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多样性

2024-05-09

民族文化多样性(精选十篇)

民族文化多样性 篇1

1 文化融合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新中国的建立, 使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 少数民族传统经济文化生活也面对着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 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 以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设施的完善, 提升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 为优化民族地区投资环境,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化方向和方式。由于民族经济方式的变迁, 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从居住、饮食到思想文化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特别是传统的自然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各民族的一些成员由于现代文化的传播而接受了科学的自然观。民族交往的加强, 加快了各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吸收进程, 少数民族受到主流文化全方位的影响, 衣食住行也更为现代化。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个性差异越来越小、共同因素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内涵越来越丰富等新的特征, 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显著加快。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民族文化中的某些具体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形式, 失去了其固有的特点, 被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形式所取代。

如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捧区上中良爱尼人就较为典型, 这是一个有五十余户的村子, 70年代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 爱尼人从生存条件十分艰难的山区迁到现在这个坝子边上, 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 他们的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刀耕火种、轮歇游耕变为固定耕种, 使他们摆脱了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爱尼人的传统观念认为, 坝子是鬼出没的地方, 人不能居住, 过去他们把被认为身上附有琵琶鬼的人赶到坝子上居住, 而且要居竹楼 (不同于其传统的住处) 。如今的爱尼人都学习傣族盖起瓦顶竹楼, 传统的宗教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2 城市化进程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迅猛推进, 改变着城市和乡村的面貌, 组合起全新人际关系网络, 模糊了不同民族文化区域的边界。城市文化以无法阻挡的穿透力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刚性结构中, 并逐渐取代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形成的地位和作用, 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被替代的境地。现代文化伴随城市化而来, 民族社区年轻一代的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 会使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产生令人担忧的后果——文化变异;有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面临另一种形式的困境——涵化, 这是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无力阻挡城市化推进带来的结果。任何民族传统文化的拥有者一代又一代地传递民族文化要素的时候, 文化的接受者在一生当中都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都在以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 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他们所继承和延续的就是被融合之后的文化。

3 大众传播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 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传播也正以日盛一日的迅猛势头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大众传播随着自身功能的不断发挥, 已成为促进多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与重要力量, 尤其对各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往往蕴含着人类社会上的最新变动, 同时也蕴含着较为鲜明的特定时代的道德标准、社会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因素。当这种因素以强大的渗透力辐射多民族地区的各个角落时, 必然会对各民族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民族文化的内涵将发生一定嬗变。空前活跃的信息流加速了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速度。大众传媒对各民族民俗民情、民族文化的介绍与报道, 使得各民族文化群之间彼此吸收和借取, 更为有力地推进了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

4 强势文化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此外, 最为令人担忧的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文化的趋同统一现象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发达富强的大国文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自由泛滥, 强力冲击着这些民族、国家、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强大的文化产品自由化贸易的泛滥, 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 保护其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变得更加困难了;与此同时, 民族文化传人群体的艺术传承活动, 也正在受到全球化的市场规则的威胁。

国际国内许多科学家经过考察, 一致认为: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集居的广大地区, 几乎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蕴藏的地区, 目前当地环境与贫困地区的民族文化艺术十分脆弱;当地政府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扶贫等项目中, 还没有充分考虑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准则, 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重大保护项目、政策实施环境及对文化影响评估与监测的制度;目前还没有设立培训与教育的合作机构, 没有专门培养跨学科的文化多样性保护人才;时至今日还没能编制、颁布比较完善的有关民族文化资源与艺术遗产保护名录;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宣传与公众意识建设缺乏力度, 让全社会认识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性, 尊重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的呼声十分微弱;关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决策与法律研究还有待加强。

本世纪初在云南举行的“文化与生物多样性2000年国际会议”上, 来自28个国家的科学家以及与会者共同提出了《云南行动倡议》, 对中国维护文化多样性,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工作进程, 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云南省是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丰饶密集的地区, 与会的各国科学家和文化学者先后到昆明、西双版纳、迪庆等地进行了考察。在考察中他们共同认识到云南山地环境与贫困地区民族文化的脆弱性, 呼吁云南省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扶贫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中, 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要求, 建立并完善有关的各项制度。

如果仍然不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加以保护和重视, 那么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和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袭, 最终将要面对的结果就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消亡。最后, 让我们谨记:“世界上任何民族, 如果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没有任何特色, 则将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 也会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第一条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采取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这种文化多样性体现在组成人类的群体和社会的特征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作为一种交流、创新和创造的源泉, 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界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应当为当今和未来世代的人类的利益而予以承认和肯定。”《宣言》还强调指出:“文化多样性也是发展的动力之一, 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而且还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加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

关键词: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人民出版社, 2005.

[2]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3]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当代传播, 2005 (05) .

[4]高永久, 刘庸.城市化背景下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06) .

大众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和谐共存 篇2

大众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和谐共存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全球一体化中文化发展趋势是最具争议性的课题,文明趋同论和文明冲突论等各种学说、观点粉墨登场.然而,从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客观环境来看,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中人类各文明间将互相包容和谐共存.

