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材

2024-05-16

新课标教材(精选十篇)

新课标教材 篇1

我国的中学数学教材自建国以来, 经过多年的不断修改和充实, 到了20世纪末, 已经相当成熟了.原教材有多种版本, 在《大纲》的指引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尊重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 是一些难得的好教材.我们使用者感觉它是那么完美.

现在的北师大课本相对来说也较成熟了, 增加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比如旋转与平移、频率与频数、视图与投影等.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有联系, 学生学起来不吃力, 可以说是特别喜欢.有了这些知识的点缀, 学生不再视数学为畏途, 教师教起来也感觉比较轻松.另外教材在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方面也做得比较好.但是, 我使用“新课标教材”近5年时间, 总的感觉是支离破碎, 满目疮痍, 以前那种对教材的钦佩感和信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所适从, 不知道该怎么把握, 就像拿着一样东西却不知道怎么使用一样.不知道同行是否有同感.今天我把我的几点感受说出来, 以解心中郁闷, 同时期待专家和同行们指点迷津.

1.“新课标教材”把知识体系肢解成几大片, 不是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而是跳跃上升;“新课标教材”的知识点是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 既让学生无所适从, 也让老师无所适从.具体表现在编排比较乱, 不利于知识的衔接, 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比如, 在没有系统学习三角形的知识之前, 就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而且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分开两册学习, 在习题中却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四边形的判定 (以“说明”形式出现———是否有换汤不换药的嫌疑?) .本身,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 所有图形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特别是三角形全等可以说是几乎万能, 可新教材如此安排, 很多东西学生难以接受.同样, 在初中阶段, 代数知识部分相对来说最难也是学生感觉最可怕的应该是函数, 老教材把此内容编排在最后面, 我想自有理由, 最大的理由应该是:本内容要用的知识最多, 综合性强, 和其他知识发生联系的能力也强, 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而新教材在很多知识都还没学之前就安排了此内容, 只是把二次函数放在了后面, 可初中阶段的三种函数为什么要分两个阶段学习?好像多此一举了, 因为他们毕竟是相通的.

2.“新课标教材”既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力, 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像学生是天才, 生而知之, 不需要老师教授知识就什么都能学会似的, 老师的主导地位没有了, 学生只要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 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课本例题和练习难易以及评价严重不相当, 让我们无法把握比如,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这一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 分解因式的方法限于两个重要方法, 即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 且直接应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因此, 课本只安排了两个课时, 而在实际操作时我用了四个课时还不尽如人意, 而且我还在犹豫:是否还要继续补充?是否应该补充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这担心不多余, 因为我们没有见过后面的教材, 不知道后面是否还继续安排此内容, 而且这两种方法非常有用, 特别是十字相乘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是最有用、最好用的方法之一.

3.“新课标教材”不是给学生减负, 而是给学生增压, 更给老师增压;用老教材备课和研读之际, 常会发出会心一笑, 常为老教材的完美的知识体系, 练习题、习题、复习题巧妙的布置安排而拍案称奇.可是面对“新课标教材”就只是头痛.遇见一个知识点, 仅仅一点, 就杳无踪影了, 仿佛黑夜偶尔看见一点亮光, 一闪即逝, 摸不清是“星光”还是萤火虫的“尾光”.表现在某些内容的设计上.比如, 无理数 的教学设计, 如果按照计数器显示的结果来想象 在数轴上的位置, 这实际上也是对无理数的估计, 但是学生实在无法想象, 教材中利用“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 ”, 在数轴上找到了 所表示的点.在这点上, 新老教材的编排有很大差异, 旧教材是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后才学习无理数的, 利用“边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来说明 的 大小, 学生极易理解, 并由此理解其他无理数.而新教材用这种方法, 很难理解不说, 且不太实用.比如: 等无理数应该怎样表示?这势必只能留待以后解决, 恰好《新课程学习手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上有这样一题练习:把 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学生和老师都感到茫然, 无所适从.

习:把姨40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学生和老师都感到茫然, 无所适从.

