候竟然会非常草率。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衣服上的心思要少的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的未来幸福和富足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错误的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他们之所以选错,往往是由于不懂得如何选择。很多人认为自己无法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只好换来换去,希望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很迷惑。所以我们要认真选择,否则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那片土地适合你生长,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你发展。和企业发展是一个道理,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没有选择对明确地方向以前,单纯的谈速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甚至有时等待优于行动。没有明确选择的行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瞎折腾,瞎折腾的结果就是无序导致无效.

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你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你就拥有什么样的职业生涯。你今天的现状是你几年前选择的结果,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你几年后的职业状况.成功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而失败者选择了错误,因此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基础相差无几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职业生涯迥然不同。问题是人们在做出选择时,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人会故意作出一个错误的不利于自己将来发展的职业选择,他们之所以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是因为没有能力作出正确的答案,就如同我们在考场上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选择题,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去选择,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他们就认为我们做某一份工作会对我们有利,全然不知道那会把我们推向职业的陷阱。

晋惠帝司马衷当皇帝的时候,有一年闹大饥荒,官员向他汇报百姓无粮可吃,饿死了很多人。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很惊讶的问道:“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 我们或者所谓得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很容易对于别人的职业选择开出药方,如果不喜欢自己当前所作的工作,那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话很容易,但对于职业发展感到迷茫的人来说,就如同上面的笑话一样,这种美好的愿望在现实中很难轻易实现。

职场生涯是很现实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生涯规划理论对我们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个人的意见是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积极思考,并且充分利用机会,一步一步的改善自己的职业状况。正如我开始所言,职业生涯扬帆与选择。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你很难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但要学会选择正确的方向。在生涯之初或者遭遇职业困境的时候,你的个人选择余地非常的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但是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无论如何,你总是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何把握有效的选择权,使你的职业路径逐渐导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在职业发展的长征路上,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你在职场的选在余地也才会越来越大并最终达到真正的职业自由。

那么究竟如何来做职业选择?职业选择的依据是什么?选择要考虑的要点又有哪些呢?

第二章 价值观之于职业规划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选择的最深层次的依据是你的价值观,选择的表面依据是你的职业目标,当然对于没有目标的人选择的依据就是他个人所理解的利益。主动选择要考虑的要点主要包括地域、行业、企业和职业。或者说一个非常清晰的职业目标应该描述为多少年后我希望在某地(北京/上海/纽约/老家的县城)某个行业(房地产/物流/教育培训等等)某个企业(500强/民企/国企/go-vern-ment等等)的一个从事某职业(人力资源/财务/金融/管理等等高/中/低层)的人士。这几个要点我会在后面做详细地论述,我个人觉得也是最有实际参考作用的部分。

从实际的例子来看,我们的人生价值

篇3:资深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感悟

争取有戏可演/突破“看客”困境/成为“明星”的要求

第16章 给予好,索取还要好

篇4:一个资深产品经理的思考

产品经理这个词,在近几年可能已经成为了陈词滥调,但我还是希望自己在做好产品经理的同时,回归原点,去探寻一下它的本质,用通俗的语言去总结这个职位。希望通过文章能给大家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思考角度。

什么是产品经理

我和我家人是这么解释的:比如我们家要建一个房子,首先得知道房子建在哪,建成什么样子,多少层,预估需要多少钱,多少时间,这些事情都确定了后,找到建房子的人,清楚的告诉他们应该做成什么样子,然后每天去监工,保证房子的建造过程和想要的效果不出现偏差,完成这一系列任务的人就是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这个工种其实一直都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只不过有些行业产品经理的工作被包含在了其他工种的职责范围内,或是把这个工种称作其他名字比如建筑师。而另外一些行业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分工的细化以及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事物,便将产品经理这个工种给独立出来,让他们专门负责产品的定义,策划甚至是项目管理,比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行业。

随着我个人相关实践的增多,我试着用通俗的语言从工作内容层面对产品经理进行定义。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及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你的产品是为谁设计,为谁服务的,他们是怎样的人,有什么特点,经常做些什么,他们在意什么,反感什么。

明确你的产品为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是不是能够帮到他们,在哪些场景下是对他们有用处的?

