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节目

2024-05-08

地方电视节目(精选十篇)

地方电视节目 篇1

1影响地方台综艺节目收视效果的因素

1.1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是影响地方台综艺节目收视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品牌比较响亮的几个地方台, 如湖南卫视、安徽卫视、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等, 都有比较响亮的品牌, 所以其知名度较高。这些台录制的综艺节目, 其收视效果也比较好, 但是那些没有自身特色的地方台, 本身就处于无人问津的地位, 所录制的综艺节目的收视率自然就不尽如人意。另外, 当红主持也是地方台品牌效应的一大保障。

1.2采制方式

采制方式是影响收视效果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的研究调查来分析, 采制方式与收视效果成正比, 也就是说采制方式越科学合理, 收视效果越好。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地方电视台综艺节目要想有好的收视效果, 就必须要快人一步, 缩短录制时间, 并且抓住观众喜爱的热点, 只有在快节奏录制的基础上, 把握好观众的爱好方向, 综艺节目的收视效果才有保障。

1.3编排方式

编排方式也是影响收视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节目播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不同时间段对收视效果的影响显著, 所以为了获得更好的收视效果, 综艺节目在编排的时候, 对于其播出时间的长短、播出时段等要有合理的掌控。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这样具有较高收视率的综艺节目, 播出时段是在周六晚上的黄金档, 这个时间段对于提升节目收视率而言非常重要。所以一般在进行播出时间段考虑的时候, 一定要将人们正常的作息时间考虑其中。

2提高电视台地方特色综艺节目的有效途径

2.1全面提高综艺节目的质量

全面提高综艺节目的质量是提高电视台综艺节目的有效途径。综艺节目的质量提升关系着节目的各个环节, 从总体上而言, 需要在3个方面进行重点打造。首先, 节目的采制方式。目前, 因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人们获取信息和资讯的通道呈现多样化、便捷化、迅速化的特点。所以在节目采制时, 一定要迅速, 要能够抓住观众的兴趣点进行及时地制作与播出。其次, 编排方式。综艺节目的编排对其收视效果影响巨大, 所以在制作综艺节目的时候, 对其播出方式、播出时段、时间长短等都要有详细的考虑和安排。最后, 节目的内容和主播方面要狠下功夫。主播是节目的门面担当, 所以提升节目质量, 主播必须要得到重视。另外, 内容是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 保持内容的充实性、耐看性、新颖性非常有必要。

2.2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效应

为了实现地方台综艺节目的特色化需求, 必须提升地方台综艺节目的本土品牌效应。在提升综艺节目本土品牌效应时,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 综艺节目要能够融入地方的特色元素。地方化的元素是地方独有, 所以将特色元素融入到综艺节目的录制中, 地方台综艺节目的特色化将更加明显, 这会更有利于其特色的宣传。其次, 将地方台综艺节目根植于地方文化的基础之上。地方文化作为电视节目发展的土壤, 会为综艺节目提供丰富的营养, 通过文化影响来提升电视节目的品牌效果, 这对地方特色的综艺节目而言是一种扩大化的宣传, 对打造其品牌而言具有积极的作用。

3结语

地方台是地方向外传播的一个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 可以发现更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所以在地方台综艺节目的制作方面, 一定要尽心尽力, 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这无论是对地方台还是地方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信息传播技术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电视台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 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来巩固自己传统媒体的地位。目前, 在电视台的发展当中, 综艺节目是一个不错的发展切入点, 一方面此类节目的严肃性不高, 娱乐性较强, 能够吸引较多的观众, 另一方面, 综艺性节目的趣味性和特色性比较明显, 能够体现不同地方台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就发展地方电视台的地方特色综艺文化进行分析, 主要目的是探讨出地方电视台特色综艺节目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地方特色,综艺节目

参考文献

[1]考屹.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生活类节目[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2) .

[2]王燕霞.如何实现地方电视台综艺节目收视率的提高[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12) .

[3]陈鸣.地方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学解读——以浙江象山电视台《海鲜总动员》为例[J].新闻世界, 2015 (1) .

地方台广播电视节目如何创优 篇2

节目创优,既是地方广播电视台增强竞争软实力,赢得当地受众之必须,也是推行广播电视节目本土化,打造地方台节目品牌的战略性抉择。本文拟从地方电视台近年来的精品创作实践中去思考和探索一些规律性的认知,以供同行商榷。

一、正确认识地方电视台节目创优的地位和作用

节目创优,对地方台来说,不是无足轻重的事,而是节目立台,打造本土节目品牌,提高竞争软实力,赢得受众市场的战略性抉择。综观省内外各地方广播电视台,无论是提倡“新闻立台”,还是“经营兴台”,其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会归结到提高节目质量,打造节目品牌,扩大受众市场这个基本点上。所以,从地方实际出发,以节目创优带动整体节目质量的全面提升,以品牌打造作为节目创优的侧重点和着力点,这才是提高地方广播电视台竞争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⒈节目创优,是提高地方电视台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广东省各地方电视台,不仅承受着境外媒体的巨大压力,而且还要承受各省级卫视收听收视的冲击,要想在强敌如林的环境中赢得更大的受众市场,只有在全面提高节目质量上下功夫,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而要想把每个栏目都办得很好,作为地方台来说也不现实,只能选择一些贴近性强的本土题材,做深做透几档有特色的栏目或一批节目。只有把这些节目(栏目)办得有相当水平和特色了,才能将大部分受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因此,开展节目创优工作,实际上就是从点到面扩大地方台影响力的明智选择。试想一个电视台的十几个栏目中没有几个深受受众喜爱的栏目,没有一批优秀的电视节目支撑,这样的地方台能有竞争力吗?

⒉节目创优,是打造本土节目品牌的前提

精品节目不等于品牌节目,而品牌节目大多是从精品节目的塑造开始的。在传媒的品牌战略中,其节目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高品质直接构成了品牌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就是由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优秀栏目(节目)支撑的。可以这样说,没有节目的创优,就没有节目的品牌,而没有品牌节目的台,就一定没有像样的受众市场。清远台近年的传播实践告诉我们,过去那种空泛的提高节目质量的口号是缺乏实际意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办好一批有特色的精品节目(栏目),才能凝聚人气,形成市场品牌,进而提高全台的市场竞争力。就目前清远广播电视来看:广播的“快乐双辉”、“越唱越红”、“行风热线”、“小说连播”;电视的“百姓关注”、“北江纪实”等,就是近年来精心打磨,全力推出的两个媒体的重要节目品牌,也是拉动收听收视率始终在高位运行,并赢得商家投资的市场引擎,其功在创优、利在品牌的效应不言而喻。