4.“新课标教材”否定了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 代之以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新课标教材”不要理性思维, 不要抽象思维, “新课标教材”使数学失去了灵魂, 因为学习数学的最大的作用就是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比如,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新教材基本上都是由作图和旋转得来, 相比之下, 老教材的由三角形全等证明得来严密得多.

5.“新课标教材”很多地方有原则性错误.比如, (一)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第四节《公园有多宽》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 通过估算, 你能比较3分之根号5和3分之根号2的大小吗?对于问题 (1) , 有很多学生采用类似 (2) 中小明的方法进行比较大小.许多教学参考书和教案, 其中也有用小明的方法进行比较的.但小明的想法存在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很显然课本把这个数当作了分数, 但众所周知, 它们是无理数. (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 “关于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教材50页的末句“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0的任何次幂都是0”不严密.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有理数, 这里的“任何次幂”会给学生“指数是任何有理数”的理解.结合前一句“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将“任何次幂”理解为指数是任何奇、偶数, 仍存在问题.零的负奇次幂、负偶次幂、0次幂都无意义.尽管学生还未接触到零指数和负指数, 但严谨地叙述对于后续学习是必要的; (2) 关于常识或知识的表达.教材140页综合运用第8题中, 关于老人戴老花镜的解释不妥当. (3) 关于“考查对象”的表述.教材“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查的全体对象”这句话不妥.在表明的活动中, 被要求考查的对象不是同学, 而是同学的某一属性.

教育必须改革, 这是共识.但怎么改却是关键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当然必要, 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课标教材”更需要基层使用教材的老师和学生们的检验, 他们才最有发言权.

总之, 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须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能检验是否适合, 有待完善.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之途充满坎坷, 我们如果忽视了那些显在或潜在的障碍, 仅仅搞一次新课程改革“运动”的话, 很可能就会是再一次的“新瓶装旧酒”, 不过是披上了一件漂亮的花衣裳, 而这样的花衣裳穿上几茬也会变旧的.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须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能检验是否适合.本文从课程目标、知识体系、理解能力、增压、推理证明、原则性错误五个方面阐述了在使用新课程新教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期待同行和专家指点迷津.

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篇2

七年级上

第一章 有理数

第二章

第三章 整式的加减 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章 几何图行初步认识

七年级下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八年级上

第十一章三角形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对称轴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第十五章分式

八年级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九年级上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

第二十三章旋转

第二十四章圆

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认识

九年级下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七章相似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新课标,新教材,新体会 篇3

一、新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逐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长春市初中数学学科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趣趣味性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新的教材更贴近生活,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更便于理解,也让学生从身边发生的事件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无限魅力;第二,新的教材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第三,新教材更贴近新课标理念,更加注重数学的科学性与教学的合理性,逻辑性更强,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如代数式这一节,教材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入手,字母代替数,是从小学算数到初一代数的过渡,比小学更抽象更不容易理解。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关系正是新生学习困难所在,教材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更要了解学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如购买一支铅笔需0.6元,那么购买两只、三只、四只呢?学生很容易答出,此时提出问题若购买X只铅笔哪?自然而然地引入代数式的概念。

二、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具有启迪性、探究性。

新教材设置了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读一读等栏目,更关注实践应用,时代感更强,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让新的教学观念促使其发生教学行为的变化。以“轴对称”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轴对称这个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在课前收集很多不同种类的轴对称图形,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面对不同种类的轴对称图形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内人人都有任务,看图思索、合作、交流、理解、总结规律。在这种生态和谐的学习环境下,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保持长久,自主探索、交流总结、人人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当然,知识是需要灵活运用的。因此,当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有所理解后,将这一概念引入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什么是“轴对称”,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学生间交流与分享,每个孩子都有“学一得多“的知识生成,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一举两得。

三、新教材促使教师提升教学智慧,采用不同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师要根据每节数学课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前预习并清楚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勾股定理的内容”、“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勾股定理的应用”等知识点,可以上网收集勾股定理的有关资料,课上小组内派代表面向全体同学讲解,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教师指导与评价。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更明确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课上学生的展示自信而从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讲授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采用动手操作绘制图形、小组合作探究、课上展示讲解等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开阔数学思维、找寻解题方法、发挥动手操作能力,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新课标中“做数学”的理念。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时刻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怎样才能学得更好,怎样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等书籍,让自己在读书中找寻灵感,在实践中找寻答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境界最优化。