提供你对于他们碰到的问题的解决思路,他们如何获知你的产品,如何通过你的产品来解决问题,具体是如何使用你的产品的。对于他们来说,你的产品是否好理解,好用,用过后是否真的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将你的解决方案付诸实践,和其他所有与该产品相关的工作人员(比如工程师,设计师,领导等)沟通协作,清楚告知他们你的方案和目标,在项目过程中随时保证产品不偏离之前的预想,最终让你的解决方案落地,成为可用的产品。

让你的产品去接触你的用户,验证是否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他们是否会用,爱用。收集他们使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是他们提出的建议,根据这些来完善你的解决方案,然后更新你的产品。

用一句话来概括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话,就是:为了解决用户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提供一个还不错的解决方案,说服自己和其他人一起把这个解决方案落地,并真的帮到了用户的人。

谁能做产品经理

明白了产品经理的概念和工作内容后,怎样的人才能胜任这个职位呢?当我和我的导师说我想做产品经理的时候,导师是这么回复我的。

产品经理挺难当的,有些产品经理有创意,没权利,创意贯彻不下去;

有些产品经理光懂得细节,把握不住大方向,导致项目失败;

有些产品经理光懂得沟通,不懂得技术,提了一堆错误的需求;

还有些产品经理整天忙于打单,写方案,最后成了销售的技术支持。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没有错,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好一个产品经理。从导师的回复中,可以拆解出产品经理所需要的一些能力。

没权利怎么办,想法无法贯彻怎么办,这就要求产品经理不仅要有好点子,还要能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执行力,通过不懈的努力,通过理性的沟通,通过数据去说服领导授权,拿到资源,然后推动项目进行下去。

产品经理既要对细节敏感,也要把握产品方向,不然产品失败的责任将由产品经理来担,所以产品经理需要一定的抗压能力。如何才能把握产品方向,就是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要时刻记住产品的目标市场,服务对象以及需要满足的核心需求到底是什么,保证产品开发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产品经理需要懂技术,否则可能提出一些不可行的产品需求,进而影响了产品经理在工程师心中的信任度和影响力。这里所说的“懂”指的是并不是精通,而是了解各种技术的基础及应用场景,洞悉一些新兴技术的发展状况。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是个多面手,需要懂一点设计,懂一点运营,懂一点管理。这样的产品经理能够更好的从全局角度思考产品,更高效的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协作,但术业有专攻,产品经理不应干涉他们的具体工作和实施细节。

产品经理日常的工作是十分繁琐和杂乱的,涉及产品从策划到开发到运营整个过程的方方面面。产品经理应该有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想清楚产品当前属于哪个阶段,当前应该考虑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分清主次,把自己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当前核心的事情上去。

要想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可能还需要具备或者说需要慢慢培养其他的能力,比如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外语能力,数据分析,商业嗅觉,审美能力等等。但在你把自己的能力素质和胜任产品经理所需要的东西进行对比之前,你需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当产品经理?

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

关于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人的心里也许有不一样的答案。

有些人考虑到自己不懂技术,或者技术能力不强,与别人竞争软件开发的职位没有优势,所以来做产品。但殊不知产品也是一门技术活,没有一定的产品知识积累,没有技术基础,同样无法拿到满意的工作。

有些人觉得产品这个岗位门槛低,上手快,看看行业动态,做做产品分析就能谋得一份工作。然而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发展到今天,它对于应聘者的要求已经提高了很多,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思考,没有一定时间的实践经历,是没有办法应聘成功的。

有些人被“经理”二字吸引,觉得产品经理是个管理者的身份,有权力决定产品的走向,能高人一等。却不知道有多少产品狗到处求人做需求,到处请客催进度,想成为真正的经理,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些人崇拜乔布斯,梦想像他一样改变世界,所以决定当产品经理。但他们却忽略了改变世界背后需要的那些努力,那些一年又一年的积累和历练,也许这些东西他们一周都坚持不下来。国内像豆瓣的阿北、微信的张小龙,都是多年沉浸在产品第一线才有后来的成功,51230.com婚恋网站的邵光荣说过,我做产品经理只是因为我热爱,别的我更做不了。

有些人认为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很高大上,很超值,不用加班,干一些轻松的活就能拿到很不错的工资待遇。但他们不知道产品经理工作时间特别长,需要每时每刻关注产品的情况,临近上线同样要在一线陪伴开发,给大家端茶倒水。由于对产品直接负责,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心里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上面的一些想法其实并没有错,只是如果你想从产品经理这份工作中获得那些你看重的,想要的东西,你就必须要了解为此你需要付出些什么,并努力地坚持做下去。