⒊节目创优是地方台收获自信,赢得竞争比较优势的利器

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台来说,偏处一隅,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有限,而节目创优,较之于经

营创收更能提高一个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软实力的竞争,综合体现了一个广播电视台的队伍素质、管理水平和市场潜力,同时它也直接影响商家投资重点的选择。一般而言,商家在大品牌的市场推广布局中,往往一个区域只选一个城市为立足点,然后向周边辐射。而选择什么地方,除了商机考量外,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性的竞争环境中(如粤北片、粤西片、粤东片),收听收视率高,受众市场发育充分的城市必然成为首选。这也是地方台节目创优,打造品牌所获得的直接商业回报。就拿近年来的清远台来说,没有省“五个一”工程奖的连续多年获得,没有在全省年度创优评比中,播音(主持)名列第四,新闻、文艺分列第七、第八的好成绩,没有整体节目质量的逐年提升和一批品牌节目(栏目)的潜心经营,就没有清远台在全省广电系统较好的声誉和地位,也就没有连续几年经济创收呈两位数增长的经营格局。节目创优,不仅给清远台带来了无形的影响力,也直接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二、机制建设,是地方台节目创优的关键

节目创优,不是个别节目(栏目)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带全局性的战略协作过程。所谓“寓精品生产于日常宣传工作中”,就是指创优涉及面广,牵动范围大,时间跨度长,需要从队伍建设,资源分配、节目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着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创优机制,为精品生产提供制度保障。

⒈创优团队的建设

就宏观来说,创优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全面提高队伍业务素质的客观要求。所以说“全员创优”的提法是符合当前地方台工作实际的。那种认为花点钱,抽几个精干人员,在年底搞一个选题进行突击创优的做法和不惜花钱请“枪手”,完全将创优托付外台,只为拿奖的做法,显然是与创优的初衷格格不入的。须知,创优是手段,不是目的,创优是一个持续的生产实践过程,而不是短期行为。创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全员素质的提高和节目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上。所以,创优团队的建设尤其重要,它不但需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创优组织、协调班子,更需要全员的精品意识的增强和积极参与。在这方面清远台的做法是:

①培养全员精品意识。把精品创作意识灌输于宣传队伍的日常节目生产中,让每个人从题材选定,报道策划到作品包装都要按创优的要求去做,力争全面提升节目质量。同时台编委会统筹广播、电视、报纸的重要选题策划,每季度梳理一遍,从而发现有特色的地方题材或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然后集中人财物的力量,重点经营好这些有冲击力的题材。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面的带动,又有点的突破,从而使清远台的创优工作不但有了面的提升,而且获得了质的突破。到2007年,清远台的创优竞争实力已顺利跨入全省的第一梯队。

②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苦练“内功”。根据创优的要求,我们从打基础开始,近年来连续开展了历时数月到半年不等的岗位练兵活动,以创优、评优为契机,灌输全员的精品意识,激发宣传队伍的创优热情。

③邀请专家会诊,解剖“麻雀”。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我们拿出一部分外台的精品和自己初选的题材,邀请有关权威专家进行会诊和点评,全员参加,从而使采编人员在选题、包装和节目策划上看到自己的差距,找准努力的方向。

④“以我为主”,强调原创。在创优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以我为主的原则,以锻炼队伍为出发点,无论是新闻、专题,还是文艺参评节目,都强调原创,即自己选题,自己选择报道角度和手法,自己包装,甚至在文艺节目上自编自演。这样的做法,在初期的获奖档次可能不高,但其创优的潜力和后劲却是持续而有效的。

⒉建立一套完整的节目评价体系,为创优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近五年来,我们以央视索福瑞收听收视调查数据为指导,辅之以网站受众调查,受众书面调查和台编委会的视听监测及有代表性的节目听证评析会等方式,对全台的重点节目(栏目)进行全程跟踪,发现其受众需求的变化,进而对节目(栏目)进行调整,扩大受众覆盖率。这也是促进创优,打造节目品牌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我们始终认为:收听收视率高的节目,不一定是精品,但我们要力戒精品生产“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的负面效应。既要拿奖,又要拿收听收视率,这才是精品创作的最高境界。在这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节目评价体系尤为关键。

⒊建立健全节目创优激励机制,及时表彰创优有功人员

如前所述,节目创优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配套协调的战略性工程,它需要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在资金上,由台编会统筹所属媒体的节目创优经费。无论是人才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的相关活动,还是重点题材的立项经费,都由台编委会统筹,以期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而在重点经营某个题材时,则打破各媒体的界限,实行全台一盘棋的做法,合理抽调骨干人员,满足创优需要。如本台广播中心创作的广播剧《选择》,就是剧本由该单位创作,主创人员和演员则是全台挑选,开创了全台合力打造一个精品节目的先例。广播剧《选择》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先后荣获2006年度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2006年度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二等奖。同时,我们还设立创优奖励基金,对凡是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作品进行相应奖励,及时表彰创优有功单位和人员,极大地鼓舞了采编人员的创优热情和士气。

三、地方台节目创优的路径思考

虽然节目创优是基于整体节目质量的提升这个基础上的,但创优也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值得去认真探索和解读。换言之,创优没有捷径可寻,但只要进行深入地总结和反思,并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同样可以少走弯路。

⒈特色选题,是地方台节目创优成功的第一步

题材是否重大的标准,关键是看三点:一是这个题材是否切入了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否把握了时代脉搏并对舆论或公众有积极的引导意义。二是看这个选题的社会关注度,也就是其舆论的放大效应如何。有些选题在当地确实是热点、难点,公众十分关注,但如果将其置于全省及至全国的现实背景来考量,其影响力又往往大打折扣,缺乏对大众舆论的引导作用。三是选题的同质化倾向也是影响作品获奖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近两年广东的“民工荒”问题、产业双转移问题及至当今的金融海啸问题等,这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以这些题材作为

创优选题,关键就要看其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典型意义如何,深度挖掘的力度如何了?如果流于浅表性的一般意义的报道,那其获奖的概率几近于零。

⒉形式新颖、独特,是节目创优的利器

在节目创优中,内容决定形式,但反过来形式的新颖鲜活往往能更好地揭示和反映主题。这里所说的形式包括视角独特、体裁新颖,表现鲜活、制作精良、包装缜密等。有了好的选题,关键就看从什么角度表达主题,如何表达、如何包装了。一般而言,以小见大的主题,往往是从轻松的话题或角度入手,进而发掘出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而太过严谨的主旋律题材我们可以通过文艺小品、电视散文和精辟的新闻述评来加以表现和揭示;重大的时政新闻,我们也可从民生的视角去折射其现实的时代意义。简而言之,形式新颖、独特,它涵盖了节目创优的角度、结构、表现和包装的全部流程,是地方台节目创优必须要把握好的一个重要环节。