新课标教材 篇4

一、领悟新课标,树立新观念

实施新课程改革,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与其他生物老师共同备课,共同研讨。大家把对教材的认识、想法及问题提出来,共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明确教学思路,把握宏观方向,努力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认真思索如何仍将新的教育思想落实到每节课上;并通过上课、听课、评课,博采众长,去粗取精,把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找出来,一起分析如何采用最好的教学方式,对不足进行完善和改进,逐渐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努力探索与亲身实践,目前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指导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生物学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联系紧密。这正是生物课能有效教学、学以致用的优势。教材的最大特点也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带入新的教学内容,通过自主性探究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时,我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科技的发展使DNA研究成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听到、看到的有关DNA应用的报道也很多。如在案件侦破中用到的“DNA指纹技术”就是学生颇感兴趣的内容。我以这些话题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目标达成之后,我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进行表达交流,让他们共享对核酸的认识。

(二)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亲自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验证学生所学的理论。新教材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从身边小事着眼,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思考,积极引导他们的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美味可口的面包上面有许多疏松的孔。这是在用酵母菌发面时,酵母菌代谢产生了二氧化碳而产生的,那么二氧化碳是酵母菌无氧呼吸释放的,还是有氧呼吸释放的呢?”面对这个经常遇见又被忽视的问题,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生思考和讨论后,我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设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验装置,并重点提示他们,该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检验呼吸产物,设计对比实验,等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进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深刻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我要求自己,对讲授内容要精,应不讲的不讲,该少讲的少讲,要讲到点在上,把教室从以前的“教堂”转变为现在的“学堂”。

(三)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为现实生活服务。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当把生物学关进“象牙塔”,而应当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这也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我在教学中注意构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氛围,创设一种能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生活情境,例如:“水稻种植为什么要定期排水?”“大量运动后会感到肌肉酸疼,是怎么回事?”“如何鉴别真假奶粉?”“如何证明司机是否酒后驾驶?”等等。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给出合理分析与解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也在积极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使用新教材时,我发现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去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自主地去获取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深入教材,精选内容,设置恰当问题,因势利导,以期完成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启发学生的思维,点拨学生的思路,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演示实验,组织他们讨论,探索新知识。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发展了思维能力。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知识是自己学来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

二、学生受益,教师成长,实现双赢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主人,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励者。为此我明确制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突出教学过程与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

在课堂中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还把教材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进行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使教学过程更开放,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师生互动,超越预定目标。

高一物理教材新课标教学反思 篇5

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及时更新

1、习惯于浅显的定性研究,不肯动脑进行深入的定量探究。

2、不认真看教材,不习惯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不肯花功夫记忆知识,基本概念、公式、原理不去熟练掌握。

4、做作业时图完成任务,过分的依赖教材、参考资料或同学,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不强。

相应措施及设想:

课堂上尽可能的把定量探究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完成,强化探究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课堂上进行教材阅读训练,先是由老师就教材内容提问,让学生讨论回答,逐步过度到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质疑,学生讨论、老师指导解决,从而培养认真阅读、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为了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上增加一些小测验,用几分钟的时间对上一堂课学过的重点知识进行检测,并请成绩优劣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练习中增加一些对概念的判断、公式的推理、原理的一解多题训练;为了增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除了从道理上讲清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之外,还适当布置当堂练习,在老师督查下完成。

二:学生基础薄弱

1、描述物理现象、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不能较准确的使用物理语言。

2、解题素养差:不规范、不严谨,缺乏条理和逻辑。

3、数学运算和推理能力太差,必备的数学知识如函数、方程、平面几何等掌握不好,给学习物理造成很大障碍。

相应措施及设想: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描述物理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抽象、归纳出物理概念,练习中增加问答题和论述题的份量,还布置课外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实验结论、实验误差分析和反思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时,先让学生上台板书他们的解答过程,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应该怎样表达更规范;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当课堂上要用到某一个数学知识点时,课前提醒学生做好准备。