或许是因为喜欢尝试新鲜的应用,喜欢新兴的行业,或许是因为喜欢与人沟通,又或许是希望自己设计的产品能够帮到人们,从而获得成就感。只要能够说服自己为其付诸行动,让自己得到成长,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何做好一个产品经理

决定了要做个产品经理,那如何才能做好呢?这个问题网上有一大堆的资料、经验分享和出版图书都能给你答案,许多做产品的方法论和学习路径都很值得拿来参考、研究和效仿。

这里我也根据我的一些经验和经常碰到的问题简单分享一下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做好产品经理,除了系统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外,我觉得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的时候,你就会学到很多,同时注意去总结,使得下次能够对产品进行更好的处理。在做产品实践的时候,我认为有三块需要去重点关注和攻克。

决策 决策 决策

产品策划设计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做决策的过程。

调研阶段,产品经理需要决定这个产品做不做,为什么做,做了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做?

需求分析阶段,产品经理需要决定哪些需求要做,优先级是怎么样的?哪些需求不做,哪些需求下一个版本做?如果是移动端产品,又要决定是否上线iOS和Android两个平台。

原型设计阶段,产品经理需要决定产品框架应该使用哪套?某一个功能应该使用哪套流程哪个方案?产品文案应该选择哪个说法比较好?

为了能够做出更合适的决策,在调研阶段,产品经理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对行业,竞品以及自身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论指导决策,这就要求产品经理在分析时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平时可根据逻辑树分析法或是5W2H分析法来锻炼自己的思维。

在需分和设计阶段,产品经理需要根据用户调研结果,明确目标用户,用户特征,使用场景和痛点,把握正确的产品方向完成功能和原型设计。这就要求产品经理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用户,可以深入用户之中,去理解用户,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产品设计。

学会沟通

产品经理在产品策划和产品开发时都需要跟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他们有可能是工程师设计师,有可能是你的领导,有可能是运营或商务,还有可能是其他部门的同事。产品经理需要和大家讨论产品方案,和技术讨论产品功能的实现可行性和实现周期,和运营推广人员讨论运营方案,和其他部门的同事跨部分合作,保证产品顺利上线。良好高效的沟通是产品落地的关键,而沟通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项目停滞不前,导致产品上线后的效果与设计时想要的效果造成偏差,甚至导致产品经理成为众矢之的,这给产品经理造成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我认为做到三点,可以帮助产品经理做好沟通这一项工作。

1、时刻保持低调谦逊的态度。用平和的语气,谦逊的态度与同事进行沟通,一方面不会引起同事的反感,另外还能让他们静下心来听你的表述,认真地和你就问题本身进行讨论。

2、和同事打成一片。兴趣广泛,性格开朗的产品经理能够和项目组的同事一起参与活动一起玩,从而获得同事们对他的好印象。有好的人缘会使得产品经理和工程师的沟通更加顺畅,请客吃饭也是讨好工程师的好办法。

3、互相理解,统一战线。这是指产品经理和同事之间需要将心比心,统一对产品目标的认识。比如产品经理需要向工程师介绍产品方案为什么设计成这样,有哪些原因,对用户有什么好处,是否可以通过最小可用性的方案得到数据支持,而工程师需要说清楚这个方案存在实现困难的真实原因,然后双方针对问题进行理性的权衡,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强大的执行力

最后一点我觉得是最关键的,就是把事情做成的能力。这取决于产品经理对他的职业是否有足够的热爱,对产品工作是否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是否能产生足够的内驱来支持他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完善产品的细节,是否能在受挫后还能重新振作,总结进步。优秀的产品经理还能通过学习GTD理念,合理规划需要处理的繁杂事务,提高自身工作的效率。

篇5:职业经理培训班学习感悟(推荐)

秋风乍起,夏意阑珊,这个初秋时节,我将带着满满的收获告别,告别难忘的党校,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学习篇——

课堂自有言如玉,在党校的这几个月里学到的,令我受益一生。

十一个专题的系统课程,构建出企业运作中的全方面,让从事单一工作的自己对企业运营有了全面地了解。

多位名师的精彩讲授,又何止是传道、授业、解惑?