⒊本土题材的专题或文艺节目,是地方台节目创优的法宝

浅议地方电视台电视节目平民化 篇3

关键词:平民化;接地气;把握脉搏;贴近性;原生态

中图分类号:J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59-1电视节目平民化就是以平民的理念、平民的视角、平民的语言来报道新闻和制作节目,关注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电视节目平民化是科学发展观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宣传原则在电视传播领域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地方电视台的自办节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就应该在节目的内容、表现形式、互动手段上走平民化的路子。

一、 节目内容题材的平民化

人的天性之一就是对与自己有关或发生在身边的事远比对发生在世界另一边的事更感兴趣。而地方民生新闻反映的就是当地老百姓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具有很强的接近性和贴近性。海口广播电视台的一档民生新闻栏目《热带播报》就深受当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热带播报》栏目以平民的视角选择节目内容,以平民的眼光关注大众生活,以平民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它体察和关注当地广大民众的心声忧思,反映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现实社会的脉搏。《热带播报》栏目每天接到的数百个热线电话中,绝大多数都是老百姓反映自己遇到的各种烦恼和问题,希望媒体和记者出面帮助解决。这些观众以受教育程度一般、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普通市民、农民为主。从表面上看,他们所投诉的问题家长里短、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是以往媒体不屑一顾的“鸡毛蒜皮”,但仔细分析,这些观众恰恰是当今社会阶层中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呼声和意见是绝不容忽视的。通过电视新闻媒体的形象化表达,这一群体找到了一些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尊严和价值。《热带播报》开播几年来,始终是当地电视观众在每天傍晚时分的一道新闻大餐。民生新闻的成功是地方电视台自办节目趋于平民化。

二、 节目表现形式的平民化

与内容题材的平民化紧密相关,地方电视台节目的表现形式也在走向平民化。

《海岛乐舞台》栏目是海口电视台2006年节目改版时推出的一档富有浓郁海岛文化特色的综艺电视栏目。它将当地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原生态文艺以及大众化的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融欣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艺电视栏目。栏目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富有浓郁的海岛风情,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为保护和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岛乐舞台》将海南八音演奏的老艺人请到节目,当谈到这一传统的民间文艺濒临失传时,提到传承和保护时,老艺人老泪纵横。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特别是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热潮中,海南八音这一独特的民间文艺开始慢慢的受到关注。《海岛乐舞台》是地方电视台综艺节目在表现形式上追求平民化的成功。

三、 节目互动方式的平民化

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通过热线电话与观众互动是平民参与电视节目的最有效的方式。普通百姓通过热线,或倾诉烦恼和忧思,或揭露腐败与丑恶,或赞扬善行和美德,或帮助贫困与弱者……这些热线内容都是电视活动参与方式平民化的体现。比如,直播版的《市民纠纷热线》就是市民直接将电话打进直播间,由各级部门领导直接为市民排忧解难,解决民生疾苦。大量平民的参与和互动,反过来又会促进民生新闻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扶危济困、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弘扬,在社会上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温暖氛围。

为了更好地促进与观众的互动,有实力的的地方品牌栏目还与企业联合策划主题公益活动,走社区、进工厂、下农村,栏目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提高平民百姓参与的积极性,扩大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地方电视台在生存和发展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对于电视平民化的趋势,我们要正确引导,兴利除弊,树立“通俗而不粗俗”的观念,使地方电视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简介:

地方电视台专栏节目要办出地方特色 篇4

一、要从栏目定位上突出地方特色, 贴近广大观众的心声。

随着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的蓬勃发展, 专栏节目也迅速兴起。中央电视台在1958年建立后办的一系列节目采取的是直播的形式,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 逐步采用录播的形式进行栏目制作。短短的几十年, 电视专栏节目逐渐形成。从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中看, 不论栏目播出形式如何多姿多彩、丰富多样, 都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 才能使这些精彩的栏目有较高的收视率。

一个栏目开播首先就是定位, 只有围绕栏目的定位研究每期节目的选题、策划、采访、制作, 才能抓住受众的心理。地方台栏目的定位主要是观众定位、包装定位和形式定位等几个方面。

专栏节目的观众定位, 就是当地的每一位百姓。专栏节目是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补充和扩展, 专栏节目要比新闻报道更全面、更深刻, 因此就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与当地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 吸引广大观众。

专栏节目的包装定位, 要注意突出地域特征。巴彦原名巴彦苏苏, 满语的意思是富饶美丽的村庄, 百姓都习惯把巴彦叫做苏城。我们巴彦电视台将专栏节目定名为《苏城夜话》, 让人一目了然。尽量在视觉上给人以鲜明的地方特色。今年编发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剪影》、《正月十五闹新春》等专题节目, 反映了我们当地的民俗风情, 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还有《黑山林海》、《少凌河畔》等有关巴彦风情的专题节目, 让观众一看就有亲切感。

专栏节目的形式定位, 应采用非新闻报道的、适合专题类节目的形式。宜长宜短, 也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欢迎, 这类形式特别适合县级电视台。

二、要从节目内容上办出地方特色, 以精彩性、贴近性吸引观众。

专栏节目的内容应该是以本地的时政信息、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 反映与大多数人密切相关的事件, 身边事、身边人成为节目的主题, 让百姓感到亲切。2010年, 我们巴彦电视台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 重点报道了通乡公路建设这一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 在“新农村建设”专栏中播发了《通乡路、致富路》、《宽阔的马路到我家》等通乡公路为农民造福的节目, 通过对致富个人典型的介绍及沿线乡镇受益情况的叙述, 说明通乡公路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说身边事、身边人, 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要做好地方文化特色的专栏节目, 在内容中要时刻体现当地风土人情。在2011年, 我们结合洼兴镇高丽寨村旅游热的兴起, 在专栏节目中相继编发了一组与高丽寨少数民族旅游密切相关的节目———《茅草屋引来远方客》、《特色旅游促农民增收》以及介绍少数民族风情的《高丽寨的篝火》等, 既体现了浓浓的地方特色, 又展示了巴彦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份, 全县共有朝鲜、满、回等16个少数民族, 少数人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3%, 各个民族和平相处, 团结奋进的景象, 不仅受到了县内观众的欢迎, 也得到外来游客的好评。2012年8月, 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 我们相继制作播发了《巴彦抗日史话》、《抗日英雄张甲洲》等一组介绍巴彦县抗日历史的节目, 老同志看到节目很快就能回忆起当年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 年轻人观看后更增加了对家乡革命事迹的了解。《从温饱迈向小康》、《牌坊史话》等节目, 都以鲜明的地方特色, 讲诉当地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让观众又一次感受到生活越来越美好。