作 者:段海霞 Duan Haixia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19(2)分类号:G04关键词:大众文化 多样性文化 和谐共存

民族文化多样性 篇3

关键词:民族文化多样性;文物保护;对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都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民族文物是各民族历史上制作的,反映各民族历代文化的实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保存下来实物,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 这些民族文化遗产见证了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因此,民族文物是探索和研究各族人民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提升人们民族意识,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珍贵教材。

一、民族文化多样性

世界各地的文化存在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文化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但是文化又高于物质。人类从文化中汲取能量,文化与物质相互依存。因此, 文化多样性依赖于物质,人类生活方式各具特色,在生活中所产生的文化也是形态各异。我国56个民族,生活方式各具特色,各民族审美意识不同,世界观不同,民族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知识经济时代, 在人类的所有生产活动中,文化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人类精神创造性一种表达方式, 文化多元性本身就具有价值。文化多元性启迪人们的思想,储存知识和经验,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还是世界文明熠熠生辉的法宝,是精神生活智力、情感、道德的手段。“文化多样性”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各文化间相互尊重,作为非物质和物质财富来源,文化对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多样性通过文化间的不断交流,思想的自由交流互动得到滋养, 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表达不同民族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强调文化互动和文化创造力,对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滋养文化内涵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民族文物及其基本特征

民族文物既有广义之说,也有狭义之说,从广义而言,所有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传承下来的实物,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都可以称之为民族文物,这里既包含近现代民族文物,也包含传世文物以及考古发掘品等。如南方古代的铜鼓,各种陶器、瓷器、古代岩画等都是民族文物。从狭义而言, 民族文物主要指各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品,如近现代各民族所使用的工艺美术品、宗教用品、服装服饰、具有民族特点的实物资料等。民族文物含义十分丰富。从历史的纵向来看, 民族文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古代民族文物,二是近现代民族文物。我国古代各民族人民创造的,具有一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的历史遗物、遗迹等实物资料,都可以称之为古代民族文物。它包括远古人类的遗址和遗物,如贵州观音洞、云南元谋、广西柳江、辽宁金牛山等遗址,以及北方的狄、匈奴、胡、鲜卑、女真,契丹, 东北地区的夷、肃慎、抱娄,南方地区的三苗、越、巴、夷、僚、吐蕃等古代民族的遗址和遗物。我国古代各民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一定历史文物价值的古代民族文物,使其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宝贵遗产。

近现代民族文物,主要指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一定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遗迹和遗物。近现代民族文物既包括清代时期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等资料,也包括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等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代社会之前的遗迹和遗物等资料,也属于近现代民族文物。近现代民族文物丰富多彩,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总之,只要有民族活动的地区,就有民族文物。我们研究和探索民族文物,对民族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只要是为了了解更多某地区、某民族历史和文化。民族文物都带有某个时代的历史特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任何一件民族文物都有其生存发展变化过程,作为历史的产物,民族文物是不能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民族文物如果遗失,或者毁坏,很难其用他方式代替和弥补。所以,民族文物虽然种类繁多,其价格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其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就决定了民族文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民族文物的价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推移越来越高。因此,保护民族文化刻不容缓。

三、民族文物保护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对于历史文物的重视程度渐渐减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族文物濒于消失,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许多民族文物濒于消失这一问题,各级政府有必要组织有关人员,并给与一定的款项,投入到抢救民族文物工作上来。对于民族文物保护,要加快立法,虽然针对民族文物保护问题。我们国家已经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已经初步形成了文物法律体系。但是, 从民族文物全局来说,还是缺乏一部专门的,实用性比较强、针对性比较强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因为文物保护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比较差,不太适合民族文物。,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监督力度,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进而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护民族文物,抢救征集、收藏民族文物,是为了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不能够只讲开发和利用,不注重征集、收藏,或者只注重征集、收藏,不懂得保护开发利用,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要把“死”的民族文物变“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使之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服务。

四、结语

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所以,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民族文化,保护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并能够将传统文化注人新的时代精神。在文物保护问题上,我们既要懂得征集、收藏民族文物,也要学会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文物,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使民族文物在新的时期里,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戈. 文化多样性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2]田玉成. 也谈民族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兼议当前抢救与保护工作中的一些偏差[J]. 民族大家庭. 2004(01).