三:课时安排不够

虽然在36个课时内能免强完成一个模块基本内容的学习,但缺少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和解题指导,难于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相应措施及设想:

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上,挤时间进行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几点建议

1.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2.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

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

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

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小结: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再有就是教学过于死板,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堂。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学习新课标,“活”用新教材 篇6

关键词 新课标 新教材 教学

新课程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只有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结合我本人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教师要学习新课标,把握新教材,“活”用新教材。下面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教育学生记住“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信条”。生活中溶液浓度配比问题、储蓄利率问题、工程问题、投币问题等都是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譬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每一章节基本上都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體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

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列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调动起来了,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标教材 篇7

对于一节课来说良好的“导语”, 或使学生感到新、奇, 对新课产生兴趣, 从而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或使新知识化抽象为形象, 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效果显著。对于一本教材,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的“导语”, 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并使用恰当的方法学习地理, 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则有更加积极的意义。由于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在“导语”的设置方面从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就成为使用新课标地理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这里根据对地理课程标准以及四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的研究, 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就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关于“导语”的教学问题提一些建议。

1.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导语”设置的差异

四套教材中, 湘教版与鲁教版教材都设置了“导语”, 均在必修Ⅰ的开篇。其中, 湘教版的“导语”题目是《走进地理学》, 从初中地理开始, 分别从“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么做”三个内容比较全面的介绍了地理学, 最后还以“学好地理学将使你终身收益”为结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鲁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则比较简单, 直接采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李吉均教授的一篇文章《学好地理, 培养科学发展观》作为开篇, 在介绍高中地理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强调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 从而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可是人教版和中图版的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则没有设置“导语”部分, 直接开门见山进入到相关章节的学习中。

2. 高中地理课是否该设置并进行“导语”教学的争论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是否该设置“导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否该重视“导语”的教学, 很多老师有不同的意见和主张。

第一种观点认为, 高中地理教材以及教学活动中没有必要重视“导语”的教学。高中学生并非第一次学习地理, “导语”不过是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和高中地理的学科体系, 这些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会起到吸引学生兴趣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具有很明显的应试教育特色, 认为应该在教材中设置“导语”但是没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导语”的教学, 因为关于“导语”的内容考试不考, 但是作为对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入门, 应该设置并实施简单的教学, 或者认为有无“导语”教学活动无关紧要。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导语”教学非常重要, 是引领学生正确学习地理、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必须要认真对待。

3.“导语”设置及教学的必要性

教材的“导语”在教材中的作用主要是介绍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学科体系、说明教材的编写特点, 同时对学生来说还是引导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导语”无论是从初中、高中地理知识内容体系出发, 还是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来说都是有必要设置并进行认真教学。

首先, 从学生角度来说, 初中地理的教学在我国, 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被忽视, 甚至有些农村中学干脆就不开设地理课, 加上现在中学生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信息来源非常多样, 初中地理知识学生基本上有所接触但是掌握的又似是而非, 于是学生就认为地理“很简单”、“没有啥可学的”、“学了用途也不大”等等的错误认识。而高中地理由于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后, 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 基于这种现实, “导语”必须要设置并进行认真的教学。

其次, 从知识体系来说, 初中地理侧重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学习;初中地理是基础, 高中则是基础之上的升华。从学习方法上来说, 初中地理学习重点在于实现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 能够发现地理问题, 而高中地理学习重点在于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的顺利过渡, 就必须设置“导语”并进行相关教学。

第三, 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来说, 先于学习内容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作用在于把新的学习内容融入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衔接。在这里教材“导语”恰好发挥的就是“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即用一种平稳过渡的方式引导学生由初中地理的学习进入高中地理的学习。设置“导语”并进行教学, 实际上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过程从学习的心理上提供铺垫。

4.“导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鉴于上述理由, 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起始阶段, 教师就应该将“导语”教学认真、高效地付诸于实践。通过“导语”教学, 要实现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实践地理学习方法的转化。根据四种版本教材的差异, 关于“导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可以由下述两种方案。