是在我眼前打开的一扇世界之窗,让民族的和国际的、世界最前沿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演绎的经典管理理念都以不同形式展现在面前。

更是启发我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做事的方法,不再拘泥于以往自己固有的经验中。而学会了多角度的、全面的、系统的思考方法。

恨不得让自己的心灵空间成为一块吸水的海绵,一字不漏的将课堂的每一句话牢记在心。感谢每一位把毕生的研究用最深入浅出的语言、最生动活跃的演讲传授给我们的老师们。让这些怀揣着梦想而来的学子能有收获巨大!

友情篇——

人生三种境界之他乡遇故知,几个月中集聚在这里的四五十位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是我将珍视一生的财富。

课下的学习探讨和案例答辩,真是各路英雄尽显神通,有时候是激烈的辩论、有时候是专注的探讨,无所保留、相互帮助;

聚会中的人生畅谈,让我们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酣畅淋漓;多少个夏日繁星闪烁的夜晚,大家促膝长谈,人生、家庭、梦想„„一起分享喜悦、分担忧愁,感受到五湖四海皆兄弟的那份人间真情;

坝上草原的纵马奔驰、高歌饮酒,五台山之行的一路欢歌,同游的快乐时光让职业经理培训班第二十期的学员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男儿不轻言感情,此时,却愿意记住每一个同学笑得样子。从此,生命里多了很多的怀念和幸福的记忆。

感谢,半年来相携相伴和温暖心灵的朋友们,因有了你们的真情,让生命更丰厚更美丽。励志篇——

好男儿志存高远,带着梦想而来,收获的是信心、勇气和力量!

职业经理学习中“行胜于言”的校训深深激励着我,更明白要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做好眼前的工作,认真的承担每一份责任和尽可能多的为企业分忧解难。将所学、所感应用于实践,将知识转换成生产力,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职业经理学习中“修身兴业、新民报国”。让每一个人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中国青年,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从自己做起,做有职业素养、有道德观念、有志向、有抱负的人,为自己企业的兴旺发展、为民族、国家的富强,做自己能做的一切!

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以职业经理人的精神要求自己:认真做人、努力做事。用最平实的努力换来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感谢党校、感谢职业经理培训班的所有老师,感谢这个平台激励了这些已经职场多年,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却少了锐气和斗志的我们,帮助我们再次点燃为了成为优秀进而卓越的人生梦想。此时此刻,我们充满信心、勇气和力量!

篇6:资深经理人的职业生涯感悟

晚上九点之后,才是属于吴超凡(化名)自己的时间。作为一家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每天十二三个小时的工作,他已经做了将近四年。

每天除了与这些客户保持沟通、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向信用审核部门提交授信报告,吴超凡还要发掘潜在客户———随时浏览新闻,搜集目标客户的最新动态,分析其中的金融风险,进而构思可以提供的产品。

‚我每年的增量指标都非常高。‛

从本土到国际

从一所著名高校毕业以后,吴超凡就进了这家外资银行的公司业务部。比起少数顶级跨国银行的培训生们长达两年的轮岗和海外培训,吴超凡的成长经历显得有些平淡无奇———跟着高级的客户经理一步步学习如何从不认识客户到深入了解,怎样从白纸黑字的财务报表中判断贷款的风险。

‚其实,我就是从给高级客户经理打杂开始的。‛

好在吴超凡所在的银行需要每个‚打杂的‛做许多‚份外‛的工作,吴超凡在一次次审合同的流程中,自己揣摩着银行运作的整个流程。外资银行就是这样将国际优势融入本土人才的血液里。

‚培训生的轮岗是无须承担责任的学习,而我们以练代训就多了一份工作的责任。‛融合的过程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吴超凡已经开始独立面对客户了。‚我第一次独立坐在对方财务经理对面的时候,紧张得有点发抖。‛

现在的吴超凡早已是一个有三四十个客户的资深经理了,在整个团队中自如地指导着更年轻的本土人才迈向国际化。

‚苛刻‛的信用审核

‚我经常在下午五点半的时候收到总部的邮件。‛吴超凡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项目都要上报到海外总部去审批,为了时间上的同步,加班是常有的事。

更重要的是‚他们一方面很看好国内企业,另一方面又对这些企业的信用心存怀疑‛。

所以每次的审核都会有非常尖锐的问题,‚这个财务数据是怎么出来的?‛‚为什么这个数据变化这么大?‛‚相类似的企业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变化?‛