民族文化多样性 篇4

随着世界多极化,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是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开展文化多样性服务的依据。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4月12日的博鰲亚洲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加强人文交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这一论述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代图书馆开展文化多样性服务的背景。

2 民族地区图书馆文化多样性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特征为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民族地区图书馆更好地立足本地区民族文化,不断扩大馆藏文献、丰富信息资源。但是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如何为民族地区提供多样性、平等化、个性化需求等服务问题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首先,建设民族地区图书馆多样性组织。全球化所伴随而来的文化多样性及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的构成事实,都己经成为民族地区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民族地区图书馆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建设成为具有本地特色又符合全球化发展趋势需要的组织。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为提高图书馆的适应性和自我组织能力,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形成开放的组织文化。开放的组织文化有利于促进组织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各种资源的交换和交流,从而促进组织在创造和学习中持续推进文化差异的融合和文化特征的培养,打破孤立的稳定静态,使新的文化多样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有序结构,从而增强组织管理能力。

其次,构建文化多样性馆藏资源。建立文化多样性馆藏是开展文化多样性服务的基础。基于民族地区语言沟通相对困难,居民阅读水平有限,文化、传统习惯和宗教信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平等地为民族大众服务,促进民族间多种文化更好地相互理解,民族地区图书馆需要积极发展文化多样性馆藏。民族地区图书馆构建文化多样性馆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语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二是多载体形式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多语种馆藏文献资源建设除汉语、英语等主流语言文献资源外,更应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献资源。民族地区尤其是有民族语言地区图书馆应着重收藏民族语言文献资料。例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以贵州世居民族为例,主要有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彝族、水族、壮族、瑶族、壮族、回族、毛南族、畲族、羌族、蒙古族、满族、白族等17个少数民族,应加大对贵州世居民族文献资源的购置量,应着重加强民族语言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3 民族地区图书馆馆员素质与能力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利用文献,为读者服务的文化、科学、教育机构。从图书馆哲学角度来讲,主要有4个方面的作用:(1)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公共记忆装置;(2)图书馆是提供客观知识服务的公共场所;(3)图书馆是为客观知识存储、整序、开发的社会组织;(4)图书馆是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基于我国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和当前国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责任重大,要加快开展文化多样性服务的步伐,民族地区图书馆馆员肩负的责任更大。

3.1 馆员基本素质

开展多样性的服务,需依赖于图书馆员思想素质、文化的提高,图书馆馆员组成结构应考虑民族成分、语言、知识结构等各方面均应呈现多样性,尤其是有本民族语言的民族地区图书馆,作为面向各民族开放和服务的文化机构,更应注重对掌握民族语言馆员的培养。民族地区图书馆通过多样性的组织建设,使图书馆具有多层次服务的能力,从而架起文献信息使用者与文献信息之间桥梁,让所有民族地区人员平等享用人类文化成果。只有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以及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多元化,才能推动图书馆服务工作上新的台阶。

图书馆文化多样性服务的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首先应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图书馆工作,具备敬业爱岗,谦虚谨慎的工作精神和作风,能够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地采集文献资料。能够独立进行文献信息加工、整理、保管、流通、参考咨询和提供信息等业务工作。另外,提高图书馆员基本素质的主要途径。有加强自我教育,在常规教育完成后不断继续接受教育。建立相应的考试机制,将考核的结果与职称、资金挂钩,熟悉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深入到文献的内容中去。再有,作为馆员自身应从以下方面提高自己。要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着重于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提高,做到一专多能,珍惜、热爱这看似平凡的工作,并为之不懈努力,甘为人悌,无私奉献。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以便了解用户的心理活动和潜在需要,便于及时、准确地为他们提供新颖的情报信息。

3.2 馆员服务形象

结合图书馆工作性质,馆员的服务形象需提出具体要求。要树立良好的馆员服务形象,馆员的行为举止、情态、仪容等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图书馆形象的化身。在读者工作中,馆员的形象不但在展示着自己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而且也具体反映着图书馆的文明程度。馆员的服务形象的好坏就体现在琐碎而繁杂的日常服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读者至上”的原则,业务熟悉、知识丰富、言行得体。

3.3 馆员继续教育

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对图书馆员不断地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不断开发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建立终身学习制度,使之不断掌握一生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准则和理解力,从而促进工作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高层次、追加型的教育。“工欲善于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要将图书馆的工作真正搞得有声有色,重要的是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除引进人才外,民族地区图书馆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让馆员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觉悟。要增强图书馆员的事业心,使之热爱并致力于自己的工作,并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追求。增强服务精神,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加深知识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通过各种方式不同层次地提高馆员的现代化技术、技能。

继续教育的方式,可通过远程教育加强图书馆员的素质修养与业务知识学习。可结合馆员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情况、岗位的实际需要,对馆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培训。也可成立馆内的学习小组,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并就具体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3.4 学科馆员素质

所谓学科馆员是以学科为对象,依托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及获取文献能力的图书馆专门服务。馆员与某一学科建立对口服务,这项服务素质要求学科馆员在服务中,保持与对口单位相当密切的联系,定期向单位读者介绍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新资源、新服务,了解该学科发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服务的新要求,是图书馆开展多样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与职责。学科馆员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要熟练地掌握信息服务必不可少的知识,熟悉掌握文献资源建设、文献信息管理、文献信息研究以及文献信息服务等基础理论和操作方法。学科馆员必须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对学科基本情况以及相关学科的情况要有较全面的了解。

3.5 培养信息素质教育能力

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民族地区要让读者(1)知道何时需要信息;(2)确定解决特定问题需要什么样信息;(3)找到所需信息的能力;(4)正确评介信息和科学组织的能力;(5)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6)恪守信息服务道德规范的能力。