方案一:基于教材进行“导语”教学

湘教版教材和鲁教版教材都设置了相应的“导语”, 基于教材中设置的“导语”进行相关的教学。但必须要注意:教师不能够机械的把“导语”中作为一节课的内容来教学, 应该在“导语”内容的基础上丰富充实相关内容, 本着让学生熟悉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激发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原则设计并实施教学。

方案二:教师自主设计“导语”并教学

该种方案主要是针对人教版教材和中图版教材, 当然鲁教版和湘教版教材也可以不使用教材中设置的“导语”, 由教师自己根据教学实践与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结合学生开始学习高中地理的这个契机, 仍然本着让学生熟悉高中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原则,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新课标教材 篇8

第一, 突出应用的主体地位.新版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变了以往教材中先知识后应用的模式, 将相关知识的学习安排在实际问题之中.知识与应用同步进行, 或者应用先行一步.例如, 人教版教材就是将方程的解法融入在应用问题的学习之中, 北师大版教材也是同样处理.

第二, 所选例题习题题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题目除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颖性外, 还具有如下特点: (1) 现实因素增多, 需要数学化或进一步的数学化; (2) 大数据和非简化的数值频繁出现; (3) 具有挑战性, 有的需要对问题进行分解, 有的需要对结果进行判断, 有的数量关系多头, 有的需要经验和估算能力, 有的需要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

第三, 应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除数学中代数、几何和统计概率应用外, 几乎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储蓄销售、生产分配、环境保护、科技教育、网络媒体、体育竞赛、工艺制作和学习生活等.并延伸到相关课程中的问题, 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学科中的问题.

第四, 增设实际背景.在新版教材中几乎所有的概念和性质是从实际生活问题引入的, 即使每个独立单元中顺次展开的各个问题也大都赋予实际背景.例如, 人教版教材《分式》一章中, 在利用实际问题引出分式概念之后, 关于分式的每一种运算也重新从实例引出;又如,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简单的直接开平方法, 也设置了一个颇费文字的问题.

以上是新教材在数学应用方面的主要变化, 新教材以其特色, 对数学教学注入了活力, 推动了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但教材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学教学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主要有:

第一, 头重脚轻.数学学习的目标是多维的, 应用技能和应用意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储存基础和提供智力支撑, 而后者更是前者的前提.虽然数学源于生活实际, 反过来又要应用于实际;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很难两全, 强调应用必然会削弱知识技能的学习.从学生的学习进程来看, 应是先知识、再技能、后到应用的过程.

第二, 降低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是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具有传统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数学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历史, 无论是数学知识本身还是数学教育思想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而成,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新版教材以新取胜, 许多传统的题型题目被割舍了, 代之以新题型新题目.虽然数学教育应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特色, 反映当代经济生活, 上古有上古的问题, 中古有中古的问题, 近代有近代的问题, 当代有当代的问题;但是创新与继承, 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改革中总得有所传承, 古典自有古典的韵味, 传统自有传统的魅力, 有意的割裂, 不仅会削弱数学的教育功能, 而且会降低数学的文化价值, 依据给数学以文化定义的《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 却似乎在有意的淡化数学的文化色彩, 这不是一种明显的悖论吗?

第三, 失去了数学的简约美.数学是抽象的, 但数学也有美的一面, 数学美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纯粹性, 语言的简约性, 结构体系的完备性, 这种内在的美是人们对数学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在突出应用的新版教材中, 这种内在的美被边缘化了, 应用破坏了内容的纯粹性, 纯数学内容不断的萎缩;内容的分散, 体系的破碎, 破坏了数学的完整性;非简约化的数据及粗糙的数学化, 歪曲了数学的形象,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的情绪, 逐渐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四, 教材趋于程式化.如前所述, 每个概念的引入, 每种性质理论的探究归纳都要从实际问题出发, 这样使得每一个内容都戴着一个大帽子, 不仅叙述沉闷, 列式刻板, 缺少轻松愉悦的情趣, 而且挤占了实际内容的空间.这一点极容易使人想起文革中的语录体教材, 每一个内容, 甚至每一个题目都要嵌入一段语录来.实践已经证明, 这不但未能促进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而且抵消了数学的教育功能.