由于一些企业并不是上市公司,很多数据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得。而专业的行业报告价格高达两三万元,‚银行根本不可能去买‛。吴超凡经常只能到处打电话去求助。

‚尤其遇到某个你特别想做成的客户。‛吴超凡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报告已经够详细的了,但是总部的审核还是用了三周到一个月。

作为一个客户经理,吴超凡当然希望能做成客户的业务,但是银行的信审部门必须以风险为考量。‚有的国内企业已经习惯了文件‘后补’,但外资银行的信审特别严格,少一个文件都批不下来。‛所以吴超凡只能一次次地打电话给客户催要资料。

两重天

但是,比起在中资银行做客户经理的同学们,吴超凡活得更轻松些,‚他们很羡慕我们。‛

‚因为我们只是工作时间长一些,而他们要成天忙于应酬。‛造成这个区别的,是两者不同的考核体系和不同的分工。中资银行对信贷员的考核是以存款量为依据的,由于存款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利息没有其他收益,所以企业缺乏存款的动力。

‚于是我的同学们就要陪着客户吃饭和应酬来完成指标。‛据吴超凡所知,这已经成了中资银行信贷员‚公开的秘密‛。由于中资银行多采取实点考核,即计算月底某个具体时间的业务量,吴超凡的一些客户就会每个月在某个时间前来提款———为某个相熟的中资银行信贷员增加业务量———过后再存回来。

而吴超凡的主要指标是月均余额和业务量,存贷款只占一个很小的部分。‚我们不会去刻意拉存款‛,有时候只是在贷款合同中加入一些涉及存款量的条款,‚但我们的要求不是强制性的。‛吴超凡强调说。

由于外资银行最重视的高利润、低风险的业务一般都是中间业务,所以吴超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贸易型贷款———除了单纯的外汇贷款,还可以提供后续的信用证、外汇保值等一系列相关业务。‚在这一块就完全是靠产品和信誉取胜了。‛吴超凡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产品和寻找目标客户上,一旦找到之后与客户的正面接触往往只有一两次。外资银行要求客户经理避免与客户吃饭和应酬,‚否则后果很严重‛。

在吴超凡看来,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对于‚银行‛的概念也不一样。由于中资银行分工较细,信贷员对于信贷以外的业务接触十分有限,一些涉及国际银团运作的知识更是比较缺乏。

‚不过在四大国有银行的上海古北支行和外高桥支行里,都有业务能力很出色的信贷员。‛在吴超凡的印象中,集中在这些地区的企业的频繁进出口使得他们对于贸易融资等业务的熟识程度不亚于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

对于吴超凡这样的外资银行客户经理来说,2006年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在客户领域的竞争早已在1997年———第一批外资银行取得经营人民币业务许可之时就开始了。

篇7:资深人事经理---求职心得

虽然一直说自己是资深人事经理,实际上有点惭愧。即便真的是,如果没有别人的认可,那也是没有价值。虽然我知道这个社会上千里马很多,而伯乐很少,但这就是现实,中国人力资源的现实。

我从来不认可很多企业 “找不到可用之人”的说法,事实是,有这样感叹的企业,往往HR部门的人不够专业而已。中国的HR,总体上来说,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谈不上专业。即便是猎头,也普遍是经济效益重于服务质量。

找工作完全是一件“个人”的事情,包括怎么去寻找一些帮助。永远不要指望别人去给你找工作。

-----是为序。

-------------------找工作时间总共4个月。和很多求职者一样,从起初的信心百倍,到怀疑、急躁、愤懑、失望、绝望,一直到麻木,期间的心理历程,不堪回首,但又无可奈何。

面试次数非常多,但回头想想,有效的很少,40%就已经很不错了,60%都是无效面试。无效面试只会增加自己的挫败感,浪费宝贵的时间和金钱。

下面是我的一些求职心得,希望能给正走在求职路上的朋友们,一点提醒,一点安慰,一点鼓励。尽量不要参加那些“无效”的面试,而是直接拒绝,这样做,只会增加你的信心。

-----关于猎头

很多朋友都认为找工作的最好途径是猎头,其实不然。记住,猎头是“帮有工作的人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不是“帮找不到工作的人找到工作”。而且,在利益驱动下,猎头雇佣的很多顾问都没有足够的阅历,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做几年search后就成了Consultant去面试那些有丰富工作阅历的人,你相信他们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吗?因此,当你遇到那些连基本的面试技巧都不懂的Consultant的时候,不要气愤,这很正常。只是,当接到一个猎头公司电话的时候,多问一些职位的情况,多感受一下他们的专业程度,不要轻易的就接受邀请,过去经历一个令你气愤的面试。