专栏节目中, 即使是转发文摘, 也要围绕“地方特色”组版。去年, 在元宵节即将来临之际, 针对吃元宵的地方习俗, 我们选择组织了《正月十五闹元宵》、《五类人不宜吃元宵》等一组稿件 (大部分稿件是文摘) 编发在《生活新视点》专栏上, 同时配发了有关制作元宵的画面, 使文摘版具有了浓烈的地方特色, 收视率一点也不低于其他专栏节目。只有突出地方特色, 贴近观众、贴近百姓, 文摘版才会有他的独特生命力。

三、语言和画面也要突出地方特色, 适合本地观众的收视习惯。

语言是节目的内涵, 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如上所述, 县级电视台专栏节目的定位是本县内的每一位观众, 那么, 专栏节目的语言就需要通俗易懂, 简明扼要。

这里所说的“通俗”, 就是指在配音上要口语化, 大众化, 要适合大多数观众的理解能力, 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不常用的成语。同时, 可以使用一些本地的方言、俚语, 使观众一看就产生亲切感, 吸引他们看下去。

地方电视节目 篇5

摘要:电视直播现场参与实地采访并面对镜头的记者,即出镜记者,见证了新闻发生的第一时刻,对新闻事件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与经历,能够对现场的新闻事实进行完整的报道,通过他们的实时报道,传达新闻事实的真实和较强的感知性。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出境记者

1前言

一位出镜记者的成长,需要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的训练,并能够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当中去。我国出镜记者最早诞生于1996年,央视播出《新闻调查》电视节目,参与新闻的实地记者,面对镜头从容不迫,这群表现出色的精英记者,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观众肯定,美誉广为流传。此后为迎接我国首届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北京致力于培养出京记者的广播学院,开办首期培训班。出镜记者作为社会急需的新型人才,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关注,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当下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所需。

放眼大局,出镜记者作为记者工作者的特殊应用型人才,在备受各界媒体关注的目光下即将走向壮大。新闻的传播方式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其播录技术日新月异,传播速度闪电般提高,观众对新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媒体技术提高了镜头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在新闻的实时性、真实性没有改变的状况下,受众需要的是一种生动的体验,即通过镜头画面的描述,体验到新闻事实较高的实时性和可行度,从而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体验就是一种现场感,它需要出镜记者作为第一目击证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在镜头中,通过肢体动作和口头描述、以及镜头对画面的特写,原汁原味的将新闻事实与场景呈现给受众。因此,采用记者出境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新闻报道方式,给予地方台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启发。

2地方电台新闻报道的出镜记者的处境问题

2.1面对新闻现场与新闻事件反应迟钝,无法及时明断是非。新闻报道的现场往往出人意料,或者比较凌乱,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有着较好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场景,往往以意外和差强人意而凸显新闻事件的价值,面对突发的新闻现场和场景画面,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首先应当注重与现实画面的良好结合。若记者面临一个吸引性较强的镜头画面,播报的语言和消息缺乏现场感和生动意味,不仅无法引发受众的关注反而导致观看的兴趣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新闻事件的现场无法通过镜头完全表达其真实状况,通过出镜记者生动的语言和阐释性的话语,对现场进行报道,不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新闻事件的价值,极大的达到了吸引观众的目的。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具备极强的现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辨识能力,面对镜头能够及时的作出反应,给予新闻事件以明确的分析、评断,无论出于何种实地采访的现场,都应及时调整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镜头,与新闻事件和场景同步,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和训练,达到心理素质和学识修养的提高。

2.2对自身肢体过于敏感,导致对新闻事件报道质量的忽视。由于基层电台不断更新和变革,各电台普遍努力增强新闻事件报道的记者出境频率,地方台采用出镜记者针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其经验和经历积累较少,本是存在实训与理论培养方面的不足,其表现往往差强人意,继续改进。围绕新闻事件的报道工作展开分析,新闻记者在对其进行报道的前后,需要对事件背景方方面面,及其报道的整个过程做好全面的准备,而一名出镜记者不仅要做好普通记者的一系列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各种现场突发状况做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和判断,面对镜头其肢体表达传播信息的能力,以及出镜记者的整体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新闻报道中,往往表现出语气缺乏感情,过于紧张导致肢体呆板;此外有些记者存在过度自我表现而忽视现场,两者均缺乏将现场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导致新闻报道的失败。

此外,出境记者衣着与新闻现场气氛不相配套,自我要求过度放松,导致新闻报道效果较差。

以山区森林火灾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其现场较为危险极有可能有生命牺牲,消防官兵付出极大努力和一定的代价将火势控制,对做出英勇表现和伤势较重的战士进行采访,若出境记者着装过度鲜艳而时尚,表现出个人情感的喜悦,则与火灾事件的背景相斥,相反引发观众的反感情绪,使得观众对出镜记者产生其缺乏同情心和真诚心的误解。这种与现场相悖的着装产生了极差的新闻效果,不仅与现场气氛断裂,也会对被采访的人员产生不良影响,预想的新闻效果和镜头画面的现场感大打折扣,因此,记者着装应紧密配合新闻现场。3如何成就一名出色的基层电台出镜记者及其策略

3.1提高学养和素质,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地方电视媒体接触知识面有限,但不能单纯考虑实际问题,而忽视自我努力学习和进步,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带给媒体从业者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挑战,新媒体技术的更新需要更高的学识和技能,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镜记者应当加强学习和锻炼,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技术和视野,紧跟时代和人文精神的进步,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评判,能够给予不断创新的思路和观点,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对知识的探索和钻研,对社会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从而提高对新闻事实的判断能力。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增强对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敏感度,紧跟受众的思想观念和焦点话题。当下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仅是现场画面或场景的事实重复和描述,而是对运用学识和综合能力的集中运用。因此,出镜记者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敏捷的肢体反应能力,灵活的思辨思维,良好的形象塑造,较强的镜头感的跟进,敏锐和明智的评判,带给新闻报道以耳目一新的良好效果。

3.2择机合理的出境。在一定的新闻实时报道的题材和场景中,其过程并不需要以记者为中心,新闻事实和报道是中式镜头所要传达的核心重点。因此,出镜记者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技巧,在新闻现场拍摄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机会和时刻,进行现场的解说和报道。首先,伺机出境。一定的新闻报道需要出境报道,则要求出镜记者选择合适的机会和时间,从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一定的新闻报道是节目风格而定,一些特定的场景和报道无需记者的干预,则没有出境的必要。因此,是否出境,既要看节目本身还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与机会。其二,采访技巧的巧妙使用。新闻报道在采访过程中,为体现真实性和可靠性,出镜记者可加入对现场群体或个体进行实地采访,以谈话和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获取新闻现场报道的最大信息量,这是对人物进行采访时,需要采用一定的采访技巧,提问应注意问题的严谨性,既可以得到关键的答案和信息,避免谈话冗长而无用。采访的同时应当以礼貌的态度待人,做到一个倾听者的角色,给予人物自由发挥的空间,从中获得激发灵感的讯息。因此掌握一定的提问与谈话技巧,在实地报道中尤为重要。