3.6 网络信息服务能力

网络学习反映文化的兼容性,涉及到学习和教学的多种文化方式,要使读者获取到与他们价值观、信仰及学习风格一致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以提高学习的质量。读者网上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教育过程,其学习时间、地点、内容、进度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因此,网络学习可根据读者的文化选择,如图片、视频、绘画、模仿、歌曲、诗歌等形式,确保读者学习内容具有多种不同的视角和效果。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只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把握它的源头,才能彻底地认识教育的精髓和本质。”随着信息资源结构及检索环境的不断变化,用户的需求呈动态性和实用性。针对这一特点,各图书馆对网上读者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有组织地举办用户教育活动,介绍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技能的训练,使用户掌握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提升用户自助信息服务能力,能够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介,并将确信有用的信息带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从而推动自身的学习与研究更进一步,同时产生新的知识。并帮助用户了解与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相关的法律、知识经济,使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索取到所需的信息。

摘要:文化多样性服务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给民族地区图书馆文化多样性服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要加快开展文化多样性服务的步伐,民族地区图书馆员要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民族地区,图书馆员,素质

参考文献

[1]www.pep.com.cn/sxzz/js/tbjx/kb/tbjxycp/8s.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3-10.

[4]杨玲等.网络学习中的文化多样性,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8.

[5]陈瑞贵.多元文化组织的未来想象——一个全球化未来情节的描绘,世界管理论坛,2006,(6).

[6]王操红,江历明.论企业多元文化的自组织管理,商业时代,2008,(16).

民族文化多样性 篇5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万里,我一定要回到我的家”。人们忙碌了一年,总要赶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诉说着一年的快乐,忘掉所有的烦恼。这说明()A.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经济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家人团聚”“诉说„„快乐”,是民族文化的展示与情感的表达,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材料无关;B项说法错误,重要标志是文化遗产而非民族节日。

【答案】 C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口号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据此回答2~3题。

2.文化遗产()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可以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不选;①③④都是关于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答案】 D 3.下列所述属于文化遗产的有()①中国的长城 ②埃及的金字塔 ③丽江古城 ④努比亚遗址 A.①② C.①②③

B.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再现能力,依据教材论述,①②③④均属于文化遗产。【答案】 D 4.目前,中国已在1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对此,有人调侃道:“孔子周游列国,这次去了国外。”孔子能够“周游”到国外,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可,是因为()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欣赏水平趋于一致 C.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D.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解析】 题目中“孔子”代表中华文化,表明文化是民族的。“孔子”周游列国,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表明文化又是世界的,A与题意直接相关。B不符合实际;C只看到文化的民族性,未看到世界性;D说的是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5.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 ③中华文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依据题意分析①②④切合要求,③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 D 6.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和”的精神,就是要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说明()A.各民族文化都大同小异

B.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D.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由各民族的历史不同造成的

【解析】 各民族文化有同有异,而非大同小异,A观点错误;文化多样性体现在诸多方面,而并非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B观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了各民族文化之间既存在着差异,又存在着共性和普遍规律,C正确;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由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造成的,D错误。

【答案】 C 7.我国很多文字专家指出,欧洲各国媒体发出的报道不夹带他国文字,因为他们认为使用本国文字就能够把要说的话表达清楚。中国的媒体却出现诸如TQC、“CCTV”这样的现象,这不好。这种观点是在呼吁国内媒体()A.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绝不能认同外国文化 C.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D.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阐述、论证问题的能力,依据知识联系材料判断,C项切合题意,A、D两项不符合要求,B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8.在我国南京市举办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亚洲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青奥会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应当()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个性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平等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以南京青奥会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依据知识分析,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 D 9.当下,很多世界知名品牌正极力将中国独特的文化气息汇入自己设计的新品当中。设计师们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争先打出“中国文化牌”:法拉利青花瓷跑车、爱马仕中国红丝巾、蒂芙尼灯笼项链。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当属龙的形象,卡地亚打造出“龙”系列,巧妙地将西方理念和东方风情融合在一起;太极也成为西方设计师争相运用的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走红全球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

【答案】 青花瓷、中国红、中国龙等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说明文化是民族的;走红全球,西方设计师争相运用,说明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表明文化又是世界的。

[能力提升] 10.《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这表明()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经完全被其他国家接受 ③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 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A.①③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探究论证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分析,①③切合题意;②所述与实际不符,④在材料中未得到体现。

【答案】 A 11.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①集中展示民族文化 ②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③发展本民族文化 ④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A.①② C.①②③

B.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③④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表述错误;②中“消除”说法错误。

【答案】 B 12.“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句话表达了()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依据题意分析,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 A 13.下图为一位外国人眼中的中西方旅游方式。由此可见()

①不同民族文化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②不同民族文化要相互认同,相互融合 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④文化差异并不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领悟信息的能力,联系知识,依据漫画判断,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表述错误。