具有国际背景的知名猎头公司的顾问一般来说会比本土的猎头更“专业”一些。从打电话开始,你就能感受到他们的专业程度。

所以,不必刻意去和猎头保持某种关系,关键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你的资质是否足够深。只要你够了,他们会来找你。

一般情况下,比较专业的猎头公司的电话是这样:

1.确认接听者身份,称呼礼貌;

2.自我介绍和职位介绍,适当介绍雇主;

3.简单的问你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从简历上能够得到答案的,而是比较深层次的; 4.邀请你面试,同时发邮件给你JD参考,确认面试时间地点并希望你提供最新简历。5.面试者有涵养,提问很有技巧,没有弱智问题,过程轻松愉快,就像闲聊 6.面试完毕后,给予结论和点评,点评令你信服。不专业的猎头通常这样给你电话:

1.是XXX吗?我是一家猎头公司,通知你XXX时间来面试,麻烦你记一下好吗? 2.不做自我介绍和职位介绍。对雇主更是讳莫如深。3.直接针对简历提问,使得你怀疑他是否看过你的简历。4.不是邀请,是通知。

5.面试者高傲,提问简单没有深度,过程很别扭,就像审问。6.面试完毕后,结论模棱两可,点评让你胸闷。

-------关于企业面试

既然做专业服务的猎头尚且如此,那么公司里的负责招聘的HR们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当你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

1.如果是前台打的电话,感受一下前台的修养。倘若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直接回绝便是。前台是一个公司的脸面,倘若修养很差,这个企业文化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前台也是HR部门选的,水平可窥一斑。

2.如果是HR部门的电话,基本上可以凭修养来判断是否值得过去了。3.问问谁面试你。如果是“下司”面试“上司”,就不要去了。

一般来说,有效的面试是:

1.前台迎接很有修养,能看到放松的表情或者微笑,引入会议室后,请你喝水并让你稍等。2.面试者在约定的时间内出现。

3.面试者职位比你高或者平等。有涵养,提问很有技巧,没有弱智问题,过程轻松愉快,就像闲聊。

4.面试完毕后,让你知道结果或下一步该怎么做

无效的面试是:

1.前台表情木然,让你在门口等或者引入会议室后,关门走人。2.你等待时间超过30分钟。

3.面试者职位比你低。提问随便,问题可以直接从简历上找到答案,过程乏味。4.面试完毕后,让你等通知。

有效的面试失败后要认真反省自己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继续迎接下次面试。

无效的面试要及时“中止”,相信自己的“感觉”,一旦你感觉不好了,肯定不会有结果,那么,立即走人吧,不要有任何幻想。也不要为此感到胸闷,不值得。

--------关于网络求职

1.网络求职虽然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它仍然是越来越受欢迎的,甚至是越来越受到鼓励的求职方式;

2.网上简历一定要注意格式。即便网络上有固定的模板,你要足够细心的话,你还是有很大的空间把简历格式做的很正式,而不是随意,或千篇一律的网络格式 3.网上投简历虽然简单,但也要慎重。倘若你的名字频繁出现在HR面前,或者同时出现在N个职位中的话,立即删除是必然。

篇8:资深人事经理传授招聘经验

时间:2012-11-07 11:20:33 来源:优米网 作者:

企业招人有什么偏好?网上各种“求职攻略”对不对?一线的人事经理最有发言权。昨天,作为 “江苏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的一部分,多位企业HR(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经理走进了校园,以自己实际工作经历为应届生们揭秘了求职中的“窍门”。现在流行的无领导小组讨论,HR们看什么?写简历要不 要写求职信?在HR们的眼中,网上一些攻略未必完全正确。窍门1

“无领导小组”怎么挑学生?