3.3合理控制情感。新闻报道中客观真实性,通过实地报道和一定的评判,是手中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即合理的释放工作的激情,又有效控制自己的感情避免煽情、矫情、做作,影响新闻报道和采访的效果。合理控制情绪和感情,需要视一定的新闻场合而定,这同时也是现场感的强烈体现,融入新闻报道的实况当中,同时又不被事实所发生的状况所束缚和困扰,能够在报道的同时及时与现场脱离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问题,才是一个有素养和称职的出镜记者。

3.4充分做好现场报道的全面准备,明确轻重主次。新闻事件已发生状况和时间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别,已发生的新闻事实相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围绕事实背景的方方面面展开材料搜集整理,从而对新闻事件作出明智合理的评判;而现场突发事件,则需要出镜记者保有量好的心态,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同样需要各种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地方性浅析 篇6

【关键词】县级 新闻节目 地方性

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受众主要是当地民众,因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理应受到民众的积极关注和支持,但现实状况令人堪忧。在全国收视调查结果中,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处于前列,可以说是立台之本,而县级台的新闻节目收视率却不断下滑,因此县级电视台必须清楚认识存在的问题,创新新闻节目内容,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满足观众需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特色道路。

一、县级电视台地方新闻节目的主要问题

(一)过度宣传领导工作,脱离基层群众

很多县级台新闻节目内容单一,多以会议为主,当然会议有新闻价值,这是不可否认的,问题在于只要会议和活动涉及领导参加,不管什么性质都大肆报道、宣传,有的甚至占了整个新闻节目的五分之四,千篇一律的新闻稿,枯燥无趣的会议和讲话,让观众实在提不起兴趣。而对百姓最想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不是三言两语的带过就是只字不提,这种倾向于政治和领导阶层的新闻节目对于基层群众来说缺少现实意义,渐渐的也就淡出了观众视线。

(二)时效性不强,内容肤浅

时效性是新闻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新闻价值的体现,而县级台中突显时效性的新闻一般很少,往往是事件在其他媒体相继报道多次之后县级台才开始转播或报道,使新闻价值大大缩水。此外新闻选题也非常重要,但更多情况下县级台新闻选题质量往往不高,甚至低俗,某些县级台选择打架斗殴、邻里谩骂等市井笑料盲目的迎合大众,只是表面化的陈述事件,缺乏教育引导。有时报道的社会事件本身有很强的震撼力,但因缺乏深入挖掘和跟踪报道以及新闻评论而轻描淡写,使其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

(三)模仿性强,缺乏自己的风格

电视节目因日益泛滥的同质化,变得大同小异,毫无新意,位于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更是如此,为了拉拢观众,盲目模仿收视率高的火热节目,忽视实际情况和观众需要,这种从众很可能适得其反,令人反感。同时大多县级台因注重模仿或忽视地域特色,不能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制作不出观众想看的节目,严重缺失自己的风格。

(四)体制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大多数县级台选拔新闻人员的制度不完善,人事任免基本都掌握在上级领导手里,所谓的多劳多得的奖励标准也只限于表面形式,还是传统的“大锅饭”体制,分工不明确,而且注重分派工作忽视员工的学习和培养,而大多新闻人员本来就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如此一来就逐渐养成了懒散的工作作风,只是满足于完成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漠视收视率,更不用主动去采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新闻了。

二、提高县级台地方新闻节目收视率的措施

(一)情系民生,合理分配宣传比例

改变传统新闻节目模式,对价值不大和没有价值的新闻予以压缩、净化,放宽视野,适当加入社会重大事件的报道和评论,加强宣传、教育效果;对于县级会议等宣传内容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切入主题,讲重点,切记生搬硬套、讲空话;为拉近与基层群众的关系,应较多的反映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尤其是群众身边的事,如粮食直补政策、合作医疗报销问题等,像一些食品安全、房价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可以予以适当的报道、讲解,以此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

(二)善于发现新闻,加深报道

县级台新闻节目之所以时效性差,主要是因为记者不善于发现、关注新闻和生活。实际上我们可能没有条件直接采访和报道某些重大事件,所以需要新闻人员加强关注强势媒体或网络的报道以便及时报道和评论。另外记者在采访时不能只报道事件的经过,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度分析,让观众知道事件的原因,从而引起其关注和思考,特别是观众比较关心的问题一定要跟踪报道,无论结果怎样,都要保证给观众一个答复,这样不仅满足了观众的需要,提高了新闻质量,还利于收视率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打造特色节目

节目好不在大小,重在有人看和好看,所以打造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节目很重要,此时县级台“最基层”的特点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历史文化、风俗、特产等,多挖掘百姓身边的事儿,如《民生直通车》《说事拉理》《生活帮》等节目因注重百姓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和为其解决困难深受观众喜爱,县级台新闻节目可借鉴一下,打造自己的品牌节目。

(四)改进机制,注重人才培养

县级台可以建立一套激励竞争制度,即制定相关的奖惩规定,明确分工,公平竞争,按劳取酬,优胜劣汰,既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又能提高节目质量,使员工在竞争中进步。同时新闻采编人员要热爱工作,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加强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思辨能力和对新闻的敏感度,多深入基层群众体验生活,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更好的选择新闻题材,展现新闻本质,坚守职业道德,向观众报道真实可信的新闻,进而得到观众的认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媒体和电视节目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要想有立足之地和长远发展,必须转变旧观念,改变落后的机制,培养专业人才,贴近基层群众生活,挖掘百姓身边的新闻,着实为百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解决困难,打造有特色的节目,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百姓的心,提高收视率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李翠萍.谈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0(01)

让地方电视新闻更具地方特色 篇7

一、报道内容上注重本地化

在全球化浪潮下, 国内媒介具有对全球媒介的强势, 地方媒体也有对中央媒体的强势, 而构成强势的突出因素就是报道内容的本土化。因此说, 地方电视新闻改革的根本出路之一就在于突出本土化。在报道内容上注重本地化也就成为地方电视新闻构成独家特色的首要因素。