【答案】 C 14.依据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这幅漫画反映了文化生活的哪些观点?(2)我们应怎样处理民族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解析】 本题以漫画为命题依据,着重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第(1)问,应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角度作答,第(2)问应联系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等知识展开分析。

陈得福:呈现中华文化多样性 篇6

今年4月,陈得福迎来了自己的第66个生日。创业三十余载,陈得福此时抵达人生的辉煌时刻,名下两大企业帝国发展势头强劲,这是他多年苦心布局商业网络的结果。

1982年,陈得福以从岳父那里借来的4万美元作为本钱,在美国创办仙妮蕾德国际机构,并自任董事长,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在全球推广中华草本食养文化,并将之带进全球五大直销巨头的行列。

医学博士出身的陈得福特别注重概念的厘清。“最早的时候,中国人的思维中,衣与食是合在一起的。生病其实也是饥饿的一种表现。我一生致力于把‘中草药’中的‘药’字拿掉,努力打造草本食养文化,向外国人呈现中华文化多样性。”陈得福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这是他构建仙妮蕾德商业网络的初衷。现在,陈得福的“在全球推广中华草本食养文化”的理想已然实现。如今,仙妮蕾德已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6年6月,陈得福斥资11亿入股,成为五星级天伦王朝酒店和四星级天伦松鹤大饭店董事长。两家酒店皆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王府井商圈,中国元素随处可见。

除了是两大商业帝国的掌舵人之外,陈得福还在美国加州仙妮蕾德世界总部建立了陈氏典藏美术馆,专门收藏散落于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珍宝,并免费向公众开放。陈得福认为这是他打造仙妮蕾德全球商业帝国之外,另一件让他为之自豪的事情。

在陈得福看来,无论是构建仙妮蕾德商业王国,还是在中国大陆布局高端酒店群,抑或是建立非营利的陈氏典藏美术馆,皆是他“呈现中华文化多样性”理想的体现。“我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深感外国人对中国有隔阂,不了解、不理解。如果能够通过一些实物展现中华5000年的历史,中国与外国的沟通会更畅通一些。”陈得福说。

陈氏典藏美术馆是世界最大的私人收藏博物馆之一,收藏陈列着近2000件中国各朝代颇具代表性的艺术品,包括皇室的御用瓷器、古董家具、翡翠雕刻、古代铜器、烟鼻壶、丝织品及水墨画,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晚清和近代。由于馆藏品类繁多,极具研究观赏价值,就连美国知名的Bowers博物馆和Pasadena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导赏员,也慕名至此进行背景知识训练。

在美国,陈得福被誉为“华人第一收藏家”,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会上,他总是坐在前排的VIP买家,但凡中国文物拍卖专场,他常一掷千金,大手笔拍下散失海外的中国古董。陈得福热衷收购中国文物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希望把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介绍给美国人。“在美国的中国人老是抱怨,说美国人不懂我们。但我们不能只是抱怨,必须让他们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他们是无法想象的,你必须给他看,眼见为真。然后他才知道,原来中国是这样的。”

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管理沟通技巧构建 篇7

1. 了解文化多样性

在一项关于文化的研究中, 白种面试官分别对黑人和白人求职者进行面试。研究者发现, 白种面试官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黑人和白人, 但在回顾面试时, 大多数面试官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提醒管理者应先了解自己的行为及文化特点。

而在了解企业中各种文化的过程中, 管理者应始终维持着客观态度, 尽量避免出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选择性知觉和个人情绪等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终管理者会发现真正阻碍沟通的是文化差异。例如:中国人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强调共同协作和共同承担责任, 而西方人等级观念淡薄, 追求人人平等, 个人意识很强;亚洲人关注团体福利而不是个人福利, 喜欢在谈话中保持沉默, 而且避免直接批评, 而在萨克逊文化中, 工作中的直接批评被认为是有效的反馈。这些都极易导致沟通不畅, 效率受影响。

2. 注重组织环境的建设

(1) 尊重文化多样性, 构建和谐环境

如同物种基因单一会造成物种的退化, 文化单一化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我们应该尊重并维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 若管理者为方便管理而将不同文化规范化、统一化, 那么宝贵的文化多样性将逐渐变异甚至消失。环境的和谐不是和平或相安无事, 做到共存、融合以及动态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2) 建立自由、民主的沟通环境

你是否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员工及他们的工作方式, 你是否知道他们怎样与周围的世界进行沟通和谈判?管理者要带着这些疑问开展沟通工作, 并将这些思考也带给员工, 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即管理者应致力于为企业营造一个轻松、民主、自由的沟通环境, 让员工彼此能给予认同感, 使其有安全感和表达、主动沟通的欲望。

3. 沟通方式的选择

(1)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并重, 注重非言语沟通

不同的文化下, 员工便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 多重语言的运用容易导致语义、语用方面的误会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和谐。因此, 需在正式场合统一一种“官方”语言, 其他情境下, 可以允许其他不同的语言存在。同时, 应引导员工多学习不同的语言环境的特点, 交谈中尽量使用简单、清晰、少歧义的语言。