人事经理:青睐领导者和执行者两类人

招聘者不参与,5-7名应聘者坐成一个圈,就给定的案例或是议题进行讨论如今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方式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大公司。江苏五星电器有限 公司招聘经理李春萍在演讲中和同学们分享了曾经遇到过的一个事例。李春萍说,有一年在河海大学招聘时,他们在收简历阶段遇到过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他看起 来有超越年龄的成熟,社会经历也相当丰富,当时不少招聘工作人员都看好他。可是在无领导小组讨论阶段,这位优秀学生就现了形。“他是最先发言的,但是之后 却完全不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只要有同学和他的看法不一样,他会立即打断,进行反驳之后重申自己的观点,有个男孩被打断了三次,之后就再也不说话了。” 李春萍说,这样强势的学生对团队的破坏力太大了,即使再优秀公司也不敢要。

李春萍说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招聘者主要工作就是观察,通常不出5分钟,应聘者们在小组中的角色就能分出来,这些角色通常分为四种:第一类人是天生 的领导者,他们常常最先发表意见,主导讨论的进程,第二类是执行者,他们不会有掌控全局的想法,但会给出不错建议和方案;第三类是追随者,他们没有自己的 想法,接到命令也只会机械化完成,不会思考和改变;第四类比较少,但也会遇到,旁观型,他们游离在讨论之外。“第一类、第二类都是企业需要的,可以进入下 一轮。”李春萍告诉记者,通常来说面试是可以准备的,应聘者内向的可能装外向,或者掩盖自己一些缺点,但即使知道企业想要什么样的人,应聘者在无领导小组 讨论中也很难装出来。

窍门2

招聘被刷后还有补救方法吗?

人事经理:电话问询其实是下策

招聘被刷后锲而不舍地推荐自己,最终获得了录用这可能是很多励志剧会上演的戏码,可是这招在现实当中会奏效吗?李春萍说,在招聘被刷之后有补救的可 能性是非常小的,因为面试官此时已有基本的判断,要改变很难,但是也不排除一点点可能性,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在面试被刷之后给面试官打电话其实是下 策。”李春萍说,通常来说,在招聘季大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座机几乎都会被“打爆”,应聘者无法和面试官直接交流,HR也会觉得自己的工作被打扰,所以一般应 聘者只会得到官方答案。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学生,本来在面试过后已经被刷掉了。但是她给我寄来了一封信,信中她感谢了我们给她面试机会,并且表示自己这次表现不好,但如果 已确定人员有人毁约或是有其他工作岗位,希望能给她机会。”李春萍告诉记者,就是这封信给她留下了印象,后来恰巧有其他工作岗位招人她一下子就想到了她,后来这名学生真的获得了工作机会。“手写的信件已经很少了,一般人都会拆开看看。如果不知道地址或是觉得邮寄太慢,我建议应聘同学至少选择电子邮件,并且 尽量发送至区别于投递简历的地址。这样可以增加HR点阅的机会,同时又不会引起反感。”

窍门3

跨专业求职成功性大吗?

人事经理:专业性强的最好人岗匹配

大学时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找工作时想转换方向,找个自己喜欢的行业,这样求职可能成功吗?江苏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朱乾震表 示,企业挑人,希望的是人岗匹配,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企业会觉得与其培养火鸡爬树,不如直接找松鼠。因为要从头培养一个专业人才企业要花费的精力是 巨大的,不如直接找在学校已经受过4年甚至更长时间训练的人来的合算。对于大学时学习的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这种情况,朱乾震的建议是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可以选择辅修第二专业等等,相应的证书也可以提前取得。

窍门4

简历怎么做才能入“法眼”?

人事经理:给不同单位的自荐信要有区别

篇9:资深策划经理岗位职责经典

2、掌握主流新媒体的创意玩法、新产品,做到有效整合,带领团队促进方案比稿落实

3、对媒体资源进行分析,制定媒体选择和预算分配,制定媒体策划方案。

篇10:资深策划经理岗位职责模板

负责腾讯看点品牌媒介传播策划工作,包括:

基于业务需求及品牌全年推广计划制定媒介传播策略、媒介整合推广方案及广告投放方案;

拓展媒体渠道的创意应用或合作模式创新;

基于媒体进行内容及创意策划;

各类型媒体渠道研究及各业务类型媒介推广方法论的提炼。

资深策划经理岗位职责(二)

1.熟悉IT、软件行业,对行业有一定的认知,能快速收集和整合有效信息;