1. 在报道内容上注重本地化是适应新闻改革趋势的要求

从新闻传播的外部环境看, 加强本地新闻是当前地方电视义不容辞的使命。十七大以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闻改革的新思想和新要求,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同时成为新时期新闻改革的核心理念, 突出强调“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在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方面制定了具体规定, 要求新闻报道要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 这不仅促进了新闻改革的深入, 也成为新闻传播的方法论体系。作为地方电视新闻机构, 既要有全局观念, 更要思想解放, 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同时又要立足于促进本地区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用有效的本土化新闻传播满足本地受众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2. 在报道内容上注重本地化也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

从新闻信息的接受特征看, 本地新闻与本地受众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地方电视对此拥有“地利”优势, 成为其贴近受众的最大资源优势。所以, 地方电视新闻应该立足本地市场, 在“贴近性”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只有在题材上将本地人和事充分纳入报道视域, 让百姓充分了解和感知发生在其周围的事件, 切实解决百姓关注的实际问题, 才能以独家、权威的信息吸引当地受众的注意力, 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也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报道形态上注重现场性

观众看电视重在“看”, 现场性是电视新闻的独特魅力所在, 也是地方电视新闻扬长避短的可行之处。

注重过程、强调参与已经成为当前受众接受媒体信息的一个重要审美追求。在这方面, 电视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电视现场报道中大量现场的情形和鲜活的同期声, 加上记者在现场的同步解说, 构成一幅声画并茂的原生态。摄像机和话筒可以带领观众走进千家万户、田间地头, 使观众耳闻目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此时, 电视观众的接受心理也是最为平等的, 因为他们获得了与屏幕中人物共同的情感体验, 电视与观众“零距离”,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这种“同步”犹如现场直播, 观众不再关注事件发生的“时间点”, 而将目光投射到事件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 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享受过程所带来的愉悦。

三、报道方式上注重灵活性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新闻报道形成了“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的规范化要求, 而对于报道方式而言, 由于不同媒体的体制、机制和理念的差异, 具体操作形式也有所不同。地方电视新闻若能抓住报道方式上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就能不断开掘出新的生长点, 增强活力, 进而赢得观众。

报道方式上灵活性的前提是坚持新闻报道的基本要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在革命时期对新闻所下的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影响最大、最恰当的一个定义, 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的核心是陈述事实。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观念的不断革新, 人们对新闻定义进行了某些方面的修正, 比如改为“新闻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将新闻价值构成因素中重要的时效性问题涵盖得更确切、更全面。在地方电视新闻传播中, 首要的是向本地观众呈现新闻事件的本源, 让观众了解新闻的主体和脉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事实说话”。

四、报道过程上注重互动性

以往, 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电视的强势, 也习惯了单向而被动地接收电视新闻所传播的信息。然而, “受众本位”模式的确立和传媒科技的不断进步, 激发了受众的参与热情, 也使新闻报道过程的交互成为可能。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应清醒地意识到, 单向的传播方式再也无法适应当前的传播格局和受众口味, 因此, 建立丰富的互动机制成为地方电视新闻栏目优化生存环境的必由之路。如以征集新闻线索的形式吸引观众参与、采纳观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摄录下的DV新闻作品等, 既有新闻的时效性价值, 也能增强其他观众的平等感并进一步激发起参与意识。可以说, 畅通的互动途径的建立, 有助于地方电视新闻更好地植根于本地观众构筑的“土壤”, 也有利于舆论导向的正确施行和舆论监督的良性开展。■

参考文献

[1]《调查〈新闻调查〉》, 张法、吴征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解析地方电视新闻节目的“融合” 篇8

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非常迅猛, 新闻传播事业正在逐步的走向正轨,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的改革, 人民的生活水平, 精神生活层次还有政治生活方面也在不断的丰富着, 对于新闻的需求量也是愈来愈大。这就需要我们对地方电视台新闻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改革, 才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寻找适合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生存之道。

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情况

在资讯时代对于电视媒介来说世界是公平的, 对大多数媒体来说, 受众的只可能是一个, 那就是欣赏或者不欣赏问题。如果一个媒体失去了观众的欣赏和喜欢, 那么可以说它的存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情况, 我们可以说是非常有优势的, 地方电视台依靠地域而赢得了小范围的观众群体。地方电视台的栏目是也非常少的, 多数的新闻除人名和地名的差异外不论是报道形式, 还是内容都是模仿中央电视台进行播报。但是就南京地区, 《南京零距离》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格局, 它带动了全国地方新闻界的发展。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南京零距离》的主要焦点是民众, 关系民生问题, 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将民众的眼球牢牢吸引,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就近几年的发展, 民生新闻节目却因为选题的局限性和报道的不细腻性, 而导致社会产生了质疑性, 导致收视率频频低下。这就需要我们在地方电视新闻节目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

如何实现媒介与地方新闻融合

首先, 应该将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向平民化发展。在高科技的前提下,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地方新闻与多媒体相融合。地方新闻应该本着以创新为本的目标, 面对崭新的社会群体, 进行不断的改革。我们现代新闻的主导者是新一代的年轻人, 所以, 我们的内容应该是新颖的而不是陈旧的。现代地方新闻媒体的记者, 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取信息, 比如说个人微博, 公民的新闻网站还有微信等。只有把媒介和地方新闻结合在一起, 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地方新闻。

其次, 我们应该注意创新电视新闻的上产流程, 就是所谓的直播化。我们知道为了加大电视新闻的冲击力和时效性, 一般采取的方式就是直播。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上, 新闻直播能够很有效的表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在我国21世纪电子信息时代发展的前提下, 互联网的发展给予新闻直播很大的打击和压力。导致新闻媒体的转变和改革, 生成我们现在的即时播报现象。所以, 我们应该打造新的新闻节目, 满足现代人们的消费需求。

最后, 把地方新闻节目和叙事策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新闻报道策略来讲, 叙事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叙事化的延伸, 叙事已不再是单纯的写作手法上的一种, 不再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个人的一种方式, 所以, 叙事已经不是表达的一种手段而是一种文化的生存状态, 能够激起人类对自己的评价和历史的重新认识。

追求新鲜感是人的本能, 我们可以将叙事变得新鲜化, 只有新鲜的叙事结构才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我们可以将网络语言适当的运用到叙事结构当中, 达到双丰收的效果, 使得叙事的结构丰富, 节目有趣。在报道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强化观众的参与性, 使新闻更加的活跃、新颖。所以, 只有地方新闻节目采取如上措施, 才能够把地方新闻节目更好地发展起来。

地方电视新闻节目与媒介融合的必然趋势及其影响

网络视频这类新媒体的发展, 必然会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 他能够分散受众。新媒体降低了人们对地方电视节目的关注。正因为如此, 应该将地方新闻节目与网络结合在一起, 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比如说像当今很火的凤凰网、央视网就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而进行的自我传播, 效果非常理想。