实践证明, 把应用与基础割裂开来, 片面强调应用, 已经影响到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产生了实际上的弊端.反观注重数学应用的目的, 恐怕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应用技能, 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增强对数学的应用信心, 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从这方面推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但是现实并不认同!那么怎样鉴定数学应用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数学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数学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纯数学问题, 第二类是准实际问题 (已基本数学化的问题) , 第三类是实际问题.数学应用的层次应当是先数学, 再准实际, 最后才是实际, 也就是说应用应当循序渐进, 不可一蹴而就.当然世界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数学知识绝非不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 许多数学知识往往直接产生于实际, 那么直接应用于实际是当然的事情.但在多数情况下, 需经过第一层次的掌握知识技能, 再经过第二深层次的方法经验积累, 然后才能是第三层次的真正应用.只有这样, 数学应用才不仅仅是一种提法和形式.

摘要:建议修改《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应用的两层表述, 建议教材多关注数学本身的问题, 避免不必要的形式化.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数学应用

参考文献

新课标教材 篇9

一、侧重技能, 任务为先的核心课程理念

在这个核心的课程理念中, 中职院校应该把基础学科和专业相结合, 不是普通的大众英语, 而是侧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英语。而且在这个英语学习中, 更应该侧重任务为先, 不是单项传授的填鸭式, 而是在具体语境环境中的反复实践, 从简单的单词, 词组慢慢过渡到句型等。一个比较大的课程标准改动就是在能力要求里面增加视听, 删除翻译要求。

英语的翻译能力是比较高端的英语技能, 市教委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 也结合了中职学生的自身的英语能力特点, 和自身特点。删除了对英语翻译能力的需求和考试要求, 增加了更为实用的场景语境, 而视听材料就是最真实的语境, 学生可以身临其境, 而且以后可以模拟到真实的生活和职场中去。我通过在模拟场景中的各种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反复开口说, 以及互相对话, 角色扮演, 真实提高交际口语能力。

二、学生接收能力为先, 不拘泥于教参

比如在教授第一册第八课《花木兰》的时候, 没有大篇的课文, 整个单元基本由视频片段组成。视听材料就是最真实的语境, 学生可以身临其境, 而且以后可以模拟到真实的生活和职场中去。我通过设置在模拟场景中的各种形式的练习, 让学生反复开口说, 设置梯度, 降低难度, 以及互相对话, 角色扮演, 真实提高交际口语能力。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对视频材料的语境更感兴趣, 学生尚不能一次听懂视频内容, 学生尚不能听懂视频精确内容, 学生尚不能直接叙述视频内容, 学生尚不能评价视频内容。

同时根据中职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水平, 对参考教案进行修改。比如在说课PPT里面举例的 (课本P49 Part 2 Helping hand这节) 。参考教案是难度较大的一大段的场景描写, 学生既没有能力没有之前的单词和词组的铺垫去独立用英语来表述一大段英语场景, 也没有兴趣和长久的关注力来完成整个叙述。所以我把它降低整体难度, 并且打碎文章, 设置单词词组和句子提示的模式。逐步升级, 句子在前, 最后难度提升到段落, 并引导学生们分组开口练习, 请学生做演示, 然后请学生逐句跟读电影片段, 流利后给电影配音,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意愿。

具体分析如下:

三、语境为先, 不拘泥于所谓的标准唯一答案

在新课标培训中, 教研员用一道简单的题目来说明语境优先, 她用了一个知名英语培训机构的语法题目来说明所谓的唯一标准的不科学性。

Q: What do we have for breakfast, Mum?

A:___________.

A.Something you like.B.Anything you like.

C.Nomething you like.

所谓的标准答案是B, 然后三个答案可以可以在不同的语境里面使用。如果这个妈妈正在准备孩子喜欢的早饭, 那就是选择A了;如果她心情很好, 时间充裕, 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他准备什么, 那就是B;如果她心情不太好, 或者小朋友比较挑食, 准备的早饭没有孩子喜欢吃的, 那就是C了。题目没有任何的多余的提示, 语境不够明确, 所以选择任何答案都是可以的。

教研员用这个很简单的小对话非常形象的说明英语这个语言是鲜活的, 是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里面的, 任何根据书本照本宣科的教授方式已经不被这个时代所接受, 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遵循这个原则, 书本或者教参的答案不是唯一正确的, 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述和回答问题, 鼓励多元化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试用本英语第一册 (第四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用书.