2.参与行业调研与信息情报的搜集和整理、分析,并据此撰写相应的企业宣传深度内容。

3.深入把握企业情况,负责新闻稿件的撰写及外部选题沟通,及时向社会公众传递集团正面信息;

4.负责企业宣传工作的整体策划、包装、打造,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5.负责撰写企业各种新闻、活动、大事记以及公司领导讲话稿的撰写;

6.负责公司对外宣传资料、企业软文的撰写及网络宣传推广;

资深策划经理岗位职责(三)

1、资深项目策划经理负责领导策划团队,完成日常工作、提升团队能力、优化团队建设。

2、资深项目策划经理负责客户开发、前期项目谈判中的策划支持工作。

3、资深项目策划经理日常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1)

参与客户的初步接触,辅助前端了解客户情况并转化为与我司业务相关的客户需求,迅速准确的传达给后台团队;

2)

根据实际需求组织产品、项目策划团队讨论、形成相应的资源推荐案,并最终整合为定制化的客户需求解决方案;

3)

协助前端进行客户提案,并最终达成项目合作

资深策划经理岗位职责(四)

1、与AC沟通并结合客户需求制定相应媒介传播全案

2、掌握主流新媒体的创意玩法、新产品,做到有效整合,带领团队促进方案比稿落实

3、对媒体资源进行分析,制定媒体选择和预算分配,制定媒体策划方案。

4、带领策划团队相应客户需求的其他策划协助

资深策划经理岗位职责(五)

1.在项目前期,作为核心管理人员,参与客户投标,倾听客户需求与期望,主导创意方案的产生、发展、形成,为客户提供优秀的创意文案。

2.能够指导设计师、文案策划等创意人员的创意思路,最终形成完整精彩的创意方案。

3.关注整个活动项目的流程进度以确保时间和质量,以及落地效果。

4.完成创意方案的提案讲解。

篇11:资深高级经理岗位管理办法测试

1.资深高级经理属于哪种序列? √

A 专业序列 B 职务序列 C 技能序列 D 销售序列 正确答案: A

2.因我行经营管理需要,从社会引进的高端专业人才或急需人才,经()会议研究同意,可确定为资深高级经理。√ A 董事会 B 总行行办会 C 工会

D 总行党委会 正确答案: D 多选题

3.满足以下哪项条件,支行长、团队经理(职务序列)和会计主管可转任下一职级的专业序列岗位? √

A 男满50周岁、女满48周岁自愿申请的

B 因本人健康原因,不能正常履行现任职务序列岗位职责,需要转岗的

C 根据工作岗位职责需要,经所在部室、事业部(分行)研究,报总行审查并经党委会议研究同意的

D 在履行职责中出现需要岗位调整情形的

E 其他特殊情况,经所在部室、事业部(分行)研究,报总行党委会议研究同意的 正确答案: A B C D E

4.满足以下哪项条件,总经理助理级(含)及以上人员可以转任资深高级经理? √

A 男满55周岁、女满53周岁自愿申请的

B 根据工作岗位职责需要,经总行党委会议研究决定的

C 因本人健康原因,不能正常履行现任职务序列岗位职责,需要转岗的D 在履行职责中出现需要岗位调整情形的E 其他特殊情况经总行党委会议研究同意的 正确答案: A B C D E 5.支行行长和团队经理转为晋级资深高级经理,需同时具备哪几项以下条件? √

A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B 从事支行长、团队经理级第一档(8级第一档)岗位满3年;

C 在本行工作满10年;

D 专业能力强、表现特别优秀,近三年内考核均为良好及以上。正确答案: A B C D

6.资深高级经理的薪酬由()构成。√

A 基本工资

B 绩效工资

C 津贴福利 D 年终奖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7.在工作中不胜任资深高级经理岗位或考核为称职(含)及以下等次,经总行党委会议研究取消其资深高级经理岗位的,按专业序列人员初始定级定档办法确定薪级薪档。√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8.总经理助理级及以上职务序列人员转岗为资深高级经理,因年龄或工作岗位职责需要转岗的,原则上按本人转岗前薪级的下一级最低档执行,不再晋级晋档。√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9.支行长、团队经理(职务序列)和会计主管因情况转任下一职级的专业序列岗位,而不是资深高级经理岗。√

正确

上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一篇:赵总讲话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