企业还应避免一味地使用、过分依赖e-mail等快捷的方式进行沟通以减少信息失真, 可适时的加入面对面沟通、深入沟通。

一直以来, 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被人们轻视甚至忽视, 而事实上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表情。

非言语沟通涵盖的内容很广, 具体地, 有身体语言 (目光、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 和副语言 (非词语的声音、如重音、声音的变化、哭笑、停顿、重复等) 。如:英国人的交往距离要求指尖不要碰到对方, 而东方人对空间的要求不是很强烈, 穆斯林国家则习惯贴脸;在多数国家对话中对视表示尊重, 而有的国家里眼睛向下看就是一种尊重的表现——若上级不了解, 便可能会误解员工的行为。

不同的文化之间, 就非语言信息上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讲究, 但依旧存在全世界通用的一些语言, 如“微笑”。

(2) 重视非正式沟通

共同文文化背景可能让员工彼此走得更近、交往更频繁, 从而逐渐形成小团体和非正式组织。透过对小团体、非正式沟通渠道的了解, 可以了解到员工、员工的不同需求、同时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还可以预防危机避免损失。当然也要注意消除其消极的一面:促使组织分化、凝聚力不足。欲解决此问题可加强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寻找共同点, 加强彼此的认同感。

(3) 上行沟通与下行沟通并重

西方文化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 自我意识强, 因此不能接受一味的下行沟通;东方文化含蓄内敛, 不习惯直接表达真实想法, 通常委婉、婉转, 不善于进行上行沟通。

(4) 更多地使用双向沟通, 建立反馈机制

对于沟通而言, 反馈很重要。反馈使得沟通过程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最终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和有效性。

4. 注重沟通的灵活性

管理者应该有“权变”的观念, 因人制宜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若管理者能把握好这点予以灵活运用则会大大提高沟通的效果和效率。

管理者在沟通之前的信息收集要充分, 全面了解员工的习惯、偏好、价值观等, 进而确定谈话的切入点、语气、方式。

5. 处理好冲突

在企业中冲突不可避免, 而在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之下, 冲突与矛盾更容易激化、扩大化。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并非所有冲突都是消极的。冲突利于发现、解决问题, 可以说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和组织中的健康机制。

文化多样性可能会带来不同个体、不同群体间的冲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拥有不同的认知模式, 使得沟通双方产生信任危机和冲突。

民族文化多样性 篇8

我们以为这三种表述是用不同的命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一个主题, 那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意义。这个主题是基础, 是着眼点, 是关键所在, 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为了让师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该目内容, 保持民族特色,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更坚定地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笔者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以期对学习文化生活的师生们有所帮助。

一、“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对应, 二者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首先,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二者不能等同, 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的。世界文化, 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激荡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形成的有机统一体, 相对于民族文化而言世界文化是整体性的文化, 实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超然于民族文化之上的所谓独立的“世界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其共同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创造、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语言文字、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其集中体现。

其次,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离开了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就不复存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更是离不开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从世界文化的长远发展而言, 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元化的文化霸权主义, 弘扬和培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民族文化也离不开世界文化, 离开了世界文化, 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意义, 世界文化的发展变化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

二、“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民族性”相对应, 文

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 的关系, 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首先, 文化具有民族性, 即文化具有特殊性。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正是这种个性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区分开来, 是世界上的文化千差万别、五彩缤纷的根据。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为个性上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借鉴成为可能。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其采用不同的经济、政治制度, 进而决定了其文化上的差异;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也对文化的民族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次, 文化具有世界性, 即文化具有普遍性。各民族的文化都蕴含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也就是说各民族的文化具有文化的共同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 正是这种共同规律使得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借鉴成为必要。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此外, 如自然科学、技术等文化内容, 其本身就没有国界, 极具世界性。

最后, 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文化的民族性而存在, 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民族性表现出来, 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也不能离开文化的世界性, 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不论如何特殊, 总包含着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不包含文化共性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三、“文化是世界的”与“文化是民族的”相对应

“文化是民族的”, 从文化的类型上来说可以理解为民族文化, 从文化的特征上来说可以理解为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世界的”, 从文化的类型上来说可以理解为世界文化, 从文化的特征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文化的世界性。

综上所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探讨的是文化的类型问题, “文化的世界性”与“文化的民族性”探讨的是文化的两个内部特征, 而“文化是世界的”与“文化是民族的”是集合前两者的一种比较宽泛的谈法,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在于认同本民族文化, 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促进文化世界和谐, 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民族文化多样性 篇9

1.1 修正开发自然景致

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致进行修正开发, 开辟通行路径, 布置装饰性建筑。即是自然特性占比多的园林。这其中的代表有:湖南大庸县的张家界与四川松潘县的九寨沟。这类园林又称自然风景区, 由此, 泰山, 黄山, 武夷山等风景名胜, 从广义的角度上讲, 也可以称为自然风景园林。