立足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电视传媒发展 篇9

一、地方电视台的现状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行业的逐渐兴起给电视传媒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如今的地方电视台,同时受到新媒体和中央电视台的挤压,导致地方电视台的优势逐渐减少。首先中央电视台具有优厚的人才资源等方面优势,在我国的电视传媒中具有绝对优势,相比于中央电视台,地方台处于一个明显的劣势地位。目前对于地方电视台,只有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出新节目,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提高电视的收视率。目前的地方电视市场,各地方台都开始想点子打造好的电视节目或者通过引进一些好的电视节目以此来提高电视收视率,抢占收视市场。中央电视台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和地位,能够获得好的电视节目资源,地方电视台在这方面就处于劣势地位。一些省级电视台同样为了提高收视率,凭借自身实力,花高价代价引进一些节目,这样的情况都给经济实力有限的城市地方电视台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地方电视台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好的节目,但没有好的节目就会影响到节目收视率,没有收视率,反过来就没有好的效益,导致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地方电视台需要进行节目创新,打造属于自己地方的特色节目。

二、地方电视台的优势

虽然地方电视台不具备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那样的财力实力,不具有足够的资金去引进好的节目,但地方电视台在其他方面仍有着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地方电视台对于当地而言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其次地方电视台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其所播放的节目能够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同,从而能够获得当地群众的认可,与当地观众有着极大的黏合度。例如,根据各地的地方方言所打造的方言类节目就更容易收获一批忠实观众,同时获得观众的认可。方言节目属于地方特色节目,不同的地区有着其不同的方言,这其中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方言节目采用观众所熟悉的语言采用拉家常的方式来讲述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以及民生和热点事件,这些节目都非常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很容易获得地方观众的认可。最后,由于每个地方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地方电视台可以结合其文化来打造合适的有创造力的节目,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为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开发提供了丰富深厚且具有特色的文化土壤。

三、地方电视台在竞争中的劣势

(一)地方地域限制

首先,地方电视台不像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那样具有很广泛的知名度,同时地方电视台一般面向的受众群体都是地方的群众,由于地域空间的限制,导致地方电视台的受众比较少,知道地方电视台的人比较少,导致节目影响力非常低。同时地方电视台受地区范围的限制,其采访平台比较较小,采访的新闻源相应比较缺乏,从而导致节目的来源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节目内容匮乏

前面提到地方电视台由于其资金不足等原因无法向中央电视和省级电视台那样,花高额资金引进好的节目,同时地方电视台缺乏专业技术设备,同时缺乏专业人才,导致节目制作能力有限,从而使得地方电视台节目内容匮乏,缺乏竞争力。

四、地方电视媒介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建设

(一)地方电视台需要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地方品牌节目

地方电视台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打造属于自身的特色节目。我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地方电视台可以通过自身的文化特色,找到适合自己的准确定位,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文化节目,要从实际出发,打造特色的传播符号,形成生动的地域名牌栏目。

(二)善于发现与文化相关的契机

地方电视台同样可以采用文化建设的方式,以失落的文化为题材,地方电视台可以将目光投放于历史,结合当地的历史背景,在不同的时期推出不同的专题。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推出寻找本地老味道、老传统的节目。现如今,一些特色文化已经渐渐消失,甚至有些已经被人淡忘,那么地方电视台就可以结合这些主题,推出一些特色节目,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这样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发扬。

(三)加强自身创新,打造新的节目

地方电视台虽然不具备足够的资金引起一些节目,但这并不影响地方电视媒体的创新发展,地方电视台可以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打造特色文化节目。

五、结语

在现如今的电视传媒环境下,地方电视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此种状况,地方电视台需要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打造属于自己地域的特色电视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发扬光大的体现。

摘要:地方电视传播媒体一直是所在地区的主流媒体,有着报道当地新闻事件、舆论监督以及提供娱乐和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中央电视台的收视挤压给地方电视传媒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地方电视媒体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本土自身特点和地域文化,学会利用自身独特的本土优势,发展本土节目,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正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每个地方的人文历史环境。地方传媒需要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打造适合本土文化的电视节目,同时地方媒体的发展也对本土的文化建设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文化,地方电视传媒

参考文献

[1]邢丽梅.立足地方文化放飞地方电视传媒——基于常州电视媒体文化建设功能研究[J].新闻知识,2013(11):46-48.

[2]周陆军.论发挥电视优势,促进地方文化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9):75.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转型策略探析 篇10

一、转变节目定位:从做百姓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到为国家推进民生建设发声

停水停电、噪音污染、邻里纠纷等问题, 对于受众来说, 已经不再是难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轻松简便地维权, 因此, 民生新闻若再将报道题材局限在这类小问题上, 受众只会觉得索然无味, 丝毫没有兴趣。在当下, 伴随着我国民主法制进程, 我们的民生新闻报道将会有更加广阔的舞台。2008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推进了政务系统的信息公开;2011年8月《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颁布实施, 给党务系统加诸信息公开的义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每一步, 都为民生新闻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宽广的空间。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学者展江曾回忆说, 在公共卫生领域, 过去连传染病的真实名称都不让提, 只能冠以“一号病”、“二号病”之谓。[1]在近几年来, 政府各部门相继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公开披露政务信息, 通报具体事件的真实情况、处理进展。2010年6月, 中共中央11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 接受中外媒体采访, 呈现愈发开放透明的新气象。民生新闻是中国独有的新闻类型, 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民生新闻的产生、定位、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日渐透明化的今天, 受众对于信息重大性、实用性的要求也已提高, 民生新闻报道者应主动适应外部媒体大环境的变化, 适应受众诉求的变化, 调整报道题材, 以获取更宽广的报道舞台和更长久的生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中共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社会建设,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

上述就业、教育、医药、社会保障等问题既是政府工作重点, 也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 这样的报道内容, 满足了受众实用的收视诉求, 受众可获知作为公民社会中的一员, 他将享有哪些权利, 得到哪些保障。如果在这些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失语, 将有损于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这类报道, 同样应以平民视角, 深入浅出、强化公共价值取向, 彰显人文关怀。同时, 这类报道题材, 虽然涉及时政, 看似枯燥, 但紧扣时代脉搏, 和具体人物的境遇、命运相关, 往往会有鲜活的个案, 如果报道手法得当, 常常会有意料不到的好效果。