新课标教材 篇10

为了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11年出版了新的课程标准,将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级目标,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供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又对这五大目标进行分级述说,并指出第五级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笔者尝试分析这些目标是否以及如何体现在教材中的。

二、研究问题

本文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分析初中英语教材是否体现以及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问题如下:

1.此教材的主题活动以及活动方式是否多样化?

2.此教材的培养目标是否遵循了新课程理念?

3.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层次是否和新课标一致?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分析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初中英语第二册(上),本册共有14单元,笔者分别选取上、中、下三个单元运用单元细则表进行静态评估,进而对整个教材进行综合评价。静态评估是对教材的本身作评价而不涉及教材在实际使用中教师,学生,家长或教育管理者的反馈意见。静态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初中英语课程编制的评价,如初中英语课程指导思想,初中英语课程目标,初中英语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师用书以及习题、音像资料等的评价。单元细评表的作用是力图将新课标中的5种教学理念转化为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数据,从而使整套教材评价工具更有理据和可操作性。故本文将根据新课标理念,利用单元细则表对初中英语教材进行静态评估。

四、分析过程

单元细则表共包括培养目标、主题活动、活动方式、认知层次、参与方式、答案形式以及媒体制作7个维度,笔者以下将根据课程标准对这7个维度分别作以分析评价。

语言知识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语汇、语篇和文化,其中语汇占了整本书的55%,说明本教材强调学生对语汇的学习。语汇是基础,只有掌握了足够量的词汇,才能够输出。语法占37.5%,语音占10%。曾有人这样比喻,如果把英语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语音就相当于这座大厦的地基,语法就像工程师设计好的图纸,语汇就像建筑材料,三者缺一都无法建成这座大厦。可见,语汇、语法和语音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语篇是对整篇文章的分析和感悟,却只占10%。而文化是教育界极力倡导的一方面,却仅占0.25%,新课标把文化意识的培养作为英语学习的一个目标,这足见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体现外语教育的人文价值。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新时期英语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所以,本教材过分重视英语语汇和语法的学习,偏离新课标提倡的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属于输入的部分,在本教材中占85%,说明本教材重视输入,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而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属于输出的部分,在本教材中占15%,轻输出,忽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课标》指出:英语学习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英语学习的工具性,我们应当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听得和读得的知识加以运用,以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主题内容和活动形式方面,本教材采取以话题为模块来组织内容,主题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生活及个人情况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内容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相符。本教材中的活动大都要求学生朗读、听写等,活动形式较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本教材在活动形式方面要创新。

根据美国教育家B.S.Bloom提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进程六阶段认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估,归结起来,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识别事实、理解和应用。笔者以此对教材进行分析,在本教材中认识层次占57.5%,理解占35%,说明本教材要求学生的认知层次达到认识和理解即可,这与新课标中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还是相符的。对初中生来说,教师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在本书中占了7.5%,这与我国课程标准中的五级目标可以说是相吻合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总体上看,学生参与方式的各种活动所占比例不均,个人活动占居比重太大,小组活动比重太少。个人占了62.5%,说明本教材注重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但是过分注重会造成学生合作意识的减弱。对子活动占22.5%,说明本教材涉猎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和全班活动占15%,说明有少部分活动是通过集体完成的,小组活动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英语的有效学习。所以,教材在学生的活动参与方式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达到合理配置。

从答案形式所占百分比来看,封闭型的题型占了将近80%,半开放的占8.3%,开放型的题型仅占12.5%,该分布不符合当今学生的培养目标,封闭题型太多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开放型的题型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更有利于学生英语的有效学习,所以教材设计应注重开放型题型的设置。

从媒体制作方面来看,本教材的主题内容大都配有插图或者录音,尽力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深刻理解文字内容,将课本知识与真实的场景联系起来,从而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即学以致用。但是录音材料只是单纯的课文朗读,并没有配置相应的背景音乐,缺乏趣味性。

上一篇:老年妇科手术下一篇:外墙保温技术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