1.2 人工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为满足休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久负盛誉, 这其中的代表有著名的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 苏州拙政园与留园。狭义上的中国园林, 单指人工园林。园林除了使用开发方式来区分种类以外, 也以其他的方式进行种类区分。按占有者的身份区分: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按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分:北方类型园林, 南方类型园林, 岭南类型园林。

2 中国园林植物的特点

园林的种类决定了园林内部所栽种植物的不同。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植物栽种, 主要表现出3个特征。

2.1 重视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

植物置于环境中, 要求在尺度, 姿态和寓意上与环境相协调。例如, 北方冬天颜色单调, 建筑物的颜色相对丰富, 植物所承载的装点功能比例相对较小。南方冬季相对较短, 建筑物颜色相对单调, 植物所承载的装点功能比例相对较大。

2.2 注重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美感

松桃竹韵, 桐雨蕉霏, 残荷听雨, 柳廊闻莺是瞬间的动态美, 而烟霞出岫, 倦鸟归林, 则是亘古不变的美感。历经百年沧桑而生命顽强不息的美感, 通常由园林中的长青树木来承载意象如:松柏。

2.3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植物的审美寄托了人生理想与期许

野菊寓意隐士, 梅花寓意老者, 松柏寓意勇士, 杨柳寓意怨女, 牡丹寓意富贵, 兰花寓意优雅, 槐竹寓意忠节, 植物暗示祥瑞, 表现人格, 承载文化。

2.4 种类丰富

中国出产的木本植物有7500多种, 总数约占世界的1/3, 独有的乔木有50多种, 本土出产的树木种类繁多, 适当加以引进, 构建了中国传统园林中纷繁的植物组合特征。常见的构景植物有:山茶、丁香、石楠、油杉、杜鹃、海棠、木犀等。

3 中国园林中树木的配置法

3.1 枝叶型配置法

主要表现树的枝干与冠叶的组合, 视觉上多为直线或弧线, 图案相对较为复杂。

3.2 轮廓型配置法

主要表现树的外轮廓, 视觉上多为线条勾画, 图案简洁明快。

3.3 分枝型配置法

主要表现树的生长特点, 视觉上多为弧线与直线, 图案较为复杂。

3.4 质感型配置法

主要表现树木枝叶的质感, 视觉上以树木叶子为主, 图案较为复杂。在植物造景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

4 中国园林文化性格的消失

4.1 造景植物的文化属性被忽略

在造景植物的选择上, 不再侧重于植物的文化特征, 而是单纯的追求视觉效果, 外来植物的大量种植产生了植物与传统文化不想对称的局面。在植物的种植上, 忽略个体只追求整体效果的问题突出, 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在中国现今园林建设中大量引用, 破坏了传统中国园林的意境。

造景植物文化属性被忽略, 传统园林文化受到冲击。

4.2 园林文化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中国传统的园林主要以私家园林为主, 面积相对较小, 适合进行植物的孤植和丛植, 传统的园艺布置方法并不能满足现代园林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只能采用片植的方法进行植物移栽, 移栽植物的种类由此大规模减少。

4.3 栽培技术相对落后, 在已有品种退化的情况下没有新品种的具体研发

作为种植大国的中国却不是培育大国, 部分成品和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盲目学习国外园林的制式, 阻碍中国从传统园林模式到现代园林模式的发展, 影响植物文化含义。

4.4 缺乏相关的生态和文化保护意识

园林植物文化性格保护的方法, 在现代园林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加强对中国园林植物性格的保护, 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4.5 强调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传统园林作文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 承载着传统建筑学与传统形式美学的传承重担, 让园林植物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 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4.6 加大中国园林植物文化性格的研究和宣传

通过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宣传中国园林植物文化性格的特质倾向, 文化上宣传力度的扩大, 可以有效的宣传中国园林植物文化的多样性与形式美。

4.7 适当的引种外来植物, 提高植物的栽培技术

中国园林文化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保护园林植物文化多样性的同时, 也保护了植物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建筑地域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城市建筑,风格,文化

一、我国建筑的风格及缺乏创意的原因分析

1. 中国的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属于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建筑强调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美, 注重实用, 以前的建筑以木材为主, 大小适中, 表现“天人合一”的中庸美。比如北京的“四合院”, 方便邻居之间的交往, 大大超过了西方的单元楼;“天井式建筑”重视建筑的通风采光;还有青砖灰瓦的“大屋顶”建筑。以上三种建筑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建筑经验设计而成的, 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历史文化遗产。

2. 城市建筑风格缺乏创意的原因

第一, 对城市当中的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充分保护, 如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等, 很多古建筑和历史韵味的街道被大量破坏和拆除, 导致城市原来的建筑特色逐渐消失。第二, 改造城市的方法错误, 导致重新建设, 要求城市做到“三年大变样”, 由形象工程造成。第三, 有的地方官员不懂装懂, 胡乱指挥, 致使当地特色消失。第四, 设计人员为了经济利益, 赶超设计进度, 常常复制城市设计作品, 致使设计没有特色。