二、转变报道方式:从事件单一报道到探寻公共价值

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 不能仅满足于报道事件本身的新闻五要素, 还要注重挖掘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从公共价值层面进行探究该问题的解决之道, 并充分开发观众话语平台, 让观众参与到公共话题的讨论中来, 培养受众公民意识, 为相关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提供思路, 化解社会矛盾。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栏目曾就福州市物价局举行水价调整听证会进行报道, 在水价听证会召开之前, 节目先就“是否该上调水价”的议题, 通过与观众互动收集民意, 将观众意见整理后, 提供给相关听证部门;在水价听证会上, 记者以听证代表的身份陈述观众意见, 将大众的声音带到听证会场, 并对水价听证会进行直播;在水价听证会结束之后, 就听证会召开的效果、产生的社会反响、最终是否上调水价、其它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等又进行了一系列报道。这样的节目设计, 将时政新闻民生化, 民生新闻主流化, 增加了民生新闻节目的深度;同时, 很好地搭建起了政府和市民间沟通的平台, 充分满足了受众知情权和参与诉求, 政府部门得以从媒体渠道听取民意, 集思广益, 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该报道在众多媒体报道中独树一帜, 形成自身鲜明的特点。

三、地域泛化:从本土化到突破地域限制

民生新闻注重贴近性, 以本土化选材作为吸引本地受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 对于民生新闻该本土化还是该突破地域限制, 学界、业界有了不同的看法。

从实务操作上来看, 目前已有部分民生新闻节目突破了地域限制, 将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纳入报道范围。《南京零距离》改版为《零距离》后, 定位为“立足南京, 辐射全省, 影响全国”;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2100新晚报》栏目, 将国内重大新闻事件也纳入报道范围, 甚至作为短信互动调查的话题。从观众参与话题讨论的热度和点收视率来看, 效果都不错。但具体来说, 本土新闻该占多大比例?聚焦国内新闻事件,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整合报道、解读能力能否超越央视等大台?会否加重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问题?

在笔者看来, 新闻非本土和贴近性并不矛盾,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对于其它地域的重大的新闻事件有甄别地予以关注。因为在全媒体时代, 信息不仅是即时的, 更是超越地域限制的, 具有强大的传导效应。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多起酒驾撞死人事件, 不仅即时引发热议, 而且迅速传导发酵, 不仅在事件发生地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几乎在同一时间, 福建也开始了酒驾严查严管。

四、转变理念:从题材竞争到媒体价值理念的竞争

学者于丹在第四届民生新闻发展论坛上的演讲中谈到, 民生新闻在收视率的重压之下, 大家都注重于题材竞争, 而忽略了立场与话语角度。“谁能走得更远, 谁能笑到最后, 一定是传递新闻立场, 传递价值观的媒体”。[3]笔者认同此种说法, 民生新闻报道不仅要报道新闻事件, 还应多关注事件中的人, 通过多样化的解读方式, 传递媒体价值观。

民生新闻的解读方式可以多样化, 如:新闻+主播评论、消息+新闻特写+新闻背景综述、本地新闻与异地新闻类比、特邀新闻观察员点评等等。此外还可通过多种方式开辟受众新闻评论平台, 邀请受众共同来解读新闻。通过传递有深度、温度的新闻观点, 提升民生新闻节目品质。目前, 有不少民生新闻节目纷纷开始邀请评论员参与节目讨论, 分享观点。其中, 福建新闻频道的新闻观察员队伍比较特别, 不仅有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 也有普通的邻家大爷大妈, 这些草根市民很平凡, 说的话似乎也没什么大道理, 但却能在节目中最直接地表达民众的所思所想, 容易让观众产生亲近感和共鸣, 他们被节目称为“民”嘴代表。让他们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发声, 也是节目民生化的最直接体现。

清晰传递媒体价值理念, 不仅在于具体的新闻事件, 还可以上升为媒体本身的价值观。从2011年起, 福建新闻频道就将“真实的力量”作为频道的口号, 将讲真话作为从业人员的价值追求, 营造公开透明的舆论氛围, 凸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时代下, 资讯繁多充斥耳目, 真实性成为受众遴选信息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较于新媒体, 这是电视新闻媒体的重要优势, 将“真实的力量”的媒体价值观直接推向前台, 成为新闻专业频道的口号, 有助于提升媒体竞争力。

五、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创新节目样式打造多元化播放平台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传播格局的巨大变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全媒体时代下, 依托传统媒介的民生新闻与新媒体优势互补, 走向融合, 既是电视民生新闻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传播媒介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 该如何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融合?最常见的做法是,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与观众互动时, 设计与网友互动的环节, 列举网友观点;也有节目整合网络资讯, 使之成为新闻资讯的一部分;还有节目将网络微博引入电视, 深度融合, 如:2011年江苏城市频道和搜狐网合作, 创办《夜宴微波炉》, 被称为国内第一档电视与微博融合的节目, 打破了传统的电视媒体与新兴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藩篱, 实现跨媒体对接, 节目样式新颖。目前, 不少新闻热点都经由微博点燃, 微博也被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评价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4]对于以微博言论为典型代表的网络舆情该如何来引导, 是当下新闻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 作为新闻正规军的, 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 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 从电视民生新闻的自身发展来看, 介入网络舆情报道, 还在于其中有广阔的延伸和创新空间, 有助于扩大受众范围, 拓展新闻题材, 提升节目的新锐前沿感, 吸引年轻受众的注意力。

传统的电视传播方式, 受到诸多限制, 如线性传播、互动性较弱等。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媒体应主动构筑播出平台的多元化蓝海, 扬长避短, 打造集群效应。传统媒体可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 或入主强势网络平台, 实现电视、网络、手机、车载移动电视等多渠道播出节目, 扩大受众面, 增加收视份额, 立体化开发和营销电视节目。目前尽管地方电视媒体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但这些网站中有不少形同虚设, 有的甚至不能进行节目点播。也有媒体已开始搭建多元平台, 江苏卫视已开始试水电视网络化, 2011年江苏卫视成为了激动网的大股东之一, 2011年4月江苏卫视在激动网推出了《非诚勿扰》网络独家版。[5]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来说, 在运营平台多样化之后, 民生新闻报道要更加注意把握宣传尺度, 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参考文献

[1]南方报业网.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进入“深水区”[EB/OL].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8/07/content_27880213.htm.[1]南方报业网.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进入“深水区”[EB/OL].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8/07/content_27880213.htm.

[2]黄飚.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N].广西日报, 2011-08-16.[2]黄飚.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N].广西日报, 2011-08-16.

[3]河南网.于丹来郑州“点拨”民生新闻[EB/OL].http://news.he-nan.com/a/11828.html.[3]河南网.于丹来郑州“点拨”民生新闻[EB/OL].http://news.he-nan.com/a/11828.html.

[4]余望.发展与冲突:对“微博盛宴”的传播学思考[J].现代传播, 2011 (5) .[4]余望.发展与冲突:对“微博盛宴”的传播学思考[J].现代传播, 2011 (5) .

上一篇:公众科学素质下一篇:三级SCADA系统