二、城市文化的显著特征

在城市建筑的发展中, 最初人们都认为城市美就是在某一方面的突出, 如建筑物的美, 城市一定要依靠山水景观的美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于城市美的认识有了深一步地理解, 应该是和谐多样化。

1. 合理的城市布局

城市建设的各个功能分区要明确,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要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使功能齐备, 街道脉络分明、宽窄适中。具有分区的标志, 并且各区边界要明确, 延续历史文化, 建设特色建筑, 在广场和公园等场所建设雕塑, 使人觉得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自然成趣。

2. 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城市居住环境要保证安静, 各种建筑物大小应该适中, 不要使人感到压抑, 要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相反, 超大建筑, 大型钢筋水泥和玻璃墙建筑使人透不过气来, 给人的感觉是压抑。特别是要去掉大型玻璃墙的光污染。每个小区和人类居住区都应建有绿地和水体, 使人的身心在此得到放松。

3. 方便的交通条件

保证建筑交通便利, 达到行人的各种出行要求, 交通条件要发达, 拥有方便的对外联系网络, 水路、公路、航空可以通向四面八方。在这里居住, 就要求出行方便。

4. 完善的建筑基础配套设施

各种商业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菜市场和超市分布合理;建有运动场和图书馆;特别是应当拥有优秀的学校和医院。人们生活便利, 工作顺心, 成为人人向往的居住区域, 孩子可以进入优秀学校接受教育, 老人每天能够在公园健身、散步、聊天。

5. 建筑设计效法自然

城市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山水、林木等自然资源, 使其成为城市的特色建筑, 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当中。城市靠山, 可以多植树, 游人可以爬山游玩。城市依湖, 可以建设大型湿地公园。城市靠江, 可以在江岸建设风景长廊。在建设中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 努力打造园林城市, 也会体现城市的美。

三、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的关系分析

1. 建筑美是形成城市美的基本

在城市的整体布局上, 建筑物是公共空间的主要因素。建筑物的谋篇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建筑肌理, 由于建筑肌理不同, 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进行新城区规划时, 第一, 要从整个城市范围的角度设计和本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相对应的建筑实体, 以求城市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第二, 避免形式主义现象的出现和没有意义的城市美化设计, 每个小区内的单体建筑不可能自成一景, 要和城市的其他景观与建筑物相映成趣, 共同成为街区和广场的景观元素。

2. 水系和绿化景观是城市宜居的基本

城市的水体景观设计也不容忽视, 主要内容有观水和亲水两个方面。如果城市位于江、河、湖、海等的周边, 就应充分利用沿岸优势, 建设公园、绿地, 从而保证城市更具观赏性。提高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建设绿地、森林公园和小游园, 一个城市必须要有城市防护林和大型绿地公园, 保证森林覆盖率, 城市才会有灵气。

3. 建筑雕塑和牌匾广告构成城市形象的基本

城市中的雕塑和牌匾广告也能代表一个城市的特色面貌, 在城市形象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表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韵。一个优秀的雕塑应该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相融合,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给人以自然美。城市广告牌匾也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文明形象, 广告牌匾比比皆是, 优秀的广告牌匾应该是不但宣传了自己, 又给城市增添了一份风景。

4.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象征

现代中国城市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建筑热潮, 都想建设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盲目追求新式新样, 不顾自己的财力和建筑的实用性, 追求建得“最高”, 目前全国各地还不断涌现形象怪异的建筑, 常常成为公共建筑中的次品。只注重建筑形式, 盲目模仿。如风靡一时的“欧陆风”, 只模仿建筑的外形, 成了“四不象”建筑。

四、如何实现城市与建筑的和谐文化

1. 科学合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要合理, 控制性详细规划要详尽, 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便于操作实施。一个城市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貌, 首先要进行专项研究, 研究历史建筑特色和地方特色, 然后再进行城市设计, 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 使城市改造工作有重点、有特色, 合理分布城市的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和大学区, 突出自身地方文化特色。

2.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进行城市设计和整体规划时, 不但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 还应让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一起研究处理难点问题,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 遵循适用、经济、美观方针

我们以前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美观”, 现在仍然要遵循这一方针。单体建筑的特色、建筑颜色的运用、各个建筑之间的协调都要依据这一方针。要认真研究建筑物和街道、绿地、小区环境的协调问题, 达到配置合理、美观实用、物超所值。

4.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城市化进程中, 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使城市建设、统筹规划、施工违章、保护文物古迹等都有法可依。在城市建设中, 主要问题还是关于城市的管理, 因此一定要建设一支懂法执法的专业队伍, 忠于城市的管理工作, 使城市管理规范化与法制化。

五、结语

总之, 在城市化建设的高潮中, 我们不能一味冒进, 更不能建设“形象工程”, 要充分发扬中国建筑的特色, 始终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 大胆创新, 抓住机会, 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章明, 张姿.事件之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时代建筑, 2011 (01) .

上一篇:建筑后浇带施工与管理下一篇:应用型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